家校合作做法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家校合作做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家校合作做法范文1

关键词:家校合作;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策略

一、中学德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德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子提出的“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等,他们都把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放在发展的首位,可见,古人对一个人德行品质的看重。品德高尚的人,都有着干净的灵魂和善良的心灵,关于品德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不验证着这一条真理“人生一世,唯有德行,可立一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最美好的年纪乐于接受这个社会一切伟大的思想和精神,拥有崇高的品德,不仅能够奠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会让学生散发着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使德行成为其靓丽的外在表达,一张闪亮的社交名片。而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的核心课程,始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在“立德树人”为理念指导的教育背景下,使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全面“开花”无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家校合作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摘自《三字经》中的名言阐释了环境之于德育的重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品德教育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具有前导性,“一个熊孩子背后往往有熊父母”,这句话反映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失败的家庭德育的部分原因。而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思想品质素养的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德育欠缺或失败的部分自然加入学校德育过程,这一观念和做法合情却不合理,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落实家校合作下的德育教育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双管齐下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一方面,在家校合作背景下的教学,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加快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这无疑为德育教育开了一个好头。另一方面,即使在德育方法多元化的时代,老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主要表现为家校合作的目的和过程尚不明确,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处于低层次、低水平,更有甚者,学生对思想教育产生厌恶感,这也为高层次德育教育埋下了伏笔。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厘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次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发挥该课程在德育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基于此,笔者将从“重视家庭教育、抓住课堂教育,家校合作共育”三个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三、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是每个学生成长发展中最好的“引路人”,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却又不得不接受事与愿违,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但究其根源,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家庭教育的失败。对于学生来说,家长的观念和行为深深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学生一旦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便很有可能会伴随学生一生,而初中时期无疑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家长和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意义,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1.言传

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就言传而言,言传是通过语言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它的特点在于能够让亲子之间搭建起一个有声的桥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在家校合作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让家长做到对学生的言传,必须使家长与教师统一战线。一方面,教师应通过有效途径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并能够通过语言督促和鼓励学生,使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入其心;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家长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重视家庭教育,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观和行为观,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述基础的教材内容外,还要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在家庭教育上下功夫,以网课为背景,一方面,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家长明确本课知识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比如,家长需要配合学生完成作业,作业内容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礼仪,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实践如何尊重他人、关心别人等,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中,家长也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通过语言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做到关怀有度,教育有方。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家庭教育的滋润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身教

身教是言传身教的另一方面,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一些行为不顾后果,常会出现一些偏激行为,这对学生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错误行为的背后往往是观念出了问题,而家庭教育正是改变学生观念的最佳载体。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与家长保持适当的联系,引导家长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同时,让学生不仅把家庭当做是温暖的港湾,更要在家长的配合下使家庭成为学生检验知识真理性的基本场所。例如,在教学“服务社会”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除了运用适当的方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与家长保持适当的联系,让家长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家长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通过“网络视频通话”建立三方联系,就“如何在奉献中追求人生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丰富的讨论,并设计相应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另外,家长还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通过正确的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主动帮助他人、在公共场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使学生在家长行为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三观,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四、抓住课堂教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途径除了校园文化的渗透外,其主要途径还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而道德与法治学科首当其冲,无疑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优选择,教师则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研读课改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使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和基础,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而富有意义。对于初中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多以理论为主,若以传统的说教方式来展开教学,难免会让充满个性的学生丢失兴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体会知识的意义。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应从兴趣的角度入手,并做好家校合作工作。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运用生活案例进行导入,让学生分析思考“生活中少了规则会怎么样?”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规则对生活秩序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发言,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懂得规则意识的基础上,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依据自身的家庭情况,共同参与制定家庭规则,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尊敬长辈的道德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好的教法能够让师生处于一种“舒适”状态,保证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家校合作背景下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如何创新教法,做到一视同仁的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尤为重要。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课改目标为指导,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使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在教学“善用法律”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教师应以“多媒体+情境”教学法来辅助教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观看视频中人物的行为,并依据自身的理解谈谈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之后,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诉讼的渠道,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模拟“诉讼法庭”,体会法律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自身的法治观念,做一个爱国守法的人。另一方面,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联系,增强家长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保障下健康发展。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让德育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家校合作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把课外活动摆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使其成为德育渗透的最有力途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潜力,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在理论结合实际中使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进一步升华。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开展“履行义务”的生活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变化,使学生能够在家长的监督下更好地表现自我,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完成自我蜕变。

五、家校合作共育

家校共育是近几年来一种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使学生的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两大教育主体,虽然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但最终的落点都是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为家校深度合作提供了良好前提,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家校共育无疑是德育的最优路线。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距离目标实现又近了一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进一步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价值,一方面,从家校互动入手,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让家长能够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借助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沟通部分学生潜在或存在的问题,商量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针对部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家长和教师通力配合,创设情境,来让学生认识深刻体会到不良习惯对自身、对他人造成的不好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觉醒,自我改正。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价方面,家校应达成通力合作的共识,比如,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设计评价环节,让学生经历“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三个环节,使学生建立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同时,对于容易犯错误的学生,要经常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使其面对不同情况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逐步发展成为一名优秀、文明、守法的中学生。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接受的价值观、行为观教育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载体,致力于开展家校合作来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既符合新课改理念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深刻的效果。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始终保持育人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冯应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40-41.

家校合作做法范文2

有的人说“:你说的话题是老生常谈。”我说不是的,就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和学生的学法而言,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是普通现象,我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此科目开始教到六年级小学毕业,几个来回发现,学生不乐于学此科目,并且家长不重视此科目是普遍现象。就此现状,我们怎样教会他们读书,特别是会读《科学》书就显得很重要了。我的做法是,每开一课,必须让他们先读课文,读后能提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通过读科学书,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努力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后,都非常高兴。长此以往,孩子们由原来的不看《科学》书到乐于并勤于读科学书,由原来的到堂开课时开始读到提前的预习。由家长对学生读不读此书漠不关心到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此书等等。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为的是能提出问题,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成为小科学家的基本功,有谁不想当小科学家呢?有哪位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呢?学生的读书能力一但形成,他们会终生受用。

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他们真观察,不能假观察。所谓的假观察就是没观察。刚开始教学时为了样子,为了课好看,常说孩子们要“观察”,也有时让他们走出课堂“观察”去,实际并无目的,学生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也就是没有观察。我现在的做法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我在进行《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我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认识,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土壤上面的植物长得好,而有的则不好?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土壤的颜色不一样?有的地里烧柴草,这样好吗?……由于很多问题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孩子会更好地观察研究,最后学生们一起合作不仅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而且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很兴奋。

三、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让他们时刻有进步感

时时都感觉自己应努力、应进步。原来我的做法是带领学生背现成的有答案的问题,为的是考好试,取得好“成绩”,评价学生时,谁的分数高谁就是好孩子,差则不然。这样做的后果我不说大家也知道。那么现在我怎样评价学生呢?考试成绩只是评语的小部分,大部分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你对比以前进步了没有,你提出了多少科学性很强的问题,你解决了几个科学课上的问题,你会读书了吗等等。他们会时刻感到自己有压力,这种压力是进步的动力,而不是负担。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当时学习认真,而且会影响他的一生,这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吧!

四、团结合作,携手共享自己和别人的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品质

现在的孩子是很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的,只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别人总不如自己。即使别人有了成功之处他也不以为然。这是因为教师及家长没有引导孩子,让他们认识到此做法的危害性、合作的重要性。前文我说过土壤一课的问题,从提出到最终的解决,如果你只研究自己的问题,即使你研究出来了也只是懂得了一个知识,如果大家合作共享,不但问题容易解决,而且你会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这里的合作也有真合作和假合作的问题。我常听课,看到有的教师也用此法,提出了问题,让前后桌或者邻桌的一起研究,一会儿就研究出结果了(当然有的简单问题会得到解决),这样的合作我认为就是假合作。那么怎样才是真合作呢?首先,你要让孩子真心地去做,再就是真的大家想办法来研究。我还用《土壤》一课来说明,学生研究土壤的成分时,有的同学提出,除了用火烧能验证土壤里有腐殖质外,没有别的方法了吗?我及时把这一问题提到全班同学面前,大家集体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孩子们提出了还可以用水漂法,能漂出比较轻的腐殖质。

五、分兴趣小组,彰显各自的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并且这一特长优于别人,教师除了表扬外,还应让他们各显其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我先后成立的几个小组,如天文小组、读书小组、动物养殖小组、植物种植小组等等。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成员并做好观察记录。通过各种活动,能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

六、上好每节实验课,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增强他们的内功

家校合作做法范文3

一、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1.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办法创设吸引学困生的课堂氛围,认真对待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情况,增进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向学困生提供他们学习进步的效果反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规划好长远目标,为学习注入动力支持,这也是坚持学习的需要。在每节课上,学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学习小目标,如在本节课需要学会几个单词、短语、句型等,把学会的知识点能够梳理清楚,这对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非常有利,并使得其学习注意力集中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而使得课堂效率能提升。3.建立英语学科学习小组,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好、中、差搭配,实行一帮一、二帮一的活动。每天明确学习任务,帮助学困生共同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再是过去的抄袭别人的作业,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完成任务,真正达到做作业的目的,巩固当天的学习成效,预习次日的学习内容,进而形成良好的思考、学习习惯。

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1.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辅导,共同努力来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英语学困生虽然存在着很多共性的问题,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这样实施分层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水平的学困生潜能。英语这门学科是语言性学科,需要教师创设恰当的语境来进行交流,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提前设计出简单易懂的英语日常问答,有利于进行沟通和交流。笔者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分层提问,整理出基础性知识的问题让英语学困生作答,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得学困生在课堂也能享受到成功。2.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中学英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想办法调动他们,让学困生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些课堂环节中来,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精心地备课组织好,用心地设计好课堂环节,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励英语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互联网+”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借助依托互联网,利用平板上课,对学困生来说可以对他们单独发题。通过网络在平台上直接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习题讲解和批阅,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教学形式,一个学期的试验之后发现效果很明显,学困生成绩提升都较为明显。3.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为探究式教学。让学困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探究中不同程度地提升。

三、加强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做法范文4

一、让家长有信任感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与家长的谈话中,一定要能反映或体现我们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把的孩子交给我们教育能令家长感觉放心、安心。

让家长非常信任我们!

在学校和家庭中,应该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明确的反对“重智轻德”。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成人成才,而家庭教育只针对自己的一个孩子,只期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更多的是看重结果也没有教育效果的考核指标,没有系统化的时间和计划安排,易于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地培养,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个别性与学校教育的普遍性的区别。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合作,相互取长补短。

二、树立平等、公正的形象

班主任应一碗水端平,亲切热情、礼貌待人,讲究谈话的内容、方法和语气。与家长合作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老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然后委婉地道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必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该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严,去影响孩子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长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教师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告诉家长,让家长感到荣幸,教师也要帮助孩子在心中树立起父母的伟大和无私,教师是家长和孩子联系的纽带、是家长的朋友、是学生的知心人。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少了哪一方的配合,教育的效果都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

犯错误的是学生,而不是家长。

家校合作做法范文5

关键词:初中;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家校共育。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是由教育合力中的以父母为代表的家长和以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共同组合而成,以完善学校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校为主体场域,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一种双向互动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班主任可以充分挖掘家校合作的潜力,以助力班级的管理,促进学生的成长。

1探究家校合作模式下初中班级管理的意义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现在的家长学历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对教育结果期望和过程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少有家长参与的身影。将家长们排除在班级管理之外,一方面无法了解班级管理状况,无形中会加深一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另一方面,也会让一部分家长感觉学校教育与他们无关,从而造成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缺位。因此家校合作,共同管理是顺应时展的趋势。另外,现在的教学模式也已经革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人撑起一片天”的模式了。学生会从家庭活动、家长所从事的职业等各方面获得很多的知识和见识,学生的视野在扩大,就不再以教师的传授作为学习的唯一来源。学生成长的这一片天,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来撑起。现在的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精细化,在家长中不乏各类专业化人才,比如企业管理人才、医学专业人才、工程师等。如果将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专业能力的家长力量引进到班级管理上来,就能够壮大班级管理队伍,增强班级管理的力量,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帮助。

2传统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初中班级管理是初中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完成育人任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初中班级班级管理方式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2.1学生伪主体老师真主体在班级建设中,让学生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是很多班主任采用的方法。让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处在发展期,认知还比较肤浅,意志力和耐挫力较差,部分违纪学生的反抗性较强,自主管理经验不足。因此,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为了便于管理,更多的教师实际上选择了以整体控制为主,对于班级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事务的处理大多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2.2学校重成绩老师偏学业。齐学红在《班主任基本功》一书中提到,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常规管理、行为常规管理、安全教育、偶发事件处理等。如果学校教育的过分关注成绩的话,会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目标取向。在考试这根“指挥棒”下,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长期以来过多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性格、领导力、意志力、学习动机以及兴趣爱好等。学校常规管理的要求整齐划一,以及缺少足够的德育活动,导致给学生表现个性化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不少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精力就主要集中在管理课堂纪律,督促学生提高成绩方面。对于其他方面涉及甚少,或者直接忽略。

2.3父母缺信息老师干着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德育的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对孩子学习的监管习惯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采用严厉惩罚、过度干涉或者过度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都容易让孩子形成自卑、孤僻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因此,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鲜少有家长的身影。有的父母想参与,却没有平台,有的父母没有足够的教育知识储备不敢参与。久而久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渐行渐远了。也让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间隔越来越大,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常得不到家长的理解。

3家校合作模式下初中班级管理的措施

3.1邀请家长参与,壮大管理队伍。班干部团队是班级管理运作的关键,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管理班级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和困难。传统的做法是跟班主任汇报,由班主任出面解决。这一做法有效,但是也会造成小干部们没有真正得到能力上的锻炼。或者有个小干部能力很强,独自一人解决了“挑战”,他也希望别人看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让家长们参与进来,可以有效得化解这些矛盾。那么如何让家长们参与进来呢?常州市优秀班主任吴国庆老师曾采用在QQ空间写日志的方式,把班级故事每天呈现给家长。吴老师每天都会让一名同学记录当天的班级故事,有大事有小事,有的时候甚至只是学生当天的感想。吴老师每天晚自习结束就把这些班级故事发到自己的QQ空间。每一位家长都可以阅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第二天早读,吴老师也会精选一些家长留言读给学生们听。听到家长对自己的鼓励、表扬和热切的期望,孩子们越发地充满干劲。利用网络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宽传统班级管理的维度,让家长们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使班级管理不在只是个别学生和班主任的事。不仅能让家长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也让学生们多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3.2借助家长力量,提高学生能力。班级德育管理要顺畅运行,学生能力提高是关键。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可以借助于我们的家长管理队伍,因为我们的家长社会阅历相对丰富,其中也有具备管理经验和管理才能的人,班主任可以组织有专业水平的家长给班干部开展培训活动,提升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必要时还可以让家长现身说法,明确如何正确协调跟同学相处和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的关系,为我们的班干部排解管理压力,让他们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工作岗位”。

3.3寻求家长协助,丰富德育活动。班主任可以家校合作为基础,开展家长进课堂的德育活动,让我们的家长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方面,可调动家长深度参与班级管理,提升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更利于开展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摆脱学校教育的定式,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教育的效果更容易凸显。例如,我校朱丽老师就举办过班级范围的青春仪式。朱老师负责仪式的总策划,家长们负责场地的布置、物品的采购,个别家长准备家长发言,任课老师和部分同学负责节目表演与主持。通过这样一次活动,不仅提高了班级的集体凝聚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让家长们融入到班集体活动中来,收到了来自学校、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

4结语

诚然,当前大部分学校对于家校合作抱着开放的心态,但也有学校担心这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因此带着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从古至今,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优长和短板,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二者相互协作的结果,单靠一方面的力量难以成就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改进班级管理,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淑清.家校合作如何走向“深度”?[J].中小学管理,2019(60).

[2]陈栩张建霞.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5(77).

[3]张勇.从沟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径[J].德育与心理,2011(61).

家校合作做法范文6

关键词:国外家庭教育;模式借鉴;本土化;改良

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侧重于对子女的智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庭的教育主导地位一度丧失,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方式,降低了家庭教育的信度与效度。为此,应充分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优秀做法,进一步实现国外家庭教育经验的本土化改良,推动我国家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国外家庭教育模式经验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侧重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美国是研究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在美国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尤为重要。独立性教育在子女的幼儿时期便已经开始,包括独立吃饭、独居一室、独立出行、独立克服困难等等。与此同时,美国的独立性教育往往与家庭责任教育相结合,家长要求子女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分担家务和通过勤工俭学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美国的家庭教育注重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配合,为确保学校教育的成果,家长往往支持和鼓励子女参与学校的有益活动。同时看重对子女正当心理需求的尊重,避免使用侮辱、讽刺和谩骂甚至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出了家庭教育的柔性力量。第二,采用全面培养型家庭教育方式。国外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对子女的全面培养,例如日本的家庭采用了“四重”教育的方法,即礼仪亲情教育、挫折与意志教育、自信自立教育、创新创造教育。日本对青少年的教育并不完全以学校为主,重视道德教育、自律教育以及家风传承教育是日本家庭教育的一贯风格。日本的家长明确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有着强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注重培养子女的伦理教育和坚强的耐力与意志力。主张子女应该通过劳动获得回报,并有方法地培育子女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同时日本的家庭教育注重与社会教育的密切往来,例如与工厂、企业、图书馆、大学等社会实践场所的配合,为子女提供更多发现和创造的机会。第三,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深度合作。国外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主要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此时各国开始进行了深度的教育模式调整。学校教育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系列提升家长参与的策略,迫使学校改变过去与家庭相互隔离的方式。”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将家庭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原则,并注重对学生家庭观念的培育,帮助家庭教育实现更高的价值。同时,学校教育也十分看重对家庭教育经验的借鉴,例如在教室的桌椅布局、教育内容素材的选择等等,都更加贴近家庭生活,力求实现一种保留家庭温情与舒适又兼具学校教育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值得我国学校与家庭教育积极学习与借鉴。

二、国外家庭教育模式在苏州的本土化改良对策

家校合作做法范文7

[关键词]新教育观念;家校合作;高中数学教学

美国得克萨斯州JackHolmes.认为,新教育理念的体系构架中,核心是人的发展,同时要求教育要关注人的成长环境的营造、成长空间的拓展,要求教育要纳入所有的要素力量,包括校长、教师,还有家长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家校合作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要求教育者和家长共同来完成好未成年人的指导教育职责,其中涵括家长参与、家长干预等方式。在高中数学课程教育中,学生面对复杂而深奥的课程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挫败感,同时学校教师由于没有各方的监督参与,课堂成为了封闭的空间。这就亟需家长等各方力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辅助用力,在课外空间内主导用力,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帮助。

一、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家校合作的舞台

家校合作的前提就是家长与学校之间适度原则下的教育空间的相互开放。高中数学课堂是传授知识定理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课堂逐步开放,在循序渐进中让家长真正参与到课堂知识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中。第一,要让家长亲身体会到高中数学教育的难度,理解数学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引导家长也能够参与到高中数学知识及能力的自我提升轨道上,以更好匹配学生在家庭中对于数学难题的帮助需求,像函数部分内容就是很需要学习提高的部分。第二,要让家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让家长在合作小组中旁听,也可尝试在各小组中安排一个家长作为小组长,来总领各组的数学学习任务,这样既能让家长换位体会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不易,也能真正融洽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第三,建立“家长讲师团”,适度邀请数学相关领域的家长通过相关考核后,正式成为高中数学家长讲师团的一员,用以对重点课程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利用家长资源也可以让家长定期利用微信、微博、QQ在线解疑答惑,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与好导师。

二、开放教研,让交流成为家校合作的载体

高中数学课程中,大多数内容都需要教师反复备课设计,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必要环节的优化,当然数学教学如果单打独斗是万万不能的。可以说数学教师必须更多地通过教研交流来淘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法,或者将典型经验传输出去共享教研成果。让家长参与到教研交流中,有助于家长熟悉教师工作环节,对于数学学科教育能力提升的方法途径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帮助其在与子女独处指导数学教学时,能够找对思路、用对方法、算对结果。同时,家长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提出观点。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一课内容,如果让教师去设计,可能更加关注于课本内容的传讲,家长则更加关注家居环境下符合几何体认知的实体,从实践的角度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与想象力。

三、开放评价,让评价成为家校合作的动力

新教育观念下,家长作为教育者的角色被更多的研究者所认同。高中数学教育中,家长的参与能够让数学学习有更多的视角,获得更广的思路,让学生在新的教育合作环境中有更多的趣味。当然,家校合作还需要家长参与到教育效果的评价及教育策略的优化中。在评价方面,高中数学学习一般均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其评价也有小组评价、组间评价、个人自评、教师综评等形式。当前,家长在经历对于课堂教学的熟悉与深度教研交流后,已经在课堂教育效果、教育策略选择及教育态度上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因此家长完全有资格参与到对于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中,况且家长的参与评价中也必然存在一些好的建议做法,对于数学教学的优化有着一定的帮助。此外,还提倡学校将家长评价作为一项指标分纳入对于班级、教师绩效的考核中,这对于教师而言可能会存在短期压力,但长期而言会转化为长期化、习惯性的动力。当然,家长评价分值的量化比例,还需要逐步尝试,以达到有效促动的效果。

四、建立机制,让进步成为家校合作的价值

家校合作做法范文8

关键词:学校体育;排舞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排舞在我国是最近兴起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重复固定的舞步动作将舞蹈、音乐、体育、文化等有机结合[2],使练习者达到舒缓情绪和压力、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塑造优美形体等,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的国际性体育运动项目。它的时尚性、健身性、流行性、广适性以及动作的多元性、统一性、自由性和简单易学等特点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5]。但排舞动作的简单易学、步伐规定统一、没有固定的手臂动作等特点造成排舞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和乏味。因此排舞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不能只选择单调的、统一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应该力求创新,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同时进行创新,形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纵向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与创新,横向重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两方面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习和自主编排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课内外实践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课题组从2012年启动排舞教改研究,开设了排舞选修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014年,课题组又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排舞课程教学实践中[6],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相融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探索适合排舞课程的教学方法,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普通高校排舞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及教学方法创新的政策依据

1.1排舞教学方法的概念

排舞教学方法是指在排舞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适合排舞课程的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具体手段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统一体,既包括“以教为主”的教师教法,也包括“以学为主”的学生学法,本文以此概念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

1.2排舞教学方法创新的政策依据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性的政策法规。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指出:“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7]。”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又指出:“积极实践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8]。”时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又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9]。”2012年,国家颁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其中明确提出,要“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10];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推进“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在以上诸多政策的指引下,在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显示出其必要性。

2普通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从排舞课程教学方法总体流程图(图1)可以看出,普通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方法分为教师的创新教法和学生的创新学法。教师的创新教法包括指导创新、引导创新和答疑创新。学生的创新学法包括创新学习、创新练习和创新实践[11]。在基础教学模块中,教师以指导创新为主,学生以创新学习为主。在教师的讲解、示范、教授和指导下,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和学习所教动作,逐步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和做法。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多数被动接受。在能力教学模块中,教师以引导创新为主,学生以创新练习为主。在教师的提示、引导、帮助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轮换和队形变换等途径,练习所教排舞动作。此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处于上升阶段,教师的主体地位处于下降阶段。在拓展教学模块中,教师以答疑创新为主,学生以创新实践为主。此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逐渐转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他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编排、表演和竞赛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自主组织练习,编排创新已学的排舞曲目,参加各种各样的排舞表演和比赛。

3普通高校排舞课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3.1基础教学模块所用教学方法

3.1.1讲解法

讲解法主要用在理论部分或新动作的教学。下面以排舞曲目《来吧,大家跳起来》为例加以说明(见图2)。教师主要讲述排舞的名称、音乐的名称、前奏、动作、水平、风格、方向、起步等,让学生对所学曲目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上课前,教师把这些信息抄写在一块小黑板上,既方便课堂的讲解,又方便学生在课间休息时用手机拍摄下来,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查找相应的排舞教学视频和配套音乐,方便学生课后自学、自练、参加表演和比赛等。

3.1.2示范法

示范法主要用在教授新动作之前,教师先把动作示范一遍,让学生初步了解动作的做法、风格及难易程度。它分为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其中完整示范用于示范一首完整的排舞曲目,让学生整体地认识和了解所要学习的排舞动作;分解示范则用于教授比较复杂和难度较大的单个排舞动作。

3.1.3循环练习法

循环练习法是在排舞教学中,每学习一个动作或组合后,都与前面所学的动作或组合连接起来进行反复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成套组合动作的教授。具体教学顺序如下:先分解教A,重复带练3遍A之后,接着教B,重复带练3遍B,进行A+B连接,重复带练3遍A+B……以此类推,直至教完所有动作。这种教学方法把前面学习的动作在后面的多次重复中逐渐熟练,同时又有新的动作不断加入,有利于学生对新学技术动作的掌握,也增大了课堂练习的密度和运动的负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1.4音乐诱导法

音乐诱导法是用音乐带领学生进行集体练习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跟横排轮流法结合使用。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前面带练,学生跟随音乐练习一遍之后,第一横排的学生退到最后,其余横排的学生站到自己前一横排的位置,练习第二遍……以此类推,直到第一横排的学生循环到起始位置时,练习结束。这种练习法既把优美的动作与动听的音乐结合起来,又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所有学生都有站到第一横排练习的机会,便于更清楚地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提高练习质量。

3.2能力教学模块所用教学方法

3.2.1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分工、合作、互动、交流、互助、讨论等来掌握技术动作的学习方法,主要用于轮换练习法、变换练习法、自主带练法和编排创新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以学院为单位自由组合,6~10人为一组,每组推荐一名能力强、技术动作过硬的学生担任本组的组长,组长主要协助教师组织本组的自主带练,督促组员进行排舞曲目的队形设计,以及在排舞曲目编排创新的过程中起协调和管理的作用。第一次课,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确定本组的组名,每次课带领练习的学生名单,所有的组员都轮流带领练习之后,又重新轮流带领练习,直到课程结束。确定好之后,教师登记好各组的组名、组员的姓名和每次课自主带领练习的组员姓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和权威人物,而是一名引导者、协助者和指导者。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交流、合作、互助和学习,人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潜能。通过组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每一项教学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虽然有冲突、有争吵、有汗水、有欢笑,也有意见和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但都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到了解决,最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3.2.2轮换练习法

轮换练习法主要用在熟练掌握排舞成套动作之后,选择动作比较单调、不断重复的排舞曲目进行编排,以小组轮流的方式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以一个45人的班练习《魔力火车》和《印度制造》为例。《魔力火车》站成散点队形,用虚线分成五个组,第1遍集体跳,第2~6遍每组轮流跳一次,第7、8遍集体跳,第9遍1、2、3组跳,第10遍4、5组跳,第11遍集体跳。《印度制造》站成星型图样,分为5个密集小组,每组9人,第1遍集体跳,第2~6遍每组轮流跳一次,第7遍1、2组跳,第8遍3、4组跳,第9遍是第5组跳,第10遍集体跳,做法见图3。不同的排舞曲目,每个小组站的位置和图形可以不同,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人数进行编排。通过这种练习,减少了学生重复练习的次数,增加了组与组之间的相互配合,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2.3变换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是指学生熟练掌握新学的排舞曲目后,根据排舞规定动作的特点编排合适的练习队形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每个合作小组设计一个练习队形,教师参与其中,与各组的学生一起讨论、尝试和实践,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练习队形,并对其进行改进,然后全班试用。例如,《永远的朋友》用圆形练习队形;《5,6,7,8》用散点练习队形;《哇咔哇咔》用条状练习队形,每次做D段最后一次踏步时右转180度,做法见图4。虽然文中显示的图形是静止的,但只要与排舞动作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跳《永远的朋友》时像五朵鲜花一样开合;跳《5,6,7,8》时,每两组之间会移动、相对、交错和穿插;跳《哇咔哇咔》时则像流水一样移动,又像篝火晚会一样的欢快。学生被这神奇的变化吸引,充满好奇,在练习中挥洒着汗水,尽情地欢笑。

3.2.4音乐编辑法

音乐编辑法的用途很多。主要形式有节奏变化法和音乐剪接法。节奏变化法是通过减慢较快音乐的速度,以《魔力火车》为例,课前把它调成慢和稍慢两个版本,刚教完这个曲目时,用慢节奏的音乐伴奏;动作稍熟练后,换成稍慢的音乐伴奏;动作很熟练之后,换成正常的音乐伴奏,使学生逐步跟上音乐的节拍,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音乐剪接法是用音乐编辑软件把几首排舞音乐剪成需要的长度串联起来,每首音乐的前奏可用来变换队形。比如《魔力火车》+《永远的朋友》+《5,6,7,8》,《印度制造》+《哇咔哇咔》+《舞动中国》等,可按照轮换练习法编排的跳法和变换练习法设计的队形去练习,跳熟练之后,只要播放音乐,学生就能跟随音乐节拍舞动起来。

3.3拓展教学模块所用教学方法

3.3.1自主带练法

自主带练法是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每次课轮流由一名组员担任本组的“小老师”,带领、指挥和组织本组的组员进行分散练习的教学方法[6]。教师在教完一曲排舞规定动作之后,学生开始分组自由练习,这时就由小老师来指挥本组的学员进行练习,他可以口令带领大家进行分解动作的练习,也可以进行成套动作的练习,还可以帮助大家纠正错误动作等。“小老师”的教学方法特别灵活自由,组员也在欢声笑语中欣然接受。这时,教师可轮流到各组去辅导和解决疑难问题。带领练习结束后,每组的成员围成圈坐下来,首先由带领练习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是带领练习的体会、收获或以后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等。接着其它组员对带领练习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可以提出建议。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又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胆量和自信心,课堂上既有生生合作,又有师生合作,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

3.3.2编排创新法

排舞曲目的步伐是规定统一的,但手臂动作是可以自由编排的,这就给师生提供了编排创新的机会。排舞规定动作学完后,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对排舞曲目进行编排创新,学生以6~10人的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员的交流和讨论,在本学期已学习的排舞曲目中选择本组要改编的排舞曲目,可以进行单曲排舞的创编,也可把2~3曲排舞串联起来进行编排,然后根据每个组员的能力进行不同的分工,每人负责一项,例如手臂动作的编排,进退场的编排,开始和结束造型动作的编排,队形变化的编排和音乐的剪接等,每个学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最后大家对每个组员的编排进行学习,汇总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动作。课堂和课后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期终测试,每组都把自己编排的成套动作跟随音乐完整地表演一遍,再由教师和其余的组长对成套动作进行评分。这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探索、实践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3竞赛法

竞赛法可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是课外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各合作小组在课堂上对已学排舞曲目进行编排创新,动作熟练后,开辟绿色报名通道,鼓励他们报名参加校级排舞比赛。另外,教师也可鼓励班上的骨干担任小教练,挑选参赛队员组建学院代表队,编排参赛曲目,组织课外排舞训练,直至参加比赛。教师只是从旁协助,解决参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他们顺利参加比赛提供保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教师根据排舞项目的特点,设计适合排舞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教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的基础教学模块、以培养合作、探究、创新为主的能力教学模块和以编排、表演、竞赛为主的拓展教学模块。各模块分别设计出循环练习法、音乐诱导法、轮换练习法、变换练习法、音乐编辑法、自主带练法和编排创新法等适合排舞课程的教学方法。

4.1.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块,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综合创新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4.1.3学生通过参加排舞表演和竞赛,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克服了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增强了自信心。他们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和课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4.2建议

4.2.1重视和加强高校排舞教研教改。排舞项目进入高校的时间较短,普及率也不高,课程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也没有成熟的教学方法可以参考。所以,教师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合理借鉴其他运动项目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排舞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和创新。

4.2.2改善高校排舞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排舞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创新,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排舞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来提高排舞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4.2.3建立高校排舞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机制。排舞教学不应该只限于课内,而应该延伸到课外,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利用一切可能来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实践精神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4.2.4促进民族传统舞蹈与健身排舞的深度耦合。把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元素与国际健身排舞有机地融合,创编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原创性健身排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发行,既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又大大地丰富了排舞课程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忠梅,肖谋远.排舞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及发展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35-37

[2]李遵.排舞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其风格[J].体育文化导刊,2013(4):49-51

[3]王美,朱莉莉.我国排舞运动的开展及其推广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37-140

[4]邓嘉.健身排舞的多元特征及其推广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3):32-34

[5]焦敬伟,郑丹蘅.对新兴休闲运动“排舞”及其推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7-10

[6]傅芳香.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高校排舞教学的实践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2017,38(8):89-93

[7]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