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教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计算机硬件教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1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改革

思维是创新的源头,技术和知识是创新的支撑。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的含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方式,涵盖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广度的一系列思维工具”。她再次将计算思维描述为:计算机思维是与形式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相关的一个思维过程,其解决问题的表示形式应该能有效地被信息处理执行。计算思维和阅读写作一样已成为人类内在的、普适的、通用的思维模式和基本能力,成为人类应具备继实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之后的第三种思维。计算思维关注的是人类思维中有关可行性、可构造性和可评价性的部分。学会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方法和工具解决客观世界的各种问题是每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文从分析当前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入手,分析强化计算思维培养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紧紧围绕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探讨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及方法,并以Word软件为例详细演示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一、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对象现状分析

少数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对课程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弱,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对课程饶有兴趣,主动学习性不强。

(二)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资源严重匮乏,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多数教师的课程资源是教科书或来源互联网。对教学项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缺乏论证。

(三)教学情况分析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课堂教学主要通过知识点的示范演示,然后学生通过模仿练习。讲解的内容多半为软件的使用,不会让学生领悟软件真正的设计内涵。课程知识点没有与生活实际结合,仅仅就是知识点的讲解,没有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教学的注重软件知识点应用,没能引导学生建立知识图谱和把知识点融会贯通。教学没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比较严重,师生互动不强,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教学成效不显著,教学效果得不到良好保障。

(四)考核情况分析

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考核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操作技能,缺乏对问题处理的思路考核,处理方式的考核。考试应倾向于学生求解问题的思维模式与基本方法。考试形式应该多元化,重视实践工程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综合运用闭卷、开卷、项目分析、问题解决与课堂问答等多种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共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强调“动手做”,缺少“动脑想”

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一般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软件命令的使用和操作,并结合项目案例进行练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讲解演示、记忆操作过程并具有验证性的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对项目没有进行自身主动的效果设计,在项目实施中,只需依葫芦画瓢,不考虑需要哪些技能和用什么软件实施,自然也没有思考需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整个的教学过程没有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将极大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主动动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首要任务,在讲解工具使用的同时让学生真正领悟软件设计的内涵,树立软件是辅助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的思想,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是能力的培养而非工具的使用。

(二)做不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软件的每个功能的使用,对实际问题的处理缺乏思路培养,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掌握了每个命令的基本操作,但实际项目中不能融会贯通、不能理解其科学特性。学生没有建立起知识图谱,在实践具体的实际项目时,不能串联知识点,缺乏综合应用能力。应用软件的更新升级很快,课程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掌握利用软件技术解决问题,理解技术背后的思想和方法。进而在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软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遇到某个问题时,使用哪个软件进行解决,怎么解决的思维。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教学中设置的项目复杂度不高,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实际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综合性强,日常教学中如果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会发挥计算思维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

三、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图灵奖获得者Karp认为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内部蕴含丰富的属于计算的演化规律,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能够用计算机处理的形式,这就是基于计算思维概念的解决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李国杰院士提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计算机应用软件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程序。它是用来帮助人们快捷、方便和高效的解决问题。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核心是使用应用软件完成各种任务,这些任务大多与设计密切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持有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学习思维必须从技术操作的方法论和工具论中跳出来,转向利用软件进行设计和创意制作的思想上。计算思维的本质在于计算机工具开展的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常常表现为设计过程,那么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的这一过程,就可以实现思维蕴含在案例中,案例蕴含着思维。

(二)强化计算思维培养的目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对各专业学生来说是其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也是从事专业工作不可或缺的技能。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软件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并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研究和创新。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性课程。从技能角度出发,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命令使用和操作,而且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项目实施;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求解过程中使用什么软件,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计算思维培养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学生要根据所处理的不同问题,来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问题的处理和优化,从而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计算思维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强调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处理简单问题是不够的;缺乏综合运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缺乏以软件为基础的创新应用;缺乏动态地从学生未来职业角度体现课程存在的应用价值;缺乏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需求的角度看待课程的意义。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学生不仅能掌握软件的使用,同时具备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有效快速地想到如何解决、用什么软件最快、最高效,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学不能仅满足当前工具的使用,而是对待问题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去把握整体设计思路,去探索、去思考、去动手、去领悟。

四、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构建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教学,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合理优化的教学体系,重新构造知识系统。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于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把整个计算思维的培养分解为若干个属于计算思维的课程内容,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授,让学生理解该思维过程,并逐渐转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教学的流程进行重组再造。传授知识的部分需要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学,把课后的知识翻转到课堂上来。在课堂上老师以真实的问题来引导进行研讨式的教学。老师角色由仅仅传道授业更替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导学者”、“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创新的研究者”、“终身的学习者”。成为一个技术加艺术加学术进行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的教师。

(一)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计算思维培养是核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到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

构建新的教与学的环境,将传统的教学空间,教室、图书馆这些物理的空间,与数字资源空间相结合,建立慕课、微课、数字图书馆这些数字资源。构建社交空间APP等。未来的学习空间将由物理空间加上丰富的数字资源空间、网络的社交空间构成新的教与学的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堂研讨等教学方法,充分结合“翻转课堂”,对于一些较基础、较理论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自学。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进行问题解答、思维能力培养和知识拓展。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情景化、贴近实际应用,与专业背景结合、与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日常事务结合。设计结构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具有工作过程和处理的系统性,实际应用价值。设计教学项目要求涵盖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计算思维的训练知识融入到相关的项目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训练作品,让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项目中掌握学生技能,同时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训练,兼顾学生的兴趣,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用计算思维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考核内容改革

建立全过程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基于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考核方式,每节课都需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考察,督促学生反思和总结。让学生设计问题,处理问题过程,预期效果的考察。例如给出一个项目,要求撰写项目的分析过程,处理方法,预期的效果。

五、以Word软件培养计算思维为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构建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式重构教学内容,体现“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思、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项目设计从实际应用出发,从工作过程出发,从项目发出,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提高”四部曲展开。在宏观教学设计上突破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理论体系的传统模式,将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过程为参考,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和讲解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一)基于计算思维的Word教学内容分析

Word软件部分教学共设计14个项目,具体内容见表1。教学内容采用项目、任务形式。每一个项目明确若干任务,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层次推进、循序渐进。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学习,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每个项目来自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

1.项目描述。让我们对项目作一个简短的描述,需要告知学生做一个什么项目。包括项目的主要内容、应用范围。2.项目分析。项目分析是开展计算思维培养的第一重要环节,需要学生思考和设计项目。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分析,本次项目实施要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如何实现,需要什么软件。学生在无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得顺利开展。3.准备知识。实施该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什么知识点。4.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是开展计算思维培养的第二重要环节,需要学生利用知识点实现项目。5.项目考核。检验学生项目实施预期效果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6.总结思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进行情况进行反思,反思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预期效果中哪些位置还没有实现的原因。建立实现本项目的知识体系结构,实现本项目需要具备的技能要求,实现本项目还可创新的位置。7.能力提升。布置提升学生能力项目,用于课后加强能力训练,知识点理解、技能加强。

(三)基于项目过程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四课”环节构建教学过程,围绕课前、课中、课末、课后四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见表2基于项目过程的教学活动设计。1.课前设计。课前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教学项目、教学问题等六部分内容制作PPT文档。将本节课中准备知识点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学习;通过平台收集学生的问题表单,分析归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查阅PPT、学习准备知识内容和回答教学问题。查阅项目概述并撰写设计思路、预期效果设计和简述实施过程。下载项目资源在本机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发现自身操作中存在的困难,对重难点不懂的地方,并把问题通过平台提交给教师。2.课中设计。教师对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师生互动、交互协同学习的过程。课程教学的前半部分时间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对收集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和演示,并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讲授。教师也可设置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补充辅导。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再次进行教学项目的完成。同时教师再次收集学生不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并再次进行演示和讲授。学生再次进行教学项目练习和讨论。3.课末设计。主要开展项目考核和总结思考阶段。课程教学的后半部分时间是作品展示评价、归纳反思和本节课考核阶段。学生展示项目,设置小组推荐或学生自荐方式选择三到四个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提交的项目作品进行点评。归纳反思,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结构,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中需要注意的知识点、自己掌握的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4.课后设计。教师再次部署提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项目。将本节课学生不易听懂的内容组织成简述题或论述题等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项目并完成课后作业,通过平台提交教师。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可随时提问,教师给予答疑解惑。

(四)试点教学改革效果

在2018级,笔者任课计算机基础,对化学教育班次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在期末应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测试,考试成绩整体有所提升。

六、小结

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2

关键词: 计算机硬件; 实验教学; 产学融合

1 绪论

计算机硬件课程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电子、自动控制和通信等专业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如今非常热门的新专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也息息相关。各高校开设的计算机硬件课程一般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开发技术》《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和《ARM 原理与应用》等。这些课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零碎且很多,部分学生学起来相对困难。由于各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学生对硬件课程有种先入为主的“怕”。这样,理论教学的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硬件相关技术开发。近几年,西方一些国家想通过高端芯片的出口限制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1]。因此,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和计算机硬件的研发刻不容缓,努力培养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使其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位需求迫在眉睫。实验课程不仅是理论课程的延续,也是其内容的补充和提升。如果因为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不够深入而淡化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内容简单而无趣,则学生更不会主动学习该课程。如果学生理论课程学习较好,而实验课程不够丰富或过于枯燥,则可能会对理论课的学习起负面影响。反之,如果能合理布置实验课程,则能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互促进,使学生因兴趣而主动学习,使理论与实践共同提高。本文主要从课前操作、思政案例引入、实验指导过程及课程制度激励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实验课的精心设计与布置,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计算机硬件相关方向的学习与研发当中来。

2 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优化

现在,不少高校的硬件实验课都采用教学实验箱,实验箱一般都是从教学设备商处购买,教学设备商同时提供了实验软件和实验题目等丰富的资源。所以,各课程教师只需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提供的实验题目中选择若干实验供学生课堂练习即可。这种实验课程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 1) 学生仅能按步骤完成实验内容,并不能真正明白实验的操作背景和实际应用场景等。( 2) 实验内容和理论课程及实际工程项目脱节,学生不能通过实验课程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知道所做所学在将来的工作中会有什么用处。( 3) 各硬件实验课程孤立,学生不能明白这些课程之间有什么联系,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枯燥而无用,所以部分学生很难有高昂的学习兴趣和激情。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硬件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与设计。

2.1 课前操作

对大学生进一步地宽进严出是教育政策的必然。高校学生不是能轻松毕业就认为母校很好,也不会因为能轻松及格就认为自己的老师教得好。如果教师教学内容丰富而有趣,学生能从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学生学完课程后有一种充实感,仍有一种学而未尽的追求欲望,那么无论这位老师的课程任务有多重,学生一般还都是乐于接受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原理》课程相对抽象。一般单独从实验步骤上看,实验内容即不容易联系教材,也不容易联系工程项目,学生可能只会按步骤操作。即使能顺利做完实验,学生可能仍不明白所做实验和理论课程及实际应用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教师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教师对实验设备商提供的实验内容进行改进,使其能结合自己讲解的教材知识。第二,教师针对每个实验,总结出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应用领域,放在该实验的最后作为实验内容延伸,并鼓励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和生活经历给出该实验相关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第三,引进企业或其他高校的相关实验线上课程,或由教师针对自己的学生录制实验课的线上辅助教学内容。教师针对每个实验布置任务,学生课前进行实验背景、内容及应用领域等知识的线上预习,最好能线上记录学生预习状况。第四,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校,可建立这些抽象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由学生在课下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虚拟仿真的形式完成每个实验的相关内容。《单片机开发技术》《接口技术》和《ARM 原理与应用》课程较容易通过引入工程项目的形式联系实际。但这些课程本身知识点多、联系紧密、应用起来有难度。特别的是,很多项目的完成需要结合多个章节( 甚至多门课程)的知识,这给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尽量采用涉及知识面少的项目,或者把一个大的项目拆分成几个小的案例,分开在不同章节中使用。把一些涉及面相对较广的项目案例可以作为实验内容来开展,以便于教师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掌握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为了学生能按时完成实验,对于这三门课程,除了可以采用上段所述的四种课前预习方案外,还可以由学生课下通过 Proteus软件进行实验项目的设计和仿真,通过相应的实验软件Keil、ADS、ARM Real View Developer Suite、IAR EWARM 代码编写和测试等[2]。总之,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内容和任务,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和实验相关的背景、应用、理论及设计和测试知识的预习,既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实验课很好地补充学生理论课时学习的不足。

2.2 思政案例引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程思政的引入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是专业知识的延伸[3]。因实验课程更容易结合前沿知识和实际项目等,所以,相比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则更容易插入相关思政内容。实验内容相关的专业发展、专业前沿和实际应用可以很好地作为思政内容插入实验课程中。在硬件实验的各课程中,可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插入我国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在国际中的状况、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历程与关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展望等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理论。在该课程存储器相关实验中,可分别插入世界及我国存储器发展历史与现状,插入存储器的主要生产厂家,使学生对存储器的进程和商家进行了解,以利于学生的设计和就业等。在 CPU 各部件相关的实验中,可插入世界主要 CPU 生产商的发展与现状,使学生了解CPU 的发展历史和性能优化等; 也可插入 MCS-51 系列、ARM 系列等 CPU 的简介,为后期课程做好铺垫; 还可进一步插入麒麟芯片架构,使其了解国产状况、存在问题和拟解决方案等。《单片机开发技术》《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和《ARM 原理与应用》课程工程性相对较强,很容易在实验中结合相应的工程项目作为思政元素。在这些课程的CPU 模块的实验中,可插入不同字长、不同系列的 CPU 的应用领域的区别及它们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劣。在指令系统相关的实验中,可比较不同机器的汇编语言的差别,比较汇编与 C 等语言的差别,简单介绍华为鸿蒙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展望等。在这些课程的接口实验中,可插入介绍无线耳机、无线外设的实现原理和应用状况,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等实验相关的接口介绍。课程知识点相关的人物介绍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思政内容,也是最能灵活插入的思政元素。如: 硬件结构实验讲解时的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ENIAC) ,课程第一次实验讲解计算机发展历程时的戈登•摩尔( 摩尔定律) 等; 在国内,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 I、中国第一台全数字实时仿真计算机银河仿 I、中国第一台面向科学 /工程计算的并行巨型计算机银河 II 的周兴铭院士,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和联想系列微机的倪光南院士,以及夏培肃院士、李国杰院士等很多计算机学家。课程专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解读,一般是学生们听的最认真的思政元素,有些同学还会自觉的做笔记。可以讲解的专业知识政策举例如下: 第一,当今中美关系下,我国计算机相关行业发展的国家政策。第二,国产 CPU 及其他芯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可以采纳的解决办法。第三,以类似华为 5G 标准等为例,讲解中国标准体系的发展与现状。第四,可分析类似华为、联想等主要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管理策略等。第五,计算机硬件知识在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中的作用和应用。教师要尽量为每次实验课都准备思政元素,但在实际课程中,没必要每次都进行思政讲解,可根据学生的上课状态、实验任务的多少等灵活安排。插入思政内容不宜时间过长,不能和实验内容本末倒置。教师不能为取悦学生而插入思政内容,要在思政内容讲解后,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相关的思政讨论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进行,要根据学生当时的具体环境和反映状况,找出问题所在,给出改进的措施。如果所讲思政内容能产生很积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长期提高,学生能在课下进行相关前沿知识等的查阅和讨论等。教师也要给出具体反思,对思政内容的实施进一步进行优化。最终,通过思政内容的插入能使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 能使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背景和实际应用场景更清楚; 也能使学生连点成线、很好地把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和深造能力了。

2.3 实验指导过程

不同的实验内容,指导过程是不一样的。所以指导过程最为灵活多变,一般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做好每次指导,更要做好前几次实验的指导。前几次实验内容没必要太难,教师在不断地查看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每组同学都能完成。要通过前几次实验使学生树立起能学好该课程,能做好实验的信心。要能通过前几次实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第二,简单明了地讲解实验背景、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要达到的结果,留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仅起指导和总结作用就够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在查看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提示,直到学生自己能得出结果。对于完成较早的学生,可以稍微改变实验条件,让学生进一步操作。第三,每个实验留 5~ 10 分钟供学生总结讨论。教师给出讨论的主题,并做最后总结。每个实验的完成都不代表实验的结束,更不代表学生能理解整个实验。所以,有必要在每个实验的最后留些时间,供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最终通过讨论进一步使实验和理论知识及工程项目等相衔接。

2.4 课程制度与激励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和学院有发展规划,每个专业和课程也要有自己的详细的规划和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要形成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自觉性。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知识点不能协调统一,学生学习到的是孤立的课程知识,不能很好地明白这些课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不能立即从事相关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从而可能会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枯燥而无用。所以,应由学院统一组织,各专业内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形成统一规划,使各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而有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设计。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沿和背景知识的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甚至可以统一规划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思政元素内容和插入方式等。硬件实验对设备依赖性比较强,应建立相应制度对硬件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验进度,单独留相应的选修实验供学生课下操作,也可针对某些项目或全国性学科比赛留些设计题目供学生训练。设置 DIY实验室,留下一些题目和书籍,提供助教岗位,在学生中实行以老带新。课下实验不必计入各种成绩考核,只为培养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和学习兴趣。设置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实验操作和参与学科竞赛等的积极性。为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做好实验,可设置一些奖惩措施,如每次实验课第一组完成实验的可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等。通过开放实验室、DIY 实验室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各种大赛的积极性。可设置奖励措施,对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根据成绩分别给予形式不同的奖励。

3 总结

因计算机硬件课程存在知识点零碎,需要记忆内容多,所以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因芯片等产品种类很丰富,从事硬件项目设计时所使用芯片可能并不是所学习芯片,需要学生自学能力强。再加上各种硬件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所以,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存在欺软( 软件) 怕硬( 硬件) 的状况。通过实验内容的合理选择、实验报告中知识前沿和工程应用的延伸、线上实验课程的提供和优化、虚拟仿真和各种软件的使用,能使学生通过预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背景与设计方法。通过专业历史发展与前沿和实际应用的穿插、课程知识点相关的人物介绍、课程专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解读,能使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就业能力和深造能力因思政元素的引入而大大提高。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听课反映,设置灵活多变的指导过程,能尽全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指导好每位学生,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做好每节实验课程。而合理地激励制度和奖励措施,则既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使学生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设置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通过以上措施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欺软( 软件) 怕硬( 硬件) 的状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性。

参考文献:

[1]李拯.强起来离不开自主创“芯”[N].人民日报,2018-04-19( 005) .

[2]姚诚伟,吴焕杰.以互联网思维和方法创新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管理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 7) :27-30.

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引言: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要想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就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学习精通,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深入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进而帮助学运用计算机开展学习活动、运用计算机获得信息等,有效拓宽中职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认知,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必要性

在中职教学活动中,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努力、高效配合,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核心素养,促使教学与学习早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首先,因为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所以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帮助学生获得海量信息,提高认知能力、拓宽技术视野,促使中职学生锐意进取,全面提升总体学习水平。其次,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抽象性强,需要通过系统化学习,帮助中职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学生可以系统化、整体化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专业的角度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教学素质较低

在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中,所聘请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多是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所了解,但是如果要追根溯源地讲解基础知识,还存在诸多不足。另外,随着社会对中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非专业的中职计算机教师已不能胜任具体的教学工作,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较低,导致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难以提升,造成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中存在滞后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并不像预期那样,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学习中出现学生能力差异化明显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由于学生的个人问题,导致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的差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严重不足问题,导致中职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也不能顺利完成课程构建与实践的教学工作。

(三)缺乏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环境充斥着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我国中职院校中,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主学科进行设置,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能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却是恰恰相反。学生将注意力和积极性投入浏览网络信息上,而忽视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知识的具体学习,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降低,学生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不利于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策略

(一)构建基础课程,促进实践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促使中职院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充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后,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全面提升。因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当前中职院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出高水平、高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全国计算机考试大纲》要求,中职院校要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来培养学生相关软件应用能力、实际上机操作能力等,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构建,可以为学生开展实践上机做好铺垫,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上机操作技能后,开展深入学习、高效学习,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前我国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还亟待完善和优化,所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逐步细化、分解、归纳、整合,促使课程设置的内容更具完整性和结构性,方便学生深入学习、主动探究、自主强化。通过教师的具体讲授后,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内涵,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高效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任务。

(二)构建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操作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中职院校中,教师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作为培养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主学科,通过构建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可以知道,如果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养降低。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深入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高教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Office”办公软件应用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自主学习,充分掌握“Excel”“PowerPoint”等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将实践上机与理论知识讲解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通过构建教学方法,还可以为学生创设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应用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一边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边有效开展上机实践操作练习,促使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全面提升。

(三)构建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意识

在传统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多是以集体授课的形式讲解知识,不能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力不强,造成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学习效率较低。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有效构建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新颖、多元的教学形式下,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向发展,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一边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一边开展实践性上机操作,以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另外,教师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创造上机操作机会。一方面,有效巩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计算机操作思维拓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以制作“求职简历”为主题,锻炼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让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升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比如:在学习高教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汉字输入法”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探究教材中所介绍的基本输入法,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认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发“汉字输入方法”,进而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实践创新

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来说,有效构建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习动力和学习意识的必然途径。因此,教师要注重构建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技能,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具体学情等内容,有效构建评价体系,促使学习过程有效优化、学习效果全面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具体评价活动,来提升中职学生的评价技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充分展现学习技能,并有效汲取他人的优点,促进自身提升。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评价活动,让学生在公开性评价活动中,学习提升、弥补不足,全面提高自身计算机综合技能。另外,教师要注重实践创新,促使学生的全面提升。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提前设定比赛题目——“展现校园风采”,来记录校园文化、校风校纪、教师及学生精神面貌、特色教学活动等等,然后,将这些校园元素制作成PPT,进行赛事评比活动,选出最优作品公开展示,一方面,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效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学校教学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当前新时代人们必须要具备的一项综合能力,中职学生自身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后,可以更好地开展其他学科的学习,实现学习过程信息化、数字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将节约的时间用在实践探究、综合讨论上,从而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综合技能,有效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企业输送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型计算机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宗勤,缪亮,张留常.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考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S):30-34.

[2]潘钰武.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课改革设想[J].科教文汇,2014(12):126+140.

[3]陈玮.结合中职卫校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1):132-132.

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4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智慧教学的意义作用

对于智慧教学创新实践作用的分析,需要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运用“雨课堂”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同步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做到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有助于帮助老师构建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智慧教学的活动中,以现代化信息理论为基础,借助物联网设备和一些列智能终端设备,为学生搭建符合现代社会教学要求的新型教学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现代社会技术条件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其次,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了解到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智慧教学案例正在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教师在“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平台上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无论是通过线上指导活动,还是现场教学中,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另外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智慧教学案例有助于帮助学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刚进校的新生,由于生源地教育水平的差异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明显,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有的学生基础较弱,很少或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就导致课堂教学任务不好安排,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技能性课程,本身具有知识更新快、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学会操作。因此自主学习、主动操作在这门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以避免“满堂灌”的情况。

(二)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多是以老师为中心,通常以某一案例为主,老师示范操作,再由学生复制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创新性不足,教学活动多采用传统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形式为学生开展教学指导,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僵化、固化,已经成为制约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课堂案例的突出障碍。在教学实际中,教学活动虽然也在采用这些新事物和新手段,但是形式流于表面,内容不够创新,换汤不换药,教学活动穿着新手段的外衣却依旧是旧有教学思维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不够新颖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教学活动缺乏注重实际教学效果的精神,教学导向不以实际教学效果为评价内容,这就导致教学活动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树以立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尺。而且,在教学活动中,由于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案例形式和内容较为新颖,教师往往欠缺对这些新事物方法的合理掌握,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指导有时显得漫无目的,教学活动的目标不够清晰明了,这就导致在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由于缺乏像传统教学那样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使得学生学习缺乏自控力,学习不主动不积极,有时将这些新事物手段的使用逐渐走向游戏化、娱乐化,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实现的一个方面。

三、网络教学平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缺乏对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教师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过于形式化,只是将板书内容转移到多媒体平台,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学工作找到合理的方法策略,用以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开展。

(一)因材施教,合理分析学生层次

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要分析学生的层次水平,注意把握学生实际状况,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为基础,合理将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是不一样的,运用智慧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工作,也应当把握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有差异的教学指导,这些差异不是为了让教师戴上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水平为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智慧教学平台的优势和长处,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扬长避短,实现教学活动的顺畅开展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效进步。通过“雨课堂”平台,结合“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课程,通过课前预习任务,学生登录自己的“雨课堂”学习空间进行自主预习并记录疑惑。教师在通过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为学生量身制定适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计划,以此帮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特点,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二)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平台正在不断涌现,这些新事物新手段的不断涌现,一是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主动促使教学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将更好的教学资源吸纳到教学活动中,二是因为传统教学手段在21世纪的今天显得较为淡薄,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帮助效果有限。因此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平台在不断涌现、不断发展,这一系列智慧教学平台的出现,其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绩的快速提高和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因此,基于现代社会新理念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主动吸纳这些对于教学活动具有积极作用的新事物新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平台,借此丰富教学手段,以求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效果。课堂上可通过“雨课堂”进行多形式的教学,“雨课堂”平台提供的在线考试、在线提交作业等功能实现测练结合、巩固知识的目的。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较差的知识进行巩固,帮助老师进行因材施教、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实现翻转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一知识点时,由于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学习资源,视频形式的知识讲解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不能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进行讨论、探究。由此加强师生互动。

(三)注重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的较为直接突出,那就是希望通过较为贴近社会工作实际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既是出于对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的考虑,也是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的根本要求。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应当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方向,那就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围绕帮助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这个中心目标来组织,运用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平台,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理念融入到新的教学手段中,帮助学生高效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最终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课后可以利用“雨课堂”平台进行题目练习,巩固知识难点。对的作业进行评判分析,并查看学生反馈,获取学情。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采用文献阅读总结、学习报告、课堂展示等多形式的考核方式。通过个性化的统计分析,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学情,评价学习结果,反思教学过程。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让远程教学平台成为可能,教师要善于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的教学特点,主动利用以“雨课堂”为代表的智慧教学平台,合理完成教学设计。本文以“雨课堂”平台为例,对利用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当前开展智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策略,以求帮助教学活动实现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满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185.

[2]林龙成,王芳,赵伟.基于Moodle平台的个性化教学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3):114-115+118.

[3]马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4):170-171.

[4]李杨.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5

 

一、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非0起点的形势。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搞好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开始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关学习,教育部从84年开始就对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下发各种文件,03年5月公布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标准”,规定01年人学的高中生必须学习信息技术课,高中阶段总学分为144分,其中信息技术课占4个学分,4个学分中,2个学分是信息技术基础的必修学分,另2个学分是5个模块中任选其中之一的选修学分,5个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vB)、多媒体应用(FLASH)、网络技术应用(Intemet)、数据库(ACCESS)和人工智能初步。实施的时间表是:03年上半年标准出台,并先在广东省作为试点进行试验;04年秋开始进行部分地区推广;05年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虽然教育部对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城乡、地区差别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考内容未紧密挂钩等原因,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仍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大学的教学仍面临着O起点和非O起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差异问题,给课程改革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省教育厅和有关部门早己着手进行这方面的教改准备工作,已组织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并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在这三个高校中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教和试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召开本次研讨会,目的是紧跟形势,逐步在全省高校中推广使用新教材,并同步进行与新教材相对应的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使之与我省的高教大省和强省的地位相适应。   二、新教材介绍   本次会议推出的新教材共两本,一本是理论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由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和东南大学孙志挥教授主编;另一本是实验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由南京师范大学张明、王必友、蔡绍樱教授编著。两本教材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可以分开教授,但分别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领域,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同属于一级的范围。   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   本书是为理论知识课编写的教材,编写时参照了国外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思想,在广度优先的原则下,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相关的基本知识作了粗线条的全景式的介绍,允许初学者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问题可以在后续课程中再作进一步的深人了解。主要定位于大学本科和专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侧重介绍与计算机应用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力图能反映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技术和新发展。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关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和信息系统中100一200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了解10一20种最普遍和最重要的计算机应用。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组成原理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第三章数字媒体及应用对数值、文字、图象、声音和视频等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处理与应用作了简单的介绍;第四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分析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原理;(以上由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主编)第五章计算机软件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的人门知识;第六章信息系统与数据库重点讲解了数据库及其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以上由东南大学孙志挥教授主编)全书内容适合一个学期使用,不同学科和专业可以设计不同的课程大纲,选择书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建议理工科每周学时数为4,文科和社会科学专业每周学时数为3,艺术与体育等专业每周学时数为   2,即一学期学时数在36一72,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在示教后总结时建议:讲课时宜多使用图表、多举例和演示;课外复习时,布置课外阅读材料要与复习题相结合;在实践方面,要增加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题目,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希望全省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教师广泛地开展合作和交流,把我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2.《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本教材为实验指导书,作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实验用书,本书以学生自学为主,不进行课堂教学,配有“实验向导”光盘软件,供学生在自学时按“依葫芦画瓢”的方式照着模仿学习,当然也可以在课内上机时间内,有疑难问题时,向实验指导教师咨询;或者在课内上机时间内,实验指导教师先演示5一10分钟,余下时间均由学生自己做实验。   本书实验内容的组织宗旨是:以因特网的使用为切人点,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每个实验均配以辅助教学软件和相关的实验素材,其内容可通过因特网在考试中心网站“exam.nju.edu.cn’’或配套光盘上获得。   实验内容共分八个单元,合计19个实验:第一单元:信息浏览,实验1:IE网上信息检索,实验2:连接Intemet及网络常用工具使用;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实验3:windows基本操作,实验4:文件和文件夹管理,实验5:网络资源共享;第三单元:电子邮件,实验6:电子邮件的使用;第四单元:文字处理,实验7:编辑排版论文,实验8:制作电子板报,实验9:制作特殊格式传真文件;第五单元:电子表格,实验10:人均收人分析,实验11:利用Excel对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第六单元:网页编著与.实验12:利用HTML标记语言制作网页,实验13: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第七单元:演示文稿制作,实验14:演示文稿的制作,实验15:演示文稿的个性化,实验16:OFFICE、网页综合实验;第八单元:多媒体制作工具,实验17:制作多媒体自荐材料(一),实验18:制作多媒体自荐材料(二),实验19:制作多媒体自荐材料(三);在“实验向导”光盘软件中,19个实验有41个版本的实验指导,共有8个学校参与了研制,每个实验至少有一个版本的实验指导,一般有二到三个版本,最多的有四个版本,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选择途径。如果安排课内上机时问,至少应该不少于30个学时。#p#分页标题#e#   南师大张明教授在示教后总结时建议:实验环境应为windowsZ仪刃/98和officesZ仪旧;对实验不应完全放手,要加强答疑,注重引导;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要求,要因材施教;注重综合操作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验结果应加强检查,督促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并希望把使用后的意见反馈到省考试中心。   在编写新教材的同时,作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方案的组成部分,还有三个内容:即教学课件与教学资料库、教学网站、自测与考试阅卷系统,其中教学课件与教学资料库可以在教学网站上部分下载。   三、试教情况   在2002一2003第二学期,三个本科院校用新教材进行了试教,情况如下:东南大学通过校园网报名,选择了文、理科一、二年级230名学生试教,共犯学时,主要讲理论部分,因“非典”影响后三章未面授,采用网上放教学要求自学,结束后开卷笔试,大部分学生交卷。体会是:用新教材教学,虽然广度优先,但多个领域的知识均有一定深度,对教师要求较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在教法上也应改进;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期望值较高,希望增加系统维护、常见软硬件故障维护、网络安全、网站组建、网络维护、注册表、BIOS和英文缩写术语等方面的内容,对试教情况基本满意。   南京师范大学在02级文科新生中采用考试选拔的方式,摸底成绩在so分以上者人选50名学生试教,周课时3+2,理论讲完近五章,第六章未讲,教学时可提出一些引诱性的话题,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电子产品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依赖越来越多强烈。计算机已然成为了现代化生活所必须的通用智能工具,通信网络的发展带给了人类工业时代空前的社会变革,因为互联网的介入,人类的社会形态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就成了人所必需的基础技能,也是绝大多数行业员工的必备能力之一。怎么样抓好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技能,适应当今时代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要,是每个计算机基础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技工学校上有高职院校,下有中小学,处在夹缝中的技工学校该走向哪里?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惑着我们。   技工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肩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最终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职业能力如何,能否成为今后生产工作第一线的中高级技工人才,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荣辱。尤其是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的内部发生了矛盾;有的老师主张学生基础较差,应从最简单的开始;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能力很高又有一定的基础(现在很多学生是高中起点),学习计算机并不困难,所以说,抓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师不断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而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内容显得过于陈旧和传统,学生没有兴趣,所以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更新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借助自然界无处不在地的计算机程序元素,提高教学的艺术功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灵感,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思维与应用能力。由此可见,适当地结合技工院校的学生特性以及教学目标,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与计算机亲密接触,进而培养他们计算机技能无疑是技工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赋予数学教育新的使命。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1实行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计算机教学大兴改进和改革的今天,我校顺乎时代潮流,首先实施了计算机模块教学。这样不但解决了从前课堂教学与上机练习教育步伐不一致的问题,还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自我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觉性与动手能力,边练边学,事半功倍。职业学校要想生存,模块化教学势在必行。   2合理安排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别技工院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不足,它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关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成效,关系到技工院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实现。   3课程设置要少而精   我校是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前几年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40人左右,毕业生中计算机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40%,而且即使就业也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就业情况令人担忧。所以近年来很多技工学校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门路,让学生“广学”。如,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三年制)所学的课程有第一年为基础课程: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硬件维修等;第二年为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Photoshop图形处理、CorelDRAW案例教程;第三年为Flash动画制作、3DMAX案例教程及考证等。学生在校这么短的时间要想精通如此多的课程是不可能做到的。势必导致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计算机技能覆盖面很广,但不够专业,无任何就业优势。   4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近几年我校大力推行行为引导教学法。老师将在课堂上讲授的新知识、新技能蕴含在“任务”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拓宽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扫除学生抽象思维上的障碍,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贯穿于计算机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注重加强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时,首先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介绍计算机在该专业领域的应用,并向学生展示一些计算机的部件(主板、CPU、内存、硬盘、电源和数据线等),并将每个部件的功能、作用形象的比喻出来,这时学生开始有些冲动,然而再将这些部件一件件连接起来,接通电源,再打开机器,演示一些相关专业的应用软件,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让学生知道计算机不过如此。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就业竞争力,各种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的考证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技工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如有“双证”,再加上毕业政策的加强实施,计算机等级考试更是很多学生优先选择的一项而且是必行的趋势。

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7

创设愉悦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以物激趣。实物是最形象可观、最具体的,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有实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这一章节时,我提前准备了两台已经报废的电脑,在讲解了课本基础知识后,让职高学生分组去“解剖”这两台电脑,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有的学生在拆完后又凭借自己的印象与用课堂所学知识把报废电脑重新组装起来了,虽然这对初学电脑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疑激趣。学贵有疑,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利用疑问可以充分激发职高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解完Word2003中的图文混排教学内容后,我及时展示出提前准备好的一份Word文档,这份文档运用了图文混排教学内容,但其中设置了几处错误,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把它们找出来。文档精致的外观、新颖的设计形式立刻吸引了职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培养职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这也决定了职高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就必须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入手。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促使职高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备课力求要少而精,突出重点、强化难点;第二,课堂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尽量多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了解职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第三,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要充分利用好板书,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第四,每堂课都要安排一些适当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以计算机运用基础教程中Excel2003表格的教学内容为例,我在教授完“数字属性”的基本操作方法后,表格的字体属性和边框属性的操作就安排了学生自学,遇到困难时我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将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及时指导的过程,这样大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让职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加强职高学生课堂实践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硬件教程范文8

 

2(X)4年6月5日江苏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委员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了两年一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教育部、省教育厅、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东南大学、省有关高校、出版社和电脑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的省高校有120多所,代表150多人。会议的主题是传达并研讨两个重要文件,第一个是:教育部制订的新世纪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第二个是: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z1(该文件的正式出版物见参考资料[3])。   现把这两个文件的要点作一介绍,并结合两个文件的精神对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提出建议。   一、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上世纪末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曾明确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进人21世纪,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   1.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   2.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3.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开始步人正轨,教育部已制订出规划和大纲,在21世纪前10年内要逐步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高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有显著提高。   4.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人了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   5.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许多高校有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组织机构,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遍加大了对计算机设备的投人,学生的上机环境和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校园网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新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是:   1.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思想和收稿日期:2《刃4只拓ee24方法、构筑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素质教育。   定位:   (l)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   (2)具备使用典型的专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3)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以上三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4)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工科专业)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类专业)   (6)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较高要求,对部分学生)后三条是针对某些学校、某些专业或部分学生的。   2.计算机教学的构成和分工:   (1)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内容不针对某一专业,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如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及硬件技术基础等。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2)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技术日益深人到各专业领域,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已大量涉及计算机的知识与技术,一些专业课已将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必备的工具。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梦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下移到中小学,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   上述三部分的计算机教学有区别、又有衔接,注意学习期间不要断线。   3.依托和发挥计算机学科优势,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计算机系或专业,但在一些学校中,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并形成一支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使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带来了一些弊病。   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将计算机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积极组织计算机系的教师参与,使计算机系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专业的要求、个人的兴趣、项目的驱动、就业的导向。多种因家致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不减,对计算机课程的期望值也在升高,希望能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在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应该考虑为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1)计算机系的部分课程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其选修。   (2)开设计算机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学一个主修专业,再学一个辅修专业,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p#分页标题#e#   (3)设立一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供选修。   (4)计算中心(或类似机构)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些技能性的培创l{课程,将计算机教育引人第二课堂。   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实用性的选修课程、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融人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共同构筑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选课菜单。   5.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上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单纯的“黑板+粉笔”;“计算机+大屏幕,’;“网络化教学平台”。   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是当前的发展方向。   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包括:   (1)功能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将传统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融人其中,做到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功能简洁实用,不宜过多。   (2)师生界面要能够定制,以满足课程或教师的不同需求。   (3)课程主页可包括以下栏目:公告栏、课程信息栏、电子教案栏、教学资源栏、答疑区、作业区、讨论区、测试区等。   (4)资源建设是核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为教师提供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计算机教学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教学环境、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扬长避短,合理搭配,为我所用。检验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手段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效果。   6.加强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一般应不低于1:1。   实验课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如硬件实验、案例开发等),在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考核后即可获得学分。   上机实验的类型:   (1)基础与验证型实验:涉及相关知识点,理解、验证、巩固型。(2)设计与开发型实验:项目、课题型;重在案例教学,是教改重点。(3)研究与创新型实验:研究题目,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建议各校在保证一类实验基础上,着手第二类实验的开设,有条件的尝试开出第三类实验。7.在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国产软件:软件在计算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所采用的教学软件也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国产软件比较欠缺,甚至是个空白,所以如何在计算机课程中引人国产软件,应纳入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8.教材建设要体现课程特点:教材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建议:(l)基础核心课程教材,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2)教材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3)要编写一些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4)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教学模式。(5)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   9.高素质的师资仍然是关键: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改革的关键。   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主讲教师中80%人员要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辅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各类人员应限定为计算机专业(或相近专业)。   保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每2年中有不少于3个月的进修学习时间。   对于教师队伍管理方面,要制定考核制度,引人竞争机制。   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安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要稳定一支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一类是设备维护队伍,一类是实验辅导队伍,要加强对实验队伍的考核量化,提出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他们感到有奔头,自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ro.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为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教改,应建立计算机教学的评价体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主管部门应检查落实。   评价标准的参考内容:   (1)是否有明确的组织机构负责规划、组织计算机教学,是否有明确的单位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2)是否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3)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4)是否制定了近几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规划,措施是否落实。(5)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是否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6)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是否注意平时成绩的评定与上机能力的考核。(7)计算机基础课是否充分并恰当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学平台。(8)计算机实验室硬件配置及环境能否满足计算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的要求。(9)学校是否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组织与课程设置   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p#分页标题#e#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以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熟悉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3)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程序设计和问题求解、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4)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和交流,利用Intem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结构描述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结构分为四个领域:(l)计算机系统与平台;(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3)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4)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涉及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l)概念性基础;(2)技术与方法;(3)应用技能。   3.课程设置   (1)《大学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或c++语言程序设计》、《c++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vB、vC++或Delphi语言程序设计》(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4)《数据库技术与应用》(5)《多媒体技术与应用》(6)《网络技术与应用》对于不同的专业,建议各校采用“1+x’’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例如:电子控制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卜选修《网络技术与应用》等。科学计算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信息管理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保证)}+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辅助设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选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基本应用类专业:(中文、外语、历史、哲学、艺术、医学等)《大学计算机基础》+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关于高校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标准),请参阅陈[s]。建议各校开设的选修课有:Web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网络程序设计、XML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等。   4.《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系统安全社会责任、信息化社会法律意识与道德规范   三、对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对文件要点的思考与理解,有以下的认识和建议:   1.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是教育部对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虽然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而言的,但对于高职高专类学校也具有明确和具体指导意义。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含义应理解为:是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程,相当于包含通常所说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或者理解为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类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类的课程;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原先大学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已下移至中小学;因此大学期间,学生要学的计算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和“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3.明确“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区别;“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包含范围非常广,包括理工、文史、医农、艺术等类学生;目前文科类学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已经制定,并已出版。对于我院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属于“非计算机专业”,今后这些专业的有关计算机教学计划的制定,建议一定要参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   4.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进行了六年,对照新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l)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来说,是由信息系承担的,当然有的系的教师也在本系进行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我院确实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在负责规划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所以建议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全院各系共同讨论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设目标、具体规划、体制、教学计划制定和其它有关问题,并进一步落实。   (2)在信息系有一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但这支队伍不能说是很稳定的,要稳定这支队伍,建议领导要采取措施,包括引进、管理、待遇、进修提高等;同样,实验师资队伍,包括设备维护队伍和实验辅导队伍,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3)建议教务处组织各系制定教学计划的老师认真学习两个文件的精神,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一定要体现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制定出符合白皮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人学后第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这门课如何设置?教材如何选?如何教?如何与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相衔接?目前我们教这门课的教师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是,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提高,但程度上参差不一,程度高的学生能否通过人学后的考试,成绩在优良以上者可以免修该课程并取得学分。根据白皮书的建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成选修课或开出不同档次的课程,这一建议在我院如何实施?   二是,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推荐的“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实验指导两本书,教师们一致认为对高职高专类学生太深,理论性内容太多;实验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学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我院的学生。但如果不选这套教材,我院是否还继续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B和其他语种?如果照此情况发展下去,我院的通过率将会更低,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与省里同步发展?#p#分页标题#e#   三是,目前我院使用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Z仪旧版)”已趋落后,如何选择适合我院学生情况的教材?根据教育部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公共基础教学的内容由十大模块组成,对不同的专业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3],这样一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将更加细化、更加因专业而施教,教材的选用也更复杂,这件工作迫在眉睫,我们感到必须认真组织有关系部讨论,具体落实。四是,教这门课程的教师流动性太大,往往新来的教师教了一个学期,就去教别的课程,真正长期教这门课的教师太少,建议固定一些教师长期教这门课,并开发出或引进一个实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辅导下,供学生选修和自学,最后通过考试取得学分。   (5)根据我院生源的特点,除“大学计算机基础”外,其它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尽量选用“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类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争取开出多种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6)计算机课程引人国产软件的工作要有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例如办公自动化软件,可以考虑采用无锡永中Offices或金山WPSOffice,等。   (7)建议研究和着手建立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对于不同的课程建立不同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可以从一两个课程着手,有现成的优秀的就引进,没有的就自己开发,把这一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地发展起来,这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8)根据招生情况,每学年应有固定的专项资金和设备的投人,用于计算机实验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并引进优秀的软件和国产的软件,不仅更新硬件环境,也要更新软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