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概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学研究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数据技术;医科院校;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社会对大数据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近年来国家针对“大数据”时代背景新增的专业。据教育部统计共283所大学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1]。本文针对匹配新专业所开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展开研究和讨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了很多年,针对医科院校的同学,这门课程存在较多的问题。医学院校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课时有限,讲授内容较少,但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基础要求较高,所以学生没有较好的基础的话,再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会显吃力,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并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这种随机性思维,加上统计学里面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内容,使得该课程抽象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同学们主动性差,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时重理论推导,轻应用实践,把大量时间用于理论和公式推导上,没有针对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强化,学生学完不会用。面对实际的数据,不知道如何分析,即使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出结果也不能对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2]。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结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概率论是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础,数理统计是概率论的应用,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广泛的应用[3]。针对课程的特点,把课程按1∶4的课时比例分成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学生在理论课上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在实验课上利用具体数据对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并且对实验结果教师需要进行详细解释,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针对理论课时的教学,对于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自学并讨论,最后挑选学生以讲授的方式讲解。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授课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难懂的内容,需要老师进行详解,并且针对不好理解的内容教师尽量举例说明,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针对实验课时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对数理统计部分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理解。实验部分主要是利用统计软件R语言进行实验。R是一款开源的软件,它涵盖了多种行业数据分析中的方法,并且可以跨平台胜任复杂的数据分析、绘图[4]。在实验课环节,首先让大家熟悉R软件,并对R语言的基本语法讲解,然后针对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编程,并对最后的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既可以很好地理解数理统计的原理又可以熟悉统计软件。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内容
在高校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质意义,所以学生学习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由于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标准正态分布的临界值时,考生成绩X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500,1002),本科生录取率为42.8%,问该省的本科生录取分数线应该划定在多少分以上?学生都参加过高考,他们对本科线到底怎么划出来的比较好奇,通过利用概率论的知识讲解,学生明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可以解决我们身边的事情。教师讲授课程时,对于一些复杂的定理、推论和公式等的推导,可以利用稍简单的例子或者图表形式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多生活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数学来解决,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合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也是恰到好处。教师需要精巧的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引导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方式。对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同学,数学建模思维方式是重要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解决课程中的问题,更好地改善“概率路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效果。
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目标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三个专业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2]。重点培养具有三方面素质的人才:一是理论方面,主要是对数据科学中模型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实践方面,主要是处理实际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方面,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具体行业应用问题的能力[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具有实操能力较强的人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结合理论和应用的课程,作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医学院校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处理医疗问题的大数据人才,在本课程中利用真实的医疗数据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使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更好地掌握,并且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更明晰。
五、结语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护理学导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护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使命,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提升思想品德与人文科学素养[2]。高职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职业精神培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本文以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为例,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统一。
1护理学导论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护理学导论是培养护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的桥梁课程,旨在引导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认识,树立专业信念,培养职业认同感。该课程内容为后期临床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此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使专业思想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程,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2课程思政融入护理学导论课程的路径
2.1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深入了解临床护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产教融合背景进行护理岗位能力分析,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模块:认知与理解护理、护理相关概念、护理理论与模式、护理工作方法、护理职业安全。教学内容安排适应护理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以人、环境、健康与护理为框架,内容涵盖国内外护理学的发展历程、护理学先进思想和临床护理新知识、护理学理论等方面。结合5个模块内容,挖掘护理学导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情感培养及素质教育穿插渗透,培养护生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创新思维、慎独精神等。护理学导论课程核心思政元素见图1,基于立德树人的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
2.2优化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融入典型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找准德育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政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职业观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托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等开展网络教学,扩大网络文化育人覆盖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相长[3]。
2.3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培养“四有”好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路人,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能力及道德水平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德育意识,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使其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教学,时刻不忘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4]。高校统筹协调课程思政工作,明确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采取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4]。
2.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即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检验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及道德水平提升程度。教师通过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总结经验,优化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依据之一,促使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常态。
3结语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专业群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深入挖掘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周怡,应振华,金丽琴,等.临床后期教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J].现代医院,2018(4):494-49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一、师生各有原因,造成问题的形成
(一)教师以自我为主,忽视学生主体
高中教师比初中教师面临更多的压力与辛苦,尤其是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有的时候教师比学生更紧张更忐忑。所以造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其一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学生的成绩提高而不会过多思考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有趣性。高中的一节历史课堂上很少有欢声笑语,基本上是安静的听课,学生看似参与教学,实则只是尽量配合,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中,以教师的思路为路标,思考课堂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所以学生难免感动有些枯燥乏味。其二教师注重成绩的涨幅,而忽略学生学习心情的波动,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切实的沟通交流。高二高三的学生已经明确文理科学习目标,不用教师过多提醒也会尽力学习,可高一的学生来讲,各科的教学会影响他们对文理分科的选择,或许也会影响之后人生的选择,而各科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要,没有轻重缓急可言。其三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教师素质较弱。有的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所掌握的知识也并不充足,而且教学懈怠,以至于引起学生的不满与反对。有的教师是因为不堪重压,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并将烦躁的情绪带入课堂中,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在高中因为学生罢课而被罢免的教师屡见不鲜,学校尊重并重视学生的意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以达到学生安心学习、成绩提高的目的。
(二)学生学习较被动,适应期过长
高中的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首先是学习情绪波动比较大,这主要是环境影响的。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虽然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但是刚入学的新生并没有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充沛,精力旺盛时期,容易经不住学习之外的诱惑。有的学生将精力花费在不值得花费的地方,学生们自认为长大了,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其次是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承受不住学习的压力。中考虽然没有高考那么严峻和重要,但也算是学生成长中一个小小的转折点,有的学生觉得结束中考刚刚轻松一下,又陷入重压之中。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还有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课程表是满的,似乎没有一点轻松的余地。最后是学生之前的初中学习基本上是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会播放幻灯片,会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可是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枯燥的理论知识。高中的教学不是以趣味性来衡量的,而更多的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的。学生适应期过长,不能尽快融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中,所以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比较突出。
二、师生齐心协力,改变问题的现状
(一)教师应该提升素养,活跃课堂
高中教师并不是简单上完课就结束,而是起得比学生早,睡得比学生晚,每天忙忙碌碌为学生操心。高中历史教师既希望学生成绩提高,也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鱼与熊掌有的时候不能够兼顾,只能舍其一。若是追本溯源,考试成绩的提高,不仅仅在于学习的方法,也在于学习的态度与乐趣。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不必过分强调学生的分数。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快乐,结合新的教学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多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与学生形成互动,学生没有经过严谨的理论知识和惯性思维的打磨,容易提出新型的问题与意见,教师要学会在学生身上寻找可取之处。另外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补充或者温习过去的知识。初一历史的上下册在高中课程中被融为一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分组与大家分享复习成果,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自信心。
(二)学生应该巩固基础,钻研新知
高一的学生首先应该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缩短适应期。要明白高中课程的繁多并不是一时能够改变的,要学会适应不能轻易改变的环境,要知道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还有很多同学与教师。高中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的确很多,但这也是成长中的考验。高考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重要的是学生要从心底里重视高考,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想清楚自己未来要走的方向,要做到对自己负责。此外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兼顾各个学科,学会学习历史。历史教学内容与初中内容的重复是因为历史是不可更改的,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轻松学习,内容上的难度与深度在加大,学生依然要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学习历史中寻到乐趣,提高自己的历史成绩。
三、总结
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出现是因为教师以自我为主,忽视学生主体,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并且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而学生学习又较被动,适应期过长,刚进入高中的高一新生心智不够成熟和稳定,经不住学习之外的诱惑,容易不重视学习,而历史学科与初中的重复率较高,更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懈怠。为了解决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师生应该齐心协力,改变问题的现状,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师素养,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多进行互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经得住诱惑,按照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作者:韩艳娟 单位: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
第二篇:新课改下物理教学探究
一、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搞好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首先从课前准备做起
有道是:“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一句战争术语,我以为用在我们物理课教学上也恰到好处。然而,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搞好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就要结合物理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在课前要来一个全体总动员。我们要做到,不仅教师要课前备课,进行教学设计,还要全班学生都进行课前准备,做好课前的预习,这样不仅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还要使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只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相反,现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实现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做好自己的课前笔记,并写出自己的想法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发言。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提出,有知识可学习,有问题可以解决。所以说,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是我们学生学好物理课先决条件。我们作为一名物理课教师,一定要重视自己和学生的课前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这就是我们立于永远不败之地。比如说,学习摩擦起电的现象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一些存在摩擦起电的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不仅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意识,还激发了课堂学习浓厚的兴趣。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情境,学生都把自己观察到现象纷纷说出来,有还会查阅资料、找出一大堆东西来丰富我们课堂内容。还会涉猎一些扩大外延的现象,为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比如,我们让学生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现象时,有的学生就想到了古人的钻木取火。这里不仅让学生敬佩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还激发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使得有不少的学生搞起了自己的小发明来,拿到课堂上了展示。这样一来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搞好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营造一个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课堂学习氛围
不言而喻,课堂学习氛围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创造的。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当然,我以为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各的好处,不能过分强调某一种学习方式绝对的好。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论。在接受式学习的状态下,把学生变成单纯的知识掌握者,它最大限度把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禁锢起来了;我们再看探究式学习,它的优点是在于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是的发现、探究、研究的活动过程,将学生的“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我以为,这两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的初中学生而言,它们都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应使之达到动态的、和谐的统一。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们教师应充分在课堂上来展示自己的发现,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之后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讨论来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应当做好最关键文题的提醒和扭转工作,避免学生因为知识的缺陷,和想问题存在的偏激造成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做好学生的鼓励工作,要及时的肯定表扬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力争上游,树立必胜信心,找回自信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得以提高。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所得知识水平上再设置问题,使每个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上得以提高。也就是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也使每个学生都得以提高。这样我们通过这样的实际参与活动和各种教学设计和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进而增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雄心壮志。使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发挥到极致。
三、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搞好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还要做好课后评价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课后评价的问题。因为对学生的课后评价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评价是教学信息的反馈,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再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它不能全部反映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无力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并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层面。是啊,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标准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由原来只关心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而扩大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情感意志、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等的综合评价。所以我们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是对学生的外部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内部的强化。而内部的强化的意义远远超过外部的强化。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过程中,要特别做好知识水平差的学生的工作,恰到好处地使这些学生认识到只要肯努力付出,就能在学习上看到自己的成功。如此这般,就可以保证全体学生无一例外地取的好成绩,进步得更快,这是因为他们受到评价的激励而逐步走向成功的彼岸。我们还要把评价工作做到位。在自我评价中,让学生找出自己的缺点,并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弥补。在几次这样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做好对自己总的评价。能很好地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做一个正确的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能针对自己缺点采取相应整改措施,使自己变得好起来,信心足起来,干劲猛起来,使每个学生都优秀起来。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也一定能做到的。
四、总结
总之,我们物理教师,我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搞好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要改以往的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教学形式,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作者:李国辉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小城子镇第一中学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探析
1.结合新课标,合理精简教学内容
处于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老师务必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整合优化历史教学资源,合理精简教学内容,此处所说的“精简”,绝非随意“删繁就简”,而是紧扣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把握核心知识点,明晰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重点。比如,老师在串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知识点时,事先应仔细研读新课标要求,重点讲解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朝代时期的具体表现和局限性产生的缘由,以及集权制度对一个朝代时期所产生的影响,达到理清线索、突出重点的目的。
2.重视课前导,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每一历史时期不乏亮点。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要想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效果,历史老师一定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历史课前导入,让学生厌学、倦学转化为乐学、好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老师重视课前导入,只有课前导入的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引发,整节课才会迈向成功。高中历史老师在设计课前导入时,需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确定导入形式,可用一段历史趣味故事导入,或一曲欢快的音乐,或一段动人心魄、振奋人心的视频,旨在为学生营造优质历史学习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3.善用历史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记录,都离不开两个重要维度即为时间、空间,对于我国古代史来说,我们无法追溯回过去生活的原原本本,但可以历史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中“再现历史”,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出发,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比如,讲授“新航路的开辟”一文时,首先老师可以向同学们展示一张完整的新航路开路线图,让学生对航路的大致分布走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结合地理知识和时代背景向学生解释航路开辟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细化每一条路线经过的地方,阐释开辟新航路的初衷意图及价值;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探寻新航路开辟的作用和意义,详尽研究这一举措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功用。利用历史图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空间观。
4.妙用多媒体,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需时刻跟进时展脚步,在历史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借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内容的展现,提升历史课堂的魅力。现今应用于高中教学的多媒体设备能够集声音、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无形中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有效性,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比如,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丰富多彩的PPT历史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嵌入孔子、老子、董仲舒等人的图片以及理论主张,同时也可以将几人的意见主张制作成简短的动画视频,使得历史人物形象及思想主张活灵活现的跳跃在教室大的屏幕上,给学生创设出直观、生动的历史知识环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进而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效果。
5.借“神入”历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神入”历史,主要是依凭想象力还原“真实”的历史,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生活中去了解、观察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理解历史事件的变化发展,从而精准感悟历史文化内涵。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神入”历史需要想象力的介入,一是通过学生想象丰富历史内容,二是借用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而高中历史老师应努力掌握“神入”历史教学的基础步骤,以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想象”、“重构”、“启迪”、“思量”等手段引发高中生的想象力,从而最大程度的延展历史知识范畴,使得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所蕴藏的深层史实。
6.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教师便须紧紧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简教学内容、重视课前导入、善用历史图片、巧借媒体手段以及“神入”历史形式,以此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从而达到提升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郑慧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微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说。
高职的学生一般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一些学生对于一些单词的拼写、语法的使用掌握得都不是很熟练。这样就会使一些学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很难提高英语成绩。且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的难度也会不断的增加,更加会使他们觉得学习的内容难以消化,这样循环下去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减弱。而且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差,对教师的依赖性也太强。
2.从教师方面来说。
在课堂上教师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对高职英语课堂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现今一些高职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模式还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布置作业,然后学生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要对自己之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及时的调整。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来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把更多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多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对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把课堂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调整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把更多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英语的方法。例如,可以成立一些英语学习小组,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尽量让学生在小组中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情景对话,让学生利用英语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并且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使英语口语能力得到提升。总之,教师一定要注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因为高职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所以有的同学即使很认真地学习也很难让英语成绩有所提高,这样会使一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教师就要鼓励学生,重塑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成绩不是问题。还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些学生喜欢听的英语歌曲,观看英文电影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课堂评价及考试的形式多样化。
让课堂评价的内容不再单一,可以加入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次数、课堂的纪律、小组交流中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等等。其实进行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肯定。对于那些课堂评价较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奖励。对于期末考试,可以加入口语测试,而不是单一的对学生进行书面的考试,让学生开始重视口语学习。
4.改变教学方式,新旧教学方法相结合。
虽然说要对旧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但是旧的教学方法也在教学中运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其中也有其可取之处。所以在对高职的英语教学进行调整的时候,可以继承之前教学之中的优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例如,在以前的教学中较为注重学生基础的学习,在对语法、单词记忆上强调的较多,这一点对于新课改的高职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教师仍然要注意在这一方面加强训练。
5.教师和学生交流学习。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哪方面需要加强、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还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加亲密。当然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可以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李?君 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第五篇:新课改下艺术教学探讨与研究
一、新课改大环境下的艺术教学使命
1.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学的开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帮助学生从心理上建立起自信,使其学习其他学科也就更为容易,这是当前高校艺术教学的重大使命,从此可看出,艺术教学的未来极其光明,利于学生发现世界之美,更能以自信自强的品格去接纳和战胜生活中的诸多困境,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了解艺术认识艺术
高校教育发展中,培养学生了解和认识艺术,并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这也是新时期高校艺术教学的重任之一。借助艺术教学的开展,使学生了解、认识并学习艺术,是新课改的要求。艺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精彩,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给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震撼和巨大影响。
二、新课改大背景下艺术教学的实施对策
1.有效设定艺术教学目标
综合整个高校的艺术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实施中,因为教学的对象和主体都是学生,所以应当结合学生的相关意见,明确其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出发点应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得新课改下的高校艺术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了实现此目的,作为高校艺术教学的教师,也应当结合教学大纲及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学生的需求方面出发,使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欣赏技巧,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2.讲求教学模式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当前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巨变在转瞬间就可能发生,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为了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及时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至关重要,所以,艺术教学模式更应当向多层次和多样式发展,而不是遵循以往发展中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中,应当让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教学环境加以改进,为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教学体验,进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传授;教师本身应当很熟悉课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用新的思路和教学语言去进行相关艺术课程知识的传授。此外,在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方面,教师可以采取户外教学的方式,在学生面前展示新的教学器材,结合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呈现,这种方式的教学过程不但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了解、认识和学习艺术,有效培养其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爱好,了解艺术的产生及发展。
3.有效利用网络多媒体
当前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基于其对教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呈现的特征,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当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艺术教学中也应当完善对多媒体网络技术及相关设备的运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可在教学中借助其来完善教学,具化一些艺术知识及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投入到教学氛围中。此外,教师可从网络上下载与艺术课程相关的内容,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音乐、舞蹈以及国画等诸多素材,借助网络渠道进行有效的展示,使课堂更为丰富多彩,也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或是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等,而在课后,应当多引导学生去利用网络技术多查询相关的知识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共享,促进学生艺术相关知识及能力的共同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其学习艺术课程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高校教学中,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新课改的大环境,对当前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如何高效地开展进行了积极探讨,并从有效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的开拓创新、教学目标的设定等多方面为新时期的艺术教学献计献策,以期能为新时期的高校艺术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陈锟 单位:长江大学
第六篇: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认识探析
一、新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的变化
1.新教材、旧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的变化。
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旧教材以文字叙述、知识讲解为主,而新教材以学生活动为主;二是旧教材中的课堂实验基本以教师演示为主,而新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三是旧教材对于结论性知识一般都给予明确提示,而新教材要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己总结。
2.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变化。
如何搞好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待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教材特点,学校可以出台完整而有效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自评与他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多方位、多层次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需要转变
1.抓好初、高中教学衔接,为学习高中新课程做好前期准备。
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把教材过渡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的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根据高一学生化学基础的实际,应组织编写衔接性校本教材,确定两个专题,一从学法指导入手,更新学生学习理念,为学习高中新课程做好前期准备。二从知识层面提炼初中化学的三条主线。注重抓好化学用语的巩固、反应规律的梳理、实验的安全操作。抓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实施高中新课程起到一定作用。
2.实行集体备课,研究新课程的教法与学法。
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做到资源共享,可以实行集体备课制。各位老师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达成共识,修订教案,统一实施教学方案。同时,根据老、中、青教师的构成特点,注重发挥各自专长,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需要我们注重课堂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品质,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通过指导教师和年青教师相互学习,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细化,导师的课对年青教师全开放,年青教师听课过程既学经验又提问题,而年青教师课堂教学中驾驭能力不足,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够落实,导师听课后及时指出,研讨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策略,及时反思教学不足。进而保证按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努力营造学生课堂探究和讨论氛围,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实行集体备课组内教师除了经常性相互听课外,还能针对性地对典型课题进行攻关,对推行新课改有大的帮助。
3.教师的教学理念。确立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的理念。
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理解好,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运用好、落实好。达到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演示实验]基本上是老师演示为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如果能让学生来描述现象,老师再归纳点评、效果更好。对于一些安全的实验,尽可能安排学生上台演示,让其他学生观察现象,并指出操作正确与否,描述现象。这样台上、台下的学生会更认真,学习的兴致更浓,印象更深刻。[科学探究]尽可能安排随堂实验,如氢氧化铝的两性等。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描述现象,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做课堂的主人。[思考与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发言,最后老师总结。[学与问]课堂上学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让学生板演或发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新教材的某一探究活动,不可能把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都涵盖进去,但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来看,无疑能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根本转变。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几点困惑
1.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了,知识内容的目标要求变了,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的很大矛盾。
2.新课改后,课时可能不够用,由于新教材,尤其是必修课,内容多、知识面宽,要把过去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时间里,而课时又少,粗不得又细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这对矛盾该如何去解决?
3.新课改后的新练习和教材内容能否配套,就目前来看有的学校在用北师大版的配套,有的学校用的是再征订的辅导资料,但是都效果不佳,像北师大版的必修配套上就有好多选修课本上的题目,明显不能配套使用。
四、总结
总之,课改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中我将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带着这些困惑不断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使课改能顺利进行以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作者:杨昭 单位:张掖市实验中学
第七篇:新课改下提升中学计算机教学效果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道路上兴趣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而且计算机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计算机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投入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计算机技术,掌握和延伸计算机技术。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并联系社会的发展和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意识到重要性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习;其次,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由计算机设计的产品,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新鲜、很好奇,让学生带着对计算机的好奇和新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计算机有了兴趣,他们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二、增强实践训练
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一切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落实到操作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提升自我,提高计算机技术。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知识点,学生可能在当时对知识和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很清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当学生进行操作的时候就会不记得应该怎么操作,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将知识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所以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掌握计算机技术。
三、开展计算机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比赛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大的热情、最高的水平来比赛,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竞赛也是学生创新和提高的一个平台,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了能力提升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电子书刊制作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展示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开展竞赛的时候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些指导,帮助学生找到灵感和学习的好方法,帮助学生更快、更轻松地学习计算机技术。
四、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认可和鼓励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前进的目标。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都会自信、积极地去面对。另外,教师的鼓励还会激励学生提高自己对自身的要求,在学习中有新的突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表扬,要耐心指导学生,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做出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学生寄予厚望。
五、总结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双语”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伙伴,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安排学习步骤;精选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开设校级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必修课程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概论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有医学与哲学讲座,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概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创造学等。
三、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学校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是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三早教育”计划(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等)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四、丰富实践教学
关键词:水利院校;寒区水利概论类课程;研究生助教
寒区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指温度低且固体降水在总降水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地区,其面积可达到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因此针对寒区(寒区现象)的水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黑龙江大学位于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处于典型的寒区地带,是一所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高校,尤其在水利领域,寒区水利(以下简称寒水)概论类课程已成为本科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授课对象为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研究生助教制度作为高校本科生扩招与高校师资力量短缺之间矛盾的产物,首次创造于19世纪末的美国哈佛大学。寒水概论类课程不仅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同时该课程内容也可能是助课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之一[2]。针对寒水概论类课程的研究生助教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对上课本科学生、助教研究生所产生的不同方面影响。
一、目标选定与方法的选择
寒水概论类课程具有特色鲜明、浅显易懂、涉及面广等优点,适合刚入学的新生作为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为日后的学习及科研做好铺垫。针对本科生、助教研究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效果为主要分析目标,总结结论,为寒水概论类课程助教模式的应用提供依据,积累经验。面向本科生采用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方式的课程效果分析。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课程基础情况、课程习题、学习小组、助教总体评价以及需要改进的共5个模块,调查问卷以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习题、助教总体评价为主体,包括16道单项选择题及1道简答题。针对助课研究生,以总结反思为主要分析方式。
二、实例分析
(一)寒水概论类课程研究生助教实例
课程名称为“寒区水资源概论”,授课班级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2018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两个班级共57名学生,助教研究生为非本校本科学生的黑大2018级硕士新生,参考教材为戴长雷编著的《寒区水科学概论》。研究生助教工作以美化PPT课件、习题整理、习题批改为主要工作内容,班级以小组监督形式进行学习,两班各5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助课研究生在整理习题时,对习题进行批改,在表现优异同学的卷面上写一些鼓励的话,对习题成绩进行分等级记录,将习题情况统计后反馈给授课教师及学生,便于学生查缺补漏,同时期末结课时作为课堂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绘图、描图是寒水概论类课程所独特的一种教学方式,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被动灌输教学方式不同,助课研究生提前根据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整理成一张小图,上课时教师讲、学生记笔记,通过指导本科学生用硫酸纸描图进行知识点巩固,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课后,助课研究生将全部课程学习资料以章节为单位整理成考试复习资料传给学生,方便复习备考。
(二)对本科生的影响
大一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从一个紧张的学习环境中突然转到一个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没能及时以理想的学习状态迎接大学生活,从而对大学的课程学习没有清晰的目标,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以小组互相监督的学习方式很早就已经出现,但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具有更加实际性的意义[3]。课前下发助课研究生准备好的习题资料,课上由教师带领完成,下课统一上交并由助课研究生进行整理、批改。绘图、描图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的效果最佳,教师讲解课程知识点后,学生进行手绘,将水文地理知识标注在图上的相应位置,用彩色笔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部分渲染,加强了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分析,2018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两个班57名同学全部通过“寒区水资源概论”的期末考试,并有28名同学取得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相比往届寒水概论必修课有数人挂科的情况,学生考试通过率得到有效提升。课程结课后,以调查问卷方式分析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50份,进行数据整理。在助教模式下,学生对课程基本情况掌握程度良好,只有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清楚重点章节、重要知识点等课程信息。助课研究生课前整理好本节课习题资料,授课教师课上讲解,学生当堂完成,下课及时上交,研究生对习题进行批改,对于此种模式77%的学生认为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有22%的学生认为有一点作用和8%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感觉,及时批改作业、分等级记录成绩对于学生上课状态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通过调查问卷整理分析,86%的学生认为每堂课进行习题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统计发现,学生认为习题资料质量较好,86%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覆盖所学知识,成为寒水课程重要的学习资料。对于课堂小组学习的模式,78%的学生认为分组学习更有助于学习知识,同时也有22%的学生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学习。黑龙江大学水势协会于2018年11月举办“踏浪寒水,扬帆远洋”第三届黑龙江大学寒区水文地理知识竞赛,参赛学生以水利相关专业本科生为主,调查问卷分析得知,2018级水文两个班的部分学生参加比赛,与大二、大三高年级学生同台竞技,成功通过初赛、复赛,并进入决赛,最终获奖的8名同学中,有5名同学为18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由此可见,研究生助教的协助能够激发学生对寒区水利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对助课研究生的影响
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以锻炼查阅文献的能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为主,为即将到来的选题方向选择做好准备,并做出2±1个方向的选题规划。地域特色明显的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寒区水利工程为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的研究方向之一,因此寒水概论相关知识不仅是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样也是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4]。对于一年级研究生来说,及时、系统的学习寒区水文地理知识,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对日后的科研、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非本校本科学生考入研究生的外校学生更为重要,系统的学习寒区水资源概论知识对日后的选题非常关键;寒水概论类课程内容较为简单,易于掌握;同时,在本科生的带动下,激发助教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提升自身学习技能,学习使用AutoCAD、Photoshop、ArcGIS等绘图软件,熟练应用Office办公软件;相比于没有经历过助教的研究生,更能提高自身细心程度、思维逻辑、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积累专业知识,有助于日后的学习和科研乃至工作。在研究生助课的同时,能够锻炼研究生组织协调能力、锻炼思维逻辑能力,助课研究生作为教师与授课学生之间的桥梁,在与教师、课代表交流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完成助课安排,上课学生取得优异学习成绩,能增强助课研究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与成就感。最终得到全方面提升助课研究生综合能力的结果[5]。通过寒区水资源概论的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寒区水文地理知识基础。尤其以东北松嫩流域片、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以及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相关的水文地理知识学习最为深入。在寒区水文地理知识为背景的条件下,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相关的研究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可能选题方向。
三、结论
1.对比往届没有助教的寒区水资源概论课程,学生期末考试通过率大幅提升;上课本科学生参加寒水知识竞赛并获奖,很好完成平时课堂习题,说明学生能牢固掌握课程基本知识。2.整理课程相关资料的同时,提高助教研究生Au-toCAD、Photoshop、ArcGIS等绘图软件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技能;全面系统学习寒区水文地理知识,积累专业知识,可能成为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3.寒水概论类课程研究生助教模式效果理想,减轻授课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助课研究生在整个过程中能更全面、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有助于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研究生助教模式在学生、教师、助教研究生三者间起到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越.研究生助教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7,(8).
[2]戴长雷,孙思淼.大学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3]李姝,王经洋,王敏,等.研究生助教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4).
[4]段俊霞,潘建屯.研究生助教:如何能有效“教”与“学”[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
(一)着眼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1.与土木实验平台相对应,设立《实验系列课程》,打好全面开放式实验的基础。
2.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课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年作品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等结合起来,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研究型、创新型实践课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如力学模型测试、应用软件培训、结构模型竞赛实验课等。
3.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即对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科技创作和论文写作等活动,进行考核后计入学分,且可免修其他课程。
(二)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类实验课等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土木工程概论》可计划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组织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专家授课,使新生刚入学就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以智引人、以志树人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有一定的特色,将课程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以子项工程中的工种工程施工为对象的基本施工知识;第二层次是以整个项目工程施工为对象的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在后者中引入现代化的最新方法,采用多媒体授课,授课过程中,使学生站在项目经理的高度,统管全局,运用最新技术,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土木工程材料和结构类课程内容广泛,实验课时较多,长期以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主动参与少,可计划制作各类实验课件,让学生利用课件,主动参与,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室试验,这项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掌握创新方法。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年级的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更好地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拟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规定对四年级的导师制必须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导师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在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要提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3.探索寓于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路子。在教学过程中,开拓一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参加挑战杯结构设计竞赛: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主动精神,竞赛活动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以体现团队精神。组织学生科技活动:设置学生科技活动基金,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结合教学环节,撰写小论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安排撰写小论文,促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为实行开放性实验创造硬件条件。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进行调整、投入,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工作。在保证开出原计划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土力学、建筑材料等各类课程的实验基础上,拟增开一些实验项目如“预应力张拉工艺”、“结构非破损试验”、“道路工程现场检测”等。
(三)通过“产、学、研”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搞好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拟将广大教师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为较大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网络,组成可跟踪最新技术、灵活的校外实践基地。这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观念。观念的更新,可使我们克服困难,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在认识实习的两周时间里,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现状、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使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生产实习可实行“开放式”,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修订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纲并用于实践。落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产、学、研”基地,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涉及到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合作单位;每年拟聘任10名左右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毕业设计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设计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设计题目与用人单位要求相结合。
二、结语
[关键词]材料概论;双语课程;开放共享课;翻转课堂;建设与实践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各行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为应对人才需求趋势,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第4号文件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2016年,我国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关于毕业生素质要求的12项指标中,很多项和外语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并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更新与外语能力紧密关联起来[1]。当前,互联网得到大面积普及,“互联网+”深入人心。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催生了在线开放课程(慕课)。2012年是世界慕课元年,从那以后,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被打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和善于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学习知识、捕捉信息。有专业人士指出: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2]。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被用于制造一切有用制品的物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能力的人才,国内多所高校选定材料类专业的先导课进行课程改革与双语教学[3],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顺应时展,搭上“互联网+”快车,教学团队对材料概论双语课程进行了开放共享课的建设,并及时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本文对其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整理总结,希望对其他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开放共享建设课程的选择
通常来讲,一个四年制大学本科专业会有70—90门课程,合计150—180个学分。在所有的课程中,有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等。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呢?我们通过调研和调查问卷,认为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经过讨论和权衡,我们选择“材料概论(双语)”进行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建设。在本校的最新版培养方案中,材料概论(双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也是专业入门课。本课程的开设将注重加强材料领域的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本课程将采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授课,对于巩固英语学习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具有导向作用。其主要知识目标是熟悉材料的基本概念、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的分类和材料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结构特征与基本性能,以及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具备归纳、总结材料科学的研究进展、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它并不像一些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更多地和学生互动才能掌握,所以更适合进行开放共享课建设。
二、课程视频录制与建设
得益于学校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视,本课程在2018年被学校立项资助进行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方便老师进行视频录制,学校邀请了多家平台公司到学校进行宣讲,供老师们进行选择。为便于及时沟通和节约时间,本课程的录制选择了在学校有驻点的智慧树。通过和平台公司沟通,公司为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可以全程、方便、及时地就课程视频的制作进行讨论。根据课程顾问的建议,课程团队选择了合适的录制方式。视频录制前,平台公司会把相关准备模板和要求告知课程团队,团队根据自己的安排预约录制时间,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在去录音棚之前发给课程顾问进行PPT润色等工作。录制过程中,需要主讲老师和工作人员加强配合,提高效率。视频录制完成后,经过视频工程师的编辑加工,再返回给团队,进行检查,有问题的话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共录制43个视频,每个视频时间长度5-20分钟不等,总时长426分钟,其中材料基本知识6个、无机非金属材料5个、金属材料10个、高分子材料10个、复合材料6个、先进功能材料5个和材料分析测试表征1个。课程章节的全部视频录制完成后,可以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按照学校要求,本课程除了由平台公司进行共享课的建设外,还需在学校自己的课程平台进行建设。由于本课程开展历史比较长,历经多个版本的培养方案,相关资料比较丰富,我们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建设,主要包含首页、课程章节视频、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文档、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活动等课程内容。
三、课程翻转课堂的实践
课程建好之后,团队结合线下教学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任务有两个课堂,一个课堂只有一个自然班,另一个课堂有两个自然班,也刚好可以进行小班化教学效果的探究,可以为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共有3个班97名学生,根据班级班主任的配备情况,1班设为一个课堂,共33人,2班和3班设为一个课堂,共64人,两个课堂的上课起止周次一致,授课老师一致,期终考试时间一致,试卷批阅老师一致。教学过程的其中一个要求是结合教学进度自行观看视频。在每一个视频的中间设置有问题,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每一章节都有一个测验,题型为判断和选择,一般为10个。为探究两个课堂课外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效率,作者统计了每章节测验获100分的人数和百分比。各项百分率表明,两个课堂观看视频的章节测验得满分的百分率没有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和课外作业的表现(未列出)一致,难以区分好坏。也可以说明,线上视频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曹晓卿,王利飞,林鹏,等.渐进式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实践[J].大学教育,2020(5):106-108.
[2]吴岩.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努力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J].中国大学教学,2018(1):7-9.
[关键词]材料概论;双语课程;开放共享课;翻转课堂;建设与实践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各行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为应对人才需求趋势,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第4号文件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2016年,我国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关于毕业生素质要求的12项指标中,很多项和外语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并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更新与外语能力紧密关联起来[1]。当前,互联网得到大面积普及,“互联网+”深入人心。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催生了在线开放课程(慕课)。2012年是世界慕课元年,从那以后,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被打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和善于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学习知识、捕捉信息。有专业人士指出: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2]。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被用于制造一切有用制品的物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能力的人才,国内多所高校选定材料类专业的先导课进行课程改革与双语教学[3],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顺应时展,搭上“互联网+”快车,教学团队对材料概论双语课程进行了开放共享课的建设,并及时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本文对其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整理总结,希望对其他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开放共享建设课程的选择
通常来讲,一个四年制大学本科专业会有70—90门课程,合计150—180个学分。在所有的课程中,有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等。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呢?我们通过调研和调查问卷,认为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经过讨论和权衡,我们选择“材料概论(双语)”进行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建设。在本校的最新版培养方案中,材料概论(双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也是专业入门课。本课程的开设将注重加强材料领域的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本课程将采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授课,对于巩固英语学习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具有导向作用。其主要知识目标是熟悉材料的基本概念、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的分类和材料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结构特征与基本性能,以及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具备归纳、总结材料科学的研究进展、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它并不像一些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更多地和学生互动才能掌握,所以更适合进行开放共享课建设。
二、课程视频录制与建设
得益于学校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视,本课程在2018年被学校立项资助进行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方便老师进行视频录制,学校邀请了多家平台公司到学校进行宣讲,供老师们进行选择。为便于及时沟通和节约时间,本课程的录制选择了在学校有驻点的智慧树。通过和平台公司沟通,公司为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可以全程、方便、及时地就课程视频的制作进行讨论。根据课程顾问的建议,课程团队选择了合适的录制方式。视频录制前,平台公司会把相关准备模板和要求告知课程团队,团队根据自己的安排预约录制时间,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在去录音棚之前发给课程顾问进行PPT润色等工作。录制过程中,需要主讲老师和工作人员加强配合,提高效率。视频录制完成后,经过视频工程师的编辑加工,再返回给团队,进行检查,有问题的话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共录制43个视频,每个视频时间长度5-20分钟不等,总时长426分钟,其中材料基本知识6个、无机非金属材料5个、金属材料10个、高分子材料10个、复合材料6个、先进功能材料5个和材料分析测试表征1个。课程章节的全部视频录制完成后,可以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按照学校要求,本课程除了由平台公司进行共享课的建设外,还需在学校自己的课程平台进行建设。由于本课程开展历史比较长,历经多个版本的培养方案,相关资料比较丰富,我们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建设,主要包含首页、课程章节视频、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文档、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活动等课程内容。
三、课程翻转课堂的实践
课程建好之后,团队结合线下教学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任务有两个课堂,一个课堂只有一个自然班,另一个课堂有两个自然班,也刚好可以进行小班化教学效果的探究,可以为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共有3个班97名学生,根据班级班主任的配备情况,1班设为一个课堂,共33人,2班和3班设为一个课堂,共64人,两个课堂的上课起止周次一致,授课老师一致,期终考试时间一致,试卷批阅老师一致。教学过程的其中一个要求是结合教学进度自行观看视频。在每一个视频的中间设置有问题,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每一章节都有一个测验,题型为判断和选择,一般为10个。为探究两个课堂课外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效率,作者统计了每章节测验获100分的人数和百分比。各项百分率表明,两个课堂观看视频的章节测验得满分的百分率没有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和课外作业的表现(未列出)一致,难以区分好坏。也可以说明,线上视频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曹晓卿,王利飞,林鹏,等.渐进式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实践[J].大学教育,2020(5):106-108.
[2]吴岩.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努力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J].中国大学教学,201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