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研诚信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1

1.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学校考核制度是建立在学生考试流程的基础上的,主要针对学生们的试卷分数来决定能力的好坏。这种考核制度并不能很好地评估学生们的真实水平,缺乏系统性、多元性的考核标准,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一定程度上还会打压实践能力较高学生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自己的实际潜力。不利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校的师资队伍不够强大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来汲取知识来源,老师们更多地了解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实地经验方面并不很熟悉,这些是老师在讲解课程具体操作方式和详细方案的时候不能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课堂教学的枯燥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他们更不会主动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课堂教育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提高学生们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学校师资队伍的作用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教师们自身的知识系统和综合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生们潜能的开发5.学生们实际操作机会比较少。目前,高职院校很多专业,实施的仅仅是硬性教学,并没有给学生们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学校里,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口教式教育占有太大的比例,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能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当学生们真正进入社会后就无法很快地适应社会,并且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度。

二、将“嵌入”与“应用”有效的运用到高职工商管理课程中

1.核心:将“嵌入”与“应用”有机结合

学校在进行嵌入式教学的同时,也要与一些就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在这之前要与相关企业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课堂和实验基地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这样,将“嵌入”与“应用”有机结合,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工作,如果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为学生们或执行方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保证工作良好有序的进行。

2.改进教学方式

嵌入式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学生们对老师们“填鸭式”教学本身就不满意,存在着很多抱怨现象,但是学生们的抱怨却不能解决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要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很多学校已经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对整个课程教育体系进行更改,不再以知识型教学模式为主,而是将知识性教育与应用性教育有效结合,并且突出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

3.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教学的专业定位并不清晰,涉及太广泛的问题,学校秉着一颗扩大学生们视野的心,但是却对学生们的学习与成长起着反作用。因此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强调“嵌入”与“应用”相结合,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4.壮大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壮大对广大高职教师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们有较雄厚的知识储备能力,另外对教师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人无完人,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同时擅长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色,每个人的偏向也有所不同,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对教师们的任务进行分工,壮大我们的师资队伍,提高老师们的专业与素质水平,在这里我们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一方面培养基础专业知识好、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的老师就进行“嵌入式”教学,另一方面召集实践性较强的老师实行“应用”性教学。从而达到两者的有效结合。

5.考核方式注重多样化

高职学校传统的教育考核方式主要以应试性考核为主,学生们的最终能力也只是以最后的分数来进行区分,但是这个并不能真正的考核学生们潜力,因此考核方式注重多样化十分重要,制定完善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循序渐进的开展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工作,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不仅对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进行检测,还对学生们的课外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都系统的做一些标准进行考核,使学生们全面发展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6.增加学生应用实践机会

学校要着重添加一些学生应用实践活动,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和模拟实验场所的建设,使学生们在模拟的环境下提升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就业信心,为以后步入职场做好准备。同时学校也要与企业时刻保持联系,使企业能够给学校及时告知学生实习工作完成的情况和职位变化情况。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校方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寻求相关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结语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2

关键词:营改增;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营改增”是指将以前缴纳的营业税课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营业税以含税收入为基数增收,是营业额和营业税率的乘积,只与营业额的大小有关,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对产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用成本中的进项税额抵扣营业收入中的销项税额,差额部分就是应缴增值税,增值税是价外税。建筑业实行营改增,虽然税率由3%增加到11%,但由于抵扣了成本中的进项税,可以避免现行重复纳税现象,使税负征收更加合理。2018年5月1日起,建筑业增值税将继续降低至10%,实际纳税负担进一步降低。同时,规范了建筑行业各企业的行为,减少偷税漏税现象,也彻底摆脱了收入对营业税的直接决定作用,可以促进建筑企业对新工艺、新技术的投入,促进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1]。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咨询业等均在试点范围之内。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经济学、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均受到“营改增”的影响,课程从教学内容、思维方式、实践操作等方面均要做重大调整。

一、对工程造价相关课程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

为适应建筑行业的“营改增”,国家和地方造价管理部门先后颁布了配套的预算计算规则和程序。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税前工程造价均以除税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利润、规费为基数,因此,人、材、机、取费除税工作就成了“营改增”的关键工作[2]。另有变化的是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费用不再单独列到税金附加里,而是并入企业管理费,管理费的费率在以前费用定额的基础上也做了相应调整。“营改增”也影响到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内容。造价变动使投标报价、项目成本控制等随之变化。工程经济学中,在计算利润时对收入、成本等都要做除税处理。房地产项目的经济评价中,对成本、收入的除税处理更为复杂,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出让土地没有进项抵扣销项的特殊性,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3]。因此,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应做相应调整。

(二)教学思路

营业税计税体系下,工程预算的计算相对简单直接,各项费用不用做除税处理,造价相对来讲是静态的;“营改增”后,税前造价先要做除税处理,由于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类别较多,除税处理相对繁琐,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对来讲造价是动态的。投标报价、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要更多考虑如何选择供应商、进行合作、确定房地产产品结构比例,争取更多进项抵扣销项,达到利润的最大化[4]。“营改增”背景下,工程领域各方之间关系更为复杂,各方之间博弈将使项目管理、投标报价、工程决策等知识内容不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更多分情况讨论、分情况决策问题,教学思路需要及时调整。

(三)实践操作

针对“营改增”,全国及安徽省针对建筑业各具体领域出台了诸多实施细则、规范及定额。“营改增”实施细则刚颁布,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就颁布了《关于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调整我省现行计依据的通知》,安徽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随即了《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调整现行计价依据的实施意见》,并更新安徽省现行计价依据费用调整一览表,对计价程序和取费费率做了明确具体的调整。建筑工程概预算、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等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应做相应调整。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是教材滞后[5]。自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广“营改增”至今,不论是造价、招投标、项目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学、房地产开发相关等方面课程,都找不到一本按“营改增”政策编写的教材,这为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二是案例资源匮乏。教材不能与时俱进,对应的案例资源也极度匮乏,大多数案例还是“营改增”之前的案例,失去了借鉴意义。寻找最新、具有指导性的工程实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三是行业内存在认识误区和盲区。全面“营改增”推行刚满两年,营业税的征收在行业影响极为深刻,同时存在对2016年5月1日前开工老项目的过渡处理,需要一定时间适应。虽然行业也组织了各种专业化学习培训,但还是存在对部分实施细则一知半解、吃不透现象,这些现象对教学来讲更有难度。

三、对策

(一)及时了解“营改增”相关文件及实施细则

“营改增”有总的实施细则,但对于工程领域各个方面会有配套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细节处理会有相应条例。比如,“营改增”后房地产行业相关配套细则有国家税务总局公告,《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营改增后契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人提供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教师对每个实施细则都应该非常熟悉,并能及时运用到教学。

(二)参加行业培训

在教材不能及时更新、相关案例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参加行业培训是最直接、有效、可靠的信息获取方式。工程管理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营改增后各学科培训,学习最新政策法规、最新实务操作,并拓展思考。将学习成果带进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与企业沟通

企业对政策变动的反映和执行是最敏感的,企业为了能迅速了解政策法规,及时制定实施办法,一般会及时派专业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并及时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高校教师应该多与企业沟通,掌握最新实际操作流程和处理方法,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多思考,多总结

“营改增”将以前静态的造价、相对简单的成本管理转化为动态的造价、各方博弈的复杂的成本管理。许多临界值分析、动态规律,需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深入思考、研究,总结规律,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

参考文献:

[1]李文堂.营改增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对策与分析[J].建筑与预算,2017(4):11-15.

[2]李明佳.浅析营改增对工程造价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方案[J].中国勘察设计,2016(6):40-43.

[3]国家税务总局.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EB/OL].快照-税屋,www.

[4]刘艳红.“营改增”对房地产业的税负影响及对策思考[J].会计之友,2016(11):98-100.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3

1.1医学类课程设置调整

专业开办初期,医学类课程中医学概论及现代医学概论,总计达360学时。经过几次修改,至2013年调整为154个学时,增设120学时的医学课程选修课。医学类课程相比原来减少200多学时,主要是考虑到原36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课程中占用比例过大;且目前医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形式都还只是简单搬套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真正适合于医学信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作为医学信管专业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应是医学知识内容中和信息知识相关联方面的知识及特点,而不仅仅只是一般的医学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从我校近5届毕业生的分配情况看,直接分配到医院、医药及相关单位的学生比例大约为在40%左右,还有60%左右的学生进入到其他行业领域从事信息管理工作。因而我校适当调整减少纯医学类方面的课时也是很有必要的。

1.2增加突出医学类信息课程的设置

作为一所综合性医学院校,我校开设信管专业的特点就是应该突出医学类信息课程的设置。开办初期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成熟的医学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很少。因而专业开办初期,仅在后期设置了医学图像处理、临床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辩证论治等几门课。经过近10年的发展,课程设置在医学信息类方面有了长足进展并已逐渐成熟。目前我校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学、医院信息系统、XML与电子病历病案、信息管理学、计算机辅助辩证、医学数据统计分析、医学数据挖掘等11门必修和选修课,总学时达到546个。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们能很好及全面的掌握了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及应用技术,毕业生在医疗卫生领域都非常受欢迎。

1.3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调整

专业开办初期,我们将如操作系统、离散数学等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借用过来作为我们信息专业的课程。但从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的情况看,这些教学内容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因而在2011年课程设置中都去掉了,而加强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课程内容,如增加了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时数,还专门安排增加了两周时间,用于学生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

2信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近几年科学社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就要求高校的信管专业的发展也要能跟上社会的需要。因此,每所高校的信息专业的发展建设也面临很大的挑战,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也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针对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这种状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2.1结合学校特色或者地方特色开设课程

要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竞争能力,仅知识面广是不够的,必须培养他们在掌握广博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高校的办学特色或者地方特色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竞争能力,以充分体现了该校的课程设置特色。信管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简单叠加和结合。本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各高校的不同特色,除核心专业课程外,还要根据不同高校的服务定位来增设信息系统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类课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就我校的信管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可以充分考虑中医药信息化在未来面临的极大发展这一机遇,在中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设置学生的课程及教学内容。

2.2编写信管专业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它对教学效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信管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本专业课程教育的关键环节,信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相应的教材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特色。然而,由于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针对是不同的信息领域,这为课程的设置带来困难。我们学校目前在教学中采用的医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如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等课程,还仅仅只能适合医学专业的教学。如何编写适合信息管理专业的上述医学知识内容,也已经成为耽误之急。因此,编写信管专业特色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信管专业所编写的特色教材要能够全面充分地反映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沿动态,还要具有深浅结合的特点,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修改后的教学计划,课堂的教学特点与任务,更要兼顾信管专业开设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地域特色等因素,从而打破统一型教材的固定模式。

2.3注重实践教学

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的专业,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任务。我校信管专业主要为医疗卫生领域培养人才,就需要在实践中共同培养,因此需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和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专家担任指导,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互动的局面。学校通过医疗机构具体案例,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证。同时,通过前两步的合作,学校提供的人才更能适应医疗机构的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开发中去。

3结束语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4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薪酬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完善学生的理论体系、提升专业水平和改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在“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能力低等问题,本文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以期实现高职院校“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

薪酬管理;高职院校;问题;对策

一、高职院校“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开展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偏重于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投入实际工作中。因此,高职院校推进“薪酬管理”课程的改革与优化应加大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力度。高职院校主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多数工作于企业的生产一线,要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仍以理论课为主,忽视了对实践环节的整体设计。“薪酬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课程必须占据较大的比例。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记忆,增强对晦涩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熟练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课程开展对教学形式设置的忽视。目前高职院校在“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形式设置中仍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学习质量不高等问题存在。为了实现“薪酬管理”课程的优化升级,就需要教师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并应用于教学课堂中。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做相应的改变,以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3.课程开展对教材课本选择的忽视。通过对“薪酬管理”课程教材的研究发现,教材的内容多数是理论知识和概念,即使有实践案例,也因年代久远与现在社会脱节。“薪酬管理”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企业内部的相关制度制定薪酬分配方案,这一方案能体现企业的发展方向,对员工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学生应学会如何设计薪酬方案,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创新薪酬策划方案,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应选择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丰富企业背景且前沿性知识较全面的课本。

二、高职院校“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薪酬管理”课程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在校内,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理论学习进行学习之后,可以在实践基地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在校外,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2.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根据“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并适当地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薪酬管理中的问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策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的薪酬方案,着手解决企业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策划员工福利和分红方案,设计一套能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福利体系,逐步使薪酬管理制度化。通过对课程教学方法设置的优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为了解决目前“薪酬管理”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案例选择困难的问题,一方面要求相关教师加大对教材的选择范围,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借助国外成熟的教学资源,通过与本校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前沿性的薪酬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搜集相应案例以配合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际课程安排中应合理规划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薪酬管理”课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着手,对薪酬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优秀的薪酬管理人才。

作者:靳丽梅 单位:辽宁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由巨型数据集组成,这些数据集的大小常超出常用软件在可接受时间下的收集管理和处理能力[1]。作为信息基础的“数据”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数据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注入新的推动力,教育进入智慧教育阶段。所谓智慧教育,就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尊重每位学习者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创建智能化的教育环境,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态[3]。数据科学时代,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类专业承担着数据挖掘人才培养的重任[4]。在现如今信息数据数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本文从大数据背景入手分析,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这一问题上提出相对应的举措,以适应大数据的研究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大数据研究现状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检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选取了从2014年到2018年间,有关大数据研究方面的55000多篇文章的数据信息,对检索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与补全,删除重复的文献、综述、会议纪要等,最终得到52000多条数据信息,又由最终的统计数据得出表1,表1为这5年间,CNKI中大数据研究的关键词排名情况,由此表格分析大数据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此表格采用关键词词频降序排序方法,一共统计了排在前15名的大数据研究的关键词,在此表格中能直观地看到2014年到2018年这5年间关键词的排名变化情况。表格自左向右,分别为2014年到2018年所出现的关键词及其出现次数。在这5年间,大数据这一关键词一直处于排名第1位的状态,分别是2014年出现2203次,2015年出现3932次,2016年出现5803次,2017年出现6798次,2018年出现7875次,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份的增长,大数据这一关键词被提及的频次也随之增加,一方面是人们对大数据的关注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于大数据也越来越重视。在2014年—2017年间,大数据时代作为排名第2的关键词持续了4年,但是自2018年起,大数据思维这一关键词被提及的次数明显增多,排名上升为第二位,这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目前全球已经处于大数据时代之中,如今更重要的是补充形成完整的大数据体系。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数据挖掘”“应用”等关键词在表格中排名比较靠前,也就是说人们不仅仅是在理论方面研究大数据,也在努力让大数据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接下来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关键词的出现,则说明大数据已经在经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了。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等关键词则说明大数据已经进入到了教学当中,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发展。经过统计和分析近五年大数据方面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大数据研究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与想法的提出到应用于人类工作和生活。经过对统计数据的研究与分析,最终选取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大数据存储”“信息安全”这四个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类专业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关键热词绘制图1,图1为关键热词的趋势图,图中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词频,图中最上方节点为菱形的折线是“数据挖掘”这一关键词的走势线,下方交错的三条线分别是:节点为正方形的“数据分析”关键词的走势线,节点为×形的“信息安全”关键词走势线,节点为三角形的“大数据存储”关键词的走势线,此图可以作为信息管理类专业改革所需开设课程的趋势研究图。由表1的数据和图1的趋势共同来看,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即与社会接轨、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理论功底扎实且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迫在眉睫。本文将在此背景下重点讨论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为我国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就教学方面来说,大数据概论、信息计量、数据挖掘、大数据与信息安全这几门课程的开设,将对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信息管理类专业新增教学课程分析

(一)开设大数据概论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如表1所示,“大数据时代”在2014年出现了296次,在2015年出现了642次,在2016年出现了1045次,在2017年出现了1386次。“大数据背景”在2018年出现了250次,“大数据战略”在2015年出现了98次,“大数据思维”在2018年出现了1865次。表格中的数据信息说明了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科技的发达,信息的流通,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那么在大数据背景下,培养大数据思维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当务之急。不可否认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数据这一领域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大数据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来说是一个最基础最根本的学习。在现如今的社会,大数据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要想成为优秀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那么首先要做到理论功底扎实。在信息管理类专业中,各种利用大数据研究结果进行的相关教学改革正在协助信息管理类专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自身的课程体系。大数据概论作为一门基础型理论型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大数据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思维,是需要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前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开设信息计量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如表1所示,“大数据处理”这一热点词在2015年出现了91次,在2017年出现了191次,“大数据研究方法”这一热点词在2016年出现了147次。大数据在很多领域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在信息计量学方面,大数据也越来越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除了对大数据进行理论研究,在信息计量学中对大数据的实践应用也越来越常见。信息计量学通过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计量研究,将所统计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处理,为有需要的领域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和规范提供定量的依据,从而能够提高专业水平。大数据在信息计量学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也涉及了多学科研究的交叉与融合[5]。大数据环境下对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大数据的采集、清洗和分析计算。所以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计量学领域涉及大数据的获取、处理、使用、分析及信息安全。

(三)开设数据挖掘课程必要性分析

如表1所示,“数据挖掘”这一关键词在2014年出现了171次,在2015年出现了248次,在2016年出现了271次,在2017年出现了317次,在2018年出现了291次,可以看出,“数据挖掘”绝对是大数据方面的热点词。数据挖掘本质上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基础,它的主要目的是从各种各样的数据来源中,提取出超集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合并让你发现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模式和内在关系[6]。数据挖掘同样也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综合应用型课程,其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的研究与应用,比如说情报检索、数据分析、模式识别等,都离不开具体应用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例如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一个合格的数据挖掘方面的人才,要有较强的数学理论基础以及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能力,能够结合统计学、数据库系统、可视化、算法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编写程序能力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所以说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算法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对算法和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强,是数据挖掘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意义[7]。受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影响,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是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的。适应大数据环境,培养大数据思维,是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数据挖掘这门课程的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为不足,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数据挖掘的意义、目的、挑战及前景,做好学习数据挖掘的准备工作。

(四)开设大数据与信息安全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如表1所示,“大数据存储”这一关键词在2014年出现了41次,“大数据治理”这一关键词在2014年出现了59次,在2017年出现了168次,“信息安全”这一关键词在2014年出现了42次,在2016年出现了117次。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数据的管理尤其是数据的存储与安全方面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数据数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增长态势,对于数据和信息的管理以及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则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首先,数据和信息一旦增多,那么对数据和信息的存储要求也会相对应提高,管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也需要跟进,大数据的治理与安全也自然而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当今社会,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以往,原有的存储与安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对数据更强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8]。大数据与信息安全这一课程主要涉及到大数据的存储、治理与信息安全,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从事计算机、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能够保证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五)课程开设趋势分析

随着数据创造、、存储、处理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数据呈现出急速增长的态势[9]。由统计数据来看,大数据的发展推动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早期常见的关键词有“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等理论型热点词,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大数据只在计算机等个别领域得以应用。随着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从广度到深度的不断增强,大数据在其他方面如教育行业、管理行业、金融行业等领域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陆续出现了如“高校”“大数据应用”等应用型热点词。本文就是通过对大数据及其相关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发现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培养一名合格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需要其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大数据概论作为一门信息管理方面的基础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大数据的概念、发展历史、未来发展趋势等。众所周知,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信息计量和数据挖掘则是培养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课程,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都离不开信息计量和数据挖掘方面知识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的需要,数据的数量与质量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数据与信息安全则是为了数据的安全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在未来数据安全领域也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文认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应该遵从由基础理论到学习方法再到实践应用的这一原则开设。

三、课程改革与课程删减案例分析

结合获取的大数据研究热点信息,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建议分析以及原有课程的删减分析。本文选择课程类别为专业课、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模块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方面的课程进行重点分析,此模块包含的课程有决策支持系统、项目管理、R软件应用、数学建模、外文选读、机器学习。目前,基于大数据分析作出相应决策在各行各业必不可少,决策者需要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而决策支持系统则是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课程,决策支持系统应该加强基于大数据智能决策支持的研究。R软件是被人们所熟知的统计分析工具之一,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处理数据能力有限且目前社会的信息爆炸状态,Python语言则更适用于目前的数据分析领域,R软件应用课程应该配以Python语言的教授与学习,Python语言在大数据获取、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数学建模应该更多地融入云计算的研究,云计算连续5年都是高频次的热点关键词,在2014-2018年间的热度排名分别为:4、5、4、6、7位。机器学习是目前很热门的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到统计学、概率论等方面的知识,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统计学也是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高频次关键词,正如某经济学家所言:人工智能即统计学。此言论或许有所偏颇,但也由此可见统计学对机器学习的重要推动作用。根据统计学在大数据研究的热度,未来机器学习必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知识管理学则在进行知识管理的同时,应该加强大数据管理的教学,大数据研究热点中的“大数据存储”“大数据治理”等其实都可以涵盖在大数据管理中。而项目管理则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此课程放在管理学的选修课程中更为合适,外文选读则放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模块显然不合适。

四、结语

本文基于大数据及其相关的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经过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大数据的发展,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带来积极的推动力。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该以此为契机,开展大数据概论、信息计量学、数据挖掘、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等课程。认真学习理论型课程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型课程的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代芯瑜,张文曦.我国大数据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思想战线,2013,39(S2):149-154.

[2]曾建勋,魏来.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变革[J].情报学报,2015,34(1):37-44.

[3]柳毅,王晓耘.基于智慧教育的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继续教育,2017,31(7):46-49.

[4]李海林,杨丽彬.信息管理专业数据挖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7(11):92-94.

[5]王知津,卞丹,王文爽.论情报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思维[J].情报科学,2010,28(5):641-647,651.

[6]景慎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数据库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J].福建电脑,2014,30(12):80-81,95.

[7]申彦.大规模数据集高效数据挖掘算法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8]史浩,李健.大数据背景下私有信息泄露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竞合关系影响的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1):53-65.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1引言

信息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任务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课程传统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了解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础上,掌握相关概念与基本方法和技术。该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讲授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理论、方法,学生听讲,然后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实践相关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但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形势是:全社会各领域均提出大数据应用需求,信息资源管理涉及的研究与应用领域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未来我国需要大量能够进行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型人才[1]。因此,为了完成该课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该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授课时学生人到心不到,通过课堂点名看似学生到课率高,但听课效率低,学习质量不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模仿验证式地完成学习任务,无法体验由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得到的知识回报,看不到自己真正的学习成果,因此无法提升学习兴趣。

(3)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重视教,轻视学,教师的课堂设计只体现如何教,而缺乏对学生如何学习的引导的设计。因此,学生无法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系统地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当前社会的大数据人才需求背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既需要进行内容改革,也需要进行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课程内容上需要从传统关系型信息资源管理内容转向大数据资源管理。在教学方式上也需将传统的串行讲授的教学方式转换为以案例及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任务并进行展示提升学习质量;通过让学生任务作品化的实践让学生体验解决企业应用中涉及的实际问题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将传统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方式,改革为过程嵌入式评价方式,提高师生教学互动,并提高课堂教学反馈质量,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评价和有效反馈后进一步完善、修正并扩展和提升,从而真正将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途径,实现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课程内容的改革研究

2.1课程目标调整。该课程原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基于当前社会的大数据人才需求背景,课程目标调整为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具备采集获取大数据的能力,能够综合利用相关技术,采集不同类型数据源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另外,还应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针对实际商务应用问题,采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方法并建立模型分析数据,能够撰写报告及展示汇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信息依据。

2.2课程内容改革。该课程传统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本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专题训练提高商业智能数据分析、大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信息资源组织的能力。课程由大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商业智能数据分析以及信息资源组织等专题构成。其中大数据采集专题将培养学生使用Python网络爬虫和信息提取技术进行网络信息采集,培养学生对各种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采集[2];大数据分析专题将大数据分析分为查询验证型分析和挖掘型分析等不同层次[3],通过分析案例解析,在教师带领下,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技术方法,同时体验串行数据分析技术方法的低效率和并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高效率。商业智能数据分析专题将以一个具体企业应用案例,展示大数据分析在推荐系统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带来的价值,并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模拟完成企业应用拓展。信息资源组织专题让学生组建团队,完成基于网络的面向某社会热点的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并进行汇报展现。

3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1)以实践专题实现探索式学习。课程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循序渐进、系统化的“串行”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采用“并行”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不仅按演绎教学法“顺”的进行,同时按实践教学中的归纳教育法“逆”的进行,通过实践引导学生“逆”向理解较难的理论,引导学生从“要我学什么”变为“我要学什么”[4]。例如,在信息资源分析时,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先用PPT介绍数据分析相关概念、具体操作、数据分析方法及常用技术,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些案例,让学生先模仿实现案例的分析过程。课程改革后大数据分析专题按查询型分析、验证型分析和挖掘型分析三个数据分析专题展开,教师在每个专题时只会用5-10分钟时间介绍各种类型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然后给学生一些案例数据集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据。例如:在验证型数据分析时,传统教学过程要用45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PPT教学讲解相关概念和方法,然后教师再演示案例让学生模仿。整个过程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几乎没有主动动脑参与研究。而改革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只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验证型数据分析的“提出假设,数据建模验证假设,判断给出结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然后给出特定的数据集和开放型的问题,更多的时间留给让学生在数据集上进行探索。如给出银行降低信贷风险贷款担保问题,指出在该问题中企业一旦无力偿还贷款,贷款风险全部由银行承担,让学生通过建模验证分析若干个贷款主体间的循环担保现象。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案例问题又来自现实生活,非常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时的探索欲望,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进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这种以实践专题形式让学生实现发现式、探索式的学习,让学生受益于带着问题去学习、去钻研的创造性学习方法。

(2)以作业作品化方式培养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形式单一及模板化的作业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将作业形式转化为作品对学生自主发展和提升学习质量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据调查,每个大学生内心均有自我展示和自我成长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专题设计时布置出开放且作品化的任务,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例如,在进行挖掘型数据分析时,给出一组餐饮企业经营的数据集后,就让学生自行选择分析算法,去探索数据的联系。学生可以选择用聚类分析法去探索用户与用户选择菜品的相似性进行菜品推荐;也可以选择协同过滤算法分析用户与菜品之间的关系,用于未来向该用户进行菜品推荐;还可以选择用探索型分析法进行客户流失模型分析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并产生了所学知识可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价值感。通过作业作品化,学生在自己的研究和讨论中完成与特定的与企业应用需求贴近的任务,学生在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体验由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得到的知识回报,看到自己真正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豪感。

(3)以嵌入式评价方式提升教学反馈质量。该课程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期末笔试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形式单一、题型标准,考试内容紧紧围绕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展开,学生通常会在考前根据考试范围进行短时记忆式复习,考后即遗忘所学的知识点。这既不利于学生真正去掌握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也不利于师生对课程知识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因此,本课程改革后采取嵌入式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课程考核嵌入于每一个课程专题中进行,且考核过程由学生完成专题实践、教师批阅描述存在问题、优秀作品展示、作品中存在问题反馈点评、学生对作品进行改进、教师评分等环节构成。这种嵌入式课程评价方式既增强了课程学习过程中师生教学互动,又提高了教学的反馈质量,同时在学生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时还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大部分学生在专题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批阅及有效反馈后对专题实践内容进一步完善、修正、扩展和提升,从而实现真正将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根据大数据背景下应用技术型本科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福建工程学院信息资源管理课程通过制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研究,强化学生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信息资源采集、数据分析、商务智能数据分析、信息资源组织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该课程改革使学生从原来的仅能够进行串行单机数据分析转向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并能够进行高效网络信息抓取分析的应用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人才[5]。该课程改革思路经应用,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以扎实的基础掌握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新技术、新知识,而且在相关工作中表现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企业案例融入课程专题学习也使学生将技术与企业应用相融合。该课程改革的应用在当前社会大数据背景中提升了管理类大学生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孟小璐.以外贸企业信息化人才为导向构建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4):58-62

[2]刘晓宇.基于超网络模型的金融大数据人才培养探究.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004):116-118

[3]吴龙昌.数据分析在"两金"压降管理中的应用.通信企业管理,2018(5):36-38

[4]张宁.面向数据科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现代情报,2017(8):106-110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7

【关键词】运营管理;实践教学;仿真模拟;实践创新研究

“运营管理”是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课程,必须改变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内容,引入企业真实的环境,才能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建设真实的企业环境,需要大量的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前的许多高校难以做到。本文基于仿真模拟技术,探讨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以期能够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要求。

1“运营管理”课程的性质

“运营”是指将投入变换为产出的活动过程,运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一个企业内的各项活动中,运营活动是其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和获取利润的主要环节,运营管理绩效的好坏对于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营管理”的前身是“生产管理”,它是管理学中一门传统的经典的课程,主要研究制造业中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随着金融、贸易、技术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生产管理的研究对象已突破了传统的对象范畴,扩大到了各种非制造业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提供系统的设计上去。它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运营管理”课程的内容包括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改进过程的管理。设计包括研发、选址、设施布置等。运行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和改进包括人员的培训、设备和设施的维护以及生产系统的改善,以保障生产运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销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了解运营职能如何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做贡献,还要了解企业为了创造竞争优势正在通过运营管理做什么,并且要掌握通过实际可以运营的一系列方法和工具在市场上创造竞争优势。

2“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2.1“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投入不足

目前的高校专业建设中,主要关注课程体系和授课教材等方面,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大部分高校在“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非常薄弱,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展,仍然停留在纯理论教学阶段。

2.1.2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践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但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所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须要有足够经验且接受过相关训练的专业老师。但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大量的知识还停留在理论上。老师们缺乏实践经历,导致实践教学课程的效果不理想。

2.1.3缺乏激励政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大部分高效普遍重视学术成果与科研项目,而忽视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学校没有重视,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导致教师对实践教学建设缺乏足够的兴趣与热情,不愿意投入精力进行探索。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不足

2.2.1案例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指通过一些典型的“运营管理”案例讲解,帮助学生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合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但案例本身是一种静态的事件,其训练目标大多是追求标准的答案或得出唯一的结论,缺乏对真实情况下各种因素影响的考虑,以及在外界竞争环境发展变化时的应对策略或对企业持续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目前缺乏合适的“运营管理”案例,主要原因是:篇幅太长,偏理论性内容多,而反映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数据和实际场景少,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2.2参观企业

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接待,讲解企业的布局、生产流程、生产计划、质量控制、现场管理等基层的运作管理,学生实地感受企业的实际运营,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加深教学效果。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去南京的一家制造业进行参观,在课堂上结合参观内容讲解企业布置、流水线安排、生产计划等理论内容,非常生动易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好。这种方法对学校的资源要求很高,需要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稳定的校企关系,绝大部分学校均难以做到。并且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过多学生的到来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不太愿意接待。

2.2.3ERP沙盘模拟

ERP沙盘模拟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的运行。包含市场环境分析、战略制定、生产、营销和财务结算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过程。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一个企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风险与责任,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提升管理能力。但是“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采用ERP沙盘模拟不太适用。主要是因为:一是不符合实际。沙盘全程手工操作,其局限性导致模拟过程与实际企业经营差别较大,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际企业的运营产生误解。如:税务内容不全,采用了虚拟的计量单位等。二是ERP模拟规则不健全。各模拟公司可以在同一时期随意交易,公司间交易没有多大限制,如果有些公司合作的话,对于不合作的公司有失公平,如有些濒临倒闭的公司把自己的公司资产贱卖给其他公司,引起市场的混乱。三是物流功能未能体现。物流只能仅仅体现在库存管理方面,如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库存,物流的其他职能未能体现,物流系统的特点被忽视。

3仿真模拟的主要内容

仿真模拟是将企业实际环境中复杂多变的变量简化,然后把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通过这些变化来仿真企业的内外环境,模拟运行并预测企业可能的结果以及竞争对手的反应,并积极探索出企业的对策。仿真模拟的经营竞赛课程,在西方各大学商学院、企管研究所或是管理顾问公司均已采用。通过仿真经营,能够提升学生分析环境、制定战略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对虚拟企业的运营,与其他虚拟公司的学生互相竞赛,并按既定的标准决定胜负。这是目前管理类课程领域最有效的实战训练方法之一,欧美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中也广泛采用此种方法。仿真模拟课程全程采用电脑模拟,各虚拟公司的经营决策输入电脑。整个实践教学平台由三部分组成:服务器端、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端和学生端均是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连接服务器使用。包括以下内容:

3.1仿真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实训内容

以一个季度为一个周期,最多可连续经营16个季度的企业运营管理实践训练过程中,各个虚拟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经营决策,均由学生根据市场发展形势与竞争形势的变化独立完成,最终通过净现值(NPV)的高低来确定名次.各虚拟公司在运营中,应尽可能避免破产,因为一旦破产,此虚拟公司的竞赛队伍必须退出比赛,再也无法参加后期的竞赛。破产规则只有一个:企业经营不佳,造成总负债超过业主权益十倍,平台将宣告公司破产,退出比赛。各虚拟公司由六个学生(可以3-6人)组成一支企业经营模拟创业团队,分别周期性演绎企业总经理、企划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销售经理、财务经理的角色,从事各自的经营与决策活动。系统可以同时容纳多家企业(每一个环境十家,可以设置十个环境),每个企业在老师设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各种市场环境背景下,与其它企业进行竞争。在企业的模拟运营中,学生参与到战略环境分析与制定、营销策略、生产计划、财务决策的制定,体会企业从投入、产出的全过程,体会到企业经营的艰辛,提升了风险意识,训练了学生综合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管理沟通能力。

3.2教师端系统的主要内容

在仿真模拟中,教师主要是进行指导,对课程进行控制,每期运营结束后点评,均在教师端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如下:设置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参数(共计9*9*9*9种环境,每种环境下最多容纳十家虚拟公司)、开课管理、控制时间和进度、答疑、分析点评成绩等。在整个模拟中,教师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熟悉运营规则,分析不同公司所出现的问题,总结企业绩效,改进企业运营成绩,帮助学生树立风险意识,深刻体验公司的运营管理。

3.3学生端系统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组建立虚拟公司,每组最多6人,最低3人,分别周期性演绎企业总经理、企划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销售经理、财务经理的角色,进行分工并熟悉公司运营规则,从事各自的经营与决策活动。各公司是在同一种环境下互相竞争,每个公司的首要目标不是盈利多少,而是保证不能破产,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稳健运行,先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其次才是实现经营目标,获取胜利。在仿真模拟中,企业经营决策涵盖企业整个运营过程,包括企业战略、营销、生产、采购等管理决策,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经济、政策、市场环境分析能力、企业目标规划与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决策能力。同时,各人做自己独立的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到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各决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11.

[2]金中坤,应可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生产运营管理”课程建设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6):85-88.

[3]冯根尧.“运营管理”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8-120.

[4]荆全忠.工商管理专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5]李闻一,黄林.基于商业模拟技术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11(1):349-355.

[6]郑宁,孟林丽.学生本位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1).

[7]俞矜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

[8]杜战其,上官春霞,曹守启.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2(06).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当前,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全域旅游”“品质旅游”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旅游管理类人才如何适应当前的旅游新环境,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旅游类行业和人才转变提升的过程中,拥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即在人才的培养上,既保持了高等专科学校的行业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又具备本科教育中的理论与创新的培养。因此,高校要积极应对当前旅游行业的变化需求,遵循行业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创新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类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调研

(一)调研对象

基于地域条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笔者选择桂林市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当地的旅游院校、师范院校和理工院校,在高校类型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以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选择题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代表性,更好地反映出5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二)问卷调查的具体数据

在前期调研阶段,共投放调查问卷600份,共有36名教师参与调查,占总数的6%;共有564名学生参与调查,占总数的94%。其中收回问卷数为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数为583份,有效率约为97.17%。

二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特征

(一)课程体系“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依托优势学科,打造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只有借助优势学科,丰富的学科资源,才能建立特色的课程体系,帮助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但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仅依靠高校的一流学科或特色专业就可以,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在繁复课程体系中打造专业特点,有利于创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实际调查的3所高校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缺乏亮点,所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偏向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事实上,这类课程体系所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在具体的行业工作中无法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无法体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独特性。经调查结果显示,仅19%的受访者认为所在高校的课程体系突出了重点和特色,高达5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课程定位模糊,表现出“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的特点。

(二)课程体系设置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质

旅游管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注重实践技巧、技术。而专业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后,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但是,在调查的高校中,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课题体系设置,以理论教学课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质。经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所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传统,高达87%的受访者认为所学的专业实践课占比过低。因此,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过于落后。

(三)课程体系结构一味迎合社会需求

为了使学生更好就业,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的课程体系内容开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但实际上,这种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综合性能力的培养。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虽然让学生掌握了企业的技能,快速适应市场,但由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综合性的技能,不利于在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容易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感到迷茫和无助。经调查结果显示,36%的受访者对为了就业感到迷茫,有30%的受访者有较明确的工作计划和安排,仅有21%的受访者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由此可知,一味迎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创新和综合素质。

三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措施

(一)设置灵活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是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的重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规范要求,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突出了专业性和灵活性的融合,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中突出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和旅游消费者行为四门核心课程,同时各具体专业核心课程由“4+X”构成,比如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由“4+3”(4+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由“4+3”(4+酒店管理概论、酒店运营管理、酒店客户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由“4+3”(4+会展概论、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由“4+3”(4+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等构成。同时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类核心课程也可以由“4+4”“4+5”“4+6”的模式构建,总体要求科学把握“4+X”的构成核心课程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在旅游管理类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方面,更要突出新时展需求与专业发展、学科发展的要求灵活开设具有本院校自己特色和拓展延伸专业知识相关的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块中更应体现出专业方向的选修特点,所以方向模块确定纪要科学论证把握,又要灵活根据需求进行协调把控。

(二)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有效落实

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开发,是必须基于现实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专业特点、特色、特性,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紧密关系,加强与行业对接,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听取行业精英、行业专家商讨,共同开发适合专业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特性以及创新创意的一些应用型、实验研究型、技能实践型、思维拓展型、交叉融合性等创新类专业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不同选修方向及自身总体提升的人才培养需求。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更加与当地旅游企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密切联系和互通交流,让行业专家、精英能进入高校与学生、教师的对话与沟通交流,同时也能让高校专业教师、学生能更深入地与旅游行业的接触和实践,不断拓展和提升自身的社会阅历与专业行业感悟,提升学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水平。

(三)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很大程度上与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密切相关,专业专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程度。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任教师队伍存在梯级队伍,层次结构,学科专业交叉性差异化明显,“旅游管理+”及“+旅游管理”的学科接入特征突显,“行业+旅游管理”及“旅游管理+行业”的特性存在融合衔接,教师本身来源渠道、来源专业、来源学科、来源阅历、来源学历背景的复杂性,使得教师本身的专业理解和专业素养不同。同时,在教师本身的自身提升、学历提升、行业知识提升、职称晋升、职业资格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学习、旅游新业态发展等各方面的表现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所以,对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和改进,需要对专业专任教师进行专业素养提升培训、分层分级提升、分层分级效考核办法,整体提升旅游管理类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课程改革创新开发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永利.“专升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4):104-107.

[2]张欣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8):222-223.

[3]朱强,梁福兴,刘芙蓉.广西高校特色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3):198+200.

[4]丁玉娟.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对比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64-65.

[5]王丽霞.智慧旅游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优化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8):168-170+221.

[6]杨芳.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J].高教学刊,2019(10):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