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规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口腔医学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口腔医学规划范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重庆市某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在校生137人,以及该校附属口腔医院在职口腔临床医生144人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性别、职称(年级)、学历、工作年限(是否进入实习)、工作科室(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月收入、工作兴趣、职业发展前景、对“四手操作”护士的满意度以及医护合作教育相关课程学习情况。(2)Jefferson医护合作态度量表(中文版)。该量表由4个维度、15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4级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4分,量表包含2个反向计分条目。量表总分为15~60分,分数越高表示态度越积极。45.01~60.00分为医护合作态度好,30.01~45.00分为中等,15.00~30.00为差[5]。原量表为英文版,经学者修订,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广泛使用,各版本与原量表结构相似,心理测量学特征良好,有稳定可靠的信效度[16]。1.2.2调查方法。将一般资料调查表和Jefferson医护合作态度量表(中文版)整合制成电子问卷,通过手机链接、电子邮箱等形式发放。由笔者本人承担问卷发放工作,向研究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问卷为匿名提交,以便了解真实情况。内容填写不完整,选项重复等视为无效问卷。共发放医学生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为91.33%;发放医生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有效回收率为96.0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口腔临床医生和口腔医学生一般资料(见表1)

2.2二者医护合作态度量表得分情况(见表2、3)

2.3影响口腔临床医生医护合作态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医护合作态度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中无序多分类数据设置哑变量,工作科室以口腔正畸科为对照,设3个哑变量,口腔内科=K1,口腔颌面外科=K2,口腔修复科=K3。设α入=0.05,α出=0.10。结果职称和职业发展前景进入回归方程,F=5.565,P<0.05,R2=0.196,调整后R2=0.161,见表4。

2.4影响口腔医学生医护合作态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医护合作态度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哑变量设置原则与医生一致。结果是否进入实习、口腔内科和口腔颌面外科进入回归方程,F=5.283,P<0.05,R2=0.196,调整后R2=0.159,见表5。

3讨论

3.1口腔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医护合作态度总体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口腔临床医生的医护合作态度量表总分为(47.97±4.91)分,口腔医学生的医护合作态度量表总分为(45.78±3.49)分,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四手操作”模式的开展,医生对医护合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进一步分析各条目和维度得分发现,口腔医学专业医护人员对医护合作内涵尚缺乏正确认识。“医生和护士的职责有很大部分是重叠的”“在所有卫生服务事务中,医生应占主导地位”“护士的基本职责是执行医嘱”为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说明仍有部分口腔临床医生和医学生持“医生处于强势权威地位,护士只需执行好医嘱”的错误思想。这可能与目前临床护士女性偏多、年纪较轻、临床经验欠缺,且职称、学历与医生差距明显,导致很多医生不相信护士的专业水平有关[17]。因此,如何使口腔临床医生和医学生正确认识医护合作是医院和高校管理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3.2开展口腔医学跨专业医护合作教育势在必行

口腔医学规划范文2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通知”,明确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强化口腔护理、疾病防治等实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教育实施方式。对此,学校应重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加大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开展力度,以便培养更多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实用型人才,满足口腔健康产业的用人需求。

一、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有助于学生管理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缓解学生管理与就业的压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学校与医疗企业在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共同开展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确保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并且学生自身会受到就业驱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基于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管理,推动学生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二)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时,主要由学校与企业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就业需求共同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学生顺利毕业并入职,可以有效地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紧缺岗位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为该岗位提供专业人才储备。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人数较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大,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实现医疗卫生人才的资源优化分配,避免出现人才空缺或人才浪费等情况,有效地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才的需求[1]。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医疗企业合作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医疗企业需要的人才。在开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的时候,会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部分实践课程会安排在附属医院与各大医疗机构、企业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实习与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过渡到职业角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疗思维能力,同时,在实习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顺利毕业与就业。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师的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专业实践技能与职业岗位指导能力较低。其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教师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没有该专业的工作经验,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相关岗位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其实践技能与职业岗位指导能力不足,影响到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紧缺。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需要更多的“双师型”教师的参与,但据调查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较少。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理论课程占比超过70%。另外,课程繁多,没有凸显出该专业的特色。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尤其是基础课程模块较多,口腔专业技术课程模块设置较少,没有突出口腔医学技术的特色[2]。

(三)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变化快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医疗企业相互合作的举措,虽然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具有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时间为三年,周期较长,合作协议执行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其市场环境竞争激烈且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行业发展也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某个岗位人才处于饱和状态,就会导致订单式培养模式处于被动局面,学生就业面临较大困难。另一方面在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初期,学校与医疗企业双方均处于积极配合阶段,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尤其是医疗企业在后期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导致订单培养模式无法落实到位。

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要想确保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指导能力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提供保障。学校应加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确保考核机制的公平与公正性,为教师的评优、晋升、职称评聘与绩效等评估提供基础依据。完善的考核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学校在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中,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与目的,并考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等情况。其次,提升教师的薪酬待遇,制定激励机制,奖励优秀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教师积极投入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教学中。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大多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师缺乏实践技能的问题,学校可以与医疗企业合作,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医疗企业的相关岗位实践工作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并鼓励教师考取执业医师证、口腔技师、口腔修复技师等资格证书,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并及时掌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市场动向,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指导,将订单式培养模式落实到位。

(二)优化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基础与依据,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医疗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符,并结合该专业的特色,在医疗行业中找准就业定位目标。基于此,需要不断优化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学校与企业需要共同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需要达到学校教学目的,还需要符合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由学校、医疗企业共同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大纲、学生考核标准等。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确保专业课程突出岗位需求。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确保订单式培养模式满足学校大纲需求,同时需要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岗位需求,以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与就业方向为导向,确保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素养与技能的发展需求[3]。最后,合理规划课程模块。在以往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的基础课模块占比较重,并且职业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实习模块等边界比较模糊,需要对课程模块合理规划。需要减少医学基础课程与口腔医学课程模块,增加口腔专业技术课程模块,重视学生美学、面部美容、口腔修复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提升实践应用技能课程的占比,确保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合理配置,促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医疗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监督体系

针对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变化快的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监督体系,确保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降低实施风险,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制度,以便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序开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要想顺利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需要相关的政策扶持,并建立具有约束与激励作用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政府需要为订单式培养模式提供政策支持,给予医疗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医疗企业积极参与到订单式培养模式中来,提高订单式培养效率。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医疗企业行为,减少纠纷,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针对违规的用人企业,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完善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改进制度。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改进制度。对改进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分析,鼓励用人企业积极参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制度改进,以医疗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案进行整改,确保订单式培养模式有序开展。同时,教育部门、学校与医疗企业三方均需要加强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监督管理,提高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应用效率。

四、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专业培养目标

以江西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为例,该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坚持“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体”的教学理念,实行“2+1”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该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原本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医学与口腔医学知识基础、适应口腔医学事业发展的口腔修复工艺人才。在此基础上,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其主要培养目标为:深度了解市场导向与发展趋势,根据医疗企业的岗位需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社会实干能力与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以该学院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202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报名原则,选择30名参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与另外按照传统毕业实习模式的30名学生进行对比研究。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为:将培养模式分为三阶段,在第一阶段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第二阶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第三阶段规范训练考核合格后让学生在医疗企业顶岗实习与初步上岗就业。对学生进行毕业考核,由学校与医疗企业共同制定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个方面,满分各100分。采取SPSS20.0软件对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实施结果分析

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考核平均分显著高于传统毕业实习的学生毕业考核平均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技能与知识,推动学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与岗位。该培养模式的教学成果显著,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毕业实习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没有就业与考研压力,毕业实习期间可以专心实习,且教学课程设计贴合医疗企业用人需求,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完全符合岗位需求,确保学生顺利入职。二是由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开展立足于学校与医疗企业的合作协议,签订协议时明确规定毕业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会被实习单位接收,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会严格按照实习计划认真完成各项实习活动。三是医疗企业已经与学生签订实习合同,在实习期间会将学生视为刚入职员工,会对学生认真开展实习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由于医疗企业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学生毕业后就会到实习单位就业,正式上岗工作。学生毕业实习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医疗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阶段,医疗企业会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与制定毕业实习计划,以便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尽可能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促使学生熟悉掌握相应岗位的职责与工作内容,确保学生快速入职,为企业增添经济效益。总之,通过对上述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证明,与医疗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可以保证学生顺利实习与就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但是该培养模式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实施期间还存在较多的不足,急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总之,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卫生的日益关注,口腔医学技术也随之得到较好发展,为确保口腔技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医学院校需要加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通过订单式模式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技能,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满足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晶晶.校企合作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优化分析[J].才智,2019(9):36-37.

[2]金盼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初探[J].饮食保健,2020(51):296.

口腔医学规划范文3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国内该课程教学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培养模式还需优化,这些因素都影响、制约着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整体发展,医学院校也在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1]。包头医学院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区及本校实际,自2013年开始在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5年间,口腔医学院积极进行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培养。本研究对2017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不同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及传统教学),通过比较课程考核成绩、问卷调查结果,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课程参与度、授课教师、课程设置、创新思维及就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等方面综合评估培养效果,以期为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我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取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7级两个本科班共48名学生进行调查。随机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每组24人,实验组进行混合式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和统一考核。

1.2实施方法

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支持教学改革、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师,由教学经历和教学效果等情况相似的教师为两组同时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讲授,每周两学时,共18学时。实验组采用网络教学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由口腔基础教研室教师自行开发建设网络课程资源;线下同步组织开展专题讲座、案例讨论、经验分享、实践教学基地参观、模拟招聘会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具体如下:(1)专题讲座。结合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形势政策、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口腔医学各二级学科特点,开展相关专业知识专题讲座。(2)案例讨论。教师选取课程讲授和工作中遇到的特殊、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实例,讲授相关知识。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案例作为学生自学资料,要求学生课下分组讨论,教师课上总结和答疑。(3)经验分享。选取往届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中在就业、创业或升学方面有代表性的学生与在校生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对学生较为关心的问题,如就业过程中如何脱颖而出,在校期间如何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如何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笔试面试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分类,并整理存档。交流分享可采取观看视频、建立微信群、现场交流等形式。(4)实践教学基地参观。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口腔医院及口腔诊所参观学习。与口腔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为有创业计划的学生搭建就业前培训、实习平台。(5)模拟招聘会。课上针对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等问题,开展模拟招聘会。利用生动、有参与度的实战形式使学生掌握应聘技巧,提高就业能力。从应聘准备、就业信息搜集和处理、应聘态度、面试礼仪、就业心理、应变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训。

1.3评价方法及质量控制

课程结束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统一考核(客观题60分、主观题40分),并进行成绩分析。同时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对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就业能力培养等的满意度。采用分级评分法,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计1~5分。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研究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以排除干扰因素。剔除填写不合格的问卷,选取有效问卷建立数据库。

1.4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课程考核成绩比较

分析两组课程考核成绩可知,实验组主观题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客观题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对包头医学院2017级48名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实验组对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思维及就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高等医学院校如何提高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质量,培养出既有扎实系统的口腔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严谨的临床思维,又有较强职业发展与就业规划能力的高质量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以达成“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迫在眉睫[2]。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适应当前口腔医学学科发展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有待完善与规范;职业发展和就业规划技能培训的实施缺乏经验;培养过程中缺乏专业训练,以及统一、规范的培训考核制度和量化标准;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3]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以包头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例,探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方向。

3.1口腔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思考

本教学研究团队通过查阅文献和走访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分析口腔医学本科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法,结合我校实际,初步构建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教育标准和课程设置等。同时,听取校内外相关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和预测,再把结果反馈给每一位专家,经过多次循环,形成专家组意见;对我校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师、临床带教教师、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意见、建议,以期能够更客观、全面地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开设该课程已5年时间,2013—2016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然而,传统课堂讲授形式单一,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缺乏积极性。信息化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师生互动交流变得多元化,但在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师生情感交流、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还有所欠缺[4]。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融合,实现优劣势互补[5-6]。本研究选取2017级部分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混合式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为今后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3.2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就业创业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掌握和应用等方面表现得更好。说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比传统课堂讲授好。而且,网络课程的学习时间灵活,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随机测试,有利于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的数据反馈也可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7]。在线下教学的几大模块(专题讲座、案例讨论、经验分享、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和模拟招聘会)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提问和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混合式教学的线下课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同时教师对典型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与答疑,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8],促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授课教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培养等均比较满意。可见,混合式教学值得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广。

3.3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口腔医学规划范文4

【关键词】牙体解剖;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腔健康越来越受到广大国民的重视,高职高专开设的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基层、诊所的高素质技能型口腔人才,而口腔解剖生理学作为口腔医学专业最重要的医学核心课程之一,它将对支撑口腔科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口腔健康促进和健康宣教等专业核心能力起重要作用。本课程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期首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承接第一学期的正常人体结构,同时为口腔内科常见病诊疗、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和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形态学的基础。而恒牙的解剖形态是《口腔解剖生理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乳恒牙解剖形态、髓腔形态以及临床应用。由于牙体形态复杂,髓腔位于牙体内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即使通过髓腔剖面观察法和X线片观察法也仅能观察平面形态,不能观察髓腔全貌,学生普遍反映知识枯燥,很难理解和想象,记忆困难。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对教师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而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2]。现将《恒牙解剖形态》一节教学信息化设计总结如下:

1教学设计思路

1.1内容的选择与学情分析。选取的是牙体解剖学的第六节恒牙的解剖形态内容。本课程面向口腔医学专业大一学生,学生刚刚接触口腔医学知识,对专业了解不够深入。牙体解剖形态为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学习重点。学生经过大一上学期《正常人体结构》的学习,对人体解剖结构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特别是颅面部形态结构特点的知识储备,为牙体解剖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零零后的高职高专学生比较喜欢动手操作,思维比较活跃,但大部分学生主动理论学习意识欠佳,自控能力稍差。

1.2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标准,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置:1)知识目标:掌握恒牙的解剖形态及髓腔形态及其应用解剖;2)技能目标:具有28颗恒牙的辨别能力;具有雕刻恒牙解剖形态的能力;3)素质目标:通过动画、图片和模型的观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熟悉天然牙的形态特点,逐步与临床建立联系,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1.3教学设计思路。牙体解剖属形态学范畴,牙尖、沟窝点隙比较多,特别是磨牙类,牙根及髓腔形态比较复杂,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起来学生学习比较枯燥,记忆比较困难。而信息化教学可充分利用动画软件和视频将牙体的形态立体的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学生比较感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PBL教学法将枯燥的解剖学理论与真实的典型的临床病例结合起来,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来诠释出现临床症状的原理及其操作治疗的机制,使学生完成口腔系统知识的自我构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教学组织与实施

2.1课前。《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组与与软件公司根据十三五规划教材合作开发了3D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平台,教师通过职教云学习资源,包括本节课程导学案,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临床案例和课程课件等内容。学生通过3D口腔解剖教学平台和职教云预习本节内容,并思考哪些牙容易发生龋病,为什么下颌第一磨牙最容易发生龋病而尖牙发生龋病的机会要少等问题。

2.2课中。职教云发起签到,掌握班级的考勤状况。然后简单回顾上节内容,通过展示带有微笑的全口牙齿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明眸皓齿之美,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通过3D口腔解剖教学平台软件将每一颗恒牙的形态结构三维立体的展示给学生,然后导入针对不同类别恒牙的临床案例,提出问题,如上颌中切牙如何鉴别左右,有几个牙根,进行根管治疗开髓洞型是什么形态,有几个根管;下颌第一磨牙容易发生龋病的部位有哪些,有几个线角和点角,有几个牙根,为什么容易穿髓等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由1名学生代表陈述小组观点,并借助放大的牙体模型进行讲解,出现解剖术语表达不准确时,同学们及时纠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部小组陈述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观点不一致时再次组织查阅资料进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每一颗牙齿的所有的表面标志、形态特点以及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和临床操作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下课前10分钟,利用职教云本次课在线测试题,完成学习效果的考核,教师按照当堂测试情况反馈考核结果,并对错题率比较高的题进行重点讲解,指出易错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2.3课后。课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以及职教云,本节课练习题,与学生及时沟通,以便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此外学生可根据课堂上的讲解与总结,利用手机版3D口腔解剖教学平台,实现知识的及时复习。课后通过问卷星针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83.33%的学生比较喜欢基于3D虚拟口腔解剖教学平台的分组讨论教学模式;83.33%的学生认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PBL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80.95%的学生认为3D虚拟教学平台对理解课堂知识作用比较大。在开放式问卷调查中学生们反映,3D虚拟口腔解剖教学平台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应用该平台进行教学,使无味的解剖概念和形态结构变得有趣和形象生动,并建立了立体的完整的口腔解剖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总结

口腔医学规划范文5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它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专业认同感较低者易受外界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专业认同感较高者专业匹配性较好,大部分具有自主选择专业、对自身与专业适应度评价较高等特征[2]。口腔医学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专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均是口腔医疗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重庆医科大学于2014年招收首届四年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经过6年的专业教学,发现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中途转专业现象。因此,本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了解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培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促进口腔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现状

2020年4月我校开展学风相关调查,调查对象为2018级、2019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调查发现,有36.11%的学生了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52.78%的一般,11.11%的不了解;非常喜欢该专业的学生为0,喜欢该专业的仅占13.89%。这与其他高校调查结果一致。泰山医学院研究发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转专业率高,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实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最终影响职业能力与专业发展[2-3]。

2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多项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认可度不高。知晓口腔技师者较少,口腔技师与口腔医生行业地位、工作环境、薪资等相比较常处于劣势。(2)高考志愿填写随意。填写志愿时未全面考察专业,未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兴趣了解和职业规划,导致入校后缺乏专业兴趣和职业向往;部分学生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误认为是口腔医学专业而报考;部分学生非主观选择本专业,而是被迫调剂。(3)课程安排和教授方式与专业认同密切相关[4]。新生进校后,基础课程较多,专业课开设时间较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教师非本专业出身。(4)学历学位提升机会少。全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招生时间短,能够招收研究生的院校更少,本科生考研机会极少。(5)行业就业信息较少。我校每年召开覆盖各层次、各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会,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较少,招生时间较短,招聘单位相对较少。2020年9月调查我校2015级、2016级毕业生发现,仅有20%的毕业生依靠学校招聘会就业,未达到学生的就业期望。整体而言,多种因素影响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值得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方法切实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3提高专业认同感的方法

3.1立足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社会对高技能口腔医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成倍增加[5]。普通大众对口腔修复工艺即口腔医学技术的认识仍停留在环境嘈杂的流水线生产层面,并没有看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仅仅如此,对口腔修复工艺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学社活动、行业竞赛等,向社会宣传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提高本专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将有利于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

3.2落实专业引导,增加专业底气

据统计,我校55.56%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来源于招生简章,因此,要保证专业介绍的精准性,从招生源头直接减少低专业认同感生源;高度重视入校教育,可利用视频、音频等生动形象地对行业需求、行业发展、就业方向进行细致周到的宣讲,传递正面信息;入校后发挥榜样作用,组织开设“博士讲堂”,以行业领头人增强学生对专业发展的信心,促进学习交流,传递行业动态信息,建设良好的学风班风;提供多种见习机会,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方向、就业形式、就业环境;邀请学校、学院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人物参与专业引领,通过定期走进学生生活、参与学生活动,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增加专业底气。

3.3开设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情感

对大学生而言,情感培养与体能和智力培养一样重要,包括树立信仰、修善品德、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等,是对于价值关系的认识能力与反应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情感培养有着重要影响[6]。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可通过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体育文娱活动、师生友谊赛、专业分享会、专业见习、专业技能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专业情感并内化为专业认同感。

3.4优化教师结构,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是专业知识技能、行业发展情况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是在课堂育人阵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将会直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师大多数有口腔医学专业背景,队伍趋于年轻化,具有传播口腔医学技术理论知识的能力,但口腔修复工艺相关操作技能不及专业技师熟练。因此,学生实验课操作部分多由专业技师进行演示,而他们大多理论知识缺乏,教育意识不足,无法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难以承担育人重任。因此,我校自2014年招收四年制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以来,通过自我培养和人才引进,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我校首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至今,学院已经招聘10余名优秀毕业生加入专业教师队伍,弥补了技师理论不足和专业教师技能不足的缺陷,以此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教学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和专业认同感。

3.5注重理实结合,促进医技合作

专业认同感的形成应在具体、全面、客观了解专业后,正确认识服务对象、工作形式、行业发展,并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基础,对其发展充满信心。了解服务对象诉求、医生工作要求、整体就诊流程,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认同感。过去技工室与口腔科是密不可分的部门,而现在医院和义齿加工厂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医师与技师的信息交流仅靠业务员来传递,根本谈不上沟通[7]。所以,“医技不分家”的理念应该贯穿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医技良好协作发展为前提,加强人才培养,使其在未来的执业中带给患者满意的就医感受。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要不断注重理实结合、医技合作,在学生入校开始就提供尽可能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多途径开展医技协同教育,培养学生的理实结合能力,强化医技协同意识。如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除安排固定义齿修复工艺、活动义齿修复工艺相关环节的实习外,还应该安排口腔临床科室见习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服务对象、工作形式、行业发展,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职业自信与价值感。

3.6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队伍

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也一直秉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调查研究与反馈,发现部分合作培养单位因教师经验不足、理论知识缺乏、工作压力较大等原因,错误地将实习学生定位为顶岗用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从业率。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保证学生培养的全面性和持续性,针对“只带不教”等现象,学校对合作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带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等进行认真考查,不断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健全校企合作队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我校经过两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反馈与基地考察,目前已经拥有一批学生评价好、实践教学规范且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与基地协同管理,向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

4结语

口腔医学规划范文6

由于本科生实践教学时间为10个月,即占用综合科椅位时间为10个月(期间每个学生实际在综合科时间为8个月,分批外派到其他科室实习2个月),为保证科室全年的运转,该科室除承担本科生教学外,还承担包括研究生等其他层次的教学任务。研究生每年2月入科,次年1月底出科,共12个月。教学组围绕本科生实习周期一年一换,每年6月到位,次年5月底随本科生完成实习而结束该轮教学任务,教学组长时间又单独安排。下面结合学生、教师的“大综合”情况,以2010年1月~2011年8月时间段为例,说明教学工作的具体安排。

首先,每一年新成立的教学组在6月份入科,因为本科生进科时间为8月份,所以有6月、7月两个月的“磨合期”,这段时间主要带教对象为已于2月份进科、此时已有一定基础的研究生,带教压力相对较小。在“磨合期”教师熟悉彼此、熟悉带教模式,为8月份本科生进科做准备。其次,采用本科生和研究生“综合”实习的方式。本科生8月份进科之初,对诊室环境、接诊要求、治疗技术等都比较陌生,与已学习半年的研究生混合安排,采用四手操作的工作方式:研究生既可帮助监督本科生临床操作,减少医疗差错风险,减轻带教老师的压力,又锻炼了教学能力;与研究生一起上临床,又可以激发本科生对口腔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三,在每年的2~5月份,特意安排下一组的组长早于教学组其他人员进科,跟随上一组“观摩”带教,在上一组于5月份带教任务完成后,6月份随着下一教学组的入科,开始接手组长工作。这有利于带教模式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每一届教学组不断创新,保证每一届学生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从目前已毕业的2005级和2006级两届学生的反映以及对毕业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通科培养模式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有利于学生树立口腔整体观念。在临床教学中,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在接诊后对患者进行全口检查和全面规划,而不是仅仅关注主诉牙,同时适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由此不断强化学生整体口腔的观念。其次,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学生对患者进行全口检查后,就需要根据全口情况的轻重缓急制定系统治疗计划,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计划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临床思维锻炼过程[3]。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整合。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是分不同学科来学习的,临床实践如分科太细,显然缺乏一个各专业知识的整合过程。第四,有利于解决实习生诊室患者少的问题。从大环境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要求亦有更高希冀,有时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实习生患者少的问题已成为各医学院校学生实践教学中难以回避的矛盾[4]。而通科培养模式从内部挖掘病源潜力出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矛盾。例如,在综合科完成根管治疗的患者,进行下一步的全冠修复就顺理成章了;而拔牙后的患者,约复诊进行修复治疗可弥补修复患者来源的不足。有上述各种类型的患者,至少牙齿洁治方面可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在就业方面,鉴于大环境对口腔全科医生的需求高涨,经过通科培养的学生到工作单位后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5]。总之,通科培养模式使学生出科时能更好地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临床操作更加规范全面,并能够完成口腔常见病种的诊断和序列治疗,对较疑难病例也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诊治。

一般认为,教学相长是带教对教师的积极意义。因此,从带教老师的角度,可促进带教老师对本专业的学习,防止知识老化。而参与通科培养模式的教师,由于和其他专业的教师共同带教,还要经常进行科内会诊,意外的收获是促进了跨专业的学习与密切合作。特别是对于长期在口腔专科医院工作的教师,长期从事自己的小专业工作,对口腔医学其他专业的进展往往了解不够,而参与通科培养模式的教学工作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不少完成带教后的教师感言:收获大,愿意将来有机会再次带教。这个过程有利于师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口腔医学规划范文7

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应符合口腔医学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的需求,达到口腔医学实践中的专业规范要求,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应建有口腔临床技能实训室、口腔模拟诊室、口腔颌面放射实训室、口腔解剖实验室及标本模型陈列室、口腔实验准备室等,引入临床牙椅、口腔临床模拟实训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和训练,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场地面积与设备数量应与学生人数相协调,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基地要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内或附属医院建设口腔模拟诊室,配置临床牙椅和口腔临床诊疗设备,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训练专业操作和培养综合素质。加强校院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建立校院合作、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实行共建共管、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4]。这是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形式,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训基地向生产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5]。

学校与医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等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建立以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口腔医生、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口腔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学校按照协作单位的要求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发培训项目、课程及跟踪服务,协作单位为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训教师,参与实训基地规划、实践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编写、实训过程监控、实训质量评价,向我校提供就业信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校毕业生,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共享,体现校企互惠互利原则[6]。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体系,与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教师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含硕士)学历、初级以上(含初级)技术职称。校内教师需要经常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将先进诊疗技术、诊疗经验和临床分析能力等融入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7]。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在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特点,根据地区行业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与协作单位共同撰写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实训教材,实训大纲及技能考核标准等。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专业的专用场所[8]。①基地要面向学生开放,要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能让学生在这里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②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条件;③校内实训基地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合作,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9]。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承担本校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口腔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也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题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是生产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10]。可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医学院校、医院、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真正体现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区域口腔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辐射作用[11]。

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实、见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学生第3年在实习医院进行1年完全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一切医护活动,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满意的就诊量,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校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和实习生规章制度,建立由医院分管教学领导、科教科、临床科室专人负责的实习教学管理和监督小组,校院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和共同督促实习教学,定期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转科考核,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学校定期派资深教授到医院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和评价[12]。

口腔医学规划范文8

(一)教材分析

专科教材目前主要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万前程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第2版)。首先,相对口腔本科教材来说,专科教材更新较慢,编写力量稍显薄弱,教材中选用的名称、技术方法和临床实际出现脱节,实际上参考教育部信息中心数据,近十年来口腔医学专科学生数量始终高于本科。其次,针对专科就业情况分析来说,就教材而言,肿瘤、感染、创伤等内容过多,而使用率最高的牙及牙槽外科章节内容又过于简略,细节上描写不够,按篇幅仅占整本书的七分之一,同学们在学习以后感觉仍很迷惑,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创拔牙技术本就注重细节,专科教材则一笔带过,未能详尽描述,想深入学习却无法开展。最后,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国家教育部曾不建议职业院校开展口腔医学教育,提出专科层次只能开展口腔医学技术或者口腔工艺教育,所以教材在编制时就偏重技术而不是临床医学,适合性上就显得有些不足。

(二)实验实训效果不佳

卫生职业教育要求实训课要达到50%以上,实验实训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目前专科教育对实验重视程度均不足,开设实验课质量达标难,另外为了节约一部分成本,开展实验又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实际上实验开出率会低一些。首先,专科教育设备更新慢,很多均为本科院校淘汰以后的实验器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人员配备也比较少,专业培训的实验员太少,大部分的实验员不参与教学,仅做做收发器械,开关门的简单工作,这也导致即使有好的设备到位,使用起来也较困难,维护保养不到位,新设备老化快。最后,仿真设备使用太少,目前外科教学的传统方法为:理论课学习——教师示教——临床实习。但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当前医患关系又尤其紧张,临床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示教非常困难,学生不具备行医资格,根本没有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只能借助大量仿真设备来弥补,进行模拟操作,所以必须加大仿真操作的投入。

(三)就业率、资格证通过率不理想

目前来说卫生职业教育就业不容乐观,首先存在盲目招生情况,招生量超过社会需求量,当前口腔专业也存在这个问题,口腔专业的招生量过多甚至超过临床医学招生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了就业困难。其次当前县级以上医院招聘门槛普遍过高,从事临床工作均要本科学历以上,出现了基层医疗缺人却又招不到人尴尬场景,而私立和个体的医疗机构大多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医师,同时,由于毕业初期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存在医疗风险大的情况,这都导致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差。另外,专科毕业的学生相对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均导致了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通过率过低,通过我们调研以及对往届毕业生回访得知,大家均反映颌面外科得分率低,在通过资格考试时成为拦路虎。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首先解决教材问题

我国颌面外科教材问题实际涉及到口腔医学教育体制问题,欧美牙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分属两个不同专业,欧美的牙医学仅学习牙槽外科知识,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的并非牙医,欧美的牙医学相对研究更深,但范围狭窄。而我国的口腔医学专科教育毕业生工作性质和欧美牙医接近,根据就业进行统计主要有三个方向:公立县级及乡镇卫生院、私营口腔医院和诊所、自主创业开办诊所,这些医疗场所均无进行大中型手术的条件,因此专科层次口腔医学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为能处理所有门诊手术的医师,门诊手术实际就是牙及牙槽外科手术。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临床工作。首先增加牙槽外科学时,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至36学时,提升至整个学时的25%,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同时增加,同时将于之相关的章节,例如麻醉、基本操作等,也稍微增加学时。其次教研室自行编制了专门针对牙槽外科的补充教材,细化充实了内容,并且增加了一下近年来的新技术新知识,尤其增加了大篇幅的微创拔牙知识,弥补了教材本章节粗糙和内容更新慢的缺陷。最后,也不是一味的将其他章节内容大删特删,其他章节疾病主要就放在诊断和预防上,比如说肿瘤,专科毕业的学生需要做的是能判断良恶性肿瘤,给出患者适当的建议即可,当今社会肿瘤高发,因此专科的毕业生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三级预防上也需要尽力,所以如何预防也需详细讲解,为国家的卫生事业作出相应的贡献。

(二)其次针对实训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也是逐年加大,我院也是抓紧这个机遇,申请到国家的支持,将实验设备进行了更新,引进足够数量的实验员,同时对实验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要求对每一个实验都要会做,每一个新设备都要会用,另外组织力量编写了适合高职高专的的实验手册,尤其加大了牙及牙槽外科实训项目,并且与我市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有重点、典型的病例,及时与学校联系,组织学生分组、分批去观摩,由医院带教医生进行操作和讲解,加深理解,最后回到学校进行讨论式教学,由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巩固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将我院的仿真头颅设备数量和种类都进行了增加,首先从数量上满了学生,使实验课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能使用仿真头颅设备,还配备了数码互动设备,方便同学学习交流,并且针对性的增加了一部分适合专科实验的仿真头颅设备,比如针对颌面外科麻醉和拔牙操作,配备了阻滞麻醉仿真头颅模型和专用拔牙模型,使得牙及牙槽外科实训更接近临床,同学掌握的更好,实习医院带教医生普遍反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的更熟练

(三)针对学生就业率和资格证通过率低问题

首先通过加强宣传与多地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体民营诊所建立合作关系,其次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率。针对专科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低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与毕业学生面对面谈话调研,发现普遍反映口腔颌面外科类考题难度较大,得分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实际工作环境难以接触到牙及牙槽外科范围之外的患者,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导致对其他章节知识点理解不够,遗忘太多,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出发,对牙及牙槽外科之外章节进行分析,除了讲解诊断和与方法外,对易考考点进行强化,同时建立了题库,采用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对近几届学生的回访发现,采用了这些改革方法,本校毕业生资格证通过率比改革前显著提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