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如何盈利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保险行业如何盈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安保险IPO定价启示
“平安保险(2318.HK)的上市非常成功,在香港IPO是令人满意的。”6月25日,平安保险正式挂牌后的24小时,此次发行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亚洲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文礼信对《证券市场周刊》如是评价。
2004年6月24日,平安保险IPO终于完成,筹资143亿港元,共发行13.88亿股H股,约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2.4%,募资规模为今年以来全球第六大,也是香港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
备受市场人士关注的平安保险IPO定价为10.33港元。
然而,平安保险在首日表现平平,开盘后曾一度跌穿招股价,全天仅微幅上涨0.7%,大大出乎市场人士此前的乐观预期。
市场的疑问也随之浮出水面:平安保险的定价合理吗?而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在未来的一年中,将有大量的国内保险公司上市,他们的定价该何去何从?
内在价值法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尽管平安保险股价表现不佳,但从融资的角度说是成功的。保险公司上市一般都要采取内在价值法,我认为平安保险的上市定价比较合理。
郝演苏介绍说,伴随国内保险公司上市热潮来临,证监会还专门派人到美国了解相关的知识。
内在价值法,这个陌生的词汇伴随着保险公司上市潮涌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瑞银投资集团(UBS Investment Bank)股票资本市场中国部负责人忻海告诉《证券市场周刊》,保险行业和其他的行业极不相同,具有前期投入大,先亏损后盈利的特点。因而,评价其真实价值的主要指标应当是精算师估算的内在价值。
忻海介绍,内在价值是对保险公司经营业务的价值经过精算后确定的估计值。而精算估计的基础是对未来情况的一整套假设,包括对未来新业务的任何价值。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较之利润更能反映其自身的实际财务状况。
忻海说,平安保险的价格实际上还在询价区间的中限偏下一些。然而,究竟如何评估寿险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保险行业内部和投行业内存在着很大争议,很多并没有统一看法。忻海强调,由于评估的基础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因此,一个微小的数据变化也会引起很大的连锁反应。
实际情况印证了忻海的说法。事实上,从精算师报告中,也可看出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China Life Insurance Co. Ltd.,2628.HK,简称中国人寿)相比,平安保险估算其内在价值的假设条件都相对乐观。
在平安保险估值中,假设2004年投资回报率为每年4.0%,其后每年增加0.25%,到2008年增到5%,之后保持不变。
中国人寿则列出两种假设。较为保守的假设是2003年起投资回报率为3.64%,此后缓慢上升,直到2022年以上才达到4.99%;较为乐观的假设则是自2003年起,到2008年增至4.4%,到2012年达到5%。
此外,对保单失效和退保率、保单维护费用的假设,两家公司也均有不同。这固然意味着精算师对两家公司的投资回报能力估计不同,但也反映了对未来预测方面的程度差异,从而直接导致对公司内在价值认定的不同。
平安保险的IPO价格是其内在价值(Embedded Value)的1.95倍,市盈率大约为22倍。相较之下,中国人寿IPO价格是其内在价值的1.45倍,低于平安保险。
根据数据供应商Thomson Financial提供的数据,平安保险的募股价相当于该公司2004年预期每股收益的24.7倍。而其竞争对手、去年年末上市的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 Property & Casualty Co.,2328.HK,简称中保财险)的股价分别是各自2004年预期每股收益的17倍和15倍。
摩根士丹利北京首席代表赵竞参与了平安保险上市全过程。赵竞认为,平安保险的内涵价值比人寿要高,因为在为公司估值时,要看公司的各项指标,特别是盈利质量。
赵竞说,由于平安保险没如中国人寿那样把原来保单剥离,因此从已有业务价值看公司整体估值就不是特别准确。
考验在“平安”登陆后
相对于去年上市的中国人寿19倍市盈率和中保财险17.5倍市盈率,平安22倍市盈率的发行价已经相当昂贵。不过,昂贵的背后却是平安保险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
由此,平安保险新增保单的质量如何,就成为其内在价值评估高低的重要指标。
据《证券市场周刊》了解,去年平安保险保费总额仅增长了不到10%,主要是由于公司调整市场策略,大量削减了利润率较低的团体保险和银行保险业务。然而,与全国保险市场30%以上的增长速度相比,低于10%的增速确实很低。
赵竞坦言,中国寿险去年增长不像前几年那么快,很多人会问这个行业本身的增长前景如何,平安保险自身增长前景怎样,这是在路演过程中问得最多的。
伴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和日趋市场化,保险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尽管平安保险强调其正在调整策略,大量削减了五年期的银保业务和一些盈利率低的团险业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平安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
忻海也认为,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剧。外资保险公司凭借着各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蚕食”国内市场,特别是高端、大型客户,而国内的其他股份制保险公司也都在扩张自己的地盘,特别是像中国人寿这样经过上市后“如虎添翼”的,它们都将成为平安保险的“敌人”。
保险公司定价之惑
平安保险的上市再次为积极谋求在国内上市的诸多保险公司提供了有益的“教材”。
《证券市场周刊》得悉,国内几大保险公司,如新华人寿、泰康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均有上市的意图。其中,新华人寿更是成为保监会在今年“钦定”上市的保险公司。
《证券市场周刊》了解,新华人寿每股收益仅在0.03元—0.05元之间,依照传统定价模式,其IPO价格就会低于1元钱。但是,新华人寿期待的发行价格是8—10元,设想与传统之间差距非常悬殊。因此,承销商和证监会方面均有意采取已经在海外较为普遍使用的内在价值法运作其上市。
不过,和中国人寿19倍市盈率、中保财险17.5倍市盈率和平安保险22倍市盈率相比,新华人寿可能超过200倍市盈率恐难为市场人士接受。尽管,新华人寿和上述三家公司的运营时间、业务发展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业内人士强调,寿险行业具有自身特点。按世界各国保险公司的经营,寿险公司一般要经过5年-8年的正常业务亏损期后才开始盈利。该类公司在成立之初的投入非常大,利润的体现通常在5年-10年之后。但是,一旦渡过设立初期阶段进入稳定阶段后,公司将会形成稳定的利润来源,这是其他行业没有的优势。他评价说,而到为止,新华人寿仅仅成立、运作7年,“丰收期”尚未到来。
进入加息周期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人理财通路和琳琅满目的各类理财产品,人们不得不认真面对和思考:除了传统的储蓄性投资,还有什么样的理财通路可以选择?究竟怎样的理财产品和理财计划最适合我?
对此,有理财专家提醒,科学理财首先需要结合自身状况合理地制订理财目标,而后根据理财目标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利润”和“收益”。
根据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和养老金储备是普通家庭最为核心的理财目标。专家分析,这种理财目标决定了家庭应选择一种中长期的理财规划,而“稳健”将是前提,并适当考虑浮动收益预期。同时,风险管理观念不可或缺,任何一种理财规划,都必须同时对理财者人身风险进行充分的估量和保障。
基于此,有专家表示,在所有的理财产品中,保险公司开发的理财产品具有这种立体优势,即借助于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稳健特点,保险理财产品才能够做到安全、收益和风险保障集于一身。
一向以倡导新生态理财观念和风险管理观念引领行业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敏锐地把握了这一市场需求,将稳健与浮动收益,还有风险保障多种因素有机结合,精心研发推出了一款创新概念的“太平盈利多理财保障计划”。
该计划采用稳健型投资策略,承诺提供最低年利率2.25%(10年后可调),且免征利息税,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更特设独立账户进行投资运作,根据投资表现提供浮动收益。
独立投资账户采取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方法,每月月初,太平人寿会根据实际投资收益,即时公布上月的结算利率,并即时派发相应的保单利息。每年客户还会收到一份年度报告,清晰掌握理财账户的变化,明明白白理财。
从目前公布的数字来看,盈利多的收益率一路高歌,6月份3.2%,7月份即达到3.32%,8月份3.32%,在目前市场同类产品中创下新高。
在资金汇集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太平人寿稳健、高效的专业投资团队可以为客户制订更及时、更精确的投资策略,使太平盈利多理财计划的收益下有保底,上不封顶。客户可以轻松坐享专家理财成果。
更特别的是该计划在资金的保值增值之外,更提供双倍意外人身保障,保障期长至75周岁,给生命以尊重,充分抵御因意外可能带来的家庭风险。
与普通保险产品不同的是,太平盈利多的变现能力大大加强。当资金周转困难时,客户可以随时申请部分或全部领取账户资金,而无需支付任何解约费用。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太平盈利多可以作为子女教育金与个人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储备的理想理财方式。太平盈利多鼓励客户进行中长期的稳健理财规划,为此,该计划特设长期持续奖金,可以连续10年每年额外派发1%的持续奖金给予客户,相当于全额返回该计划建立时保险公司收取的初始费用。
为突显太平盈利多的保险理财产品特色,在购买时,50岁以下客户还可以选择附加重大疾病保险,无须体检即可轻松享受10年18种大病保障及大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等超值保障。
简单来说,太平盈利多的特色就在于保证每年收益率最低2.25%,上不封顶;月结算利息公开透明;每日计息,月复利增值;每年额外奖励1%,累计返还初始费10%;2倍意外身故保障;随时部分提取无费用;附加大病医疗,保障更全面。例如,30岁的张先生,办理了太平盈利多10万元,假如到60岁退休时中等收益大约在25.1万,高收益则在33.4万元,张先生还可以转换为养老年金,每年定期领取,保证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如期间发生意外,则按当时账户价值的2倍给付身故保险金。
一、建立健全盈利风险预测评估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平台,加强盈利风险管理,扩大利润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是保险业的财富之源。因为风险的客观存在,才有风险管理意识,引发投保人的保险需求,从而形成保险资金的积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风险都能带来财富,有些风险能产生财富,这是业内常说的可保风险;而有的风险却不能产生财富,只能暂时收获金钱,其代价是亏损的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风险管理就象用兵打仗,必须充分权衡利害,“不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所以深入系统地认识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是保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前提。
(一)认识盈利风险,系统研究风险,提高风险意识
保险业的盈利风险大致可分为:精算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违规风险也可以说是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潜在税收风险。
(二)建立健全风险预测评估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平台,加强风险管理
保险业盈利风险基本上是属于专业的、可控的、能够分散的风险,应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对风险按类别在起因、发生、过程、产生的后果及其影响进行认真分析,在各级公司、部门、业务险种以及不同保险标的分布进行个性化分析,进行定级评估,预案模式制作,以备不时之需。对保险业盈利风险按风险类别建立综合信息化自动平台。
二、打造盈利平台,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
预测和分析要建立在数据归集的基础之上,并且能够灵活地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和判断,要基于归集的数据,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系统的支持。在长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保险公司建设了各种不同的系统,比如:处理业务的核心业务系统,对销售人员业绩进行管理的人员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里所包括的数据和指标,是保险公司业务的真实反映。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有必要对系统里的数据按照机构、部门、业务系列、险种、渠道、客户分类、成本利润中心等多个纬度进行数据归集。这需要应用系统之间有灵活接口,数据的口径必须一致,参数化的程度要高。险种会有变化,会不断创新,盈利能力平台要对需求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除了搭建盈利能力平台之外,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求保险公司决策层必须灵活、快速地对客户需求做出响应,同时还要考虑各种潜在风险,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势在必行。然而,在保险业广泛应用的是业务系统,只限于解决一些具体的业务处理问题,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较少,而涉及到多维分析、决策支持及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则更少,不能对高层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各个相互独立的业务系统对科学决策支持不大,整合各个系统,建设商业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成为保险公司挖掘内部潜力的重要举措。
商业智能辅助决策是指集中业务系统的生产数据进行数据建模、分析和计算,从而得出对决策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国外先进的保险公司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还拥有很高的信息化水平,这就为他们的业务发展和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大多数国内保险公司并不缺少数据,而是受阻于过量的冗余数据和数据不一致,它们变得越来越难于访问、管理和用于决策支持,且数据量正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保险公司信息中心正面临着不断增长的需求,信息化要对决策提供支持。
以泰康人寿为例,它的业务扩张速度很快,已经涉及个人险、团体险和银行险等多个市场,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面临数据分散、决策没有依据的难题。泰康人寿不同险种的数据,及呼叫中心和在线交易系统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集团决策层无法从集团一级看到整体数据,也没有合适的数据模型将这些数据组织在一起,因而无法实现科学决策。上马商业智能应用系统后,泰康人寿可以进行保单分析、理赔分析、利润及成本分析、客户忠诚度分析、销售分析、客户服务分析,从而各级管理层决策有了更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基于商业智能的科学决策替换了以前的经验决策,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战略的制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方法措施和实施步骤
(一)方法措施
1.促进理论模式和指导思想在盈利能力上有机结合。2.促进政策制度导向必须与市场定位选择在盈利能力上有机结合。3.促进财务管理和业务经营在盈利能力上有机结合。4.促进业务质量和业务规模在盈利能力上有机结合。5.促进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在盈利能力上有机结合。6.促进保险产品和保险标的在盈利能力上有机结合。7.促进承保核保与理赔核赔在盈利能力上有机结合。
(二)实施步骤
1.先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信息数据平台,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2.依照基础数据制定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方案。3.再次创建盈利能力信息数据平台。4.制定盈利能力预案。5.最后将两个数据平台有机结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综合数据平台体系,不断提高保险企业盈利能力。
保险公司是标准的风险中求财富的企业,但并不是指所有的风险都能产生财富,有些风险对保险公司来说就是亏损的陷阱,就是破产的灾难。所以防范风险是基础,是前提,没有有效防风险平台支持,企业将面临险境,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和提高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盈利能力平台才能是稳固的平台,健康的平台。对风险理性的选择和放弃是明智的,有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风险管理提高盈利能力最好的辩证法。
参考文献
[1]刘京生.中国健康保险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2]赵蕾.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M].金融与经济,2010(6).
1.管理增长。 首先,没有增长是企业最大的风险。从财务角度分析,一定的经营规模是企业盈亏临界点和获利水平的基础,是企业安全边际的前提;从投资者偏好分析,他们不会满足于主要通过削减成本而获取收益,而最希望公司从收入增长中获取盈利的增加;从资本市场上来看,过低的增长率必然制约公司价值创造的潜力,也会导致公司成为视觉敏锐的收购者的目标猎物。当然,在实务中,经理人很容易认识到增长太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增长过速。规模增长的诱惑令CEO们无法抗拒:打造商业帝国的梦想;迅速反应并调整步伐适应市场扩张的节奏给人带来的成就感;速度掩盖了公司内部的矛盾混乱所创造出的一片虚假繁荣。正如迈克尔•戴尔在指出快速增长的问题症结时所说:“当你带领一个企业高速增长的时候,让人迷惑和利令智昏的事情之一是你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发现企业内的问题所在 ”。
我觉得财务学中可持续增长原理明示了科学的企业“增长观”。(1)不是所有的增长都是有益的。优秀的增长是高质量的,即增长具有丰厚利润,同时以资金的快速运用、资本结构在合理水平为前提。(2)由于短期内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超常增长必然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过度经营、资源紧张和资本结构异化。非理性的加速扩张怪圈最终导致“增长极限”,会以企业资金断链、支付能力不足等形式体现出来,使企业陷入“增长困境”,严重时会走向“增长性破产”。这也旁证了财务学中的自由现金流理论:如果只有低效率的资本支出,还不如把现金盈利分配给股东。(3)即使是能带来盈利的增长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赚取一些短期“热钱”,促使公司改变了本来可以保证其持续竞争能力的商业模式,这是不可取的。可持续的增长应着眼于那些符合战略方向,促进价值的持续增长、能够提高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
2. 追求盈利 。从VBM(基于价值的管理)和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对盈利的追求应基于:(1)强调立足于全体投资者,尤其是公司股东。(2)高于资本成本的超额收益率。公司如果能将资金投入到产业当中,并产生高于资本成本的超额收益率,比如经济增加值(EVA)大于零,就达到了价值创造的目的。(3)基于可接受风险的盈利。盈利的质量和含金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能力;支撑盈利的产权基础是否薄弱,以及财务杠杆是否过高是衡量企业偿债风险的重要指标。(4)在盈利结构上关注反映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盈利质量。事实上,盈利数字本身无法准确反映企业价值创造潜力和造血能力,只有以风险标杆挤压水分之后的现金性利润,才是连接企业投资决策、筹资规划和股利政策的决策变量。(5)在盈利的计量上,要立足于持续经营,解决好短期和长期的矛盾。对于盈利能力的考察,在适度风险前提下既要谋求“一鸟在手”,也要规划“两鸟在林”。
3.控制风险。风险管理的角色应该是在“增长”和“盈利”之间进行权衡时杠杆的支点。我们认为,从战略的角度,对风险的关注应包括制度风险、信息风险、业绩风险、财务风险等。(1)制度风险表现为制度实际执行偏离规范要求的程度。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战略规划与预算、管理流程、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的首要功能是避免决策风险、避免控制失灵。制度失灵是风险的导火线。(2)信息风险表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信息迟缓等导致决策、控制过程和业绩评价方面出现问题。(3)业绩风险表现为实绩业绩偏离目标、预算等标杆值的程度。经营业绩与目标、财务预算指标偶尔发生偏差,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目标值与实际状况长时间发生很大偏差或重大波动,这是企业危机的征兆。(4)流动性风险,它表现为企业偿债能力或支付能力不足时,其现金流无以偿还到期债务或维持当前运营水平所需的必要支出而导致的风险,主要关注企业支付能力的保障程度。
总之,管理增长是从战略角度规划企业的增长速度,既要确保必须的战略增长速度,又要防范超速发展引发的“速度陷阱”,保持公司速度与耐力的平衡;追求盈利是主要立足股东,确保公司运营、规模增长对股东盈利的持续支撑;风险管理是从制度上保障企业的控制力、信息畅通,尤其是资金链的安全与效率。这三者关系的动态平衡与长期和谐不仅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的核心,还是股东价值管理的升华。
但是,基于三维度的和谐发展战略不应该停留在理论的呼吁上,必须以“数据说话”,且要“执行便捷”。具体路径可以是通过前导性、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的结合、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结合,确定与包括增长、盈利、风险控制在内的战略顶点相对应的关键成功因素并设置关键业绩指标(KPI)。以各维度的KPI作为战略预算的编制起点和资源分配优先顺序的依据,由KPI作为经营预算的编制起点,并最终完成预算的编制。由于战略三维度与报表平衡器的紧密联系,在这一步即完成了“战略决定报表”的链接(见图1)。
关键词:车险结构;赔付率;车险经营效益
一、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车险业务的现状
自2006年以来,伴随着交强险制度的实行,车险覆盖面迅速扩大,车险业务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车险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保费收入增速较快
2006年全国实现财产险保费收入1580.35亿元,同比增长23.13%;车险保费收入1107.87亿元,同比增长29.2%。车险保费增速明显高于财产险整体保费增长速度,车险业务对产险业保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33%。
(二)占市场比列较高
从整体上看,车险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0%,同比上升3.29个百分点。分析表1可以看出,从保险公司情况看,财险市场上市场份额较高的前四家公司的车险业务占比均超过60%,部分公司占比达到90%以上,车险业务同比增速也较明显。[1]
(三)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表2所示,从地区数据看,车险业务占比存在差异,但是车险业务的简单赔付率(注:简单赔付率=赔款金额÷保费收入。)在50%左右,车险业务效益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车险业务规模大,对保险公司实现快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车险业务的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保证车险业务规模、提高车险业务的盈利水平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二、保险行业车险业务结构调控的内涵
车险结构调控,是在对保险公司已有车险经营数据进行认真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车险业务再进行深入细分,通过对车龄、厂牌型号、车型、渠道、险别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寻找盈利能力较强、赔付率水平较低的业务。之后,通过采取核保管控、费用调整等措施,引导业务人员展业方向,对公司车险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和控制,提高优质险种、优质车型或者优质险别等的占比,并适度控制盈利能力较差,赔付率水平较高险种、车型或者险别等的发展,优化车险业务结构,提高车险业务的整体盈利能力。
车险业务的盈利能力,由于受到车龄、厂牌型号、车型、渠道、险别、重大灾害、天气状况和驾驶员水平高低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保险公司也就有了较多的调整因子做为车险结构细分、调控的依据。可以想象,即使是对于同一家保险主体,如果在同一个的时期,由于确定的车险结构调整因子不同,所造成的车型经营结果也是不会相同的。因此,保险公司应当结合自身的状况,合理的确定一个或者几个关键因子做为车险结构分析和调控的主要依据,并根据实际的经营状况不断加以调整,从而达到改善车险结构,提高车险盈利的目的。
从车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将车险业务细分为1年以下的车辆、2-4年的车辆、4年以上的车辆。通过对不同车龄段的分析,合理确定鼓励承保的车龄段,限制承保的车龄段,严禁承保的车龄段,来调控车险业务的结构。
从车型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将车险业务细分为非营业车和营业车。在非营业车中,还可以细分为家用车、机关企业用车等;在营业车中,可以细分为出租车、营业货车、公路营运车等。通过对不同车型业务的分析,合理确定鼓励承保的车型范围,限制承保的车型范围,严禁承保的车型范围,来调控车险业务结构。
从车辆厂牌型号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将车险业务细分为宝马系列、解放货车系列、海马系列、奥迪系列、雅阁系列等。通过对不同车型业务的分析,合理确定鼓励承保的车型范围,限制承保的品牌范围,严禁承保的品牌范围,来调控车险业务结构。
在实际工作中,保险公司往往会确定几个关键因子,利用业务报表系统,将各个关键因子结合起来,对车险业务结构及其效益状况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业务结构调整目标,并通过搭配使用核保政策和费用政策等,以合理优化车险业务结构。
三、我国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结构调整的方法
(一)三种情况
车险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车险的盈利能力,改善车险赔付率的状况,而调整车险结构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按照不同关键因子所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车辆的赔付率水平是存在差异的。
当我们利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关键因子对车险业务进行细分时,不同类型的车辆,其赔付率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在这样的结果下,保险公司总是会力求提高赔付率水平较低类型车辆的保费占比,而减少赔付率水平较高类型车辆的保费占比,以达到降低总体车险赔付率水平的目的。
在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根据历史数据,可以提前大致确定各类型车辆的经验赔付率水平,并根据公司总体车险目标赔付率指标,去判断各类型车辆的占比及其浮动对总体车险赔付率的影响。第二,因为公司的销售渠道、业务来源等已经基本确定,因此,车险业务结构状况可以大致了解。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大致确定各类型车辆的占比状况,根据公司总体车险目标赔付率指标去判断各类型车辆的赔付率水平控制在何种程度为宜。第三,公司的各车型占比及其赔付率水平大体能够确定一个浮动的范围空间,然后判定总体车险赔付率水平的浮动范围。
本文探讨的为第一种情况,即根据历史数据,在基本确定了各类型车辆的经验赔付率水平的前提下,根据总体车险赔付率控制目标去了解各类型车辆的占比及其大致允许的浮动范围。 (二)车险结构调整的计算方法
假设:某保险公司根据某个关键因子,将总体车险划分为两种车型,分别为车型A和车型B。车型A的赔付率高一些,记为P1;车型B的赔付率相对低一些,记为P2;总体车险目标赔付率63%,P1、P2根据公司的历史数据可以基本确定,为已知值。假设车型A的占比X,车型B的占比Y,现在希望能够了解,X和Y控制在何种程度为宜,X、Y为未知量。
从上述条件中可以得出:
可以看出,X、Y的计算公式非常类似,分母都是两个车型的赔付率之差,赔付率较高车型占比的分子是目标赔付率与赔付率较低车型的赔付率之差,赔付率较低车型占比计算结果中的分子是赔付率较高车型与目标赔付率之差。
在上述已知条件中,有两个数据是常数,一个是“1”,一个是“63%”。如果我们再结合车险业务的实际情况,延伸考虑一下:“1”是当整体车险业务仅划分为两个车型的时候。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将车险业务划分为很多类型。对于任何的两个车型,我们是可以大概约定他们的变动范围。
例如,我们将车险划分为营业性车辆和非营业性车辆,根据实际情况,他们的占比分别初步确定为40%和60%。在营业性车辆中,进一步细分为营业客车和营业货车,当考虑营业货车和营业客车的在营业车辆中的占比范围时,我们可以将“1”换成“60%”。因此,上述公式中的“1”可以替换为某个常数Z。
“63%”是指总体车险目标赔付率,一般情况下,按照行业习惯,该数据如果控制在55%-65%之间 ,是保险公司可以承受的。因此,这个值应当是有一定浮动范围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63%替换为某个常数Q。
通过再次整理,上述结果变为:
结果(3)和(4)在实际工作中,是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意义的。例如,某公司通过车龄细分,将私家车业务划分为车龄不足一年(以下简称新车业务)的业务和车龄一年以上(以下简称旧车业务)的业务,通过公司报表系统分析,新车赔付率在72%左右,旧车赔付率在60%左右。同时,该公司要求私家车业务险种占比不能超过总体车险的45%,且私家车总体赔付率水平不能超过65%。问:新、旧车业务在总体车险业务中的占比控制在何种范围为宜?
按照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得出:
新车占比=(65%-60%)÷(72%-60%)×45%=18.75%
旧车占比=(72%-65%)÷(72%-60%)×45%=26.25%
因此,在上述条件下,当新车在总体车险业务中占比为18.75%左右,旧车在总体车险业务中占比为26.25%左右的情况下,私家车的总体赔付率水平会控制在65%。当然,还可得知,在上述条件下,如果新车的占比超过18.75%,会导致私家车、车险总体赔付率水平上升;如果旧车的占比超过26.25%,会带来私家车、车险总体赔付率水平的下降。因此,保险公司会通过加强核保管控、费用政策引导等措施,努力将家用车的新旧车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车险结构的调整有很多方法,实际中核保人员可以在对历史数据进行细致的业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限制黑名单业务、加强验标管理等手段来实现。
总之,作为一名车险业务管理工作者,在经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行业数据、本公司历史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在细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分析能力,努力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为车险业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努力。
自从2014年8月保险“新国十条”发布以来,资本对保险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如今,设立一家保险公司已成为快速切入金融行业的最佳手段,保险业一夜之间成了市场的宠儿。本文将保险牌照走红原因总结为以下三点:
1.1险企基本盈利能力
保险牌照走红,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保险行业巨大的潜力,更重要的是保险行业拥有巨大的、鲜有人知的盈利能力。险企盈利能力是保险公司最基本的盈利能力。保险公司将保费分成两部分: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保险责任准备金,它将被用于赔付支出;其余部分用于投资证券,银行,不动产等。这是一种良好的长期资金,也是险企盈利能力能力的根源。
1.2互联网金融
从保险提供的角度看,互联网保险是提供保险最好的方式之一。保险公司借助互联网可以扩张客户资源,而消费者借助互联网亦可增加选择。互?网保险大大降低了成本,使得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在保险经营中得以实现。同时“偿二代”的改革也会促进我国保险市场效率,与新的经营模式相互促进。
1.3保险资产证券化
保险证券化是指将保险投入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购买保险基金的相关产品。保险证券化在国外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也有较为完善的相关制度规范,而在保险证券化尚未启动的中国,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内含价值证券化、保险风险证券化、保险资产证券化、保单证券化四点上,以其作为保险证券化的突破口。
2保险牌照扩张下新生的不规范行为
2.1奇葩保险陷阱
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保险创新层出不穷,但是有一些奇葩保险正悄然走红。前不久,泰勒?斯威夫特与汤姆?希德勒斯顿的恋情曝光,有商家竟然在网上出售两人的分手保险。此类明星娱乐保险看似很新奇,但从本质上讲,已然涉嫌博彩、非法集资等,是违法的行为,消费者可能将面临卖家跑路赖账,猜到了结果但无处领奖金的风险。另外,对于奇葩保险,保监会在《关于提示互联网保险业务风险的公告》中早已明令禁止,我国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力度还有待加强。
2.2“保险挂牌”问题
保险缘何成为众多资产眼中的香饽饽,引得各大银行、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等投资集团纷纷亲睐?恐怕最大的原因是“保险挂牌”问题。
在这里,我使用"保险挂牌”这个自创名词来描述一种不规范的商业行为。保险公司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信誉,简单的说就是口碑。很难想象一个纯粹的保险能在创立之初就盈利,保监会也常对相关企业做出指导:保险行业应该把目光放长远,把盈利期限确定在10年或以上。然而确实有些快速盈利的“捷径”。在所有金融行业中,保险公司是唯一能合法的以极低成本融资的行业。倘若一个企业拿到保险牌照,并以极低的成本融得大量资金,然后将其投入房地产等暴利行业,仅仅吃两者之间的利差便能获得巨大的收益。更有甚者,将大量筹得的资金投入高风险投资中以期利益最大化。如果说前者是钻空子的行为,偷取国家和投保人的利益而自肥;那么后者就属于赤裸裸的违法行为,不仅仅亵渎了保险市场,更是损害了国家名誉。
然而,获得牌照的公司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运营相关业务,却永远是个谜。首先,相关企业的账目往往是不透明的,即便公开报表,也往往是不详细的。即便是监管部门,也很难发现是否有违法舞弊行为。其次,保险企业确实有权利将部分资金提出进行投资,虽然在中国这个不完善的经济体中确实存在谋取暴利方式,但这种行为也是完全合法的。所以,能否让保险业成熟发展,避免类似于P2P之类的暴利及诈骗行为,保险监管至关重要。
3完善保险监管制度的建议
目前我国保险监管机构着重于建立以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为目标,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注重统筹兼顾,增强监督的预见性和实效性的监管制度。然而,随着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监管模式也常捉襟见肘。而在保险市场高度发展的国外,保险监管制度理论已经逐渐走向完善,其中最有借鉴意义的便是IAIS核心原则,其内容主要有三点,即市场行为、公司治理结构和偿付能力三个部分的监管。基于IAIS核心原则,我对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进行监督和行使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保险市场秩序的有效途径。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做到信息披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保证保险公司的合理、合法、合规运行,才能解决“保险挂牌”问题,提高我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
3.2金融业统一监管
随着金融企业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演变,随着从事银行、证券或保险某一种单一业务的金融企业向综合经营、国际化经营的金融集团转变,分业监管开始碰到很多“空白区”,使得我们不得不选择一体化监管。一体化模式有利于各金融管理机构的协调,分享信息和经验;还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金融综合经营和金融产品交叉介入态势的日益明显,适用于某一金融领域的监管模式,也会逐渐适应其他金融领域。如巴塞尔协议中的银行监管理念也保险监管机构的认同,反映一体化监管模式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