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理疗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康复理疗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妇产科疾病;物理治疗;应用探讨
1物理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physicaltherapy)简称理疗学,回顾理疗学发展的历史,在早期理疗包括自然物理因子、体育锻炼和人工物理因子用于治疗疾病;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分化形成了多门专业学科:在医学领域研究应用自然的物理和化学因子,为保健医疗而研究应用运动锻炼形成了现代体疗学和运动医学;基于物理学的蓬勃发展,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人工物理因子逐渐增多、范围不断扩展,从而形成了现代物理治疗学。因此现代物理治疗学主要是指人工物理因子的医疗应用。
1.1作用机制
在治疗妇产科疾病时,物理因子是有效刺激物,通过骨盆部和乳腺皮肤以及阴道粘膜可以反射性的作用到内生殖器,通过内分泌系统方面的改变,可促使引起小骨盆腔的组织和器官显著的功能性变化。此外某些物理因子对病变的组织和器官也有直接的影响,如高频透热、泥疗、激光、红外线等,即物理疗法具有直接作用病灶的功用。特别在应用阴道内疗法时,能直接作用到盆腔深部组织,从而改变这些器官和组织的病理过程。
1.2综合治疗作用
临床及实验观察发现:不同频率的电磁场对性器官的不同部分有选择性作用。性腺(卵巢)不仅对X线高度敏感,而且对高频和超高频电磁场、激光、超声等也甚为敏感。实验研究还发现,某些物理因子局部地或全身性地作用后可直接地或续发地引起性器官功能及形态学的改变。性器官的功能及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不仅取决于每一次物理因子的作用剂量,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小剂量作用后可有蓄积作用。物理疗法在治疗妇科疾病时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1.3作用特点和注意事项
疗法特点:在妇产科应用物理因子应根据不同疾病、病期选择最适宜的方法进行治疗,多数采用腔外的治疗方法,即作用于患者特定部位的皮肤而达到治疗目的。腔内的治疗是将物理能量直接传导或采用特别的体腔电极引入到性器官腔内与粘膜直接接触,如直肠内、阴道内、子宫颈的高频电离子导入、紫外线、激光、磁疗、水疗、泥疗、蜡栓等治疗。这在治疗内生殖器官的炎症性疾患时,其消炎、消肿、防治粘连的效果较腔外的疗法更明显。月经期理疗的问题:妇科病的理疗,月经期内并不禁忌,但在月经期内生殖器敏感性高,当物理因子作用于阴道粘膜,由于发生反射,可使理疗反应加重,故须避免阴道法治疗。而一些作用皮肤和直肠粘膜的理疗,在月经正常或月经过少时可继续应用,个别可减少剂量。当月经过多及有子宫出血倾向时,视出血之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其病因,可作以下处理:(1)在出血程度较轻时,如盆腔炎症、卵巢功能不足时,骨盆部皮肤理疗法可继续进行,同时或之后配合乳腺区理疗法。(2)在出血程度较重,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肌瘤所致出血时,则局部(包括阴道法)理疗法暂停,可只采用乳腺区理疗法。妊娠期理疗的问题:妊娠期间妇女内生殖器疾患的理疗应予禁忌。下腹部和小骨盆腔区域一般不做超短波、微波等高频电磁场治疗。同时骨盆部、大腿上部及乳腺区亦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物理因子,如低、中频电疗等。而孕妇其他系统疾病的理疗,也必须慎重进行,应避免使用全身高温疗法。
2妇产科常用的特殊治疗法
(1)范围:T2—S2,S2—S4脊髓节段。(2)作用机制:乳腺节段T4-6,子宫体、卵巢T10,L2子宫颈S2-4。因此当在胸、腰、骶脊髓节段选用各种物理因子给予适当刺激时,可通过调整自主神经功能而影响到内生殖器官(子宫、卵巢)的功能。(3)适应证:卵巢功能性疾患。(4)方法:直流电、直流电离子导入、短波、紫外线、激光、蜡疗、泥疗法、超声波等节段部位作用。
3结论
对于子宫肌肉或血管张力迟缓引起的非固定性盆腔器官的各类炎症过程;卵巢功能性疾患;女性生殖器官功能性和炎症性疾病(包括盆腔粘连),采用物理疗法比化学疗法效果要好,且副作用小。临床实践证明,理疗在妇产科方面的应用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保守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物理疗法不仅广泛应用于妇科而且应用于产科;既用于治疗目的,也用于预防目的。
参考文献
1康复学科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指导性意见,为康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指明了方向。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大康复治疗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信息系统学、制造科学等多学科人才聚合创新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设立康复辅助器具方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措施,对康复辅具、康复工程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7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规定,国家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设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科学研究和应用。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建成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康复大学,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康复人才;加强康复学科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发挥中医药在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动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逐步推进康复与临床多学科合作模式”。2021年8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养,强化康复工作人员岗位培训,推进残疾人康复相关职业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科技创新,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提升老年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水平;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升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质量。上述政策法规,为包括康复学科建设在内的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
2康复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现代康复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国内开设康复治疗学(代码101005;2012年以前,代码为100307W)的本科院校共154所。2012年以来,一些与康复治疗相关的专业也应运而生,在医学技术类下开设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代码101008T)的本科院校10所,在体育类下开设运动康复(代码040206T)的本科专业院校62所,在教育类下开设教育康复学(代码040110TK)的院校7所,在生物医学工程类下开设假肢矫形工程(代码082602T)的院校6所,在中医学类下开设中医康复学(代码100510TK)的本科院校4所,开设针灸推拿学(代码100502K)的本科院校55所。这些康复相关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顺应了康复服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已有83所院校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研究生,18所院校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研究生。2011年,“医学技术”(含呼吸治疗学、听力学、康复治疗学等)成为医学类一级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康复医学创新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康复评价与干预、康复基础研究、临床新技术研发、主动健康和疾病预警、康复设备研发等方面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体系[7]。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多种科技攻关课题和重点研发项目,如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组织器官再生修复、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智能机器人等重点或重大项目,均包含康复医学相关研究领域;二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设立康复医学专业代码(H20),针对康复机制、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相关基础科学问题进行资助,科研立项逐年增多,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康复医学领域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各级奖励项目和激励政策日益完善,专利授权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科技部从2018年开始设立“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康复领域科研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了康复医学研究的发展。
3积极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康复大学建设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家高度重视康复学科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先后将康复大学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开启了成建制、系统化发展康复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康复大学建设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发展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完善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康复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夯实康复资源供给侧基础的关键之举,对于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康复大学从筹建之初,就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作为办学建校的重中之重,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推动康复学科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在康复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具体来说,就是积极构建以康复科学为核心,医学、理学、工学为主体,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实现医学康复、工程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多领域全覆盖,促进医学模式由“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由“疾病中心”向“健康中心”转变。
4抢占康复领域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96例患者入组,均为我科2010-10—2015-03收治的拟行化疗的肿瘤住院患者。其中,男61例,女35例,平均年龄(57±6)岁,平均化疗疗程(4±2)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化疗疗程经统计均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收集96例拟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入组,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实施康复疗养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两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具体护理方法:①常规护理干预。按照护理级别进行基础护理。②康复疗养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充分发挥疗养院所处地域的特殊优势,利用自然疗养因子,如景观治疗、沙浴、海浴、森林氧吧,来调节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注重和患者沟通,建立相互信任,降低患者对化疗的抵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希望及战胜疾病的信心。静脉穿刺:化疗前评估静脉穿刺部位及穿刺血管情况,避免在同一部位静脉反复穿刺,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提高静脉穿刺水平。输注过程:输注期间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对药物的反应调整滴速,在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在穿刺静脉距穿刺点10cm处放一小型暖水袋,水温宜在60~65℃,并用毛巾包裹避免烫伤,密切观察药物是否外渗,如有外渗及时关闭输液器,告知医师,执行相关医嘱,如封闭、硫酸镁外敷等。输液完毕嘱患者日常应用温水洗手,避免冷水刺激,如出现穿刺部位静脉走向条索状红线、肿胀、疼痛等静脉炎早期表现,应采用鲜土豆片外敷、硫酸镁湿热敷、三黄软膏外涂、超短波康复理疗等护理措施,并注意保暖。根据康复疗养的饮食要求,合理膳食,食用高维生素低脂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手指操、步伐操、太极拳,以活动肢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劳逸结合。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3例静脉炎,发生率6.25%,而对照组患者发生8例静脉炎,发生率高达1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入组观察两组患者时,KP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而观察结束时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对焦虑、恐惧、沮丧心理的护理
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经济条件较差患者给家庭造成较重负担,存在焦虑、沉闷的心理,护理工作中要消除其不良情绪,给予关心、体贴,同时给予康复疗养护理,如:辅助洗漱、擦浴、按摩,给予治疗饮食,播放轻音乐,谈心等等,消除悲观心理,使患者感到温暖、安全、信任,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及康复。
3.2创造优雅、温馨、舒适的康复疗养环境
疗养科房间设施齐全,布置温馨,宽敞舒适,干净整洁,尤利于身心健康。
3.3发挥康复疗养的特点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是由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护理教育在医院中,尤其是患者和医生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人们对于护理的认识也逐渐加强,不断的开始重视养生理疗,或在一些相关的手术后也及时进行护理的治疗。
1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护理教育其实是护理人员向患者或者健康人群普及一些在护理方面相关知识[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这就迫使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了新的看法,比如放弃盲目的购买一些没用的补品,加强身体锻炼。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几乎都设立了健康教育的专业,也有许多人选择从事这个行业,健康教育指的就是身体,心里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健康教育从许多方面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健康教育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在未来,健康教育也是人们重视的一项工作,我国护理健康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2护理现阶段的发展
护理专业也算是我国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专业。目前,部分高校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也多增了不少,比如:临床护理、康复理疗等。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是越来越重视,自然而然对于护理学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护理管理相当于病患和医生之间的一个中介,护理人员在医患之间起到重要的作用,联系着医生和病患之间的关系[3]。现阶段,我国临床护理专业的医护人员大部分都有着较高的素质,工作期间一般不会与病人起冲突,作为一名光荣的医护人员,要时刻记得自己的使命,在对待患者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要与他们起冲突。当然,护理人员本身是需要注意的一方面,从另一方面来讲,需要医院乃至每个医室制定相关的制度,不管是患者较多或者较少的时候,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护理人员以及对应的工作量,患者较多的时间段,注意配备多点护理人员,保证可以高质量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在需求较少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对应的护理人员得到休息,使得其下一时间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护理现阶段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使得护理这方面呈现提高的发展趋势。
3护理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护理在普通人们的理解层次就是手术后的恢复治理,护理人员需要先进行护理教育,对护理相关方面进行了解。如果没有提前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护理的作用,反而会使得病情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护理学中,护理教育也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患者应该怎样做,配合医生时又要注意些什么,手术之前应如何控制病人的情绪,手术之后的康复具体又需要哪些措施,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护理师需要具备和掌握的基本技能。护理健康教育也是护理人员需要传达给病患的,因为即使是再敬业的护理人员,也无法24小时陪伴在病患的身边。护理健康教育主要由护士进行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手段的干预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深刻理解健康概念的内涵。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应具备熟练的评估技巧、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及扎实的专业知识[4]。只有这样才能使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体护理的每个环节,最终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护理教育在患者的康复整个过程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当然,作为一个有素质的护理人员,需要在关键时候起到自己应该的作用,患者心情不好或者无理取闹时,做好自己工作,及时安抚情绪,也是护理人员应该做到的。
4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重视,近日来,护理教育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方面,临床护理也有了新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文章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就护理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做出一些简单的分析,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文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房桂敏.浅谈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9):16.
[2]王金华,赵雪秀.浅谈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意义[J].中外健康文摘,2011,8(7):345-346.
[3]彭刚艺.试论护士健康教育职能的强化[J].护士进修杂志,1999(1):2.
1、国内外发展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设立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师,逐渐普及至欧洲、澳洲、亚洲许多国家。在美国康复医学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并形成培养医生、护士和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并进的格局,康复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21世纪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疗法。目前各国培训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模式不完全相同。如美国医学大学毕业生要在指定的康复医疗机构中进修4年,轮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及老年科等科室,并要完成学习规定进修课程,还要为本科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讲授课程,经国家专业认证机构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康复医师资格。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设置康复学校或康复专业培养康复治疗师,大部分国家采取4年制本科培养模式,授予理学学位,部分国家是3年制专科,在大学设立物理治疗系(专业)或作业治疗系(专业)。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培养康复治疗师推行本硕连读6年制,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已转向主要培养硕士学位的PT专业人才,分为物理治疗理学硕士(MSPT)和物理治疗硕士学位(MPT)。截至2001年,日本共有131所大学设有物理治疗专业,其中有18所大学设立4年制本科、有26所专门学校和53所3年制专门学校;另外有110所大学设有作业治疗专业,其主要开设课程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理疗法研究法、理疗法评价概论、理疗法教育管理学、假肢矫形器学、病态运动学、检查测定法、生活环境学及疾病鉴别治疗学等。此外,许多国家也在大力培养假肢矫形器工程专业人才。截至2006年,美国有15所学校设立假肢矫形技术本专科专业,德国、英国等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本科教育,中国、日本、韩国等9个亚洲的国家、地区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专科教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现代康复医学。1982年中山医科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4年原卫生部确定在医学本科院校中增设康复医学课程。1992年原卫生部召开康复医学教育研讨会,并颁发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制定康复治疗师(士)、康复医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康复治疗学历教育。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康复治疗学(4年制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近40所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一些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目前已有百余所,形成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全覆盖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疗改革方案中肯定了康复的地位,指明了康复的功能,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发展康复医学己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内地不同院校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及专业分化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达到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未进行PT、作业治疗专业(OT)亚专业分化。
2、未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
(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
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三、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四、结语
1.1调查概况
本组调查中,非营利机构占总数的88%,营利机构占12%;公立机构占86%,社会资本创办的占5%,其他资本占9%。残联主管的机构占48%,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的占37%,企业单位主管占3%,民政部门主管占2%,其他(事业单位、总后勤部、农垦)占10%;三级医院占64%,二级医院占36%。虽然此次调查为向来自全国参加“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年会”的专家随机发放,但是由于参会学者多为当地学科带头人或者康复科负责人,所以本次调查的康复机构多为大型、综合性机构,其中,省级康复机构占23%,地区级占23%,县级占52%,社区康复机构占2%。
1.2服务种类
综合被调查机构的数据,可以将康复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分为以下4类:急性期康复、门诊康复、住院康复、社区康复。
1.2.1急性期康复
急性期康复是指在伤后或者手术后24h内开展康复服务。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恢复期,还可避免一些并发症发生。根据此次我们抽样调查的医院数据,全面开展多病种全面早期康复的占全部被调查机构的7%,开展部分病种早期康复的占44%,仅有个别科室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的机构占49%。三级医院开展早期康复较为全面,二级医院多为部分开展早期康复。60%省级康复机构开展了多病种早期康复,地市级康复机构这个比例达到80%,而县级康复机构多针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
1.2.2门诊康复
门诊康复是指患者仅仅到康复站或者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服务。这些患者多为老年人或者身体功能较好。此类康复需求较大,可除了社区康复站开展较多外,综合性康复机构内开展较少。本调查中,70%的机构开展了门诊康复。95%的三级医院开展了门诊康复业务,门诊量约为36.87万人次;约70%的二级医院开展了康复门诊业务,门诊量为22.6万人次。省级、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开设康复门诊业务的比例分别为60%、67%和59%,康复门诊就诊人次分别为38.67万人次、19.5万人次和18.22万人次。
1.2.3住院康复
这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康复服务模式,各三级医院都配备了康复科室。不过目前来看,各个科室中,康复治疗专业人员配备较少,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缺少科研能力,治疗过程不规范和没有标准化,尤其是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流程。这些都是制约着大型综合性康复机构和医院康复科室发展的瓶颈。
1.2.4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维持前期康复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康复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截止到2012年底,共在901个市辖区和2014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21.4万个,配备37.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2各类康复机构运营现状
2.1康复治疗场地面积
本调查中的康复机构,除超大型康复机构外,各类康复机构建筑面积多在5000m2以下,尤其以2500m2以下居多。三级医院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4435.72m2,二级医院为903m2。省级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6073.49m2,地市级为2255m2,县级为1193.89m2。其中,省级康复机构的康复场所面积通常高于5000m2,地市级多集中于2500~5000m2,而县级多低于2500m2。
2.2康复病床配置
三级医院康复病床数平均191.53张,二级医院平均50.63张。其中二级医院多在100张,而三级医院大多超过300张。但是在专门的康复机构中,病床数目情况不容乐观。拥有专门康复病床的省级康复机构占总数近50%,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分别为56%和67%。散点图显示,所调查康复机构的康复病床数个别显著离群,但依然存在集中趋势,多集中在100张以下。
2.3业务开展情况
调查的三级医院年收治患者数约为1136.19万人次,二级医院约为393.75万人次;省级康复机构年康复患者数约586万人次,地市级每年平均745万人次,县级250.92万人次。
2.4康复机构专业人员构成情况
一个完整的康复治疗小组涉及多学科专业人员,至少应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理疗师、康复护士等。三级医院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配置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配置比例低于50%,被调查机构没有一所机构设置社会工作者。二级医院中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康复护士的配比都严重不足。省级康复机构中的康复医师比例还需要增加,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比例有待提高。而地市级与县级的康复机构中,理疗师和康复护士的数目不足。而对于社会工作者配置,虽然省级康复机构仅有一家配置了社会工作者,但这也是让人非常高兴的变化;而地市级和县级机构中,社会工作者配比已经达到56%和3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医院与专门康复机构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各康复机构康复科室中,康复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均为专科以下学历,仅康复医师、心理治疗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除了康复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外,其他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职称半数以上为初级职称,且从事康复专业的年限多在5年以下。
2.5设备设施利用情况
在被调查的机构中,约22%三级医院反映,设备利用不是特别理想;而在二级医院中,这个比例达到30%。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康复机构中,没有充分使用设备的比例分别是30%、22%和41%。造成设备未充分使用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康复治疗师技术素质较低;患者对康复重视程度较低,认识不到位;部分项目未纳入医保。调查显示,28%的三级医院、33%的二级医院,30%的省级康复机构、56%的地市级康复机构和65%的县级康复机构,不能满足残疾人的日常康复需求。
3康复机构运营的问题
本研究样本量较大,且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全国中东西部的康复机构及开设康复科的医疗机构,虽然研究对象中大型、综合性机构较多,社区及康复机构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我国康复机构的总体概况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在服务模式方面,我国康复机构呈现出“广泛开展住院康复、大力开展社区康复、门诊康复不足、多病种早期康复不全面”的形势。调研也显示出社会对门诊康复的巨大需求,而多病种早期康复能够缩短恢复期、促进功能恢复、避免并发症,其重要性受到世界康复专业人员公认。两者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即使是住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等我国开展较多或正在大力发展的服务,也存在着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科研能力较弱、治疗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在运营管理方面,根据卫计委医政司2012年下发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可以直接得到或间接推算出康复医院最基本的病床配置、康复治疗师配置及治疗面积要求。本研究调查了18所三级医院,10所二级医院。结果显示,二、三级医院平均治疗面积都已达到甚至远超过标准规定,但病床配置和二级医院康复治疗师人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医院及相关康复科室负责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设置。
3.1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和科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康复机构运营管理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和理论探索较少,既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理论,也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拥有康复机构的系统或行业,残联、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出台了不同的管理标准、建设标准;加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养老设施等,而这些机构在为患者服务时,会出现治疗技术、准入标准、服务流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这是当前我国康复服务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3.2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
2012年,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对康复医疗市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可行的建设依据。但这个标准是基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考虑的,对其他系统,如残联、民政、教育等建设的康复机构,未能考虑其行业特点。因此需要更高部门牵头,形成能够覆盖各个行业、涵盖不同层次、相对统一全面的国家层面的建设标准。
3.3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康复综合性机构的数量已经突破2000家,基层康复机构达到2500余家,社区康复机构4万余家,在3200所综合医院中成立了康复科室,对康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保守估计至少需要50万康复专业人才,而实际从事康复相关专业的人员仅数万人。尽管全国目前有40余所大中院校开展了康复相关专业教育,但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不过700余人,再加上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严重不足,人才问题是限制我国康复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3.4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晰
在发达国家,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康复治疗师必须在国际学会认证的学校中取得学位,得到各自专业学会认证,并通过各自专业的全国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证。我国康复治疗师的准入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都只取得“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这无疑增加了专业人员系统化管理的难度、增加了专业人员晋升的难度,并给其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次调研突出显示了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现有从业人员学历职称偏低、部分机构人员配置不齐全等问题,这与职业体系划分不明确有很大关系。
3.5从业人员待遇有待提升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养老;运动服务;健康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剧,老龄人口日益增多,并呈现出速度快、基数大、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等特征,使得老年人照料、医疗、福利负担愈加沉重。居家养老符合国情和人情,是社会和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我国逐渐形成“9073”“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0%居家养老、6%-7%社区养老、3%-4%机构养老。基于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三边”就近享受运动健康服务,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述
1.1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概念
现在学术界还没有针对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明确定义。本文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体育服务等相关概念和内容,将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定义为“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满足老年人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包括入户和户外服务[1]。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二是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社区体育、养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1.2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内容
凡是老年人在运动健康方面的需求都应成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运动健康指导、运动处方制定、体质监测、运动康复训练、养生保健指导、知识讲座、休闲娱乐、运动环境适老化改造、运动器材选购指导等,能够提供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机构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健身(健康)管理公司、康复保健机构、养老企业、志愿者服务机构等。
1.3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属性
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属于混合型服务产品,既具有公共服务产品属性又包含私人服务产品属性。一方面,公共服务可以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由政府供给,准公共服务由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社区等主体供给或者联合供给。另一方面,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包揽所有老年人的运动健康服务,不可能满足每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专业需求,那么这部分服务就属于“私有”,主要由市场主体来承担,老年人或其家庭成员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所需服务。
2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背景
2.1老年人身心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7岁,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超过1.8亿老年人罹患一种及以上的慢性病,比例高达75%,超过4900万老年人失能失智,相当多慢病、失能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2-4],运动健康服务有助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从生理方面重在阻止及延缓身体机能的衰退,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从心理方面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积极心态,改善孤独感、提升幸福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从社会方面能够维持和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交往能力。
2.2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截止到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前20年快速老龄化,随后是30年的加速老龄化,其后的5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将呈现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高水平、超级稳定状态,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5.2亿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39%[5]。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小觑,预计2015年至2050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等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增长18.91个百分点[6]。老龄化导致老年人疾病经济负担加大,预计到2050年将达13万亿人民币[7]。
2.3养老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人口老龄化背后蕴藏着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空间,为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8]。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22万亿,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的支柱点[9]。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年至205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增长到33%[10],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老年运动健康服务行业是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体育健身”列为鼓励发展行业,2020年2月,国家统计局颁布《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其中包含老年体育健身服务、老年养生保健服务、老年体育产品制造销售租赁等多种类别,为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市场打开了创新发展的天地。
3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主要模式
3.1社区平台模式
一是社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模式。以上海社区“乐活空间”为代表,由政府提供场地、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投入管理,政府与市场深度合作。中心配备专业适老化健身器材,由运动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指导人员,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体质测试、器械练习、团操课程、运动处方、慢病运动干预、知识讲座、文娱社交等个性化、精准化健康服务。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二种:社区居委会管理运营(公办公营)、专业化社会组织或企业运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目前中心由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人员、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健康管家等服务人员,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康复保健、娱乐休闲、知识讲座等方式为居家老年人开展运动健康服务。
3.2企业运营模式
以老年运动康复企业、养老服务企业为代表,老年人或其家庭直接向企业购买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如熠腾健康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以直营(在社区自租场地开设运动康复训练课程)和入驻(与部分养老机构、社区中心合作实现课程进驻),针对中轻度失能老人,由运动指导师、康复理疗师等专业人员提供运动康复服务。又如青松康复护理集团、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针对失能失智、病后术后康复期、慢病及高龄等老年群体,由专业康复人员提供上门的运动康复服务。
3.3智慧服务模式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开展信息化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一是以“虚拟养老院”为代表,由政府统筹指导,企业进行运营,通过智慧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的服务体系,实现对各类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由服务企业或机构派出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进行运动健康服务。二是以社区“智慧健康小屋”、“智慧康养小屋”为代表,如上海市卫健委、市体育局联合推进的“智慧健康小屋”,委托公办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或第三方社会机构运营,由具有健康服务技能的医务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提供针对老年人的体质测试、健康指导与宣教(包括开具运动处方,提供体育锻炼方法和指导视频,提供健身技能培训)等运动健康服务。再如江苏常州“智慧康养小屋”,以租赁方式或购买服务方式交给社区或机构运营,引用康复三级预防理论和智联网概念,将云系统、康复设备与用户智能互联,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运动康复、认知康复训练、康复理疗等运动健康服务。
4我国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发展思路
供需匹配是构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体系的关键,亟须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促进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4.1构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多元主体供给体系
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社区紧密协作的多元化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主体,同时精确区分各主体之间的服务权限和职责范围。第一,政府起保障和引导支持作用,一方面,保障所有居家老年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运动健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引导支持和规范限制,为老年居家运动健康服务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二,社会组织,包括非营利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及志愿者团队等,作为重要支撑来源,要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体现出志愿性和社会互惠的价值。第三,企业等市场主体要发挥资源配置高效的优势,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有针对性、可选择的服务产品。第四,社区是老龄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起着组织者、协调者和联络者作用,除提供基本公共必要支持,还要进一步集结和优化多主体的资源,为社会多元主体提供服务平台。
4.2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有效服务需求
关键词:经鼻高流量氧疗;临床护理路径;不良事件
近年来,经鼻高流量氧疗作为新型的呼吸支持技术,在呼吸衰竭、轻中度低氧血症以及拔管或者撤呼吸机后的序贯治疗中均得到广泛应用,在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以及舒适度[1]。但受患者病程较长、依从性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而提升总体疗效,缩短就医时间[2]。而临床护理路径则是依据标准护理计划为患者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并能够指导护理人员开展主动性、预见性工作,促使患者能够明确自身护理目标,进而积极参与到疾病康复过程中[3]。但有关临床护理路径在HFNC标准化管理中应用价值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特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HFNC标准化管理中,以探讨其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2.7±4.9)岁。对照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52.9±5.1)岁。纳入标准:(1)存在轻中度低氧血症且生命体征较为稳定者;(2)采用经鼻高流量氧疗方式治疗者;(3)无紧急气管插管指征者;(4)具备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且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1)存在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者;(2)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类疾病者;(3)部分临床资料缺失及中途退出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该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准许。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接受HFNC治疗前,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包括抬高床头30°、中流量吸氧、定时翻身拍背排痰。开始HFNC治疗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吸氧流量。HFNC撤离前,先以每4h降低5L/min的速度减氧流量,再减氧浓度,待达到氧流量≤20L/min,FiO2≤0.5的标准时,撤机。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如生命体征监测、病情动态观察以及心理护理等。
1.2.2研究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该临床护理路径表由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制定,其成员主要由具备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护士长、临床医师及理疗师组成,该小组成员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制定具备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表格化,将方案实施的时间作为横轴,具体的护理流程为纵轴,护理人员严格依据上述内容实施。
1.2.2.1使用HFNC前:(1)做好患者的气道及病情评估。(2)向患者详细介绍高流量氧疗的定义和作用,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提升患者的认知度和配合度。(3)准备HFNC设备及相关物品。
1.2.2.2使用HFNC时:(1)做好患者生命体征、气道、痰液、胃肠道情况以及睡眠、心理、四肢运动等方面的评估,使用镇静药物的患者通过镇静评分了解其镇静效果。(2)患者床头抬高30°,取半坐卧位。(3)做好气道护理:充分气道湿化,及时吸痰。(4)留置胃管患者q6h测胃残留量。(5)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6)保证HFNC设备的正常运作,及时更换湿化液。(7)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定时翻身。(8)做好患者面部皮肤的保护,落实生活护理工作等。(9)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翻身拍背的重要性,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与排痰;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与腹部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并针对疾病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宣教讲解。(10)准确了解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并针对存在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给予及时疏导。
1.2.2.3撤离HFNC:(1)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评估其气道状况、饮食、心理及睡眠情况等。(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3)做好HFNC设备的消毒。(4)撤离HFNC后给予中流量吸氧患者:按吸氧患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5)撤离HFNC后需行气管插管患者: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落实相应护理措施。(6)协助患者做好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7)健康教育:进行饮食指导等。
1.2.2.4转科/出院:协助患者办好相关手续,并对其进行宣教,同时做好患者的随访工作。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HFNC治疗时数、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对比。(2)对两组面部压疮发生率及气管插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3)对两组吸氧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其中吸氧依从性主要依据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三方面进行判定,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则依据我院《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判定,主要内容包含患者对住院部环境、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及护士操作技能等十方面进行判定,各项由患者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评估,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则表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FNC治疗时数、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少(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面部机械性压疮发生率及气管插管情况对比
研究组面部机械性压疮发生率为0.0%(0/100)、气管插管发生率为6.0%(6/100),均较对照组的1.0%(1/100)、12.0%(12/100)低(P<0.05)。
2.3两组吸氧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吸氧总依从率及护理满意度均较高(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