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术教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摘要:
中国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欧洲写实主义以及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深深影响了中国油画爱好者以及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百余年里油画教育突飞猛进,培养出了一代代杰出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教育的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我们都认识一个浅显的道理:优秀艺术家不等于优秀教育家,然而在潜意识中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好的教育家一定得先是好的艺术家;画不好一定也教不好等等。
关键词: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局限性
常锐伦先生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一书中特别强调指出:美术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学生的学识视野,丰富其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人格优秀特征的个性发展。此外,美术教学应确立体现素质教育,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任何单项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生活化。(然而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充分发挥,制约着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各门类。
2、小学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
3、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除了传授美术技能基础之外,还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4、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基本理念
1、是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是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获得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高师美术教育的特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目的和教学方法都不是很明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教学模式大都是沿续美术学院的模式。从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的现状来看,正出于提高阶段,但从实际行动上看目标不是非常明确,表面上提倡的是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而实际却本末倒置了,越来越向培养画家方面靠近了。
四、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对象的针对性,目的性及其意义
一般来说美术教育专业是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而建立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能力为主,为培养成一名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具备的合格教师而服务。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且必须与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相一致。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未来教育的估测规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关系到培训者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课程设置乃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才,要求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培养对象将来从事的职业方向。毋庸置疑,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肯定是以培养美术教师为目的,它承担着大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无论是主修国画还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都应该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五、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
就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中的油画课程为例,油画课程作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课程结构的单一,课程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与基础美术教育的脱节问题。
1、我国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美术(专业院校)专业教育相混淆,失去了师范类专业应有的目的性。显然课程体系也就偏离师范要求,缺乏对中小学美术师资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合理课程结构。
2、我国师范美术教育专业严重偏离师范教育的“性质”。使其师范美术教育的学习者一味的向专业方面(纯绘画专业或艺术家)发展而忽略了教育,目的的模糊性决定了毕业生的教受能力的不足(虽然我们都认识一个浅显的道理:优秀艺术家不等于优秀教育家,然而在潜意识中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好的教育家一定得先是好的艺术家;画不好一定也教不好等等。摘自冯远:《艺术教育的误区》。)
3、我国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中小学教育要求不一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综合性、合理性差,教育知识与教育能力薄弱;师德素质和基础美术教育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广博的人文文化学养和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多面性专业;缺少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对社会发展与国民艺术素质教育关系认识不足。
4、师范美术教育师资没有针对性来源,长期来源于专业院校,导致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显然逐渐的向专业院校的路子逼近而远离中小学美术教育。同时也造成了教师只会画画不会教课的问题。
5、忽视了学生教育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品德的提高,忽视广博知识的学习,那也依然不能有助于学生在将来成为合格的、全面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6、学生把大量的学习实间都用在了专业技能的训练上,而非把教学实践的能力培养上去。
作者:钟金华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试论谈乌鲁木齐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设计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接轨》
[3]张道森:《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浅议我国师范美术教师教育》
[4]张岱:《美术观察》1999年第08期
[5]《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程标准》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及教育方法
美术教育为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实施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必要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的形成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同时小学美术课程也可以通过艺术、生活以及自然等多个角度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一、引言
在实施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有效的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应该对这一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把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掌握美术这一学科的教育特点,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更好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美术教学,本文从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出发,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浅析。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
小学美术教学涵盖了“造型与表现”、“欣赏与评价”以及“设计与运用”等诸多的内容,同时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仅致力于对小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同时也关注着美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培养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由此可教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具有着一定的生活化。
(二)教学注重素质化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同时教师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想、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更好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一个最为直接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
(一)课内外教学紧密结合
小学美术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虽然是小学美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模式,但是却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实施教学,将课内外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均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进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例如,教师在对“大鱼和小鱼”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课内外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首先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PPT的展示让学生对鱼的基本形状和花纹有一个了解和掌握,并通过剪贴和描绘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课堂授课结束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假期去观察其他类型的鱼,并进行画画或者是剪贴造型,将自己观察到的鱼类描绘出来,让学生对鱼类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学习
(二)构建探究式教学课堂
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枯燥和沉闷的,学生知识按照教师的要求画画和上色,而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着较强的参与和动手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这样的想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堂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小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好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学习,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课堂。例如,教师在对“我们的学校”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构建探究式的教学课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现代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之后展示学校建筑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进行修改,之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较为理想的学校环境,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有效的开展审美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在感悟美的过程中享受享福,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整合各种教学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美好的事物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充实,鼓励学生主动的领悟美,创造美,进而达到有效教学和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对“阳光下的世界”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国策火锅那种,教师就可以开展审美教学,教师通过对清晨、正午、夕阳和日落雪景等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对色彩的不同和色调的变化进行观察,让学生学会从色彩的冷暖和色调的变化来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让学生对美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正确的感受,并进行自己喜欢作品的临摹和变化性的创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其学科特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从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好的达到有效教学目的,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促进其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作者:白雪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一中学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研究
摘要:
以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首先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重点从观察能力培养、教育游戏的应用、观察生活、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小学美术;色彩教学;观察力
色彩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色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力、审美能力以及色彩的运用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色彩板块的教学,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要通过对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其色彩运用能力,进而有效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学生的色彩观察力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在小学美术教育的色彩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力。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科学引导作用,在学生进行色彩观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具有色彩的对象、色彩所呈现的环境以及当前的光照效果有机统一起来,进而对色彩的整体表现效果进行观察,通过对各类物体色彩的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对色彩的变化特点和呈现特点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对色彩的观察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而且对学生色彩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下,色彩能够表现物体的主要特点,对色彩的观察,也就是对物体的认知。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对色彩的变化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例如,在观察红色物体时,教师将这一物体分别置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观察其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二、通过游戏来感受色彩
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往往选择正确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其中,游戏教学法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将游戏运用到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往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游戏必须要和教学内容相互结合,游戏活动的开展绝不可以脱离教学内容而进行。例如,在进行染色游戏教学时,由于这节课内容本身就带有游戏色彩,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就更加容易,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用染纸来进行染色创作。鼓励学生大胆用色,作品要有创新风格,精心设计染纸作品,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设计方式,对画面进行解说。通过这种游戏方式来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色彩美以及形式色彩搭配的能力。
三、注重生活元素的运用
在历史上,很多美术创作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所以,在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将生活元素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好奇,所以,美术教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充分利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各种各样的色彩,在色彩教学中,美术教师要通过科学正确的引导,使其对生活中的色彩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色彩是美术图画中的主要元素,而生活中的色彩也是点缀生活画卷的主要元素,所以,教师要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色彩的过程中,感受色彩的作用,同样,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为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立专门的活动课,在教师的带领下,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生活,例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利用活动课,教师将学生带到野外,观察各色花草,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各种色彩,然后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色彩的自然搭配,让学生对色彩的搭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因为不同色彩的相互搭配是美术画整体和谐的基础,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拍照的方式将各种色彩记录下来,在夏季到来之时,教师重新带学生来到野外,观察此时大自然的各种色彩及其搭配,让学生体验不同时节的色彩变化所呈现出的整体效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能力。
四、加大对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力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新型科学技术及其设备被运用到学校教育中,所以,在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多媒体设备则是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设施之一。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可以为教学提供很多便利之处,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利用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色彩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实际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学生清晰展示色彩的对比效果,让学生确切认识到色彩的变化,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辨析能力。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无法在生活中看见的色彩对比和变化,如观看地球的全貌,观看宇宙中的天体颜色,以此来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提升学生的色彩辨别能力。
作者:杨玉华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靖安小学
参考文献:
徐佳.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分析和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0).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探索
摘要:
新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深度改革,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改革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个人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小学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各方的重视。
关键词:
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探索
一、正确认识小学美术的教育意义和作用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内容的重要部分,通过美术教育这一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色彩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育,根据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赏析,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完成对学生美育的塑造。而小学美术是美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尚处于学习阶段,很多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加之不具备个人辨别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智力发育也并不完全,小学美术就与其他科目一起分担了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提高学生对于视觉艺术的赏析,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感受能力。除此之外,小学美术还对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感知、色彩感知能力等很多方面都有影响,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由此可见,小学美术在小学教育阶段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个人,都对小学美术有着或多或少的轻视,认为小学美术不如其他学科重要,不愿意在小学美术的课程学习上进行过多的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论是教育本身,还是素质教育都对学生个人的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健康成长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摆正教学态度,正确认识小学美术的重要教育意义和作用。
二、关于开展色彩教学的方法
小学美术中,色彩教学又是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开展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成为当下小学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1.观察色彩,了解关系
色彩是一种视觉感官上的定义,如对某一色彩而言,在一定因素的作用下,或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定义。因此,色彩教学的开展,首先要从观察色彩开始。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个活动是有趣的,有可能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只顾着看,而忘了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观察,还要随时提醒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对于三原色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渐变学习的过程,不同的颜色搭配会产生新的颜色,而新的颜色相互搭配,又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要保证学生在观察中有意识地去了解掌握色彩之间的关系,便于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开展。
2.充分利用新式教学设备
新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改革,还有教学设备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课堂使得教师只能通过板书讲授,尤其对于小学美术这样的课程而言,很不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声音、图片、画面、内容等多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趣味性,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3.结合实际生活,感受色彩
艺术源于生活,教学也一样,教学是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如针对课本的某一作品,让学生就冷暖色调的感官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以实际生活为例,对生活进行感受,如对于红色或蓝色的包装袋进行比较,蓝色的较常出现在饮料上,红色的则很少;或对季节进行比较,夏天和冬天人们穿着衣服的颜色有什么不同等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比较方式,能加强学生对于色彩色调作用的学习理解,并能将这种思维感受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在夏天避免穿深色的衣服等。
4.赏析借鉴相关作品
现代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大师名作有关色彩的作品,教师要在课前做好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进一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面,也通过不断的赏析,提高自己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进一步了解色彩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就小学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色彩教学又是小学美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于色彩的学习,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小学美术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学习其他科目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正确认识小学美术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在色彩教学板块中,通过观察了解、运用新的教学设备、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名师作品,完成对于色彩的认知和赏析,提高学生美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新课程教学改革为背景,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意义和色彩教学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为论点出发,简单对小学美术中色彩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望广大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学习,为祖国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作出贡献。
作者:赵明娟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树华.如何打造小学美术的魅力课堂[J].科普童话,2015(38).
[2]钱初熹,徐耘春.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美术学习评价[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1).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与展望
摘要:
美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现今在农村,美术教育仍被许多学校和家庭忽视,这样的情况让人担忧,因此端正对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的态度,增强美术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加强师资力量,改善美术教学设备,是当前家庭、学校和教师所要积极面对的,在农村美术教育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承担起推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
关键词:
美术教育;现状;展望
一
我国60%左右的学校在农村,有65%左右的学生正在接受农村教育,是教育涵盖面最大的地区,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一,是农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农村美术教育肩负着教改的重要责任。对于如何搞好农村美术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在这里有几点浅薄的建议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依然“重文轻美”。
中小学开设的美术课既是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更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情况看,许多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的执行情况令人担忧。究其原因,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中,大多数人认为它是“副课”。正是由于这种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形成了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将就凑合,甚至取消的局面。常言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也非一朝一夕的易事。中国的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像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根深蒂固地统治着人们的思维。绝大多数人衡量他们孩子学习的好坏,往往只是问语文、数学、英语考了多少分,从来不会问他们的孩子:你会画画吗?你会唱歌吗?你喜欢哪些体育运动?他们一般都不会关心这些,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从来都是把美术、音乐、体育这些艺术教育范畴内的教育和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育分离开来的,是排在末位的,是可有可无的、不重要的学科。农村中小学的升学率相对于城市中小学的升学率来说还是较低的,农村中小学往往比较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的成绩,只要学生的考试科目总成绩上去了,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这种重视考试科目,轻视非考试科目的做法已经见怪不怪了,只要每年的中考学校的升学率名列前茅或者榜上有名。所以很多农村中小学不开设美术课或者虚设美术课就不难解释了。要转变这种观念,必须从上到下,从家庭到社会,从教师到家长进行一次彻底的观念大手术,彻底摒弃这种教育旧观念,从而树立“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新理念。
(二)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轻视心理严重。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老师注重“主课”,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注重语、数、外。有一些孩子比较喜欢美术,向往在美术这一方面发展,家长往往不支持甚至百般阻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不害怕”几乎成为至理名言,而人们却对音体美称为副科、小三门,没有给予应有重视,做做画画的美术更是教学中的“调味品”,可有可无。在这个大气候的影响下,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画画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
(三)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精神”。
1.教学理念的陈旧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理念比较陈旧,缺乏创新,主要采用讲授法,枯燥无味的讲解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一般分为两段式教学,即课堂前一部分由教师演示讲解,后一部分是学生自由“创作”,在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中,往往是照本宣科,至于学生能不能理解是另外一回事,师生之间不存在交流,课堂教学没有生机,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很多兼职教师甚至把事先画好的简笔画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机械临摹,大大抹杀了学生创作的热情,锁住了学生的创作力与想象力,对学生谁心所欲、自由表达的独特潜能构成了直接伤害。
2.教学目标把握片面
社会、学校、家庭给予文化课教学太多关注与探索,再基于美术是副课,不作为考试课,不会影响考试和升学率,导致农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认为教学目标是语文、数学教师的事情,美术设立教学目标完全没有必要,课堂往往都是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喜好随意活动,既无目标又无要求。教学内容本应与教学目标相符合,但根据调查发现,90%以上的农村美术教师在授课时不设立教学目标,这种主观、随意性的美术课堂教学,既不能体现知识目标,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方式模式化
美术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持久力,而农村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直觉和自由表达,这从中小学生的绘画作业中可以得到证明。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忘记了美术教学的根本宗旨———放飞心灵,自由表达。教师把画好的简笔画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机械临摹,将学生变成复印机,锁住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抹杀了许多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这样会导致学生失去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慢慢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四)美术教学设备短缺,投入严重不足。
据笔者调查显示,农村学校的美术器材大部分都比较陈旧落后,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美术教室,没有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配备相应写生桌椅、画板、画架、静物器皿、石膏像等教学设备。有的学校有一些简单的器材,但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可能性不大。自从农村学校施行一费制以后,学校经费就更加紧张,原本对美术投入的经费就少,改革之后就变得更加捉襟见肘。教学设备的落后,导致美术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严重制约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多年来不少学校虽然有美术教师,但是没有相应的美术器材和设备,所以教师很难按照美术学科的特点进行规范教学,只能在黑板上示范,多数农村学生家长或因经济状况限制,或因认识不够,为学生准备的美术学具少得可怜。无论教师怎么精心安排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多么好,整堂课都是空谈。学生没有学具无法动笔怎么会感知美术的魅力,又怎能提高美术的创作能力呢?
(五)农村学校美术老师队伍力量十分薄弱。
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缺员严重,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只好把美术作为“搭配”课,由喜欢美术或稍微懂点美术的老师兼任,许多学校的毕业班也因此取消了美术课,仅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画四五张画以应付检查。经调查,许多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其中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绘画水平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水准,甚至连画素描怎样拿笔这样的问题都不知道,美术教育特有的美育功能也就根本无从体现。美术教师在评优、评职、评先、住房等方面的待遇都低于其他学科教师,据调查,很多具有20多年教龄的美术教师,到目前还没有评上中级职称,这样的结果导致原本就极其缺少的乡村美术教师要么转型,要么流失。
二
以上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深感素质教育离农村中小学的课堂还很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农村,由于信息相对闭塞,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设备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旧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课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改的实施,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也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我们要吸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提取出不利于新课改的糟粕。美术教育应该是人文性的教育,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世界、通向生活的大门,让绘画走向生活,把情感融入绘画,用生活解读课本。所以,美术教师不应拘泥于课堂,应该从农村实际出发,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美术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将农村的美术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加强美术教师师资建设,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农村中小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很多美术教师“身兼数职”,所以学校应当重视美术教师队伍的扩展与培养,对美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学习。此外,学校应给予有效的激励,鼓励教师根据本地区情况,利用农村当地的资源乡土文化,制定独特的地方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
(三)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与投入。
完善的美术器材是美术教学课堂顺利开展的保证,也是实施美术教育的物质保障。配置硬件设备可有三条途径;一是向上级部门申请;二是学校自行购置;三是学校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自己制作教具。教具应当合理使用和保管,减少不必要的流失和损坏。
(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美术教师的地位。
由于中国城乡差异较大,教育之间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都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学校因教育经费有限,教学设备单一,美术器材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中小学美术课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只有各级教育部门领导把农村美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增加美术教学设备的投入,同时真正提高美术教师的地位,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考核制度,尤其是在评优和奖金方面,才能确保美术教学正常化。为了调动美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学校要在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每学期拨出一笔资金来支持、鼓励美术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进修、学习、参加培训,从根本上提高美术教师地位。
(五)健全教育管理体制。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美术教育工作,保证美术教育的投入实施,不定期检查美术课堂教学,包括听课、检查教师教案;同时定期开展一些美术教学教研活动、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等,促进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国家教育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作者:刘东升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彩琳,赵宇.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些认识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2(5).
[2]房胜.浅议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18).
[3]王群红.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要创新[J].科学大众,2009(5).
[4]孙飞.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观念问题及其出路[J].内蒙古教育,2010(14).
[5]田晓冬.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容忽视[J].安徽教育,1994(10).
第六篇:新课标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探析
摘要:
美术教育是中小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中小学美术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美术教育模式也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基于此,文章从中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根据新课标视野下中小学美术创新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
新课标视野;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新思路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美术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现有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无法摆脱固有模式的禁锢,在实际美术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使美术教学陷入困境。鉴于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小学相关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以教学思路和方法为切入点,进行优化创新,以提高美术教学成效,为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和综合素养提供平台,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在于通过美育渗透,逐步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选用一些不科学的教学方式。由于受到学校环境条件的限制,一些美术教师与时代脱轨,教育思想和理念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在教学中仍旧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美术教学的科学性,这对美术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美术学科所特有的美育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此外,一些学校由于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对美术课程不够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美术教学陷入困境。
二、新课标视野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新思路
1.革新教育理念,构建教学结构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美术教师现代教育意识的提高。以往的教育模式强调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束缚性太强,对学生而言,不利于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相关教师应突破固有教育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态势的教育理念,并将新的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教学中所有关联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力求在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达成最佳结构。此外,学校和教师在构建教学结构时,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组织新颖的教学内容,使美术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特色。
2.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游戏教学是指能够充分满足孩子娱乐需要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对孩子实施教育的一种灵活性策略,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了“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观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游戏,不仅能让美术课更为生动活泼、更有实效,还能架设起“学”与“玩”之间的桥梁,让教学活动趣味化,寓教于乐,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新知识和提高能力。
(2)寓教于美,提高效率
美好的事物更能感染和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在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借助优秀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美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然而,由于受到中小学生文化素养、个人情感和经历的局限,他们即使对美术作品的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难以深入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只有从文化视野上进行深入挖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世界。
3.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只有从评价体系入手,完善各项评价制度,才能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有章可循,从而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和作用。同时,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也要把评价作为手段,转变以往的评价方式,注重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评价学生时,教师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让各类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结语
美术学科作为中小学实现美育的重点学科,其所具备的学科优势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为此,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环境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明确创新发展方向,加大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力度,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从学科教学优势出发,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质量,为美术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袁芯仪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陆彩祥.艺术熏陶升华心灵——谈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情感读本,2014(35).
[2]徐佳.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分析和探讨.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0).
[3]宋晓亮.新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探论.网络财富,2010(3).
第七篇:小学美术教育综合版画应用
摘要:
在教育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美术学科教育由于其本身具有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特点,而在各类学校也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美术学科教育甚至被提升到与一些主要学科同等的地位。其中综合版画作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艺术修养、感知能力等。下面,简单讨论一下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
综合版画;小学;美术教育;应用分析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它的核心是美感,没有美感也就没有艺术可言,美术通过艺术构造,给人们心灵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快乐、心情上的愉悦等。同时美术作品还可以使欣赏者拥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画中的种种,感受美与丑,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综合版画作为一种新型的美术内容和形式,他通过绘画和手工的综合运用,对于学生的构思能力、创作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综合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对综合版画教学的认识
对于综合版画教育的认识,首先应该了解综合版画的创作是一种非常灵活轻松的创作方式,它既是一种抽象的,又是一种具体的,它既是一种平面的,同时又是一种立体的,它是聚集了多种元素于一身的绘画内容与形式。这种绘画由于其具有特殊性,所以,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不能仅仅根据之前的教育形式,否则达不到综合版画教育的目的。正如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曾经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仔细观察的机会,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此外,综合版画教育还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即他本身体现着人与社会、自然的相互结合,也体现着艺术和科学的一定的结合等等。在版画教育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要过于地管束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进行自我构思、创作。
二、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在当今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对于综合版画的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家长对于综合版画认识程度不够,甚至他们认为综合版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毫无用处,所以,他们对于学校设置这样的课程表示反对,阻碍了综合版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就是学生自身对于综合版画的热情程度不高,在综合版画美术课程上,不认真听讲,课下,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草草了之;此外,也是一些小学自身就不重视美术教育,自然也不会重视综合版画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等,这些原因导致的问题从而使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难以开展,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2.因材施教,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
在小学美术具体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切勿总是一味盲目地进行教学,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中由于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因此,可能部分学生对此认识程度的不同,从而导致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大家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形式,从而使大家都可以更好地学习综合版画美术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3.不同年级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
综合版画教育教学在不同的年级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由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各种思想和身心都不是很成熟,对于综合版画的认识程度也不够,对于他们而言,综合版画教育就应该采取探索性的教学策略,用具体的实形物体进行综合版画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以此来培养学生感知事物和动手的能力。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应该采取分组学习的综合版画教学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最后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由于他们对于综合版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采取竞争与合作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开展以木版为载体和探索新材料的综合版画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上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逐渐提升他们对于艺术的情操。
总之,综合版画,作为一种在美术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是一种应用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感受、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多种能力于一体的艺术,又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趣味性,而被大多数小学生广泛接受,从而在娱乐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锻炼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黄亚锟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刘佳赫.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八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学生创造力方法
摘要: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不断改革,新课标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美术教学遇到了新的机遇。在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美术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主要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方法
学生的创造力是对一种事物的创新能力,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加工,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因此,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来说,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就是创造的源泉。美术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发现、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探究新型的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一、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内容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美术是创新性很强的一门课,学生要想在美术上有造诣,就要有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如,学习飞机的画法,教师不可能带学生去真实飞机前观摩、学习,但是可以用小鸟等类似飞机的事物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脑海里有更多的事物形象,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活动,如踏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有位教授曾经说过,要在大自然中增长知识。如,教师要上一节关于蝴蝶的课,可以在上课前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蝴蝶、观察蝴蝶。当正式学习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实践课,让他们说说蝴蝶翅膀的形状、身体的颜色,之后,教师最好通过多媒体对知识进行梳理,再结合其他教学工具对蝴蝶的形象作出改变,让学生找出蝴蝶变形前后的相同点。还可以通过植物激发学生的灵感,色彩艳丽的花朵、香甜可口的水果都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走进大自然,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二、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美术不仅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在画杨桃的时候,教师可以带一些杨桃分给学生,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再根据杨桃的颜色、形状联想类似的水果或者其他物体,然后趁着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让他们画出观察到的杨桃。当学生完成绘画后,让学生尝尝杨桃的味道,再让学生思考具有相同味道的水果。不管是从味道还是从形状考虑,学生想到的水果肯定会很多,这样就在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新颖有趣,让他们想去学,进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有位教育学家曾说,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有趣和好玩,才能让他们集中精神,跟着教师学习。
三、勤动手、多动脑,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野外写生、真人绘像是美术学习中比较常见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能锻炼学生的画功和观察力。学习美术时要有艺术感和内涵,创作出的画要让人感觉到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审美的培养,要用一些典型的画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要看到学生绘画的内涵,将新颖、不拘束作为评判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小学美术课程中有关于线造型的内容,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导。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活物绘画,让他们画一画家里的小猫、小狗。部分学生画出的活物只有一种动作和表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活物的表情和动作作出假设,让学生通过联想画出来。生活中每一个活物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他们往往只能记住自己印象深刻的行为和动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如,要画小猫,教师就可以搜集小猫不同动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根据图片思考小猫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方式。这样,学生就会把图片上小猫的动作与自己观察过的小猫联系起来,记忆会更深刻,对小猫的观察也就更全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猫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观察和小猫类似的动物,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找出两种动物之间的区别。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小猫的特点,还了解了更多的小动物。知道了小猫的特点以后,就要让学生画出来,教师可以将小猫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一步一步让学生画出来。学生绘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小猫配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画小动物,学生能理解用线和造型。教师要鼓励学生边动脑边动手,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语
创造能力每个人都具备,只是这是一种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挖掘。有效利用、积极开发小学生身边的资源,才能培养成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改进教学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技巧和能力。
作者:刘静 单位:杭州市彩虹城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宏英.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导刊,2014(4).
[2]毛晓琴.点亮课堂的引航灯——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导入策略.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
[3]刘新华,刘坚,谢雨子.论美术教学改革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第九篇: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实践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灵活感性的学科,其教学方式也需要我们去探索,教师可以借助多种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创造通过作品感悟生活,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将主要就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问题来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育;创新
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价值观认识,还能鼓励学生追究真善美,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位综合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信息化时代里教好小学美术教育,以下是几点建议:
一、信息化时代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授课内容,在课堂上穿插引入,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讲课内容制成视频,共享到与学生的信息交流群里,方便学生课后对课堂重难点的强化理解,及时巩固当天的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对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2.合理应用PPT动画技术应用
随着多媒体设备在中小学的普及,教师上课可以更多地通过软件来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丰富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学会使用一些常用软件。目前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较多的是PowerPoint软件,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地利用PPT来演示图片与文字,而考虑到美术教学过程讲究动作的连贯整体性,我们需要合理地运用PPT动画技术来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演绎。相较于经典动画制作软件Flash,PPT的优势在于简单易学,且制作动画过程方便,非常适合应用于美术课堂。
3.巧妙运用电子白板软件
在对美术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时,除了不断回放、慢放视频里的内容,还有必要利用电子白板软件来进行分步实践演绎,让学生对重难点的步骤一目了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电子白板软件,不仅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学操作过程,还加深了学生的直观印象理解。
二、信息化时代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
1.加强引导教育,防患于未然
在学校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教师平时应该加强纪律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转变他们不好的想法,从根本上杜绝不良情况的产生。
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如今社会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小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并且对教师存在崇拜心理。加上目前艺术教育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学校和美术教师自身都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作为美术教师,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并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示范作用
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示范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部分。教师可以将容易出错的以及有难度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要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首先,美术教师可以提出有目的性的观察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其次,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指导,并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能够一边观察一边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力得到培养之后,学生学习美术要领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从而提高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4.美术教师应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信息化技术不断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术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可以将丰富教学的形式,通过视频、声音或动画等形式来展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内容并进行掌握。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加入多媒体,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但美术教师也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纠正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探索出适合幼儿的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如今是信息化的社会,美术教育应该积极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教育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将美术中的美更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的美术教育也应该积极地进行创新,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春晖 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关塘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含笑.浅析美术教育中的“拿来主义”——以中日美术教育为例[J].作文教学研究.2015(06).
高专美术教育应以培养出“师范性”和“实用性”(职业性)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简单地说,毕业后既可以当中小美术教师,也可以当美术类的实用人才。对于即将成为美术教师的师范专科生来说,了解目前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状况和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他们的了解程度却是令人担忧的。究其根本,是高专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所致。理论上讲,人人都知道高专美术教育是专门为基础教育和小学校培养美术师资的,而事实上,高专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却又无不效仿美术院校。导致学生从观念上出现误区,只注重美术技法的训练,忽略从事教学实践和美术社会实践的能力。因此,改变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的培养模式,凸现课程体系的师范特色和实用性,明确专业定位,是高专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说,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基础知识的宽厚与否、视野的开阔与否以及创新思维的体现与否,较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生对各类知识领域的了解程度和学科整体化的意识。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成败。因而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素质,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能从理论与实践上通晓师范美术各门课程。要实现这一社会期望,要求今天的教师首先成为广博学识的拥有者,而不仅是一名画家。前几年,由于提倡素质教育和缺乏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客观现状,导致我国教育界出现了师范热,美术教育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局面。
全国的师院、师专所增加的美术教育专业可谓雨后春笋。不可否认,这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美术教师,然而近几年,各师专都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难点在于:(1)本科师范毕业生的不断增多,致使美术教师队伍趋于饱和状态。(2)专科师范美术毕业生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和贫困地区去当教师,所以出现就业难的现状。这就迫使高专的美术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修正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的“转轨”。美术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文明的象征。在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领域,凡是人们视觉所能触及的人造物都是有美术痕迹。因此,社会不仅需要科技人员,也需要城市规划、建筑、环境、园林等设计师;服装、家具、日用品设计等美术门类在我们生活中占很大的领域,需要大量的美术专门性人才。所以,高专的美术教育应该根据社会市场需求,灵活的转变教育观念;要以“立足师范,面向社会,突出多能”为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立以培养出集“师范性”和“实用性(职业性)”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2高专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高专传统美术教学课程设置单一而狭窄,缺乏相应实践课程,职业技能性课程不能很好地使学生应用于实践。忽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从事社会美术实践活动的能力,课程设置使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他们仅对素描、油画、中国画学习情有独钟,而对儿童画、版画、雕塑、手工制作、工艺设计、电脑美术、美化环境、文艺宣传等领域少有兴趣,乃至成为盲区。这导致了毕业生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才能,但缺乏师范教育必备的素养和社会美术实践意识。高专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应与基础美术教育和社会需求相适应,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依据这一思路,在具体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时,应重点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突出模块化、应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新的课程模块应分为三大类:必修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模块,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扩充应用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加小型化、研究性、专题性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高专美术教育必须及时调整现有的不合理的课程结构,扩大课程设置范围,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改变学生单向思维方式,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我们在努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的同时,应积极地面向基础教育、面向社会需求,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结构,增设相关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3以人为本,拓展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高专美术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专业基础理论课比重不足,从而导致美术教育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也进行了改革,那么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院校的教学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1)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美术教育的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包括:素描、色彩、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说不论是美术教师、画家、设计家还是美术类的实用人才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实设计基础、手工制作、电脑美术、装饰画等课程。因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对工艺设计、室内设计、环艺设计、企业策划等专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也有利于增加我们学生的就业机会,做一个社会上急需的美术类实用人才。(2)发挥地域美术优势,凝练专业特色。例如,西部甘肃,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征,开发和继承地域美术资源不仅可以为高专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推动高专改革的顺利开展,还有利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护,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内容中增添马家窑彩陶文化研究,陇中、陇东剪纸艺术以及民间手工艺品的研究与实践等。
4改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手段进行研究和应用,在美术教学中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际的操作,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复杂多样。我们传统的教学技术主要包括教师的讲授、板书、展示美术作品,使用道具、标本、模型、教师示范和演示,学生动手练习和教师个别辅导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美术教学在遵循传统教学的同时,应该采用电化教学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应大胆采用高质量的国内外教材和最新科技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注重搜集各种形象的教学资料,包括有关美术各专业教学的资料图片、幻灯片、画册、录像带、声像光盘等,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技术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于对传统教学手段和功能进行扩展、补充和加强。采用电化教学能够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欣赏,可以用来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或作为某一技法学习范画或举例分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创作。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传授如何制作课件,辅导学生学习高级软件,如photoshop、3dmax等,以充实他们的专业技能,适应新时代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型;研究
美术是对“美”的一种研究,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对美的感受,更多的是包含了独特的体验。我国教育部先后颁发了针对美术教育的改革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改革不深入,模式不合理的地方。创新型美术教育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美术学校教育教学状况
(一)教学理念落后,注重灌输
在新课标实施前,美术并不是主要的学习科目,老师也是掌握专业技能却不知如何进行教学的艺术家,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仅限于被动的接受。美术作为一门难度大,实用性不高的学科,并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课堂上教师安排大量的作品临摹,对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从而导致很难使学生对感知与洞察力上有所体会,缺乏对艺术内涵的理解。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学生只能选择机械性的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1]。
(二)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美术的发展也逐渐进入多元化,在注重美术教育思想行动的同时,更倾向于注重回归自然和人性,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僵化的机制就成为了重要的问题,不能够仅仅以某一位美术老师的审美来判断学生作品,盲目的判断只会适得其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与发展,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本应是灵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却仅仅根据单一的模式来判断,教学活动单一,教授内容死板,课堂上过于注重美术作品的模仿,无法深入讲解艺术作品的背后故事,学生盲目的注重成绩,只会导致教育失去了培养的初衷,教学最终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
二、创新型美术教育研究
作为素质教育重点的美术,在培养现代化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型教育已成为研究重点。
(一)完善教学理念,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学理念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完善美术教育教学,成为了创新型教育探索的重点,美术教育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和技法,更要注重先进教育的发展方向,始终坚定一颗学习的心,以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的姿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理念,再结合传统观念的同时,融入目前我国现状和需求,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态度,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逐渐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不再仅仅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的思维,教师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例如:美术教师提前准备两件有明显区别的作品,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找出作品中的区别,针对这些区别根据实际课堂的情况结合教材,再进行有计划性的美术知识讲解,然后让学生在根据这一知识进行绘画的练习,这种方法不仅趣味性强,对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发挥也是十分有益处。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架起一座师生平等沟通的桥梁。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的树立,提升自身的专业道德,改变原本的传授理念,注重双边的、沟通式的教学方法,不断紧跟潮流更新思想,注意拒绝统一标准,对学生的个性化予以肯定和支持,高度重视创新型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借助先进的互联网工具进行学习,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要注重美术作品的艺术感和多元化,充分发挥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内涵的提升作用,从而在根本上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美术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审美
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进而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方法中要注重直观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注重教具与肢体语言的利用,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选择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高质量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对艺术的见解与感受[2]。审美观点的提升不能仅仅只依靠于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注重户外写生,提高学生的色彩感,色彩作为绘画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观察能力的培养,亦或是艺术感受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后鼓励学生举办绘画作品展览,或借助一些校园的社团活动来创立轻松的美术气氛,注重创造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结合学生自身的喜好来选择创造美术作品,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绘画知识的了解,增进与绘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达到学生对艺术审美提高的要求。注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优秀的美术作品,营造一种良好的美术教学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价值,更有利于熏陶出学生对美的更深层的理解。美术教育方法要注意吸收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融入中国的民间美术作品,使美术教育达到更高一层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美术是一门注重理解与感知的学科,需要学生不单单依靠书本来了解美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在大自然中了解艺术。从这一点来看,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研究与发展,使其能在根本上促进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李魁.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J].大众文艺,2016,(19):260.
要彻底改变美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这种认识上的“半真空”状态,必须改革目前中、高考科目的不合理设置,采用学段综合素质考评与一科多考的形式来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选材机制,这是顶层上的解决办法,也是最终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而言,解决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课堂美术教学,保证课时,提高师资素质,改善美育环境,完善教学设备,开展有益的美育课外活动,建立学生美育达标考核机制。
二、教育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侧重知识技能的反复训练,忽视美术素养的整合发展。过去有种错误的看法,认为美术课就是绘画课,这是对美术课程一种片面的、狭隘的认识,是对美育含义的误解。新课改强调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并逐步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改变美术课程一味重知识技能反复训练的现状,就必须改“学会”为“会学”,把课程还给学生。下面,就美术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提出个人的见解。
(1)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其造型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和形式加以表现。这样才能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从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具体来说,可变通传统的讲、演、练、评四个环节:“讲”―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演”要强调多元性和非唯一性,“演”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启发意义的参考,而不是完全模仿;“练”这是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的过程,学生在这一阶段可独自练习,亦可小组合作,教师要因题、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进行指导;“评”要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评价的标准应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力。
(2)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大胆设计,进行创作,鼓励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去构思,进行创意和设计。如《门》这一设计课题,可先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各种风格的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在掌握了基本设计与表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创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
(3)欣赏、评述。“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的教育作用”,这一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意蕴等方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感知美、发现美,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对雕塑作品《大卫》的欣赏,可从人物的结构造型、肢体语言、眼神等方面入手,进而深及对人的生命、灵魂和本质的解读。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加以引证,抓住审美对象的本质,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在审美过程中表现出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与评判能力。
(4)综合、探索。这是一个体验美、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学习领域。把美术与音乐、文学、自然等学科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对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和优化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如由画梅、兰、竹、菊等题材可联系到相关的音乐与文学作品进行讲解,还可以组织美术写生或参观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误区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体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要重视学生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技能、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鉴赏水平的提升,培养优秀幼教人才,进而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因此,研究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十分必要,不仅是学前儿童美术类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我国幼教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
一、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教育形式,其具有自身独有的教育特性,以情感、文化、生活教育为媒介,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的实施,以此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领会艺术教育内涵。但从当前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开展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并没有遵从美术教育特性,忽视学生情感启迪、文化渗透、生活教育的实施,大都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传递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使学生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究其原因,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失去了艺术教育效度。
(二)美术类课程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衔接度不足。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重视个体全方位、多方面发展,使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涉猎多课程知识内容,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同理,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亦是如此,需要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相融合,诸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课程知识,使学生深入研究、知晓幼儿身心发展特性,促进幼教美术课程教育的实施,彰显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价值[1]。但从当前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与其他类课程教育衔接不足,制约了学生多方面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理念提倡的学生综合性发展背道而驰。
(三)美术课程教育设施完备度低。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是一种职业性教育形式,需要完善的课程设备、设施的投入,以此才能增强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实施效度。但从当前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现状来看,美术课程教育设施完备度低,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设备、设施的缺乏,为教师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教学带来一定的不便,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针对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设备、设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多媒体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二、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价值
(一)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使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返璞归真,使其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形式。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作为幼儿教育的一门基础类课程,在幼儿美育、智育、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教育质量、教育成效直接关系到幼教人才培养成效。因此,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革新,使学生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学习中认知到艺术教育的魅力、内涵,培养优秀幼教教师,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2]。
(二)促进艺术类学生综合性发展。学前儿童专业课程涉及的课程内容繁多,其中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美育教育的提升。传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美术艺术素养与技能培养效度不高,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3]。而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丰富其内容,可以增强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发挥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根本性效度,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艺术知识体系,更能够增强学生艺术鉴赏、实践能力,彰显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育人教育效度,进而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
(三)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我国课程教育的实施,一直以来都重视应试教育,这种教育虽然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影响到学生综合性发展。而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革新,不仅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重视学生艺术素养、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一)主体性。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需明确师生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地位,发挥各自教学、学习根本性效度,使师生协同促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但在传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中,教师大都是知识、技能传递主体,学生为知识、技能吸收客体,即教师单一地向学生传递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与艺术类课程教育形式背道而驰。从素质教育层面探析,师生在教育教学实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即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者,而教师为教学组织者、引领者等,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进一步领会艺术教育内涵。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应遵从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明确师生各自教育教学身份,发挥师生教学、学习主体性,营造和谐、平等教育氛围,进而促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4]。
(二)生活性。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是一种艺术教育形式,而艺术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教育最高的教育境界。以生活为导向开展的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依托于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发觉艺术,并且以自身高超的绘画技能,将生活中的艺术运用绘画笔记录下来,以此培养学生高深的艺术境界。但传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开展,忽视课程知识与生活的衔接,学生针对绘画知识、技能的学习,大都停留在书本课程知识上,缺乏艺术生活意识,使学生绘画作品旨意、境界水平不高。因此,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遵从生活性教育要求,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与生活实际相融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并且以生活为素材,拓宽自身艺术面,培养优秀幼教教师,并且将生活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体系中,进而提升我国幼儿教育质量。
(三)情感性。情感是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学生情感启迪、艺术素养培养中情感占据主要地位。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中,以情感教育为导向,带动师生教学、学习情感,以情感去探析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性,促进优质幼儿教师的培养。幼儿教师具有情感教育性,能够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情感引领、教育学生,给予学生关心、关爱,使幼儿在情感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凸显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情感性教育效度,以此实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四)实践性。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育,推进两者的融合,以此彰显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价值。基于传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重视理论教学部分,使学生缺乏实践施展平台,影响到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性发展。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遵从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不仅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更要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水平。
(五)文化性。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文化教育的实施,不仅促进学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的学习,更要整合课程教育形式,将其背后的艺术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文化自觉、自信。学生具有文化自觉、自信,能够在今后的职教生涯中,重视幼儿文化教育,立足于幼儿课程知识,融入相关的文化、艺术文化知识,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引领、教育,从小让幼儿知晓、认知文化,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为我国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应明确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以目标引领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开展,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我国学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保教意识、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明确,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完善、补充,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目标的针对性、完善性。首先,明确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教育教学目标。立足于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理论,认知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的意义、价值,树立良好的美术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引领,促进学生实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目标。其次,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能力教育教学目标。根据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形式,明确学生在成为幼儿教师后应该具有的能力,以此能力为导向,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确,诸如保教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使幼儿教师以自身能力推进幼儿教育的有序开展。最后,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情感教育教学目标。艺术教育的实施需要重视学生情感教育,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课程知识,正视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审美情感,进而促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情感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在以往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实施中,重视课程教育内容的传递,即将书本课程知识传递给学生,使课程知识缺乏新颖性,阻碍学生知识接受面的拓宽。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的革新,以新颖、丰富的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内容,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文化教育,在传递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的同时,渗透艺术文化,加深学生对艺术文化知识的认知,丰富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内容。其次,重视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诸如历史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哲学及语文、数学知识的融合,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在充实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内容过程中,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运用,构建网络资源库,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以此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与此同时,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软硬件课程教育设施、设备的完善,为教师多元化教学实施提供保障。
(三)创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方法实施的多样性,以多样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中,能够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诸如案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导入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类比教学法等,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中,立足于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形式,将这些教学方法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领,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以此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实践知识中,领会到艺术教育的魅力。例如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实施中,以案例教学方法为导向,借助真实、典型的幼儿美术教育案例,引领学生分析案例,加强学生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并且根据幼儿教育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模拟教学实践,提升学生教学能力、授课能力,以此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艺术鉴赏活动的开展,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进而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美术;教学管理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高中生的思想更为活跃,高中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基本的知识储备,让情感教育变得更加顺利。高中美术教学的艺术特征,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美术是一门极具情感元素的课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将情感教育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从而提升高中美术教学的效率。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加强师生沟通
师生沟通一直是高中课堂教学工作的难点,鉴于师生的角色、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常会产生相应的矛盾。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秉持求同存异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加强师生沟通,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师要通过构建轻松的、互动式的美术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相互分享学习经验。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增强教学效果。
2.发挥美术教学的功能
开展美术教学的宗旨体现在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上。由于美术课程不属于高考科目,难以获得每个人的重视,为了增加教学效果,应对教学方式予以改革,在教学中增添情感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生动形象的讲课方式感动学生,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确保所讲美术知识易于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既定的美术教学任务,以丰富、华丽的语言讲解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行研究式学习,凸显美术教学的作用。
3.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教师可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将自身的感悟融入作品。如,教师以“美丽的姑娘”为绘画题目要求学生创作,大多数学生仅想到“姑娘”“漂亮”等绘画元素。教师可继续引导:“看图中的那位姑娘,她在构建一个属于流浪狗的家园。”这样学生就能在脑海中形成温馨、有爱的画面,从而在绘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富有灵气。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融合途径
1.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会创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思想与情感,教师可利用情感教育手段直击学生的内心,使其豁然开朗。在鉴赏一幅美术作品时,简单的听与看均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还要从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入手,感受作品中包含的思想与情感。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增进彼此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作品意见的互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不同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的内容也不同,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美术作品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在鉴赏的同时,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时,教师应该组织野外采风等美术实践活动,深入生活,为学生提供创作灵感,将美术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创建高效、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疲劳,吸引其注意力。教师将情感教育融入美术教学,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高中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入手,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融入学生。其次,应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营造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的思维模式,摒弃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其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为其提供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
3.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内容中,美术知识仅为其中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关键。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融入情感教育,结合美术作品,训练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改变其不良的思维习惯,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主动赏析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作品,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绘画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
三、结语
探究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融合途径非常重要,有利于提升我国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文章通过阐述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说明了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融合途径,即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杨娜.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索.美术教育研究,2017(6).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育
幼儿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教育教学主体为幼儿,然而幼儿还尚不具有系统性接受知识与技能训练的能力,这就对幼儿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美术教师不仅仅需要具有完善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知识体系,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学专业素质,幼儿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质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以及对幼儿潜能的激发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在全面的掌握幼儿美术教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修养以及专业素养,以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充分的激发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2]。
一、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以往的幼儿美术教育较为重视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幼儿美术教育在传授幼儿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绘画技能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幼儿各项能力的培养。幼儿阶段,其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尚不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幼儿通常是通过观察与模仿来掌握各项基本技能。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美术教育为一种技能模仿性的教育,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幼儿美术教师通常为幼儿提供一些临摹的作品或者演示绘画操作的过程,详细的讲解每一个绘画的步骤,随后组织幼儿进行模仿。在这样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中,从表面上看,幼儿似乎掌握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技能,但实际上这样单纯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阻碍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意识的发展,过早的将幼儿的思维定式化、模式化。另外,我国部分幼儿美术教师以成人的审美观点去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单纯的注重幼儿掌握绘画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忽略了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幼儿而言,获得幼儿美术教师的肯定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美术教师这样的评价标准很容易致使幼儿为了迎合幼儿美术教师的审美观点,而刻意的否定自己的想象力与审美,同时模仿幼儿美术教师认为的好的绘画作品。长期以往,很容易阻碍幼儿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自我感受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3]。
二、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1、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
正确的认识幼儿美术教育,有利于幼儿师范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开展幼儿美术教学,并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幼儿的审美观点。幼儿师范学生应该正确的将幼儿美术教育和传统的美术教育进行区分。幼儿美术教育不单单是美术基础知识与美术基本技能的传授,幼儿美术教师还需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充分的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以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充分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的发育与成长。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要以充分激发幼儿师范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幼儿美术教师是幼儿学习美术的启蒙导师,不仅仅是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者,还是幼儿各项能力的培养者。所以,幼儿师范学生应该对幼儿美术教育有个较为全面的、深层次的理解。在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中,应该引导幼儿师范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作为幼儿美术教师的职责所在,做到言传身教。幼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幼儿美术教师科学的、合理的利用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促使幼儿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格,为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4]。
2、革新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革新幼儿美术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并为幼儿师范学生提供一个平等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引导幼儿师范学生自主性的进行学习与探索,突破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幼儿师范学生不再是以往被动的接受绘画知识与技能。在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幼儿师范学生作为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激发幼儿师范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师范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用过创设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情景,来吸引幼儿师范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师范学生走出教学课堂,来到切实的大自然中,使得幼儿师范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所在,随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们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一些美好的事物?这些事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能否用你们手中的画笔画出这些美好的事物?幼儿师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还提高了幼儿师范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了幼儿师范学生的视野[5]。
3、提高幼儿师范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与进化的过程,需要职业从业者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幼师美术职业从业者在学生阶段所学的专业技巧和知识,会对幼儿心智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因此,幼儿师范美术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美术技能、专业知识,更要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研究,从而掌握幼儿美术特征和心理情况。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幼儿师范美术教师可以独树一帜,以平等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发挥自身的潜移默化作用,运用专业技能和美术知识去积极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对美术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促进其美术教育理念的形成。由于幼儿师范美术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那么,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幼儿师范美术教师就更要对新技能、知识和思想来武装自己,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如此,幼儿师范美术教师的美术功底一定要深厚,具备优秀的课堂把握能力、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幼儿师范美术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师范学生,其年龄段多为16-18岁,幼儿师范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型,能够判断是非,在这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师范学生树立一定的敬业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是一门无可替代的学科,对幼儿师范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师范学生具有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艺术素养对幼儿师范学生未来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师范教师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提升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不仅仅是幼儿师范美术教师的职责,同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也应该承担起这份职责。对于社会,应该不断的提升对幼儿教师行业的认识,提高幼儿师范学校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充分明确幼儿教师的重要性。对于家庭应该充分的肯定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并鼓励幼儿师范学生积极的进行学习,以此为以后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改革幼儿师范美术课程促进幼儿园美术教育发展[J].李馨.好家长.2017(71).
[2]第二批“幼儿美术教育联盟园”开始报名啦![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版)2018年03期.
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各学科教育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以审美、绘画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美术课程在丰富课程种类、提高小学教育水准以及丰富学生生活方面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尤其在新课程理念或标准下,如何充分有效发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值得我们思考。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2.1塑造审美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方面。进一步的,审美意识是指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以美学的思考方式把握其内涵、意义与精髓,而并非运用单一的感性认知或理性思考。因此,加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也就是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塑造与提升,学生只有首先掌握好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才能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塑造学生审美意识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首要体现,是决定其他审美环节与审美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2.2培养审美理念
除了塑造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理念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体现。具体而言,审美理念是指学生在具备审美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认知以及审美态度,并且能够将以上两者体系化、思想化与理念化。如果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以培养学生审美理念作为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功能都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培养审美理念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重要性的另一体现,是决定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意义的关键因素。
2.3提高审美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方面,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样值得我们重视。从根本上来说,塑造审美意识与培养审美理念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然而,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理论,还需要有丰富的审美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足功夫,即美术作品赏析水平与美术作品实践水平,两者缺一不可。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3.1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
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为审美意识、理念与水平三个方面,因此相应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以塑造审美理念为改革与创新的灵魂。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审美理念融入小学美术课程体系中,尤其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取、教学质量控制以及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都需要以塑造学生审美理念为核心。尤其注重美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2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改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美术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丰富,包括美术德育教学法、鼓励性评价教学法以及任务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与实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并设置配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引领小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带其进入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3.3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此外,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参与率、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性以及美术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努力。并且还需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与理念,即放弃以学生美术成绩作为考核主要依据的做法,坚持以学生审美水平作为美术课程掌握程度的主要标准。因此,以提高审美水平为改革与创新的目标还要求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并且因材施教,既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美术作品实践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具备丰富的绘画经验。同时,教师还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审美动力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理念以及审美水平的培养与提高,充分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教师更加需要把握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既不能孤立、片面地发展某一种小学美术教学功能,也不能追求“大而全”式的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最为根本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的教育发展对策,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双管齐下”,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国章 单位: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09).
[2]徐利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