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知识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术知识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1

关键词:多元智力;美术高考;评价方式

美术类专业具有鲜明的特性,该类学生在培养与选拔过程中,需要不同智能或同一智能但表现形式应结合特定的评价体系给予评定,将其输送至能够发挥其自身特长或优势的学习平台。当下,美术类专业包含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两大类别专业,其虽有共性,也具备各自明显的个性,都需运用视觉空间智能,但又表现出不同层次。因此,在该类学生培养与选拔过程应注重教育的多元化、差异化、创造性,以便将其有效地引导及培育成才。

1多元智力理论与美术高考评价特征

1.1多元化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显著的特征体现在人的能力是多元化的,且主体不同能力也各有所长。体现在学生培养过程,应针对同一目标群体倡导开发多种评价方法,可通过多个培养目标、评价内容和指标,动态、多元地追踪学生发展过程,记录学习收获,全面地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结果评价时,应注重多元和区别认可相结合,弱化同一标准衡量与评定,促进创新人才选拔。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无法做到像其他学科那样统一评价标准:首先,专业学习需要多元知识结构支撑、实践的积累、差异化引导;其次,结果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多元评价[1]。

1.2多样化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开发每个学生的多种智力,为学生创造性地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以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根本。美术高考评价也应关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利用好学生这一宝贵的资源,应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挖掘和激发更多学生创造的潜能。除此之外,当下社会发展市场所需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越来越受考生的关注,从多元化提供发展路径来看,不应该让单一的考试方式牵着学生走,以免被动接受美术高考评价,错失多样化发展路径。

1.3创造力塑造

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认为个体智力具有独特性,是学生发展的原本状态,具备创造性的前提。美术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差异化培养是尊重学生天性和培育创新创造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集聚科学和多元的美术高考评价体系,才能兼顾美术考生的共性与个性,助推贯穿于体系化的美术教育,为其提升艺术创新创造力。

2现行美术高考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2.1以应试为导向,忽视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美术专业统考以绘画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且占高校招录分数比例权重较大,呈现出美术考生绘画基本功过硬,文化成绩不算太差,就能顺利通过美术考试进入大学,催生了“艺考热”现象。同时,助推了校外美术培训学校快速生长,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遍布于全国各地。这种应试化的模式使得大多数美术考生来不及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最后将绘画这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变得程式化,使得美术高考评价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方向[2]。不但如此,以应试为目标的美术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带来分数、助力升学等功利性价值导向,使其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2.2过于秉持传统,缺失接纳艺术创新的勇气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专业统考近些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因为美术学科的特性,其作品表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绘画方式、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绘画风格和特点不尽相同,存在着个别性。就现行的美术高考评价来看,主要应用于统一却又模糊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考生的学习成果,难以凸显差异化评价。从考试内容来看,全省美术专业统一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速写,考试内容主要延续人物头像、静物默写、场景速写,过于单一。从评价标准来看,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手法多样,评价标准过于注重共性,个性呈现效果不突出。

2.3考试分类粗放,缺少美术高考多样化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趋于市场需求。调研结果证实,大部分美术专业的考生也越来越关注艺术设计类专业,但当前的省美术统一考试还普遍以素描、色彩、速写为主要内容,只有单独组织校考的一些美术院校涉及设计专业分类考试[3]。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设计专业招考时,并无针对性考试,直接导致报考设计专业的考生对当前繁多的设计专业分类概念模糊,缺失职业认知,以至于进入高校后难于与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衔接。

3构建多元的江苏美术类高考评价方式

3.1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化探索

3.1.1注重美术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美术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仅依靠专业技能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创作者作品的内涵,制约着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作为美术考生,学习的过程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化素养的提升,要端正学习态度。作为美术教育者,不断转变为提高学生理解力、鉴赏力、审美判断力的教学模式,从而拓宽学生眼界,促进尖锐洞察力和分析力的形成。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美术考生专业技能与文化课程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提升对文化素养的要求,促使考生及教育工作者摒弃不良的美术学习观念,发挥其“指挥棒”作用。

3.1.2推进美术院校生源基地建设

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需要高校和中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建立“双向衔接式”的美术培育机制,即构建多元的美术类高考方式,需要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与高等美术教育方式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高中阶段艺术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嵌入和大学阶段人文素养培养的延续。高等院校与高中学校的联姻,将高校资源引入生源基地学校,指导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职业规划,帮助中学进行美术师资培训、学历提高,加强信息互通、联合研究,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3.1.3加强校外美术专业素养培训的规范性

校外美术培训学校是美术教育的补充和延展。调研发现,当下考前培训机构参差不齐,缺少各方认证与监管。针对考前培训的种种乱象,应由省级权威教育部门牵头,依托工商税务设立美术培训机构认证;通过行业协会、高校组织监管力量,实行动态评级认定,向社会公布认定结果。聚集各方资源和力量助推美术培训机构良性发展,为美术考生艺术之路导航引路,发挥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教育互补的作用。

3.2考试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探索

3.2.1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美术高考功能影响着高中美术教育教学、高校选拔人才以及人才个性化成长等方面,更应强调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一方面要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建立综合性、体系化,兼顾个性化评价的美术专业统考,为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美术教育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要发挥职业生涯引领作用,建立多样化、立体化评价体系,引导考生结合自身特长科学地选择高校开设的专业,对未来的个人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充分依据,进而有助于高校选拔适用性人才。

3.2.2建立完备的选拔机制

近年来,国家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向,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人才选拔的“立交桥”体系。尤其是在美术生高考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统考发挥的选拔作用,优化专业统考内涵,并行“校考”方式,兼顾个性化人才选拔。探索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机制,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3.2.3增设设计专业分类考试

探索针对高校专业建立专业分类考试,分为绘画、师范类专业考试和设计类,让设计类专业考试成为统考的补充,进一步丰富考生选择。专业统考参照文化考试实行“3+1”模式计入考试总分,以素描、色彩、速写三科必考课程,报考绘画、师范类专业加试美术理论,设计类的专业加试创意表现,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加试考核,也可以同时报考,发挥自身特长,增加选择机会,对高校而言更趋向于科学选拔人才[4]。

3.3考试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探索

3.3.1探索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探索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一是在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的原则下,建立健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针对美术考生建立学习阶段艺术理论与实践、艺术成果交流展示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二是以省美术统一考试为形式的结果性评价,通过多样化题型,融入学习导向性和职业导向性考核内容,全面铺设技能考点,确保考核内容对考生日后的应用有益。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从专业学习到高考到发展,全方位助力美术考生发展。

3.3.2考试内容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传统的科目考试内容和默写式的考试方式很难多维度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不利于美术高考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导向作用的发挥。为更好地考核考生的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将传统的技能测试转化为技能应用的测试。例如,考试的内容可增加选项,素描可增加主题表现、色彩可放宽色彩表现工具、速写可加入场景描绘等,拓宽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标准中可加入技法表现的考量。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多级专家评价机制,既能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又能进一步提高选拔机制对于专业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效度。

参考文献

[1]于猛.我国美术高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6(4).

[2]尹少淳.当代美术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

[3]杨志明.高考招生多元评价的区分效度———兼论“拼盘式”和“跨栏式”多元评价方案[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5).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2

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理论”的定义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基础理论;狭义而言,它单指美术基础理论。美术理论是从美术创作、艺术家及其作品,美术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总结出的规律。它主要针对美术活动而言,是人们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探索的结晶。美术理论的研究范围可概括为美术哲学和美术原理,细分则就是中西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美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研究、美学,等等。另外,有关美术作品的使用工具、材料、制作手法以及对绘画创作的经验总结,都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内容。美术理论与其他美术学科确实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美术理论看似是程序化框架、大篇幅的理论总结,与美术创作无直接联系,其实不然,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独行,其意义更不仅仅是理论而已。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

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到对美术现象的认识,再到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初次学习还是深入剖析对象,我们都会发现学科间的交叉无处不在。人文、地理、政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美术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动手能力上,也不仅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功底。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美术学习更是一个贮备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美术的发展是奇异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东方的自然美、西方的人体美,更从一定意义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所以,老师曾说:“美术史不仅仅是绘画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发展史。”它成了人类文化最经典的组成部分。人类从不自觉到自觉,通过实践开辟出一条美术之路,顺着这条路往下走,美术观念、绘画理论自然产生。

观念一旦形成理论,理论就具备了形成体系的条件。当然,特定时期的美学观念源自各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哲学背景下,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发展,每位艺术大师的实践和每一次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都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先秦时期《左传》里所说图画的“使民知神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功能说,而且决定了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中国的美学思想在此时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宗白华先生曾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缕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的诗、书、画、印开始勃勃兴起。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在汉代之前,还处在艺术的不自觉,美术理论也是只言片语,到了魏晋时期,绘画、审美渐渐自觉。美术史上超级明星东晋顾恺之与南齐谢赫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先锋,堪称中国美术理论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他们的理论成果无不是艺术实践的总结。顾恺之在作画时悟出,一幅画“形”美不代表画美,“神”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于是他身体力行倡导“传神论”。顾恺之的“传神论”一经提出,便引来绘画界的“蝴蝶效应”,其影响从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领域。谢赫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谢赫绘画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六法论”指引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方向。唐代以孔孟儒学为正统,绘画风貌“灿烂而求备”。张彦远强调“书画之气,皆须意气而成”,张璪从画与人的角度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荆浩的《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集》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标准。后来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苏轼、赵孟頫、倪瓒、董其昌、石涛等人的绘画思想,都为中国美术理论添砖加瓦。

到了近现代,美术理论这个巨大的车轮凭借着自身的惯性继续向前发展,徐悲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庞薰、王朝闻等艺术大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的绘画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我们要从中吸取艺术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中国美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美术理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才拥有风姿卓越的面貌。当然,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问题。在学习美术理论时,我们应从传统的精华中挖掘现代性的元素,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蕴藏着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只是全部美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大精深的美术理论体系,我们还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美术理论不仅让我们了解已有的艺术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利用经验的价值,利用前人对美术实践的总结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实践。这就涉及两个必须:一个是我们必须重视,第二是我们必须学习。现如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同样也带来了艺术的狂躁不安,这不能不说是对美术类师生的一个考验。实践在继续,遗憾的是美术理论却渐渐不与它齐名。作为一名正在研修美术理论的学生,我深感学习美术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惋惜美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不被重视。我曾经就美术理论的重要性这个问题问过身边艺术类的同学,从反馈中知道,他们还是偏重技法的研究。就美术而言,“重技轻理”明显是个亚健康发展状态,如果艺术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理论精华都不甚了解,忽略传统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其他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在我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时候,没有理论指导也是盲目的实践;不能全面掌握美术知识,不重理论修养似乎只是个匠人。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做内外兼修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设计师甚至艺术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内到外都彰显艺术气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真正融入美术,才能使科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思想转变为更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p#分页标题#e#

美术理论的学习

学好美术理论,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要把美术理论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这是其一;其二,对老师而言,要善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兴趣。在学习阶段,我们不仅要打牢美术理论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扩展我们的视野。美术理论具有抽象性,而它又是以纯粹的理论形式出现的。很多同学会误以为理论的东西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这是学习美术理论的一大误区。美术理论作为美术一个分支,它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精力,而且,辛苦背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与记忆相互结合,双管齐下。把每一条理论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想想为什么每个时代所强调的美学思想不一样,为什么艺术家之间会有差别。

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有效的理论学习方法。学习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指点,特别是理论课的学习。学习美术的同学一般正规地学习美术理论是在进入大学后,但是,美术理论课程在部分院校只是以辅助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美国教育学家贝斯特认为:“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有优良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贝斯特在他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要想美术理论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适当的理论教学改革还是有必要的,如可尝试着把理论课程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画画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美术理论里面的知识穿插到实践课堂中,画石膏模型、速写、基本素描、静物写生、出去采风等都可以结合中西方美术理论的知识点。当然,具体阶段要具体分析,比如在初高中绘画课堂,老师会根据绘画对象的特殊性,找出其特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

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把西方绘画理论中所强调的明暗、光感、体积、线条、透视和色彩等基本的绘画理论方法传授给学生。老师可以多介绍一些大师的书籍和作品给学生学习,这个方法在画画的初级阶段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期的绘画学习中,学生的画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技法也比较熟练,画面上的功夫转而可以上升为画外精神,这时候,中国美术理论的经典美学思想对艺术实践能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中国画人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根据需要选取主要画家介绍一下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进入大学,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偏向中外美术史这部分,好在这部分史论学习有专业老师的带领,学生也就有机会对它的整体有个大概的认识。理论课内容涉及范围很广、种类繁多,特别是中国美术史里面的理论思想更是需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才能明白。教师不仅要让同学们掌握这些知识,还要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教学实践课,主要就是自己准备课题上台讲课,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角色互换。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3

美术设计类专业是当代高校艺术类一级学科范畴下的重点发展分支,也是各综合性院校及美术专业型院校重点学科。有效合理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是该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效保障,同时,它也反映有关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结合该专业在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际中的常见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对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现状的总结为广大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进而更好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美术设计类学科。

关键词:

美术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现状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以下简称“设计类专业”)是高校美术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设计看做一种通过构想或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想或计划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进行专业学习的分支学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科设置一方面体现了美术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更具有实用性,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即将抽象的美术表达形式具体化、实用化、功能化,这一特征使得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到的是一种实用技能。结合上述内容以及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恰恰迎合了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特征和功能,经过笔者总结,现将当代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常见方法和其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为基础保障

设计类专业是依托美术学科发展来的分支学科,因此要想实现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就离不开教育者针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的编排上也反映了这一要求,而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美术理论知识和设计理论知识。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对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从更为深刻的角度去用心理解美术,从现实意义上讲,学生学习中外传统美术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主流文化,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发展形势有宏观的认识和理性的理解。与美术理论相呼应的则是针对性更强的设计理论知识,相比美术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其实更为抽象,特别是教师在对某些设计元素,设计思想进行讲解时,学生并不都完全能心领神会,不过,也正是这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元素才起到的了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作用,这部分理论知识也更为关注设计中的技巧运用,如何掌握和谐的、能反应美的、立美宜人的设计思路才是学习的重点。综上,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理论的教学是设计类学生学习的基础保障。

二、实践性教学为知识巩固

本文引言部分指出,设计类专业在研究事物美的属性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美术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设计类专业的艺术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而使学生对设计的意义进行再认识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所学的巩固。举例来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深入,大学授课中实用多媒体设备已不是新鲜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演示某一设计作品,条件更为丰富的还可以利用更为生动的实物教具进行授课,例如参观博物馆、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景观等设施。教师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设计的目标作品更为直接的呈现到学生面前,同时,实践性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这就真正做到了“艺术理论引导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丰富艺术理论”。

三、互动教学确保学科活力

设计本身就是极具创作性的一个概念,枯燥乏味的说教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因此互动式教学就显示出了其优势。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主要教学发展的另一方向就是互动性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在传授完基本知识后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具体的形式包括问答、辩论、讨论等。当代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在互动的形式上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上述课堂上可以使用的互动方式以外,很多院校以及专业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高校间、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各种艺术类作品比赛,这些竞赛类活动一方面是对作品的展评,但是从教育学的理论来看,其本质也起到了互动式教学的作用,通过竞赛活动,学生与不同地域的同专业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切磋,比赛成绩的优劣本身可能使学生得到鼓励,并激发更浓厚的热情,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参赛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比较和学习是也潜移默化地能使自身的创作能力大大提升,而这恰恰呼应了前文所述的“设计的特征”。专业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而互动学习的功能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更佳的同时也保持了美术设计类学科的活力。

四、学科交叉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作为美术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托美术的有关知识作为基础。但是无论是设计还是美术都与哲学、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概念紧闭相连,教师仅单一的传授设计的相关概念是不现实的,很多设计思想、理论基础、灵感来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这是所有艺术类学科的共通特征,因此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予以考量,一些知识可能与其他学科互补,而一些则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美术设计课程的这一特征,使得教师在关注其与其他学科交叉关系时就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目前,高校设计类教师在这一点上十分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延伸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个人的知识面,以保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课题知识环境。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极为锻炼学生的辨别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必然从中扩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作者:张潇予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德].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4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教育目标;教学评估;师资建设

时代不断发展,当前对于美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得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了消极的影响。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鉴赏能力等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教育需要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让美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作用。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清楚的美术教育目标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在美术教育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缺乏正确、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因为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未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过于注重专业技法课,忽视理论课,在教学中并没有将理论以及专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教师也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授学生教材上的知识,没有发挥出有效的引导作用。最终导致高校培养出的美术专业人才和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真正达成社会效益,具备自己审美能力的学生数量更是不多。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美术教育能够清楚培养目标,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注重技巧轻视理论

高校美术教育中很注重美术技巧,而对于文化理论课则不是很重视,在这方面的时间安排不多,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十分不利。之所以会存在这种问题,就是因为高校对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标准,侧重于评价教师的技能水平,而对教师的总体素质却不是很注重。有的高校没有认识到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其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发挥的作用并不大,这就使得理论学习的时间很少,在学习理论时对学生缺乏管理,在这种影响下,学生自然对美术理论的学习也不是很重视,这严重影响到他们美术理论学习的效果。虽然美术技巧很重要,但是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理论基础,因此,注重技巧教学轻视理论教学的模式需要进行变革。

(三)教学质量评估措施不科学

美术学科和其他纯理论的学科存在差异,要对美术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就需要采取评估措施来实现,然而现阶段美术教育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以及问题,当前考虑的一般都是看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这一方式存在不足,无法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适应,即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措施并不能够在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进行运用。高校美术教育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就是为了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美术的一般规律,为学生以后的美术创作以及教学奠定基础,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绘画理论素养。以往的理论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这和理论教育的目标相背离,容易给学生带去错误的认识,让学生只注重记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将这些变成自己的理论素养。美术教育一般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仅看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来进行评估,无法全面评价教学质量。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绘画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而不单单只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以理论为中心的评估方式会对教学产生误导,让教师也过于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从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创作能力的培养,最终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单调,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高校美术教育也是一样,在教学中还是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当前时代在不断发展,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入一些现代化美术元素,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较为枯燥和单一,就会使得教育没有活力,自然对人才培养也带去了消极的影响。虽然美术看起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和别的学科之间也有联系,当前出现了多样化的文艺思潮,但是其中的积极思想并未表现在美术教育中,教学没有创新。我国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以往的美术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变革,未来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才是未来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些美术教师也受到了影响,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美术教育的质量以及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学目标很重视,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能够指导课堂教学,让其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所以,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就需要注重教学目标设计。当前教学目标需要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主要围绕以下三点来进行。第一,需要培养可以从事美术事业的高质量人才,防止学生只有熟练的技巧却缺乏美术创造力。第二,美术教育不能以把学生培养成著名画家作为目的,而是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态度。第三,高校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美术情操,促进他们的美术创造力提升。比如,在色彩静物写生练习中,教学目标就应该设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让学生临摹静物,在学生可以熟练应用色彩功能后,可以让他们自己搭配色彩,这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巩固他们的美术知识。

(二)重视美术教育的人文内涵

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艺术创作技巧,还需要注重提升他们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得到身心发展以及深化,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美术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本质。

(三)强化美术实践教学

美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美术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比重,建立有效的美术教学体系。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来举办主题讲座,带领学生到美术馆中临摹写生,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创作活动。学校还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建立美术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让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美术教学还需要把课程教学和实训项目融合到一起,学校需要积极和广告公司、媒体机构等进行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单位进行轮岗实习,并在单位选择一些和美术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设计中。如果学生设计的作品可以被选用就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物质激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累计,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假期实习活动,让他们利用假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不断拓展自己。

(四)加强多元文化教育

在艺术创作中最不应该闭门造车,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吸收了多元文化的精髓才能够获得成功。因此,高校美术教学中需要强化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敞开心胸,积极地吸收各种文化精髓,注重多元文化的艺术价值,进而打破以往艺术创作中存在的封闭性思维问题,让学生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多元文化。

(五)重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联系

不同学科间其实都是存在一些联系的,美术教育也和其他学科之间有联系,所以,未来美术教育的一个趋势就是怎样正确地把握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全面发挥出这种联系的作用,让各个学科教育间能够做到优势互补,让不同科目的知识可以融合到一起。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因此,要想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美术教师的素质,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让他们担当科研以及创作的重任,邀请一些重点院校的教授到学校中进行演讲或教学,定期让优秀骨干教师去进修,到企业中参与实践,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高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基础,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这关系到高校的发展。

(七)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当前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教育领域中也是如此,美术教育中也应用了信息技术,且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多媒体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可以把抽象的绘画内容变得形象,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这一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办不到的。因此,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对多媒体进行利用,有效辅助教学,比如,在素描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透视规律的理解效果并不是很好,对学生学习来说存在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直接展示出透视规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是落实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明确当前的教学目标,正确地把握美术教学的未来趋势,学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美术实践基地,加强和单位企业之间的合作,有效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安喆.高校美术教育的弊端与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5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

工艺美术是人们经过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是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一种象征,从20世纪开始高等教育中就包含着工艺美术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却由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艺美术的重要性,并对之产生兴趣,目前也有很多的高等院校开设这一专业,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创新,顺应时展要求,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顺应时展,首先需要增加工艺美术教育所覆盖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去思考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将工艺美术传承和发扬。

1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手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这是每个人都不可以否认的,任何一种类型的手工艺技术都有独特性,有着专业的加工技术,从而可以制造出精美的手工艺品,通过一些合适的条件就可以永久流传,象征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是如果要把一种手工艺技术传承和发扬是需要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因为社会在发展,工艺技术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由于工业生产的需求,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技术被以大工业生产为主流造物的方式所取代,当前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已经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单纯从事手工艺去谋生的人会越来越少。民间工艺是人们经过长期劳动而传承下来的,所以现在传承的角度上来说,以前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是依靠手工艺技术去谋生的从业者,并可以通过收取徒弟的方式去将手工艺技术传承下去,例如制陶、漆艺、雕刻等等。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于手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了解发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很多人不想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甚至不会有很好的收益,因此也就造成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人放弃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借助外力,因此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顺应时展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做出思考,提出更好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将其延续和创新发展。

2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品味不断的提升,因此工艺美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需求都很大,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工艺美术品所带来的作用是其发展与传承的时代,但是存在缺乏工艺美术人才的问题阻碍了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所以开展工艺美术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国家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工艺美术方面来说,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是少数的,不符合国家所倡导的科教兴国战略。面对巨大的工艺美术品市场需求,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仅缺乏专业素质搞得人才,还缺乏熟练技能的人才,所以面对当前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依据,去思考工艺美术人才未来的培养方向,从而培养出更多工艺美术人才,及时抓住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的时代机遇,得以将其发扬。目前在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缺乏培养目标,其一是有的教师只专注于基本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实践能力训练,使实践课程也只是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其二是学生没有用到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与设备,造成了学生无法训练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思维;其三是教师只注重最终的结果,没有关注整个过程,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四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工艺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社会对于工艺美术人才是急需的,但是在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是不确定的,有的人认为是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有的人认为是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但是在我看来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不能单一发展,进行一概而论。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如果不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依据去确定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那么即使由院校开展工艺美术专业,从本质上来说也只会变成普通的美术教育,因此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必须充分考虑大市场需求因素,否则是毫无意义的。

3.1确定培养目标

开设工艺美术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首先应该具备清晰的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面向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其实践能力,该专业的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工艺美术专业所必需的技术技能,有独立工作能力,掌握一定工艺美术理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发展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一共包括7点:(1)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理论知识和工艺史知识。(2)掌握绘画理论知识和技能。(3)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和色彩搭配技法。(4)掌握基本的构图原理,具有初步的构图创作能力。(5)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修图、版式、制图等)。(6)了解工艺美术行业动态。(7)具备收集、选取艺术创作素材的能力。

3.2建立工艺美术教育体系

在我国早期开展工艺美术教育的高等院校中,其区分标准是造型门类,主要是培养从事工艺美术相关职位的人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进行的改革,国家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注重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开设上主要包括普及型和专业型,普及型工艺美术教育主要是指在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中所开展的工艺美术课程,包括美术课、手工课等;专业型工业美术教育是在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是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技能及知识的,在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交流渐渐加深,西方的设计理念被吸收和加入,造成了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教育被忽略,但是当前国家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认识到工艺美术教育是不可忽略的,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工艺美术教育体系,找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工艺美术教育方法,将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进行融合,进而实现本土设计创新。

3.3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由于我国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工艺美术专业不可能开设所有的种类,因此所包含的范围是有限的,并且如果只开设其中的一种类型,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单一,影响到将来的就业,所以高等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给学生配备实践教学教材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校可以与一些工艺美术专业的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院校还可以结合工艺美术的课程开展一些设计比赛或者项目让学生参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的走入社会;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增长自己的见解,学习到更多的设计方法。总而言之,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时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4转变教学理念

当前工艺美术教育需要进行转变教学理念去培养出具备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从而实现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时不能采用别人现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将所有的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工艺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工艺美术教育形式多样化,进行开放式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促进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从目前我国工艺美术的市场需求来说,我国缺乏实用型的工艺美术人才,但是如果放远目光,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应该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工艺美术人才。当然,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因此工艺美术教育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工艺美术相关的知识,培养出专业技能强,高素质,创新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发展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

参考文献

[1]杨林.文化产业背景下工艺美术高等教育改革探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16(01):67-70.

[2]张祖荣.关于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教育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6(13):91-91.

[3]许奋.当前办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对策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1):41-46.

[4]张建华.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现实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69-71.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6

一、优化设置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和凸显专业特色

(一)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优化设置。现代社会对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逐步朝着综合型发展方向前进,对此,应该不断完善和优化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应该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课程结构,定期开展美术设计活动、专业讲座以及课外拓展等,这样既能够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的设计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课外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其次,应该为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创造与其他学科交流沟通的机会,深化学科合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最后,应该不断完善和优化商业美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在对传统课程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构建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另外,商业美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改革、创新课程设置,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凸显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特色。学校要想培养出综合型的优秀商业美术设计人才,就要让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独具特色。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比如市场发展方向、市场特色、市场前景等,依托地域实际情况凸显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特色,构建独具特色的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和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商业美术专业教学内容

(一)明确教学目标。当前,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明确教学目标对其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培养出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型优秀人才,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价值、发光发热。

(二)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资源制定和完善教学实施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调整教学实施方案,提升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适配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反馈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调整和优化教学实施方案,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模式。如今,商业美术设计抄袭、模仿问题频发,设计作品缺少特色,千篇一律,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商业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专业设置类似,通常是哪所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出色,其他院校盲目模仿,专业设置千篇一律,商业美术专业特色缺失。加之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成绩,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创造力是在浪费时间。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沦为“学习机器”。所以,在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弥补学生学习的不足,让学生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美术设计作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汲取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优秀设计理念的引导下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作品,促进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应在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多种艺术风格,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四)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现代化技术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该制定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商业美术设计作品多利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学生设计作品的实际效果很难体现出来,打击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设计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展示,能够把学生设计作品的实际效果充分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设计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突出商业美术设计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商业美术设计实践技能。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商业美术设计的魅力,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设计风格和特点,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趋势,适应工作岗位,为商业美术设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将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该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的结合。首先,教师应将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对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之后,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教师在一旁指导,以便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另外,教师还应该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制度,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学生积累一些实践设计经验。教师还应该确定设计项目的课题,把设计项目的课题与实际设计项目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其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还应该与市场发展需求以及发展方向相结合。由专业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市场调研,并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保证学生的商业美术设计作品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和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从而让学生适应商业美术设计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市场服务,促进商业美术设计市场的持续发展。再次,商业美术设计教学应该重视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在企业实习,能够不断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熟悉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内容,不断掌握设计实践技巧。最后,商业美术设计教学还应该增强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院校沟通能够让学生接触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商业美术设计理念,成为综合型人才,适应商业美术设计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更好地为商业美术设计市场服务,促进商业美术设计市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群体对其予以持续关注。教师应该对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和专业特色进行优化设置,培养大量的综合型人才;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和优化商业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适应市场变化趋势;将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扎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实践设计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设计风格和特点,设计出更优秀的商业美术设计作品,提高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群.基于适合的教育高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资讯,2019(25):105-106.

[2]储艳洁,程艳萍.基于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商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索:以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9):125-127.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7

关键词:建构主义;项目教学法;美术史论

一、国内专业美术院校美术学专业的特点

国内的专业美术院校,在本科教学阶段多开设有以美术史论为依托的美术学专业。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学专业也开始从小众的精英教育向大众的复合教育转变,这种转变突显为学科内部专业数量的增加。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湖北美院美术学专业于1994年申报获批,美术学系创立。美术学专业以中西美术史论教学为根基,培养相关的美术人才,在此后的十年间一直是美术学系的唯一专业。从2003年开始,美术学系开始了大发展的步伐:2003年艺术设计学专业设立;2008年艺术管理专业设立;2009年艺术教育专业设立,同年美术教育专业并入;2016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至此,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成为了涵盖6个专业方向的综合大系。其他的专业美术学院的美术学系也有着相似的发展,有些专业则并行拓展为学校的二级分院(如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与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人文学院等)。这种拓展使得当下拥有数个专业的美术学系或人文学院,成为了以美术史论为根基、枝干众多的“大美术学专业”。这种应对社会需求在短时间内拓展的专业阵容,其益处显而易见。但是具体到教学工作方面,这种拓展就意味着课程要在保证美术史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也是需要教学团队持续思考的严肃问题:如何在专业拓展、学生增多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后经过一系列学者的丰富完善,被逐步应用到教学领域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项目教学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设定目标营造情境,师生共同完成一个相对完整项目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将理论知识运动到实践中去。当下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是信息超载,一个是知识碎片化。这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个性化的蛛网式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来整合信息与知识碎片,实现知识内化乃至知识创新。这也是国内美术院校中“大美术学专业”本科生与教师面对的共同挑战。美术学相关专业本科生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带来大部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时间降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地依赖于主动的课下学习。伴随着美术类媒体、数据库等数量的增长与多元,学生获取的众多信息更多地依赖于网络。网络时代所特有的知识碎片化特征,使得学生很难甄别信息,并将之系统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因此知识的获取方式愈加简易,也愈加转瞬即逝。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具体的项目设计与实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继而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以及课下所获取的理论知识应用、整合起来,不管对于应用型专业(如艺术管理等在美术史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还是对于传统的美术史论专业,都至关重要。

三、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相关探索

为提升教学效果,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针对6个专业方向的本科四年的教学,在具体理论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以外,还系统开设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约占各专业方向本科课程总学分的14%左右。目前包括艺术实践(写生)、艺术考察1(省内或临省)、艺术考察2(跨省)、博物馆考察、展览调研、展览策划、文献编辑、毕业论文专题这几个部分的课程,课程由浅入深,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通过项目的策划实施,整合不同专业方向以及校外的师资力量,更有针对性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项目中去。经过近几年的尝试与努力,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积攒了一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托主干核心课程进行项目设计,突出专业长项,重视文献。美术史论专业是美术学系积淀最丰厚的一个专业方向,后续成立的各个专业都是在史论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沿革决定了直至今日,各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基本上还是以美术史论类为主,而史论类课程同时也是后续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前提,这种历史沿革与课程设置的现状在国内各专业美术院校“大美术学专业”中也是类似的。所以在教学中设计项目之际,就必然要考虑到美术史论的核心地位。针对这一点,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的做法是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充分重视美术史论的重要性。这种重视在艺术考察、博物馆考察等课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通过展览调研、展览策划、文献编辑这几个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打造的“史论特色文献展”。“文献”最初是作为记录知识的一个技术性词语,后被引入到展览领域,成为一种展览形式。伴随文化领域的繁荣,文献展近些年在国内愈加受到追捧。文献展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展览,就在于丰富的文献给展览带来的思想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在文献展中,策划团队借用艺术品以外如图片、数据、视频、实物等彼此间有逻辑关联的文献营造情境,引导观众更好地体会展览中的艺术品。具体到实践教学中,综合考虑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现有资源,美术学系从2015年启动系史文献展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团队负责策划组织工作,通过文献及实物展示的方式,系统梳理美术学系的发展脉络,并追溯了美术史论教学研究的学术渊源。这种依托文献展的项目设计,要求美术史论、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设计、艺术教育等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策划与实施。这对本科三、四年级学生是极大的锻炼,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项目中,以及通过项目实施的方式将自身通过各个途径获得的碎片化知识整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文献搜集梳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对板块化课程和需要独自完成作业的日常课程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补充。第二,注意项目设计的可延续性与系列性,逐步打造资料库。在教学环节中设计项目,为更好地营造项目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就必须考虑到项目设计的延续性和系列性,通过一系列彼此关联的项目的实施,逐步积攒经验与资料,形成适用于自身的项目教学法资料库。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在艺术考察1、艺术考察2课程的考察路线设计中,根据专业需求确定了几条主干线路,具有针对性地开展考察课程,并在考察结束后以学生论坛的方式来呈现考察成果,将相关成果装帧成册进行保存。在考察课程开展中,力求围绕几条相对固定的线路,逐年提升考察的深度与广度。另外,如文献展项目实施中,也充分注意到项目的持续性,尽量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开展新的项目设计,逐步丰厚资料与经验,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等校外资源。目前国内各大美术院校都根据专业特色,逐步设立了一些实践教学基地,如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机构,艺术商业机构、创意产业园区等。院校与教学实践基地,根据双方需求和资源,合作设计教学项目,这对于建构主义理念下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资源。目前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已经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合美术馆等开展了“馆系共建”项目,包括馆内专家至学校开展系列课程、活动,组织不同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馆考察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美术学系正在考虑和馆方开展更进一步的合作项目,更好地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资源,如合作设计课程等,力图完成双师制度的建立与稳定教师团队的打造。第四,重视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与多主体式评价。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主要依靠结课考核的优劣为主要评价依标准的终结性考评方式,建构主义理念下项目教学法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不仅要采用重视项目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等多主体的评价。具体项目的实施中,形成性评价和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更能够帮助学生认清楚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注重过程,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其中充当引导、指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在系列实践课程的开展中,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重视过程与多主体评价的重要性。不同于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的实用性设计项目可以参与,有更多的与校外人群交流的机会,美术学专业史论为根基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理论、项目模拟的方式为主。这就决定了许多学生在团队协作、自我调控方面的短板性,而通过在校过程中教师引导的多主体式形成性评价,能够给予学生“试错”的机会,为其自身的成长和之后的就业工作提供更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小学电教,2004,(5):4-5.

[2]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4,(5):5-11.

美术知识理论范文8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形成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其本质为社会科学。但是,由于时代不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开始渗透于社会各行各业,最终形成新型理论的体系。现代化建构主义理论中最著名的思想是真理即是创造,准确清晰地将建构主义理论表达出来。结合教育领域展开分析,这一理论明确提出学生在教育中并不是没有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将现有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框架,积极融入新知识和理念,确保学生能够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建构主义理论涉及到学习范围相对较广,例如协作、情境等内容。针对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将学习环境与理论进行总结: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人员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搭建。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高校教育改革

建构主义理论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对学习问题阐释,明确提出教师指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总的来说,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学环境由情境、意义、协作与会话四要素组成。所以,进行教学改革需要与构建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相适应“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环节中专业教师积极发挥指导、组织、促进和帮助等作用”,通过情境协作与会话搭建要素最大程度上激发高职院校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意识以及参与积极性,最终实现高校学生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建构这一目标。根据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教学改革必须要遵循四点原则:第一,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第二,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情境创设;第三,重新认识协作教学对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第四,全面了解教学的目标是完成建构意义,并不是对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问题

(一)美术科目设置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美术科目教学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对美术教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比较混乱,并且国内高职院校对美术科目教学认知程度差异较大。由于美术专业在教学设置和方向重点等内容上有着诸多问题,通常情况下侧重理工科目的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常见的有:动画开发设计、软件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内容,比较缺乏艺术性和理论性;侧重文史科目的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常见的有:美术理论和理论基础等内容,比较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由于美术科目的设置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美术教师能力受限

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存在着较大发展空间,部分以上的美术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较低,由于高职院校从事美术科目教学人才占比较少,课程设置存在着其他专业讲师兼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对美术科目教学认知不全面,认为动画影视、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与之相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术教学的现实问题,也由于严重缺乏系统专业的教材与师资力量,降低了美术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美术教育脱轨

受到行业市场影响,使得现代化美术更加侧重商业价值,而忽略了其艺术价值。但是在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环节,过于强调美术艺术方面内容,对商业性内容讲解较少。这使得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和实际行业内需求脱轨,美术专业人才也无法适应市场环境。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措施

构建主义理论明确提出师生作为教学主体和主导地位,强调进行课堂情景模拟教学,并且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要在积累课堂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取课外知识。相关教育学者认为美术教学与改革研究诸多观念相符合,开始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力。在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下,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加高效地从专业教师处获取各种知识,并且将专业信息进行内化、同化以及改造等操作进行处理,更加重视学习全过程对学生创造力培养和塑造。所以,建构主义理论相较于传统教学理论有着明显差异,想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价值,必须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展开改革。

(一)确定美术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整体教程基础与核心环节,并且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为美术教学课程指导方向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组织与选择各类教学内容。所以,确定美术教学的目标已经成为美术教学整个体系构建核心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人员需要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能力,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教学方案。相较于其他专业科目,美术专业教学更加重视对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为美术行业需求提供更多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对深层次艺术欣赏和评估能力。现阶段,美术教学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尊重和理解多元化理论知识、树立科学审美意识。

(二)构建美术教学的课程

构建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重视美术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引导教职工树立系统观念,杜绝发生课程内容拼凑问题。综合考虑美术课程构成要素,提高各要素间交流和联系,进而形成美术教学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高职院校美术专业课程仍然处于改革的初级阶段,实现课程整合的决定因素是重视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的整合,树立审美鉴赏观念,为高职学生提供相对完善的美术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提高学生认知能力、道德意识。现阶段,多数以上的高职院校在美术专业课程设定主要由专业教师自行提出,各院校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美术专业教程结构也存在着过于单一的缺陷。此外,随着教学改革脚步不断加快,更多高职院校在教程内容选择具有盲目性。美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美术理论知识,二是美术知识实践。针对教学课程进行细化,美术专业理论由写作、透视以及解剖等内容组成;美术知识实践则由人物写生、自然环境临摹以及艺术考察等内容组成。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地域特征和教学现状,加强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两者间沟通联系,提高课程内容灵活性与趣味性。发扬对基础人文知识的继承,全面调动专业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深度开发专业学生潜能,并通过采用学分制考核方法来约束专业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实现美术学科整合,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基础条件。

(三)优化美术教学的设置

教师需要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方法的筛选,通过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专业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学生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个性鲜明的国画为题材,详细讲解国画发展历程、造型概念以及技巧流程等,分享绘画实践的技巧,帮助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技法。相较于公共类美术课程,美术专业教学具有更高的学术性和针对性,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带动专业学生切身感受到美术科目的专业程度,训练专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积极鼓励专业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并将自身创新思维和特征融入美术作业创作过程中。

(四)加大美术教学的管理

美术专业教学构建能否平稳有序的进行,取决于管理工作执行程度。所以,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对教学管理方面的监督和支持。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主要是将传统教学的模式为框架,增设艺术教育组织,并且确保其独立性。此外,与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整体教学进行整合,采用高素质和能力的教学团队,实现专业教育和公共教育目标双向落实。在院校内搭建相对理想的艺术环境,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独立的美术教育思路,实现整体教学自主性,并为美术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采用美术教学的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下,要求教师需要全面考虑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信息,选择更加合理与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重视对专业学生美术作品各项问题的收集与分析,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法,实现对普遍问题处理和解决。搭建集观察、收集、调整以及反思为一体的理性教学格式,并按照循环教学框架进行具体内容的落实,确保专业学生学习习惯和积极性不受影响。教师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理念,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上激发专业学生美术创造性思维和潜能,确保学生个性化优势的形成。教师要营造更加良好的课堂沟通氛围,加强师生间教学沟通,确保实时掌握专业学生对知识掌握效果,并且顺应专美术专业发展趋向,给予专业学生建设性指导。教学模式的互交性重点体现在教师与专业学生、专业学生之间交流,教师按照课题内容营造情景模拟环境,吸引专业学生参与兴趣,并且围绕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专业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取新知识。

(六)培养专业学生自主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也体现了高职院校美术科目教学观念的变革,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填鸭式、教条模式的缺陷问题越发明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所以,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美术专业教学将学生的特征和个性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促进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感受到教育意义,教师要积极与专业学生沟通和交流。在学校生活中寻找专业学生优势和特长,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辅助指导。通常情况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和专业学生共同参加情境内容中,最大程度上激发专业学生潜能和创造能力。基于美术作业创造基础上,重视对更深层次美术知识的讲解和渗透,确保建构主义理论和美术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积极鼓励专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自身知识熟练运用到美术作品创作中。此外,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形成教学管理和约束。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调整和完善教学效果考核制度,坚持课堂教学多元性标准。例如,将美术作品写实、技法表现应用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和观点,公正和客观的考核美术作品。鼓励专业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逐渐形成自主创造意识,并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伴随着构建主义理论不断深入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受到业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在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强化专业学生审美能力、艺术基础素质以及培养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美术专业实际教学内容中,教职工要重视对构建主义理论学习和掌握程度,全面了解理论内涵和本质要求,增强师生间交流和沟通。从美术专业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角度进行优化与调整,确保与专业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相符合。搭建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健康发展,并在美术领域发挥出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改革高校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0(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