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1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当前国家日益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改革与普及学前教育。结合社会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反思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实现培养目标,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作为载体。通过对国内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比较,分析我国本科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内涵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规划,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指依据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型课程所占比例及各类课程怎样构成整体[2]。

2.国内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比较研究

2.1国内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幼儿教育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其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知识类、技能类和实践类。知识类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并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包括教育通论、心理发展、课程与教育以及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及幼儿园课程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技能类的课程为培养学生毕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包括艺术素养课程、幼儿教玩具制作、幼儿园教学设计、教学法和教师口语等;实践类课程是通过教学实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幼儿的实际问题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分为幼儿园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3]。宁夏师范学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其中通识课程大约占总课程的31%,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53%~56%,专业技能课程大约占3%,实践课程约占13%[4]。万莉以华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综合得出课程设置大致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大模块。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7%,学科基础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4%,专业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8%,实践教育环节约占总学分的11%[5]。

2.2国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

美国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教师关心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包括艺术、人文、社会等内容;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分科精细,着力于使学生构建扎实的教育理论,涵盖早期儿童教育、安全和营养等课程;专业实习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从中获得教育经验,这部分课程在学生的整个课程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教育实践,约占整个教育时间的30%[6]。

英国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四大模块:核心课程研究、专业研究、学科研究和学校体验。核心课程研究包括师范生必学的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国家核心课程及教学法;专业研究是为了思考和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涵盖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方面知识。学科研究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门学科作为专攻领域;学校体验模块主要包括见习、实习等内容[7]。

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三年的专业教育中,每年每学期都必须到各种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见习实习,教育实践总时间为19周。而每年的必修课程主要分配为:第一年学习教育实践导论,教学策略;第二年包括儿童心理教育、社会教育等;第三年包括儿童音乐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8]。

3.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李可娟选取陕西省开设有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六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发现这六所院校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通识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分配不合理,实践课程执行效果不佳,课程设置与执行不同步[9]。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实践类和专业技能类课程较薄弱,专业知识陈旧且脱离幼儿学习生活,专业课程内容过分重复,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10]。文颐、唐大章等选取四川省幼儿园园长和成都中职学校优秀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种类少,缺少一些重要却总是被忽视的课程如教学资源开发、家庭教育指导,意外事故处理等[11]。

总之,结合国内外研究与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各高校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实践类课程这个角度来分析。其中,知识类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些课程中,知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识课程中职业素养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比例偏低;专业基础课覆盖范围小,且理论知识陈旧冗杂,某些知识点在各个课程之间重复出现,而新兴学科如0―3岁婴幼儿保育知识、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等却鲜有开设;通过对幼儿园园长的调查研究发现本科生虽然理论方面优于专科生,但技能较弱,进入幼儿园后还要经过培训,不能直接上岗工作。此外,技能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反映艺术素养课程如钢琴课,能够在课后练习的机会比较少,琴点紧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践类课程中,美国的专业实习课程占总课程的30%,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尤为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而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仅占全部课时的11%―13%,且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的指导和评价较少,影响实践效果,突出表现在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实践能力不足。

4.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建议

“任何一所高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学时、内容及衔接、交叉,都是这个学校(专业院系)的核心,也是该专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体现”[12]。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也是各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载体,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结构至关重要。如史丽君从《专业标准》的视角出发,指出各高校应该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并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增加保育类知识课程,改革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13]。邵小佩,周灵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研究了就业取向下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并提出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和冗杂,增加课程中的展示性活动,合理安排课程设置顺序[14]。李学杰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幼儿成长教育,提出应增设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等多门选修课程,开设专家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的前沿知识[15],把握本专业的研究趋势,增强学生研究意识。

结合国内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的现状与社会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需求,按照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首先,在知识类课程中,应拓宽专业基础课程的覆盖范围,增设0―3岁婴幼儿保育知识、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等新兴课程,整合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删减并系统性地归纳这些学科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并在教材中适量地加入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幼儿园见习,与幼儿园教师合作等方式,定期透过幼儿在课堂和游戏中的表现更好地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避免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此外,在设置专业选修课时,要与专业必修课有一定的联系,拓展并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识课程中,提高职业素养类与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比例,在培养学前教育优秀教师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出品德高尚、具有人文素养的人。

其次,在技能类课程中,要着眼于社会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市场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一般考察应聘者的唱歌、跳舞、弹琴、绘画、讲故事、说课、上课等专业技能素质,因此,各高校仍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鉴于学生反映得到技能训练的机会与指导不足等问题,建议各高校合理安排课时,进行小班教学,在周末开放琴房,并及时检修钢琴,为学生有充足的练习资源提供保障。此外,学校开设的艺术技能课应有针对性,顺应社会需求并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出色,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及教师的研究方向,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技能课程。

最后,应加大实践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改进教育实习的方法。借鉴国外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实习课程及本专业的应用前景,需要对目前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予以调整,适量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各高校应积极联系学生的实习基地,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要去实习基地进行观摩,以分散见习的形式开展实践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关注幼儿的情绪、认知、思维、行为等方面发展,每次的见习都要求学生有所记录,并把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由老师整理出幼儿常见的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贯穿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在大四的集中实习时间里,应对学生提出更高、更实际的要求,不仅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更要侧重于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培养他们反思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中日两国教师教育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侯怀银.高等教育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86.

[3]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李芳霞.地方型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教育与职业,2014,24:126-128.

[5]万莉.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6]王少妮.美国幼教师资职前培养体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胡福贞.当代英语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特点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9(9):44-50.

[8]彭攀.当代各国学前教育教师教育培训发展情况分析[J].科教文汇,2008(11):19.

[9]李可娟.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0]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文颐,唐大章,杨春华,王青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幼儿园长及成都中职学校幼教专业骨干教师的调研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

[12]李可娟.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3]史丽君.《专业标准》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黑河学院学报,2014(2):67-69.

[14]邵小佩,周灵.就业取向下学前教育本科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4):119-124.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护生临床

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1护生因素(1)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主动性差。进入21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2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3社会因素(1)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对策

2.1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3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2]。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4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常见疾病-主要疾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3]。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5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晨

2.6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在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一天踏入病房就对护生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儿科特点强化易引起失误的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或行为习惯。

3小结

由于儿科的特殊性给带教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患者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目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断总结和改进儿科护理的临床带教水平,可使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力群,李湘苏.简论护理临床见习带教的原则[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66-67.

[2]杨丹,张德辽,刘成霞,等.新形势下临床护理带教方法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186-187.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4

我们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实习学生为主体,以儿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例及其症状鉴别诊断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分为不同的专题,如:小儿惊厥、腹痛待查、新生儿呼吸障碍、血尿待查、发热原因待查等。通过不同典型的疑难病例,用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结合病案导入式教学及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在病例讨论前一周,把要讨论的病案资料打印后发给实习同学。学生为主导,分小组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运用EBM医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网络平台查阅国内外有价值的文献,收集与病案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关的资料,并学习对资料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儿科理论知识横向联系,分析总结出与病例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及其相关依据。

在疑难病例讨论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分析总结的报告做成多媒体文件。病例讨论时,由各小组学生为主导,进行知识的分享,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的讨论。从而提高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展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同学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等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通过对所查阅国内外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出与问题有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真正做到授之于渔。同时能不断拓展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要求,改革儿科临床教学的方法,采取典型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提倡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仅单纯掌握现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更进一步加强了实习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实习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使学生将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而且让同学们将所学到的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基础学院学到的计算机课程、文献检索课程的相关知识与儿科临床实践相结合。

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改进,随着网络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医学生将能够运用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获取大量的文献信息和医学资料,使医学生能在以后的医学工作中掌握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医学观,使医学生们学到保持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学习并不断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实现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终身学习的良好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型临床医生。在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医学资料,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促进儿科临床教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进一步转变,使儿科临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这种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能逐步提出更完善的运用EBM理念指导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案,并推广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我们儿科临床教学的质量。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医学教育需要,引入循证医学模式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育新观念是必然的趋势。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采用,对促进医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者:纳玉辉 刘梅 戴梅 段晶 黄永坤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5

     1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临床工作的基础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看病”,因此必须了 解“病”。在医学上,小儿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年龄越小, 差别就越大,绝不仅仅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胎 儿到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青少年, 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 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遗传性先天性疾患最为多见,感染性 和其它后天性病症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这个阶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1]。正是由于小 儿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点,疾病谱与成人不同,而且病 死率高,所以加强及巩固儿科学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 相关的知识、理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才可能及时帮 助解决临床问题。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能帮助影像医生形成正确的儿科影像 诊断思路。系统地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儿科生理 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有一个总的了解,结合具体临 床工作,逐步形成儿科影像思维方式。这对于非儿科系毕业的医 学生、综合医院的进修医生可能更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纵 隔增宽首先要想到肿瘤;而在儿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儿童在 5岁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较大,在胸片上显得很突出,20岁以后 则不应再表现突出了[2]。再如:儿童恶性肿瘤潜伏期短,生长迅速, 侵袭性强,罕见与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关;以白血病最多见,其 次是脑肿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 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恶性肿瘤多与环境致癌因素有关,多见上 皮性肿瘤,如胃肠道癌、肺癌、膀胱癌等吒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临床工作中不易漏诊误诊。儿科临床 工作中,常常遇到许多先天发育异常、发育畸形,小儿全身各个 系统器官均可发生,而且在一个患儿、甚至一个系统器官常常会 合并存在多种和或多处畸形,其中许多是必须进行手术矫正或切 除的;熟悉相关儿科学及胚胎学理论知识,则不易漏诊误诊。比如, 小儿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可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形态变 化也多样;而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本身又常伴有多种器官、不 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约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见的多发异 常为VACTERL ( V代表骨性脊柱异常,A为胃肠道闭锁,C为先 天性心脏病;TE为其他的气管食管异常,R为肾脏及远端泌尿道 异常,L为肢体异常)联合体。此外,还可伴有唇裂、腭裂、后 鼻孔闭锁和狭窄等等治疗和预后与伴发的异常、以及异常的 部位及程度密切相关。再如,胚肾最初位于盆腔内,随着腹部的 生长,肾脏逐渐上升,并旋转了 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触到 背上腺,到达了最终的位置肾窝在胚肾自盆腔上升和旋转过 程中的发育障碍就可形成异位肾和肾轴旋转不良。知道这些,就 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盆腔异位肾在影像检查时,若一侧肾窝空虚, 则应继续向下寻找看看是否有异位肾不过,胚肾上升过了进人胸 腔这种少见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功能及 代谢改变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改变,即异病同影:而 同种疾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即 同病异影;这时除了考虑综合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外,密切结合 相关临床资料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相关临床认识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做好治疗前后的影像评估工 作。比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囊肿作胆总管近端(或肝管) 空肠Roux-Y式术或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普遍采用 的术式,可以达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胆液分流的目的[5],了解了 这些术式,就会明白术前后影像评估的要点,才能看明白术后 的影像改变。

2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开展儿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医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人,医疗服务行业的主旨是为广大 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M,这是医学科研工作 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临床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往往是 人类医学科学发现和进步的起点。纵观现代医学的历史,就是一 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互相推动的发展史Wc无论是临床型研究, 还是基础研究,皆非凭空而来,都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临床需要, 而前者与临床实际关系更为紧密。临床科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临 床工作,以解决临床疾病的诊疗为目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提 高认识,因此好的科研工作会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从而形成良 性循环。作为儿科影像医生,开展科研工作仅仅懂得影像技术、 影像学表现显然是不够的,要懂得儿科临床疾病,要有丰富的儿 科学相关知识,这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源泉。

另一方面,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努力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 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作,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儿科课题,往 往事半功倍,而结果可能会更深人、更科学,更能为临床提供依据。 

    3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儿科理论知识点总结范文6

面向中医院校的《儿科护理学》教材不同于西医院校,教材的编写中增加了中医理论和中医操作技术,既要讲授西医护理知识还要介绍中医相关知识,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更多的内容。我校儿科护理学理论学时为56学时,如果既要讲授西医知识,还要顾及中医理论的话,学时明显不足,以往的教学中每位教师总感觉规定的教学内容讲不完,学生又觉得内容太多不好理解和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以西医内容为主,中医内容为辅的方法解决了学时不足的问题。

二、根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章节或疾病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时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抛出一个知识点,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一步一步推理整个机制;讲解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时可采取提问式教学,每讲一个内容后随机点名,让学生说出其原因和原理;讲解病案分析时可采取参与式或情景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多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儿科护理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内科护理学相似,根据此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了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虽然是儿科护理学的重点防治疾病之一,但在内科护理学中已经学习过,所以我们采用的是教师提出自学目的、要求与思考题,学生根据教师的具体布置自主学习,学习时结合内科护理学知识,分析总结此病在内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的异同点,完成思考题,最后教师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辅导答疑。

三、根据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大学院校都有条件进行多元化教学。在诸多的教学手段中,对儿科护理学来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学生虽有机会通过课间实习、临床毕业实习接触一些儿科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但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孩子生病时常有多位家长陪护,家长对学生的见习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往往不让学生接触或观察患儿,这给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对疾病知识的理解造成了很多困难。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接触临床少的不足,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或配套光盘讲授疾病,展示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学生一看画面就知道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

四、根据市场需求,改革实训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有传授知识的优势,但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适应护理教育的发展和护理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适应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时不是单纯操作练习,而是设计病例综合练习临床技能,需要学生思考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及规范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训中增加了中医儿科护理操作技术(捏脊法、推拿按摩法等)和中医内容,比如婴儿抚触时我们告诉学生每个部位相对应的穴位名称及功能,使学生练习西医操作的同时思考中医的原理,实践中西医相结合的实训模式,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西医常规儿科护理操作技术,还能掌握中医护理技术,体现了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特色,也为今后学生就业提供了一条途径。

五、根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

护理学专业的特色之一是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训教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实训学时和实训内容,加强临床护理操作能力培养。目前社会环境下儿科临床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还靠实训教学,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儿科临床技能,提高临床适应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七、根据教学结果,改革考核模式传统的考核模式基本上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综合,平时成绩主要来自于课堂提问及小测验(占20%),这种考核模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改革了考核模式,目前的考核模式包括课堂提问、期中考试、实训操作技术和期末考试。其中课堂提问为10%,期中考试为10%,操作技术为20%,期末理论考试为60%,实训操作考核在所学的操作技术中随机抽签而定。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降低学生突击学习也能得高分的几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能掌握临床儿科护理技能,可指导家长小儿日常护理知识,提高临床工作适应能力。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