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早期教育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1

【关键词】儿童绿色教育;教育本真;自然本性

与整体的绿色教育理念不同,儿童绿色教育更注重个性的差异性、发展的阶段性、内容的适宜性、方式的主动性和自然的应用性。绿色教育会将环境保护作为首要的教育目的,而在儿童绿色教育中这只是作为必要的内容而存在。同样,在具体的教育本质、原则、内容和方式中,儿童绿色教育更加突显教育对象本身所对应的哲学关系以及早期教育自身规律性的内容。解读儿童绿色教育需要了解它的教育目的、原则、内容、方式和实践载体,阐述其回归本真的早期教育理念。

一、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原则

儿童绿色教育的本质是将自然同教育结合起来,即尊重自然,施法自然和道法自然,并以此为原则构建生命教育、自然教育、成长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教育理论。尊重自然是指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并适时体验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环境信息;施法自然是将教育方式同自然规律结合起来;道法自然是指儿童在各年龄段进行自我生成构建时的自然导引。它本质上是用自然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引导儿童关于教育本身和与人相关的本真思考,即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思考。它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知识和内容,它是一条绿色之路,指引不同个性儿童自我生成的路径方向。

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目的应如同雅斯贝尔斯所言,是认识理解其教育本质,并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这种教育目的否定了个性发展的目标统一性,只是在教育内容上保留各年龄阶段所赋予的计划性,使教育的目的不再复归传统的功利性和简单的知识传输性定位。因此,儿童绿色教育是无功利的教育,是自由个性发展的教育,是自然与天性结合的教育。而教育者所做的工作是采用合乎规律、合乎自然的方式来激发和唤醒儿童对自我生成的需求。

儿童绿色教育的原则是遵循生命、自然和成长及其所体现的客观性。对待生命,须明确生命个性的差异,生命发展的差异,自我生成途径的差异。儿童会在教育学中呈现不同的个性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揭示了不同智力形式的表现,如果单纯以功利的心态去要求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不仅是对生命的不公平体现,亦是罔顾生命个体本身的意义和成长规律。对待自然,需要遵循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运用自然法则,并将自然法则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结合起来,提炼合适的教育法则。对待成长,须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儿童的脑发育等生理发展科学理论,必须符合在不同阶段所体现的心理认知发展和思维模式,必须符合各个阶段的成长敏感期。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原则进一步限制了教育的功利性,思考了教育本真,以及对健康、合理、适宜、快乐教育法则的探寻。

二、儿童绿色教育是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和成长教育

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依据自然法则所提炼的教育法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载体、学校及老师等元素的构建。它的主体内容包括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和成长教育。生命教育是基于教育本真思考而探寻和构建人的自我生成。生命教育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尤其是精神世界的构建,唤醒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思考,同时以人本身所存在的不完善性和有限性来完成自我生成的探寻。自然教育和成长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于生命教育认识你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生命天性所赋予儿童绿色教育的对象和条件,自然和成长教育是儿童绿色教育的具体操作手法和教育方式。在宏观上说,生命教育和成长教育都可以归属自然教育中,所以依据自然法则提炼的教育法则正是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直接载体。

教育是一种科学包涵各种理性的思考,亦是一门艺术融入各种自然之道的教学之美。纳奇安贞的名言:“教育一个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最神秘的。”自然教育正是演绎这门艺术的最佳载体,如夸美纽斯所言,现在,很明显,规则,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中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应当能够、也只能从大自然运转的源泉中借鉴 ,而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以自然为向导,对原理的探索方面。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一致。基于这种对自然为向导,对原理的探索,夸美纽斯总结如下5条原理,作为教育方式的具体表达:

延长生命的原理;

精简学科的原理,使知识可以更快的获得;

关于把握机会的原理,使知识能有把握地获得;

关于开启智力的原理,使知识更容易地获得;

使判断力更敏锐的原理,使知识可以彻底地获得;

在后续的展开内容中,夸美纽斯用丰富的自然案例同教学结合起来,深化上述原理并体现其教育方法和目标。

因此,结合儿童绿色教育对生命、自然、成长的价值导引,其教育方式的表达需要满足以下内容:第一,孩子天性和自然成长决定知识传输内容和方式,以及凌驾于知识的灵魂唤醒方式;第二,提供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教学工具和场所;第三,自然规律,如自然的生成、因材施教、路径依赖等规律在具体教学途径中的应用;第四,教育评价和效果指标必须体现合乎自然和成长规律的目标。在横向上儿童绿色教育表现为:哲学和思维的绿色启蒙,品格与个性成长的绿色导引,艺术与审美的绿色引领,自然和科学的绿色引入,语言和技能的绿色认知,健康和运动的绿色参与。在纵向上它表现为:自我生成的绿色教育体系构建,健康快乐的绿色生活方式导引。总之,儿童绿色教育是给儿童在自我生成的体系构建中,提供给他们关于认识你自己、优质的思维方式、健康的体魄和心态、自由的个性、良好的习惯和品性、广博的知识结构等领域的自然导引模式。

三、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实践

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模式运用上,传输知识的内容和方式,产品载体渗透的相关理念。具体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直接表达,儿童绿色教育强调尊重自然、施法自然、道法自然,这就决定具体的教学模式是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的,具体行为应采用自然法则模式,最后的教育结果评价应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如2岁以前的孩子智力是以直觉体验为中心来发展对世界的认知模型的,这个时候就不能以成人知觉思维的方式给幼儿传递导引元素,只能以图片、声音等五觉感知的方式来传递相关信息。

其次,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体现在环境、教育主体和各种外在元素载体上面,如幼儿园、教师、家庭及父母、国家、企业等方面。绿色幼儿园是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载体,它将教育理念、原则、内容和方式综合的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最能直接代表和反馈儿童绿色教育的理念。另外它也是教育的环境载体,并有责任采用自然环保的人文化设施,让儿童充分体验绿色自然的健康环境。教师和父母是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主体,他们须明确教育目标,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知道选择自然的方式来获得自然的结果,他们需要在关键时刻中理解和支持儿童对自我生成的构建。国家是儿童绿色教育的政策守护者,它保障整体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需求,明确自然与“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方向。企业是儿童绿色教育产品载体的提供者,绿色决定企业研发人员或培训师的教育观念,绿色决定产品研发内容的具体选择标准和原则,绿色决定企业的生产标准,绿色决定着产品的功能和应用。

最后,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还体现为该理念所产生的生活影响,即绿色生活模式。绿色生活模式是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大家使用绿色产品,引导人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主要在两方面体现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第一,儿童绿色教育能够通过激发人对绿色理念唤醒,主动地学习和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第二,儿童绿色教育的产品和成果直接构成绿色生活的物质环境体系。前者是绿色思维、绿色出行、绿色居家、绿色消费等行为的直接体现,后者是以绿色教育产品为主构建的教育载体表达。

参考文献

[1]倪梁康.“我所理解的‘哲学’ ――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尼采、胡塞尔说开去”.哲思杂志,1999年2月第1卷第4期。

[2]蒙台梭利著,祝东平译.《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3]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4]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5]王延问,王光明.《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6]王萍.“感悟‘绿色教育’”.绿色中国,2006年第11期

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2

【摘要】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早期教育,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教育是三岁之前的家庭教育,孩子出了问题,大多是家长出了问题、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如果错过教育的黄金时期,想要弥补事倍功半且效果令人失望,家庭教育被称为最关键却又最被忽视的教育。

【关键词】儿童 早期教育 家庭 应用

现在的家庭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特别注重这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极其强烈。从开始的胎教到孩子出生后的早教再到以后的教育,家长们都非常关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的早期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早期教育在家庭中的误区

1.1 错误的将学习知识等同于早期教育:现在的早期教育内容过于片面,家长比较重视智力知识的教育,忽略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审美、习惯等的教育,而情绪智力是儿童今后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1]德国的卡尔•威特认为,教给三岁以前的儿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我们现在是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小儿全面发展的。片面地灌输儿童以知识,只会使儿童对知识产生抵抗情趣,丧失了探索接触新知识的信心与欲望,长此以往,我们的早期教育还不如不进行。

1.2 早期教育的现代化现象严重:儿童早期教育现代化教育过于严重, 儿童的天性是爱玩,他们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强。忽略儿童的天性,过分干涉孩子,把孩子看做是成人的缩小版,去儿童化现象严重。我们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灵与智力的和谐发展,保卫儿童的儿童化,无论孩子具有怎样的潜能都应得到尊重,自由地发展,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时间,等待他们的心智成熟。

二 早期教育在家庭中的正确运用

2.1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以夫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通过爱心观察、体会孩子的言行,以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学会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声音;满足孩子生理需要,学会和孩子游戏等,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而且是毫无选择的,这种模仿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能持续一生[2],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就决定了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是否健康快乐。而对于教育而言,如果把教育孩子的成果比作100 分的话,那么超过80 分的努力是良好的家庭关系及亲子关系造就的,就是说教育孩子成功80%的努力来源于亲子关系,只有不到20%的努力来源于教育方法和科学理念,我们再多的说教和监管都比不上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有着如何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来的重要。因此做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身心自由健康的成长。

2.2 给孩子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对儿童而言最好的东西就是自然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可以给儿童更多美的感觉,在自然中儿童可以更好地去探索,体会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分子,更好地保护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儿童早期教育要保卫儿童化就应该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注重引导儿童理解和认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和和谐关系,教育儿童用特别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引导儿童热情细心地对待自然中的动植物,就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热爱自然,让这种爱根植于心灵的深处,滋养心灵,提升感受能力。

2.3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动物研究表明,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某些脑功能的形成与发展比其他时期更容易受损,一旦受损,也可表现出更强的康复或补偿的能力。但是如果在这个时期儿童受到不适宜的刺激,也将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过早地进行学习,在孩子的脑连接还未成熟之前效率是很低的,此外,在非注意状态下,儿童可以对周围环境的信息保持敏感,并逐步习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内隐学习的方式,不仅占用的资源少,而且习得的内容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就像母语的习得一样,极少通过专门的学习获得,而是通过交往过程实现的,因此做为家长不应该把眼光放在孩子在读、写、算等方面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不应急于求成,强加一些内容给儿童。

2.4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儿童早期通过动作去看世界,凡是儿童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家长提供这个环境就可以。不能让儿童丧失动手的能力,这样儿童才会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儿童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只有儿童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己探索,接受刺激,他的大脑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2.5 家庭进行早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智力发展有一般规律,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婴儿能力的发展是以神经系统发展到相应程度为前提的,只要孩子的发育在正常发展范围内,家长就不必为此担心[3]。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讲究奖罚的艺术,更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给以表扬,奖惩要适度,形式多样化,孩子会时刻得到进步的动力,才能够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增加,不良行为减少。

三 结束语

天才的养成不是靠单方面的教育完成的,成功的早期教育包括身体、习惯、品质、交往、意志、情感、自信、勇敢、爱问、表达、思维等各方面的成长。我们的儿童早期教育要遵从规律性,贴合儿童天性,保卫儿童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早期教育才不至于是揠苗助长的教育,我们的儿童才能更健康愉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3] 鲍秀兰0-3岁中国宝宝早期教育与潜能开发指南

[2] 陈达光0-3岁婴幼儿智能开发与教养

[1] 朱燕平. 高知家庭幼儿早期教育浅议[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 杨瑞春. 家庭早期教育方法新探[J]. 嘉应大学学报,2000,(5).

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3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以设计心理学和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孩子生活里出现的东西在他们早期的影响研究,结合了现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趋势发展的具体情况,得出一些能够满足大部分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理想要求的设计方向。

这篇文章分别从三方面进行讲述。最开始前部分为绪论,探讨生活中哪些东西对孩子的影响占比比较重要和哪些东西可以加以改造设计。其次是针对这些对孩子影响占比重要的东西对孩子可以产生哪一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东西本身可以具有什么意义来指明设计的方向。最后是以设计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作为向导,同时对产品理念进行调研分析,最终选定通过对孩子身边的事物的设来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方向。

关键词:儿童早教;生活;创新设计

一、生活中的早期教育

在现如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生活接触的东西更多是自己家里的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当然玩具也是孩子不可或缺并且对孩子影响至深的一类,不过这篇文章并不对此进行提及,主要是从孩子的生活用品切入。对于早期的儿童,通俗讲的话,现在的家长观念都很先进,往往都意识到了早教对于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立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很愿意在孩子的早教上花费金额,然而并不是只有交给早教中心家长就可以高枕无忧,对于孩子的早教问题更多的还是家长的影响,家中的生活环境更是尤其重要,因此,在家里孩子接触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是尤其重要的。

从节约方向上来讲,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从生活习惯上来讲,规律,约束,自律;从大的意义上讲,孩子的价值观更应该往正确的方向上发展,比如说用电节约就可以是看电视和用电子产品的节制,电视以及电子游戏看的时间越长越浪费电,与此同时对眼睛的伤害还不小;另一方面,没有哪一个小孩子是不爱吃甜食的,因而从糖果罐下手也是一项很不错的想法;另外来讲,很多的研究调查发现,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并且可以合理支配的孩子对他们未来的生活益处很大,这样的话便可以从孩子对于金钱的概念处着手设计,教会他们金钱的来之不易以及合理运用得到的金钱。

综合起来思考,投币式设计特别适合应用于孩子的生活中,可以教他们获得硬币,并教他们用硬币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实现自己喜欢玩的游戏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可以通过硬币购买。投币式设计可以约束限制孩子的使用量,设计的同时要符合节约的东西的含义,比如说水用多了产品会用干涸表示,显而易见的表明水的珍贵性,从而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节约;设计的糖罐要能显示出糖吃多了对牙齿的坏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告诫孩子不可以吃太多的糖;而硬币的取得可以教会他们金钱的来之不易,取得一个硬币,要做对一件事情,并设计出一款可以表明硬币是用辛辛苦苦的汗水挣来的,来之不易,应当珍惜。孩子天真可爱,根据他们的心理分析,设计他们喜爱的可爱的卡通类,颜色艳丽一些的他们往往也会感兴趣。如果想要孩子愉悦的接受并喜欢上设计出来的产品,可爱,颜色亮丽,生动形象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要尽最大努力使孩子对设计出来的产品感兴趣,要结合孩子的天性以及心理状态,设计出吸引孩子的产品,这是很大的挑战与成功。

二、早教产品的创新设计

(一)外形设计

在产品的外形上,为了适应儿童的心理要求,尽可能将产品设计为卡通可爱类,色彩表现鲜明,小动物、植物形状的产品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对物品产生兴趣。

(二)含义

设计产品的本身设计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显而易懂,一眼明了,可以是色彩的变化,可以是表情的变化,节约用水可以以水滴状设计,少吃糖果可以用牙齿状设计,而储钱罐可以以汗水含义来设计等等。

(三)功能

设计产品的功能可以是一系列的,既然都要是投币式,那么硬币的获取很重要,储钱罐就可以设计为获取硬币的途径,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可以通过帮助爸爸妈妈的劳动,而投币式产品可以涉及到糖果的取食,电子产品的使用权等等。

三、适合儿童心理的产品理念

俗话说,三岁看老,越来越多的研究调研都表明了,早期教育真的可以影响孩子以后在未来生活中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早教的成果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可以从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影响的不只是一时而已。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生活中巧妙的设计在无形之中就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看法的认知,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使其受用一生。虽然不能说没有无用的设计,可是之所以这么用心设计了,必定是有其中的道理,从孩子最基础的身边着手设计的理念得到了很大的认可,简单方便的就对孩子进行了早教,受益匪浅。

四、结语

从各项调查表明,对于孩子的早教必不可少,而实施早教又体现在各方各面,本文主要是从儿童生活中接触到的日常产品着手运用,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合理的设计理念在产品创新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涉及到儿童产品设计,更应该注重的是安全性,可以说这是所有的产品都应该具备的特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内心需求与渴望,多多借鉴儿童心理学知识,设计出能够即吸引了儿童的注意使其满意又达到了早期教育的目的好的设计产品,这便是儿童早期教育产品设计的最大意义及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冯君.论早期幼儿智力培B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3]陈汗青编.著产品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4

【关键词】儿童 动作发展 早期教育

一、早期动作发展决定人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与人的发展

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对个体发展而言,动作具有保障生存与促进发展的双重价值。人类的动作虽然极其复杂、灵活与可塑,但是人类个体在发展的早期动作却相当贫乏,这就使得人类个体需要较长时间去学习并获得所有的动作,以适应多变的外在环境。

对于个体,在儿童时期如果能获得较好的动作发展,就能更好地从躯体上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较好的适应于环境,发展多种才能。当今时代,人才竞争的前沿阵地逐渐从大学、中小学、幼儿园下移至摇篮之中。正所谓三岁之魂,百岁之材。儿童时期,其动作和运动的发展对其今后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只有孩子的动作发展好了,才能够身心健康成长,才能有机会在日后成为国之栋梁。因此对孩子进行动作教育,促进动作发展,是利国利民之举。

(二)动作发展与小儿智力

动作发展水平是儿童智力的标志。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动作的发展是判断大脑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通常我们把动作视为个体早期的外显智力。同时,早期个体言语能力极为有限,其发育、发展水平更多地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常用儿童动作的发展水平来检测其智力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动作发展水平较高较快者,智力发展也好。

在多元智力的智力领域中,身体动觉智力为其中之一,动作的发展可以说明智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从小就要注意儿童运动能力的训练。在大运动方面,让孩子练习爬行,鼓励他多走、多跑、双脚蹦、单脚跳、踢球、打滚等等。在精细动作方面,可进行抓握玩具、捏取小豆豆、握笔画画、搭积木、插片、折纸、剪贴等活动,使孩子手的触觉和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

动作发展促进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运动能力的发展是认知、语言等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一方面是指其他能力的发展是在一定的运动能力水平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是指运动本身促进了脑的发育,从而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发展。正如,运动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很有力量,能驾驭很多事物,这对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运动还影响孩子在同伴中的地位,运动能力强的孩子会成为其他小朋友学习的榜样,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进而成为同伴群体的“领袖”,所以运动开阔孩子的眼界,成就了他在同伴中的自信和威信。

(三)从动作发展的顺序看早教内容

动作的发展与身体发育的一般模式是相应的。它具有自己的“里程碑”,虽然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但是,从总体上看,婴儿动作发展的基本时间表是类似的。

这里我们提供了3岁前儿童全身及手的动作发展顺序表(见表1和表2)。每个表中分别有三个栏目,即动作发生的序号、具体行为及动作达到的月龄。如全身动作中,第5个项目“仰卧翻身”动作的达到月龄为4.2个月。此表可以用来为未满三岁婴儿的教育者提供婴儿发生动作的参考,了解后期各种动作发生的大致月龄,二是用来检测三岁前婴儿动作发展情况,观察、比较个体婴儿与大多数婴儿动作发展是较为提前还是落后,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动作训练计划。

通过上述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表,可以看出儿童的动作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第一,头-尾(从上到下的)原则: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部分的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行-站立―行走的方向发展;第二,近-远(由中心到边缘的)原则:接近身体中心(躯干)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部分的动作最后发展。以手臂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得最迟。第三,整体-部分-整体(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原则:初生婴儿的动作是混乱笼统、未分化的大肌肉群动作。如4、5个月的婴儿要取前面的奶瓶,往往不会用手,而是用手臂乃至整个身体。到1岁时,婴儿才会使用手进行抓握。

这就启示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动作教育的时候要遵循儿童自然的生长规律。例如,在11月后,婴儿可以做到“独站片刻”,这时候可以根据婴儿自身的特点参照表上提供的月龄,有意识地进行“扶一手走步”的动作训练。而不是跨越式的进行“跑能控制”的动作练习。

二、当前婴儿动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性

当前我国儿童的动作教育主要在家庭进行,这就面临着缺少科学指导的问题。由于家长缺少心理学、教育学和运动学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家长只能依长辈及同辈人的经验,或者是自行摸索进行。动作教育中的“树大自然直”“恨铁不成钢” 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或延误了孩子的发展,或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信心。

目前我国动作教育专项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都是在谈论针对如自闭症、弱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动作教育。对正常儿童的动作教育研究较少,力量也薄弱,研究上无法及时跟进实践中婴儿动作教育的巨大需求,这就使得现实中的家长缺少有效的指导,使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限制较多,阻碍儿童的正常发展

成人过分限制,阻碍儿童动作的自由发展。有的父母主观上倾向于限制,即使是安全的地方,也设置许多禁令,不让其自由活动,生怕其发生危险。有的家长为避免麻烦,限制婴儿的活动,强迫婴儿作听话的“乖宝宝”。正如在孩子7个多月时,爬行的动作开始发展,但是有的家长总是将孩子抱在手上,剥夺了孩子在地板上玩耍和爬行的机会。

现在我国年轻家长有较强的早教意识,很早就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但是由于学校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按照教科书的设计及要求按部就班的讲授课程,上课时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教授如何做好某个动作,如何做得更加的标准,而不是根据每个婴儿的动作发展程度不同,来进行个性化动作教育。

(三)动作教育“单一”

动作教育的基本内容可分为运动技能、身体意识、感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及情绪与社会性技能的增进等方面。我们在动作教育中过多关注运动技能方面,在感知觉和社会化方面较为欠缺,使得动作教育的内容变得单一、呆板、乏味。

我们较多的发展孩子的抓、捏、折、搭以及走、跑、跳等手部动作及大运动,花大量的时间在动作的引导和教授上,忽视了孩子在学做动作的过程感知的发展。练习爬行的时候,若婴儿突然停止爬行,开始对身边的某物感兴趣,很多家长就会引导婴儿继续爬行,而不是停下来让婴儿自由感知。

三、科学施教的策略

早期婴儿动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的问题又需迫切解决,只有把握好科学施教的原理,运用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方为上法。

(一)遵循规律,科学安排活动

只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动作教育的内容,遵循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规律,才能让儿童健康成长。在儿童动作教育中,要循序渐进。在儿童动作教育中,要及时鼓励、引导。随着婴儿身体的发育,他们的动作在不断丰富,他们在每个阶段有不同兴趣,成人应该在婴儿原有动作水平基础上给予支持、鼓励、帮助,同孩子一起游戏或参加体育锻炼,利用其主动性来促进其下一阶段动作能力的发展。

(二)减少限制,给予成长自由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发展的兴趣。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孩子2岁多时,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孩子自己吃饭,教他一些吃饭的技巧,不可因为怕孩子撒饭而剥夺了他发展自我服务能力的机会。

一个正常健康的儿童不可能一动不动,即使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也会挥动着紧握的小拳头用脚迅速地蹬开小被,以显出自己的力量。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孩子的需求,多创造机会,给孩子更多自由自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三)丰富内容,教育要多元化

我们的动作教育已不仅仅只是关注动作技能提高这一单一化的目标,还应关注身体与心理的交互作用,关注发展个体动作技能的周围支持系统的构建。所以,与之相配套的动作教育内容就需要多样化。婴儿动作教育除了要使婴儿获得动作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婴儿的身体意识,针对感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及情绪与社会性技能的增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动作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

在感知觉方面,可以进行相关的感统训练。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来说,感觉统合训练是最佳的干预训练,而对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并不严重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提升身体适应性反应能力的练习,是提升孩子的身体、思维、学习的统合速度和信息整合加工能力的练习。

在动作教育的同时,发展社会性。当培养幼儿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通过动作游戏这种教育形式,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如果幼儿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那么,家长可以玩“老鹰抓小鸡”等游戏,提高他的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Biringen E,Emde RN etc.Affective reorganization in the infant:The role of upright locomotion and its timing.Child Development,1995(66),499-514.

[2]刘大维. 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策略[J] . 学前教育研究,2011(6).

[3]李健. 婴幼儿动作技能的培养[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6).

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5

关键词:儿童;早音乐教育;实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75-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就越来越重要。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社会应该给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更多的重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但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声音表达各种情感、呈现画面。在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引导儿童走进音乐世界,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合理想象。同时,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听力和记忆力。儿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会对音乐的节奏、音色等产生感觉,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在不断重复某段舞蹈或者重复演唱某首歌曲的过程中,儿童就会渐渐记住,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儿童情感,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聆听音乐可以影响儿童的情绪,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儿童安静下来,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儿童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儿童的情绪低落时,音乐可以改善他们的心情,平复心境。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时往往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他们与小伙伴面对面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营造愉快的气氛,进而儿童的音乐感受更加深刻。在与小伙伴、老师的交流与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加强,表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还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培养儿童对集体的情感,游戏规则又能让儿童产生纪律观念,培养纪律性。

二、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部分家长由于观念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对于音乐教育大多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感觉。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乐器、唱歌和跳舞才算是进行了音乐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加之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不高,不能辅导孩子学习音乐,因此,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很缺失。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强求孩子参加社会机构的音乐补习班,一心想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完全忽视孩子的音乐天赋和音乐能力。同时也忽略了音乐带给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意义,单纯追求技能的培养,忽略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样同样不利于孩子的音乐教育。除此,有些家长盲目投资,为了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他们给孩子报各种音乐补习班,求多不求精,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孩子会因为压力大,没兴趣,知识繁多等原因厌倦学习,消极练习,最终半途而废。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设施都不完整,音乐老师的素质也不高,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也不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样,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三、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首先,抓好舆论建设,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儿童,树立榜样观念。例如我国钢琴演奏家:朗朗、李云迪,给儿童讲述这两位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与努力,让儿童产生崇敬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学校和社区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专题学习,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在学习中,使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自身音乐素质,鼓励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家长对社会相关机构的辨别能力,正确选择优秀的教育机构,努力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给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要提高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增加音乐设施,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素质。老师在给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音乐游戏是最佳的音乐教育方法。老师鼓励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在聆听乐器伴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伴着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乐感。在播放歌曲时,要让学生一起大声唱歌,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音乐教学,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享受音乐。

四、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发掘儿童音乐天赋,给予后天支持,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展示空间。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听力与记忆力,平衡儿童情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溢洋.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唐海玲.让儿童生活音乐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张晨曦.哈尔滨市区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儿童的早期教育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 启蒙教育 才能发展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将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以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当然,幼儿也同样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对生活的热爱;当幼儿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懂得了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蚂蚁》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效果。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

儿童发育成长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开始,孩子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①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表现在他们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些年幼的孩子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要发展成跟父母长辈平等的关系是很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则不一样,孩子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他们应有的平等。因为音乐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然后再通过这种规则意识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儿童意识的发展中,往往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体会到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就必须要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一厢情愿地强加了。当然,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在社会上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②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进行彼此的交流。音乐教育就是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歌词配上动听的旋律,特别容易让幼儿所感动、接受。因此,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够使他们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

以上所讲的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而只是一种可追求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则在于教师的目标意识。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增强这种意识,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音乐教育材料,然后在材料中寻找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潜在因素,并辅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在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为了幼儿的学而教,采用积极的方法,努力做到通过教而达到无需教的目的。③幼儿不必再通过单纯的重复去掌握知识,而是通过解决各种各样有趣的、有意义的课题来掌握知识,如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不同音色的乐器,编出相应的节奏来表现“变化的天气”“我们去秋游”“我的一天”等等。幼儿将获得的有关音乐知识(音高、力度、节奏、音色、曲式)都在新情境中运用起来。当然,复习与重复的方法也就建立在经验思维理论的基础上了,如:探索发现法、听辨模唱、感受体验法、情感陶冶法、操作尝试法、综合运用等。与此同时,幼儿通过对物体的操作摆弄(乐器、道具),经过亲身亲历的感性认识,也就更容易理解知识了。科学的音乐教育非常强调教与学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如:创编歌词、创编乐曲、歌曲、舞蹈等,这些活动充分地表达幼儿所能表达的东西,他们会自然地、自主地去探索、创造。此外,笔者认为,教师还要尽可能少地在幼儿音乐操作前展示自己的范例或者指导性意见;相反,要尽力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比如幼儿运用音块敲奏“自己的歌”“节奏火车”等游戏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去探索创造,在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敲奏活动后,乐感也就渐渐形成了。

科学的音乐教育常常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在幼儿认真参与的活动中,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情绪、合作意识、自信心、成功感、坚持性……也随之发展。当然,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结果,更不能理解为只有忽视结果才能注重过程,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如果能注重教育过程,真正发挥师生双向作用,那么必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在具体的器乐演奏,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儿童的“动作思维力”。 古往今来层出不穷的“音乐神童”绝大多从事“器乐演奏”“歌曲演唱”,就是佐证了这一真理。当然,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演唱适宜的儿童歌曲之外,不应过多介入其他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应该注重时期性、阶段性。笔者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研究,也为更多学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去透视音乐艺术的特性与本质,去了解音乐艺术的审美机制,去深入把握“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儿童心理发育节律”④的内在契合和反馈协同关系,去了解音乐教育在“文化成人”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全面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

注释:

①②(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