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学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美学设计范文1

1.1身体体验的意象美

现代展示设计一般以观众的直接审美体验来观赏一定的陈列展示作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美感乃至美学问题的产生。信息技术在现在更多地就是交流传递方式的改变,所以造成了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当今许多艺术家把交流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声称自己是交流艺术家,然而“交流美学”这种美学的媒体其实是“非物质”的,它大多来源于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这种信息的电子信号也自然留下了无形无迹的轨迹。一些交流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思想,创造出建立在信息交流基础上的艺术。所以,展示设计就是结合一些当下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运用空间和审美互动达到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自己的身体,人作为主体在如今的社会是一种身体至上的时代。美国社会学家布莱恩•特纳对身体问题进行一定研究,明确指出在如今当代社会中的身体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最首要领域。在现代艺术领域中,身体既是主题也是媒介,通过身体的一种呈现与表达更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在展示设计的场域中,身体体验也越来越成为考虑的重要性因素。现代的展示设计,特别是多媒体展示设计在展示方式上尤其重视观众的身体体验。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绘画和雕塑作品作为装饰陈设成为收集和展示,收藏者通常是拥有一定权力的皇室、贵族等,身体体验的新奇方式没有出现在艺术的展示空间中,但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展品根据一定的分类形式等展示权力机制进行重新布置,观众在一定展示空间的“规导”下进行参观。展品大多以静态的陈列方式为主,具有身体体验式的方式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没有太多呈现,而在现当代艺术的艺术展馆中,以身体作为交互媒介,通过更多利用观众的感官作用已然成为一种流行,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神经大脑都与作品直接对话,产生一定的交流与互动。一些展馆中的影像展现运用一些互动技术,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成了点评作品思考作品的关键因素,无形之中已直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的静态展现方式的形态。这种让展品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展出形式如今已成为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艺术展馆的发展。这样也产生了观众对于作品的一种审美体验,人这时变成了主体,由人来理解并界定作品的含义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这就产生了一种直接的经验,一种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这种互动的身体体验展示设计方式就产生出了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美感是与人这个主体及其所散发出来的思想紧密相联的,脱离了这种互动感就达不到一种美感的意境表达。这种体验的意象世界就是一种美,而以往传统的单纯性认识则追求一种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没有色彩的。

1.2艺术美

艺术美学中还有一个特征是来自于作品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美。说到艺术美,还应该谈到一个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的问题,有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这三层关系不可或缺。设计形态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图片、色彩、影像等形式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材料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或者触摸到艺术作品的材料表现,这是许多设计领域所共同关注的一个表现形式,尤其是展示设计活动方面。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不一定贵的材料能带给人们最好最直接的感知,理解挖掘并创新材料中所散发的特质并很好地运用这个材料才是最关键的。材料现在正在从物质向精神转变,在表现一定艺术作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材料在作品中内涵的表现。展示设计中每个部分的完成和制作,从软件设计到布置陈列,无一离不开材料的考量,既要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又要达到艺术美和环境的融合。在作品中,任何一种材料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对于意象世界的生成又是有影响的。例如大理石给人一种坚硬而又沉重粗糙的质料感,这种质料感带着朦胧的情感色彩,使意象充满一种“韵味”,相比之下,木质的感觉会更加具有亲切感,木头的触感和气味使人沉浸在作品带给人的一种气韵当中,就是这样的材料质感,一种氛围才能融入美感中带给我们享受。

1.3新技术的互动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已经不能满足于陈旧的艺术表现材料,他们运用他们的创造力头脑,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新技术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已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时代已经阻止不了新科技的应用,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产生于展品上,更体现在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变现为艺术作品,抓住观众的视线,增强他们的用户体验感。展示设计中所表现的主题场景运用新科技的创新可以给主题表达带来意外的收获。观众在这些新科技的体验中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不能忽视新科技手段在展示设计的重要地位。然后,我们还要通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加上些环保设计,新材料结合新技术的表现手段在最近的展览包括上海世博会中都有所体现,这些表现方式的创新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新技术的表现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激发艺术作品美感形式的表达,韵律、色调、质感、线条以及具有立体感的效果可以完美展现。在艺术作品的展示中,正是这些结构、平衡、秩序等表现形式的美感感染了我们。对于展示活动的发展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观众、参展商等等。以一种“互动”的关系可以将他们有效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够促进人与展品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保证展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多种“互动”表现形式下,很多相关的、相互影响关系网随之产生。以人的需求为基点,设计出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物品,这才是真正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表现。人性化的展示设计是将人体尺度以及习惯作为设计要考虑的重要指标,像互动展品的设计就必须要为与这个展品产生互动的群体考虑,如人的生理到心理的种种因素,特别是人体的尺寸、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达方式。良好的空间艺术形态,更加注重人性化,展品在一定程度上从情感等角度更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观看艺术作品。例如:在展示空间以及展品的形式表现中要充分考虑到人体尺寸情况,避免设计的不合理所带来的不舒适感,另外展品的摆放高度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平均身高以及视觉习惯,当然展示空间中的视觉标识系统也要做到一定的合理体现,其安装高度和安装方式要杜绝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隐患,休息空间中设计的座椅设施和互动娱乐设备要结合使用群体的各方面考虑因素,这就要求其形态设计要考虑到受众的身高、背部曲线等生理因素,通过关注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表现,展示设计在各方面变得更为合理,设计的展品以及构建的空间氛围环境更能满足观众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观众在观看展示空间的同时,对展示环境、展品的陈列、展品的相关色彩信息感受与生活中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情感是联系展示设计中人与展品情感的纽带。在如此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的需求已经逐渐提高,他们更多的会关心能否得到情感上的呵护与重视,在展示设计中空间的设计过程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把观众作为设计的基点重点。通过互动参与的展示形式,特别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最具特色的动态卷轴影像清明上河图,通过互动的科技技术结合传统的元素设计,展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碰撞,一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可以调动观众更高的观展热情,也能高效并最大程度上完成展示信息的传达,使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更有特色,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呈现才能达到美学的一种感受,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且回味绵长的体验印象。这种人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表达,经过人对于作品的直接观看和理解思考,不断地体验和阐释油然而生,作品的意蕴和内涵,它的形式美、艺术美、材料美、体验美等审美思维也就不断地被新的层次所揭示和照亮,这种种美学美感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美的不断生成过程。并且,每个观众的感知和对作品的理解又是不同的,观众进入到作品所带给人的意境中去,这样的一种作品和人本身的情感交流,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又会给作品带来不一样的意义,不同的认识起点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一种美的无限延续性由此产生。

2结语

美学设计范文2

一、艺术设计中蕴含的功能之美

从本质角度来看,产品所具有的实用性功效与自身所产生的功能之美并无过多的联系。可是从主体范畴而言,实用性质的功能对它的审美评价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功能范畴所产生的美感从某种程度上深刻体现了对它审美体系的评价,在其中所能表达出的东西都能深刻体现出一种极致的美感。功能范畴的设计对十八世纪以来仅是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且忽略内在性功能的错误理念进行了最大范畴的纠正。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尤为简洁,具有现代气息的崭新风格,能对功能范畴的结构之美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

二、艺术设计蕴含的材料之美

当前形势下,在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材料实质上发挥了尤为重要的功效,材料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视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在社会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在现代化科学技术能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上,材料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现代社会的艺术设计与材料也是息息相关的,务必深入细致地处理产品结构层面以及环境设计范畴,产品在形态范围,颜色范围,质感角度和肌理层面的处理,如此一来就能够充分展现出新颖材料所具备的重要特点。运用各种恰当有效的方式去有效处理各种材料,就能从多角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在通过艺术设计之后的材料中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对于各种不同的材料来说,工艺上所采取的手段也是大相径庭的。例如我们经常说的材质漂亮,工艺巧妙,对于各种迥异不同的材料必须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特征,这就对产品所具有的功能性与美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对于手工艺品来说,需要制造者务必真正意义上用手去触摸材料,深入细致地了解材料自身所具备的质地优势。譬如我国拥有古典风格的各种家具中,具有明式特点的家具就充分展现出了一种质地层面的美感。各种不同的器具,在材料的选用上、制作方式上、技术加工上都彰显出各种与众不同的特点,艺术设计者务必深入了解材料自身所具备的特征,采取与之特征相适应的设计方案,方能让器具在设计上通过材料体现出一种极致的美感,最终让产品、材料、美感、设计融为一体,这样就能彰显出艺术设计中的材料之美。

三、艺术设计蕴含的形态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实质上是指艺术层面的形象与情境融为一体所展现出的情境交融景象。从艺术设计层面而言,意境通常不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形态,可是意境绝对是通过形态所生发出来的,人们看到某种具有美感的形态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一种想象性的境界,最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艺术境界。从上述角度来说,艺术设计蕴含着形态意境之美。所以,从艺术设计范畴的角度看,形态意境是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产生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它能让欣赏者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艺术设计的形态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就是将设计者的感情转化为具体的形态,切实做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让感情与意境和谐,让感情与具象融为一体;第二,设计者务必通过设计表现出一种暗示与象征的意向,让意象在具象中体现出来,最终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我国古代私家园林设计中很多借物造景的手法,就是形态意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最佳体现。总之,形态意境是中华民族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充分体现设计产品审美价值的完美概念。对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完全可以让欣赏者进入一种情景交融的自我陶醉境界,从而领悟到艺术设计的形态意蕴之美。

四、艺术设计蕴含的科学之美

在艺术设计的进程中蕴含着科学之美,这种美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审美态势,充分体现出理智层面的相关问题。从形态范畴对艺术设计的科学之美进行思量,主要包括科学层面的伦理之美与科学层面的产品之美。从创作学范畴对科学之美进行思量,主要包括理论层面的创造之美与科学层面的实验之美。然而,科学范畴的设计美感并非是积极展现在研究成果之上,而最为重视的是科学创造的进程。科学之美务必经过理智层面的熏陶方能深入理解。这就充分体现了艺术设计科学之美的独特之处。艺术设计中的科学之美并非是在自然常态下存在的,更加展现出一种对实践生活的深刻感悟。在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中,最重要的是体现了自然常态下的一种和谐与融洽。不管是外在层面的设计,还是内在层面的设计,都能让人产生一种极致的享受之美,领悟到一种至上的全面之美。实质上,科技之美也完全能够作为美感体验中的一种最高形式,在归纳出审美的必然规律之后,进行无限创造。人类在不断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总结出各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完全可以和艺术设计融合起来表现出最高境界的科学之美。

五、结语

美学设计范文3

“招贴”英文名为“poster”,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意指张贴于公共场合的告示。世界第一张可考的招贴为一张寻人告示,而最早的印刷招贴则出自我国宋朝的山东刘家针铺,再到当下层出不穷的现代招贴,从中可以清楚看到,每一张招贴都带有明确的信息内容,其存在的最大目的在于使人们得知某种信息,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从这方面讲,功能性理所当然应是招贴设计最本质的美学属性。纵观招贴设计的历史,虽然在不同时期受到众多艺术风格流派的影响,诞生了许多样式不一的设计风格,无论是以构成主义著称的德国包豪斯,还是带有强烈东西方融合特征的日本招贴,再到注重商业功利性的美国招贴,都体现出招贴鲜明的功能特点。与绘画作品不同,招贴具有的这种功能属性,最终需要通过社会的接受和认可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就是说招贴才具有了符合美的条件之一。而作为艺术的绘画作品,只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得到人们的称赞和肯定,传递出作品带有的美学思想,它即是美的,即使处在孤芳自赏的状态,也不能对其加以否定,因此,可以看出招贴的美具有大众性,而且评判标准更为严苛。招贴的美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递信息,二是审美价值。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在其美学思想里有一条观点:美的真正目的在于刺激要求。对招贴来讲,无论是传递信息还是审美需求,都是在人们所需求的范围里给予刺激。传递信息是招贴的本质功能,也可以说是招贴为美的必须条件。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招贴以何种形式来达到目的,将直接影响人们对招贴的评判与定位,恰巧也就体现出了招贴的审美价值。由于审美活动需要人们的感性认识,对审美客体需有情感倾注,如果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能获得愉悦,那么这种情感倾注也就愈发明显。康德曾指出,人在纯粹的审美里绝不是在求知,求发现客观的真理和普遍的规律,而是在静观地赏玩形象、物的形式方面的表现。因此,人们在接触招贴的过程中,如果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对于信息的传递也将有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招贴不能以蛮横、欺骗的手段来“说服”人们,也不能仅仅流于平淡无味的表达,而是需要以巧妙而愉悦的形式来打动人心。总体上讲,招贴在两方面的美学功能缺一不可,信息传递需要较高的审美价值来帮助其实现,审美价值又必须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使其真正具有美的存在意义。

二、招贴设计的美学体现

(一)形式美

形式是招贴的外在表现,是指在设计中合理有效地进行版面设计,其中具体包含对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安排,以促进内容的准确传达和产生美的享受。因此,形式的运用必须符合内容的特质,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置内容于次要地位,否则可能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正如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所说:如果信息内容很重要,但形式很难被人理解,其品质也不能算好。在实际设计中,有些设计人员极度热衷于所谓的“创意”,其作品可谓是形态各异、花枝招展,然而对内容却交代得不明不白,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效果却不尽如意。著名的德国平面设计师雷克狮•德莱文斯基曾指出:“招贴的灵魂是创意,招贴的身体是形式”。好的招贴一定是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中可以感受到设计师对作品真情实感,比如欣赏冈特•兰堡的招贴作品,这位享誉世界的德国设计师将土豆的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土豆在他手上不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一种充满戏剧性的图形元素,通过对土豆的分解与重组,并赋予鲜艳的色彩,使土豆的外在与内在得以充分呈现,同时又是一个饱含想象力的整体,其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在画面中营造出了多层次的空间。招贴设计中的形式美要求画面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应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一是主次关系,明确主次关系是版面设计的首要任务,作为“主”的内容在信息传递中肯定是最先被关注的,也是最容易被识别的,它多是画面的视觉焦点,而“次”的内容是主内容的有效补充和完善,与影视作品类似,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一目了然,若二者关系混淆不清,则会影响观者的视觉流程,不利于主题的表达。二是变化与统一关系,变化能丰富画面,统一又使变化得到协调,变化属于微观层面,统一属于宏观层面。适度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避免画面单调和呆滞,能充分显现出每一部分的个性,在变化之余要注意在某些方面的有效统一,如造型手法、色彩表现等,使各部分协调并达到融合,这样画面才能融为一体,产生旋律、快乐和统一。三是对称与均衡关系,招贴画面中的稳定和秩序美感得益于对称与均衡的体现,对称表现了力的均衡,在视觉上给人极强的完整和稳定感,体现出秩序井然、庄严肃穆和安静祥和的美感。在对称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均衡的状态,与对称不同,均衡的美来自于平和中的变化,既端庄静穆又不失生动活泼,是完美、宁静、和谐的体现。

(二)思想美

在招贴设计中,创作思想引领着整个设计过程,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品质,纵观世界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无不透射出独特的创作思想,有的甚至成为其一生的印记,使其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如福田繁雄,首先想到的就是作品中巧妙而富有创意的正负形与矛盾空间;对于田中一光而言,想到的即是能剧招贴中对能面这一日本传统形象的运用;而提到切瓦斯特,其带有涂鸦风格的卡通漫画造型就会涌现出来,这些设计大师在创作思想方面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才能使之在设计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设计师由于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招贴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情怀。中国传统艺术以“意境”为美,艺术作品讲究“立意”,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说,在招贴设计中同样需要立意为先,根据主题营造合适的意境,不能只是将各部分信息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如欣赏靳埭强的招贴作品,感受到的则是浓厚的水墨文化,就如同在欣赏一幅水墨画,传统美学里的“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等思想使他的作品散发出厚重的传统文化魅力。此外,传统绘画还以“形神兼备”为美,通过以形写神来达到这种美学高度,这种质朴而又高深的美学思想同样对招贴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概括地讲,招贴对这一美学思想的传承体现为“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取其形重在选取与主题相关联的图形图像进行再创作,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延其意则是对图形的升华,使之具有了超越图形本身的寓意,比如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不但造型优美,而且带有丰富美好的寓意为人们所喜爱,招贴中的图形创作也应有明确的用意,即服务于作品主题,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传其神是在形神兼备之后的又一提升,是招贴作品在传达信息之外给人们带来的新的美学意义,比如审美作用,教育价值,积极态度等。

(三)创意美

关于设计,创意应该是最为受关注的词,可见其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而对于招贴设计,创意美不仅要求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思想上的创新也需随时跟进,否则想做出令人称赞的作品恐是天方夜谭。招贴因其功能性和审美价值的定位,使得人们不但要其“一目了然”,还要“一见倾心”,才能构成一幅真正“完整”的招贴,“一目了然”可以借助形式来完成,而“一见倾心”更多时候就需要好的创意来实现。与形式美和思想美不同,创意美不但能给人们带来别具一格的视觉享受,对招贴功能的实现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它深深根植于每一个设计师内心,体现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可能只是一个图形、一个文字或是一种色彩的运用,就能使创意得到升华。好的创意犹如行走在沙漠中的人发现绿洲般的欣喜,不仅美化了人们的视觉体验,更是点燃着设计师的激情。但美的创意不应是天马行空般的无所顾忌,而是服务于招贴主题的匠心独运,人们从中既能感受到设计师的专业素质,也能体会这种奇思妙想的创意为作品带来的美。

三、当代招贴设计的美学创新

受到当今多元文化和现代技术的影响,招贴设计的种类和样式都在不断更新,因此也带来了新的美学体验。当代招贴设计的美学创新所呈现出的最大特点即是“平面不平”。招贴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形式,在历史发展中主要通过二维的平面得以表现,而进入新时期后,视觉效应的作用被不断扩大,为了追求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效果,招贴设计已经突破了二维空间,出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则是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在招贴的材料使用上,也是有了很大革新,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印刷或绘画纸张,而是引入了更多装饰材料,如塑料、金属、亚力克等,甚至是直接对树枝、树叶、毛发、石子等自然物的运用,设计师在材料的选取上更为丰富多变,有助于创意的实现和主题的表达,同时还能使设计贴近生活和自然,呈现出绿色、生态、环保的自然之美。此外,由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招贴的制作技术同样得到了极大革新,在原有的印刷、描绘等基础上,融入现代声、光、电元素,拓展了招贴的应用环境,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此外,交互设计已经成为了现在设计的发展趋势,跨界融合也是当代设计的一大特征,倡导人与作品间的互动与交流,招贴设计中的交互性能使信息传达变得生动自然,不再完全是单方面的传递,这种效果的产生依赖于招贴作品所具有的良好的交互体验,相对传统招贴来说,无疑更具吸引力。

四、结语

美学设计范文4

 

装饰艺术是一门涉猎广泛的工艺美术学科,它是通过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反映生活,服务群众。   装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第一次使用装饰这一个词素是在1791年,后来逐渐通称为“应用艺术”。而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远早于西方。它在中国伟大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始的先民们在劳动中逐渐使单一物象复合化,显示类型化的美,并将不同形象的物品,经过加工琢磨变化成相同形象,而显现同一性的美,这种物象感受在思维中形成的审美意识和趣味便影响并开拓了中国装饰艺术的形成。历史上的先辈们也曾以自己的勤劳和智能逐渐运用了统一,对比与调和,均衡与对称等装饰规律,创造了杰出与优美的装饰艺术造型,形成了纯厚朴素自然的装饰风格。秦汉多形成“古拙之中见深沉,飞动之时呈雄大”的装饰风格,南北朝已不求以形美而达以“意境”,隋唐又展现了豪放与磅礴,恢弘与淳厚;而五代的严谨,宋的清秀细腻,元的传承传统的装饰之风,又在表现技术和工艺技巧上得以成熟,明清不仅探求生活物象的形象与品格,更赋予典雅细致的装饰之风。这些中国历代装饰艺术的演进与特点,不仅是认识与实践的物化,也与现论有着相通的特点。   回望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在汲取民族传统艺术优秀基因的同时,融合现代艺术的优秀基因,拓展我们审美的视觉空间和文化心理结构,是极有意义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室内装饰紧紧维系着人与社会、文化、个人情趣、生活方式。无论是原始的社会,还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室内装饰都是以其独特的环境艺术之美,滴滴点点、洒洒落落地吐纳着一种文化气韵。   一、居室装饰的现状   室内设计美学,因不同的地区,民族,文化与生活,审美价值观而不同。由此,即形成不同的居室文化。   何谓居室文化?居室文化何以形成?大家较为认可的是:当人们的居室环境和居住条件已从满足一般的物质需要上升到精神需要时,当人们已经在谈论居室品位和把它与生活价值、时尚联系在一起时,消费者在媒介铺天盖地的楼盘推介和时尚杂志的衣食住行中分析专家们的评论时,居室文化就已形成。   在居室文化的形态中,居室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建筑空间,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人们在这种形态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培育生活价值观。   当前新型建材层出不穷,为居室装饰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居室装饰千篇一律的脸孔普遍存在,似乎一定以其所谓的欧陆式、古典式、典雅式、豪华型、小康型的描写来张扬美的存在。而古朴与现代的结合,文化气韵与时代精神的交融恰恰成了装饰的冷角。由此我们想:民族的、地方的本土装饰文化和风格都到哪里去了?这是很值得室内设计师们思考的问题。   目前,装饰潮流之现实,其存在似乎与我们所追求的文化精神相去甚远,笼统地视装饰为现代化高档材料的堆砌,东凑西拼,把原有的科学合理之布局、天时与地气完美之结合的工巧以及“画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手法都变得如此陌生起来。于是,时尚代替了一切,环境美化只能通过高档材料来表白。这是居室装饰的一大缺陷。一些从发达国家归来的高薪“白领人士”无不感叹地说:“你们的装饰豪华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这话值得我们反思。   装饰所体现的内容,就其存在的意义而言,是给生活带来方便和精神上的寄托。人们的喜好、情趣都集中了这两大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在功能设施上讲求科学,极大满足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精神文化的充实来熨贴一种返朴归真、清静和谐的追求心理,使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而当前装饰界因理论、技术、材料的引进而争艳斗丽,西景东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们以居室文化和西方的美学理念来推崇西方的生活方式,却是令人不敢苟同。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内蕴,悠久独特的装饰风格,广阔的市场和活力,足以支撑起一个强大的、有中国特色的居室文化。   这种文化并不摒弃西方的技术,正相反,它可以西方的技术层面来承载东方的装饰特色和人文思想。而当今缺少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的装饰,正是居室装饰和公共建筑装饰的负面现象。   二、传统文化与时代气韵   我们不能一味的全部搬用西方的东西,生活习惯、文化教育都有很大差别,好的装饰元素可以借鉴,但整体装饰都搬到中国来,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不相符,只有华丽的外表,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我国的传统装饰文化精彩而又丰富,如果借用传统的装饰元素用到中国现代装饰上来,更能体现中国装饰文化。“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如,现代住宅的客厅比较大,设计师常以“玄关”之作点缀其间。而中国的窗饰之美大大可作借用,古人有取枯木数茎,制作天然之窗,先用挺直的老干制成边框,再取横枝,一头盘曲,一头稍平,分作梅树两株,一株上生而倒垂,一株下生而仰接,然后剪彩纸作花,红梅绿萼点缀于疏细梗上,俨然是两棵勃勃生机之梅树。用窗饰之美的情调移作玄关,也可取作移动落地门扇,实属设计手法上的创新,把古人用的窗子移活了。   我们的先人用灯烛照明,孤灯一盏,光青夜寒,他们的离合悲欢、生老病死都在这或明或暗或淡的光圈笼罩下。我们的古人对于灯烛更多的是赋予相思的色彩,独对寒灯,追忆往事与故人。对于现代装饰来讲,灯具的情趣就丰富多了。有用于沙发旁看书读报的立式灯,有造型各异的茶几灯,有安置于床头板上方的壁灯,有用于客厅上方的大型吊灯,有设于影视家具橱内的冷光源射灯。   灯具造型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诚然不必搬弄过时的古灯,但现在真正富有人情意味的灯具有多少呢?欧美灯具造型确实很动人,但这是别人的,有别人好的产品是否就意味着不必再开发优秀的民族灯具产品呢?从文化角度看,现代灯具模仿西方的多,自创特色或对传统精神的秉承发展实在少得可怜。#p#分页标题#e#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韦庄诗:“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储光羲的诗有:“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这些都可谓是种精神意境之诗。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从根本上讲是将虚灵的时空合为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   书画艺术对环境的烘托是一种极富魅力的装饰,形式上的表现在于点缀墙体,拓展空间深度,起到与其它实用装饰对象的对照,而书画艺术的真正内涵是让人每时每刻去感受中国文化的创造、想象之美。有好字还要有好画相配,由观字、观画得到情操修养。色彩艳丽的花鸟,会使居室春意盎然;泼墨山水,让人如置旷野,感受大自然万物景象的豪壮之美,她既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更创造了一种境界,一种气氛,居室主人面对字画,潜移默化,塑造一颗脱俗的心灵。   石文化是现代装饰的一种手法,如果设计得当,装饰富有生动的效果,确实有无尽的回味。茶几、方桌、低柜、窗台都有摆放山石的位置,可谓引入原朴,清淡隽永,可酿造出一种古雅幽静的空间境界。这种美,是很难以纯装饰类的其它物质所替代得了的。林语堂讲:“山峰的静默,伟大和永久性,可以说是中国人喜欢石头的原因”。赏石头,要看色泽、造型、纹理。色要润,形要怪,纹要绮,要有线条,就像书法家的字,天然浑成而又富有韵律。这些都是居室中极好的摆设。它的文化气韵在于山的多情而又寂寞,多情指的是姿态万千,寂寞指的是内涵深邃,人们爱的就是这种姿态万千,内涵深邃的山。一个人既然不能天天去游山,必然想到把石头带到家里来。   石文化的装饰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譬如,利用大理石的自然花纹做成的风景画以作墙饰,是很风雅的,大理石作为仿红木圆桌台面,自明清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还有一种石叫毛石,也就是现在的文化石,一片一片铺于墙,作为一垛影视墙,在灯光的投射下,别致新颖,充满活力。   室内设计通过装修,陈设以及空间的处理,以形象的艺术赋予室内空间以灵魂,从而感染人。   这些物质构件既具有实用性,又包含着情感的力量,如书房兼茶室的装修就很鲜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面积增大了,从二室一厅扩展到三室二厅二卫双阳台。三室的处置通常是主卧,次卧和书房。那么,我们就从书房这一特殊的空间去展开美的想象吧。   书房兼作茶室,也许比单一功能的书房更有吸引力。一间15平方米的空间,二壁的书架上排放整齐的书籍,正墙排放着各种名茶及精美的茶具,形成U字型。书桌临窗,故意放低桌的高度,以此兼作茶桌,桌的左右二侧墙面可挂书画。至于窗帘,可选竹蔑编制的凉帘和阳光帘,古朴与现代的对应,既科学,又具风雅。房内设藤椅,一派文雅装裱,受这种场情的感染,得到一个清静的休闲空间。我们可以在书的海洋里吸纳文化养料,可以在茶文化中得到物质与精神的熨帖。书房兼茶室的装修已超脱了物质一面,文化熏陶才是目的所在。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室内装饰方面更应具有中华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内涵。一味的模仿与抄袭西方装饰风格将永远落伍于时代。因为你是跟着别人脚印走,不但很容易过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没有生命力的仿似,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一种物质上的浪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只有在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装饰风格。只有这种风格,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美学设计范文5

现代标志设计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符号化形态已经成为大多数商业标志的主形式。城市标志设计也接受了这种设计潮流的影响,传统纹样式越来越少,简洁的符号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当然,尽管受“后现代”标志的影响,又有部分繁琐化的趋势,或者说是更强调体现标志的民族特色,但这也无法改变符号化形态占主导的设计地位。符号化形态对于城市标志设计而言,无疑是通向世界性的大门。扬州城市标志设计始于九十年代初期,从城市各行业标志设计、电视频道标志设计到城市整体VI设计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标志从开始的图案化到抽象符号化,现在还有部分体现“后现代”风格的纹样式,这些都与城市发展的文化息息相关。如何从扬州城市传统和发展中汲取合理元素去设计扬州徽标成为许多设计师与城市管理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选择具有扬州地方文化传统意象或者说是具有“中国传统风格气派”的是不太合适的。因为这类标志形态过于民族化,这与世界标志设计发展的精神理念是相背的。世界标志设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从象征阶段到标识阶段,再到普世型阶段的发展道路,也形成了标志设计的终极标准,即普世性。这种普世型设计虽然有点理想化很难达到,但确是指明了方向。同时,这种易于传播和识别的性质恰恰与现代城市标志设计的目的是切合的。现代城市标志设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城市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形象,然后向全世界进行传达和宣传,让全世界了解并欣赏我们的城市。所以,如果扬州城市标志设计奉行当下流行的话语“越是传统的就越是世界的”为指导来设计的话,尽管能够取悦于我们自己,但却很难成为易识别的广泛流传的标识。就如同用中国汉字设计店面招牌,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少有看懂的;用英文设计店面招牌,大部分中国人都看不懂;用图形符号结合文字来设计招牌,大家都能看懂了,这是一样的道理。因此,符号化形态应当成为城市标志设计的首选方向。符号化形态真的能适合所有的类型,或者说能充分体现设计者想要的所有内涵吗?扬州城市标志设计又真的能够运用抽象的符号去意会城市的文化吗?扬州拥有2500年的历史,扬州自古就是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城市之一。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有古老的运河,优美的园林,古人赞扬州是“十年一觉扬州梦”“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等等。同时,扬州在建筑、戏曲、饮食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扬州的传统工艺,如扬州八刻、漆艺、玉器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切又都是扬州人希望成为扬州标志设计的切入点。同时,我们在传统美学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即“立象尽意”。构造形象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表达意义,表面上看,这似乎很贴近标志的目的。但是,实质上,“立象尽意”最看重的是“意”,而“意”最高明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我们城市标志设计在这样的城市背景的影响和思想的指导下,就只能是一种“象征型”的标志,距离符号化有较大的距离。如我们扬州电视台早期设计的台标,就是以“二分明月夜”为寓意的象征型标志。这样的标志现在看来是不具有普世性的,不利于识别和快速的传播。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去反映城市传统,不能跨越城市的文化内涵,这就是现代城市标志设计所面临的尴尬。如何使城市标志设计既具有普世性的发展趋势,又能保留文化传统痕迹,就必须把色彩语言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二、色彩语言成为城市标志设计的引领

色彩的语言利用它广泛的色差而决定或服从着一切。这是因为色彩能够更好地构筑起相似与差别的概念。标志设计如何捕捉色彩中闪烁着的想象的灵光?如何去领会各种色彩之间的律动?如何去理解和界定色彩意义所谱写的赞歌?如在宗教中,一些思想通过一些神圣的颜色来传达,这些颜色是自然、神和人的象征。在印度,蓝色最具有精神象征,最高的神梵天也与蓝色有关。在佛教,黄色是主色彩。绿色、白色和紫色是基督教的主要颜色。在音乐中,音乐与色彩在逐渐增减的规律变化中都起着相互对应的作用。亚里斯多德认为:颜色的数量应是以某种音乐的比例编组,就像音乐中有和声一样,在色彩中同样也存在迷人的和谐。这些色彩的赞歌穿越了山川、种族,跨越了宗教、国界,它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因此,色彩能够完美的实现标志设计的普世性追求,不管标志形态是传统纹样、符号化,还是“后现代”的,它都能够使视觉和想象得到完美的结合。追求完美的色彩表现显然是城市标志设计的引领。色彩表现对城市标志设计的引领主要表现在对标志文字和图形的创作力上,它能使文字符号突然具有强大的力量和表达的空间。色彩不仅能够概括符号语言,更扩大了它的领域。它使标志符号形态更易理解,同时震撼、加强和激活了人类感觉的内部空间。所有人都可以在别人设计的色彩中遇到或熟悉或陌生的汇聚着激情的回音。比如,古希腊人关于神的色彩总是橘黄色,如太阳,而惩罚者颜色都是黑色的。古罗马,紫红色是权力的象征,“皇权的紫色”由此得名,这是血的颜色。再如,我国的国旗颜色就是红色和黄色的结合,因而有了传播世界的“中国红”。色彩的运用在历年的世界性活动奥运会中更是体现了巨大的魅力。1998年洛杉矶奥运会标志颜色采用了美国国旗红、白、蓝三色;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志采用了蓝色和白色的组合;2004年雅典奥运会标志中“充满诗意般的蓝色,是爱琴海的颜色”。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采用了红色的印章做标志。还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其形态传统复杂,中国图案化模式,色彩的运用强化了形象的魅力。它的色彩运用了中国传统“五行”的颜色,红色为火,黄色为土,白色为金,绿色为木,黑色为水。鲜明的设计色彩把中国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出来,也将中国文化的内涵传递给了全世界。其实,在每个城市的文化轨迹中,色彩都闪烁着不同的光芒。我们周边的城市,如杭州就在他们城市标志设计中充分发掘城市文化特色运用了蓝色。从而建立了杭州城市“中国蓝”的称号。扬州作为一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我们的自然风光,我们的传统建筑、工艺、美食以及风俗习惯等都可以运用色彩来体现。这种与其他城市不同的色彩差异要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找寻。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符号就是色彩的世界,这里面闪耀着色彩的语言,是任凭想象栖息的场所,是视觉与存在组成的高原,是载着对话与世界交流的旗帜。

三、结语

美学设计范文6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潮影响着现代设计,在新的社会形式下,传统的美学已不再适应现代设计的表现。本文以现代标志设计怎样将传统美学颠覆,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并在不断完善和努力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设计之路,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设计。

[关键词]

VI设计;传统美学;颠覆创新

一、解读现代标志设计及传统美学

(一)现代标志设计定义及特点

1.现代标志设计计划、构思是根据现代市场营销学,普通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结合现代美学,现代科学技术等诸多学科制约形成的设计构想。2.传达标志设计的计划、构思方式,从传统的手工绘制图形到计算机绘制图形、模型的设计预想。因具体的设计时期不同而不同。3.现代标志设计的应用,与当下设计及所涉及的生产方式和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密不可分。4.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1)呈现品牌战略定位;(2)彰显品牌的独特魅力;(3)吻合目标顾客的审美偏好;(4)给消费者传达瞬间的记忆点及区别其他品牌的差异性;(5)应用的可操作性与低成本。

(二)传统美学的概念及其特性

1.何为美?对美的本质,美的意义的研究是传统美学的主要内容。美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美学一词出自希腊语aesthesis。该词语的最初释义为“人们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近代学者普遍认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的《美学》一书的出版。发展到19世纪,美学即研究“美”的学说这一概念在传统古典艺术领域被广泛接受。2.美学的定义在今天发生了些变化,在现代哲学领域普遍认为美学为一门鉴别的艺术,是科学、设计和哲学意义上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审美哲学。客体的审美评判标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丑”之分,而是理性客观地认识客体本身的实质。3.传统美学的特点:传统美学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知论的翻天覆地变化后,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以来,强大的现代艺术思潮热情高涨,冲击了人们对传统美学的再认识。人们对传统的美学及其艺术理论也产生了强烈的反思和探讨,现如今,传统美学也受到了不断的反思挑战,遭受到了各个学派理论思想学术的冷落。与此同时的是西方各个学派形成的崇高主义传统美学,表现在崇高意义范畴下的审美哲学理想和追求等方面,也在逐渐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二、现代标志设计对颠覆传统美学的主导因素

现代标志设计具有其自身的视觉语言,彰显其内在寓意。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形式、节奏、韵律、对比、调和、变化、统一”等形式美感制约了现代标志设计在设计制作中存在图形设计结构方面的复杂化,形式表现方面过于陈旧保守传统不符合人们现代审美和不能表达时代思潮的等一系列问题。在标志设计方面中国的传统图形符号设计样式上与现代化的图形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缺点:1.相对平面化不具有立体感,2.设计主题不够突出不能直观的传递要表达的内容,3.设计理论上不够严谨科学,也不具备现代图形设计的精简度这一特点。所以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应顺应现代设计的发展潮流,结合现代设计自身应有的特点,彰显时代个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标志设计中应以更加简洁明了的造型进行设计,给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带来更加强烈的信息冲击。

(一)文化的差异性

传统标志设计图形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给国内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带来诸多不便。在不用的文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能就很难理解其标志设计的真正含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蝙蝠”是“福”的寓意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蝙蝠”却赋予蝙蝠邪恶的化身。这种文化背景不同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在进行标志设计中,需要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之初就必须细心斟酌设计内容,思考其设计内涵,考虑标志设计使用中的地域文化差异性,做好设计初的一系列设计筹划和设计构思,以便更好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更好地做到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前提,以免在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时,标志设计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的使用及发展主要以拉丁文为基础,而中文域名后缀在互联网上的使用并未出现过较大范围内的普及,据统计互联网上以汉字作为图形标志的作品也很少,这就导致一些分企业为提高认识度纷纷采用多样化的标志设计来呈现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例如我国跨国企业联想集团有针对性地在国内市场营销产品中以中文“联想”汉字作为企业核心标志,而在海外市场企业标志则是拉丁文“LENOVO”。

(三)街头文化涂鸦

街头文化涂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现象在世界各大城市蔓延开来。人们对涂鸦文化的审美的与追求也一直是朝气蓬勃,每座城市的艺术家们都跃跃欲试地在城市的主要墙壁上进行艺术创作。在这场最大规模,并且为广大青年人所喜爱的全民艺术运动中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不同流派的艺术家都积极参与其中。涂鸦本身作为一种造型的艺术,但其展现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它不同的造型方式,同时还有这种艺术手法所表现出的创作方法,社会的背景及深层次的内涵。涂鸦艺术造型可以说是千变万化、风格多变、不拘一格。它长期活跃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并且不失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极大的群众基础,其广泛性和普及性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涂鸦艺术的作品种类繁多纷杂而又极其丰富多彩。目前很多新兴企业标志应用了街头文化涂鸦,以适应新的文化现象。街头涂鸦艺术形式的出现源于世界社会自由背景下的“艺术家”独有的思维模式及其造型艺术。从涂鸦的表现形式上我们不难看出,涂鸦是对传统纸上绘画的一种颠覆,再结合设计者本身对生活感悟的同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颠覆了传统美学。

三、现代标志设计未来的创新之路

(一)图像解构

原有沉闷呆板的标志设计让众多受众群体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设计师在标志设计中该如何解决突破审美疲劳呢?图像解构为其打开一条全新的创作之路。打破完整,重新构造。将原有的物象进行打破分割,从而获得最新的图形元素。反对二元对抗的立场是“解构主义”的主导思想,同时反对现代主义的矫揉造作的装饰,展现出全新的消解传统,并打破原有的惯例,展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

(二)图像的重构

重构是在“解构主义”的分解后重新建立起来的新模式,这种新的创作手法为视觉图像的再创作提供了更高的上升空间。图像的重构方法是将视觉图像中各种不同的元素重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视觉和谐效果。并把不同类型的文字、图形、色彩等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全新的视觉张力。视觉图像在版面设计中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单一元素,它要同版面中的各个要素很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统一的视觉效果。传统标志设计下的图形与文字间缺少“图像重构”的创意,使标志设计看上去索然无味。将视觉图像中原有元素进行解构后再进行全新设计规划,并按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进行再创造,从而设计出新的视觉图形。

(三)图像的组构

图像的组构是对标志图形各元素之间的再处理。如造型上的重叠透叠组构;色彩、肌理之间对比、调和组构;这些组构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凭借新的组合模式,形成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广大消费受众获得一种全新的感观觉醒。这种全新的逻辑关系,从感性出发,使设计者对现代标志设计拥有全新的创作灵感,以颠覆传统思维模式出发,设计出更多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美学观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使人们对现代标志设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现代标志设计思想在新的社会形式下重视变通颠覆传统美学,并在不断完善和努力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设计之路,我们相信未来这种世界规模化的文化交流与竞争中,中国必将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作者:赵晓悦 赵晓明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1).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0).

[3]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

美学设计范文7

各类产品、用具作为一种商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设计中的美学问题。虽然机械设计师对此问题重视的程度不一,但机械设计中的美学问题在整个设计制造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在形式美的法则中,科学界和艺术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被证明和反复运用的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比率、差异与对比、整体与和谐等,我们在机械制图和外观造型中都可以借鉴和运用。

关键词:

审美;美学;机械制造;机械设计

机械制造中的美学主要研究机械产品中的美学问题,它从机械构造学、形态美学、色彩学、人机工程学、工程及工业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市场学等方面出发,在机械制造产品的设计中实现产品与美学上的和谐、统一与协调,把机械制造与美学很好地统一到产品上,使机械制造产品具有功能美、形式美,产品的结构符合集约化、模块化的特点。机械制造产品各部分比例、结构、颜色、质感等符合新时期人们的审美要求。机械制造美学作为一种新的产品设计观和方法论,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理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通过各种审美方式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从内心深处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机械产品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制造的装置,它以一定的方式将能量、力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机械美学注重产品的形式功能和逻辑,机械产品中的设计之美就是设计功能美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在使用性能、技术指标和成本控制方面较好,但是一些产品的外观造型缺少美感,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若能更加注重外观造型,制造的产品将会更受欢迎。按照美学原则进行艺术造型的机械产品,既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又能让使用者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使用者会珍爱产品,精心维护和保养,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能得到一定的延长。机械设计美学一般是研究机械工业构造和外观造型等领域的审美创造,它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审美观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产品达到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一、机械造型本身之美

19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工艺美术家威廉•莫里斯积极倡导手工艺运动,认为艺术要为多数人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艺术要与手工业技能结合,产品也是艺术作品。1907年,在穆特休斯等人的推动下,一些德国机械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建立了“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他们将艺术和劳动相结合,提高了机械产品的审美品位,尤其在改进产品外观造型上成效不凡,受到大众的热捧。从此,德国的工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路畅销,经久不衰,并使世界各国的设计师重视机械产品造型的意义。因此,美学对于机械造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称与平衡之美

“对称”是一个几何概念,指形体中某个点、线或面,在大小、形态和组合分布上具有相对应的关系。人们常把具有联系或对立的概念称为对称,称相关联或对立的概念为对偶。这与文学修辞中的对偶一样,具有形式上的规整协调和内容上的相互关联。对称性是自然美的一种直观的展示,人们在现实中所见的很多事物都具有对称性。机械设计同样有对称性。在机械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零件都具有对称性,尤其是图形上的轴对称。采用对称原理,机械制图可以将复杂的图形进行简化,减少了制图的一些繁琐环节,节约了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差异与对比之美

对比之美就是两个形体之间的黑白、聚散、凹凸等产生的差异性,从而产生的不同个性之美。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追求个性化和差别化,都要求发展个性美,其实就是为了展现个体之间的对比美。在机械设计中,如果在绘制剖视图时在对称的基础上有一些变化,人们的视觉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机械设计剖视图增加了剖面线,与实体图相比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剖视图的差异与独立的个性美就很好地展现出来。

四、整体性与和谐美

在机械设计中,和谐美是指形体各因素之间呈现出的整体协调之美,它可使人们赏心悦目、自然轻松。一条直线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比的近似值是0.618,这个分割点就叫做黄金分割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非常熟悉的黄金分割就是典型的和谐美。

结语

战国时期编写的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科技名著《考工记》中蕴含丰富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文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器与道”等观点对今天的机械设计仍然富有启发意义。机械设计讲究美学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提高的反映,没有美学意义的机械设计产品是没有市场的。从事机械设计行业的人员,一定要重视机械产品设计的实践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将造型美、对称美、对比美、和谐美等与机械设计的整个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设计出既经久耐用,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机械产品。

作者:金宽 单位:湖北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美学设计范文8

文章探讨了产品设计中的美学元素,通过具体分析产品设计的美学特征;产品设计美学的价值;产品设计中美学元素的运用来阐述产品设计与美学的关系,最后通过对两者关系对立与统一的探究以期自身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够做出好的,符合美学标准的产品。

关键词:

产品;设计;美学

产品设计行业的源于工业大批量生产后,是一个综合性的创造设计过程,它通过多种要素如造型,工艺,材质,肌理,色彩,符号等方式把产品以立体形式展现出来。而这些要素的形成无一不考虑美学元素,如何认识产品设计的美学元素,分析设计美学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产品设计的美学元素是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议题,也是设计学习者的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产品设计的美学特征

产品设计的美学元素大致可细分为:产品造型的形态美;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美;产品材料的材质美;产品表面处理工艺的肌理美,产品符号含义的语义美以及产品细节的形式美等等。这些美学元素构成了产品设计的美学特征,优秀设计师往往注重把这些美学特征赋予到产品设计流程中,以此提升产品的品质最终获得很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造型的形态美应该是符合形式美法则,具有一定的轮廓美,用户第一印象认定是好看的产品;产品的功能美是指产品所表现的功能与用户的期望相吻合,用户通过产品的功能解决了生活的需求后,对产品的功能产生美的好感;产品的材质美是通过赋予产品合适的材质,解决了一定功能需求的同时又兼备了一定的美感度比如材质的光泽,肌理,颜色等;产品的细节美则体现在产品的处处细节中,伟大产品则不会放过每处该有的细节美,而用心的消费者往往通过观察产品的细节判断产品的品质。

二、产品设计美学的价值

从商业角度而言,产品设计师职业宗旨:就批量化的工业产品而言,通过自身的训练,技术知识,审美程度以及经验而赋予产品结构,材料,造型,色彩及表面装饰以新的品质来促进产品的商业化销售,最终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美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在产品结构,材料,造型,色彩及表面装饰中赋予美学元素提升产品的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此外对于用户而言,产品美感的价值还在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书中通过实验论证过,美的产品能使用户身心愉悦,这种愉悦的情绪能减少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出错率,最终提升产品使用效率。而回顾现实生活中,当消费者购买了外观看起来很美的产品,会不自觉的用心使用它并包容它一切的不足。比如当遇到产品使用展现的不清楚时,会耐心细读使用说明书;当产品遇到障碍功能问题时,会小心摸索问题所在,谨慎使用避免发生错误。

三、产品设计中美学元素的运用

1、产品形态美

产品形态是指通过设计,制造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产品状况,它由点,线,面三个要素构成,它是最能体现消费者对产品第一印象的产品元素。而产品的形态美则要遵循形式美法则,比如对称均衡,单纯统一,调和对比,节奏与韵律和多样统一。产品形态美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为用户生长在不同时代,拥有着不同的精神向往。在物质匮乏时代,产品只要满足了人类生存基本需求,它的外观就是美的产品,那时我们称之为机械美;而到了近期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和普及,人们对产品形态的审美要求发生了质的改变,产品的设计已不是形式追随功能,而是形式追随人类的情感需求,通过新材料,新工艺设计了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产品形态自此产品形态的美学运用进入到多元化发展形势。

2、产品色彩美

色彩是人类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效应。用户对不同的产品色彩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而不同的产品色彩也表现不同的符号,例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力量、欲望、速度等;蓝色象征着平静、和谐、统一、信任等;绿色寓意着自然、健康、青春、环境等;白色表现为纯净、简洁、谦卑、清白等。如何合理的运用色彩到产品中,要把控产品的功能性是什么,产品使用在什么环境下,通过综合考量添加产品不同的色彩来突出产品的功能性,保证产品的色彩美观度。同时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合理运用色调配色,近似配色,渐进配色,对比配色,单重点配色等配色技巧。

3、产品细节美

产品的细节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常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产品设计无论多么简单,当你仔细分析和观察时候,会发现它是有很多细节组成的。而伟大的设计公司往往会做出很用心的细节产品来吸引着消费者购买。以苹果公司为例,当我拿起苹果手机时,会自然而然觉得这不仅是部手机,而是件杰出的艺术品。手机整体的弧面造型的设计;手机玻璃材质与金属材质的巧妙搭配;手机边缘金属切割留下来的反光切面;手机按钮中心对称特点以及听筒的排列和距离把控等无一不流露着这家设计公司对细节的偏执喜爱。优秀的产品一定是好用的产品,而伟大的产品一定是有细节的产品,有时候一个好的细节往往能扣人心弦,让用户爱不择手。因此产品的细节美是区分于好的产品与伟大的产品的标杆,深受到广大有品位用户的偏爱。

四、结语

美学元素的运用提升着设计的品质和规格,设计的不断发展也提高着消费者的审美标准,设计与美学相铺相成,互相发展,一方面设计的美学元素加入刺激着消费群体购买商品,促进着产品的商业化需求;另一方面产品设计的不断更新迭代也在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标准。而作为一名设计从业者,要不断的积累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积极在产品设计的实践中运用美学元素,以期能够在未来设计出优秀和伟大的产品。

作者:冯戈 王爱红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帆.产品造型与功能的关系[J].现代装饰.2012年07期.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