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理论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术理论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多元智力;美术高考;评价方式
美术类专业具有鲜明的特性,该类学生在培养与选拔过程中,需要不同智能或同一智能但表现形式应结合特定的评价体系给予评定,将其输送至能够发挥其自身特长或优势的学习平台。当下,美术类专业包含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两大类别专业,其虽有共性,也具备各自明显的个性,都需运用视觉空间智能,但又表现出不同层次。因此,在该类学生培养与选拔过程应注重教育的多元化、差异化、创造性,以便将其有效地引导及培育成才。
1多元智力理论与美术高考评价特征
1.1多元化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显著的特征体现在人的能力是多元化的,且主体不同能力也各有所长。体现在学生培养过程,应针对同一目标群体倡导开发多种评价方法,可通过多个培养目标、评价内容和指标,动态、多元地追踪学生发展过程,记录学习收获,全面地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结果评价时,应注重多元和区别认可相结合,弱化同一标准衡量与评定,促进创新人才选拔。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无法做到像其他学科那样统一评价标准:首先,专业学习需要多元知识结构支撑、实践的积累、差异化引导;其次,结果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多元评价[1]。
1.2多样化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开发每个学生的多种智力,为学生创造性地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以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根本。美术高考评价也应关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利用好学生这一宝贵的资源,应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挖掘和激发更多学生创造的潜能。除此之外,当下社会发展市场所需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越来越受考生的关注,从多元化提供发展路径来看,不应该让单一的考试方式牵着学生走,以免被动接受美术高考评价,错失多样化发展路径。
1.3创造力塑造
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认为个体智力具有独特性,是学生发展的原本状态,具备创造性的前提。美术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差异化培养是尊重学生天性和培育创新创造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集聚科学和多元的美术高考评价体系,才能兼顾美术考生的共性与个性,助推贯穿于体系化的美术教育,为其提升艺术创新创造力。
2现行美术高考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2.1以应试为导向,忽视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美术专业统考以绘画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且占高校招录分数比例权重较大,呈现出美术考生绘画基本功过硬,文化成绩不算太差,就能顺利通过美术考试进入大学,催生了“艺考热”现象。同时,助推了校外美术培训学校快速生长,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遍布于全国各地。这种应试化的模式使得大多数美术考生来不及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最后将绘画这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变得程式化,使得美术高考评价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方向[2]。不但如此,以应试为目标的美术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带来分数、助力升学等功利性价值导向,使其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2.2过于秉持传统,缺失接纳艺术创新的勇气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专业统考近些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因为美术学科的特性,其作品表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绘画方式、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绘画风格和特点不尽相同,存在着个别性。就现行的美术高考评价来看,主要应用于统一却又模糊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考生的学习成果,难以凸显差异化评价。从考试内容来看,全省美术专业统一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速写,考试内容主要延续人物头像、静物默写、场景速写,过于单一。从评价标准来看,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手法多样,评价标准过于注重共性,个性呈现效果不突出。
2.3考试分类粗放,缺少美术高考多样化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趋于市场需求。调研结果证实,大部分美术专业的考生也越来越关注艺术设计类专业,但当前的省美术统一考试还普遍以素描、色彩、速写为主要内容,只有单独组织校考的一些美术院校涉及设计专业分类考试[3]。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设计专业招考时,并无针对性考试,直接导致报考设计专业的考生对当前繁多的设计专业分类概念模糊,缺失职业认知,以至于进入高校后难于与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衔接。
3构建多元的江苏美术类高考评价方式
3.1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化探索
3.1.1注重美术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美术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仅依靠专业技能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创作者作品的内涵,制约着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作为美术考生,学习的过程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化素养的提升,要端正学习态度。作为美术教育者,不断转变为提高学生理解力、鉴赏力、审美判断力的教学模式,从而拓宽学生眼界,促进尖锐洞察力和分析力的形成。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美术考生专业技能与文化课程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提升对文化素养的要求,促使考生及教育工作者摒弃不良的美术学习观念,发挥其“指挥棒”作用。
3.1.2推进美术院校生源基地建设
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需要高校和中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建立“双向衔接式”的美术培育机制,即构建多元的美术类高考方式,需要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与高等美术教育方式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高中阶段艺术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嵌入和大学阶段人文素养培养的延续。高等院校与高中学校的联姻,将高校资源引入生源基地学校,指导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职业规划,帮助中学进行美术师资培训、学历提高,加强信息互通、联合研究,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3.1.3加强校外美术专业素养培训的规范性
校外美术培训学校是美术教育的补充和延展。调研发现,当下考前培训机构参差不齐,缺少各方认证与监管。针对考前培训的种种乱象,应由省级权威教育部门牵头,依托工商税务设立美术培训机构认证;通过行业协会、高校组织监管力量,实行动态评级认定,向社会公布认定结果。聚集各方资源和力量助推美术培训机构良性发展,为美术考生艺术之路导航引路,发挥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教育互补的作用。
3.2考试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探索
3.2.1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美术高考功能影响着高中美术教育教学、高校选拔人才以及人才个性化成长等方面,更应强调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一方面要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建立综合性、体系化,兼顾个性化评价的美术专业统考,为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美术教育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要发挥职业生涯引领作用,建立多样化、立体化评价体系,引导考生结合自身特长科学地选择高校开设的专业,对未来的个人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充分依据,进而有助于高校选拔适用性人才。
3.2.2建立完备的选拔机制
近年来,国家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向,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人才选拔的“立交桥”体系。尤其是在美术生高考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统考发挥的选拔作用,优化专业统考内涵,并行“校考”方式,兼顾个性化人才选拔。探索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机制,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3.2.3增设设计专业分类考试
探索针对高校专业建立专业分类考试,分为绘画、师范类专业考试和设计类,让设计类专业考试成为统考的补充,进一步丰富考生选择。专业统考参照文化考试实行“3+1”模式计入考试总分,以素描、色彩、速写三科必考课程,报考绘画、师范类专业加试美术理论,设计类的专业加试创意表现,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加试考核,也可以同时报考,发挥自身特长,增加选择机会,对高校而言更趋向于科学选拔人才[4]。
3.3考试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探索
3.3.1探索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探索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一是在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的原则下,建立健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针对美术考生建立学习阶段艺术理论与实践、艺术成果交流展示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二是以省美术统一考试为形式的结果性评价,通过多样化题型,融入学习导向性和职业导向性考核内容,全面铺设技能考点,确保考核内容对考生日后的应用有益。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从专业学习到高考到发展,全方位助力美术考生发展。
3.3.2考试内容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传统的科目考试内容和默写式的考试方式很难多维度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不利于美术高考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导向作用的发挥。为更好地考核考生的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将传统的技能测试转化为技能应用的测试。例如,考试的内容可增加选项,素描可增加主题表现、色彩可放宽色彩表现工具、速写可加入场景描绘等,拓宽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标准中可加入技法表现的考量。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多级专家评价机制,既能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又能进一步提高选拔机制对于专业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效度。
参考文献
[1]于猛.我国美术高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6(4).
[2]尹少淳.当代美术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
[3]杨志明.高考招生多元评价的区分效度———兼论“拼盘式”和“跨栏式”多元评价方案[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5).
美术设计类专业是当代高校艺术类一级学科范畴下的重点发展分支,也是各综合性院校及美术专业型院校重点学科。有效合理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是该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效保障,同时,它也反映有关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结合该专业在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际中的常见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对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现状的总结为广大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进而更好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美术设计类学科。
关键词:
美术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现状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以下简称“设计类专业”)是高校美术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设计看做一种通过构想或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想或计划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进行专业学习的分支学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科设置一方面体现了美术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更具有实用性,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即将抽象的美术表达形式具体化、实用化、功能化,这一特征使得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到的是一种实用技能。结合上述内容以及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恰恰迎合了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特征和功能,经过笔者总结,现将当代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常见方法和其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为基础保障
设计类专业是依托美术学科发展来的分支学科,因此要想实现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就离不开教育者针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的编排上也反映了这一要求,而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美术理论知识和设计理论知识。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对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从更为深刻的角度去用心理解美术,从现实意义上讲,学生学习中外传统美术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主流文化,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发展形势有宏观的认识和理性的理解。与美术理论相呼应的则是针对性更强的设计理论知识,相比美术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其实更为抽象,特别是教师在对某些设计元素,设计思想进行讲解时,学生并不都完全能心领神会,不过,也正是这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元素才起到的了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作用,这部分理论知识也更为关注设计中的技巧运用,如何掌握和谐的、能反应美的、立美宜人的设计思路才是学习的重点。综上,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理论的教学是设计类学生学习的基础保障。
二、实践性教学为知识巩固
本文引言部分指出,设计类专业在研究事物美的属性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美术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设计类专业的艺术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而使学生对设计的意义进行再认识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所学的巩固。举例来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深入,大学授课中实用多媒体设备已不是新鲜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演示某一设计作品,条件更为丰富的还可以利用更为生动的实物教具进行授课,例如参观博物馆、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景观等设施。教师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设计的目标作品更为直接的呈现到学生面前,同时,实践性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这就真正做到了“艺术理论引导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丰富艺术理论”。
三、互动教学确保学科活力
设计本身就是极具创作性的一个概念,枯燥乏味的说教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因此互动式教学就显示出了其优势。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主要教学发展的另一方向就是互动性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在传授完基本知识后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具体的形式包括问答、辩论、讨论等。当代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在互动的形式上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上述课堂上可以使用的互动方式以外,很多院校以及专业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高校间、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各种艺术类作品比赛,这些竞赛类活动一方面是对作品的展评,但是从教育学的理论来看,其本质也起到了互动式教学的作用,通过竞赛活动,学生与不同地域的同专业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切磋,比赛成绩的优劣本身可能使学生得到鼓励,并激发更浓厚的热情,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参赛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比较和学习是也潜移默化地能使自身的创作能力大大提升,而这恰恰呼应了前文所述的“设计的特征”。专业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而互动学习的功能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更佳的同时也保持了美术设计类学科的活力。
四、学科交叉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作为美术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托美术的有关知识作为基础。但是无论是设计还是美术都与哲学、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概念紧闭相连,教师仅单一的传授设计的相关概念是不现实的,很多设计思想、理论基础、灵感来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这是所有艺术类学科的共通特征,因此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予以考量,一些知识可能与其他学科互补,而一些则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美术设计课程的这一特征,使得教师在关注其与其他学科交叉关系时就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目前,高校设计类教师在这一点上十分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延伸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个人的知识面,以保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课题知识环境。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极为锻炼学生的辨别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必然从中扩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作者:张潇予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德].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美术设计类专业是当代高校艺术类一级学科范畴下的重点发展分支,也是各综合性院校及美术专业型院校重点学科。有效合理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是该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效保障,同时,它也反映有关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结合该专业在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际中的常见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对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现状的总结为广大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进而更好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美术设计类学科。
关键词:
美术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现状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以下简称“设计类专业”)是高校美术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设计看做一种通过构想或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想或计划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进行专业学习的分支学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科设置一方面体现了美术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更具有实用性,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即将抽象的美术表达形式具体化、实用化、功能化,这一特征使得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到的是一种实用技能。结合上述内容以及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恰恰迎合了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特征和功能,经过笔者总结,现将当代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常见方法和其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为基础保障
设计类专业是依托美术学科发展来的分支学科,因此要想实现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就离不开教育者针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的编排上也反映了这一要求,而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美术理论知识和设计理论知识。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对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从更为深刻的角度去用心理解美术,从现实意义上讲,学生学习中外传统美术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主流文化,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发展形势有宏观的认识和理性的理解。与美术理论相呼应的则是针对性更强的设计理论知识,相比美术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其实更为抽象,特别是教师在对某些设计元素,设计思想进行讲解时,学生并不都完全能心领神会,不过,也正是这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元素才起到的了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作用,这部分理论知识也更为关注设计中的技巧运用,如何掌握和谐的、能反应美的、立美宜人的设计思路才是学习的重点。综上,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理论的教学是设计类学生学习的基础保障。
二、实践性教学为知识巩固
本文引言部分指出,设计类专业在研究事物美的属性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美术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设计类专业的艺术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而使学生对设计的意义进行再认识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所学的巩固。举例来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深入,大学授课中实用多媒体设备已不是新鲜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演示某一设计作品,条件更为丰富的还可以利用更为生动的实物教具进行授课,例如参观博物馆、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景观等设施。教师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设计的目标作品更为直接的呈现到学生面前,同时,实践性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这就真正做到了“艺术理论引导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丰富艺术理论”。
三、互动教学确保学科活力
设计本身就是极具创作性的一个概念,枯燥乏味的说教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因此互动式教学就显示出了其优势。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主要教学发展的另一方向就是互动性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在传授完基本知识后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具体的形式包括问答、辩论、讨论等。当代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在互动的形式上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上述课堂上可以使用的互动方式以外,很多院校以及专业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高校间、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各种艺术类作品比赛,这些竞赛类活动一方面是对作品的展评,但是从教育学的理论来看,其本质也起到了互动式教学的作用,通过竞赛活动,学生与不同地域的同专业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切磋,比赛成绩的优劣本身可能使学生得到鼓励,并激发更浓厚的热情,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参赛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比较和学习是也潜移默化地能使自身的创作能力大大提升,而这恰恰呼应了前文所述的“设计的特征”。专业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而互动学习的功能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更佳的同时也保持了美术设计类学科的活力。
四、学科交叉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作为美术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托美术的有关知识作为基础。但是无论是设计还是美术都与哲学、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概念紧闭相连,教师仅单一的传授设计的相关概念是不现实的,很多设计思想、理论基础、灵感来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这是所有艺术类学科的共通特征,因此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予以考量,一些知识可能与其他学科互补,而一些则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美术设计课程的这一特征,使得教师在关注其与其他学科交叉关系时就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目前,高校设计类教师在这一点上十分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延伸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个人的知识面,以保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课题知识环境。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极为锻炼学生的辨别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必然从中扩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作者:张潇予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德].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一、优化设置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和凸显专业特色
(一)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优化设置。现代社会对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逐步朝着综合型发展方向前进,对此,应该不断完善和优化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应该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课程结构,定期开展美术设计活动、专业讲座以及课外拓展等,这样既能够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的设计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课外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其次,应该为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创造与其他学科交流沟通的机会,深化学科合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最后,应该不断完善和优化商业美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在对传统课程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构建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另外,商业美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改革、创新课程设置,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凸显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特色。学校要想培养出综合型的优秀商业美术设计人才,就要让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独具特色。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比如市场发展方向、市场特色、市场前景等,依托地域实际情况凸显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特色,构建独具特色的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和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商业美术专业教学内容
(一)明确教学目标。当前,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明确教学目标对其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培养出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型优秀人才,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价值、发光发热。
(二)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资源制定和完善教学实施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调整教学实施方案,提升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适配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反馈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调整和优化教学实施方案,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模式。如今,商业美术设计抄袭、模仿问题频发,设计作品缺少特色,千篇一律,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商业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专业设置类似,通常是哪所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出色,其他院校盲目模仿,专业设置千篇一律,商业美术专业特色缺失。加之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成绩,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创造力是在浪费时间。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沦为“学习机器”。所以,在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弥补学生学习的不足,让学生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美术设计作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汲取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优秀设计理念的引导下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作品,促进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应在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多种艺术风格,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四)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现代化技术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该制定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商业美术设计作品多利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学生设计作品的实际效果很难体现出来,打击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设计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展示,能够把学生设计作品的实际效果充分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设计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突出商业美术设计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商业美术设计实践技能。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商业美术设计的魅力,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设计风格和特点,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趋势,适应工作岗位,为商业美术设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将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该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的结合。首先,教师应将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对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之后,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教师在一旁指导,以便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另外,教师还应该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制度,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学生积累一些实践设计经验。教师还应该确定设计项目的课题,把设计项目的课题与实际设计项目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其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还应该与市场发展需求以及发展方向相结合。由专业教师进行全面细致的市场调研,并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保证学生的商业美术设计作品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和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从而让学生适应商业美术设计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市场服务,促进商业美术设计市场的持续发展。再次,商业美术设计教学应该重视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在企业实习,能够不断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熟悉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内容,不断掌握设计实践技巧。最后,商业美术设计教学还应该增强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院校沟通能够让学生接触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商业美术设计理念,成为综合型人才,适应商业美术设计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更好地为商业美术设计市场服务,促进商业美术设计市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群体对其予以持续关注。教师应该对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和专业特色进行优化设置,培养大量的综合型人才;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和优化商业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适应市场变化趋势;将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扎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实践设计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设计风格和特点,设计出更优秀的商业美术设计作品,提高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群.基于适合的教育高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资讯,2019(25):105-106.
[2]储艳洁,程艳萍.基于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商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索:以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9):125-127.
关键词: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红色文化文创设计
一、美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一)知识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目前,我国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根据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浅入深地逐步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理论上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美术设计知识而设计的,但是在实际教学实施中,知识结构过于零散,让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美术设计知识体系。而且,美术设计专业知识之间有重合的部分,学生仅按照目前的授课方式学习,很难领悟到那部分交叉知识,不仅难以形成系统的自身知识架构,也抑制了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忽略实践 难以知行合一。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太少,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能适应考试,但是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无法独立完成作品设计。知行不合一是目前美术设计教学的通病,考虑到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胜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的现状,需要在专业学习阶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对实际产品工艺和素材运用的能力。
二、“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教赛融合”是一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模式,通过教育和比赛的融合方式,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教师在比赛中教学,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鉴于我国美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可以采用“教赛融合”的方式,根据美术设计专业内容进行比赛设计,将理论知识和美术设计比赛充分结合,选择具有一定美术设计知识储备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之中,让学生在比赛中真正获得实践经验,为今后独自开展美术设计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1]。
(一)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美术设计本身除了需要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工作后需要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将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全部应用于产品设计之中。但很多学生无法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在实践中无法调用零散分布的知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屡屡受挫。“教赛融合”将美术设计知识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设计比赛跨越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的界限,是对美术设计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教赛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赛这种实践过程中累积了经验,为自己未来的设计之路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实践能力更强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易获得企业的青睐。不仅如此,“教赛融合”的方式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在学习阶段设计出自己的作品,能为未来就业甚至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毕业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作品找到心仪的工作,也可以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无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能够有效缓解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提高自身就业成功率[2]。
(三)推动产品设计发展。我国大力发展“中国制造”,需要大量的高端设计人才。“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模式,是将美术设计专业0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能够培养出一批专业设计人才。当这些人才进入社会工作后,将大量新颖的创意付诸于实践,能让“中国制造”更加熠熠生辉。
三、“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实践——以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为例
基于美术设计教学的现状以及“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以“赛教融合”的方式引导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展知识和实践结合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篇文章以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为例,阐述以下三点措施建议,以期完善美术设计教学体系。
(一)注重学生自主构建美术设计知识体系。美术设计教学注重学生对零散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美术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由学生自主完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全部观点。因此,借助红色文化文创设计比赛,以学生为自主学习主体,教师为辅,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美术设计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模式,避免在红色文化文创设计过程中出现知识提取失败的情况,打造创新型高端美术设计人才。学生对自身知识的完善应当包括美术设计理论知识,美术设计技能知识以及跨学科的交叉知识。红色文化文创设计过程中应当涵盖这些知识类型,学生在探索红色文化文创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也为红色文化文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设计思路。
(二)以比赛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在传统设计教学中,案例分析是先由教师自己收集历年来优秀的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作品,以展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因为学生缺乏自己动手设计的经验,很难理解并领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能理解优秀作品中红色文化和文创设计产品之间的联系。真正到自己进行设计时,随意将红色文化元素和现有文创设计产品进行嫁接、拼贴,最终设计出各种不符合红色文化内涵富有创新性的文创设计产品。开展以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为主题的比赛活动,吸引学生参赛,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美术设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以往的教学案例分析不同,以比赛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打破了教师单向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自己搜索以往优秀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作品,并自行分析其设计思路及优缺点,从而找到自己的设计方向,真正让学生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该过程中,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给予学生全面的帮助。红色文化文创设计需要在一定美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红色故事、英雄人物等红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这就涉及一些跨学科的交叉知识,在提取红色元素时,需要考虑该元素是否符合文创设计产品的外观造型、寓意以及生产可行性,这些工作需要创作者不仅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还需要有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以及设计全局的把握,这些都是身在学校中的学生所欠缺的,因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由“纸上谈兵”到“落地”的转化,形成有价值的劳动成果。
(三)引入企业、社会多方考核内容。在红色文化文创设计形成效果图阶段,就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学生的设计思路,可以引入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建议,改善设计效果图的缺陷和不足。传统美术设计比赛的评审一般为老师、学生,主要考察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但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产品最终是要面向社会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反馈尤为重要,这是学生设计的文创产品能投入生产的关键。多方考核内容涉及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产品的艺术性、实用性、可延展性等多方面内容,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能够收获大量的有效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提升,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市场需求,更快融入社会市场机制。对于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外,对知识系统的构建、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尤为重要,除了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这一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在实践中获取相关知识和能力。本篇文章阐述了目前美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教赛融合”美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并以红色文化文创设计为例,提出了“教赛融合”的美术设计教学实践,助力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比赛中提升自主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欲立,李明,张利利,杨冰冰,王宁,孙景静,李玉春,王新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4):111-112.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
工艺美术是人们经过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是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一种象征,从20世纪开始高等教育中就包含着工艺美术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却由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艺美术的重要性,并对之产生兴趣,目前也有很多的高等院校开设这一专业,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工艺美术的发展需要创新,顺应时展要求,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顺应时展,首先需要增加工艺美术教育所覆盖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去思考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尽最大的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将工艺美术传承和发扬。
1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手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这是每个人都不可以否认的,任何一种类型的手工艺技术都有独特性,有着专业的加工技术,从而可以制造出精美的手工艺品,通过一些合适的条件就可以永久流传,象征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是如果要把一种手工艺技术传承和发扬是需要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因为社会在发展,工艺技术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由于工业生产的需求,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技术被以大工业生产为主流造物的方式所取代,当前传统的美术学学科属性已经转变到设计学学科下了。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单纯从事手工艺去谋生的人会越来越少。民间工艺是人们经过长期劳动而传承下来的,所以现在传承的角度上来说,以前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是依靠手工艺技术去谋生的从业者,并可以通过收取徒弟的方式去将手工艺技术传承下去,例如制陶、漆艺、雕刻等等。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于手工艺技术的传承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了解发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很多人不想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甚至不会有很好的收益,因此也就造成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人放弃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借助外力,因此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顺应时展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做出思考,提出更好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将其延续和创新发展。
2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品味不断的提升,因此工艺美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需求都很大,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工艺美术品所带来的作用是其发展与传承的时代,但是存在缺乏工艺美术人才的问题阻碍了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所以开展工艺美术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国家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工艺美术方面来说,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是少数的,不符合国家所倡导的科教兴国战略。面对巨大的工艺美术品市场需求,当前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仅缺乏专业素质搞得人才,还缺乏熟练技能的人才,所以面对当前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是以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依据,去思考工艺美术人才未来的培养方向,从而培养出更多工艺美术人才,及时抓住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的时代机遇,得以将其发扬。目前在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缺乏培养目标,其一是有的教师只专注于基本的理论知识,没有进行实践能力训练,使实践课程也只是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其二是学生没有用到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与设备,造成了学生无法训练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思维;其三是教师只注重最终的结果,没有关注整个过程,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四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工艺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社会对于工艺美术人才是急需的,但是在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是不确定的,有的人认为是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有的人认为是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但是在我看来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不能单一发展,进行一概而论。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如果不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依据去确定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那么即使由院校开展工艺美术专业,从本质上来说也只会变成普通的美术教育,因此未来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必须充分考虑大市场需求因素,否则是毫无意义的。
3.1确定培养目标
开设工艺美术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首先应该具备清晰的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面向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其实践能力,该专业的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工艺美术专业所必需的技术技能,有独立工作能力,掌握一定工艺美术理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发展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一共包括7点:(1)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理论知识和工艺史知识。(2)掌握绘画理论知识和技能。(3)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和色彩搭配技法。(4)掌握基本的构图原理,具有初步的构图创作能力。(5)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修图、版式、制图等)。(6)了解工艺美术行业动态。(7)具备收集、选取艺术创作素材的能力。
3.2建立工艺美术教育体系
在我国早期开展工艺美术教育的高等院校中,其区分标准是造型门类,主要是培养从事工艺美术相关职位的人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进行的改革,国家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注重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开设上主要包括普及型和专业型,普及型工艺美术教育主要是指在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中所开展的工艺美术课程,包括美术课、手工课等;专业型工业美术教育是在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是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技能及知识的,在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交流渐渐加深,西方的设计理念被吸收和加入,造成了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教育被忽略,但是当前国家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认识到工艺美术教育是不可忽略的,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工艺美术教育体系,找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工艺美术教育方法,将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进行融合,进而实现本土设计创新。
3.3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由于我国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工艺美术专业不可能开设所有的种类,因此所包含的范围是有限的,并且如果只开设其中的一种类型,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单一,影响到将来的就业,所以高等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给学生配备实践教学教材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校可以与一些工艺美术专业的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院校还可以结合工艺美术的课程开展一些设计比赛或者项目让学生参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的走入社会;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增长自己的见解,学习到更多的设计方法。总而言之,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时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4转变教学理念
当前工艺美术教育需要进行转变教学理念去培养出具备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从而实现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时不能采用别人现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将所有的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工艺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工艺美术教育形式多样化,进行开放式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促进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从目前我国工艺美术的市场需求来说,我国缺乏实用型的工艺美术人才,但是如果放远目光,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应该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工艺美术人才。当然,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因此工艺美术教育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工艺美术相关的知识,培养出专业技能强,高素质,创新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发展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
参考文献
[1]杨林.文化产业背景下工艺美术高等教育改革探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16(01):67-70.
[2]张祖荣.关于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教育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6(13):91-91.
[3]许奋.当前办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对策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1):41-46.
[4]张建华.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现实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69-71.
(一)有利于美术设计教学效果的优化。
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时间,满足了美术设计教学连贯性特点,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安排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美术设计技能的形成。像在讲解有关于商业广告的设计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程序,做这样的教学安排。商业广告设计内容讲解时间为一个月,第一周讲解理论知识,第二周引导学生考察,对周边商场以及店铺的广告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第三周组织学生收集设计资料,设计草图,最后一周定稿,完成作品。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更加充分,时间更加集中,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美术设计专业学生视界拓展。
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散自己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形式。像在讲解有关于PS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给学生讲解方法,一边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与制图练习。再通过模拟化案例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美术设计技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课本之外的内容,课堂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广大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眼界的拓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进步。
(三)有利于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让教师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在应用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让实践学习反作用于学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二、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一)加强美术设计专业分析与调研力度。
做好美术设计专业的分析与调研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前提。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时候,高职院校都要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校这三年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要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美术设计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做专业分析,让学生了解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在引导学生分析完美术设计类专业知识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一起去参观一下美术设计专业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对工作环境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在分析与调研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关于专业的考察报告或者总结,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更能促进学生思考,准备好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活动,是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模拟出真实的实践氛围,调动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热情的一种教学措施。教师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将这一实际案例作为每一节课的线索,在案例的分析中体现出美术设计的技巧与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美术设计案例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在课堂中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更多的观点迸发在课堂中。在分析案例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作品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审美特点,更要考虑客户的需求,用自己的美术设计作品去彰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客户的追求。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效建立。
开展有效的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得到实训基地的支持。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打造,从而让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与稳定性。学校要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项目进行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设计技巧才能被内化,成为自己美术设计能力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1.美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相对于一般教育学科而言,美术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美术教师的缺乏,受过专业美术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不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直接制约大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扩招以后,学生数量增加,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愈发凸显,这不利于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对美术教学存在认识偏差,重视度不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部分高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这样便造成了忽视美术教学的现象。学校经费使用方面,偏向那些应用性强的专业,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拨给美术教学的经费相对较少,这样便制约了美术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美术教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
与一般课程类似,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美术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学科,更注重的是学生绘画能力和绘画水平的提高。有的大学的美术教学把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颠倒了,除了每学期组织学生外出写生外,基本上都是传授理论知识,这给美术教学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策略
1.改变认识,高度重视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成才与未来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会从事美术教学或者室内设计等其他与美术相关的工作。所以大学要对美术教学有正确的认识,提高美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让美术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大学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美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美术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指导。
3.大学美术教育要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美术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活动应该是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4.以就业为导向,提高美术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生一般都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已经基本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大学美术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对于有从事美术教学的意向的学生,教师就要在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想在美术上取得造诣的学生,教师就要重点培养其专业素质,争取做到精益求精。提高美术教学就业的导向性,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