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信息化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纺织企业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1.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分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战略层次包括信息化前景和使命分析、战略的识别、指导原则的建立和具体目标的明确;战术层次则包括信息化架构的搭建以及技术标准的建立。
现有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类:传统的以数据为中心的“底层数据”规划法,如企业系统规划(BSP)和战略系统规划(SSP)等;以支持企业战略决策信息为核心的“决策信息”规划法,如战略目标集转化(SST)和关键成功因素(CSF)等;以分析企业流程链及其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内部流程管理”规划法,如业务流程再造(BPR)和价值链分析(VCA)等;“内部流程管理”进一步向企业上、下游拓展的“供应链管理”规划法,如战略网格模型法(SGM)等。
2.纺织行业的发展特点
中国纺织企业中,99.4%为中小企业,95.0%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是中国纺织业最大的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纺织产业的价格优势日益减弱,依靠数量增长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加快产业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纺织产业约85%以上的工业产值在东部地区实现,而原材料和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的配置不合理,加快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十一五”期间,内需市场一直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内销占比也逐年提高。“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居民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消费行为,内需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3.纺织行业信息化特点
纺织行业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其间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00年到现在,则被视为发展快速期,该阶段主要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两化融合是大方向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可以缩短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对于纺织企业而言,信息化的大方向即在于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到企业运营的各领域中,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精细度,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2)细分行业各具特色
纺织产业链冗长复杂,细分行业众多,信息化侧重也不尽相同,如化纤更加注重管控一体化,棉纺则深入到车间生产管理,毛纺更关注工艺与质量,印染要重点解决绿色化技术,服装致力于供应链管理,纺机的重点在设计与管理的集成等。
(3)行业ERP是应用重点
管理信息化一直是纺织企业的主要需求,针对各个细分行业的、适应企业规模与生产经营特点的行业ERP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信息化的共性需求与应用重点。
4.基于价值链的纺织企业信息化规划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由于整个行业处在转型升级期,组织结构极具易变性和多样性,如果在规划时偏重考虑现有的部门职能,则最终开发的信息系统很难适应企业变化。
上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的活动主要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后勤、生产、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由采购、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组成。
基于价值链的规划方法不是直接把部门作为规划对象,而是把业务流程转换为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无论部门如何调整,价值链是相对固定的,这对于组织架构调整频繁的中小企业是更适宜的。另外,纺织企业多属制造业,虽细分行业众多,但价值链环节分工明确,均有相对应的IT应用系统。从价值链出发,通过需求与权重分析,可以对IT应用系统做出取舍,并确定开发顺序,从最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环节上着手,这对于信息化投入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也是有利的。
综上考虑,本文提出基于价值链的纺织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共分为相互关联的四部分内容,通过十个操作步骤来完成。
4.1纺织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第一,企业价值链分析,包括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完成现有业务流程向价值链的转换、找出企业运营的关键价值链环节;第二,价值链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包括优化企业活动流程、明确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化需求;第三,信息化平台体系搭建,包括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构建完整的信息系统架构;第四,完成信息化实施方案,包括排定系统的开发顺序与资金计划、明确网络与软硬件环境要求、对项目完成后的效益给出评估。
4.2纺织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操作步骤
第一,项目启动。要成立相应的项目组织和管理制度,咨询公司要成立项目团队,企业也要建立甲方团队直接参与项目,甲方人员组成应涵盖各个业务板块。联合团队建立后,要针对企业中高层进行用户培训,提高企业对待信息化的整体意识。
第二,形势分析。包括两部分:(1)企业外部环境,涉及整体纺织行业以及所在子行业的发展态势、政策导向、相关产品市场、技术进展等;(2)信息技术环境分析,涉及时下纺织行业信息化应用的特点、水准、相关软硬件的主流技术趋势、主要供应商等。
第三,企业调研。从三个方向展开:(1)生产经营情况,包括企业规模、主营业务、运营状况、竞争对手等;(2)企业管理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业务流程等;(3)信息化现状,包括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管理制度、人员配置、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等。
第四,信息化战略识别。从三个方面着手:(1)对企业战略进行研究,做到对企业发展思路有全面深入的理解;(2)对企业现有信息化状况做整体评估;(3)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制定信息化战略,其关键是要让企业的战略思想在信息化愿景与目标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五,价值链识别与优化。包括三个层面:(1)价值链识别,要从计划与控制、产品与服务、支持资源三个环节勾勒出企业完整的价值链活动,并识别出其中的关键环节;(2)价值链优化,要对现有价值链活动进行评估,并给出优化意见;(3)定义数据类,要以优化后的企业价值链为基础,给出支持每个价值链活动所必需的逻辑相关数据类别和要求。
第六,搭建信息系统整体架构。包括总体结构、应用层、数据层、开发层、技术层和操作层六部分内容。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信息化规划的核心,它以层次化的结构涉及到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每一层次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为更细的层次,其工作原则是根据信息的产生和使用来划分子系统,并尽量把减少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第七,搭建信息化技术架构。信息平台架构搭建完成后,要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硬件和网络环境等支撑技术进行规划,包括三部分内容:网络拓扑结构、系统布置策略、信息技术标准。
第八,搭建信息化治理架构。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评估,给出调整意见,然后规划出未来信息化治理的架构蓝图。
关键词:信息化;纺织行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70-02
中国是纺织大国,2009年1―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 636.4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1 502.5亿美元,同比下降11.4%;进口133.9亿美元,同比下降10.7%。实现顺差1 368.6美元。海关总署分析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贸经历了自2008年11月份以来的连续大幅下挫,到2009年3月份开始企稳回升,八月份回升趋势基本确立,11月份进出口总值开始同比增长,12月份进口和出口同比双双出现强劲增长,环比亦呈大幅增长,12月份中国进口1 122.9亿美元,同比增长逾五成五,创月度进口历史新高;出口1 307.3亿美元,同比增速17.7%,结束了持续一年的月度负增长,创历史上月度出口值的第四高位。当月,中国出口大项机电产品出口780亿美元,增长近两成七,纺织品出口62亿美元,亦有逾二成五的增速[5]。这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正加速复苏。同时,进口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在这种新形势下,纺织业如何重现当年的外贸霸主地位,有待我们深入探讨目前纺织业在世界竞争局面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一、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
1.研发方面。经济学的“微笑曲线”中,利润的最高端为研发和营销,最低端为加工制造。目前中国服装产品,来样、贴牌加工比例居高不下,自有品牌、自主设计开发产品的出口比重还不到10 %。中国纺织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仅为5%,化纤产品差别化率不足20%,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产品单一,多集中于服装或家纺产品的生产,而有很大拓展空间的产业用纺织品或技术性纺织品市场则相对较为薄弱,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无论是在面料设计还是在时尚性方面与纺织较发达国家相比都相差很远。
例如,日韩进口印花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9~2.5倍;进口混纺印染布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6~1.9倍;进口染色布的平均单价约是国产出口的1.2倍。高端棉纤维产品,意大利普通纱支单价约20美元~40美元/m,瑞士(200S) 40美元~60美元/m;中国3美元~4美元/m。高端化纤面料,日本40美元~60美元/m;德国约40美元/m;韩国20美元~30美元/m;中国台湾地区3美元~5美元/m;中国大陆2美元~3美元/m。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在国际上出口的主要是大路产品,产品附加值低,获利水平低,主要集中于低档次、常规产品市场,过分依赖低成本、行业内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和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要想改变纺织产品的低端格局,必须要进行产品研发与设计方面的创新工作。
2.能源消耗与环保方面。中国纺织业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如印染行业年取水量3t~5 t/100 m布,是国外同行业的2~3倍;印染万米布耗标准煤约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8倍;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第六,占纺织行业80%。而今国际上由于原料与能源成本上涨,回归自然、崇尚生态环保,已成为主流趋势,对清洁生产和环保加工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纺织品生产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稳定的基础上,提升产品质量、减少原料浪费、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水排放、保证产品安全、保障职工健康、清洁生产,许多国家为此制定了许多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2]。
3.技术装备方面。中国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针织、染整等传统加工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如棉纺织行业,发达国家自动络筒机占有率达90%~100%,无梭织机达80%~90%,中国仅占25%和21%。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数码纺织”、“数码印花”这一崭新时代,将传统的手工及机械操作变为计算机智能化、网络化操作,包括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不仅打破了旧有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模式,而且使纺织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纺织行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促使纺织生产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智能型转化。由此“大纺织”应用环境系统应运而生。“数码纺织”作为一个新名词、新事物,已对中国传统纺织业提出了巨大挑战[1]。
4.营销与产业链整合方面。事实上,作为最终消费品行业,中国纺织工业有着全球最庞大、最完善的产业链条。但国内市场上营销手段还较为落后,集贸市场等传统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手段发展迟缓。对于国际市场,由于缺乏国际化的质量控制、品牌营销渠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受上下游挤压的初级加工这一不利地位。国外广泛采用“哑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两头大,一头是产品开发与设计,一头是市场营销网络,在两头的职工要超过生产线上的人数;而中国的纺织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橄榄球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尽管生产规模十分庞大,但企业营销方式落后,物流和电子商务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以直接贸易有形市场为主,以运输、仓储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阶段,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快速、高效、综合的现代物流体系,缺乏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产品快速体系。
二、信息化在纺织行业创新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纺织行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实现在纺织业的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制造管理自动化,实现纺织厂自动监测,实现车间生产物流自动化,实现印染行业生产数据的实时准确的自动采集,有效进行车间生产调度和管理,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以增加纺织品附加值,提升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要实现这些方面的改进与创新,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 、CAPP、CAM、PDM)技术,先进的管理系统(MIS、ERP、CRM、SCM等),自动监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来实现产品设计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管理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企业间协作网络化[4]。
2.信息化能促进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创新。自2002 年以来,法国纺织品及衣物创新行业网(R2ITH)汇集了高精专纺织品公司(生产如不会皱的衣服,抗低温或绝热的纤维,运动员专用的服装,用于医学或医院目的的织品,消防员制服,公路和房屋的涂层,飞机或汽车座位等)和传统衣物织品公司,一直支持着具体的研究计划(未来概念车、新纤维、真正的创新),在促进高精专纺织产品与传统衣物织品结合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3]。中国也可考虑利用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平台建立虚拟模式的纺织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加速产业集群产品的升级,提升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能力,超越或避开纺织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还可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实施相关的设计资源库、图案资源库的有偿共享交流,提升产品设计在时尚性方面的能力创新。
3.信息化是建设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平台。在终端市场上,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日益普遍而深入的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发展纺织行业的电子商务,使得企业可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信息系统的快速反应及生产线的柔性制造,做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物流服务、物流技术作为支撑。
在专业市场上,目前,中国仅有8%的专业市场业务依赖电子商务,纺织服装业在物流策略上,少部分企业完全外包,自建物流设施的占大约1/3,其余大部分为混合物流,其中制衣企业的物流策略比较保守,企业物流占据主要位置。纺织服装业的物流离现代物流还很远[6]。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纺织企业物流成本仅为总成本的8.6%,而中国纺织企业平均物流成本高达21.3%。这一成本差距,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一个巨大的利润增长点。建设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越来越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推动升级和增强竞争力关注的焦点。中国纺织行业协会顾问魏福源提出了“产业网联盟”的理念,即把各个纺织品生产基地的网站、纺织市场的网站连接起来,按照供需关系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纺织行业的信息共享群体,通过智能信息交换技术,及时有效地提供综合性的增值服务。
三、结束语
信息化已成为纺织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实现纺织的自主创新,实现2020年中国成为纺织强国的大目标,信息化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作用,推进信息化改造是提升纺织业创新的必不可少的一环。纺织工业协会不久前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列举了重点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集CAD、CAM、CAPP、PDM和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在新型装备领域,还包括自动制网、数码印花、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等技术。这些信息化技术的真正消化和灵活应用,也正是纺织行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我们按照以上思路切实推行纺织信息化,利用纺织信息化,为中国纺织行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和信息平台,切实快速地提高中国纺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亚林.微利时代的纺织业如何持续发展[J].纺织器材,2007,(1):59-62.
[2]殷群,赵小燕.以信息化推进江苏纺织企业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6,(7):66-68.
[3]吴迪.纺织信息化:支撑行业自主创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4):56-58.
[4]夏令敏.信息化技术运用在纺织行业建设现状及成果(一)[EB/OL].省略,2004-11.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副主任张涛、浙江省平湖市副市长钱勇彪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平湖市及周边地区的100多位纺织服装企业代表,与产业研究专家、国际贸易专家以及信息技术专家共聚一堂,就纺织企业推进创新和信息化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与公平竞争问题,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创新与责任关乎行业发展
孙瑞哲在致辞中指出,创新中的公平竞争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对于行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议题。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都表明,市场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原动力,同时创新也必须获得市场的保护。随着国际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产品深入到整个价值链,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开始在产品的所有生命周期环节中考虑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他指出,创新中的社会责任和公平竞争挑战的解决不仅需要企业家意识的转变,而且也需要价值链上各个伙伴的理解和支持,广大企业也需要切合实际而且成本上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管理工具。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纺织工业正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方针指导下,我国政府在纺织产业的政策重点之一就是推动产业升级、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纺织工业产品开发、加强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性开发,提升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高水平的“两化融合”。 纺织工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都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企业的技术和信息竞争力。
纺企应重视知识产权
与此同时,国内、国际市场有关创新中的公平竞争问题,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监管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对企业推进信息化和履行社会责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2013年10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将继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2011年4月美国华盛顿州则通过了名为《产品销售—窃取或盗用信息技术》的法案,规定在产品的生产、推广或销售过程中使用假冒盗版的信息技术产品如假冒硬件产品或盗版软件,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欧盟则在2009年推出了反假冒海关计划,鼓励与企业等私营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效打击假冒与盗版。美国、欧洲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这些监管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履行公平竞争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风险点和行动要求。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竞争政策与法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铁也就纺织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化环境下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据胡铁介绍,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是中国纺织企业未来的商业发展趋势。为了鼓励公平竞争和行业创新,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市场普遍开始加强对制造企业IT产品使用进行更为严格的法律监管。根据相关法案规定,只要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运输或销售过程中使用了非法的信息技术,就将被视为不正当竞争,包括企业竞争对手、美国部分州总检察长在内的各方都有权就此提讼,我国出口纺织业企业需要特别注意这个新动向。
胡铁表示:“纺织类出口企业应该加快内部信息技术正版化步伐,提高知识产权和公平竞争意识,确保使用合法合规的IT产品,以消除因使用非法信息技术而带来的商业隐患。”
推进信息化管理提升竞争力
本次论坛得到了协会领导、地方政府及纺织骨干企业的大力支持。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中国纺织》杂志社主编孙淮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传媒中心主任、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魏林出席本论坛,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此外,《浙商》杂志朱仁华总编、绍兴纺织第一重镇杨汛桥镇许志炎党委书记携工业副镇长、经发局长等相关领导,也专程赶来参加创新论坛,随行的还有商会会长及多家骨干纺织企业的董事长及总经理。嘉兴王江泾镇人民政府陈荣根副镇长、中国南方纺织城管委会李陈源副主任,王江泾镇企业服务中心吴爱民主任、王江泾商会施强会长及嘉兴海宁经编产业园邬未婷副主任均率本地近50家骨干纺织企业家参与本次论坛。到会的企业特邀嘉宾有: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凌兰芳董事长、柯力达集团尤恩校董事长、巴贝纺织王维扬总经理、杭州蓝色倾情服饰钱峰董事长、浙江之江纺织陈有瑞董事长等,雅戈尔集团、三元控股、龙达集团、荣盛集团、富丽达集团、浙江化纤联合集团等浙江知名纺织企业也派出副总经理参与本次论坛。“高峰论坛”特别邀请了浙江工商联巡视员郑明治主持。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经研中心孙淮滨主任的《纺织行业国内外最新形势分析及预测》将论坛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孙主任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影响。随后与大家一起解读了国家就纺织行业的“振兴规划”的内容。同时指出国家对纺织行业的地位定位有了新的评价: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是民生产业,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并说明纺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纺织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最后,孙主任还就同与会者就纺织行业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孙主任认为: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影响还远未结束,而且世界经济贸易的回暖还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石钟韶总裁就《微利时代的竞争策略》做了专题演讲。他指出纺织企业较早进入微利时代。坚持差异化竞争、低成本的竞争策略是纺织企业应对现代市场环境的有效手段。同时,石总指出:不论的差异化还是低成本竞争策略,精细化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纺织行业必须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逐渐向精细化管理迈进。而管理的是离不开管理系统的支撑。另外新中大公司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何立永先生就企业管理咨询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时代的关系为大家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由郑明治先生主持的两个论坛将会议推向了另一个高潮。首先进行的是“管理创新论坛”。本论坛由孙淮滨主任、姚挺秘书长(杭州市纺织行业协会)、王维扬总经理(巴贝纺织)、俞传坤副总裁(荣盛集团)、赵岗华副总裁(永盛纺织)、卢远超副总经理(厦门姚明织带)等协会领导和知名企业家组成。孙主任首先就管理创新的话题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企业家自身的管理职能定位、二是企业家决策与思考。其中“行万里路”“悟”与“执行”并主持人风趣的喻为“孙氏三策”。巴贝集团的王维扬总经理结合巴贝集团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管理制度化、管理信息化。其中,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注意信息系统与流程梳理的关系。荣盛集团俞传坤副总经理认为:管理创新是发现需求,实现需求的过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时,企业生存需要一个信息平台,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战略方面,企业的管理需要有文化支撑。永盛化纤的赵岗华副总经理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管理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而创新的内容首先需要一个先进的理念,再就是需要借助先进的工具。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为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体制创新上,永盛多年来规范化管理基础上,面对去年的金融危机,对各个子公司强化总经理责任制,责权利加大,用激励的方式把三者结合,效果是永盛集团抵御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但销售利润实现了超历史的凯越。
[关键词] 四川纺织工业 wto 发展战略
一、四川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是四川的传统工业,现已形成化纤业、棉纺织印染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针织业、丝绸业、缝纫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等门类,建成了成都、遂宁、绵阳、内江、南充、达川等6个纺织工业基地。
四川省的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话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川纺织工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由原来的44. 5万锭增长到109万锭(不含重庆),基本形成了棉、毛、丝、麻、化纤、印染、针织、服装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国际贸易逐步扩大。这期间纺织工业产值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15%,上缴利税占省财政收入的10 %,并且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从总体上看,四川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全国基本同步,但在发展的水平、质量、效益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
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在逐年减少,20年前排前10位,1996年排第12位。2004年总产值占全国纺织的1%,排第13位,占全省总产值4.87%。
在西部12省(市、区)中,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居西部第1位,占西部纺织经济总量的23.4%。化纤、印染布产量居西部首位,纱和坯布产量居西部第2位。出口创汇居西部第1位。
二、四川纺织工业存在问题分析
产品缺乏竞争力。四川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初加工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深加工和加工增值较高的产品比重较小,技术、信息、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比较薄弱。东部发达省份的纺织工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与西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川省内多数纺织企业主要以加工出口型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贴牌、定牌生产,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国有经济比例过高,民营经济发展较慢。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资本结构中,国有经济比例为26.88%,其中东部16. 94 %,西部60. 92%,四川省接近50%。国有经济,较难适应现代纺织工业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高品位、快交货和售后服务等新特点。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能在生产第一线指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精通国际贸易惯例、商务谈判的人才,能运用wto规则的综合型人才;拓展市场的营销人才;好的设计人才;熟练工人。
掌握信息落后。我们常说四川纺织的设计创新能力弱,没有独到的产品,这与信息掌握不全有很大联系。纺织信息网络的发展显然有利于缩小四川纺织业与外界的差别。现在省内许多纺织企业还未参与电子商务,想参与又对电子商务不太了解,只好进行观望,这样势必会坐失良机,在未来的市场竟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宏观环境不利。没有制定四川省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和修订现行产业政策,建立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信息发布制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为了发展技术密集、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行业,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四川纺织工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加快了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步伐。四川纺织企业应集中现有优良资产、优势资本和优良技术装备,开发市场适销的特色产品,增加高附加值,提高产品毛利率,改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国内潜在市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积极推进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和网络信息技术,在重点优势企业中建立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真正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
2.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由于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快,控制成本能力更强,激励机制更完善,因此出口增速更快,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更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鼓励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形成企业产权多元化;二是制订国有企业退出规划,促进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三是巩固成果,要求有毛纺企业的地方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四是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以及四川省的《实施意见》,继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纺织国有经济在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行产权改革,使民营经济成为我省纺织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3.培养纺织业高素质人才
引进与培育人才。四川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与培育纺织服装人才,并配置到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中去,作到真正的人尽其才。对于人才的培育,应着力打造具备服装品牌创建、推广与国际营销能力的人才,为四川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激励。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将人才的流失仅仅归因于物质因素,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四川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在完善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首先,要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得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其次,对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要予以表彰;再者,对于能力突出者,要提供更多的职务晋升的机会;最后,要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4.发展电子商务
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就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而当今纺织服装工业也越来越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发展,生产、管理、销售无不需要快节奏处理。目前,四川纺织服装企业在运用纺织电子商务上,都还停留在网上广告、查询、电子邮件往来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在销售与生产之间建立快速反应系统,难以做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为了使四川省纺织企业在未来的商战中处于有利地位,须制定相应的对策。要转变观念,积极引进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建立企业管理网络系统,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页,利用网络了解纺织市场供求信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把握生产与经营的先机。
5.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环境,针对目前纺织服装企业大量发展、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现象,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方面: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严格监督制度,鼓励企业创新,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另外,要健全行业协会职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发挥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和考察,进行产业损害调查,及时发布行业预警信息,把行业协会建设成企业之间交流的大平台。
最后,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主动采取必要的手段,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帮助纺织工业减少损失,引导纺织工业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先登.新世纪纺织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探讨.中国纺织.2002.
[2]四川纺织科技.2001——2003年
2013年纺织信息化回顾
在过去的201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国际市场恢复缓慢,国内外棉价差过大,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但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运行质效提升的支撑下,我国纺织工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保持平稳,主要运行指标虽然有增速趋缓的走势,但基本实现了稳定增长。
纺织行业当前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任务,实现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目标,就是要坚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将创新的活力、管理的能力和市场的潜力相叠加,形成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如业内专家所说,打造纺织产业升级版。行业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运行质效提升,而信息化建设则是基础的基础。
《行动计划》强调发展要点
201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要求在2018年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效的全面提升,是纺织行业信息化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八项专项行动计划,其中标准体系建设、示范企业推广、中小企业服务、电子商务发展、智能生产制造、互联网创新等都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是今后几年纺织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领域。行业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企业应该更加着力于加强自身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苦练内功,显然是深入信息化建设的契机。而《行动计划》必然会带动企业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和推广。
装备智能化突出重点
纺织装备的重点是提高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纺织企业涉及多种设备和应用系统,只有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自动化集成,才能保证基础数据的采集面,大幅度提高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最终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印花领域的智能化设备有了突出进展。浙江大学、杭州宏华公司等在数码喷印机的基础上,开发了图像自适应精准印花系统,可以在提花或绣花面料上,通过高精扫描、花型识别,将要喷印的花型在面料上精准对位,进行叠印印花。其产品既有绣花提花织物的层次效果,又有印花的丰富色彩,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纺织产品,并率先在十字绣行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益。
在棉纺行业,青岛环球公司的粗细联合智能全自动粗纱机系统,由全自动落纱粗纱机和粗细联输送线等配套设备组成,应用了RFID等技术,实现了从粗纱纺纱到自动落纱的全过程自动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产业用纺织品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领域,但装备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杭州爱科公司开发了智能产业用纺织品切割设备,按设计要求进行优化排料和快速切割,适用于大跨度大幅面的工艺要求,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游艇、汽车等软性材料切割,节省了原材料,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管理信息化走向深入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在前几年建成的园区光缆等基础设施上,建设了数据中心和园区局域网,深化ERP应用。尤其在生产过程监控与管理方面,逐步建设了电能监测系统、质量监测系统、棉纺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危机管控,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
山东如意集团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应用了面向纺织服装制造过程的协同生产管理系统,着重解决生产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优化问题,实现了生产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监控和管理,有利于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提高了企业业务协作能力和对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能力。
服装新技术成效显著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强调:“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服装和家纺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一年来,人体三维测量、服装用人体数据库、服装大规模定制、模板自动化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加快,成效显著。在服装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方面,上海威士公司开发出自动钉扣的自动化缝制单元、智能吊挂系统,自动整烫系统、全自动培烘系统、自动折叠包装系统和自动化仓储物流系统等,初步形成了现代服装制造和物流系统.
电子商务更是成为热点,在2012年服装网上销售3050亿元的基础上,2013年预计又有30%以上的提升。广东爱斯达服饰公司将网购营销与生产制造相衔接,开发了T恤衫、牛仔服等服装单件定制的“智能裁缝”网络平台。消费者通过键盘输入有关数据,网上的虚拟试衣系统有画面显示;平台还提供大量的面料、色彩、图案、款式等,消费者根据喜好选择;最后完成确认后下单,提交到车间生产。
2014年新技术应用趋势展望
进入201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纺织行业发展既具备相当的积极因素,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内需市场仍将继续为纺织行业提供实现平稳发展的动力,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总体上看,纺织行业有望在2014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也有条件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纺织工业具备产业链配套完整和成熟的竞争优势,与目前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东盟和南亚国家相比较,我国多数产品在品种、质量方面仍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将形成倒逼机制,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企业加快调整提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实现纺织强国的机遇。应用新技术,在以下五个领域进一步推动信息化走向深入,将为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智能化提升纺织装备新水平
智能化是今后纺织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发展要求。要开展先进制造模式的研究应用,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为特征、面向各道纺织工序的智能制造技术,一方面努力提高单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形成网络化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在线监测。在此基础上,结合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研究“云制造”概念,构建高效的网络共享平台,逐步积累和整合各种设计、制造资源,将纺织行业的装备能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综合集成应用挖掘管理新价值
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是《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列出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消除信息孤岛,使各种企业应用系统,如CAD、PDM、ERP、MES、SCM等,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通过精细管理,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加深入地挖掘管理的效益和价值。要结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特点,在设计与制造集成、业务和财务衔接、管理与生产衔接、产供销一体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先从集团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云计算拓展服务新领域
2013年广大小微纺织企业对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迅速增长。要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能力,往往受限于自身的资源,必须获得新的技术和运营模式的支撑。云计算的兴起,相关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必将会提供新型的运营平台和更多、更灵活的资源。云计算将大量IT资源整合在一起,提供各种服务,实现服务的开放协作、社会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解决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满足不同细分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一直是纺织信息化的难点问题。开发适合纺织行业应用、具有行业特点的各类软件成为许多行业“十二五”规划中需要攻关的关键技术,也是推进行业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软件服务模式SaaS在纺织行业开始出现。云计算的出现,为纺织行业软件服务供应商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云计算架构进行开发,供应商可以不在服务器和带宽等基础设施上耗费自己的资源,而更加专注于软件开发和应用,为大量的用户群提供更为稳定、快速、安全的应用和服务,并逐步发展,形成行业化的云服务,即许多人所期望的“行业云”。
电子商务创造商业新模式
服装纺织品网购正在蓬勃兴起,2014年各种电子商务平台将更加迅速地发展,必将催生出新型的营销模式,有利于纺织品服装开拓内需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纺织企业如何在这一大潮中顺势前行?首先,企业要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理顺与传统销售渠道的关系,提高产品销售的针对性和售后服务水平,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其次,将电子商务与生产制造环节相衔接,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逐步融合。通过新型商业模式的引领,带动企业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产品制造的快速响应能力。
大数据引领行业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