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素养方法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学素养方法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一、传统教学的方法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的改进,新的教学用具不断出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教学的直观性得到了加强,教学的快捷有效性得到了提高。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个别教师对多媒体过于依赖,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使得教学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要求。也有的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中,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由于大大减少了板书的设计和书写,使得部分教师在知识讲授过程速度较快,部分学生在思维或行为没有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错过了知识点的理解及注意问题,使得新型教育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一些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不能把思维关注在数学知识及数学原理和数学中的美,不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的传达,而把课堂教学停留在一堂完美的教学展示,而不是关注学生从中受到多少数学的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科独立性,数学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和唯数学考试的倾向,没有把素质教育融通在数学的教学中。在数学的学习中未来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比例相当小。一般讲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一门工具和技能,适应生活和社会需要。同时数的另一方面也要学生理解数学思维及数学的素养,就是用数学的思维审视生活中和工作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性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和用数学的方法和模型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例如,生活中人们在面对一些是非的选择时,往往以主观的感觉去认知,没有从数学分析上破除其表象。在对自己行为认识、个人生命生活的认识过程中没有客观的理性表达,使得在生活中陷入思维定式和思维陷阱中。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缺少数学的文化教育,这里的数学文化教育不仅是数学史的教育,还需要数学的素质和数学的方法论,其次是数学中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知识的体现,用不同的视角理解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和数学中的美学知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方法的探索
数学的课堂不仅要完成数学的基本能力的教学,还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角度理解数学。在课堂中加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及自己的数学想法和做法的分享。在教学中不要紧把着课堂的40分钟讲授和提问,要留有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及个人的想法分享。因此在课堂压力不大、任务不紧的课堂上可采用30+10的教学模式。30分钟为教师主导课堂的讲解及知识的传达,10分钟为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点评的知识分享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及个人对数学问题的提出疑问。也可提出自己在学习和课业中对某些问题的新认识、新见解等,讨论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方法。比如,谈谈自己如何能够在做题中保证准确率和如何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分享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和用数学及概率等分析方法分析生活中的概率事件和选择依据;用对称、图形组成等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或画面;用统计思想来分析人的生老病死问题;等等。通过想说和大胆说,想聊和大胆聊,想分享和大胆分享建立一个数学文化的场效应。把美的教育融通在数学的教育中。这里不仅把数学的图形应用在美术的学习中,也要把数学的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的思想和态度审视生活中的美,用数学的角度理解视觉美、艺术美、行为美、语言美等美的存在。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分析美术课程中的图形及数字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美的存在,并分享学生发现的数学中的美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数学分析,用数学的方法完成一幅美术作品。让学生不仅对美术有一个别样的认识,也对数学的应用有一个新的认识。把文学的教育融通到数学的教育中。许多人认为文学当中没有数学的知识存在,其实不然。小到说明方法的列数字,再到文章的对称性,词语的简洁性都可以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认识。在数学的教学当中可以把语文及文学上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也可以把数学用在语文的学习当中。比如,语文的作文可以写一篇数学的知识应用和数学日记;引导学生用语文的词语和修饰方法描绘一个数学的问题;用语文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一个数学问题;开展数学的宣传活动,用语言来表达数学的美;用文学表达来对数学的思想进行浸润、感悟。用文学的思想和数学结合,生活学习要做加法,烦恼和疾痛要做减法。
三、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因培养音乐教师的属性使然,除了一般的钢琴弹奏技术和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它不只是钢琴演奏的知识讲授与弹奏技术的传授,它需要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思想内涵,更具人文内涵,更具教育内涵,更具理论研究的内涵。
【关键词】
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教学内容;教学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教学在演奏属性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因为在培养目标上学生是做为未来教师而培养的,不是以舞台演奏为目的的教育,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除了一般的钢琴弹奏技术和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更偏向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强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就不只是钢琴演奏的知识讲授与弹奏技术的传授,钢琴教学需要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归纳如下。
一、艺术哲学的内容
一般来说,艺术哲学是指用哲学的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还有另一个定义是作为美学的别称而被人们所熟知。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艺术哲学主要是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美教育的内容,钢琴演奏教学是以表达音乐审美为终极目的的教学,审美意识决定了演奏者和教学者的艺术水平。二是美学要回答的音乐哲学的根本问题,既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目的是什么,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的关系如何理解。艺术哲学的内容,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指导的作用。
二、教育学的内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现象的发生与条件,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其方法,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外历史上都留下了无数的教育理论遗产,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理论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不仅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上达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出新、不断的现代化。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虽然教育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它主要还是一门理论课程,而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这种理论用于钢琴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明白教育学理论的实际意义。
三、运动学的内容
钢琴学习与演奏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肌体运动和技能练习,现代的钢琴教学和学习与过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对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学习。钢琴教学在技术训练中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学研究的内容是一致的,也是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动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教学和训练中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形成,研究运动技能迁移和反馈。运动心理学对于研究钢琴演奏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研究钢琴演奏知识的传授和演奏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对于钢琴演奏心理的训练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运动医学作为专门研究运动及缺乏运动的集体生理病理影响的综合科学,在防治各种运动创伤和运动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在评定程度,促进疲劳恢复等方面所运用的各种医学方法,对于钢琴技术训练中如何避免疲劳性损伤,从而发挥最大的训练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音乐学理论的内容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基本理论的学科。与钢琴教学关系密切的相关分支学科有音乐史学的内容,在钢琴教学中对钢琴文献的学习和诠释,对钢琴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的把握上有重要的意义。中外民族音乐学的内容,对钢琴教学中准确把握作品中各种民族音乐的韵味,乐曲中民族音乐的特点,演奏中民族音乐的风格等有极大的作用。音乐律学的内容,钢琴的音律是十二平均律,不同于其他音律,平均律是人为计算出的音律,不是自然产生的律,有其独特的音响特点,对律学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钢琴的声音变化,更好的定位钢琴演奏中声音的优劣和取舍。
五、音乐技术理论的内容
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知识、读谱知识、听觉训练、和声理论、复调知识、配器常识、音乐分析等等内容。由于音乐的内容是音乐形式的内容,音乐形式是音乐内容的形式,这一音乐美学的定义,使得钢琴教学中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教学内容。音乐技术理论是研究音乐形式与内容的主要理论方法,是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虚幻性,要真正理解音乐的内容,准确诠释作品的含义,就必须从研究音乐的形式入手,这就使钢琴教学中,师生要用一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花在音乐技术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上,花在对音乐形式的学习上。
六、钢琴教学法的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从研究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为出发点,以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为依据,对钢琴演奏方法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它借鉴教育方法论的成果,把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使理论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使钢琴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钢琴教学方法,是钢琴教学最核心的内容。钢琴教学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初、中级的钢琴教学,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七、系统论的内容
钢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乐谱的阅读分析、演奏技术的掌握、舞台演奏的方方面面、技巧与情感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等等,领域广、层次多,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必须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建立结构与功能完善的、适应钢琴演奏和教育的钢琴教学体系。系统论的研究意义在于从事物普遍联系发展的整体去探索对象的规律和特点。它使钢琴教学得以综合多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钢琴教学中最复杂、最困难、最深层次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总之,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能局限于钢琴弹奏和演奏的范围,不能等同于钢琴演奏专业的教学,也不能等同于一般乐器的学习。要始终坚守教师教育的属性,要意识到为未来培养教师的使命,要注意深入研究、广泛涉猎,要为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努力。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应该是技术的传授者,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思想的点燃者,是未来音乐教师的引路人。
作者:王珀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各级教育部门也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相关部门也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主体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从而引导学生更全面的发展。美术教学虽然在基础教育体系当中不属于主流学科,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学科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现阶段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美术一直被称为副科,许多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也认为美术教育无足轻重。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不受重视,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美术课经常会被其他科目老师占用’让本来就排课不多的美术课教学时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严重影响美术教学的持续发展。其次,美术教育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等资源配备不足。在学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个美术教师要教授多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中只有几个美术教师,在美术师资上严重匮乏,这会导致美术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影响美术教学质量。同时,美术教师因是副科教师,存在部分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不足的问题,因没有规范的教学考核要求,导致自我要求不高,这不仅影响了美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还降低了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1、巧妙编排教学内容
“科学的教学不是强加硬给,而是引导诱发学生的兴趣。”在新时期,此教育理念也适用于小学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在将美术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时,也应进一步思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美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应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在确保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使美术课堂更生动、更丰富,在推进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让美术教学向更深层次探索。
例如,在教学江苏凤凰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理想的居住环境》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多样性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从其他学科知识入手,比如语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也可以对学生熟悉的儿歌、歌曲进行搜集,比如《手拉手地球村》《给未来一片绿》等等,让学生在阅读或聆听的过程中想象理想居住环境的样貌,以此丰富学生的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造空间,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内容描绘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质量,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显著提升,这对强化学生的美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2、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新阶段的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在美术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当前素质教育更加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更高,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从而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热情。作为美术教师要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美术的体验感,拉近学生与美术的距离,强化学生视觉感受,不断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传统教学局限于课本教学内容,而新时期美术教学要求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同时要带领学生体验更丰富的美术世界。在初春时节,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春天为主题“画故事”,教师可以将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课堂传授绘画要求和技巧,另一部分可以带学生去操场、公园采风,让学生置身于春天的风景中,去感受春天、绘画春天的故事。在学生完成故事绘画后,教师可以认真S别,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画作,组织学生根据绘画作品开展情景表演活动。在表演前,组织学生一起动手制作表演中需要用到的道具、布置表演场景等,在共同制作过程中也给学生传授美术美学知识。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向学生展示美术的多元化、个性化,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美术的魅力。
3、注重审美兴趣的培养
通常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传授课本知识、美术绘画实践,往往会忽视培养学生美学欣赏能力,殊不知美学欣赏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也十分有益。美术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美术与生活关联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有必要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美术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体验美术氛围,开拓学生美术知识视野,增强美术美学体验感和创作灵感。
例如,在教学江苏凤凰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色彩的明度渐变》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冷暖色调对比作品,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体会色彩明度的变化情况,并引导学生踊跃谈谈自身对画作的感受。此外,教师也可以将素描画、传统水墨画、民间年画、西洋油画等一同呈现,让学生感受不同美术作品运用色彩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入手,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呈现生活中、学校中的色彩对比画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美、校园中的美。另外,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绘画作业,让学生利用色彩明度知识去发现和展示自己家中的美,从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先从感观认识升华到抽象认识,促使学生能够在色彩的明度渐变中体会色彩情感,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绘画技巧,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的显著提升。
4、重视个性化教学评价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这样写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学的认知能力、欣赏能力不同的学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受教育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作为美术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让不同的学生通过美术学习,美术知识和美学鉴赏能力都有所提升。因此,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差异化教学评价,这样才能发掘学生美学潜能。
例如,笔者遇到过一位女同学很喜欢上美术课,她喜欢在美术作品创作中加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这代表她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这点值得鼓励。但是她呈现出的美术作品明显区别于其他同班同学的作品,因此,周围同学总说她画的不好,久而久之她自己也开始质疑自己,觉得自己画的作品不好,对美术开始产生抵触情绪。发现这一现象后,笔者特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强调创新性和想象力的重要性,教导大家美术作品的优劣的衡量不是以像不像为标准的,并且挑出这名女同学的美术作品,着重向同学们讲解她的美术作品中的闪光点,帮助其重拾对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当前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美学的欣赏能力和学习能力,能更好的引导小学生学习美术、感受美学、理解美术、创造美学。
作者:许红康
小学美术教学优化篇2
“双减”政策强调了小学美术要减负增效,教师要认真设定教学目标、考虑课前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的教学氛围、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只有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减少课后的压力,促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同时参与到更多的艺术实践中去。
一、“双减”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意义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具有“美育”教育作用的初级学科,许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惜花费巨资报课外班,从而增加孩子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其实,小学美术作为一门“副科”,该门知识的教学任务是可以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只要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可靠的保障,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兴趣爱好就会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培养,“美育”相关能力素质便会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理念,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下功夫,对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2.1创新教学理念,确立教学观念的科学化
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创新自身传统教学中与现代教学发展不相匹配、不相符合的思想观念,改革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让学生们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乐趣,缓减了学生们的课业心理负担。例如教授《我的手》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手型进行艺术创作,在手上涂上不同的花纹,用不同的色彩和装饰品来展现自己的性格,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到快乐,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课堂上,老师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辅导,使他们感受到了艺术创造的快乐,在创造中释放自己的压力,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2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为了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达到100%。在小学美术课上,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把40分钟的课时充分安排。近几年,由于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小学美术教育可能性越来越多。如果小学美术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综合教学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环节,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加良好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基于这些特点,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其设计出符合儿童特点的美术实践活动,保证其实用性、趣味性、真实性和开放性。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时,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把控课堂的教学流程,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实践能力。
2.3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气氛比较单调,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为了确保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生动的课堂气氛。同时,在艺术教育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兴趣。在学习中,当学生碰到困难时,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会不敢主动向老师请教。长此以往,必然无法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4欣赏艺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艺术的视觉形象化特征决定了艺术教学不能与图像分离,离开了现实生活,就无法得到直观、生动的美学感受。美术课程标准内容有“赏析.评述”的部分,在鉴赏课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看法,并通过创造美丽的视觉意象来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对美的辨别力。美术赏析时,让学生认识认识到美术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各种形式的艺术,而对那些没有经过历史筛选的作品,要培养学生自己的艺术审美。美术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进行实地教学。比如,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们真正的体会到了商周青铜的辉煌,兵马俑的壮美,站在世界的巅峰唐宋的绘画。通过此类的鉴赏活动,既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感受历史美术的成就,又能增长美术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水平。
2.5及时的教学评价,从发展的角度审视学生
在小学美术教学进入到尾声的阶段,老师要对整个艺术实践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并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小学美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立体的教学评价机制,采取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学生,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以全面的视角去认识自己。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师要深入落实减负增效,对有关的教育方针、措施、形式、内容等进行深入学习。优化艺术实践的形式与内容,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艺术素养的良好发展。
作者:赵锦雨
小学美术教学优化篇3
随着新课政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普及。贯彻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下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美术课程是渗透素质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尤其是佳作欣赏作为重要的学习部分,当中包含许多技艺高超且寓意深刻的美术作品,对小学生审美意识形成及学习目标明确都意义重大,更是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宝贵素材[1]。然而,以往的美术课侧重“师讲”的授课模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效渗透,此时应该立足“五育”并举教育视角,采取多元化的素质教育渗透手段来开展美术教学。
一、小学美术素质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素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的重要价值。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标准、要求与规制,是推进整体教学过程或教育活动的具体指导,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小学美术素质教育是以小学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挖掘其中同素质教育相关的素材来开展教学,如美术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等。基于这些美术素质教育的内容挖掘,可以使小学生在鉴赏这些美术作品过程中增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日常道德品质、文化积淀和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也较为薄弱,所以美术素质教育更多地需要侧重引导性、熏陶性和感染性教育,如课堂中教师情感的熏陶、行为的影响等,而不是对美术方面高难度专业知识进行赘述。基于美术素质教育,教师要在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正能量的方法论,最终在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情感体验,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姿态,投入到未来的课程学习之中。
二、小学美术素质教学目标
小学美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美术学习思维,继而在教师带领下形成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基本能力和良好品质[2]。一方面,教师要在美术学科关键能力方面下功夫,具体包括灵活运用多样化素质教育手段来支撑小学生美术关键能力得以有效发展,如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美术教育平台,使得学生了解对应的教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在良好品质培养方面下功夫,具体可以从绘画、雕塑乃至于书法、造型等各个方面进行学习,树立对应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民族意识以及文化认同感,最终将传统中国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这就要求美术教学中除了为学生提供理论性知识,引导他们学会基本美术操作技法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课程动手能力以及基础的美工修饰能力,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由于传统的美术课程课时较少,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可以逐步增加美术课程的时间,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并且对日常的美术课程学习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融入师生之间的交流共进意识,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保证良好品质的顺利养成。
三、小学美术素质教学现状
在当下小学美术素质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美术课程知识学习兴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美术教师乃至学生家长缺乏对美术课程在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地位的正确认知,如许多家长乃至于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经常会向学生传授一种“只要学好主课科目,便可以得到良好学习成绩”的学习观点,而部分学生总是认为主课学科才是自己学习的重点,忽视了对于美术、体育等其余科目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观念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更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际上,美术课程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够拓宽学生的实际知识面,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投入到日常的课程学习生活之中。教师要学会立足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在完成预设教学任务的同时合理渗入素质教育内容。此外,当下美术素质教育实践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美术学科教学的课时比较少,甚至有关课时被语文、数学等这些主课科目占用或挤压,占课问题非常普遍,直接影响了美术素质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美术教师应立足新课程改革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基础要求,完善对应的美术知识教学,引导学生重视美术学习,并增加在美术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提升学生的活跃性思维,将美术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将更加广阔且丰富的素质教育知识传授给每一位学生,继而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渗透德育教学理念奠定方法论的学习基础[3]。
四、素质教育下优化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开展启发教学,构造和谐课堂
和谐的课堂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保障,关系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美术课堂中能否有效调动。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实际授课中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其他主学科相比,美术学科是具有一定的学习趣味性的。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的美术课程创想能力,从而在对应的课程之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在了解相关学习内容之下,开启独立学习创作,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奠定方法论的发展[4]。教师也应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表达方式的实际优化,并且逐步了解绘画等艺术作品背后的感情色彩。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美》的学习时,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讲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增进学生与课堂美术之间的学习契合度。当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拿起画笔,根据自己对生活中以美好为主题的美术印象进行对应创作,从而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要学会使用传统的美术作品进行对应的美术教学,尝试将经典艺术作品与素质教育思想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在找到学生与美术作品体会之间切入点的同时,开展实际课程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对每一幅艺术作品的实际共情能力,使得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卢浮宫遇上紫禁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卢浮宫中的美术艺术创作,以《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这一幅赫赫有名的肖像画时,可以尝试为学生扩展对应的美术知识,使得学生都能够与画作进行共情。教师详细介绍这一幅作品背后的文化蕴含,提升学生对于生活中艺术的感悟能力,借着《蒙娜丽莎》这幅艺术作品为学生讲述对应的色彩搭配原理,使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实际美术知识进行对应的文化艺术品的创造,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色彩鉴赏能力,为接下来的美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
(二)创设良好氛围,增进师生交流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尊重学生本性是基本的美术教学原则之一,具体是要采取启发性、引导性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并在学生自我感知、思考与探究实践中去高效掌握其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养成对应的客观学习习惯,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美术学习情况,将启发学生思维作为课程中心,最终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极性。在启发式美术教学模式运用下,学生与美术课堂相融合,从而增加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在开展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将素质教育精神与实际美术艺术创作进行对应的融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带有哲学思辨的素质教育问题,最终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素质,达成促进小学美术艺术创作的实际发展目标。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美术课程背后的艺术创作过程,作为教师也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立足实际的美术艺术课程,健全多样化的美术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以春天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实践课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来到附近的公园之中,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各种节日到来之时,为学生组织相应的美术课程设计比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实行组内互助的学习制度,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课程学习之中尝试使用自身所具备的美术优势进行创作,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提升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互助能力,切实达到美术学科素质发展目标,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三)突出素质目标,培养学习兴趣
在日常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期间,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理念顺利融入整个教学实践,要在教学之初就结合美术教学内容与目标来树立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突出素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现如今教育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每一位学生都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教师要尝试使用美术课堂的学习思维,增强学生对于日常课程的思考能力,并且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实际重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教育内容。无论是在哪一科的课堂学习之中,教师都有着为学生树立明确的素质教育观点的教学责任,要知道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知识,更要突出引导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课堂学习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发展的实际目标。小学美术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较为巨大的,基于此,教师应该学会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而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选取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美术素材,做到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美术课堂的学习主体地位。由于教师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引导者,也是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课堂学习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教学思维能力,将美术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融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在课堂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科学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此外,作为小学美术教师,也应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鉴赏能力,并且尝试从平面到立体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塑造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美术水平与素质教育水平共进的发展目标。
(四)拓宽教学路径,创设实际情境
在新课标教学改革背景之下,素质教育理念的学习渗透也应该切实符合当前学生的发展特性,并且尝试从实际出发,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最终使得学生能够领悟素质教育的实际目标。而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程学习主题与素质教育理念学习标准进行对应融合,为学生形成正确学习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之中,教师也应该融入自身的教学思想,发散学生的艺术学习思维,并且把握教学艺术主线,使每位学生能更加全面接受素质教育内容,最终增强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学习内涵。作为教师也应该学会优化道德教育方法,实现多方位的德育教学。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教学时,应该避免出现强制化、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而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提升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凭借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回答对应的问题,优化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体验,增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实际认知,在丰富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综上所述,美术是小学课程的必修科目之一。美术课教师应充分挖掘小学美术教材,深度融合素质教育思想,在为学生讲授教材知识的过程中践行素质教育。落实小学美术素质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进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艺术情怀,将综合育人发展落到实处。在未来的工作中,美术教师应根据教学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持续提升美术课的育人价值,保障学生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雨.立德树人美育化人——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25):79-80.
[2]梁功伟.浅谈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景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1(6):67-68.
[3]聂丹宇.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199-200.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学风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然而,综观我国高校学风现状,仍然有一些让人担忧之处,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沉溺网络,不思学业
进入新世纪,科技进步速度加快,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大高校的校园网设备也日益更新,服务更加完善,网络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据调查,网络时代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消费,出于学习目的的并不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影响很大,但主要在娱乐和消费方面,这种趋势很容易在大学生中间引发攀比之风。沉迷网络还容易造成其他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大学生经常晚上上网、白天睡觉,生活不规律,而且出现逃课等现象。另外,多数学生表示,经常上网的学生生活开销也变大了。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出现了很多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传统道德的漠视、不关心国家命运、追求泛娱乐化等。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缺乏危机意识,对国家命运毫不关心。此外,对于一些传统道德,他们也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三)高校教学知识结构不完善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社会对高职业素养的大学生需求量很大。对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提出了新标准。目前,我国大学生学业素养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学生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方面的缺失。一些学生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屡屡出现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低级错误。甚至有用人单位表示,如今有些大学生连一些最简单的专业技能都不具备,这种知识的缺失和能力的低下,可见一斑。
(四)高校人文关怀精神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人文关怀精神严重缺失,如在遇到别人有困难或者某地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有些学生完全是事不关己的态度。街上遇到有些事故发生,有些大学生不上前帮忙,却热衷于围观或者拿手机拍摄。纵观我国历史上的伟人,无不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树立起为国争光或为人民谋幸福的远大志向,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立即站出来振臂高呼。
(五)高校教育缺乏对中国传统美学继承、完善、发扬的担当
高校作为我国学术界的重要基地,其使命和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们在谈中国传统美学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美学在高校教育当中的缺失时,高校教育缺乏对中国传统美学继承、完善、发扬的问题也显而易见的。我国很多美学大师,他们的美学思想基础都是建立在西方美学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中国传统美学这种与我们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文化的继承、完善和发扬,高校教育应该也必须有此担当。
二、大学生如何自我约束
(一)要树立吃苦耐劳、报效祖国之志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唯有以德为本才能激荡时代潮流,唯有以德为本才能铸造时代青年学子之魂。青年大学生唯有踏踏实实、勤劳朴实,才是合格的青年学子,才能站在时代的峰顶为祖国建设流血流汗。伟大祖国要筑就长青基业,青年大学生要构建属于自己的中国梦,这些都离不开以德为本的学风担当。大时代呼唤大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作为青年学子、泱泱大国之栋梁,这个担当就是道德,是挺起胸脯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二)要树立宽厚自律、潜心向学之志
大学是知识分子的集结地,大学是时代风云的引领台,大学也是为祖国培养人才的摇篮。所以,大学精神必然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自明。所以,作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必然要以宽厚自律之心,潜心向学之志,在梦想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因此,大学生要秉持宽仁自律的思想胸怀,以一颗宽仁自律之心做人处事,在同学中间传递正能量,在社会大潮中奋勇冲锋,争做中华民族筑梦人。
(三)要树立淡泊名利、青春勃发之气
大学生学风建设当中就应包含淡泊名利、创新实干、青春勃发之气。面对就业难、生活难等多种问题,大学生更应该以青春的力量,用创新创业精神,朝着梦想的高地进发。回顾历史,那些看重名利之人,往往成就不了大事业。只有那些胸怀坦荡的人,才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就一番大事业。回归现实,大学生更应该看淡名利,努力学习,做人做事处处为善,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秉持一身正能量。
三、高校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一)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体系
针对大学生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来解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一体系的建立:一是建立起学业监督体系,担负起监督大学生学习的责任。二是建立高校学风内部的自评、自查体系。这一自评、自查体系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与考核评估指标来实现,主要作用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道德修养等进行综合考察,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三是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的监督有自发的,也有有组织的,这种社会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高校学风批评体系,从而解决大学生素养缺失的问题。
(二)加大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力度
从当前的实际来看,首先是要培养大学生道德方面的素养,即培养出品格端正、具有良知、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大学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使命,求实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就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目前,我国高校中的一些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责任感缺失、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频频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所以,在高校学风建设当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实施严格的学业学分制度和考试制度,还可以进行专业素养能力测评,树立良好的科研风气和学习风气。平时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综上所述,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但是,要想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趋势,就必须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因此,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大学生自己,都要切实做出改变,顺应时展潮流。特别是大学生,要自强不息,树立优良的学风,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石子球.论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
[2]马博虎,李娜.加强学风建设:为什么和怎么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3]张志华.高职院校学风现状探析[J].职业技术,2010,(12).
[4]姚志坚,陈肖敏.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5]余正权.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和途径[J].警官教育论坛,2005,(1).
[关键词]设计;本科;培养;图形;教学
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八点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结合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而言,设计学不同于艺术学,前者介入社会、推动产业发展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更为明显,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也在逐渐凸显。因此,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实现“科技+人文”或“技术+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重点。而设计类专业中的“图形设计”课程,在技术上与软件操作联系紧密,在内容上与民族文化、图像符号等密不可分,具有“科技+人文”的中介性质。因此,借助“图形设计”课程的改革试验,探索在专业教学上的内容连贯性和技术递增性,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能力目标设定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消除专业界限和打破课堂壁垒,有利于拓宽人才培养的口径。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正走向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情境性与地方性。而“图形设计”教学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正好以此形成对能力培养目标的规律性认知。可以认为,学术视野宏阔等4种能力目标在设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
(一)学术视野宏阔
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是一个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储备,也是将来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基础。设计学基于现代受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艺术与科学”“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泛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远景规划。由此可见,设计人才不能局限在一个非常狭隘的专业范畴或者设计应用方向里培养,否则,将来容易在跨专业、跨界的设计需求面前手足无措。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受到全球化的经济影响,也受到基于科技迅猛发展的技术、文化思潮的影响、制约。现代社会受众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工作方式与过去有极大的改变,甚至是断崖式的改变。基于网络、基于大数据、基于信息接收终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着设计界的技术、业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对设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全面、跨界和具备跨时空协作能力的专业要求,而不是简单的、局部的和静止的传统工作导向。不难看出,社会对设计创意概念的提取、对多维设计目标的表达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宏阔的学术视野和跨界的专业知识储备,这种要求是难以满足的。“图形设计”课程正好可以利用基于网络技术的“云端”海量数字化图像资源,以及基于网络训练而来的数字化、虚拟现实的设计观念,通过图形从一维(点、图标)到多维(动态图像)的递增逻辑,逐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创新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思维方法科学
从掌握造型规律和探究设计方法,到形成理论认知,以理论指导专业实践,是形成设计方法论的常规培养过程,也是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和自我成长、完善的一般模式。同时,系统地学习设计方法、原理,以设计学中“解决问题”为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转换设计思维和创意实现的方式,才能使得学生从技能学习转变为观念更新、方法系统的掌握,转为对设计原理等方法的学习,从而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人才培养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传统的设计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划分、框定在专业应用方向(如服装、动画)里,进行细化的、精细的专业技能教学,不利于培养符合未来发展所需求的,具有设计方法论认知、宏阔专业视野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也就难以满足新时代对跨界、融合和自我生长型的高层次学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只有强调设计方法、原理的掌握,实现设计学中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才能使设计方法原理在设计学这一应用设计特色较强的学科中发挥核心指导作用,形成正确认知。虽然设计任务、设计要求和设计现象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但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学科本质不会改变,基本原理方法的真理性、指导意义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不会改变。因此,掌握了设计的基本方法、原理,就具备了从设计基础进入各个具体设计门类(例如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的继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操作技能全面
设计课题的完成,涉及概念生成、元素提炼、应用推广等多个环节。其中,除了概念是虚拟、无形的之外,有形、物化的环节都离不开图形、图像这个设计语言的参与。完全排斥图形图像语言的设计表达并不多见。因此,在设计类的基础课“图形设计”教学中,应通过元素提炼、单元重复和复现推演等关键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设计实现中的单元提炼和重复推演两大核心表现手法进行反复操练,使他们基本掌握应对不同设计任务、课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的是,经过系列训练之后,学生对在什么阶段进行借鉴原型的创新,什么阶段进行原型目标的嬗变,以及朝什么方向转换、变化等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如此一来,围绕设计学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利用“图形设计”课程组织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与强化,很有必要。因此,应以“图形设计”课程学习为契机,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矢量排版、书籍设计等不同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围绕专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对其中最具有支撑作用的核心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梳理学科逻辑和构建学科的能力体系。
(四)管理营销务实
设计学人才目标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在设计能力上,设计管理和相关营销也是不容忽略的内容。因为除了对设计目标的精准定位和具备设计能力的有力支撑之外,设计过程中的科学、高效和专业化管理,也是设计项目得以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网络化生存语境下,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管理和方法,以及基于5G通讯时代的营销、沟通方式、技术等,都是设计新技术、新业态下的保障条件。
二、目标实现途径
在完成了对能力培养目标的认知与设定之后,就应该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探索目标实现的各种方法、途径,探索设计类本科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例如,以现有教学资源为保障条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具体设计项目为抓手,将设计研究、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逐步实现培养学生宏阔学术视野等目标。
(一)依托依托“图形设计”课程,开展通识教育实验
以具备宏阔学术视野为培养目标,从设计学人才的创新、创造特性出发,选择中外设计历史、设计美学、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核心课程,从设计学视角进行解读、阐述。特别是要形成对中外设计发展脉络的清晰勾画,对关键时期的人物、事件和风格流派进行细致讲解,避免学生碎片化知识的产生,力求体系化、模型化的知识架构,提高教师学科理论化阐释和趋势化判断的学术水平。此能力目标的训练,首先要在史论内容的讲授中强调图腾形象和地方文化符号的设计支撑作用与传播价值,对广西大石铲、花山岩画元素在文化主题设计和文化产业中应用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强调思维方法和设计元素对项目创意表现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史论能力板块的通识课程,形成设计类本科中的服装、动画、产品、史论等教学资源、平台相互镶嵌、共同支撑的局面,磨合设计类专业最需要和最核心的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并逐渐构建能支撑设计类教学的跨专业、跨平台的通识课程体系。由此可见,继续加大设计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舆论宣传力度,开展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学术推广研讨活动,分层次、分批次地逐步提高教学团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基于网络技术和内容需求的通识教育,开展不同范围、不同专业的协作尝试,持续推动设计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图形设计”教学的研讨活动,推进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另外,还要强化高校设计教师的通识教学意识,继续深入探讨设计类本科教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强化通识教育意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剖析图形设计过程剖析图形设计过程,掌握设计方法原理
如果说内容是设计主题在意蕴表达上的保证,那么,设计思维方法就是在设计主题上的技术支撑和呈现方式。相对于绘画图像,设计图像更需要以设计的语言来表达。经过提炼的图像元素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受众的接收,而提炼的方式方法就涉及设计基本方法、原理的运用。除了提炼与推演外,格式塔心理学、表现与抽象、同构、简约与繁缛、节奏与韵律、认知与审美等一系列的设计方法、原理,都为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应以创新性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设计类本科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中心,重新认定设计学大类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构建全新的学科逻辑和课程体系,明确“设计史论”模块(理论认知部分,如中外设计史)、“设计思维方法”模块(方法论部分,如创意+设计美学、心理学)、“表现技能”模块(软件操作部分,如AdobePhotoshop为主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方案呈现”模块(作品部分,如静态摄影、动态视频,虚拟交互+实物3D/服装生产工艺等)之间的递进关系,构建设计学专业从“概念生成”到“方案呈现”环节中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体系,并围绕能力培养要求架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例如,在1~2年级完成上述核心模块学习,具备设计学应有的创意思维方法和方案呈现技能之后,学生再细分进入视觉传达、服装、动画、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等设计专业方向深造,结合各专业方向特殊表现技能进行项目实践和概念设计,继续贴合细化专业方向要求,提升专业能力,并顺势攀升为能力全面、方向技能突出的创新性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细分阶段目标细分阶段目标,提高软件操作能力
软件操作是设计从业人员把设计方案直观表现的能力,是设计人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再好的设计创意,也必须最终落实到直观的设计方案、图纸之上,以便于与委托客户进行汇报、沟通。与此同时,设计方案也是项目后期执行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基于以上设计实际,培养设计学专业学生具备设计元素、一定版面、三维空间和时空氛围等4方面的方案表现能力和软件操作技能。设计元素的提炼,是设计方案后续得以保质保量进行的核心部分。设计元素的优化和提纯,相当于酿酒中的基酒,为勾兑成不同度数、不同口味的酒的产品,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作为视觉形象和推广应用的设计元素,LOGO和象征图形是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要素,是其他应用得以推演、生发的“元”要素。首先,把基础元素进行提纯和完善主要是通过AdobePho?toshop和CorelDraw两个软件实现。其次,满足在一定版面内插画、进行元素编排需求的,是Illustrator等矢量软件。再次,三维空间塑造的任务,主要由3D建模类和“犀牛”等物品渲染软件组合来完成。最后,多个场景、时空因素糅杂的设计表现,主要由视频编辑软件AdobePremiere形成虚拟仿真类设计,由AdobeInDesign完成物化的、直观的书籍设计部分。以上述软件操作能力为核心,增减其他相关软件学习内容,就能形成适合不同设计方向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培养方案。
(四)打造教研平台打造教研平台,增强网络营销意识
当下,人们已经形成了基于网络、基于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的生活、工作方式。因此,“图形设计”课程应该着眼于现实和应用需求的实际,结合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穿插网络营销的案例,以增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网络沟通和推介意识、能力。通过核心通识课程的专业教学,强化“设计思维方法、设计美学素质、多维表现技能和项目创新实践”的设计能力培养,弱化应用学科方向,激发学生不断自我生长的潜能和不断探究、不断完善的学习能力,逐渐完善以跨界、融合和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无界”课堂教学模式。围绕教学主体,强化教学科研对专业教学的支撑作用,以“图形设计”课程教学为探索样本,不断完善,将“无界”课堂教学平台拓展到社会服务领域,以社会服务能力、要求来检验、倒逼教学目标的修正、完善。有鉴于此,在能力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开展了专项教学探究。例如,搭建了面向东盟的服务平台,将社会实践项目与设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师生团队相继完成了“中国-东盟国家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东盟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重大文化艺术或交流活动的视觉形象设计。我们将通过社会服务项目提升团队创作实践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项目实操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协同创新,凸显了设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的示范效应,并通过微信推送的网络传播方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强调以一些核心课程为抓手,剖析案例,总结规律,转换思路,探索新的人才路径,力争在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多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只有抓住设计学专业细分、知识交叉、涉及面广和技术性强等专业特点,探索“无界”课堂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才能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目标配置资源,以资源定制教学方式,构建以现代教学技术为支撑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然,培养学生掌握设计方法、认知设计规律、注重设计创新和探索设计思维的综合能力,是专业教学不应忽略的。
[参考文献]
[1]林有能,叶金宝.审美文化:从形而上研究到范畴拓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
[2]周博.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
[3]翁剑青.形式与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关键词:素描误读;方法论;认识论;感性;理性
当前,各大艺术院校不断扩招,考生数量空前。高校美术学专业招收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但也有部分学生是在素描短训班突击后考入美术学院的,这种突击是面向考试的技能训练,并不能挖掘出一个学生的艺术潜能。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美术,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高校的美术教育目标何在呢?高校虽然不能承诺培养出大师,但要为学生创造成为大师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扎扎实实的素养,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世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
一、对素描的认识偏差
(一)只讲方法、技巧,缺少认识、理解
目前,一些高校的美术学院或者美术学部将素描滞留在技法训练的层面,学生可能会陷入方法论的圈子,只关注素描怎么画、怎么表现。素描的学习应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倡的“心即理”精神,即让“心”和“理”合为一体,学生只有理解了描绘对象和背后的绘画原理,才能更好地去表现它。
(二)对形体的研究大于对空间的研究
在中国的素描教学中,很多师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素描形体本身,而对空间的研究比较少,或者不够系统。西方艺术史的主题,是对时间、空间和光的研究。从物理学家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到爱因斯坦的空间收缩、时间膨胀,对应了艺术家乔托把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空间和毕加索将空间收缩为一个平面和解放空间。素描原则主要源自文艺复兴时期,其时间是静止的,空间是绝对的,且空间要符合焦点透视法近大远小的规则,明暗关系则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表现。
(三)绘画过程中感性大于理性
素描者,特别是初学者,总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看亮画亮,看暗画黑。不少学生在学习素描的伊始,喜欢全凭感觉去画,还有学生初学就画人的五官,很容易偏重局部、忽略整体。尽管绘画有感性因素,但同时也有理性因素,而理性因素所占比重相当大,如果太重感性,素描的学习就可能出现偏差。
二、架起素描理论连接实践的桥梁
(一)认识是理解素描的前提
目前,高校的理论课和实践技法课是分开的,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普遍不高,而理论课恰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技法。素描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即怎样去观察、怎么去理解、怎么去画,以及如何去鉴赏。教学应当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把透视学、解剖学、哲学、美学理论等知识引入,架设起一座理论连接实践的桥梁。
1.艺术概论和美术史
艺术概论是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实践,使其形象化。如艺术张力这个知识点可通过雕塑家罗丹和“大面围合”来讲解。罗丹曾长期临摹古希腊的雕塑,他发现维纳斯雕像的形体,从下往上观察,有着左-右-左-右四个面的转折关系,这四个大面组合成了人体,体现了古希腊雕塑均衡、稳定、和谐的艺术特征。这种大面围合充分表现了雕塑艺术的空间张力。又如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注重素描,注重解剖、结构,注重体块与面向的概括,这对理解头部骨骼、骨点、体块面向都有帮助。此外,还有审美距离说、形式与内容、艺术语言等这些概念,教师如能恰当地在素描教学中讲解给学生,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素描,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概论里抽象的概念。此外,诸如艺术家塞尚对结构的认识和对形体块面的理解,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的作品《马赛曲》,借助运动的人体形态体现出浪漫、激昂、奋进的精神,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对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形体与空间特点的展示等,都有助于学生理解素描造型中的形体与空间。
2.艺术哲学
正如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对古希腊雕塑的赞颂: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1],古希腊雕塑《维纳斯》的结构、比例坚实、紧密,既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坦荡、庄重、大方,甚至雄伟,具有一种崇高感,同时又体现了女性的优美、沉静、典雅,令人感到亲切、愉悦,生动体现了阴柔之美。这说明雕塑在坚实的结构中体现出圆润、单纯的特点,除了优美与崇高,还有形与神的理解等都将应用在素描教学课程。
3.物理学
素描还涉及时间与空间的理解,焦点透视(正确的焦点)与参照系(选择观察物体的参照点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一样的),如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就是从不同的视点呈现画面。
4.文学
文学中对人体特征的描写也可与素描相联系。如鲁迅笔下的杨二嫂:“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2]又如钱钟书的《围城》:“侯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3]这些描写非常传神,为素描学习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5.故事引入
素描课程还存在综合性和多样性的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和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上好素描课程,是相关教师应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恰当的故事,对学生理解美术知识是有帮助的。
(二)学习素描应将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结
合学习素描应首先从认识论上去认识和理解素描,了解客观物象,了解人或物的内在构造、外观的形态,如造型特征、材料质地等。学生不太可能在开始阶段就对素描理解得很深,对物体、人物的理解需要逐步深入。学生在画素描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所谓眼高手低的现象,即认识提高了,手还没有跟上。所以,教师应先带领学生提升眼界,再对技法进行训练,然后继续提升眼界和进行激发训练。这样不断地反复循环,学生的素描技巧和表现就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始终要走在前面。所以,在绘画前,学生要先学会观察和认识客观对象,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内化于心后再借画笔表现出来。理解素描和庖丁解牛是一样的。庖丁替惠君解剖牛,他最初解剖牛的时候,眼中看见的就是一头牛,但三年之后,他解剖的牛多了,眼睛看到的便不再是一头牛,而是牛身上的筋骨脉络结构。从此以后,他解剖牛,便用心神意会,而不再用眼睛看了。笔者将解牛分为三部曲:目视、心知、神遇。庖丁——自己,刀——心,牛——画面。庖丁最开始看牛时,对方就是一头牛,而三年后的目无全牛,体现了他对空间感的把握,对牛的形体有着透彻的了解。他的刀能在牛的筋骨和缝隙间自由游走,便是抓住了关键位置。素描的关键则是把握造型的本质规律。佛学中将修行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看山是山,二是看山已不是山,三是看山还是山笔者认为,画素描也是一样的。最初,学生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在学习结构、解剖后,学生看到的就不单是外在了,而是内在的结构;再后来,学生对解剖已经烂熟于心,便能将相关知识、技能内化,看到的物体还是原来的样子,但在他们心中,物体结构跟最初的印象不同了。理解了以上,再把素描的方法、技巧结合起来,学生的素描学习就会更为轻松。
三、素描的理性与感性色彩
(一)素描思维的理性特征素描
作为一门自西方引进来的学科,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中国传统艺术多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画画时往往对形体缺少理性的认识。相对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怀疑、批判、分析和实证并不提倡。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基础,其对研究自然充满了兴趣,关注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以及事物如何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等。尽管最初的科学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其中隐含着的理性思维、抽象思辨是西方思维的重要特征。
(二)素描造型的理性特征
西方的素描造型具有科学、理性的特点,它是肯定、精确、有限的,如素描的比例、透视、解剖、块面分析、根据光学的明暗分析等,都是在寻找有限的形式。西方绘画首先保证形象的逼真,它的神只能在形的逼真中展示,它绝不舍弃形似来达到神似。
(三)素描的支撑学科的理性特征
素描的支撑学科有数学、几何、光学、透视学、解剖学,这些都是科学理性的,是在寻求有限的形式。光学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进行明暗分析;透视学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解剖学可用于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分析;数学用于比例;几何学则体现为体块分析。此外,物理学、哲学对素描也有深刻的影响。从素描的支撑和影响的学科来看,素描是在研究有限的形式,科学、理性是它的特点,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更多学科被引入艺术,素描的内涵也被拓展了。
(四)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认为,人有大体和小体之分,这个大体在孟子那里就是心,小体就是每个人身体的感觉,如触觉、视觉、听觉等。一个人如果顺着自己的身体而活,即只按照自己的身体感觉而活的人是缺少思考的,碰到什么就感觉什么、反映什么,会被外物所牵引。人们既要懂得素描与科学的联系(物理学、光学、透视学、解剖学、几何学),习得理性思维(分析、推理),也要懂得以情画人,形神兼备,通过这些方式把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
四、素描里的中庸之道——明暗与空间关系
(一)中庸之道——灰色的作用
罗丹对于“厚度”“深度”“纵深空间”的理解,可认为如同一个球体,只有一个高点,其他都往后退去。其实,画画、雕塑也是一样,只有一个高点,其他都是朝后退。一个苹果、一个球体等物品都是一样的。在素描中,明暗技法的韵律节奏,是通过黑白强了明暗的对比,加强或者是减弱使画面形成了节奏上的起伏,二者又是通过中间无穷尽的灰色层次联系起来的。明暗的重要之处是处理灰色的关系,绘画时应根据明暗的梯度分析并确认色块的优先级别。素描的明暗灰调子和谐,是灰色与黑白的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舒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黑白对比是最强烈的对比,需要中间的灰色来调节。一幅画里面,黑白灰的色调统一得好,就能成为和谐的节奏韵律,明暗色调,可以很粗放,也可以很细腻。比如,法国画家皮埃尔•保罗•普吕东的作品《女人体》《男人体》,人物背部的色调变化把人体皮肤的质感表现得非常到位。再如,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经典人体素描作品也把黑白灰处理得很和谐。
(二)形体与空间相结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雕塑的空间来理解素描的空间。素描的明暗是有梯度、有层次的,这样才能体现空间的纵深。同时,学生也要通过明暗把看不到的结构暗示出来,保留西方的理性因素。在空间的研究中,除了物理空间,还有心理空间、正空间与负空间,把形体的明暗梯度与空间关系理清楚,就能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充分结合起来。
结语
综上,学习素描,应该把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形体与空间相结合,抓住造型的本质规律,主动把握物象造型规律,从大的外形,如解剖结构、形体结构、构成结构、透视结构去把握物象造型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枯燥的描绘对象形象化,学会理性思维,在保证准确性、肯定性、有限性的基础上分析描绘对象的结构与体块。此外,学生还应通过了解解剖学,熟悉人体的骨骼、肌肉,研究人体运动规律,以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培养素描的科学精神;陶养整体意识,并延伸到对为人处世中度的整体把握,学会全方位、立体地看待问题;同时还要学会融会贯通,将情感融入理性,以情入画,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鲁迅.故乡[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
一般来讲,作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多新颖优秀的美术作品。而若没有任何依据和素材,单凭想象,就是闭门造车,也是无法设计出好作品的。因此,在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多学习一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这样会对学生今后创作能力的提升有重大帮助。而民间美术有着丰富多样的载体,正是一种具有很大学习价值的艺术形式,因此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间美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深刻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其对国家和民族更加热爱,从而激发更多的创作激情。
1.2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于民间美术的形式种类较多,形式美法更是表达的非常彻底,每种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形式美法和艺术价值,学生在学习各种民间美术时,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增强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为今后的艺术创造提供更多支持。
1.3拓展美术设计元素。
由于民间美术的载体较为丰富,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不同的艺术形式美法,这将会极大的丰富美术设计的素材,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将更多的元素和内容引入到设计中,促进我国美术设计水平的提升。
1.4提高创新能力,参与文化传承。
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土文化与西方美术文化进行创新,因为民间美术在运用时不能照搬硬抄,必须要对其进行加工和改进,提炼出精华部分,才能充分发挥传统美术的优势,使其获得新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美术设计教学中如何运用民间美术
2.1解读民间美术样式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
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构成的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幕整理.分析记录民间美米的装饰状态。研究各种纹样的称谓及特殊含义和传统,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制造特色,即附着于何物之上,客观分析记录原因。
2.2挖掘文化内涵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
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才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
2.3设计与运用在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将民间美术的素材通过直接、间接、再创造的方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并以自己已掌握的设计技巧再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在信息飞速更替的今天更具时代性和永久性。直接运用:直接把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方法或工艺制作方法,借用到设计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一种创作的素材,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借题发挥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设计出的作品与民间美术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特性。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掌握民间美术样式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语言,掌握好民间美术词汇的运用。间接运用:总结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形式语言,如强烈的色彩、特殊的寓意,经过融合、消化,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使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修养。创作的作品与原始素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再创造:好的设计不但美在形式而且美在内涵,它应该既有高科技的形式美,又有理性思辨的艺术美;既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崭新样式,又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有拥有技术含量的本土艺术语言结合深入浅出的直接情感表达,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给人既带来感官的愉悦,又能唤醒人们心中潜藏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归纳和提炼,寻找民间美术与时代特征的结合点。要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觉和新的表现手法容纳西方设计理念和思潮,并与传统文化的神韵、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达到最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民族传统文化在设计中不断地被重新诊释和定位。
3结论
关键词:素描误读;方法论;认识论;感性;理性
当前,各大艺术院校不断扩招,考生数量空前。高校美术学专业招收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但也有部分学生是在素描短训班突击后考入美术学院的,这种突击是面向考试的技能训练,并不能挖掘出一个学生的艺术潜能。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美术,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高校的美术教育目标何在呢?高校虽然不能承诺培养出大师,但要为学生创造成为大师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扎扎实实的素养,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世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
一、对素描的认识偏差
(一)只讲方法、技巧,缺少认识、理解目前,一些高校的美术学院或者美术学部将素描滞留在技法训练的层面,学生可能会陷入方法论的圈子,只关注素描怎么画、怎么表现。素描的学习应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倡的“心即理”精神,即让“心”和“理”合为一体,学生只有理解了描绘对象和背后的绘画原理,才能更好地去表现它。
(二)对形体的研究大于对空间的研究
在中国的素描教学中,很多师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素描形体本身,而对空间的研究比较少,或者不够系统。西方艺术史的主题,是对时间、空间和光的研究。从物理学家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到爱因斯坦的空间收缩、时间膨胀,对应了艺术家乔托把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空间和毕加索将空间收缩为一个平面和解放空间。素描原则主要源自文艺复兴时期,其时间是静止的,空间是绝对的,且空间要符合焦点透视法近大远小的规则,明暗关系则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表现。
(三)绘画过程中感性大于理性
素描者,特别是初学者,总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看亮画亮,看暗画黑。不少学生在学习素描的伊始,喜欢全凭感觉去画,还有学生初学就画人的五官,很容易偏重局部、忽略整体。尽管绘画有感性因素,但同时也有理性因素,而理性因素所占比重相当大,如果太重感性,素描的学习就可能出现偏差。
二、架起素描理论连接实践的桥梁
(一)认识是理解素描的前提
目前,高校的理论课和实践技法课是分开的,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普遍不高,而理论课恰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技法。素描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即怎样去观察、怎么去理解、怎么去画,以及如何去鉴赏。教学应当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把透视学、解剖学、哲学、美学理论等知识引入,架设起一座理论连接实践的桥梁。
1.艺术概论和美术史
艺术概论是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实践,使其形象化。如艺术张力这个知识点可通过雕塑家罗丹和“大面围合”来讲解。罗丹曾长期临摹古希腊的雕塑,他发现维纳斯雕像的形体,从下往上观察,有着左-右-左-右四个面的转折关系,这四个大面组合成了人体,体现了古希腊雕塑均衡、稳定、和谐的艺术特征。这种大面围合充分表现了雕塑艺术的空间张力。又如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注重素描,注重解剖、结构,注重体块与面向的概括,这对理解头部骨骼、骨点、体块面向都有帮助。此外,还有审美距离说、形式与内容、艺术语言等这些概念,教师如能恰当地在素描教学中讲解给学生,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素描,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概论里抽象的概念。此外,诸如艺术家塞尚对结构的认识和对形体块面的理解,浪漫主义雕塑家吕德的作品《马赛曲》,借助运动的人体形态体现出浪漫、激昂、奋进的精神,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对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形体与空间特点的展示等,都有助于学生理解素描造型中的形体与空间。
2.艺术哲学
正如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对古希腊雕塑的赞颂: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1],古希腊雕塑《维纳斯》的结构、比例坚实、紧密,既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坦荡、庄重、大方,甚至雄伟,具有一种崇高感,同时又体现了女性的优美、沉静、典雅,令人感到亲切、愉悦,生动体现了阴柔之美。这说明雕塑在坚实的结构中体现出圆润、单纯的特点,除了优美与崇高,还有形与神的理解等都将应用在素描教学课程。
3.物理学
素描还涉及时间与空间的理解,焦点透视(正确的焦点)与参照系(选择观察物体的参照点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一样的),如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就是从不同的视点呈现画面。
4.文学
文学中对人体特征的描写也可与素描相联系。如鲁迅笔下的杨二嫂:“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2]又如钱钟书的《围城》:“侯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3]这些描写非常传神,为素描学习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5.故事引入
素描课程还存在综合性和多样性的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和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上好素描课程,是相关教师应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恰当的故事,对学生理解美术知识是有帮助的。
(二)学习素描应将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
学习素描应首先从认识论上去认识和理解素描,了解客观物象,了解人或物的内在构造、外观的形态,如造型特征、材料质地等。学生不太可能在开始阶段就对素描理解得很深,对物体、人物的理解需要逐步深入。学生在画素描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所谓眼高手低的现象,即认识提高了,手还没有跟上。所以,教师应先带领学生提升眼界,再对技法进行训练,然后继续提升眼界和进行激发训练。这样不断地反复循环,学生的素描技巧和表现就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始终要走在前面。所以,在绘画前,学生要先学会观察和认识客观对象,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内化于心后再借画笔表现出来。理解素描和庖丁解牛是一样的。庖丁替惠君解剖牛,他最初解剖牛的时候,眼中看见的就是一头牛,但三年之后,他解剖的牛多了,眼睛看到的便不再是一头牛,而是牛身上的筋骨脉络结构。从此以后,他解剖牛,便用心神意会,而不再用眼睛看了。笔者将解牛分为三部曲:目视、心知、神遇。庖丁——自己,刀——心,牛——画面。庖丁最开始看牛时,对方就是一头牛,而三年后的目无全牛,体现了他对空间感的把握,对牛的形体有着透彻的了解。他的刀能在牛的筋骨和缝隙间自由游走,便是抓住了关键位置。素描的关键则是把握造型的本质规律。佛学中将修行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看山是山,二是看山已不是山,三是看山还是山。笔者认为,画素描也是一样的。最初,学生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在学习结构、解剖后,学生看到的就不单是外在了,而是内在的结构;再后来,学生对解剖已经烂熟于心,便能将相关知识、技能内化,看到的物体还是原来的样子,但在他们心中,物体结构跟最初的印象不同了。理解了以上,再把素描的方法、技巧结合起来,学生的素描学习就会更为轻松。
三、素描的理性与感性色彩
(一)素描思维的理性特征
素描,作为一门自西方引进来的学科,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中国传统艺术多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画画时往往对形体缺少理性的认识。相对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怀疑、批判、分析和实证并不提倡。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基础,其对研究自然充满了兴趣,关注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以及事物如何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等。尽管最初的科学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其中隐含着的理性思维、抽象思辨是西方思维的重要特征。
(二)素描造型的理性特征
西方的素描造型具有科学、理性的特点,它是肯定、精确、有限的,如素描的比例、透视、解剖、块面分析、根据光学的明暗分析等,都是在寻找有限的形式。西方绘画首先保证形象的逼真,它的神只能在形的逼真中展示,它绝不舍弃形似来达到神似。
(三)素描的支撑学科的理性特征
素描的支撑学科有数学、几何、光学、透视学、解剖学,这些都是科学理性的,是在寻求有限的形式。光学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进行明暗分析;透视学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解剖学可用于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分析(图1);数学用于比例;几何学则体现为体块分析。此外,物理学、哲学对素描也有深刻的影响。从素描的支撑和影响的学科来看,素描是在研究有限的形式,科学、理性是它的特点,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更多学科被引入艺术,素描的内涵也被拓展了。
(四)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认为,人有大体和小体之分,这个大体在孟子那里就是心,小体就是每个人身体的感觉,如触觉、视觉、听觉等。一个人如果顺着自己的身体而活,即只按照自己的身体感觉而活的人是缺少思考的,碰到什么就感觉什么、反映什么,会被外物所牵引。人们既要懂得素描与科学的联系(物理学、光学、透视学、解剖学、几何学),习得理性思维(分析、推理),也要懂得以情画人,形神兼备,通过这些方式把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
四、素描里的中庸之道——明暗与空间关系
(一)中庸之道——灰色的作用
罗丹对于“厚度”“深度”“纵深空间”的理解,可认为如同一个球体,只有一个高点,其他都往后退去。其实,画画、雕塑也是一样,只有一个高点,其他都是朝后退。一个苹果、一个球体等物品都是一样的。在素描中,明暗技法的韵律节奏,是通过黑白灰色调的对比形成的。黑、白的强烈节奏加强了明暗的对比,加强或者是减弱使画面形成了节奏上的起伏,二者又是通过中间无穷尽的灰色层次联系起来的。明暗的重要之处是处理灰色的关系,绘画时应根据明暗的梯度分析并确认色块的优先级别。素描的明暗灰调子和谐,是灰色与黑白的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舒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黑白对比是最强烈的对比,需要中间的灰色来调节。一幅画里面,黑白灰的色调统一得好,就能成为和谐的节奏韵律,明暗色调,可以很粗放,也可以很细腻。比如,法国画家皮埃尔·保罗·普吕东的作品《女人体》《男人体》,人物背部的色调变化把人体皮肤的质感表现得非常到位。再如,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经典人体素描作品也把黑白灰处理得很和谐(图2、3)。
(二)形体与空间相结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雕塑的空间来理解素描的空间(图4)。素描的明暗是有梯度、有层次的,这样才能体现空间的纵深。同时,学生也要通过明暗把看不到的结构暗示出来,保留西方的理性因素。在空间的研究中,除了物理空间,还有心理空间、正空间与负空间,把形体的明暗梯度与空间关系理清楚,就能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充分结合起来。
五、结语
综上,学习素描,应该把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形体与空间相结合,抓住造型的本质规律,主动把握物象造型规律,从大的外形,如解剖结构、形体结构、构成结构、透视结构去把握物象造型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枯燥的描绘对象形象化,学会理性思维,在保证准确性、肯定性、有限性的基础上分析描绘对象的结构与体块。此外,学生还应通过了解解剖学,熟悉人体的骨骼、肌肉,研究人体运动规律,以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培养素描的科学精神;陶养整体意识,并延伸到对为人处世中度的整体把握,学会全方位、立体地看待问题;同时还要学会融会贯通,将情感融入理性,以情入画,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鲁迅.故乡[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