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绘画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美术绘画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1

1.1注重实践而忽略了一些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现阶段的中职美术绘画训练中,老师们的造型训练多数是让学生在写生课的基础上学会造型理念,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临摹能力,过于重视实践中的技巧。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却缺少了很多提供给学生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观摩欣赏的机会,学生的艺术资讯自然也就比较闭塞。事实上,正确的造型理念对于造型的概念的界定是十分自由的,不同的绘画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造型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可能是具象的,有的可能是抽象的,还有的可能是意象的。不过这些造型的表现方式的共同点就是对于“形”的追求,所表达的是心神合一的意境。类似的造型理念如果能在绘画教学中以理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定会对学生真正的创作大有帮助。

1.2造型理念的训练只以单一的写实课为主

首先,一些教师在从事中职美术绘画教学时的出发点就是有误的,他们认为中职美术教育不过是为了让学生简单的学会绘画即可,没有办法也没有可能把他们培养成大艺术家,所以在授课时很多老师选择了以写实为基础的素描课。但是当前的素描写实课过于单一,对于造型的追求还停留在描摹的层面上,关注的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而忽略了在绘画时内心主观感受对创作的重要性。这样的造型理念使得学生在长期的写实训练中变得麻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主观对造型理念的创新,更不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绘画视野。

2、绘画教学造型理念的具体拓展方式

在新世纪美术教育的引领下,中职美术教育在服务于初级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摒弃那些落后的造型理念,在实践中处处以促进学生自身艺术发展为大前提,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不断发掘艺术潜能,让理论与实践可以完美的结合,最终实现对造型理念新的拓展。

2.1基于绘画素养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写生训练

中职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写生训练之前,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进行赏析,此举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绘画素养训练,让学生在赏析时充分认识到那些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对造型理念的塑造,并与自己的绘画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找到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写生绘画技巧。此外,在课上与学生大量的分享这些艺术作品还可以激励学生,因为在一些大师进行创作的初期可能也会犯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在学生的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但是正是那些艺术家对于美术的不懈追求,才造就一篇又一篇的优秀艺术作品。可见,在写生训练的前期对学生进行绘画素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2.2加强对意象、抽象相结合的造型理念的认识

在众多的中西方绘画作品中不乏将意象与抽象的造型理念相结合的例子,比如对学生进行肖像的绘画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下著名的绘画大师蒙克的作品,这位大师对于造型的表达多数由不同的情绪来传递,是一些艺术家在受到外部环境的打压下的一种体现,表达的也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形”。类似的还有我国的一些绘画作品,如墨葡萄等等,这些都是在内心情感的影响之下孕育出的艺术作品。所以,应该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意象与抽象的造型理念是可以相结合的,只有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真正流露内心情感的艺术作品。

2.3加强对抽象、形相结合的造型理念的认识

中职美术绘画教学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选定的具象的物体进行拆分,变成很多小的几何图形,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在符合美术绘画规则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这个拆分和组合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造型理念的认识,也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绘画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创作所带给他们的乐趣和体验。

3、结束语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2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故事性

一、关于故事性表现在绘画中的界定

在现当代的许多绘画作品中,故事性的表现是使画面更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绘画的故事性表现即设计或者构建个人想要表达的寓意,使个人的绘画语言在画面中得以展现。艺术本身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电影、摄影、美术等。绘画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受到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画面故事性的表现受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关注,这从传统绘画到当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体现。早期社会,人们以洞穴壁画作为故事性绘画的表现方式,用以传递某种信息或记录一些生活场景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图1)[1]。这一绘画习惯也反映在新石器时代、古埃及时期、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中,甚至在中世纪欧洲的天顶壁画中也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在任何时期的绘画创作中,故事性的表现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既是绘画创作者诉诸语言的构成,又是画作与观者互动的桥梁、媒介[2]。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创作者更加强调将绘画作为抒发情绪的载体。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会构思故事的框架,在美术创作中亦是如此。显性的故事性表现在艺术中得以展现,而这种方式是直观、直接的,不论是观者还是解读者都是备受影响的,这也是在当时情况下艺术表现如此丰富的原因之一(图2)[3]。从新古典主义到后印象主义时期开始,绘画中的故事性表现逐渐转变成创作者个人情感、生活的写照,在表现题材上更加具有个人情趣色彩,出现了许多描绘家乡风景或城市景象的个人故事性绘画。如19世纪的写实画家库尔贝的《画室》(图3)和另一位写实主义画家柯罗的《摩特枫丹的回忆》(图4)。后印象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如塞尚、凡高等人的作品,以及受到法国美术影响的挪威艺术家蒙克的《呐喊》(图5)等,都是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时代情感或者生活构想其故事构架而创作的[4]。因此,从绘画创作者创作的取材来源看,绘画作品的故事性表现与创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创作者自身的境遇、时代背景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画面中的故事性表现成为一代又一代绘画创作者表达绘画情感的有力载体。

二、画面的故事性在绘画实践中的转化与表现

对于画面故事性在绘画实践中的转化与表现,不同的绘画创作者对画面的构思是不同的,如何进行有较强的感染力、表现力的实践转化也是笔者一直在研究、探索的课题。笔者曾经在《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一书中看到一种对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具有一种功能,它极具个性,且有强烈的归属认同和自我风格,体现在天赋中,且它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塑整个社会。”[5]虽然这本书探讨的是心理学领域,但书中对于创造力的解读无疑给了绘画创作者关于绘画创作的一些启发和思考。采用何种方式以更好地展现画面的故事性,成为绘画创作者需要思考和追寻的重要问题。如今,大部分绘画创作者在画上每一笔时,其内心想要表达的意义往往会跟随着自己的构思和想法一点点地展现在画面上,那么画笔就成为依托画面的故事性转化最明显的表现工具之一。同时,创作者的灵感来源,或者是自身,或者是他人,或者是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如果说画面故事性在绘画实践中的转化需要有一个萌芽,那么创作者的取材和灵感就是这种表现构思的第一步;之后,创作者就是通过画笔、颜料、技法等媒介表现画面的故事性的。在表现的过程中,起初创作者想表现的故事性并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一幅画作也是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改中趋近完善的。创作者最开始的想法、构思往往会随着其创作过程的推进而发生变化,他们会将一些新的想法融入创作,而这些新的想法可能源于创作者对于画面效果的思考和感悟,也可能源于他人的影响。

三、美术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故事性创作思维的引导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教授美术技法是必要的。但是技法只是表象,学生只有掌握艺术思维和方法,才可以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学生对绘画的故事性表现是训练其艺术思维的重要途径。图2图3日本文学家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谈及故事性中“再忆”呈现的理论,这一概念的内涵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翻译就是“本质的突然显现”,或者可以直接译为“直接地把握真实”[6]。也就是说,艺术中的故事性表达不仅局限于理性的构建,而且渗入了感性。“再忆”的意思是在某一天,某些感觉出乎意料地在创作者的脑海中出现,因此,创作者感觉到的一切也就会发生改变。这种故事性的思维不仅是文学创作者需要的灵感来源,而且是很多艺术创作者正在研究和不断探寻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对学生绘画技法的培养,而且需要关注对学生故事性创作思维和自由性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如果只掌握了绘画技法,而不会发散思维,就往往难以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作品。这样的教学是有缺陷的。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可以进行有思想内涵、有故事隐喻性的艺术创作。这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尤为重要,教师需要让学生在绘画中展现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灵感。绘画中的故事性创作思维,会使学生在绘画时对于个人不同风格的探究有更多关注,并且注重对绘画技艺和描绘方法的表现。首先,绘画中的故事性表现基于创作者对构思现场的联想,一部分表现的是创作者对所见之感,另一部分表现的是创作者的“忆”,这个“忆”的过程也是绘画故事性表现的过程。一些创作者会通过回忆表述、传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在许多创作者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忆”作为故事引子的重要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创作绘画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且十分自由的,如,学生可以从一些影像、书籍、摄影作品中获取灵感,这些作品本身可能就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一系列美术作品时,并不需要要求学生必须深刻了解创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而是要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的画面的故事性。对于这一点,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更好地把自己的感受融入个人创作,这都是绘画中故事性表现的重要方式。绘画艺术表现的不仅是创作者对自我、生活的感受,而且是创作者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和解读,绘画的故事性只是其中之一。学生读懂一幅绘画作品,相当于理解了创作者灵感的来源,即画面的故事框架,如取材于电影、摄影、文学作品等。思维的迸发和整合能力正是创作者在绘画中进行故事性表现应具备的。教师可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回归写生,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维和感受画许多小稿(速写),以观察场景的视觉思维描绘自己看到的物体;在准备把速写画成大画时,就以个人的主观想法表现画面,构思个人的画面故事框架。这种方式是个人化的,可以让创作更具有独立性。而如何推进这个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进行更多的思考,也是教师要解决的重点——如何增强画面的故事性表现。

四、结语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中美术绘画教学模块教学法

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以鉴赏教学为主,学生从鉴赏课中能够了解古今中外较多的优秀美术作品。人类历史发展中存在多元化的文化内容,这些优秀的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美术鉴赏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通过鉴赏课程能够爱上美术创作,但部分学生会因缺乏绘画技能而对创作望而却步,甚至逐渐丧失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注重研究美术绘画模块的教学模式,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绘画技能,进而实现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模块教学与固有教学的区别

模块教学模式与固有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区别。首先,从教育理念角度分析,固有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模块教学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培养为核心,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做到学以致用[1]。其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学的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占据的比例较大,技能教学环节占据的比例较小;而模块教学模式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未有明显区分,而是在理论中有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再次,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以教师语言阐述为主;而模块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发现式学习法等以学生参与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同时提升能力,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学习时也通过边聆听边动手实践的过程掌握知识点及其应用方法。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绘画教学逐渐缺失的原因

目前,部分高中在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绘画教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将绘画教学理解成针对小学生或初中生开展的教学内容,部分高中生也认为不需要学习绘画知识,认为绘画教学意义不大。二是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长期缺乏正确的绘画训练,绘画水平不高,难以创作出成型的艺术作品;并且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一周一次的美术课程难以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绘画技能。三是部分高中生认为自身的绘画水平有限,对绘画学习不感兴趣,不愿作画。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绘画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2]。

三、模块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美术教学,可促进绘画教学恢复自身地位

针对绘画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的原因,高中美术教师除了需要重视绘画课程教学,还需要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爱绘画课程,采用正确的绘画训练方法,在让学生喜爱绘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技能,使其具有创作绘画作品的自信[3]。将模块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美术绘画教学,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可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高中美术绘画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地体验绘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喜爱绘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绘画教学的作用,教师就需要拥有专业的绘画能力,具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意识。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绘画水平,不断感染学生,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绘画兴趣的目的。模块教学具有非线性与生成性的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归纳与整理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要将教的思路与学的思路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具备探究精神,并在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第二,可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感悟能力。美术是学生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绘画艺术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在绘画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过去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学生在学习绘画时存在功利思想;部分学生在学习绘画课程时会产生枯燥、烦闷等心理,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绘画教学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绘画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应用模块教学法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开展各种绘画活动引导学生实践。学生在绘画活动中能够提高综合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各项能力有效提升的目标。

四、高中美术绘画教学中模块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尊重学生存在的个性化差异现象并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并且在学习绘画时也会因自身能力差异而存在学习效果差异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绘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教师可在前几次教学中积极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在之后的课堂上将学生分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教师不应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而应结合绘画技能的特点,根据思维活跃度、手工能力、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认知三个方面分组,保证每个小组都包含有这三方面优势的学生。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绘画知识时,可向小组学习任务,由思维活跃的学生构思策划,由手工能力强的学生制作,由对绘画具有较高认知的学生点评。最后,小组内展开艺术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每名学生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也会对绘画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时,在引导学生学习这幅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合作创作出一幅《日出·印象》。作品的构思由小组内思维活跃的学生完成,构思后向负责绘画创作的学生阐述;负责绘画的学生将作品创作出来;最后由对艺术认知较高的学生评价作品。三者要进行良好的沟通,找出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作出改善,以敲定最终的作品。通过这样的过程,小组内的每名学生都得到了绘画艺术的培养,并且提升了创新思维,绘画课堂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

2.利用趣味教学法活跃绘画课堂氛围

绘画教学除了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绘画实践的过程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不能采用呆板、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而要尊重学生的创作思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充分表达出来。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充分表达思想,教师就需要利用趣味教学法活跃绘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放松心情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创作思想的目的。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毕加索的作品《卡思维勒像》后,可以利用趣味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采用猜谜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所画的内容,让学生猜一猜自己画的是谁。此时,教师画的人物应是学生中的一员,而非知名人士,因为学生虽然可能认识知名人士,但是未必对其有着较多的情感,而创作学生画像会因学生之间较为熟悉、存在较深的情感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能够激起学生画肖像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同伴的样貌并熟悉绘画步骤。

3.注重绘画技能传授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绘画时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创作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在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后,需要注重绘画技能传授的方法。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总结自己学习绘画时所用的学习方法并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学习绘画的经验,可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还可以将绘画技能教学划分成若干个环节,针对每个环节开展精细化的教学和反复训练。因为要想保证绘画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学生就需要熟练掌握且灵活应用每一项绘画技能。另外,教师要慎重对待反复训练的环节,因为反复训练容易降低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在每次训练时设计有趣的训练方式,从而始终保持学生的训练兴趣。

4.情境教学中要注重实效性

学生要想在绘画学习中获得一定的进步,就需要感受绘画艺术作品的美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绘画艺术的美。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融入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产生学习兴趣,并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学生的生活元素,但要合理地引入,避免因大量引用而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五、结语

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要注重绘画教学,并采用模块教学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效结合、相辅相成,进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了绘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将其灵活应用于作品创作,从而在绘画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惠.浅谈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225.

[2]余红燕.合作学习在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2020:151-155.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4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5

【关键词】服装设计;绘画与文学;教学;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逐渐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状态,想要更好的生活层次,开始追求更多的时尚和个性,这从人们的需求分析当中也得到反映[1]。艺术和服装设计是现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因素。服装设计和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美术为服装设计提供对革新变化的重要艺术参考资料,赋予服装设计新的活力。目前,我国的课程教育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各自的分工比较细致。这样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导致学生往往只把重点放在一门学习科目上,没有办法做到融会贯通。特别是遇到难题时,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笼统接受,或者是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和经验。这时,就需要教师对那些手足无措的学生进行教导,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1在服装设计中绘画的重要性

现代服装的设计通常寻求渗透服装整体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因此,仅对样式表达方面研究常规服装设计是不够的。要学会分析服装的款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服装才会更加优秀,并且提高设计过程的整体能力,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呈现在设计工作中,同时还要将原创思想渗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当中,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1.1服装的色彩设计。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是很重要的,它对服装的风格和特征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绘画和色彩技术的使用逐渐增多。绘画和色彩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另外,使用染色、织造、刺绣和绘画等技术手段,将绘画直接应用于服装以直观地显示其美感,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色彩体现[2]。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色彩在服装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当代艺术概念的不断发展,绘画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之间似乎没有界限。设计本身的含义就是艺术,而艺术就是设计。色彩是绘画的基本内容,色彩也是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达元素。如果你想创造出优秀的服装设计,就必须有着合理的色彩搭配。大多数服装设计师会很巧妙地运用色彩,将它们很好地搭配起来,实现色彩与服装设计的无缝“连接”。

1.2服装的静态与动态。我国的服饰虽然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但是似乎总是受到某些限制。换句话说,衣服就需要一直穿在人的身体上,因此必须首先熟悉人体的骨骼结构与运动规律,同时又要熟练掌握人体绘画的基础表达技巧。那么如何掌握这项技能?这需要设计师有一定的建模基础与建模技巧。速写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总是在移动着的,静态人体始终以一种美丽动感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动态的人体具有无限的活力。想要衣服表达出来的人体美必须熟悉人体结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且要对学生强调素描和速写的重要性。要学生打好基础,以便于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色彩知识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生活中色彩无处不在,服装设计师要用色彩创造奇迹,色彩在服装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

1.3美术设计融入到服装设计。将美术设计加入到服装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氛围,设计师可以从原来服装的设计中得到更完美的想法。流行服装的灵感来自于美术设计。如设计师受到哥特式建筑的启发,从而设计出紧身衣、尖头鞋,将哥特式风格的夸张或许多装饰元素融入到服装当中。美术设计可以促进更加美丽、更加时尚的服装的出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还需要鼓励学生自己亲手画几幅色彩画,指导学生用艺术家的思维和眼光来观察周围的色彩世界。这样做会从侧面使学生的色彩概念可以像画家一样大胆、自由、生动。例如:蝴蝶、虫子、花、石头,它们都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下,它们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华丽动人,人们的服装也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外著名的画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素质,树立正确的美学观,还能使学生从中汲取一些设计灵感。例如,著名的“蒙德里安裙”是由黑、红、黄、蓝和白5种颜色组合成的一个经典方格,简单而又非常有力地表现出了愉悦和生动的效果[3]。又比如,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中国红,通过自己的灵感进行设计,设计出了红色婚纱和礼服等,衬托出了喜庆、生活幸福美满的氛围。服装设计可以依靠这些中国传统色彩风格来反映浓郁的东方文化和中国特色。在服装设计中通过应用绘画艺术,打开服装设计的创造性之门。通过绘画艺术和服装设计的融合,制作出更独特风格的服装,同时也为服装设计师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2文学是服装美术设计的纽带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精神。这对于服装有很大的影响。人们通过简单地比较东西方的着装风格,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着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像东方服装更加保守、严谨、优雅,而西方服装则更加创新、奔放、大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选择服装款式和颜色时有所不同,服装设计应具有针对性考虑。与此同时,随着各国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服装设计需要吸收其他国家的精华,形成独特的服装风格。设计师是走在时尚顶端的人,而历史、文化是更有意义的时尚。研究我国民族的文化历史,了解专业发展演变的规律,是作为服装设计师所必需的文化素养、学术资源和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文化。服装设计与历史、社会、企业、市场等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设计师必须具有独创性和专业素质,具有预测和控制时代时尚艺术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引导大众审美消费的能力。要有设计创新的能力,不仅对人们生活中的服装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还不会脱离社会和离开现实,基于时代审美概念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4]。一定要有这样的理念,设计师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设计师所呈现出来的设计才可以经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他的设计思想和创造力才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可以经受住时代的洗礼。他们的设计才会在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下存留下来。这种创造力不仅是设计的精神支柱,还是成功设计的基底。这起源于设计师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成就以及对人生的认知。当今我国时装设计和教育界一直在促进设计师的文化传承,但是,对于建立自己的设计概念和样式的意识与国外的一些国家相比,是相对较弱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设计师对服装的理论、专业技能、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要参加社会实践,以便走出学校后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思想来做事,那他们制造出的设计肯定缺乏时代感,对于设计缺少正确的把握。很多设计师机械地借用国外的现代设计形式,无视我国丰富的民族服装和文化遗产,一味地追求外国的设计模式[5]。服装设计师要准确地了解文化素养与灵感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底蕴,掌握专业知识。设计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加优秀的服装设计出现,让服装设计有所突破。

3结语

在服装设计中,美术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丰富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资源深深吸引了服装设计师。从而进一步扩展了衣服设计的概念。这也是不断努力发展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方法。服装美术设计具有专业特色,可为服装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造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一些好的措施,用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绘画基础教育。绘画、文学等领域被灵活而熟练地应用于服装美术设计中,它们是相融合的,因此具有整体效果。要把两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也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有趣。

参考文献

[1]朱正,彭景荣.浅谈品牌服装设计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4):99-101.

[2]郑晨华.服装结构造型变化与发展的思考[J].现代纺织技术,1999(3):103-106.

[3]吕春祥.解析服装款式构成中的要素[J].装饰,2005,12(1):155-157.

[4]卢新燕,童友军.谈服装卖场设计———服装企业的“名片”[J].商场现代化,2008,23:121-122.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6

关键词:数字绘画高校教学美术基础课

数字绘画以计算机数字影像语言为最终的呈现方式,相对于传统手绘而言,在作画技法、画面肌理、视觉效果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从根本上讲,数字绘画依然以传统手绘为基础。随着数字绘画的流行,素描、速写、色彩等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了较大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数字绘画的便捷性、高效性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字绘画具有色彩丰富艳丽、肌理细腻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手绘的缺陷。数字绘画作为传统手绘与数字新媒体相结合产生的新型绘画艺术形式,会随着计算机的大众化应用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与应用空间。在此背景下,美术基础课程教师应该积极应用数字绘画,有效发挥数字绘画的优势,综合数字绘画的特点,更好地构建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多元化的途径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一、数字绘画的优势

数字绘画的概念简单易懂,即将数字技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通过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呈现美术视觉效果。从其概念不难看出,数字只是一种绘画呈现的语言方式,但是在之前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往往过度聚焦于数字技术,忽视了对绘画的研究[1]。回顾数字绘画的发展历程,个人便携式电脑与操作系统的升级,对于加速数字绘画的普及和应用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今,数字绘画被广泛地应用在动画、电影制作、插画设计等领域。对数字绘画的广泛应用逐渐延伸到美术教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绘画课程,如环境艺术手绘等开始通过探索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对数字绘画的应用,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程更需要充分发掘数字绘画的优势,达到提升整体教学效果的目的。相对于美术基础课程,数字绘画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绘制技法、画面效果及视觉表现三个方面。首先在技法方面,数字绘画的技法已经由程序设定,因而更加规范、准确,如更加规则的点、线、形,更为程序化的图式选择等。数字绘画呈现出的元素不仅在结构线、轮廓线等线条上具有随性的凹凸感与明显的节奏感,而且在点、线、面,图式图样,造型选择上有着更加丰富的组合变化。搭配数字绘画软件中存储的大量光影效果,最终的画面无论是造型方面还是色彩方面都更加饱满充实,比传统手绘更能满足视觉对绘画艺术高要求的审美标准。其次,数字绘画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具备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如当前常用的绘画软件,其在存储、备份一定的绘画作品之后,会根据作者的绘画风格与习惯推送配色方案、构图方案等,从而让绘画因数字技术而创作更加便捷。当然,这种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也是数字绘画智能化的体现。一方面,教师依靠数字绘画的相关软件,可以降低绘画的准入门槛,帮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数字绘画的辅助之下,能够结合电子画板的界面功能更为详细地了解绘画的造型、色彩等基本元素。整体来说,数字绘画的技法是在客观程序设定与主观元素组合的基础上共同实现的,元素经过合理的组合之后,对于视觉的引导性与聚焦效果更为突出。再次,数字绘画的元素库尤其是色彩库要更加细化、丰富、多样,这样才能呈现更加精而美、细而艳的画面效果,细微的层次感或者差异较大的垂落感,都会呈现不同的画面肌理效果[2]。最后,主观审美与客观程序的结合,或艳丽饱满、或颗粒感显著的画面感,最终都会以数字语言的形式传递到观者的视觉感官中。

二、数字绘画对高校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影响

数字绘画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对美术教学、创作与商业化应用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因为高校教学相对于美术创作和商业化应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所以就当前来看,数字绘画对高校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改变了高校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语境

在传统手绘的语境中,笔、纸、色彩原料等是必需的绘画工具,而在数字绘画的语境中,这些工具被计算机代替,笔被鼠标代替,纸张被程序画板代替,这种非直接接触并用数字语言绘画的新环境改变了传统手绘长期依赖的工具媒介。此外,这种绘画语境的转变不仅体现在绘画材料方面,而且表现在绘画呈现语言与艺术空间的变化上。之前,完成一张素描或速写,是以笔为媒介在纸张上进行二维或立体视觉的呈现,最终的画面形象直达观者的视觉感官,并在画与人之间构建起两点式的艺术空间。而数字绘画以计算机为表现载体,最终的绘画是经过电子屏幕的光、色处理后再传达到视觉感官,是某种意义上的间接表现,由此形成画、机、人三点式的艺术空间。呈现语言与艺术空间决定着绘画的视觉肌理和艺术意境。数字绘画在高校绘画教学中的渗透逐渐对学生的绘画思维、手段选择产生潜在的影响,在此种背景下,高校美术基础课不得不将数字绘画纳入课程体系,让其在技法创新、语境更替、思维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2.改变了美术基础课教学的方法

就当前美术课程对数字绘画的应用而言,教师大多是将数字绘画作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内容模块,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加以讲解,而后通过手绘或机绘的方式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是为了保持传统绘画的本位,但是容易让学生只是粗浅地了解数字绘画,难以实现对数字绘画的深度应用。数字绘画的创作依托于各类操作软件,因此,如果要实现数字绘画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就需要以操作软件为手段,融合数字绘画与美术课程的内容,以数字绘画为形式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并在美术课程教学借鉴数字绘画优势的同时,鼓励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采用数字化工具,提高学生的综合绘画水平与能力。严格来说,虽然数字绘画只是将点、线、面、形、色程序化,但是经过程序组合之后的数字绘画,与传统手绘采用的技巧与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差异的存在决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必须采取适用于数字绘画教学的方法,一者可以在夯实手绘技法的基础上有效吸收数字绘画的优势,二者可以借助数字绘画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色彩识别能力弱、构图能力弱、立体感差等问题,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构图习惯。综上所述,数字绘画的出现与应用使美术基础课教学不得不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从而适应教学环境的整体变化。

三、数字绘画在高校美术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原则

数字技术与美术的结合让很多人担心“艺术已死”,甚至有人断言在不久的未来,传统手绘等美术形式将会被数字绘画代替。但笔者认为,数字绘画只是科技对绘画艺术形成的延伸,并不会导致手绘方式消失。当然,要想让传统手绘和数字绘画并轨发展,还需要正确的定位与路径,故而有必要明确数字绘画应用到美术中尤其是美术基础课教学中的原则。教师要认清教学过程中的主次部分,始终将美术基础课教学作为主体,将数字绘画作为辅助教学内容,发挥数字绘画在技法更新、方法创新、思维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认清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做到合理、充分地应用数字绘画,既强化学生的美术基础,又让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3]。

2.应用方法

首先,在调整课程体系与完善内容上下功夫。教师有必要将数字绘画纳入美术基础课程体系,与速写、色彩等传统课程进行并列或交叉式教学,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字绘画应用的重视程度,又可以实现数字绘画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一方面,教师要让数字绘画与速写、色彩等课程的教学进度保持基本一致,从而让学生对比手绘与数字绘画的区别,借鉴数字绘画的优点提高自己的手绘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数字绘画在画面肌理、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审美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重点是在潜意识上让学生形成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审美观,并将其转换为素描、速写、色彩等课程的学习成果。其次,在技法吸收与创新运用上做文章。数字绘画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创作,可以很好地将对客观元素的运用与主观创作思维相结合。其具有的无限可修改性是传统手绘不具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字绘画作为学生形成审美内涵、掌握构图用色等技法、激发创造力的手段。在完成素描等课程阶段性的理论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数字绘画的方式进行训练,依照理论方法的指导,在计算机软件中巩固线条运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知识,利用数字绘画的可修改性,反复对比不同线条的运用效果、不同画面构图的呈现效果,以及不同色彩组合运用的视觉效果等,从而使学生在自主练习中掌握各种元素的运用方式与特点[4],之后将在数字绘画练习中掌握的技法运用到速写、素描、色彩等课程内容的学习或绘画创作中,实现数字绘画技法到手绘应用的迁移转换。最后,在交流学习中实现对数字绘画的全流程应用。很多高校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会设有交流、评点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引入以数字绘画应用为主题的交流内容,一者可以让教师交流数字绘画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经验,二者可以让教师探讨如何将数字绘画更充分、更有深度地应用到基础课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长线化发展,在交流中明得失、知利弊,打破固有手绘教学方式下的绘画标准给学生造成的思维桎梏,建立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信心。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通过交流,让数字绘画得以在课上、课下,以及教学、练习、创作中实现全流程应用,成为提高速写、色彩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方式与手段。此外,教师还应立足于阶段性的学习与交流,不断改进数字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通过课程安排,从思想与行为上抑制学生对数字绘画工具和技法的过度依赖。

四、结语

数字绘画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其对高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强化数字绘画的应用提出了新要求。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数字绘画与基础课程的定位,而且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教学环节与方法的细化等方式,推动数字绘画在美术基础课教学全环节的融入,充分发挥数字绘画在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开玮.数字绘画教学的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6(2):69-72.

[2]高名潞,陈小文.当代数码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9-52.

[3]唐丽丽.探讨数字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2):283.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7

美术作品的好坏关键在于整体效果。一张画整体效果表现的好,在于作画时牢牢树立整体观念,形画的准确与否也在于整体观念知否强烈。整体观念是指思想认识上,要明确画画是一个由点线面明暗塑造的各种各样的形体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关系协调的的整体。一个物体的形虽然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但是局部整体的正确是建立在整个形体比例、位置正确基础上的。单个物体正确与准确又是建立在画面物象关系的总体正确基础上的。作画的每一环节以及处理画面的任何一个局部,都应从整体出发,服从整体,是在确立整体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树立整体观念,作画时才能正确处理好各个环节中出现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常见的用以具体把握事物细节特征和发展动向的主体性知觉活动。学生不会观察写生对象,也就不会观察自己的画面,绘画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十分重要,它决定作品的优劣和学习的进步幅度,整个画画的过程就是改变中学生据不观察的习惯,掌握正确观察方法的过程。人的眼睛在观察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观察范围,这就是视域,按照观察活动的双重性分析,视域具备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双重对立统一关系,即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之分。绘画的观察方法是整体与局部结合的观察方法。也就是从整体出发在保持整体感的前提仔细观察。例如,我们看一个人,由于观察的心理习惯,首先被其五官相貌及体型所吸引,这就区分了主次,眼睛在顺带看一些其他的局部细节,留下的是整体特征的印象,这便接近绘画的整体观察。但作画时仅停留此还是不够的,如此人的耳朵可能没注意到,脚上的鞋子可能没看清,以及衣纹特点没注意等。而在画此人的时候都要画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局部也要观察得到,而这些局部表现到何种程度视主体表现的如何而定。

三、掌握比较的作画方法

观察意味着比较,画画中的比较一般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体间的特征比较

通常一组静物中会有一个大的主体物,旁边有其他小的主体物,如一个矮陶罐旁边有个啤酒瓶,常见的苹果的造型跟梨的造型、橘子的造型有什么不一样。初学者看到的往往都是圆的,怎样让他们区分出具体的细微差别,一个立着的苹果跟一个躺着的苹果有什么不同,一个盒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呈现在画面上的又是不一样的盒子。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仔细思考揣摩。

2.比例位置的比较

一幅完整的素描静物既要考虑到每个物体的大小比例,同一大小的物体前后空间不同呈现在画面上近大远小的关系。对形体比例的观察不应是机械、刻板地比较,应注意立体物像在一定的角度和透视变化中的比例关系。要致意在相互比较中抓住物像的比关系,特别是大的、整体形象的比例关系,而不应停留在局部去过分计较烦琐细节的比例。初学绘画可借助工具测量的方法去求得基本比例的准确,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应逐步抛弃这种方法,着重凭感觉、眼力,*比较,训练观察能力的准确。

3.明暗色调的比较

明暗是素描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描绘物像立体与空间效果的重要因素。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呈现一定的明暗关系。光源的强弱,距离光源的远近及照射角度的不同,都会使物像呈现不同的明暗。光是物体明暗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物体明暗变化的外在因素在一定的光线下,明暗变化是由形体的机构起伏、转折而产生的。因此,明暗在任何时候都只属于特定的形体结构,回明暗的调子变化也就是在表现结构的起伏转折变化。结构是内在的、本质的因素,明暗是外在的,表象的形式;形体结构需要通过明暗来表现,而明暗关系中又处处体现着内在的形体起伏和结构变化。。

4.虚实关系的比较

美术绘画教学范文8

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这样的数字不得不令我们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心理上的障碍?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学生将经历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学习紧张和环境陌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矛盾归纳起来,大体有下面几种:(1)愿望与现实心理准备不相适应。中学生对为实现理想付出艰苦的劳动做得不够。(2)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生活的富足使有些中学生轻视劳动,坐享其成。(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愿意同长辈交流感情,透露心声,自我封闭。(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5)情感与理智。中学生喜欢表现自我,极力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容易冲动。(6)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野开阔了,但鉴别能力有限,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迷惑。因此,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讲,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各级学校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然而,真正能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同学能有多少呢?而恰当的美术教育,却可以让所有同学通过美术学习的途径解决心理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画”解烦恼画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宣泄方式,对一些难以用言语和动作表达出来的信息,人们常常通过画画来表达。在教学中,对教学的设计上要加上绘画心理学的元素,两者的配合,来解决所谓“问题学生”。如色彩运用也是学生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对不同色彩的运用,代表着不同情绪的宣泄。画面传达学生的一种情绪,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美术作品的完成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时若有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称赞,自会极大地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平时很自卑的同学重拾自信。有选择地欣赏艺术品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某种不良性格,如心情长期阴郁、灰暗的学生,可以将他带到一幅表现草原牧场生活的风景画旁,给他讲解画面上的情景,描述纵马驰骋的欢悦,让他试着想象自己走进画框,成为秀丽风景中的人。这样定期的观赏和诱发幻觉,就会逐步消解其阴郁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