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发声方法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配音发声方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配音发声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在现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能力,同时也要求个人有审美与艺术评鉴能力,对于事物发展变化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随着新课改革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课堂教育中的主体已逐渐由老师向学生开始转变,学生成为教学中的核心。而同时,对于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推进是基于此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创新能力。

一、初中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标的改革迅速推进,近几年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创新性教学在初中迅速推进并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初中音乐教育课程难以受到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授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多数教师以及家长认知中只重视中考的重点科目,例如数学、英语和语文等,而对于音乐教育课程则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意义,不需要重视。这些非正确的认知致使该学科在初中必学科目中不断被忽略以及边缘化,从而导致学校方面也不够重视,难以匹配相应的师资以及教学设备,不仅打击了该专业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音乐教授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临近期中考、期末考等大型考试的重要阶段,许多学校会将音乐课程进行“冲销”,将音乐课程置换成为其他重点科目,如语文、数学等。

(二)初中音乐鉴赏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

由于以往的教授模式都以教师讲授基础理论为核心内容,初中音乐鉴赏也受此模式的影响,在初中音乐的课堂学习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较为枯燥,使学生难以在课堂中增强音乐课程学习的体验感,在进行一些欣赏课程的学习时,教师会选择性地忽略一些让学生亲自探究的活动,如唱法学习、曲目视频欣赏等。从而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强,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由此难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喜爱与兴趣,以及在音乐教育当中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创新的发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会聆听”中的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时,在让同学们鉴赏经典民乐《乌苏里船歌》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除了让学生对歌曲本身进行聆听之外,仅仅只是对同学们讲授了一些音乐的简单要素、音乐节奏以及在这首歌曲中运用到的一些音乐创作方法等基本的理论知识,却没有进一步让同学对该乐曲的创作背景、地域特色、创作历程以及如何进行演奏、用何种乐器演奏等进行进一步的讲述与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内容不全面,一知半解,难以在课堂上提起学习的兴趣,不益于初中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

音乐可以当作是一种心灵的艺术,音乐也是学生身心健康的良药。例如:音乐让人在有压力时可以放松心情,在心情浮躁时可以静下心来等等,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已经不用过多介绍。当音乐与教育相结合时,在音乐教育中并不会像其他学科一样以考试形式进行,往往是对学生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帮助学生。因此中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学习中去寻找快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压力过大时放松自己的精神,从而做到劳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乐观开朗的情绪,让学生在以后不管面对任何事情都积极乐观地对待。

(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现代教育一直以来较为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会读书,会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美,而不能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学生是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能够让学生更加注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所在,增强学生共情的能力与感知记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温度、热爱生活、喜欢发现新事物的积极向上的人。这不仅符合当代的教育理念,也有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三)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在中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与品位,为繁杂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爱好,拓宽学生的思维与眼界,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能够从更多的方面与不一样的维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全方位的综合发展,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提高学生个人素养

新课改革对于教育事业多方面发展都有不同的要求,而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也是近年来所推进的新课改革要求之一,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散,能够加强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学生对于各科核心内涵的理解,为学生在高中以及大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学生在往后的长期学习中是十分有益的。

三、初中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愈发增大,而同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知识储备型人才,更多的是向创新实践型人才的转变。由此看来更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加初中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创新授课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往课程中,传统音乐课堂的教授模式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输送课本的理论知识,而多数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从而难以提起对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受到限制以及阻碍。而要改变此种现状,就要改变以往的教授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导,老师作为引导者,创新初中音乐教育课程的教授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思考与学习,由教师主动传输向师生双方共同探索、共同交流转变。从而增强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教授方法,让学生通过自我展示以及学生进行分组展示表演形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可以让有音乐技能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音乐创作、展示以及交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活力,活跃课堂的氛围。例如,教师在教授八年级音乐课程第五单元“音乐故事(一)”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欣赏这首音乐,向学生讲授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基本的乐曲形式外,还可以通过播放与此歌曲创作背景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该音乐产生的背景,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作者在此背景下是怎样创造出该乐曲的,进一步地向学生讲述本首歌曲的创作手法,了解其中的传统故事,让学生在了解之后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通过自己聆听该歌曲,判断分析该歌曲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在思考中不断进步,一步一步培养创新思维。而教师在教授九年级音乐课程第六单元“中国流行风”这一课程时,可以通过举办一场小型的班级音乐会,让同学们都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所学习所擅长的中国乐器,同时可以通过现场随机产生的节奏,让同学们进行即兴的创作,或让同学们分组进行不同中国风格的音乐展示表演。通过此种教授方法,活跃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与了解,有益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激励式教育模式,树立学习信心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之所以无法提起过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学生缺乏自信心,发音不正确、难以找到正确的音调等问题,都使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开口,逐渐失去了信心,也就难以提起对于音乐课程的喜爱。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学会进行激励式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在音乐课堂上的信心,增强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思维。例如,教师在进行七年级第二单元“飞翔的翅膀”中《小鸟,小鸟》这一课程的教授时,在进行了基础的演唱与示范后,可以分小组来演唱,教师在仔细聆听学生的演唱后,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耐心讲解,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进行评语式的鼓励。一点一滴建立起学生的信心,消除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产生的顾虑,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任务重,担子多。除了要改变教师自身的授课模式和教授方法以外,音乐教师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中学音乐教师自身音乐专业知识领域比较丰富,但音乐又与社会以及其他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在课堂中音乐既要与诗歌、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综合,又要在课堂中突出音乐艺术特点,在课堂中去构建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又要对这些不同艺术门类进行比较,从而去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只有富有着一定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育出更多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和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在授课观念及授课形式上进行反思,如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在融入课堂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去反思并且不断学习的技能,教师自身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熟练掌握多媒体这一辅助技能更能在课堂中表现自如地去引导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和相互交流,并让学生主动且积极地分享自身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进行九年级第三单元“魅力歌剧”中《绣红旗》这一课程的教授时,在新课之前应查阅歌剧的相关资料,讲授时可演唱《绣红旗》歌曲来进行导入,学生在不了解歌剧的演唱形式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绣红旗》的演唱形式,分小组并且教师也参与到一组小组里根据歌曲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创编歌曲和表演动作,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的意境和坚定不移信念,每组表演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简单相互评价和交流创作的感受。这样教师在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四、结束语

配音发声方法范文2

一、挖掘教材空白,激发创新意识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发掘教材的空白,启发学生在空白处思索探讨,在探索中发现和创新。如在欣赏笛子独奏《荫中鸟》时,我让学生进行了有趣的音乐造句。如提问:布谷鸟是怎样叫的?有的学生用竖笛吹奏出:310/有的学生吹奏出:(略)。这样恰当地挖掘教材空白,用竖笛演奏中的技巧,逼真而生动地模拟大自然中的各种鸟鸣,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需要的素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主观表现,引导积极探索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自我表现氛围,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大胆、主动地表现作品。对于学生自己的创作意图,哪怕是“离谱”的,也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如在学唱《雪花》这首歌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现雪花的飘落,有的学生用旋转的动作表现雪花快速落下;有的学生用碎步表示雪花缓缓落下;还有的用手捧着雪花,做堆雪人的动作,学生们通过交流,取长补短,自编了《雪花舞》。通过学生的主动表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健康发展,自我意愿得以实现,创新探索意识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三、运用电化手段,促进创新激情

现代化教学手段,彻底打破了以往的授课模式,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能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在欣赏《百鸟朝凤》片断时,我先让学生用闭目法听这首乐曲,并请学生思考,你感觉到自己好像在哪里?听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再听一次。听后,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内容创编舞蹈。再如在器乐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灵活性,让学生参与设计打击乐的伴奏和乐器的选配。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以此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选好教学内容,激活创新头脑

配音发声方法范文3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有关美的教育,音乐教师要树立“快乐音乐,与美同行”的教学理念。其中,“快乐”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种心理状态,让学生充满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内容;“美”是指音乐审美,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为前提,通过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交流、沟通,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落实“快乐音乐,与美同行”的教学理念。

一、潜心研究,深入分析,确立音乐课的审美目标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做全面而充分的准备,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突出重点,有所侧重。音乐教师要以教材、课标、学情为出发点,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便确定音乐课的审美目标。首先,分析教材。对于音乐作品的教学,教师要找出与作品相关的各种音乐要素,从音乐要素中提炼出音乐形象,结合作曲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理解音乐以及相关文化。在分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对作品的深入思考是重要且必需的,因为教学参考书里的分析过于简单而且表面化,无法将音乐想表达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来。例如,《老爷爷赶鹅》这首音乐作品的教学,教师深入理解后可以挖掘出《老爷爷赶鹅》中的两个音乐形象,一是歌曲第一乐段的“老爷爷”,二是歌曲第二乐段中的“鹅”。结合相应的音乐要素,我们可以看出:“老爷爷”的音乐节奏舒展,旋律平稳,表现了老爷爷稳重、悠闲的形象;“鹅”的音乐节奏紧凑,旋律跳跃,形象地展示出了一只欢快、充满活力、正在鸣叫的鹅。教师挖掘的程度越深,学生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就会越丰富。其次,分析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这四个方面来分析,把握课程标准的主方向,握住课堂的主方向。最后,结合现实情况因材施教。一是分析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二是分析整个班级学生的音乐知识和能力。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课标、学情,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为学生做好审美准备

在一定艺术审美的前提下,美以愉悦为前提,愉悦以兴趣为条件,兴趣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例如,学唱歌曲《理发师》一课,首先,笔者模仿吹风机的动作,让学生猜一猜。笔者的动作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上。其次,笔者让学生模仿吹风机的声音,具体要求如下:一手做剪刀的动作,一手模仿剪刀的声音,这样,学习聚焦在了对音乐声音的体验上。最后,笔者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模仿吹风机的声音,一组模仿剪刀的声音,这样的开场既能使学生充满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二声部的知识。同时,教室配备一套音质清晰的音响设备,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干净优雅的音乐教室上课,这些都为学生的审美感受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培养习惯,发挥通感,训练学生审美耳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对学生提出了“三听”的要求,即安静听、认真听、用心听。让学生明白,在聆听音乐时,如果周围的环境嘈杂、注意力不集中,是很难感受到音乐的美的,也很难理解到音乐的内涵。在每次欣赏音乐的时候,学生都会闭上眼睛,用心体会。因此,学生养成了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同时,笔者注意丰富学生倾听的方式。考虑到听觉的不稳定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心理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感官,笔者选用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比如,视听结合、听唱结合、听动结合、听画结合、听演结合等。另外,笔者注重课堂上的语言美和示范美,在组织教学、导入、新授、评价等环节,用既形象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感染学生,让“美”的语言贯穿课堂,用美的范唱、范奏带动学生,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丰富实践,重视体验,引导学生积累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艺术品时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音乐中这种审美快乐主要来自听觉。在课堂教学中积累学生的审美经验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广泛地聆听音乐作品积累音乐经验,在每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与本节课主题类似的作品,让他们课下聆听,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例如,在教唱歌曲《三峡孩子爱三峡》时,当学生会唱歌曲后,笔者引导学生聆听了男声独唱《三峡情》,学生被演唱者高亢明亮的声音所感染,深刻感受到了演唱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当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演唱歌曲时,情感更加深入。二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音乐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唱歌曲《冬瓜与南瓜》一课时,对最后一句的处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笔者让他们想象现实生活中搭架子的情形,让学生用一个搭架子的动作轻松掌握歌曲。正如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那样,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中,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配音发声方法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能力;体态活动

当今社会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知识基础的人才,更需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人才,这对于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项挑战,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契机,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要思考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目标、内容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社会上具备竞争力。小学生处于品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在高中、大学阶段逐渐固定,也难以会有创新思维的二次诞生,所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为当今小学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1]。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小学生处于培养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能够将人们心中的情感通过“非语义”的方式体现出来,特定的音符排列不仅能够让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通过主观意识上的情绪表达,其创新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创新问题引导的教学形式

意识是行为的导向,只有人们从主观意识上产生对事物独到的见解,才能够进行相应的创新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抛出问题,让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其想要创造、想要表达,这样才能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可以用问题作为引导,通过问题将学生带入相应的教学情境。这里以小学五年级“绿色的歌谣”为例,这首儿歌以“自然”为主题,其教育意义是让学生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通过自然元素陶冶小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儿歌所表达的意境,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元素,然后能够用不同的情感对歌曲进行演唱[2]。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播放大自然图片,配乐“绿色的歌谣”进行导入,然后进行教唱,让学生对应歌谱初学这首歌曲,再跟录音机学唱一遍。当学生基本掌握歌词和节奏之后,教师设置问题,在提问中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做表情、动作,完整地将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表现出来。由此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期间,有些学生用吹口哨的方式表达“春天的风”的温柔,有些学生在黑板上写出“WU-WU-WU-WU”来表示“冬天的风”的猛烈,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充分被学生理解。这种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创造探索,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合理借助体态活动进行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模式”为主,无论是艺术教学还是创新思维培养,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都较为抽象,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行为、思维进行统一,将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景,以更直观、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而让学生理解艺术表达的形式。以儿歌“小小足球赛”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快节奏的音乐,学会灵活的演唱歌曲,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不同节奏型的音符。歌曲的内容为“足球运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将“足球运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3]。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足球运动”的动画,然后引导学生模仿“颠球”的动作,然后跟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并要求学生“颠球”的动作要和音乐的节奏完全一致,由此,让学生通过体态活动掌握不同节奏的音乐。然后,教师再提供几个节奏不同的音乐作品,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并要求每组参照其中的一首作品进行创编。学生依据音乐创编动作时,会根据之前的体验进行创造,从而衍生“拍手”“跺脚”等动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借助“体态活动”完成了教学任务,还通过引导学生创编体态活动的动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振兴中华的关键点。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支撑力,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然后通过问题引导、体态活动等教学模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以此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妍婷.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6(8):64.

[2]文星裕.小学音乐创新教学初探: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J].北方音乐,2017(11):186.

配音发声方法范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动画电影资源文化传播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汉语在国际上的普及推广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需求,汉语国际教育变得愈发重要,想要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就需要丰富各类资源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以此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趣味,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电影资源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资源,已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动画电影资源在电影资源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拥有一般电影资源所具备的作为艺术载体能提供文化内涵、可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特性以及视听艺术所特有的视听觉对应关系,又有一般电影资源所不具备的动画艺术独特的美学风格带来的文化呈现及设计元素所带来的对人物配音的更高要求。所以在将动画电影资源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时,就必须注重其独特的部分,更好地完善教育设计。

二、动画电影资源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作用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有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两部分。在将动画电影资源运用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加以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应用。

(一)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笔者以为,语言学习主要是以文字书写、发音发声以及场景应用为核心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是汉语交际能力……语言学较为抽象。”[1]而动画电影资源则恰好弥补了汉语交际能力的应用问题,并将抽象的语言学以可见可听的形式展现出来。首先,动画电影资源中的角色均由美术设计而成,并不是真人演员,因此,在角色的发声上,就需要进行后期配音。在真人电影创作中,部分电影由于真人演员的原因而使用了演员自身的声音进行配音,这会受到演员自身台词功底、普通话发音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电影作品呈现出的发音发声不够标准。这类电影资源运用到实际的汉语国际教学中,会给本身还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造成发音的困扰。相比之下,动画电影作品通常聘请了专业的配音演员,他们都需要经过专业训练、通过国家普通话等级考试,才可以上岗进行配音工作。这就避免了发音不标准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动画电影也出现了邀请国内明星为影片配音的情况,受邀明星大多是表演专业出身或从事主持人工作,他们吐字发音也都是经过训练,是相对标准的。例如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学习的易烊千玺为《小王子》配音,从事多年主持工作的何炅为《爱宠大机密》中的麦克配音。其次,目前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因为大多数创作团队中担任编剧一职的成员都并非专业出身,在遣词造句中对于汉语语法的掌握存在不足,经常会出现一些带有语病的台词。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单一的语句由于缺少情景而很难为学生所理解或记忆,教师可以通过带有语境场景的动画电影片段针对汉语语法开展教学活动。譬如将其以典型案例的形式进行语法剖析,亦可以将其直接播放给学生,让其寻找语句中的语法问题。这种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又有助于学生在具体场景与实际案例中进行理解学习。

(二)文化学习中的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向世界展现、传播中华文化,因此,文化学习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相对重要的一环而存在。文化学习区别于语言学习的地方在于语言学习是通过教师教学可以直接掌握的一项语言技能,而文化学习则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与体验,要立足于文化本体,探清其文化脉络,深究其文化渊源。这就导致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很难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氛围中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这一点动画电影资源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更多的帮助。如果说一般电影资源为学生带来的是逼真的中国文化世界,学生可以在电影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中国真实的人物行为、情感表达和生活环境,那么动画电影资源为学生带来的则是再现的中国文化世界,学生在动画电影中可以接触到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或难以复刻的文化元素。例如中国的神话传说可以借由《大鱼海棠》《宝莲灯》予以直观再现;又如中国古典名著中的《封神演义》《西游记》也可以寻找到对应的《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影片加以理解。除却这些宏观文化上的信息,动画电影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刘丝雨在其《中国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解析》一文中提到诸多国产动画电影中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面部造型设计借鉴了传统京剧艺术中的脸谱元素”“在孙悟空和四大天王的打斗中……增长天王的剑被孙悟空猴毛变成的盾打败时,两手摊在身前手心向上来回颤抖用以表现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动作属于典型的京剧艺术‘摊手’的表现方式。”[2]这些都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案例,可以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予以运用,当然这同时会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们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

三、汉语国际教育中动画电影资源的选择原则

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中,应选取恰当的动画电影资源加入教学活动中。选取的方式应遵循相应的原则。

(一)需求性原则

教学资源选取的核心是“围绕学生的需求”。之所以围绕的是学生的需求而不是教学者的需求,是因为教学者也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确定教学大纲和教案。而不同的学生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像在国内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他们的需求是通过中国汉语等级考试以及能在国内进行正常的汉语交流。面对这种需求,可以选择更具有学习作用的资源。而在国外汉语教育中,面对的学生更多的是对中华文化感兴趣,想要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甚至社会环境的人群,那么此时选取的动画电影资源则应该是可以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社会的好奇,可以吸引他们兴趣的动画电影资源。笔者将需求原则列为资源选取原则中的根本原则,是所有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赵睿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电影材料的作用》[3]中提出的一个电影材料的选择原则,笔者深以为然。汉语国际教育是要推广汉语与中华文化,而那些已经不符合国内现状,还在展现中国落后、过时的一面的电影资源只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教学中应该优先选取能代表中国形象或者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资源。例如《许愿神龙》就呈现了当下中国社会的面貌,《大闹天宫》则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呈现。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时代性原则可以选取展现这些资源的作品。

(三)多样性原则

这里“多样性”是从多重角度而言的,包含动画题材、动画类型、文化元素等方面。虽然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动画电影资源有限,但是为了保证课堂的新鲜度、趣味性,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中呈现出不同的资源。譬如在动画类型上,除了现在较为普及的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还需要关注中国水墨动画,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类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电影。在文化元素上,除了戏曲动画这种文化形式较强的作品,也要留意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样蕴含着戏曲元素的作品。多样性原则还要针对动画电影资源中的配音部分。大多汉语国际教育中使用动画电影资源的教学者都选取了中国作品,这其实是忽视了国内进口的外语片在国内上映时带有中文配音的动画电影资源。现阶段,以美国迪士尼为主的动画电影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力度,其作品大多翻译成各国语言在各地上映。这就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便利。对于那些在国外地区具有对应语言版本的动画电影,相应国家的学生本身是可以理解其中话语含义的,教学者再使用汉语配音的版本资源,两个版本之间具有对照关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的含义。

四、结语

动画电影资源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需要被关注,在厘清动画电影资源于教育过程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后,一定要遵循选取原则,才可以利用动画电影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程龙以美国的孔子学院为例,提及“在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有社区中的普通居民,有在校大学生,有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童,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4]在面对不断扩充的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学习群体时,教学者应依据不同群体选取适宜的动画电影资源进行教学辅助活动。同时教学者也要不断丰富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知识储备,以更好地利用动画电影资源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画电影在文化传播上的作用,从而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汉语交流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莹.电影资源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9(50):268-269.

[2]刘丝雨.中国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解析[J].东南传播,2020(12):56-59.

[3]赵睿.汉语国际传播中电影材料的作用[J].电影评介,2010(13):66-67.

配音发声方法范文6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专业;基本乐理;声乐演唱;音乐鉴赏

声乐课程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对声音的审美辨别和鉴赏。而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仅关于审美辨别和鉴赏,更多的是以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为基础,辅以简单的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训练,通过学唱和欣赏简单的声乐作品,提高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与艺术表演的感染力。声乐课程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个人业务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白云学院招收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与语言有关的职业,例如电视台主持人、电台主持人、婚庆主持人、演员、配音演员、事业单位文化传播者等与语言艺术相关的职业。声乐课程的学习对于语言文化传播来说尤为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加全面且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不断探索的课题。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广东本地生源,在音乐方面并没有扎实的基础,多数学生在进校前为了应付艺术考试中的才艺展示,都是临时抱佛脚进行声乐演唱的练习,其音乐素养和个人音乐潜能并不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再加上师资、课时、班级人数等方面的限制,授课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声乐教学更具特色,达到良好的效果,是笔者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白云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程,经过初步改革,开设时长设为一年,共64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授课师生比例为1∶32。笔者经过有限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如下的经验和思考。对于声乐课程的教材选择,笔者并没有固定于某一本教材,而是根据教学对象及其他诸方面因素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充分考虑,从四个方面进行安排,即基本乐理知识、简易视唱、声乐演唱、音乐作品鉴赏。

一、基本乐理知识

基本的乐理知识在声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学习汉字一定要掌握汉语拼音。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基本乐理知识的训练,甚至可以说是零基础。因此,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容是否有益于之后的声乐学习,在授课比例上一定要考虑大班授课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声乐训练中所涉及的简单且基本的乐理知识(以简谱为主)为准,例如七个基本音符、休止符、常用的音乐记号、音乐术语等。对于部分没有讲到的乐理知识,在之后的学习中可结合视唱、声乐曲目等进行讲解。

二、简易视唱

视唱训练也是声乐训练的基础,视唱的训练要和部分乐理知识相结合进行,例如乐理知识中的小节线、节拍、节奏、调式,包括一些表情符号、反复记号等。视唱内容可以在之后学唱的歌曲、当下传唱的歌曲旋律片段中截取,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讲授的前期一定要精准关注每个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之后的教学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耐心。

三、声乐演唱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非常强的学科,是用科学规范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用歌声传递情感、表达意境的艺术形式。声乐演唱是播音与主持专业声乐课堂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也是课时分配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的课程目标主要在于改善学生自身音质,美化音色,扩展个人的音域,提高个人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并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演绎,增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个人艺术素养。声乐演唱的教学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基础发声训练,气息是歌唱的基石,在开始的训练中要让学生区分歌唱呼吸的三种类型和特点: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呼吸方式的区分有助于学生对之后的声乐演唱、朗诵、配音等艺术形式的把握。让学生在音阶练习中感受气息的支撑和流动,有利于他们保持气息。向学生展示声带的基本结构图解(图1),使他们了解生理结构的特点,从而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清晰地思考身体的哪些部分在起作用。高位置是歌唱发音时的声音效果,需要发声器官和歌唱机能的协调及配合,教师在授课时要让学生区别“说话”位置(共鸣)和“歌唱”位置(共鸣)以及共鸣腔体的作用等。基础发声练习要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每次的教学结果不断地调整,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二,声乐作品的演唱,语感和乐感是以歌者对具体声乐作品本身的理解为依据的,是以对声乐作品的词语感受和音乐感受为基础的。教师可引导歌者准确掌握音准、节奏、速度、韵律、情感,烘托音乐气氛、展示意境,丰富其自身的想象力,让演唱的歌曲更具感染力。因此声乐演唱中的语言练习(声母、韵母、声调)、依字行腔中语调的处理、声乐语调的轻重强弱、说唱练习、歌曲的完整表演与艺术处理(即歌者的二度创作)等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声乐练习曲目的选择,对于声乐曲目的选择,教师的思维模式一定不能固化,不能完全照搬声乐专业的曲目训练模式,要根据播音生的特点、课时的安排、集体上课情况等进行选择,并依据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如学校表演活动、非专业比赛活动等)进行调整。经典的老歌以及极具传播性的通俗歌曲,甚至一些二、三声部的歌曲都可以作为教学曲目库中的内容,如果有条件,教师可自行编写一些简单易唱的歌曲。

四、音乐作品鉴赏(以声乐作品为主)

音乐作品的鉴赏是声乐演唱学习的延展,了解作品、欣赏作品、思考作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音乐鉴赏不仅仅是简单地听一听音乐,更重要的是听之前的了解和听之后的思考。欣赏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多元化,条件允许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学唱和角色扮演。选择的内容可以是民歌(山歌、小调、号子等),戏曲(包括粤剧、京剧、越剧、沪剧、京韵大鼓等),西方声乐作品(艺术歌曲、歌剧等),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选择一些声乐作品器乐化的乐曲。音乐作品的欣赏在于了解音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立意。让学生拓展音乐知识,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可以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认识音乐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欣赏的目的是听与思的结合。艺术的美与力量在于它永远不是统一化或机械化的,它是人类的交流,音乐鉴赏就是对听到的音乐作品产生感悟,引发对于生活新的热情以及对于生命的思考。声乐课程除去课堂内的学习,课与课之间的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开授前可以与其他课程的教师探讨如何把相关的课程结合起来,例如形体课音乐的选择、语音基础课内容的选择、表演课训练片段的选择、配音课语音节奏的训练等,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把这些课程综合后以新的方式、方法展现。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相比声乐专业,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深入浅出学习声乐专业内容,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最大化地让学生受到专业的、全面的训练。让学生以音符为羽,旋律为风,发展共性中的个性特点,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声乐表演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2]王璐,吴洁茹.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语音发生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配音发声方法范文7

【关键词】表演专业;台词;声乐;互补融合教学

本课题将表演专业、表导专业、配音专业、播音主持专业、采编播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第一学年的台词课与声乐课有机的交叉融合,探索、研发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然后在台词、声乐两门课的教学训练中,同时间切入训练主干内容,真正以融合创新的方式实施教学;最后通过反复的教学检验,形成两个独立学科的教学训练体系,并以专著、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教学实践汇报演出的形式完成课题,使台词教学与声乐教学更好地为表演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表演专业台词与声乐互补融合教学的价值

创新台词和声乐的融合教学实践,一方面加强了对表演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创作和实践,提供实践演剧艺术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表演艺术人才的质量与水平,对表导演创作、声乐教学和台词教学都有深远价值。具体来说,其一,通过创新融合声乐和台词的教学实践,可以有效解决基础课程中声乐和台词脱节的问题,基础功不够扎实、创作手段单一化和想象受限等问题得到解决。其二,运动状态下台词和演唱的有效融合,是掌握技术技巧、具备扎实基本功的重要前提,处理这一重要问题需要达到动作急而不喘,在屈膝倒地的情况也能唱,确保演员在各种舞台行动中都可以很好地驾驭声音,提升学生演技。

二、表演专业台词和声乐的互补融合教学

(一)声乐教学训练方法有助于台词教学

台词和声乐的基础都是科学的用气发声,不管是歌唱还是说话都通过气流让声带振动发出[1]。1.共同基础是气息。气息是发声训练的共同基础,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声乐较好,其台词也会较好,主要原因就是对气息有合理的运用。老师要科学化、系统化训练学生以气息为支撑来发声,对气息进行合理运用,也就是胸腹式呼吸,有机结合发声、呼吸和共鸣训练。气息深度、控制气息的能力,可以直接决定语句、乐句完整性与语调、旋律的流畅性,能决定台词、歌唱的质量。训练中,常常要与有声训练结合,也就是在发声练习开口音时将元音作为主要因素,练声旋律从一个乐句慢慢过渡至两个乐句,增加气息时间,从而扩大音量。训练声乐气息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台词基础教学中应用,台词也属于发声活动,要以科学化呼吸方法作为支撑。2.运用共鸣。台词和声乐都追求穿透性音质与响亮的音量,而共鸣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声乐训练过程中,注重打开腔体,增加腔体空间,方便声音振动得到理想共鸣效果,并发出立体化声音。比如打哈欠练习就能增加口腔空间,其中关键是能不能将软腭打开,不少学生不明确软腭位置,只能瞬时打开。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参考打哈欠时口腔的感觉,让学生找到位置、口腔打开的空间和状态,从而得到长久、有效的共鸣。3.把握节奏。歌唱节奏通常是均匀的,速度与节奏相对平稳。台词节奏则是多变性的,速度与节奏较为波动,从而为表现人物情感和性格服务。台词有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而韵律感是波动变化的基础。所以,声乐训练中均匀准确的节奏感,奠定台词的良好基础。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节奏较为平稳的歌曲培养学生节奏感,比如《送别》、《长城谣》等。

(二)台词教学对声乐教学的参考

台词教学对声乐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主要体现是:1.控制声音。舞台中声音服务于角色,优秀演员可以熟练驾驭自身的声音,让声音有多种表现力以塑造不同的角色、表达不同的情感。这方面上,台词和歌唱是共通的。独白如独唱,歌唱是音乐化的有声语言。针对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要想让学生找准最动听、最舒服的发生位置,老师要对学生实施听辨,以此为基础建立学生的声音信念感,自如控制自己的声音。台词教学过程中,这属于必要训练,同样能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提升学生控制自身声音的能力。2.咬字清晰化。不管是声乐还是台词都注重咬字清晰,将字头、字腹与字尾都准确发出。台词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训练咬字清晰的成熟方法,例如绕口令。通过训练咬字着力点、咬字位置、爆破音时嘴唇力度,齿、唇、腭、喉、舌部可以互相配合协调,达到有效工作。通过咬字训练,学生演唱时的咬字会更加清晰。所以,声乐和台词在训练时能采取统一化、交叉训练的模式。声乐和台词的互补融合教学仅仅在两门课程中采取类似的训练方法还不够,还需要开发兼顾训练台词和声乐的模式,比如可以利用我国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来训练。

三、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创新实践研究,真正解决艺术院校表演专业声乐课与台词教学、表演教学脱节的现象,优质高效地掌握艺术创作的新方法与新途径,真正实现表演、台词、声乐教学的一体化融合,并为表演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配音发声方法范文8

1.《声乐》课教学《声乐》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程,播音主持专业开设的此课程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表演性质,而是以学习发声技巧为主,通过学习呼吸、共鸣等演唱原理解决音高、音色和声音处理的问题。深入领会歌唱中科学的发声原理,能够对播音发声能力的建立和技巧的运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经过学习学生的声音会有明显的改善,音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拓展,声音强弱、明暗、前后、刚柔等控制和变化能力得到提高,对声音的驾驭和掌控能力大大加强,基本能够获得通透、圆润、有感染力的声音。

2.《广播电视音乐应用》课教学《广播电视音乐应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广播电视音乐的作用以及特征等的解剖和学习,让同学们对广播电视音乐建立客观和准确的理性认识,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广播电视音乐的方法。以音乐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审美教育为主线,通过讲解分析经典广播电视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智慧,优化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配乐水平,并学会为影视音乐作品配乐的简单、基础的方法和能力。

3.《音乐欣赏》课教学《音乐欣赏》课是审美为核心,通过介绍、欣赏中外各时期、各类型的经典音乐作品,扩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范围及欣赏能力,从而掌握中外音乐在形势及内容上的特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认识。教师要把研究音乐欣赏的体裁、风格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总结音乐元素所揭示的命题,指引学生从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最终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去追寻真正的美。

二、多听、多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课外同学们一定要多听音乐,广泛接触到各种类型、各种情绪、各种风格的音乐,建立起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听觉经验。同时还要多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民族特征等,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学习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后,还需进一步在实践环节中应用和提高。比如播音专业的学生经常会进行配乐朗诵,这时就要根据已有的音乐知识去选择恰当的音乐,然后把这些音乐合理地应用到朗诵中,对朗诵发挥起到积极的作用。配乐在一个完整的配乐朗诵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届的齐越朗诵节中,获得了奖项的作品,除了选手本身的朗诵水平之外,配乐也占有相当重的分量。配乐和朗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除了为朗诵配乐,同学们还经常需要为一些短片和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配乐。在节目制作中要学会配进合适的音乐,包括片头音乐、片尾音乐等。高品位的音乐会为节目的情绪过度、气氛渲染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注意音量的比例,总的说来音乐宜轻不宜重,要防治喧宾夺主,要讲究音乐的起止自然,一般采用“渐入”和“渐隐”,即音乐起时由弱渐强,音乐收时由强减弱,避免突起突收。

一般音乐起于主持人话语或配音之前,止于主要内容结束之后,并且往往先扬后抑,然后渐渐隐去,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总之,在实践中多学、多用、多练习,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这些音乐知识学以致用,做到“越学越用,越用越学”,真正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修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