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范文1

关键词: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学研会;发展;建议

教育部、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做到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1]这使得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对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2]

一、“学研会”的发展概况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简称“学研会”)的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2002年更名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之后,更名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校团委的悉心指导下,“学研会”始终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通过各种活动组织广大学生会员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目前,“学研会”已成为河南师范大学乃至河南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之一,连续十余年荣获“校级优秀社团”称号,并在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团”。

二、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自身发展的不足

虽然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其他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一样,“学研会”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少专业理论单位的指导

理论学习是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特色之一,这就要求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然而像“学研会”这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发展中缺乏一个理论单位或研究单位的指导。这样一来会直接影响常规理论学习的方向、深度、质量,综合起来会严重影响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理论基础。

2.社团学生干部理论素养不高

总的来看,像“学研会”这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中,除了少部分骨干成员理论素养水平较高外,整体理论素养难以达到相应要求,这便成为阻碍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一定意义上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理论学习方面有优势便成了短板。

3.缺乏创新,特色不明显

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发展中往往延续性地接受以往的经验,重复以前的工作,没有注重创新,仅使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停留在社团的高度上,并非达到政治理论的学习探讨等特色方面。这样缺乏创新与特色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缺少物质条件支持,硬件设施不完备。

一般情况下,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会员会费、学校拨款及商家赞助。每位会员所交的会费有限,学校拨款又有种种限制,而商家赞助带有很多不确定性。[3]同时,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社团活动的场地不足等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面临如此情况下,理论学习所需的学习材料、专业读物不能够保证,常规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这成为制约包括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内的所有社团发展的瓶颈。

三、发展改革的主要建议

针对像“学研会”这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发展改革建议:

1.建立理论指导单位提高社团整体理论水平

结合缺少理论单位指导且整体理论素养水平不高的情况,同时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议将高校社科类研究中心、政治类院系、团委等作为指导单位。以指导单位为依托,充分把握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常规性理论学习的方向、层次和深度;以指导单位为资源,通过参加指导单位举办的讲座,弥补社团学生干部的理论素养的不足;以指导单位为渠道,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形成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研究成果;以指导单位为导向,编辑出版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自身的学习刊物,提高政治理论学习上积极性和主动性。

2.健全社团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提高社团骨干的自身素质

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自身的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其内部的主要学生干部,因此应全面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主要干部的选拔机制,以“政治素养过硬,能力素质全面”的标准选拔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主要干部。同时建立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干部的培训机制,整体培训为主,个别培训为辅,依托指导单位由领导、专家、老师传帮带,就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技巧等方面开展专门培训,以此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干部的整体素质。

3.明确自身定位发展突出特色

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从本质而言是社团,但根据其自身的性质又不同于一般性质的社团,其在发展过程中应明确自身定位,发展突出特色。

明确自身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与社团联合会的关系,确立社团联合会对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服务管理地位;

(2)明确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与普通社团发展的关系,充分建立于其他社团的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3)明确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内部各部门关系,健全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发展机制。

发展突出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树立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标签;

(2)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常规性政治理论的学习,持续推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的工程建设;

(3)坚持“理论常新、紧跟时政”的活动原则,坚持品牌活动的常规化,特色活动的创新化。

4.加强物质扶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面对缺少物质条件支持,硬件设施不完备的情况,高校应该给予其相应的经费支持,使社团活动有保障,解除社团的后顾之忧。[4]同时高校应当优化资源配置,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分配,建设社团活动场所,加强对社团经费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算、支出、报销、审核等一系列制度。

总之,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能够为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平台,有效的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要不断推进政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改革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发[2004]16号文件

[2]魏一.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类社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范文2

 论文摘 要: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不但是出于检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需要,而且是出于评价学生学业和学习能力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六位一体”学习模式的角度出发,辩证地研究和探讨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的变革,建立适合学生学习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 

 

 一、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能否使高职生在学习中达到“学、知、行”统一;能否使高职生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学习评价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有效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中,老师对学生的考查往往集中在学期末,通过一张薄薄的试卷进行,题型多为选择、判断、问答等,范围狭窄,试卷答案标准统一。这就造成学生只重视对书本理论知识掌握,忽略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老师只注重考卷成绩,轻忽了对学生能力、综合素质的检验。这种评价方法,既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因此,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水平、能力素质现状、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达到真正的“学、知、行”的统一。 

 二、确定学习目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没有目标,就像航行没有了方向,课程学习也是如此。三年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两门主干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一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学制两年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教材为中宣部、教育部指定教材,教材和教学大纲都由中宣部、教育部集中各方面的专家精心编写而成,它较高水平地体现了学科发展动态和教学基本要求,但不足之处是未必能全面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性。虽然学校没有自由选择教材和大纲的余地,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逻辑性、时代的发展性、学生的特殊性,通过对教材一些具体内容来重新设定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顺序等,指导学生学习,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新课开设之前,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并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具体规划学生学习内容。具体说来,在涵盖教材、大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状、学生特殊性、专业特色,按照“素质、能力、知识”、“学、知、行”六位一体学习模式来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使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按照六位一体学习模式,我们把课程学习目标确定为素质、能力、知识三大学习目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我们设置了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包括贯穿全教材的综合训练项目和各章节的单向训练项目)。如下所示: 

 1.综合训练项目(贯穿训练项目): 

 项目(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项目(2)课前10分钟时事点评。 

 2.单项训练项目 

 共分为八个单项训练项目,分别为:科学规划人生、心理调适、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择业与创业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八个单项训练项目都分别设立了“拟实现的素质目标”、“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和“结果展示”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拟实现的素质目标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拟实现的能力目标为“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相关支撑知识为“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要求”;训练方式则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南烈士纪念塔”;结果展示就是学生撰写的爱国主义参观心得体会。 

 从上述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素质目标),怎么学(能力目标),学什么(知识目标),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既严格遵循教材、教学大纲,又生动创设自己特色,尤其能力训练项目的设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水平,真正实现了“学、知、行”的统一。因此,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考核评价的依据。 

 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全面评价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有效途径 

 要全面、客观、科学的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提高思想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对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起一套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根据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标包括“能力、素质、知识”三大目标,同时,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还设置了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评价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行为能力和日常行为的考察,其次,也不能忽视学生对知识、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总之,考核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全面要求。 

 同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根据上述表格内容,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学习评价目标应包括素质、能力、知识三大目标,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法律三大部分。在学习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平时评价与期评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评价可采用100分制,针对教材内容及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分配:人生规划书(5分)、心理健康的测试与调试(5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心得体会(5分)、为父母做一件实事(5分)、择业与创业主题讨论会发言(5分)、做一次义工(5分)、时事点评(5分)、平时作业与考勤(5分)、日常行为养成的学生自评10分、学生互评15分、期末学习测评35分,总计100分。这样既有具体学习评价目标,又有量化标准。这种学习评价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行为作为评价重点,同时也没有忽视坚持对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避免了过去传统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课堂上老师所讲理论方面的评价上,没有能够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不注重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评价,导致知与行相脱节的弊端。这种学习评价方式体现了“素质、能力、知识”、“学、知、行”六位一体学习模式,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提高提供广阔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范文3

(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时政植入分析是《政治学原理》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其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要发挥该教学方法的效果必须借助其他的辅助教学手段。

关键词 :《政治学原理》教学;时政植入;理论与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33

收稿日期:2015-04-16

时是政治是很多人每天关注议论的热点,尤其对关注国际国家大事,一腔热血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政治学原理》是一门解释政治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内容比较深奥且枯燥,学生难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课程。因而,在《政治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另辟蹊径,将国际和国内的时政植入政治学理论的讲解中,有助抽象的政治理论与现实的政治现象对接,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诱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相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政治现象,把握政治生活的本质。

1 时政植入分析在政治学理论教学中的意义

1.1 时政植入分析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古以来,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就不高。在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也不高,主动学习政治学科相关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不足。然而,事实是,政治生活与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无法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且无时无刻不受其影响。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既然无法超脱,理解政治现象并把握政治本质就显得极为重要。毫无疑问,政治学理论的学习与政治现象的对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在《政治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植入时事政治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在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把时政引入课堂,直接在讲解现实的政治现象中阐释相关政治学理论,从而为学生在贴近政治现实社会的客观环境中学习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政治学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标。

1.2 时政植入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政治学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曾经指出,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成一门课程学科结构的主体,它们被视为学科的核心概念。《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既是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支撑起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和工具。然而,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富有抽象性,很难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政治事件相对应,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因此《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如何来表述核心概念以及如何阐释理论以帮助学生达成对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是一个困扰教学的重要问题。政治学理论教学中植入时政分析的优势是在对身边的、及时发生的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界定课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从而拓展学生对核心概念和政治理论的理解,而不是记住事实性信息、知识和定义,在高质量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

1.3 时政植入分析是政治理论与现实政治现象的中介

理论是枯燥的,政治理论尤其如此。《政治学原理》课程体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政治理论反映的客观现实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距甚远,导致政治理论高深莫测且枯燥无味。二是《政治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对概括性、抽象性思维的要求很高,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因此,《政治学原理》历来就是一门比较难以形成高质量教学效果的课程,令许多教师都深感困惑。但是,深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会发现导致产生此种境况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仅从枯燥的教条中传授政治理论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理论本身来源于生动的政治实践,是智慧的结晶。枯燥的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毫无意义,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课程上得生动,且贴近学生特点,这是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植入时政分析,改变模式,使教学贴近学生,增添趣味,加强互动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政治学理论与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直接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了解政治事件中学习政治理论。

2 如何在政治学理论教学中植入时政

2.1 学生了解和熟悉时政的阶段

《政治学原理》教学中运用的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都是已经发生的或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任何的政治事件或政治现象都具有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和本质。在进行政治理论教学前应引导学生熟悉具体时政和现象,对政治事件和现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要求学生广泛地关注中外政治生活,收集和认真研读背景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概念分析和思考,从而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置于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之中,以期望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得出自己的独到观点与见解。时政植入教学法不同于注入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在于将政治理论教学置于还原的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通过对热点时事政治的关注、相互讨论和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最终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讨论、交流式的互动学习阶段

政治现象纷繁复杂,各种要素相互关联,各种现象互为因果,教师需要规避学生局限在某一角度对具体政治事件和现象进行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对其做出全面深刻的分析。因此,这一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的主题是,政治事件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具有哪些现实和理论背景?政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政治事件的本质如何?可以运用何种政治理论解释该种政治事件或政治现象?围绕这些问题,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在课前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小组内讨论并制作PPT,以便上课时进行课堂演讲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则把控讨论的原则和方向,引导和启发学生为考虑到的领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存在争议的时政问题,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争论。对于不成熟的观点不要批评,应及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节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精神。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多视角和更全面的了解具体政治现象的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术的分析思路,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政治问题与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

2.3 得出理论结论和教师点评阶段

《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植入时政方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整个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一方面总结案例中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即运用政治学相关理论对时政问题进行全面阐述,透彻的讲解理论知识以及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现象分析;另一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程度,分析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政治现象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帮助学生如何把握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如何找到分析问题的理论支撑,如何厘清问题的分析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其目的是帮助学会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解释政治现象和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在点评中既要给出自己的观点,又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更深入的探讨理论问题。

3 如何巩固《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时政植入教学方法的效果

3.1 借助时政植入分析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现实政治现象

《政治学原理》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而在于,借助于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知识体系去观察政治社会、政治生活,理解政治生活的规律与本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长期和主动的政治学习,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积淀和提升。时政植入分析方法提供的是一个由事件到理论的分析思路,学生可以将从时政植入分析中学到的分析方法进一步运用于分析各种现实政治问题,使学生在政治问题分析中更深刻的理解政治理论知识,提升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在《政治学原理》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植入时事政治分析,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引导和诱发学生习惯性的运用政治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政治事件和现象,启发学生分析政治问题的一种理论与逻辑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枯燥”的政治理论感兴趣时,自主学习将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甚至是延续整个人生。

3.2 借助时政植入分析引导和激发学生获取更多的政治理论知识

政治学理论是极其枯燥的,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时政植入分析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新的政治理论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仅是一个促使学生将政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中介和工具。当学生能从政治事件分析中获得乐趣时,学生必然会主动追逐领略政治学大家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升政治理论知识的储备。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政治学名著以供其获取政治知识和理论。实际上,某些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规律和本质,学生可以从经典的政治学名著中找到解释,如《旧制度与大革命》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将时政分析与经典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由阅读通俗易懂的政治学读物到精读精读政治学名著,不断拓展阅读,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加藤节著.唐士其译.政治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

3 罗布特·A·达尔著.王沪宁,陈峰译.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93-02

高职院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是高职院校教职工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知识,全面学习党和国家基本路线与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团结士气,创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修养的主要措施。因此,坚持开展并不断完善这一学习制度,能够坚定广大教职工的信心、乘势而上,为奋力开创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提供全面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然而,当代社会是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等改革的步步深入,一些新矛盾和新情况等问题陆续出现在我们面前,教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发生了诸多变化,使我们高职院校政治理论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1]。

首先是政治理论学习无用论思想的蔓延。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以转变成科研成果的竞争,院校领导对学校的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各项工作的重心也都转移到了科研方面,包括教职工发表的论文,横向与纵向课题项目、校企合作等等,并且逐步制定了相关考核奖惩政策,而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力度却大多都只是走走形式。因此,在教职工中产生了一种政治理论学习无用的思想,觉得只有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才能出成果,才能在晋升职称、职务时获得更多机会[2]。

其次是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选择不够创新,还是传统的老一套,仍沿袭着学习文件、学习会议精神、阅读报纸杂志等学习方式,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3]。这样不但不能激发教职工的学习兴趣,反而更容易造成教职工的被动学习,不能很好地调动教职工参与的积极性,这正是制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这种空洞且缺乏实际意义的学习,久而久之便导致了大家产生厌烦政治理论学习的心理。

针对这些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政治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

一、充分认识政治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思想教育是以政治理论学习为基础的。教师的言行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教育, 并且常常起到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会在学术上对学生产生影响,更会在其人格上产生潜移默化的感召力[4]。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高职院校教职工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塑造他们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衡量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即是对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思想政治状况与师德状况的考核。每位教职工都应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自觉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与道德水平, 以良好的形象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

二、结合实际、创新理论学习内容与形式

首先,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与社会主义现化化市场经济建设环境之下,无论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理念、发展方向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还是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师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等,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需结合当前实际形势,不断解放思想。

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科研与教学,培养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进行教职工政治理论教育时,首先要明确政治理论的学习内容、各种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即有利于教职工进一步更好地掌握党和国家相关重大决策与人才强国战略,正确地把握好各项工作的发展思路与方向。

其次,要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政治理论学习中来。因此,要对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彻底改变过去学习的形式主义,重点关注社会民生、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相关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以正确引导教职工进行思想交流,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高职院校政治理论学习的主管部门还应随时深入到群众中,切实掌握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上的实际情况,对有困难的教职工,给予更多的关心,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使教职工政治学习内容能更有针对性。

再次,按照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教职工不同职称、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学历、年龄等,采取不同的学习措施,有计划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

对于学院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可在自学马列主义理论原著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学习、召开学习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引导他们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相关理论体系与精神实质,自觉贯彻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决议,以努力提高其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

对于普通教职员工,采取定期安排政治理论学习时间与地点,制定学习计划,挑选恰当学习内容,同时,变化多种学习形式以丰富并支撑理论内容,可借助网络、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载体,更灵活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比如开展知识竞赛、举办演讲会,组织有奖征文活动等。

三、充分发挥党总支(支部)组织学习的核心作用,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由于高职院校教职工从事的教学科研活动主要是在院系[5]。因此,各院系党总支(支部)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处于核心位置,是党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为了更好地发挥党支部和广大党员教职工在学习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应在教研室层面成立党支部。党总支(支部)在制定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时,应统一部署,紧跟党中央,从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国内外最新局势、学院发展的重要工作等方面入手,紧紧围绕创建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为主题,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武装教职工的头脑,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6]。

党总支(支部)必须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政治理论学习考核机制,让它与教职工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相挂钩,使得政治理论学习成为一种长态机制,也作为学年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平时要作好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工作,考核内容可以有以下几项。

一是系部应每周安排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内容可由各党总支(支部)根据时事政治、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重要会议的决定及会议精神、模范人物或教职工的先进典型事迹等制定。同时必须制定好详细的学习计划,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学习方式自行确定。其他时间可采取专家辅导、自学等形式进行。二是建立学习考勤簿,记载全体教职工的出勤情况。记录要真实可靠。三是教职工应遵守学习纪律,保障学习时间。不得无故不参加学习,或迟到、早退。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学习的要经主管领导批准。未参加学习的人员要进行补课,补全学习内容。四是教职工应按规定做好学习笔记,不得相互抄袭,并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比如校园网,校园论坛,发帖留言进行学习交流。每学期至少应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两篇。五是宣传处要严格按照学院党委的要求,定期检查学习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向全体教职工通报。对于学习积极分子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兹鼓励。对学习情况综合成绩达不到标准的个人,不能参加各种评优。

政治理论学习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是我们业务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必须结合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工作特点,探索高职院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新模式,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来提高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红波. 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思考[J]. 学理论,2012,(10): 326-327.

[2]郁飞.如何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J].科技信息,2011,(10):223-224.

[3]乔真真,阮琦,马艳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教职工政治学习[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11-16.

[4]蓝祝卉,林华,陈凡,何光优. 加强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19-21.

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范文5

关键词: 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 教学策略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对高中生进行时事政治考察,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高中生重视时事政治学习。基于时事政治的高中政治教学,有利于高中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开阔知识视野。运用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时事政治,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基于时事政治的高中政治教学意义和策略进行重点探讨。

1.时事政治教学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意义

新的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政治试题与时事政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高考政治考题越来越注重对国内外时事政治的考察。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注重时事政治教学,不仅能传授学生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贴近实际,结合国际和国内发展形势,有利于开阔高中生的知识视野,实现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中政治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化,学习政治比较困难。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比较单一,不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效率不高。教师创新教法,运用不同策略,可以激发高中生参与政治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实施时事政治教学。

2.1课前引导时事政治讲评

高中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引导高中生针对当前热门时事开展课前讲评小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课程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在准备讲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教师在课前引导高中生进行时事政治讲评,调动高中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高中生分析时事政治的能力,为高效开展高中政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结合前段时间的点问题“案”,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案件动态。在课前讲评中,高中生组织语言,针对该时事开展讲评。教师适当总结,让高中生感受到在该时事中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在课前引导高中生讲评时事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政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2课间开展时事政治讨论

高中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高中生针对时事政治开展讨论活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交流讨论教师提出的时事政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高昂的积极性参与高中政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生生讨论对该时事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例如,结合时事热点话题“李某某案”,教师可以组织高中生开展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被告律师是否侵犯原告隐私权。高中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对该案有充分的了解。再通过讨论交流,更了解该案,深入分析,对隐私权等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引导高中生关注、分析和探讨时事政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2.3课堂穿插时事政治新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穿插时事政治新闻,可以将政治理论学习与国内外时事紧密结合起来,加深高中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在当前高考中,不仅要关注对时事政治的考察,更要关注考查学生运用政治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研究时事政治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穿插时事政治新闻,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时事新闻,提高高中生的政治学科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结合党的十召开的时机,组织学生学习十会议报告,了解十会议相关新闻。引导高中生结合政治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十报告的主要内容,领会十报告中的精神。在课堂穿插时事新闻,改变课堂教学比较抽象的形式,不仅能巩固高中生所学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构建高效的高中政治教学课堂。

2.4课后组织时事政治辩论

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课外时间补充学习。教师在课外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前热点时事政治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时事政治的能力,同时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教师结合当前社会中的“郭美美”事件,组织高中生开展辩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举办辩论赛,正反方就消费有理还是储蓄有道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的合理消费,通过正反方的激烈辩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合理消费和必要的储蓄。通过辩论比赛,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金钱消费观,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结语

基于时事政治的高中政治教学,培养高中生关注时事的习惯,让高中生在时事政治学习中,学会运用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时事政治等实际问题。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让时事政治贯穿整个政治教学活动。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时事政治学习,有利于高中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开阔视野,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海东.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2012,11(29):226-227.

关于政治理论学习范文6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活力,需要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起受广大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大胆探究,积极实践,不断完善。

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及创新性原则。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必须要做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并学习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借鉴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做法,把“研究性学习”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之一,确能给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生机。“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每位学生获得尽可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公民道德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等的基础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有关调查统计表明,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率还不到2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令学生乏味而反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积极新的教学模式。作为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单位和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勇敢地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大任,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的切入点也具有可选择性。选择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其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都显而易见。何谓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模式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师生与其他相关人士之间的教学活动、实施的程序、应共同遵循的原则及运用原则和实施活动时的注意事项,是师生、生生、师生与其他相关人士之间多方教与学的相互活动指南,教学模式能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把比较抽象的教学理论化为具体的教学操作性策略。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着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说教式等内容教条化、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手段单一等弊端,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主体作用难以发挥,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的教育思想落后,教学观念没更新,死抱旧的“教师、课堂和课本三中心”,这必然导致学生原有求知欲望的消减,自主学习兴趣的消退,学习潜能长期埋没而得不到开发,学习情绪受压抑。教育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强调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位学生。“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育人本论倡导的三大基本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应该唤醒每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每位学生在教师必要的引领下,都能自主地学会学习,学会活动,学会管理,学会生存和发展。

三、关于几个具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我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以“研究性学习”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把它渗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起“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问题式导学模式”、“主题性研究模式”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

(一)“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即是“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增进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思想政治理论学科课程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总体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或每学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都将结合课程及教材内容,由教师或组织学生提出若干个课题(课题一般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容易操作),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择各组喜欢研究的课题,按照“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组织选择成果展示”的程序去操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主要为上级和学校规定安排的学时。实验证明,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并且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素质得到提高,能较充分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效。

(二)“问题式导学模式”。问题式导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情景,师生共同设置问题,学生充分讨论与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共同完成教学(学习)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模式。其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活课堂研究氛围,培养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以促进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适时点拨、引导或小结、总结。其主要操作程序是:“自主学习——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体反思——成果分享”。其中“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按照事先要求的教学内容,先行自我设计学习,并努力发现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一些能反映时代脉搏的重大时政、社会热点以及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且符合教学目标的材料,让学生去琢磨、分析、理解、感悟,生成问题;“设置问题”是指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前一环节,生发、设置的富有倾向性、启迪性和现实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并力争学习和学会对它们的解决。“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则是在“设置问题”后,由生生或师生合作进行设问解答的环节,这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讨论和导引,教学(学习)的目标有望完成;到此,可由学生或教师就整个教学模式流程中的重点、亮点、收获点或尚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作出小结或总结(反思),以深化所学,流下更深的印象;而最后的“成果分享”,一般也由小组选派学生代表作公开陈述,公布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成果,让大家共同分享劳动所获,体验学习付出后的欢愉或艰辛。

“问题式导学模式”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一是要求教师认真准备,精心备课和设计;二是不要拘泥于课程大纲或教材的编排体系或结构,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接受特点来取舍内容;三是选取的材料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能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核心价值,还要注意材料的精要;四是问题的设置非常关键,问题要精简实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启迪性,能使人生发联想,催人思考,问题不要过于简单或过于高难;五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秩序,避免失控或流于形式。

(三)“主题性研究模式”。所谓“主题性研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一些与课程及教材相联系的材料(比如,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突出人物及学生感兴趣的其他主题),以问题为中心,采用主题鲜明的专题探讨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同样可以不拘泥于课程大纲或教材的编排体系或结构进行,而是在教学计划的总体指导下,随教学进度在每课、每章、每节乃至某些合适的框题中采用。主题的设置要小而精,主题研究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设置的主题可以是紧扣大纲或教材知识点的专门性问题,也可以是覆盖多方面问题的的综合性问题,或是围绕现实热点、难点、重点人们急切关注的重要问题。问题的设置既要具有教育启迪性,又要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解放学生的手和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方便主动去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信息材料,进行比较实际的分析思考。

“主题性研究模式”既不同于“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授受式”、“说教式”等教学模式,其作用可以帮助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集中性地独立分析、思考一些较深刻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问题的,可以激起学生求知求解的创新思维火花;面对主题性的有价值的各种问题,我们的学生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解析、解答,有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实践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目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实验证明,“主题性研究模式”较为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结束语

本文研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范围有限,不一定有多强的代表性,之所以提出来,诚想得益于同仁们的赐教。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提及的三种教学模式还只是在有限教学范围实践中的一种探索,它们还需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不断论证、完善、充实。教师在使用时要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它都不能“包打天下”,人们也不要期许用它解决一切教学或学习的问题。而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人们注意把它和其他相关的教学模式、学习途径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则更能促进教学或学习效率的提高,效果的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