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叛逆孩子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1

关键词:中学生;青春叛逆期;引导教育;有效策略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常会出现叛逆、焦虑的情绪。同时,很多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同学群体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中不愿意听从教师与长辈的意见,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想,想要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导致引发一系列思想道德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对中学生开展引导教育,不能单纯把青春叛逆期学生看作问题学生,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青春叛逆期这一阶段,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对其实施正确的疏导和沟通,在心理上接受、认可他们,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逐渐引导其走上正途,消除学生内心存在的不安、焦躁心理,让他们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教育的技巧、方法,公平对待每一个青春叛逆期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要给予他们更多帮助,从而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青春叛逆期学生现状

(一)存在一定的自我中心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家庭教育观念也产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提出来的各种要求父母都会无条件答应、满足。家长错误地认为这才是关心、爱护孩子的正确方式,导致青春叛逆期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习惯强调自我控制、自我支配,不愿意受到他人掌控,这就导致青春叛逆期学生之间很容易出现冲突,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当前中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也存在一些偏差,他们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只关注自己的一些事情和想法,缺乏替他人考虑的思想和行为,自我中心意识较为强烈。

(二)法纪意识有待加强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法纪意识有待加强。虽然中学生能够遵循学校、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但是他们经常会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习惯性地做出一些自认为与众不同的事情和行为,即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却不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思维意识、行为举止。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听从教师指挥、违反校园纪律与守则的行为,以此满足自身的心理和想法,认为这是展现自己青春、活力的重要手段,这都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自身的集体、民主意识都有待加强,部分学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习惯把自己局限在独立的空间中,缺乏“少数服从多数、个体服从集体”的意识。虽然这样能让中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能力,却不利于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发展。另外,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青春叛逆期学生都很容易冲动,认为只要自己不做犯法的事情,就没有违反国家制度与法律。以上这些情况都说明,必须加强青春叛逆期学生的法纪意识教育,教师要从平时的一些小事做起,逐步引导学生,增强他们的法纪意识。

(三)不善于沟通、交流

很多青春叛逆期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情绪,出现一定的焦虑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缺乏和其他同学、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性格较为偏激、孤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不敢也不愿意请教教师和其他同学,从而浪费大量学习时间,却无法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对于他们的生活、学习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身体、心理的变化,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他人沟通、交流,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二、对青春叛逆期学生开展引导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改善校园周边环境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氛围和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发自身的叛逆心理,这不利于青春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积极改善校园周边环境,联合社区、管理部门共同维护校园的稳定与安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同时要借助外界环境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上。学校要强化自我管理,让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下去,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让中学生沉浸在一个充满书香、文化的环境中。另外,学校要联合周边地区共同提升环境治理力度,定期巡逻校园周边区域,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及时清除校园内和校园周边一些商业性营利场所,如网吧、迪厅、不良书刊店等,让中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学习。学校还要定期对青春叛逆期学生开展一些预防犯罪及普法类教育,让学生树立积极的行为和思想意识。学校要联合公安部门对青春叛逆期学生家长展开培训,增强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走上健康成长之路。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构建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员整治和治理校园周边环境,防止中学生受到校外不良人员的影响,最终实现环境育人。

(二)重视运用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在对青春期叛逆期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工作时,学校要重视对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运用,以此构建健康的校园氛围、社会环境,无论是互联网、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都能成为挖掘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把社会思想教育资源全面体现在校园教育中。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学校、教师要把大众传媒作为主要教育平台,积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融合一些先进的教育资源,比如可以组织中学生集体观看一场思想道德教育影片,在观影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书写观后感,从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帮助学生逐渐拥有较强的事物辨析能力,让其感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小事,消除他们心中的怨气及消极情绪,帮助青春叛逆期学生步入正途。另外,社会文化、社会资源能够影响青春叛逆期学生的价值观,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组织中学生游览红色旅游胜地,引导他们感知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把革命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学德育教育中,让青春叛逆期学生意识到当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努力纠正自己的叛逆心理与思想,帮助他们养成较高的道德素养。同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为学生讲解一些时事新闻,让学生时刻关心国家大事,从而端正自身的学习、生活态度,树立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建设祖国的优质人才的信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借助学科教学实施引导教育

学校、教师要借助学科教学实施引导教育,各科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递书本知识,还要把学科知识与引导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形成积极的情感价值观。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各学科特征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结合青春叛逆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掌握引导教育的渗透度、渗透时机、渗透点,实现适时适度、寓情于教的教育效果。同时,各科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从中分析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方案,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科教育氛围,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此纠正青春叛逆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除此之外,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学校要积极开展集体活动、课外活动,以此渗透青春叛逆期学生的引导教育,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引导教育的基础,让青春叛逆期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引导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改变以往说教式的引导教育模式,进一步增强引导教育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各科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拔河比赛和球类比赛活动,激发青春叛逆期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改变以往自闭、自卑、孤僻的性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逐渐调整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四)借助家校联合实施引导教育

要想取得理想的引导教育效果,只依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师要善于借助家校联合实施引导教育,以此为青春叛逆期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教师要引导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让家长建立民主、开放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改变以往溺爱型、权威型家庭教育模式,要给予孩子更多尊重与信任,这有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教师要让家长多关心孩子,鼓励孩子勇于创新、大胆质疑,以便消除他们内心存在的不安、自卑心理,让他们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同时,对于一些内心较为叛逆的青春期中学生造成的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开展联合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逐渐引导他们不做任何违反法律、道德的行为。除此之外,在日常的引导教育活动中,要想真正解决青春叛逆期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教师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家长也要积极参与活动,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掌握积极的教育方法、技巧。教师和家长要在家校联合教育中真正帮助青春叛逆期学生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以最佳、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引导教育活动的质量、效率。

(五)在引导教育中强化师德建设

在对中学青春叛逆期学生开展引导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注重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的良好榜样,师生之间共同进步与发展,提高引导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俗话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我道德修养,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浓厚的崇拜、敬佩之情,能够主动向自己表达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师生之间共同营造健康、温馨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道德感、责任感,教师要感知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三观,对学生多一些体贴与包容,尊重、理解学生,特别是面对青春叛逆期学生,一定要用心爱护与照顾,耐心倾听这些学生内心真实的观点、想法,改变以往权威式的教师形象,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促进青春叛逆期学生更好地成长,纠正他们不良、扭曲的思想,让他们能够更加用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教师要勤于反思,多思考日常引导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之处,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转变青春叛逆期学生的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

三、结语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2

关键词: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家校合作

情绪影响着一个人的个性、人际关系、所在群体和周遭环境,同样,它也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当我们置身于生活,面对着一件件生活琐事,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就像流动的空气,决定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当面对孩子的学习困难、习惯不良、青春期的叛逆和情绪的波动,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识别、管理和利用这些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选择积极的教育思想和态度方向。本文将从情绪管理的视角分析青春期阶段的心理特点,并探讨适合的教育方式。

一、针对孩子“有情绪”,了解其认知

孩子到了青春期,经常被大人反映越来越“不听话”,爱发脾气。情绪和人类对事件的认知相联系,生活是由丰富多彩的事件组成,人与人之间是在事件中打交道,进行沟通互动,其实就是对事物认识达成共识的过程。成人与孩子的认知差异是存在的,有人称其为“代沟”,尤其是青春期阶段大脑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重组,处在一个“建设期”。所以,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他们面对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一些事情和问题的见解往往独树一帜,从而表现出“不听话”。从进化和发展的角度讲,这是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既然是成长必要的经历,那就需要让孩子经历,而不是阻拦。所以,当面对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去了解孩子的认识,问一问孩子对这件事情是怎么想的。当然,这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放下教育者的绝对权威,从儿童的视角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人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各持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认知不统一属于正常现象,最关键的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间以什么样的互动沟通模式来解决问题。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师生关系,都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认知达成的方式决定的,即当我们认知不统一,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冲突时,我们用怎么样的方式进行互动沟通。这决定了教育是否长期有效。当教育者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了解,增进理解,教育过程中才可能产生所谓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的出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就更要这样,我们对他们独树一帜的观点不仅不能嗤之以鼻或不闻不顾,还应当帮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不同类型的尝试和活动中,使其“重组”的大脑活跃起来。

二、针对孩子“想做主”,读懂其心理需求

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在行为态度方面会有一些明显的转变,他们不会只是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做事,不再顺从家长的安排。孩子好像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再喜欢和家人外出,而且事事都有自己的主意。他们的主意大多不会很好,没有效果,但仍坚持己见,甚至可以为自己的主意忍受挨骂。这体现的是青春期孩子一个强烈的需求,就是要与他们的父母有所不同。而且,每个孩子的表达需要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时而显得聪明、能言善辩,滔滔雄辩,时而也会做出傻事;时而脆弱、容易受伤,时而又变得大胆、叛逆,好像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出现。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孩子对自我的一种掌控感的需要。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任务。自己来支配、管理自己的物品、时间、空间乃至社会交往过程,这都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所以,家长要适当地给“准大人”自由和地位,他的青春他“做主”。有的教师和家长会担心孩子学坏、多走弯路或受到伤害,但当读懂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就会释然,对待他的态度和方式就会积极起来,关系就会相对融洽得多,这为教育者与孩子之间确立处事的“界限”、提供“价值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沟通条件。

三、针对消极情绪的“干扰”,合理管控情绪

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都容易出现焦虑、生气的情绪,容易被消极情绪所控制,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但回顾一下,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很难实现有效的教育,而且在生气的情况下容易冲动,可能会说一些、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甚至会导致双方关系陷入僵局。其实不论孩子多大,我们带着消极情绪的教育可能都会适得其反,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的情绪也不稳定,极易造成矛盾的恶化。因此,识别消极情绪、选择教育的时机就显得很重要。积极情绪很弱小,不容易被察觉;而消极情绪声势浩大,容易被察觉。消极情绪会渗透一个人说的话和自己的判断、行动之中,它流动在大人与孩子、与同事的交流中,破坏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持续的消极情绪,如愤怒、懊恼和抑郁等,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当我们出现消极情绪,首先应该遵循6秒钟的情绪控制法则,即一个人在生气时让自己冷静6秒钟再去说话或行动。因为6秒钟之内人的情绪不在理性脑的控制之内,这时语言和行为容易冲动。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中介绍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积极暂停。具体做法是暂时离开让自己生气的情境,去趟办公室、书房、卫生间,去喝口水,做几次深呼吸,或去专门设置的冷静情绪的区域。控制情绪的目的是把注意力转移到问题解决上,因为情绪本身不是问题,真正需要处理的是导致情绪出现的事情或过程。必须要清楚一点,消极情绪很有价值,它会告诉我们什么需求没有满足,哪些事情需要处理、沟通。所以,积极的暂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冲突矛盾的方法,让人利用一段冷静期回归理性,让教育对话指向问题解决而变得有意义。因为生气的时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暂停不是放过错误,而且给错误一个更好的修正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冷静的过程中,不要去打扰,而是需要默默地关注。我们要建立一种信念:相信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过度控制,给予选择的空间,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在教育孩子时,教育者首先需要做情绪管理的主人,不被消极情绪所控制,和孩子处理事情时为孩子做榜样示范,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在此基础上,管理消极情绪的另一个好方法是设法激发自身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它可以抑制消极情绪的出现。积极情绪的范畴很广泛,从欣赏到热爱,从快乐到喜悦,从好奇到兴趣,从满足到感恩,它包括诱发积极情绪的乐观态度、开放的思想、柔和的性情、放松的身体和平静的神情。可以记录生活和教育中让彼此获得良好情绪状态的事情,以及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我们会越来越清晰如何做能唤醒彼此的积极情绪,从而利用积极情绪促进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对话。

四、针对问题解决,加强双方的合作

孩子进入青春期,如何加强与孩子的合作呢?除了调整我们的态度和情绪,还要转换角色。在孩子年幼时,教师和家长扮演的是带领、指导、权威的角色,代表着力量、正确的做法和标准;在青春期阶段,若想维持或改善与孩子的沟通,保持一份融洽和谐的关系,必须转变角色——做孩子的朋友。首先,朋友之间有对等的地位;其次,遇到困难和困扰,朋友不会总是说自己如何正确,也不会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第三,好朋友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就算对方做错了,也会原谅和鼓励,继续支持。转变角色要求树立这样的教育信念和立场:允许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相信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选择的自由和空间。面对困难和问题时要向孩子表明与他们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形成“楚河汉界”“两军对垒”的局面。很多成人面对孩子时似乎习惯热衷于控制。其实要管控十几岁的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大人越是要控制他们,他们可能就越是不屈从,越是想远离大人。要想加强与青春期孩子的合作,最好的途径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教师和家长想赢得孩子的合作,要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关系比说教更有效;要想赢得孩子的合作,要先体会孩子的感受,情感在前,理性在后,良好的情绪之后沟通才会有效。首先,面对孩子的问题,要表达对其感受的理解,并和他确认这种理解对不对。也许孩子的反应不是那么明显,但我们悉心观察便会发现“大人理解孩子”和“大人不理解孩子”时他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其次,表达我们的同情。同情并不是表示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我们和他分享一下类似的经历,并告诉他我们的感受,友善地去理解孩子的处境和感受,真诚地和孩子交流。还可以主动找孩子谈谈自己的烦心事,这是邀请做朋友的表示。最后,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可以问他如何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好的想法或建议。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达成共识。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孩子的反叛很多时候是在表达对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愤怒。倾听就是一种最大的鼓励,当孩子觉得他被理解了,他就开始听大人说的话了。关系也就和谐了,冲突就少了,叛逆程度也会变小。要想加强与青春期孩子的合作,我们还要遵循以下原则:互相不强迫对方做对方不愿意的事;若亲子沟通或关系欠佳时,需要改变的首先是大人,当大人有积极的改变时,孩子才会改变。这个过程中也在传递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技巧,问题和冲突就变成了学习社会情绪能力的资源。当我们积极改善了自己的情绪和面对问题的态度,便是给孩子做了为人处事的示范,孩子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这样就会更有利于改善彼此的情绪,实现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孩子的青春期是一个难得的重塑期,身为教师和家长,调整我们的态度、管理好情绪,就会赢得孩子的合作。共同参与、共同经历和共同成长是这个时期艰难而又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著,玉冰译.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著,王珺译.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

越来越多学生因儿童期甚至现阶段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与父母分离,教育缺失,亲子沟通缺乏而带来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专家关注的目光只限于16岁以下的儿童,忽略了已经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几乎成了教育关注的盲区。其实,他们儿童期家庭教育缺失,亲子沟通缺乏而带来的心理影响并未消除,而现阶段与父母继续分离,叛逆期出现的叛逆心理则更为严重。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职业院校的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部分缺失、父母关爱依稀遥远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是教育者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宿迁地区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为样本,探索如何解决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类型

课题组选取江苏省宿迁市三所学校、连云港市两所学校等五年制高职校612名“留守学生”作为样本数据,对“留守学生”家庭监护情况实施调查。据统计分析,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的生活及家庭教育类型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隔代监护型

这种类型占89%,即由长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监管的方式。而长辈教育又有以下四类。第一,过分关注类(占86%)。即溺爱,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生活上有求必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留守学生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都让长辈包揽了,在正常环境下可以锻炼的独立能力,统统被长辈们取代了。第二,过分监督类(9%)。像警察一样事事监督,常常检查。如此,大大滋长了留守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甚至产生对长辈家长的敌对感。第三,严厉惩罚类(4%)。这种沿袭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教育方法,严厉到近似苛责,对孩子动不动就是批评、责罚,而少鼓励和奖励,使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类(1%)。拥有这类长辈家长的1%的高职留守学生,是多么的幸运。他们虽然父母的爱缺席,但他们依然快乐阳光的成长,懂得努力和感恩。

2.亲朋监护型

这种类型占7%,即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叔伯婶子、姑舅甚至要好的朋友照管。亲朋们往往是代管,像对待保管的物品,感情投入不足,托管有余,通常是只在意被监管者的安全问题和物质上的满足。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好给孩子的父母一个交代,而对于高职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很少关注,甚至不闻不问,留给高职留守学生寄人篱下的落寞感,从而使其变得敏感多疑,诱发很多消极情绪,如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甚至胆小懦弱,不爱说话,自我封闭,在与人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3.自我监护型

这种类型占4%,即由于没有上述的两种条件,或其他种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交给了高职留守学生自己,其实这些孩子几乎和孤儿无异,可以说是“事实孤儿”,哪里还去谈什么家庭教育?这类学生的人格缺陷尤其严重,容易行为冲动,不计后果;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是对学习和家庭极端不负责任;给别人带来麻烦或造成危害时不仅不会自责,甚至认为理所当然;严重的自卑让他们形成回避型人格,典型的就是社交无能,否定自己的一切,为了避免尴尬,而拒绝一切活动。更甚者是那种边缘化人格,具有毁灭性特征和自杀等倾向。在调查中还发现,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沟通的高职留守学生占到88.2%,其中通话时间仅在3分钟左右的达到53.5%。高达64.8%的学生,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与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高职留守学生甚至与父母没有任何的联系。即使在有限的联系中,这些高职留守学生也很少愿意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心事,凡此种种,表明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的确堪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成长需要满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与爱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递进性的满足,即人类需要先满足最低级的生存与安全的需要,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高职留守学生因多种原因造成家庭教育面临缺失和不当,在这些需要的满足上自然会出现诸多问题,让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陷入困境。

二、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

结合以上调查,并通过家访、电话访谈、面谈、学生座谈会、家长会等大量材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如下。

1.寄居环境差

唠叨的长辈,孤单无聊的独处,物质的诱惑,以及自身难以克服的惰性等弱点,是高职留守学生难以言说的痛。寄居在这样环境中的高职留守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极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行为乖张,经常说谎。调查显示,心烦时也不会向监护人诉说的留守高职生占79%;有深深的孤独感、自卑感的高职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97%的高职留守学生都说过谎。这对留守学生人格的形成和情感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2.对话和沟通困难

由长辈监管的高职留守学生,往往因年龄上的差距太大,直接拉开了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的距离。他们“说不到一块儿”,高职留守学生内心的想法甚至痛苦长期得不到倾诉,长此以往,必然郁结为心理问题。长辈对学生的所作所为,表现出的看不惯、不理解,也促使学生青春期的叛逆越发严重。调查发现,86%的学生承认经常跟爷爷奶奶顶嘴,理由主要是监护人的唠叨和不理解。那些由亲戚朋友监管的留守学生,因监护人顾虑多,怕“好心办坏事”,往往难以实施批评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的关心帮助。这又让学生感觉亲戚们对自己只是敷衍,没有真心。但也有亲戚确实对监护人不管不问,甚至给予白眼,这对于已快成年的高职留守学生的心理影响和伤害是无法言说的。他们心理压力大,极易形成孤僻、偏激、自私的性格,有的学生甚至染上诸多不良习惯。

3.教育方法不当

首先,说教太多,成天唠唠叨叨。孩子做错事时唠叨,成绩不好时也唠叨,这些留守的孩子几乎是在一刻不停地唠叨中度过的。其次,包办溺爱。据统计,孩子寄居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里,81%以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把学业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成了生活保姆,而其他方面都听之任之,他们高兴干啥就干啥,学习上的帮助几乎是零。再次,姑叔舅姨们对他们往往没有一点耐心,指责有余关爱不足。这些做法造成留守学生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人格特征。

4.情感补偿欠缺

父母缺少和留守学生、监护人或老师的经常性的协调沟通。家长尽管长年出门在外,却很少跟孩子联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姊妹处,对孩子的状况也是不闻不问;偶尔打个电话,也少嘘寒问暖,更不要说关心孩子的精神状况了;往往是听到不如意的,就一顿训斥,拿“再不学好,回来一顿打”相威胁。也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鞭长莫及感到很无奈,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被动远离子女,即使心有所想,但一旦忙起来,电话的联系也就不多了。

三、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困境突围

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在学生的成长、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专家们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启蒙教育的奠基性人格的形成,二是父母言行举止的渗透性的潜移默化,三是与生俱来的权威性的血缘伦理,四是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五是灵活性地随事而动。高职阶段的学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家校配合教育。因此,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监护人的角色意识则尤为重要。

1.家长要学会弥补教育缺失

父母与子女建立的良好关系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是任何其他关系都不能替代的。它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将来步入社会的奠基,更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家长虽然已经缺席了子女的成长过程,但应努力创造条件,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带来的不良影响。虽然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已经长大,但他们的成长仍离不开家长关注的目光。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人生的盛宴》一文中,这样写道: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不能说是哲学。在林语堂看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的。无论何时家庭的温暖都是心灵的避风港,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长与留守学生要做到“隔距不隔心”,不管相隔多远,也要努力做好拉近情感距离的“三个一”,即:每周一个电话,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每天一个电话;每月与教师进行一次沟通(电话微信皆可);每学期最起码要有一次探访(最好能每月一次)。家长要特别的注意,每次来电或探视,不能一味地只问学业,不问生活,更不能一味训斥威胁,而没有感情上的投入。沟通方式很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耐心细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真心呵护。另外,家长们千万不能因为无法亲自照顾留守的子女而产生愧疚心理后,就一味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欠缺。必要的学业上的用品是应该大力提供的,但过度的物质满足是大忌。所谓过犹不及,经济供给过足,往往为留守高职学生的越轨行为制造温床、提供便利,甚至可能会促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2.监管人要树立角色意识

作为监管人,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亲戚朋友,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担负起教养高职留守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的气氛,对他们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更不能因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就低看一眼,甚至不闻不问。严爱结合是监管人应尽的责任,情感和理智双管齐下,才能让留守高职生在和谐温馨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学校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功能,在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中,要通过举办家长会等活动,对监护人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使监护人懂得“高职留守学生”的特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不要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从而加大对留守学生爱的筹码,进而变为溺爱。监护人应该多给予高职留守学生心理上的关爱,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但要避免唠叨。第二,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留有自己的空间。对待即将成年的高职留守学生,要因时、因事分别对待,切忌简单粗暴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应说明原因,做好留守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误会产生,造成彼此的隔膜,要努力消除代沟的隔阂。第三,监护人有责任及时帮助高职留守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如果因自身能力不足确实不能解决留守学生的困难,则应和留守学生共同想办法,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漠然置之。对一些实在棘手的问题,可以电话请教别人,甚至直接和他们的父母沟通。总之,要让留守学生感觉到,你是非常愿意,也非常努力地在帮助他们,从而拉近彼此的情感。唯其如此,留守学生才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才可避免他们走极端。

3.进行个案跟踪,健全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支持系统

把几个问题比较棘手的高职留守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家访式个案跟踪,与监护人和学生的父母长期友好关注,及时分析他们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做法,积极做好引导。有些学生与家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虽然短时期由于学校的介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事物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反复性,所以继续深入学生家庭,继续与家长保持深入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以实现根本解决矛盾。用同志的话说,要确定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突出的本质,就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如此才可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不同于他事物的原因,或特殊根据,由此才可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高职留守学生和其监护人,有必要进行个案跟踪。采取纵横交错研究、动静研究相结合,将研究触角深入到高职留守学生家庭内部,建立专门的研究档案,最终形成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典型个案报告,从而建立学校教育积极介入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机制。这种个案跟踪中,学校以家访的方式主动配合家长的教育过程,保证了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摆脱了“被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实现了家长的自主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使高效的家庭教育模式逐渐成型,学校、家庭教育一条龙的教育链步入正轨,高职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支持系统得到健全。家访式个案跟踪,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促使监护人和留守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更可贵的是,可以培养一批善于通过案例跟踪进行研究的教师,极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诸多研究显示,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高职留守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养成。它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关联,发挥着立体的多重功效。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应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给予积极密切的关注。不管是高职还是中小学留守学生都是相当大的群体,他们同样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把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高度联系在一起,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的研究、理念的创新紧密结合,从而与时俱进,研究有效的对策,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之路更加科学化、职业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吕绍清.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双熏冲突(下)[J].中国发展观察,2005(9).

[2]吴霓等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李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1).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4

1.缺少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近些年来我国留守、单亲、离异的家庭不断增多,从而越来越多由于家庭中父母缺位而导致的青少年问题越来越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这些家庭不能够给予正确、健全的家庭教育,甚至对孩子放任不管。在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严重缺乏关心、爱护、安全感和存在感,同时与家人或抚养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因此导致其身心健康发展不健全。另外,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也是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因素之一,教育中有的父母态度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只会采用命令的语气,再者就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在这两种偏激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形成偏执、任性、易怒的心理特征。面对于“不健全的爱”和“畸形的爱”,学生的身心无法健康成长,久而久之,更容易出现自闭、抑郁等心理,同时还会出现内罚和外罚两种表现,内罚就是自我伤害甚至自残,外罚主要是对其他学生使用暴力,即现在所讲的校园暴力欺凌行为。

2.长期面对家庭冲突和暴力。家庭环境也是促使学生形成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中如果长期存在冲突和暴力,就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和小学生年龄阶段,靠模仿进行记忆和成长,如果学生在充满暴力和冲突的家庭中成长,就会对家长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并在潜意识之中形成自己处理相应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采用错误的方法甚至是暴力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校园欺凌行为。学生人生第一次接触暴力就是从家长方面获得,如果家长存在不良行为,子女就会同时受到相当的伤害,尤其是对子女进行家暴,会造成学生心理极度扭曲,进而形成暴力倾向,如果不及时制止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并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例如,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经常性打骂子女,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会造成学生的叛逆和逆反心理。由于子女对于父母的打骂行为无法反抗,就会将怒气嫁接到社会中较为弱势的群体之中,进而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

二、农村初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防范中家庭教育的对策

1.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首先就要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成熟和发展。在初中生年龄阶段,其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再者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叛逆心理,从而会产生脾气暴躁、任性等心理特征,此时就需要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认同,并且能够进行深刻的自我分析,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其他方面,如学习、爱好等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优点,培养自己养成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对他人宽厚的态度,最终有效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正确的沟通、交流。另外,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或者是问题时学会用理智的方法来解决,进而有效避免自己成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参与者,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几率。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5

关键词:逆反心理;亲子关系;青春期;家庭教育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时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1]。面对这一问题,教育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如教育不当就会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想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养育观念,建立科学的育子理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家长应该对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所了解,然后运用孩子能够接受并且有效的方法与孩子相处,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人的发展阶段里有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2],心理学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孩子为什么会逆反。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提前了解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而且家长可以针对逆反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一、潘多拉效应

宙斯交给潘多拉一个魔盒,告诉潘多拉千万不要打开,结果出于好奇的潘多拉打开魔盒后灾难降临,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想做就是潘多拉效应。例如家长朋友们经常告诉孩子:千万不要马虎、千万不要打架、千万别谈恋爱、千万别考砸了、千万别让我们失望……结果孩子偏偏产生家长不愿意看到的行为,因为家长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做,而且孩子会接受暗示在头脑里形成家长言语提示的景象。应对策略家长们要正面具体化表达自己想要的,并且和孩子探讨“你可以做什么?你有能力做什么?你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口头告诉孩子规则,要求孩子不要做什么,这样孩子感觉不到家人的温暖,只觉得家长是在要求自己,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家长可能不会爱自己。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但是有限制的爱,家长可以蹲下身子来问问孩子“我最近表现得怎么样?”告诉孩子自己第一次当父母,你第一次当孩子,大家都互相理解、好好学习。告诉孩子,如果犯了错误,家长惩罚也只是针对犯错误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让孩子明白家长的爱是无条件但有限制,这样既让孩子掌握了做事的分寸和规则,也得到了家长最无私和热烈的爱。

二、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例如父母整天喋喋不休也会让子女不胜其烦,既然家长们的唠叨不起作用就不用浪费口舌了,避免“嘴刚张,耳已闭”。但是我们可以有事说事且就事论事,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不论自己想做或者不想做的事情,背后一直有人催促你或者唠叨你,你会是什么感觉,我想没有一位家长会说“我愿意”。应对策略大家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的事情,在孩子急需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建议和帮助,多倾听孩子说什么,少唠叨自己认为的对错。倾听也不是随随便便地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或一天经历的事情,倾听有以下几个不好的习惯,希望家长避免。

1.选择性倾听

选择听自己关注的部分,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家和你说事的时候,请放下手里的工作、家务和手机,专心听孩子说的内容并表示好奇。有的家长说自己没有时间,那可以告诉孩子现在确实很忙,一会儿忙完再听,请注意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但是这样的情况不要经常发生,毕竟你现在不花费时间在孩子身上,后面将会用一生的时间操心孩子的事情。

2.不恰当地打断

不要自己觉得话题无聊就打断孩子的话。另外,你不是孩子你怎么知道孩子的想法。我曾经在一个奶茶店看到这样一幕:孩子说我要一杯百香果味道的奶茶,妈妈和店员说“他不喝百香果味儿的,他爱喝草莓的……”就算你的孩子经常喝草莓的,怎么这次就不能喝别的味道的?更何况这杯奶茶是孩子喝,不是你喝,所以请听孩子说,不要干涉孩子太多。

3.批判性倾听

这是属于孩子的故事,我们表示好奇和欣赏就好,如果孩子需要家长的指导会主动提出的。我们倾听的时候要不建议、不评论、不反对,用积极的语言鼓励欣赏孩子,在孩子行动之前或者在孩子努力有进步时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肯定。比如:点头表示肯定,然后说“哦,是这样啊,你做得很用心、很认真、很努力、很厉害……”教育孩子要用情用心不用力。

三、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当外在的劝导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的影响产生反向的反应[3]。例如家长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批评或否定子女,不留面子,给孩子贴各种标签:家长说孩子总是磨蹭、总是错了就找借口……如果孩子出于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和家长们发生争吵,结果家长的情绪激动,然后导致更严重的结果发生。父母面对孩子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不稳定而影响孩子,不要在冲动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或者教育孩子,可以先暂时离开让自己情绪激动的场合,等冷静下来后和孩子商量、探讨并且给出自己的合理建议,最终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应对策略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拒绝贴标签,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家庭互动游戏

利用吐槽公式进行平等沟通:因为你做了X,我的感受是Y,所以请你做Z。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作为家长的你很生气,会有批评孩子的想法,那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吐槽活动:因为你没有认真答卷马虎丢了很多分,我的感受是觉得很可惜也有点生气,所以请你下次认真一点,多检查一遍。其实这种方法是非暴力沟通的一种变式,家长以尊重和谦卑的态度描述客观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愿望。但是注意:一定要是家长和孩子互相吐槽,不能只有家长自己吐槽。

2.家人专属卡片

还有一个活动:家庭成员可以每个人都制作一张专属卡片,比如家长给孩子制作的:他/她喜欢我对他/她说……他/她喜欢我对他/她做……他/她开心时希望我……他/她伤心时希望我……夫妻之间也可以制作卡片,卡片制作好后放在容易看得到的地方来提醒自己。完整的家庭是每个人更加爱自己,然后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爱。

四、负性情绪偏差

个体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会优先加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家长会格外注意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经常拿自己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比较,如果真想比,也应该拿自己和别人家优秀孩子的家长比,这样进步的空间才会特别大。还有大部分的家长经常关注孩子做得不好的方面,例如孩子考试87分,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是如何努力得到这87分的,而不是询问孩子13分丢哪了或者学校有多少名同学考了87分。应对策略家长要给予孩子积极关注,关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价值观和情感、目的和动机的积极方面,重视孩子是怎么做到的、是怎么克服困难的、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为什么做得这么好等。家长们应该拓宽关注面,多关注孩子的正面信息,给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从内在认同自己,增强自尊和自信,有信心面对困难,有恒心迎接挑战,增强自我成长的综合素养。青春期是中学生成长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思想叛逆,不听话与父母顶嘴或大吵大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影响。青春期问题处理得好,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摇篮,也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相对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更加具有专一性[5]。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无时无刻不牵挂,孩子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也最长,因此,父母更容易全方位地“读懂”自己的孩子。与此同时,孩子因为信任父母,在父母面前更能毫无保留地表达个性,这也能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修养与教育方法,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避免孩子产生不合理的逆反行为,进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加瑜.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2):56-59.

[2]魏培美.花开有序静待成长——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调节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24-25.

[3]曹玉林.如何正确认识青春叛逆期的孩子[J].中国农村教育,2018(14):7-8.

[4]李淑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J].职业技术,2008(7):48.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6

【关键词】家访;中职教育;重要性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活泼叛逆、注意力难集中、成绩低下的现象,这给教师的班级管理出了不小的难题。家访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对学生的教育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教育是一种责任,家访是一座桥梁,作为中职教师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要重视家访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一、积极有效的家访,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情况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很多中职学校的孩子都缺少家长的关心关注与耐心沟通,这就造成了他们内心敏感又渴望关注的心理。教师走进学生的家庭,不仅鼓舞了学生,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中职学校就不会有大出息,从而放弃了对孩子的督促和关心。通过家访,让家长了解中职学校的技能教育与就业前景,增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信心,孩子掌握扎实技能了,同样可以高薪就业,同样可以成人成才。在我带的13级幼师班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叫平安。平安在班里的表现时好时坏,我经常电话家访。通过他的母亲,我得知平安的情绪起落与他的父亲有密切的关系。他父亲的脾气非常不好,有时急躁起来就骂他说他学习不好没出息。于是他就不和他父亲说话,而每到这时平安在学校的表现就会很糟糕。针对这个情况,我和他父亲约定好家访的时间,跟他反映了平安在学校的表现并一起分析,他父亲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表示以后会妥善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并会和平安母亲一起督促孩子的学习。第二天,平安高兴地告诉我,他父亲答应给他换一部心仪的新手机,但条件是期末考试要考进全班前十五名。此后,平安转变很大,上课也比以前认真很多。期末考试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他父亲一定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二、正面鼓励式家访,让学生转变负面的思想

很多学生害怕家访甚至怨恨家访,使得家访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害怕老师向父母“告状”。家访不应只是孩子犯错误的通知渠道,更应该是孩子全面情况的反馈途径。赏识教育更适合中职学校的孩子,他们在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下,转变自身,增强自信,同时也会更愿意与家长、教师沟通内心的想法,减少了叛逆行为和负面思想。在我带的16级导游班中,有一位叫小旭的学生。开学初的家访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可是小旭却课后找我要求不去他家家访,我询问原因他不说话。到了与他家长约定好的时间,我还是敲了他家的门。看见他局促不安的神情,我大致知晓了他心中的想法。所以我开门见山地对他父母说:“小旭在学校表现很好,这次来家访主要是了解一下他的家庭情况以及初中的学习情况。”听到这话,小旭明显放松了下来,和父母一起与我交流开来。结束后,小旭主动要求送我下楼,途中他对我说:“老师,谢谢您。之前不让您来家访就是怕您跟我父母说我表现不好,我不想让我父母担心。现在才知道,原来您是来夸我的,哈哈。”“我不会无缘无故说一个孩子不好,更不会在父母面前冒失地‘告状’的。”“谢谢老师。刚刚听您说,中职三年混也能混下来,这三年反正要在学校,不如珍惜时间好好学,以后一样会有好出路,对我触动很深。我觉得我不能荒废这三年,我希望让我父母对我刮目相看。”我笑着对他点点头。后来的考试中,小旭一直是班级前三名,也顺利考取了导游证。

三、主动长效的家访,让教师提高教育的质量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7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德育应用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起到核心调度作用。近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都大大提高。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已成为当前中职院校对班主任培训的重点。在临沂市技师学院担任学期教育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德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逐渐总结出了对班级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关键点。

一、性格引导关键点:培养积极、自信的学生

现阶段,中职院校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虽然职业教育在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但中职院校的招生门槛仍然低于普通高中,学生对于中职教育的认识也大都是“上中职学技术是为找工作”。中职学生年龄大多是15~19岁,正处于青春期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学生开始注意自身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自我评价中,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地位,对他人针对自己个性特征的评价非常敏感,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受到批评和重大打击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依据。由于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成绩偏低,学生普遍缺乏自信,这一现象,使得学生面对未来学业中的困难和疑惑,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中职院校班主任不能像普通高中班主任那样利用分数来激励学生,那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班主任自身积极的心态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方面。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需要具备温和、谦逊、热情、果断的性格,还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一名班主任的积极与自信。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笔者一直把培养学生自信放到首位,原因是不想让学生们因为缺乏自信而错失机会。学生来到临沂技师学院,本身是有些不甘心的,往往对于未来也缺乏足够的自信。曾经一个同学问笔者:“老师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笔者说4000多吧。她马上说:“我之前打工卖化妆品赚的钱都可以那么多,为什么我还要去上学,不如去打工就可以了。”突然听到这个问题时,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她答案。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寻找到一个很好的答案。这是台湾地区文化部部长龙应台写给孩子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孩子,我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比别人更多的选择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了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了尊严,成就和尊严给你快乐。”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随后,以这封信为主题召开了一次班会。这个答案不仅告诉学生现在努力的理由,也告诉我们,作为老师,帮助学生寻找到职业的成就和自信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教育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次品教育”,中职学校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从专业能力、人格魅力和威慑力上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让学生感到自信满满的能量棒,从而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学生对生活充满自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二、时间利用关键点:合理利用学习之外的时空

校园生活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段美好而又难忘的时光。十一月末的大雪,使整个临沂技师学院的校园银装素裹,此时学生喊笔者一起去参加学院组织的堆雪人大赛,笔者的灵感也一下被激发出来,何不由此做一个连自己都未曾尝试的挑战,利用这次机会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由此,笔者和学生们开始了一个有趣的室外活动。笔者首先提出了设想,目标是要堆一个全校最高大威猛的雪狮子。学生们开始时对此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怀疑,很多学生认为这个题目太难了,但在笔者的坚持下,他们很快开始分工。有人拿来了工具,有人开始扫雪,还有人将一个特大的雪球从百米远处推过来。很快,我们的“冰雪勇士”——一头非常完美的雪狮子堆成了。狮子的造型非常生动,如同雕刻的石狮子一般,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他们最擅长的环节。最后,同学们合影留念,笔者数了下照片上的人数,全班无一人逃离这冰天雪地,事后很多学生发来消息,表达自己完成这项挑战的欣喜。对于班主任来说,这个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了“信心”的重要性,而且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对于学生是一次有意义的德育课。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一项“活”的工作。它需要积极的情态、健康的内容,但更需要能产生良好效果的方式。中职学校的学生厌学情绪浓,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基础差。他们的行为习惯差,是因为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管带和科学的训练。他们之所以“难教难管”,不是抗拒我们的教育内容,而是排斥我们的教育方式。利用学习之外的时空,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与学生发生互动,这种教育更容易让学生参与和互动,学生不是为成绩和奖励去努力,而是一种无利害的师生交流,也是班级磨合的重要途径。

三、偏差生转变关键点:拿什么来转变我的学生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叛逆是一个人成熟的必经之路,叛逆心理源自青少年认知的独立性发展,一个叛逆的孩子首先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其发现了成人世界的不足,制度的不足,并对此进行反抗。从不叛逆的孩子更可能在未来独立求生过程中遇到挫折、懦弱且不受人喜欢。”联想自身青少年的经历,笔者认为很多人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在我们的中学时期班级中叛逆的“坏孩子”,现在也有很多成为优秀的人才。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否定一个现在表现有偏差的学生,就像我们不能否定过去的自己或同学一样。对一些存在“破罐子破摔”心理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探知到这一认知失调的原因所在。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只会得到反抗或无视,因为对于自尊心被摧残殆尽的学生,批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曾经,笔者班上一名年龄最小的学生,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一门科目作业,被科目老师当众批评,事后该学生打算放弃这门科目的学习并找笔者请假。问清缘由后,笔者并没有对她说教,而是要求他拨通父母的电话征求父母的意见。接起她母亲的电话,笔者对这位学生近期的进步逐一列举,并指出他需要提高和进步的方向。父母听后也打消了给她请假的想法,学生自身对自己的优点也似乎有些惊讶。随后,我们之间开始进行单独沟通,并向她承诺只要她下次按时上课并完成作业,代课老师一定会在月评比中给予奖励。随后通过与代课老师的配合和后期观察,这位学生也逐渐转变对老师的偏见,并喜欢上了这门科目。自尊的重建是中职学校偏差生转变的关键问题。对待有“破罐子破摔”心结的学生,首先要先跟他们,架起师生间的理解的情感纽带,慢慢培养学生自尊心;其次是先扬后抑,通过“要求—承诺”逐级提要求,先小后大多元化鼓励学生进步;最后是先情后理,在保障师生关系的同时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人情关怀。对偏差生的了解,谈话是非常重要的方法。班主任有目的地找个别偏差生谈话,或以家长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谈话,可以深入了解偏差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在谈话过程中,态度要和蔼、亲切、自然,要善于启发学生讲心里话,找准要害施加转化措施。另外,班主任对待偏差生,不仅要做一名“消防员”,更要做一名“老中医”,在理想信念、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和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展开德育工作,例如,召开主题班会认真讨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成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尊、自爱、自强的含义;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当然,必要的警告和惩戒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知道打架斗殴是要承担后果的却偏偏又去打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存在着侥幸心理:“或许老师不会发觉”“或许不会受处理”“在校外打架,校方不会知道,不会承担责任”等想法。班主任要在第一时间将这些假设去除,防患于未然。

四、小结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8

【关键词】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情商塑造

一、情商概念阐述

情商也可以称为情绪智力,其概念与智商的概念相对应,主要指的是人所拥有的意志力、情绪控制力及抗挫折能力等品质。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使得他们的情商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粗暴易冲动、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一些美国专家们认为,情商包含对于自身情绪的认知、对于自身情绪的管理和对于自身情绪的激励以及了解他人的情绪。认知自身情绪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对于情绪的管理能够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对于自身情绪的激励能够帮助自身走出人生低谷,了解他人的情绪则能够帮助自身和他人进行正确的交往,实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情商并不像智商那样可以利用分数来进行展现,只能通过一个人的表现来进行判断。心理学家认为,情商越高的人,社交能力就越强,且不容易陷入到恐慌当中。这类人情感生活更加丰富,无论是和他人在一起还是独处都能够感到快乐。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与他的童年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所以,对于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进行情商塑造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情商对于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影响探究

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是指在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些儿童的父母无法留在孩子身边,从而使得这些儿童只能跟随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这些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他们身边,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同时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所以这些儿童经常会利用一些叛逆的行为引起他们父母的关注。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事物的对错认识不清,且容易学习和模仿一些不良行为,加之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叛逆特征,使得很多学生想尽办法脱离家庭和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如果这些儿童的叛逆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民族地区的儿童道德问题发生,其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感、缺乏尊重、缺乏同情心等。近年来,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逐步受到更多方面的关注,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环境、年龄及家庭情况等因素,造成了他们情商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且容易出现负面、消极以及自卑的情绪,不容易受到控制。所以,对于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地学校方面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对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商进行合理塑造,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以及管理和激励自己,从而得到更好的成长。在一部分民族地区中,会有一半以上的儿童父母为了生存到城市中打工,使得近些年来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人数逐步增多。通常来看,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包括单亲教育型、隔代教育型以及寄养教育型。单亲教育型指的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留下教育孩子,一般来说留下来的都是孩子的母亲;隔代教育型指的是父母双方都选择外出打工,孩子和爷爷、奶奶或者姥姥、老爷生活在一起;寄养教育型则是把孩子寄养在亲属或者朋友家中。处于这个成长时期的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极容易产生情绪发展的异常,具体表现为自卑、孤僻、焦虑、忧郁、懒散、厌学、敏感、逆反等。一些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保护而变得内向和懦弱,且对任何人都会保持戒备。同时,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会产生焦虑心态。另外一方面,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需要父母从小进行培养,而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且每一个留守儿童都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行为障碍,如不写作业、痴迷网络等。对于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商进行塑造,首先要从引导留守儿童自控和自我激励等方面进行入手,帮助他们在离开父母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其次,逐步通过多种方式消除沟通障碍,帮助留守儿童能够和其他学生和谐相处。

三、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情商塑造途径分析

(一)课堂渗透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养成,利用一切机会对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渗透。通过对课堂内容的设计,把生活常识渗透到对孩子们的教育过程中。例如,在每次完成教学内容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学习到了什么?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在这种讨论过程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会思考和为人处世。通过讨论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慢慢学会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从而逐渐学会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去多思考和多分析,不再粗暴简单地处理问题,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去认清真相,不再像以往一样妄下结论。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会逐渐学会尊重他人,这同样也是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条件。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终促进情商的塑造和培养。

(二)活动磨砺

在班级当中组织的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平台。班级活动同样也是进行班务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且要多采用合作式的活动方式进行。这样一来,对于培养留守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做好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工作,需要班主任结合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活动方案,从而使得所设计的班级活动能够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活动目标的明确,留守儿童的特点是不善于交流并且较为内向,一些留守儿童特别胆小,发言的时候甚至会语无伦次。所以,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活动时,要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特点,开展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情商塑造的活动,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讲故事、唱歌跳舞、演小品等方式,让留守儿童们参与进来,并且愿意精心进行准备。通过展示自我的过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情商的塑造,留守儿童会逐渐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学习,进而学会热爱生活。

(三)家教升华

学生在家里的时间比在学校的时间要长,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受到家庭环境的重要影响。如果家庭环境糟糕,整天吵闹,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形成孤僻和叛逆的性格。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学校方面应该定期开设家长会和家庭教育培训会议等,教会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姥姥、老爷以及亲戚朋友如何去教育孩子,充分解决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的难题。低年级的学生要和家长一起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并且要求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家长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尽到监护人的职责。学校方面可以建立各个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家长微信群或者QQ群,和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并且组织在线研讨,分享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经验,得到更好的教育提升。同时,也可以在儿童节、母亲节等一些节日组织学生们通过绘画或者写作等方式向他们的父母表达情感,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状态。

四、结束语

情商,实际上就是人们的灵魂,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于对学生进行情商的塑造。帮助学生进行情商塑造,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情商的塑造,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得每一个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都能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本文首先对情商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就情商对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影响进行探究;最后对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情商塑造途径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情商塑造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邵崇祖.关注情商因素,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J].学周刊,2016(31):215-216.

[2]郭金峰,宁锦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1):42-43.

[3]留守儿童的定义检讨与规模估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9-55.

[4]白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