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活动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高校经济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经济活动范文1

关键词:高校;合同;风险;管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高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性不断增强,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对外合同行为日趋频繁。因此,防范高校合同风险,对于维护高校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科学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一、新时期高校合同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所谓高校对外合同行为,是指高校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对外实施的一种旨在确立各自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高校合同风险管控则是高校对合同立项、谈判、起草、审查、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争议的解决处理等环节予以规范和审查监督的行为。合同风险管控存在于合同立项到合同履行完成整个过程,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极有可能使高校出现法律风险或陷入合同纠纷,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加强高校合同管理,提高高校合同风险管控能力,不仅促进高校规范化管理,而且将有助于高校在对外经济交往中避免经济合同纠纷的出现,最大限度地维护高校的利益。

(一)高校合同类型的有限性

高校参与对外经济活动所签订的合同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高校特色。高校主要是围绕产、学、研等方面参与经济活动,合同内容主要涉及基本建设、招标采购、技术研发转让、招商引资、学校日常设施修缮和维护以及房产租赁等方面,对外合同主要包含上述几大类,在合同类型及内容上较易于把握。这种较为封闭的、有限的合同类型为高校合同签订及合同的风险管控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高校合同签订涉及部门多

高校合同从立项、签订到履行整个过程往往不是某一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对单一合同而言,往往有多个部门的参与。就笔者所掌握某高校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流程来看,通常要经过使用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监督等多个部门的会签,重要合同还要提请法律顾问审核把关,最后由学校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署才能得以实施。而实施的主体一般表现为需求部门与相关主管部门配合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所以,可以看出在高校合同管理过程中牵涉的部门多,管理程序性强以及合同的审签与合同的履行的分离等诸多特点。对高校合同的风险管控不应只停留于合同文本的签订,而应该结合高校对外合同的自身特点,加强合同履行的动态管理,以期达到风险管控的目的。

三、新时期高校对外经济合同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风险管控意识不强

高校合同风险管控是指以高校自身为合同主体即合同当事人的合同的立项、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行为的审计、监督和控制的完整的动态行为。这就要求高校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以及管控法律风险的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部分管理人员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工作思维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对合同管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以采购合同为例,实际签订和履行合同部门往往把签订合同看做包袱,只为应付审计监督部门,草率签订合同。实际履行中也存在不按照合同约定行为,更看重传统人情、习惯等,以人情、习惯做法代替合同约定条款,将合同束之高阁情况较为普遍。在整个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管、办及监督各部门多流于形式,走过场,使得高校合同风险管控面临真空化,得不到实际落实。

(二)合同签订形式化,合同内容不严谨

合同行为是规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在签订合同时,当事人双方应该在合同文本中明确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以及履行地,履行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途径等主要条款,防范因合同内容不严谨、用词不当等导致合同纠纷的发生。时下部分高校在对外经济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采取形式化,对合同内容把关不严,用词不专业现象比较普遍,这都给高校带来极大的合同风险。

(三)合同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对高校的经济合同的风险管控涉及高校利益的维护,更体现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防范。高校经济合同由于其自身特点,合同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大等因素影响,容易在合同签订以及履行过程中损害高校利益以及滋生腐败等问题,特别在一些大型基建工程及物资设备招标采购等方面更易出现。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是防范高校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腐败滋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利器。但实际情况是,尽管我国高校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多从制度上引入了监察审计,但是由于多是从宏观制度层面引入,缺乏相应的审计监督实施细则。使得审计监督部门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的位置相对尴尬,缺乏对合同的实施的有效干预,对合同履行情况难以做到完全掌握。

(四)合同缺乏有效归档管理

当前,高校在合同管理层面普遍存在没有专门的合同档案管理部门,合同管理混乱。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对本部门负责的合同进行管理,例如,基建后勤部门管理基建项目合同、各种采购合同则分散由各采购或使用单位进行管理。这样的分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从宏观上对学校的对外合同的掌控,不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整体运行情况,将会给高校带来潜在的经济合同风险以及存在合同纠纷的隐患。

四、强化高校合同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如果缺乏制度的完善都不会顺利开展。对高校合同风险的管控也是如此,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律化,首先就得从制度的完善着手,加强高校的合同管理制度建设,以规范高校的合同管理行为。

1.高校合同管理实施细则

高校合同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制定切合高校实际的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中应明确合同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合同的立项、订立、审查、会签、合同的签署、履行、合同变更、解除、终止以及纠纷处理机制等;同时也应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设立合同专用章制度;合同归档制度以及相应的处罚规定。高校合同管理实施细则的出台将会改变当前高校合同管理上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将会有助于高校合同行为的规范化运行,降低高校合同风险。

2.高校合同的会签制度

会签制度是高校相关部门参与具体合同管理的有效方式。会签制度对于高校对外合同行为具有防火墙作用,对于杜绝违纪,维护学校利益以及保障合同行为程序合法性上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例如一项采购合同,采购职能部门要负责合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合同对方资信情况审查,对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效益性负责;财务部门要对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规定、合同款项支付是否有经费来源保障等进行审查,对合同标的价格、结算方式、票据等方面进行审查;监察审计部门要审核合同签订程序和内容是否合法、合规,参与审查对方的资信情况,负责从合同立项到合同履行全过程监督,参与重大合同项目的论证、考察、招标投标、合同谈判,负责审核涉及办理结算审计的合同内容等。合同的会签审批制度,应该制定统一格式文件,按照合同涉及管理部门逐一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实行流程式审批,以实现合同行为的实体合法和程序合规。

3.合同主体资格审查及信用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对外签订合同在主体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未对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应当在制度上明确在签订合同前,由相关部门对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以及对方以往的信用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对相关履约情况和信用记录登记在案;逐渐完善高校的信用登记评价体系,以期使学校在对外交往中与信用优良合作伙伴进行长期合作,降低学校的合同风险。

4.建立授权委托制度

在我国民法上,高校作为整体对外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高校对外开展经济活动只能以学校名义进行,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对外签订合同的法定签约人,任何二级单位及个人未经学校授权均不能对外实施合同行为。因此,必须建立授权委托制度,学校法定代表人可以签发《授权委托书》委托学校副校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委托人签订合同,《授权委托书》必须载明具体的人、事项以及期限,委托人不得将事项擅自委托他人,签订合同时不得超越和滥用权限。

5.完善合同监督体系

合同监督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于合同的订立、履行直至终止全过程。建立和完善合同跟踪监督体系对合同行为的合法性以及维护学校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积极意义。针对高校合同行为的具体特点,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优势,除对合同文本条款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外,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也应该进行实时监督,对用款情况等进行跟踪审计,保证合同在预算内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护学校利益。

高校对外开展经济活动具有典型高校特点,对外合同行为类型上易于把握,因此,应该积极推行高校对外合同格式文本化。以国家相关部门的合同示范文本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修订,形成高校自身的合同示范文本,将有利于避免由于合同管理人员法律专业水平不足带来的合同风险。

(二)合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

1.培养提高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

高校应该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教职员工的法律意识。特别针对合同管理人员及合同参与人员更应该进行法律普及,增强他们自觉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的意识。合同行为是法律行为,合同管理人员应该牢固树立把《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合同行为的依据的意识,摒弃那种不看合同文本,将合同束之高阁,一切以人情和习惯作为办事依据的想法。

2.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高校合同管理牵涉到方方面面知识,如法律、审计、财会、基建等专业性相当强的学科知识,从业人员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将很难完成工作。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如定期培训,招聘专业人员充实队伍等诸多形式,改善合同管理队伍业务水平现状。有了更加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队伍,高校合同管理才能更加高效、专业,高校治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总之,合同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合同关系也是一种法律关系。任何合同相关事项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以法律作为基石,合同管理相关制度作为指引,全面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才能真正提高高校合同管理水平,防范合同风险的出现,实现对高校合同风险的全面管控。

参考文献:

[1]冉福松.浅议新时期高校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8(08).

[2]程秋梅.论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9(02).

[3]宋少君.企业合同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J].化工之友,2007(07).

高校经济活动范文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合同作为连接市场交易主体间的重要纽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传统观念中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逐渐被社会普遍认可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日益密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更多的参与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表现的越来越活跃。经济合同作为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形式,有的高等院校因缺乏对经济合同的足够重视,没有统一的合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经济问题时责任不明确,法律纠纷频频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成为高校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健康、安全与否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观念淡薄,风险意识不强。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应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办事,有效地规避风险。然而很多高校由于对经济合同中存在的法律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把经济合同简单的理解为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一种书面记录而不注意保管,有时甚至碍于面子、人情等不签订任何书面交易凭据,或者只是抱着一种“走过场”的心态草率的签订经济合同[1]。这显然没有认识到合同与市场、合同法律、合同管理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导致合同签订生效后,在履行过程中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潜在财务风险。

2.经济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不落实。首先,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的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确定缺乏统一的管理,有的高校也主要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并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其次,经济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由于经济合同的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很少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把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简单的事务性工作,甚至直接指定由一般办公人员管理合同,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证高校在经济活动中规避风险的要求。最后,缺乏具体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网络,高校现有的相关规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重要的高校管理工作来抓。因此,一旦发生经济合同纠纷,由于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学校自身来承担。

3.经济合同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与外单位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够严谨,不严谨就是指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准确和不全面,容易引起误解和产生歧义,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订立合法有效的经济合同,应体现双方的真实意见。不能只讲正面,不讲反面,如果经济合同本身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那么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则很难处理,最危险的还是其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

4.经济合同履行,缺乏监督。经济合同是高校行政管理,特别是高校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如果对经济合同管理、履行缺乏监督,常常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单位视经济合同为儿戏,不依法签订经济合同,或签订后经济合同后,高兴就履约,不高兴就不履约[3]。需要变更或解除的经济合同,不按法定程序办理,口头打个招呼或找个电话,草率了事。作为签订经济合同的主体单位高校,也没有任何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致使高校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损失。

二、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主要对策

1.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司法体系也越来越健全,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和指引。这就要求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和精通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多于复杂,涉及的条款众多,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我国的种类繁多的法律条款,这个时候聘任专业的法律顾问,在学校的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顾问不仅可以为高校在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处理意见,也可以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相关建议。所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体系。高校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经济合同管理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统一制定具体的、明确的和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要以规范合同管理、防范风险、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这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做好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保证和前提。最终,促使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成为学校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方针,并且为防范经济风险起到指导性作用。

3.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国家来说,人才是强国的保障,能有效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对于高校来说,专业的技术人才,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经济合同管理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非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因此,对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应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邀请经济合同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工作;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及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其次,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特别需要引进一批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专业性高级人才,为学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

4.严格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经济合同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能否把好经济合同的签订关和审查关,这是高校提高经济合同履约率的前提和保证。第一,需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的关键,特别是组织审计、财务、招标以及合同起草单位等多部门领导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完成会签手续[5]。第二,需要负责经济合同起草和校对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细致审查,有效推进工作效率。

高校经济活动范文3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理财观念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校财务管理引入理财观念的可行性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市场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这一子系统提出了新的课程。如何适应市场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面临的重要议题。

高校属于社会公益型的非经济实体性质。其财务活动与以提高收入、增加盈利为目的生产经营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是用企业经营效果的考核方式和指标来核算,也不能用精确的数字和金额来衡量其财务成果。但是,高校事业单位所担负的工作和业务活动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占用一定的物力和人力,既要发生劳动占用,也要发生劳动消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这种占用和消耗从价值形式上既表现为货币资金的占用和消耗,同时,如果将这种劳动占用和消耗与事业单位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精神产品等相联系,就不难看出高校的财务活动与企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具有某种共性。例如: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以及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等,这就与企业经营收入决定于营业量有类似之处;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办工玫、委托培训、科技咨询等开展对社会有益的活动而获取一部分资金。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改变以往的“账房先生”形象,积极引进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全方位贯穿于高校的整个行政、财务活动之中,促进高校各项业务活动讲究经济核算,降低物质消耗,加强教育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分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

二、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几项主要内容

1.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成为学校系统决策机构之一。众所周知,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只是一个“记账型”的机构,学校的一切经济活动的决策和实施过程,都是由党政部门或有关教学业务部门负责。作为学校资金管理的枢纽——财务处(科),却被排除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之外,只是在其它部门办理业务时,起一个出纳和记账员的作用。而其它部门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往往重任务、轻效益,即使从形式上满足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要求,也很难科学的评价经费的使用效果。同时也相对削弱了财务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形成经费使用过程的财务管理真空。即便在一定程度上对经费的使用起到了某些限制作用,但相对于教育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要在宏观上管好、微观上用活教育经费,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赋邓与财务部门的职能相适应的决策权、管理权、考核权等。把财务部门作为决策机构之一,参与决策和管理学校的整个经济活动。

2. 实行教育投资项目管理。教育投资项目管理,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教育投资项目选择、拟定,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和项目评估论证,项目选定和实施后的考核、监督、效益评价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投资项目管理,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型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之中。企业在进行生产性投资时,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研究和评估,以防止盲目投资、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务,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损失。具体到教育事业单位能否引进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教育成果、人才成本、经费使用效益等都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对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科研项目的选择等,就很有必要实行项目管理。

对学校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可行性分析评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学校的教育与科研发展规划;项目的使用人群、频率和寿命期如何;项目投资是否在规定的资金运用计划之内;项目的采购程序、地点、价格;项目的经济性管理费用和配套设施,劳务费用及其费用来源;项目建成前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对比分析等等。这些分析评估内容,无不与财务活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改革步伐,改变以往的学校财务部门只管记帐、不管分析,只有负责报销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参与评估的权力的失衡现象,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向多功能方面转化。

3. 引进成本核算管理机制。目前,高校的经济核算仍然是以经费支出为主,不考核利润,缺乏人才成本的核算。但是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投资过程始端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终端是培养对象,即对社会形成的各类高等教育人才为社会财富所做出的贡献。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数量、质量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培养符合这些标准的学生的耗费,才能真实地、综合地反映出该校的投资效益水平。高校人才成本核算就是对高校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的核算。因此,我们从考核高校投资效益的实际出发,应该进行高校人才成本核算。此外,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景来看,计算人才成本,补偿教育支出是考核高校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成本核算原理告诉我们,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计算成本必须正确核算费用,必须采用专门方法处理固定资产折旧、大宗修理费等递延费用。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财务管理必须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的有关方法,考核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确定办学的最佳经济方案,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4. 高校财务订成为高校经济活动的信息源地。要做好教育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评估,必须充分搜集和掌握有关信息资料。学校财务部门在进行财物购置、款项缴拔、转账结算等方面,经常与银行、税务、工商等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发生联系。因而,在财务活动的分析、经济信息的获得方面有较优于学校其它部门的特点。这就说明财务部门有能力作为学校经济活动的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传递经济情报、提供核算资料、反映学校资金状态和信息反馈的作用。目前的学校财务管理一般只机械地对上级提供有关数字报表,而很少为学校内部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资料。同时,有关部门也不习惯进行财务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这就容易出现办事盲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对教育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造成工作上的失误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从当前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只有使高校财务部门成为高校经济活动的信息源地,才能使财务工作由单纯的事后反映变为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反映,使过时的数据变为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资料,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

高校经济活动范文4

一、高校图书馆与经济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与经济的关系的主要表现。经济学常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同时也决定着高校对图书馆的投资力度,进而决定着图书馆的发展规模、水平、质量。而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又对学生素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而推动人才的培养,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经济行为最初都是在国家下拨经费短缺、商品经济大肆冲击的背景下形成的。现在有人提出“文化市场化”、“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化”,图书馆的经济活动也形式多样:信息咨询、收集;多次文献加工;多媒体文献服务;各类型辅导班;办公文具、图书馆设备制造;开办书店等。这无疑对图书馆的经济行为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那么高校图书馆的经济现象是权宜之计,还是必由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不管结果怎样,目前,高校图书馆经济的资源配置要突出它的教育性、服务性、合理性、效益性原则,时刻注意高校图书馆是为师生服务的。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服务是图书馆立足之本,不可主次不分、喧宾夺主,太看重其经济活动,不注重其社会效益。

二、高校图书馆的经济活动的表现

(一)信息服务社会化

1.馆藏形式丰富、内容增加。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已经突破了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范畴,扩展、延伸为一个内容更为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图书馆馆藏体系。一是收藏形式的丰富,从只收藏印刷品文献到全面收藏以所有的介质为载体的文献,如电子文献、手稿、艺术品等;二是收藏内容上的拓展,现代图书馆不仅要收藏和传播一般性的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收藏和传播经济信息知识。因此,馆藏已经从单一的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扩展为包括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信息资源。

2.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服务。借鉴商业领域的用户模式,我们将高校图书馆的用户服务概括为:考虑周全的服务战略、用户驱动的服务体系、用户友好的员工。用一流的设备、规划,丰富的馆藏、前沿技术。专业能力强的员工与良好的服务态度去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及时、准确、优质的服务。用户需要什么。图书馆就必须以满足其需求为服务目标,针对用户的需求情况,设计服务方案、组织信息、制定检索策略,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全过程的服务。

(二)信息服务网络化

1.加大网络化投入。虽然,我们的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还不够强。但是各级领导已经开始重视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问题,并且抓住时机,狠抓落实,下大力气去实现文献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与重组。近几年,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加大现代化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一些高性能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在高校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与图书馆网络化有着密切联系,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同时,也只有图书馆实现现代化,才能有效地促进网络化的不断完善和扩大。

2.实现资源共享。由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许多高校图书馆之间也实现了联网。联网有利于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是对文献收藏部门的整体而言,文献收藏不仅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而且文献利用要着眼于全局,做到互相调剂、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信息互利”。由于实现了资源共享,加速了文献信息的交流,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前景。

(三)各类型辅导班的开设

1.高校图书馆的有利条件。高校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丰富的馆藏为举办函授教育创造了相对优越的条件。特别是那些建校历史较长的高等院校,人均经费高、馆藏丰富、门类齐全,内部设有采编室、流通、阅览、期刊、信息等部门,全部馆藏实行计算机管理。这些基本条件保证了图书馆有能力直接为函授教育服务。高校图书馆采购部门应根据各系及各专业的教师和学员的需要,及时、有效地采购那些他们满意、适用性强、覆盖面广的图书和资料。把知识信息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函授学员的深处,这对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函授教育的客观需要。函授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它是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育形式,由于有本职工作在,学员听课时间少,在校时间短,这就要求函授学员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很多不懂的地方就需要自己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这时最好的去处就是高校图书馆。另外,函授学员绝大多数为社会在职人员。他们通过一段时期的工作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学习目的明确,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他们能从本职工作或者将要从事的职业出发,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宝贵资源,为自己充电。

三、高校图书馆经济活动的性质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很多活动与经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这些并不意味着高校图书馆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可能像其他商业信息机构一样(证券交易所、社会个人征信机构和职介所等等),去专注于商业信息,去注重信息的实用性、商业性和及时性。而是依然专注于知识信息,在收集和传播信息时注重的是信息的知识性、学术性和人文性,注重的是经典和元典名著的收藏和宣传。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引导社会经济资源不断重新配置上的宏观经济职能是十分有限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实现了“有偿服务”或个别图书馆搞了点对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活动,就认为这代表图书馆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产业上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和学术性都很难使图书馆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职能。在理论上,过分强调图书馆的经济职能就会扭曲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和传递文献信息的社会职能;在实践上,不切实际地去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经济职能,就会做出一些图书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甚至出现各种信息欺诈,或以过时信息收取高额的所谓信息费等不良现象,其结果只会损害图书馆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高校图书馆经济活动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高校图书馆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产生有其外部的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因素。现正在形成的以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开放性为主要内容的大教育体制对图书馆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图书馆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左右未来图书馆经济活动的主因素。开放式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现代媒体教育技术及灵活的支持管理服务,为一切有学习愿望的人提供不受限制的学习时空条件和全方位良好的学习环境。知识经济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地接受、学习新知识,以保证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否提供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以满足教师队伍、科研人员、广大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强烈及广泛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巨大挑战。进入网络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面对着知识、信息服务领域的激烈竞争,迫使我们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增加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

高校经济活动范文5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风险 分析及防范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面对着日益增加的学生数量和教学活动维护费用,财务压力增大,相应的国家教育机构为了解决高校在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采取了拓宽高校财务融资渠道的方式来解决,高校在获得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社会资金支持后,也面临着财务风险问题,本文将结合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进行详细阐述。

1、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分类

1.1、制度性财务风险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对财务管理质量有基础性影响的是财务管理制度,对于高校来说财务管理制度包含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外部制度,这一部分包含着国家对高校与社会经济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一种明确;内部制度是高校根据自身财务管理活动的特点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当前,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高校做的还不够到位,很多高校的财务风险都是因为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财务管理制度对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1.2、固有风险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固有风险是一种常态化的风险。在高校的运行过程中固有风险主要来自财务管理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和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局限性两个方面,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着一定风险的工作。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都是采用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或是非完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因为财务管理本身的高度集中,缺少了群众和监管机构的监督,很容易滋生腐败等财务问题。

1.3、操作风险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在运行过程中一定要由操作人员来操作,在筹资和投资过程中,一些操作人员缺乏资金成本意识、时间价值意识、特别是风险意识,从而导致财务安全或投资失败,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风险,这种风险表面上看是因为操作人员的个人错误,但是实际上是相关决策层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缺失造成的。

2、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2.1、伴随高等学校法人主体地位的确立财务风险逐渐显现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管理,在那一时期高校的运行维护费用都是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拨付的,财务支出也是有系统的安全的,所以那一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只具备基本的会计功能,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高校的法人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高校的决策层第一次获得了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权,但是面对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纷繁变化,高校决策层财务管理意识的薄弱和财务管理机构的欠缺,让高校的财务风险逐渐显现出来。

2.2、高等学校财务内部组织治理以及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

在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中,内部组织关系一直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内部组织关系明确了高校决策层、管理层和具体财务管理实施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机构是有权利参与财务决策的全过程的,并且拥有自己的投票权,但是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机构长期作为决策层和管理者的执行机构,只发挥了财务统计、分类、记录的作用,导致了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外行人管内行人”的病态财务管理状况,大大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

2.3、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迅速与财力增长缓慢的矛盾

在教育改革之前,高校的扩张一直都处在一个相对缓慢的状态下。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政策的推动,高校的规模急剧扩张,这种扩张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资源上,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也变得极大的丰富。但这些对于高校来说都是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高校资金来源更加呈现出多样化,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扩张急需资金,但是相应的财政拨款却并没有增加,高校不得不冒险使用其他筹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财务风险也就诞生了。

3、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的独立法人主体已经形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已经彰显出来,所以在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中,一定要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财务管理观念,构建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

3.2、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在社会经济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预警往往将财务风险与财务管理分开管理,以保证财务预警活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中,从高校财务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对高校财务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的部分进行重点监控,对高校的财务风险实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保证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和完善的风险报警机制,为高校财务的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3.3、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

内部审计一直是社会经济主体对自身财务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科学认识的关键部分,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内部审计监督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够极大的强化高校管理层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认识,而且能够让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被监督的状态,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作用的正常发挥。

4、结论

高校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一个现实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在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要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实施办法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切实保证、维护好高校的财务安全。

参考文献:

[1]凌立勤.我国高等学校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2]纪智荣.公办高校债务风险评价及防范策略研究[D].云南大学,2012.

高校经济活动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困难大学生 现状分析 对策

一、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帮助已然形成了一套较有效的经济资助体系和心理关怀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资助力度应不断加大,心理关怀力度也应不断加大。因为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因学习成绩、大学品牌、勤工助学方式、就业选择等局限性而背负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面临着一个对新环境的认知调整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他们原有生活环境的社会结构比较单一,贫富差距不大,其以往的社会认知可能比较狭隘,无法满足新环境的认知要求。而新的城市生活环境是由纷繁芜杂的社会群体构成的,这既为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认知空间和渠道,也对其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农村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所感受到的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落差更为巨大,所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也更为宽泛。而与这一状况相对的却是短缺的物质支持和社会支持,加之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及知识存量较弱,这无疑不利于他们对新环境进行认知调整。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偏差,就会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偏执的人格特征。

2、受到了一个全新的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的挑战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其考分。有些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的学校成绩还算优秀,能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在进入高职院校特别是知名度不大的学校时,他们会有明显的失落感,加上能够进入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成绩水平上往往相差不大,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绩也就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而且高职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应试教育,它强调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职业素质教育,例如计算机的熟练使用、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交能力等。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则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差而缺少相关方面的能力培养,因而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中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性格、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知识视野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而且这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在校生活及就业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所以原来被社会评价较高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可能在新环境中只能得到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3、不能获得较好的情感支持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来校后,必然会在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如寝室联谊、社团活动等。而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与普通学生相比,经济困难大学生只能减少甚至完全回避这些活动。这一点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有明显的负作用。家庭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一般情况下,经济困难家庭由于文化水平、思维模式、经济困难等原因,很难为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为了减少开支,经济困难学生与家庭的沟通机会也十分有限。而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也很难向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由此可见,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往往只能依靠自立自强,然而这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其压力和成效可想而知。而对于个别脆弱的经济困难大学生,长时间的压抑很可能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异常。

4、受到了经济困难身份的歧视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到的身份歧视也会给他们带来诸多压力。国家的“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多种助学政策虽然让他们入学无忧,但由于家庭无法提供充分的经济资助,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生活费、电话费、上网费、社团活动费等开支问题。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不但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大大增加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另外,周围人群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印象也同样为经济困难大学生带来了压力。例如,不少人认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人比较自私、吝啬、无见识、有盗心,这些偏见都很有可能造成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不适,使他们对社会评价特别敏感。

5、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或其他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也比普通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出身贫寒的学生通常对于通过读大学来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特别强烈,然而在找工作时,却很可能因为缺少品牌大学的优势、经济困难和有利于就业的社会关系少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这种巨大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使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和种种消极情绪。

二、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要教导经济困难大学生克服经济困难,立志成才,学习“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洪战辉等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模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自卑,不攀比,视困难为磨练意志的财富。尤其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对前途充满信心。要教育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靠自己的实力走出困境。在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使之从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学校的关爱,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发奋学习。

二是职业素质培养。教师平时要多关心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耐心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请学习优秀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介绍如何树立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应优先安排经济困难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尽快学到将来就业的职业技能,使他们保持职业素质上的优势,这有利于使他们对前途充满自信,增强克服眼前困难的信心。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重视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让经济困难大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学校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通过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在校园里营造平等团结、崇尚节俭的和谐气氛,减轻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感觉和自卑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完善国家有关扶助政策

一是继续执行国家扶助政策,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度。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国家还把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与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实行了“赴基层单位就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有效地为他们树立了对前途和未来的信心。国家应继续执行这样的扶助政策,并确保政策执行力度。

二是对特别困难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发放“生活费贷款”。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作为主要的资助手段,只是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入学难题,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高校补贴及学生勤工助学、企业及社会团体资助资金等也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因此,对特别困难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发放“生活费贷款”,可作为国家及有关部门的一种优化或补充的助学措施去进行尝试和运用。

3、完善学校辅助机制

一是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格评审机制。许多学校在2007年以前因助学贷款放贷总额的限制,在确定资助对象时都非常严谨,往往要经过本人申请,班、系、校层层审核最终确定。根据我们近五年连续的跟踪调查,有的高职院校申请资助的学生从总量到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得到助学贷款的人数及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主要原因可能是从2008年国家普及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后,学校在助学贷款的资格认定上已从主导定位转化为辅助地位,而生源地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格认定的甄别成本和难度很大,而相应的责任和严格把关的积极性很小,所以学生获得证明经济困难的调查表很容易,因而学校仍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建立专门的助学帮困中心,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格评审机制,构建科学的三级认定体系,以实现正确地认定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从而使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合理公平地得到各类奖学金。

二是充实学校内部自筹的资助资金和来自企业及社会团体的资助资金。2005年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研究提出“要确保高校学费收入的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措施;2007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文件规定,学校要在事业收入中按4%~6%的比例足额计提资助款、专款专用。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扩招、评估等举债建设而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充实学校内部自筹的资助资金的渠道可着眼于教师对学生的“一帮一”措施、学生社团的卖报等收入、师生捐助成立的“阳光超市”及师生的其他捐助。可针对重大疾病和突发事件开展捐款募集“因困施助”资金,设立重大疾病和突发事件救助基金,以提供个性化资助,对家庭遭遇突发事件、患有重大疾病的学生及时发放临时困难补助。此外还要积极募集企业及社会团体的资助资金。

三是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根据我们的调查,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很少,在校内无法满足多数学生的勤工助学需求,且只能提供如学校食堂服务、校卫队、校园清洁绿化、图书资料整理等工作。因此,应积极向校外寻找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可以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到学校周边的餐厅、商场、家政服务公司、医院、维修店、实习工厂等单位参加勤工助学劳动,使他们把勤工助学劳动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结合起来,既获得劳动报酬又培养综合素质。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5z238。课题组成员:贺迎九、王征、陈飞、张高兴、宋世平。)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19).

[2] 姜帅: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