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护护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陪护护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陪护护理范文1

由护士长总负责,形成三级护理管理,即高级、中级、初级分级开展护理工作,按自己的岗位职责各司其职。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无陪护的护理模式,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并签订入院知情同意书。入院后,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视力、听力及平衡功能、肢体活动度、药物影响、精神、既往疾病史等情况对患者进行首次评估,确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分为:全部依赖,部分依赖,借助工具,自理四个等级。完成评估后,由责任护士书写护嘱并填写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表,责任护士根据患者自理能力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让其签名,并做到每班交班,特别是夜班时要加强巡视,确保患者需要时随叫随到,满足患者需要。

在护理管理方面制定无陪护病区分级及护理标准、无陪护排班模式及无陪护病区宣教手册,建立健全护理质量标准,提高护理队伍素质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对照组采取国内传统护理模式,患者日常生活护理主要由家属承担,护理人员提供与疾病相关的专业护理。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以费用结算清单的数据为准,出院时采用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生活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及综合满意度等方面的问卷调查,≥90分为满意,<90分为不满意。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比较(表1)

陪护护理范文2

【关键词】护理干预;陪护人员;生存质量;老年人

随着我国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及医学模式转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患者的比较不断增加,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会出现包括听力、视力及理解沟通能力方面的一些障碍,这就会造成医患、护患沟通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大大增加了护理工作的范畴和工作量[1]。在这种形式下,陪护行业从护理行业中分离出来,陪护人员应运而生。市场越来越细化,陪护作为近年来出现在的各家医院病房中新生服务力量,已经逐渐被患者、家属、医院所接受,由于患者亲属及子女忙于工作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等原因,造成了陪护市场的需求较大,其中也有职业需求,而陪护人员的特殊性,要求陪护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基本知识,陪护人员上岗前的护理干预及培训非常重要。通过良好的护理干预及管理,可使陪护人员的积极效应最佳化[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前瞻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病房预计生存期大于1年患者的陪护人员228名,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陪护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陪护年限、月收入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试验组干预措施

1.2.1.1人员培训:由本研究负责人对研究团队的6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幻灯的形式向课题组成员讲解老年疾病的特点、预防跌倒的重要性及预防措施、老年人如何预防呛咳及误吸、老年人的呼吸功能锻炼、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异常情况的观察及处理等相关知识,同时进行关于沟通技巧的培训,并且全部模拟训练,使课题组成员能够熟练掌握培训内容并能对陪护人员进行讲解,并运用与陪护人员的咨询和护理当中。1.2.1.2护理干预步骤:在老年病患者住院期间对陪护人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并及时反馈培训效果。①集中授课培训方式:在老年病患者住院期间,集中患者及陪护人员,由课题组成员分批分次以幻灯、视频等影像资料的形式讲解相关知识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在讲解同时伴以情景模拟及小短剧等形式,让患者、陪护人员易懂易学。②发放书面资料:将患者及陪护人员需注意的事项制作成宣教资料册,发放给患者及陪护人员并对其讲解其中内容。③一对一进行咨询讲解:课题组成员到患者床旁,以一对一的形式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检查掌握效果,采集建议及意见。

1.2.2对照组干预措施

在老年病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发现陪护人员不科学的护理方法会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护理人员随时为陪护人员进行答疑解惑,陪护人员也可主动联系护理人员,以寻求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1.3效果评价

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老年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评,由课题组成员当场发放调查问卷,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说明问卷的填写方式,让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当场收回。各调查问卷均通过信效度的检测。本课题共发放调查问卷456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45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包括陪护人员满意度调查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及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调查表。应用SF-36(theMOS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命质量,该健康调查简表包括多个条目,进行8方面的健康概念及1项健康变化的测评。8方面的健康概念:(1)生理功能;(2)生理功能受限所致的角色受限;(3)身体疼痛;(4)总体健康感;(5)活力;(6)社会功能;(7)情感职能;(8)精神健康。另外还有一项为自感健康变化。评分方法参照美国第二版评分方法[3]。国内也已有较多学者进行了多次的翻译及修订,并进行了信效度的检测,多项研究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4,5]。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陪护人员满意度情况

试验组陪护人员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120名,较满意3名,不满意5名,对照组满意78名,较满意12名,不满意10名。见表2。

2.2患者满意度情况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122例,较满意5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满意74例,较满意15例名,不满意11例。见表3。

2.3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患者共128例,出现压疮1例,便秘3例,尿路感染1例,对照组患者共100例,出现压疮10例,肺部感染5例,便秘10例,尿路感染6例。见表4。

3讨论

3.1陪护人员存在的必要性

患者由家庭、社会环境中来到陌生的病房环境,面对自身角色的转换,很难做到完全的身心适应,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伴随生理上的衰老,会有更多的心理需求,表现为独立性下降、焦虑、恐惧、依赖性增强等,所以更加需要陪护人员[6]。由于年龄及疾病限制,老年患者的自理能力有限,常需要陪护人员照顾[7]。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陪护人员已成为医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陪护不仅为患者家属提供了方便,也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医院护士不足的现象,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护理质量,陪护人员能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和心理状况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给患者以极大心理安慰,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传统的医学模式为单纯生物学模式,随着这种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观念也正在逐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自此,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过程不仅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并且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3.2陪护人员现状

陪护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耐心细致程度和对疾病护理常识方面表现的参差不齐,老年病患者大都身患多种疾病,需长期的进行各种治疗,还有的要终身服药,因此,需要陪护人员掌握必要的日常护理知识,常见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以及一些突发情况的判断及应急处理,对患者康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8,9]。患者的心理因素既可以成为致病的原因也可以成为治疗的条件,并能够提供预防疾病发生的依据。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学观念的更新,患者对陪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陪护人员不仅需要做好简单的生活护理,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护理知识。陪护工作既是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又是护士工作的延伸和补充。陪护人员的素质和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直接相关。

3.3对陪护人员的护理干预作用

对陪护人员的护理干预作用包括(1)通过对一些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让陪护人员对老年病有个全方位的了解,让陪护人员感觉到自身在患者康复中的起到的作用,能积极主动监督患者克服一些不良行为,自觉遵照执行医嘱,促使患者早日康复。(2)对新入院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一对一宣教,对文化程度低,接受知识慢的陪护人员,要进行连续性护理干预,让其慢慢加深印象,把护理知识慢慢融入到陪护人员的脑海中。(3)采取多种形式对陪护人员进行护理知识宣教:比如采取问卷答题,日常询问,日常交流等形式进行宣教,让护理干预始终贯穿于陪护人员的脑海中。专业陪护的出现,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产物。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以及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的深入,对护理方面的各项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陪护工作作为护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应受到必要的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对提高护理质量来说至关重要[10]。

3.4护理干预陪护人员后对老年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护工是否经过培训是影响老年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11]。老年患者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降低了老年患者的自身寂寞、孤独和恐惧感,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2]。减少了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消除了老年患者住院期间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减少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老年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后的陪护人员对老年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康复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13]。

参考文献

1米继民,凌云霞,杨顺秋.我国医院职业陪护管理现状探讨,2008,25:60-61.

陪护护理范文3

【关键词】感染科陪护;预见性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感染科是医院最重要的一个科室,但因此科室内特性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者较多,易在治疗中,出现交叉感染;如在陪护过程中,采取不当措施,会引起家庭、社会性问题,增加护理难度,因此,在感染科陪护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对减少与预防交叉感染具有积极作用[1]。本次研究针对感染科陪护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管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取200例患者开展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200例本院感染科于2017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100):女性、男性患者分别47例、53例,年龄在20~62岁之间,平均年龄(41.15±10.03)岁;其中败血症、细菌性痢疾、肺结核、肝炎、其它等分别18例、10例、22例、40例、10例。观察组(n=100):女性、男性患者分别45例、55例,年龄在19~63岁之间,平均年龄(42.00±10.01)岁;其中败血症、细菌性痢疾、肺结核、肝炎、其它等分别17例、11例、21例、39例、12例。对比2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我院伦理会已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基于此,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管理:(1)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建立预见性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以患者病情、查阅文献、临床经验等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2)定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提高护理人员对传染病认知,了解传播途径,讲解预防措施,避免与减少并叉感染几率;同时指导患者科学的饮食结构与作息时间,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告知注意事项。(3)规范洗手重要性,了解通道、紫外线消毒方法,预防跌倒主法。(4)完善陪护管理措施,入院时,向患者与家属讲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隔离与消毒规范,通过预防感染措施,控掉感染风险。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解医院感当性预防措施,预防感染,明确陪护职责与范围,严格执行陪护管理制度[2]。(5)针对个人情况,评估患者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提高整体护理质量。(6)定时组织患者与陪护人员、护理人员沟通会,针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防措施,加强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

1.3分析指标

对比2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自制表评价,包括医疗环境、健康教育、护士职业素养、消毒质量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用本院自制表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计量资料用t、平方差[(x±s)]进行检验、表示,以P值区间(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感染科多数患者均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应,且患者会反复住院,从而降低了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不信任,甚至表现出不合作,对护理工作产生抵触心理[3]。此外,再加上感染科患者对疾病缺少正确认知,再加上患者卫生环境较差,易出现交叉感染风险,从而增加感染发生率。临床发现,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工作不深入也会影响护理管理效果。因此,在感染科陪护中采用预见性护理管理至关重要。在护理管理中,对陪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实施系统性培训,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感染事件,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综上所述,感染科陪护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管理,可行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易冰霞,彭东娟,张晓妍.感染科陪护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管理的可行性[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08):1229-1231.

[2]叶巧灵,施建女,项英美.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03):60-61.

陪护护理范文4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护生;教育

为了在全面范围内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深化护理内涵,和谐院内医患关系,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其目的是: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生作为护理事业的储备军,对“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理解和认识度,决定着护理质量的好坏及护患关系的优劣。作为为社会输送护理人才的护理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任,如何在校内培养护生优质护理服务意识成为教学中新的趋势。

一、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及其对护理教育的影响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用优质的护理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护理工作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加患者及社会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率,打造和谐社会。护士的学校教育、岗位培训以及职业发展生涯设计和制度安排,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和课题。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应该在医院开展,也要在广大在校护生中进行宣传,造成影响。我校护理专业抓住此契机,对在校护生进行了多方面的培养,以适应护理行业需要。

二、在护生中开展培养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措施

1.思想充分重视,提高服务意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全国开展以来,各示范点医院纷纷进行动员,将卫生部的精神传达给每一名一线护士,统一认识,提高意识,努力践行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教学单位,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该工程的实施,但是为了保证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临床接轨,能够直接满足临床需要,我们也组织护生学习了马晓伟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过学习,让广大在校护生认识到在当前医疗背景下,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社会和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构建和谐社会。2.夯实护理技术,提升护理质量基础护理实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护理质量。“夯实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工程里占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护生在校期间,护理操作技术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实验室。为了加强他们该技能的学习,实验教师统一备课,提前演练;在护理技术实验课上,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重点操作项目如无菌技术等都安排一次综合练习及考核,以便于老师发现问题,查漏补缺。3.改变护理理念,开展生活护理现在的在校护生都是95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对于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规定的建立无陪护制度感到很不理解,不愿意为患者提供床上洗头、擦浴、洗脚、喂饭等生活护理,他们认为这些工作很琐碎、很脏,是陪护干的。他们更乐于进行治疗护理。但是目前医院陪护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家属从中介请的护工,他们为患者讲解不够专业和准确的医疗知识,提供不当的护理。这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很不利,甚至会对病人造成误导,最终造成医患纠纷。所以在“优质护理服务工程”中提出的无陪护制度,把病人还给护士是非常必要的。在护理实验室,教师将这些观点逐渐渗入到护生的思想中,慢慢使他们转变了自己的观念,积极的参与到了生活护理技术的学习上来4.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宣教意识(1)随着社会法律知识的普及,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各领域、各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要懂法、守法,遵守职业操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和风险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近年来法律纠纷事件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尤其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职责,了解法律的界限,做到高质量且安全的护理。我院邀请法律专业教师给在校护生开展法律讲座,在班会上普及法律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新《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让护生明确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工作,哪些是执行医嘱的操作,提早明确自身工作的法律范围。操作过程中注意遵守各项护理操作原则,给药技术一定做到“三查七对”,做每项操作都要集中精力,不可因麻痹大意或精力涣散而出现差错事故,陷入医疗纠纷。(2)护士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除此之外,我国法律规定,病人享有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安全权、求偿权、受尊重权、获取知识权,为了增强在校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提升健康教育能力,在开展护理技术实训课时,教师会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护理工作设计健康教育内容。如在生命体征测量这项操作中,学生在掌握操作的同时,必须要根据病人测得的生命体征结果对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如:糖尿病病人应当在饮食及生活中注意哪些问题:发热病人的康复过程中的饮食,饮水,活动和休息分别怎样开展等等。5.利用见习机会渗透责任制管理模式我校每届护理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参加两周的见习,贴近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可以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在每次学生下去实习时,学校都会精密安排,每组学生都配有在校教师和临床教师双重带教,自从我院对加强护生优质护理服务意识以来,学生在教学医院见习期间,都由带教老师讲解责任制护理的模式,并且指导学生观摩该模式的实施,每名责任护士负责5-8名病人,实施“扁平化”管理。护理内容包括仔细观察病情、认真开展基础护理、大力加强健康教育等。让护生看到全面、全程、整体、无缝隙的护理服务是如何开展的,为他们将来走入临床进行工作做了良好铺垫。

三、小结

我院护理实验室在护生中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学习护理专业的热情,也正面影响了他们的从业及工作态度,为走入临床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提高医疗行业护理质量储备了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晓伟.转变模式求真务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深入发展.中国护理管理,2010,12(10):5-8.

[2]蔡德芳,杜鸿斌,李江涛.护理健康教育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0-201.

陪护护理范文5

[目的]将优质护理服务与护理人文教学结合,构建护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模式。[方法]选取护理本科生212人,按班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6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试验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培养,建立“优质护理服务”及护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工作坊,采用小组讨论、情景设置、角色扮演、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采用自设优质护理服务知识问卷、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职业态度量表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护生优质护理服务知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及对照组干预后(P<0.05)。[结论]该模式能让护生了解临床动态,增加情感体验,可引导护生建立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提升护生人文素质。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护生;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

卫生部自2010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是新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改革护理模式和护理服务流程,重新定位护士职责[1],内容涉及基础护理、人文关怀、责任制整体护理、岗位管理与培训、专科护理等多方面[2]。由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更应具有敬业精神并乐于奉献。但在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早期,曾引起部分临床护士和学校教师的不理解,认为优质即“无陪护”服务和“洗头洗脚”工程[3],片面的认知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职业认同感产生了影响。护生是护士的后备军,对于在校护生来说,优质护理服务不正确的认知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将优质护理的理念深入到护理教学中,使护生职业价值观与不断创新的护理实践结合[4]。本研究于2014年—2015年将优质护理服务知识引入高等护理教育教学,建立护生职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方法,并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以期丰富护生的人文素养内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护理本科2011级212名护生,其中男生11人,女生201人,年龄17岁~24岁(21.8岁±0.7岁)。选择1班、2班106名学生为试验组,按照优质护理服务视野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模式(HCQ-EAV模式)教学,同时选择3班、4班106名学生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比较。两组护生性别、年龄、优质护理服务认知、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试验组干预方法

1.2.1培养模式的构建

实施前由教研室负责人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培养模式,建立过程设计依从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环节进行,整个培养通过“沟通交流—情感确认(感)—见习实践—态度反思(悟)—价值建立”程序逐步落实。培养模式分为理论(42学时)、见习(10学时)两阶段进行,共计一学期。理论授课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培训,课堂教学将优质护理服务知识穿插进护理管理学和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具体计划如下:①课堂教学模块,共计12学时,由3名老师授课。开课前加强师资培训,教师补课内容包含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文知识、护理学工作性质等方面,以便强化教师角色榜样作用。优质护理服务中岗位管理内容与护理管理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一章结合讲述,情感教育与护理管理学中“沟通与冲突”一章结合讲述,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操作中将情感态度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②课外主题培训模块,举办优质护理服务及护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工作坊,将优质护理服务知识分为概述(4学时)、基础护理(4学时)、岗位责任制护理(4学时)、护理管理(4学时)、专科护理(4学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分为护理的渊源(4学时)、点滴积累的感动(4学时)、我们的生活(4学时)、追逐梦想(4学时)模块,穿插进护理人文知识及情感教学等内容中。讲座前,教师收集与所授课相关、能呈现主题内容的素材,包括人物故事、诗歌音乐、影视剧等;建立护生“我的护理我的梦”情感交流平台,通过建立QQ群,共享护理人文优质资源及视频资料,并借此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困惑,实施情感导向。③见习模块,结合护理管理学临床见习,参观国家级、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与临床带教老师提前沟通以保证主题统一,向护生讲解医院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及成果,及时解答护生疑问,注意对其情感的正性引导,护生及时记录见习体验和感悟。

1.2.2改革教学方法,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根据课程安排角色扮演等方法,选取优秀案例,建立情景模拟,鼓励护生扮演护士与病人,增加自身体验。通过小组学习法将试验组护生以8人~10人为一小组,建立小组日记本,及时记录情感变化。教室座位设置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开展讨论并记录,时间10min~30min。讨论内容由浅入深,依次为: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身边人对专业的看法;社会环境对护理工作评价;护患关系;周围看法有没有对我产生影响;我现在对专业的看法和感受是什么;在优质护理服务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专业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该如何做。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交流讨论,各小组通过PPT、演讲等方式展示组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对护理专业的情感态度变化等,并向护生发放调查问卷。

1.3研究工具

1.3.1护生一般资料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父母职业、是否第一志愿、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等。

1.3.2自设优质护理服务知识问卷

内容包括优质护理服务基本知识、责任制整体护理、岗位管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5个维度,根据护生“不了解”到“非常了解”依次赋分1分~4分。分值越高,护生对优质护理服务认知水平越高。经护理专家进行内容效度评定,指数为0.912,预试验Cronbach’sα系数为0.843,有良好的信效度。

1.3.3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

采用Weis等编制、龚艳艳等修订的中文版NPVS-R量表[5],量表共26个条目、5个维度,每个条目按其对受试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分为“不重要”到“最重要”5个等级,依次计1分~5分,量表的总分范围为26分~130分。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59[6],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7。

1.3.4护士职业态度量表

由吴雅文等[7]研制,共30条态度语,依据构成护士职业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层面,按不同的方向、强度及结构组成。要求被试者选出最能准确、真实反映自己思想观点和态度倾向的7条~9条,选择的条目分值相加除以条目数为职业态度均分,4.5分为中立,分数越高,态度越积极。专家对量表内容效度评价,认为该量表能较为完整地反映出对护理职业的态度倾向,可用于护生的职业态度测量[8]。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两组护生对优质护理服务认知情况比较

2.2护生职业价值观评分比较

2.3两组护生职业态度评分比较

3讨论

3.1新构建的培养模式能够让护生对优质护理服务内容了解更全面

调查显示:仅有30.9%的护生接触过优质护理服务知识,说明护生对当前临床护理发展动态了解不足,87.1%的护生认为优质护理服务内容仅是基础护理和提供便利服务,而对责任制整体护理、岗位管理、专科护理等方面知之甚少[4]。实施培养模式后,试验组护生的优质护理服务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P<0.05),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学习态度积极,人文素养得以提升,能激发走向护理工作岗位的兴趣和热情。有研究显示:进入实习阶段的护生人文素质令人担忧,价值取向失范,护士离职、流失已逐渐从各层级医院凸显[9]。将优秀的护理人才留在临床一线,减少护理人员流失的良方是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检验。本研究将优质护理服务理论学习与临床实际动态结合,一方面适应临床需求,另一方面让护生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临床,从而减少工作后的心理落差,有利于护理队伍稳定。

3.2新构建的培养模式能促进护生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态度,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

在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小组日记显示随着试验组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全面、客观,对学科情感逐渐清晰,愿用饱满、积极的热情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干预后试验组护生在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4个维度及总分上均高于干预前,同时也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证明该培养模式对促进护生职业态度、价值观提升具有实效。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拓展,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理念[10],要求护士热爱本职业,能在病人护理中投入情感。本科护生正处于情感态度提升的关键期[11],更需要培养护生对护理的爱和对病人的关爱意识。本研究在教学中注重临床发展动态及国家对护理事业扶持等相关政策的宣传,使学生对护理专业的需求和前景了解更全面;课堂中各类案例展示了优秀护士对病人奉献、平凡护士岗位事迹,树立胜任工作的信心;通过护理专家讲座,发挥榜样作用,进一步提升职业兴趣和信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应用,试验组护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对照组沿用传统教学,护生视野和思维不够开阔,不能及时解决内心冲突和困惑,因而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低于试验组。

3.3思考与建议

护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本模式实施过程中,注重个体化指导,教师及时捕捉信息,根据学生需求因势利导。从小组日记中看出:由于学生缺乏相应护理经历,更倾向于向老师、临床护理前辈那里解决内心疑惑,因此,不容忽视教师的榜样作用。从结果中看出:新构建的培养模式能提升护生职业情感、稳定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实效和可操作性,值得在护理教学中推广。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尚未尝试将该培养模式与护理专业课程很好地结合,使教学过程更系统,学生认识更深刻;二是,在职业情感方面评价仅限于小组日记等材料的分析,缺少定量评定,开发相关问卷,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

作者:范晓婷 曹义红 孟庆慧 孙华昌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心 医院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燕红.推进优质护理提升护理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3(19):1-5.

[2]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EB/OL].(2011-11-14)[2015-06-08].

[3]周敏,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86-188.

[5]龚艳艳,王惠珍,高钰琳.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的编译和评价[J].护理研究,2011,25(10A):2628-2630.

[6]徐雁,孟庆慧,范晓婷,等.山东省三甲医院护士敬业度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5):25-28.

[7]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护士职业态度和测量意义的理论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68-170.

[8]李斌.实习护生护士职业态度及相关因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2.

[9]曹晶,史妍萍,陈亚丹,等.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护士离职原因及再就业意向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618-620.

陪护护理范文6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护生;职业素养;岗位胜任力

中高职贯通教育充分利用中高职办学资源,能有效缓解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匮乏、中职生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1]。上海自2010年起实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我校自2012年起开始招收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为培养符合临床要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合格护生,我校在制定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为导向,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提升护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一、职业素养和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念、护理行为和护理技能,其中护理技能是显性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和护理行为是隐性素养[2]。良好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的效果,与护士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学情分析。我校自2012年开始招收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学生,至2018年9月共有7届,434名学生,其中2012级中高职贯通护生已完成中高职阶段的全部学业,现已全部毕业。在教学中发现,我校中高职贯通专业护生的护理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认同感差;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主动性不够;护理礼仪举止不够规范,沟通能力欠缺,人文关怀意识淡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判断能力欠缺,职业防护意识较差。

(二)培养方案。根据学情分析结果,基于护理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要求,我校确定了“以护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为导向,在教学中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医学职业认同感、职业精神等人文教育贯穿始终。通过多重教学环节的确定,提升护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认同感。

三、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技能。护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相关职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型技能人才。为强化护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我校在专业课程中采取中职与高职一体化设计。其中,医学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对护理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贯彻“现代护理观”,以“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为特点,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掌握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将人文关怀与沟通技巧贯穿护理工作中,使护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岗位。

(二)开展技能比赛,巩固技能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生的护理技能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使护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校内护理技能比赛。通过平时操作练习及考核情况进行初赛,选拔参加校内比赛,对成绩优秀的护生进行奖励。选拔优秀护生参加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以展现学生技能。

(三)重视人文教育,提升综合能力。根据国家卫健委《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护理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注重沟通、体现人文关怀、维护患者权益等。因此,我校积极地在护理教育中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渗透到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中去,激发护生对护理人文的认识,从而提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3]。在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临床案例,将专业和人文相融合,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激发护生换位思考的意识,使护生感受到在护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引导护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关爱患者,体现人文关怀,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的可持续发展[4]。根据学校特点和护生的兴趣爱好,我校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共开设十个学生社团,包括民乐队、合唱队、舞蹈社、广播站、书法社、集邮社、电影社、计算机兴趣班、VOE英语口语社、文学社等,中高职贯通护生的社团参与率达100%。引导开展护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医院志愿服务,使护生尽早接触临床,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使护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体验护理的职业要求,增强职业认同感,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5]。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职业礼仪。职业礼仪是一个职业人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体现职业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恪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礼仪,是每位职业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护生要做到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饰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进实训室必须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穿戴护士服,从服装上引导、强化护生的职业意识。在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提醒护生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态度诚恳、声音适宜、语速适当、耐心倾听、适时呼应,交谈时应用尊敬、礼貌、商量的语言和语气,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保持合适的谈话距离等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护患关系有效的沟通技能[6]。

(五)注重德育,培养职业精神。院校教师应探索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制定护生德育培养方案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不断深化“一贯制”与“分段式”相结合的中高职贯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学校应结合中高职贯通护生道德认知及行为实际,结合职业特点和时代要求,围绕“善、爱、诚、孝”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积极规划、认真设计、强力推行道德讲堂活动,成为我校对中高职贯通护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又一新载体。每次道德讲堂参照“五个一”流程进行,即唱一首道德歌曲、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诵一段经典、由教师做一番点评。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各类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实施重点帮教。如以聚焦环境整治为主题的“爱我校园”活动;以聚焦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有礼行天下”活动;以“感恩、责任”为主题的“18岁成人仪式”活动;“无烟花季”系列教育活动、校园义卖活动等。把法治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贯穿常规教育中,充分利用法治教育报告会、主题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实战演练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普法和生命安全教育,同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通过主题班会、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开讲座、劳模进校园等专题教育,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四、成效与小结

通过努力,我校中高职贯通护生表现优秀、成绩突出,在各方面起着引领作用,营造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曾两度荣获市优秀班集体称号,多名护生获市优秀学生干部、市卫生行业中等职业学校三好学生、市奖学金等。5名学生在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护理项目二、三等奖和团体一等奖。4名学生推优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级中高职贯通护生就业率达96.92%,其中就业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占82.54%。通过多重教学环节设置,我校中高职贯通护理专业护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显著提升,实践证明以护理专业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临床护理职业素养为导向,基于学情分析,多方协同努力,突出专业技能,融入人文关怀和多元文化教育,能使护生潜移默化地自觉规范职业行为,形成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职业意识和高尚的职业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梅,南德红,吴冉.专业认同和适应性视域下的中高职贯通学生综合素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50-55.

[2]方瑞迪.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研究综述:以护理专业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3):14-17.

[3]孙静,周滋霞,高薇,等.两岸合作教学模式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8):56-57.

[4]谭秀萍.护理临床教学中如何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02:4.

[5]陈凌云,张咏梅,曾芬莲,等.护理专业学生课间见习教学规范化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1):85-86.

陪护护理范文7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专科护理;培训需求

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表1调查表内容(均为不定项多选)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1]。近年来,随着临床护理向专科化发展,培养在某一护理领域的专科护理人才是国际护理发展的主要趋势[2]。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其护理管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精密的设备和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这对手术室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是手术室专科护士整体素质提高的保障[4]。问卷星平台是国内一个功能强大的专业商业调查平台,同时也向所有用户提供免费的、公益性的公众调查服务[5]。问卷星具有比较强大的功能,能在问卷调查、在线考试、在线投票、在线测评方面等进行应用[6]。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了解各层级手术室护士的培训需求,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笔者采用问卷星调查2020年5月至7月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101名手术室护士4部分27项专科护理培训需求,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101名手术室护士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纳入标准: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执业注册护士;目前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手术室工作年限至少6个月。排除标准:在手术室工作的非护理岗位护士,如麻醉护士、物管护士等;退休返聘护士。

1.2方法。护理管理者应用问卷星平台,创建调查表,将其分为4个部分,27项专科培训需求,均为不定项多选题,将问卷发送至101名手术室护士的手机端进行答题,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收集。调查表内容见表1。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1名手术室护士,89.11%的护士认为培训时间安排在早上较合理,96.04%的护士认为培训时长为30min较为适宜,73.27%的护士认为现场演示的教学方式培训效果较好。各层级护士(N1~N4)在专科手术护理配合技术、手术患者压疮的预防及处理、手术体位的安置、手术专科器械设备的使用及管理、手术护理急救技术、手术室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护患及医护沟通技巧、手术室院感控制8项培训需求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3讨论

陪护护理范文8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护生;人文关怀;培养

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任何一个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理念和精神,都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尊严的关怀,是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一种肯定,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种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从广义上来说,所关注的点在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核心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但从微观角度来说,其能够细化到各个领域,根据各领域的职能不同,所面对的对象不同,人文关怀所体现的效果也不同。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早在1975年就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在儿科护理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精神,其不仅体现了对少儿身心健康的关怀,也是培养高素质儿科护理人才,促进护理服务方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任务[1]。

一、儿科护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要点

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是促进护生整体价值观形成,提升其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于护生而言,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尚未接触临床实践工作,因此对于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以及未来临床工作中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而培养的要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认知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核心,承认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体,更是精神、文化的源起者,也是精神、文化的体验者;2.知晓人文关怀理念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医疗服务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也是推动医疗服务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3.尊重人的主体性,从内心深处关爱少儿,注重少儿的身心健康;4.理解人文关怀并非单纯性的关心和关爱,而是基于不同对象,了解其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承认不同对象的差异性,从而在精神、心理等各个方面给予其关怀[2]。

二、人文关怀理念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培养现状

(一)教师认知不足

教师个人素质不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不足,是导致护生人文观念难以有效培养的第一大原因。护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师资相对缺乏,多数护理教师毕业于临床专业,且常年从事教育工作,对新护理观念、临床护理实践的接触较少,因而缺乏对人文关怀护理的系统性认知。

(二)护生人文关怀意识较差

护理专业的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多数为女生且是独生子女,自小在父母和长辈的关爱下成长,缺乏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其接触的圈子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从而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性阶段,多数护生思想新潮,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过程更为艰难。

(三)实践机会较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人文关怀理念是一种概念性物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的检验护生的人文素质。人文关怀的形成来自于实践,在不断的接触和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但从现实来看,儿科护理教学中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护生对于人文关怀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难以真正的表达出来。儿科护理的对象是患儿,接触最多的则是患儿和家属,护生由于年龄较小,尚未真实接触过患儿和家属,且自身没有为人父母的经历,很难真正的理解什么是人文关怀[3]。

三、人文关怀理念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教师自身的精神、意识、行为、观念等都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人文关怀意识,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并且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关怀精神,让护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人文关怀精神[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全面的进行自我提升,多多参与培训,更新教学理念,了解更多现代护理的精神和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从而在教学中不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是一个系统性过程,不能够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边学习边培养,最终将人文关怀意识内化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有效的自我激发人文关怀意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对弱小者的关爱、同情和保护意识,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激发护生内心深处的善良、关爱之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普及少儿成长发育的知识,让学生知晓关爱少儿的身心健康,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课堂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播放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相关视频、资料,并且允许护生自由讨论,发表自身的观点[5]。在课余时间,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发到儿童公园、福利院、孤儿院、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等儿童集中地点,参与志愿者服务或公益活动,有效激发护生内心深处对儿童、对生命的关爱,从而自主的学习和提升,培养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该有的精神和意识。

(三)开展模拟教学活动

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儿科护理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更要在各类课程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人文关怀理念与教育课堂相结合,还要多多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基于上述人文关怀理念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培养现状分析,多数护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关爱和呵护下长大,自身人文关怀意识不足,又尚未真实接触社会和工作,由此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只是片面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人文关怀的相关知识,让护生逐渐认知和了解如何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又如何接受关爱、表现关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多开展模拟教学活动,例如以婴儿模型教学时,告知护生如何正确的怀抱婴儿,如何保护婴儿的头部,并且用婴儿模型示范如何换尿布,如何穿衣服。示范过后,由护生一一演示,护生在真实接触婴儿模型的过程中,会有所触动和感悟,从而动作正确轻柔,语言亲切的完成操作[6]。通过模拟教学活动的开展,护生能够在模拟活动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增加接触幼儿的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将对幼儿的关心、呵护转化为人文关怀理念。

(四)加强教学实践

人文关怀的形成来自于实践,在不断的接触和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护生实习阶段,是真实接触临床护理工作,展开护理实践的重要阶段,由此在这一阶段中,带教老师要注重示范教育,在学生初始接触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告知护生应该怎样对患儿采取人文关怀,让护生亲身体验儿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7]。除了精神上、理念上的关怀,带教老师还要注意对护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儿科不同于其它科室,无论是幼儿还是少儿,其依从性都较差,需要家属、护理人员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检查和治疗,护生应该充分认知这一点,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如何与患儿、患儿家属有效沟通,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护生在护理实践操作中也时刻注意对患儿的人文关怀[8]。

(五)提升护生的沟通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