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文1

文章介绍了产品生命周期和环境成本管理的内涵,分析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

关键词: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

一、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成本管理

(一)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研发设计、采购、制造加工、销售、回收利用以及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产品从形成到报废处理的每个过程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产品的制造加工、销售、回收都需要投入相关资源,产生“三废”,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因而将产品生命周期引入环境成本管理是合理的。

(二)环境成本管理

1.环境成本的概念

美国环境保护署于1995年在《作为经营管理工具的环境会计入门:基本概念和术语》中介绍了环境会计的相关概念,并给出了环境保护成本分类表。Vaughn(1995)认为环境成本指的是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自然资源实际或潜在损失的相关成本。

2.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是指对产品研发设计、原料采购、制造加工、消费使用再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损失进行的管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不仅仅包括为了预防或补偿生态环境影响而采取措施的成本,也包括由经济社会负担的资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的相关成本。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目标

先前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往往忽视社会环境成本。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是为谋求最大利润,而是谋求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协调,重点不在于产品成本的优化和降低,而是通过有效地掌控环境成本的投入,保证产品质量,从而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投入与产出达到最优,实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环境成本管理体系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注重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强调预防控制、产品生态设计和制造工艺的完善,并积极实施绿色营销和产品回收利用,降低环境成本,努力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统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包括生态设计、绿色采购、绿色营销、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回收等内容。

二、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仍然存在诸多缺陷。

(一)环境成本核算方式落后

目前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环境成本核算方式。比如,很多企业将国家强制性收取的环境补偿费用以及参与环境保护的员工工资计入管理费用,但是却把企业环境监测的管理费用计入制造费用。

(二)环境成本核算不独立

企业通常未能够单独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而是将为环境污染的相关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之中。企业环境成本费用和其他管理费用混在一起会造成诸多后果,比如,这使得企业环境成本费用无法得到准确确认和计量。

(三)环境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

企业核算的环境支出只是包括设备改造、排污和环保机构的环保支出等,而忽略环保采购成本和产品消费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这也使得产品成本信息不全面,对企业投资决策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环境成本范围窄

当前,企业只是把制造加工阶段的环境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产品研发设计和回收利用等阶段的环境费用列入期间费用,产品消费使用产生的环境成本却忽略不计,这也造成了企业环境成本范围较窄的不良后果。

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企业应该合理设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并根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采用相应更为合理的管理方法。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应注重生态设计,在材料采购阶段注重环保材料的使用,在制造加工阶段注重清洁生产,在销售使用阶段运用绿色营销方式,在回收利用阶段则要注重变废为宝。

(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强调在产品研发设计时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诸多不利影响,并努力通过设计改进降低这种不利影响。企业应该从生态环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等方面进行产品研发设计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并从企业的多个产品研发设计方案中选出生态环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协调统一的设计方案。总之,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十分注重企业环境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以实现有效环境成本控制以及生态环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的协调统一为最终目标。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在在材料采购时注重环保材料的使用。绿色采购就是要通过环保材料的使用降低企业末端治理成本,改善企业内外部环境状况,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绿色采购要求企业各部门加强合作、协调统一;同时,企业要积极选择合适的绿色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更好地确保环保材料的使用。

(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企业通过有效地生产运作管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成本的最小化。要实现清洁,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发展清洁技术,实现清洁生产。二是积极完善制造工业,改进企业产品的生产加工流程。三是强化管理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四是做好企业环境保护文化的建设和宣传工作。

(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企业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绿色营销模式,是指企业为降低产品销售产生的环境成本而采用的环保包装、绿色物流等一系列的绿色营销的方式和方法。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以注重环境保护,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

(五)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废弃物回收

产品的回收利用是指对产品在消费者使用后所产生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相关处理工作。企业要努力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这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废弃物处置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也可以通过销售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增加企业利益。废弃物回收的管理方法主要有:变废为宝,即把原本没有价值的废弃物转变为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新物质;以废治废,即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通过不同废弃物相互利用实现以废治废的目标。

作者:杨雪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杨,陈莎.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环境成本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2]王玉梅,梁宗鸿.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6).

[3]张劲松,张亦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1(01).

[4]钟夏.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

[5]冯巧根.从KD纸业公司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J].会计研究,2011(10).

[6]李丽娜.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

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文2

关键词:自行监测;历史沿革;重要性;法定义务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也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做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次在发言中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治理,更要监管。环境监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积极完善相关规定,加强监管,社会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监督,而企业则要积极开展环境自行监测工作,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企业承担社会义务的表现,更是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因此,环境自行监测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要积极履行环境自行监测的义务,按照法律规定对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和达标排放,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保证环境自行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做到公开透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上下同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企业和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企业环境监测的历史沿革

企业环境监测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经有五十年左右,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1政府监测和企业监测并行阶段。企业环境监测的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以企业监测为主,兼之以政府抽查,因此是政府监测和企业监测并行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了环境监测工作,并相继建立环境监测站,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有了350多个。这些监测站各有职能,负责不同领域的环境监测。同时也对企业环境监测做出了规定,主要实行了《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条例要求各企业要自行建立监测站,设立专门的环境监测部门,进行企业内部的排污监测,对企业排污实际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和记录,并且要将监测数据资料上交给企业和政府环境监测站两个部门,同时还要承担政府分派的环境监测任务。各个行业的企业都重视内部环境监测站的构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安排进行了合理设置,同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设备成本,因此企业环境监测站的综合水平大大提升,甚至有些可以和地方三级站相提并论。

1.2政府监督监测为主阶段。企业环境监测的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2013年,较之前加强了政府监测力度,监测数据也以政府监测数据为准,企业建立的监测站发挥作用较小,因此是政府监督监测为主阶段。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政府加大力度开展环境监测建设,政府环境监测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一定的网络,形成了监测分析技术体系,监测标准化程度大大提升,环境保护所应用的数据主要依赖于政府的监测数据,兼之参考企业内部监测数据。而2003年开始,我国开展了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地方政府加大了企业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力度,其中关键的污染源排放数据的核定,以政府监测数据为准,政府成为环境监测的主导方。

1.3企业自行监测阶段。企业环境监测第三个阶段是2013年至今,政府出台规定将自行监测归入企业法定义务,因此是企业自行监测阶段。2013年政府出台政策规定企业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组织专门部门或单位对内部排污及环境影响状况进行监测。次年国家更新环保法,将企业自行监测纳入法律规定,要求相关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借助监测设备对内部排污状况进行监测,并且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记录;企业还要对排污的相关状况进行公布,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而后几年,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健全企业自行监测制度,对企业自行监测的各项具体工作做出了要求。

2企业环境自行监测的重要性

2.1企业环境自行监测是法定义务要求。为了落实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我国开展了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构建,这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明确和追究环境责任,有效阻止和惩罚环境污染行为。排污许可证制度要求根据污染治理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的具体状况健全排污监测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围绕着企业环境自行检测构建了初步的法律法规体系,企业成了按证排污等多方面的责任主体,降低了相关刑事处理门槛,并制定了技术指导文件,企业环境自行监测成了法定责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了排污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求企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自行监测,承担相应的排污减排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相关企业要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依规进行工业废气及规定污染物监测并记录。《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认定企业为排污第一责任人,应承担自行监测义务,以及向政府和社会公布监测数据。《“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定了企业具有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的义务,要形成环境管理台账制,对排污口进行规范和进行年度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同样明确了企业有自行监测和保存记录,以及设置监测设备的义务。《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排污许可管理暂行管理规定》《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实施条例》等文件对企业开展自行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要求企业保证设备性能和保存原始监测数据,以及保证监测数据的合法性并向社会公开。《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企业有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的主体责任,对监测数据造假的行为和惩罚措施进行了划分和认定。相关单位还出台了29个技术指导资料对企业开展自行监测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和规定。

2.2企业环境自行监测是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总书记曾指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了响应总书记的指示,更好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关部门对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采取了加强督查的措施,安排了约两万人次,组成约两百个督查队伍,到全国重点区域进行了督查工作。企业环境自行监测是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应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和保持环境治理措施的实行效果,保证区域内长时间和环境质量。但是部分企业没有做好自行监测工作,在监测技术、设备数据等方面未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甚至有些企业为了逃避防污减排责任,进行数据造假行为,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给环境治理工作拖了后腿。基于此,企业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加强自行监测力度,完善设备和机构设置,增强员工综合素质。

2.3企业做好自行监测工作,有助于规避环境追责。“五位一体”提出以来,政府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力度,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案件的执法、处罚力度,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也促使环保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是仍有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自行监测和防污减排。同时由于环境监测数据相关法律规定存在漏洞,导致数据造假事件没有受到应有的严厉打击,数据造假事件难以遏制。针对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完善了数据造假相关法律规定,将篡改、伪造数据纳入刑法体系,加大了相关处罚力度,提升了监测数据造假的违法成本,也给相关企业发出了严厉警告和巨大震慑。企业做好自行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有助于减低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避免环境追责。

3结语

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文3

关键词: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环境知情权;社会责任;公私协力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顶层设计方案。其中,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予以着重强调。在政策环境和市场运作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势在必行。然而,当前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瓶颈。因此,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厘清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制度溯源,反思当前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践困境,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强制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方案。

一、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实践检视

在环境多元共治的背景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赖于环境治理信息的披露。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实践早已相继展开,但是还存在以下困境,制约着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功能的实现。

(一)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的主体范围过小。当前,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的主体类型可以分为法律规定和试点实践两种类型。在法律法规维度,2014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将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的主体规定为“重点排污单位”(第55条)。《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2014)第7条对前述“重点排污单位”的认定程序进行了规定,即“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确定,并于每年3月底前公开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对于非重点排污单位公开环境治理信息,法律只是持鼓励的态度。由此可见,非重点排污单位是无须环境治理信息公开。理论上,因为执法资源的限制,对环境治理信息公开采取分类规制的方法,只要求重点排污单位公开环境治理信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非重点排污单位虽然对环境影响较小,但与重点排污单位相比,因为其数量多得多而对民众的影响有过之无不及。如若将此类企业一律排除在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名单之外,则无助于民众获取环境信息权利的实现,也无法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在实践层面上,相关机构通过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每年环境信息的企业仅占上市企业数量的1/5。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与理想状态仍存在很大差距,这是由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的法律规定尚未出台,不属于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上市公司自愿公开环境信息,企业没有动力去公开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其中,国家重点监控的160多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基本合乎要求。但省和市级环保部门确定的重点监控企业的上市公司和“重点监控企业”的子公司并未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二)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内容有待明确。当前,企业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的内容多局限于宏观政策,缺乏对碳排放和环境治理相关的具体细节。之所以企业在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内容方面避重就轻,原因在于相关法律规范缺失。专门对环境治理信息进行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也只是从一般性视角规制相关环境治理信息公开,缺乏对不同行业的环境治理信息的差异性规定。问题的关键是,许多企业更多注重企业利益的实现,对环保责任在内的社会责任关注较少。这种状况并不限于普通小企业,甚至连上市公司也没有对环境信息披露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上市企业,其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往往大而无当,部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报喜不报忧”。具体而言,由于当前缺乏环境信息的披露标准,多数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较少涉及环境绩效数据。由于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多属于宏观概述,缺乏相关数据支撑,导致环境信息披露形式大于内容,更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获取环境信息的诉求。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因为当前部分企业环保数据并不达标,环境治理力度有限,自然不愿“家丑外扬”。以上情形是导致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不通畅、不规范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责任机制欠缺。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对于企业信息披露有所规定,但是极少专门对环境治理信息公开的规定。现有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仍然集中在环境法领域。而在环境法中,企业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的责任承担存有缺憾,一方面缺乏事前规制,另一方面违法成本较低。这就导致企业宁愿选择违法而支付罚款,也不愿因为商业利益损失而披露环境治理信息。换句话说,现有环境治理信息披露责任机制无法有效督促企业披露环境治理信息。令人可喜的是,实践中由于绿色金融市场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资本市场对环境信息披露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推动绿色信贷,银行已建立起绿色信贷制度体系,对于环境污染高的企业限制其贷款和公开发行股票。这类金融手段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但并不能规制所有企业,唯有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才能从根本上督促企业履行信息披露责任。

(四)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激励措施不足。长期以来,由于环境保护的正向激励不足,我国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积极性不高。强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单纯依靠惩罚机制,难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更无法实现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现行法律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措施规定几近于无。由于缺乏制度化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规范,企业环境守法仍存在困境,现实中更多的企业是消极承担这种环境责任。为突破此种局限,推动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的落地生根,亟待构建全面有效的守法激励机制,推动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

二、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的法律路径

基于上述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实践存在的问题,以下将结合相关理论经验,对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内容进行完善。

(一)扩大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主体范围。针对当前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主体限于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的情形,从短中长期三个维度有序扩大环境治理信息主体范围。近期,要求所有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企业必须公布环境治理信息;中期,要求所有其他上市的排污单位和非上市企业的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披露环境治理信息;远期,要求非上市企业的排污单位必须披露环境治理信息。至于短期中期长期的时间节点,由国家环境主管部门根据环境治理能力建设进度来划定。如此一来,将所有排污单位纳入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的规制范围,不仅有助于强化企业环境责任,也有利于公私合作治理环境事务。

(二)明确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具体内容。针对当前企业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的随意性现状,应当明确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指标。同时,基于各行业的特色出台有针对性的行业规定,如没有生产环节污染的贸易类企业,应该强制其披露对合作企业的环保要求,以促使其披露合作企业的环保信息。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依赖于各行业的指标体系建立,应当细致规定核心的披露指标,设计全面系统的指标目录,引导企业更加详尽、全面地披露环境信息。具体而言,企业披露环境治理信息包括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浓度、碳排放量和相关资源管理措施,环境违法行为处罚情况,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情况等内容。

(三)确立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责任承担。为了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责任承担局限,应当通过引入按日连续处罚和环境信用影响评价制度,借助法律和社会机制共同构建有效的环境治理信息强制性披露的责任承担方式。一方面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在按日连续处罚办法中增加一项,即企业未依法披露强制性环境信息,且经过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情形,可以适用按日连续处罚之规定;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国家社会诚信档案的建构,将企业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事项作为企业信用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向社会和金融机构通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义务。

(四)健全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激励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强制披露激励的法制,适时将经济支持政策措施上升为规章制度,将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首先,及时将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情况纳入企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借助既有的绿色信贷制度体系,通过企业环境信息共享,为金融机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其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引导银行提前改变资产配置,减少对未按法律规定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贷款,促进被投资企业及贷款企业提升环境管理及披露。再次,实施能效和环保“领跑者”制度,采取财税优惠等措施激励企业披露自身环境信息,进一步提高其绿色竞争力,让环境方面的投入转化为经营绩效。最后,由环保部与证监会等部门联合设立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奖励资助,定期评选奖赏环境信息披露优秀的企业,以此构建环境信息披露的最佳模板,引导更多的企业参照模仿。

三、结语

在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当下,环境信息的披露与透明不仅是公众知情权的诉求,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更是公私协力环境治理的重要制度。针对当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失范现象,亟待政府与社会协力合作化解信息披露困境,其中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的建构是重要举措。在政府层面应当实现“有法可依”,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即将修订的证券法中加入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条款,具体细则由部门规章予以规定,激励和约束企业主动落实环保信息披露责任。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将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内外部的决策与判断,使企业能在准确识别各种非财务机遇与风险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提高对非财务绩效管控能力,从而更好地在落实企业环境责任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环境保护法》(2014年)关于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规定,普通投资者与公众有权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进行监督,从企业与公民两个方面双向构建可持续的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提升企业的违法成本。

参考文献:

[1]潘秋杏.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均分不到40分火电、水泥披露最多[N].南方周末网:

[2]林润辉,谢宗晓,李娅,王川川.政治关联、政府补助与环境信息披露———资源依赖理论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5.12(2).

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文4

根据我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企业在产品加工的过程中,要利用环保的材料,来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要明确环境治理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为环境的改善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很多企业基于国家的这种要求,逐渐建立了环境管理的体系,企业之间也加大了环境治理设备的购买力度,逐渐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投入资金,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环境治理问题也越来越严峻。所以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企业环境治理的水平,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企业的投入资金的统计,来分析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通过对表2的观察可以发现,该地区的盐化工企业已经明确意识到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增加治理资金的方法,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通过资金投入的增加,企业可以购买具备更加高效治理效果的仪器,来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使盐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2.1体系结构的具体构建内容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无污染的生产体系,盐化工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生产水平,加大了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力度,并通过不断的考察和实践,最终确定了具体的构建内容。对于盐化工企业来说要想做好环境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对环境的成本进行计算和计量,在明确了实际需要投入的资金后,根据环境信息披露出的内容,对环境的成本加以控制。这时,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客观的对企业实际的经济水平进行评估,进而采取合理的目标制定方案和控制方案,在成本效益分析和完善控制措施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环境保护的内容,确保企业可以预留出足够的资金,来改善环境污染的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成本绩效管理的方法,最后,设计出盐化工企业的指标模型,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大力促进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明确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

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是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盐化工企业生产的最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大企业的生产力度,企业就必须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进而在实践中逐渐加大环境治理的能力,明确环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也可以使盐化工企业掌握到现代化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在废水废气的排放过程中,会更加注重环境污染的问题,使盐化工企业可以在成本效益估计之后,制定出环保加工的方案。

3结语

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文5

关键词: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0引言

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受限的条件下,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已经成当今世界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许多国家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点,在各行各业中突出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绿色中国”发展号召,将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愈发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战略部署。为响应国家战略号召,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电网企业积极主动作为,致力于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本文立足管理视角,根据综合分析国内外电力企业在环保制度体系方面的特点与经验,基于国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制度体系建设大背景,提出面向绿色发展的电网企业环保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1国内电网企业环保管理现状分析

国内的电网企业主要包括两家,即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随着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日趋提高,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都把“绿色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本文结合电网公司各个相关部门及多个地市供电局的调研访问,采用PDCA和SDCA联用模型,以S-PDCA循环管理体系分析电网企业环保工作现状。(图1)

1.1S-标准化阶段

标准化是一个行为准则经过指导、训练、实施、改善的动态过程,结果形式表现为环保工作开展所试用的规章制度、流程、实施规范等。两家公司基本都依照“基本制度—专项制度—指导意见—方案、规范或标准”的环保管理制度模式。其中,国家电网公司包括基本管理制度、专项管理制度、指导意见、方案、规范和标准,并结合各地方实际,制定其他实施细则或工作方案。南方电网公司也制定了从管理办法、业务指导书、工作指引到指导意见、行动方案、实施细则的体系化环保管理规章制度。

1.2P-计划阶段

环保计划是根据S(标准)阶段及内外部要求明确执行目标,并确立明确的执行计划。两家公司每年制定相关的环保工作方案,在方案中明确环保工作的总体目标,结合公司上年度的环保工作总结提出重点措施和实施计划,指导各级单位完成相关环保工作。

1.3D-执行阶段

环保工作执行是根据P(计划)阶段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电网企业为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及目标的有效完成,成立相关环保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指导,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各个业务部门协调统一负责相应的专业线条的环保工作。

1.4C-检查阶段

环保检查依据S(标准)阶段编制的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和P(计划)阶段制定的工作计划为目标条件,对D(执行)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国家电网公司实施全过程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实行环境保护工作年度考核制度,纳入年度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南方电网公司将环保绩效考核融入到了建设项目各环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对所属各单位环境保护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1.5A-处理阶段

处理(改进)是总结前几个阶段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未达标、有问题、存在改进空间的进行处理改进,形成一系列改进或处理措施。电网企业一般通过定期召开环保工作相关会议,进行年度环保工作总结,根据最新环保相关法律规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进而修改完善环保工作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制定环保工作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并且,电网企业逐渐加大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符合公司绿色电网的发展定位,也满足了内外部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2国外电力企业环保管理特点分析

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进行的大环境下,各类资源正面临着逐渐枯竭的问题,因此相关国外发达国家的电力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层面针对环保要求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并在企业的日常运作当中对环保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与改革,以达到提升企业环保绩效的目标,从而满足社会、公众对环保的诉求。

2.1环保工作体系方面

国外先进电力企业在环保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相对健全,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环保管理体系和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企业自身环保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改革,使得环保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绿色品牌建设效果显著,拥有高效精干、配置合理的环保人才队伍,可持续的环保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优异的环保业绩。

2.2环保部门结构设立方面

在部门结构的设立方面,一些发展较早系统较为完善的相关企业通常采用成立专业的环保管理委员会和建立专业工作组的方式,此外,还聘请由不同背景的环保专家组成的环境保护政策咨询委员会,为企业的环保管理和技术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在企业内部设有相对应的各类型环保工作岗位,以配合环保管理委员会或专项工作小组的相关工作。

2.3环保工作运行方面

在环保工作整体运行方面,发达国家的相关电力企业会在工作系统整体运行当中的各个环节中提出完备的管理标准及政策,例如设计、采购、维护等方面,当下发达国家的大多数电力公司正在逐渐开始对企业的环境管理问题开始实施工作,在遵循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推动下,对企业运转当中的各个环节的环保问题进行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标准且制定了环保手册,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对管理目标的良好施行。在全过程环保标准的施行之下,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实现了环保管理的通畅连接,在此过程当中,企业的环保管理逐步走向过程化。

2.4环保业绩考核方面

以考核的角度出发,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的电力企业会对下级分属部门进行完善的环保绩效考核,具体指标包括环保运营绩效指标和环保管理业绩指标,近些年,国外电力企业逐步比较关注定量化的运营绩效指标。

3启示与建议

基于国内电网企业环保管理现状以及国外电力企业在环保管理体系方面的特点与经验,提出面向绿色发展的电网企业环保管理体系优化意见。

3.1将环保观念植入整体的电力运营系统当中并设立相关考核目标

环保观念应当被植入到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在有效控制企业环境风险的同时,积极参与环保公益事业,树立企业良好的环保品牌形象。

3.2针对现阶段的环保工作的缺失不断对企业环保体系进行优化

从当下企业运行体系的多个方面建立健全环保管理体系,例如人员队伍建设、业务流程等,加强内部环保工作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制定考核监督半年度、年度计划,强化对环保工作整体性的协调,对企业整体的环保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可行规划,通过此种方式加强企业环保理念的形成且具有一定目标。

3.3出台相关环境管理标准,完善环境管理工作流程

以实现绿色发展为根本目标,梳理并优化环保业务流程,结合环保工作全过程的内容特点,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提出相应标准,以此为基础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建设,推动电力企业的环保管理过程化的转变,并以此为基础增强电力企业环境管理能力。

3.4建立环保信息系统,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管控

开展电网环保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构建“网—省—市—县”四级部署的环保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环保工作信息的上报录入,使各部门能够及时提交环评水保计划、验收计划、技术监督、超标治理、纠纷处理、宣传培训等各方面内容,实现对环保工作的在线监控,促进电力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提高对环保工作的管控力度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南方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十三五”节能环保规划研究[R].2016.

[2]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研究[R].2018.

[3]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研究[R].2018.

[4]金艳鸣,陈立斌,等.国外能源及电力企业环保管理经验与启示[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3(29).

[5]张彦军.试析国外能源及电力企业环保管理经验与启示[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9).

[6]郑幸.电网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潜力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3).

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成本;产品生产

1引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如一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一项必须始终坚持,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切身健康福祉,关乎整个中华民族长远未来的重要战略发展大计。在当前全球气候迅速变暖的重大环境变化背景下,“低碳经济”理念已逐渐成为全球舆论热点,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环境成本作为核算企业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要求而必须发生的环保设备和运营的费用,正是落实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的重要因素,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成本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2低碳经济与环境成本

2.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容

近些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升高致使全球气候变暖,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此背景下,“碳中和”“低碳发展”“低碳经济”等概念不断被提出,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低碳经济概念是指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为了有效控制,减少国内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通过推进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制度管理方式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新一代绿色能源产业开发等多种手段,构建低能耗、低污染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系,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地区生态环境永续保护双赢的局面。最早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政府文件,是英国于2003年发表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7年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四项建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2.2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2017年14部门党委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加快建立完善环境成本机制。环境成本是指在某一项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该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发生而对有关生态环境资源造成的污染,使得生态环境经济质量与生态环境经济性能下降的代价,包括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环境污染综合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其他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所需的全部经济费用。国内外对环境成本的研究,始于比蒙斯1971年出版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一书。经过二十多年的环境科学理论研究,联合国环境署于1998年对环境成本做出了如下定义:以环境友好为原则而采取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成本以及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发生的其他成本。低碳经济与环境成本相辅相成,具有内在一致性。核算环境成本是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经济的内在基本管理要求,只有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纳入会计成本核算标准体系,才能使企业会计信息结果全面真实地准确反映一个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环境效益,从而为企业各级管理层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判断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企业更多地披露实际经济生产活动中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因此企业不得不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全面系统地进行环境成本会计的核算,从而促进环境会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的现状分析

3.1环境成本多为事后核算,未能起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作用

现今生产企业对于进行产品环境成本核算大多采用事后核算的办法,并未在企业产品投入生产前期就预先对环境污染物排放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只有在必须采取措施治理时才会计算环境成本。同时,“先污染后治理”这一做法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损害了自然界原本良好的性能,即便有后期的治理也难以恢复如初。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将会一直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

3.2企业环境责任理念不强,环境报告内容不完善

大部分企业并未将企业环境责任理念纳入企业文化之中,因为是政府强制要求所以必须实施一定的节能减排措施。由于很多企业只看中当下利益,认为引进大批量环保设备将会提高产品生产成本,有损企业当年或者未来几年的经济利益,所以企业的环境责任理念并非企业本身自愿地去主动推行,而是为了形成一份环境报告,于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事后环境成本核算,仅以企业内部生产环境为计算成本的主要对象,忽视了企业所处的外部大范围环境的污染成本,极易导致不公平竞争。此外,企业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具体使用者主要集中为地方政府部门,服务于国家宏观环境治理。据相关《环境报告使用者信息调查表》调查所示,政府机关在报告使用者中占比高达52%,而像新闻媒体、顾客等仅占比15%左右,社会公众甚至只占9%。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报告的编制往往忽略了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使用者,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披露的内容并不足够完善。

3.3相关制度法规未完善,政府及企业对环境会计人员培训不到位

环境成本会计的对象是诸如氧气、二氧化碳、海洋、臭氧层等对人们至关重要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资源资产,难以像固定资产、产品成本等依据会计核算准则进行有效准确的计量,所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者还未达成共识且形成统一的要求,对于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环境报告制度存在法律归属模糊、会计核算程序及规则未明确、信息披露透明度不足等问题。由于政府部门至今未正式出台实施相关环境成本会计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环保意识仍未得到强化,所以许多企业管理者与会计从业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环境成本的潜在重要性,缺乏对环境成本会计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只是停留在固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层面,并未深入了解和学习创新。同时,由于环境成本理论体系尚未形成,高校教学往往只是在传统会计教学中附带一些环境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并未过多进行专业化学习。以上几点均造成环境成本会计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发展也受到诸多限制。

4低碳经济背景下完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建议

4.1环境成本核算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低碳经济下企业应将生产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产品开发决策、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处置五个阶段。4.1.1产品投资决策阶段企业在自行选择特定投资项目方向和选择投资领域时,需做好事前规划,尽量将投资目标集中于新能源领域。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必会在交通、电力、建筑、冶金、石油等领域产生重大的投资机会。所以基于发展低碳经济和降低环境成本的双重考量,企业应考虑优先在这些新能源发展重点领域进行投资。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在产品一开始的项目投资研究时,不仅要以营利为目的,还要考虑方案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在此基础上分析项目方案的可行性。4.1.2产品设计阶段研究人员发现,产品的环境成本基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了。以低碳经济发展为主要指导发展理念,产品设计市场需求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那么在产品设计和研发阶段就要综合考虑与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断地改进产品设计方案。在制定细化整个产品设计生产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分析产品设计生产的全过程、销售过程、使用过程等必要步骤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通过使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可回收资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成本。4.1.3产品生产阶段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企业需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能源消耗三方面贯彻低碳理念。在企业原材料采购管理方面,企业内部应充分合理计算所有需要采购的原材料,与产品供应商协调合作,尽量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和防止废弃物的产生。在生产设备方面,企业应尽早选购环保设备,淘汰因使用年数过长导致机器耗能增大的老旧设备。环保设备的减值准备和折旧也应纳入环境成本的核算范围。在能源消耗方面,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更新换代原有有害原材料和老旧设备,使用无毒害材料和清洁能源。中国石化在2012年首次公开发布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环境保护白皮书》(2012版)中指出,2005—2010年,中国石化投入492亿元对汽柴油进行升级换代;2012年柴油升级换代项目全面建成投产,以2010年汽柴油产量计算,升级后的汽柴油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硫4.8万吨。这一更新改造顺应国家绿色低碳汽车经济快速发展之势,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赞扬,在大大升级了企业现有产品性能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大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4.1.4产品销售阶段在产品销售阶段,企业往往可以通过采用绿色环保营销等新手段来快速实现降低产品环境成本:在包装上避免过度使用包装,选择可回收或者可持续循环、可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降低塑料的使用率,针对产品细致严格设计,使得包装材料利用率得以最大化实现。推销过程中注重环保理念的推广,不仅能向社会公众普及环保知识,也体现企业以身作则践行环保理念与社会责任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例如广东天元快递股份在“禁塑限塑”等国家相关行业新规政策文件频出的背景下,不断探索加大对新技术材料、新技术产品等的技术研究成果开发与应用推广项目的投入,耗资3.1亿元主要用于“快递电商物流绿色包装耗材制造基地项目”。这一改革举措有效满足了自身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等广大顾客群体需求,成功地实现了对自身企业产品管理架构的二次调整。4.1.5产品处置阶段产品回收处置阶段往往还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如废弃燃料电池、塑料袋、废弃核电站等,而这些常常容易被消费者和企业忽视。对于已经废旧的产品,企业可以对其实施回收和再利用,将废弃物重新生产形成新产品。如果企业在原材料选取时就已注重材料的可回收性和循环利用性,则可以更好地应对产品处置问题,降低产品处置所产生的环境成本。

4.2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

在低碳经济深入推行的大环境下,需不断地加强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国家环境成本的核算理论基础研究,完善现有的国家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各级人大常委会需要通过研究制定配套相关行政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方式,细化政府环境报告的具体操作程序及其操作管理规则、规范各级政府环境报告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强化人大执法监督的刚性制度等来约束与有效落实法律责任。环境成本仍存在许多待解难题,如降低碳排放量的成本测算、新一代能源消耗的成本测算、环境成本报告的计算规范化和形式等。因此需要邀请会计管理领域专家、生态学领域专家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和研究机构针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特有的情况具体分析。

4.3环境成本理论普及,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

我国一直以来致力于积极加快探索改变绿色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然而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认识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有些企业虽然始终坚称节能低碳减排,但仍旧是“先污染后治理”,于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措施。所以,需在全国和社会更大范围内广泛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倡导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理念,普及现代环境成本概念,加大关于环境资源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在企业间大力组织推行环境成本会计的培训,在企业税收、环保企业贷款等方面制定相关激励扶持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环境成本会计在企业间的施行,使得环境成本为企业所接受并且自觉地融入产品生产的每一个阶段中去。

5结论

生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主要直接参与者,在充分享受党和国家各种经济扶持发展政策的优惠的同时,应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统一号召,切实坚持走绿色节能低碳减排的经济发展之路,以低碳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实践为理论指导,学习和贯彻实践企业环境成本理论,将企业环境成本贯彻于整个企业产品战略决策和产品完整经营生命周期中,把企业低碳经济理念与企业经营文化有机融合,从源头上有效降低企业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实现企业环境效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的平衡最大化,促进全体企业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婷.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作用[J].财会学习,2020(26).

[2]王伟卓,李成尧.“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J].山西建筑,2011(31).

[3]张军冲.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成本会计核算探析[J].财会学习,2019(23).

[4]崔亚蕾.低碳经济下中国石油集团的战略转型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9-05-01.

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文7

关键词:生态设计;环境经营;环境成本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的环境成本定义,从国内外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对环境成本的进行定义、内容和分类还没有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提供统一标准,很难给出精确的定义。1998年国际会议通过《环境会计和报告立场公告》指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管理生产经营中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及其他成本。从管理企业活动的角度,核算企业承担的环境负荷费用和环境预防支出,实现明确企业环保责任的目标。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02年颁布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工作手册》中,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角度,根据环境成本的承担主体为标准可分为:企业负担的环境成本即发生在企业内部的成本、消费者负担的环境生命周期成本、社会负担的环境社会成本。在企业环境成本中的原材料费用是与环境密切关联的成本项目,对企业而言也是最主要的成本管理对象,通过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可以将传统成本管理中无法明确的原材料上浪费的资金显现出来;环境经营是贯穿与企业的整体活动,环境保护成本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且只是作为外部环境会计的对象,对于环境经营不是十分重要的依据;对于废弃物分类、处理费用以及产品处理费用对于物质流成本会计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信息。产品售出后的使用阶段产生的能源费用、废弃、再利用时产生的费用,必须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考虑降低产品的环境负荷,从而达到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效果。环境负荷的社会成本是指对与交易对方无关的社会第三方造成损害,而由社会负担的环境成本。郑玲博士对产品生命周期流转中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进行追踪记录、分析评价和优化控制的分析,将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分为八类:研发成本、资源有效利用成本、资源损失成本、配送成本、使用成本、回收利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以及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将环境成本核算的边界向产品系统扩展,从设计阶段到废弃处置阶段度量其全部环境影响,核算内容更加丰富,核算数据更具决策相关性,能够为企业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支持。笔者认为环境成本是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经营的指导下,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及其向关联方发生的成本,以及消费者购入后所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在政府管理部门尚未明确规定环境成本的类别,同时,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未明确要求相关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环境管理的目标与特点进行环境成本的分类。企业在此基础上不只是为了核算环境成本,而是为了更好地对环境成本管理能够得到实施,基于生态设计的环境成本管理必然在内容方面必然受到影响。

二、环境成本管理的内容

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环境经营的理念之下,企业在兼顾经济活动对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外部成本”的合理估计、确认和计量,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真实反映企业成本和经济利益。从而确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环境经营能直接产生经济效果,设定环境和经济双赢关系的目标并努力使之实现;如节能减排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削减经费的效果。从长远看,环境经营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效果,企业致力于保护环境而增加一定量的成本,其成果在社会和市场上披露,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2.企业环境成本预测

环境成本预测是环境成本事前控制成败的关键。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中构筑的环境成本管理平台,是由生产活动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与生产产品阶段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的成本信息,但是,基于生态设计的资源流转成本会计则扩展到产品产品系统。为管理者进行环境管理的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准确、透明和完整的成本、价值信息支持,只有建立在科学严密的环境成本预测基础之上,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环境成本决策方案与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基于设计阶段的成本特点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战略指导;并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具体管理的战术决策提供成本信息支持;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通过预测与比较不同决策方案中环境成本水平,为企业选择最优环境成本决策和制定先进可行的环境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3.企业环境成本核算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环境成本信息。传统的环境成本核算是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反映,是在已有的成本计算体系中追加环境要素形成的,描述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环境负荷及治理数据信息,根据成本核算原则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费用,通过衡量评价环境成本投入所带来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终编制成环境成本报告书对社会公布。资源流转成本会计通过企业生产过程中流动的物质流的物量单位和货币单位进行成本计算,对原来被忽视的废弃物等给予了经济评价,使得废弃物削减和资源保护和降低成本相互连接,为提高资源生产率、在生产现场的环境性和经济性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4.企业环境成本评价

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中,根据企业成本规划获得的产品预算成本的信息,将实际成本信息与预设的成本信息或者行业标准成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影响环境成本变动的因素,寻找成本差异动因,修改或制定新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案。但是,材料损失为计入废弃物,成本差异中不能反映出所有的材料损失除了超过既定标准所耗的材料之外,资源流转成本会计将形成企业负产品的所有材料视为损失,将所有计入负产品成本的所有项目揭示出来,根据形成废弃物实质成本动因,辨别和分析企业整个资源流转系统为目的;根据资源流转为基本成本动因,归集和分配企业内在所有成本,揭示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占用率、环境负荷三者之间在成本方面的有机联系,使企业通过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环境废弃物数量,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

5.企业环境成本优化控制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在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而实施的一种旨在提供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行为和政策实施;通过以上的环境成本的核算与评价,可以清晰地了解环境成本损失的根源和具体节点,据此查找问题进行改善决策,最后付诸实施,达到实现资源流转成本的控制。主要从产品生态设计的角度通过实施P(计划)—C(执行)—E(评估)—I(改良)的循环管理,在产品系统中根据生态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予以改进和重构,进入下一轮循环进一步完善,不仅能够降低产品生命周期中各环节可能产生的环境冲击与成本,还能减少产品后续需要处理环境责任,实现产品性能和环境绩效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优化控制既是环境成本管理的终点也是下一轮循环的起点,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三、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构造间的关系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是个有机整体,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统驭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起点是基于生态设计的企业环境成本优化控制,优化控制能够使企业在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获取最低成本,对使用资源环境成本、废弃资源环境成本在生命周期的各个进行预测,通过预测指导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核算的企业环境成本与生态设计所要求的环境成本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下一轮循环的生态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以避免相关的环境风险。在评价与应用中发现问题,反馈至目标确定部分,循环往复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论题,积极开展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各项经济分析与决策。改变企业过去无偿使用环境,浪费资源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与未来的做法,树立以生态设计为基础环境经营的理念,改进旧有成本管理架构,优化经济增长模式,加快推进环境友好型工业化的进程,既是一场思想变革,也是一场生态文明的创建过程。

参考文献:

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文8

近年来,全国雾霾天气肆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十八大会议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行低碳经济变得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环境责任成本存在的问题,探讨在低碳经济下降低企业环境责任成本的策略,使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低碳经济;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GDP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背后环境付出的沉重代价。目前,企业环境责任成本的投入逐步加大,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出企业经济利益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剧。“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同时也给企业再次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在低碳经济下降低企业的环境责任成本,成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理论基础

(一)企业环境责任成本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前提,因消耗自然和生态资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付出的责任成本。主要包括:一是环境责任预防成本,也是事前控制成本。企业任何生产活动的开展,都要预先考虑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了避免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巨额成本,企业必须估算环境责任的预防成本,如购置环保设备的成本、对生产工艺和环保产品设计的成本、环保宣传成本等。二是环境责任检测成本,也是事中控制成本。企业虽然在开展生产活动前做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责任预防方案,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必定造成一定影响,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势必加大环境责任的检测成本,如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等资源的检测成本、残余物质对环境影响的检测成本等。三是环境责任治理成本,也是事后控制。如果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企业就要支付资金治理环境污染。这部分资金包括环境治理成本即治理的技术费、人工费、材料费等,也包括因环境污染产生的赔偿成本,如破坏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污染当地的水资源造成粮食减产、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等的责任成本。

(二)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所涉及的环境责任成本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与企业其他方面的成本控制不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对企业而言,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对环境责任预防成本的控制,也就是事前控制。企业对环境责任预防成本控制投入的增加,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环境责任的检测成本和治理成本,合理规划环境成本的支出,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对整个社会而言,企业对环境责任成本实施控制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长期以来的矛盾,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更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基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摒弃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追求绿色经济,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同时也给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当前,大气的污染、雾霾的加剧、居高不下的PM2.5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直持将矛头指向了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的企业。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始终把承担环境责任当成一种简单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意识到环境责任投资给未来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无形价值和收益,因此最终的结果是企业一直消极被动地应对环境责任问题。如今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盛行,全社会关注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增强,企业只有将承担环境责任提升到战略层面,才能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上处于主动的竞争优势地位,树立企业为社会和国家负责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二)有利于企业降低环境责任风险,走长期良性发展道路

传统企业的风险管理并未将环境责任风险包括在内,这就导致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随着国家近年来对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企业旧式的发展道路在“低碳经济”这个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不仅能真实全面地体现企业履行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且能减少来自环境责任风险的威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统企业仍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并未主动考虑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效益“良好发展”的表象掩盖了危及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不利因素。

(一)环境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道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企业不会放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不会主动增加环境责任成本的投入,更不会牺牲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对环境的预防、检测和治理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于促使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中很少有环境责任方面的具体规定,正是由于环境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企业被动地履行国家规定范围内的责任,造成当前经济和环境矛盾的加剧。

(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不清晰

传统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通常只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支付的治理环境污染费用和因污染环境负担的罚款,而往往忽视在预防、研发、销售和回收环节存在的隐形成本。如果企业在产品生产前重视研发先进生产工艺流程、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设计,就可以减少环境责任成本的发生。再者,使用低碳环保的包装进行产品的销售以及对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可以降低环境责任成本。然而多数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性发展,这样在短期内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了企业利润。但长久来看,企业无法真正核算全部环境责任成本,使企业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不能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其内在的责任风险。归根结底是我国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方面没有清晰的控制范围,再加上企业没有将隐形成本纳入其责任成本控制的范围,致使企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不科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这进一步说明旧式的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目前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中,应用较多的是标准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等,然而企业很少将污染环境的成本纳入成本控制的核算范围,即使考虑到环境责任成本,也往往将其计入“管理费用”账户。这种简单的会计处理方式不能明确地体现企业环境因素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造成企业资产及利润数据的失真。在全面的成本控制核算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没有考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控制进行核算,仅核算事后控制的环境责任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也没有把承担社会环境责任纳入控制范围,没有很好的估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核算方面的漏洞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不科学性。

(四)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不及时

企业环境责任控制成本信息的不完善、控制范围的不清晰及控制核算的不科学等因素,造成企业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因预防、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更不可能准确披露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方面的信息。现阶段,治理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致使一些企业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是简单地披露一些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责任成本信息,而无法及时披露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其他环境责任成本信息。然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需要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这就造成没有固定的财务报表披露的现象。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甚至不披露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信息,使企业利益相关者无法及时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企业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五)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才短缺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分类及企业招聘管理的一些弊端,造成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人才短缺。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涉及会计学、环境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工作。

四、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加强措施

(一)建立健全环境责任法律法规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完善的环境责任法律法规是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己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了法律基础。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对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不足,难以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因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环境责任法律法规制度,使之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促使企业及时发现在执行法律法规时的不足,并快速调整发展战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责任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企业主动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及标准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目的是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发展。企业应该依据该目的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和标准,范围和标准的设定可以参考以下方法。企业可以根据大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并结合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生产程序进行分析,找出环境责任成本发生的规律,以推算未来企业发生的环境责任成本,从而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范围和标准。同时将环境责任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将企业内部的生产工人、成本控制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从而降低环境责任控制成本。

(三)完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体系

完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首先,对环境责任成本单独设置账目,不仅要核算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会计科目,也要把非货币计量的环境责任成本加以评价和考核。其次,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纳入成本控制信息系统中,利用计算机成本控制系统分析和核算收集的数据。一方面可以选择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费用最少的方案,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的错误,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最后,引进奖惩制度,积极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

(四)健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体系

为弥补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薄弱性、监管方面的不健全,国家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增强新闻媒体对社会大众、企业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进行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公众关注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的披露,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探索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制度,通过建立专门的成本披露信息部门,投入专项资金,调动管理部、财务部、营销部等参与的积极性,及时地收集数据和披露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五)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人才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能否很好的控制,关键因素在于环境会计核算人员。首先,企业要转变控制理念,将经济利润最大化的首要目标逐渐改变为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经济和环境共赢。其次,要加强对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融入多种相关学科。企业也可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题性培训,及时掌握最新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知识,引导其树立环境成本控制理念,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效率,降低成本控制的费用。

作者:谷慧玲 张尧 石蔚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4GL07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