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启发性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启发性教育范文1

教要以生活为内容,学要学对生活有益的内容,无论教还是学都要建立在“做”即“行动”的前提下,是“在劳力上劳心”,在行动中思考。乡村教育应与伟大势力携手,与银行、与科学机关、与卫生机关尤其应与农业携手,教育就教人生利。倡导为大众办教育,为普通底层老百姓办教育,以生活内容为源泉办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改造生活为目标。陶行知先生指出,“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小学校;从活的中小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1]。他认为,乡村教育的核心是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还提出了活的乡村教师的标准是“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教师的教育观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建立在强国利民的基础上,是为国家大义从事教育活动的,是对全体国民的教育,既不能“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又不能使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人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必须“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进行乡村生活的教育,要读书学习、活学活用。教师应秉承虚心好学的态度,以人民大众为师,与人民大众为友。乡村教师要走入田间地头,关心农民生活疾苦,对五谷、杂粮、猪狗下工夫。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人人都可以成为先生,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倡导互相学习,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各地群众更为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偏低[2]。在辽南农村教育调查中发现,近40%~50%的农村学生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有的回家务农,有的进城打工[3]。而这些没有受到专业培训和缺乏良好的农业观念的群体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知识素养低,生产技能差,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创新性地发展农业科技。究其原因是各地政府和群众漠视了农村初中的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将学校教育看成是离开农村生活的“跳脚板”,优秀的农村学生学成后将留在城市当成是第一工作选择,很少有农村大学毕业生回乡建设家乡。这是教育观念功利化和城市化的必然后果。

陶行知先生曾震聋发聩地提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变得格外弱。”[1]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体现农民需要,目标明确,不盲目崇洋媚外,不学象牙塔式的书呆子教育,不为教育而教育。他以独特的视角体现农村教育的本土性、区域性、独特性和现实性。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何尝不是与国家的农村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近半数未升学的农村初中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农村孩子初中还未毕业,就已辍学在家或进城打工,这使农村人力资源大量浪费。乡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要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为教育的出发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体现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实效性,切实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培养“伟大的新生命”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习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1]。这段话说得精辟,乡村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活的本领,是可以让人“生利”的致富本领,要培养学生成为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成为自强自立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把升学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和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认真贯彻实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改革的要求,忽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没能将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紧密相联的知识纳入到校本课程中,没有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性教学活动,一味地为教学而教学,严重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农村各级教育要深入农村生产生活,重视在知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视开发以培养新型农民为视角的校本课程。要发挥农村教育对科技农业的作用,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提倡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后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村高效和谐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必须全面推行“活”的素质教育,升学与生计并重,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就业能力。

陶行知倡导乡村教育的核心是对乡村教师心灵的洗涤,要求乡村教师必须有一颗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心,这样的乡村教师“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在那样动荡不安、生活贫困的年代里,他们有着“能够叫中国个个乡村变做天堂,变做乐园”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没有挂怀自己的得失和生计,他们眼里是国家民族的振兴,教育的发展,这是何等无私坦荡的胸襟和气魄。热爱乡村、热爱农民、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样的赤诚之心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缺乏的。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倡导乡村教师应“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

启发性教育范文2

随着金融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社会公众享受到越来越多金融产品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市场风险。人们一直将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发达市场不受约束的金融创新,以及人们对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工具缺乏基本认识。而改变这种情况的一个措施就是大力开展公众金融教育。加强金融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水平,既可以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避免个人金融资产损失,又可以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效果,维持金融稳定。因此金融教育得到了欧美各国政府尤其是央行的重视。近几年来,各国央行纷纷采取措施加强金融教育,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一、各国央行开展金融教育的做法

(一)发行图书资料和音像制品,强化金融宣传和教育。出版图书资料和音像制品是各国央行推广金融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如美联储系统出版“TheFederalReserveSystem:purposes&functions”书籍和“powerofmoneycurriculumpackage”录像带,加拿大央行出版“notyourAveragebank”录像带,英格兰银行出版“Pounds&Pence”彩色小册子及DVD等。这些图书音像制品既有介绍央行角色作用的内容,又有普通金融知识的宣传。一般公众可以免费索取或在互联网上直接下载得到。这些书籍内容会持续更新,新的音像制品不断推出,保证公众可以得到最新的金融知识。

(二)建立金融教育专网,拓宽金融知识获取渠道。大多数国家央行都建有互联网网站,并将其作为沟通公众、货币政策和有关研究信息的渠道。而一些国家央行,还进一步建立了金融教育的专属网站。通过在网站上提供金融知识教材资料,帮助一般大众、学生、老师等群体迅速获取所需的知识。相对于出版发行图书资料和音像制品,这种方式成本低、方便、更新快。同时在网站环境下还能设计出更加生动活泼、互动性更强的教学内容。如英格兰银行教育网站上提供的“MeettheJacksonFamilyandAnita”是一种卡通动画的线上教材;加拿大银行教育网站上提供寻找货币的“digit”在线游戏,让浏览者以游戏的方式认识货币;美联储系统教育网站上提供的‘Peanuts&crackerjacks'是一种线上游戏,通过模拟棒球比赛灌输经济理念。这些依托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组织金融竞赛,激发金融知识学习热情。不少国家央行都采用金融知识竞赛的形式推广金融教育,激发公众尤其是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热情。美联储系统、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和韩国央行都组织了全国范围内定期的金融知识竞赛(见表一)。这些央行组织的金融知识竞赛不是抽象的理论比赛,而是模拟现实的金融实务竞赛。这种生动的学习方式让参赛和观看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在普通教科书中无法体会到的真实的金融世界,可以提高他们对金融知识的兴趣,影响他们大学选修课程甚至影响其对就业行业的选择。

(四)打造多层教育体系,增强金融教育针对性。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知识结构以及对金融知识兴趣、接纳程度不同,各国央行都针对不同群体推出不同的金融教育内容,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比如英格兰银行,对中小学生发行“MadeofMoney”彩色小册子及DVD,对一般公众发行多媒体教材,对各国央行从业人员则专门成立了专业培训机构Bank'sCentreforCentralBankingStudies,通过主办研讨会、课程等进行央行业务培训。在各国央行中,金融教育内容全面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是美联储系统,从表二可以看到,美联储系统金融教育的对象层次分明。另外还要指出的是,一些央行比较重视少年儿童的金融教育,美联储、日本银行、我国台湾省‘中央银行'都建立了专门的儿童版央行网页。

(五)重视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公众金融知识现状和教育效果。调查研究是各国央行了解金融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并加以改进的重要手段。日本央行自1993年按季对公众进行央行问卷调查,其内容就包含央行认知度和金融知识状况的调查。美联储对金融教育状况和成效也有定期调查,包括:每三年一次的消费金融调查;与Jump$tart合作每两年进行调查(Jump$tart是美国民间的教育团体),了解美国高中生的经济金融知识水准;每两年一次举办社区事务研讨会,讨论金融教育的成效。其中与Jump$tart合作进行的调查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02年Jump$tart公布美国12年级高中生2001-2002年金融知识评估结果,其揭示的美国高中生在金融知识方面的低水准引起了美国国会注意,美国国会专门召开了金融教育听证会,最终促进了美国《金融知识与教育促进法》的制定和“金融知识与教育委员会”的成立。另外,美联储还于芝加哥联邦准备银行设立了金融教育研究中心,为金融教育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

(六)结合传统文化,开展特色金融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推广金融教育,有的国家央行还结合传统文化开展特色活动。日本央行通过参与地方文化复兴活动的方式推广金融教育。如在日本央行旧大楼广场演出地方戏曲“能剧”、举办音乐会、在夜间点亮霓虹灯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民众对央行的认识,增强金融教育效果。德国联邦银行每年都参加法兰克福地区定期举办的博物馆嘉年华会,在嘉年华会上设有央行展示摊位开展金融教育。嘉年华会期间,德国联邦银行的货币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邀请经济金融界学者在博物馆进行讲座,传播金融知识。实际上,不只德国联邦银行,美联储系统、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等央行的货币博物馆都是它们开展特色金融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各国央行开展金融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金融教育组织机构。一是建议人民银行牵头财政部门、银监会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组织推广金融教育。在时机成熟下,可以推动成立类似美国金融教育委员会、金融教育办公室等跨部门的金融教育组织机构。二是人民银行要明确内部金融教育工作的负责部门,加大对金融教育的资金投入。

(二)设立金融教育专网。在人民银行网站上设立专门的金融教育专网或专页。网页的功能包括:一是提供各种金融教育资料的电子版,方便公众下载学习。二是利用网页环境设计互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比如设计假币识别、货币政策操作的网页游戏,征信系统查询流程、反洗钱宣传的视频动画等。三是设立网络交流讨论区。可以让公众在线讨论金融知识,也可以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讨论区发表对当前金融形势的观点见解或对网友的金融问题进行答疑。利用央行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把讨论区打造成人民银行管理推动的,普通公众、高校师生、金融从业者和金融专家共同参与的全国最大的金融网络社区,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形成统一的金融教育推广平台、金融知识交流平台、央行与公众的沟通平台。#p#分页标题#e#

(三)举办金融知识竞赛。人民银行在2007年曾经举办过一次金融知识竞赛,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一是采用网络开卷形式,缺乏竞争、缺乏荣誉的竞赛没有吸引力;二是竞赛仅举办了一次,效果难以持续。三是竞赛面对的是全体公众,在参与人员上没有突出重点人群,在试题内容上没有突出央行特点,影响力有限。建议人民银行借鉴他国央行的经验,重新举办全国性的金融知识竞赛:比赛参与人员应定位于高校学生,由各高校组队参赛;比赛内容既可以有反假货币、征信或金融理财等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金融知识,也可以包括货币政策操作等具有一定专业性的金融知识,还可以包含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热点问题;比赛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采用现场答题方式,也可以采用金融论文写作的比赛形式;比赛奖励除了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外,对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在央行实习,甚至可以在人员录用方面向这些学生倾斜;比赛周期可以一年一次,通过长期坚持,把竞赛逐步办成全国知名的、各高校重视的传统赛事。

(四)增强金融教育针对性。对少年儿童,可以制作央行的儿童网页,给予他们金融方面的感性认识,从小灌输正确的金融观念;对普通民众,可以整合人民银行每年各种宣传资源,将反洗钱、反假货币、银行卡等宣传资料定期汇集成册或制成光盘免费提供;对中、高收入人群,可以开展金融产品的介绍讲座,分析金融市场风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提高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对高中生或大学生,除举行金融知识竞赛外,还可以举办金融知识夏令营、金融知识进学校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金融知识,扩大金融业在校园的影响力;对高校教师,可以提供人民银行编写的岗位任职资格系列教材作为教辅资料,或者与高校教师合作编写金融知识教材,还可以帮助高校培训金融师资;对企业高管或金融从业工作者,可以依托金融培训中心提供高端投融资课程。

启发性教育范文3

Fishbein认为[6],有两个基本因素会影响个体履行某特定行为的行为意向,即行为态度和主观行为规范,所以理解行为态度和主观行为规范是理解人为什么会这样做的第一步。行为态度是人们基于一定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的判断和选择,外在表现为行为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情感和意向,它是由行为人对行为结果的基本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预期和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行为规范定义为个体对他认为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完成某行为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最终引致行为的改变。

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TRA认为[6],人的行为意向直接决定其行为,即:B≈I个体的行为意向又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行为态度和主观行为规范。行为态度、主观行为规范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为:I=ABw1+SNBw2其中,I表示行为意向,AB表示对行为的态度,SNB表示对行为的主观行为规范,w1和w2分别表示行为态度和主观行为规范的权重系数。行为态度是对行为的总体评价,包括对行为的信念(behav-ioralbelief)以及对行为结果的判断(eveluationofoutcome)。个体对行为的信念、对行为结果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态度的关系如下:AB=∑pi=1biei其中,AB表示个体对行为的态度,bi表示个体对行为的信念,ei表示对行为结果的判断,p表示相关的条目数。由于该理论假设个体对行为的信念和对行为结果的评价是内在的而且是行为态度的决定因素,所以通过∑biei可以间接对行为态度进行测量。主观行为规范包括个体对社会规范的信念(normativebelief)以及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moti-vationtocomply),三者的关系如下:SNB=∑qj=1nbimj其中,SNB表示个体对行为的主观行为规范,nbj表示个体对社会规范的信念,mj表示个体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q表示相关的条目数。由于该理论假设个体对社会规范的信念以及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可以决定其主观行为规范,因此通过∑nbjmj以间接测量个体的主观行为规范。

TRA可以引导护理教育者设置启发式教学策略

EdwardS.Casper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教育者的教学策略,特别是教学沟通技巧,会影响护生的学习态度,而学习态度又是影响其学习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7]。TRA可以引导护理教育者设置有效的启发式教学策略,例如:(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护生积极思考;(2)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等[8]。通过上述策略,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变护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创造性地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TRA可以预测护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情况

随着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远程多媒体教学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护生而言,掌握网络这个学习工具就显得非常有必要。Tung,Feng-Cheng等[9]的研究发现,方便、可及、易于操作的网络资源、经济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影响护生使用网络资源的主要因素。周岩[10]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学习行为意向需要良好的使用情境配合强化,才会产生积极正面的网络学习行为。因此,护理教育者应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内容,进一步加强护理专业课程网络课堂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课程,提高护生使用网络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引导护生利用网络学习,提高学生群体文化。

TRA可以预测护生照护病人的行为意向

有研究者发现,个体过去的行为可直接对其行为意向产生影响[11]。个体下意识的行为能够体现其过去的行为,例如习惯性反应等。护生过去的行为和经历会影响其现在甚至将来照护病人的行为意向,所以护理教育者应注重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学习经历的设计,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不仅可以使学习具有趣味性,更可以使护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TRA可以预测护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和离职意向

启发性教育范文4

【关键词】“T”型;启发式教学;教学研究

“T”型启发式教学,以启发为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深度启发和广度启发,使得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培育符合时代的人才。“T”型则代表着达到启发的两种方法。“—”代表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把知识从面上铺开。“|”代表遵循博爱的教育理念,通过洞察不同学生的心理和情绪,探索多样化深度启迪方法。当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时,便是“T”型启发式教学。

一、“T”型启发式教学的理论意义

“启发式教学”由孔子开创。这种教育思想能使得学生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来看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也构成一种正反对动关系,遵循反成原理。在教师教的状态下,学生无须自我学习,不需要运用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教得越多,学生越会形成对于教的依赖性。早在1999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苏伽特•米特拉便用十多年的时间进行了一项“SOLE”(“自发组织学习环境”)实验。证明了学生学习并非一定要依赖教师的教,只要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支持,学生就能够自我学习、自我组织完成学习行为。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的一点是:儿童很少会主动学习,除非他在其中找到了一定的兴趣。“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由此在反对灌输式教育的同时,理应呼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启发式教育。

(一)广度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探索书本以外知识

教学应该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广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多样性和鲜活性。传统的教学割断了科学活动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狭小的知识领域,英国20世纪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缄默知识”的新知识理论,又称为“前语言的知识”或“不清楚的知识”。尊重学生的缄默知识,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主动去找寻与自己缄默知识相匹配的知识来进行自我的学习和成长。

(二)深度启发式教学:发挥情感洞察能力个性化启迪学生

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的思想,都以爱作为核心理念。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婴儿辨音的研究,结果发现婴儿并不能通过机器设备上播放的视频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发展。Kuhl等的研究发现,为9个月大的英语家庭出生的婴儿(纯英文生活环境)配一个中文教师,每周只需一次,经过12次与中文教师互动后,婴儿对中文发音的辨识度就达到了与中英双语家庭中成长的婴儿同等的程度;而使用视频学习中文的婴儿,采取同样的频率和时间,而且视频中的教师与现实中的中文教师是同一个人,结果婴儿对于中文发音的辨识度与普通英语家庭中成长的婴儿(纯英文生活环境)没有任何差异——这充分说明了机器教人的效果远远无法与人教人的效果相提并论。人在知识的存量上远远不如机器人,然而真人的教学效果却远远高于机器人。所以启发式教学方式应该注重深度,教学应牢牢把握自身博爱的情感输出,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二、“T”型启发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术上的案例和研究说明了启发式教学所具有的理论意义,通过对现实教育背景研究将更益于我们看出“T”型启发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要求教师从掌握知识迈向启迪思维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智能时代下,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机器替代?由此提出全人格教育,提出培育独特的人等。为了应对21世纪的挑战,各国相继提出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内容通过“T”型启发式教学融入了时代的要求和特色。课堂上除讲授具体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记忆外,还需围绕时代的主旋律进行主题式演讲,力求召唤起学生与教师在知识上、思维上产生共鸣。

(二)教改持续推进下教师教学的现实工具

“T”型启发式教学改革适应于我国现阶段学生水平现状,将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需要“T”型启发式教学来唤醒学生的思维。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但是学生的学不应该集中在课堂的40分钟里,而应该去开拓课堂外的时间,让学生能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三)启迪式教学帮助每位学生找到兴趣点

课程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化的知识创新。基础教育课程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掌握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发展智慧”。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面对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应该把四大支柱顺序倒过来。学会做人是我们毕生所要学习的,在智能时代更应该学会做一个独特的人。无论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基础如何,所有学生都能从教师上课内容中获取信息,理应成为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三、“T”型启发式教学的发展可能性

通过“T”型启发式教学的意义阐释,我们已经对这种教学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如何使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落地呢?为使“T”型启发式教学得以在实践中开展,进一步来说,有如下三种类型的“T”型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供选择。

(一)教师主导“T”型启发式教学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或者围绕一个主题,将教材上的知识和教材之外的知识进行融合来教学,想办法把与这个章节和主题有关的知识通过搜集和整理教给学生,从公式原理的讲解走向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应该围绕知识的产生(发现者的心路历程)、运用、有待继续探讨的前景为框架组织教学,勾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把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可自行学习深入了解,教师持续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主导“T”型启发式教学

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能够使其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互动型学习环境”。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必然的,学生主导“T”型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在演讲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话式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打开了半扇窗。而当开展学生主导“T”型启发式教学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感悟,就不会轻易地走进教师早已有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给学生规定展示的时间,这种启迪方式给学生创造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

(三)辩论式“T”型启发教学

启发性教育范文5

目前,《英语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到了重要地位,这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个人的主体精神有着积极影响,由此决定了英语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更换教学观念,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努力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结数年来日常教学实践,本人就启发式教学的理解、要求和具体做法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启发教学的要求;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如何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真正发展,是构成英语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本人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和具体做法。

一、定义理解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1.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该怎样合理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并进一步陶冶其品德情感;2.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法既保证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发挥了两者的积极性,同时又充分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说这种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也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能力。

二、启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本人把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归纳为以下三点:

1.确立科学的学生观。

不同的学生观可导致教师出现不同的教学态度与教学风格,科学的学生观是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学活动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主体地位能否真正实现。因而课堂教学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并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习惯。教师能够针对学生发展的具体实际,准确地预测其发展潜能,设计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其可接受的心理程度恰当地予以启发、引导。

2.确立先进的教育功能观。

课堂教学作为主导学生发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真正拓宽教育视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就要求本人们英语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回应这一总体目标,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某些知识,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也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而必须在促使学生“学会”、“会学”和“能用”上下功夫,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与个性的逐步成熟。

3.具备合理的认知结构。

启发式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材充分掌握、对各类教学策略与技术充分熟悉的基础上。因而教师必须用足够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打好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认知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须不断学习,获取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它是教师赖以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展的坚实支柱;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汲取教育科学的丰富营养,掌握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智力活动发展方向的理论武器。

三、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本人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因材启发。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巧妙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每一节课、每一个问题一直抱有有新鲜感、新奇感、追求感和获取感,本人的做法是设悬置疑,层层激发积极思维。例如:本人在教“Iwouldliketo……”句型时,本人没有直接写出和翻译其句型,而是引导、启发学生对句型的理解,层层引导深入思考:首先出示一些苹果问:“Whatarethese?”学生们顺应接着回答:“Theyareapples.”本人再问“Doyoulikethem?”学生又答:“Yes,Ido.”接着我再强调“Yes,Ilikethem.Iwouldliketoeatthem.”后让学生猜出“Iwouldliketo...”是“我想要……”的意思。最后再进一步解释“Iwouldloveto...”这一句型。

2.教具启发。

教具启发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形象、实际的教具或图片媒体出做动作演示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本人在教比较级和最高级时,从班里挑出三个不同高度的学生,让他们站在讲台前,以此演示为例进行讲解。讲解后我以问话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Whoisthetallestofthethree?”学生们接着就能积极而具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教具启发的方法,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认真学习的兴趣。

3.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就是在课堂上让师生相互提问和回答,即不但老师提问,而且还需训练学生多质疑和提问,并以互问互答的方式,以达到学生反复多听多说的目的。鼓励学生学习英语需要勇气和胆量才能使提问启发收到最佳效果。例如,在学习过去式规则动词ed的发音时,本人给出了这些动词:“worked,helped,fished,laughed,watched,closed,cleaned,lived,showed,played,painted,wanted”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这些动词后ed的发音都一样吗?②这些-ed各发什么音?③有规律吗?④规律是什么?等等。然后学生会带着疑问聚精会神地听录音,并充满兴趣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利于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4.画笔启发。

简笔画是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它的作用是运用简洁精炼的绘画语言,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使本来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Laugh和friendly这两个单词时,用简笔画画出人物相关的两副表情,学生一看图立刻就喜形于色,兴趣盎然,也懂得了这两个词的意思了。此外,借助简笔画启发学生能更好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既不至于增加教学难度,又能保持课文的完整性。教师边讲边将关键词写在每幅画旁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复述课文。

5.设疑启发。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能否恰如其分地“设疑”是一个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表现。一个有技巧的教师会懂得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例如:让学生比较两组句子:“Theycanbuythecar,socanwe.”“Heisagoodstudent.”“Soheis.”问学生这两句子有什么区别,第一句能不能换成sowecan第二句能不能换成soishe,大家很快就思考起来,这时我就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起来表达,启发其积极思维,开始问第一句有几个主语,他们很快答出两个they和we,接着问第二组句子的主语有几个,回答只有一个he。最后得出结论:以neither,nor或so开头的句子或分句,用来表示不同主语的相同看法时要用倒装;但是对对方所陈述的内容表示肯定时不用倒装。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传统教学长期实践经验的宝贵结晶,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精神实质。为了顺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代英语教师应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英语的自然规律,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途径,并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有条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把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实际语言技能,最后很自然地把语言技能进一步转化为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敏芳 单位:福建长乐第一中学分校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孙建香.启发式教学的条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吴伯兰.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启发性教育范文6

关键词:汉字启蒙;启蒙教育;兴趣激发

汉字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好汉字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有利于我国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熟练掌握汉字的读写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练习汉字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汉字教学是所有学科继续开展教学的基础。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和自律能力有限,往往不太愿意主动学习汉字,甚至对枯燥的学习过程产生畏惧心理,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在汉字启蒙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汉字启蒙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汉字启蒙的重要阶段,而汉字的拼写也是我们国家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汉字的启蒙教育关系到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汉字作为我们国家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有利于优秀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的读写一直都是作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存在的,也是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的教学内容。开展汉字启蒙教育既是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教师,更应该在汉字的书写和继承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创造性地采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于汉字学习的兴趣,让汉字启蒙教育成为开启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

二、汉字启蒙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汉字、培养汉字书写能力与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汉字教学也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读写,让汉字启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汉字的启蒙教学过程中,往往都居于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主动向学生传授汉字的拼读以及书写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进行学习,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灌输式的练习。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行为特点上也体现出明显的活泼好动的特点,不太容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且对于有趣的东西会更加感兴趣。传统汉字教学方式略显枯燥,不能贴合学生性格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就不能够在汉字启蒙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了。

(二)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汉字学习的重要性

汉字在文化传承和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熟练掌握汉字的读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主动学习汉字,对每一个汉字的意思有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进行读写,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在汉字的启蒙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只会觉得汉字的学习和练习过程辛苦而枯燥,却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到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这也导致了在汉字启蒙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影响了汉字启蒙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本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如何通过兴趣激发来进行汉字启蒙教育

(一)从游戏教学的角度培养学生兴趣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对学生进行汉字启蒙的阶段主要集中在3到6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明显地表现出对汉字读写的兴趣,而且对汉字的认识非常敏感,有时候他们只要看动画片或者看天气预报,就能认识很多的字,这种对于汉字的敏感性也体现在语言模仿上,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都会给学生读一些中国古诗词中的经典名篇,而3至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往往家人只需要念两到三遍就能够熟练地背诵简单的古诗。所以,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对于汉字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为此,教师要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汉字启蒙教学[1]。活泼好动是这一阶段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而比起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轻松有趣的游戏往往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汉字启蒙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日常的游戏中汲取灵感,结合汉字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于游戏的关注度,创造性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开展汉字启蒙教学。常见的游戏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汉字消消乐。游戏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学会一个字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一段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从文字材料中将学习过的汉字找出来。第一个汉字找出来之后,再开始下一个汉字的学习,然后继续从剩余的文字材料中选择学到的第二个汉字。依次类推,直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2)汉字拆分组合。教师还可以将识字卡片按照字体的结构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然后让学生按照结构和偏旁部首,将碎片化的识字卡片重新组合成自己学习过的字。用这种拆分汉字的拼图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汉字学习的兴趣,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事先将汉字的偏旁部首编成歌诀,在学生进行汉字碎片拼搭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按照歌诀对识字卡片的碎片进行组合,加深学生对于偏旁部首以及汉字结构的理解。(3)部首大连线。每一类部首相同的汉字都是彼此的好朋友,所以在茫茫的字海中,学生需要将部首相同的汉字找出来,然后用尺子画线将它们连在一起,让“好朋友”重新手拉手。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偏旁部首将同样数量的汉字打乱之后分成两组,然后让学生找出部首相同的汉字并且进行连线,连线完成之后,还要向教师说明连线的理由。这类游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部首来掌握汉字意思的能力。

(二)用活跃的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氛围

虽然汉字是我们国家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但并不意味着汉字的学习氛围就一定要非常严肃,尤其是对于还处在汉字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紧紧贴合了学生性格发展的阶段特点,而且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汉字书写和识记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汉字启蒙教学中要尽量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2]。比如,将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先用情景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日”字旁的汉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问学生:“太阳在汉字中可以简称为‘日’,而‘日’这个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没有同学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见过的以‘日’为部首的汉字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师:“大家说得都对,可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观察得很细心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日’有关的汉字好不好呀?”通过简单的情景导入激发出了学生对于汉字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再将备课时选择的一些和汉字启蒙教学有关的短视频或者动画片,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播放,通过有趣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对以“日”为部首的汉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师再逐字引导学生进行书写和拼读。在前一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汉字书写大比拼,写得最快最好看的一组就是获胜者。而写得最差的一组则要接受同学们一起商量好的惩罚措施———将每一个汉字默写三遍。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然后利用游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提升汉字的读写技能。而后期的惩罚,由于是学生共同商议的惩罚内容,所以被惩罚的学生不仅不难过,反而还会很乐于按照要求接受惩罚。在这样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很快就全部掌握了教学内容,对于汉字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三)依据汉字造字特点,降低学习难度

和其他语言文字相比,汉字具有特殊的构形。因此,在汉字启蒙教育中,教师可从汉字的构形角度着手,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充分感知汉字的形象,又可以对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把握。一般来讲,可从独体字与和合体字两个方面划分汉字的组成,独体字包括象形字与指事字,而合体字则包括会意字与形声字。为改善汉字启蒙教育的效果,语文教师需结合这些不同类型汉字的构成特征,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

1.象形字。象形字具有较为简单的字形,教师要利用象形字教学将学生的识字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为后续的识字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象形字的字形决定着字义,因此,教师可将图文对照法应用过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实物、图片等向学生直观呈现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识记汉字的形象。以“日”“月”等象形字为例,通过向学生展示对应的图片,学生可快速了解汉字的字义,进而提高识字效率。

2.指事字。此种字是将指事符号添加到象形字上,形成新的汉字。通常情况下,指示符号的抽象性较强,低年级段的学生往往无法快速联想出对应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识记指事字的意义。以“刃”字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刀”字多出来的一点联想为刀刃,学生即可快速理解与掌握。

3.会意字。会意字组合了数个单字,产生新的意义。相较于独体字,会意字虽然具有相对复杂的结构形式,但通过联想各部分,即可将会意字的字义猜想出来。因此,在会意字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将拆分、组合、分析的教学流程实施下去,引导学生对字形的两个组成部分进行观察,之后联想组合起来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字形结构,又可以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4.形声字。此种汉字兼具表音及表意功能,存在着明显的规律。语文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对汉字的形旁与声旁进行准确把握,即可快速了解字义,掌握形声字的识字规律。之后再遇到相同偏旁、声旁的形声字后,学生能够很快将生字的大概意思猜测出来,这样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将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四)将启发与鼓励相结合,提升学习自信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希望自己可以被身边的人关注,自己的行为能够受到身边人的肯定和赞扬,尤其是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在汉字启蒙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努力和学习结果进行肯定和鼓励,提升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自信心。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会进行巡堂指导,在指导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汉字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并对他们的缺点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比如,有一个学生在写左右结构的汉字的时候,教师发现他的结构写得很松散,不过字迹却很工整,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的这个字写得很漂亮,一笔一画都写得很用心,基本上和老师写的一模一样,如果能把左右两边再往中间拉一拉,这个字就更漂亮了。”简单的一句话,既鼓励了学生,又不动声色地点出了学生在书写中的缺点,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主动改进了书写方法,让汉字启蒙教学收到了更好的效果[3]。

(五)结合书写实践,加深理解掌握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汉字启蒙教学中还应该结合书写实践,用丰富的实践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汉字猜猜猜。在学完一组汉字之后,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学生,将学生分成两组,教师提供汉字或者词组,让一组学生看到后结合汉字的结构、部首以及意思向另一组学生进行演示,让另一组学生根据演示来猜教师拿的是哪一个字。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拼写接力赛,每一个组员写两个字,写完之后下一个组员继续,直到所有的汉字都写完,写得最正确、最工整、最快者得胜。此外,也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实践活动的生动性与鲜活性。比如,在学习有关“食物”的生字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对应的图片或实物,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些实物开展识字学习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快速调动。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书写实践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汉字有更加深刻的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启发性教育范文7

女性学是从人类的性别差异出发,探讨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跨学科性、鲜明实践性、突出性别平等的价值理念等特点。卫生类学校的职业教育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为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保障,是为社会进步输送发展型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将女性学融入护生职业教育是为了探索其在护理女生沟通力和适应力培养、正确自我定位中的作用及对就业成功率的影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就业率、海选面试成功率等有无差异及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2006年进校学习的中职护理班女生91名,平均年龄(18.7+0.73)岁。分成下列两组:第一组为试验组,运用女性学融入职业教育的方法,第二组为对照组,运用常规职业教育方法。

1.2方法随机抽取中职护生进入第一组试验组,运用融入女性学的职业教育。授课内容参考护理专业就业指导、各高校女性学课程等内容,形成适合卫校学生特点的系列课程,每周两课时在班会中完成,为期三年。第二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职业教育,在最后一学年进行面试前就业指导。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三年职业教育后两组学生的社会工作参与能力、总就业率、良好就业率(与二级乙等级别以上医院签协议的就业率)、海选面试成功率(指学校统一组织学生报名参与各医院面试,医院统一安排时间地方进行筛选后,面试合格并签录用协议的学生概率)。比较运用两种方法的效果有无差异。

2结果

2.1社会工作参与能力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得,第一组参与过社会工作并负责某个学生工作部或干事的有12人,占25.52%。第二组有5人,占11.36%。2.2总就业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得,第一组总就业率高于第二组(X2=4.79,P<0.05),有统计学意义。2.3良好就业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得,第一组良好就业率高于第二组(X2=12.46,P<0.005),有统计学意义。

2.4海选面试成功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得,第一组海选面试成功率高于第二组(X2=5.56,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女性学融入职业教育对就业率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

3.1.1正确自我定位,树立可持续发展职业观根据护理专业特色、中专学生接受能力与学习方式,将女性学与职业教育进行结合后组成一门系列课在班会中试行。内容包括:社会性别与成才、女性心理与自我认知、女性法律案例与自我保护、女性卫生与保健、女子礼仪与职业素养、女性与美学、自我定位与职业发展规划等。要求学生参与学校、班集体社会活动、课后查阅资料、模拟现场、实战演练等,通过实践活动感悟与运用理论知识。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视中专学历,客观认识自我、了解自身优劣势,尽力做事、平和面对成败。在择业时正确定位,不好高骛远,将自身实际与职业规划结合,以发展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用成功道路上的女性事例自我激励,选择继续教育提高、塑造自己,为走向成功、创造高质量生活打好基础。

3.1.2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礼仪审美80%以上的医疗投诉是因医务人员与病人或家属缺乏良好沟通而引发。护理人员缺乏人文精神,在工作中不会主动进行人性化护理。适当增加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给予护理心理学、美学等内容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将心比心、善解人意地为人处世,培养职业道德素养。增加学生礼仪知识,引导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和追求,从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谈吐举止礼仪。有利学生参加面试时的综合素质考评,更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社会和谐指数,为社会输送高素养高技能人才。

3.1.3强化沟通应对,重视实战演练女性学有鲜明的实践性,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容应对踏入社会的诸多困惑,学会建立伙伴型和谐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学生会、团委、联席会、生活园区、社团等部门学生工作,认识团队协作、社会诚信的重要性(见表1)。在社会活动锻炼中,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处事能力,加强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冷静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丰富业余生活、寝室活动灌输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待人宽容随和,学会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与理念,挖掘个人不同方面潜能。在班会等第二课堂上进行模拟面试、讲解技巧与操作演练,开阔眼界、减少怯场心理,提高对自己不熟悉环境的应变力和适应力。

3.2创新职教——女性学融入职业教育的意义我国在200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提出将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作为重要目标。对护理女生开展的职业教育内容中融入女性学,可以丰富职业教育内涵,更贴近专业学生。帮助拓展学生的视野,填补性别盲点,提高性别意识,使更充分调动内容的主体性去积极参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会意识到自立的重要性、在努力中实现自我发展和价值,而不会成为以迎合男人为谋生方式的依附型女性,面临自身价值和婚姻理想失落的双重风险。同时女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能帮助训练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情感处理能力,有利青春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同时有利于学生早恋问题的处理,预防抑郁、焦虑和社交焦虑障碍等。提高社会交往、沟通能力技巧使学生在择业时以自信、自强、诚恳的态度面对招聘单位,提高录取概率(见表2)。

3.3对中职护生教育者的启发

启发性教育范文8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性;发展;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在办学三元素中的“财和物”的配备上,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十二五”特殊教育在经历了一个以硬件条件改善为目标的快速发展期后,大多数学校基础性的办学需要基本得到满足。跨入“十三五”,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需要我们科学、系统、认真地思考。要形成突破,首先还是要从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入手,分析提炼特殊教育的“特殊”,有什么“特殊”,“特殊”在哪里。

我们通常所讲的特殊教育,主要还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当然这里不包括超常教育)。基于两者的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进而更好地找准特殊教育发展定位。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特殊教育提升内涵

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着先天、后天不同程度障碍的残障孩子。他们具有普通学生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又和普通学生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特殊教育最基础的“特殊”,它决定或者说带来其他的一系列“特殊”。

普通教育的目标和压力主要来自升学率,尤其是一个学业阶段完成后的升学考核指标,如小升初、中考、高考。虽然,现在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经过办学层次的提高,有些聋人高中、盲人高中,也有了冲高考的目标,但无论在规模还是竞争压力上都无法与普通教育的升学相提并论。况且,他们很多还是通过国家特批的单考单招进行。绝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

特殊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质量。所以,下一个阶段,特殊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办有质量、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提升专业能力、专业素养,摆脱特殊教育教师的“矮化”符号,锻炼队伍,锤炼名师,树立特教可为、残疾学生可教的坚定职业信念。

二、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要求特殊教育教康结合

面对残障学生,施教者需要掌握盲文、手语等特殊的语言;要掌握一定的不同类型残障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他们情绪、行为等变化的系列原因;要有符合残障学生身心特点的不同教材。总之,要有教康结合、医教结合的理念和辅助能力,等等。

如果说普通学校是教育教学并重、教书育人并重,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侧重于教育,在教书育人上侧重于育人,在尽可能提高残障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促进他们的身心机能康复、生活和职业技能的获得、社会融合能力的提升上。这也是残障学生的特殊性决定的。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比其他任何教育更加突出为教育和育人服务的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的方式、方法,教材的选择,都要明确“育残成人”的特点,要着力于残障学生人格的养成、信心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日积月累,积累量变,促成质变。

特殊教育教师直接面对残疾学生,需要强化在教学、康复、生活技能上的实践能力。残疾学生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因素,不是他们怪异,只是我们还不够理解。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走到我们身边,遇到的疑虑和困惑会逐步增多,这些需要我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合乎规律的应对和疏导。[1]因此,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研究者,不仅要研究课堂教学,还要善于从残障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发现问题,从表象观察本质,加以探究,以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特殊教育学校校园要根据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需求,建设必备的无障碍设施,为他们的行动提供方便。普通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在特殊教育学校要以各种促进残障学生学习、康复的功能教室及训练室形式呈现。

三、教育对象的发展性,要求特殊教育开放办学

普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依次提高受教育程度,再从高层级的学校走向社会。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目前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家庭(将来是到一些公益的托养机构),少部分走向高层级的学校,再走向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对外交流特点是“面广量窄”。同区域可以类比的学校相对较少,交流的跨地域性强,跨度大。因此,开放办学成为特教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县际交流是基础,省、市际交流是主流,国际交流是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其他场所无法实现的功能。特教学校要“打开”校门,开放办学,在重视获取家庭、社会对学校发展的积极帮助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学校对所在地区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除了国家要求的一个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成为地区的随班就读资源中心、送教上门巡回指导中心外,还应发挥师资和专业的特长,使学校成为残障学生的家长学校,培训和疏导家长,帮助他们真正了解残障孩子,提升他们的信心和快乐程度;成为当地的手语、盲文服务中心,为窗口单位、司法部门提供专业培训等服务;成为残疾人心理咨询和矛盾调解的中心,减缓社会矛盾。

基于特殊教育的若干特殊性,在新时期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理性审慎地思考特殊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工作重点,使教育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残障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