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常规管理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夯实常规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夯实常规管理范文1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修订记录

修订状态

修改内容

修改人

审核人

批准人

1

目的

为了提高回填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明确该分项工程施工要点,减少返工量,消除质量隐患,特制定本施工工艺标准。

2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由新疆特变电工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改建或新建项目的房屋建筑室内外回填土,管沟(槽)回填土,小区道路,场坪等土方回填分项工程。

3

施工准备

3.1原材料

土:严禁采用含有有机杂质大于8%的土、淤泥、腐殖土、耕植土、垃圾土、橡皮土、湿陷性黄土、盐渍土等。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大于50mm,含水率应符合规定。粘性土应检验其含水率,必须达到设计控制范围,方可使用。

砾石土(戈壁土)、碎石类土、砂土(使用细砂、粉砂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爆破石碴、粉质粘土和灰土可用作填料。土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每层铺填厚度的2/3或3/4(使用振动碾时),含水率应符合规定。

3.2主要机具

装运土方机械:挖掘机、自卸汽车、推土机、平土车、铲运机及翻斗车等。

碾压机械:平碾、振动碾等。

一般机具:洒水车、电动蛙式或柴油独脚打夯机、电动振动式打夯机、手推车、铁锹(平头或尖头)、2m铝合金靠尺、Φ12~Φ18

L=500mm钢筋钎、20mm铅丝、胶皮管、水平仪、塔尺等。

3.3作业条件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通过见证取土样,进行干密度击实试验,合理地确定填方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道路场坪的施工部位回填土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回填前应对基础、箱型基础墙或地下室外墙防水层、保护层等进行检查验收,并且要办好隐检手续。其基础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进行回填土。

房心和管沟的回填,应在完成直埋式下水管线闭水试验合格后、采暖管道安装并经试压合格后,管线底部及侧面平铺150mm厚中砂和管沟墙间加固后,再进行回填土,并将沟槽、地坪上的积水和有机物等清理干净。

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标志布置。如大型基坑或沟边上每隔3m钉上水平桩橛或在邻近的固定建筑物上抄上标准高程点。大面积场地上或地坪每隔3~6m距离钉钢筋钎。

确定好土方机械、车辆的行走路线,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作,同时要编好施工方案。

4

施工操作工艺

4.1

肥槽回填

工艺流程:基槽底地坪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直至填满。

4.1.1基底清理:肥槽回填之前,对地下室外墙防水层、保护层进行验收,做好隐蔽验收。清除肥槽内的淤泥和杂物,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滞水流入填方区,浸泡地基,造成基土下陷。

4.1.2铺土:肥槽填土中不得含有石块、碎石、灰渣、淤泥、腐殖土、耕植土、有机废物和建筑垃圾等。施工时利用铲车转运、塔吊吊运、人工拉斗车等方式,将回填料回填至地下室外墙肥槽内。

在降雨前应及时压实作业面表层松土,并将作业面作成拱面或坡面以利排水。雨后应晾晒或对填土面的淤泥清除,合格后方可继续填筑。

深浅基坑相连时,要先填深基坑,填至与浅基坑标高一致时,再与浅基坑一起填夯。分段填夯时,交错处做成阶梯形,回填土层甩槎部位要做成高:宽=1:2的踏步槎。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肥槽内的塔吊周围砌筑240mm墙体防护,此范围塔吊拆除后再回填。

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如无试验依据,应符合下表规定。

压实或夯打机具

每层铺土厚度(mm)

每层压实遍数(遍)

平碾(6-15t)

300

8

振动压实机(≥20t)

350

4

柴油打夯机(≥60kg)

250

4

人工

200

4

表1

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

4.1.3分层打夯:回填土采用分层分段进行回填,夯实采用人工夯实及压路机夯实结合的的方法对回填土进行压实。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均匀分布,不留间隙。夯打次数由试验确定,回填土分层夯压密实。严禁采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所谓“水夯”法。

4.1.4回填土的检验:每步填土夯实完成后,由试验员进行现场取样,作干密度检验,干密度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回填。干密度取样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²以上工程,每100m²至少应有1点,3000m²以上工程,每300m²至少应有1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4。

4.1.5修整找平:在整个回填过程中,设置专人保证观测仪器与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1.6验收:土方回填完成,按照压实度要求自检合格后,方可报上级部门验收。

4.2管沟回填

管道密闭性试验合格后,及时进行回填,不能整体回填部位留台阶状搭接,搭接长度50cm。

工艺流程:管道安装沟槽胸腔回填密闭性试验合格完毕沟槽回填检查填料质量摊铺整平夯打密实修整找平验收。

4.2.1基底清理:填料前应将沟槽内的砖、木块等杂物清理干净,不得有积水,降排水系统正常进行,不得带水回填。

4.2.2检查填料质量:槽底至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土中不得含有机物、冻土以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在抹带接口处、防腐绝缘层或电缆周围,应采用细粒土回填;冬期回填时管顶以上500mm范围以外可均匀掺入冻土,其数量不得超过填工总体积的15%,且冻块尺寸不得超过100mm;回填土的含水量,宜按土类和采用的压实工具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

4.2.3摊铺夯实:首先采用中粗砂回填至管道基础高程,剩余部分采用砾石土(戈壁土)、碎石类土、爆破石碴等进行回填。回填料应夯击密实,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回填料每层填料夯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试验,测出填料的压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料。

管顶50cm以上部位:每层虚铺厚度30cm,采用机械进行碾压,井室周围压不到的地方采用人工夯实。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胸腔夯实,必须用人工回填、夯实,管道两侧压实面的高差不应超过30cm,接口工作坑回填时,底部凹坑应先人工回填压实至管底,然后与沟槽同步回填。

表2

刚性管道沟槽回填土压实度

表3

柔性管道沟槽回填土压实度

图1

柔性管道沟槽回填部位与压实度示意图

4.2.4修整找平:在整个回填过程中,设置专人保证观测仪器与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2.5验收:回填土每层都应测定压实后的干土质量密度,检验其密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摊上层土。试验报告要注明土料种类、试验日期、试验结论及试验人员签字。未达到设计要求部位应有处理方法和复验结果。

4.3房心回填

工艺流程:房心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4.3.1基底清理:房心回填前须将地坪上的垃圾杂物清理干净。

4.3.2检查回填土质量:回填前检查回填土土质、有无杂物、粒径以及含水量是否符合要求。

4.3.3分层摊铺: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每层摊铺完成后进行耙平。如无试验依据,应符合表1规定。

4.3.4分层打夯:回填土每层至少打夯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均匀分布,不留间隙。回填土每层打夯完成后,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

4.3.5回填土的检验:每步填土夯实完成后,由试验员进行现场取样,作干密度检验,干密度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回填。干密度取样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²以上工程,每100m²至少应有1点,3000m²以上工程,每300m²至少应有1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5。

4.3.6修整找平: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3.7验收:土方回填完成,按照压实度要求自检合格后,方可报上级部门验收。

4.4绿化区回填

工艺流程:基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地形塑造。

4.4.1基底清理:填料前应将坑底木块等杂物清理干净,不得有积水。

4.4.2松铺回填:绿化区域以满足种植要求为原则,依据种植要求,选择合格的种植土进行回填。按填土标高线分层回填,标高线以下50cm范围内采用种植土回填,超过50cm范围允许采用II类黄土(含量不大于回填总量的40%)及戈壁料进行回填。

采用人工土方回填施工,用自卸汽车把土方运到现场内,对于大面积、大量需要填土时用挖土机将土分开、回填。对于小面积、小量的回填用手推车推土,以人工用锄头、耙等工具进行回填。

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3。

4.4.3地形塑造:地形塑造时应先在设计图上进行方格网的绘制,之后再将其测设到地面,并且在对地形的等高线进行设计以及方格网之间的交点位置处也应当在地面上进行打桩,并在其上标记相应的桩号以及标高。

4.5小区道路及铺装区回填

工艺流程:基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4.5.1基底清理:回填前须将基坑内的垃圾杂物清理干净。

4.5.2检查回填土质量:回填前检查回填土土质、有无杂物、粒径以及含水量是否符合要求。

4.5.3分层摊铺: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每层摊铺完成后进行耙平。如无试验依据,应符合表1

规定。

4.5.4分层打夯:回填土每层至少打夯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均匀分布,不留间隙。回填土每层打夯完成后,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4。

4.5.5修整找平: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5.6验收:土方回填完成,按照压实度要求自检合格后,方可报上级部门验收。

4.6井周回填

4.6.1井室周围的回填,应与管道沟槽回填同时进行;不便同时进行时,应留台阶形接茬;

4.6.2井室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压实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6.3回填材料压实后应与井壁紧贴;

4.6.4路面范围内的井室周围,应采用石灰土、砂、砂砾等材料回填,其回填宽度不宜小于400mm;

4.6.5严禁在槽壁取土回填;

4.6.6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井周回填压实度不小于0.92。

4.7场坪回填

工艺流程:定位放线校核验收原基清理原基平整、碾压摊铺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4.7.1定位放线:构筑物基础定位放线应根据建筑测量方格网为准,应设立轴线控制桩,标高控制桩。定位放线后,还应进行复核,并经甲方、监理核实为准。

4.7.2原基清理:基础机械开挖至设计标高

200mm处,然后进行人工清基整平,避免扰动原土层,破坏原土持力性能。开挖完成后,进行修边和清底,准备验槽。

4.7.3原基平整、碾压:对开挖完成后基础进行碾压密实,压实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3。

4.7.4摊铺: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每层摊铺完成后进行耙平。如无试验依据,应符合表1规定。

4.7.5分层打夯:回填土每层至少打夯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均匀分布,不留间隙。回填土每层打夯完成后,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场地平整每层100m²至400m²取一个点,单独基坑20m²至50m²取一个点。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4。

4.7.6修整找平: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7.7验收:土方回填完成,按照压实度要求自检合格后,方可报上级部门验收。

4.8雨、冬期施工

基坑(槽)或管沟的回填土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施工中注意雨水浸入,在下雨前应及时夯完已填土层或将表面压光,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排除雨水。

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要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糟)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

冬期回填土每层铺土厚度应比常温施工时减少20%~50%;其中冻土块体积不得超过填土总体积的15%;其粒径不得大于150mm。铺填时,冻土块应均匀分布,逐层压实。

填土前,应清除基底上的冰雪和保温材料;填土的上层应用未冻土填铺,其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管沟底至管顶0.5m范围内不得用含有冻土块的土回填;室内房心、基坑(槽)或管沟不得用含冻土块的土回填。

回填土施工应连续进行,防止地基土或已填土层受冻,应及时采取防冻措施。

5

质量标准

5.1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进场必须经过专职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2基底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定。

5.3填筑前,对基槽进行基础面的清理,然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回填前的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

5.4回填材料夯压不密实:应在夯压时对回填材料适当洒水加以润湿;如回填材料太湿同样夯不密实呈“橡皮泥”现象,这时应将“橡皮泥”挖出,重新换好的回填再予以夯实。

5.5雨季施工时,要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和地坪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础填方遭到破坏。

5.6地下室外墙侧壁回填填筑完工后,首先对工程全部填筑部位按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的有关内容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

5.7回填土在每层夯实之后,要对回填土的质量进行检验。采用环刀法取样,以检测土干密度。用环刀法取样,取样方法为在每夯实厚度表面下2/3范围内进行,干密度取样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²以上工程,每100m²至少应有1点,3000m²以上工程,每300m²至少应有1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

5.8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应有90%以上的点符合设计要求,其余10%的最低值与设计值之差,不得大于0.08g/cm³,且不应集中出现。

5.9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之差控制在-4~+2%范围内。当含水量过大,应采取翻松、晾晒、干土等措施掺入;如土料过干,则应预先洒水润湿。在运土、填土过程中应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水分的散失。

5.10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4

回填土压实度

注:表中压实度除标注者外均为轻型击实标准。

5.11回填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程度等,检验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5

填土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允许偏差(mm)

柱基

基坑

基槽

场地平整

管沟

地面基础层

人工

机械

1

标高

-50

±30

±50

-50

-50

水准仪

2

分层压实系数

符合设计要求

按规定方法

3

回填土料

20

20

50

20

20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4

分层厚度及含水量

符合设计要求

观察或土样分析

5

表面平整度

20

20

30

20

20

用塞尺或水准仪

6

成品保护

6.1施工时,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龙门板等,填运土时不得撞碰。并应定期复测和检查这些标准桩点是否正确。

6.2 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设有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铺填超厚,严禁汽车直接倒土入槽。

6.3基础或管沟的现浇混凝土应达到一定强度,不致因填土而受损坏时,方可回填。

6.4 管沟中的管线,基槽内从建筑物伸出的各种管线,均应妥善保护后,再按规定回填土料,不得碰坏。

7

注意事项

7.1施工应注意保护定位桩、轴线桩和标高桩,防止碰撞位移。

7.2夜间施工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有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铺填超厚。

7.3室内回填应有足够的照明,并同时注意根据建筑标高随时控制回填标高,留出建筑地面做法的厚度。

7.4凡不能及时回填的,应用彩条布临时遮盖。

7.5已进场的回填土料如不能及时下坑,应盖一层草棉被,防止雨雪进入土料及防止土料受冻。

7.6为了确保回填土的质量,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必须随时监督回填土的质量。

7.7严格控制基底的清理,不得有、木头、混凝土块、聚苯板等残余的建筑垃圾,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

7.8在回填土之前,必须对基底松软的土进行夯实处理。

7.9为了便于接茬,在相邻回填土接茬的位置留设成阶梯形,每步必须往后退500mm。

7.10对于在墙跟的管根等位置,为了防止破坏管线必须采用人工进行夯实。

7.11必须先熟悉图纸,根据地面标高严格控制回填土的标高,不得少填和超填,必须严格控制此处回填土的夯实度。

7.12待每段的每层回填土回填完后,必须通知试验人员进行现场抽取,检测回填土的密实度,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的施工。

7.13室内回填应注意用木板做成的护角保护柱的四角,以防柱阳角被碰坏。

8

安全要求

8.1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配戴安全帽。

8.2施工人员使用机械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

8.3施工中应时刻注意边坡的稳定情况,并设专人监视边坡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塌方造成人员伤亡。

8.4蛙式打夯机必须两人操作,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胶鞋,操作手柄应采取绝缘措施,夯机用后应切断电源,严禁夯机运转时清除积土。压路机行进时前方不得有人工作,在行驶时注意行驶坡度、方向及夯压路面情况,防止事故发生。

8.5酒后不得操作任何机械设备。

8.6用手推车装运土方,应注意平稳,掌握重心,不得猛跑和撒把溜放,车速不能超过5公里/小时,不得载人,距坑边1m处应有阻挡限位装置。

8.7在倒运土方时,必须有专人指挥,土方倾倒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工作,机械倒运土时,尤为重要。

8.8土方回填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时刻注意边坡是否有裂缝,一旦发现,立即停止一切作业,待处理和加固后,才能进行施工。

8.9在基坑中夯压作业时,应注意不得垂直交叉作业。

8.10往基槽中下土时应注意安全防护,在不下土的基坑边应按规范要求搭高度不小于1.2米的防护拦扞,且张挂绿色密目网。

8.11回填土人员应精力集中,不得嬉笑打闹,防止意外发生。

8.12夜间回填土方及在室内回填时,施工场地应该保持足够的照明。

8.13施工时边坡的护身栏杆应进行重新检查,不得随意拆除,操作上下基坑时应从搭设的经检查合格的马道上下,不得攀爬上下。

9

环保要求

9.1严格遵守各项环保法律法规。

9.2严禁施工人员嬉闹用铁锹把土四处飞扬。

9.3四级以上大风停止土方回填作业,现场存土应用密目安全网覆盖严密。

9.4车辆在运输土方时必须密闭,以防遗洒。

9.5运土车辆出场前必须先用水将车身冲洗干净。

9.6夜间施工必须注意防止噪音过大产生扰民的现象。

10

参考规范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夯实常规管理范文2

关键词:强夯法 井点降水 软弱地基 质量控制

前言

强夯法加固地基具有效果显著 、设备简单、经济易行、节省材料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常常被用来加固碎石土、砂类土、非饱和性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软弱地基。用来加固饱和性软土地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强夯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无法迅速消散而极易引起的所谓“橡皮土”现象,影响加固效果。此时,选择合理有效的降水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而井点降水正是不错的选择。

一、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该高速公路路线所经区域处于黄河冲击平原区。根据地质资料,沿线土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地基土质以粉土、粉质粘土、粘土、粉砂、细砂为主,具有较松散、承载力低、固结程度差等特征。东营地区部分路段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埋深在0.5~0.8米。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规定:桥台与路堤相邻处工后沉降应≤10cm,涵洞、通道处工后沉降应≤20cm,一般填方路段工后沉降应≤30cm。图纸设计,对桥头路基采用强夯处理,地下水位高的路段强夯处理时结合井点降水措施。

二、施工工艺及参数

1、井点降水

(1)清表:施工前,清除原地面表层耕植土和相关植被,清除场地上和地下障碍物,做好场地的平整工作,并进行测量放样。

(2)井点布置:井点降水应在桥台施工之前进行。井点布置在桥台强夯处理范围内,两侧边界为边沟外缘,管间距2m,内点管间距8m。

(3)井点设计:井点管长10.2m,埋深10m,外露0.20m,管直径38mm,内点管直径42mm,管、内点管均为带有长1.5m滤头的钢管,滤头上开设直径15mm的圆孔,孔距为25mm,滤头上包裹双层尼龙滤网。井管连接采用pvc管,直径120mm。

(4)施工流程

①场地清表整平后,用白灰划出井点降水管的位置,清理障碍,避免与原有管线等相撞。

②采用冲击沉管法布管,将打井管对准点位垂直插入井点孔,边冲边拔边旋转并保持打井管垂直,调整水压和沉入速度,保证冲孔直径达到要求,冲水压力可逐渐加压,待冲沉至设计底标高0.5m时,打井管停止冲沉,再冲洗片刻将底部泥浆随水冲出,切断水源后,迅速垂直拔出打井管,随即将井点管对准井孔中心垂直插入。

③当井点管达到设计高程后,将井点管固定并将井点管管顶临时封堵。井点管四周滤料采用粗砂灌填,井点填砂后,井口以下1.5m用土填实封堵。

④当井点管封堵完成后,将管顶临时封堵打开,向井点内灌水,当清水灌入后迅速下沉,证明井点成孔合格。检试完成后,将井点管和集水管连接,组装水泵机组,进行井点试运行。

⑤强夯期间,拆除内点管,保留封管,全过程抽水,使加固范围内的地下水始终保持在3.5m以下。施工完毕终止抽水后,拔出井点管,所留孔洞立即用砂填实。

(5)降水效果观测

为了动态了解场地的降水效果,在场地四角及中心位置打设观测孔,孔深5米。降水开始后,每天观测2次,取各孔的平均值作为地下水位的平均值。经连续降水,7天后水位降至3.5米以下。

2、强夯

(1)清表

施工前,清除原地面表层耕植土和相关植被,移除场地上空和地下障碍物,做好强夯场地的平整工作,并测量场地高程。

(2)施工放样

清表后,基底表面恢复中线,按设计桩位恢复中线及边线。按设计要求确定出点夯及满夯点位,夯点用白灰明显标记和编号。

(3)强夯击能

强夯机性能:型号qh300,履带式起重机,带有自动脱钩装置,夯锤为圆形,锤重10t,锤底面为直径2.25m,设置有直径8cm的排气孔,配备有累积式计数器。

用红绳在强夯机的臂杆处标记所确定的落距高度,便于每次夯击时确定设计所要求的夯击能。

(4)点夯

根据设计,夯击点间距选用6m。强夯范围为沿路线方向台后20m。夯击时先夯第一排,然后夯第二排,以此顺序夯击完第一遍夯点后,将夯坑整平,第二遍夯击时重复第一遍步骤,且与第一遍夯击之间的时间间歇由超静水压力消散快慢确定。经试夯,间歇时间为8天。

点夯两遍,第一遍夯击点按正方形布置,第二遍夯点布置在第

遍夯击点的中间。第一遍强夯时夯击偶数编号的主夯点,第二遍夯击奇数编号的主夯点。

(6)测量并记录

测量并记录强夯的各项参数(如夯击能、夯击次数、每次夯击的沉降量等)和施工等情况。

(7)止夯标准

以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c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为止夯标准

三、强夯法处理软基效果

强夯处理三周后,现场进行了试验检测,采用灌砂法检测土基压实度,采用标准贯入仪检测地基承载力,根据检测报告数据,采用强夯法处理路基土基压实度为91%~95%,地基承载力≥220kpa,满足设计要求。

四、结论与体会

1、井点降水能有效解决软土地基中含水量过大的问题,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强夯施工可以起到加固软基的作用。

2、地下水位高,砂性土中地下水补给快,降水存在一定的困难。

3、地层变化多,土质变化大,土层含水量无规律,对强夯效果影响大。

4、对工后沉降要求高的路基(如桥头段),建议慎重选择,一方面强夯处理深度有限,工后沉降验证时间长;另一方面桥头跳车本身一直是很难控制的一项通病。所以,更应选择加固效果有保障的方案。

5、搅拌桩处理深度大,强度高,整体性好。虽然成本较强夯有所增加,但是从实体质量、公路运营等长效考虑,处理桥头软基,搅拌桩加固方案当属首选。

夯实常规管理范文3

地基处理工程 饱和粘性回填土 强夯 施工方法

强夯法施工,无论从总体效果,还是建设总费用、工期等方面,其优越性有明显的突现,已成为当今工程施工方法中较常见的一种,为此在施工中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施工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同时对施工工艺进行了改进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工程概况:

某花园中心广场,总占地面积约15000M²,广场区域内为3~5M深饱和粘性回填土,基底为饱和性淤泥,回填时未经压实、土质疏松。为减少地面沉降,避免因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危害道路、广场地面及地下管线的破坏,影响广场景观及环境等,2003年在广场建设中某市设计院对广场考虑进行地基处理。为确保工程质量、又能降低地基处理的工程费用,并不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工期,在作了多方案比较后,采用了强夯方法圆满解决了该工程大面积回填的处理问题,该广场2006年底建成,经过几年的使用,各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方案选择:

在广场建设期间,考虑该工程主要为广场区、道路以及绿化地,除有一些景观建筑、大型雕塑及地下管线外没有其他特殊荷载,因此,建议仅对局部道路、景观建筑等进程地基处理,广场其他部分均采用自然固结沉降。该方案加固区仅

占广场面积1/5,降低施工费用,施工工期约1个月。从施工工期看,地基处理同时,广场区域等工作还可穿插流水施工。

如果广场区域填土不作处理,估计最大沉降量在25-35CM,局部可能更大,

沉季需1-2年内完成。广场地面荷载虽然不大,但地下管线多,不均匀沉降大对地下管线易造成开裂渗漏,地面的高低起伏也直接影响景观效果。从经济方面分析为防止广场中央下沉造成排水管的倒泛水,设计需将总管埋置深度加大,造成施工困难,并需将排水管由水泥管改为UPVC管材。广场砖地面因地面沉降需经常维修,也将发生一笔不小的维修费用。从广场工程的总体效果和社会效益出了,经过多方面比较、研究,最后否定了这一方案。

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大面积饱和粘性回填土处理究竟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干法水泥土搅拌桩、振冲法、强夯法等方案比较。最后确定采用强夯法施工,该方案无论从广场总体效果,还是建设总费用、工期等方面,均较为合理。

二、试夯试验与检测:

由于填土深度不大,一般为3~5M,采用强夯法施工具有可行性,但对在饱

和粘性回填土条件下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如何确定合理的强夯参数,在正式施工前,设计及施工单位在建设场地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了工程试验,强夯试验包括单点夯试验和群夯试验。根据地质条件在建设场地选择两个试夯区,每个试夯面积50×50M。

2.1单点夯试验

单点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夯坑及夯坑周围地面变形,计算有效夯实系数(a),以便选择最佳夯击能量,最佳夯击锤数(N),夯点间距(L)等设计参数。

2.2群夯试验

根据单点夯试验结果,确定夯击能量、夯击方式(遍数)、夯击间距、间隔周期、地面下沉量及强夯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有效处理深度。

该工程试夯区第一遍点夯采用600KN・M夯击能(锤重10t,落距5M),锤底面积3 M²,夯点间距30M(正方形面置),每点5~7击。试夯结果(主要是原始记录)表明,最后二击的夯沉量均大于10CM,未达到设计指标值要求,在第二遍点夯施工中我们适当地调整了夯击能击数,使最后二击的夯沉量不大于10CM,但调整后的夯击能量不能大于1500KN・M。

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和以往的施工经验,特别是针对这种饱和粘性填土地基强夯,经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满足和达到80KPa是完全可以的。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在每个子夯坑填入不少于2~3车的河沙,这样有效的增大了上部土层的透水性能,使土中的孔隙水可以顺利排出,土层的密度相应得到了提高。

2.3试夯检测

广场地基处理设计要求深度在0~0.8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3%,0.8M以下

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0%,地基强度80KPa。本次检测的目的是检测强夯(试夯)区域内回填土层的压实密实度和地基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检测地基强度采用轻便触控法检测,压实度采用灌砂法进行检测。试夯表明,初步设计的强夯参数基本可行,地基处理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但施工中孔隙水压力消散过慢,部分区域产生“橡皮土”现象,影响施工速度和加固效果。

强夯施工:

在实际施工中,根据试夯区试夯结果对施工参数进行了调整,并采取了加速

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施工措施。

2.4夯点布置

夯点布置下图,广场区域内夯坑间距取4.5M,广场道路及管线部位间距取3M。

× × ×

× × ×

-------第一遍夯坑布点,间距3M

×-------第二遍夯坑布点,间距3M

2.5夯击参数

广场区域内点夯采用锤重12t的夯锤,锤底面积3.5 M²,落距10M,夯击能为1800 KN・M;广场道路及和线部位点夯采用锤重10t的夯锤,锤底面积3M²,落距8 M,夯击能约为1200 KN・M。夯击数6-8击,施工时要根据夯击情况适当调整,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流量≤100MM,且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较大隆起。满夯时落距变为5M,夯击数3-4击,夯锤夯击搭接长度300MM。

2.6孔隙水压力处理措施

前两遍夯击间歇时间不小于2周,保证夯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

施工中孔隙水压力消散过慢,产生“橡皮土”现象,增设袋装砂井,以改善夯击效果,并适当延长两遍夯击之间的间歇时间;

夯坑内回填河沙,增大土的渗透系数,让土体中的孔隙水(接上页)可以轻快的消散;

回填土中夹杂淤泥质土,采用底面积为2 M²重12t的夯锤夯击,将毛渣夯至深处,使回填的毛渣形成一个“墩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3小结

对于大型广场的地基处理工程,方案选择不能仅限于地基承载力的满足和短期的经济利益,必须从长远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方案选择。

在实际工程中,土体的含水量是决定强夯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含水量较高的场地用强夯法时必须要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如本工程采用夯坑内填河沙以增大土体渗透系数,以及在淤泥质土中设置毛渣“墩基”的方法不仅为淤泥质土提供了排水通道,而且起到了土体置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94

夯实常规管理范文4

关键词:市政 自来水 给水 管网 施工 设计 控制

一、给水管道主要施工方法

1、施工流程

测量放线材料验收及运输沟槽开挖管道安装阀门安装管道回填管道工程的质量检验和交工。

2、测量放线

(1)工程开工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勘察现场,清点统计管线沿途的地上、地下障碍物,挖探坑确定障碍物具置和埋深,如遇问题应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协商解决。

(2)根据图纸提供的管道中心线控制点进行测量放线,管道中心线上应每隔50米设一中心桩。管道变坡桩、转角桩及附属设施等部位桩应同时放出,各桩点应做好拴桩记录,以便在丢失、破坏时能够及时、准确补测、恢复。

3、材料验收及运输

(1)管材、管件的质量检查

①在管材及管件运输前和货到现场后分别对管道进行验收。应检查厂家的生产许可证和质量合格证,并检查管材、管件的内、外表面及接口处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②不得采用有任何损坏迹象的管道,发现有质量问题的管材和管件应妥善处理。

(2)管材管件的装卸和存放

①管材、管件装卸过程中应轻装轻放,严禁重摔或撞击。

②管道装卸机具的工作位置必须稳定,机具的起吊能力必须可靠。

③管道可采用一个或两个支撑点起吊,应保证管道在空中均衡,严禁用绳子贯穿其两端装卸管道。

④装卸采用软吊带,严禁采用钢丝绳或铁链吊装管道。

⑤当管道直接存放在地上时,地面应平坦。严禁将管道存放在尖锐硬物上,所有堆放的管道应加木楔防止滚动。

⑥管道应按规格分类堆放。每堆一层应垫放枕木,枕木间距应小于1/2管道长度;管道堆放高度不得超过2m。

4、管道运输

(1)管道运输前应做好管壁和接头的保护。

(2)管道在运输时,应使两根管的管壁保持一定距离,并分别在管底嵌入木楔保持稳定。

(3)管道在运输车上的堆装高度不得多于2-3层。

5、沟槽开挖

(1)开挖前的准备

①施工期间地下水位、土质情况

②地上、地下构筑物分布情况,并与甲方洽谈处理方案

③制定土方开挖、调运方案及沟槽降水、支撑等安全措施。

(2)土方开挖

①本工程采用人工开挖、清底的施工方法。

②沿沟槽底部每隔10米钉(30×30mm)木桩,以控制槽底高程。沟槽严禁超挖,如个别地方超挖则回填砂砾土回填密实。沟槽开挖过程中及成槽后,槽顶避免出现振动荷载。

③该工程沟槽均采用人机明开施工。

④槽底标高位于软土或不稳定土层内且深小于0.5米时,应全部清除并挖至好土层,用砂砾土回填夯实至管道基础底部,密实度不可小于90%;当深度大于0.5米时,应抛片石至0.5米,然后用砂砾土回填夯实至管道基础底部,密实度不得小于90%。再按管道基础做法铺设0.15米砂垫层。

⑤沟槽土的堆放沟槽土及材料堆在距沟边0.8米以外的位置,土的堆置高度不能超过1.5米。以保障施工安全,且不得掩埋已建地下管道的井盖,妨碍其正常使用。

6、排水措施

(1)凡有地下水的沟槽应及时排水,槽底必须无浸泡现象,以保证管道的干场作业,并使地下水位降至槽底面0.5米以下,且降水作业持续到回填完毕。

(2)在沟槽内采用明沟和集水井排水,采用明沟排水方法为沿沟槽每隔一定距离(根据渗透系数计算)设一座砖砌集水井,井径0.8米,井底比槽底深0.5米,井内稳2″泥浆泵,集水井之间沿沟槽一侧做排水沟,排水沟为0.3×0.3米,并以3‰坡度坡向集水井,沟槽内水应排入指定地点,排水时排水口应做滤网,防止对当地水质污染。

(3)施工中遇雨天增设集水井及水泵,集中排水将水位降至沟槽底部以下0.5米,确保干场作业,直至回填土超过地下水位高度且不致使空管浮起的高度时,才可停止和拆除降、排水设施,雨季施工还应在沟槽顶部两侧分设挡水堤或截水沟,以防止地面水流入沟槽。

(4)沟槽开挖完毕后应请监理工程师验槽,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7、管道安装

(1)管道安装的一般方法及要求

①不同材质、不同规格型号的管材管件分开堆放,并保持其内部清洁,在安装前再次检查清理管材、管件内部。

②管道切割时,应按施工要求进行切割。

③安装法兰时,法兰与管子先点焊,经检查法兰与管子同心后再焊接,法兰间保持平行。紧固螺栓时,对称紧固,螺栓紧固后要求与法兰紧贴,不得有楔缝,不得用强紧螺栓的方法消除歪斜。

④管道连接时,不得用强力对口,加偏垫或加多层垫等方法来消除接口端面的空隙、偏斜或不同心等缺陷。

⑤管道按施工图中标注尺寸安装,无坡度要求的安装要求横平竖直,有坡度要求的,按设计及规范要求的坡度施工,各项允许偏差均要符合《排水管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规定。

⑥阀门安装前,按施工图核对其型号规格,并按流向确定其安装方向,其安装位置按图中所注尺寸,若未注明,可视现场实际确定,以适应生产、方便操作为原则。

8、阀门安装

(1)阀门在安装前应根据设计要求核对阀门的型号及法兰、螺栓的规格和数量,复核产品合格证和试验记录。

(2)阀门各部件不得有裂纹、气孔、砂眼、浇铸不足等缺陷。

(3)阀门在关闭状态下安装,安装时按介质流动方向确定其安装方位。

(4)阀门安装应牢固,严密,启闭灵活,与管道轴线垂直。

(5)紧固螺栓采用不锈钢螺栓。

二、给水管道工程的中间验收和管沟土方回填

1、管道隐蔽工程中间验收管道在施工期间,分别对土石方工程、管道安装工程,施工单位都要请监理旁站,并进行工程质量检查,并做好中间验收记录,双方签字生效。

管道在回填前,双方应及时做好认证,并办理工程检查记录。上述工作合格后,管道才能进行回填作业。

2、管道的土方回填土

(1)管沟的回填土质按要求进行,管顶以上500mm处均使用人工回填夯实。在管顶以上500mm到设计标高可使用机械回填和夯实。检查井周围500mm作为特夯区,回填时,人工用木夯或铁夯仔细夯实,每层厚度控制在10cm内,严禁回填建筑垃圾和腐质土,防止路面成型后产生沉陷。

(2)回填土的铺土厚度根据夯实机具确定。人工使用木夯、铁夯,夯实为小于200mm一层,蛙式夯、煤夯,夯实为250mm一层。夯填土一直回填到设计地坪,管顶以上埋深不小于设计埋深。

三、给水管道工程的质量检验和交工

管道工程在施工中,严格按照给、排水管道施工与验收规范《排水管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68-2008》,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并取得监理公司和当地工程质检站的监督和指导。严格对土建工程和管道安装工程两个分部工程的每道工序,都应作出施工记录和质量验评记录。

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自来水给水管道的施工人员,要时刻牢牢把握好管道施工的方法,努力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切实为自来水管道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夯实常规管理范文5

关键字:强夯法、湿陷性黄土、含水率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泡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明显的下沉现象,黄土的这种特性称为失陷性,黄土失陷易使结构发生不均匀沉降、倾斜,严重影响构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因此,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尤其重要。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处理方法都已经比较成熟,其中强夯法在处理低等级的湿陷性黄土有自己施工快、处理面积大等独特的优点。但西北地区普遍比较缺水,土壤的天然含水率很难达到强夯法所需要的最优含水率,所以在西北缺水地区采用此类方法受到限制。设计人员在遇到此类特殊环境的湿陷性黄土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多方案进行比较,采取经济适用的方案。下面笔者就西北某地区工程实例,来谈下强夯法在西北缺水地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案。

1、工程简介

某工业工程位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地区,项目占地200亩左右,单体包括联合工房、锅炉房、综合办公楼、宿舍楼等。其中联合工房与锅炉房等提供动力的建筑之间有大量的管道、电缆等,需要设置动力管沟。场地经地勘部门详勘后确认湿陷类型为非自重湿陷性土,湿陷等级为Ⅰ(轻微)湿陷性黄土。最大总湿陷量198.5mm,最大自重湿陷量34.5mm。

2、消除湿陷性设计

因场地内有大量的动力管沟,此类管沟下土层若不进行处理,会因湿陷性产生不均匀沉降。动力管沟不均匀沉降会引起动力管道和电缆等设备的损坏,从而给整个厂区的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在前期土建施工时很多设备都还未确定,所以动力管沟的具置也无法确定,为了不影响工期,在前期确定方案时就明确应对整个厂区进行全面处理,从而为后期管道的施工带来便利。在这个大背景下,结合地勘部门的意见,初步的方案定为换填法和强夯法。

2.1、换填法

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若采用换填法,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时:对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宜小于100kPa。

对照地勘报告,在处理深度达到4米的情况下,其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最小为45kPa,最大为90kPa,全部小于100kPa。且处理深度4米已经明显不经济合理。

2.2、强夯法

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若采用强夯法,应先进行试夯,并通过试夯确定各项设计参数。在拟夯实的土层内土的天然含水率不宜低于10%。

对照地勘报告,本场地内土的天然含水率最高为9.1%,最低为3%,普遍低于10%,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的规定,宜对其增湿接近最优含水量。

通过以上方案的对比,本着谨慎、负责的态度,设计单位与业主单位多次沟通,并组织了当地处理地基的相关专家进行了专门的论证,最后形成决议按照强夯法施工。当地缺水情况比较严重,如何取水对其增湿接近最优含水量是本工程施工时最大的困难。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取水深度100米时的地下水不适宜人畜饮用,但是可以满足工业用水的要求。据此,业主单位在现场组织专业队伍建设了100米的深井,从而解决了工程用水的问题。

3、强夯法施工的组织设计

在本项强夯工程中,要达到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和沉降性,提高地基承载力并满足设计要求,在强夯施工时,合理地确定各项强夯技术参数尤为重要。经本项目地勘资料进行充分了解,结合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原理和以往的施工经验,确定以下强夯施工技术参数:

3.1强夯夯击能的选择

从本项目地勘报告反映,第一层湿陷性黄土层厚为2.6-6.4m,而勘探钻孔孔口标高在1373.1-1377.8之间,而厂房设计标高为1376.8m,因此场地最大填土深度为1376.8-1373.1m=3.7m,而湿陷性黄土层厚平均为4.5m,则本项目强夯处理深度应为8m左右,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CJ79-2002,本项目强夯夯击能最大应取4000KN.m,但填土浅处及黄土层厚小处可相应降低夯击能。详细范围可在强夯夯点布置中体现,附表: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

3.2每个夯点强夯夯击击数

在夯击能即锤重与落距已确定的情况下,每个夯点的击数是决定总夯击能量的主要参数,该场地由于填土及湿陷性黄土厚度不同,且夯击能不同,故每遍击数按现场情况确定。

3.3强夯终夯控制条件

根据强夯施工规范以及以往的施工经验,每个夯点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应≤5cm为宜。

3.4强夯夯点间距

根据本项目所需加固深度不同范围所采用的不同夯击能以及强夯应力扩散角和应力角之间满夯处理深度,从而达到夯后场地的均匀性,点夯夯点间距以3m-3.5m为宜。

3.5强夯的夯击遍数和间隔期

强夯的遍数与土的性质、含水量有关,而间隔期又决定于土体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

本项目应避开7、8月份雨季施工,土体中含水量不大,因此强夯点夯分两遍,点夯后进行一次满夯,两遍点夯之间的间隔期视孔隙水消散情况(一般要地面无水逸出)确定,一般两遍点夯之间的间隔期以两周为宜,因场地较大,在第一遍点夯完成,一般会超过两周,再从起始点开始第二遍,因此不会影响工期和设备停滞。(夯点布置示意图附后)

4、实际施工效果

本工程在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顺利的完成了强夯工作。最终决算时强夯综合单价为46.73元/㎡,施工总面积121963.57㎡,合计共570万元左右。其中用水量为每平方米0.40立方米,用水单价1.86元/㎡。

若按原换填方案,换填四米考虑,共换土方量为

121963.57X4=487854.28m3

换填综合造价按宁夏定额为91元/ m3

工程总造价为4400万元,综合考虑强夯法在当地采用后,不论在经济性还是在合理性上都明显超过了换填法。

5、其它几种处理方法简介

5.1、挤密桩法

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时,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通过成孔或桩体夯实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使桩间土得以挤密,从而形成复合地基。值得注意的是,不得用粗颗粒的砂、石或其它透水性材料填入桩孔内。

灰土挤密桩和土桩地基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含水量14%~22%的湿陷性黄土和人工黄土和人工填土,处理深度可达5~10米。灰土挤密桩是利用锤击打入或振动沉管的方法在土中形成桩孔,然后在桩孔中分层填入素土或灰土等填充料,在成孔和夯实填料的过程中,原来处于桩孔部位的土全部被挤入周围土体,通过这一挤密过程,从而彻底改变土层的湿陷性质并提高其承载力。其主要作用机理分两部分:

a、机械打桩成孔横向加密土层,改善土体物理力学性能。在土中挤压成孔时,桩孔内原有土被强制侧向挤出,使桩周一定范围内土层受到挤压,扰动和重塑,使桩周土孔隙比减小,土中气体溢出,从而增加土体密实程度,降低土压缩性,提高土体承载能力。土体挤密范围,是从桩孔边向四周减弱,孔壁边土干密度可接近或超过最大干密度,也就是说压实系数可以接近或超过1.0,其挤密影响半径通常为1.5~2d(d为挤密桩直径),渐次向外,干密度逐渐减小,直至土的天然干密度,试验证明沉管对土体挤密效果可以相互叠加,桩距愈小,挤密效果愈显著。

b、灰土桩与桩间挤密土合成复合地基。上部荷载通过它传递时,由于它们能互相适应变形,因此能有效而均匀地扩散应力,地基应力扩散得很快,在加固深度以下附加应力已大为衰减,无需坚实的下卧层

挤密桩可以按等边三角形布置,这样可以达到均匀的挤密效果。每根桩都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体有一定的挤密作用,即使桩与桩之间有一小部分尚未被挤密的土体,因为其周围有着稳定的、不会发生湿陷的边界这一部分也不会发生湿陷变形。桩与其周围被挤密后的土体共同形成了复合地基,一起承受上部荷载。可以说,在挤密桩长度范围内土体的湿陷性已完全被消除处理后的地基与上部结构浑然一体,即使桩底以下土后的土体即使有沉降变形,也是微小的和均匀的,不致对上部结构形成威胁。桩的间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挤密效果的好坏,也与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密切相关。

5.2、桩基础

桩基础是将上部荷载传递给桩侧和桩底端以下的土(或岩)层中,采用挖、钻孔等非挤土方法而成的桩,在成孔过程中将土排出孔外,桩孔周围土的性质并无改善。使用桩基础时,必须采用端承型桩。因为我国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先后采用悬吊法和在桩体内埋设滑动测微计等方法,对端承型桩的侧摩擦力和承载力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桩周的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以前,桩顶上的荷载由桩侧的正摩擦力和桩底端土的反力共同承担,桩周土受水浸湿以后,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侧的正摩擦力显著降低,甚至消失,桩顶上的荷载大部或全部由桩传给桩底端持力层承担。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不允许采用摩擦型桩,设计桩基础除桩身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外,还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穿透湿陷性黄土层的端承型桩(包括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其桩底端以下的受力层: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必须是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岩)层;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必须是可靠的持力层。这样,当桩周的土受水浸湿,桩侧的正摩阻力一旦转化为负摩阻力时,便可由端承型桩的下部非湿陷性土(岩)层所承受,并可满足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5.3、化学加固法

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化学过程,一方面基于浓度不大的、粘滞度很小的硅酸钠溶液顺利地渗入黄土孔隙中,另一方面溶液与土的相互凝结,土起着凝结剂的作用。

5.4、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一般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由于浸水时场地周围地表下沉开裂,并容易造成“跑水”穿洞,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所以空旷的新建地区较为适用。

6、结论和心得

对于特殊环境下的湿陷性黄土,应根据工程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处理方案,而应避免陷入惯性思维的模式。只有综合考虑,才能作出让业主及各方都满意的合格设计方案。

参考资料:《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基》冯志焱著

夯实常规管理范文6

关键词:土方;回填;施工;问题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大跨度结构、高层、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提高设计标准与增加结构负荷对基础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回填土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工艺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1.回填土施工方法

因施工场地、施工机械、特殊施工技术要求等原因,一般采取人工夯实方法或机械压实方法。

1.1 人工夯实方法

1)机械压实不到之处和小面积回填土采取人工夯实办法。

2)采用蛙式打夯机等小型机具夯实时,一般填土厚度不宜大于25cm,每层压实遍数3遍~4遍,打夯之前对填土初步平整,打夯机依次夯打,均匀分布,不留间隙。

3)在打夯机工作不到的地方用人力打夯,虚铺厚度不大于20cm,人力打夯前应将填土初步整平,打夯要按一定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两遍纵横交*,分层夯打。夯实基槽及地坪时,行夯路线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夯向中间。

4)回填管沟时,应用人工先在管子周围填土夯实,并从管道两边同时进行,直至管顶0.5m以上。在不损坏管道的情况下,方可采用机械回填夯实。

1.2 机械压实方法

1)为保证填土压实的均匀性及密实度,避免碾轮下陷,提高碾压效率,在碾压机械碾压之前,宜先用轻型推土机推平,低速预压4遍~5遍,使平面平实;采用振动平碾压实碎石土,应先静压, 而后振压。

2)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应控制行驶速度,一般平碾和振动碾不超过2km/h,并要控制压实遍数。压实机械与基础管道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将基础、管道压坏或使之位移。

3)用平碾压路机进行填方压实,应采用“薄填、慢驶、多次”的方法,填土(素土、灰土、碎石土)厚度均不应超过25cm~30cm,每层压实遍数6遍~8遍,碾压方向应从两边逐渐压向中间,碾轮每次重叠宽度约15cm~25cm,避免漏压。运行中碾轮边距填方边缘应大于500mm,以防发生溜坡倒角。边角、边坡边缘压实不到之处,应铺以人力夯实或小型夯实机具配合夯实。压实密实度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压至轮子下沉量不超过1cm~2cm为度。

4)平碾碾压一层完后,应用人工或推土机将表面拉毛,土层表面太干时,应洒水湿润后继续回填,以保证上、下层结合良好。

2.填土压实方法

大量实验和工程实践证明:土基压实后,路基的塑性变形、渗透系数、毛细水作用及隔温性能均有明显改善。填土压实方法有:碾压法、夯实法及振动碾压法。

2.1 碾压法

碾压法是利用机械滚轮的压力压实土壤,使之达到所需的密实度。碾压机械有平碾及羊足碾等。平碾(光碾压路机)是一种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自行式压路机,重量6~15t。羊足碾单位面积的压力比较大,土壤压实的效果好。羊足碾一般用于碾压粘性土,不适于砂性土,因在砂土中碾压时,土的颗粒受到羊足较大的单位压力后会向四面移动而使土的结构破坏。松土碾压宜先用轻碾压实,再用重碾压实,效果较好。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行驶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平碾不应超过2kmPh;羊足碾不应超过3kmPh。

2.2 夯实法

夯实法是利用夯锤自由下落的冲击力来夯实土壤,使土体中孔隙被压缩,土粒排列得更加紧密。夯击式中除人工使用的石夯、木夯外,机动设备中有夯锤、夯板、风动夯及蛙式夯等。夯实法适用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碎石类填土地基的深层加固。

2.3 振动压实法

振动压实法是将振动压实机放在土层表面,在压实振动作用下,土颗粒发生相对位移,而达到紧密状态。在正常条件下,对于砂性土的压实效果,振动式效果较好。

3.影响填土压实的因素

填土压实质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压实功、土的含水量以及每层铺土厚度。

3.1 压实功的影响

压实功能(指压实工具的重量、碾压次数或锤落高度、作用时间等)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与压实机械在其上施加的功有一定关系。在开始压实时,土的干密度急剧增加,待到接近土的最大干密度时,压实功虽然增加许多,而土的干密度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不要盲目过多地增加压实遍数。

3.2 含水量的影响

在同一压实功条件下,填土的含水量对压实质量有直接影响。较为干燥的土,由于土颗粒之间的摩阻力较大,因而不易压实。当土具有适当含水量时,水起到了润滑作用,土颗粒间的摩阻力减小,从而易压实。相比之下,严格控制最佳含水量,要比增加压实功能收获大得多。当含水量不足,洒水困难时,适当增大压实功能,可以收效,如果土的含水量过大,此时如果增大压实功能,必将出现/弹簧现象,压实效果很差,造成返工浪费。所以,土基压实施工中,控制最佳含水量,是首要关键。各种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所获得的最大干密度,可由击实试验取得。

3.3 铺土厚度的影响

土在压实功的作用下,压应力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其影响深度与压实机械、土的性质和含水量有关。铺土厚度应小于压实机械压土时的作用深度,但其中还有最优土层厚度问题,铺得过厚,要压多遍才能达到规定的密实度。铺得过薄,则也要增加机械的总压实遍数。恰当的铺土厚度能使土方压实而机械的功耗费最少。

实践经验证明:土基压实时,在机具类型、土层厚度及行程遍数已选定的条件下,压实操作时宜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缘后中间(超高路段等需要时,则宜先低后高)。压实时,相邻两次的轮迹应重叠轮宽的1/3,保持压实均匀,不漏压,对于压不到的边角,应铺以人力或小型机具夯实。压实过程中,经常检查含水量和密实度,以达到符合规定压实度的要求。

4.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

4.1 场地积水

由于场地平整面积过大、填土过深、未分层夯实;场地周围没有做排水沟、截水沟等排

水设施,或者排水设施设置不合理,排水坡度不满足要求;场地周围没有做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或者排水设施设置不合理,排水坡度不满足要求以及测量误差超过规范要求等原因,而导致场地内在平整以后出现局部或大面积积水。

其预防措施为:在施工前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情况,合理设置场地排水坡(要求坑内不积水、沟内排水 畅通)、排水沟等 设施,并尽量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如果施工期跨

雨期的,要做好雨期施工现场排水措施。场地回填土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要使土的相对密实度不低于85%。

其对应的治理方法为:

(1)明沟排水法;沿场地周围开挖排水沟,再在沟底设集水井与其相连,用水泵直接抽走(排水沟和集水井宜布置在施工场地基础边净距0.4m以外,场地的四角或每隔20~40m应设1个集水井);

(2)深沟排水法。如果场地面积大、排水量大,为减少大量设置排水沟的复杂性,可在场地外距基础边6~30m开挖1条排水深沟,使场地内的积水通过深沟自流入集水井,用水泵排到施工场地以外沟道内。

(3)利用工程设施周围或内部的正式渗排水系统或下水道,将其作为排水设施,在场地一侧或两侧设排水明沟或暗沟,把水流引入渗排水系统或下水道排走,此法较经济。

4.2 填方土出现橡皮土

由于使用了含水量比较大的腐植土以及泥炭土或者粘土、亚粘土等原状土土料回填。 打夯以后,基土发生颤动、受压区四周鼓起形成隆起状态(土体体积未变化)、土体长时间不稳定。

其对应的预防措施为:

(1)现场鉴别,要求回填土料“手握成团、落地开花”。

(2)回填前,不允许基坑内有垃圾、树根等杂物,清除基坑内积水、淤泥。

其对应的治理方法:

(1)如果土方量很小,挖掉换土,用2:8或3:7的灰土(雨、冬期不宜用灰土,避免造成灰土水泡、冻胀等事故)、砂石进行回填。

(2)如果面积大,用干土、石灰、碎砖等吸水材料填入橡皮土内。

(3)如果工期不紧,把橡皮土挖出来,晾晒后回填。

4.3 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填土的场地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引起比较大的变形,地基稳定性降低。

其原因包括:

(1)土料含水量太小,影响了夯实(碾压)的效果,造成夯实(碾压)不密实;含水量

太大,则易形成橡皮土。

(2)土料不符合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有机质超过规范要求(大于5%)。

(3)填土过厚,未分层夯实。

(4)机械能力不够。

其对应的预防措施有:

(1)选择回填的土料及其性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填土密实度应根据工程性质的要求而定,压实系数等于土的控制干密度除以土的最大干密度。

(3)设计有要求时,要通过现场土工试验,并且严格进行分层回填夯实,加强对土料含水量的控制。

其对应的治理方法为:换土回填;翻出晾晒、风干后回填;填入吸水材料;施打挤密桩。

参考文献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北京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