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培训教育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绘画培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绘画培训教育范文1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而造型基础课程既是美术课程中的一门入门课,同时又是贯穿美术课程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是敲门砖又是基石。造型基础课程以技能训练、审美素养训练、创意意识培养为基本要求,重点突出绘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结合时代背景下各种视觉形象的造型特征,挖掘学生个性思维,提升创造能力,提高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各种视觉形象、图像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不同的视觉形象所具有的造型特征出现了很大的区别,那么如何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了解掌握这些丰富的造型特征并能熟练运用这些造型方式,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更能适应时代,适应职业发展需求,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要以造型美感解析和美感表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为基础创造美为根本来完成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翻译美并创造美,分清是非美丑,并在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是幼师美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造型基础教育现状

(一)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教材不足

在绘画造型基础课的教学上,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或装饰造型上,而且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少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的美感解析或鉴赏,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和对美术中美的造型文化底蕴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翻译美、描述美的基本审美体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课程教育理念的保守落后,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于基础造型认知匮乏,教学偏重技能,缺乏对于绘画造型中形象、形式的美感认知,教学内容过于局限在传统的全因素素描或线描课程上,缺少让学生对于造型中物像形象、形式美感的认知体验。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美术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在绘画造型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教授的都是传统的、纯粹的结构、光影、透视关系等内容,但纯粹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视觉图像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课程的需求。这种教学虽然专业性强,学到的绘画素描基础更扎实,但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使学生苦不堪言,同时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图像文化大背景下造型形式多样的需求。

三、改革与措施

视觉文化时代出现了更多的美术造型方式及美术样式。美术课程也在需要不断完善的教育理念下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学,尤其是在美术绘画课程中造型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的改革。时至今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绘画造型训练不能再单纯局限于传统素描课程的训练上,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借鉴传统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入校前绘画基本功相对薄弱,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几近为零,因此单纯的过于“专业化”的绘画基础练习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过于单一,单纯的以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无法解决全面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达到以审美为核心、了解美的规律、掌握美的表现方式的教育目标。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快乐而有效的学习,必须做一些改变。

(一)更新教育理念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授业者,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到以“如何观看、如何感受、如何表现”物象形象的美感为造型基础教学的主要培养内容,艺术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同时,使艺术素养先行,增强学生对造型美感解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在更全面地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简单讲,学生在学习造型基础之时需要先感知美、懂得美、然后再运用合适的造型语言去表现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自己的造型艺术审美标准,也是每一个实践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紧随时代步伐,挣脱以往较为单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迅速发展。

(二)建立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转变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

绘画培训教育范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院校学生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作为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美术课应该占总学课时的多大分量?在教学改革浪潮中真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辩证地对待美术课已成为教育战线中有争议的问题。就我国各师范院校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们都存在厚计算机薄绘画的现象。就目前的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有几个弱点:一是创造性的构思不丰富;二是绘画占时之少;三是美感与色彩感差 。总的看来就是美术的基础训练不够之故。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因素。可以肯定地说,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一种直接的构图训练。同时也是绘画与美育的基础训练,师范院校的美术基础训练应该加强和充实,而不能削弱。

师范院校的美术课,实际上是每一个师范生美育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我们就是要通过师范美术基础课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来达到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让我们一起回顾绘画的发展史,在中国古代绘画是以新石器的彩陶纹饰为发端的,它与中国古文化起源于同一时期,距今已有5000~6000年。那古朴而神秘的纹饰,其水准之高令人惊讶。如:半坡的人面鱼纹,商周的青铜器,奴隶主的日常生活品以及大量为祭祀、记录战功而制作的礼器。当时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严格的规范,这些纹饰是奴隶主阶级“以神设教”的需要。随后在绘画题材上也日趋丰富成熟,如:采桑、宴乐、田猎、射戈、 战争等。此时的绘画已有了生活和人间的趣味。作为独立的艺术样式的绘画,已经从彩陶和青铜的纹饰中出现。

秦代的绘画较少,但是,秦兵马俑也是时代造型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和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中国绘画达到完美程度的朝代是唐宋。元“意”明“趣”也正是绘画美的本质。

在西方,1820年4月8日,《米洛岛的维纳斯》在爱琴海上的米洛岛出土。维纳斯是理想中的美神。

公元前9~8世纪,作为西方艺术源头的古希腊艺术在吸收了克里牧――迈锡尼文化和埃及、西亚文化基础上开始形成。公元前5―4世纪达到了高峰。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都说“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认为“人的最初知识就是模仿得来的”,“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画家所画的人物应比原来的更美”。

4世纪,西方艺术进入了拜占庭艺术――基督教艺术。

14世纪,西方绘画从抽象转回现实。从宗教幻想转到理想与现实。文艺复兴的大师们虽重视生活和自然,但仍把希腊古典艺术作为理想美的规范。瞬间美被认为是最宝贵的,艺术家最有效的是表现自己。这些观点就直接导致了印象主义的诞生。印象主义是以反传统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现代主义绘画,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而在西方绘画中没有哪一派绘画能像现代主义绘画那样和哲学有直接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外国的艺术教育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对美术课基础训练的要求开始有所松动。纵观国内外绘画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基础。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为教育后一代服务的,是培养学生而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师范的美术教育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反映,绘画艺术反映着每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征。

绘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艺术创作,它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我们说绘画是科学,是因为它协调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提供了适度的想象空间和联想的空间;我们说绘画是艺术,是因为它美化了我们的环境,美化了我们的心灵,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带来了欢快,带来了美的享受,激发我们去联想和思考。如:周顺斌的《升》,罗立中的《父亲》,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潘天寿的《雨后千山铁铸成》,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也就是绘画的现实功能与精神功能。绘画又是社会组合的有机体,它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生产力和这个社会的文化艺术的发达程度和水平。

现在,绘画课基本上设在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和学前教育,而针对其它专业的师范生所开设的绘画课少而又少,大多数基本没有绘画课。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各中小学的学生。学校、教师、学生是整个教育的统一体,其功能的具体表现,则属关系的范畴,它们是辩证的。

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有三:一是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的内在素质。

绘画是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其它学科教师表达意图的手段之一,如:艺术设计、小学生的图解、看图说话、学前儿童的涂鸦想象、意愿画等等。可以说绘画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语言。

绘画创作的过程应在构思的基础上,从草图――修正草图――落幅。对于较高的绘画创作,如:平面的布置(构图),立体的想象,线条的处理等,无不作用于创作的构思。许多大师如江雪先生的速写稿故宫后门望景山、建国门立交桥,门德尔森(Eric Mcndel-sohn)百货大楼的方案草图 (附图)就是很好的例证。

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非常重要,就拿艺术设计班的同学来举例,同学们的美术基础好,只需在很短的时间内,半小时或一小时画好一幅较完整的同时又有一定水平的草稿。而美术基础差的同学则花几天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这说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将来的工作效率。

师范院校的绘画课多是从几何体的素描入手,对几何体的描绘是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石膏几何形是单色的,易于表现空间体积。而对静物的描绘,则着重对其质地的认识和表现。我们所要描绘的东西很多,风景写生是对物体处在一定环境下的空间构图,是环境色彩以及单体与总体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如:人物、车辆、建筑、植物、河流、天空、花草树木等等可以说是思维与实际联系,是理解空间的最好学习。我们的学生只有深刻地研究大自然提供的素材,才有能力把素材提炼加工,典型化,并且使它变成作品。“研究一切,认识它的本质,即便已是一位完完全全的大师,也还要以儿童般的天真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这就是绘画和雕刻艺术中要达到真正的技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绘画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虽是长时期综合性的问题,但多依靠美术课的长期训练。所谓审美能力就是艺术造诣、形象思维以及评判能力的总和。我们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对于文艺作品有一定评判力与鉴赏能力,分辨其良莠。这样才能不断地学习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进步,最终提高创作能力、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学生们只有做好充分的美术基础训练,才能结合一定理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在创作构思时,作出和组合成各种有机的空间。

思想中闪烁的各种“灵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创作激情。创作激情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启示,一是审美能力和艺术造诣的发挥,要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就必须认真地进行训练,创作热情是要激发的,激发创作热情是和兴趣、感情密切相关的,而兴趣的培养与提高又是在一定训练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可见,师范生在校期间要有一个良好的美术基础课程的严格训练,这是必不可少的。

师范院校开设通识型美术课是必须的,但是,有了美术课,教师又如何去执教。一定的程序要求下,要有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素质不一,各有优势,我们不主张一定要将所有的师范生绘画水平拉到同一个水准。我们要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来培养师范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爱好,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并且取得成效。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的基础课,也是其它专业的基础课或选修课。总之,我们要不断探索师范院校美育教育的新形式,大力拓宽美育教育的新载体,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教师,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索洛维叶夫、斯米尔诺夫、阿列克赛耶娃:《素描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绘画培训教育范文3

关键词:综合绘画;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艺术发展趋势从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实验性和综合性特点。多媒体艺术被纳入主流文化之中,为学界开拓架上艺术提供了绝佳时机,著名美术教育家林风眠教授就此明确指出:“可以在各种材料和工具上试一试,或设法研究出新的工具来,加以代替,那时,中国的绘画一定有新的出路。”基于此种背景,当代中国美术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版画、油画、水墨画等传统画种在美术界的长期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实验艺术极为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美术专业的快速发展。综合材料的绘画作品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促使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综合材料课程。当前,不止美术高等院校,很多综合性高校都将综合材料课程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综合材料绘画课成为绘画专业众多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对于传统绘画作品而言,综合材料绘画可实现非常大的突破,其在作品上的精细和规整将新颖的视觉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充分激发其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出来。

展开来说,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内涵指的是,在造型艺术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使用综合材料,以便于在艺术设计和创作中确保学生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材料,从而顺利解决造型艺术中的材料形态、色彩、质感等多种要素的组合及其搭配问题,由此衍生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而生成的一门课程。如何有效延伸和拓展传统绘画媒介是综合材料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综合材料绘画课程进行改革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绘画媒介的内涵及其语言的诸多表现技巧,从而有效激发其艺术个性,准确定位自己的绘画形式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学生在对现代艺术进行洞察时,综合材料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将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内容长期不足的现状予以弥补。本文的旨趣在于,基于高等院校美术绘画专业进行改革的大背景,梳理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的具体形式,将绘画发展史穿插于其中,以便宏观认识西方现代绘画史;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提炼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的文化问题、绘画媒材样式及其人文精神内容充分融入其中,从而找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其关注生活的意识。

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改革

以师范类美术院校为例,几乎所有专业都面临课程内容多、课时较少、集中性偏低等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各类高校均可以尝试采用短期轮修的方式设置和实施综合材料课程,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实施难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围绕于此,该项改革需要在充分借鉴国外教材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以及优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

1.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高等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我国与西方艺术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基于知识、技艺以及项目创新对教育教学提出的革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特色美术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Y构,从而取得新的教材建设成果,是衡量高校规模和发展水平,并且直接反映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志。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教材使用,需要尽可能地聚焦于原版教材。在这一点上,已经有部分美术高校将国外同类院校所通用的专业教材予以引进,古典绘画、绘画构图学、现代绘画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单靠此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鼓励高校教师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编写出比较系统的教材。比如,已有部分省级高校编写出欧洲综合绘画技法实例、油画风景、人体创作与技法研究以及西方美术史等教材,大家使用之后反映效果不错。主干课程的版本要坚持实效性,将时间限定在近三年之内。同时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路,从重点教材、画册、教师和学生参考书等方面全面入手,从而更为有效地服务于学生。

2.科学布局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群

高等院校需要及时将陈旧的课程予以淘汰,同时将优质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更好地将其中的新颖内容为教学服务。美术专业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术研究能力,全面把握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随之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最新信息;另一方面要坚决摈弃过时知识,力避重复讲授,有机结合不同课程,使之成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设置绘画专业的综合材料绘画课程时,在构建核心课程群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比如,油画方面可以将油画头像、半身像和肖像、风景写生和创作,素描静物、半身像、坦培拉、丙烯绘画、绘画构图学等课程进行设置;国画方面可以选择性设置人物速写、构图学、山水写生、写意山水画、色彩静物、素描静物、工笔花鸟画、山水画、工笔人物基础、写意人物画等课程。也就是说,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并基于此构建起核心课程体系。

3.科学安排选修课程,充分将专业特色凸显出来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作为主要发展线索,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中关于绘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具体条文对课程门类和必修课所占比重都做了科学调整,使选修课和实践课在总课程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因此,要积极地开阔教学思路,在当前人体、风景创作等课程之外,积极借鉴国外教学内容,将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等课程引入选修课堂。

首先应当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地方高等院校出发,并加以逐步推广,敦促其找准各自特色,积极适应国家发展艺术教育事业的各项要求,强化建设绘画专业的内涵,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创新。

4.积极优化现有教学资源,以便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需要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采用合作交流、国内外联合办学、强力推广实践教学等形式,及时修订、更新和充实已有教学计划,以便于确保其即时性和实用性。同时鼓励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并将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际教学。要实现外教走进课堂,踏上讲台,并需对现代绘画艺术和西方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较为系统地认识其绘画技法和理念,从而实现中西方在艺术文化内涵、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相辅相成。由此一来,极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将西方绘画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等其他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之上,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艺术能力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培养热爱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的复合型绘画人才。

二、综合材料绘画教学方法研究

在探讨综合材料绘画的教学方法时,本文主要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展开的。依据绘画材质的不同,分为板上材料、布上材料以及纸上材料三种,教学方法就是围绕这三者进行探讨的。

1.板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与纸质材料相比,可作为板上综合材料的元素来源要广泛得多,不同类型的金属、石材都可以应用于板上,供学生进行绘制。从内涵层面来说,板上综合材料是多面的、立体的,并非局限于木板、石板或金属板,也并非囿于平面成品,一切具有明确创作意图,并对建构绘制作品有益的成分都可包含其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是需要让学生多关注空间感、厚重感以及视觉冲击,使其明确有机组合多种材料以使所构建的画面呈现出多个层次,这才是该训练的主要目的。二是将自由和秩序两个要素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并在自主化创作理念和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教学中将此种观点提取出来,充分将自由发挥、自由联想、自由建构以及自由绘制等特点展示出来。但需要说明的是,需要用将创作理念、形式语言以及个性图式的秩序对其进行规范,以使其不悖于初衷。

2.布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从内涵上来说,以油画材料为主的西方绘画材料称为布上材料。鉴于扩展其艺术领域的需要,故称作“布上材料”,这就充分强调了油画材料作为一种综合材料的自由属性。在此类材料上使用的丙烯色、油画色、画布、笔、粉、蜡、刀、胶以及各类媒介物质均属于自主行为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是传达精神与观念的手段。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需要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熟悉各位大师的作品,了解不同流派的绘画风格,对印象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当代艺术具有第一感知;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画布材质,充分体验其触觉和视觉效果,从而对布上材质的功能属性和绘画构成表现手法了然于胸,自觉处理好绘画和材质之间的关系。

3.纸上材料训练时的教学方法探讨

纸质绘画的质地不同,其使用的纸品种不同,在性能上差异很大,表现为视觉、精神感悟和心理感受不同。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时,由水墨材质开始,使学生能够对宣纸和墨的质能有个初步认识。之后再引导其将构成手法予以实施。之后,将民间绘画和民族传统绘画作为水墨材质训练的必需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三是让学生在水墨构成表现过程中分解组合实验,充分体验笔墨情趣的过程,从而将积色法、洒落法、拓印法、拼贴法、加剂法、晕色法、泼彩法、平涂法等融入画中。四是加强水彩纸、绘图纸等绘图用纸的训练,对其性能和质感多加了解了之后着重在造型和色彩的构造表现能力方面进行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综合材料绘画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所蕴含的表现力进行探究的能力,而且在于激励学生从个性出发,探寻其内心深处的自由精神并予以表达,唯有如此,才能践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绘画教学思想内核”的理念,将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李世萍.综合绘画材料[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绘画培训教育范文4

据这几年的跟踪调查,当代中国传统绘画教育的现状难以乐观,早在1985年,有人就在文章中曾经喊出了中国画已走到了“穷途末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民族性、民族特色会阻碍艺术的现代化” 应该“另起炉灶”,应尽量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吸取绘画意识和形式方法,以便使中国画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创造一种具有现代观念、当代意识的全新绘画形式。一些盲目追随者漠视了我们的传统绘画,曾经是中国人精神寄托的绘画形式日渐失去了欣赏群体,创作失去根基,也给艺术教学平添了许多盲目性,具体表现在:

(1)忽视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2)否定传统教学模式;

(3)不能以现代的审美发展的眼光发掘传统绘画中的闪光点;

所以各大院校纷纷倾向于现在热门的设计专业,招收设计人才,像湖南这样的艺术大省,开设传统绘画专业的大学寥寥可数,湖南师范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有国画,也不是四年专修,这造成设计行业人才的过度饱和,而国画漆画版画木雕等传统手艺无人问津。

二、高职教育中的传统绘画教学

第一,愈是中国的愈能占有中国市场

当我们漫步在丽江街头、苏州园林、凤凰古城,古色古香的中国韵味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舒畅,各种中国情结的纪念品铺天盖地,“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的宣传口号,往往一个遗留下来的传统能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巨大活力。中国书画市场也一再火爆,黄庭坚的一幅手卷拍卖过亿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艺术品市场升温,盛世收藏,传统绘画市场也开辟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如职业画家、工艺美术师、鉴赏家、装裱师等等。

各个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着不同的情趣和审美特征,她不仅摹形状物,以美感人,还寄托着清幽淡雅、超脱高逸的审美意趣,强调“注精以一之”,精、神具备;强调“气韵生动”,所以深得国人喜爱,外国人也趋之如鹜,传统绘画有着西方艺术不可替代的审美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高职院校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重点,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盲从,而是要站得高望得远,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社会需要,不断省视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调整我们的培养计划。对于日渐升温有着广阔前景的中国画、版画、年画、漆画等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我们要冷静分析,科学规划,依据我们现有的师资和条件进行合理布局。

第二,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建设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应是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如何使这些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形成一系列新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艺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框架呢?既针对传统绘画这一特殊的专业,又符合当代教育,且有效地为市场服务呢?

在历史上,中国绘画有着独特的教育方式――师傅带徒弟、手传身授式的教学方法。民间画工一般都是师徒关系,绘画口诀、绘画图式代代相传,合理地运用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重在理解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之处,中国绘画重视程式,就要求遵循作画的秩序,多临摹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强调师徒相传,就要求教师多做示范,条理清楚地剖析技法问题;强调画分十三科,就要采取分科教学的方法,不能求大求全。这种师徒式的教育方式与西方分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是有所区别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教育大众化观念的深入人心和西方教育体制的输入,中国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显得落伍和不合时宜,逐渐没落。现在中国画与西洋绘画的教学方式接轨,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训练也是先学素描、色彩,导致创作效率太低。职业院校以训练学生手绘为主,必须提高效率,所以合理地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导师制,一个导师带几个十几个学生,手把手传授,共同创作,可能是最好的捷径。总之,中国画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在技法上要能动笔示范,理论上能条理清楚,在修养学问上也要做学生的表率。

仅靠导师制还是不够的,职业技能的考核也非常重要,通过专家同行的认可,工艺美术师的职业资格的认定,是传统绘画教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艺术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当一种绘画形式普及后,必然会促使另一种相异的绘画形式的产生,人们的视觉总是追求不断变化、永不满足,这推动着艺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永无止尽,也推动着艺术市场“喜新厌旧”。一部中国绘画史,就是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为适应不同时代审美理想的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历史。在中国画教学中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就要培养学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市场,看待传统,以积极创新的思维来创造历史,勇于探索。

当历史进入一个新的的时期,人们的审美理想发生变化之后,作为民族精神体现的中国画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革,以革新了的外在形态表现新时期的审美理想,比如热烈、堂皇、富丽、高华的金碧山水画曾体现了大唐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而水墨渲淡则成为元代文人在蒙古人铁骑统治下追求超脱隐逸的心理寄托;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日渐衰败没落,并在文人的推波助澜下,色彩曾一度退出了中国画家的视野,而今天我们处于一个朝气蓬勃,五彩斑斓的时代,中国画也必然呼唤色彩的回归,中国画的色彩观念也是与时俱进,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变迁,因而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始终充满了生命力。在中国画教学中遵循艺术发展规律,还要教育学生不要困于象牙塔里,要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把握时代精神。

遵循中国画发展规律、探寻中国画发展规律、符合中国画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地认识中国绘画在现代绘画语境中的位置与任务,才能确立我们的目标,把握前人的辉煌成果、研究前人未及研究的空间,总结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将中国绘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小结

绘画培训教育范文5

美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具备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工作完善与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和思想意识与能力。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具象化体现。训练美术绘画技能,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加精准的去体现自身的内心世界,便于学生利用绘画的途径去释放压力、宣泄情绪、表现情感[1]。此外,训练学生们的美术绘画技能,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视觉思维》这一书籍当中,对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明确的阐述,在艺术教育工作当中通过,通过训练美术绘画技能,可以让学生们将视觉现象作为有组织的思维活动进行处理,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绘画对象的形态特点、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在思维当中构建出一个具体物象思维,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让学生用画笔来展现出这一具体物象。不仅强化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学生们的思维转化能力、艺术欣赏与审美能力,对学生们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初中美术绘画技能训练方式

2.1强化视觉训练

视觉绘画的基础,也是训练美术绘画技能的基础。《视觉思维》当中阐述了“艺术实践是对视觉思维最有效的培养途径”[2]。艺术实践和直觉思维两者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训练美术绘画技能时,需要通过训练学生们视觉思维的手段来强化学生们的艺术实践。逻辑抽象思维作为一种基础能力,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工作,提升学生们逻辑抽象能力。例如,在学习“凝练的视觉符号”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的形式,将初中生们喜闻乐见的“logo”带领学生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将生活当中常见的“可口可乐标志、肯德基标志、麦当劳标志、宝马标志”等向学生们进行展示,从色彩、轮廓、构图、比例关系的角度,帮助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们用视觉感官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凭借自己的感受来试着挑选自己喜欢的logo进行绘画。让学生们学会结合具体的物象来分析局部与整体、点线面之间的构图关系和色彩关系。引导并且鼓励学生们进行分析、观察、实践,提升学生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2.2重视素描教学

素描作为训练美术绘画技能的基本功,无论任何形式的美术创作都离不开素描的支撑。并且素描创造是强化学生们构图能力、实践能力的根本。客观来说,学生们想要去塑造一个艺术品,首先便是利用造型意识与感知对象以及后续画面上各个形体之间的关系,这都是衡量造型意识的基础标准。在美术课堂当中,教师应该尽量的在传授素描知识的同时,训练美术绘画技能,帮助学生们实现对物体意识化再认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感知空间层次上物体的结构关系,帮助学生们强化对“形、体”的结构认识。例如,在学习“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们对“校园一角”进行素描实践。让学生们在素描绘画的过程中明确不同空间当中不同物体层次、结构的关系,并且针对不同物体的形、体进行分析,让学生们在素描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强化学生们的绘画能力。

绘画培训教育范文6

【关键词】美术电脑手绘板 ;基础教育;初中美术设计;教育手段

我校从零起点开始,在中学六、七年级阶段尝试手绘板教学,现已开展《走进手绘板》《不一般的绘画》《素雅的青花瓷》等教学案例,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达到美术教学与手绘板结合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学会运用电脑手绘板进行美术作品、小报、动画等创作、通过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我们利用电脑手绘板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是我们本次研究迫切需要的。下面笔者就初中美术设计与电脑手绘板整合分享一线经验;

一、了解需求,开设手绘板课程

在学校六、七年级学生中开展,电脑绘画板使用学生问卷,内容涉及是否喜欢电脑手绘板,是否喜欢美术课都用手绘板形式等,根据学生需求,来设计开发手绘板课程。分析如下:娄塘学校对全校6至8年级中各一个班级的整体抽样调查。共下发240份问卷,回收240份,问卷有效率100%

现对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题:你觉得用电脑绘画板上美术课有趣吗?共240人回答有趣;

第二题:通过体验学习,你更喜欢用电脑绘画板尝试以下哪些美术知识的学习?(可多选)其中点线面知识及美术沟通知识21%、设计类知识17%,占比率比较高;

通过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240份问卷调查显示:手绘板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偏向的课程为点线面知识、美术构图知识、设计类知识等;

二、挑选课程,设计手绘板方案

课程组老师开展集体教研,梳理中学美术教材,根据学生需求、挑选教材上适合手绘板教学的课程,并进行编写。

三、注重传统,融入手绘板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对设计美术设计特别感兴趣,采用三步走形式:1、结合学校四节活动节徽设计先采用传统教学,勾线笔完成设计初稿,2、用彩色铅笔或水彩进行上色,完成手绘稿,3、挑选手绘稿绘制手绘板节徽作品,参加评比通过三步走形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学生不仅能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作品,也能熟练运用手绘板,本学年还开展《素雅的青花瓷》《向大师学色彩》等课例,课堂中采用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画一画的方法,集思广益,让设计者说一说自己的困惑,让同学评一评他的作品,并让同学们帮助他议一议如何设计会更好,通过融入手绘板教学,在节徽设计的舞台上,学生们的思路宽了, 心中的舞台也更大了。

四、分层学习,亮学生成长

(一)手绘基础学习,

根据六七年级年龄特点,采用手绘板中的铅笔效果,开展《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手绘体验活动,通过临摹作品,创作作品活动,学生们收集卡通人物,并用手写方式画下来,有了一个起步式的欢乐体验;

(二)手绘针对性学习

通过手绘板初步体验后,对学生开展《黑白灰之美》、《素雅的青花瓷》、《向大师学色彩》的手绘创作学习训练学生的创作.进一步掌握手绘板操作;

(三)结合校园文化进行创作

结合我校四届活动套餐,设计每年四个节日的节徽从原本的手画到用电脑手绘。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快乐,体验学校校园文化,设计获胜的作品,将张贴于学校节徽墙上,开展了四届的节徽设计让学生通过手绘板创作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

五、教学相长,收获自信满满

这一年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团队老师分别在三、六、七年级中各挑选一个试点班进行课程研究。同时开展分层培训,培训分为教师培训及学生培训,教师组成员为汉王手绘板教师,学生为试点班学生。通过一年的手绘板教学尝试,撰写多篇论文及开展教学展示活动,学生也开阔了眼界,有了更大、更好的展示舞台。

对于目前一学年的课程分析,手绘板教学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每次在电脑教室上的美术课,学生总是特别的注意力集中,作业完成时间也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欣赏其他同学的作业,也有时间去仔细讨论。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导,课程都是从教材中开发,并没有脱离新课标。所开发的课程也都是一些设计类,情感分析类,下阶段将继续结合设计类课程开发更多手绘板课程,让我们的农村孩子有更多展示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载《教育研究》2000第2期.

[2]王大根主编《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案例》,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