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文1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诚信;诚信建设;诚信营销

西安利之星“奔驰女车主哭诉维权”事件被曝光流传后,在汽车营销市场中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虽在相关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买卖双方沟通协商下事情得以及时解决,但这件事情引起了大家对于营销市场中存在的诚信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思考。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市场营销岗位工作人员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及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关于诚信问题的教育,成为了市场营销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诚信文化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的重要性

1.1诚信建设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乃为人之本,也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在营销市场中,企业诚信体现在企业在进行各项市场经营活动中不存在假冒伪劣、广告欺骗等欺诈行为。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竞争力,诚信经营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对于员工诚信意识的培养及诚信经营的管理。

1.2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诚信状况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作为当今市场经济下大学生崇高理念之一,是学生走向社会及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必备基本素质。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学校思政课堂的教育,学生能在主观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在客观上,却因家庭环境、经济方面等因素而导致失信行为的发生。如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考试舞弊行为以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就业过程中因缺乏诚信意识存在的失信行为。因此,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积极培养学生诚信待人,诚信服务的诚信经营理念,全面开展市场营销专业诚信文化建设。

2市场营销专业诚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诚信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课堂诚信内容的教育停留在表面的说教。诚信教育虽在相关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及授课教案中都有所体现,但教师对于诚信教育仅仅停留在诚信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诚信教育总是一带而过,没有将诚信教育融入实践过程中,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诚信重要性认知不足,从而出现种种失信行为。其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诚信考核评价难以进行量化。目前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尚未建立一个关于学生诚信教育考核评价的机制,仅通过道德层面上的诚信教育,学生还未能形成诚信自我约束意识,无法对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实践工作中的诚信行为进行评估。

3市场营销专业中的诚信文化建设———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为例

3.1“诚信”元素融入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及育人两大重任。这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基本的知识文化水平,还需具有高尚师德。因此,首先本院校将诚信文化理念落实到专任教师身上,通过开展诚信专题教育讲座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对于诚信文化的认知水平;其次,将诚信文化融入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如在《销售管理》、《市场营销基础学》、《商务谈判》等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设计中,通过诚信文化主题活动设计、情景模拟等教学形式将诚信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增强学生诚信销售及服务等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例如,在《销售管理》课程教学中,可结合营销行业中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销售、以不符合正式法律法规名目乱收费现象开展诚信案例教育。

3.2开展校企合作,将“诚信”文化教育渗透学生社会实践过程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帮助院校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我校通过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一体化合作,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得以灵活应用的同时,将诚信教育贯彻到整个企业实践活动中。在校企合作机制下,企业把学生诚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学生实习实践教育,就业入职教育中;随后建立相关入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诚信服务等职业道德理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此外,企业建立相关诚信管理激励机制,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诚信行为进行监督,针对学生表现进行相应奖惩,从而加强学生对于诚信重要性的认知。通过企业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诚信教育,使学生具备诚信营销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诚信实践能力。

4结束语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尤其体现在生活与工作中,诚信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向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学生诚信文化的教育及诚信管理。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诚信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基本素质,以更好满足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销售行业对于员工诚信营销的基本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文2

关键词:儒商文化;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说到思想文化,就不得不提儒家思想文化哲学在历史上曾经使得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功,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里面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孕育现代企业核心文化,支撑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勇往直前。从优秀的儒商文化当中汲取有用的养分,有利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的形成。

一、优秀儒商文化的概念

(一)以人为本

提到优秀的儒商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它的经商理念,那就是以人为本。培育现代企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建设新时代现代企业核心文化,有助于让现代企业能够建立起仁者爱人的经营理念,对传承优秀儒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综合以往时间的种种事迹看来,宜家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必然能够成为一家杰出的企业。因而,他们能够从公司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使公司内部更加有凝聚力,并且员工也能够被公司以人为本的精神感染,能够以仁爱对待身边的人。现在,我们在继承儒家文化、继承以义取利商业道德的同时,还要培养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现代公司必须追求利润,但是必须要权衡利益与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切记不能唯利是图,面对利益无所不为,而应该做到经世济民,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儒商文化盛行的那个年代,祖先们已经用他们的双手双脚,付诸实际行动证明出,经商营商一定不能采取不义的行为。

(二)诚信经商

诚信经商,是传承儒商文化的重要行为理念。这是继承了某些商人文化的诚信经营理念,也是现代企业基本行为的基本准则。诚实和信用是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如果缺乏道德与和谐理念,企业在现代社会中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过去,商人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始终与商人保持着公司的诚实守信原则密不可分。显然,诚信管理是如此重要,公司可以立足在市场上靠的往往就是诚信待客。然而现在,许多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包括道德的丧失和诚信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商业文化的理性元素应该得到现代企业管理的肯定、继承和激励,诚信是社会的基本准则,也应该是商业的共同准则。诚信会直接关系到公司的企业形象和商业合作客户份额。如果一个公司缺乏诚信,它只能维持经营很短的时间。因此,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强调信任是企业管理成功的基本条件。这证明了现代公司只有通过诚实和守信才能赢得商场战争。因此,诚实被称为商业的灵魂,企业管理者只有对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学习,结合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要倡导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保持诚实守信,才能为企业在商业市场中收获成功。

二、儒商文化可供现代企业经营借鉴之处

现代企业的管理应该继承传统优秀儒商文化精神。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面对成王败寇的商业市场结构,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时刻警惕,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现代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团队的合作能力。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能够激励企业克服重重困难,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探索,历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百战百胜,敬业奉献的精神文化,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儒商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它包含着一种忍受苦难和痛苦的忍辱负重的态度。这种高水平的敬业精神,强调了利用权力集团参与市场竞争并坚持拥有团队意识,保证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公司管理者和员工的勤奋努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现代企业面对当今复杂的商业竞争环境,必须要充分地学习优秀儒商文化,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推动公司的“软实力”发展。坚持“以和为贵”的经营管理策略,这有利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互惠。这个策略对避免两家公司之间出现恶性的竞争,造假等违法行为,降低企业内部消耗性竞争,营造出相对比较融洽和谐的氛围具有很大的帮助。“以和为贵”的经营策略能够保障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蓬勃发展。因此,强调合作、追求、共存的和谐哲学,是企业管理不可忽视也不能随意丢弃的基本原则。现代商业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必须强调对优秀儒商文化的学习,将儒商文化结合到企业的经营策略当中,实行协调管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上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必须要结合优秀传统儒商文化的,因为传统儒商文化所具备的底蕴非常值得让现代企业管理者去借鉴学习,必须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现代企业的商业运营,利益是放在公司发展目标重要位置的,但是,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同样的重要,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清楚,建设好企业文化,不仅不会让企业获得的利润变少,反而能够促进企业更全面更长久地发展。学习儒商文化,建设特色现代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企业文化创造更大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吴芳芳.有关儒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思考[J].经贸实践,2018(24):268.

[2]王建均.儒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1):52-57.

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文3

1.1市场营销危机的特点

市场营销危机多是由企业市场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管理策略所引起的,且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突变性。企业营销危机通常会出现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或者时间段上,当市场营销的某个子系统或外部条件突变时,都有可能会出现市场营销危机。根据这一特点,市场营销中的危机管理策略也应该是跳跃式的,并且针对危机突变点存在的问题做出重点部署,以提高整个危机管理的有效性。第二,可预知性。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市场环境中,营销危机虽然具有一定的潜伏性,但是它在爆发和出现前都有与此相关的先兆,如某类产品在滞销前,固定消费者群体开始将购买兴趣投向其他商家的产品。相对于危机出现后的危机应对和善后处理,运用科学方法对危机进行预测,显得更为重要。第三,紧迫性。危机如同人体内的毒瘤,如果不及时应对必将迅速扩散,带来更大的危害。换而言之,当营销危机出现后,企业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否则后患无穷。

1.2市场营销危机的表现

企业生产和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市场营销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都非常多样。造成企业营销危机市场营销中危机管理的探讨魏炳(浙江海洋学院A12市场营销,浙江舟山316022)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因素,如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企业外部因素如行业宏观发展环境、企业微观营销环境等。常见的市场营销危机表现形式有:第一,产品危机。由于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失误,导致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和安全的危机形式,即为产品危机。第二,财务危机。因财务管理、财务投资、融资失误而导致的企业财力浪费、资金流断裂和融资困难等,都属于企业营销危机的范畴。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财务危机对企业的危害也最大。第三,合作危机。合作危机指因市场、行业发展出现新问题,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出现分离,进而导致企业难以应对同行业挑战压力而出现的危机。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市场环境中,用合同约束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实现双方共赢,是解决合作危机的有效手段。第四,信用危机。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因法律意识地下而生产伪劣产品或者没有履行对消费者的相关承诺,都有可能引发企业信用危机。第五,突发危机。突发危机指难以预测的突发性危机,如地震、台风、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营销危机。第六,人力资源危机。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市场营销中,常常会出现士气低下、人员退出、骨干流失等现象,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打击。

2.市场营销中危机管理原则和管理程序

2.1市场营销中的危机管理原则

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算,除了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在危机出现后还要能遵循危机管理原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的危害降至最低。那么,在市场营销危机管理,企业应遵循那些原则呢?笔者认为,在营销危机管理中,企业应遵循的原则有:第一,快速反应原则。在危机管理中,速度是最重要的,当危机降临时,企业要在第一时间觉察、发现危机并快速找出危机根源,然后结合相关信息分析和预测危机的发展走势,制定可行的危机应变计划,将危机管理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第二,诚信原则。在诚信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为了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体的信任,在危机应对、处理过程中,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公布危机管理信息,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虚假隐瞒而再度引发公众质疑。第三,主动沟通,勇担责任。沟通是危机管理的中心内容,即使是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企业也必须具有高度的沟通意识,加强与一线营销人员、媒体、股东、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第四,系统管理原则。建立制度化、系统化的危机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危机管理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加强危机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以提高企业危机应对能力。

2.2市场营销中危机管理程序

不论企业营销危机预测措施多么完善,也难以避免营销危机的出现。那么,当危机真正来临时,企业要做的有哪些呢?笔者认为:首先是识别和确认危机,即确认危机发生的环境、原因,危机种类、现状、后果和影响,判断危机的受害者、可能牵涉的对象、可能危机的资源,并确保这些这些对象和资源能及时受到保护。其次,控制危机,这就要求企业以最快速度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布置危机控制工作,并选出一人(最好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担任公司发言人,统一对外口径,及时向客户、员工、商家、媒体通报危机处理信息。再次,就是解决危机。在当事人和公众冷静下来之后,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态蔓延并着手解决危机。这就需要危机处理小组认真调查危机发生的前因后果,积极邀请第三方、公证机构、权威人士参与调查,寻找正确的危机补救措施,如召回产品、给受害者以补贴、做出赔偿承诺等,并使所有关注事件的人都能了解事件进展。最后,是危机的善后管理。总结经验教训是危机善后管理的重点,其次是优化营销环节,调整企业系统、鼓舞员工士气等。总之,即使是在危机过后、企业恢复了正常经营秩序后,企业要积极吸收危机管理经验,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和解决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危机再次发生。

3.提高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能力的策略

3.1建立健全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

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根据经营和管理实际,提高企业危机应变和处理能力。与此同时,企业危机管理机构还要做好企业危机应对宣传,而企业则要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一方面做好产品与服务,不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产量。一方面要制定长期的危机管理流程预案,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2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环境虽然不是造成危机的唯一原因,但是内部管理漏洞却是企业营销危机产生的根源。因此,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上,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监督和联系,加强对市场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尤其是产品供应链和供货端衔接是否流畅、产品质检是否合格等,以免留下危机祸患;强化企业营销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引进先进的营销模式,提高营销管理工作效率。企业要确保能通过营销人员教育和培训,提高营销人员危机意识、协同行动能力和责任意识,使营销人员在营销工作中规范自身言行、贯彻落实企业诚信经营理念,服务客户,造福社会。

3.3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形象

产品危机是企业营销危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危机形式,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企业经济话题,因为产品质量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形象,是最为积极的危机应对方式。这就要求企业严把企业产品生产和经营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认真做好产品质检、认证工作,积极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群众满意的高质量产品,争取用高品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对企业发展和营销危机管理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企业品牌与企业形象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品牌打造既需要优质的产品,还需要优质的服务和诚信经营,因此,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则要坚持诚信经营原则,以树立品牌形象,打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3.4加强企业内部联系与外界沟通,做好对外宣传

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提高信息搜集、传播和处理能力,是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关键。因此,要以企业内部快速反应机制为依托,加强企业网络管理,提高企业对内传达、对外宣传能力。同时,企业还要加强与用户、员工、媒体、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尤其要与媒体、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争取通过媒体打造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这就要求企业采取适当的方式与员工沟通,让员工及时获得各种有关企业的准确的信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内部凝聚力、战斗力;主动与顾客开展长期有效的沟通,以赢取顾客信任;经常与媒体、政府单位之间开展良性互动活动,确保企业内外信息交换和沟通渠道的畅通,以便危机降临时能及时做出反应。

3.5加强企业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是企业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与其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决定了企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利润。一旦企业与供应链成员之间出现纠纷,企业市场营销也必定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可能演变为营销危机,因此,企业要加强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在供应商选择、材料检查、物流等重要环节,企业都要明确合作伙伴合作原则,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对营销的全面把控,发现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用优质的工作和细化的规范打造双赢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满足供应链成员的需求,密切双方联系,将危机发生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结语

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文4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企业家作为新时代特殊群体扮演着特殊角色。改革开放进程日益加快,然而不少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现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直接领导者及代言人,加强他们的道德观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家概念界定,进而阐述企业家目前存有的道德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成因。以期通过提高企业家道德素质来规避企业的不当经营行为,预防犯罪问题。

关键词:

企业家;道德;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还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了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各大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增加利润,不惜违反正常经营秩序,更甚者触犯了法律红线,诸如偷税漏税、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当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经营环境。提高企业家的道德素质来预防不当行为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企业家概念界定及特点分析

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企业家定义成一个职务概念,而不是职能概念。企业家不能单单从职务上定义,例如厂长、经理等称谓。企业家定义应该更注重其背后所蕴含的能力。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导者,人,作为企业的掌舵手,企业家本身就必须拥有高效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协调能力,企业家的本质就是运用自身的能力及魅力更好的管理企业、管理员工,协调国家、社会、民众多方面利益,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的社会特殊个体。只有抓住企业家的本质才能准确的定义他们。企业家是具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迎合新时代社会需求、具有新时代创新力与高素质的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人。企业家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社会角色皆因为他们具有特殊性。首先,企业家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合法经营者和领导者,直接干预并掌控企业运营权,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其次,企业家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企业家的人脉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比平常人来得更快、更多、更高效。他们巧妙运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最大经营值,提高企业财富。再次,企业家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掌控着大量社会资金,影响着社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等,企业家操纵着太多的社会机构,自然也承载着更多社会责任,如调控房价、促进就业、加强教育、完善医疗等方面。正因为企业家的特殊性,自然他们也拥有者特殊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家道德观培育不仅直接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要求,更有不可估量的长远经济价值。

二、企业家道德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大大提升国民经济水平。企业是创造财富的基石,企业家是领导企业走向辉煌的操盘手。他们不仅在企业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无论产品、营销、宣传等方面,也在不断拓宽企业经营领域,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灵魂。高明的企业家带领企业不断发展,走向繁荣。企业家素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中国用人向来秉承德才兼备之说。企业家道德素质培育不仅促进企业家自身全面发展,更是企业伦理的核心,企业形象的呈现和企业文化的彰显。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家道德领域存在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见利忘义、明知故犯,没有道德良知的约束。企业家对利润的追求是他们经营行为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企业家自身修养不够完善。企业家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才能以身作则,领导好企业,领导好员工。若企业家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往往导致他们在追求物质、经济利益的时候忘却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忘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1]企业家的道德素养是企业家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家个人涵养的完美呈现。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服人。企业家有了号召力,才能更好的管理企业,发展企业。第二,企业家诚信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种可以用来从事融资,理财等活动的资源,没有信用,经济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它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最起码的基础。[2]诚信是企业成功经营的根本。于企业而言,诚信经营就是招牌,就是形象。有了诚信,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自然就占据了市场。遵守诚信是企业长久经营的良方。企业家如果没有诚信,那么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会越来越少,能创造经济效益的路径也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缩小,经营路径方式不断简化,自然经济效益也会每况愈下。第三,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相关数据显示,放眼世界,不少优秀、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热衷社会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公众的设施建设等,尤其是慈善捐赠,不少世界知名企业家已经捐献了其自身大部分或全部财富来支持社会公益,例如美国知名企业家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他们之所以愿意奉献自己的惊人财富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品格,而是企业家自身价值的真正体现。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能承担社会责任,取得了卓越的业绩,体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兼顾、双赢的良好效果。[3]在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企业经营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无论企业家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多应该具有与其身份相匹配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地位越重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重。第四,企业家错误经营理念。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求企业家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发展。所谓创新经营理念就是要适应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要求,从传统的经营理念中解放出来,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转变发展方式.。[4]以义为上的经营理念渐渐被以利为上的经营理念所替代。传统的自然经济时期所传承的经营伦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时期所盛行的经营伦理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传承经典并与时俱进,不断促进两种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理念显得日益重要。第五,企业家不正当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领域的伦理道德缺失现象却日益凸显。中国国内的企业相互争斗,过渡内耗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信誉,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权,更损害了有序的市场环境。[5]有市场就会有竞争,市场需求作为企业经营创造财富的价值导向,谁能在最短时间抢占最多市场份额,谁就能获得最大效益与利润。这种利益导向也催生了不当竞争的愈演愈烈。

三、企业家道德的影响因素

找到影响企业家道德的原因才能更好的为培养企业家道德提供导向。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原因。我国企业家道德缺失与经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没有形成市场经济基本道德准则。加之经济转轨制约了企业家的道德水准。毕竟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创造企业家,对企业家的道德要求自然与计划经济时期不同。第二,文化原因。中国文化也不乏糟粕,部分企业家在收入、财产与名誉面前,难免利欲熏心。部分传统观念对当代企业家道德价值观有消极影响。传统文化过于看重伦理纲常。例如重仕抑商,不难看出古人对商人经营方式的鄙夷与不屑。而新时代企业家最需要的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才能时时走在时代的前沿,才能更好的经营企业,创造价值。第三,制度原因。制度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企业家制度不健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不完善、政府及有关部门监控执法力度不强等原因。再有,政府依然牵制企业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限。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对企业的发展依然有话语权。法律建设滞后及执法不严不能很好制约企业家不当行为。第四,自身原因。缺乏当代企业家应有的素质修养。企业家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直接导致了经营行为失当。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价值观念的错位及企业家对自身道德建设存在的漠视态度都是不可不考虑的因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实现道德内化,是约束好自身行为的根本。

四、企业家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企业家失德、败德现象屡屡发生、屡禁不止,长此以往不仅会对企业形象造成影响,不利于企业经营,更会伤及国家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因此企业家道德教育对企业、对社会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指导地位。马克思认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孕育着道德。因此,道德是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与价值交换而产生的。他提出了“使命、职责、任务、理想”的道德信条,坚持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提出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理想,以便使全人类都具有平等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文关怀[6]。第二,吸取传统美德精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洪流中孕育了很多文化精髓,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追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革新,如老子的《道德经》、荀子的《逍遥游》、韩非子的律法等。无数前人的思想精髓流传至今,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明,取精华弃糟粕,为当今社会经济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养分。但现代中国企业家道德观从本质上也要处理好“利”与“义”、“得”与“德”的关系。第三,加强国家法律规范和企业制度建设。道德培育不是短期就能见到成效的。若想在短期清理市场不规范、不合理经营手段,法律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手段。法律制裁是他律手段的直接表现,通过对不法商家及企业进行法律严惩,可以短期内维持市场秩序,一旦法律监督松懈,市场恶性竞争还会再次上演。因此,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秩序。在法律健全的基础上,肃清违规交易,清理违法市场,进一步提升企业家道德素养才能以逸待劳。第四,利用社会舆论引导与监督道德实践。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判,又包括评价和建议。社会舆论媒体就像一把剑,直指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及时发现及时予以监督与评论。新闻媒体的监督和相关报道可以第一时间给当事人或有关机构形成舆论压力,迫使他们正视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媒体不光只报道眼前事情进展,他们还会继续追踪,报道事件后续发展及料理情况。他们秉承着揭露事实,还民众真像的工作热情监督着社会各种不公,也会积极反映社会正能量,报道好人好事,引导社会风气。充分发挥媒体舆论以及互联网监督作用,共筑企业家伦理道德观。

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时代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企业家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操作手,企业家的经营方式与手段直接关乎企业未来发展走向。新时代对企业家有新的要求,其中道德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依靠法律制裁来规范企业家经营方式虽然更直接,但是依靠道德约束却有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道德约束才是杜绝企业家经营违规的最有效的方式。加强企业家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对企业家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

作者:陈晓晨 张筱雨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参考文献:

[1]贺香玉.关于企业家道德人格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2]姜鹏.当前市场经济诚信缺失透析与解决途径[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陈忠德.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社会责任[J].上海企业,2010(05).

[4]白津夫.中国企业家经营理念要“七变”[J].中国经济周刊,2007(37).

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文5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企业家作为新时代特殊群体扮演着特殊角色。改革开放进程日益加快,然而不少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现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直接领导者及代言人,加强他们的道德观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家概念界定,进而阐述企业家目前存有的道德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成因。以期通过提高企业家道德素质来规避企业的不当经营行为,预防犯罪问题。

关键词:

企业家;道德;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还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了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各大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增加利润,不惜违反正常经营秩序,更甚者触犯了法律红线,诸如偷税漏税、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当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经营环境。提高企业家的道德素质来预防不当行为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企业家概念界定及特点分析

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企业家定义成一个职务概念,而不是职能概念。企业家不能单单从职务上定义,例如厂长、经理等称谓。企业家定义应该更注重其背后所蕴含的能力。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导者,人,作为企业的掌舵手,企业家本身就必须拥有高效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协调能力,企业家的本质就是运用自身的能力及魅力更好的管理企业、管理员工,协调国家、社会、民众多方面利益,不断创造经济价值的社会特殊个体。只有抓住企业家的本质才能准确的定义他们。企业家是具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迎合新时代社会需求、具有新时代创新力与高素质的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人。企业家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社会角色皆因为他们具有特殊性。首先,企业家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合法经营者和领导者,直接干预并掌控企业运营权,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其次,企业家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企业家的人脉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比平常人来得更快、更多、更高效。他们巧妙运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最大经营值,提高企业财富。再次,企业家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掌控着大量社会资金,影响着社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等,企业家操纵着太多的社会机构,自然也承载着更多社会责任,如调控房价、促进就业、加强教育、完善医疗等方面。正因为企业家的特殊性,自然他们也拥有者特殊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家道德观培育不仅直接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要求,更有不可估量的长远经济价值。

二、企业家道德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大大提升国民经济水平。企业是创造财富的基石,企业家是领导企业走向辉煌的操盘手。他们不仅在企业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无论产品、营销、宣传等方面,也在不断拓宽企业经营领域,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灵魂。高明的企业家带领企业不断发展,走向繁荣。企业家素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中国用人向来秉承德才兼备之说。企业家道德素质培育不仅促进企业家自身全面发展,更是企业伦理的核心,企业形象的呈现和企业文化的彰显。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家道德领域存在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见利忘义、明知故犯,没有道德良知的约束。企业家对利润的追求是他们经营行为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企业家自身修养不够完善。企业家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才能以身作则,领导好企业,领导好员工。若企业家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往往导致他们在追求物质、经济利益的时候忘却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忘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1]企业家的道德素养是企业家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家个人涵养的完美呈现。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服人。企业家有了号召力,才能更好的管理企业,发展企业。第二,企业家诚信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种可以用来从事融资,理财等活动的资源,没有信用,经济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它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最起码的基础。[2]诚信是企业成功经营的根本。于企业而言,诚信经营就是招牌,就是形象。有了诚信,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自然就占据了市场。遵守诚信是企业长久经营的良方。企业家如果没有诚信,那么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会越来越少,能创造经济效益的路径也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缩小,经营路径方式不断简化,自然经济效益也会每况愈下。第三,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相关数据显示,放眼世界,不少优秀、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热衷社会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公众的设施建设等,尤其是慈善捐赠,不少世界知名企业家已经捐献了其自身大部分或全部财富来支持社会公益,例如美国知名企业家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他们之所以愿意奉献自己的惊人财富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品格,而是企业家自身价值的真正体现。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能承担社会责任,取得了卓越的业绩,体现了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兼顾、双赢的良好效果。[3]在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企业经营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无论企业家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多应该具有与其身份相匹配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地位越重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重。第四,企业家错误经营理念。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求企业家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发展。所谓创新经营理念就是要适应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要求,从传统的经营理念中解放出来,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转变发展方式.。[4]以义为上的经营理念渐渐被以利为上的经营理念所替代。传统的自然经济时期所传承的经营伦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时期所盛行的经营伦理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传承经典并与时俱进,不断促进两种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理念显得日益重要。第五,企业家不正当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领域的伦理道德缺失现象却日益凸显。中国国内的企业相互争斗,过渡内耗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信誉,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权,更损害了有序的市场环境。[5]有市场就会有竞争,市场需求作为企业经营创造财富的价值导向,谁能在最短时间抢占最多市场份额,谁就能获得最大效益与利润。这种利益导向也催生了不当竞争的愈演愈烈。

三、企业家道德的影响因素

找到影响企业家道德的原因才能更好的为培养企业家道德提供导向。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原因。我国企业家道德缺失与经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没有形成市场经济基本道德准则。加之经济转轨制约了企业家的道德水准。毕竟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创造企业家,对企业家的道德要求自然与计划经济时期不同。第二,文化原因。中国文化也不乏糟粕,部分企业家在收入、财产与名誉面前,难免利欲熏心。部分传统观念对当代企业家道德价值观有消极影响。传统文化过于看重伦理纲常。例如重仕抑商,不难看出古人对商人经营方式的鄙夷与不屑。而新时代企业家最需要的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才能时时走在时代的前沿,才能更好的经营企业,创造价值。第三,制度原因。制度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企业家制度不健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不完善、政府及有关部门监控执法力度不强等原因。再有,政府依然牵制企业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限。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对企业的发展依然有话语权。法律建设滞后及执法不严不能很好制约企业家不当行为。第四,自身原因。缺乏当代企业家应有的素质修养。企业家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直接导致了经营行为失当。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价值观念的错位及企业家对自身道德建设存在的漠视态度都是不可不考虑的因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实现道德内化,是约束好自身行为的根本。

四、企业家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企业家失德、败德现象屡屡发生、屡禁不止,长此以往不仅会对企业形象造成影响,不利于企业经营,更会伤及国家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因此企业家道德教育对企业、对社会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指导地位。马克思认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孕育着道德。因此,道德是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与价值交换而产生的。他提出了“使命、职责、任务、理想”的道德信条,坚持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提出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理想,以便使全人类都具有平等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文关怀[6]。第二,吸取传统美德精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洪流中孕育了很多文化精髓,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追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革新,如老子的《道德经》、荀子的《逍遥游》、韩非子的律法等。无数前人的思想精髓流传至今,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明,取精华弃糟粕,为当今社会经济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养分。但现代中国企业家道德观从本质上也要处理好“利”与“义”、“得”与“德”的关系。第三,加强国家法律规范和企业制度建设。道德培育不是短期就能见到成效的。若想在短期清理市场不规范、不合理经营手段,法律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手段。法律制裁是他律手段的直接表现,通过对不法商家及企业进行法律严惩,可以短期内维持市场秩序,一旦法律监督松懈,市场恶性竞争还会再次上演。因此,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秩序。在法律健全的基础上,肃清违规交易,清理违法市场,进一步提升企业家道德素养才能以逸待劳。第四,利用社会舆论引导与监督道德实践。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判,又包括评价和建议。社会舆论媒体就像一把剑,直指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及时发现及时予以监督与评论。新闻媒体的监督和相关报道可以第一时间给当事人或有关机构形成舆论压力,迫使他们正视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媒体不光只报道眼前事情进展,他们还会继续追踪,报道事件后续发展及料理情况。他们秉承着揭露事实,还民众真像的工作热情监督着社会各种不公,也会积极反映社会正能量,报道好人好事,引导社会风气。充分发挥媒体舆论以及互联网监督作用,共筑企业家伦理道德观。

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时代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企业家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操作手,企业家的经营方式与手段直接关乎企业未来发展走向。新时代对企业家有新的要求,其中道德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依靠法律制裁来规范企业家经营方式虽然更直接,但是依靠道德约束却有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道德约束才是杜绝企业家经营违规的最有效的方式。加强企业家道德教育是新时代对企业家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

作者:陈晓晨 张筱雨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参考文献:

[1]贺香玉.关于企业家道德人格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2]姜鹏.当前市场经济诚信缺失透析与解决途径[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陈忠德.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社会责任[J].上海企业,2010(05).

[4]白津夫.中国企业家经营理念要“七变”[J].中国经济周刊,2007(37).

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实施规划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它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的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精神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企业文化最主要的应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主体,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等一系列理念内容。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以企业职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是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动准则及工作习惯。物质层。这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企业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它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生态,可以培育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公司正在积极实施“三核心”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公司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员工职业素养,提高执行力,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某国有工程公司成立以来,在第一阶段企业文化纲要的推动下,确定了公司的使命、愿景和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公司的企业文化。进入第二阶段后,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化,公司提出了“适应新常态,搭建新平台,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创建嵌入式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综合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公司”的经营理念。根据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上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实施规划。

1企业文化实施规划的目标、指导思想

1.1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创新和建设企业文化,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境界上赋予公司企业文化以新的时代特性,展现公司良好的精神风貌。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对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各种理念的描述,改善并丰富公司的管理手段,提升管理平台,站在文化的高度全面诠释管理,使员工在追求共同价值观的同时,增强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以及忠诚度,增强亲和力、凝聚力,进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美誉度与认同度,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稳健发展,实现公司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美好愿景。

1.2指导思想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以爱国奉献为追求,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抓住业务转型升级的契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确立行为准则、精神境界等适应市场要求和国际、国内新的竞争态势的文化体系,以强劲的文化力推进公司的发展。

2企业文化实施规划

2.1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思想,坚持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与全体员工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的原则。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发挥好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小组的职能,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明确,注重实效。

2.2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任务

2.2.1培育公司核心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引导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核心价值理念,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企业目标:整合资源、跨越发展,探索具有公司特色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股东投资目的,为社会建设优质工程。企业愿景: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企业精神:坦诚、专业、团队、共赢。坦诚:对内,提倡企业内部人员相互真诚对待。对外坚持依法诚信经营,规范运作,为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专业:贯彻“做好项目是取得和扩展市场的基础”的理念,做行业、社会、国家公认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建设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团队: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创新型团队。协同合作,相互支持,服务大局。共赢:相互包容,精诚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2.2推动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落实需要公司从上到下的积极参与和高度重视,在人、财、物上要有所投入,将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宣贯、落实。在对现有的文化、制度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阶段,分重点地推进安全文化、质量文化、法制文化、康洁文化等文化建设,使公司的各项制度务实有效,突出导向,覆盖全面。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方案。第一,推动制度建设。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员工手册》,结合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行为准则和规范,保证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规范得到广泛认知。第二,加强公司品牌建设。规范公司品牌、标识的使用和管理,扩大公司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第三,组织企业文化培训。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培训公司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准则规范等,使全体员工了解并认同公司的理念、价值观等。第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根据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与行为准则规范,对工作环境进行相关布置,营造企业文化建设氛围,宣传并建设企业文化。标语上墙。根据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与行为准则规范,在办公区域内制作中咨工程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标识,要求醒目、美观,潜移默化影响员工的行为。加强网站宣传。利用公司网络平台,开辟企业文化建设专栏,开设企业文化建设论坛等。第五,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通过组织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及其他文娱活动方式,宣传公司企业文化,凝聚企业文化向心力。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由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组织,用以提高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热情并检验前期培训、建设的效果。第六,树立典型,弘扬企业正能量。通过表彰优秀人物与事迹,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用以宣传企业文化;公司领导在各种讲话、书面材料中要有意识的包括企业文化建设,起模范带头作用。

2.3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进行系统宣贯以后,要将企业文化的各种理念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逐步把企业文化理念的精神、精髓深入地植入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日常管理行为之中。使企业文化真正起到指导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

2.3.1继续完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

采用有效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对企业文化核心内涵进行宣贯和推介。发现、培育、树立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典型。

2.3.2要着眼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要立足于改进员工的思维模式,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和学习环境,培养员工不断超越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督促各部门建立、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网络。

2.3.3着眼个人价值同企业价值有机融合

要深化劳动、人事、薪酬等重要制度改革,完善核心人才、骨干人才、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员工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将个人的成长融于企业的发展当中。

3不断创新发展,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开展,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规划实施的每个年度结束时,要对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进行总结、评价,结合新年度的任务目标,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使公司企业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管理的有效工具,引导公司员工实现公司发展战略。

3.1基本完成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

立足于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战略发展的需求、管理层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行文化创新。对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价值观、理念和员工行为规范进一步提炼,形成完善、成熟的公司文化体系。

3.2全面评价,总结成果,巩固成绩

适时召开企业文化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组织编写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汇编。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培训、研讨活动。全面总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表彰一批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

3.3完善实施方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持久深入开展

制定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新形势,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制定新的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

参考文献:

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文7

企业文化在各种文献中,已经有学者进行过细致地探讨和论述,但是,企业营销文化还较少有人研究,偶有提到,也极不详细,这对我国企业构建营销文化的实践工作有很不利的影响。本文着重于营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以期为读者展现营销文化尽可能真实的方面。

关键词:

企业营销;文化探析

1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

企业营销文化是指企业营销人员在商品营销过程中形成的为企业各级人员共同遵守的营销价值理念,并为大多数消费者认可和识别的各种营销意识符号。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营销以人为本”,“营销创造价值”等。这些都属于营销文化的范畴。

2营销文化的特征

营销文化犹如企业文化、组织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等一样,也具备文化的一切基本特征并具备自己独有自我识别特征。

2.1营销文化的意识性特征

营销文化是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它产生于人们的头脑,是由人的头脑在接受外界事物反复刺激下创造性产物,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现象。

2.2营销文化的凝聚性特征

营销文化向人们展示的是营销理念、营销态度与营销信仰,它对营销人员的世界观与处世哲学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营销人员的思维方式的展示。在营销组织内,相关人员总是为自己所信仰的哲学所统驭,当人们有相似文化时,其凝聚力得到体现。

2.3营销文化的长期性

营销文化一经形成,就对营销行为具有较长时期的影响。基于营销文化的创造不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较长时间,所以其发挥影响的时间也是长期的。

2.4营销文化具备导向性特征

营销文化产生于营销实践,也会对营销实践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让人们在这种文化的指引下,开展各种卓有成效的营销工作。

2.5营销文化的系统性

营销文化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各种因素组成的,比如营销主体、营销对象、营销的各种制度环境、营销路径等,这些不是割裂的,呈现一定系统性。

3营销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与关联

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了的细化了的企业文化。营销文化更细致地揭示出营销领域一些理念与共性的东西,而企业文化范围较广,是整个企业的信仰、理念、意识形态的存在。企业文化则是指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经过企业各级领导者长期倡导和经营参与者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对人们的外在行为产生内在影响力的强大意识。是企业各级人员共同打造并极力遵守的一套思维方法和行为规范,它体现为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并作用于企业的每个领域。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优化企业人文素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能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文化思想、企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处于核心位置。企业文化的核心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经营理念起到引导与培育,并通过企业员工行为方式的提高和改进来展示。企业制度则是企业所制定的领导体制、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以及表现出来的员工行为方式和企业规范活动的集成。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细化和完善补充,代表着企业文化向高层次发展。

4企业营销文化对企业营销的促进作用

企业营销文化对企业营销具有较有效地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营销文化的职能上。营销文化职能是指营销文化对于企业营销发生作用的能力,也就是营销对营销促进的作用。营销文化的功能主要在于提高营销组织的承诺,影响营销组织的每个成员,有利于提高营销组织的效能,对营销绩效有良好的催进作用。营销文化是在营销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营销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参与主体、各种行为的效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得出来的,虽不一定是规律性的科学本质,但一定是对营销活动的效果效率起着影响作用的意识领域的文化成果。人们的营销活动,不能总是在低水平状态下的反复重复,必须不断得到提升,营销人员的工作也不能总是在反复试错中前进,他们渴望有所积累,并把这些积累用于对自己各种工作的指导。实践是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又反过来对各种产生这些理论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最初的营销活动只是追求把产品或者商品销售给消费者,并不太考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以及服务过程中的个人感受,营销人员认为,只要销售的产品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消费者就会喜欢。实质上,在现代商业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下,商品的同质化很严重,人们的购买和消费更多地从追求功能满足这种简单地追求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需要享受购物的过程,和那种在购物过程中尽可能对自己的内在需求的极大满足。人们需要获得快乐,获得尊重。怎样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这需要营销人员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找出比较有共性的东西,这就是营销理念的创新,营销价值观的提炼与坚守。事实证明,这些可归属于文化领域的信仰、价值观等有利于人们反复在购买与消费过程中得到商品功能之外的满足感。营销文化也是一种识别元素。这种识别性更多的是对消费者的作用。消费者可以通过企业营销文化的学习识别与感受,对形成载体的产品或者服务给予重新的价值定位。消费者会当然的认为一种没有文化底蕴的产品可能蕴含着一种看不见的瑕疵,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商品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他想要的那种心灵的满足感,一种没有文化显现的营销行为或者不考虑的不一定是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的适当满足而仅仅是营销人员只是执着的想把一件他们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卖给他们而已。这在他们心里会造成一种抵触,这种抵触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当营销人员的营销行为受到一种具有亲和力和巨大感染的文化在其中时,他们的感觉就会发生变化,他们会认为,这种产品或者服务就是企业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佳品,他们欢迎这样的产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他们会更加热衷于购买并消费着重产品。比如,我们很少有人真正喜欢在中秋节期间吃那些又甜又腻的月饼,但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在中秋节期间吃不到月饼。可以不喜欢吃,但是一定会买,这就是文化的作用。人们喜欢团圆的感觉,人们追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那种氛围,那种感受。吃的不再是月饼,而是月饼文化或者中秋节日文化的内在满足感。同样的道理,富含文化的营销活动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把营销文化巧妙地融入营销人员的营销行为中去,其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文化的共同识别,理解销售行为,支持销售行为,并用自己的实际购买成为这种文化的拥有者、受益者。

5营销文化结构分析

营销文化具有企业文化的类似结构,可资借鉴,但营销文化又有自身独特的构成。营销文化的结构划分可以参照企业文化的构成,本文把它们大体分成传统营销文化的继承、法治层面的遵守、消费意识的倒逼、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外来文化的引进几个方面。营销文化是一种整体,是一种系统,是一种不可以清楚分割的意识构成。但是,通过对不同表现形式的营销文化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营销文化。

5.1传统营销文化的继承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商业文化有悠久的传统,积累和流传下来大量优秀的营销文化元素,这一些,我们可以继承。继承并有效地传承前人留下来的文化,是我们现有营销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包括我们营销的历史、我们祖先营销的各种典故,营销的各种技巧,诸如“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就要求我们在销售产品时,一定要讲究产品的质量,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消费者,是可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与消费的。又如,冬卖棉衣夏卖纱,这就要求营销人员明白消费者的需求是有时令限制并受其影响的。要想销售做得好,不能仅凭三寸不烂之舌,靠夸大商品的效用来吸引顾客,要了解他们的具体需要。

5.2法治层面的遵守

经营领域的各种法律法规,必须要不折不扣的遵守。一个合法经营的企业,一些在销售活动中时刻以法律为规范的营销人员,也是获得消费者认可的重要方面。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不要坑蒙拐骗,不短斤缺两,不以次充好,永远将成为法治时代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基本营销文化。

5.3消费意识的倒闭

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日益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营销人员不要成为伤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注解者,应该作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领先者和倡导者。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再是弱势一方,他们已经成为买卖双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营销人员必须明白其中的厉害,并把这种意识上升到营销文化的高度,形成信仰一样的遵守。

5.4竞争力提升

销售不再仅仅是销售产品,其实也是在销售文化,营销文化。

5.5外来文化的引进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大量先进的外来营销文化对我们形成冲击,也在丰富着我们的营销文化,形成我们营销文化的重要组成。如国外企业的产品召回制度,就大大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这种制度,更加尊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精神有更高的要求。也对营销有极大的长远的催进作用。

6营销文化的几个主要符号分析

6.1“童叟无欺”

解释: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在营销中讲究诚信而不欺诈,不因为你是一个涉世未深孩子就在交易中欺骗你,给你短斤少两,也不因为你是一个老人就对你实施欺骗,以伪劣残次的商品充好的商品糊弄你,也不因客户的缺乏产品的相关知识就蒙骗他们。这样,消费者就会对该企业的商品给予良好的评价,对他们的销售行为产生信任,这就是口碑。

6.2“货真价实”

在营销中,提供给顾客和消费者的是质量信得过的产品和商品,不是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品。不把地沟油当做好油卖给食客,不把掺了三聚氰胺的奶卖给孩子。明码实价,既不会因是熟客就有折扣,因是新客就索高价,也不会漫天叫价,等着顾客就地还钱,使那些没有购物经验的吃亏。让他们买得放心,用得开心。

6.3“营销以人为本”

人是任何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更是营销活动的主体。在营销中,要体现人的价值和对人的尊重,包括尊重自己的营销人员,让他们可以自豪地努力地为顾客服务。也包括对顾客的尊重,为顾客创造价值。让顾客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物有所值,感受到愉悦。让他们有良好的购物体验。

6.4“营销创造价值”

营销创造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为企业创造市场,创造利润,创造客户,另一方面为顾客创造价值,这就是营销中的客户让渡价值,让客户的总体获得价值超过其在购买行为中的付出的总感觉成本,包括让其感受到方便、时间节约、交谈愉悦、受到足够的尊重等。

6.5“诚信经营”

诚信经营这一个我们都比较好理解。就是在营销中,让客户感受到营销组织的诚意和可信度。

作者:刘忠印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

参考文献

[1]刘忠印,尚永庆.管理学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邢以群,叶王海.企业文化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6(02).

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范文8

保险职业道德是一个为保险市场高度关注的永恒话题,也是保险业界人士打造诚信企业的经营方略之一。1875年,中国民族资本家在上海创办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就相继提出了“开诚布公”、“人和第一”、“信用至上”等经营道德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保险公司更是以崭新的职业道德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职业道德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在理论探讨、经营实务和具体措施上,都把保险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保险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不断抚平着道德建设中一个又一个显而易见的道德缺失,提高了整个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为确保中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诚信基础。然而,当我们的保险精英们在保险道德建设中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打响一个又一个战役,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候,保险职业道德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并需要我们去解决,保险职业道德的隐性缺失就是其中之一。为此,笔者对保险经营活动中隐性道德缺失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如下研究报告。

一、保险职业道德隐性缺失的相对性

所谓保险职业道德的隐性缺失,是相对于显性缺失而言的。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显性道德缺失行为往往比较直观、暴露,容易引起警惕,如恶意竞争、误导客户、鸳鸯保单、理赔宿水等等,一般情况下,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出其中的道德失准。近来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保险公司把保险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开展诚信服务,强化行业自律,使保险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公司和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不断规范,保险经营中显而易见的道德缺失现象逐步减少,保险的社会形象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被公众评为优质服务品牌。随着保险职业道德建设水平的提升,显性道德缺失得到改善以后,努力克服隐性道德缺失的问题摆在了业界人士的面前,并成为进一步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推动诚信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隐性道德缺失的最显著特点是一个“隐”字,所谓“隐”,荀子在《五制》篇中解释为“近者隐其能,远者疾其劳”,即事物的行为表现具有不直观的性质。保险经营中的隐性道德缺失相对显性道德缺失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行为方式的隐蔽性。保险职业道德作为保险经营活动中调整内部和外部各方面之间的行为规范,具有行为表现和行为规范两个要素,也就是说只有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行动处事,才符合保险职业道德的要求,否则便属于保险职业道德缺失,这在显性道德缺失中是显而易见的。而隐性道德缺失就不一样,首先是行为规范具有间接性。有些问题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没有明确规定,只是由于处理不当便有失道德理念。其次是行为表现症状不明显。某些具有道德缺失性质的行为,在施行过程中并不是直接反映其道德属性。如重大交通事故或空难发生后保险信息的披露,由于目前既没有约定俗成的规范要求,又缺乏成熟的经验,有时由于处理不当,造成被保险人及其亲属在精神上受到伤害。所以,行为表现方式的隐蔽性是隐性道德缺失的重要特征。

二是主观理念上的非故意性。保险经营活动中显性道德缺失的行为人往往具有主观故意性,也就是说,他们心里明知其行为不符合保险职业道德规范,也能预见到其行为后果而明知故范,如不正当竞争,泄露公司经营秘密等。而显性道德缺失则不同,虽然其中也有主观故意的情况,但所占比例很小,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隐性道德缺失现象不属于主观故意。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受环境、时间、条件、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以致在经营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了道德缺失的问题,无意中造成了不良的道德影响。

三是本质属性上的偏私性。道德是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概念,其本质属性主要表现为阶段性和历史继承性,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因此它具有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等含义。保险职业道德因为伴随着企业经营活动而发生,其阶级性方面的政治属性相对减弱,从属于保险经营的服务性则较为明显。特别是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隐性道德缺失行为,由于行为人主观理念上的非故意性,其本质属性并不一定表现为善与恶、正义与反动之间的斗争。虽然如此,隐性道德缺失仍然具有明显的偏私性。因为行为人尽管并非故意,但无论其行为之前还是行为之中,无一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行事的,行为之后的结果更是有损他人利益,从而反衬出行为人的偏私性。如果属于故意行为的隐性道德缺失,其偏私性更加不言而谕。

四是行为影响的间歇性。众所周知,良好的道德行为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道德缺失行为则必定产生消极的社会作用。然而,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联系,在显性道德缺失与隐性道德缺失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当保险经营过程中出现显性道德缺失时,往往会在近期内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虚假赔案直接减少经营业绩,服务态度差将立马受到舆论批评。与显性道德缺失相比,保险经营活动中出现隐性道德缺失后,其负面影响往往有一个时间过程,有时还不易被人们所察觉。正因为如此,隐性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容易被忽视,也更应该引起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二、保险职业道德隐性缺失的多样性

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隐性道德缺失虽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但是正如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体一样,在具有对立性的同时又必然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保险经营活动中隐性道德缺失的种种现象,必然会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只不过它们隐蔽的深浅程度各不相同而已。从目前社会调查情况来看,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隐性道德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险种克隆。险种克隆在我国保险市场上是个普遍现象。我们认为,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保险市场处于初创阶段,或一个保险公司处于创业前期时,险种克隆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难以避免并不等于它具有职业道德上的合理性。其实,任何保险公司一个新险种的推出,都是一种劳动成果,也是知识产权。未经创始人的允许,自己又未付出多少劳动,就信手拿来,略加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险种推向市场,这便无偿占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侵犯了对方的知识产权,实属不劳而获的非道德行为。当然,从人类知识的积累来看,后人可以借鉴前人的知识成果,但这仅仅只能限于借鉴,在保险险种的开发上只能以对方为参考,其主要内容和技术指标应该是自我创造。前些年,各公司在新险种设计上往往借鉴过头,抄袭克隆多于创造,实属隐性道德缺失的一种表现。#p#分页标题#e#

二是霸王条款。目前,保险消费者和社会学界指称的霸王条款,有其客观存在的原因,它是由保险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保险合同格式化产生的。一款人身保险单的推出或一般家财险的设计,保险公司不可能象大宗业务那样,事先与每个投保人仔细切磋商谈再起草合同文本,然后签单。作为对于分散的人身保险和分散的小宗财产保险业务,只能事先制订格式条款。仅管如此,作为消费者,条款摆在眼前没有商量的余地,就使保险双方不是处在同一个平等位置上说话,显现出霸道经营的作派来,特别是一些附加条款,投保人无法置疑,所以霸王条款也是一种隐性道德缺失。

三是条款内文冗长。保单内容冗长,文字表述不精炼,重点不突出,有关标识不明确,不仅给投保人阅读带来不便,也无益地耗费时间,有时为了理解条款,投保人不得不三番五次地电话咨询,浪费对方很多宝贵时间,甚至带来精神上的烦燥不安。从保单设计的角度讲,删繁就简是个技术问题,从服务理念来讲,则是个隐性道德问题。

四是过度包装。对保险产品和公司形象加以适当包装是必要的,但应在美观大方、简朴适用的范围内处理。目前许多经营者互相攀比,追求豪华。从保单的印制到宣传品的烂发,从服饰的穿戴到经营场所的设置,都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有的经营者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无形中加大了经营成本,扩大了消费者的支出,也养成了华而不实的作风,从中可见隐性道德缺失之一斑。

五是宣传误导。宣传误导即在保险宣传推介中引导失误,与故意欺诈、错误引导不完全一样,前者属隐性道德缺失,后者是明显地违背职业道德。宣传误导的情况多种多样,如有的在解释保险条款时,将保单收益与银行利息收入或其他公司的同类型保险产品比较,主观上意在推介本险种的优势,客观上贬损了被比较者;有的在广告宣传中出现“某某保险公司保大众、保平安、保太平”的宣传词,虽然其本意无可厚非,但“大众”、“平安”、“太平洋”字样作为国内知名保险公司出现在其他保险公司广告词中,隐含着其公司被包函、被保险的从属地位,也是不妥当的。

六是信息失真。目前,各保险公司一方面加强了客户信息保密工作,同时也加大了自身信息工作,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信息中,内容失真现象屡见不鲜。如经营业绩的上浮、利润额度的虚增、理赔质量的夸大、采样调查数据的改动等等,都有失道德诚信原则。最明显的事例,是2004年“11•21”空难发生后,有关“第26张保单”的信息披露问题。由于当时信息公布之前未能认真核对数据,出现了“一人两单”的尴尬事,使遇难者亲属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又承受了无端质疑的精神伤害。可见,在信息披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仍然存在隐性道德缺失的忧虑。

七是承诺失兑。“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战国时期,商鞅立木取信于民、季札挂剑报徐君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子。如今,承诺制服务是保险经营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险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一个时期以来,保险承诺在两个方面严重缺失。一是在承诺内容上,出现许多难以兑现的承诺,如所谓“柜台服务不超过3分钟”,三分钟的起止时间就难以操作计算和监控。再如一些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套话,也有失承诺的本意。二是在承诺的实施上,往往流于形式,客户评价某些服务承诺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服务承诺是一项阳光行动,而阳光下的行动不能言行一致,无论其主客观原因是什么,不能不认为是一种道德缺失。

八是粉过饰非。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工作失误,是难以避免的。员工队伍中出现不良行为的人和事,也不足为奇。作为诚信经营者,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处理工作中的过失,该认错的应该认错,积极主动承担过失责任;该纠正的应该纠正,及时弥补损失。但也有的经营者不是这样,他们往往喜欢粉过饰非,遇到失误巧于辞令,强调客观,甚至一昧推诿。保险人如此经营处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工作方法、思想方法问题,它无疑暴露出经营者道德缺失的阴影。以上所述八种现象,只是保险经营活动中隐性道德缺失的一部分,还有许多道德缺失存在产品研发、市场宣传、业务办理、售后服务、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分析和思考。

三、保险经营活动中隐性道德缺失的矫正

保险经营活动中隐性道德缺失行为,比之于显性道德缺失更加难以辩识,因此也就难以克服与纠正。但是,为了全面打造保险行业的社会诚信形象,也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全体保险同仁应该认真研究和纠正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隐性道德缺失。笔者研究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可以有效矫正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隐性道德缺失。

(一)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隐性道德缺失的防范从实践来看,隐性道德缺失明显区别于显性道德缺失。一方面隐性道德缺失的绝大多数行为人并不是主观故意所造成的,他们虽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道德缺失,容易被大众所谅解,同时也容易为行为人所忽视。正因为如此,在保险经营活动中,许多经营者面对隐性道德缺失的表现,总是一味强调客观原因,寻找种种理由推卸责任。另一方面,隐性道德缺失的行为性质远非显性道德缺失可比,它们既非违法违纪行为,也谈不上“欺诈”二字,其社会危害较之显性道德缺失小得多,因此,同样容易被大众谅解和被行为人所忽视。尽管如此,保险经营活动中的隐性道德缺失仍然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它背离了诚信经营原则,防碍了公平竞争精神。特别是在党中央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情况下,更不能忽视隐性道德缺失的存在。作为遵循最大诚信原则的保险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保险经营活动中隐性道德缺失的存在和危害,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决不能因为大众的谅解而看不到它的存在,更不能因为自身的忽视,而使隐性道德缺失得不到有效矫正。

(二)确立保险经营的利润最大化和道德最优化双重价值观保险经营同其他商品经营一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值,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理念之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这一经营理念的影响,容易忽视隐藏在正常经营活动背后的道德问题。虽然不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严重性,但面对利润和道德这样两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的时候,人们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利润的法码上,从而忽略了道德天秤的平衡。所以,只有确立利润最大化和道德最优化同时并重的经营理念,才能知微着著,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保险经营活动中隐性道德的缺失。#p#分页标题#e#

(三)高度重视保险产品的自主创新设计保险产品的自主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条款的设计,它应该包括保单内容和文本设计两个方面。从内容来看,隐性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相互克隆。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产品数量虽然很多,但产品的同质性很高,许多都是把国外和其他公司的产品简单拿过来,真正根据社会需求和消费习惯自主开发的不多,这就在不经意中无偿侵占了他人的知识成果。因此,要完善产品的研究、开发、创新机制,高度重视和鼓励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险产品。从文本设计来看,就是要强调适度包装,降低印制成本,同时还要规范产品标识,使各公司的保单既能体现本公司的个性化特征,又简单明了,便于保户阅读和保管。

(四)从制度上建立保险宣传的刚性措施多年来,我国保险宣传一直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大,群众中流传的“吹牛皮不上税”,就是最直接的批评。但保险宣传“吹牛皮”,夸大回报率,这仅仅是保险宣传隐性道德缺失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从制度上采取措施,使保险宣传在有序的刚性制度下运作,而不仅仅是依靠自律和舆论来约束。比如,在企业形象宣传中只能使用经过政府或行业确认的事实,象“国有保险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而不能使用自认为的“全国唯一”、“行业龙头老大”等词语;在产品效益宣传中,只能进行自我发展比较,象同比增长数据等,而不能以同行业的竞争方作对比,如与银行比收益率,与某一家保险公司比实力,比经营业绩等;在条款宣传中,启动“保单要点提示”制度,规定一些类似于“交费延时期限”、“特别约定”、“免责条款”等必要内容作为提示要点,让每个业务人员在宣传时逐一向客户说明,不得忽略,以备客户存查,并在回执上注明“已知”。如果能有这样一些刚性措施,保险宣传中隐性道德缺失将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