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水平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水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水平范文1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实操在我校,所有专业都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近几年来,我校在开展这门课程教学时遇到了新的问题:(1)我校作为山区学校,由于缺乏经费,计算机实验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2)初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再是从零开始了;(3)各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进展不同,造成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4)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跟不上时代需求;(5)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要求;(6)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不重视,觉得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对自己本专业没有太大作用,这门课程应该只开设给计算机专业学生就行。从而造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操作水平能力偏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四个解决的办法。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现在的学生受社会、媒体、网络影响,视野比较开阔,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力强。面对这样的学生,假如教师不顾学生实际,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在这样的乏味课中会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就差,从而影响学生上机实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笔者必须做到切合学生学习特点,在深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活跃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笔者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尝试运用问题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课教学法,通过多种教学法,笔者把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和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在学生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例如,在讲到powerpoint这一章内容时,笔者采任务驱动法将预先做好的一张圣诞贺卡演示给学生看,再围绕它讲解制作的步骤,然后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圣诞贺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重点及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但在制作贺卡时,应结合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学生既愿意学,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学生实操练习,让学生多练,多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较强、注重学生的实操课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操作能力提高,按照学校课程表的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每周共六节课程。其中两节是理论,四节是实操。也就是说上完理论课,接下来就是实操课。所以笔者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或者是在每周备课的时候,甚至是在上理论课的时候,都必须时刻保证所上的理论内容要使得紧接着要上的实操课有所操作,而不能在上了两节理论课之后的实操课中,学生什么操作内容也没。即使在理论课中,不但要上只是理论的内容,也要上一些需动手实操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浪费实操课程的时间。计算机关键是在于多用、多练。用得多了,操作得多了,不会的也就会了,不熟的也就熟了。

三、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相应的辅助教学网络平台为了学生能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我校建立了教学服务网站,教师把上课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站内部,学生就可以通过学校局域网下载教学课件学习,教学视频可以直接在网站内打开学习。这样的话学生可以把上课没有听明白或者不理解的内容再学习,上课理解知识点的学生就可以达到知识进一步巩固提高。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或教学视频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上课时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这样就形成了预习―学习―再学习―巩固良性循环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学习交流论坛,课任教师为论坛管理员,学生用指定学号和密码进入论坛,学生之间可以在论坛内进行学习求助、学习经验交流、学习体会。学生的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论坛发帖得到解决。通过在论坛上进行交流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获得的这门课程的知识还会越来越多。

四、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练习、考试系统,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实操水平为了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更加准确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我们科组集体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练习考试系统,取代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该系统提供了开放式的考试环境,可以测试学生在Windows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能力和各种应用软件使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可以实现自动组卷、自动批改、成绩自动登记等功能。考试试题主要分为:选择题、打字题、操作题(WINDOWS、WORD、EXECL、PPT)、上网题。结合上课内容进行测试,通过试卷成绩分析了解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并进行有目的、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有任务、有目的性的自行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提高实操水平。

(作者单位:河源市紫金县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初探[J].天津科技,2011(5).

[2]高阳,高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刍议[J].吉昌学报,2012(1).

计算机基础水平范文2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的特点和社会上对中职生学业水平的要求,从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状况和特点入手,指出了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意见和改革办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从事任何一门专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中职学生的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

1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中职学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中职教育变成了一种以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中职学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心理易损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多较低,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系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当接触到系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缺乏兴趣。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他们选择中职学校都想以中职学校为新的起点,重新开始,学习技能,成材立业,所以这更加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摒旧纳新,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于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2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计算机应用行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而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却普遍过于缓慢,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1.2.2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有些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无法生动形象地讲授操作过程。不仅达不到形象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不积极思考,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坏习惯。

    还有些教师为了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采用课件演示教学。虽然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是由于缺少师生间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1.2.3不善于使用新教法,教学环节呆板,缺乏创意

    不少教师缺乏对当前中职生的个体及群体情况进行深人研究,对课堂教学没有精心设计与准备,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方法,教学环节单一枯燥,缺乏创意,学生在过于呆板的教学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倦感,导致厌学情绪不断出现。

1.2.4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时间少,知识点多。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仍然习惯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点面面俱到,但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如果知识点过于抽象模糊、与生活衔接不密切,而教师又不采用新教法组织教学的话,会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1.2.5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安排不当;实践课不能有效管理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的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达到每周上机两课时,由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导致学生练习完成后,没有得到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久而久之,学生会日渐松散,失去学习的兴趣。

2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意见

2.1合理选用和使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教材的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做到适时更新。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要求和就业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教师须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应当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切人点,学到实用的知识。

2.2研究学生心理,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师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步非常重要,必须对一节课全盘考虑,做好安排。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同时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结合,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针对课程的不同情况采用任务驱动法、btec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上机操作技能、注重考核评价过程

    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教师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要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做好记录和评价结果。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2.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4.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能力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屡遭挫败,对课堂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愉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能力。

2.4.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我们的教学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获得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4.3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注重学习任务设计与布置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学习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2.5提高教师个人业务素质

    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快,教学上各种新的教法及手段层出不穷,这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计算机专业技术、紧跟时代,探索灵活多样的教法,要了解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法规、政策,保证自身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计算机基础水平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16-02

全国高等学校(安徽考区)计算机水平考试是针对安徽片区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与现代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全校公共课程教学考核方式。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Windows7操作系统的掌握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目前的高职院校均要参加本考试,考试合格后颁发全国高等学校(安徽考区)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证书,也为其参加工作提供了一个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凭证。笔者作为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考务管理员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师身份,通过对本校多年的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和大家一同探讨和分析。

1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情况介绍

全国高等学校(安徽考区)计算机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计算机水平考试”)设2个等级,共9个语种。本校是高职院校,因此只参加其中的一级考试。本考试内容不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设定的,而是根据当今社会对不同企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不同程度和需要设定的[1]。主要考察学生对Windows7操作系统的熟练运用程度,以及常用办公软件Office2010中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Excel2010、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的应用,网络应用的基本技能,还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打字的熟练程度。

2 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性大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受经济发展的限制,所以学生生源地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受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高职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千差万别。就拿最简单的打字来说:有些同学能在5分钟之内打完300字,有些同学在10分钟之内打完,而有些同学15分钟打字时间用完,也只是打了100个字左右,还有些同学连键盘都不会使用……这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2 教学课时数减少和教学大纲内容增加的矛盾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时间都选择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而新生入学后会有近一个月的军训和汇演时间,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间被减去一个月;再加上现在高职院校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态度以“够用、实用”为主,故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再次被减少[2]。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拓展。教学课时数减少和教学内容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2.3 计算机硬件环境限制,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偏少

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招收的学生人数突飞猛增,而校内的配套实验实训设备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环境的需要,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部分采用理论+实践的形式;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师将学生听,效果不佳;实训课大班教学,有时一个班70多名同学,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操作,动手操作取得的效果不明显[3]。此外某些教师和个别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为了考取计算机一级证书,因此只要把题库中的题目、题型记住,能考60分拿到证书就算过关了。

2.4 新的考试环境还需优化和改进

以前的考试环境为WindowsXP+Office2003版本,考试时先映射再做题;而新的考试环境为Windows7+Office2010版本,采用服务器的形式。新环境下模拟题的操作部分有个别题目答案唯一性太强,兼容性不太好,在考试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无法正常评分交卷的情况,因此导致学生的通过率比往年偏低。近三年本校的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通过率,如表1所示。

3 在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环境下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加大硬件投入,满足教学和考试要求

虽然学校现在已经为新的考试系统配备了专门的机房和服务器,但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系统,满足教学和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的要求,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实训资金的投入,购置更多的硬件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上机环境。

3.2 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分组、分层教学

教师在学期开始,通过问卷调查或考试试卷等方式,全面掌握同学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认真研究同学们的共同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实施分层分组,即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教师根据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辅导等。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定期根据当前情况进行再考核再调整,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结合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大纲设计教学模块

根据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的新大纲要求,结合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中的题型,将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划分为六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中英文打字(打字题)、Windows7基本操作(Windows题)、文字处理(Word操作题)、电子表格(Excel操作题)和演示文稿(PowerPoint操作题),针对不同的模块开展专项练习,让学生充分掌握本模块中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A、B两个层次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适当增加Office办公软件的扩展内容,C级同学可按照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的大纲要求进行教学。

3.4 优化上机考试系统,让考试更过程更顺畅

新的考试环境刚刚推行,出现一些小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比如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频率最高的是无法正常评分交卷。也希望软件开发商和相关部门针对上机考试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和优化,为学生提供更顺畅、更方便的上机考试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丽霞. 高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职教通讯, 2013(15).

计算机基础水平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育

引言

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应全面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培养全面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研究,展望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希望为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中,高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入门课”,也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主要操作方法,为后期学习、工作奠定基础[1]。再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会全面、系统地讲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概念、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科学学习期间,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在知识内化任务完成后,拥有解决的问题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互联网技术使各类产业趋于数据化、在线化发展。这类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对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基于互联网背景,计算机应用软件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时,还需改进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序、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社会人才培养事业提供助力。

2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需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科学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模式。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内容滞后等因素,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较多的现实性问题。(1)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师授课内容难以统一。据调查,在高校新生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较多的重复性内容。但是由于地区教育、经济差异,部分地区在中学时期并未有效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平,增大了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2]。比如,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由于其对课程内容较为熟悉,会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从而对课程教学兴趣不高。而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属于新内容,他们就无法快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无法统一授课内容,难以掌控课程进度,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偏低。(2)教学内容滞后,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多选用全省统一教材,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滞后性明显,教学内容应用价值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此外,高等院校专业繁多,涵盖工、医、文、理等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有着不同要求。但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是统一教材,并且教材内容着重强调“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与技能,忽视了高校学生的专业特性,进而造成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有效服务于本专业技能学习。由此可见,对于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效果,阻碍了各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采用全省统考标准,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因此,为保障学生考试过关率,部分教师在课程讲授期间,仅讲授计算机考试相关内容,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技能。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着重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忽视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导致后期计算机学习水平、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不高。

3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知识概念不断丰富,为《计算机基础》课增添更多新内容,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新时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全面教育引导中,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

3.1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为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条件,教师应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1)针对课程进度难以掌握、教师授课内容不统一等问题,教师可应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分享课程资源,丰富平台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合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重复学习[3]。(2)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在集体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诉求。教师需在原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以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拓展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渠道,打造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3)学生在高等教育时期有着独立思维能力,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时,教师还应以学生性格、兴趣特点为立足点,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课堂活力。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协作学生并在优势互补中完成计算机知识学习任务,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在落实差异化教学时,教师应预先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结合学生掌握程度,设计不同教案。同时制作微视频,上传至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督促、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必要时可基于平台点击量、观看次数,通过课堂奖励机制给予学生相应鼓励。

3.2科学设置学习模块,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整合各专业学习计算机技能要求,科学设置学习模块,为学生专业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1)各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范围、计算机知识学习特点,组建校园教学网站,展示、分享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资源。(2)教师应以学生专业为导向,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并在知识讲授期间,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设计不同教学案例。(3)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还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调整计算机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3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计算机考试用于真实反映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同时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1)《计算机基础》是理论、技能的综合课程,教师在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绩时,应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为方向,判断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知识内化能力。(2)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基于此,高校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互联网在线考试系统,转变计算机考试形式,展现计算机考试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提供学习思路。(3)教师在改革计算机考试时,还需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灵活调整计算机考试形式、成绩评分比重。此外,为避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仅用于通过计算机考试,仅注重计算机技能学习,高校可将在成绩评分中,采用多元化考评模式。比如,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技能(60%)”+“理论概念学习(25%)”+“日常表现(15%)”的考评比重模式,全面分析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4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保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改变课程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知识内容。(2)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应用互联网平台,搜索自己所学课程资料,锻炼实践能力,促进计算机知识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某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反馈学生学习记录、提醒学生学习时间等。(3)教师应通过微课、慕课、资源分享、课堂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融合至课堂案例中,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

计算机基础水平范文5

在家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家长通常会选择为学生配备电脑,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往往会对计算机有着明显较高的兴趣,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没有配备电脑的家庭,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相对较差,并且计算机的基础也相对较弱,这就形成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兴趣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最后,计算机基础的差异还收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的习惯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堂上有着较为活跃的表现,并且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而那么对计算机技术兴趣缺失的学生自然会处于劣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也会收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学中的资源,同时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的阶段教学,以更好的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主导向,增加实际应用较多的学科(如Excel、AutoCAD等)的设置,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不同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要进行分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以更好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最终掌握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只有理论的教学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要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在计算机实践过程中也相应的问题。例如存在学生只是简单的了解理论知识,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和掌握的比较好的同学相比会挫伤她们的自尊心效果反而不好。还有一些同学在上机时出于好奇心或者自控力比较弱就开始玩游戏、看电影等。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多费心多下力,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对不同的同学进行分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理论观念需要不断的更新,实践动手能力也需要不断加强。技工院校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因此,这些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对技工院校基础教育的要求及目的不是特别明确。在处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内容的区别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也处理不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是将计算机专业课内容经过简单的压缩或简化,然后讲授给学生。所以,还需要计算机基础课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研究学生、总结经验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计算机基础水平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在计算机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为了适应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高职院校已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能力方面与其它课程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和作用,是高职教育培养计划当中不可缺少的而一部分。伴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加深和对高职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提高,如何在正确定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起点,如何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虽然最近几年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整体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职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学生汇集到一个学校学习,学生在计算机水平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来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在高职学习之前就系统的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熟练的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上甚至是“0”基础,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形式能够让基础好的学生很快的掌握新知识、新能力,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就非常吃力,增加了教师在授课内容和内容上难度,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显得落后和陈旧

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相识,多数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仪和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配套演示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是一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先不说学生听得懂、听不懂,即便是听懂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没及时上机操作,巩固的很不及时,等到上机实践课,理论课所学习的知识就已经忘得差不多的,形成了教不好、学不会的局面。

(三)教材的内容比较落后

目前适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还很少,很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缺乏系统和针对性。并且教材的内容与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在内容上虽然是包罗万象,但是无法突出学生的职业特色要求。比如说在操作系统上,现在的教材操作系统还是以Windows XP为主,而发展到现在操作系统已经多次更新,以微软为例已经先后推出了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此外,随着各类平板电脑的兴起,安卓、苹果系统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根本没有,这是当前教材内容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想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下足功夫,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教学内容中一些重叠的地方或者不适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地方,应该做出适当的删减,对于一些应用比较广泛的内容要精讲、多讲。比如说在现代办公当中经常需要的office办公软件,这些软件不论是word,还是excel都是学生将来工作中一定会用到的,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多讲、精讲,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适当的向实用性内容的讲解倾斜,比如说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软件的安装、文献检索等,在这里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当中的一些体会,有重点、有针对的运用到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总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能熟练的使用各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工作和学习的计算机应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