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3]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

[4] 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 言传身教 引导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首先谈谈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本体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种因素。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部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的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2、客观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其次谈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2、注重言传身教,利用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也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首先,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保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给课堂带来生机,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听课。其次,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从而理解和分担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方法。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课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样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昵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再次,由于现在大部分高中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个性张扬、无所禁忌、自卑心强、自信心差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对与错,我都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我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二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是所见所闻、新闻时政,无论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使个性得到张扬,自卑心得以解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3、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开展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个班上的学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动力,认为政治课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学好政治科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本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有的学生的家庭相对有钱,有不少学生很有经济头脑,而另一部分学生很多是来自农村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学生反应相当热烈,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如何才能把生意做得长久,生意兴隆,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总之,只要结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真真正正的学好、用好政治课。

4、 引导学生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音乐理论;小提琴教学;原因

将音乐理论应用于小提琴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提琴知识,提高练习效率与技能水平,还能避免因缺乏音乐理论而出现视谱能力差、背谱难等情况。因此,广大音乐教师应当认识到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小提琴技巧。

1 音乐理论的内涵

音乐是一门人类不断研究的学科。从广义上而言,音乐是由许多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声音,其具有艺术感,并且能使人感觉愉快。通常情况下,有时间性地组织若干个无声和有声片段,将各个音阶的和声、旋律、节奏有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音乐。音乐具有各种各样的传播载体,不仅有传统的现场演奏和样式丰富的乐器,还有电脑合成的混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加工后的音乐又在各种现代化载体间传播,如收音机、电脑、电视、MP3等,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音乐理论的内容以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为主,各项内容并非独立存在,均相互联系而且不能分割,无论缺失哪部分理论都会导致其他理论的学习受到影响。例如,学生没有扎实掌握乐理的基础理论,那么在学习和弦基本理论时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甚至无法掌握新内容,更加无法辨别和音的各个基本机构单位。在音阶方面,和弦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分别是七和弦(由G、B、D、F四音组成)与三和弦(由C、E、G三音组成)。要学习一门乐器,并且在该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养成内在的艺术修养,必须先学习音乐发展史与包括音名、高音、泛音、基音、共鸣、音色等内容的音乐理论。除此之外,每个音乐家所喜爱的音乐艺术派系与演奏时的音乐风格都是不同于他人的,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音乐发展史以及音乐理论的形成,有助于其形成独特的音乐创作特征及演奏风格,避免一味地模仿而毫无特色。

2 在小提琴教学中重视音乐理论的原因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是最先与学生接触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特别是一些基础理论,才能理解和学习其他内容。小提琴教学也同样如此,学生学习小提琴的重要基础就是学习音乐理论,以此为前提,才能更好地掌握小提琴的基础技能,学会独立创作,形成独特的演奏与创作风格。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小提琴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并不重视音乐理论教学,将理论看作“纸上谈兵”,只注重实践,认为掌握小提琴的练习方法与技巧后自然能够学会创作与演奏技巧,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小提琴人才,并最终成长为出色的小提琴艺术家。这种传统、陈旧的观念和不端正的态度导致小提琴教学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无法有效提升音乐修养与音乐创造能力。

在小提琴教学中,缺乏音乐理论教学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降低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而言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传授小提琴技巧会导致学生一味学习和模仿,在演奏时缺乏创新性,形式单一,无法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难以提高小提琴艺术的创造性,甚至会使其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只有多渗透音乐理论,不断熏陶学生,才能促使其养成较高的艺术修养与自己的演奏风格,有足够的资格与潜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小提琴艺术家。第二,单纯教授小提琴技巧会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成反复、机械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新知识和技巧的速度慢,还可能卡在某一项内容上停滞不前。不讲解音乐理论而单纯传授小提琴技术会导致学生在不了解音乐理论和小提琴的情况下展开学习,薄弱的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质量不佳,学生在学习技术时难以获得理想效果,部分学生还会遇到背谱困难、视谱能力差等问题,影响后续学习。没有音乐理论进行指导,小提琴教学仿佛“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又失去掌舵手的船,没有前进的方向,只能倒退或偏航。第三,不讲解音乐理论而直接传授小提琴技巧会影响整个学科的进步,造成小提琴研究的进展受到影响,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可持续性无法得到保障。最近几年,小提琴教学领域并未出现非常有意义的、里程碑性质的研究,导致小提琴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该专业教学也无法取得较大的发展。

3 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乐器的重要基础,就是学好音乐理论。然而,当代社会的音乐教育中却不乏“轻视理论,重视技能”的情况,造成大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音乐基础,在练习乐器时效率不高,同时还会大大影响其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因为不了解音乐理论,特别是没有学习音乐的发展历史,导致学生无法承担起传承艺术的任务。所以,必须重视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作用。下面笔者从三方面分析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教学提供借鉴,改善教学质量。

3.1 培养学生的艺术风格与修养

学生通过学习与了解音乐理论,尤其是著名小提琴艺术家的生命事迹、主要作品和小提琴发展史等,能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从而逐渐形成自身的音乐风格与修养,在自主创作时能够更有艺术性与创新性,不只是掌握几种固定的小提琴技巧。

3.2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教师在小提琴教学中讲解音乐理论,尤其是发音原理、基本结构和发展历史等,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小提琴,并且能运用此类理论知识快速掌握练习小提琴的基础方法、要求,以及基础练习的技巧,改善学生的练习与学习效果。例如,在正式授课前先向学生介绍小提琴的主要结构与制作材料:琴弓、琴弦、琴马、挂弦板与弦轴共同组成琴弦系统,共鸣箱、指板、琴颈与琴头共同组成琴身。琴弓和琴弦的制作材料分别是马尾与金属丝,而琴身则为木质结构,为得到最好的音色最好采用云杉与槭木。这样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小提琴及其发音系统和原理,

3.3 促进小提琴专业学科的发展

缺乏音乐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会使其今后对学科理论的研究受到影响。在研究小提琴学科时,如果缺少音乐理论的支撑,学科研究就像是没有基础的楼宇,随时有被的可能性。从教师方面而言,跳过音乐理论教学而直接开展小提琴教学,会导致专业教学的理论建设受到影响,小提琴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4 结语

音乐实践是音乐理论的来源,同时后者能够有效指导前者,在实践中运用音乐理论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而实践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检验与补充音乐理论,使之逐渐完善,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为了迎合社会需求,教师需要有机结合音乐理论与小提琴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从而推动小提琴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乙桐.浅析音乐理论对于小提琴教学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4(1):158.

[2] 田媚娜.浅谈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5(01):139.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范文4

在中职学校展开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互动、养成英语思考习惯和阅读学科专业文献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阀限理论”中引用了学科专业知识,这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采用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我校建立酒管专业前厅服务课程有多年的时间,近三四年里开展双语教学,在酒管专业双语教学上有一定的经验与教训。下面以酒管前厅课程为例,给出阀限理论在酒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阀限理论把学生的双语水平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阐述了各个层次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1.低级层次

中职学生个人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方式需因人而异。所谓低级层次是指汉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同时英语水平也差的学生,在我校此类学生多为中考入学成绩稍低者(总分不过100分),低级层次阶段不适宜双语教学。与语、数、英科目不同,前厅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目,它不强调学生初中时期的学习基础,但对于学生的理解性和灵活性有一定的要求。若在低级层次使用双语教学,学生对于教师课堂上讲解的明白率不到10%,同时学习热情会减退。笔者曾经在一个汉语与英语成绩都不理想的班级用双语上前厅课程,课后通过小测发现10道填空题只有2%的学生可以答出5题,其他的答题卡多数为空卷,本章节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完成,再次说明此阶段不适合双语教学。

2.中级层次

中级层次阶段的学生只通晓汉语或英语其中一门,教师的双语教学应以简明清晰为主。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类教学,用学生精通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比如前厅课程中的酒店客房预订,笔者将一个班级分为两大组:汉语擅长组和英语擅长组,每个组用自己擅长的语言去设计出一份客房预订表和客房预订对话。两个课时后,笔者发现各组的作业都非常详细精准,然后让两组交换作业题目:汉语擅长组写英语,英语擅长组写中文,此次出来的结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不少学生反映要用自己不精通的语言学习,需要先将新知识用自己精通的语言消化掉,在将它翻译成自己不精通的语言,比如汉语擅长组听到英语问题时,需要把英文在大脑中翻译成中文,加以理解以后才可以作答,这样一来,就拖慢了大脑的思考速度,同时也拖慢了教学进度。所以在中级层次阶段,前厅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例如:在教导客房预订表时,教师可以穿插地介绍几个英语专业术语。

3.高级层次

高级层次的学生最适合双语教学。汉语和英语的精通使学生可以更直接地理解新知识,双语教学更能让他们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此时可以完全采用英语来上课,但有几个方面要注意:第一,教材的选择方面,双语教学最好选用英语原版学科教材。英语原版的教材更具专业性,避免学生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当然学生有限的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双语教学的发展,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和课后自学安排,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第二,要处理好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英语,而是用英语学,学生应重点掌握专业知识,课堂上英语与汉语使用的比例要适当。前厅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这次要用英文设计出酒店客房预订登记表、预订的对话和预订登记的流程,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做一份演讲PPT,从而达到学生学术能力的锻炼。

二、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如前所述,酒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出现可以成为课堂上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沟通能力的推动力,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笔者以旅游管理二年级学生3个班为代表做了几次调查:其中0904班是双语班,0901是低级层次班级,而0905是中级层次班集。此次调查共发出130份,有效问卷123份,无效7份。本次调查表分为三个部分,其中选择题10道,填空题1道,是非题3道。下面笔者就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

(1)你认为传统的前厅课程是个怎样的课程呢?

A.有趣,吸引人的B.单调,无聊的C.有用的D.难度大,不易理解从图1可以看出,58%的学生认为学习前厅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11%学生认为这是一门单调、无聊的理论课程。

(2)对于双语教学的你的自身感觉是如何呢?

A.非常有帮助B.单调,乏味的C.雷声大,雨点小,对学习起一点作用D.困难的,对学习一点帮助也没有学生的选择往两级化走,双语班(高级层次)的学生选择“A”,认为帮助非常大。普通班(低级、中级层次)的学生选“D”,认为课程当中无需用到双语教学。说明本校的双语教学起点偏高,使得中下游的学生出现上课吃力的情况。

(3)对于前厅课程,你喜欢哪一种教材?

A.中文原版B.英语原版学生选择具体见图2。可以从图2得出想用英语原版比中文的学生多出了5倍之多,说明学生对于自身要求有所提高,对英语的兴趣也很热情,从而可以推出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学生只是担心程度太难,无法跟上教师的步伐而已。最后笔者再以0904双语班为例,举出0904班在运用双语教学前后的变化。从表2中可以看出0904班在进行了双语教学后,英语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心理素质 情感 歌唱气质 兴趣

声乐的学习,演唱过程是一门学问,它是一种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高尚情操及人生历源及体验为一体的艺术学科,假使想在声乐的道路上有所发展,声音技术与技巧是主梁不可缺少的,但却不是惟一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能够培养好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学会用心灵去歌唱,真正地把“唱”与“歌”有机结合起来,这在教学过程当中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必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声乐学习的动力。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唱得很好,但一旦真正的上舞台她便会声音失去光泽,让人听起来觉得她很紧张,歌曲变得索然无味。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挥失常,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她为什么会紧张呢?这就和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有关系,心理紧张状态是一种因某种或多种刺激所引起的高度调动人体的内部潜力以对付这种刺激而心理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急变化,歌唱者平时的训练主要体现为生理上的负担,而演出、比赛时主要为心理上的负担,当众表演,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大,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投入创歌曲的意境中去,用心灵歌唱,俗语常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忘我的境界。”歌唱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情感投入才能做到以“心”歌唱以“情”带声。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才能把平时的能力很好地展现出来。

兴趣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人们对于某活动的倾向就是爱好。一个从事声乐艺术的人首先要喜爱音乐,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喜欢听、喜欢看而是同时关心了解音乐有关信息和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是对声乐艺术的一种兴趣的情愫所在。例如,有的人喜欢引吭高歌不惧怕人多,觉得唱歌就是他的生命,无论走到哪或者干什么都会热心于歌唱事业,我们说这便是对声乐的兴趣所在,它在人的生活和日常活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是获取知识,提高修养,开阔眼界的重要来源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它同样适用,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声乐就对它有一种惧怕心理,不热爱,无论老师怎样教他还是被声音所驾驭,音乐似乎永远走不进他的心灵,从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找不出一点乐趣,反而觉得学习声乐是一种痛苦,是一种压力,为了应付而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内容就要深浅适当,难易适中,而且是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能掌握的。其次,声乐老师充满感情的示范演唱,也能够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唤醒学生的内心音乐欲望,从而转化成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近一步提高声乐技术。再次,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取得进步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对表现不好的要给予鼓励,及时纠正其学习态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起歌唱欲望,使单单的声音技巧的歌唱上升到情感的歌唱中,进而用心灵歌唱,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与歌唱效果。

情感表达是歌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唱时要有心理的思想准备,要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歌唱状态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来用心灵歌唱,否则是唱不好的。例如,在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渔光曲》中,描绘了旧中国渔民的困苦生活和渔村破败的凄凉景象:“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这句词中歌唱者应用心灵去感受捕鱼人被压迫的艰辛,这样唱出的作品便会感人至深,仿佛看到了旧社会的阴暗及人生的不公平。再如,《黄河怨》中“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当一个人用心“想”到此场景时,便会忘记了声音技巧的所在而是在真正地吟诵一个痛失亲人的人的内心凄惨,如果加入了“心灵”歌唱,观众都会为之动容,这便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有“灵魂”的音乐感动自己,感染他人,所以,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要学会用心灵去歌唱,这样的活,才能够声情并茂,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选择健康,积极向上,优美,有较高训练价值的教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其次,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拓展作品内容。再次,要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上课时处于兴奋的歌唱状态,多注意情感的培养。

心灵歌唱不仅需要声乐技巧和情感投入,还需要歌唱者具备一定的歌唱气质。歌唱气质是一个人优良品质,丰富内涵,高尚情操,卓越学习及良好教养的自然流露,如果心是“空”的就不能够达到心灵歌唱的最终目的。孟子曾对“大丈夫”的气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优良之处,培养自己的歌唱气质,让心灵丰满,我们在观看演唱会或听录音时,往往感爱到同一首声乐作品由不同的人演唱,效果也不相同,这也便和歌唱者的艺术气质有关,有的歌唱者虽然在演唱过程中也用“心灵”投入感情,但给人感觉趋于平淡,缺乏激情与感染力。不能突出高潮,表现作品时不够大胆,所以歌唱者一定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激发演唱的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积极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沉着稳重、细心勤恳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在教材上给予更新,因时因势地帮助学生学会用心灵歌唱。这样,心灵歌唱的意义才会更加突显,声乐的进步也会显而易见。

歌唱中心灵的感应来自想象,亚里士多德谈到“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是记忆的东西。”只有演唱与想象相互渗透才能在演唱过程中走“心”而唱,而如果一个人脑中空白,任何映象都没有,他们的想象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演出的歌曲便味同嚼蜡,常言道:“站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歌唱中只有通过脑中歌词的印象映射到心灵上,才能使自己真正投入歌唱作品中。有一位音乐名家曾说:“好的歌声不是靠特别嘹亮、雄壮来把人怔住,也不靠五颜六色吸引人们倾听,而是像一股清澈见底的溪水,涌涌细流,像轻清委婉的飞燕,喃喃细语,亲切委婉地一声声啼唱,以掀动一些渴求以更多的内涵的歌声抚慰自己听众的心灵。”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心灵的歌唱能把人带到艺术想象的深处,感人至深。例如,《铁蹄下的歌女》中“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要把自己想象成旧社会的歌女,没有自由,陪人欢笑,此时歌者就是那个歌女,只有这样演唱才能把歌曲唱得入神,还能使听众引起共鸣,达到心灵上的共振。一首歌好比是一首诗,一幅画,例如,《情深谊长》中的“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这种诗情画意的想象,是抒发对红军无限热爱之情的,触景生情,情由心生,没有景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艺术表演,只有用心去体味去感受才能唱出悠美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和充实主观见解,把别人的经验,书中的知识成为自己活生生的知识。歌唱发声想像力越丰富越生动具体,理解就会越深,心灵才能与歌唱有效配合,技能掌握就会越快越牢固。

综上所述,声乐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无止境的过程,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高度的声乐技能及感染力可以使歌唱者产生强烈的歌唱愿望,用心灵歌唱才能使整个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运用心灵的感应、面部、形体、言语、声音、表情、手段表达出歌曲真实、生动的情感,这样唱出的歌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

热爱声乐艺术,学会用心灵去歌唱,必将使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飞跃,也将会在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我国的声乐艺术做出贡献,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85-04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负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及“四有”公民的重大责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原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应努力在实践教学上有所突破,力图使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这既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实践教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贯彻和运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则,是我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现代科学与现代教育密切联系的反映和要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 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又说:“在合理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智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而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劳动力成了商品,教育实质上是资本家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手段。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结合”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这不仅表现在其“结合”的目的上,也反映在其“结合”的程度、范围等方面。

列宁曾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3]在建国后,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了教育思想的普遍原则。1957年,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他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的支持下,半工半读、半农半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教育思想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既重视理论学习,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说学习要学会看有字书,更要学会看无字书。人有两种思维能力,一种思维能力是对书本知识的思维理解能力,一种是实践性的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是相生的,只有具备这样两种能力才能把知识变成创造的工具。是非常重视劳动实践的,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不断的发展提高。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方针,并要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与方法上不断创新。邓小平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4] 邓小平还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的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还强调应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要不断创新,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4]这实质上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具体化。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200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提出了“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的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过程,充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影响,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当然,这里主要指大类的教育。事实上,这一原则适用于各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也适用于各类不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大类中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存在一些不同的功能,但同样要实现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传授某些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化于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献身的信念。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绝不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尽管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丰富我们的课堂,但课堂教学毕竟还是以传授知识、讲述理论为主。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和效果,就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实践在理论上进一步升华。

实践教学虽然不一定是让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劳动,但通过让学生接触生产劳动的现场、接触社会,通过自己的观察以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接受的各种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的消化和思考,甚至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想法。当然由于目前思想政治课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的限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仍主要限于课堂,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和人数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实践教学虽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但不能取代课堂教学。当然,这里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大实践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各种实践性教学尝试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

二、实践教学是解决学生知与信、知与行统一,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讲解和传授,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积极性。它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受限的空间中集中地感受思想理论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甚至还可以通过视频资料的播放使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更为生动的理解。亦或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为具体地理解某一个知识点,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这些优势有时还很难解决学生对很多问题的困惑。知而不信,知而难行,也许正是这种尴尬状态的写照。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下,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总体形势下,在当前国内社会精神生活仍存在不少问题的压力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完全抵御形形的社会思潮的渗透,还包容不了解释社会变革时期所有新出现的现象的内容,学生通过上课和参与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接受到的关于处世、择业、理想、信念的各种信息和人生哲理往往会受到社会变革时期一些反面现象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的错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也可能很多,但核心一点就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面对社会现实而展开,不能让学生走进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大课堂,直接面对社会变革时期所表现的各种现象,就不能使学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信”,更没有机会“行”,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局限在三尺见方的“讲台”,学生局限在学校为其搭建的各种“平台”中(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学生在平台上接受的各种信息难以解释社会大课堂中的很多现象,尤其是当他们走上社会的大“舞台”时,难以将被动习得的各种理论和自己的信、行统一。因此,在许多人的认识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用不大。实际上,这些认识未必错误,至少反映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与实际脱离的状况。理论如果没有通过恰当的途径得以运用或证明,这样的理论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一定阅历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对许多理论深信不疑,并由此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但往往发现学生们要么毫无反应,要么反应冷淡。其实,这并不能说明学生对这些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不感兴趣或有距离感,恰恰证明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方法存在问题,当然也和学生的人生经验、人生阅历有关。上海市教委曾经在有关学校和单位做过一项调查,将调查对象分为在校学生、毕业工作两年的学生和毕业工作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学生,结果他们发现,离开学校时间越长的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可程度越高,职位越高的人越能认可思想政治理论及其功能。事实上,这一重要结论恰恰证明,社会的大舞台丰富了人们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实现知与信、知与行的统一。当然,今天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上社会之后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但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希望缩短这一时间,并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教学无疑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针对学生“大集体”范围内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实践教学就是对学生“小团队”范围内的一种教学方式。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基本上采取大班制的经验式教学,实践教学则是带领部分学生深入社会现场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前者是一种基础性的普及教育,后者是“开小灶”,是一种提升式的专题教学。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措施

理论上公认较为完美的教学方式在实际运作中还是会遇到一定困难的。2008年,本人曾带领学生前往小岗村,并准备2009年带领学生去华西村进行实践教学,针对2008年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选择恰当的时间。由于实践教学只是部分学生参与的活动,因此,它不能占用正常的学习时间尤其是课堂时间。一般建议寒暑假比较理想,一方面时间上不冲突,另一方面时间又比较宽松,可以较为弹性地决定调研时间,可以比较深入地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了解。

2.选择适合的专题。一般来说实践教学专题的选择是根据时间和地点来定。比如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特地选择安徽凤阳小岗村作为实践教学的地点。一方面是,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性的年份选择一个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地方,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关于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改革部分是2008学年《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深入讲解和讨论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标志性意义,了解作为改革发源地的小岗在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通过亲临现场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感受小岗跨越时空的变化,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写成了“走进农村改革发源地,探寻历史发展风向标”的调研报告。由于是管理学院的学生,每一个同学在完成总的调研报告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写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心得体会,集中的问题主要有:提倡“单个”、包产到户的小岗人能否实现新时期合作社中的有效合作,小岗村现有的产业结构现状和规模经济效益、小岗村的品牌管理以及小岗村的旅游等等。不言而喻,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延伸,而且也是专业课的重要补充。既强化了他们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知度,也增强了他们用专业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教学对于管理学院的学生而言也许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适用于每一个专业的学生。

2009年适逢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大背景,选择的专题是如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理解华西村的发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科学发展观的内容非常重要,自然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讲解相关内容。但在200年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尤其强调,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涌现出很多有名的、发达的地区,比如华西村。对于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乡村而言,我们该如何看待它的发展,尤其是该如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待它的发展。选择华西村的原因是:一方面,希望今年的实践教学能和去年的相关活动有所比较,选择相同的农村地区正是如此。当然,华西和小岗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果说小岗是改革先锋,那么华西绝对是发展先锋;小岗因为包产到户而闻名,华西因为集体经济而典型。两者之间有着太多可以比较的地方。另一方面,结合今年的具体形势和背景,我们选择的主要内容是:强与弱――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华西村的发展。选择这个题目的学术背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世界银行2001年《增长的质量》的报告中指出,物质资本对人的福利提高起间接的作用,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则对人的福利提高起着直接的作用。今天如此发达的华西村三大资本状况如何。在其强大的物质资本背后,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状况如何?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应该怎样去衡量和认识?强大的物质资本带给人们怎样的福利,其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状况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福利。二是强与弱的对比,事实上来自于强可持续和弱可持续的简化和提炼。华西村的发展究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强可持续还是弱可持续的发展?在人们心目中较“强”的华西村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是否真的很强大?其现状值得进一步探究。初步的时间仍然为暑假,主要参与对象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班级的部分学生。

3.选择有效的方式。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方式,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的具体参与方式。

先说第一种方式。由于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费用,对于经济状况不够理想的思想政治理论部而言,也许有些困难。因此,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2008年小岗村的调研主要是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预告自己的暑期意向,让想参加的同学报名,经过集体讨论形成专题后再去申请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教师自己的调研费用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部教学方式改革的专项经费支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思想政治理论部的经济负担。2009年拟将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的调研费用由管理学院的学生联合党支部支出,因此,选择的对象主要是联合党支部的学生党员。为了使他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落到实处,也为了更好地搞好《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这样的方式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同样减轻了思想政治理论部的经济负担。对于思想政治理论部而言,可以用较少的经济成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学生联合党支部而言,他们可以请到免费的老师帮助他们组织和落实相关的活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言,既可以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又能更好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了解我们的学生,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就第二种方式而言,主要是指带领学生深入现场之后所应该采取的实践教学方式。2008年的小岗村调研主要是访谈和讨论式的。白天我们深入农民家中,通过与他们的聊天,一同回忆和了解这段历史,晚上回到住处之后针对白天访谈的内容进行讨论、畅谈和总结,了解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进行必要的引导。当然走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深入了解小岗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也是我们调研的主要活动。我们还特地选择住在农民家里,感受他们的艰苦生活。但即使在有些很艰苦的环境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七个女生和女主人同住一屋,打地铺,吃饭的时候不时有苍蝇飞过,同学们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满或埋怨,相反,学生们非常同情这位农民,主动地帮助他们干农活,教他们的小孩读书等等。课堂上看到的那些稚嫩面孔在艰苦环境中表现出的那种成熟、大度和宽容,实在值得称赞。其实,在这种环境里体验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承担的任务。2009年的华西之行也许会采取一些相同或不同的方法,但同样希望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知与性、知与行统一的效果。

当然,以上只是就实践教学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论述。真正组织好实践教学活动也许比文中所提到的要复杂很多。但只要用心努力去做,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出一块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天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