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阶段性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阶段性教学计划范文1

根据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工作计划,学院党委将该阶段的工作安排如下:一、基本要求

党性分析、民主评议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党支部要认真学习有关规定,明确工作任务,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方法。精心组织,严格程序,组织党员认真进行党性分析,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做好本阶段的各项工作。

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各党支部要认真开3次支部大会: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动员大会;民主评议大会;评定等级大会。

二、工作步骤:

1、自我剖析(5月1日—5月15日)

每个党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各岗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认真总结自己近五年(四校合并)以来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工作方面的表现,重点查找自己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剖析思想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形成自我总结的初稿。

2、征求意见(5月1日—5月15日):

(1)党员在自我剖析的过程中,要主动找其他党员谈心,征求周围群众的意见。党支部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或采用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征求党内外群众对党员的意见,征求意见范围一般为本支部所在单位的党员、群众代表、工作服务对象的代表。征求意见的人数一般应不少于本支部党员基数,党员个人征求意见人数为3—5人。学院党委设立意见箱,电子信箱。

(2)党支部要把收集到的意见,分别向每个党员如实反馈。涉及违法违纪或较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学院党委联系,注意保护反映意见者的权益。

(3)党员要根据自己收集和组织反馈的意见认真修改自我总结,填写好《浙江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评议登记表》,交党支部。

3、民主评议(5月16日—5月23日)

(1)做好民主评议大会的准备工作。按照学校要求,民主评议大会前,各党支部先向学院党委汇报征求意见的情况(包括征求意见的范围、方式、人数等)、群众反映党员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工作方面),以及会议的准备情况(个人总结、《党员评议登记表》填写情况、能参加会议人数等)。学院党委根据支部汇报的情况,提出明确意见。

(2)党支部召开民主评议大会。首先,党员个人向支部大会汇报自己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工作方面的总结,重点汇报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然后逐一进行民主评议。评议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大会可邀请群众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列席并发表意见。

(3)民主测评。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方式对每个党员进行民主测评,测评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民主测评统计工作由支委会负责。不设支委会的支部,由支部大会推选党员代表参加统计。测评不当众计票,测评结果不公布,作为评定等级的依据之一。

(4)认真做好评议大会的记录,具体由支部委员担任。

4、评定等级(5月24日—5月31日)

(1)支委会要对每个党员的民主评议情况、民主测评结果和本人的一贯表现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对每个党员评议等级的初步意见,报学院党委审核。

(2)召开等级评定支部大会,支委会通报对每个党员评议等级的初步意见,提请支部大会讨论并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表决,当场公布表决结果。

(3)党支部将表决结果报学院党委。优秀、合格、基本合格的党员由学院党委审批,不合格的党员由学院党委签署意见后报学校党委审批。被评为优秀、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党员,支部要提交相关的具体材料。

(4)学院党委将通过情况通报会、工作简报等形式通报民主评议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检验。

(5)每个党员的评议等级由支委会填入《浙江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评议登记表》,经本人签字后,交学校党委备案。

三、阶段小结

按照学校党委要求,本阶段工作结束后,党支部要进行书面小结。小结包括:本支部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工作的基本情况,党员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剖析情况,党内外群众对本阶段工作的反映情况等有关内容,同时,支部要针对党员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初步的整改意见。

四、注意事项:

1、党员因主观原因未完成学习任务,应进行补课,未按要求撰写自我总结的,党支部要督促其完成,如仍不愿补课、撰写自我总结的,党支部书记和学院党委负责人要找其谈话,做思想工作,帮助其提高认识。经教育不改的,不能参加评议和等级评定,在整改提高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认定和处置;

2、退休党员不进行民主评议和等级评定,但个人要对照和离退休党员保持先进性具体要求进行党性分析,撰写自我总结。对确因健康原因不能进行党性分析、撰写自我总结的党员,党支部可酌情掌握。如果个别党员存在突出问题,党支部要按照学校有关文件的规定进行认定和处置。

3、预备党员应按照要求认真进行党性剖析,做好自我总结,参加民主评议大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但不参加评议表决,也不对其进行等级评定,待其转正时,支部再根据规定和保持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来衡量其是否具备合格党员的条件。

4、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的会议要严格考勤,个别党员确因故无法参加的,按学校党委要求,应报学院党委批准。

5、评定优秀等级党员要严格掌握标准,宁缺毋滥,原则上不超过本支部正式党员总数的10,学院党委在此基础上,表彰、表扬一批优秀党员,原则上控制在正式党员总数的5以内,校党委也将表彰一批优秀党员,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阶段性教学计划范文2

关键词:分段式教学 程序设计 改革

分段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将课堂上准备传播的知识内容分割成几个阶段或者几个小块,然后再计划好每个小块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且逐个或者统一部署,指导督促学生完成计划。

通过分段式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领会教学内容,进一步实现教学计划,有助于强化教学管理,使学生认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意义,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分段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教学内容,各个教学阶段逐步递进,连贯进行,避免教学内容脱节。这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及时温习巩固之前的课堂内容,并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做好前后衔接。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课程进度,从而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

《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人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一个刚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来说,建立程序设计思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的学生虽然能够快速领会课堂教学内容,一旦进行上机操作或涉及到具体的操作编程时,就不会调试程序、无从下手,甚至毫无思路,这说明学生所能领会的编程知识内容仍停留在跟着教师的例题“画瓢”的阶段,情况一旦发生变化,就措手不及。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开始厌倦程序设计课程,这往往会出现学生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但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他们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在《程序设计基础》中采用分段式教学,既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程序设计思想、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1 在采用分段式教学之前,教师应制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

1.1 选取适当的阶段性项目是关键

所选取的项目必须覆盖教学知识点且难度适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以及学生通过努力是否有可能达到项目学习的目标,能解决项目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1.2 按阶段性项目开发的难易程度和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在制定课程教学进度的时候要结合项目来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设计应按软件设计过程的顺序来进行。

1.3 鼓励学生变换代码

很多时候学生只会照搬代码,并没有真正理解程序代码的含义,教师在分段式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本阶段的项目,设计具体的案例,鼓励学生使用其他代码来实现某些功能,促进学生对程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4 完善评价系统

以项目学习的过程和项目完成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效果。

2 《程序设计基础》中的“四段式”教学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在教学中把程序设计分为基础入门、提高、高级和综合应用四个阶段,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逐项落实技能训练的阶段目标,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1 基础入门阶段

本阶段以讲述基本知识为主,是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有利于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本阶段的任务是掌握程序的基本构成,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讲述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讲授时选择的分阶项目要精挑细选,遵循从单分支到多分支,从易到难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特点、发现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2.2 提高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掌握数组和函数,并简化、重用了代码。这个阶段的教学侧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每堂课上,由教师先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按提纲的要求安排自学。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在师生共同分析与讨论中使问题得以解答。最后,教师对本次授课内容进行精炼的总结。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超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3 高级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掌握数据类型的自定义,结构体及指针变量的输入输出及其简单运算,在不考虑算法健壮性的前提下,能应用结构体指针进行链表的建立、访问等操作。

2.4 综合应用

学习完上述内容后,一般安排课程设计,通过综合性题目的练习,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和应用,培养和孕育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适时、适当引入软件开发的思想。这一阶段,是检查学生充分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落实课内知识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学习课程的积极性都有极大的帮助。

3 在分段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科学划分教学模块

将一门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会破坏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学生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所以,模块的划分不能忽视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应确保每个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教学模块的划分应该把程序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体现出来,切忌冗余或重复;重点内容要重点讲解,淡化细节,有节奏的引导学生通读知识点,帮助其全面把握知识脉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阶段性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联动式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59-03

职业生涯规划是要求在中职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德育必修课,该时期的中职生处于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过渡期,接触专业知识时日尚浅,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岗位知识储备不足,职业意识较淡薄,缺乏对创业及创业能力的感性认识,再加上传统的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往往采用课堂讲授、单向灌输式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课程缺少沟通、协调和配合,以至于形成了知识“孤岛”――形而上的概念讲授多,针对学生个体的实例指导分析少,学生在运用职业规划知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倍感困惑和困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开展联动式教学的理念,即搭乘“文明风采”活动平台,整合其他课程内容,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中开展嵌入式联动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嵌入专业认知教育、求职应聘教育、就业市场调查等任务情景),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强调多元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注重构建作业链和评价体系,落实过程性评价,实施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互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互补充、课堂教育与延伸教育相辅助、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促进的联动互辅教学,通过“多科联动、多元整合”的方式整合资源,尽可能地实现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一、重视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如何有效增强职业体验、夯实职业认知基础、提升职业素养,成为了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重难点。由于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对象是中职新生,尚不具备条件开展真实岗位体验,因此借助信息化技术帮助中职新生形成职业虚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由“虚拟体验”至“知识内化”的知识迁移,成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虚拟职业体验馆”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

所谓“虚拟职业体验馆”,指的是针对特定专业职业特点开发具有职业导向功能、交互功能、虚拟现实功能的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该软件应能提供丰富的关于专业对口岗位群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有利于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形成虚拟职业体验,从游戏中挖掘专业知识切入点,以任务为驱动,化抽象为形象,化被动为主动,做中学、学中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相应的从业方向并进行岗位排序,通过各层级岗位的组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蓝本,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本写作格式认识、仿写学习,探索并实施中职德育“虚拟―现实”体验式游戏化教学模式,“角色体验―体验总结―知识迁移”层层推进,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说教为快乐学习,有效突破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重难点。

(二)建设中职《职业生涯规划》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在开发“虚拟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收集职业生涯规划范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典型案例,制作课程微课、职业情景微电影,介绍专题学习网站、行业门户网站、合作企业网站,构建师生学习空间等方式,构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以便于中职新生课内外自主学习。微课导学、游戏激趣,任务驱动、信息搭台,可视化知识架桥、信息技术为创设翻转教学环境、实现个体知识建构有效平台。

(三)基于“云学习”的理念构建应用支撑体系

重视移动学习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发能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电子学案和微课资源,通过微信、QQ群、师生空间进行课外辅导,降低信息技术的运用门槛,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当中,课外学生在“学做一体化”中增强体验,课内教师答疑互动深化认知,在“做中学”中形成体验,在“学中做”中促成反思,有效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强调多元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本着“多元参与,需求引导”的原则,通过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整合专业认知教育、就业市场调查、求职应聘准备工作、中职“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等教育教学资源,发动任课教师、班主任、专业教师、就业实习指导工作部门以及学生工作部门的人力资源,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平台构建活动联动、学科互动的渠道,实现学生从资料收集、计划制订、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评价的全程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案例教学,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范本案例讲授、研讨。

2.信息化教学,如自主研发专业针对性强的“虚拟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或是播放企业宣传片、学校历届毕业生就业影像,增加感性认识;或是组织拍摄职业场景图片、专业教学场景图片以及职业情景剧主题微电影,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等。

3.情境模拟教学,如召开模拟求职招聘会、模拟企业生产关系中的危机处理等。

4.游戏教学,如组织开展团队游戏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5.现场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合作企业,实地感受企业生产氛围。

6.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就业前景调查。

7.兴趣教学,如以社团为单位开展格子铺创业实践活动。

8.拓展教学,如组织学生参加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的“我爱我的专业”、“创业之星”、“我身边的诚信”主题征文比赛,“荣与辱”、“迎奥运,讲文风,树新风”主题Flash制作比赛以及“职业生活”、“生活中的美”主题摄影比赛,帮助学生在参赛中获取成功体验,增强自信,从多种渠道强化对专业的认识,实现素质拓展的目的。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联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师师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角色由主导型向伙伴型转换,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的客体向主动学习的主体转换,通过组成职业兴趣小组开展调查活动、求职应聘情境模拟、交流学生所制作的岗位序列表、召开就业前景调查汇报会等方式,提供学生彼此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团队学习,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信息反馈,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矫正。同时也加强了《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与校内外同类课程和关联课程教师间的互动,例如调查报告写作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交叉、求职应聘材料的准备和实习岗位的选择指导与班主任工作存在着交叉、对学生顶岗实习表现做出评价与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交叉等。任课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和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其他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设计互动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既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尽可能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联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和谐教育理论的融入,强调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强调教学资源的充分配置,充分体现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的情境性、交互性、和谐性和创新性。

三、注重构建作业链和评价体系,落实过程性评价

注重建立作业链和评价体系,改善了传统教学信息传递单一化的弊病。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既有任课教师对学生完成“《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职业发展阶段层级阶梯设计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作业链的书面评价,又有以“学校推荐意见”方式的班主任对学生职业规划思维养成状况的评价;既有专业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表现所做出的阶段性评价,又有任课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修改稿)(定稿)》”中的设计内容与顶岗实习表现吻合度的指导性评价;既有学生以《自荐书》、《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实习小结》所做出的自我评价,又有任课教师对一周期的互动教学活动所做出的定性评价,评价形式呈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

1.认识学习阶段,即学生在“多科联动,多元整合”作用下开展联动学习的阶段,尤其是学生运用“虚拟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虚拟教育教学软件学习结束之后,在软件引导下完成作业《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flash形式),配合就业市场调查报告、自荐表、求职应聘材料以及相关的第二课堂作品,形成了职业认知作业链,成为教师下一阶段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其中《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将成为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制订分阶段职业发展目标的蓝本。

2.实践学习阶段,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文本阶段。本着“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原则,教师根据学生上一阶段作业完成的综合情况,指导学生对所习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让学生以《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为蓝本,结合自身实际绘制《职业发展阶段层级阶梯设计图》(以下简称《职业层阶设计图》)。在《职业层阶设计图》中,纵轴代表设计者职业发展不同阶段所处的时间轴,横轴代表设计者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所制订的职业目标,柱状体内则需填写该职业发展目标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阶段一般划分为5~6个阶段,设计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发展阶段的划分进行增删。结合《职业层阶设计图》,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的写作任务,而学生所提交的“《意向岗位递进序列表》―《职业层阶设计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构成了一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作业链。此时,教师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任务完成的合作者,起咨询或指导作用,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活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下一阶段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上一阶段的作业完成结果为基础,同时学生所完成的作业链又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求职意向的重要渠道,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求职应聘指导的重要依据。

3.实习完善阶段,即学生进入顶岗实习期,根据实习岗位的职业体验修正学生个体的职业认知,进而修正个体《职业生涯规划》。鉴于《职业生涯规划》并非是纸上谈兵的知识,更应该放到实习实践当中反馈修正,因此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联动式教学应延伸至中职生的顶岗实习期。本着“实践检验、按需完善”的原则,教师对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开展追踪服务,学生向教师反馈顶岗实习情况,通过双方的信息互补评价学生所制作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与实习实践情况的匹配度,据此来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的合理性及教学效果进行初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电子邮件、电话、QQ、微信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实地考察、通讯联络等多维的课外教学方式,补充和延伸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指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初稿)》进行修改,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修改稿)》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其职业指导作用。而学生最终修改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定稿)》与其顶岗实习表现的匹配度则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作业链的最后一环,实现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体系的构建,引导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用上”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掌握职业规划能力,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彭晓玲.全程联动式课程化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李丽娟,李洁,等.专业课程联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商业经济,2012,(19).

[3]杨小英.浅议参与式教学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3,(07).

[4]贺伟.关于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化教学平台创建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06).

阶段性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创新性;社会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创新与变化,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教学上,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结合新观念和新媒介,体现创新性与社会性。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优秀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解决具体问题,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言之无物,作品俗套而雷同。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最后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通过观念的碰撞,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结合实际。

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结合实际,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自己的生活着眼,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小处入手,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实践性强,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优秀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

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都只重视设计本身,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1)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

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减小难度,或是直接放弃选题,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完美呈现。

(2)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

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

(3)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

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并制定好时间规划,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

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四个阶段,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而在选题阶段,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重视过程考核成绩,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优秀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优秀的,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通过概念先导,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整体系统的设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大舞台,2013,(11).

[2]饶简元.如何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J].大舞台,2012,(06).

阶段性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艺术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在2015届毕业设计工作中,充分研究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规律,分析了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现状和目前面临的问题,结合学院推行的“主题+项目”教学法,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强调流程管理。针对专业的特殊性,建立符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情况的毕业设计监控系统,从而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完成相关的设计工作,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运行机制

1.毕业设计项目规划。毕业设计的项目规划是指为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明确最终目标,制定短期或长期的计划安排,拟定详细策略,并确定各阶段的主要任务。管理学理论认为,项目规划是最基本、最关键的。

2.毕业设计组织配置。毕业设计的组织配置是根据已定计划,为项目确定运行行为主体、发展组织结构。组织配置包括人员的配置和资源的配置。

3.毕业设计监督机制。目前,学院安排有院、系两级督导,在此基础上安排下一级基层监督,即教研室监督。监督工作具体可分为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检查三个阶段,各阶段形成报告并将结果予以公示。

4.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是为设计实践确定直接的设计行为,判断是否按计划进行。质量控制更注重整个设计实践中的质和量,并具有直接的对照标准。

二.实践情况

1.第一阶段:前期策划。在院部毕业设计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撰写《毕业创作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毕业设计教学目标,强调毕业设计选题应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体现专业性、时代性、规范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根据专业特点,毕业作品创作的管理按照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毕业设计项目应囊括毕业作品创作、毕业实习教学、毕业展示及答辩等环节。

根据《实施细则》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情况,制定《毕业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中,对毕业设计各阶段工作的时间点、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执行人员进行了确定,分项目合理定位,责任到人。

2.第二阶段:中期管理。根据第一阶段课题申报及评阅情况,除毕业设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外,突出开展同一主题性、情境性、场景性的课题设计:以产品特点开展系列性课题设计;根据工艺特点开展成套课题设计;计划参赛比赛开展课题设计;导入企业项目开展课题设计。为更好把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记录,填写《指导记录表》并由教研室进行检查。

这一阶段工作重点是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根据《中期检查工作安排》,各专业教研室分批进行中期检查工作,采取学生汇报,中期评阅小组成员到场听取汇报并记录的方式,对毕业设计第一阶段工作进行检阅。同时,这也是针对毕业答辩进行的一次模拟。中期评阅小组填写《毕业设计中期检查表》,对毕业设计第一阶段工作的工作量、工作进度量化考核。检查结束后,将检查结果汇总通报,对不合格人员提出整改意见,并于20日后再次进行整改检查。中期检查是毕业设计流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足够重视。

3.第三阶段:后期工作。毕业答辩之前,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阅表》和《毕业手册》,对学生毕业资格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按照答辩要求及程序参加毕业答辩。答辩过程以学生自述和回答问题为主,答辩小组填写评语并给出答辩分数。答辩情况当日进行汇总通报,有违反《毕业创作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或其他原因导致答辩不合格者,于2日内提出申诉。针对申诉内容,系部及毕业创作指导小组与3日内给出裁决意见,下达裁决书,并于7日后组织二次答辩。

毕业答辩工作完成后,指导教师填写毕业答辩成绩,由毕业班指导教师、教务秘书和辅导员协同完成毕业作品的著作权、专利申报和毕业生档案工作。

阶段性教学计划范文6

这个模式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P阶段――教学准备、制定计划

该阶段是这一模式的初始阶段,基本遵循传统备课的内容,但组织方式上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学期伊始是对学年计划的高度把握,这里主要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交代给学生的;单元教学时,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上一单元教学得失,制定本单元教学计划;课课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对本类课文归纳分类,选择合适的教与学的方法策略。这是从教材教学方面讲的,同样,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说,听话教学、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可以贯穿每一堂教学,但也可以作为模块训练进行,本文认为,这一模式适用于语文教学的任何分类形式。

D阶段――教学实施、理性执行

这一阶段强调师生自我职责的明确和执行。根据既定计划,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激励学生思索,学生的内在动机在激活强化后,将主动调用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参与表征理解。这些理解可能未经概括、分析、筛选、提取,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执行阶段是学生理性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真实世界的存在,但却强调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知识只是“爪体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创造意义的结果”,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是迥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姆雷特’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与体验来建构独特的哈姆雷特,这即使建构主义的体现。

c阶段――教学合作、监督检查

合作是这一阶段的基本活动方式,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师生对话以问题为原始动力,推动教学发展,而后逐步演变为启发、讨论或辩论等形式参与合作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脑力资源,对表征后的问题深入解析探索,以求获得外显的、文字的、可以言传的理性知识。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对D阶段执行计划力度的自检自查与互检互查,同时发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随机性的问题,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计划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的互动随时捕捉学生反馈信息,对那些与计划预设中不相吻合的内容,甚至一些课堂的“偶发事件”,则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并及时纳入到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加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教师的“发现’是因为学生在最初的阶段可能未必有如此的敏感度。

A阶段――教学评价、循环上升

在某一特定的课堂教学中,这是该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师生双方的评价与反馈。如果该阶段评价反馈时发现在D、C阶段执行监督中存在遗漏与失误,学生将重新返回问题思索阶段,再度检索、提取记忆信息,对问题内容作再次理解。如果学生的问题豁然开朗,问题得到解答,则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又会产生新问题,形成新疑惑。在本循环中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将推及到下一循环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