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1

关键词:教学案例;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68-02

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判断和决策“干什么”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怎么干”的职业行为能力。

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承载着大信息量、少课时的教学矛盾,承担着大学生信息化核心基础能力的培养任务。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获取知识,知识和能力不能等同。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案例,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的结果,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信息量大、知识零散、操作性强,但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作为一门各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应用工具,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遵M如下几个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和社会需求,把企事业单位实际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制作成案例,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教学案例只有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实际应用,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程充满活力。

1.2 先进性原则

构建案例的知识和技能要舍弃过时的、失去用途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案例能反映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各种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知识点的选择上就应具有先进性,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邮件收发与管理、实时通讯等是Internet的一般应用,而FTP服务器的架构、网络U盘的使用等就是新增功能,案例设计时要灵活选择知识点,充分体现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1.3 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的常规事务和主要特点。学生通过一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具备解决相关工作事务的能力。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中重点设计文档编辑、图文混排、实用文档的制作等功能,而在电子表格中则突出数据计算、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演示文稿中主要表现幻灯片版式、设计模板、动画效果的设置功能。

1.4 服务性原则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要使学生掌握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办公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后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方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平台。

计算机基础案例应融合更多的专业知识,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教学时把通用的教学案例和专业特色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的专业选择性地学习服务职业岗位的专业案例,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教学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2.1 案例的设计方法

(1)开展社会调研、分析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3)独立职业岗位信息化能力,根据认知规律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4)根据完整思维和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分工撰写案例初稿;

(5)举行案例会议,对所写的案例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个性意见;

(6)最终确定案例编写的形式和内容。

2.2 案例的设计技巧

以案例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应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二是知识点的组织问题,应该以一个完整的职业行为过程为主线,重新串连知识和技能。

(1)内容的取舍

姜大源教授认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来解决内容的取舍问题”。

教学案例是对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的加工,必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典型工作任务所内涵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要重点突出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舍弃过时的、陈旧性的知识,补充新的技术和功能。

在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层面。基础层面是主体部分,必须保留的,并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挑战空间,提高层面的内容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内容的重构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是“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教学案例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顺序,重组课程内容。

如“制作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案例,就把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下载、文档编排、图文排版、复杂文档的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网络实时通讯等知识点按照论文书写的进程进行了序化和重组,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顺序,更突出了工作的过程性。

3 教学案例的创新

3.1 综合案例的创新设计

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课程教学往往以知识点讲授完毕为标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多呈现单一性。

而以案例为载体组织的课程内容是一种行动体系的课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通过案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案例中会有交叉和重复。教师一般会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布局。

同时,教学中必须考虑到事务的综合复杂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体现这种综合性,必须设计一类涵括学习领域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案例,既锻炼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提高学生处置复杂事务的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设置投标书文档制作案例、就可以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事务的能力。

3.2 职业化案例的创新设计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思想更强调课程的通用性,这也是本科教育典型之处,而在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同样是为职业岗位提供服务,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职业化。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分析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信息独立出来,进而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进行紧密融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汽车专业,教学时进行汽车说明书的设计和制作;建筑专业,设计制作工程造价概预算表;经济管理专业,制作会计实务报表等,可以直接实现计算机技术对职业岗位服务的功能。

4 案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案例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2)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3)设计的案例应避开感情的宣泄。应避免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到个人的情感层面上去。

(4)案例的表述语言要精练,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继续教育;办公软件;案例教学;教材建设

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新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近三十年中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社会进程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2009年7月,按教育部要求,由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完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V4.0,简称《基本要求》) 正式并出版发行[1]。

《基本要求》[2]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

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李洁(1980-),女,二级警司,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信息工程、教育管理等;周苏(1958-),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高教管理等。

2教学与实验内容的设计

针对目前大学新生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水平的现状,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依然薄弱的现象,我们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设计了旨在提高与深化的新的教学内容,也作为高起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新教材――《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案例教程》[2]。本书基于案例实验为主线开展教学,通过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和实践的实验练习,把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软件应用的更深入的概念、理论知

识与技术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教学内容和实验练习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应用的各个方面,涉及计算机基础提高、文字处理Word高级应用、电子表格Excel高级应用、演示文稿PowerPoint高级应用、绘图工具Visio、个人数据库Access、项目管理Project和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等,全书包括可供选择的18个实验、1个PowerPoint课程设计和1个课程实验总结,以帮助读者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应用与技巧,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与实验内容的分布

内容实验个数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第1节 软件基础与Windows系统管理4

第2节 搜索引擎与网站评价

第3节 计算机病毒防范

第4节 使用压缩软件WinZip和WinRAR

第2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第1节 文字效果与小报排版3

第2节 文字的艺术设计与书籍排版

第3节 论文的格式与排版

第4节 Word应用技巧与发展

第3章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第1节 Excel与网络意见调查表3

第2节 Excel图表与市场调查分析

第3节 Excel宏的录制与VBA

第4节 Excel应用技巧与发展

第4章 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第1节 PowerPoint制作的提高1

第2节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7

第5章 绘图工具Visio第1节 Visio与工程绘图1

第2节 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7

第6章 数据库软件Access第1节 Access数据库初步2

第2节 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

第3节 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

第7章 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第1节 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初步2

第2节 Project项目管理应用

第3节 Microsoft Office Project 2007

第8章 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第1节 PDF格式和Outlook应用2

第2节 Office软件的协同作业

第3节 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

第9章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实验总结1

第1章:计算机基础提高。包括软件基础与Windows系统管理、搜索引擎与网站评价、计算机病毒防范、使用压缩软件WinZip和WinRAR等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认识,学习Windows系统管理工具的使用,熟悉Windows系统工具,并由此进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通过在因特网上对一些主题和网站进行的搜索、浏览与分析,进一步熟悉网络搜索引擎,尝试分析和评价网站;熟悉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基本概念,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病毒防范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病毒防范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应用实践;理解数据压缩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压缩标准和相关技术,熟练使用压缩软件,进一步体会数据压缩技术的实现和应用方法。

第2章:文字处理Word高级应用。包括文字效果与小报排版、文字的艺术设计与书籍排版、论文的格式与排版和Word应用技巧与发展等实验。通过实验,熟练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的主要操作,改进文字处理能力,提高写作质量。掌握操作计算机化文档,特别是桌面排版的技巧,熟悉插入图片与图文混排等功能;掌握书稿排版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熟练掌握论文排版的各项操作,提高一般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增强职业技能。

第3章:电子表格Excel高级应用。包括Excel函数与网络意见调查表、Excel图表与市场调查分析、Excel宏的录制与VBA、Excel应用技巧与发展等实验。通过实验,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主要操作,掌握Excel函数的基本使用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多页制表功能、函数应用和统计图表功能;了解Excel宏的基本概念,了解Visual Basic宏。掌握Excel宏录制、运行宏和编辑宏的基本操作。

第4章:演示文稿PowerPoint高级应用。包括PowerPoint制作的提高、自选项目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7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PowerPoint多媒体设计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熟悉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应用技巧,掌握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

第5章:绘图工具Visio。包括Visio与工程绘图、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7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Visio工具软件的功能特色、安装、工作环境和基本操作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应用Visio工具绘制

软件开发图形的基本操作。

第6章:个人数据库Access。包括Access数据库初步、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了解桌面数据库软件Access的基本操作及其应用领域;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解“数据独立性”与“数据安全”的含义及其应用,区分结构化数据库和非结构化数据库,熟悉数据库检索技术及其应用,掌握桌面数据库软件Access的基本操作及其应用领域。

第7章:项目管理Project。包括项目管理Project初步、Project项目管理应用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IT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项目管理核心领域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项目管理核心领域的一般知识,熟悉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的基本操作,学会应用Project软件工具开始从事项目管理工作。

第8章: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包括PDF格式和Outlook应用、Office软件的协同作业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PDF文件格式,掌握DOC、Flash和PDF文件格式的转换和应用;熟悉Outlook的功能,掌握Outlook的基本操作;熟悉Publisher的基本功能;掌握Office软件协同工作的基本操作,例如Visio与Word、PowerPoint、Word与Excel的协同作业等。

3 “阅读与思考”内容设计

除了教学和实验内容的设计之外,我们还就每一节课为学生设计了“阅读与思考”的环节,在学习和实践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的能力,如表2所示。除了阅读,要求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并回答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简短问题和读后感,以加强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

表2“阅读与思考”的内容

章、节阅读与思考

第1章第1节 软件基础与Windows系统管理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第2节 搜索引擎与网站评价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第3节 计算机病毒防范摩尔定律

第4节 使用压缩软件WinZip和WinRARWindows之父阿尔钦功成还乡

第2章第1节 文字效果与小报排版Word之父西蒙尼――狂热的革新者

第2节 文字的艺术设计与书籍排版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

第3节 论文的格式与排版WPS―― 一个国产软件的传奇

续表

章、节阅读与思考

第3章第1节 Excel与网络意见调查表PC电子表格与商用软件之父――丹布莱克林

第2节 Excel图表与市场调查分析Google电子表格会威胁MS Office吗

第3节 Excel宏的录制与VBA一切皆IT

第4章第1节 PowerPoint制作的提高鼠标之父、人机交互大师恩格尔巴特

第5章第1节 Visio与工程绘图十大默默无闻技术之父

第6章第1节 Access数据库初步9.11事件中的摩根斯坦利证券公司

第2节 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数字化生存与人性化思考

第7章第1节 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初步做好简单的事情

第2节 Project项目管理应用向唐僧学习项目团队管理

第8章第1节 PDF格式和Outlook应用艺术学生与科学学生

第2节 Office软件的协同作业云计算带给SaaS的新机遇

4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

教学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的多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而考试是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力的量尺。考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却不能替代教学评价。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过程中,人们对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情况,其主要倾向就是以考试代替教学评价。但是,以单一考试代替教学评价,其直接后果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学过程,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学”。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提倡和鼓励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科学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

一个好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够把学生的能力、潜质等特征性的东西描述出来,并予以引导,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

教学测评的多元化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

评价活动,要求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注个性;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注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和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习不再仅仅依靠考试的成绩,还包括了对学习的态度、兴趣和行为等等的考查。一句话,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习的发展状况。

在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中,我们为课程的教学测评设计了“课程学习能力学生自我测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客观地为自己做一个能力测评。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 n×实验成绩(90%)+课程实验总结(1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在学期期末,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总结,根据自己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填写学习能力测评表,即在表3“测评结果”栏中合适的项下打“”。

表3课程学习能力测评表

关键能力评价指标测评结果备注

很好较好一般勉强较差

课程主要内容1. 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2. 熟悉本课程的全部基本概念,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3. 熟悉本课程的网络计算环境

计算机基础1. 熟悉软件和Windows基础知识

2. 熟悉网络应用与网络搜索

3. 了解信息安全与病毒防范

续表

关键能力评价指标测评结果备注

很好较好一般勉强较差

文字处理Word

电子表格Excel

演示文稿PowerPoint1. 熟悉文字处理并得到提高

2. 熟悉电子表格并得到提高

3. 熟悉演示文稿并得到提高

4. 完成PowerPoint多媒体创作

绘图工具Visio

个人数据库Access

项目管理Project1. 初步掌握Visio绘图功能

2. 初步掌握Access及其基础知识

3. 初步掌握Project及其基础知识

办公软件综合应用1. 具备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的认识

2. 了解办公软件协同作业的方法

沟通交流能力1. 能和他人有效沟通,在团队合作中表现积极

2. 能获取并反馈信息

解决问题与设计创新1. 能发现并解决一般应用问题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3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专业需求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目标

三十年来,我们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没有到开设、由点到面,从仅仅面向少数理工科开设,逐渐发展到成为非计算机专业都必须要普遍开设的必修课程,进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部学生数量的95%左右,因此面向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怎样培养他们的计算机素质,怎样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动手能力与应用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并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检索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二、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有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自己拥有电脑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网络检索能力和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而有的学生甚至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学生的计算机了解程度差别很大。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应用,我们的生活和网络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有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很熟。有的学生没有使用智能手机,在远离网络,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这些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基础差异大的情况,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单一,与专业需求结合不紧密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是办公自动化(Windows简介、计算机发展史、网络简介、Word、Powerpoint、Excel)等内容。近些年来,我们对文理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即文科、理科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所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结合有一定改善。课程设置如表1。

随计算机的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综合性大学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更趋于专业化。如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共设有3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法、经、教、史、文、理、工、管、农、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78个。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没有和学院的特点进行需求结合、更没有做到与学生专业的需求进行结合那将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状态。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与学生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才能展现它的强大生命力。

三、综合性大学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应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贴近专业的需求。如艺术、建筑、经济等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差别很大。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针对文科理科课程的不同有区别的对待,更要根据不同的各个学科以及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科专业工程性比较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较多,有些艺术类专业会比较注重多媒体图像的处理等。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该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专业需求紧密联系的课程。更加细化教学计划,更加贴近专业,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例如电子工程、物理、数学等专业中,侧重于过程控制设计、数学建模、算法分析设计等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关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过程控制。为掌握算法开发及设计、数据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软件以及交互式环境数值和计算的计算语言打下基础;对于机械、建筑、集成电路等专业侧重计算机辅助CAD、CAM、OLID、WORK等二维、三维制图等工具软件的介绍。在专业实践中将制图的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对于农学、化学、制药、生物专业侧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试验过程、结果求证的编程问题;对于经济、统计、会计等专业要侧重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的排序检索、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图表可视化等方面的教学;对于法学、哲学、管理等专业要侧重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检索、网络检索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教育、文史类的专业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多媒体、平面设计、环艺设计、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培养。

基于以上的课程设计,针对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重点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大纲。如表2。

四、采用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之后,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充实是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但要精通计算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专业需求深入了解。教师在花时间和精力做到上述要求基础上,还应该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完成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课程教学、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教学等资源。开放实验室,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积极自觉参与学习,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应用计算机为基本工具切实解决专业学习问题,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共同得到提高,取得双赢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Internet教学平台

网络的应用给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计算机的教学中操作的不足可以在Internet中得到极大的补充。本课程的网站上传相应的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满足了各专业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绝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践。因此开放实验室、开放校园网是实现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学生助课形式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需求最清楚,如何将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更能切合实际。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或实验课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有重点、有代表性地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小成果。进行示范,起到由点带面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4

关键词:微课程 高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172-01

2013年新浪微博的用户就已达5.39亿,随后各大门户网站也相继推出了搜狐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等。随着微博的广泛普及,微小说、微电影、微调查、微媒体等一系列“微”事物不断涌现出来,全民开始迎接“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表现形式,其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征,具体表现为“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因其围绕某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习题、一个现象、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案例而展开教学,因此,微课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用和学生的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创造了便捷条件。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院校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微课程的出现为这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信息素养。

1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理念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一节公开课、示范课的视频拍摄和录像,也不同于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节完整微课程的开发,包含着多个环节,既要包括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应该包含微课程的实际应用过程,只有把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程才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有其自身的规范化流程,在深入调研该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基础上,结合著名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ADDIE模型,形成了下面的微课程开发流程。该研究者认为,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2)细分知识点;

(3)分析学习者特征;

(4)微教案设计、微课件设计、微练习设计;

(5)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

(6)教学活动实施、拍摄/录制教学过程;

(8)微教学反思;

(9)形成微课程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

(10)微课程教学应用;

(11)微学习、微反馈、微教研;

(12)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

需特别说明的是,微课程选题和知识点的确定都要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程短小精悍的特点;主要针对知识点、举例、练习等环节进行讲授、演示、分析、操作、答疑等选题,建议围绕某个具体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真正做到“小而精”。

2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应用

选择“演示文稿的制作”这章中“动画效果的应用”这个知识点来说明微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1 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该微课程的对象是江苏广播电视学校2013级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一门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信息素养的实用性课程,当前高职的学生大部分从初中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更有部分地区从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因此,我们所教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机械性强,学生积极性不高,所以使用新型的教学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

通过前几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的方法,该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在幻灯片中“设置动画效果”的各种操作。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同时确立该微课程的重难点。

(3)学习评价设计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形成性评价,通过巡视课堂,观察学生操作的情况,通过询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教学结束时进行了总结性评价,即布置测试题,通过答题情况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

2.2 微视频设计

在进行微视频的制作前,首先要进行脚本设计。该文采用了录屏的方式进行制作,微视频制作者在计算机上进行各个步骤的操作,使用录播软件把屏幕上显示的操作步骤都记录下来,在后期的编辑中,把画面编辑好后,再配上解说词和标注。只有通过各个步骤环环相扣的进行,才能很好的完成微视频的制作,该微视频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

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再是简单的教授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即可,更强调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习的热情,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如果课程的设计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相应要求,所以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需求两方面从中提炼出“PPT中使用动画效果”这一教学内容,设计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微视频,能够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玉瑕.慕课能否翻转课堂[J].上海教育,2013(12):73.

[2]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6-68.

[3]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20.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5

关键词 网络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89-02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urse of Computing Applications//Chen Cuie

Abstract We have walked into a true information world with fast-grow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ternet recent years. Online cours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member of modern education family.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describ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ow to design and develop On-line course education via an online education course nam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 online education; the basis for computing applications; database

Author’s addres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610031

1 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教育能启发学习者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因此,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显得特别重要,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开发恰好满足了这一重要的需求。

2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教学虽然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它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学习提供服务,是一款教学软件,应该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支持下进行编制。网络课程又有别于传统课程,它的开放性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开发网络课程。目前关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有很多,关于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总结起来有3点。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尽可能地为每个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造与之适应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实时指导,自己建构知识主体,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风格,网络课程的设计要注重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支持学习者建构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2.2 丰富的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系统,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网络上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课程。

2.3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交互性原则

网络环境中的交互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参与认知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信息进行高度认知处理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中利用在线论坛等方式,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既缩短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3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3.1 网络课程体系结构

该网络课程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2 系统实现

该网络课程的主要开发工具是Dreamweaver 8.0结合ASP动态数据库访问技术,后台数据库为比较简单方便的Access数据库,结合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实现多媒体网络课件。

3.3 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模块是网络课程的核心部分,该模块将在PowerPoint中做好的课件成网页的形式,这样就使课件与网页能够充分的融合。在Dreamweaver中通过插入shockwave播放器实现视频教程在网页中的播放。

同时在课件下载模块,学习者还可以将网络课程中的课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这样学习者不用访问网络也可以进行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更加简洁、方便。

3.4 考试试题

该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在线测试的平台,用于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该模块采用ASP技术实现数据库的动态交互。利用JavaScript语言编写“do_it()”“show_it()”函数来实现任意选择试题的功能(框1)。

3.5 在线讨论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可分为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3个层次。对于学习者而言, 在利用网络课程学习时,是在操作交互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信息交互,而信息交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交互。信息交互主要包括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信息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和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3种类型。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互会对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起到催化剂作用。为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中提供在线讨论这个模块。在线讨论模块采用论坛的形式,给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提供交流的场所。

4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开发为学习者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习者的学习做到真正的开放与自主,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伟大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设计,做到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1):27-30.

计算机基础与设计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计与实施

随着我国信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课程的相关培养也不断得到深化,我国各个行业也需要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各个高校针对这一现状,纷纷对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以使得这些知识技能更符合时代的发展,更有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技能的提升,更加适应社会上的需要。本文采取实验的方式,区分计算机课程教改的对比方案的实施效果。授课教师带着自己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导学生,比对他们在不同的教改方案下,学生计算机技术知识掌握水平。实验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出于被动的状态。乙组,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从实践中找到计算机各项操作的技巧。乙组的教学的内容和教材都比甲组广泛,更具有时代性。

1 计算机课程教改的比对方案

(一)对比方案的实施形式―采用分组形式

为了能够更加区分计算机教改的对比方案的实施效果,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具体如下: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80名,分为两组:甲组和乙组。这两个小组的学生男女比例及计算机的掌握相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时,甲组和乙组在上课的时间一样,都为40课时,上课地点相同。但是,甲组和乙组的授课教师不一样。授课教师带着自己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导学生,这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相同的教育环境的情况,比对他们在不同的方案下,计算机的知识掌握水平。采用实验分组的方式,有利于看出教改前后效果,进而决定推行何种方案,这里运用到实验法和分层法。

(二)比对方案的具体内容

在方案的采取的方式中,专业的学生除了授课教师不一以外,其他的教学资源都一样。而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式、计算机的授课进度、不同的教科书、交作业的方式等几个方面内容。下面一个图表就是比对方案具体内容的示意图。

比对的内容 甲组 乙组

授课形式 采取以往教课方式:即老师讲授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操作。老师布置课堂或者课上作业,老师由学生提交上的作业来估量学生的掌握情况。 采取新型的教学方式:即老师首先在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探索,接着老师将学生在做任务时出现的问题加以讲解,总结,这样一来,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科书的选择 教材选择由周猛主编的教科书。 除了选择由周猛主编的教科书外,也结合郭晔主编的教科书。

交作业的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不需要提交作业。 按照老师讲授的课程的进程来提交不同的作业。

(三)比对方案学生的考试成绩

通过上述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了40课时学习任务之后,进行统一的考试,进而真正了解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下面一个图表就是学生考试的实际情况。考试的范围是相同的技术操作,试卷的分数是百分制。

图中,甲组的男生总分与女生总分都低于乙组的分数,同时,乙组平均分远远高于甲组的平均分。因此,可以得出乙组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情况远远高甲组,也说明了课程教改的可操作性。从中可以分析出原因,首先,甲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出于被动的状态,即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反观乙组,教师布置任务,由学生练习,从实践中找到计算机各项操作的技巧。同时,乙组不管是教学的内容和教材都比甲组的多,更为广泛,更具有时代性,这样一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求。

2 改比对方案的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学生入学之前,都对计算机的相关技术有所掌握。因此,学校应当结合社会的需求,通过对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从而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找我更多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甲组和乙组的对比,可知,调整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因此,学校也应该立足自己学校的实际,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学内容和教材也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不断扩充,使之具有时代性。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推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国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通过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来观察不同教学形式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实行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导学生,一组是让学生被动的学习,一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选择的教材及教授的内容也有所拓展,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选择较为有效的教学形式,进而带动学生兴趣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3 结语

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应结合社会的需求,通过对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要加大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培训力度,尤其要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力度。通过实验分组的方式,来观察甲组与乙组学生计算机技术掌握情况。经过相同的课时学习,甲组的男生总分与女生总分都低于乙组的分数,乙组平均分远远高于甲组的平均分。由此说明了课程教改的可操作性。因此,学校也应该立足实际,结合时代的需求,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真正掌握符合时代需求的知识技能,带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水平,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越,李华,周虹,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多维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3,0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