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文主义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欧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文学批评家,被认为是新人文主义美学重要创始人之一。即便白璧德未有构成系列的教育理论及特定的教育著作,但是在他全部个人著作中其均无不对其教育思想进行阐述,并体现其人文主义思想。白璧德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对那一时期美国过分实用、功力的教育展开了强烈的批判,以构建起全新的大学人文标准,达到教育切实培养人才的本质目的。文章通过阐述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时代背景及来源,介绍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对引入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的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人文主义精神
引言
欧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文学批评家,被认为是新人文主义美学重要创始人之一。即便白璧德未有构成系列的教育理论及特定的教育著作,但是在他全部个人著作中其均无不对其教育思想进行阐述,表要体现其人文主义思想。白璧德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对那一时期美国过分实用、功力的教育展开了强烈的批判,以构建起全新的大学人文标准,达到教育切实培养人才的本质目的。大学在倡导民主精神的一并,却很少有人关注大学真实需要何种民主精神。早在上个世纪,白璧德便就给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索引下,其对那一时期美国大学、学院所提倡的民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展开了强烈的批判,并深入表明了自身“唯有贯彻人文标准的民主方才属于大学真正需要的民主精神”的观点,这同时充分凸显了人文主义“均衡”、“适度”的根本原则[1]。
1.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时代背景及来源
1.1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时代背景
I.美国政治经济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中后期一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乃是美国由近代转变成现代的历史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工业不断代替农业、垄断资本主义不断代替自由资本主义。这一阶段美国逐步崛起、扩张,在其不断向海外扩张期间,扩张主义思潮一度到达人们难以想象的边界,一方面沿袭了过去扩张主义理念精髓,一方面具备着获取高盈利的经济军事扩张野心,表现出强烈的扩张性、侵略性。急速的发展同样使美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社会问题屡见不鲜,贫富差距大,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等等。
II.美国思想文化教育时代背景,十九世纪6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自内战及工业化发展对美国构成的影响出发,为了使哈佛大学转变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大学,其对哈佛大学组织结构、培养计划及课程安排等相关内容展开了果断的革新。艾略特解除了以往墨守成规的课程安排,在哈佛首先推行选修课机制,对各式各样的课程予以开设,学生们可根据自身意志进行自行选择。选修课机制的本质是在教育中倡导民主、自由精神,然而其却逐步向放任自由方向发展。出于美国物质生活改善与精神生活发展十分不协调、教育不断向放任自由方向发展的情形下,白璧德通过其著作《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强烈人们回归人文主义,他强调:在自然选择、单纯个人选择弥漫背景下,人文选择迫在眉睫。
1.2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来源
I.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来源,白璧德人文主义精神是基于对西方人文主义长时间以来详尽反思及批判性沿袭所构建的。一方面,白璧德很好的传承、连续了柏克及阿诺德的思想,白璧德批判现代性运动是对柏克反思启蒙主义的有效继承,但是其摆脱了派克强烈的宗教思想,通过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方式,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传播,以实现社会道德复兴。白璧德同时还继承了阿诺德的思想,人文主义要求的精神思想,应当属于一类身处波动情形的思想,该类思想的波澜不惊属于有所归依批判精神的实际表现。一方面,白璧德还很好的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及佛教思想,即便该部分并非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但白璧德在这些内容中摸索到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彼此印证的思想碰撞,自文化思想角度讲东西方进行有机融合[1]。
II.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乃是其大学教育观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某种程度而言,白璧德全国思想系统是基于对培根、卢梭及相关追随者的批判上所构建的。白璧德在其代表作《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提到,美国人不怀疑教育能够带来无限的好处,但同时对何种教育可创造好处并不十分明确。受生活节奏十分快速影响,人们已经变得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思考[2]。鉴于此,白璧德强调对教育观念展开全面清理,对人文主义展开情况,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展开区分。
2.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2.1白璧德人文教育观
白璧德指出,以培根代表的科学人道主义和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人道主义对美国现代主流思想所形成的影响最为明显,并涵盖不同行业领域。那么,着两方面人道主义是怎么沉浸入大学教育的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白璧德就该问题自其与自由、民族相互联系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白璧德觉得,在知识方面人类文明俨然全方位地深入对低于人类关系的研究中,而该文明不断深陷进缺乏生气、封闭呆板的专业化及一类短浅的职业主义中。白璧德指出美国教育遭受现代性极大不利影响,他批评知识过于趋向实用性、专业性以及职业性,过于关注事物外在目的而忽略了人的精神性事物等,提出大学应当借助人文教育,第一步将学生塑造成人文学者,后再进一步开展特定研究。白璧德将人文教育安放于现代大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人的道德性格、知识性格相互展开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倘若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有效性,人文所应当肩负的责任首当其冲[3]。白璧德坚信教育伟大目的是伦理的,并非完全是在于探索向外、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在于人。在白璧德对民主精神与大学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呈现的是选择与同情相互的协调。基于此,白璧德结合“中庸之道”提出选择性民主,提倡人文主义“均衡”“、适度”原则。
2.2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以造就完善人为中心
白璧德指出于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应当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务必要对其开展好人文教育。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中人文主义精神最高体现为经由人文标准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其基本特点即要自人自身出发发现完善的人,自人自身出发认识人;注重借助人类社会文明所有成果对人展开教育、熏陶。白璧德自自由教育理念中吸收养分,在对自由人智性训练该观念引导下开展理论与实践,不提倡现代大学向商业化、实用化及功利化等方向发展,指出大学要借助人文教育第一步将学生塑造为人文学者,后进行进一步的特定研究[4]。
2.3白璧德贯彻人文标准,提倡大学民主精神遵循“均衡”、“适度”原则
白璧德认为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完成该任务就务必要贯彻人文标准。倘若大学要有独立的目的,那便是大学务必要在这一量化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有质量的人才。这一理念充分凸显了大学精英教育精神。基于此,应当如何去理解大学教育观中的民主精神呢?大学教育提倡民主,并非片面、一味的对大学规模予以扩大,而应当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而大学强调的民主指的是消除学生家庭背景、等级距离,尊重学生不同属性,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大学生个体[5]。白璧德指出,大学真正需要的民主精神应当是贯彻人文标准的选择性民主。纯粹的民主将弄混个体意义上质意义与科学意义的量。由此可见,大学在传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有全力抵制自由化过度,进而抑制大学朝纯粹民主发展。白璧德对大学民主精神深入的研究彰显了其推崇“一”、“多”平衡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
2.4白璧德以模仿、想象与创新开展人文教育
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应当指引学生去搜炼古今、汲取众长,在白璧德看来,在大家典范中有着诸多典范、榜样,学生可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模仿,一步步在文明中传承优良的传统。某种意义上而言,一项伟大的发明可算是一类伟大的习俗。于此,学生在学习经典中宝贵经验期间,能够逐步调动起隶属人类共通的那一局部的道德想象。白璧德极为认可要以有想象为前提去对经典展开模仿。经对想象的有效应用,学生方可于不同属性的事物中寻求出其中的一致性,方可将过去发生的用以对如今出现的进行重新定义。就人文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而言,白璧德不倡导单纯强调自我标新立异,个体有失偏颇的创新想法,而推崇切实原创属于社会人类真理与个体鲜明属性有机融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创新应当是基于模仿、想象而构建的[6]。
2.5白璧德关注大学教师重要地位
在大学里,大学教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重要身份,鉴于此,大学教师应当明确自身文化传递者角色重要性,肩负起使命,将前人经典教授给学生。教师要对全面知识内容框架予以把握,并开展系统的计划和部署,以确保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于此,教师在知识传授期间,要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兼收,而并非单方面的灌输。但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应当对教师在教育期间主导地位进行过度削弱。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倘若过度地让学生主观去进行摸索,单凭自身一时间的感受,如此将可能造成学生价值观受缺乏历史、文化熏陶影响而面临被选择的情形。由此可见,大学教师扮演文化传递者的重要角色不可撼动[7]。
3.引入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树立相关教育理念。消除学生家庭背景、等级距离,尊重学生不同属性,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大学生个体,有效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进全面教学理念中,促进培养出有着人本思想、人文精神的人才。II.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设立相关机制。设立起不同阶段、层次有效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机制,结合专业教育实际情况,构建不同阶段、层次有效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机制;然后,对教学方式方法展开有效创新;最后,规范人文素质教育评估机制。III.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构建高素质教师团队。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构建一支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充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强化师资团队人文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塑造。在专业教学期间,教师要借助经验、智慧,充分挖掘出专业课程中的人文信息,逐步提升专业教学文化含量,真正意义上做到教书育人[8]。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索引下,其对那一时期美国大学、学院所提倡的民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展开了强烈的批判,并深入表明了自身“唯有贯彻人文标准的民主方才属于大学真正需要的民主精神”的观点。基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引入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树立相关教育理念”、“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设立相关机制”、“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构建高素质教师团队”等,促进大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作者:谢晶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张源.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内在制约”、“二元论”与“存在的三个等级”[J].国外文学,2007,(04):38-46.
[2]吴民祥.“启蒙运动”的另一种诉求——“新人文主义”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82-88.
[3]陈笑笑.大学与民主精神: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精髓[J].文教资料(上旬刊),2008,29(12):133-135.
[4]陈胤谨.人性的突围于坚守——论白璧德的“人性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5):256-257.
[5]吴民详.人文之维与“精神贵族”:欧文•白壁德大学教育思想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27(12):64-68.
[6]科里福•科布(CliffordCobb).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野看当代芙国教育的问题及启示(袁铎,王顺媚,刘璐,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60-16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外语教学;人文教育
引言
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素质、知识与能力三方面的要求,并将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置于首位。首位的意义在于其指导而非独立于其余二者,也就是说,素质的培养寓于知识的增进与能力的提高之中。在外语教学中,人文观侧重素质以及人文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工具观则侧重工具性知识与能力的增进与提高。这两种教学观并非彼此独立,正如语言的人文性蕴含于其作为工具的使用之中。那么,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该如何协调这两种教学观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外语教学观之争
工具观与人文观是两种基本的外语教学观,这两种观念实际上来源于语言的两种基本属性———工具属性与人文属性。在语言中,这两种属性是相互依存与渗透的;而在外语教学中,这两种属性要么处于对立状态,要么虽强调“兼具”“融合”,却难以有效开展。工具教学观注重的是语言学习的实用性,着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人文教学观则强调在语言学习中培养人文素质,着眼于广泛的人文知识。因此前者往往被贴上“实用”“功利”的标签,而后者则经常与“精神”“情操”“素质”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查明建(2017)认为,“无论是20世纪50—70年代的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写读译能力为中心,还是90年代后期开始的以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都着眼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功利化、实用化取向明显。”这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底蕴不足,思辨能力差,职业竞争力弱,事业发展空间狭窄,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在技术手段获得了突破,教学水平有了飞升之后,自然有许多学者开始强调人文教育观(胡文仲、孙有中2006;张西平2008;张绍杰2010;查明建2017,2018)。那么,能否将外语教育的人文观视为对工具观的超越呢?对于语言来说,其工具属性与人文属性不存在超越与被超越的关系,因此,这两种教育观也应相互融合。至于其融合方式,蔡基刚与王文斌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蔡基刚(2017)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前者统摄后者,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指通过外语学习来了解世界文化,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即用语言进行人文主义教育。而这种教育活动的本身恰恰就是语言工具的一种职能’”。也就是说,“外语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和人文教育都是语言的工具性表现”,至于“突出哪个工具功能应取决于每个学科和专业的教学目的和定位”。非英语专业应突出信息交流的工具功能,而英语专业则应突出人文教育的工具功能。王文斌(2018)也对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考察,并将“人文性”“教育性”与“培养”归为形而上之“道”的范畴,将“工具性”“教学性”与“培训”归为形而下之“器”的范畴,两者的关系为: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前者应借助于后者才能得以体现。后者是前者的外在展现,前者是后者的归宿。后者是前者的条件,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往往通过后者而起作用,二者彼此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蔡基刚与王文斌看待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的方式虽不同,但都试图将两者统合起来,这在学理层面固然优于两者对立的观点,但在实践层面不易落实,因为还需面对在特定情境中如何统合的问题。下文将针对此问题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二、外语人文教育与语言观教育
提倡外语人文教育一般出于两种目的:内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也就是实现“全人(whole-person)”的培养;外在目的旨在突出外语专业的特色,使之区别于非专业的外语教育,也就是促进外语学科的建设。为实现以上目标,目前的做法是增设人文类课程,在这类课上开展人文知识教育。《国标》规定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应开设一系列文化课程;查明建(2017)也建议开设此类课程;张中载(2003)甚至建议增设中国哲学史、美学概论、心理学概论、政治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和系列讲座。实际上,这些措施的背后贯穿的是通识教育理念,但问题是,该理念恰恰违背了将外语作为一个独立且有特色的专业建设的初衷,导致其“泛专业化”。此外,这些措施在具体实施中也面临两大困境:(1)如何在保证外语基本技能教学的前提下实现如此庞大的人文教育?(2)内容杂、涉猎浅的人文教育是否真的有效?不可否认,人文教育是外语教学之“本”,因此外语教学应强调其人文属性,但外语既然作为专业,笔者认为还须从人文回归语言本身。也就是说,外语人文教育应以语言而非泛泛地以文化为中心。以语言为中心,即围绕语言展开教学工作,也就是对语言本身进行思辨,以及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思考。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便是本文所主张的语言观教育,而这在当今外语教育中是相当缺乏的。语言观教育从语言这一独特的交流工具与人文现象出发,兼顾了外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既能体现外语学科的人文属性,又能避免其“泛专业化”。它包含如下任务:(1)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包括语言的起源、作用、语言与思维、逻辑和世界的关系等)有深刻、系统的认识;(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掌握有效学习语言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语言学习信念;(3)培养学生探寻各种语法规律、语言现象与语言事件背后的理据的能力。综上所述,语言观教育应是当今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语言观有许多种。因此,接下来要谈的问题是:究竟该培养学生哪一种语言观?
三、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培养
(一)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内涵及特征
对于究竟该培养学生哪一种语言观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应培养马克思主义语言观。那么,何为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呢?下文将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简要描述。对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研究一般包含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研究中,这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但之前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未写过专门的语言哲学著作;(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与语言哲学将语言视为本体,或将语言分析视为哲学之根本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然而,这不足以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就没有语言哲学的成分,或从中不能发展出某种语言哲学。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更能从中发展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哲学。要归纳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内涵与特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马克思与恩格斯本人对语言的论述,这类论述较集中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也散见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资本论》《神圣家族》《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文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语言》(卫志强2015)一书全面收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语言的论述,该书逾30万字,足见马克思等人对语言问题的兴趣与重视。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后人对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归纳、继承与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巴赫金(MikhailBakhtin)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与勒塞赫克勒(Jean-JacquesLecercle)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这两部著作。《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出版时署名为沃洛希诺夫(V.N.Voloshinov),该书的作者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般肯定巴赫金至少参与了该书的写作,且认为该书总体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张冰2013)。勒塞赫克勒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是21世纪的一部里程碑作品,它比《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更系统、清晰地建构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比较两部著作的观点,不难发现两者存在共通之处。前者“批判了当时两个完全相对的语言哲学流派———以洪堡开其端绪的‘个人主义的主观主义’和以索绪尔及其‘日内瓦学派’为代表的‘抽象的客观主义’”(萧净宇2007:53);后者亦批判了索绪尔的“内部语言学”与静态、共时的语言观,此外还批判了乔姆斯基的自然主义语言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通过上述批判,两部著作皆主张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的语言观,这正是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言观相契合的。因此,笔者试将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定义为: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以语言批判为精神与方法的,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其特点为实践性、历史性、唯物性、社会性与批判性。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意义
从微观(即教学实践)层面而言,树立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学习观,并坚定其学习信念。目前外语教育中缺乏对语言本身进行哲学思辨的教育(即语言观的培养),而语言观的培养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本质的深刻认识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能够为各种语言与语法现象找到理据。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因其具有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较之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观与索绪尔的静态、共时的语言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明白语言知识更有赖于后天的建构,它寓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之中。从中观(即教学方法)层面而言,树立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有助于调和外语教学的工具观与人文观。如上所言,这两种教学观各有利弊:工具观强调基本技能却忽视人文教育,人文观则相反,但目前的实施方法(基本上是开设各式各样人文类课程)则易导致外语专业的“泛专业化”。那么,如何调和这两种教育观呢?笔者认为,既要将人文性落实到工具性,又要在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这样既能避免外语教学空谈人文而走向泛专业化,又能避免其拘泥于技能培训而丧失教育的“道”性。因此,需要回归语言,从语言本身蕴含的工具与人文特性出发来融合并实现外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育,这也是本文提倡的语言观教育。进一步说,本文提倡的是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教育,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较之其他语言观更能体现与协调语言的工具与人文双重属性(洪堡的语言观偏向人文性,而索绪尔与乔姆斯基则排斥语言的人文性)。从宏观(即意识形态)层面而言,树立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教育贯彻了该讲话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能力,从解决专业问题做起,进而解决世界与时代的课题,让学生从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培养途径
依据《国标》提出的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三方面培养的要求,以及《国标》规定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课程设置,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培养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针对性的方式(即开设专门的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二是渗透性的方式(即与原有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相促进)。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途径:1.开设专门讲授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编写相关教材。课程内容主要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为视角阐释语言的本质(包括语言的起源、作用、语言与思维、逻辑和世界的关系等),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与学习观。因此,该课程宜在大学一年级开设。2.对语言学、语法学及大类招生院校开设的外语类专业导学等课程进行改革,旨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反思与阐释种种语言现象与语法规则。具体而言,导学课侧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外语专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语言学课侧重从理论上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质的理解;语法课侧重阐释种种语用与语法规则的形成机制与相互联系。3.对阅读类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方案为:将授课材料适当偏重于围绕语言的各类文本,如科技文献阅读可选择一些语言科学、计算机语言学、医学语言学领域的文本;其他领域的阅读也可适当选择一些以语言出发看待各种社会或文化现象的文本,如关于网络语言、语言政策、语言产业、社会与政治上的语言冲突等内容的文本。这样既能够让外语人文教育找到语言的落脚点,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实践与社会特性。
四、结束语
周星明确指出只有通过整体教育(holisticeducation),即在注重智力开发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才能调动和发挥他们的全部潜能,让语言学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3]杨晓春着重阐述教学改革应完善人文教育模式,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人感情、认知需要及个性化知识结构形成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4]
一、人文主义是医学院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医学专业本身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专业知识的学习若没有人文精神作为基础,只会沦为工具化的陷阱,丧失为人类谋福祉的意义,媒体常报道有些技术过硬的从医人员面对判断选择时,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失衡,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带来的社会危害极大。随着人口老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要求人们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去探讨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医学院校中学生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精细庞大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耗去医学生大量时间,还要分配部分时间做临床实习,他们少有时间去学习一些人文科目,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差的现状;另一方面在一些医学院校相关人文素养的科目不受重视,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授课效果不好,考核形式非人性化,学生就是为了通过考试,只通过脑海没有触及心灵的学习也不会用于未来的工作指导。医学的人文性体现在以人为本、生命神圣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为病人治疗时关注病人的感受、尊严和价值,不可因为长久的职业倦怠而对病人的痛苦麻木迟钝,失去了在诊疗过程中应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同情心。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医学院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应贯彻医学生大学阶段的始终。
二、人文主义在医药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医药院校英语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凸显其人文功能。
(一)语言教学本身强化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讲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药、手术刀和语言。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的落后往往导致医疗处理能力总体水平的下降。一名医生即使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但缺乏沟通交流能力,也不能很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1987年英国医学会已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2008年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文件中尤其提到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由此见可医生良好的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医学生在后期阶段临床实习中的真实医患沟通场景,与英语教师在视听说环节提供的角色扮演、情景对话有相当大的重合度,参看一则医学生的个案学习:学习目标:在学习本教材的个案问题后,学生应知道下列重点:第一,沟通过程中认知、确认对方与同理心的技巧:Confirmingresponses,Discon-firmingresponses;第二,如何安慰及面对因家属、朋友过世或遭逢重大灾变而极度伤痛之亲友的原则:Non-verbalMessages,CommentstoAvoid.HelpfulPhrases:Iknowthisisverypainfulforyou.I’msosorryforyourloss(inclusive,ratherthanpitying).It’sharderthanmostpeoplethink.It’sokaytobeangrywithGod.Itmustbehardtoaccept.Iknowyouarefeelingtotallyoverwhelmedrightnow.I’dgiveanythingtobeabletomakeitbetterforyou,butIknowIcan’t.通过比较发现医学生的个案学习目标与英文口语交流技巧的学习目标(LearningObjectives)是一致的,都含有一些情绪疏导与处理的主题,比如如何表达同情与安慰、消除疑虑与恐惧等。教师可通过不断的语言强化练习帮助学生多多揣摩基本交流技巧和策略完成某一特定的交流工作,比如采用一定的提问技巧来获取有用的医疗信息,引导患者将内心感受和想法及时准确地告知医生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使语言学习与医学生的角色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得以完善。
(二)融入医学的英语教学完善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
医学领域中的重大事件与发明创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对人类生活模式、健康观念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医学本身关注的问题很多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热门问题,带有很强的思辨特点,比如躺在ICU病房中插着各种仪器的奄奄一息的老年病人是否需要有意延长生命;稀有的医疗资源该怎样进行有效分配以谋求最大福祉;在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医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如何平衡等等,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口语辩论或写作活动,利用这些医学课程本身固有的资源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人文的维度加之医学的专业背景讨论,语言与思想俱在的训练会帮助医学生完善思维,以便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
(三)融入医学的英语教学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关键词】人文教育;住院医师;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升华医学灵魂,只有医师把关爱病人、尊重生命当成执业信念时,才会尽一切努力医治病痛、使诊疗服务尽善尽美。人文关怀完善医学角色,它克服医学技术对人性的冷漠,发挥其从社会、心理、行为诸方面消除疾病,增进健康的积极作用。人文关怀维护医疗形象,一位医学大家必定是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一个知名医疗机构必定会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项医疗活动中。
一、医疗活动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一名优秀的医师不仅应该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敬畏生命、关爱患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能够在临床工作中落实和践行人文精神。而在某次学术论坛上,钟南山院士曾说:“当前已经到了医学人文沦落的境地,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格外重要!”他认为与国外相比,我国当前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是欠缺的。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者意识到了并不断强调医学人文的回归和临床践行:近十年,以“医学人文”为主题的各类文献超过两千篇;2013年7月,在“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的研讨会上,郎景和、钟南山、吴孟超等8位院士和凌峰等4位知名专家联合签署并了《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医学高校不断增设人文教育课程、各大医院也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关怀活动。
二、人文关怀的核心与本质
如今要求重塑人文精神,首先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敬畏生命。恰如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女士所言:“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这就是说医学不能简单地被当作一门技术,医生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给予患者一个解答,更要在这个过程中考虑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个体在此过程中有何体验和感想。医学的目的是医病更要医人、医心,要重视培养医患沟通的基本能力,对于病人的痛苦具有敏感度和同等心理的专业素养。
三、青年住院医师特点
青年医学人才是中国未来医学良性发展和保持先进的最强动力,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医院,都越来越重视对青年医学人才的培养,而临床住院医师是青年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医师队伍中最庞大、直接接触患者时间最多、处理日常医疗事物最细致的一个群体。
四、对住院医师人文教育的方法
(一)人文教育要贯彻始终。当他踏入医学殿堂——即迈入高等医学院校接受专业医学教育开始,人文教育便要如影随形;当他结束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进入医院开始实习时,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让实习生感受到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当他作为一名住院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时,要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人文教育;当他正式踏上工作岗位独立开展医疗活动时,高尚的医德和人文情怀要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二)人文教育应多元化。在学校期间,可以通过专业课、选修课等方式帮助医学生逐渐树立起人文关怀的概念。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会邀请附属医院的教授级专家给学生上课,这些“老师”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他们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也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在课上结合实际案例既可以巩固理论的学习,又能让学生对进入临床有个大概预见和心理准备。在实习期间,首先严格把握好带教老师的人选:既要注重技术也要重视医德。如果说学校的是理论基础,那么实习期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则关系到实习生的成长方向。不光要实习生参与常规诊疗活动,也要积极安排他们观摩医患谈话、医疗纠纷处理。其次将人文教育成果体现在中期教学检查和出科考核中,使医学生初步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和精神,意识到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不但要看到病,也要看到生病的人。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从科室层面一方面可以实行导师制,言传身教,既教导工作行为、又引导住院医树立关爱病人、尊重生命、重视人权的观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科室特色,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和座谈会,并结合专题讲座,融入以小组为单位、以纠正问题为导向的个案讨论,所有学习素材来自于临床医疗和基础研究的实践,选择典型事例开发思维、分组辩论、经验共享、吸取教训、扬长避短。(三)人文关怀终要付诸实践。人文关怀不能只是抽象地呼吁、空洞地纸上谈兵,而必须要融入各项医学实践活动。首先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缺失的危害,尊重与敬畏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才能真诚帮助和抚慰,到达治愈的效果。其次住院医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人文关怀:认真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治疗的同时尽量减少副作用、不滥用大检查大处方、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认真做好告知和沟通、尊重病人选择、倾听病人述求。
五、总结
我们今天不断强调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丝毫不是轻视医学技术的作用,相反是为了更好辅助医学活动的开展。当人们更多地关注医疗改革的成败、社会制度的利弊时,如果年轻的住院医师能脚踏实地的践行对医学的信仰、对人性的坚守、对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事业的热情,那么,才能更完美地成长,医学才会更好地发展,医患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郑?,李慧.论医学人文与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2,33(8):38-39.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人文教育;效果观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治疗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满足患者的要求是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人文关怀逐渐应用于医学教育培训中,而研究证实,提高医师的人文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因此人文精神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各领域研究者极大的关注[2]。建设和谐的人文精神环境的呼声也与日俱增。本文着重就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化实施人文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详情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进行轮转的住院医师,随机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规范化培养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文教育。本研究征得医师及患者的同意,且研究过程中无中途退出者。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2~25岁,平均年龄(23.28±2.88)岁,本科30例,硕士2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26岁,平均年龄(23.97±2.81)岁,本科34例,硕士16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住院医师接受常规的规范化培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住院医师的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优良医德医风的培养、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首先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教育培训,先针对提高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普及,让住院医师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便日后能够积极配合相关培训工作,邀请相关的专业、专家开展讲座,重点讲述基本的法律知识、人性化且专业的服务态度、医疗工作的处理能力等;其次结合模拟医疗情景、实际案例培养住院医师的人文技能,针对医患纠纷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针对性培养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尤其心理沟通能力,提高住院医师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培样医生的通理心、同情心及敏感性,能够让住院医师能够迅速在短时间明确患者的实际需求,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注意言辞,注意照顾患者的心理和心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配合度;最后医院要注意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可以在院内贴好相关标语,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培训,与住院医师进行交流沟通,让住院医院潜移默化学习到相关的精神,同时呼吁水平较高的住院医师充分发挥其积极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发挥教育作用,鼓励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住院医师能够充分理解患者所思所想,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1.3效果观察及分析
通过3个月人文教育培养,以两组医生医疗救治的满意率、住院医师自我人文素养评分和医疗纠纷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上述相关指标。1.3.1医疗救治满意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住院期间对每位住院医师的医疗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一般三个级别。1.3.2自我人文素养评分。采用自我评价方法,包括服务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每项分值分为0~100分。1.3.3医疗纠纷。通过对医生进行跟踪随访,统计医生住院医师培训期间的医患纠纷发生率。1.4统计学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的分析,以(n,%)和(x-±s)分别表示计数数据和计量资料,同时分别进行χ2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生医疗救治的满意率
研究组住院医师医疗救治的满意率为100%,对照组为86%。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住院医师自我人文素养评分
研究组住院医师自我人文素养评分(服务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每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医疗纠纷发生率的比较
在医生住院医师培训期间进行跟踪随访,研究组和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分别为0%(0/50)、20%(10/5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有意义。
3讨论
本研究实验数据发现研究组住院医师医疗救治的满意率为100%,对照组为86%,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证实通过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医生医疗救治满意度,使得患者对于医疗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医疗服务态度的满意率均明显提高[3]。同样有研究指出通过人文教育可以让医生对医患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形成自由、独立、仁爱的医学人文信条[4]。本文还发现研究组住院医师自我人文素养评分(服务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每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通过人文教育住院医师本身人文素养、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的处理能力等均得到稳步提升[5];从长远角度分析,人文教育的培养十分有利于医患和谐关系的发展,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更加人性化、科学专业的服务[6],从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总而言之,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中实施人文教育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有利于整体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医疗的整体发展、医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及患者病情的恢复均具有重要的正性意义。此外本文还发现在医生住院医师培训期间进行跟踪随访,研究组和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分别为0%、6%,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提示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可以让医生把患者看成有尊严、自由、情感的人,是一种需要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从而让医生和患者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综上所述,加强对住院医师的人文教育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医院的自身竞争力、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此方面我国的整体发展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学习国内先进经验[8],国家政府及医院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大力鼓励人文教育推广,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规范化培养的内容,提高住院医师的整体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9):80-83.
[2]唐志晗,张新华,游咏.“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人文教育强化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5,27.
[3]侯丕宇,王静.综合医院医生职业疲劳及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9):117-118.
[4]陈晓云,朱忆莲,刘蕾,等.中医师承教学模式对医生人文伦理思想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3):391-394.
[5]权丽丽,朱传波,宋阿娟,等.安徽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模式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1):3-4.
[6]李雁,施秉银,刘昌,等.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2):59-62.
[7]金光辉,陈超,王文季,等.北京市城区全科医生工作内容的非参与观察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8,31(2):8-10.
首先让他们树立小学生意识,作为一名小学生必须知道小学生活与幼儿园、学前班生活的不同之处。做到按时上课、下课,有病有事要跟老师请假。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做好自己每天的值日。其次是上课的习惯,听到铃声响了要迅速回座位坐好,上课时要做端正,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不能做小动作,不能讲话。一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很多要求必须落到实处,这样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他们才会逐渐养成习惯。再次是下课时的习惯,下课了先去厕所再玩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能玩危险游戏,更不能打骂同学。最后是学习的习惯,在这里为什么把学习习惯放在最后呢?因为一年级的知识是比较简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有些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反而其他行为习惯显得至关重要。一旦孩子们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后,那么学习也就不再是难事。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孩子们,必须按时完成作业,让他们认识到:写作业是“你”份内的事,是“你”应该做的,学习是给自己学的,不是为了任何人。
二、制定合理的班级班规,内容要具体。
比如我制定了: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卫生区、校园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坚持讲普通话,说话文明,学会用“对不起”“请”“不好意思”“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不讲粗话、脏话;做操或者升国旗排队时要快、静、齐;不经别人允许不拿别人东西。内容越具体他们才更明确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长此以往良好的班风班纪就形成了。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一碗水端平”。
三、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班主任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校讯通、班级QQ群、电话、面谈等方式,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总之就是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学校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在校时间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时候是在家里的,教师看到的孩子们只是他们在学校的片面表现。另外,父母的教育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只有班主任与家长保持沟通,架起心灵的桥梁,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性格以及受父母影响的程度,从而使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四、重视赏识教育。
一年级的孩子自尊心很强,都喜欢被表扬。成人也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批评,更何况是内心脆弱的孩子们呢?在教学管理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孩子们其实是很容易“哄”的。比如上课时,有同学听课很认真,我就会说“赵子怡,你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孩子”其他孩子就迅速效仿这个孩子,听得很专注。相反,某同学做小动作,我就会说“李佳琪,你坐的真端正”,其他孩子一听老师表扬别人了,立马就坐的比之前端正;某同学字写的不认真,我就会说“杨宜健,你今天的字写得真漂亮”,其他孩子听见后马上把自己写得不漂亮的字擦掉后重新写。由此我便常常利用孩子们喜欢被表扬的心理,真诚的赞美做得好的孩子,不仅肯定了德行优秀的孩子,也促使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们改掉自己的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只夸奖,不批评可以吗?”当然不是,适当的批评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或者是有自负心里的优秀者,在这里只能说赏识教育所占的比例举足轻重。
五、结语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精神;思想政治
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指出,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可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新途径,尤其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这一教学理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以往来看,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力度不够,更加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很多医学生出现专业技术过硬,基本素质较低的现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医学进一步发展[1]。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应当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后续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人文精神是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坚强支撑的后盾,只有提高人文素质,才能使其成为新时期下合格的医疗从业工作者。
一、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核心建设任务,在高校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长久以来的教育方针,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则。单纯从医学院教学来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医学生作为未来居民健康的守护神,若在学习阶段缺乏政治方向、道德规范及思想意识的引导,将无法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于未来我国的医生团队而言,应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层次。
(二)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对学生培养时应当立足未来社会发展,使之成为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医学属于仁学,它的研究对象为直接的人,因此对于医学而言,极其讲求人文色彩,也正是基于此,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教育工作中得到更高的重视[2]。反观医学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医学专业知识教授,也应当从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人格修养,变相地提高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互结合,确保知识与素质能力得以统一。长此以往,在加强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培养时,这些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扭转学生的思想道德,直击灵魂,并使其终身受益。在后续逐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进行探索时,可以将两者融为一个整体,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在未来的学习中全面发展。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社会中,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常见问题,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不可忽视。在解决时应当从源头抓起。在医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通过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使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医疗行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建设,让这些内化成为他们自觉自愿遵守的信念[3]。后续的临床工作中,可以本着以患者为核心的基本思想,让他们从观念到行为均富有鲜明的医学人文精神,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尚品德,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如影随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
二、医学教育人文精神构筑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生个人因素
不可否认,当前很多医学生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过分强调唯医术论,同时个别学生受到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致使他们“重功利而轻素质,重知识而轻精神”,直接表现在医学生教育中,很多学生对于人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并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很多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时的热情也会降低。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很多医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建设的认识较低,在他们看来学不学这些课程,对于自身毕业并无太大意义,忽略了课程对于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二)学习负担重
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学习,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学业压力大,因此心理负担严重,这就让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医学知识期间,如果将一部分时间挪用为人文课程的学习,将会占用自己专业课程学习的宝贵时间,所以两者间存在一定矛盾[4]。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课堂在学习初期,并不能立即为他们回报实际效果。反观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无论理论还是临床实践,往往具有连续性特征,且理论均能够在短期内付诸实施。再者,很多医学院校对于学生专业课成绩的要求极高,通常在考核过程中往往也只看重学生的专业课能力,而对人文素养的评价一笔带过,重视度较低。
(三)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各大医学院校对于设备、设施以及科研方面的投入,均远超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人文社科或医学专业的兼职教师,他们中要么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要么缺乏医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来总结教学经验,往往面临的现状是: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地传授基本概念,很难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更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所以课程缺乏针对性,很难吸引学生。可见,在医学院校中,师资力量薄弱成为阻碍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绊脚石。在进入实习阶段时,带教老师几乎只注重临床知识的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往往只走形式。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很多医学院校对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全程性,除此之外教学方式也不能与时俱进。诸如医学院校对于人文教育的实现,往往通过老师“填塞式”教育使学生被动掌握,几乎很少提供人文实践的机会,所以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削减。而且在人文素质课程中,大多以基础人文课居多,例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医学史等,而应用型人文课程极其匮乏[4]。像为数不多的医患沟通等课程,是以老师在课堂教授案例为主。但众所周知,对人文知识的累积绝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临床实践,让他们有更加深刻的自身体会,这样方能将实践与知识相融合,未来在出现问题时,处理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医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确立人文教育的思想观念
在人文精神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做的改变是扭转以往常规的教育理念,从意识上进行一次更加深入的改革。像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分离,两者间可以说几乎没有交集。早在20世纪,我国的思想教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大众对于教育的问题开始进行更加深刻的思索和检讨,就此而形成的诸多看法和观点便是教育观念,在后续也成为教育的核心所在。现代医学教育中,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具备医学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开展相匹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人文教育使学生拥有更加优秀的品质,这其中便包含创造能力,同时也包含诸多发散性的人文思维,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展现医风医德的重要基础。若只注重医学技术和知识的传授,难以完成医学本质的使命,因此在现今的医学教育中,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扭转轻素质、重技术的局面。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在当前教学中,应当尝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下,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获取变为主动探索,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之能够在保存个性的前提下获得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贯穿临床教学
医学生的职责为拯救生命,确保一方健康。在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临床实践必不可少,但是在后续的教学转变中,应当将医学、人文同时融入临床实践中,以此来检验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从见习到实习再到规培,缺一不可。尤其在实习初期,通过与患者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另一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患者予以最大关怀。通过伦理查房,践行职业精神,这些都是医学生在临床的初期阶段必须培养的人文精神,对于未来而言,将会影响其对患者的态度。医学是一门具备人文精神的学科,且随着当前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医学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后续的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思想培养,这样方能适应后续的社会发展,也能符合医学自身的学科发展需求。可以说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一旦缺乏人文精神的支撑,其服务宗旨便会发生质的改变,而且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无法相互替代,二者只能协同发展,方能使医学发挥“除人类之疾病,助健康之完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冰玉,王水泉,贾龙,等.以遗体捐献为主的医学人文教育在乡村医师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解剖学杂志,2020(2):175-176.
[2]侯艳丽.论课程思政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实施路径[J].健康必读,2020(5):294,296.
[3]贾雪妍,段丽丽,常星,等.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4):293-296.
【关键词】病理学;人文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医患沟通;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并逐渐向科学化、技术化和市场化变革,也带动了医学教育的转变,教师和学生们更热衷于对医学诊疗方法和疾病发病机理的探索,却忽视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常常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恶性伤医事件不断发生,医患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1]。我们认为,加强在校医学生、临床医生的人文教育和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对改善和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至关重要[2]。病理科长期以来作为医疗工作的幕后工作者,对年轻病理医师的培养也只是着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随着近年来,因病理检查引发的医疗纠纷和医疗诉讼逐渐增加,我们渐渐意识到医学人文教育也是病理科医师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普遍存在不足
在以往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利用各类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诊疗技术,但对医学相关的人文教育往往重视程度不够[3-4]。医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仅限于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辅修课程,导致学生在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前,医学人文教育普遍不足或与临床实际脱节[4-5]。幸运的是国家领导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当前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医学教育课程需要进行改革,应着重于在培养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加强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以适应现代医学人才的需求,这也突显出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6-7]。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培制度的指导意见》中也有对规培医师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却常常忽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人文的弱化常常导致规培医师在实际工作中不会与临床医师和患者交流和沟通,容易引起医生之间和医患之间的矛盾。通过人文精神培养能让规培医师从进入医疗学习和工作开始就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客观和理智的分析和缓解医患矛盾,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病理学规培医师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对他们以后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技能、工作习惯和医德医风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病理学规培医师也是一样,因此必须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培养他们病理诊断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很多年以来,病理学规培医师在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工作做的还很不够。原因可能是由于相比于其他临床科室,病理科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只是临床的辅助科室,也很少产生医患矛盾。因此,在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病理学专业课程及技能培训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医学人文教育无论是在教学还是考核中经常被忽视。在实际工作中,病理诊断不仅需要对镜下图像的进行识别,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检查,病理医生也常需要与临床医生及患者沟通和接触。由于当前医疗环境的影响及人文素养的不足,有些病理医生很少与临床医生及患者交流,造成病理报告的误诊、漏诊率较高。有些病理医生在面对患者的咨询时态度生硬,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还有些病理医师在面临医疗纠纷事件时,情绪紧张,沟通技巧欠缺,处理方法不得当,造成患者的误解。另外,当病理医师在与患者沟通做进一步检查以及补缴费用时,常常会遭遇患者的反感、不理解,这时常常需要运用一些沟通技巧,耐心解释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争取患者信任和理解。综上所述,与临床医生和患者建立良好交流和沟通对病理医师的工作和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病理规培医师的教学中,除对病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之外,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病理科规培医师人文教育的内容
现代医学要求医生要从社会、心理、生物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处理疾病问题。“专业操作和人文医学职业技能”是一名合格医师需要掌握的两大基本技能。人文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化和人性化的服务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科学的价值观、法律基本知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8]。医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均或多或少包含人文精神。因此,近年来我科也非常重视对本科医师和规培医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在住院医师的规培教学中,不断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住院医师规培体系中,除了加强规培医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外,还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
3.1培养高度的责任心,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病理诊断是医学诊断的“金标准”,病理诊断对临床的诊疗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病理诊断报告在医疗实践中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应,所以病理医生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9-10]。在日常工作中我科会加强规培医师对病理诊断工作重要性的培养,让他们真正意识到病理诊断对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利益,对待病理诊断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其他大型综合性医院一样,我科也采取主治医师一对二带教规培医师的方式进行培养学习。科主任要求带教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工作中要时刻“以患者为中心”,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在对规培医师的教学中,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渗透,传授“医者仁心”的理念。我们鼓励规培医师多与患者沟通,多与临床医生交流,切身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逐渐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品质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2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
有学者认为医疗过程既是一种以医疗为中心、以维护患者健康为目的诊疗活动,而且还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对年轻医师的基础医疗能力的培训,所以病理规培医师普遍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以及对疾病的理解不自信,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经常有担心、焦虑和紧张等心理压力。因此,培养病理规培医师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保证医患关系顺畅的一个很重要环节。我们会在以下方面加强规培医师的训练:
3.2.1沟通前要学会整理思路,换位思考规培带教医师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指导规培医师如何与临床医生和患者沟通。规培医师在与临床医生沟通时,我们要求规培医师沟通前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思路,预先做心理准备;以病例的肉眼和镜下特征为指引,查阅相关文献,做知识准备;了解该病例临床资料,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在与临床医生交流时,才能言之有据,避免出现漏诊、误诊。碰到自己没有把握的病例时,要请规培带教老师给予帮助,让他们讲解需要沟通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帮助整理思路,增强自己的信心。如果还有困难,可以与带教老师一起同临床医生沟通,倾听、学习带教老师的沟通技巧,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规培医师在与患者沟通时,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充分理解患者焦虑的心情,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尤其是对恶性肿瘤的病理报告进行解读时,一定要关注患者的情绪,体会患者内心的伤痛和不安。在当面解读病理报告时,遇到患者提出的疑难问题,或者患者和家属对报告解读不满意的情况下,一定要请带教老师出面解释。当患者对病理诊断不够及时或不够准确表示不满时,要理解患者的心情,切忌态度生硬和冷漠,语言一定要温馨和蔼,并耐心解释病理诊断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
3.2.2沟通时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规培医师在询问病史和检查时,会遇到患者讲一些跟目前疾病无关的病史,说一些无关的内容,从而耽误有限的时间。这种情况,常常会让规培医师不知道该怎么办。带教老师会示范如何简单询问疾病发展过程、发病部位以及诊疗经过等。要求规培医师学习在沟通时,如何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知道病理诊断需要补充哪些临床资料和检查,如何从患者的叙述中获得有用的资料。在患者说到与疾病无关情况时,如何适时温和中断,把话题引回主题,提高沟通效率。当然与患者的高效沟通还需要临床知识的不断积累和长期的沟通训练,所以规培医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有意识的沟通锻炼。另外,我科还要求带教医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去培训和指导规培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做到言传身教。
3.3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随着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医疗行为均需在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下进行,但规培医师医学法律法规知识薄弱,意识不强,在对疾病理解不清的情况下给患者进行不完善或错误的解释,有时候会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容易在与患者沟通中留下隐患[11]。因此,规培医师提高医学法律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我科每年都会邀请学校的法律专家给规培医师上一堂法律知识的培训课,给他们讲授病理诊断的相关法律责任和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让规培医师在进入培训时,就要有法律意识。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观念,才能与患者沟通时做到言之有据,“不乱讲,不胡说”。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有助于增强规培医师在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4病理科规培医师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
医学人文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律等多知识领域,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只能借助多种途径和教学方法使得病理规培医师对医学人文精神有一些基本了解。我科以及省、市医学会每年都会特邀医学法律和伦理方面的专家做专题报告,规培医师必须参加,学习医学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我们医院教学部门也经常邀请人文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定期为规培医师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帮助规培医师提高医学人文知识。我们在规培医师教学中会通过PBL教学,将法律、伦理、医学人文和医患沟通技巧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提出和发现问题,促使规培医师深入思考和讨论,以达到深入了解医学人文精神和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还通过CBL教学,在临床病例的基础上,让规培医师根据自己已掌握的人文知识和沟通技巧,分别阐述自己的解决方案,带教老师会有目的引导规培医师,面对在模拟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并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法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
5病理科规培医师医学人文教育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