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日常生活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目的:探讨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对患者家属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知识测评,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进行测评。结果:健康教育一个月后,家属健康知识答错项目远远低于入院时(P<0.0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远远低于入院时(P<0.05);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入院时(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疾病健康教育管理;缺血性脑卒中;家属
脑卒中属于常见病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甚至还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而缺血性脑卒中占据脑卒中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需要注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1]。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家属对脑卒中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本次选取了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要求,并没有严重内分泌、代谢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肺功能不全等疾病。所有患者家属均愿意主动参与培训和知识评估,每例患者选择一名家属,共60名家属。
1.2干预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①成立疾病管理小组,疾病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卒中中心主任、护士长、医疗组长和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②建立疾病管理健康宣教方案,缺血性脑卒中专职医师、康复医师及疾病管理时联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护理的内容宣教,首先向患者及家属简单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概念、发病原因,容易对该病情产生威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其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预警信号发生后的现场急救方式及检查注意事项。③建立患者疾病管理档案,疾病管理小组成员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评分等,并结合患者检查结果,明确患者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1.3效果评价:
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评价,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高危人群、常规检查、健康生活方式等,共100个选项,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健康教育一个月后家属健康知识错误率;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健康教育一个月的生活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大小便、穿衣、步行等,神经功能包含意识水平、凝视、面谈、共济失调、忽视症等。
1.4统计学方法: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本研究的数据均输入到SPSS20.0软件中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家属健康知识评估:
对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一个月后,家属健康知识错误项比患者入院前差距具有显著性(P<0.05)。
2.2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评分:
比较患者入院时和健康教育一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教育一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远远高于入院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教育一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显著性(P05)。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如今疾病管理的应用比较广泛,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管理中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3]。医院通过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患者家属能够在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能够继续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士长及护理人员则主要做好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健康管理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医疗组长则主要进行患者及家属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评估和调查,并嘱托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4]。随后医护人员需要嘱托患者及家属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及家庭护理的方法。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让患者及家属学会日常生活康复训练方法及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医院最好每个月举行一次缺血性脑卒中病友会,患者出院后也需要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疾病管理师还需要最好电话回访功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指导,如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指导,现场急救指导等[5]。本次研究数据可知,患者及家属在自主接受健康教育管理,家属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知识的掌握远远高于患者入院时,这表明家属能够更加全面的进行患者健康指导。健康教育一个月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均得到优化,这表明疾病健康教育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绿萍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袁赛霞,郑佩君.出院随访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4,03(20):287-288.
[2]顾巧华,王艳.实施疾病健康教育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4,12(19):74-76.
[3]顾巧华,王艳.家属同步疾病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2(09):3-5.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运动能力;生活能力;优质护理
随着医学进步和民众健康意识提升,人们对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需强化临床护理管理。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多数患者预后不佳,治疗中需进行科学干预,减少偏瘫等后遗症,降低对生活的影响。临床学者认为在脑梗死治疗中进行有效护理,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功能[1]。部分研究认为,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运动和生活功能[2]。基于此,本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7月-2018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常规组,将2018年3-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纳入标准:满足脑梗死诊断标准;可正常沟通交流。排除标准:昏迷患者;中途退出研究;合并精神疾病。常规组男女比例25∶20;年龄51~85岁,平均(65.6±6.2)岁;治疗时间14~25d,平均(19.8±2.5)d。试验组男女比例24∶21;年龄51~85岁,平均(65.7±6.3)岁;治疗时间14~25d,平均(19.3±2.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根据医生的方案进行用药。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整洁、安静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充分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引导患者尽快熟悉环境,介绍医务人员。基础护理中应坚持三轻原则,并定期开窗换气,为患者治疗和休息提供良好的环境,提升身心舒适度。(2)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和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病情较重患者应提升巡视频率,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改变,定期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同时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心理疏导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理解、鼓励,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易出现抗拒和不耐烦情绪,这会对康复效果产生影响。护理人员应鼓励和帮助患者,向患者充分说明康复训练的作用,减轻患者排斥心理,提升康复训练依从性。(3)健康教育。患者具有不同的文化程度、年龄、心理状况,部分患者因对疾病认识不足,临床治疗和护理配合度不佳。护理人员需强化对脑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依据患者文化程度和年龄确定恰当沟通方式,并利用视频、图片等介绍发病原因、治疗、预后、预防复发等知识,使其全面认识疾病。同时告知患者多饮水和食用新鲜果蔬,形成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4)康复训练。为促进脑梗死患者尽早康复,减少语言和运动障碍,情况允许后开展康复训练。观察患者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对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调整。早期以被动康复训练为主,可预防肌肉萎缩,例如四肢关节被动运动。情况允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同时指导家属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预防跌倒等意外事故,保障患者安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项目包括洗澡、吃饭、修饰、穿衣等,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2)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两组神经缺损情况,评分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3)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评估两组运动能力,Fugl-Meyer平衡量表共7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0~2分,总分0~14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好。(4)应用自制问卷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5)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肌力上升2级以上或Ⅳ~Ⅴ级,NIHSS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40%,患者生活自理。有效:肌力上升1级或Ⅲ级,NIHSS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70%,日常生活需要简单辅助。无效:肌力下降或上升不明显,NIHSS评分不低于干预前70%,日常生活无法自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神经缺损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神经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老年痴呆;整体护理模式;安全护理管理;生活质量;认知功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90例老年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体质量指数16~26kg/m2,平均(22.35±2.25)kg/m2;病程1~9年,平均(5.59±0.18)年;疾病类型:阿尔茨海默病27例,血管性痴呆18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体质量指数17~25kg/m2,平均(22.29±2.21)kg/m2;病程1~10年,平均(5.61±0.17)年;疾病类型:阿尔茨海默病25例,血管性痴呆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通过,同时取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符合《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6]中的诊断标准;年龄均在60岁以上者;出现认知功能降低和日常能力降低超过6个月;临床病理资料齐全;无严重躯体性疾病者。排除标准:既往有重大脑部手术史者;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合并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疾病者;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者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口头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包括疾病防治、卫生宣教、注意事项等,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观察组采用安全护理管理指导下的整体护理干预。(1)健康知识宣教:使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为患者讲解老年痴呆的病因、病况知识,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同时为家属讲解老年痴呆的注意事项,避免患者独处,避免意外事件发生。(2)心理护理:老年痴呆患者多会出现多疑、自卑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需充分理解患者的性格变化,告知患者家属多体谅理解,切勿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不同心理特点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转移情绪注意力,倾听患者的诉求并尽量满足。同时给予家属鼓励和支持,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和负担。(3)生活干预:若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及时通知医师,及时调整药物用量;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制定合理膳食计划,禁止其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和甜食;患者进食时必须在旁边看护,对于不能正常进食者需进行喂食;夜间查房动作轻柔,保障患者的睡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电器、剪刀等,避免患者伤害到自己。为患者定制包含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内容的卡片放于口袋或脖子上,同时将信息同步至公安系统,完善医院监控系统,利于确认患者走失方向。(4)认知功能训练:①语言功能训练:评估患者的失语类型,对于运动性失语者,反复教患者读字词句,规范口型;对于命名性失语者,选择人民币样钞、扑克牌等引导患者跟读并说出名称。与患者交流时尽量选择简单的句子和词组,多使用形体语言进行交流。②记忆功能训练:根据不同类型的风景、人物图片让患者复述,患者重述医护人员报出的数字并逐渐增加难度,鼓励家属让患者回忆、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工作经历。③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患者多鼓励、多示范,尽量让患者自己完成刷牙、进食等日常生活动作。④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制定肢体康复计划,例如散步、上下楼梯等。上述认知功能训练30min/次,2次/d,持续8周。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参照简易智能量表(MMSE)[7]评估,量表总分为30分,10分以下为重度认知障碍,10~20分为中度认知障碍,21~26分为轻度障碍,27分以上为认知功能正常。睡眠质量参照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8]评估,量表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等7个项目,采用3级评分法,总分为21分,分数越低表明睡眠质量越高。(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9]评估,量表包括洗澡、穿衣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分数为10分,总分数与患者的生活能力呈正比。(3)生活质量:参照简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10]评估,量表包括心理职能、躯体功能、情感角色等6个维度,每个维度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恢复越好。(4)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包括跌倒、自伤、误吸误服等。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用sx±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MMSE、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MSE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老年痴呆病主要表现为智力降低、交流困难、反应迟钝等症状,其中8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但老年痴呆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目前临床认为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多与患者脑脊液、血浆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敏感物上调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11]。目前老年痴呆的治疗手段只能延缓疾病进展,处于晚期的患者会丧失自理能力,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最大限度地发掘患者的潜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整体护理模式是在常规护理模式中完善发展的新型护理模式,其从心理、生理等多个层面满足患者的疾病治疗需求,促使患者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该模式融合了老年痴呆专业护理的知识和手段强调护理评估的重要性[12]。吴世红[13]研究证实,整体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效能。整体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结合个体差异制定护理措施,减少误吸误服、自伤等意外事件发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的安全性[14]。安全管理是患者护理质量的目标之一,强化安全管理是预防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本研究中观察组MMSE评分、PSQI评分、ADL评分、生活质量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安全护理管理指导下的整体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将安全护理管理指导下的整体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中,包括健康宣教、生活干预、认知功能训练等方面。首先要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系统性评估,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使用面对面形式的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为患者及家属普及老年痴呆的治疗与护理的注意事项,可提高其疾病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鼓励患者完成语言功能训练、记忆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反复不断对大脑神经产生兴奋刺激,进而可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15]。另外本研究对医护人员树立并深化安全护理理念,提高家属及患者风险防范意识和护理依从性,根据护理经验和循证研究,对风险事件开展针对性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进而有效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该护理模式除了要求医护人员具有基本的护理技能,还要求其具有同情心,急患者之所急,把患者当亲人,精湛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利于促使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进而提高护理效果[16]。但本研究纳入的研究时间较短,样本量较少,还需后续学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及较长时间跨度的深入研究。综上所述,安全护理管理指导下的整体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蔚臣,高源敏,杨文娇,等.长期护理机构老年痴呆照顾者积极感受与虐待倾向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6):2974-2977,2982.
[2]魏霞霞,郝志梅,陈玲,等.基于CHARLS2018数据的老年痴呆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2,49(7):1327-1332.
[3]高彩虹.基于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痴呆症患者认知功能、MMSE与CDT的影响[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12):211-212.
[4]张莉,陈建国.健康信念模式为框架的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27-30.
[5]孙晶娜,傅荣,侯晓洁,等.老年痴呆症患者实施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1,36(24):85-89.
[6]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写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3):971-977.
[7]侯庆石.简易智能量表(MMSE)[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2):1283.
[8]刘志喜,石倩萍,杨洪霞,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在护理人群中的信效度评价[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20,33(3):173-176.
[9]王丽平.预见性护理模式对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状况及日常活动能力的作用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6):120-122.
[10]李俊,刘朝杰,李宁秀,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36-38,47.
[11]侯亚文,张智.基于故事理论的家庭护理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7):1233-1236.
[12]戎燕,夏恩奎,汤武亨.虚拟现实技术指导下的认知功能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208-211.
[13]吴世红.综合护理用于老年痴呆症患者护理精神状态、生活能力、生命质量改善效果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S2):1544-1545.
[14]ZHANGX,YANGLS,HOUL,etal.Effectofapsychologicalnursinginterventiononqualityoflifeandcognitivefunctioninpatientswithgastriccarcinoma: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EurJCancerCare(Engl),2020,29(6):e13292.
[15]沈啸翼,丁晶晶,周军,等.分级诊疗模式下社区-综合性医院联合对老年痴呆症患者及照顾者的管理效果[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2,25(2):176-179.
关键词:居家护理管理模式;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焦虑情绪;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病例起止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10月,100例患者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即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占据比例为28例,女性患者占据比例为22例;年龄从58岁到86岁不等,平均年龄(74.15±2.16)岁;其中包括19例出血性脑卒中和31例缺血性脑卒中;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8个月,平均病程(2.76±0.51)年。对照组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者56岁,平均年龄是(74.01±2.13)岁;50例患者中包括33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7例出血性脑卒中;病程为7个月~5年,平均病程(2.58±0.47)年。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资料数据,对比组间数据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数据之间存在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指导:由社区工作人员为患者和家属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宣传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加大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生活指导和行为指导。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指导和居家护理管理:由社区医院家庭病床科的医护人员组成居家护理小组,由小组成员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小组成员到患者家中完成下列护理措施:首先,对患者的居住环境进行调整和干预,邀请家属共同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着重向家属说明居住环境与患者情绪和康复效果的关系,获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尽可能将居住环境布置的温馨、舒适,并控制好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将患者生活所需的物品放置在患者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患者的卧室内不宜摆放过多家具,避免对妨碍患者室内行走,地面要经防滑处理。其次,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家庭是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但患者也存在一些不良情绪,有疾病因素的影响,也有增加家庭照顾者负担的影响。因此,小组成员要强化对患者心理干预,让患者真正意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及不良情绪对其病情康复产生的阻碍。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调节。指导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让家属给予患者来自亲人的关爱与温暖,逐渐消除患者的顾虑。最后,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小组成员要协助患者取适当休息体位,可选择仰卧、侧卧、仰卧与侧卧交替使用等体位。协助患者开展被动和主动肢体训练,包括屈伸关节、站位、坐位等,指导患者开展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以逐渐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3评价标准
(1)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方式为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ADL)[4],评价时间是护理前和护理后,总评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2)对比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时间段为护理前以及护理后,选择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评估[5],NIHSS的评分范围为0~42分,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越好。(3)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严重程度,评估时间包括护理前、护理后,使用的评估工具为焦虑自评量表(SAS)[6],得分在50分以下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级以上为重度焦虑,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情绪越严重。(4)在护理结束后,评估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选择SF-36生活量表[7],主要评价四个维度,分别是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精神状态、心理功能,各个维度的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所得分数与患者在该维度上体现出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涉及数据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均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表现形式选择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形成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对比护理前、护理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均伴有相似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护理前均提高,而且观察组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
2.2对比护理前、护理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护理前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组间数据对比后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组间数据对比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比护理前、护理后两组的焦虑情绪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均伴有相似程度的焦虑情绪障碍,且两组的焦虑情绪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两组的焦虑情绪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并且观察组的焦虑情绪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2.4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对比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前者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形成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因大脑中枢神经受损,脑卒中患者伴有较高的残疾率和死亡率,这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质量,此外会加大患者自身以及家庭的负担[8-10]。为此,临床需要加大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力度。居家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延伸,但家属往往无法掌握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缺乏护理成效,因此,多由社区工作人员到家庭中为患者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居家护理管理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显著改善,且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这说明实施居家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从而获得有效的康复锻炼成果。同时,实施居家护理管理的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更为明显,这说明实施此种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让患者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社区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最后,接受居家护理管理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相对较高,患者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均体现出较高的生活质量,这也再次体现了居家护理模式的优势。居家护理将心理护理、环境干预和康复训练充分结合,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病情恢复,将其生活质量提升,此外可将家庭总生活质量提升。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选择居家护理管理模式可将其神经功能更缺损程度改善,提升患者自身的生活能力,并且可消除由于疾病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而将自身生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石东辉.社区护士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实施赋能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9,33(19):3395-3398.
[2]曾木兰,江莉萍.应用Barthel评分标准推行脑卒中分层级居家护理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9,17(27):3355-3357.
[3]朱颖洁,周远远,朱利丹,等.专科护士主导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构建及管理[J].广州医药,2019,50(05):117-121.
[4]黎巧玲,黄朝军,胡晓红,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及效果评价[J].中国康复,2019,34(06):291-294.
[5]牟奇秋,黄春华,孙慧君.基于时机理论的居家护理对初产妇产后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8):100-102.
[6]沈卫红,陈本梅,叶丽萍,等.医院社区一体化居家护理脑卒中失能老人的效果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04):551-553.
[7]黄旭娟,熊志琴.居家护理与压疮护理相结合对压疮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4):108-109.
[8]于新雨,田畑,鲁乙洁,等.90例疾病恢复期病人生活质量调查及居家护理初探[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04):62-63.
[9]吉琳,金瑞华,郑洁,等.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居家护理对中青年脑卒中病人自我护理及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09):1393-1397.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延伸护理;生活质量
延伸护理方法首次提出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是指制定具有持续性的指导方案,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1]。心力衰竭是由于炎症、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肌功能和心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心肌充盈功能或者心室泵血低下,体液潴留、乏力、呼吸困难等是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而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心肌处于持续衰竭状态,可以失代偿、恶化或者稳定[2]。本文主要分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延伸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60~79岁,平均(69.1±5.8)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8例,Ⅲ级44例,Ⅳ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②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③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功能正常;④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肢体功能障碍者;②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方法:⑴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指导,其中包括指导患者活动、用药、饮食、休息等,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健康宣教,时间为5min。⑵观察组在健康教育指导基础上进行延伸护理,待患者出院后,由专业延伸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时间为6个月的延伸护理,其中包括每周电话随访1次,每2周上门家访1次,每个月举办1次时间为120min的集体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讲座,在我院培训室进行[3]。为患者建立延伸护理随访卡,卡片详细记录每次随访时间、每次随访内容、患者健康等相关问题。主要护理措施如下:①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指导:其中包含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症状识别、自我进行检测指标等内容[4]。②日常生活方面指导:在饮食中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不可抽烟、喝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由于便秘而导致心力衰竭;不可出现大喜大悲的情绪。③用药指导:对用药方法、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指导。④康复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逐渐加大活动量。⑤定期复诊:告知患者复诊的目的、时间以及复诊时的注意事项等[5]。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评价标准:①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采用我院自制调查表,其中包括10个项目,每项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越高。②日常生活能力:选用katz日常生活功能指数评价量表,其中包括6个项目,分数0~24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生活质量评分:选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中文版),其中包括21个项目,分数0~105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自我护理能力:选用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中文版),其中包括12个项目,分数0~6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越强。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较为复杂,且具有并发症较多、病死率较高以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故而,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对于患者具有重要作用。而延伸护理是采用电话随访、开展健康讲座等方式,为患者在离院后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疾病转归与康复[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行为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延伸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知晓度和生活质量,还能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美霞.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必读,2019(22):191.
[2]李英红.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8(2):69-70.
[3]刘春爱,邵艳秋.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5):124-125.
[4]梁桃,赖凤娟,蔡文晓.延续性护理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中作用[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1):74-78.
[5]路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延伸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8):132.
【关键词】脑卒中;优质护理;应用价值;护理满意率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具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但是大部分患者改善预后效果不明显,功能障碍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这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级医院在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护士不仅应对疾病进行护理,还应重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脑卒中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策略是新兴护理方式,是在"以人为本"思想下出现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身心康复有促进作用。课题组尝试为部分脑卒中患者以脑卒中护理单元开展护理服务,取得明显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观察的2019年5月~2020年1月选择住院治疗的患者72例脑卒中患者的研究,课题组按照床位号单双数分组的原则,将患者等分成了质控组和比对组,各36例。在比对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52~70岁,平均(59.21±1.31)岁;在质控组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3~71岁,平均(60.25±2.33)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统计学要求。
1.2方法。比对组的患者以常规护理干预为主,为患者遵医嘱用药,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安抚患者情绪,采取早期良肢体位及开展常规康复功能锻炼等。质控组以脑卒中护理单元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护理的内容要点都有哪些,下面进行详细介绍:(1)成立优质护理小组:选取一名护士长和五名护士共同组建脑卒中优质护理小组,小组负责为患者展开专科治疗与专职护理,护理人员结合自身经验、患者情况、先进研究经验,为患者设计个体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定期展开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追踪,逐渐完善。根据患者数量,应配备足够的护士,且护士专业知识精通且临床经验丰富,有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对护士每月展开1次系统化培训,增强护士心理学干预水平,不断提高其护理水平。(2)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对脑卒中护理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工作中要熟悉护理岗位职责、工作开展流程、心理护理资料、健康教育宣讲资料、交接班制度、康复训练方法等均加以完善,集中管理,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3)患者单元式护理:①阶段性护理:根据患者疾病时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协同医师实施康复训练。对卧床患者,协助定时调整体位,指导展开被动训练;坐位患者引导展开有效坐位维持、被动运动强度加大等锻炼,离床期指导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促进功能的恢复。②认知干预:护士主动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康复运动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报纸、放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疗法减轻患者痛苦,正确面对疾病形成正确的康复认知。③定期开展患者交流会:为患者、家属讲解疾病急性期、恢复期知识,如主被动语言训练、吞咽训练和营养支持等,在座谈会中为患者留下提问、交流的时间,通过病友互相鼓励来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1)在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以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这一量表评估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理想。(2)记录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3)以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展开调查,统计非常满意、满意人数之和占比为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行t检验,两组患者组间数据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不同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发现质控组明显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率评价在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率评价情况,结果质控组患者数据全部优于比对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探讨如何进行优质的护理干预来促进患者康复,给予患者良好的就诊体验,是目前护理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课题组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从护理人员和患者两方面入手,首先对护理人员组建护理管理单元,对人员配置加以完善、组建专科护理小组、加强培训、规范各项工作流程等,进行科学与系统的护理指导。对于患者,脑卒中优质护理主张为患者实施组织化、程序化健康教育,引导患者正确认知康复治疗,使之采取积极的配合态度。脑卒中护理单元可以为患者提供交流平台,构建和谐康复环境,促使病友之间顺畅交流,有助于患者身心康复。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在护理满意度、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质控组患者以上质控项目效果均显著优于比对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脑卒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有着积极的意义。总的来说,脑卒中患者通过优质康复护理,可有效的预防及降低患者出现残疾几率的同时对偏瘫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也具有十分有效促进作用。因此,优质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来说,意义重大。综上所述,为脑卒中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护患关系和谐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减少,特别是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改善,对患者身心康复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东松.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84-85.
[2]高长凡.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20例效果探索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5):86-87.
[3]李可,吴萍兰.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6):135-137.
关键词: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公寓管理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于学生的德育。从孔子时代的“仁”一直延伸到现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对于在大学中就读的学生来说,学生公寓可能是其在课堂外渡过时间最长的地点,而学生公寓的管理一直是困扰各大高校的难题。很多学校都存在“学校管理难、学生感受差”的现象。因此,尝试将德育理论融入高校的学生公寓的管理中,以期待能够缓解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难的问题,并提升学生在公寓内的体验。
一、将德育理论融入学生公寓管理中的重要性
1.强化学校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内容越来越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眼界范围,但因为互联网上的各种内容有着好坏参半的特点,再加上高校学生的三观没有完全确立,所以很容易被这些好坏参半的内容所影响,进而导致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出现问题。而公寓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学生很多思想问题都会在公寓生活中进行体现。除此之外,高校公寓一般是多人共寝,同一间宿舍中的学生会一起学习、生活、娱乐,所以如果整个宿舍中有一名学生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那么就会对其他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将德育教育融入公寓管理之中以后,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各种解决方法,将问题在萌芽之中进行解决,最终有效地强化高校的教育与管理效果。
2.学生个人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其家庭的长辈往往对其溺爱有加,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过于自我为中心、花钱大手大脚、以大欺小、不尊重他人、日常生活习惯比较差等等。而在将德育内容融入公寓管理之中以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良习惯将会得以改善,甚至完全解决,并依此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日常习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的考虑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如今各大高校都在全力扩招的进程之中,这虽然响应了国家“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号召,但也同样让各大高校吸收了大量的素质水平不足的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内部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学校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盲目攀比、自我意识过强、道德操守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强制性的管理措施,令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理者的角色。这样不仅会对学生的公寓管理的参与性造成打击,还会让学生产生抵抗情绪与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学生公寓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甚至影响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另外,对于如今的众多高校来说,在高校公寓管理中融入德育内容只不过是对公寓管理工作的一种强化方式而已,只要这种方式在公寓日常管理过程中起到让学生“安分守己”的作用,那么这种方式的根本目的便达到了,也就不再需要进行其他的管理工作。在这种错误的管理理念的影响下,高校公寓管理与德育教育融合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凸显,甚至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学生很多时候没有被作为参与主体,反而成为德育工作所要防范的对象,让公寓管理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像监狱看管“犯人”的氛围,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严加看管,甚至对于学生日常的休息时间、就寝情况、卫生情况、熄灯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管制工作,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学生缺寝、晚归、不就寝等不良日常生活习惯。如果有一天公寓管理出现了缺席或者学生毕业没人看管以后,那么学生就将会无法对自身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与约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师生参与度不足
随着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高校学生数量正在逐年上升,但高校的各种设施的数量却没有随之增加,致使高校的各种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如今的高校教学的需求,这一点对于高校学生公寓来说则更为突出。为改变这一问题,各大高校都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高校硬环境建设之上,却忽视了高校建设过程中软环境建设的作用,也同样忽视了学生公寓内部的各种软环境氛围建设的作用,最终致使高校德育工作与高校公寓管理一直得不到有机结合,降低了高校德育与公寓管理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因为高校一直以来对于学生参与高校公寓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学生很少会直接参与高校公寓管理之中,这不仅导致高校学生公寓内部的管理教师的数量捉襟见肘,高校管理教师的日常管理难上加难,还会导致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不符合如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够充分体现新时代下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最终不能够在高校公寓管理过程中进行充分体现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3.管理模式单一
学生公寓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第二课堂,其实际作用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与重视,这也是高校德育教育与公寓管理有机结合过程中的一大阻碍情况。相对于更加注重与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来说,公寓作为第二课堂则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然后在辅以一些理论说教,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公寓休息生活中体验并潜移默化地学习思政教育理论。然而如今学生公寓的现实情况却与这种理念截然相反。在日常的公寓管理过程中,因公寓中学生数量激增、但公寓管理者数量不足的特点,因此很多公寓管理教师都会忙于自身的工作,无法对于学生的实际兴趣特点与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公寓日常工作过程中经常处于管理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脱节的问题,致使学生对于宿舍管理的实际接受程度不足,让宿舍管理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另外,宿舍管理教师通常都是以说教的形式展开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但受限于宿舍管理教师的实际个人素质水平局限,再加上学生对于教师的逆反心理,学生对于宿舍管理教师的说教往往持“能不听就不听”的态度,致使教师的思政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德育理论与学生公寓管理的融合
1.以学生为本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主人翁精神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参与公寓管理的积极性,让高校公寓管理过程中实现“以生管生”以及“自我管理”,从而帮助公寓管理教师处理好学生被管理与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公寓管理教师还要通过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性与自我管理能力,还能够降低公寓管理教师的管理强度,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除此之外,公寓管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榜样,“由己及人”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接受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方式,积极协助公寓管理教师开展日常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德育教育与高校公寓管理的融合作用。
2.强化师生合作
在高校公寓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通过比较传统的学生协助教师完成日常管理工作来完成,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外部软环境,开展日常公寓管理活动。在外部软环境创设过程中,高校公寓管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公寓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也积极参与创设公寓外部软环境的过程中,并在创设过程中做出一定的引导,保证学生所创设的外部软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出高校德育作用的效果,还能够让学生在完善外部软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虽然完善公寓外部的软环境可以通过公寓教师自身完成,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观念是不同的,所以如果通过教师完成外部软环境,不仅导致软环境建设内容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还会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完善软环境来提升自我,降低外部软环境建设的实际效果。当软环境建设完成以后,所有进入到公寓中的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对这些软环境内容进行学习与了解,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同寝室内的其他学生进行影响,最终让高校公寓向高校期望的方向发展。
3.凸显公寓特色
对于高校公寓特色的凸显,首先可以在高校内部设有公用的微波炉、吹风机等生活必需品,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意见与需求制定出一个人性化的住宿改革方案,按照方案来进行人性化管理;其次高校公寓管理教师还要充分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其能够从做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然后通过这些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最后高校还可以继续开展“文明宿舍”等一系列宿舍评比活动,通过宿舍评比活动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学生对于公寓管理的关注力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起到加强宿舍管理的同时,强化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高校德育教育科学理论与高校公寓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是时展的必要需求,也是新时代德育工作者的一大战略性选择。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虽然已经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为高校管理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指导、思政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却无法改变两者融合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的情况,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才能够在强化高校公寓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天丞,许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寓管理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3
[2]李书安.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德育的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蒋小燕.刍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6
关键词:程序化疼痛护理;髋关节置换术
髓关节置换术能有效解除患者的关节疼痛,还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活动能力,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是治疗重度髋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重要手段[1-2]。程序化疼痛护理管理作为提高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护理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3-4]。随着我院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数不断增多,疼痛护理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程序化疼痛护理管理应用在我院4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收到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纳入标准:确诊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等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理解及表达能力正常,配合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系统疾病、智力不健全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8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本临床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保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者,纳入为实验研究对象。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止痛治疗,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监测记录,保持各管道通畅,及时观察引流出液体的性质及量的变化,及时疼痛评分,按患者需求进行被动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对策干预。
1.2.1建立程序化疼痛管理小组
由床位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构成,患者入院后进行疼痛评估采取针对性的镇痛措施并记录,形成“床位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层级架构的疼痛管理小组,定期对疼痛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
1.2.2疼痛知识教育
术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恐惧感,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并由疼痛管理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疼痛知识教育;积极鼓励患者术前学会如何正确汇报自己的疼痛,术后参与疼痛评估主动说出疼痛的感受,强调患者和家属参与疼痛评估的重要性。
1.2.3疼痛护理
经常关注和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准确动态评分,双人核对,确保疼痛评估的客观和准确,做好记录并进行动态干预;实行个性化镇痛方案;采用多模式镇痛措施:对疼痛肢体进行按摩;采用冰袋对患者局部进行冷敷,减轻局部肿胀和出血;讲解减轻疼痛方法,分散注意力,放松疗法等;遵医嘱给予静脉、口服、外用等不同途径的镇痛药物,使用镇痛泵者做好镇痛泵护理。连续动态评估疼痛,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并做好记录;加强功能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踝泵运动、屈髋、屈膝及行走练习等,促进血液循环及关节功能的恢复。
1.3观察指标
1.3.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activityofdailylivingscale,ADL),生活能力量表是用于评定被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量表包括大便、小便、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活动、穿衣、上下楼梯、洗澡10项评估内容,满分100分,<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
1.3.2髋关节功能评分
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表,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能反应髋关节疼痛程度、日常活动、步态、畸形、关节活动度等。Harris评分:总得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髋关节功能越好。
1.3.3疼痛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估,责任护士让患者在疼痛评估表上面标记目前疼痛情况,统一回收并做好记录,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原始资料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0例,其中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2组在年龄、性别、付费来源、文化程度、居住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日常生活能力
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术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48h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见表2。
2.3髋关节功能
2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
2.4疼痛度
2组患者疼痛度得分比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48h疼痛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与时间无交互作用。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