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工作安排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工作安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工作安排范文1

一、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建设 (二)、重点项目建设整体上进展顺利。一是一批重点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促进了投资任务的完成;红河钢铁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其中:80万吨棒材/年工程,xx年10月1日开工,今年8月16日已全面竣工投产;1350立方米高炉及配套工程已于xx年年1月开工,截止今年9月底,完成投资1.5亿元,预期2009年9月投产。云南瑞气公司15万吨/年二甲醚项目,总投资11.3亿元,基础工程基本完成,现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到9月底累计投入资金3.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小龙潭煤矿五期扩建工程,总投资15.8亿元,各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之中,至9月底累计完成建设投资4.3亿元。云南润鑫铝业有限公司后续项目,总投资10亿元,现已完成了场地平整工作,全面进入土建施工阶段,现因项目建成后的电网供电方式发生改变,公司提出暂缓建设,该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中。红河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完工,设备进入调试阶段,共完成工程投资3490万元,计划年底投入生产。云南维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年产五万吨生物乙醇燃料项目,现已完成投资6100万元,形成了3万吨生产能力。二是几个重点项目顺利或提前开工建设,省煤化工集团公司的95万吨煤焦化项目、锦东化工公司的30万吨氨醇项目、省冶金集团公司的高纯铝项目已于今年州庆前开工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根据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安排,我委高度重视产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保持了强力推动、加快建设的工作态势。按照年初召开的全州工业经济暨产业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产业建设工作。

1、继续加强了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实施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是促进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重点项目的建设是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委根据全州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筛选上报了21个在建项目和10个前期项目共31个项目,经州政府批准确定为xx年年度州级产业建设重点项目。为确保今年31个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按照今年州委州政府的决定:一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州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二是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县市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州政府与各相关县市政府签订了产业建设重点项目责任书;三是继续对产业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科技创新工作安排范文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要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创新工作全局。统筹处理好影响我国科技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关系。统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统筹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高技术创新、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统筹队伍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建设创新,统筹科技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安全、人民健康幸福服务的功能,统筹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保证我国科技工作整体协调、持续发展。

深刻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宏大创新队伍。人才始终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最根本、最宝贵的资源。科技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从创新能力看,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人才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从成长道路看,必须通过艰辛而充满风险的科技创新实践的磨练,在竞争合作中成长;从成才条件看,必须有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有强烈的创新自信心、动力和潜力;从成长环境看,需要一个有利于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坚持当代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价值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不论资排辈,不任人唯亲,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对不同年龄段的科技人才做出不同的管理与政策安排,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尤其要重视为青年人才创造成才机会、拓宽发展空间,构建竞争择优、绩效优先、公平公正而又有利于科技人才学有所用、合理流动的制度体系,建立体现科技人才创新价值和兼顾公平的薪酬体系,探索建立人员角色转换、有序流动、动态更新与优化的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宏观结构。要用创新事业吸引和凝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造就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队伍。要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尊重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鼓励理性质疑,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排除地位影响,排除利益干扰,排除行政干预,使科学家的首创精神受到鼓励、创新思想受到尊重、创新活动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应用。

立足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把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作为创新跨越的起点,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切实防止把自主创新异化为自我封闭,搞大而全、小而全。必须不断前瞻,提升我国科技的世界眼光和战略视野,不断明晰重大科技领域的战略和发展路线图,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存在的模仿跟踪的发展模式。必须清醒认识重大战略高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切实做到以我为主,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高技术做出国家层面的战略安排,掌握核心关键技术,部署前瞻先导技术,大幅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必须充分预见到,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外贸规模的提升,我国必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发达国家的不公平对待。我们要有所安排,制定适应我国应对这一必然态势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必须集中力量支持我国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资为主的跨国公司,而不是过多地对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进行“撒芝麻”式的支持。

探索有效发挥国家科技规划宏观指导功能的新思路新办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重点,面向未来,使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有机结合。关系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和重大专项,应由国家统一规划组织实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转移转化工作水平,应主要发挥市场作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应立足营造宏观战略引导与尊重科学家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良好创新环境。落实科技规划涉及战略谋划、政策制定、组织实施、资源配置、监督审计、咨询评估等重要环节,这些环节之间应是相对独立、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重点制定战略规划、优化政策供给、建设制度环境、加强科技投入,成为战略谋划和政策制定两个环节的执行主体。国家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和部门与行业研究机构,应成为组织实施环节的执行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调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加强科技投入的机制。加强对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发挥好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技咨询作用,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评估制度、监督机制和责任制度。加快建设定位准确、分工明晰、竞争合作、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工作安排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alkandrun”为你整理了这篇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2020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市考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1.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已完成8家。

2.负面清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进度未达到国定标准。2020年剩余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2041.19万元,调减34.58万元,调减后拖欠账款2006.61万元,9月底已全部“清零”偿还。其中无分歧账款1710.86万元于5月底“清零”偿还;有分歧账款295.75万元于9月底“清零”偿还。

3.工业投资增长9%:预计完成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0%,全市排名前三。我区大唐陕西发电公司灞桥热电厂“2.5亿元三供一业”项目、西安白鹿原益恒环境能源有限公司“16亿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热电”等10个项目为我区工业投资贡献较大。

4.规模以上R&D费用投入强度达到3.32%:通过项目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深入泵阀总厂、庆华民爆等科技型企业宣传西安市R﹠D投入奖补相关奖补政策,组织西安航天动力机械厂等14家企业申报西安市R﹠D投入奖补项目,为9家企业争取446万。预计规上工业企业R&D 投入强度达到3.4%以上。

5.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联合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主动上门帮办服务,已辅导红旗检测等40余科技企业开展高企认定工作,预计新增(包含复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

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

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预计完成工业技改增速-40%。

8.非公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6.1%:预计完成56.1%。

(二)先进制造业强市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1.新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4家:已完成10家。

2.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预计增长11%。

3.2020年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户:已完成1户,西安诚惠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三)工作特色与亮点

1.加强政治学习,强化党建引领。一是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精神的热潮。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学习,深化学习成效,全体干部围绕各自工作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交流,研究贯彻落实思路和举措。二是加强理论武装,抓好意识形态宣传引导。共开展集体学习24次。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三是持续开展党员干部作风整顿,制定了《灞桥区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实施方案》,集中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庸懒散慢虚”等现象,围绕主题开展集中交流研讨,查找不足,加强整改。四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对今年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2人,通过列席党员大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加强对其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宗旨、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等,从而懂得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并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初步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五是巡查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局党组对巡查反馈意见细化分解具体问题35个,制定整改措施110条,今年已完成整改。

2.开展产学研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成功举办了灞桥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纺织产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签约仪式等产学研金活动7场;二是参与推进“纺织研究院与西纺集团产学研合作项目”、“高铁铝合金紧固件微弧氧化产业化”等成果转化项目10余项;三是联合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西安市合同登记机构深入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合同登记,预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超20亿元。

3.赋能科技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聘请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登记及项目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成立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与辅导工作小组”,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与申报工作,指导辖区40余家科技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三是指导银海工业用布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四是依托西安市科技大市场,成立灞桥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统筹科技成果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强化企业服务,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坚持为企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送信心,送经验,送信息”的服务主线。一是成立“灞桥区助推企业复工复产服务队”,对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大走访大摸排,围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政策宣讲、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入企服务。二是加强重点企业包抓,围绕产值增速等重要指标,开展停产、减产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摸排,密切关注重点企业、负增长企业指标变化情况,逐户走访及时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三是编制2020年灞桥区科技计划项目征集指南,广泛征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经过评审、考察等程序,最终确定立项项目12项。举办“2020年灞桥区科技政策专题培训会”,广泛宣传高企认定、R&D 投入奖补、技术合同登记等科技扶持政策,提高企业政策的知晓率。四是为全区各类企业积极落实奖补政策。完成陕西双子叶樱桃科技示范园等3个农业园区科技项目立项工作,争取资金45万元;按照《西安市关于支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补助奖励办法》要求,帮助陕西元丰纺织、庆华民爆等9家企业争取奖补资金446万元;为35家工业企业(包括5家军民融合企业)落实各类省市奖补资金共计1940.2万元;为14家企业落实兑现我区政策奖补资金152万元;今年合计落实奖补资金2583.2万元。为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的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并申报了陕西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项目,合计申报资金7791.19万元。五是召开银企对接会议3次。举办助力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政银企对接会2次,累计为39家企业放贷77145万元;举办灞桥区军民融合银企对接会暨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系列活动,3家银行与4家军民融合企业现场签约,意向签约800万元。

5.打造双创品牌,营造双创良好氛围。一是结合我区产业优势,以“校区、院区、园区、农区、街区”五区为主战场,以“军民融合、都市农业、文化创意、院校创新、大众创业”五大引擎为抓手,全面推进双创载体建设工作。二是开展“腾飞灞桥双创行”活动,每月走进双创平台,与创业者零距离谈心,破解创业难题。截至目前,共开展活动30次,帮助创业者解决各类问题30余件,包括发展空间预留、项目扶持、房租减缓、金融支持等问题。三是组织各载体开展双创活动,确保“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组织开展了“企业项目申报线上政策解读”、“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专题培训班”等线上双创培训活动;开展“新时代 新思想 新作为——2020青年与未来人才论坛”、“双创人才灞河思享会”等线下双创活动。经统计,2020年共组织线上、线下活动50余场次。

6.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结合西安农民节、科技创新服务月、开展科技服务宣传培训活动,经统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0余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万余份,接待群众咨询800余人次。二是邀请赵凯、刘明慧等20位农业种植专家,共组织各类科技培训30余期,培训1000余人次。三是对现有农业园区提升改造,打造农业众创载体,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全区已建成农业众创载体7家,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陕西秦灞庄园3家农业众创载体被认定为省级“农业星创天地”,其中西安葡萄产业星创天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星创天地”。四是选派有技术特长、拥有农业科技资源的科技特派员13名,培育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10名。

7.加强环境治理,持续抓好整治工作。抓好“散乱污”整治工作,对拆迁、关闭企业进行了剔除,目前剩余789户,其中取缔类415户,整改类374户。指导各街办、园区及区级各部门做好日常监管,确保已完成整治的企业不反弹。今年来共检查企业800余户,发现问题58个,下达督办单34份,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

8.加强安全检查,保障行业生产安全。一是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常态化开展工业企业安全隐患排查。二是聘请第三方“陕西众泰安生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今年共排查企业37户,发现安全隐患问题150项,指导企业做好整改。三是积极参与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治行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月”等专项行动,发放安全生产宣传资料300余份,广泛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四是督促民爆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引导庆华民爆提升安全监管效能,每月指派专人参与企业隐患排查。

9.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守信践诺。一是持续推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目前我区46个部门100%接入市级信用平台,截至目前我区信用信息归集公示8348条,其中上半年4242条,在全市各区县排名第一。二是引导企业自觉守信践诺。针对企业不良信息进行分析,并建档造册,指导涉及一般失信行为的企业开展信用修复。目前8家先进制造业企业不良信息修复5家。三是持续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组织29个部门,街办依法依规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并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市信用门户网站等多渠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强化服务意识,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开展失信被执行人退出工作。联合法院执行局对我区失信被执行人逐一上门排查,面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积极动员失信被执行人退出失信黑名单。

10.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印发了《灞桥区推进5G系统建设与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针对大专院校5G基站建设疑难问题召开专题协调会,对狄寨、红旗街办5G基站建设问题进行现场协调。预计全年完成5G基站建设717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工业增长困难。规上工业企业经济运行仍未企稳回升,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存在不确定性,我区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难度大。二是先进制造业不强。纺织、能源、商混等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极少,先进制造业企业仅占规上工业总数14%。三是工业增量不足。随着区域功能定位变化和园区承载力的饱和,新建投产工业企业挖掘殆尽,且新增企业均不属于行业龙头企业,产值较小,远远不能发挥拉动作用,仍靠存量企业带动。四是工业技改滞后。受疫情影响,企业经营不容乐观,技改投资意愿大幅减弱,部分技改项目搁置;军工单位属保密单位,摸排出的技改项目无法入库统计;我区大多工业企业新投资的技改项目均在200 -300万元之间,不够统计入库的标准。

三、2021年工作计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奋力谱写灞桥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要求,紧扣“追赶超越”定位,以军民融合为特色,以“专精特新”为方向,以强基、固本、培优为目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按照《灞桥区发展先进制造业三年培优行动方案》,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科技创新,落实双创工作推进、科技研发奖补等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增强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重新梳理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工作指引,优化科技计划类别,扩大科技政策覆盖面。三是充分发挥灞桥区“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奖补政策,重点扶持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智慧产业等领域,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引进科技创新产业,为先进制造业造血输液。

2.持续加强企业服务。一是围绕我区支柱优势产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型企业做大作强,扶持实施高新技术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补足短板,延长链条,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开展科技金融政策下企业活动,发放科技金融宣传册,广泛宣传科技金融相关政策;组织科技金融专家,主动深入企业,根据企业需求,面对面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助力缓解企业“贷款难、难贷款”和“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三是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产学研、能力提升+军地对接等活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实现科技服务新突破。一是开展宣传培训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报纸、微信等公众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完善特派员考核机制,提升农业专家服务水平。扎实推动农业科技示范园、星创天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是推进“双创”载体建设,打造“双创”升级版。依托半坡国际艺术街区、东方设计师产业园等,打造集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业公寓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双创聚集区;依托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创民俗、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白鹿原农业双创聚集区;推进洪庆新城JMRH示范区建设进程,打造集生产办公、科技研发、孵化培育、金融商务为一体的军民融合特色双创聚集区。

科技创新工作安排范文4

碧水环绕,四季景色不断的矿区,猴子嬉戏,孔雀信步,鸟喧鹿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品位的国家级工业旅游以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彰显着生态文明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微山湖畔的济三煤矿工业广场。

井下,技术装备一流,实现了集约化生产。井上,生态文明,彰显着绿色矿山独特魅力。产煤不用煤,地面不落煤,水资源循环利用,矸石井下充填,井上矸石煤泥综合利用、电厂余热集中供暖。济三煤矿将共和国历代煤炭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科技助推,绿色引航。济三人将矿井打造成了中国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成为21世纪中国煤矿发展前进的领航者。

科技篇

诞生于21世纪之初的济三煤矿,从1993年12月破土动工至1999年8月8日投入试生产,再到2000年12月28日正式投产,汇集了世界煤炭顶尖的技术优势和兖矿集团卓越的管理优势,在孕育和诞生中就注入了科技的“生命基因”。

建矿之初,济三煤矿就坚持高点起步,紧扣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优化设计和建设方案,在井巷设计布局上,打破传统观念,采用全煤巷布局开拓,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填补国内立井空白。依托于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济三煤矿用5年零8个月,就安全优质高效建成了当时中国立井设计年产量500万吨――年产量最大的现代化特大型煤矿,比国内同类型矿井缩短了三至五年,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

立足自主创新,消化吸收无轨胶轮车装备技术,积极开展WCO-3型国产无轨胶轮车的研制和应用,成效显著。矿井2301工作面安装时,采用地面组装井下换装、胶轮车运输等工艺,并统筹安排,优化程序,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工作面的安装,创出了世界井工开采综放工作面设备安装史上的奇迹。攻克大断面胶带机头峒室施工技术,大胆实践煤岩巷快速施工工艺,优化西部开拓巷道布局,并大力推广煤巷锚网、锚索支护新技术,先后创出综掘单头月进742米、967米等多项国内掘进施工新纪录。

在生产建设中,科学优化采区布置,合理安排采场接续,加大对提升、运输、洗选等系统的技术改造,实现了矿井安全高产高效生产2001年产煤510.8万吨,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2003年安全产煤1008万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千万吨的立井煤矿,全员效率最高达到52吨/工,创造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如果说济三煤矿跨越发展得益于集成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生命基因”,那么,大力实施自主科技创新,则成为济三煤矿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安全高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矿长吴向前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煤矿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安全高效是矿井第一要务,在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上,要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走科技保安、科技强矿、科技创效的新路子。”

科技保安。济三煤矿地处济宁东部煤田,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水、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热害等地质灾害一应俱全。为此他们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对不规则采煤面,创新布置为矩形、扇形、梯形组合,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并探索出了边角煤、上行煤等开采技术,在厚煤层工作面大力推广应用超前支护自移支架、电站道单轨吊、胶带大转弯、小转弯装置、矿用排沙立泵等新技术、新装备,改善了现场劳动环境,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安全可靠性。在地质灾害防治上,研究推广防尘、防灭火灌浆、冲击地压防治等新技术,先后完成了“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综放采场矿压异常规律研究”等项目,在国内首家实现了冲击地压在线监测,有效地防止了灾害的发生,保证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安全生产。

科技强矿。立足于超前防控,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工程,建设“数字化”矿山。推广应用了气象信息预报预警、瓦斯智能监测、井下人机定位、井下无线通讯等数字化、信息化新技术,建成了集安全监测、生产集控、工业电视、通讯网络、自动化办公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井上下环境参数及各主要生产环节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显示、打印。光纤工业电视系统实现对井下、地面主要生产环节、关键岗位、重要设备实时图像监视:主煤流运输、安全监测、井下排水、井下供电等安全生产环节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测和远程集中控制,部分岗位实现无人值守;人员及机车定位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井下作业人员、机车定位跟踪及自动考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安全隐患信息网络化管理与共享,隐患排查、整改、确认的闭合跟踪管理及预警管理,多口径的表格化、图形化的隐患统计分析,达到了实时掌握隐患情况,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科技创效。大力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在全国立井煤矿中首家引用进口胶轮车,并与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成功研制了国产化防爆无轨胶轮车,开发了适用于矿井立井开拓和巷道现状的框架式拖车、顺槽运输胶轮车,减少了矿井安全生产成本。为解决辅助运输系统能力不足这一瓶颈问题,科学优化运输系统,按照“设备运输无轨化,材料运输胶轮化,人员运输连续化”的原则,建立了设备运输轨道系统、快速架空乘人装置,井下辅助运输实现了有轨无轨并存,提高了效率。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矸石增多的实际,大力应用矸石充填技术,在集团公司首家实现了矸石井下充填,实现了采区掘进矸石不上井,仅十八采区1#矸石充填巷就吞进1万方矸石,节约排矸费用40万元,多采出煤炭4.1万吨,创效2460万元。同时,大力实施矸石充填技术创新,成功应用了短壁充填开采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创新了采煤生产工艺,为兖矿集团煤炭开采工艺作出了示范。淘汰高耗能设备,率先引进国内31500KVA真空浇注干式变压器替代20000KVA油浸式变压器应用于矿井110KV变电所,填补了国产化大型干式变压器在煤矿成功应用的空白,年节约维修费、电费240万元。根据生产实际,科学优化矿井供电、皮带运输系统,实施技术改造近30项,解决了“大马拉小车”问题,年节约费用620万元。

事业之成,成于人才。驾驭现代化的高科技矿井在信息化时代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济三煤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着力创造引才、育才、留才的环境,激发矿井发展源动力。搭建科技创新良好平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三个体系”:以矿长为主的人才管理、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以总工程师为主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网络体系,以全员参与小改小革、发

明创造的群众性技术革新推广应用体系,夯实了技术创新的根基。

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改造、推广中促进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科技人员、创新成果,进行大力表彰奖励。给予创新成果特等奖奖励40000元,对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400元至10000元的奖励,科技创新个人最高10000元奖励。对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同时,实行奖金分配,福利分房待遇倾斜,并作为晋升职称和干部任用方面重要依据。在兖矿集团率先实行技术技能人才评聘制和技术津贴制,公开选拔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技术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分别给予1000-2000元技术津贴。对参加集团公司和矿技术比武获奖人员,每人给予最低100元/月、最高500元/月的技术补贴,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矿井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科技创新在为矿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矿井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结出了累累硕果:近五年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92项,有27项科技成果获得集团公司以上科技奖励,其中,《高效洁净煤矿安全特大型现代矿井的创建与实践》研究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成果特等奖,创出了单个矿井获此殊荣的先例,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4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山东省煤炭行业科技进步奖4项,济宁市科技进步奖3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12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型矿井。

生态篇

在矿井90余项省部级荣誉中,有两块牌子的份量在济三煤矿干部职工的心里格外重要: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中华环境友好煤炭单位。这不仅仅体现在荣誉的级别,更重要的在于矿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耍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矿井平安富美。”党委书记盛春海说。

扫描济三煤矿10年来的建设、生产和发展史,矿井的发展始终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时代“轨迹”。

矿井地处微山湖畔,风景秀美,加上设计建设高点起步,整个矿井碧水环绕,无围墙、无矸石山、无落地煤,生态文明矿井创建具有“先天优势”。

对矿井工业广场总体规划,优化设计,分区创意,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了4个区域场前区、风井工业区、选煤厂工业区、公寓食堂生活区,突出了矿区总体美与区域美,生态美与艺术美。对场前区――矿井出入口这一主要景观区,环境规划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进行植物配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草坪空间突出场前区的开敞明亮,以乔灌木为背景,配以雕塑小品,提升了企业形象,创造四季景色不同的园林格局。优化美化工业广场布局,进行工广局部绿化造型,引进多种观赏植物、动物,建设人文景观,矿区绿地面积27万余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75%,打造了碧水环绕、景色不断、环境和谐的矿区新形象。

相比于先天设计优势,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在科学发展中付出的努力。2007年12月6日是兖矿集团和济三矿生产技术和发展建设史上重要一页:矿井十八采区1#充填巷“吞进”第一块矸石,矸石充填成功。济三矿成为集团公司首家井下矸石充填技术应用的单位,兖矿集团也告别了大企业集团井下矸石充填应用的技术空白,实现了矸石不上井。相比于节约排矸费用40万元,多采出煤炭4.1万吨等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技术在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了地面塌陷、矸石上井和环境污染过程中发挥的规模效应,更应该值得浓墨重彩,缠绕矿区多年的塌陷区、矸石山治理等难题得以破解。

创建采、掘、处“三元”洁净开采模式,实现了清洁生产。积极开展中厚煤层、薄煤层、边角煤、三上煤开采工艺技术研究,根据断层走向,采取“刀把式”、“条带式”布置工作面,提高了资源回收率。综放条件下上行开采技术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上行开采评审,回采率达到95.75%,高于国家规定标准。投资5000万元,实施选煤技术优化改造,洗选工艺由跳汰选煤改造为重介选煤,精煤回收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按照“堵源头、控过程、重效果”的思路,建立了清洁生产的标准体系,强化源头控制,完善了降尘降噪设施,创建了洁净文明的生产环境。发挥充填优势,将井下所有不可回收软硬垃圾回填到矸石充填巷,为井下巷道“清肠”,净化现场作业环境。工作面安撤转换设备必须“洗澡”后干净出面上井,杜绝煤屑跟随设备走一路撒一路带来二次污染。对地面工广环境,他们出台规定,建立车辆冲刷系统,要求所有进矿拉煤车辆冲刷干净后方可进矿,最大限度实现了工广无尘和清洁干净,实现了煤矿工广不见煤。

节能减排,杜绝污染是建设生态文明矿井的“主打曲目”。济三煤矿强化闭环管理,狠抓理念引导、责任落实、激励约束等多项机制运作,节能减排工作成为矿井循环发展的强力引擎,矿井节能量、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提前达到了“十一五”末煤炭企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的要求。

理念引导,人人都知“材米贵”。坚持“理念上的节能是最大的节能,思路上的减排是最好的减排”,强化宣传引导,通过专家现场授课、环保节能培训班和知识竞赛等多种有效载体,全方位宣传学习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成立节能减排宣传组,对先进典型专题采访、后进单位录像曝光,纪委跟踪实施效能监察,增强了全员环保节能意识,全矿上下达成了“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节能环保是企业生命线、干部政绩线、职工收入线”的共识。

责任落实,人人定岗尽责。济三煤矿把节能减排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分管领导总体协调、职能部门监督考核、责任单位目标落实、重要岗位按章操作“四级”责任,逐级量化分解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节能减排风险抵押金制度,联挂考核,每半年通报一次指标完成情况,年度根据指标完成,分翻番奖励、不奖不罚、扣除抵押本金三个档次考核兑现,形成了压力层层传递、责任逐级落实的管理体系。

激励约束,节能减排全员抓。把激励和约束作为抓好节能减排的重要保证。实施“两个联挂”激励和“四严”监督检查,与工资收入挂钩考核,把吨煤电耗、油耗、水耗、材料消耗等成本费用与工资总额捆绑考核,调动职工自觉性。与干部绩效挂钩,实行节能减排“硬指标”一票否决,增强干部责任感。在“四严”检查考核上,他们健全了30余项监督检查制度,坚持突击抽查与定期检查、书面通报与电视曝光相结合,周通报,月考核,严制度、严分析、严追究、严处理,对节能减排问题一事一分析,定责任、定时间、定标准、定措施落实整改,实现了安排部署、监督检查、跟踪落实的闭环管理。

突出“四节”,全面降低能耗。注重节水,加强地面供用水设施及供水干、支管路的维护管理,控制跑冒滴漏,生活供水实行分段式恒压供水,降低了管网损耗,严格用水考核,控制了地面取水量。注重节电,强化定额管理,量化采煤、掘进、洗煤、提升等10项电耗单项指标,根据生产实际,科学优化矿井供电、皮带运输、提升等生产系统,实施技术改造24项,解决了“大马拉小车”问题,年节约电费、维修费620万元。注重节油,严格落实生产用油管理责任,加强用油设备维修管理,积极开展进口设备国产化研究改造,制定了地面通勤车、井下胶轮车单车单程耗油标准,降低了油耗。注重节煤,实施电厂余热供暖系统改造,利用电厂余热集中为矿工业厂区、生产、办公场所供暖,淘汰了多年运行的供暖锅炉,实现了烟尘、SO2零排放,做到了“产煤不用煤”。

济三煤矿地处南水北调沿线流域15km重点保护区内。矿井结合特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应用污水综合利用、煤炭副产品发电、电厂废渣废气综合利用等技术,形成了工业“三废”资源化利用的内部循环链,中水复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按照保护环境,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全面实施矿区废水资源化工程,投资1287.1万元,改建了规模为21300m3/d的系列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全部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矿井水处理后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后分别用于井下生产、洗煤、地面工广冲刷、绿化浇灌、电厂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同时,对电厂浓缩倍率高的含盐废水进行过滤处理,使矿区污水全部进行分质处理和综合利用,实现了废水最大限度的资源化、污水零排放。

科技创新工作安排范文5

,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

1、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

结转抵扣。企业应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所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对研究开发实际支出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的企业,可由企业所在地从企业纳税留成部分中拿出2%给予奖励。

2、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经

税务部门审定,其科技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据实扣除。

3、市科技发展资金每年安排100万元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基金,对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经市有关部门认定后

,给予一定的专项奖励。优先申报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使用省出口产品技术改造贴息以及出口产品研发贴息配套资金。

二、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

4、科技人员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可分3年到位,首期出资额应达到认缴额的10%,且不低于人民币3万元;申请设立非公司制

企业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但一年内能够予以完善的筹办企业,可由工商部门先行核发营业执照,实行预备期企业管理。

5、引进科技人员离开原单位到我市从事科技创业的,其档案由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代行管理,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收人事档案服务管理

费用。探索有条件企业自行管理的办法。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经批准脱离事业单位,进入企业或直接创办企业的,经市劳动保障部门商财政、

科技、人事部门审批,可按转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有关政策执行。

6、培育20家重点科技创新型企业。市科技发展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实施培育2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专项资金主要引导科技创新型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扶持技术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关键性技术的攻关及产业化;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创

建有特色技术研发中心;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重大发明专利的产业化项目。

三、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7、市科技发展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200万元产学研合作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

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搭建公共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支持企业为高等院校和

科研机构设立研发岗位。支持企业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8、以股权投入方式进行成果转化的,其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该成果所占股份20%的股权;以技术转让方式将成果提供给他人转化的,

其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转让所得的税后净收入20%的收益;自行实施转化或以合作方式实施转化的,在项目盈利后3-5年内,每年可从实

施该项成果的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

四、积极发展各类创新创业投资

9、政府鼓励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积极参与由国家科技部牵头、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全国性科技型中小企业

信息化平台和贷款管理平台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利用国家进出口银行的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

10、建立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总额1亿元。支持**高新技术创业园和沿江新材料产业带项目,支持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

支持处于孵化期至扩张期的科技型创业企业。

11、鼓励以软件技术成果投资兴办软件企业。技术成果经评估确认后,其作价出资额可占到企业注册资本的35%;比例超过35%且作价金

额超过100万元的,须经投资各方约定。登记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其注册资本中高新技术作价的部分,经全体股东确认,可不经评估直接

注册。软件类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资本最低可为3万元。

鼓励外国专家在**投资创业软件产业。对在**投资软件企业或在软件企业中任职的外籍和港澳台地区高中级管理、技术人员及其配偶

、子女,公安部门可放宽居留期限,办理多次有效出入境手续。对取得国家、省级资金支持的软件项目,市科技发展资金按规定给予经费匹配

五、支持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建设

12、加快**高新技术创业园建设,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园内创新项目和创业企业。

13、扶持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市科技发展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200万元的研发平台资金,对企业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以上引智

示范基地、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研发机构给予资金扶持。

14、市科技发展资金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鼓励和支持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

经依法审批设立的外商及港澳台商研发机构,其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经省技术市场管理机

构认定,可向税务机关申请暂免营业税;上述机构向国外境外购买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所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

可向有权国税部门申请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

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

15、市科技发展资金安排每年不低于300万元的专利专项补助资金,对本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获得受理的重大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

所需申请费、实审费给予全额补贴,其中省财政承担50%。对有较大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项目和实用性专利项目,市科技发展资金予以重点

支持。

16、鼓励企事业单位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支持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

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对通过CMM及CMMI三级以上认证的软件企业,支持申报省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专项奖励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要

技术标准的研究,对作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或技术规范研制项目,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的,按市政府有关文件规

定分别给予奖励和资助。

七、加大科技投入

17、市财政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科技经费增长

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每年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发展资金的比例不低于2

%。强化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达到2%以上,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18、对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省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省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并能有效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镇、开发区

、临港新城、开发区靖江园区应安排专项资金,按比例给予匹配支持。

八、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19、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市科技发展资金和市人才开发资金每年各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海内外招才引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

才来我市工作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其薪金可在成本中列支,其工作许可

、在华永久居留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在居留证件有效期内可办理多次入境有效签证。

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

定的科研条件。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

20、贯彻《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暂行规定》(澄委发〔2004〕22号)文件精神,加大对有功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市委、市政府设立

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两年评奖一次,每次奖励10名,资金额度不低于5万元。同时设立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优秀人才奖、科技

进步突出贡献奖、科学技术奖,重奖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

21、鼓励引进领军型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经市科技与人才领导小组认定),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装备、新能源等先导产业

,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业领军人才。对来**创办高科技企业的领军型人才,市政府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三年内免费(

租金)提供不低于300平方米工作场所、100平方米住房公寓。对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的,可根据实际

情况给予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以技术成果入股投资的,经评估,其技术成果作价可占注册资本的30%;合作双方另有约定的,可按约定

科技创新工作安排范文6

创新优势缘于体制优越

比德瑞三国地处中欧,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皆佳,尤其三国的国土开发建设水平之高、宜居环境之优美、创业创新环境之优越,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象。纵观三国之发展,可用经济繁荣程度极高、社会发展指数极佳、科技创新水平极优来概括,充分展示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水准。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制造业领先世界,德国、瑞士、比利时分别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21个、15个和6个,约占世界总量的10%;诸多世界著名品牌产生于斯,2011年世界品牌价值百强榜中,德国有10个,瑞士有5个,足见其产业实力与竞争力,因此被称为国际社会关注和膜拜的工业文明“圣地”。

纵观当今世界,以工业革命为契机的现代化进程,无不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自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科技革命,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每次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升级,都起到了推动经济飞跃、造福产业大军、促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比德瑞三国地处欧洲工业革命的前沿,率先融入科技革命的洪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依靠创新优势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成为牵动世界经济的领跑者。2010年德国GDP达到3.3万亿美元、瑞士5224亿美元、比利时4613亿美元,分别居世界排名第四位、第十九和第二十位。世界人均GDP排名,瑞士排第四位,人均 67074 美元;比利时排第十五位,人均 42596美元;德国排第十九位,人均 40512美元。比德瑞三国土地面积与人口,不足世界0.3%和1.4%,却拥有世界7%的财富,真可谓小而强、少而富、精而美啊!

如此骄人的发展业绩,并非自然形成或轻易得来,而是源自艰辛创业与智慧创造,源自超强的科技创新实力。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2011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瑞士创新水平在125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德国排第十二位。之所以拥有科技创新优势,不是比德瑞三国的人比别人聪明,不是科技资源比别人雄厚,也不是客观条件比别人优越,而是在制度安排上更胜一筹,靠科学的体制安排造就了创新优势,依靠有效的科技体制,促使科技创新高效率运行,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创造了无限的创新成果。总之,比德瑞科技实力源于创新体制,有效率的创新体制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发展中国家最难企及的“软肋”所在。深究其体制创新奥秘,洞悉体制创新决胜科技创新的秘诀,对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意义极其深远。

优越体制激活创新市场

提起科技创新,人们往往注重资金、人才、设施和院所等硬件建设,固然这些物质条件必不可少,没有足够的物力和人力投入,也无法生成有效的研发和转化过程,必要的物质基础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仅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没有相应的体制作保证,没有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就不能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率的科技再生产。

依据创新理论的先驱者熊彼特的解释,创新的本意是“组合”的概念,就是生产要素和条件的有效组合,能促使经济发展。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未使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引进“新组合”,进而实现创新发展。所谓“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其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后来人们把“创新”概念,引用到科学技术的研发转化过程,将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明与使用,称之为科技创新。当然,这种“新组合”不能自然形成,需要必要的制度环境条件。

那么,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呢?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所创立的“制度变迁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家创新的奥秘。他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经济增长,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把产权制度、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认为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从“增长比停滞或萧条更为罕见这一事实表明,‘有效率’的产权在历史中并不常见”的事实分析中,得出经济能否增长受制于产权制度的结论。进而言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产权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关,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产权使经济系统具有激励机制。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低或减少费用,二是人们预期收益得到保证,三是充分界定的产权使得个人的投资收益等于社会收益。在诺斯看来,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科学界定和依法保护产权,会给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