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案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文精神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在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政治课程的教学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培养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重任,而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独立来理解与看待世界的时期,他们会慢慢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人与事有深入观察,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与体会。这个时期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的阶段。教师如果能够透过正确的教学引导与启发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看待很多人和事,并且帮助大家形成应当有的人生态度,这会让大家更积极乐观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障碍,并且更好的将这些难关克服与跨越。这些都是透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的,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作用与意义所在。
二、人文精神的渗透形式
1.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人文精神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得以渗透,只要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合理的组织与创设。政治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对于学生基本理念的一种引导,并且能够很好的起到塑造学生的价值体系与是非判断标准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要让人文精神能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适当的体现。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的产生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并且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更好的得以形成与深化。在讲授初二教材中的“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内容时,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类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活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这种人文价值只有成为人文精神的自觉才能体现社会的进步。这样理解与实践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现实,培养解决、正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基本达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合理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引导不仅能够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2.教学模式中的渗透
人文精神的渗透同样可以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设上,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要透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是一个方面,学生自身的知识获取与体会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大家多展开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探究,尤其是对于那些富有人文价值的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的理解与剖析。可以创设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大家在课下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这既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能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深化对于自身人文素养的构建。比如初二教材中的环境问题,倘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仍以不变应万变的用书上枯燥的理论和陈旧的案例授课,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我们的教学也无法达到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这时,如果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了道理——实践应用”的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课余通过书本学习、网络检索、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等途径,以探索的目光去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去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不仅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加强对于自身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载体
想要更好的实现在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需要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善于对于教学素材展开有效挖掘,要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找到合适的载体,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内容都和人文精神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教师要善于对于这些有效的教学素材展开深度挖掘,并且要深化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与体会。这样才能够让知识教学的效率更高,并且有效的在课堂上深化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构建。例如,在和学生们讲到“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仔细分析了案例,与学生合作归纳出了基本知识点: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参与者要讲究公平、平等、诚实信用。进而启迪学生要自觉守法、诚实守信,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学习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单纯地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已经上升为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的层面,进而引导学生更好的展开对于相关的道德标准的追求。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以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为依托,课本知识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载体,也是对于学生的积极引导所在。只有深化文本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2.夯实教师的人文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夯实教师自身的人文基础也非常重要。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与人文素养,才能够在教学中给学生们传授更多有益的知识,并且给与学生们更有价值的引导与启发。因此,教师在课下应当有意识的丰富自己,不仅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范畴,也要提升自身的施教水平。此外,教师也要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要让自己成为学生们心中的表率。这样才能够透过言传身教来深化对于学生的影响,进而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能够更好的得到形成与深化。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讲信用、平等友爱,教师先要做到诚实守信,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答应过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个人行为、学识、价值观等方面为学生做好榜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此外,教师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在课下应当有意识的多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师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能够在课堂上随时、及时为学生渗透时政知识,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并且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素质。
3.构建人文化课堂
课堂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这也是人文精神能否很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渗透的基础。教师在知识教学前应当首先给学生们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人文化的课堂将会更加有助于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多进行思考与表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富有人文色彩的教学话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探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于学过的知识的一种有效应用,这也是帮助大家更好的形成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个有效学习过程。人文化的课堂才能够更好的给予学生们正面的熏陶,并且让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比如在上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1)让学生画一张自己的画像,并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中的自己。(2)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身边的故事出发,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3)科学评价自己,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灵活的教学活动的构建中不仅给学生们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4.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也可以有意识的拓宽教学范畴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层面。同时,教师可以透过音乐、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来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些都会为学生的知识吸收形成很好的铺垫。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主题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片段,这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范畴,也能够让大家对于教学内容形成更好的认知,这些都会为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上到《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课时,笔者播放了音乐《活得潇洒》,以此来给学生们传达一种不在意他人眼光,自由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我还会带领学生观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片段,引导学生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此外,我还给大家讲述了美国大石油王的人生历程,启迪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这些都是和教学主题有紧密关联的素材,透过这些素材的引入不仅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也让教学主题更好的得到凸显。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们从这些深刻的案例中能够很好的感受到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构成的重大影响,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会更好的得到形成与塑造。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人文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关注。而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高中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解决。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能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1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巩固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缺乏对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例如,有些高中语文教师根据高考题型来开展语文教学,高考考什么,教师就将什么,没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理念错误。
1.2语文课程缺乏人文思想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的课时数较多,但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文篇目中的修辞、文法、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等技能上,忽视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内涵。另外,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将课堂局限在教室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语文知识脱离于社会生活,语文知识的生命力逐渐削弱。
1.3语文教学唯科学化现象严重
从教学目标来将,高中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逻辑、修辞以及语法等系统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对语文理性知识的掌握,但是却缺乏学生文学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将学生视为语文知识的容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视。并且,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开展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需求不相符。唯科学化的语文教学导致高中语文教育缺乏人文性和人性美,语文教育成为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语言文法的训练。
1.4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写作技巧、语文阅读方法和语文解题方法十分了解,但是却缺乏教材人文精神挖掘的能力,无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感,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局限于技能传授和知识传授。另外,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中居于课堂主导地位,全面操控学生的语文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哲学宗教知识、社会道德知识、美学知识、政治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人文现象,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本主义关怀,积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身心特征开展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和精神;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和人物人生经历,鼓励学生将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悟中了解人生的价值。
2.3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活动,将学生带入到相关的语文情境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人物中,加强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诗歌朗诵等活动,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4科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又要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知识,将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结合;其次,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人文精神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使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相衔接;最后,防止说教化倾向。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将人文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或语文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了解人文知识,避免单纯的说教式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俊红,朱花社.浅谈《大学语文》课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关键词:护理专业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提出“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战略,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医学后备人才,而现实生活中医患纠纷的增多和矛盾加剧,使学生对进入社会、进入临床一线工作而心存疑虑,导致这一心理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缺失[1]。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石和保障,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比较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创立具有护理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已成为医护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2]。顺应教育和时代的要求,在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科学的内容,加强学生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护理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1护理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文化基础薄弱
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太差,有的是行为习惯太差,有的是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差,甚至有极少部分道德品质都有些问题。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专业课重视,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与临床脱节等问题。因此,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不强,文字表达和书写能力差,有部分学生连写一份格式规范的个人简历都困难,文化知识的匮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个人的发展。
1.2人文意识不强
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集宠爱于一身,太多的爱与关注,在无形中滋生了他们的自我、任性、自私等意识,缺乏同理心,再加上护理教学一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忽视人文教育,因而学生人文意识淡薄,导致日后工作中学生对患者冷漠,缺乏人文关怀,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工作缺乏主动性,怕苦怕脏怕累,不愿意和患者多沟通,服务态度生硬等。
1.3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不强
沟通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沟通,就无法进行群体活动,人类也无法生存;沟通也是人类情感融洽的基石,更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桥梁,护士与患者良好、有效的沟通才可以建立健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家庭和心理,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关研究显示,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中,90%都是沟通不畅所致,这与国内医生的培养体系和知识结构有关系,一味强调纯医学知识的灌输,忽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1]。因此,沟通是人类生存、生活、工作、学习、发展和进步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沟通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职业院校学生在沟通方面内在动机不积极,外在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当下大多数学生沉迷于QQ、微信及朋友圈甚至网络游戏之中,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这会阻碍团队建设和发展,还会影响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2在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2.1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非常关键,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3]。在教学过程中、为人处世中以及生活中,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应该渗透和体现人文精神,让医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教师应该清楚课堂教学不仅是“授业”,还应该注重“传道”,课堂教学也是重要的育人渠道,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医学教学之中,课堂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临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从育人的角度,结合自身的体会,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去教育和培养学生[2]。
2.2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挖掘课程中的教育元素,结合课程内容和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组对问题和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课堂中分享讨论结果,各组派代表发言,或自由发言,或辩论发言,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沟通能力。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在别人发言时,耐心倾听、尊重他人,自己发言时,从容自如、大方自信、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由此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交流与沟通。
2.3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护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在学生未踏入社会之前的见习、实习阶段应该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第一,为学生选择临床教师时,应该选择职业道德高尚、人文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带教。第二,在实习、见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很多的现实典型案例,教师抓住时机,结合案例,进行专题人文讲座和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从道德、伦理、社会、法律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和解决各类问题,提高学生巧妙运用人文知识去应对及处理各种情况和纠纷的能力[4]。第三,对实习生的评估应加入人文素质评估,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4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深入农村、社区、老人院等进行科普宣传,广泛地了解社会,在此过程中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只有自己亲自实践了,才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未来的高等教育应是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5]。护理专业毕业生直接面对患者的时间是最多的,在校期间通过在护理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高尚医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毛珍娥.职业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与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2011(2):16-17.
[2]游苏宁.高效直接的人脉法则人际沟通的葵花宝典[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11):22-23.
[3]朴雪涛.大学文化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1(5):46-49.
[4]张萍萍.提高护生对人文素质培养认知度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1(3):276-277.
关键词:高中政治;人文精神教育;意义;问题;定位;策略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政治教学也开始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高中时期是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尤其政治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在分析高中政治教学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定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高中政治教学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科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注重以生为本,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和升华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要素及案例,可以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课程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进而追求人文精神。其次,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要求教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时候,要做到以人为本。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转变固有观念,改变以往“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再次,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够重视人文精神
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些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把人文精神教育列为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意识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这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即使有一些政治教师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但大多也只是进行单方面的解读,对一些教学问题的解释较为笼统,且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对学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得不到提高。
2.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教学的质量。尤其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他们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他们的思想、精神和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然而,一些高中政治教师并不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无法抓住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质并进行有效落实,所以在教学中缺乏说服力,学生不信服,导致教学难度加大,这直接导致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无法实现。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定位
要想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教师首先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课程改革需要及教育本质,对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首先,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学校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应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次,我国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应该能够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属性,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再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高中政治教学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
1.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习需求,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政治教学方案。教学方案要突出人文精神特点,教学内容生动翔实,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加深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促使学生将提高自身人文精神素养作为一种追求,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精神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2.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应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切、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触动和感染学生。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经典咏流传》节目的主题歌曲,让学生在歌曲的渲染下感受我们中华文化的浓墨重彩,使学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之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整理好的教学方案,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以及赵州桥等著名建筑,展示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让学生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国家时事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分析热点时事新闻,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政治教师除了要将理论内容与时事评析结合起来以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品质。通过实践,学生可以运用人文精神知识来指导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人文精神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并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4.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塑造自我
一些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静不下心、沉不住气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其心理品质欠佳。高中政治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高中生内心追求自由和平等,教师在人文精神教育中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会自我尊重,从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提升思想品德素养。这样,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结束语
高中政治课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应彰显人本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所以,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符合政治学科教学特点的,是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师要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塑造自我。
参考文献:
[1]张宛苗.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河南大学,2014.
[2]李娟.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高中政治教学对策分析[J].黑河教育,2015(09).
[3]李海燕.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人文精神的含义和意义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与个人价值,它包括品质、能力、性格、兴趣、气质还有思想,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灵品质综合体现。人文精神主要的主体是人,他关乎着人在为人处事和道德价值上的态度,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严重的将会关乎到人的成败。人文精神能够建立在知识学习和环境的熏陶下从先天和后天两种角度上培养,在某个角度上来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和自己的精神文化。培养人类的人文精神能够合理的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同时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能形成推动力,但是目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并不是很理想,正是因为在这方面的缺乏,导致社会矛盾增加犯罪几率提高,甚至有的人因为自我承受能力不强因为情绪化导致各种极端行为,这些典型的案例都说明当前的人们极度缺乏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素养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现代化教育工作中必备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能提高他们生存能力,还能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胸怀宽广心态,当精神境界提升以后他们才能进一步严格要求自我和提升自我。
2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人文精神培养都是我国教育中的重点内容,通过他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是提高教育综合水平的必然路径。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他更有人文情怀,开展的日常教育不仅需要对学生的知识点和技能加以培养,更要传递中华优秀文化。人文教育中的重点还是人,高中是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重点阶段,学生需要在此期间掌握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树立健康人格,因为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在家庭和生活上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必定深受影响,所以语文教育上渗透人文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模式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铺垫。
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现状
首先,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因为当前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影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把学生的教学放在如何提升其分数上,所以经常忽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当它的价值无法发挥以后虽然学生能在分数上得以提升,但他们的综合素养却并不理想。另外,开展实际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按照教材大纲落实任务,只不过目标始终是围绕着学生的成绩和知识点掌握情况,往往会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很难从中在人文素养上得到提升,对于素质教育有所脱离。其次,尽管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都在持续推进,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且不断的将其与我国现代化基础教育学科结合到一起,目的就是要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但工作落实到课堂上因为教师自身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缺乏经验,又或者是这一教育模式落实时间不长,因此在开展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口头灌输的方式进行,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各种理念精神理解效果差强人意,教师所输出的一些道德价值观念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性不强,所以高中生会认为语文教师就像讲思想政治知识一般,学习的兴趣和理解程度都不达标,甚至会逐渐产生厌烦的情绪,这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就算中国有着悠久且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因为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失误,学生很难将其中的内容深入理解并存在自己的观念中。最后,中国的高中语文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习惯于采用一些固定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头讲解学生被动听课。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且课堂的最后会发现学生对课堂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这种情况下就算教师渗透一些人文精神内容学生也不会主动的去接受和吸收,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学生对于教师的内容讲解只能通过自己的基础能力吸收,这不仅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在人们精神上的培养效果也并不达标。
4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策略
4.1丰富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的责任并不局限于给学生传递文化知识或者提高学生成绩,完善知识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更应当帮助学生提高人格魅力,培养他们的正确人文素养价值观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打下良好铺垫。所以教师必须做出表率,自己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高中学校应当提高教学招聘的门槛,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上是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进行考核,面试当中应当增加一些职业技能素养还有个人道德水平方面,只有教师具备这些能力要求以后学校才能允许通过,这就能为日后的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做好前期铺垫。还有就是日常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应当尽快落实这项工作,定期展开一些有关于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训内容,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进来,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将考核与教师薪酬福利待遇挂钩,评估全体教师日常工作上的人文精神表现和对学生的渗透效果,再加上考核成绩优秀他们的薪酬福利应当适当提高,如果这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话还需要对教师有一定的惩罚,最好是物质方面,这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在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
4.2完善人文精神素材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一直到如果只依靠教材中的知识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远远不足的,就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能力这些地方的培养需要他们掌握大量且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一点就可以从扩展课外阅读来实现,并有效达到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和陶冶情操的效果,教师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而其中有的网络资源引入一些人文素材,比方说推荐自己欣赏的作品让学生品读,或者是展开一些课外阅读课程。例如:我国的4大名著都是很经典的作品,他在人文素养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高中语文教师给学生普及“红楼梦”这本书,他表面上讲解的是几大家庭之间的感情和生活史,但它的内涵是生活在封建腐败王朝中人们内心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挣扎。其实很多人在阅读红楼梦这本书的时候读一遍两遍都无法读懂,甚至有的人会研读几十遍,这足以说明红楼梦的魅力,教师推荐给学生以后让他们自行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建立在欣赏的角度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某一个章节展示,要求高中生在小组互相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享阅读感悟,如果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就给他们排除疑惑,留给他们独立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在此期间学生会从故事的背景下有效渗透人文素养。另外,如果是一些高三即将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教师应当根据真实的情况给他们多普及一些励志类书籍,或者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电影片段,这些都能对高中生起到鼓励效果。
4.3营造人文精神氛围
改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应当从构建合理的人文氛围上作为出发点,明确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并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给教师落实人文素养渗透打下良好铺垫。在创新教学的方式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于教材的视频,让他们观看完成以后发表自身感悟,这样才能激发其积极性,不影响教学任务落实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组织某些座谈会或者是研讨会,以某些文学为主题丰富学生人文阅历。例如:教师选择的阅读文本是“孔乙己”,开展与演讲和辩论为主题的比赛,让学生根据这部作品对作者的性格和情感进行一系列分析,挖掘工艺及所处时代背景,解剖这个时代背景对于作者作品有什么影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学作品也能让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当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以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有机会促进人文素养提升,并发挥好人文精神培养效果。
4.4落实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高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始终贯彻人文精神渗透没基础,教学当中合理的渗透人文观念,通过一系列教学案例对高中生的人文观念加以培养,再加上案例的辅助变成深化理解。高中语文课堂上诗词教学是重难点内容,教师在对其讲解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历史素材,如此一来便可帮助学生对诗词古文言文加以理解,了解作者的情感品质,这样的前提下代入感很强而且具有实践性,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养成辩证的历史观念和合理的人文精神。往往实践是验证真理的重要路径,单一的知识点讲解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经过实践才能让学生从一些文本里感受到人文主义的色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能形成辩证人文主义思想。与此同时,人文精神可以在小组合作模式下互相传递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保证在人数成绩和性别等方面的平衡,课堂之前就考虑好如何展开教学框架结构,然后按照规律进行讲课,在适当的位置融入人文素养。例如: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基本的流程是教师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作者和创作背景,阐释了作者在纠结和斗争中的一些消极和积极情绪,其中通过一些风景来描绘作者当时的境遇和内心情感,这些都是学生需要深入探究和将内涵掌握的内容,需要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合理开展教学,然后在写到某个作者感情状态的时候教师适当的进行点拨,让课堂上渗透人文精神。
4.5深化道德,优化教育结构
现代化教育的普及教师应当积极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但同时也要保持传统教学中的优势,探索一些新的人文精神教育路径,提高课堂有效性。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他们应当意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包括微课、翻转课堂以及白板教学等模式,让学生能在此期间提高学习效率并获得良好人文素养教育。因为互联网模式的推动下网络在线教学已经被各教育阶段推广,对于学生的预习巩固和人文素养提升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从网课的基础上把自己薄弱的地方巩固,互联网也能给学生和教师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互动环境,并丰富学生学习渠道,给教师渗透人文素养提供空间。在互联网背景下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和生生互动的环境,合理设置问答环节,给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渠道,让学生更加便捷的和教师互动。所以为了保证高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更加深刻的人文精神内容,教师可以开展微课教学,例如:高中语文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师开展微课教学模式,课堂提前设计好视频素材,把文章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言文翻译、字词内涵都在视频中涉及,并在此期间插入一些短视频或者图片,当学生观看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而且在现代化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已经给学生专门配备了平板学习设备,学生在观看微课的时候如果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也能够直接在线与教师互动提问,教师需要给他们有耐心的解决难题,就算有些学生课堂上有些地方混乱,他们也能将微课视频保存下来课后重复播放。与此同时,为了发挥好人文精神培养效果,教师应当把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合理运用,比方说微课视频保持在20分钟左右,剩下来的时间搭配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制度学习反思上,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给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一下战国时期其他的爱国历史故事。比如说“毛遂自荐”,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客,当时的秦国举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赵王命去楚国搬救兵,这个时候毛遂主动请求根据,到了楚国以后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都没有任何结果,毛遂挺身而出把其中的利弊讲清楚,楚王才答应派遣春申君带兵解救赵国。或者是苏秦游说列国合纵抗秦,他掌管着6国的相印,最终是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给教师讲解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高中生会听得很有趣,同时在故事里也散发出了一些古人优秀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极为有利。
4.6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那么教师若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合理的渗透人文精神,就应当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其能够和人文精神教育充分结合,在这方面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强化。具体的做法如下:第一个是在学生评价体系上要贯彻教师学生家长和考试这些评价方面的内容,综合到一起以后形成完整的评价机制,比方说教师完成一节人文精神培养课程以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说一下自己在教学上的效果,接着是学生评价,学生需要对自己学习的情况和对教师讲课的看法进行评分,教师可从这些基础上发现自己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将其改善。而且定期开展公开课,把教学录制视频发送给家长让他们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每一次考试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综合评价包括他们的表现和学习,外加人文精神方面。第二个是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保证评价的内容具有客观和真实性,不能带有个人和对学生的看法因素,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将评价的结果公开透明,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表扬增强其学习和生活自信心,对日常表现和学习不好的学生更要有耐心,可通过合理的评价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第三个是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帮助双方互相了解,加强评价的真实性。
5总结
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军,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践的中坚力量,其医德素质培养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人文内涵素质培养的一个核心就是人文内涵的培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相应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将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情况。因此,在社会需求和理论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医学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视角进行医学生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首先需要对医学生的人文内涵进行本质分析,之后在分析的基础上与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医学生的人文内涵 谈到人文,可以说无论东西方古已有之。西方社会的人文更多指的是人文精神,英文为humanism,通常又可以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最初的人文精神即狭义上的意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而广义上的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与科学与艺术相并列的人文。我国教育界中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在我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主要指礼教文化;所谓“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 但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们在注重医术与器械的同时,逐渐忽略了医学的人文内涵,忽略了医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由此导致了当前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医学与人文相分离的状况[1]。其实今天我们倡导医学的人文精神,主张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内涵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不过是医学本质的回归和复兴。这种医学人文内涵的回归是医学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呼唤,因此重建医学人文精神是当代医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由此可知,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不是体现在医学方面,而是体现在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点之上的。简单叙述就是,医学人文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关注人的生命、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强调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则是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所以,在社会需求和理论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医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视角进行医学生的培养,对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解读就显得尤其重要。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2],与医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精神的医学生才是合格的、值得信赖的未来医生。正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 2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内涵的结合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医学生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应该是一门融科学、哲学、人文、学科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应该具有的特点就是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具有医学方面丰富的素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如何在阐述知识点的同时,把人文内涵教育融会其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实现人文内涵的升华,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教学背景而言,医学研究生大多来自单科院校,本科阶段局限于专业范围,人文社会科学的底子相对欠缺,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任务繁重非常的繁重,过多的关注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人文素养的提升,忽视了人文内涵方面的教育,导致形成了重“医”轻“文”,重“技术”轻“人文内涵”的现状。然而“医者德为先”,从历代名医的相关著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凡是卓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医术精湛、人文内涵高尚的人。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3]。这就说明,我国从古代起对从医者的选拔和任用就有十分严格的标准,非人文内涵高尚者不得行医。所以转变医学生原有的专业能力本位观,树立起全方位的以人文内涵教育为根本的素质教育本位观,既是医疗事业时展的需要,更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现代医学因其负载着新的人文价值而正在发生着变化,与传统人文内涵相比增加了新的内涵。特别是面对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种种忧虑和不安,以及面对人类对健康、尊重、和谐等等的美好期盼,使得医学教育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为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的人文内涵比掌握医疗技术本身更值得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加瓦,才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许走向更高的境界。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力求将医学与人文内涵,敬德与修业两个个方面进行结合,努力形成突出人文内涵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思想政治课课程为平台,加强医学生人文内涵教育的途径研究,可将其简单归纳为围绕“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展开。一条主线是指以“敬畏生命”的大道德观作为中心和主线,贯穿课程的始终;两个基本点是显性人文内涵教育与隐性人文内涵教育同时推进。显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思想政治课所宣讲的科学精神中的“真”;隐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授课过程中精选有道德闪光点的教学案例,就人文内涵角度有所侧重,强调“善和美”。 “敬畏生命”必须作为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一条主线和理念贯穿始终。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界的中坚力量,直接面对的就是人类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生命的神圣性和脆弱性都需要医生具有抚慰生命的善意和拯救生命诚意的人文内涵品格。但是需要进行拓展的是,敬畏生命并不是简单是人与人之间的,更应该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它的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基础上,“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使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逐步学会善待和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神圣,尊重生命的平等生存权。#p#分页标题#e# 显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思想政治课所宣讲的科学精神中的“真”。具体方式就是通过科学精神的讲授,让学生从思想上加强学习好专业技能的紧迫性,通过专业技能的精湛来加强人文内涵的修养。首都医科大学的老校长,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先生曾经说过:“做好医生有三条要素:一、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二、精湛医术;三、服务的艺术,即床旁艺术。”这三要素中,第一个要素讲的就是人文内涵,第二、三个要素指的是专业技能。人文内涵与专业技能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人文内涵是专业技能的灵魂,专业技能是实现人文内涵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有高尚人文内涵的人往往有精湛的医术,因为没有治病救人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执着地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 隐性人文内涵教育是指授课过程中精选有道德闪光点的教学案例,就人文内涵角度有所侧重,强调“善和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把人文内涵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选择让学生感动的案例,不仅要和课堂教学的内容相符,还要彰显高尚人物的人格魅力,这样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动之余,心灵得到净化,人文内涵得到升华,这样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道德性的统一。这种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景,再现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获得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启迪,同时领悟人生的哲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3医学人文内涵的价值观 自从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先进的诊断仪器和设备的出现,以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转移到寻找致病原因、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即对医疗器械的依赖与日俱增,这使医学价值观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医学价值观主要是指研究医学行为的价值,而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的,它以客观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主要采用直观观察、客观检验、综合推理等认识方法,得出个人及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事实。其最终的结论就是通过得出人体“what”和“how”的科学结论,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前提条件。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价值观的发展也经历了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片面科学观的影响,使医学的发展陷入狭隘的死胡同,并且与其人文内涵相脱离,这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重拾医学人文内涵的价值观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本身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医学的价值是多元的,除了基本价值外,医学的价值还可以分为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等”[4]。但是医学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所以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是医学与人文内涵相融合的唯一性,即只能是对人的关爱。医学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将高医学技术作为医学自身的价值的主要取向,因为这样一门起源于为解除人类的痛苦且从头至尾充满着爱人的科学,其价值观必须是以人定向的。这种基于医学人文内涵本质的“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价值观必将逐步取代医学技术论的价值观,这才是医学真正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因其负载着新的人文价值而正在发生着变化,与传统医学相比增加了新的内涵。特别是面对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由此引起的种种忧虑和不安,以及面对人类对健康、尊重、和谐等的美好期盼,使得医学人文方面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也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实,医学和人文应该是互助合作、互利互补的关系,医学的发展需要从人文内涵中获得教益,而人文内涵的发展也要从医学精神中汲取营养,因此越到高的层次,它们越趋于一致。只有对医学人文内涵的本质有真正的理解,医学与人文合而为一,才能够为和谐医患关系添砖加瓦,才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许走向更高的境界。
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针对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中国传统人文意识薄弱、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临床实习中人文素质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从教育模式中改变人文教育的现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等解决途径。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认识论的互参,是方法论的互补。中西医结合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及中医和西医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传授和教育。广义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是对中西医学及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与培育。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社会特点的医学人才。但是,现在中西医结合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无论是从学科建设上还是培养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1]。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医学模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亟需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1人文教育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称为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内医患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尤其是中医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赋予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之一
中医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这种人文文化决定了中医理论是与自然、人文哲学分不开的。中医崇尚整体观念,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人文从来都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医的历史性和传统性太明显,反而使这种人文精神变得不容易理解传承。西医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中西医结合医学充分吸收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又互相弥补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进行补充和结合,正切合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映出个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发展规律是中西医结合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往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停留在对疾病的诊治方面,却没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进行结合。其实,人文精神是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虽然现代医学对中医扶正疗法还有偏见和怀疑,但事实证明其对肿瘤化疗患者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归功于中医扶正疗法的确切疗效,另一方面扶正疗法对肿瘤患者自信心的树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对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人文意义和临床意义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单纯西医无法实现的。再者,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中西医结合本身就给患者带来了对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属性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西医要用实验去解释并证实,从基因、细胞等微观现象去推论人体、疾病等宏观表现,这种思维的局限使西医的发展摆脱不了现代技术的束缚,并且西医把人文精神与医德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而中医理论恰恰相反,它以人为核心,把与人相关的自然、社会、环境、疾病都结合起来,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把人文属性结合到中医理论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层次的体现[3]。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是人文与科学融合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特色,这一人文内涵符合人类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是医学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视。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应成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要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人文属性,理解和把握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简单地在西医基础上加上中医,也不是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去验证中医的真伪,而是将中西医结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论层次,认可这门医学学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给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帮助,使患者从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来,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医生的社会价值。
1.3满足社会对中西结合医学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对于医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驱除疾病,而是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义的关怀[4]。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强化人文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改善医疗现状。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在西医冰冷的仪器检查基础上加上中医的望闻问切,改变技术至上的诊治模式,真正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需求要求诊疗过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缓解医患矛盾,是满足社会对医学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2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2.1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两个基础和一个临床”或“两个基础和两个临床”这两种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只是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视或是缺失[5]。人文课程主要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各个院校课程稍有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诗词欣赏》、《西方文化》、《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公共关系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美学》、《医学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医古文》、《周易》、《医学与哲学》、《医学与法律》、《医学伦理学》等都是可选择的人文课程。各个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比重都比较小。河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该专业开设《医古文》、《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海中医药该专业人文课程设置有《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医古文》、《中医古典医籍》。总体而言,在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学时较短,占总学时的比例大多数院校在7%-8%之间,平均约为7.45%[6],与国际水平相比严重偏低,如哈佛医学院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20%以上[7]。这些课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重视医学知识的记忆,对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不重视;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说教为主,形式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一般无法应用到医学实践上;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学都要学习,学生们在沉重的专业学习压力下,对医学人文课程更是无暇顾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问题,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务处等对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认识,在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人事调配、课程设置、资金预算等方面对人文教育给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2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意识薄弱
应尽量减少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头两年强化中医教育及古汉语教育,并把传统中国文化如书法、国画、国学等纳入教学计划中[9]。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中医科学价值的精髓,也是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冲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中国传统人文意识淡薄,导致不能很好地领悟人文精神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的真谛。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现状中最易忽视却又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2.3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
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实习中,因为专业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内科病的比例会更大,长期面对满脸病容的患者,实习医生已经变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诊疗技能,怎样应付患者提问,忽视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现在的实习医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对陌生患者的时候,不能表现出应有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2.4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但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为人师表,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加强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讨
3.1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比如包含医患沟通、医护关怀和心理治疗等在内的系列课程。课程设置要以临床实际需求为指导,以解决病患需求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说教式的理论灌输,注重教、学、用的实际效果,可采用诸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研讨会等多样化的方式。比如,在医患沟通课程中,前期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临床医患沟通案例,尝试与病患交流沟通,分析讨论并给出报告,切实感受和学习处理过程;后期可在教学医院中进行与真实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实践。在学习中医学的同时注重传统中医人文教育,学习诸如著名医家事迹及其著作,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塑造大医精神。另外,人文课程在课时上也要适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贯穿在各个学期中。
3.2在中医与西医结合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
中医传统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灵魂,融于整个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也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深层次认识中医学、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3临床实习是加强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临床实习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生践行人文关怀的直接机会。在实习中,感受医者仁心,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学医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在实习医院定期开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包含从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况和感受、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和临终关怀等,到文化、隐私、伦理和法律问题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课程和活动,这些都应作为医学生的基本课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学习。在临床实习中加大人文素质的考核力度,可以通过带教老师打分和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一个综合评价。
3.4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职业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如举行人文素养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增加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把发表与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作为晋级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10],从思想方面对教师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人文素养高的从业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人文的力量。
作者:孙杰 于涛 宋丹 吴英杰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动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2):55-56.
[2]张伟.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华.科学人文主义与中西医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伦,阎秀菊.中医教学与人文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6-437.
[5]张玉龙,李一鸣.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2,23(4):10-13.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7]萧婷,刘涛,汪爱勤.美国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2,25(5):91-93.
[8]申宁.南京某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与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26(12):94-95.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精神;思想政治
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指出,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可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新途径,尤其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这一教学理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以往来看,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力度不够,更加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很多医学生出现专业技术过硬,基本素质较低的现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医学进一步发展[1]。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应当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后续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人文精神是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坚强支撑的后盾,只有提高人文素质,才能使其成为新时期下合格的医疗从业工作者。
一、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途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核心建设任务,在高校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长久以来的教育方针,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则。单纯从医学院教学来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医学生作为未来居民健康的守护神,若在学习阶段缺乏政治方向、道德规范及思想意识的引导,将无法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于未来我国的医生团队而言,应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层次。
(二)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对学生培养时应当立足未来社会发展,使之成为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医学属于仁学,它的研究对象为直接的人,因此对于医学而言,极其讲求人文色彩,也正是基于此,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教育工作中得到更高的重视[2]。反观医学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医学专业知识教授,也应当从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人格修养,变相地提高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互结合,确保知识与素质能力得以统一。长此以往,在加强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培养时,这些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扭转学生的思想道德,直击灵魂,并使其终身受益。在后续逐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进行探索时,可以将两者融为一个整体,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在未来的学习中全面发展。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社会中,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常见问题,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不可忽视。在解决时应当从源头抓起。在医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通过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使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医疗行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建设,让这些内化成为他们自觉自愿遵守的信念[3]。后续的临床工作中,可以本着以患者为核心的基本思想,让他们从观念到行为均富有鲜明的医学人文精神,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尚品德,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如影随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
二、医学教育人文精神构筑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生个人因素
不可否认,当前很多医学生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过分强调唯医术论,同时个别学生受到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致使他们“重功利而轻素质,重知识而轻精神”,直接表现在医学生教育中,很多学生对于人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并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很多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时的热情也会降低。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很多医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建设的认识较低,在他们看来学不学这些课程,对于自身毕业并无太大意义,忽略了课程对于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二)学习负担重
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学习,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学业压力大,因此心理负担严重,这就让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医学知识期间,如果将一部分时间挪用为人文课程的学习,将会占用自己专业课程学习的宝贵时间,所以两者间存在一定矛盾[4]。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课堂在学习初期,并不能立即为他们回报实际效果。反观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无论理论还是临床实践,往往具有连续性特征,且理论均能够在短期内付诸实施。再者,很多医学院校对于学生专业课成绩的要求极高,通常在考核过程中往往也只看重学生的专业课能力,而对人文素养的评价一笔带过,重视度较低。
(三)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各大医学院校对于设备、设施以及科研方面的投入,均远超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人文社科或医学专业的兼职教师,他们中要么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要么缺乏医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来总结教学经验,往往面临的现状是: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地传授基本概念,很难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更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所以课程缺乏针对性,很难吸引学生。可见,在医学院校中,师资力量薄弱成为阻碍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绊脚石。在进入实习阶段时,带教老师几乎只注重临床知识的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往往只走形式。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很多医学院校对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全程性,除此之外教学方式也不能与时俱进。诸如医学院校对于人文教育的实现,往往通过老师“填塞式”教育使学生被动掌握,几乎很少提供人文实践的机会,所以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削减。而且在人文素质课程中,大多以基础人文课居多,例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医学史等,而应用型人文课程极其匮乏[4]。像为数不多的医患沟通等课程,是以老师在课堂教授案例为主。但众所周知,对人文知识的累积绝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临床实践,让他们有更加深刻的自身体会,这样方能将实践与知识相融合,未来在出现问题时,处理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医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确立人文教育的思想观念
在人文精神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做的改变是扭转以往常规的教育理念,从意识上进行一次更加深入的改革。像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分离,两者间可以说几乎没有交集。早在20世纪,我国的思想教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大众对于教育的问题开始进行更加深刻的思索和检讨,就此而形成的诸多看法和观点便是教育观念,在后续也成为教育的核心所在。现代医学教育中,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具备医学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开展相匹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人文教育使学生拥有更加优秀的品质,这其中便包含创造能力,同时也包含诸多发散性的人文思维,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展现医风医德的重要基础。若只注重医学技术和知识的传授,难以完成医学本质的使命,因此在现今的医学教育中,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扭转轻素质、重技术的局面。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在当前教学中,应当尝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下,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获取变为主动探索,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之能够在保存个性的前提下获得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贯穿临床教学
医学生的职责为拯救生命,确保一方健康。在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临床实践必不可少,但是在后续的教学转变中,应当将医学、人文同时融入临床实践中,以此来检验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从见习到实习再到规培,缺一不可。尤其在实习初期,通过与患者间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另一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患者予以最大关怀。通过伦理查房,践行职业精神,这些都是医学生在临床的初期阶段必须培养的人文精神,对于未来而言,将会影响其对患者的态度。医学是一门具备人文精神的学科,且随着当前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医学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后续的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思想培养,这样方能适应后续的社会发展,也能符合医学自身的学科发展需求。可以说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一旦缺乏人文精神的支撑,其服务宗旨便会发生质的改变,而且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无法相互替代,二者只能协同发展,方能使医学发挥“除人类之疾病,助健康之完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冰玉,王水泉,贾龙,等.以遗体捐献为主的医学人文教育在乡村医师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解剖学杂志,2020(2):175-176.
[2]侯艳丽.论课程思政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实施路径[J].健康必读,2020(5):294,296.
[3]贾雪妍,段丽丽,常星,等.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4):29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