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前景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考古学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考古学前景范文1

受景泰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局、景泰县文化馆邀请,兰州部分高校的相关专家,白银市文广局、文物局及景泰县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于2013年3月25日,前往景泰,重点考察景泰县境内居延置、会宁关、乌兰关、乌兰县址、汉长城、索桥古渡等。本次考察活动原定于2月份进行,时逢大雪,道路阻塞,活动遂延至3月。

2013年3月25日,考察活动正式启动,28日结束,行期四天。兰州方面的成员有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先生,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满先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并成先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再聪博士,兰州商学院教授高启安博士,兰州大学图书馆馆员董翔,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史志林先生;白银市的成员有白银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局长李保军,白银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薛建国,白银市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杜永强,白银市电视台摄影记者苏骁;景泰方面的成员有景泰县博物馆馆长沈渭显,馆员冠宗栋,退休馆员苏云来先生;加上两位司机,共15人。遗憾的是,临行前,李正宇先生突发腹疾,不能成行,大家对李先生的身体记挂不已。

25日下午2时,考察组成员分别从兰州和白银出发,在景泰县中泉乡与景泰县的成员会合,先到此次考察活动的第一站——景泰县寺滩乡白茨水。当日大风扬尘,气温骤降,兰州成员分乘两辆私车,行至兰州新区处,大风卷起建筑工地的尘土漫天飞扬,蔽野遮路,能见度不足10米者数十里。加之道路新修,生疏难辨,车辆逡巡盘桓不得出,幸遇一要求搭乘顺车之民工引路,才得冲出雾障重围,费时近两个小时。

途中联络得知情形的白银组员,在景泰县影视城前等候。等候期间,汽车窗外一片苍黄,是大风天中景泰的典型景色,唯听车外飞沙走石,直扑车窗,沙沙作响,预示此次考察诚不轻松。

下午5时许,我们与在路边等候的沈渭显、寇宗栋会合,折头向西,前往距景泰县城30余公里处的寺滩乡白茨水。

1974年,在破城子甲渠侯官遗址发现了一枚汉代里程简(E.P.T59:582),上记有长安到坻池的十几个地名及里程,被学者称为“居延里程简”。其中有两个地名位于景泰境内,一个叫“媪围”,一个叫“居延置”,两者相距汉里90里。经研究,学界认为“媪围”即景泰县芦阳乡的窎沟古城;而关于居延置,有学者推测可能是位于寺滩乡三好村的白茨水。因此考察的第一站,就是位于祁连山尾昌林山南麓白茨水沙河两岸的白茨水村。大风中,循着崎岖蜿蜒的乡村道路,沿途随处可见营双(内蒙古营盘水到古浪县双塔)高速公路的建筑工地正在紧张施工。营双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青岛至银川高速公路山西定边至武威联络线的重要路段,也是京拉高速公路与连霍高速公路的连接线。过了三好村后,我们的车队顺着施工车辆碾过的车辙印,上了尚未完工的路面。宽阔笔直的路面伸向暮色苍茫之中,使人不禁感慨今非昔比,“居延里程简”记载,汉里90里置一个邮驿,传马得一日驰行,而今天几十分钟即可到达。在快到白茨水村时,车停在白茨水新建大桥上,即下桥寻找遗迹。大桥南侧几十米处,偶见散落的具有汉代特征的陶片,量少,面积小,未见明显生活层,有个别疑似夯土版筑层,或为汉时一个聚落遗址。漠风劲吹,天气奇冷,大家均感到面颊和双手被冻得生疼。考察结束,从白茨水到景泰县城,已晚8时矣。

次日,天气晴好,丽日高悬。考察组按计划到景泰县五佛乡沿寺跨河考察北城滩古城。因此前李正宇先生根据卫星地图发现在今五佛沿寺西约800米处,有一方城,小组沿景泰川提灌工程所修上山施工便道驱车前往,至则眼前遍被垦植,方城了无痕迹。问放羊老人,谓方城之说,未之闻也。时间关系,未做更详细踏访。关于此方城,有待嗣后择机再做详尽探察。

北城滩古城位于黄河对岸靖远县双龙乡仁和村。一条铁索飞跨两岸,缆一大型铁船,两岸往来行人及车辆尽由此船载渡。渡船过河,前行约1公里,靠近黄河北岸,有一临河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之附近曾出土过石器时期文物;古城北,20世纪70年代曾出土数方砖墓志和文物,时代为隋、唐,上书“乌兰城”、“乌兰县”等字样。城之南门,紧临河岸,河面距城根约60米;是处观河,黄河自南向北汹涌而来,至城下之悬崖处折头西流,行约10里,复又向北流去,下游西岸不远处,即为以扬程高、流量大、受益广而闻名宇内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之两期工程的一泵姊妹站,再前行,就是曾声振南北朝时期的沿寺亦名五佛寺。30多年前的1975~1978年,笔者作为提灌工程一泵站的合同工,曾在此工作过整三年。耳边隆隆的机声,脚下汹涌的黄河,对岸一线遍生沙枣树和红柳的沙堤,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在脑海里储存了30多年,至今清晰如昨。今天故地重游,寻古而来,转瞬沧桑,别有一番感慨。

北城滩古城居高临河,地险形胜,是为一处安营扎寨、屯兵渡河、进退攻守之理想场所。根据刘满教授的多年研究及此前数度亲临考察,可判定古城南门处即为唐代重要黄河古渡口之一的会宁关。会宁关是为唐代黄河关隘一大关,是十三中关七下关中的中关之一,敦煌藏经洞出土之P·2507《水部式》残卷记载:“会宁关有船五十艘,宜令所管差强了官检校,著兵防守,勿令北岸停泊。自余缘河堪渡处,亦委所在州军,严加捉搦。”其重要性和繁荣程度可想而知。是汉唐时期通过会宁关(乌兰关)西行直抵今景泰芦阳镇吊沟汉时景泰县置媪围城(唐兴泉军),再挥师西进直通西域的必由之处。对岸应即乌兰关。如是,则大致应在五佛乡之兴水村某处。

下午1时在乡政府所在地用午饭。五佛沿寺是景泰著名的旅游胜地,近几年推出了两味地方名吃:一是五佛豆腐,因是用酸菜水点豆腐,硬而不老,嫩而不散,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声誉渐隆;一为“大碗鱼”,即炖煮以当地养殖的黄河鲤鱼,每人一大碗,配以传统食物“老馓饭”,价廉物美,体现了西部豪放的特点,是招待游客的不二选择,名声已经传到了白银、兰州等地。饭毕往车木峡,踏访疑似乌兰县址。世人多知景泰县境最早设县,为西汉时期媪围县,属武威郡管辖,而鲜有人知道北周时期还建立过另一个县,这就是乌兰县,隋代并入鸣沙县,唐武德九年(626)复置。乌兰县址究竟在何处,也是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

车木峡是五佛乡兴水村的一个自然村,群山揽抱,背山面河,村庄古朴,果林丰茂,与景泰县中泉乡的龙湾村也即石林一样,可称为景泰县黄河两岸两处著名的世外桃源,也是黄河两岸著名的大枣之乡,所产枣个大肉厚饱满,远销全国各地,现在已是该村的支柱产业。有学者根据两岸地形及占地面积,推断此地可能是最早的乌兰县址所在地。但也有学者认为此处地势较低,面积不大,似难以建县或设立重要关口,几位专家对此持有争议。

27日,至景泰县红水乡老婆子水踏访。老婆子水遗址是新近发现的一处较大的古遗址。其南为红墩子烽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确定为设于汉代,明时重修;其南数百米处,明长城劈山垒石,蜿蜒西去。民间传说此处自古为兵道,有青年随军一去不回,其妻守候路边卖水,以盼郎归,一直等成白发老妪,是为“老婆子水”地名的由来。口头传说不足为凭,但此地是专家认为可能的居延置的另一处地址,距窎沟古城的距离与白茨水相仿。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该处应为一个重要的遗址区,地面汉陶碎片四处散落,有分布较为广泛之灰堆,层厚亦足可观,应为汉代之重要驿站。期待借助嗣后的发掘,必将会有重大发现。

老婆子水遗址距离红水古城不远,本不在此次考察计划之内。李并成先生提议,顺便前往考察一番,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红水城修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是“松山大捷”后明政府修建的防止套部蒙古南下的数个军防城堡之一。清代景泰设立红水分县,最早就在此城,后来才迁至宽沟。红水城北峙长寿山,南依泰尾山,东有护家山屏遮,城卡在两山中间,古景公路绕城而过,是紧扼东西通道的形胜之地,其规模及重要性不逊于永泰古城。但如今人去城空,颓垣残壁,损毁严重,泰尾山体因含有硅,近年大规模炸石开采,整个山体已经濒临消失,采石场机声喧嚣,粉碎的砂石堆积如山,昔日繁盛一时的红水城满目狼藉,破败不堪,令人叹惋。唯城中一新建小庙,有微弱香火,似为不甘心红水城湮灭的执着留守者。

正午时分,在上沙窝镇省道边小饭馆用午饭。

午饭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并成、刘再聪、高启安、李保军、薛建国、沈渭显、冠宗栋、苏云来、记者苏骁及司机小吴为一组去营盘水踏看汉长城,一路由刘满、杜永强、董翔、史志林及司机王军凡为另一组去索桥探访。

踏访汉长城小组驱车跨甘(甘塘)武(武威)线,过新井煤矿(曾名“新西井”,原属景泰县,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在茫茫荒漠辗转200余公里,其间穿插甘、宁、内蒙三省区交界,道路难行异常,浮土如魅,翻滚的尘土之浪将两辆车的车身完全喷涂成土色,犹如两块快速移动的土坯。远处山峰似有一凸起块垒,借助望远镜,为人工建筑无疑,驱车前往踏访中,偶见放养野外的驼群,悠然自得。草原深处,遇一牧驼人家,自说30多年前由景泰红水迁来此地,常驻放牧。经寒暄,竟是高启安教授的亲戚,入赘蒙古人家,大家无不唏嘘称奇。说起山顶凸起物,却道乃长年累月堆积而成的鄂博(敖包)耳!稍作停留,车辆又在起伏如浪的草原便道艰难行进一个多小时,最终在一个名叫土墩槽子的地方发现一烽燧,高2米许,周遭散落有汉唐各代及西夏陶片,可断定其为汉烽燧,且自汉以降各代均有使用。从这个烽燧可确定景泰境内汉烽燧的走向关联,可谓重要。小组成员莫不鼓舞异常,纷纷留影,纪念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景泰县的同志做了详细丈量记录。李并成先生建议命名此烽燧,因槽之内有六眼井,大家一致同意可称之为“六个井烽燧”。而此时,已是金乌西坠、倦鸟回巢时分了。

另一路索桥寻访,由刘满老师带队。刘满老师对汉唐黄河上游古渡口及其交通研究为全国成就最高亦最丰者,对索桥的实地探访,印证了此前他研究的准确性,即索桥的规模及功用,长期以来被误读,根据索桥两岸的地形及前后缺少沿河道路的情况看,很难想象能够供较大规模的军队通过,因此实为商旅码头,是专为牲畜驮行而设的一条运输水路。

3日28日上午,考察组在景泰县文化馆会议室举行座谈会,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会议由高启安教授主持,李并成教授对此次考察作了小结,认为景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传承华夏文明、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会者先后发言,对此次考察行动谈了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充分肯定了此次考察的意义,对景泰县方面的配合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真诚感谢,并决定,今秋或明春,在景泰召开以此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研讨会,为景泰县的文化事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考古学前景范文2

关键词:成人高考;古诗复习;方法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题是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新题型,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由于古代诗歌本身的特点及鉴赏评价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平时古诗教学普遍存在重诵读理解、轻鉴赏评价的现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如何通过考前有效的复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古诗阅读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体会。

把握大纲,明确要求

成人高考大纲是复习的依据,古诗的复习首先要从把握大纲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古诗鉴赏复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成人高考大纲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纲要求,需作进一步的诠释和讲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艺术形象加以说明。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反抗精神、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苦和无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胆识等,使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概念有初步的感受和具体的认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体会其优美、精炼、跳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师可在学过的诗歌中举出选用贴切的描绘物态、抒写情怀的范例,引导学生体会精妙传神的艺术魅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阅读古诗的高级活动。所谓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熔铸的作者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作者对生活理念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评价,最能体现阅读者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辨识透视能力。

梳理考点,深化理解

明确成人高考大纲的要求之后,就要把握古代诗歌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理解有关知识。针对考试大纲,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以下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

古代诗歌的一般发展线索:诗经——楚辞——汉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古代诗歌的大体分类: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等。

近体诗的格律规定: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等。

以上知识可向学生作一般交代或列表印发,不作重点复习。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与考点直接有关,故必须加以详细分析。

精炼即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的“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他们纵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四手相握,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此“执手”二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可见精炼之至。

含蓄诗的语言不能像散文那样直露,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群山绵亘,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带着寂寞心情退回。勾勒出一片苍茫凄凉的景象。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朝古都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呢?三四句借月抒怀,暗含国运衰败的感叹。全诗表面看句句写景,细究却句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故国萧条的感慨,其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其好处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增加诗歌的内涵,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周瑜赤壁破曹的历史故事,既表达了对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事业无成却华发早生的感慨。

情致理趣诗歌的情致理趣指的是诗歌中那些表现力极强的词句给人的审美情趣。诗的情致理趣与炼字有关,古诗中这类词语很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横斜”、“浮动”都给人以美的想象及美的享受;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古诗的语言特点还有跳跃、倒装、谐音、叠字等现象,都比较容易理解。

(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诗人在创作时,以想象为中介,将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成诗歌的形象。优秀的叙事诗,大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总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或暗含诗人的自身形象。如陆游的《卜算子》中的梅花,就代表一个孤高寂寞,备受打击和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保持节操不变的爱国志士形象;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石灰”,则象征一位不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官。

(四)古代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下面择其要者举例说明。

借景抒情王国维评论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含情,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无尽思念,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托物言志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鸟鱼虫皆可入诗。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如唐人陆鲁望《白莲诗》: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诗人以貌取神,写出白莲的风韵与精神,抒发了处唐末动乱社会中,虽退隐山林,洁身自好,却又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怀,做到了既“不即不离”,又“曲尽其妙”。

借古喻今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或歌颂辉煌业绩、或感慨千古遗恨,或喻己怀才不遇、或抨击黑暗现实。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歌咏贾谊,指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联系诗人长期遭受压抑的身世,可知其借题发挥的意图。

直抒胸臆诗人情激于衷,冲口而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卒章显志,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点亮全诗的主题。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表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对比烘托在鲜明的对比中增强读者的感受,利用事物的反差揭示诗人的某种情感。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渲染昔日的骄奢淫逸,最后一句写眼前的凄凉景象。强烈的对比寄寓诗人的深沉忧思。

比喻拟人化平淡为生动,引导读者联想与想象,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情趣。如杨万里的《红白莲》: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诗人突发奇想,把一池盛开的莲花,比喻为汉代宫中三千美丽的宫女,她们一半浓妆艳抹,一半淡扫峨眉,各呈其美,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转贴于

以动写静事物总是相反相成,没有动,就没有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便成了许多诗人常用的手法。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春夜溪山月出惊鸟的幽美境界。月出尚能惊鸟,可见春山之静,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更显春山之静。

虚实相济“实”为眼前景、眼前事,“虚”为想象景、想象事,二者相辅相成更有利于表情达意。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二句叙滞留巴蜀的原因,是实写;三四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是虚写。眼前之事已入想象之境,寄怀之切尽在不言之中。

夸张联想夸张是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以创造意境。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四句熔夸张联想于一炉,写出瀑布由极高处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疑”字在联想中透出无限赞叹之情。李白的夸张不是简单放大事实的原貌,而是融入了美好的感情。

此外,还有比兴、铺陈、渲染、映衬等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关键在两点:一是辨识诗中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二是赏析其表现作用和艺术效果。后者需要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需要加强训练。

(五)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诗人为表达情感,用艺术的语言写进诗歌的事物和画面,这些客观事物已经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成为诗人主观世界的写照。因此,它们在诗中已超出本身的含义而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描写了六种物象,字里行间透出游子天涯沦落的困顿、苍凉与悲哀。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和谐、完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与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屈原《涉江》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船行缓慢的景象,抒发的却是诗人眷念国都,关心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一派秋天苍凉恢廓之景,表达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愁之绪。

以上有关知识,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基础,也是高考答题的基础。复习时可集中讲解,也可结合作题分散讲解。讲解时不能空讲概念,一定要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授之以渔,点拨方法

鉴赏古诗,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之所以为高级阶段,是因为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如果鉴赏者不善于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成人高考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必须遵循鉴赏的基本原理。笔者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总结出古诗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概述如下。

(一)初读

初读的任务是弄懂作品表层意思,因为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是鉴赏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需注意两点:(1)明白词语的含义。古诗中的词语有时有特殊的含义,如典故的意义、语境的意义。(2)理解句子的结构。有的古诗的句子省略跳跃,要补充连贯才能理解;有的古诗语序不是正常排列,要根据词语意义关系加以调整。解读古诗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一起上船。如果照字面理解成主人下马了,客人已在船上,则下句说的“举酒”则与主人无关,就讲不通了。

(二)吟诵

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指导学生诵读是鉴赏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等于不读;能背诵,进而才能进入领悟阶段。

(三)入境

反复吟诵,只是鉴赏者与诗中的艺术境界“接近”的一种手段。教师需进一步要求学生,吟诵时伴随想象,眼前浮动诗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事的形象。读的次数越多,这些事物的形象就越清晰。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恍若身在其中,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就叫“动情”或“陶醉”。例如,反复诵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会仿佛进入李白的梦幻境界,看到幻境中的仙人形象,对美丽的仙境会产生向往之情。

(四)领悟

读者经过“入境”时情感体验的高潮之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又从鉴赏者内心游离出去。同时,作为社会角色的“自我”又慢慢呈现出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在冷静的比较与参照中,学生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与顿悟。

以往的参考书对诗歌教学都强调诵读,强调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悟,其原因是顾虑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在“传授”过程中越俎代庖,影响乃至左右学生的鉴赏过程。但这不等于说在古诗鉴赏复习过程中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一定参与学生鉴赏某一首古诗的具体过程,但不排除在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下面谈谈解答诗歌鉴赏试题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反复体味,读懂原诗弄懂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其方法有三:一是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途径之一;二是注意利用注释,借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三是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

仔细研读诗句,咀嚼语言特别注意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体会其精妙之处。

整体把握意境只有整体把握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正确理解诗的形象和诗的含义。要善于想象、联想,用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

仔细辨析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采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看清试题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命题上可综合要求,也可就某一方面出题。有时出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其实都差不多;有时一题两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答题时要看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吃透题目的提示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时出题人为了让考生准确把握题意,特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如2003年成人高考大纲样题以杜甫《旅夜抒怀》为出题材料,提示考生“这首五言诗是杜甫晚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漂泊在长江上游时的作品。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对这些提示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这往往是引导答题的路标,只要沿着提示去思考答题,是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

抓住要领,重在表达一般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不会很长。要抓住要点简洁作答,切忌含糊笼统、空话套话、人为拔高、丢三落四。

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古诗鉴赏的复习,在学生获得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鉴赏的原则和方法以后,关键是强化训练,学生应在强化训练中体验鉴赏过程、提高审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考古学前景范文3

一、读不懂:五个必看,读懂诗歌

看标题,标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古诗词的标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向导。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从标题便知这首诗表达的是边塞送别之情,另外,标题还能直接表达古诗词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等。

看作者,“知人论世”是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知人”就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论世”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金陵望汉江》就体现了李白浪漫洒脱的风格和盛唐气象下暗藏的社会危机。

看关键词,古诗词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词,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关键词,阅读时抓住情感关键词,无疑对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陆游《鹊桥仙》)里的“独”字意蕴深刻,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唯独那个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此时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只能隐居的无奈。

看尾句,古诗词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所以尾句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照应前文,以景结情等等。例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中的尾联“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修睦《落叶》)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看注释,注释是古诗词鉴赏中最需要关注的内容,每一条注释都是出题人送给考生的珍贵礼物,因为注释与接下来的鉴赏试题往往会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就对“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李白《金陵望汉江》)作了注释,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了。这条注对回答古诗词鉴赏的第2小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人既歌颂了这个社会的祥和,又暗中的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

二、说不清:掌握技巧,理清思路

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鉴赏的第1小题是“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有些考生在回答“写作用意”时把比喻、夸张、用典、间接抒情都写上去了,这是不可能得分的。“用意”应着眼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答出为下文蓄势、做铺垫,或烘托、渲染都可以。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鉴赏的第1小题是“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l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这个题目跟2016年的题目很相似,也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研究古诗词怎样写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在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上,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分类整理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每一种技巧设置几个例句让学生熟识理解,那么在考试遇到类似诗句的时候学生才会举一反三。

三、答不全:研究题干,规范作答

经过一年的训练,大部分高三学生基本能读懂古诗词,但是高考场上得分依旧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不明回答方向,看到了题目却未理解题旨;二是不明答题要点,看到了显性要求却未理解隐性提示;三是不分答题要点,答案文字繁多条理不清。

【例题】(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这个题总共有两问,每问3分,第一问答案应该包括“画面描述”和“概括景象”两方面,“画面描述”2分,“概括景象”1分,很多考生或只是概括,或只是描述,有的考生描述还不全面,所以就算读懂了诗歌写出来的答案也不能得满分;第二问答案应该包括对“用意的揭示”和“具体解说”两部分,“用意揭示”2分,“具体解说”1分,“用意”应着眼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答出为下文蓄势,或烘托、渲染氛围等等都是2分,有些同学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文字,但是不会运用术语,所以也得不到分,“具体解说”也要紧扣下面的诗句分析,切忌堆砌一些词语而没有答到点上。

考古学前景范文4

[关键词] 旅游景区;合作;对策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一种典型形式。旅游区域的划分是以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旅游经济的联系性、旅游管理的权限性为依据的。尹贻梅(2003)提出,实施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的基础包括两方面:资源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空间联系具有便利性。邱继勤(2004)认为旅游资源与经济的相对一致、地域相邻与接近性、旅游产品有一定的互补性,是区域旅游联动的运用条件,而区域旅游联动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一种形式。

江南古镇涵盖了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它们的合作属于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景区合作。三者共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内,具有相同文化共性的旅游资源,有进行合作的基础。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将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有利于古镇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但目前的合作却没有明显的进展和质的改变:合作持续时间短、合作内容不固定、合作模式不确定、古镇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松散的不稳定状态。

对此,笔者针对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宏观环境因素中旅游业的发展观及发展战略、各地方政府对合作的态度、地方财税体制及政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主流媒体的导向,行业环境因素中的其他旅游产品的威胁、旅行社的认同与推介、行业组织的影响、古镇间的可进入性、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古镇自身因素中的古镇旅游景区间的合作方式、合作机制、合作目的、古镇旅游景区间的沟通和交流等是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关键影响因子的研究结论。

根据目前古镇的发展状况以及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应该采取“先易后难、先内后外”的合作模式,即先通过互相之间的学习与合作共同提高古镇内部的管理水平,在这一基础上古镇之间达成更全面的合作共识从而进行真正的错位发展、形成古镇的特性,而合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古镇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古镇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模式的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以及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模式的框架,笔者给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旅游景区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郑耀星(1999)认为跨县(市)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借助一些行政手段来实现,运作相对容易。在实证分析中,发现宏观环境因素中旅游业的发展观及发展战略(0.873)、各地方政府对合作的态度(0.758)对合作的影响最大。

在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中,地方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江南古镇各个行政区域间由于受到行政界限和地方利益的制约和约束,缺乏区域旅游和大旅游的理念,缺乏有效的区域合作措施。各行政区域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设置人为障碍,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和“诸侯经济”。努力打破旅游活动的行政刚性约束,促进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区域合作组织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要加强互惠互补的竞争性合作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可以树立江南古镇的整体旅游形象,提高古镇的美誉度和江南古镇的整体效益。同时,也是为了扩大旅游者的活动空间,清除旅游活动障碍,是旅游活动本身特性的需求。

江南古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是一种品牌,对于区域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转换成旅游吸引力。江南古镇旅游整体形象的树立要鲜明、深刻、宏观,要能体现出地域特性,单独一个地区树立起来的旅游形象是单薄无力的,而且相邻地区树立的相近的形象会产生“排斥效应”而最终不能在旅游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单独一个地区维护一个较好的旅游形象也比较困难。这就有必要在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共同塑造旅游形象,挖掘共同的地脉,形成合力,加强旅游整体形象的影响力。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古镇旅游开发和中国小城镇的规划、土地利用、文物保护、环境治理、旧城改造息息相关。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之下,古镇旅游开发项目涉及的政府部门和各方关系极为复杂,很多时候即便是政府部门间的事都难以划分和界定,“谁投资谁收益”这一基本投资原则不易得到制度层面的保证。古镇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难于分配,这导致民间资本和外资难于深层次介入古镇旅游开发项目,而政府的旅游相关职能部门对古镇合作的认识和动力不足。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在改变观念与达成合作共识的基础上,为江南古镇旅游景区的发展制定科学的、整体的战略规划。

二、政府适当的功能定位与政策导向

宏观环境因素中的地方财税体制及政策(0.677)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0.671)是影响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关键因素。

区域旅游合作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我国的旅游业是以政府主导的,政府是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者,基础设施和旅游宣传促销的投资者,区域旅游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政府在区域旅游协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合作主体。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政府的优势,彻底摆脱旧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束缚,打破条块分割,对旅游区域协作进行高水准的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防止各种档次的重复建设、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无序竞争,形成长远、近期相结合的良性结构,保障区域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部门应该改革地方的财税体制与政策,现有的财税体制和政策使古镇在发展中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愿意从长远的角度来做决策。苏州市政府对江南古镇的考核取消了gdp的标准,给了古镇更多的自由度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更有利于江南古镇的成功合作。

现行的对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准,容易助长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过度干预,造成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地区之间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现象,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此,要改变对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准,从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目标,有利于促进各地政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而致力于对内、对外开放,有利于促使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三、构建完善的古镇间信息沟通支撑体系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古镇的决策和发展。旅游信息的不及时和不准确很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行政区的封闭式旅游发展忽视了旅游信息的重要性,既不主动了解外界旅游信息也不向外发布旅游信息,这样就不能及时依据古镇旅游市场的变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的共享,要求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要求各个区域的信息交流。加强旅游信息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促进江南古镇旅游区域的共同发展。

同时,从实证分析得知,在古镇自身因素中,古镇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是影响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古镇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使古镇彼此了解对方的真实做法和想法,可以加强彼此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有利于合作的成功运作。

江南古镇之间应积极开展双向经验交流和参观学习,高层领导互访,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可以考虑坚持定期轮换地点召开高层领导人联席会议;建立省(市、区)长或市长(区长)联席会;创办刊物和组织研讨会等。

四、基于错位发展的系统合作与整体竞争力提升

在影响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行业环境因素中,对合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其他旅游产品的威胁(0.825)和其他区域的同类旅游产品竞争(0.702)。这就需要江南古镇增强竞争力。

竞争力的增强需要古镇合作中的旅游产品错位发展。产品的雷同只能形成更多的直接竞争,浪费资源。古镇在共同塑造江南古镇旅游品牌的同时,应该分析自身的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应当寻找文脉、人脉、地脉、绿脉(环保)以及经脉(经济脉络)的统一。首先要研究古镇原有的特色。周庄,前街后河,前店后房,是典型的江南“河街式”的贸易集镇,是商业古镇。周庄商业气氛过浓,但因其本来就是繁华的商业市镇,恢复商业的原生态也是一种发展方向。同里是富家大园或雅者小院,体现出宁静的水乡居住环境,是一座居住古镇,可以发展休闲度假游;直拥有唐代大寺庙,是以庙兴镇的典型是宗教古镇。在浙江,南浔丝绸业兴旺,巨贾辈出,是工商业托起的古镇,是富贵的南浔;乌镇是典型的“人家尽枕河”,体现出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等名著的风情,体现了乌镇独特的文化气息;而西塘则是以酒兴市,长廊遍布整个古镇,体现的是买酒饮酒的商业文化,是生活的西塘。六镇各异,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江南水乡。

古镇的错位发展还体现在各个古镇不同的具体物品上,包括商品。目前很多古镇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导致旅游商品的收入有限。在国外,购物占旅游消费总收入的比例高达40-60%,但在中国只有22%左右。很多旅游者并非不愿意买东西,而是买不到真正有特色的东西。当周庄“万三蹄”泛滥的时候,同里曾推出“状元蹄”,直也叫卖“甫里蹄”。产品的趋同性使古镇没有特色,而特色也是合作与竞争力提高的前提条件之一。

五、采用兼顾个体与整体利益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机制

古镇自身因素中,古镇旅游景区间的合作方式(0.891)、合作机制(0.818)、合作目的(0.758)对合作的影响很大,所以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机制有利于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成功。

1.组建联合体。曾有学者提出对于江南古镇组建联合体的建议,联合体是一个相对比较松散的组织,对参与成员的约束力不够。而约束力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作的约束机制,各方出入过于自由,最后不了了之。

2.建立区间旅游联席会议制度。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域合作的有效手段,最好采取“轮期轮区”旅游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区间旅游联席会议,采取协议或会议纪要的广域行政方式,对古镇的分工协作和关键性、全局性的旅游项目进行协调。

3.建立旅游协作机制。各古镇旅游部门可以共同协商建立旅游协作机制。确定统一的协作行动纲领,制定统一的旅游合作实施规则,以及协调、解决问题的办法。

4.成立专家管理委员会,或者咨询委员会。因为古镇科技含量很高,不是单靠一般地方政府人才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所以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由有关专家组成,参与科技决策,给予专家有一定的科技决策权、监督权。

5.强化行业管理。联合强化行业管理,整顿、规范旅游市场。旅游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为将区域旅游合作落到实处,合作各方必须联合建立规范、高效的旅游管理组织,制定严格的组织程序和规章制度,并在实际操作中精诚合作,共同制定区域未来的旅游发展计划,强化旅游管理,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与秩序,把对抗下的恶性竞争转化为共生下的良性竞争,促进区域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由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直接管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管理机构不够权威,归口只有建设部的一个风景处。整个权力在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决策人往往3-4年换一班,根本无法保证决策与制度的连贯性。所以,要改革管理体制,强化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合作机构不一定庞大,但一定要有权威性。江南古镇旅游景区的合作或许有一个专门的行政部门来管理比较合适,可以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运作,以利于促进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成功。

无论采取哪种合作的组织形式,组织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对参与合作的旅游景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约束力可以来自于对参与组织者的经济约束,也可以来自于国家的政策约束。在目前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提下,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由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直接管理是有可能的,但需要时间。如果采取其他的合作机制,合作后组建的组织应该是一个经济实体,以保证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稳定性。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要突出古镇的特色,同时兼顾整体的发展,注重古镇自身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使江南古镇旅游景区的合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动开发[j].人文地理,2001,(4).

[2] 邱继勤,朱竑.川黔渝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

[3]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持续发展的新路——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 1999,(2).

[4] 刘慧波.关于江南水乡古镇组建联合体问题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3,(19).

[5] 柴寿升.区域旅游协作体系的构建分析[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0,(4).

[6] 张慧霞.对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21(5).

考古学前景范文5

在对中国古建筑夜景照明设计中,以尊重其本身特色、维持其固有韵味为目的。中国人对灯光色彩的追求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对红色和黄色的热衷就证明了这一点。在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上我们随处可见的红灯笼为我们营造了热闹非凡的氛围。但是设计者似乎并没有考虑建筑的本身是怎样的意义。中国古建筑实际是中国文化一种形式上的体现,它有明确的制度、等级的区分。比如,在建筑的高度、色彩、材质甚至是建筑体上的花纹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而如今在灯光照明设计的部分似乎设计师往往忽略了这些重要的因素。中国古建筑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无论如今怎样对它进行修饰都应在保护和不损害其本身的前提下进行。

二、艺术化的处理手法

目前我国古建筑的夜景照明设计通常所用的手法就是“勾边”的照明方法。将建筑的外轮廓形式用灯光勾勒出来。而这种照明手法的效果从美学角度来看是不理想的。因为这样的照明手法首先它突出的是灯光而非建筑本身,其次没有将建筑的细节、特色表现出来。从视觉上来看画面过去平面化,没有层次、虚实变化。中国古典建筑,在设计之初注重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所以在夜景照明设计时我们同样可以将这样的设计理念运用其中,将建筑、植物、水体相结合,不仅仅只针对建筑本身进行照明,使其成为一幅构图完美的画面。当多个元素出现在画面中时,设计者就应该考虑它们的主次、前后、虚实关系,要有取舍地对建筑进行照明处理。

三、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分析

(一)大唐芙蓉园的定位和历史文脉

西安大唐芙蓉园,是全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所在地,占地1000余亩。景区包括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杏园、陆羽茶社、唐市、曲江流饮等众多景点。

(二)建筑特征

大唐芙蓉园是一座仿唐式古典建筑,园内唐式古建筑在建筑规模上全国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集中了唐时期的所有建筑形式,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筑教科书,大唐芙蓉园遵循古建筑应是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的原则。建筑材料设计均采用砖瓦混凝结构与木材结构相结合,既保存了唐代建筑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筑长久不受损害。

(三)照明设计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园中由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杏园、陆羽茶社、唐市、曲江流饮等多个建筑构成。其中紫云楼、御宴宫,在整个夜景中,作为主体建筑做了突出照明设计。如图1所示,运用平实的照明手法把建筑的层次、轮廓做出了恰当的塑造,台基冷色调的照明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种怀古的气氛。同时水体的夜景也为整个景观的塑造增添了活力,灯光对墙面的大面积投光照明使得周围的树木形成了剪影的效果,同时植物也调剂了整体的夜景效果,从而避免了墙面上大面积投光的单调性。相对于主体建筑的照明,作为连接建筑单元体的廊道、凉亭它们的照明手法似乎就显得简洁许多,如图2所示,凉亭只做了檐上和柱子的简单勾勒,形成了檐上亮而亭内暗的对比效果,与不远处的紫云楼形成了呼应的效果,两者之间的主次、虚实关系一目了然。而水的夜景主要体现在倒影上,倒影的朦胧、虚幻,正好和建筑的照明形成了鲜明的虚实对比,使得整个夜景更加丰富。中国古建筑是环境中的建筑,它不可孤立而存在,所以在做照明设计的同时也要将环境考虑进去。另外,在做夜景照明设计的时候,灯具位置的设置是影响古建筑观赏本身很重要的因素。目前国内常见的漏洞便是灯具设置在显眼处,影响了建筑的观赏性,同时这也是古建筑照明设计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古建筑不像仿古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将照明设计考虑进去而留出灯具的放置位置。“见光不见灯”是夜景照明设计最好的体现,看不到灯的华丽只能感受到建筑的魅力。在提高古建筑的夜景观赏性的前提下,对古建筑本身的保护同样是我们应该放在首位的,因为夜景照明是建筑在夜间形象的再现,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延长它的观赏时间,并非是重塑它的行为。

四、结语

考古学前景范文6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的事物,古诗中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描写了蓝天、黄花、秋风、北雁、如醉的霜林,景物自高而低,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但由于相爱的人即将长久离别而归期难料,泪雨纷纷中这优美如画的秋色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与自己认为“秋胜春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2007年高考Ⅱ卷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面三联主要是静景,最后一联写农家在田地辛勤耕作为动景,动景和静景相映成趣。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虎,叙述为实,议论为虚……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的上阕写眼前离别实景,下阕则写离别后设想的种种情景,此为虚写,全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依恋之情。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三、答题方法及得分技巧

(一)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的诗、词、曲。

1.形象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形象上,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2.语言

语言方面常考的热点有以下两点:

(1)对诗人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2)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3.表达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在熟悉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二)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代诗歌的鉴赏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技巧,再加上训练和积累,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