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业务管理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科研业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业务管理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议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收录日期:2013年5月29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财政体制已逐步被打破,与之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科研推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的经费基本都是国家财政预算供给,严重缺乏对经费使用的效益考核。近年来,随着我国三农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业科研推广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由原来的完全财政预算供给,逐步向政府财政投入、相关部门和企业以及民间资本介入来共同负责农业科研推广项目经费的新局面。科技投入量的加大,各单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科研推广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但是,科研推广事业单位在财务制度的执行、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我国目前的农业科研院所基本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兼营的经营业务工作未分开按照权责发生制度核算,从而造成核算混乱,事企不分。会计业务工作达不到核算标准,在科目设置上不科学、不规范,有些单位财务人员甚至随意乱用会计科目,造成新老会计制度界限不明,会计核算信息失真混乱。一些单位账表不全或只记流水账,导致债权债务往来账目不清,无法追回长期挂账,造成单位资产的巨大损失。

2、国有资产管理薄弱。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对采购的科研仪器设备,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各单位之间都存在共享机制不健全、很多设备闲置的现象。科研仪器设备及课题经费私有化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科研推广项目所购置的各种仪器设备普遍为各相关科研推广部门使用保管。负责人与财务管理人员之间脱节,大型设备重复购置,或者是采购人员对业务不熟,缺乏与设备使用人员的沟通,造成一些设备性能不达标,甚至闲置,资金浪费严重。固定资产账与物之间、账与账之间不符,很多已失去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不做报废核销处理,仍放在账上,账目累计过多,虚增单位固定资产。或者随意自行处置资产,造成固定资产大量流失。

3、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国内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对经济业务程序没有明确的流程,即便是有制度也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执行,导致处理标准经常发生变动,财务处理程序难以达到标准化;工作没有对比性和连贯性。主管领导的批示对业务办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关制度形同虚设,工作效率低下。支出合法性没有保障,科研项目专款支出往往被事业支出严重挤占挪用,单位资金支出界限杂乱无章。

4、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层次不齐。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类属财政供给单位,财务核算单一,人们的惯性思维,单纯地认为财务只是简单的记录收入和支出而已,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大多不是财务专业,长期又得不到专业培训,业务素质达不到标准。

二、强化管理措施,加强科研推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对象,主要是资产和资金,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内容为标准,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部资金、资产全部纳入工作内容,根据内容的各自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掌握、安全运行、高效使用科研推广经费,严格控制事业经费,规范管理固定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金安全高效。

1、严格资金预算。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依据和前提是财务预算,因此,合理、准确的资金预算,才能保证各项科研推广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在国家财政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的前提下,有效地完成了各项科研推广任务,而不必因搞创收工作弥补差额资金放弃主要科研推广工作。在预算资金使用中,各单位在国家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前提下,制定出相应具体的管理措施,确保国家资金的合理使用,并针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改进管理措施,努力提高单位资金预算使用管理水平。

2、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健全科研项目负责人和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环节,树立监督意识和服务意识,准确掌握各类科研推广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配合课题负责人员对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在科研推广项目开题、执行及验收的各个环节要强化经费支出和财务服务约束,确保各项开支和课题经费支出总额结构的合理性。

科研业务管理范文2

【关键词】 创新; 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与科技力量密集的高校已经成了科学研究的一条重要分支。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上升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科研经费支出已占高校年支出总数的30%以上。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不仅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更是高校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过于宽松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政策,有的高校仅在科研经费到账时学校提取10%-15%的科研管理费,剩余经费教师怎么使用一概不管;有的高校为了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以各种名义少提或者不提管理费;还有的高校对科研经费不进行成本核算,从事科研项目所用的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实验用材料费、办公费、差旅费、科研人员经费等均不计入科研成本,而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造成很多教师认为经费的使用权在于自己,可以随意支配。存在着出国访问、邀请专家补贴支出过多、图书设备购置用途不明等现象。甚至将日常财务管理中不能报销的费用也纳入经费列支,挤占挪用科研经费将科研经费转为私有财产,致使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管理不严

科研经费在经费管理上一直是以课题组为基本核算单位。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课题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离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管理上也就没有事业经费资产那么严格,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资产严重流失等浪费现象。此外,高校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没有对全部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学校没有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账管理,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造成浪费和流失。

(三)科研经费预算不规范

预算不准确、不科学,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预算存在的通病。由于各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要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往往难度很大。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主要凭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纳入项目预算的支出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不符,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严重脱节,失去了预算的严密性与严肃性。

(四)科研经费决算不及时或已结题不结账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项目存在不及时决算或项目已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有的科研项目已结题,但财务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没有结清,科研经费长期挂账,由课题组甚至课题负责人随意支取。使得学校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教育部和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发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甚微。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却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二、积极引进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创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一)引进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性程度如何,是影响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性因素。一方面,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应该在不同层次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编制管理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并制定可操作的预算程序及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编制规程、预算的可执行度,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体系和约束机制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坚持与科研目标相关、遵纪守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新颖性和创新性,与可行性、实用性和在有限条件下达成目标的可能性相结合。严格掌握科研资金的流向,规范使用,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可以引进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办法,即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合理选择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积极开展与行业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规范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规模,加强成本水平的预算控制。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提取的项目管理费必须纳入学校预算统筹使用。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支出。

(二)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科研经费运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高校应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办法和审批手续等,让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财经法规,结合科研经费自身的特点,本着既灵活又规范的原则,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可以将课题组作为一个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引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如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与固定杠杆的机制调节等。加强科研经费项目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以制度形式将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收益能力等指标为主的责任体系落实到课题主要负责人身上,确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体系。

(三)引进企业权责发生制,实行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有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更有利于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监控。以财政拨款为主的高校,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不需要进行相关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而言,笔者认为,应引进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成本核算。这就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坚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划清费用的承担期限、费用界限、受益对象。将费用支出划分成三大类:人员支出、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采用三级明细核算,特别是对成本费用中一些特殊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人员工资(含科研人员工资、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资源使用费(含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计入项目直接成本。这些费用较难准确计算,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经费比例计提以上费用,作为科研事业支出,报财务处冲减学校事业经费支出。增设应收合同款、合同预收款、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交税金等科目,全面反映收入、成本、费用及税金情况。确保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减轻学校事业经费的负担,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对科研项目实行以项目为对象、全额预算、过程控制、成本核算的方式起到积极作用,改变以往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状态。高校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系统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建立全成本计算系统,及时提供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预测、分析与评价;

2.建立全成本预算系统,发挥成本的预算控制职能;

3.建立全成本管理评价系统,发挥绩效评价的促进功能;

4.建立各责任成本目标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成本指标的预警功能。

总之,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对强化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引进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

相对于企业而言,高校的会计理念和核算方法更注重费用性支出,缺乏对资本性支出的足够重视。高校的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学校固定资产的更新与维护。笔者建议,对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应引进企业的核算方法,增设“累计折旧”总账科目,按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另外,把科研活动中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确认为资本性支出,这样才符合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保证科研经费核算的准确性。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应实行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制度,并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当科研人员变动以及项目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登记手续。高校还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执行。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五)引进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科研经费的管理应引进企业绩效考核办法,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根据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的不同内容和方面,通过经费计划、经费供应、支出管理、经费结算、财经秩序和经费成果六项指标,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同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今后申请科研项目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存在的结题不结账现象,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账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课题的有关信息,财务部门配合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及时办理科研课题结账手续。逾期不办理的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总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比企业财务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积极引入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运用合作竞争的科学管理方法,在前期重视科研经费的论证决策;在过程中建立起系统、科学的财务监管模式;在后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和考核,创建科研经费科学化管理的新模式已成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67-68.

科研业务管理范文3

1.落实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不但能够让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更趋于规范,而且还是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具备了非常强的导向性作用。所以,要强化财务管理,必须要健全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日常操作以及管理制度。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本单位的具体业务特点、经营办法、资金状况、人员安排等状况,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财务管理层面上的规章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当包含会计基础、财务综合管理、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资产管理、权益管理、成本管理等要素管理的内容。鉴于国家经济制度以及单位具体状况的持续变化,应当依据实际需要不断修订完善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开发、后勤服务等部门,应当分别采用不一样的核算方式,并且核定出各不相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完善以提升本单位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适应于本单位内部管理的运行体系。应当与相关实体签订目标管理或者承包管理协议,其中应明确承包人的业务开发任务、收入以及收益分配方案等。本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全程参与到合同的制订、核算以及实施之中。

2.科学编制财务管理预算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对于筹集与分配杂、使用相对有限的科研资金和促进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在编制预算以前就要正确地分析上一年度本单位的实际财务收支状况,清理与核实清楚各种基础性数据,准确地划分出各收支项目,依据便于管理的要求,要依部门以及依项目编制出具体可行的财务管理预算计划。二是在编制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应当加强配合,落实收支两条线之方针,全面兼顾各种关系,依据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程序以及和原则,合理应用科学的编制手段,妥善安排好本单位的收支,使预算真正符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

3.高度重视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一是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主要牵涉到专利权、版权、土地使用权以及特许经营权等。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农业科研单位在新品种保护机制上的持续健全完善,导致农作物新品种的经营权转让呈现出高价运行的态势,再加上员工教育情况、员工业务能力和本单位的管理水平等内容,共同构成了农业科研单位之主体,进而成为了决定本单位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所以,一定要更加重视与改进目前现有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从而形成无形资产的制约体系、激励体系以及保护体系。要准确地计量各类无形资产,并且提供全面而完整的各种核算资料。对一部分外购的无形资产则应当使用实际支付的价款来入账。对接通过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则需要通过评估价值之后用评估价或者协议价加以入账。对自主研发而得到的无形资产应当用其研究和开发的成本或者今后的收益现值进行入账。如今,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得愈来愈快,其在农业科技产品成本中的比例也变得越来越大。运用财务核算,可以把无形资产依据加速折旧法进行计算,从而计提出版折旧,并且摊入到当期收益之中,这样一来就能够切实避免农业科技成果出现无偿流失,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产生虚盈实亏,这样一来就能够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二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尽管以往农业科研单位就已对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管理,但为了保障国有资产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从而防止出现固定资产的流失,就很有必要持续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这就应当健全完善固定资产的登记、使用以及损坏赔偿等各类管理机制。要通过落实各具体环节的操作,这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保障。同时,要更加合理地调剂各类闲置资产,从而让闲置的资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闲置资产就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农业科研单位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所以,应当对闲置资产加以分类分析,并且进行重新利用,这样才能为单位创造出价值以及效益。

4.抓好内部财务监督会计监督职能可以说是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唯有切实有效地开展监督,并且规范化地使用好经费,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防止各类腐败事件之发生,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要实施信息化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应用各类科技手段,落实财务工作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主管部门对于各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与指导,并从阶段检查和集中指导往经常性检查与实时指导加以转变,重点是要进行事中指导,从而实施科学管理,并且努力提升单位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让财务管理能适应改革之所需。二是全力控制经费上的开支,强化内控管理中的公用经费收支施行卡片式管理,也就是在每年年初把预算下达的经费依据人员核定后送达至各处。接待费、差旅费以及会议费应当严格实施预算管理与核定审批机制,在源头上就杜绝出现浪费。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建立起彼此牵制和以防为主的新型监控防线,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状况加以检查和考核,把综合财务收支计划以及执行状况进行内部公开,以提升经费支出上的透明度。三是强化财务经费的项目库管理,并且加强执行过程中以项目合同和项目预算为主体,真实地反映出实际交易事宜。财务管理从单一账面管理往更加深的层次加以发展,积极参与到项目申报、管理以及验收。

5.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投入,这样一来就让农业科研的投入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由公共投资以及私人投资一起分担的,农业科研投入的比例持续增加。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经费主要源自于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拨款,经费的来源途径相当狭窄。为此,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全力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投入,保障国家对于农业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还要运用提供等优惠举措,积极鼓励相关各方参与到农业科研投资之中。国家层面上的科研投资主要运用在公益性农业科研项目之中,而对于一些竞争性与营利性的农业科研项目,则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相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

二、结束语

科研业务管理范文4

[关键词] 财务管理环境高科技企业完善措施

一、高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及现状

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合。它既包括宏观的理财环境,也包括微观的理财环境。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影响我国高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既有宏观方面也有微观方面,各种因素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1.高科技企业宏观财务管理环境现状

(1)科技基础研究薄弱。我国每年在R&D(研究与开发)经费中用于基础性研究的比例仅为6%.科技基础研究是科技的持续发展的基础,科技基础研究薄弱,会使我国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后劲不足。而在美国,近十年来,美国政府的R&D经费支出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克林顿政府时期,1993年~1996年研究与开发费用约2900亿美元,1998年R&D经费预算为750亿美元,加上私人的投资,美国目前人均R&D经费约500美元。正是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为美国保持科技世界领先地位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2)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靠政府的科技拨款,银行信贷和企业自筹。如今,政府拨款能力有限;普通银行信贷又不愿承担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而企业较小的有形资产也无法满足抵押的要求;大多高科技企业本身较难满足主板市场较高的上市要求,无法通过现有的证券市场融资。这样,我国高科技企业可融通的资金主要是从银行获得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由于发展所需的资金短缺,已经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3)现行科研体制与时展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在科技开发和创新的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转化质量不高。现行科研体制将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企业截然分开,这显然是对前者科研能力的极大浪费,使科研成果不能很快的转化为生产力。

2.高科技企业微观财务管理环境现状

(1)高科技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的。高科技企业的超额利润往往来源于企业产品所含科学技术知识的垄断性、排它性和先进性。但这种排他性、先进性只可能存在与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先进技术一段时间后就变得不先进了。而我国很多中小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就没有很好地注意持续创新能力的投入,仅靠一项技术闯天下,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

(2)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科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没有制订或实施完善的资产控制制度、项目评估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必然导致财务决策的失误。巨人集团因追求多元化经营,以超过其资金实力十几倍规模投资于一个自己生疏而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房地产行业,使公司有限的财务资源被冻结,从而使公司的资金周转困难。而且巨人集团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设,却未向银行申请任何贷款,不仅使企业白白浪费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而给企业带来杠杆效益的机会,而且也使企业因放弃举债而承担高额的资本成本,最后使企业陷入难以自拔的财务困境。

(3)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对于企业而言,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只是第一步。成功的将产品卖出去,才是最终的目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我国目前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科技含量高、性能价格比优,但由于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差而发生滞销。

(4)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高科技企业生存的一大难题。当前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互挖人才的情况屡见不鲜。科技人才的流失,特别是关键人才的流失,不仅使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付诸东流,而且本企业的核心技术也将被带走,企业的竞争力荡然无存。

二、完善高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1.完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

(1)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依托的财税政策机制。有明确系统科学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宏观目标和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财税政策与之协调、配合,体现国家高科技企业发展方向和领域。政府通过财税政策向市场传递信号,由市场引导企业,使企业投资行为能够按照导向进行,形成“政府――市场――企业”这种有效的高科技产业财税政策机制。

(2)加大财政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力度。财税政策虽然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给予一定的支持的优惠,对企业技术开发的新产品带来的利润予以税收减免,但只是一种事后鼓励。然而在企业创建、技术开发阶段,企业投入大,开发时间长,承担很大的风险,而财税并无实质性的支持,更没考虑到开发过程的失败和具有外溢性创新成果的财政补贴。因而,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受到很大制约。在振兴国家财政的同时,还要转换财政职能,按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技术与发展,特别是基础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的优先增长。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对符合科技产业政策的企业产品实行保护性购买政策,利用“政府购买”从需求上拉动企业发展,有时效果要比财政直接资助作用大的多。

(3)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不仅可以给创建时期的高科技企业带来发展急需的资金,同时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先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经验。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家们通常缺乏管理企业的经验。风险投资家参与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协助策划后续融资,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市场营销计划,监控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有效的利用风险资本投资家的专长、经验和公共关系,帮助高科技企业顺利发展。政府应建立一个健全的政策扶植体系,激励风险投资的发展。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开辟风险投资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和良好的退出机制。现在,我国正在加快推出“创业板”,“创业板”的推出不仅可以弥补风险投资无法满足进入扩张高科技企业的融资要求,而且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开辟了新的路径。

(4)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改革现行科研机制。政府应采取一切措施,确保高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立法部门与执法部门应通力配合。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也是让人眼花缭乱。立法部门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可能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不让一些违法分子钻法律空子。以院校或研究机构为科技源,发挥学、研、产结合的优势,开发一些尖端化,易于产业化的高科技项目,将有利于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转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从财税角度看,可以扩大税收规模,增强政府财力,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政府应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有效科研机制。

2.完善微观财务管理环境

(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现代企业通常是以公司的形式出现,因此企业治理也叫公司治理。它研究的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规定他们之间的制度安排。随着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加上风险投资者的介入,创业者开始聘用职业经理,以及以后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后,高科技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必须妥善地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2)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接受、利用、加工、创造信息员工,在企业的财富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视知识技术为生命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具有丰富知识技术的人才显得更为重要。按照我国1991年由国家科委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规定,高科技人员在高科技企业中,其比例至少是60%以上。要想吸引人才,首先应做到稳定人才,特别是要留住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具体可以用“股票期权”、“年薪制”、“利润分成制”等激励机制,激励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使他们感到企业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科研业务管理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 财务管理 规范化

自党的十以来,依法治国的方针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也逐步在各个领域得以贯彻和落实。财务系统中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问题,也已成热门议题,这正是依法治国、依法理财的一种体现。尤其党中央和国务院连续以一号文件突出围绕“三农”问题的决策和部署,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多项规定的出台,还有给予直接与现代农业发展有关联的农业科研院所,在资金和项目上极大的支持。这一切意味着科研院所需要承担更大责任,因而对有关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进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内涵与目标

(1)搞好农业科研院所财务工作管理规范化,可加强内部财务风险防控,是国家有关财经纪律、法规条例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的体现,是防治腐败的有力屏障,各级应把它提升到依法治国、依法理财的高度来看待。农业科研院所在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时应充分遵循一定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加大管理力度,实现管理目标。

(2)搞好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是推动院所全方位改革的重要举措。推行规范化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推行过程中势必会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思维产生碰撞和改变。为使财务管理规范化,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制定相对有效的财务管理条例,使财务管理工作有规可循。

(3)搞好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必须引进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一些可行的、适合本单位的做法。

总之,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将会形成科研院所全面管理、全员参与管理的一个新的管理格局。笔者认为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应该达到预算内容精细化、管理手段精细化、资产效益最大化、管理工作科学化的目标。

二、推进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应正视的问题

(1)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开展对于农业科研院所而言极为重要,它不仅能使内部资金得到合理分配及使用,还能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单位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科研院所领导到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直至全体员工,应从思想上和认识上深刻领会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深切含义,不能将其等同于基础会计工作,也不能混同于目前的财务规范管理模式,而应升华到依法治国、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高度,做到自觉维护财经纪律,执行财经法律法规。

(2)随着农业科技体系的不断完善,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总量,农业科研单位不同程度地涉及的人权、事权、物权和财权随之加大,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诱惑和考验。财务管理人员应切实把自己看成是财经法律的执法者和维护者,更需要把自己放在法律框架内,积极配合领导在财经法规内的执法活动,做到廉洁自律。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得到本部门领导的支持,还应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给予财务管理工作在农业科研院所中应有的地位,给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的人员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其正确公允的工作评价。

(3)农业科研院所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加快,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竞争主体逐步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去,这种改变将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深层次影响。在这种影响下,要推动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须把该项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对待,势必会涉及财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体制改制等大事,需要形成一个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实行上下联动、横向有效沟通的格局。

综上所述,要想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必须从思想上高度统一认识,要有改变固有思维模式的准备和决心,形成从领导到财务管理人员直至单位全体员工,从上级部门到下属单位,人人参与的局面。

三、强化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为推动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奠定坚定基础

要大力推进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如认真落实预算编制工作、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促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及科学化。笔者将就这几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切实搞好预算编制工作,逐步实现和达到预算内容精准化的目标

多年来,在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工作中,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预算难做,即使做出来,也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由于农业院所具有社会公益的属性,创收能力较差,且有不少院所又非全额拔款事业单位,造成财政预算拔款与实际资金需求差距较大,影响了预算内容的真实反映;第二,由于农业院所科研经费来自不同渠道,对资金的使用范围各有不同的要求,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际使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院所又不能将这部分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使用,同样影响了预算内容的真实反映;第三,农业院所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遵循全面预算原则,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同样影响了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笔者认为,不论预算编制工作遇到何种困难和处于何种环境,科研院所始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脱离“为资金而预算”的错误观念,不管财政拔款数额多与少,都应据实进行,争取拔款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走出用款单位和拔款部门的“报多砍多,报少照砍”的“讨价还价”的怪圈。只有这样,才能使院所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步入正确轨道,达到预算内容精准化的目标。

(二)搞好内部财务管理风险管控工作,是实现管理手段的精细化目标的必要工作

农业院所的主业是完成国家多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因此管好用好科研经费,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创造较大社会经济效益责无旁贷。为了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财政法律法规,必须在内部制定可行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切实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

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实质上就是管理手段的精细化,也就是财务部门与人事、科研、后勤、资产等部门进行配合沟通、细化分工、信息共享、责任明确、数据准确,将一切有关的经济活动都纳入财经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监控中。目前,各院所对内部的财务管理手段做法不一,但都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和创新与探索。

现阶段,科研院所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重点应放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财务部门、科研部门应与课题负责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从项目立项开始,直到结题验收结束,加强全过程的财务追踪管理;对项目经费做好专款专用,通过财务的协调,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使科研经费得到合理有效使用。通过反复摸索,找出一条既能使项目有效申报,又能顺利开展的较为通用的工作程序。

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开展的工作内容很多,例如,按项目、按团队进行多纬度成本核算、绩效考核,形成节约型、先进性的科研管理氛围。

(三)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实现资金效能最大化的目标

笔者认为,科研院所进行的预算内容精准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目的就是要实现资金效能最大化。通俗地说,把钢用在刀刃上,创造出低成本、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围绕该项工作重点应放在资金审批、工程审价、采购监控、深挖潜能、降低成本,开展对各种财经活动的监控,防止廉政风险,使财政资金和科研经费充分有效地使用,实现资金效能最大化。

(四)在推动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化

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必须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开展,这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要求。对科研院所而言,科学的工作管理和先进的科研成果,二者应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须充分认识到有一流的管理才会有一流的科研成果。

目前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其管理水平与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引进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很有必要,这也是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农业科研院所不应生搬硬套企业管理中的固有模式,重点是借鉴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开展适合本单位的创新做法,比如成本管理的做法、风险防范的做法,促进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管理。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应按照现有体制下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找出本单位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从实际出发开展科学创新的工作,使财务管理上一个新台阶。推动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需要本单位的不懈努力、科学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对难以解决的困难,请求上级部门协调和指导工作,上级部门也需深入了解下级部门实际情况,调整有关政策,真正实现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结束语

本文对农业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内涵做了进一步解读,对当前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部分剖析,提示了一些完善工作的看法,对推进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望有助于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夏秋.新时期促进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5):42-44.

[2]杨进.关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防控探析[J].会计师,2015,(7):27-28.

[3]谢秀真.现代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9):130-132.

科研业务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管理;基本特点;基本作用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农业的主要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忽视,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利用技术的进步来突出各自领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是进一步深化农业主体地位,优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社会的实践应用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先,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科技服务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农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些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原理为基础得以实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将这些发展成果传递为接纳者,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操作方式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农业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农户自身,还有农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的企业等,他们通过对科技的应用,将生产活动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并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向科研者得到反馈。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中两点重要的内涵。

其次,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与农业科技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主要是在科技流通的创新环节得以实现的,以参与主体为中心,通过特有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且共同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方式以及组织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参与主体自行加以控制,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例如前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与之相反,属于内向性的表现形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还能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崇尚生态化的今天,这一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主体复杂性,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单位,例如农业企业,又包含了农业企业中的科研单位,还有合作社等等,这些都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为农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具有阶段明确性的特点,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贯穿在整个农业服务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创新以及流通的过程中,这一变化极为明显。在创新阶段,主要是农业院校以及在企业中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对某一技术的发明与再创造。另外一个阶段是扩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对技术加以推广,使得更多的农户了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个阶段属于接纳阶段,科技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得到应用效果的见证,只有农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才能普遍的接受这一技术手段,所以在科研成果的接纳阶段,更加需要对某一科技的认知,为今后农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最后一个阶段是对信息的反馈,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不足并且改正不足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才要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信息。

3、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作用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十分显著,但是乡镇却在资源以及发展途径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这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如果城乡经济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等都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基于这一情况,通过将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得以实现。在内外兼修的发展契机下,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赋权”的方式激发其潜力,同时加大外部资金的投入,共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缩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以及资本。

另外,可分层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农民按照其生产规模还可被分为大户与散户,兼业户与纯农户,他们之间由于生产规模与收入来源不同导致的风险承担的预期也有差别。相比而言,大户与纯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更具有敏感性,但在采用新技术时具有保守性;散户与兼业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收入来源多样,因此对新技术的采用具有滞后性,但在模仿先进农户时又具有积极性。另外,按照农民新科技采纳的时间长短,又可将农户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中期采纳者与落后者等。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要求对不同的农户采取区分性原则,不能进行填鸭式的科技注入,必须依据不同的农户生产心理与生产模式去推广一项科技成果。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观察来调各种体系内部的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系统,各体系之间才能形成有效沟通与对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参考文献

[1]丁楠,周明海.科技非政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5):133-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