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人才培养;德育;实效性

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并不只是进行专业技能教学,更主要的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使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教育引导,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对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志力薄弱,缺乏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经常有“读职校没有前途”的错误思想认识,进而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不努力。一些中职生认为自己是中考失败者,经常出现自卑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得过且过。同时,还有部分中职学生经常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期间到社会上打工,过于迷恋金钱,进而忽视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除此之外,有的中职生我行我素,心理不够成熟,不懂得为人处世的准则,在处理相关事情的时候不够冷静,有时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逐渐改变中职学生的错误观念,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中职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首先,中职学校要充分重视德育课程,适当增加德育课程教学时间。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工匠精神教育、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大力倡导先进文化,不断完善德育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其次,中职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德育教师教学水平。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经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相应的德育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导致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课程学习之中,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还要有良好的教学策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不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再次,中职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无论是文化课或专业课教学,均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其中,通过课程之间的相互合作不断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中职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从不同途径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管时代怎样变化,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场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关注课堂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应该经常在学校组织辩论会、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并鼓励学生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针对一些校园现象进行调查采访,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仅仅依靠中职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教师还需要引导中职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中职学生将思想道德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现“教学做合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经常参加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努力探索并积极寻找适合培养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践之路,是中职学校的重要研究课题。中职学校是培养人、造就人的重要阵地,应坚持做到以德立校,以德治校,以德兴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功能。在中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根据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引导中职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唐启斌.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6(09).

[2]杜永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6(12).

[3]韩俊先.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河南教育,2012(11).

[4]郭玉娇.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福建教育,2015(06).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2

在当代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辅导员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不但要学习现代教育工作的基本管理理论和观念,而且要从当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角度出发,对于当代贫困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劳动、生活、人际交往、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窘迫的经济压力使高校贫困生遇到了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挫折。加上目前高校出现的“攀比风”、“奢侈风”,这使得许多贫困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并且贫困生通常比较敏感忧虑,自尊心极强。据调查显示,部分贫困生宁肯勤工俭学或办理助学贷款,也不愿接受社会特别是个人的帮助。一些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更加希望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回报社会,但是诸多压力使他们很难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导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深深的自责之中。虽然经济上的困难给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目前,高校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认识清楚,思想道德行为失范。

贫困生大都对思想道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爱国主义、尊老爱劝、尊师重教、遵纪守法、艰苦朴素等道德要求,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做出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如弄虚作假谎报家庭困难程度、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等现象,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反差较大。这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2.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相背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文化思潮的辐射,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许多贫困生由于长时间的贫苦生活,使他们对自己的出身产生回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过度追求财富。导致有些贫困生过于陶醉于此,常常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崇拜金钱、崇拜名利,缺乏集体意识和团体意识,从而使个人的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严重偏离。

3.竞争意识强,责任意识谈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十分激烈,贫困生的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对于不断提升其智能水平起到了促进和激励作用。然而,在大贫困生竞争意识增强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少数贫困生只注重个人的争强好胜,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注重个人的名利得失,而谈化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4.自我意识强,集体现念淡漠。

部分贫困生自我意识强,追求自我价值,信奉个人主义。他们中间部分人认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认为自我奋斗自我成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他们的意识中相对淡漠。

5.消费意识超前,艰苦朴素观念缺乏。

一些贫困生在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帮助下,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一部分贫困生在物质消费上攀比心理重。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内有一定市场,这一部分贫困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热衷于追赶潮流,浪费严重。上述种种现象表明当代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与社会对于贫困生道德素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如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活动与效果的问题等。一句话,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服务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外堵转向内疏,做到融要求于引导中,融教育于活动中。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导向,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的优势,全面培养并辅佐学校建立起高校贫困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行为习惯。结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针对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作为贫困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要做好贫困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强贫困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影响和启发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发挥自主因素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的运用是与自我意识的分不开的。大学贫困生由于在生活上经历磨难,思想趋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并可以发表个人见解。所以,在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实施自我教育具有可行性。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内在因素,并且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贫困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任何教育者都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但是不能因此忽略教师在贫困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更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按照贫困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贫困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变为贫困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自己努力的目标,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自身素质,以言传身教促养成。

教育之本在于德。厚德博学,方能为人师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风采,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另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育贫困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忽视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讲再多道理,也很难让学生信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言传身教。同时,高校也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强化师德建设,并提供切合实际的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素养,进而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由于贫困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当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贫困生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贫困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道德本身是源于社会实践的,是在认知基础之上付诸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的。道德的社会实践属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贫困生道德行为社会实践训练,而这种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道德行为训练纳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让贫困生的道德行为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说良好的社会实践教育有利于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贫困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贫困生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贫困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社会实践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纯粹的理论教育可比。辅导员负责贫困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工作,应及时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培养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并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实践教育纳入正轨。并对社会实践教育的起源、功能、价值、实施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形成社会实践教育的认识范畴,建构起原创的社会实践教育的知识体系。

(四)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心里活动,才能落实到受教育者的主体上。贫困生道思想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也是心理活动得到提高的过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思想道德行为的认同感也就越高。健康的心理活动是提高道德素质的桥梁和基石。因此,从道德教育的过程看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辅导员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需要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情况、体现对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要达到这种效果,需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并探索将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纳入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牵头组建一个包含社会力量在的专业心理辅导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让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通过这种方式最终打造一支以辅导员为中坚力量的心理辅导专业队伍,从而使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困扰。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搭建以微信沟通等为主要方式的新型师生沟通平台,使贫困生及时与辅导员沟通,从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探索出一条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总之,加强和改进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教育过程这一内在的教育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四、结语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3

[关键词]思想道德;实效性;对策

一、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各地中小学为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确实出台了不少办法,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学生中建立起来了,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效益不大、效果不佳的问题仍然存在,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行为规范、理想信仰取向、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找到影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动力,切实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问题成因

1.社会负面影响,导致学校德育效率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因社会的负面影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世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接触到一些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学生求知欲强,但明辨是非能力差,有一部分学生被一些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误导,形成不良观念。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也常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加之社会上尚存的各种不正之风,如,信息管理不规范,使一部分学生深受各种淫秽、暴力、腐朽等有害信息的侵蚀;还有,社会上仍然存在的一些“赌、毒、享乐”等丑恶现象,令少数学生的思想观念严重畸形化,出现了“学校讲半天,不如社会上一支烟”的畸形教育状况。这些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也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家庭教育不合理,导致学校思想道德效益不大

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吃不了苦,自理能力差;孩子上学,家长“陪读”;孩子做错事,教师训不得;孩子一旦出事,一切都归咎于教师没教好,教师里外不落好,只能消极对待学生的违纪现象。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实行“强迫教育”和“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沉重单调的学习使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极有可能滋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性格,学生的思想品德也难以向好的方面转化。加之有些单亲家庭、生活贫困家庭、流动家庭和成员不良行为家庭,家长对培养子女,或无精力、或无财力、或不闻不问,更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孤独、封闭心理,致使学校对这些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效益非常低。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完善,导致效果不佳

教育观念存在偏颇,重智轻德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学校在社会、家庭的干扰和有关部门的压力下,在“小升初”“中考”“高考”等热门话题的指使下,“核心素养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却都搞得扎扎实实”,学生品德再高尚,考试成绩不过关,也只能是望重点学校兴叹;只要有分数,学生的品德表现就显得无关紧要,普遍是“一好遮百丑”,忽视了育人先育德这个原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显得举步维艰。有些学校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价值观上依然摆脱不了“政治道德价值”倾向,学校不能因地制宜,因时就需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其平等竞争观念、开拓进取意识、讲求实效的作风与社会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导致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不高。另外,个别学校的学科体系与德育相脱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评估体系也不健全,有的学校认为上好思想品德课、搞好班主任工作、开展好班团队活动就是搞好道德工作了,根本没有重视开发学科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失去了课堂教学这个全面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目标就很难达成。

三、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还要靠思想先进、素质过硬的建设者,学校应利用各种优势,想方设法搞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1.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先决条件

教师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素质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政治道德修养,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对师德建设的认识,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学校应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博采众长,或鼓励教师自我塑造,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炼;或发现教师身边的师德榜样,现身说法,同伴互助,共同进步;或让教师走出去,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参加各种教育研修活动;或组建名师工作室,专家引领,让教师零距离感受教育大家的教育理念,给教师以专业自信,让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建设要靠教育,学校要坚持用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教育教师,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武装教师的头脑,构建能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再次,学校应建章立制,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理想信念与工作常规要高度统一,学校应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细化,用制度制约、用纪律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失范的严重性。最后,学校还应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师德高尚的教师,要树立典型,大力弘扬,要让这种风尚因得到实际效益而能被大家学习,要让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敬重,让教师都能成长为具有高尚风范的育人导师。教师有了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知识渊博的学识魅力、循循善诱的艺术魅力,学生才能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中接受思想的洗涤,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凸显出来。

2.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重要途径

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最有效的途径。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有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发挥自身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作用,使思想道德教育能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家访,建立现代化信息交流群组,组建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密切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家长的道德素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党和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应当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当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力量联合,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如果三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不仅不会互补,相反,只能相互抵消,试想,学生在学校受到传统美德教育,回到家里,家长大谈特谈个人主义的“实惠”,在社会,接触到的是极端利己主义的“拜金”现象,在中学生道德观念未正式形成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无疑会导致学生在认知上出现混淆,削弱了思想教育的正面效应,所以说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三者应做到内容一致,真正做到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这就要求社会各界人士、学生的家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格局。目前各地推行的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倡导尊师重教活动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提速,对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起了很大的作用,学校的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完善学校思想教育内容体系和教科书体系,发挥学校

教育主阵地的用是基本保证学校要着重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把社会对于学生的有关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励志成长、社会生活常识、健康安全卫生教育、社会公德、法制教育和民主、社会交往能力要求、开拓创新精神、爱国情操培养等内容,有效地落实在教育内容上,建立起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稳定的内容结构。虽然教育部对新时期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学校思想教育内容体系依然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讲到理想,学生想当成功企业家就会得到教师的赞扬,学生想当农民工,就会受到嘲笑;学生一提首都,都是肃然起敬,一提到家乡,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不爱家乡,何谈爱国呢?教师在校只讲社会的“真、善、美”,学生一旦在社会上遇到一些丑恶的现象,就会觉得无所适从,类似的教育理想化倾向依然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适当补充一些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细节,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如此才能让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针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学校应摒弃功利性,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期效益。学校还应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理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因地、因时、因人而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各学科教师也要积极地开展相关的研究,要将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充分发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校中无时无处都能受到教育。

4.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重要辅助手段

过去,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限于说教,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只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效辅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参观革命圣地、班团队活动、有意义的主题活动、野外生活、登山、远足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正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能弥补顺境条件下教育的缺失;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以及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学校只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发挥,主动与社会、家庭沟通,达成共识,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文周.浅谈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J].成才之路,2008(24).

[2]冯凤杰,杨军,徐宝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师读本[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4

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的义务教育不仅仅是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接受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至关重要。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重大,甚至很有可能决定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所以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石,做好铺垫工作,是为了学生今后的思想路线做建设。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学进行改革。

二、小学思想道德教学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老师主导课堂的状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的掌控,提高学生的热情。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思想道德教学也要紧紧跟随这样的步伐,凸显学生在思想道德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同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一起探索创新思想道德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间,让学生积极而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新课标要求的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2.2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理论知识只有结合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深刻的记忆。在理论和实践中,老师就要做好桥梁。在老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之后,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边发生的事上体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在家庭当中都能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主的学习效果要强过被动接受的效果千百倍。所以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培育。提升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如果不是课程本身很有趣,就只能从教育方法上花心思。在教育方法上,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像是说教和讲座,内容无趣,形式枯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将创新课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设计课堂的环节和要素。这样就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生对思想道德课程学习的热情。

2.4增加课外活动环节

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是学习这些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提早的接触实践就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在学生课程的设置上,建议设置一部分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践行到社会中去。也让学生成为社会的一股清流,净化社会风气。将理论践行于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指导学生更好的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品德高尚的人才。

三、在实施创新思想道德课堂中遇到的困难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创新课堂就成为一个突出的亮点。虽然创新课堂的优点众多,但是创新课堂对老师的水平要求高,需要老师能够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对课堂有足够强的掌控能力,让学生为主的课堂中,不至于偏离学习的轨迹。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就需要师资力量上的支持。对在校老师的提高培养,对新老师的着重选拔就成为新课改下思想道德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下,需要将理论更好的结合实际,有更好的课堂氛围和参与环节。这就要求学校需要更多更好的基础硬件设施。现在很多乡村学校还缺乏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想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就成为一大难题。所以改革下的创新课堂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也需要慢慢的发展和更新。

四、教师如何创新思想道德课堂

创新是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但是如何创新也成为新课改的难题。创新太多容易忽略理论知识,创新太少那么很容易让创新只流于形式,没有实质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如何创新就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首先要对创新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创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创新课堂本身,也可以创新课堂形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个极其难也不容易成功的方式,那就只能在创新课堂形式上下功夫。创新课堂形式不一定是对传统课堂的全部颠覆,可能只是对传统课堂的调整,课堂内容的丰富,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环节的加入。教师为了迎合这种创新的转变,就要加强自身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这种创新的课堂能在有序和正常的节奏下进行。所以教师在创新课堂的同时,要较强自己建设,提高自己适应这种创新课堂的教学节奏,和学生主导课堂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创新的同时兼顾理论。

五、结束语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

一、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

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我道德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必要的。完善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自我的升华,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例如,遇到困难,应该冷静分析,积极地找出解决办法,而不是像一只无头苍蝇毫无头绪。提高思想教育能让学生对待他人更加友善,不相互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所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利于加强学校对学生管理

试想,如果一个学校充满负能量,学生与老师关系十分不友好,学生之间各种攀比,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这个学校能长久发展与存在吗。所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体谅与理解学校相关的政策与管理办法,让学生主动配合学校的管理措施的行动,是一个学校必不可少的教育理念。为了建立学生与学校良好、友爱、相互理解的关系,为了学校长久和谐地发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依法治国建设方针的贯彻

中国以“依法治国”的方针治理国家,其实法也有感情。如果每个中职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不会再发生“小悦悦”事件,也不会发生老人摔倒,旁边的人冷漠离开,公交车上看的、站着的老人或者孕妇齐刷刷的看向窗外,却一个人也不让坐。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懂法、知法,提高善于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不犯法,同时,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捍卫属于自己合法的利益。所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一个平等、友好、互助的友爱法制社会。

二、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根据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的特色,强化其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学校要对症下药,根据学生们的专业,在基本的思想教育下,强化相关职业道德教育的知识。例如,幼儿园老师相关专业就应该加强如何对待儿童的态度与方法的道德教育。护理方面的专业道德教育强化,应该从如何处理“医生和患者”的关系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相应的思想教育应该辅导相应的学生,这样才能使相关专业的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毕业后,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二)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经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中职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和普高学生有较大的不同之处。在中职学生中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使其不能承受,以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比如,学习不上进,恐惧人际交往,产生逆反心理。对学校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些现象,要对中职学生进行必不可少的心理咨询辅导。中职学校在思想建设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所在,从而去“对症下药”,找到最适宜的方式来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达到中职学生心理、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新目标。要想保证能够找到治本的方法,要从学校比较薄弱的环节抓起,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室,并引进最新设备,招聘专业教师进行辅导。要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举办一些利于思想道德建立的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打开中职学生的心扉。从而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三)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品德教育的氛围

文化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在许多时候,学校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到了中职学生对思想的认知。所以,中职学校应该把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上日程,在学校的管理中把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使思想道德教育深入人心。在中职学校中,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把思想道德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植入进中职学生的脑海里。如,学校的广播站以及校刊、校报里面加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让中职学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并且,教师通过对学习氛围的营造,把思想道德方面的东西灌输到中职学生中。通过学校的努力,让中职学生内在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主动去学习,去探索。

(四)大规模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活动,锻炼中职学生素质

随着对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发展,中职学生逐渐开始明白其中的理论概念,可是空有理论不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所以,在理论的基础上,中职学校应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总结,去得出属于自己适应社会主义主要发展方向的结论。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也应该始终贯彻讲练结合,纠正中职学生的错误的思想的同时,也要给学生们展示出实际例子,让中职学生们能够在实例中去感受。而且,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成绩分数也是阻碍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所以,在面对成绩的时候,教师们应该多给一些创新型分数,不要仅仅局限于卷面成绩。建设中职学生的自信心是向他们打开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让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主动去迎合思想的教育。

(五)中职学校应该大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中的意识能力

让中职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着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让中职学生深入集体,从集体中去感受祖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支持改革开放,主动去学习,钻研等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这段重要的人生时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受思想教育,只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之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中职学校应该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这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起步点。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之后就会步入社会,面对社会,中职学生该以怎样的面貌来迎接呢?这就取决于中职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东西,中职学生有良好的自我管理系统就会在社会上如鱼得水,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觉悟性。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6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网络设备的普及,在校大学生受环境的影响存在道德意识淡薄的倾向。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后一站的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高校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因此,从多方面、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思想道德;大学生;自我意识;师德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加之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们对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淡漠,自私自利的思想逐渐滋生蔓延,思想道德产生消极影响。笔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多年,观察到高职学生们自我意识越发强烈,例如部分大学生一边抱怨学校不能提供好的平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一边又不愿积极参与学校及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没有目标,对人生没有整体规划;少数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毫无大学生该有的朝气和活力。面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高校应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全球信息网络日益普及,尤其是网络游戏、动漫、电视娱乐、互联网信息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比较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却没有那么高的热情。在大学生们传统文化意识淡化的同时,有些大学生不以在公众场合亲热为耻;不再崇尚尊老爱幼的美德;对他人的帮助不知感恩,一副本就应该如此的样子……坚持美德和正义,无私和奉献的人越来越少了,追求个人享受、崇尚美色、金钱与权力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学生们在这样的时风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淡化

当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多方家长们的宠爱于一身,不太懂得如何包容他人,不善于留心身边的一些小事,处理事情过分依赖他人。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不懂得珍惜生命、动不动就以自杀来逃避责任。忽视了每个人存在于社会中需要肩负的责任。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巨大影响,部分大学生呈现出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有些学生不能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他们的责任意识的狭隘局限,当责任与利益冲突时,更多的会强调自我需要,忽视甚至抛弃社会责任。

(三)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淡漠

作为一个公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道德是每位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仍然有大学生随处丢垃圾;学校再三禁止学生在课堂吃东西,但依然有少数学生明知故犯;校园内张贴标语禁止游烟,但依然有烟民我行我素……也有一些表现“聪明”的大学生们,明哲保身,面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熟视无睹,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甚至有的学生因为道德意识的缺失,校内偶有发生大学生触犯法纪校规事件。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漠,不文明的行为屡禁不止,虽有部分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其他同学不以其为示范,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高校教育者的关注。

(四)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缺失

有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为了谋取一己私利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的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的需求,更有甚者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他们只关注自身个人的发展和暂时的利益,笔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就发现有少数学生虽然担任班委,却缺乏集体服务的意识。在校园里,攀比之风滋生蔓延,部分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乐,个别学生甚至沦丧了做人的道德底线。有些学生来到大学校园里,失去了学习目标,也没有个人的职业规划。这让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倍感责任沉重。

二、重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意识上的统一,从教学管理抓起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在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对大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认识,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尽可能让他们曾做过的有益的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用制度让其固定下来,让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高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的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措施,使高校的德育课不再流于形式,要让大学里的德育课成为大学生喜欢的一门课,让它真正成为大学生们学习和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隐形教育作用的力量。所谓隐形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参与中,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的同时,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能端正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重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所以老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或者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活动过程中,要多增加一些隐形教育的内容,淡化大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意识,使其融于其景,乐在教学之中,寓教于日常生活中,使高校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成效。(2)信息网络中延伸思想道德教育。现代网络已经普及进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们又是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主要群体,因此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了当今高校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上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作为高校教育者们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教育栏目,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软件,开设网络课堂,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进入网络;通过网络上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疑答惑;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科技平台,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互动,走进大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当然,实施网络教学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和政府在网络管理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逐渐完善网络法规,规范网络操作流程,严格控制网络信息来源,尽可能地避免有害信息在大学校内网里的传播,使思想道德教育在信息网络中得以良性延伸。(3)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我国现在正处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生们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如何把他们在校内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观点,确立正确的三观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这些公益活动中得到锻炼,深化思想认识。其次学校也应该鼓励大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展现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而生活则是具体真实的,学生即使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理论知识,但在社会实践中遇到复杂的生活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学校不仅从理论上指导学生,更应该让学生进入实践中去锻炼,加强他们的应变能力。

(二)素质上的提升,从教师师德抓起

古人云:“治校之道,师德之本。”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通过他们的专业教学活动,全部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往往在不自觉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无形的魅力也是最珍贵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的培养,通过师德方面的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自身师德素养。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建设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的高低是衡量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教师师德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师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与时俱进的师德理论知识的培训,充实、更新知识和技能,更要把师德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强化。高校应该多组织辅导员以及后勤人员参加师德培训等活动,积极参加各高校联谊活动,互相借鉴长处。(2)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注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形成一个健全的体制来完善师德师风体系。规范教师行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对个人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标准,学校不能再以试卷分数或者数量为定论师资水平的唯一标准。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完善制度改革相结合的道路,形成规范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及教师考评制度。

(三)行为上的养成,从学生自身抓起

在我国对各大高校的评估其中最主要的是看其生源数量等硬性数据指标,这些量化指标的要求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上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培养。大学生们是具有思想和独立个性的生命个体,他们不同于一般工厂里的普通产品,对待大学生的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复制和批量生产。现在很多高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努力不足,开设的思修课程里面很多观点与时代脱节,尤其是职业高校的教材缺乏个性特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大学生的专业指导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故出现有些学生到了毕业找工作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依然一筹莫展。一所高校的文明程度如何主要靠大学生们日常行为的展现,所以在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初期,在实践行为养成上可以积极采取校规和法规相结合的办法。首先,可以通过权威影响,直接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大学生们虽然已经步入成年,但是他们三观的形成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空间。其次,利用从众心理采取榜样激励法。树立榜样模范标兵,并设置一些具体目标,激发师生共同积极参与活动中去,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从而广泛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可以采取自我管理的办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学校团委、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督促、自我提升、自我评估等。要引导学生开展文明行为的训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做一个守时的人,能按时上课,不迟到旷课;讲究个人卫生,除了自己的着装干净、大方得体外,也要做好宿舍卫生;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情尽量要去完成;待人和气、豁达,克己忍让,遇事多替别人想想……经过这些反复教育和行为的训练,让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以形成和稳定下来,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最后一站,他们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染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取向。当代大学生是时代青年的佼佼者,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道德品质状况。所以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提高其道德素养已经不仅仅是高校教育的职责了,同时也是新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们得到一种健康、良性的发展。

作者:张丽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云龙.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9(3):21~24.

[2]王金龙.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07(12):81~82.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7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道德教育;奉献;人生价值

近几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发展迅速,服务内容和领域不断丰富拓展,服务效果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广泛开展志愿服务”[1]的指导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2]的战略任务。随后,中央和地方相继颁发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等诸多相关规定①,国内也发起成立了不少全国和地方性的志愿服务组织。报告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3]。事实上,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精神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的融通性,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培育社会新风尚的重要抓手。阐释志愿服务及其精神,探讨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呈现二者在功能上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彰显人生价值的实践载体功能,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

1.志愿服务的涵义。志愿服务(Volunteerserv-ice)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因为受到地域、历史、政治和宗教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志愿服务在理解方面有些许差异,但其主体内容和特征是基本相同的。《全球志愿者宣言》认为,志愿者行动是一种具有非凡创造性的力量;《联合国志愿者年宣言》指出:“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祉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4]并号召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志愿精神与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有国内学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5]。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社区建设、应急援救、大型赛事以及海外服务等方面。志愿服务的目标是利用个人的时间,以自己的善心、资源、技能,为他人、社区乃至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现代意义的志愿服务是从西方国家发端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壮大和日趋规范阶段。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外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其良好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它们已经步入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良性轨道,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作机制。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广大公民不仅具有志愿服务意识,而且能自觉参加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至关重要。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为,志愿服务的特征显著:一是自愿性。志愿服务是一种个人或组织的自愿、非营利性行为,不具有强迫性。志愿者自愿花费个人时间与精力,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爱心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二是无偿性。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以追求物质报酬为目的,不应该受金钱或利益的驱动,而是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尽己所能地奉献爱心。当然,志愿者可以获得一些诸如餐饮和交通等微弱补贴,以弥补在志愿服务中投入的成本。三是利他性。志愿服务是自愿付出时间、技能和爱心,为他人和社会谋福利是其追求目的,因而具有利他主义动机。但是,志愿服务在助人过程中也会获得自助,在利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精神境界和声誉。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志愿服务的功能日趋显著,它开始逐步以社区性、专业性、专项性等形式展现,呈现出制度化、法制化、社区化、全民化和生活化等发展趋势。基于志愿服务的特征和实施效果,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和措施,其在社会资源的动员和利用方面的实效性已为各国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志愿服务不仅逐步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

2.志愿精神的内涵。精神力量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志愿精神是体现于志愿服务中的精神特质,为志愿服务提供精神动力,是志愿行动的灵魂。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态度,志愿精神已经成为个人对生命和社会价值积极追寻的内生动力。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国际志愿者年”(2001)的启动仪式上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广泛认同的志愿精神的凝练表达。实际上,志愿精神作为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必然以社会历史所积淀的深厚道德文化为基础。我国古代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行善积德主张、墨家的兼爱原则以及佛家的慈悲观念等传统文化基因,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扶危济困、团结互助以及乐善好施的民族品格。这些优秀民族特性对于志愿精神的凝练和倡导起到根本作用。志愿精神决定了志愿服务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它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志愿服务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志愿精神逐步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当前,志愿精神和所承载的价值有利于重塑社会道德,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辅助。培育志愿精神必须将其贯彻于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使精神浸透到志愿服务的内在机理中。惟其如此,才会使志愿服务充满精气神而富有生命力,全社会的志愿文化才能自觉兴起,志愿服务才能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21世纪末,公民服务可能会像今天的教育、就业和兵役服务一样平常和被普遍接受。”[6]

二、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通性

1.志愿精神与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不仅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志愿精神唤起了民众内心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进而使人们逐渐摆脱物质利益的精神枷锁,回归社会道德。实际上,“志愿服务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7]现代志愿服务倡导:“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8]这种倡导积极心态、辛勤劳动和感恩的志愿服务理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将志愿服务中体验到的“我奉献、我快乐”的感受逐渐转化为道德实践,并强化对道德与价值的信仰。在这种合目的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体验下,人们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投身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乃至改变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些行为能让志愿者的生活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对他人有意义,从而实现了志愿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事实上,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组织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或者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鲜明的荣辱观和较高道德水平,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因此,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及目标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是培养社会成员树立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奉献他人和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应该强调的是,志愿精神应该成为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可见,志愿精神与倡导思想道德教育是相融相通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形成共同价值与追求的过程,也就是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理解、认同和践行的过程。只有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外显于行。深刻把握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改进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人们的思想道德的养成,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实践。志愿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善,是提升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扩宽了社交圈子,锻炼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9]志愿服务往往是群体服务活动,这种群体性必然要求志愿者之间关系融洽,这就促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团结合作。实际上,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互帮互助乃至组织能力等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提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往往使思想道德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10]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加强课堂教育的深度,更应重视和发挥志愿服务实践教育的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此外,志愿服务能够使被服务对象发生向好向善的变化,可以提升志愿者内心的自信心、满足感以及正能量,使其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或者书本中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的价值内涵,从而纠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三观”,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近些年,国内出现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近日,“武汉一独居老人生病,儿子千里之外请志愿者代为行孝”的事件[11],引起了关于空巢老人和志愿服务的热议。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志愿者轮流陪护老人,用志愿行动传递爱心和善心的善举广受赞誉。事实上,志愿服务蕴含着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公共精神和价值观念,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现实反映。

3.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志愿服务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性行为,必然需要道德进行调整。由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与他人、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实际上,对于志愿服务中志愿者行为的规范与调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思想理念、内心信念和精神境界。因此,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提高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也能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志愿服务在我国已经兴起了多年,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好大喜功、追求形式、持续性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如此,少数志愿服务组织者缺乏志愿精神、“官僚主义”较为严重、不尊重志愿者及服务对象,部分志愿服务缺乏相关培训,志愿者缺少思考和交流,导致志愿活动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追根溯源,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志愿服务组织过多关注外在之“践行”,忽视内在之“德教”,缺乏对志愿者进行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的管理者、组织者及参加者如果不能真正领会志愿精神,思想上不能做到统一,没有正确有效的指导措施,不仅会影响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也必然会导致社会民众对志愿者乃至志愿服务的不良评价和态度。此外,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不能排除有个别学生存有功利化的动机和目的,诸如,寻求新刺激、赶潮流、追时尚、获取在群体中的地位,等等。这种缺乏真诚的志愿理念行为,往往会影响服务效果,弱化甚至有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对象乃至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如果在相关的培训或者活动中,能够及时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以及荣辱观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功利化的动机和目的或许就会转变为真正的志愿服务理念。由此可见,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纯化志愿服务的动机,促进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也能树立志愿服务良好的社会形象与声誉。

三、结语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8

关键词:茶道思想;思想道德教育;文化内涵;文化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大影响,而且还可能影响大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向来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培育大学生的正确“三观”、健康的思想状态、良好的精神品质等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1茶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1.1茶之味的影响

茶是一种生长于自然的农作物,其天然的味道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合成,不同的茶种有不同的味道。如,绿茶清淡回甘,花茶芬芳清雅,清茶鲜浓甘醇,这是茶的魅力之所在,是茶道思想千百年一直流传的物质基础。大学生个体不同,个性化特征也不同,思想道德教育应从不同茶种味道的差异性中得到启示,针对不同个性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措施。而且,茶的味道先苦后甜,好比波澜壮阔的人生一样,往往要经历一番风雨后才能看到彩虹,大学生应当认识到人生如茶,从茶之味中得到人生信念、生活哲学的启迪,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1.2茶之德的影响

茶之德是茶道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指的是茶道对人提出的道德要求。茶之德的形成使茶道从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升至高层次的哲学思想范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着社会大众的道德情操发展趋势及追求。唐朝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从中不难看出,饮茶与茶道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茶道思想融入了儒家、禅宗等传统文化,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把茶之德看作是高尚人格与思想情操的重要载体。茶道思想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文化的思想精华而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茶之德的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勤俭德育、以礼待人、敬爱为人、和诚处世等。这些精神品德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着内在联系。倘若把茶之德引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会极大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性与文化性。总体上看,茶之德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勤俭德育是茶之德的具体表现之一,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茶树主要生长在幽静的自然环境下,受天地之精华,屹立于深山之间,有清雅、高洁、不俗流等形象气质,向世人彰显着廉俭的茶德之道。从茶树的生长过程及环境可以看到不慕虚荣、安守本分的道德品质,这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当前是一个多元化时代,拜金主义、私欲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交融,大学生易遭受这些不健康思想的负面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引入茶道思想后,大学生通过茶树的形象、品德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品性和道德,抵御物欲诱惑,且不趋炎附势、不以利为朋,做一个价值观健康、正直的人。第二,美真康乐是茶之德的另外一个内容,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唐朝时期开始,中国兴饮茶之风,这不仅与茶的文化形象有关,更在于茶具备健康、保健功能。茶叶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这使得茶具备了一定的药用功能、养生功能、保健功能,社会大众普遍喜爱饮茶。此外,饮茶品茗向来被人们视作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方式,茶的品德、精神被人们认可接受,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切实体现。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等,情绪比较浮躁,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茶之德所具有的美真康乐功能,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要素,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茶之德能够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第三,和诚处世也是茶之德的重要内容,可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交际观。茶礼是茶道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蕴藏着和诚处世、以礼待人的处世哲学。对大学生开展交际能力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把茶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通过茶道中的茶礼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流心态,更好的与他人交流、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帮助大学生形成谦卑、真诚的美好情操,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升华精神品味。

1.3茶之文化内涵的影响

茶道思想文化来自于社会民俗,也惠泽于社会民俗,有着悠久历史、深邃内涵。茶道思想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茶文化与其他思想文化和谐共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体现出了协调内涵;第二,注重分享。无论是泡茶还是煮茶,都强调“精华均分”,突出分享内涵;第三,强调礼仪。茶道是一种交际手段,具有以礼待人、以茶敬客的思想内涵;第四,注重沟通。喝茶品茗是一个围绕茶的交流过程,体现茶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性。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茶道思想的文化内涵主要强调“和”,对人、对物、对文化,都做到和谐共荣。这种文化内涵引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于大学生了解“和”思想,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茶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

2.1增设茶道选修课

高校教学的专业性很强,直接开设茶道思想相关的必修课程不太现实,不过以兴趣培养为目的,开设选修课是可能的。因为茶道思想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大,不适合开展必修课,而选修课则不然,对选修的大学生没有硬性要求,参与课程的人数多少不关紧要。所以建议高校开设茶道选修课,抓住“少数关键”学生的传播、带动作用,由少到多、由点及面的开展茶道思想传播,形成良好的茶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了解学习茶之味、茶之德、茶之文化内涵,学到勤俭德育、以礼待人、敬爱为人等品德。此外,思想品德课上可以把茶道思想作为教学素材,使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更具实质性、有效性,切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2.2开展丰富多样的茶道思想文化活动

为使茶道思想有效的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二者之间的结合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覆盖教学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茶道活动激发大学生对茶道思想的兴趣,体会到茶道思想的魅力,并自觉接受茶道思想带来的积极影响。茶道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交流型、实践型、文艺型等。第一,交流型活动。组织座谈会、名茶师讲坛等活动,要强茶道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演讲、学习交流会等,加强大学生对茶道思想的了解,掌握比较多的茶道知识,如茶德等,受茶道思想文化的熏陶。第二,实践型活动。学校组织大学生参观茶道表演,到茶园及茶叶原产地参观,大学生亲身接触茶道,切实感受茶道中的有益内容,助力于自身健康成长。第三,文艺型活动。学校举办茶艺表演、茶歌茶舞等文艺演出活动,向大学生传达茶道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中蕴藏的茶德,让大学生真实的感受茶道的艺术魅力。当然,除了学校、教师组织茶道相关的活动外,还应成立茶社团,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开展茶道思想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发挥少数学生的带动、传播作用,使茶道思想实现更广范围的宣传推广。茶社团中有部分学生掌握一定的茶道知识,懂得传统茶道思想文化内涵,他们可以扮演起茶道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在校内构建起校园茶文化,使更多的大学生学习接触茶道思想,把茶道中蕴藏的道德、哲学等自觉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

3结论

综上所述,茶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利于培养大学生勤俭、以礼待人、敬爱为人等精神品德,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为此,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有效的结合方式融入茶道思想,切实发挥茶道思想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远洋.初探茶文化融入到我国大学生道德和礼仪教育[J].福建茶叶,2017(3):222-223.

[2]张卫彬.刍议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J].福建茶叶,2017(8):191-192.

[3]苗兴国.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福建茶叶,2018(5):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