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文1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医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科学。医学院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生命”服务的,只是源于学科专业的细化,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实际上,国内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则具有十分现实地意义。

一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纵观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生命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地关系。生命教育蕴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关注生命、服务生命、实现生命又体现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

(一)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价值遵循

医学生生命教育是“医乃仁术”理念的具体体现,旨在帮助医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维系生命、实现生命,是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死亡观、生命价值观的重要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医学生生命教育所提倡的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和生命价值观,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培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注重人的“身—心—灵”的多元发展。马克思主义生命理论也十分丰富,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关心人的生物属性的保全,还关心人的社会属性的健全,更关心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它从不否认生命的独特性,相反更强调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逆性,强调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其本质是让教育回归真正的原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之幸福的生命与快乐的生活为本”这一价值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又完全吻合。

(二)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医学生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医学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包括医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旨在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只是在具体的教育目的上有所侧重。医学生生命教育重点在强调生命的科学性、知识性、伦理性和责任心,主要培养的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其中自然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它强调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和推行,在生命教育方面强调思想性、精神性和价值性。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立足于医科院校的具体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注重强调“医德”的培养。医德教育最终都指向了医学生生命伦理和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两张皮”,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三)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生命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内容丰富、周期长、广度大、覆盖面广,为医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这一教育实现路径与生命教育的“认识生命、实现生命、维系生命、升华生命”的“知行合一”的路径基本一致。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跨本科、硕士、博士各个阶段,覆盖面广,涉及人员多,非常适合生命教育的“养成性”发展。因此,生命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发展”基本理论的现实体现,也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载体。同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彰显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生命品性,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意识,实现生命价值,进而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政课教师关照医学生生命教育就显得理所应当。

二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国内生命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是一经传入就受到了各行各业的积极关注,尤其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积极关注和推动。

(一)思政课教师实现生命教育从国家战略到教材体系的落实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2010年7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将“生命教育”提高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推进,生命教育的价值指向之一———“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2015年版和2018年版教材中都有明确的内容体现。虽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写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国家行为,但是也无不透露出思政课教师的推动和促进。

(二)思政课教师推动生命教育从教材体系向教学实践体系的转变

无论是集体行为还是个体实践,思政课教师历来都比较注重生命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更新生命教育的理念,以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课程价值的根本指向,强调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在课程教学中丰富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研、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途径,关注医学生的生命健康,深化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认识,并引导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自觉实现。但是,思政课教师关照医学生生命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突破。

(三)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亟须突破的难点

其一,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大多都是基于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多的是被迫的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医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少。其二,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和专题讲座,其内容多是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对生命深层次的价值追问却涉及不多,缺乏更为理性地引导,无法满足医学生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死亡的必然、悲观情绪的处理等相关内容的期待。其三,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大思政教育的理念,并未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教育的作用,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从思想上认为医学生生命实践教育活动是学校团委、社团和其他管理部门的事情,教育理念落后。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思政课程的生命教育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而埋没其成绩。实际上,正是有不少思政工作者、伦理学者、哲学人士、心理健康咨询者的不懈努力,才填补了生命教育的空缺。

三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构建

在大思政教育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融入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各项活动中,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生养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维系生命的健康的生命态度和生命价值取向,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主动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

生命认知是生命情感培育和生命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生命认知是指对生命的本质、内涵、价值、意义等的理性认识,并获得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医学生获取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教师融入医学生生命教育就要牢牢树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内容

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观为指导,以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有深度、有质量地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科学的生命观,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命理念,培养其健全的生命人格,使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材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的课程教学中,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剖析生命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的辩证统一,进而提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中帮助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的短促与宝贵、死亡的客观存在;引导学生如何处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悲哀情绪;辩证对待“生死矛盾”问题,在“向死而生”的实践长河中努力延伸个体的生物生命、不断拓展个体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生命,实现生命。

2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凸显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独特品性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基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聚焦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困顿,有意识地搭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平台,遵循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和思想发展规律,立足专业特色,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社会热点、案例分析、专题研讨、主题讲座、课程调研等形式,激发医学生探问生命本质的主体性,引导医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去探寻世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去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实践中去改造医学生的主观世界,增强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联系,实现“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

”的共建共享

1建立“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

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心理健康中心的联系,了解医学生生命素养和生命认知的现状,深入剖析医学生生命观养成的规律和特色,以围绕医学生、关照医学生、服务医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构建囊括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情感、生命价值、死亡意义等内容的信息库,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常规的大学生心理测量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信息和生命素养的基础测量和数据调研,形成丰富的原始资料。再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筛查、判断,根据测量结果,构建不同等级或类别的生命信息库,建立“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为进一步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2实现多主体、多环节的心理疏导和思政教育的互动

在“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的基础上,根据测量结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在不违背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下将心理咨询和疏导教育的进程和效果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生命观的养成方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风险值或思想偏差较大的个体予以重点关注,进行有意无意地引导和教育,达到“润物无声”“同频共振”的效果,并将课堂表现及思想变化及时转告心理咨询老师,加强思政课教师———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多主体互动,实现心理疏导———思想引领———情感认同———价值塑造多环节的联合,逐步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为医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养成实现多维互动,增强育人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融入第二课堂,构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开放生动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突出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实践是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是人们思想意识观念形成的起点,也是促进一个人思想观念不断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一个人思想观念是否正确的标准。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思政课教师能够主导和参与的校园生命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1校园文化建设凸显生命教育的理念

“人的生命的厚度是靠文化积淀起来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反映。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作为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特色和需求。医学院校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尊重生命、肯定生命、敬畏生命、维持生命、实现生命的生命人文素养方面。因此,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凸出“生命”的气息和文化底蕴,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的建设方面,充分融入生命元素,尽显人文底色,打造形式多样的显性和隐性生命教育品牌,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生命教育和生命文化浸染在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医学院校的医学特色

在大思政教育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学校团委和各社团联合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医学生实践活动中,通过真实场景让医学生体会生命的宝贵、价值和意义,更具震撼力。”在清明节、国医节、护士节等仪式感的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圣;在参观革命遗址、生物科学博物馆、纪念馆等活动感激生命的独特;在“预防艾、拥抱爱”“无偿献血”“敬老、爱老”等主题活动深化医学生的崇高职责;在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引导学生全面体验生命的价值。在形式多样、开放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要及时地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带领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地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总体上,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与心理咨询中心、校团委学生会及各社团主动沟通交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注重生命教育理念,从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全方位地融入医学生生命教育,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并形成一定的评价机制;在思政课教师关照医学生生命教育的“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中,不断地更新和调整具体内容和操作形式,丰富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增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文2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生物教学

随着新课改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全面推进,生命教育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过去的生物教师缺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并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生物是探索生命价值和规律的学科,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生会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兴趣,这对于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生命教育的学习。学生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对生物学科的内容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记忆,使生物课程教学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这成为影响生物课程教学进度的主要因素。借助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教学现状,使学生借助学习加深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从而更加珍视生命,更好地生活下去。

二、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现状

(一)部分教师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生命教育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认真展开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是部分教师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习惯和思路,他们很难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生物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依据课本和考试内容而展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要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讲解和教师所画重点,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缺乏生命教育的应用,导致学生无法对生命教育产生全面认识,致使生物课程教学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二)开展的生命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对生命教育内容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再加上部分教师并非生物学科毕业,使得他们缺乏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生物教师很难系统全面地对学生展开生命教育,即使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但对于相关内容的讲解大多也是一笔带过。由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因此这项教学活动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缺乏良好生命教育氛围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大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积极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命教育的教学素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然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引起初中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生命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各项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展开,教师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为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诉求来展开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生物教师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初中学生,尽管初中学生年纪较小,但是他们对生命的价值已经有初步的认识,所以教师要积极借助生命教育来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时,教材中就介绍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寄生关系,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三种关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动物在面临危险时对生命的珍惜来开展生命教育工作,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题性得到激发。

(二)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生命教育非常讲究情感体验,这与传统的生物课程教学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和记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需要被动接受和记忆,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生命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所有知识点都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体验来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讲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只有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来对学生展开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珍爱生命。

(三)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生命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尽管人们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都是在大自然环境下自然形成的。但是要想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仅依靠学生的自我观察和认识,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对初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时,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要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生命教育案例来对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从正负两个方面全面认识生命教育,并将其和生物学科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展开学习活动。注重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促使生命教育取得理想效果。

四、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营造教学氛围。为了使生命教育真正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做法,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将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展示。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活动,将生命教育应用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利用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来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加深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生命的起源都非常感兴趣,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生命诞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形成期间,生命所发生的变化,由此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二)借助实践教学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借助实践教学活动来促进生命教育的开展。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点繁多,很多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大理论教学的力度,而且大多是围绕考试而展开的。为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生物教学的方法,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种子的萌发》这一知识点后,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植物种植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家中的花盆来播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让学生观察播种之后农作物每天所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和日常的维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做好每日的观察,并在见证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生命。

(三)结合案例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促进生命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案例对学生展开生命教育活动。例如,在2020年疫情防控停课期间,一名学生跳楼自杀。据后来的调查,由于平时无人对其学习进行辅导和监督,这名学生多次不上网课,也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受到老师公开点名批评后竟然因承受不了压力,选择了跳楼自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生物知识,借助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来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学生可以结合生物学相关知识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生命的不易,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任何一个生物在地球上生存都是非常不易的,即使看起来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也会有很多天敌,动物们需要时刻警醒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一棵小小的植物尚且不放弃对生命的追求,何况是人类,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借助案例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可贵,教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采取理性的办法缓解压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使生命教育真正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融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生命的价值,避免受一些极端思想的影响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融入,对于促进初中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以正确理性的态度对待此项教学活动,利用好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学实践活动,借助案例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真正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李林.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读写算,2020(25):81.

[2]许聪林.浅谈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教育界,2020(26):44—45.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文3

一、生态视域下的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要重视生命、爱护生命、超越生命,要珍惜生命所具有的价值,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们的生存能力。可以说,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们重视生命整体过程的质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对他们每一次的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当前,生命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关键,同时,在素质教育中也具有核心地位。之所以开展生命教育,主要是教学生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态度,认真地审视生命所存在的意义,从而确保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先决因素,所以,只有充分地做好生命教育,学校其他的教育目标才会真正得以实现;只有充分地认识生命所具有的意义[3],生命的追求才会光芒四射,充满着色彩。当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全面地将生命教育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还要时刻注意他们的发展情况,加强重视他们生命全过程的质量,不断地教育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是生命教育具有的基本理念。另外,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对生命所具有的意义全面地了解;不仅要让学生们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热爱他人的生命。

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国各级党和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越来越关注。因此出台了大量的关于青少年珍爱生命、重视生命方面的教育课程,主要目的就是注重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认识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的意识,以此有个良好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能力。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此,当前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评价制度,充分地调动学校每位师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生命教育的行列之中。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明确实际需求,并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活动,从而增强他们对生命更高的认识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当前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影响因素

由于当前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生理与心理方面会感到极大的不平衡。而这些情况由于没有及时地进行处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产生了脆弱的心理、行为失去了控制能力等不良现象。所以,教育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对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自然发展规律充分地认识,科学合理地理解生命的自然现象与意义。

学生之所以缺乏生命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家庭以及不良的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教育者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的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一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学校在教育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发展,只注重学生的升学情况、考试成绩等。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一种恐惧的状态,进而对待自己的生命非常冷淡,更谈不上对生命具有的价值充分地认识与理解了。其次,由于当前社会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因而盲目地追求物质条件,完全打破了他们原本有的理想追求。学校应重视这些情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传统文化中忌讳谈死亡话题的思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4]。因此,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科书中对于生命与死亡的定义没有充分的诠释,并且关于这方面的教育书籍也是非常的少,这样学生是无法对生命的基本含义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的。第四,学生对于生命的由来、延续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同时,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正确的人生观方面的教育也相对比较缺乏,从而使得学生内心无法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的良好状态。第五,当前,学校和家庭没有重视起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学校也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教育。由于家庭、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强,因此,造成当前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比较高。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属于一种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然而,当前学校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无法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时,没有一套操作性强的指导方式;另外,对于学校内部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当前教育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学校的教育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要从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不断地引导他们好好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培养他们树立起良好的人格,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当前,我国各个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借助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的统一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才会持续良好地发展。

三、生态视域下学生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基于如上关于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影响学生生态的生命教育的主要因素的阐述与探究可以得知,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的生命教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诸多方面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现实价值。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p#分页标题#e#

1.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体验生命教育的本质

由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可以得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方能感知真理或是正确地探索通向真理的方向。对于生态视域下的学生生命教育而言,亦是如此,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生命教育的本质内容。在人们进行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之中,往往会出现影响人格方面的问题,那么这就需要对学生加强生态式的生命教育,互相之间尊重各自的人格,这是因为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品位以及格调,是个体全部特征所组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体。因此,这就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灵生态的积极构建,那么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之中,不能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对于生态心灵构建而言,加强实践才是它自身的广阔舞台,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存方面的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性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之中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情绪,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生命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心灵。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文4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组织和开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尽管如此,仍出现了一些诸如大学生自杀或残害他人的恶性事件,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建立一个服务于高校大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提出构建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建立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宣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1转变课程教学理念。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局限性,注重于解决学生当下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体验生命的过程,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勇于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拓宽生命的宽度,实现生命的长远发展。在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服务于学生的生命存在,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求教育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根本出发点,不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是没有根基与活力的教育,是失去发展动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要实行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尊重生命、激发人的潜能[1]。

1.2构建合理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当着眼于生命发展的贯彻与落实。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着眼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补救,关注少数问题学生和现实问题,忽视了与全体学生生命长远发展相关的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以德育生命化的指导原则为引领,积极关注与贯彻好服务学生生命发展这个目标。具体而言,应当改变过去过于注重解决当下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模式,将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真正从大学生的生命诉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长远发展。1.3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只有学习上总感到不满足的老师,才能教出和他一样好学的学生[2]。身教重于言传,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与豁达态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学生最易效仿的榜样,应当对自我提出严格要求,用开朗、阳光、团结、友善等特质以及对生命的激情、热爱等态度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育者本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情,促使其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自身的涵养为学生的为人处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4注重课程体验。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参与和体验触动学生的内在感受、激发其内在生命力量、唤醒个体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形式[3]。生命教育强调个体真实的生命体验过程,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坚持体验式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1.5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课程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悟和体会。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自我反思,才能很好地吸收学到的心理技能和相关知识,并熟练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当下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4]。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决定了其课程评价不应以分数作为唯一指标,而应以是否有利于生命的发展作为衡量课程教学的依据。

2建立解决学生生命成长困惑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心理咨询这项工作对咨询师的技巧有很高的要求,是一门综合艺术。咨询师通常会运用成熟的心理学技术、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帮助和启发,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5]。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建设机制。心理咨询师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是心理咨询服务在高校有效推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建设高校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原则上要求高校心理咨询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并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培训,能够胜任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2)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应接受不低于40个学时的培训,并接受专门的督导[6]。(3)适当提高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待遇,在工资、薪酬、职称评审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在完成咨询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为心理咨询的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7]。

2.2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咨询体系。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目标是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传统的心理咨询将关注点放在解决已经出现的具体心理问题及困惑上,忽视了生命的整体性及长远发展性。只有重视生命的健康成长、追求生命的长远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效果。2.2.1实施以人为本、促进生命成长的个体咨询。个体咨询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同时立足于生命教育这一理念。通过心理咨询,个体将对问题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真实生命存在状态及生命成长的关注,使生命个体对自我形成恰当的认识,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设立契合自身实际且有助于自我发展的目标,提升应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生命的发展。2.2.2建立大学生生命团体辅导实践模式。实施团体辅导的根本原则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不损及群体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积极成长[8]。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围绕生命教育的主题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生命团体辅导。生命团体辅导活动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组织“我是谁”“生命线”“写墓志铭”等主题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9]。2.2.3拓宽心理咨询的渠道。传统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在咨询室内的面对面咨询。面对面咨询有利于咨询师直接观察来访者,收集来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有利于及时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是咨询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形式。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提供心理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网络咨询、自我调适与朋辈咨询等。

2.3建立心理疾病预防与生命危机干预体系。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其中自残、自杀、伤人等事件多是由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致。学校应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放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学校可以通过心理状况测验及时发现存在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必要时动员社会和家庭的力量进行心理疾病干预。生命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预防大学生出现自杀或蓄意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高校应创建生命危机预防体系,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并不断完善生命危机预防方案,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当发生与生命安全相关的突发事件时,学校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形成合力,必要时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对生命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干预。

3建立体验生命过程、理解生命可贵的实践活动体系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文5

1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1.1循序渐进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不是一蹴而成的,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学生所具有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就有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区别。教师不要只注重优等生的学习,而应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全体学生所存在的学习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生物教学计划,为每个学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为了达到目标进行努力。如此循序渐进,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平等性教学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参与式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在一旁为学生进行指导和提点,营造出平等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循循善诱,更正学生的错误,不以师者身份施压。平等教学会使生物教学走向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2初中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2.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开展讨论式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时,学生的思维会特别活跃,反应能力也大大加快,这样你答我反的讨论形式,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

2.2组成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中,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载体。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为每个小组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工完成,由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意识不高,为了起到鼓励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选成小组长,让小组长带领小组的成员进行学习,这样,就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分工合作的学习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进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水平。

2.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到植物园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所需的生活环境和生长习性。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工厂污水处理和一些生物科研室等。通过这些实地考察,有助于学生与生物进行更加亲密的接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3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于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生物的基础,有助于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

作者:邵婧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第二篇:初中生物多媒体实验教学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多媒体应用方式

多媒体应用需要根据生物实验课的实际内容和教学任务来实行。在初中生物实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多媒体应用方式包括:第一,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用多媒体。一般是采用多媒体的声、影、画等内容综合影响学生学习状态,让学生对生物实验产生学习兴趣。但在多媒体应用过程中都要将多媒体应用的程度压制在不干扰学生正常思维过程,不过度刺激学生神经的标准下,多媒体的内容也平和自然,适时适度,不过分刺激,不喧宾夺主。第二,多媒体应用需要符合学生和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实际的多媒体应用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为目标。第三,生物课程教学任务所以的方向和重点不同时,多媒体的应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二、多媒体教学要与实验课程内容相结合

根据高效教学的要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充分结合生物课程教材内容、生物实验性质等内容。首先教材上有些内容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内容。虽然那很多时候生物教材中如结构、生理变化和生物学现象等内容都表达的比较生硬、死板、不易理解,但是这些内容却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用一种更加灵活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为生物教材内容的传授创造条件、营造气氛,但不能在多媒体教学时偏离主题。其次,多媒体教学应用需要为教材内容的传授奠定基础,突破障碍、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也是多媒体应用的核心价值,失去这些作用的多媒体应用指挥成为干扰学生注意的不良因素。第三,多媒体应用的性质要与生物实验性质相似,但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课程时生物实验课而不是多媒体应用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多媒体代替一些实验展示过程,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完成的实验教学内容却不能取而代之。例如当学生学习初中生物教材中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经典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动画课件模拟其实验过程,为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示这两个实验的步骤、现象,但学生亲手实验的感觉和体验却无法通过多媒体模拟出来并灌输给学生。

三、多媒体应用与教师语言艺术相结合

在生物实验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仅次于学生的教学主导者和执行者,多媒体的应用也是教师主导和执行的,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师语言艺术相结合是必然趋势。比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样的实验课程内容时就需要将多媒体应用与教师语的教学语言艺术有机结合。教师先用优秀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种子萌发过程视频、展示形象的种子萌发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还要充分做好“解说员”的角色,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掌握这一实验课程的初步知识内容。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也是教师的语言引导搭配多媒体信息佐证还有视频展示的同时教师进行解释分析合作无间。

四、总结

总之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具有极好的教学辅助效果,不过想要借助多媒体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对多媒体的应用手段和应用技巧进行锤炼和研究。

作者:张玉宝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中等职业教育中心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一、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教师要增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重新定位教学工作,体会生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意义,进而让生物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芒。教师要建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成才观,处理好成才和成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生命教育教师观,建立起以生命交流和互动的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起以生命教育为理念的教学观,切实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生物教学直面生命,并展现出动感的气息;构架起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观,在课程的内容和设置方面要根据生命发展规律;构建起生命教育学习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二、探索初中生物教学中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

新课改推出的很多学科都蕴含生命教育资源,人教版《生物学》设置“生物圈中的人”这一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围绕着“人”生命的核心阐述,让学生学习到生命由来、生命活动以及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包含生命教育的很多细节。如涉及青春期生理特点以及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青春期教育;涉及人个体发生和发育、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心里健康教育;涉及食物来源的食品安全教育;涉及人体调节内分泌、调节神经系统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输送、排出废物的身体健康教育;涉及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等问题的环境教育;涉及优生优育的法制教育等等。在运用这些生命教育资源时,要采取小论文、主体辩论、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研究和学习,注意要将学生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三、实施以生命教育为内涵的价值观、态度、情感教育

在新课改中,感情、态度、价值观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具体到生物教学中,感情不但是学习生物的兴趣,还有对生物科技发展以及我国生物资源具有的自豪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等内心体验;态度不但包括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态度,也涉及到改变国家现有面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健康乐观、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创新、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价值观是比较抽象和宽泛的概念,是强调自然价值和人类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养护动植物、旅游参观、看影视作品、时事讨论、探讨会等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四、让初中生物课堂具有生命力

传统课堂教育忽视学生成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进而变成死读书。这种环境不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只有具有活力的课堂,才能够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培养起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意识,促进彼此感情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恰当生命教育资源,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领领略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感悟生命的丰富多彩,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命带来的震撼。

五、结论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最好时期。学生可爱、活泼、天真,有时候也出现叛逆、冲动和愚昧,难以完全了解生命含义,出现生命观念淡漠,不珍惜和尊重生命的现象。初中教师要借助生物课这个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用科学、乐观、健康的态度度过生命每个阶段。

作者:李和军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第三中学

第四篇:初中生物交互式白板利用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互式白板引入生物课堂还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环境,令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讲解生态系统时,可让学生先思考生态系统中都有哪些成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植物、动物等这些交互式白板图库中自带的图片显示到空白页面上,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它们有联系的非生物成分,如水、阳光等。如果图库中没有这些成分,教师可以用专用笔在白板上画出来,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鼓励学生也来画画。然后让学生们对这些成分进行划分,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交互式白板的这种书写、绘画功能可以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生物课堂中。

二、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多功能进行教学

交互式白板具有很多比较实用的功能,可与生物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得以灵活运用,而且很多功能都是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没有的。

1.交互式白板的批注、编辑功能。由于生物学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所以常常需要通过图片或者结构图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在结构图上进行标注、勾画、添加注释等,令学生能够从形象的图中对知识点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将交互式白板调成批注模式,在此模式下对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批注,在一些结构图或视频上进行勾画,体现出重点难点,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令学生能够准确地抓住重点内容。例如在讲解血液循环的时候,可以播放血液循环流动的视频,教师可以直接用专用笔在画面上进行适当的勾画,标明血液流动的大致流程,将这种形象化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清楚血液循环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备课的负担与难度,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交互式白板的存储功能。生物课内容繁多,教师备课与讲课具有着有一定的难度。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就可以缓解这个问题,教师可将在白板上写的内容存储到硬盘里或移动设备里,这样可以方便在下节课使用。比如在讲解大豆种子结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用专用笔在上面画出简图,再让另外的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修改,或对结构的名字进行标注与勾画,最后可以将图存储下来作为以后的生物课使用。同时还可以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形象的图来对知识点加以整理,用来做课后复习或考前准备。

3.交互式白板的局部放大功能。教室里的黑板、白板等都不是非常大,学生数量多,而且生物学的内容抽象,常常需要用图片来给学生做讲解,如果图片很复杂,就会导致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而交互式白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用专用笔在交互式白板上把需要放大的部分圈起来,圈里的内容就会迅速放大,可以使后面的学生也能看清楚。例如在讲细胞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细胞结构图拖到空白页面上,然后用专用笔圈起来,将它放大,这样使同学们都能看清细胞的结构,从而能充分地对细胞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交互式白板的回放功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是讲一遍,但生物课的内容繁杂又不易懂,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要求也不同,所以对有些重点知识只讲一遍,学生是难以全面理解的。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回放功能将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回放。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令学生更透彻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5.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功能。初中生们的好奇心虽然很强,但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尤其是对生物课这种比较枯燥的课堂。所以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消化道的时候,可以先展示一张消化系统的结构图,然后用专用笔依次将重点部位圈出来,突显出每个部位,让学生一起大声说出各部分的名称,进行标注,最后总结。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在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效率体现在各个方面,它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交互性。本文根据交互式白板多功能的特点,结合生物学课堂,对交互式白板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交互式白板走进生物课堂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综合型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左海艳 单位:陕西省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第五篇:初中生物案例教学

一、精心选取案例,激发学习情感

精心选取案例是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案例的选取是否合理恰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通过富有启发性、生活化气息的案例,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好奇欲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案例的选取,具体来说:第一,所选取的案例应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这样可将空洞乏味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化,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有所用”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所选取的案例要有一定的适度性和启发性。案例选取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要适中,过易或过难都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富有启发性的案例,既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度,获得对问题的深刻启发与感悟,又可以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活课堂。如在学习《生物的特征》时,笔者以动物世界的开头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样既真实又典型,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注重案例融入,引导自主探究

注重案例融入,引导自主探究,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当教师精选好案例后,接下来就是结合教学主题,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融入案例时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考、探究,提出个人的见解,进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传染病及预防》时,笔者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某农村家庭中,父亲是结核病患者,大儿子和二女儿在父亲患病后接种了卡介苗,小儿子因某些原因未及时接种卡介苗,结果小儿子也患上了结核病。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通常由什么引起?(2)在小儿子患病前,家中的传染源是谁?易感染者是谁?(3)案例中提到的接种卡介苗在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中,具体属于哪项措施?你还能说出其中的措施吗?通过这样的案例展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案例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既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加深学生对传染病的理解,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加强案例分析,掌握多种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形式多样,教学情境的不同,学生能力层次的要求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所不同。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而言,案例分析方法包括案例讨论法,案例讲授法,案例模拟法等多种方法。案例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加以点拨,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案例讲授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案例模拟法是指通过模拟案例中的情景,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引导学生对所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加深知识理解。如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笔者采取案例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来加深学生的知识感悟。学生甲:去餐厅就餐。学生乙:边吃饭边打喷涕(感冒)。甲吃完饭回家后第二天也开始打喷涕。这样通过案例模拟,更加能够增加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总结

总之,案例贴近生活,形象鲜明,便于学生接受,易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以重视,精心选取案例,优选分析方法,加强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吕水林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学

第六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

一、在生物课外实践活动中,因地制宜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一些现有的教学用具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植物分类的时候,笔者上课的时候,教授学生如何制作标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厦门市丰富的植物资源,让学生自己制作植物标本,并根据自己采集标本的特征进行分类。这样几年下来,每一届学生都制作了大批的植物标本,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制作标本的时候激发了每位学生的热情,在进行标本分类的时候又巩固了教材的知识,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在生物课外实践活动中,时时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新课程要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外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课外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时时保护孩子的探究热情,是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笔者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个人自主的课外实践活动;二是小组协作的课外实践活动。个人自主的课外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人粪尿的处理方法”等。

针对个人自主的课外实践活动,我们主要以目标明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小组协作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认识周围的生物”、“食品安全”,等等,在小组协作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以形成集体的探究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以及小组之间形成平等竞争的关系,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注重引导,保护每位同学的热情,时时鼓励。形成一个集体探究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每位同学的探究能力。

三、在生物课外实践活动中,及时评价,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既要关注他们的活动结果,同时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他们的实践成果,同时又要关注他们在实践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每次课外实践活动结束,教师要及时评价、反馈每位学生的实践成果。笔者在生物课外实践活动中采用的原则是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首先,结合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让学生自己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成果与收获,哪些经验是下次实践活动值得借鉴的,哪些错误是下次活动必须避免的。根据学生对此次实践活动的自我评价,教师再加以点评和引导,对于值得借鉴的经验要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于所犯的错误,教师在保护好学生自尊心的同时,稍加引导,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比如,在“废电池水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个课外实践活动中,首先在各个小组之间相互比较实验结果,然后,让他们组内与组间相互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再经过充分讨论后,让每个小组学生积极主动发言。最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此次生物课外实践活动中理解废电池水的浓度是影响实验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下次类似的实践活动中,找出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四、总结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文6

[关键词]生命哲学;高校;生命教育

教育不是工具,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1]是对人生命本真存在方式的开启。建基于不同哲学理念下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笔者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高校生命教育如何走出工具理性奴役的阴影,引导当代大学生不仅寻求谋生技能,更要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哲学背景和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冲击传统的形而上学,反对自然科学和理性对人的自由的窒息,提升个人意志、情感的地位,欧洲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生命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狄尔泰、齐美尔和法国的柏格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思想家柏格森。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是心灵的内在冲动,具有“流动性”的特质。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作为自我体验的“生命”,逻辑、概念、分析等理性手段无法也不可能理解其内在的深刻性,只有直觉、感悟才能体验生命的本真内涵。这种把情感当作人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方法,肯定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和创造价值,将哲学关注的向度由外在(物质世界)转向内在(精神世界),强调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意义,对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渊源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生命教育,表达的是对人的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探索。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首次倡导生命教育理念,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发展的运动。”[2]20世纪90年代,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进入我国台湾和香港教育界并逐步波及内地,形成一股新的教育思潮。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决策,显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长期以来,高校片面强调教育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使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异化为知识和技能,导致了价值取向的错位。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唤醒生命本真状态的过程,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3]3但是,如前所述,时下的高等教育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工具理被无限放大,教育塑造人的功能被忽视。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高等教育理念的异化

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每个高等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根本话题。对这些话题的不同解答将导致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结果。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高树立了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大旗,自此工具理性高扬,价值理性式微。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思潮下,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主要是与西方社会接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衡量教育计划和活动的标准往往是“对口”“适应”“模式”“定位”。教育本具有的活泼泼、生动动的生命特质被抹杀。培养的学生也仅仅成为了一种物化存在、奴役存在和工具存在,缺乏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性、主动性和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大纲的设置、课程的编制或就业率的统计等,重物轻人、重指标轻思想、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突出,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忽视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二是缺乏生命意识的理念。目前的教育,大多着力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在普遍追求的成绩学分化、学历证书化的功利心面前,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被自然遮蔽了。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拷问得不到教育的回应。

(二)生命教育内容的边缘化

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3]3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围绕生命的应然教育,实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促进生命个体和群体福祉的增加。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不只是通过“专门技术的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3]3而是要努力造成一个‘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精神的“完人”。这与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同构的意义指向。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课程教育一直被视为是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便开始将生命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科目。而国内的学校教育,由于教育理念的偏颇,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很少有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师资配备等一系列内容远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体系。生命教育内容也仅仅穿插在哲学、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或者大学语文等课程之中或某些校园文化活动中。生命教育内容严重地被弱化或边缘化。

(三)生命教育文化活动的缺失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4]文化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链接着不同的生命个体。高校的校园文化在陶冶大学生情操、开启心智、扩大视野和塑造性格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国内各高校都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引导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类人文讲座、艺术表演等活动,陆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然而就总体而言,在奉行工具理性的主流思潮下,关于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微乎其微,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效果也很难触及大学生的内心。同时,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精神空虚的现象日趋严重。关于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跟不上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渴望度。由于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普遍的精神关照,缺乏对生命价值的体悟,以致于大学生的漠视生命的现象和行为越来越普遍。

三、高校生命教育建构路径

生命哲学视野要求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摒弃工具理性和科技张扬的心态,认真审视教育的生命意义,切实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质量与存在价值,把教育真正落实到人之为人的生命教育上。笔者从这一角度,探索高校生命教育开展的几个方面。

(一)树立敬畏生命的教育理念

敬畏生命理论是由德国思想家、神学家阿尔贝特•史怀哲提出。“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5]9他认为,“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5]9人类应如敬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敬畏爱惜所有的生命。并指出,“敬畏一切生命是自然的,完全符合人的本质”。[5]9人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人对待自我方式的投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旦我们尊重了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包括人类的不同民族、种族乃至不同生物种族),也必然尊重自身的生命;反之亦然。“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我们由此而体验到的内心生活,给予我们创造一种精神的、伦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5]9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要以敬畏生命为第一要务,把恢复生命的神圣性作为生命教育的基本价值理念。

(二)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它涉及政府决策、课程教学、教师素养以及学校文化等多个方面。第一,以全人教育规划通识教育,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应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围绕处理好与他人、社会与自然的三个向度,以个体的知、情、意和行为四大目标来开展。这就必须组织专家制订生命教育课程纲要,编写相应教材。借鉴台湾生命教育经验,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开展。最高层面是“价值教育和终极关怀领域”,思索的核心问题是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第二是伦理教育层面。其核心问题则是什么是真善美以及如何追求真善美?第三层面是品格教育。即人在实践领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践行。这三个层次由下至上循序渐进、相互紧密联系。同时,在相关专业教育中增加伦理学、生死学、心理学等人文课程的设置。[6]第二,培养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工作基本是由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健康工作者承担,生命教育涉及的哲学、伦理学等知识素养也是现行师资队伍所欠缺的。为此,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鼓励生命教育研究所的设立。开展各类生命教育专题演讲、研讨会或工作坊、座谈会、学生生命教育社团活动、生命教育读书会等各类活动,加强对高校学工队伍的生命教育课程培训,提升其生命教育的知识素养和人格素养。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生命哲学认为,人不是靠逻辑思维来认识生命的,而是靠直觉和体验来把握生命的。因此,生命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一种体验式教育。高校要着力拓展大学生的实践教育领域,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在丰富的实践内容中让学生获得多维度的生命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侧重于他们的伦理体验,使大学生明了生命的诞生意义与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生命即生活”,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更加珍惜生命,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第四,营造富有生命教育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春风化雨般的文化育人功能。高校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大学生以生命为本,尊重生命、探索生命,培养敬畏生命的神圣感,并由己推人、社会和自然界。培养人之为人的悲天悯人的道德感,认识并突破人的物质有限性,探索和实现人的精神超越性。正如康德所言,“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为此,高校的校园文化要在深化生命教育的文化内涵、营造生命教育的文化环境、举办生命教育的文化活动着力。要加强生命教育文化论坛、沙龙、讲座的建设,通过一批富有个人魅力的讲师团在学校创建生命教育品牌,引领大学生思考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优美的环境塑造人。作为文化教育的物质载体,现代化的硬件设施、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人文高雅的校园建筑、标识、展板、雕塑等无声地透露出生命教育的意味。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而潜在的课堂,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多次层、多角度、全方位的生命教育文化活动,以“生命价值引导”“生命伦理学习”“生命人格树立”为核心内容,努力把生命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使学生在浓郁的生命教育文化氛围中受到教育和陶冶,增进生命教育体验,提高生命教育意识,最终实现生命教育自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2]王煌,喻芒清.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3.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

[5]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9.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文7

初中生物学习的是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精神。而通过实验、实践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的精神。在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有这样一个活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我们如何才能观察到鱼鳍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只要把哪个鱼鳍剪掉,再观察鱼在水中行为的改变,不是很简单快捷吗?而这个时候,老师适时将生命教育话题引入,剪掉鱼鳍也许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实验数据,而这种通过残杀动物生命取得实验结果的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想一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既不伤害鱼的生命,又可以顺利地完成实验呢?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在懂得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更懂得了爱惜其他动物的生命。同理,在做完蚯蚓的探究实践后,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通过教育,让学生有了爱护生命的意识,认识到动物的生命同样是需要我们去尊重和爱护的。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教育的延伸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之间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类想要保护自己,就应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所以,在生物课上开展生命教育不单单是珍爱和尊重人或动物的生命,应该扩大到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八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教学中,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领会。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肆意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然而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对于农业、医药、工业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三、生命教育的反思及应注意的问题

1.生命教育应保证连续性和实效性。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时刻谨记在教学过程中渗入生命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对生命意义和本质产生正确认识。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两堂课就能够清醒地认识的生命的真谛,因此要长期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确保生命教育的连续性,使得生命教育真正获得应有的效果。

2.生命教育应注意跨学科的综合交流。生物课是中学生所学众多科目中的一门课,进行生命教育不应当只是简单地局限在生物教学当中,要注重多学科的相互交流。例如,生命教育中可以引入思想品德科目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不同科目之间的相互学习,能够更深入地让学生认识生命。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范文8

 

生命是神圣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都应该珍惜这宝贵的生命,使生命更美好、更有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优良道德传统,西方哲人也很早就注重对生命的精神追求。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今教育的需要,生命教育日渐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重要的新生主题。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界定生命教育是一个很有难度也很有价值的问题。生命是人的本体,是人最本质的东西。   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生命是教育的载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对生命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上,由于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不同,各国都有很大的出入,我国港台地区与内地也都没有达成共识。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界对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热火朝天,有关生命教育研究的论文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相继发表,生命教育研究的论著也开始问世。不同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理论观点。这就存在一个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问题。生命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综合各家之言,目前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以下几种认识:其一,从轻视生命的案例出发,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教育对象珍爱与尊重生命。刘环认为,生命教育是指“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的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这是从生命教育的初始涵义中引申出来的。   其二,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强调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己与他、己与社会的关系。郑晓江等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丰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可贵,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超越生命”[2]。   其三,从批判教育的过度工具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探索人文精神。这以刘济良、李晗为代表,他们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3]。程红艳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走向“类生命”[4]。   其四,从个体生命整个过程出发,强调对学生的生命进行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的教育。   这以许世平为代表,他认为:“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5]其五,从生命实践的角度,强调生活化的生命教育,即在生活中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重视生活中的生命体验、生命照料,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等情感的培养,通过实践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怀。这主要以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为代表。如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就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生命,为何而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另一个是生活,如何生活———寻求生活目标、追求丰盛人生[6]。   以上五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表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强调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卫生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本文赞同这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目前我国教育的条件下,生命教育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抽象地去讲,而是应当更加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多重的,生命是教育的重心,生命可以同时是教育的内容、目的、对象和基础,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围绕生命这个核心来开展,即在整个生命教育过程中生命是主角,教育是为生命服务的。这样,生命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知识教育,即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生命,珍惜生命。其次是生存能力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有限性,提升生命质量,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再次是生活挫折教育,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应对心理、抗挫折能力,乐观面对人生。最后是生命价值教育,引导教育对象解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   总之,生命教育就是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进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识培养,使教育对象在掌握基本生命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感悟生命价值,探索人生的终极信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最终实现生命的辉煌。   二、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1.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的本质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统一的。具体说,二者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即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二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总之,生命教育是从生命的角度拓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也是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p#分页标题#e# 2.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部分内容重叠和交叉,但二者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其教育的内容和特点,相互不可替代。   其一,教育的阶级特性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7]。由此可见,其阶级性比较突出,以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的。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基本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两者的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并且生命教育在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等内容中也有一定的阶级性,但那不是其主流思想,其着重点在于达到整个生命体的全面均衡发展。   其二,教育内容的层面不同。生命教育的内容既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与精神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强调社会和精神层面的内容。   其三,教育的角度不同。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审视的角度是以生命为基础的,它首先教育学生如何关注、珍爱和呵护生命,然后再去思考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及价值等社会性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关注生命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科学的人生观对待生命的有关问题。   其四,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生命教育注重情感教育与实际体验,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理论灌输与认识指导[8]。   三、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必要环节,两者也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与措施,但就其内容而言,其侧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以及教育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一般技巧。生命教育是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的教育。它既包括生物与生理层面的内容,也包括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伦理与社会层面的内容。它是根本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整体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为此,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以相互代替,只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两者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培养与塑造人才的根本目标。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其一,培养目标不一样。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9]。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培养目标是培养受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生命教育是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即生命教育不仅从心理方面培养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还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个人与自身、他人、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最终达到教育对象人格健全的目的。   其二,教育理念和内涵不一样。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寻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其三,关注的主题不一样。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等。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宣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解决的可能。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视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四、关于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   生命教育正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华人世界迅速勃兴。在我国台湾,生命教育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甚至因此将2000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我国香港、澳门也相继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推进工作。而辽宁和上海,则在大陆各省区率先颁布了有关推行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如要在全国推行和加强生命教育,但在认识和实践上还需进一步深入思考。   1.正确认识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要在学校中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何在?2004年,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送审稿)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该《纲要》还具体规定了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不管是伤害他人生命还是自我结束年轻的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因此,生命教育要伴随学生成长,要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不仅是中小学生,大学生也要进行生命教育。近几年,逐年上升的大学生自杀现象、“马加爵”杀人事件、“泼熊事件”、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火灾学生不能自救事件等,反映了我国现实教育领域,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有意无意间对生命漠视或压抑的观念比较普遍地存在,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里开展生命教育已经刻不容缓。#p#分页标题#e#   2.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命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教育事业,尤其是开展生命教育事业的根本依据。   生命教育的提出、兴起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本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事业。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的完美,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是教育的意义。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质。”[10]可见,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学校人文教育的最高要求。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尊重生命,包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人生观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是贯穿于生活全方位的教育。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参与,需要协调生命教育内外部各要素关系,合理利用和配置教育资源,保护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实事求是,促进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正确理顺“三者”关系   生命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每一种教育的优势。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最好平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生硬的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受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时,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认为,“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构建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   比如学业和能力、贫困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11]。因此,生命教育实践必须理顺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