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1

财务管理教学中,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脑海中构建的越强,越清晰,就会使他们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的能力越强,也就说明学的越扎实。而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概念图理论正是通过同化和顺化的过程实现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从而达到建构主义认为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各种概念的连接,各种公式的搭配,一览无余,在学生的脑海中可以完整地展现出来。

2概念图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近些年大力提倡的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配合的情况下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传授,而案例教学,或者是驱动式教学方法则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运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而且他的弊端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一些概念和一些知识学会,才能应用。现实情况中,由于学校对课时的压缩,导致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无法很好的进行有效的平衡。而对于理论教学,也很少有人提出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所以,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作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的概念图就可以被引进到我们的财务管理课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或者师生共同绘制概念图。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设计、编制、修改、反思、再设计的循环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概念图。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进而成功的使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研究表明,经常绘制概念图或者看概念图的学生在知识保持的时间、知识面、思维活跃度等方面都要比没有进行过概念图方面训练的学生表现出色。

3概念图可以作为财务管理最终评价的手段

利用概念图理论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财务管理的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最终的考察手段,一种评价工具。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特点是概念多、计算公式多、计算量大,是学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非常头疼的一科,挂科率也极高。从而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恐惧心里,认为难度大,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教师在最后的期末复习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往往会给学生一些复习范围,在评价的时候采取一些人为的手段,等等。这样周而复始的,就导致了,这一门学科学生不愿学,教师教起来困难,最终评价的结果会让师生都不满意。概念图最初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针对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概念比较多,可以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概念图。在期末的时候上传自己的概念图,教师给与评价。当然这会增加学生课下的负担和教师批改的负担,但是,效果是显著的,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把离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它完全可以成为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一种评价和考查的手段,当然,概念图的评价是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个补充,这样会使成绩的给出更富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4概念图可促进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反思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2

在学科体系上,行政法被称为动态的宪法,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自不待言。同时,行政法与民法等私法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井水不犯河水”,相反,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是现代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私法原则与规范在行政法中进行适用就有了较大的空间[2]。因此,法学专业的行政法课程教学往往以这些课程为基础。尽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并非和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但是没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公共管理类的学生学习行政法学课程可能会造成囫囵吐枣、似懂非懂的不良后果,开设行政法学课程的目标恐怕也就难以达成。当然,一些本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了《法学导论》或《法律概论》等课程,普及了最基本的法学知识,这为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不过,《法学导论》等课程一般只有两个学分,且其内容十分丰富,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其知识的获取量并不一定非常理想。故而在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课程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做适当的补充,例如,讲授“行政法律关系”,那么有必要讲解什么是法律关系;讲授行政法学的学科性质,有必要对什么是公法?什么是私法?其划分标准是什么?等内容做简要阐述;讲授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有必要说明什么是归责原则,以及解释它与民法侵权赔偿的归责原则有什么区别。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讲解这些基本法律知识时要做到适可而止,没有必要做过多的理论上的追问。在此,有些人可能认为,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为了进行法学理论研究,所以,行政法学课程教育应更注重理念的培养。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理论学习,如果仅知晓“果”,而对“因”一概不解,我们很难想象公共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运用理论,尤其是对那些进入公共组织部门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二、注意基本概念的阐述

任何宏达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行政法学自不例外。笔者在讲授行政法学的课程中,常常有学生向我抱怨该课程的概念太多、太繁杂。但是,如果不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就无法准确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笔者认为,阐述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第一,适当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公共管理类的其他课程也会涉及大量概念,但相比而言,诸如公共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行政伦理学等课程比较“年轻”,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等课程在我国产生的时间不过是十多年或者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这些学科的研究范式尚不成熟,许多概念的界定不同教材常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其内容甚至还存在较大偏差。比如“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这些概念组是否存在差别,是有不同观点的。再比如公共事业管理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方面,亦是众说纷纭。故而,很多时候,对这些概念的讲解,教师除了表达自己的主张,恐怕更多是依据学界权威的观点。然而,行政法学的概念更加讲究其精确性,其原因:一是行政法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世界范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与民法、刑法相比还稍显稚嫩,但基本概念还是较为成熟的;二是行政法中的许多概念有法律上的依据,比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等概念法律做了明确界定,有些概念如行政行为、行政征收、行政赔偿等,法律虽无明确界定,但这些概念的界定必须紧密结合相关法律,在法律文本的框架之下进行阐释。所以,对行政法的一些概念,必须逐字逐句的讲解,如行政主体的概念,主体要素、权力要素、责任要素,缺一不可。第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其他一些课程如公共管理学与行政法学有许多类似的概念。如行政机关(构)、行政处分、行政行为、行政程序等,但是在不同的学科语境下,它们的差异性却非常明显。例如,在公共管理学看来,行政机关与行政机构在用词上并不需要做过多的区分,行政法学对这二者的区分却非常明显。前者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后者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成为行政主体。再如行政行为,在行政法学视域内,其主体既可能是行政机关也可能是被授权的组织,而公共管理学只会将其视为行政机关的行为。可是就行政行为的内容而言,行政法上的行政行为仅指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公共管理学上的行政行为则包括行政机关作出的所有行为,且不会注重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区分。其他类似的概念还有法规与规章、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并不做太多的区分,讲授行政法学课程时,任课教师却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

三、注重案例教学与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法学知识的薄弱,决定了在讲授行政法课程时必须要做到通俗易懂。倘若教师满课堂的理论分析,其场面可能是“教师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台下昏昏欲睡”。当然,这不是指理论讲解不重要,恰恰相反,上文一直强调理论讲解的重要性,而是指必须以大量的案例来支持理论分析。在“行政国”时代,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政府的影响,行政法学强烈地体现了实践性的一面。因此,“行政法案例就成为支撑行政法学科的基点,作为以这个学科之状况为依据的教学活动就不能离开行政法案例。”[3]行政法学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举出大量的案例或事例。而且,行政法案件也是当下新闻媒体经常播报的内容,高质量的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对一些行政法案件的剖析具有较高的水准。同时每期节目时间也比较适合课程放映,并且发达的网络为我们获取这些资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使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发现法律文本与实践执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反思今后立法或执法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与良好的公民德行。当然,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行政法学的教学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囿于硬件设备和学生法学知识的不足,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太可能组织起类似于模拟法庭的活动,但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言。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鼓励实践性教学,行政法学安排了0.5个学分的实践教学课程。为此,笔者采用了案例讨论的方式来实现实践性教学。具体做法是,由笔者提供行政法方面的事例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时间,2至3位学生一组,课堂上的事例分析时间限定为15分钟,之后再由其他学生提问进行五分钟时间的讨论。每次课结束前我对学生表现、存在问题做简单的点评。坦诚地讲,由于课时的限制,整个实践性教学的过程安排非常紧张,以至于常常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挥。但是,从总体上看,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有的可以说超乎了我的预期,比如有的学生对案例的梳理非常细致,较好地把握了案件的核心要点;还有的同学结合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从国家宏观政策出发,立足于行政法的理论,得出颇为新颖的结论。尽管一个学期只有8个课时,无法给予学生太多登台讲演的机会,但与学生的私下沟通得知,他们在分析案例、准备讲演课件的过程中有实质性的收获。

四、突出公共管理的学科背景

众所周知,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法学的共同研究对象,作为两个学科,二者存在一定的功能划分,即“行政法属于法学的一个领域,其主要课题是提出对行政的规范性要求……而行政学则是要分析行政的组织与功能的实际情况,阐明其相互关系、作用方法、存在条件,其对象涉及行政运行于行政环境”。[4]258-259但非常遗憾的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法学之间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沟通,形成了很强的学术壁垒及相互对峙的“两面理论”,后果是二者的距离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者认为法学方法应当单独应用,以其他社会学科丰富行政法不符合研究领域的划分原则,导致方法合成主义[5]106。在法教义学的影响下,行政法以法律解释为主要方法,对现行法律进行描述,对法律概念———体系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解决疑难法律案件的建议。按照这一要求,多数教师在讲授行政法学时的主要任务即:对有效法律的描述;串联法律之概念体系,提供建议以解决法律案件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法律解释的方法与技术。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永远使我们无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最好的行政政策,什么是理想的政治图景[6]。事实上,“每一种行政法理论背后,皆蕴藏着一个国家理论。”政府系统本质是它运作其中的社会的一种宣示,只有将行政法植根于它存在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下,这样一种方法才可以确保我们对行政法性质的探究牢牢扎根于各个时代的现实之中。因此,“公法只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话语形态,公法领域内的争论只是政治论证的延伸。”[7]31而且,近十年来,行政法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它的宽容性与创新性,固守行政法传统研究“阵地”与研究方法的学者也越来越少。相反,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鼓吹行政法政策学,探索每一个行政法案例背后的制度因素。如我国台湾学者叶俊荣教授所提倡的“三层次分析法”,既强调传统的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又重视私权救济的分析过程中的背景因素,将解决个案的智慧回馈到制度层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案例背后所隐含的政策问题以及推动的策略考量[8]42-43。在我国大陆,知名行政法学家章志远教授亦是这一分析方法的鼓吹者与实践者,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全球治理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为行政法的发展提出了众多挑战,也为行政法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行政法学的知识体系日益开放,传统属于公共行政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知识元素被有序呈现在行政法理论框架之中,多学科知识在行政法学中日益累积。”[9]公共管理(行政)学、政治学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是公共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拥有比法学专业学生更加宽泛的知识背景,这应该成为该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行政法的有利条件。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在课堂上充分挖掘与行政法理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公共管理理论、政治学理论。比如,在讲解行政法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时,必须用政治学的国家理论、民主理论来阐释;讲解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与西方国家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比较时,必须结合各国的政治体制安排;在讲解为什么存在行政立法时,在列举行政法理论的一般观点之后,可以再运用政治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作出适当分析;在讲解行政相对人、行政程序等问题时,有必要结合民主理论来分析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在讲解行政委托、行政授权、行政合同等问题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民营化”则是不可绕过的内容;在讲解行政给付时,就不能不提及服务型政府理念;讲解行政许可的立法背景、行政许可的作用时,有必要从政府管制与政府寻租等视角切入;在讲解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设置权的立法安排时,不能不从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说起,等等。在行政法学课程教学中,适当凸显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知识,能够把行政法融入到公共管理的学科框架之中,不至于使学生产生“法学”与“管理学”是两张皮的感觉,进而学生对行政法理论的理解也会更加容易。

五、结语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3

1注重物理前概念的有效转化

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物理知识的,在物理概念学习前学生大脑中的表象或与概念同向或与概念相悖离.同向的物理前概念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炼为感性认知推动理性飞跃;相悖离的物理前概念则可以引发认知冲突,再经过一系列物理手段可以将其转化为正确的感性认知或直接实现理性飞跃.两种不同物理前概念的转化流程如图1所示.

案例1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前,学生的物理前概念可能是与亚里斯多德的认识一样的,属于与概念本质相悖离的物理前概念,如何有效转化呢?可以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在没有空气阻力的作用下,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一样.也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归纳实现理性的飞跃.笔者在和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给学生抛出了两个问题:

问题1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物体同时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初速度为零)释放,出现了落地快慢的差异,结合原有认知,猜想这是由于什么因素造成的?

问题2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评析不回避学生的物理前概念,从学生片面的认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初步推理后,再演示“牛顿管实验”,对比抽气前、后多个不同质量在牛顿管中下落的现象,很自然地完成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转化.

2强化过程体验

物理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概念教学不能搞强塞硬记,要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我们从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学习兴趣等学习正情绪,在兴趣的驱动下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体验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丰实感性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接近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实践经验表明,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不仅仅有利于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内化,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案例2在和学生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时,如果直接灌输,学生的理解程度低,难以接近概念的内涵,从“加速度”这个概念本身来看,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这个与速度的定义有相似之处,不过学生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不深刻,可以说“加速度”是学生步入高中后遇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有“加速”这个说法,不过没有情境的驱动,学生很难构成有效的联系,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真实的情境出发,设置问题.如表1所示提供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变化情况.

3注重物理思维

数学是物理概念建立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建立物理概念时与数学相结合是常用的方法,不过,笔者认为在概念建立时首先应该去思考能不能从学生原有的物理概念出发进行迁移.重视用物理思维思考问题,建立概念不仅仅能够建立新概念,同时还能强化对原有物理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概念体系的有效建立.

4注重自主反思

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一的新生大多感觉到物理难学,有些学生反映课堂上能够听懂的,但是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什么原因呢?相比于初中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知识较抽象,而且内容增多,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前面忘了后面,下课后到底真正掌握了多少,心里没底.为此,笔者认为下课后应及时地反思课堂所学,及时的反思能够较清晰地还原课堂物理学习过程和习得的物理概念.那么要反思什么呢?如何进行反思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勤于反思的习惯:

(1)本节课上,我学会了哪些物理概念?所学物理概念与原有概念有哪些联系?在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2)本节课上,我学会了哪些物理思想方法?所学的物理思想方法在以前的物理概念学习中有没有用过?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操作系统,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2.01.042

引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分,不仅是最基本的系统软件,而且是应用程序开发的基础,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既要讲授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又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典型的实现技术。

Andrew S.Tanenbaum认为,对于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学生应该学习那些在实践中真正有用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寻求理论上的完善,William Stallings认为,单纯讲授概念和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概念。

1操作系统课堂教学的目标

操作系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它控制计算机的所有系统资源,是应用软件开发的基础。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强调操作系统的原理,更要强调它的设计与实现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具有在相关领域继续深入学习的能力。

因此,首先需要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操作系统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加强对学生设计和实现操作系统能力的培养,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将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课程设计单独设置。本文不涉及操作系统实验方面的研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基本目标。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与典型的实现技术。这个目标是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是操作系统这门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2)中级目标。在应用软件(特别是大型软件)设计中能借鉴操作系统设计中的思想和方法,如时间与空间、性能与方便使用之间的权衡;在并发程序设计中能熟练运用信号量等操作系统提供的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IPC)机制。学生在应用软件设计中,可以借鉴操作系统设计中的思想或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能设计进程同步算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操作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3)高级目标。设计与实现具体的操作系统或剪裁实际的操作系统(如嵌入式操作系统)。要达到这个目标仍需要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进行大量的实践。因此,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推荐深入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参考资料以及实践内容。对于部分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是可以初步达到这个目标的。对于多数学生,通过后续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自己动手实现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可以逐步达到该目标。

2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组织

操作系统课程具有原理多、概念相对抽象、内容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原理、相关概念、实现技术与算法等,在有限的学时中要覆盖所有教学内容是不可能的。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进程与线程的概念,进程同步,进程间通信,经典进程同步问题,死锁,进程调度,内存管理,文件系统,I/O设备管理以及典型操作系统实例。可选的知识点有:操作系统安全与保护、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容错、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因此必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及讲授次序。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明确教学目标,突出讲授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不求面面俱到;

(2)强调具体实现技术,尽可能做到原理与实现技术的呼应;

(3)教学内容涵盖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大纲。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在内容组织上采取如下思路:

(1)现代操作系统四大功能(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构成操作系统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现代操作系统的四大功能展开操作系统的教学,实例研究选择以Linux为主,适当介绍Windows的实现原理。

(2)在整个课程的学时分配上,以进程管理为重点,特别是并发与同步,占用最多的讲授学时,其次是内存管理,然后是文件系统、设备管理。

(3)进程同步算法是操作系统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计算机系统广泛采用多任务环境,应用软件也日趋复杂,其中涉及到资源的共享与竞争、多个任务之间的通信与同步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基础是并发。并发是程序员在开发复杂多任务应用时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因此,进程同步不仅是操作系统设计中的重要问题,而且在复杂并发软件开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要讲清概念,而且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实现技术。例如,互斥与信号量的实现技术、经典进程同步算法设计方法与实例分析等。

(4)适当压缩进程调度与死锁的教学内容。拿死锁来说,许多内容在操作系统设计和实际应用软件开发中并不实用(例如银行家算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思想,不对细节进行介绍。

(5)在讲授次序上,不照搬教材。例如死锁部分,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次序,很多教材将其纳入进程管理部分。由于死锁涉及共享资源,而共享资源与内存管理、文件系统以及设备管理的相关知识有关,将死锁放在后面讲解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该课程概念多、抽象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教学思路

课程开始时,在介绍“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对运行环境的要求”、“为什么要学习操作系统”之后,首先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要达到或尽力达到的三个目标,给出操作系统的整体知识结构,使学生首先建立该课程的整体框架。

在具体讲授操作系统各部分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的过程中,始终结合这个整体框架来逐步展开、细化,保持主线明确、思路清晰。

课程最后进行总结,将课程开始时建立的整体骨架落实,引导学生建立起该课程的整体概念和知识体系。

(2)“‘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如何实现’相呼应”的内容组织

由于操作系统涉及的概念、原理多,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在讲授时除了说明“是什么”以外,注重从“为什么”、“有什么用”以及“如何实现”等多角度告诉学生相关概念或原理的实质。例如,信号量是操作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概念,也是本课程的一个难点,除了按照一般教科书上介绍的信号量基本概念之外,还要说明“信号量的物理意义:信号量的值表示可用资源的数量”、“引入信

号量是为了从操作系统的层面上解决进程并发带来的结果不确定性问题”、“用信号量可以设计任何的进程同步算法”、“用忙等待或阻塞方式实现信号量的程序代码”、“从资源等待的角度出发去分析设计进程同步算法”等,并结合汇编语言说明互斥的实现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外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相结合,实现具体的进程同步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并能灵活应用去解决实际问题。

(3)“从操作系统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的学习方法

操作系统是由人设计的,许多原理和技术不存在谁对谁错、甚至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必须放在特定的环境和目标下去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许多内容,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种学习方法:学生把自己看作一个操作系统的设计者,从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我设计和实现操作系统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采取这种方法”等,尽量减少“死记硬背”,注重体会其中的重要思想。

(4)“课堂讲授、实践与讨论相结合”的引导式教学形式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对于设备管理中的“I/0数据传送方式”,由于学生具有先修课“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很容易理解,因此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精练的讲授,具体细节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对于经典的进程同步问题,如果只是由教师讲解如何设计以及设计出的结果,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分析。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首先通过一个典型例子的讲解,告诉学生设计同步算法时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其他例子先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设计,把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由任课教师对学生们的解决方案(往往是五花八门)进行点评,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要求教师对这些内容要相当熟悉、融会贯通,因为学生们经常会给出一些预想不到的解决方案,虽然可能不正确,但对教学很有帮助,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第一手素材。同时,给出一些课外实践性的作业,提高知识运用和实际动手能力。、

(5)“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的教学手段

板书的优点是利于启发思考,但缺点是影响进度、信息量欠缺;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是利于扩大课堂的信息量,但不太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根据课程不同内容的特点,选择采取板书、多媒体以及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等形式。例如,在讲授算法的过程中,直接采用多媒体不利于启发思考,讲授过程以板书为主,最终结果以多媒体给出,以节省时间。

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坚持一个理念:讲课不是做报告,虽然讲课有艺术的成分,但不是表演、不是放动画片。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中,尽量做到文字精练、朴实,避免大段的文字,辅以适当简单的动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4结论

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有效的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操作系统课程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探讨了“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教学思路与“课堂讲授、实践与讨论相结合”的引导式教学形式等。

参考文献

[1]Andrew s.Tanenbaum著.陈向群,马洪兵等译.现代操作系统(原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5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我的理解是要从生物学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交流活动,使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术语和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对于学生学好生物学基本原理、规则,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生物课标框架之下的知识外延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模式,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交流,懂得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并能够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概念”,这对学生学好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课标中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内容,既能让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生物学基本功,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既要关注“重要概念”学习的理论基础,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为此我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来充分体现“重要概念”学习和探究活动应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一、设计理念与构想:

我们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在教学中,《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分4课时完成,其中“人体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这节的重点内容,用1课时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设计,即要充分体现《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又要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活动紧密相联。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想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解重要概念“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以及组织好实验探究活动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交流,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的探究实验,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活动,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最终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知识的愿望,并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的基本知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2、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提高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活的小鱼(养殖小金鱼或小鲫鱼,尾鳍颜色要浅一些),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

课时计划:1课时

三、教学流程及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了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它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观看视频血液循环的发现,引出本课课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整理并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即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理解了这个重要概念,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同时也为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等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即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条途径,为下一步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

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尾鳍颜色浅一些的活小鱼,4人一组,进行实验,1.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不要伤害小鱼,2.把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3.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4.观察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时常用滴管向纱布及小鱼尾鳍上滴水,使小鱼身体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

在实验过程中创设问题:

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怎样运行的?

3,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找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毛细血管,讨论血液在不同血管里颜色是不同,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当血液中含氧较多时,血液呈鲜红色,这种血液叫“动脉血”。当血液中含氧较少时,血液呈暗红色,这种

血液叫“静脉血”。教师要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学生理解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重要概念,为下一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讨论,再根据血流的方向及速度,判断出动脉及静脉血管,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技能得到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活动三:展示讨论问题,观看视频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的?

3、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学生看完视频后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路线,教师找学生代表用笔在白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讲解,不完善的地方小组同学可以补充说明,突破重点内容。对于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让学生懂得体循环中,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和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从左心室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而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进行气体交换。这样,从右心室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就变成了鲜红色的动脉血。而不是动脉里就流动脉血。静脉里就流静脉血。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静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在这里要让学生懂得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采取的是让学生观察视频,以问题为主线,小组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使学习深刻的理解了人体血液循环知识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延伸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讨论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要把知识延伸到课本以外。要让学生了解心脏内的血液循环,即冠脉循环:为心脏肌肉提供氧气、养料,运走废物的血液循环。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就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调查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知识梳理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你都获得了哪些方面知识?找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血液循环概念: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

2、动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多,血液呈鲜红色

3、静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少,血液呈暗红色

4、体循环路线: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物质交换)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静脉血)

肺循环路线: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

4、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课堂评价:分组出题,小组间进行互评,然后师评

一.填空:

1,下列管道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c)

a.肺动脉、左心房b.主动脉、右心房

c.肺静脉、左心房d.腔静脉、左心房

2、血液从主动脉到左心房流经的路径是(d)

a.肺循环b.体循环

c.肺循环体循环d.体循环肺循环

二.解释重要概念:

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血液循环意义

三.简答:

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路线和肺循环路线

四.分析:

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面上的静脉就会变粗而凸显出来,请说明原因。

如果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部血液不能沿静脉回流入心脏,会使手面上的静脉因充满血液而变粗并凸显出来。

课外探究:调查你的亲属中谁患了高血压?你对高血压有多少了解?什么是高血压病?用血压计为你的亲属测量血压

课程管理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操作系统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59-02

操作系统软件是系统的核心软件,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对软件开发、性能优化有重要意义。由于操作系统课程涉及到知识点多,内容杂,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在高校教学中非常普遍。为了更好地发挥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对操作系统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将知识的传授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改变了操作系统课程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顽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改革的总体原则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具体的教学改变步骤如下:首先根据职业发展方向设置课程体系;然后在理论课教学上围绕职业需求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最后在实验教学上通过架设vmare虚拟实验平台,完善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Llinux的职业需求分析

经过对各种培训机构以及用人企业的问卷调查,基于Linux的职业需求主要有两个大的方向:

(1)Linux的系统、网络、服务应用方向。主要从事linux系统服务,网站维护,oracle数据库应用工作等。

(2)Linux下软件开发方向。主要从事linux下的系统程序开发、linux底层内核开发、图形界面开发以及嵌入式linux开发工作。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体系的构建

把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根据职业的需求分成3门以上的课程,并按照知识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围绕linux操作系统的课程体系。将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的操作系统课程,变成在充分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首先开设了操作系统理论课主要讲述linux操作系统的五大基本功能,尤其是进程、线程等重要的概念及内存管理、cpu调度算法等最基本的算法。无论是系统运维工程师还是软件开发人员,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都是培养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在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后,针对linux的运维工程师职业方向开设了linux应用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Llinux的系统网络、服务应用方向服务能力。针对liunx系统工程师职业方向根据软件开发的不同方向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程,比如php网站设计、arm嵌入式开发等课程。

课程体系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职业需求,开设了不同的课程,满足了学生各方面的需求。

(三)理论课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精讲理论

在确定了课程体系前提下,认真设计好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它更好地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强调职业能力培养不能只顾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教学。无论是linux系统运行维护方向,还是软件开发方向,都需要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理论、重要的概念。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才能对学过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才能内化成为素质,外现为能力。原来的操作系统课程知识体系庞杂,讲解的理论过多过杂,而且没有用武之地,学生理解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在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了。我们本着精讲多练,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原则,对原有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重点讲述进程、线程、并发等重要的概念及内存管理、cpu调度等最基本的算法。不求多,只求精,在讲解这些基本概念、理论的同时,尽量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概念、算法和实际的linux系统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改变教学方式,引入培训机制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请到教室,聘任他们做课程的主讲教师,把企业的需求传递给学生,把软件开发、维护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抓住时代的脉搏,知道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在大四实习期间,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培训机构介绍的工作岗位实习,学生就会儿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按照企业的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为自己将来走上linux系统工程师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课教学改革

1.使用vmware创建linux实验平台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课程不能光停留在理论教学内容上的修改,应该更加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验课程的改革。

采用虚拟机进行操作系统教学,既可以完成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大多数实验,又可以让学生面对一个相对真实的系统中,感受操作系统技术的具体实现情况。比如“进程”的概念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概念,在以往没有真实实验环境下,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把进程的概念用文字描述给学生,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根本理解不上去。现在有了虚拟的真实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机上创建进程、查看进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进程的id,甚至通过阅读源代码了解进程从创建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百闻不如一见,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效果。

2.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为增强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参考国内其他院校的经验,本着面向职业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精选实验项目,对选中的实验项目进行难易搭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效果。具体的实验项目下表所示。

次序实验内容学时1Linux系统安装与配置32Linux用户接口与编程环境33进程管理44处理机调度45存储器管理4(1)实验一 Linux系统安装与配置

熟悉Linux概念,比如Linux发行版、宏内核、微内核等。

掌握Ubuntu Linux系统的安装方法,特别是如何在vmware虚拟机上安装、配置该操作系统。了解在多操作系统环境下如何安装Linux。

(2)实验二 Linux用户接口与编程

熟悉Linux下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各种Shell命令去操作Linux,对Linux有一个初步认识。 学会使用vi编辑器编辑简单的C语言程序,并能对其编译和调试。 掌握C/C++/Java跨平台集成开发环境Eclipse的安装和使用。

(3)实验三 进程管理

掌握进程的概念,明确进程的含义, 认识并了解开发执行的实质。

(4)处理机调度

通过这次实验,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进程状态的转变、进程调度的策略及对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

(5) 存储器管理

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理地分配空间。本次实验目的是掌握常用的页面置换算法。

三、总结

经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都紧密围绕着提升职业能力这条主线,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形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结合近几年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企业需求背景下,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改革思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linux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研究会不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苑益军,刘伟,崔艳云.“Linux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