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方案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水环境保护方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小吉溪
目前,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1-4]。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农村水系综合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4-8]。多年来,福建省龙岩市小吉溪流域由于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影响,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的通知》(闽政〔2016〕29号)、《龙岩市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的要求,需要对小吉溪流域水体水质进行治理、提升。
1河流概况
小吉溪为九龙江北溪雁石溪的支流,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境内,发源于白沙镇郭畲村,基本呈西北一东南流向,于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汇入雁石溪,东邻苏坂乡,南接雁石镇,北与白沙镇接壤,距白沙镇5.8km。河流全长14.1km,流域面积19km2,平均坡降34.8‰,年平均流量0.67m3/s。流域涉及白沙镇郭畲、小吉2个行政村,苏坂镇美山村下洋坑小组,总人口约2446人,流域经济主要以生猪养殖业、种植业,土地以经济林为主。
2现状及问题
2.1污染源现状调查及分析
目前,流域没有工业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全部拆除或关闭。因此,小吉溪流域内主要污染源有农村生活源、农村养殖源、农业面源。根据流域内人口、畜禽养殖数量、耕地和园地面积,采用产排污系数法估算流域污染源强,小吉溪流域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详见表1。结果表明,小吉溪COD和氨氮排放以农田面源为主,分别占总量53.2%、69.9%,总磷排放以分散养殖和农田径流为主,分别占总量40.6%和48.6%。
2.2水质时空变化分析
根据龙岩市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结果,小吉溪河口断面2017年全年水质均超Ⅲ类标准,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BOD5、总磷和氨氮。2018年7月后,随着流域生猪整治工作开展,水质呈明显好转。主要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详见图1。根据2019年3月27日对小吉溪沿程水质的监测结果,支流污染较干流严重,有3条支流总磷浓度出现不同程度超标,超标倍数0.85~2.90,这主要与原生猪养殖残留污染和农业面源影响有关。因受污染支流汇入和小吉村农村面源污染影响,小吉溪流经小吉村后,水质出现超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
2.3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1)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流域内仅小吉村建设1座100m3/d污水站,但由于配套管网不够完善、管护不到位,目前污水站运行效果并不理想。(2)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大,沿河两岸基本均为农田,经济作物种植密度较大,以种植甘蔗和柚子为主,其农田退水对水质影响较大。(3)畜禽养殖污染反弹不容小视,虽然流域内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已经整治完毕,但残留的污染源,如废水集中治理点的残留废水、旧养殖场地未拆除。另外,流域仍存在一定数量的生猪养殖散养户和多家家禽养殖户,畜禽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河。(4)水源涵养问题突出,流域上游分布着多处废弃煤矸石矿,郭畲村段河道两岸堆积大量煤矸石。煤矸石经雨水淋蚀后,产生酸性水,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体。
3综合治理方案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河流水质的提升为重点,按照“拆、截、清、治、引、构”的要求,采取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污水处理、清障清淤、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生态景观、水质自动站等工程措施,建立小流域“四有”管理机制,到2020年底保证小吉溪流域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实现小流域“水清、河畅、岸绿、生态”,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色福利。
3.1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
小吉村和美山村(上洋坑、下洋坑)现有排污(水)口采取分流或截流措施,将污水引入新建污水处理站或生态湿地进行处理。郭畲村生活污水采用自建标准三格(四格)化粪池就地分散处理方式。对于流域内新建1个污水处理设施入河排污口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意设置后,按照要求开展规范化建设,即在排污口入河处“开口子、立牌子、树杆子”,实现看得见、可测量、有监控的目标。
3.2污水处理工程
结合《龙岩市新罗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路线实施方案》成果,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其中,郭畲村人口较少且分散,污水拟采用分散型处理模式,推荐三格化粪池处理,尾水排至农田灌溉;小吉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案以完善村庄污水管网、恢复污水站运行为主。考虑到下洋坑人口较为集中,且较河口较近,拟新建下洋坑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30m3/d,占地面积约27.65m2,设计污水管道长度约1.02km,检查井约36座,污水处理站采用一体化生物转盘工艺,尾水达《城镇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8918—2002)的一级B标准。
3.3清淤清障工程
设计清理河道12.1km,清理的煤矸石可作为建筑材料或运输至工业固体废物贮置场进行处置;拆除河岸两侧的废弃的工矿企业、畜禽养殖等污染源,恢复自然植被等措施,妥善处理原养猪废水处理站的残留废水。
3.4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区域位于郭畲村下游2km范围内小吉溪两岸的煤矸石堆弃场,治理面积共计9.12hm2,拟对该区域煤矸石进行清除,清除后覆土恢复植被,覆土厚度30cm,拟外购种植土。植被恢复树种拟种植木荷、马尾松,混交比例1∶1,株行距200cm×200cm,造林整地挖穴,穴面与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种植穴一般坑径0.3m~0.5m,深0.3m~0.5m,每穴下有机肥0.1kg。可根据地形适当调整。林下撒播狗牙根草籽,草籽撒播密度为80kg/hm2。
3.5生态治理工程
生态治理工程以自净能力提升、生态修复、生境营建为主,旨在通过近自然的手段,塑造良好的生境与生态体验空间。建设内容包括小吉村生态湿地、下洋坑生物塘、下洋坑稳定塘、生态沟渠及生态缓冲带四部分内容。针对小吉溪上游支流总磷超标的问题,选取小吉小学和洋尾村两处构建生态湿地,处理区域面积分别为2350m2和2600m2,改善小支流水质。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以农业面源为主,拟设计下洋坑稳定塘处理农业面源污染且调蓄水源,设计总面积为360m2。对现状农田沟渠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1100m生态沟渠,在保留排水功能的基础上,削减面源污染物。在小吉溪沿岸构造林草混交生态缓冲带1470m,形成拦截过滤、改善环境的绿色生态廊道。同时,设计下洋坑生态塘承接下洋坑污水站处理后尾水,设计总面积为820m2。
3.6生态景观工程
本案生态景观工程主要分为生态巡查步道、民俗文化广场节点、生态湿地公园、水质自动监测站景观提升工程等建设内容,配合其他专项共同打造小吉溪流域生态亲水的美丽愿景。拟将小吉溪干流作为生态生境恢复廊道,沿廊道将三大亲水节点布设于左右岸,节点之间拟建设生态游步道进行串联,从而达到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立体措施打造,最终形成以小吉溪为主轴、立体打造流域内生境的整体建设格局。
3.7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
为实现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水质状况,预警预报水质污染事故,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范、应对突发水污染事故,确保水质安全。在小吉溪考核断面处建设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苏板镇美山村203省道下洋溪口旧桥北端头,征地面积为24.6m2,监测指标包括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
3.8管理措施
(1)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落实河长制,按照“属地管理、分段负责、无缝监管”的原则,强化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2)建立小流域河长制和河道专管员制度。结合基本河制的落实以及相关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确定管护主体,合理担负日常巡护、巡查、监督等方面任务[4]。(3)多方筹集资金,落实方案项目。加大力度多渠道争取国家、省市专项建设资金和贷款,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道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4)完善监控体系,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日常执法监督。(5)鼓励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权益。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流域水环境保护。(6)实施效果评估,明确奖惩措施。制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方案涉及的具体项目与重点任务实施考核。
4结论
关键词:河道治理改造;水环境保护;措施
引言
在近些年,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水利事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当前水利事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的规模以及数量不断提高,整治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改进。在以往的河道整治过程当中,人们大都缺乏对环境的保护,不注重河流生态系统,在对河道进行整治时,导致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引发了生态环境的失衡,这样的状况不但完全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将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1]。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必须要对以往传统的治理理念及方式进行改变,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改造工作,以真真正正地实现对水环境的保护。
1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为生产生活带来必要支撑
不管是对任何人来说,水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水环境是居民生活环境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给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资源支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相较于以往,当前人们有了更高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对水环境的保护。只有做好了对水环境的保护工作,才可以真真正正地实现水资源的长远发展,确保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的顺利进行。
1.2营造宜居生活环境,保证河流生态平衡
对于水环境而言,河道是最为重要的载体,并且河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关键来源。所以,通过对河道所实施的治理与改造,既能够给人们带来质量更高的水源,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河流生态的保护,使得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得以保持,并有效的调节气候,为人们带来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对河道进行治理改造时,对于水资源的充分保护,无论是对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是对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
2河道治理改造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2.1不利于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就目前来看,在治理改造河道时,河道泄洪及排涝受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在此情况下,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沙子、水泥和混凝土等以人工的方式来对河岸实施加固与硬化。这样的方式之下,河岸将会得到充分加固,其泄洪及排涝的功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但实际上,由于混凝土加固的影响,植物生长将会遭受很大的破坏。在水环境当中,植物、水土、生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但在河岸硬化的影响之下,这些要素间的关联性大大降低,并且能量传递链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这就导致水体的自净功能受到弱化,最终支持水环境的生态不再维持平衡。
2.2不利于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在治理改造河道的时候,通常会对河道进行直线改造,在这样的改造方式下,水流将直泻而下。这样,不但能够达到排洪行洪的目标,还将为水路的通行带来很大的便利,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效益。就实际来看,相较于顺直河道,弯曲河道更加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及发展,它可以充分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它还能够有效的弱化洪水的突发性及灾害性。所以,在对河道治理改造的过程中,截弯取直的方式将会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影响,导致河道水环境受到破坏。除此之外,在自然存在的河流截面当中,基本都是浅滩和深滩的相间分布,这就为生物群落的生长及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在治理改造河道时,会对河道断面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能够为施工带来便利的梯形断面。这样虽然能够达到控制水流流速的目的,但会导致河道原本的多样性遭受破坏,这样是非常不利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的。
2.3不利于地下水补给
在治理改造河道的时候,通常会对那些人工湖、河道景观等,进行河道防渗的处理,这样的处理可以有效实现对人工湖及景观水位的保持,减少不必要的补水费用。但就实际来看,由于进行了防渗处理,河槽和地下原本的接触将被隔断,在此情况下,河道水温与生态环境会遭受很大的破坏,还会使得河水无法充分而有效的渗透于地下,受此影响,地下水位会变得越来越低。
2.4不利于河道下游水环境
在许多河流水量较低的河道区域,会利用筑坝的来达到对河水进行拦截的目的,在实际应用当中,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上游河道的水量,给上游地区带来充足的用水,同时还能够营造出优美的水景效果。但实际上,由于水流被拦截,因而下游河道的水流无法及时保持,这就会致使下游河床产生愈加严重的干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河道当中和河流附近生物的生存环境将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同时还将对下游的生活生产用水带来负面影响,危害下游水环境。
3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3.1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共同推进
在对河道进行整治的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一定要对此有正确的认知,必须要提高整治的整体水平,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虑,尽可能的实现河道整治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在开展河道整治工程的过程中,管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当地的河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及分析,将最终的河道整治方案落实到实处。倘若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在此情况下,治理工作的开展就一定不要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在进行整治的阶段当中,不但要做好对河道的清理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的评价河道的完整性及抗洪性。倘若存在损坏、丢失,就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河道修复方案,同时专门设立工作小组,针对于方案的完整性及可行性展开评估。
3.2强化河道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进一步提高河道综合整治的水平,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就一定要强化河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保证在进行施工时,当地的水文环境不会受到破坏[2]。(1)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河道整治建设管理内容。在管理内容中,应当针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提出要求,如机械设备用水,使用后的废水必须要外排,禁止将其排入河流。(2)在管理内容当中,应当适当的添加处罚条款。在施工阶段内,倘若施工人员对河道排放了污水,或者是错误地使用了施工工艺,那么就应当根据管理标准来对其予以相应的惩罚,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3)要增强环保意识,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人员的思想教育有高度的重视,积极对其进行培训,确保所有施工人员都具备足够的环保意识,能够在工作中实现文明的施工与处理。
3.3加强整治基础,合理安排工程方案
要想做好河道治理改造工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做好基础性的设施建设,这也是确保整治改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它对于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有重要意义。相关施工人员在进行治理工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对河道进行实地的调查,针对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要严格的进行全面的维护检查,保证它的运行足够的可靠稳定。倘若运行过程当中存在故障,那么就应当及时的对维修方案进行制定,同时迅速的进行维修。我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区当中,河道治理的进度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时,一定要对工作细则有合理的安排,严格制定规划内容,尽可能的提高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加强河道设施建设水平。在河道整治改造的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和当地河道管理部门进行联系,以实地考察的方式来明确河道的运行状况,详细记录所有所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要记录那些损毁的河道区域和老旧设备。在巡查工作完成之后,应当针对所调查的情况展开全面的分析,同时以此为依据制定整治规划方案。除此之外,为了有效保护生态,工作人员在对工作细则规划进行安排时,应当进一步了解并分析河流分段的地域情况、水源情况以及水域环境等,保证整治方案有足够的针对性,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有效提高河道整治的整体效果。
3.4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河道治理改造和水环境的保护,除了要有相关施工人员的努力之外,还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所以,一定要对宣传工作有更高的重视,加强宣传工作,尤其是在河流流经区域,必须要确保相关区域内的居民能够认识到河道治理及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通过丰富的途径来进行宣传,如专题讲座、宣传片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居民环保意识,保证每一位居民都能够充分认识并掌握河道的保护方式,更加注重对河道的治理及保护,配合相关工作,为水环境的保护带来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人类的生存还是人类的发展都是离不开水资源的,而河道作为水资源的载体,必须要对河道的治理改造工作有更高程度的重视,只有做好了此项工作,才能够真真正正地实现对水环境的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人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水污染形势,水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所以,必须要全面推进河道治理改造,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来实现对河道水环境的保护,推动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静,王明明.我国现阶段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之路探究[J].节能,2018,37(8):92-93.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强力推进“土十条”“水十条”,取得积极成效。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并总体优良,耕地优先保护类占比达到99.87%,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2%和100%,高质量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地下水环境质量优于“水十条”17.8%的总体考核目标要求。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完成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初步查明了全省耕地土壤污染底数及分布特征,初步掌握了全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状况。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优先保护类2.386亿亩、安全利用类29.82万亩、严格管控类2318.18亩。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442个,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全省。发布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5块、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229家,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较2013年削减16.22%,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地下水污染防治初见成效。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初步建立全省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重点污染源(以下简称“双源”)清单。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12个重点监测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持续开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完成27个“千吨万人”水源地整治和2418座加油站、9613个地下油罐双层罐更换或防渗池设置改造任务。完成全省《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终期评估。印发实施《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45个地下水考核点位质量极差比例控制在8.89%,调整优化地下水考核点位68个,全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取得进展。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圆满完成1400个行政村综合整治任务;全省“千吨万人”及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部划定;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110个涉农县(市、区)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全部发布,113个县(市、区)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完成8967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和20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
黑土地保护利用水平持续提高。颁布《省耕地保护条例》,组织开展全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在秸秆综合利用、种植业生产方式、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到2020年底,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02%,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2.2%和26.7%,大型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1%,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
(二)突出问题。
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水平有待提升。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管控修复从业单位水平参差不齐。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未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义务。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薄弱。
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薄弱。亟待摸清全省地下水“双源”环境质量状况,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机制不完善,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刚刚起步。受原生地质条件影响,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超标现象严重,区域考核点位Ⅴ类目标控制比例全国第二。
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水平亟待提升。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尚未开展规范化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全省尚有约7800个行政村未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有待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运行水平不高。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运行管理不够规范,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种养结合机制仍不完善。
黑土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加之耕地面积大,保护投入资金有限,耕地土壤有机质仍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等问题仍然较为严峻,蓄、排水等水土保持配套设施不完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待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黑土耕地质量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总体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省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坐标和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土壤环境保护和黑土资源永续利用,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响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地下水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聚焦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完善法规标准和监测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美丽龙江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开展减污降碳、精准治污、亮剑护绿、科技赋能行动,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以解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围绕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并总体优良的特点,从源头上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空间布局管控,强化环境准入。以保护和改善地下水质量为核心,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协同控制。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围绕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类施策、分阶段整治。系统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减污与增容并重。
坚持强化监管,依法治污。完善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构建环境监测网络,健全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增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巩固提升,进一步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到2035年,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农业面源污染得到遏制,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管控;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黑土耕地污染防治;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严格准入管理。
1.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
督促企业依法落实主体责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重点
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排放镉等有毒有害大气、水污染物的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督促按规定实现在线自动监测。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回头看”,动态更新污染源整治清单。
防控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督促矿山企业依法落实环境污染修复工程措施,切实防治土壤污染。以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绿色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动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管控矿区污染土壤和酸性废水环境风险,矿山生态修复可采取人工引导(人工干预)加速自然恢复的措施,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鼓励采取自然恢复等措施。
推动重点单位实施清洁生产。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因地制宜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实施重点区域防腐防渗改造,实施物料、污水、废气管线架空建设和改造,从源头上消除土壤污染。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规定提出并落实防腐蚀、防渗漏、防遗撒等土壤污染防治具体措施。落实国家有关工程建设防腐蚀、防泄漏设施和泄露监测装置的设计、建设和安装要求。
强化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动态调整全省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监督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义务,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到2025年底,至少完成1轮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方案和台账并落实。各市(地)要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
2. 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
强化优先保护。严格保护优先保护类耕地,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对本行政区域内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者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推进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各地要制定“十四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有安全利用类耕地的地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和评价。鼓励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确保严格管控类耕地得到安全利用。鼓励对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的植物收获物采取离田措施。
严禁重金属超标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加强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的监督管理,强化对市场中流通环节的大米及米制品监管力度,严禁重金属超标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结果等,动态调整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3. 提升黑土区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严控耕地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黑土耕地全面进行管控。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中与耕地相关管控要求。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
推行“田长制”。按照行政区划和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围绕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目标,把土壤环境保护、治理、利用责任落实到人头、部门、地块。
加强农田基础工程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黑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田间灌溉与排水建设,实施农田生态防护林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强农机化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大马力拖拉机、秸秆还田机、翻转犁、免耕播种机、深松整地机、有机肥抛洒车等先进农机装备。
强化黑土耕地保护的监督管理。落实属地监督管理责任,实行黑土耕地动态监管、日常巡查。坚持依法保护黑土耕地,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公益诉讼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违法占用黑土耕地、破坏黑土耕地质量、擅自砍伐、损毁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盗采黑土等行为。建设项目占用黑土地的,应当依法进行表土剥离和利用。
4. 提升黑土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统筹推进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膜回收示范县建设,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组织实施降解地膜示范推广、对比评价试验,协助国家完善评价标准体系。优先在重点用膜地区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处理试点及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逐步扩大试点示范范围。推行“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生产企业回收”等回收利用机制。培育推广废弃食用菌糠和废弃菌袋综合利用绿色模式。到2025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8%。
施用有机肥料。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生产有机肥,增加有机肥还田量,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提升耕地地力。
加快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减轻风蚀水蚀,防治水土流失。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侵蚀沟治理为重点,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黑土水蚀。建立合理的农田林网结构,保持良好的田间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黑土沙化风蚀。
推动农业投入品科学合理使用。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提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做到有机、无机与生物肥相结合,应用配方肥、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推进科学施肥。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快推广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提高土壤地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试点工作。到2025年,全省平均化肥利用率达到43%,农药利用率达到50%,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
全面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养殖大县编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范化建设,强化规模以下畜禽粪污治理,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乡镇建设统一标准的粪污贮存点;推动种养结合,以26个养殖大县为重点,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格对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小区)环境监管执法,对设有固定排污口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实施排污许可制度;鼓励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采用“种养结合”“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等模式,在散养密集区支持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到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开展秸秆还田,建立以需求为引导、利益为纽带、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政府推动、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打捆压块和储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5.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各地在编制涉及城市更新的详细规划时,应依法督促相关当事人对用途拟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时将注销、撤销排污许可证的企业用地纳入监管范围,防止腾退地块游离于监管之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依法作为不动产登记资料送交不动产登记机构,并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合理规划污染地块用途。各地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对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相关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中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
因地制宜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各地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在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严格监管,不得违规办理土地供应等手续。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联动监管具体办法或措施,细化准入管理要求。
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和使用时序。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的,以及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要优化开发时序,防止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影响周边拟入住敏感人群。原则上,居住、学校、养老机构等用地应在毗邻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完成后再投入使用。
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生态环境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应及时共享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有关信息,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信息,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用途变更或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信息。将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叠加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动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
6. 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污染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风险管控与修复。对暂不开发的污染地块,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防止污染扩散。强化风险管控和修复工程监管,重点防止转运污染土壤非法处置,严控二次污染。推进哈尔滨市等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加强从业单位和个人信用记录管理。依法将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执业情况,纳入信用系统建立信用记录,将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鼓励社会选择水平高、信用好的单位,推动从业单位提高水平和能力。
(二)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以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扭住“双源”,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
1. 建立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制定地下水环境质量达标方案。针对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分析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非地质背景导致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因地制宜制定地下水环境质量达标或保持方案。
推动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明确环境准入、隐患排查、风险管控等差别化环境管理要求。
建立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建立名录,加强防渗排查整治,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加强执法检查。
探索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推动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因地制宜开展典型环境问题监管,探索创新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
2. 加强污染源头预防与风险管控。
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开展“一企一库”“两场三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重点开展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集聚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和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逐步拓展到对其他污染源的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
逐步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针对存在地下水污染的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集聚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逐步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阻止污染扩散,加强风险管控后期环境监管。
3. 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
规范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强化县级及以上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设立标志,进行规范化建设。针对水质超标的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分析超标原因,因地制宜采取整治措施,确保水源环境安全。
加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保护。开展城镇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补给区及供水单位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浅层地下水型饮用水重要水源补给区划定,加强补给区地下水环境管理。
防范傍河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推进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强水质管理,减少受污染河段侧渗和垂直补给对地下水的污染,确保傍河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
(三)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强化源头减量、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完成新增农村环境整治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为依据,以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城乡接合部、旅游风景区等六类村庄为重点,以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为治理标准,以无害化、资源化为导向,因地制宜选取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厕所改造相衔接,积极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完成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的地区,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
有序推进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选取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建设污水收集系统和治理设施,避免出现设计规模过大、收水不足等问题。城镇周边的村庄,宜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人口集聚度高、无法纳入城镇管网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村庄,可单户或联户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因村因户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杜绝化粪池出水直排基础上,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持续完善补充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推荐目录,推广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典型地区适用技术。
健全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探索建立财政补贴、村集体自筹、村民适当缴费的运维资金分担机制。明确设施产权归属和运维责任主体。强化设施建设与运行一体推进,推广第三方专业运维+村民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计—采购—施工—运维(EPCO)、设施租赁等模式,保障设施正常运行率。
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监管。建立设施运行情况监管台账,对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开展水质监测。各市(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较低的地区进行督导、预警、通报、约谈,着力提升治理成效。
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国家黑臭水体管控清单为重点,同步治理省级管控清单水体。根据水体黑臭程度、污染成因、水文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选择治理技术模式,因河因塘施策,分区分类,标本兼治。实施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工程集中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污染。各市(地)对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进行监测评估,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有效治理和长效管护。到2025年底,国控清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60%。
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水平。多措并举宣传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垃圾分类体系,引导村民分类投放,实现源头减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地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设施,补齐处理能力短板。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水平,优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布局,鼓励采用城乡环卫一体化方式治理农村生活垃圾。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优化调整,规范设立保护区标志,必要时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监测评估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状况,并依法向社会公开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
(四)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1. 完善省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制度建设。结合省内实际,推动将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内容纳入相关法规中,发布省土壤污染防治风险筛选指导值,编制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导性文件等。
2. 健全监测网络。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优化调整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加强黑土区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优化调整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建立区域监管和“双源”监控相结合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3. 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依法将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纳入日常执法内容。对侵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涉土壤、地下水和农村污染相关问题线索,相关部门应及时移送检察机关,并由检察机关依法对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线索适时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加强对省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力度。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急处置能力。
4. 强化科技支撑。争取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领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鼓励开展土壤污染与安全利用、依赖地下水的生态系统保护等研究。开展黑土退化阻控技术攻关。探索开展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利用、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试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黑土有机农药污染微生物修复等技术攻关。推动先进适用科研成果转化示范推广。
四、重点工程
系统实施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包括三类:第一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工程。具体包括农垦地区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加密调查、地下水环境状况“双源”调查评估、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划分及保护、地下水环境质量国控考核点位达标等工程;第二类,治理修复与风险管控工程。具体包括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治先行先试试验区建设、黑土地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及风险管控、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第三类,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具体包括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数字化监管等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级政府是实施本规划的主体,应当加强对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职责。按有关规定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将各地落实情况纳入省级环保督察,对污染问题严重、治理工作推进不力的地区进行严肃问责。
关键词:沿海城市;港口;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1引言
沿海城市港口水环境治理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社会非常关心的一项环境保护工作,港口运营单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保护港口水体环境的重要性。目前港口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还有比较长的道路要走,工作人员应当全面分析引起港口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2沿海城市港口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
(1)沿海城市的港口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在目前的沿海城市港口规划设计中,已经将治理水污染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来看,仍然还存在着港口规划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导致沿海城市的港口出现不同程度的水环境污染。一些港口在建设规划中,过多的破坏了港口周围的生态环境,导致港口周围的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港口水环境和周围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遭到比较大的破坏。这种以牺牲港口周围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规划建设方案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沿海城市港口的发展需求。在港口的建设中不能再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2)沿海城市的港口管理人员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在沿海城市中,港口是城市整体经济主要的支撑点,这样就导致一部分港口管理人员将港口产生的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对于港口附近的水污染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使沿海城市港口水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港口管理者普遍对港口的货运吞吐量和港口的直接经济收益比较关心,很少有人将水环境综合管理工作放在主要的位置,这样就容易导致港口管理工作出现整体偏向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水环境的保护,使沿海城市港口水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峻。加上一部分港口城市将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会排放在港口水域中,废水中的强污染物质也会导致港口水体出现比较严重的污染。(3)进出港船只对港口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港口的生产和货运装卸工作中,绝大多数都是由机械设备操作完成。而机械设备在工作中会出现比较多的生产废水和废料以及燃料泄露等问题,虽然港口对于这类问题有比较好的处理措施,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未达到实际的水环境保护要求。进出港的船只也会产生一些废油和废水等物质,一些货轮还会将一些生活垃圾和废物排放在港口水域中,同时一些船只会由于设备出现老化,而产生的油料泄露等问题,这样也会导致港口水环境出现污染。另外一些船只在港口水域内会出现触礁、油轮碰撞等问题,这样也会导致船只的油料出现泄露,导致港口水环境中的油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
3沿海城市港口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沿海城市港口的建设方案。在沿海城市港口的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中,应当将优化沿海城市港口的建设方案作为主要的防治措施。在港口的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港口周围的水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为合理的建设方案,选择最合适的位置进行建设,这样能够将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如果在港口的建设过程中出现需要填海造地的问题时,应当选择作为合理的填海造地的方式,尽可能使用新型环保的施工方式,例如人工岛式,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对港口区域水体的污染和破坏。在施工中要选择最为合理的施工方式,减少由于施工产生的泥沙、混凝土、废料等对海洋水体造成的影响。尤其要避免在台风季节和暴雨季节进行施工,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施工对港口海洋水体造成的影响。(2)加强港口附近的生态环境建设。沿海城市港口水域的水环境与港口附近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属于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因此为了保护港口的水环境,应当注意对港口周围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在发展港口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丰富港口周围附近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根据实地情况,建设合适的树木、花草等绿色植被,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建设港口周围生态环境,应当尽可能的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完成基本的建设目标,实现港口附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起到保护港口水环境的目的。(3)加强对沿海城市的城市水污染控制。沿海城市的水污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生活污水,另一方面是城市工业废水。加强对港口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应当注意加强对沿海城市水污染的控制。港口要对城市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分段处理,将同类型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对于工业废水则可以通过企业联合共同处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处理。尤其对于一些具有强污染性质的废水,要加强管理和处理,防止一些具有强酸经、放射性、有毒物质的废水流入海洋,对有颗粒悬浮物的废水要加强处理,避免港口水体中的鱼虾受到污染。同时港口城市应当提高城市废水的管理质量和监督力度,这样才能有效的起到综合治理港口水环境污染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加强对货运船只的排污治理。做好港口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不能忽略对货运船只的污染控制。港口要严格控制进出港船只的污水排放,对于乱排的船只应当进行相应的处罚。要在港口周围建设废水收集处,将收集到的船只排污杂质进行处理。同时港口应当设立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系统,这样能够实现对各个吨位的船只进行比较有效的污水处理工作。有条件的港口应当购进处理海洋水体油污的处理船或,这样也能比较好的降低港口水体污染处理的负担。同时港口航道的清淤工作也应当避开海洋生物的繁殖期或排卵期,这样能够提升港口水环境的治理效果。
4结束语
为了实现港口经济、沿海城市经济和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沿海城市应当积极做好港口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不仅要从港口海洋水体的环境方面进行治理,同时也要从沿海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港口周围自然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对进出港船只污水排放的管理,同时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理工作,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港口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效果,从而促进港口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毕雁冰.浅谈船舶污染的防治与港口环境污染的治理[J].数码世界,2018(11).
关键词 :农村 ;水环境污染 ;控制 ;治理技术
0 引言
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种植以及养殖行业,而这些都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农作物种植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农作物收割会出现残余的秸秆 ;养殖过程中大量的禽畜类粪便、尿液,都会引起水环境的破坏。为了有效实现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控制,需要针对污染源进行科学分析,做到对污染物的控制,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防止污染物随着水流流入到江河湖泊或者渗透到地下,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减少对农村水体环境的破坏。
1 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问题
1.1 农村环保工作缺少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很多乡镇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制定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通过大量引入工业企业,能够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造成了企业分布混乱,污水排放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污水的随意排放。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采取的治理方案并未发挥良好的效果,让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1.2 影响因素多,治理困难
污染源是各类污染现象发生的源头,想要实现污染的控制,必须要从源头入手,落实科学的污染源控制。农村水环境污染源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自然污染源,二是人为污染源。自然污染源就是指因地震、火灾等情况造成的环境破坏 ;而人为污染源是在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中而形成的环境破坏现象,针对农村的水环境污染状况,具体原因是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农村工厂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或者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物等等。在水源的污染物分析中,主要的污染物包含酚类化合物、总有机氯化物、可吸附有机卤素以及苯胺类化合物等,在进行农村水环境质量检测中,需要强化检测水平,保障检测数值的精确性。但是,由于水环境检测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影响因素多,难以采用集中的方式进行污染物解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1.3 生态经济发展不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让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难的现象,政府部门需要引入大量的资金,结合区域的现状,落实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目前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欠缺,制定的措施并不能有效实现对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
2 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技术
2.1 因地制宜,技术推广
因地制宜是农村水环境治理中需要坚持的关键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环境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源头性问题。为了落实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科学治理,在治理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分析,确保制定的污染治理技术能够适应农村生活,并且不会对当地的经济与管理造成阻碍。一般来说,在治理过程中以能耗低、成本低、便捷性的技术为首选,尤其是在污水处理技术选择方面。比如,在农村污水治理中,如果污水中包含淤泥或者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可以在污水治理过程中加大对氮磷资源化和尾水利用技术的推广,既实现污水的治理,又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此外,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也是引起水环境污染的关键因素,尤其在生活过程中存在大量旱厕,尿液、粪便随意排放,造成了环境的破坏现象,针对此问题可以实现对农村旱厕的改造,实现生态厕所的应用,同时借助微生物将尿液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减少对水环境的破坏。
2.2 完善环境保护和污染的奖惩监管机制
首先,对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约束,鼓励农民在指定地点进行垃圾堆放,同时做好垃圾的分类工作,促进垃圾回收效率的提升。其次,实现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更新,可以为农村提供相应的秸秆机械化粉碎机器,促进秸秆的利用效率,同时也避免秸秆焚烧过程中造成的粉尘与空气污染。粉碎之后的秸秆可以用作生物肥料,减少了化肥的施加对土壤的破坏。然后,在农村的农业种植过程中,加大对新型生产工具的宣传,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用新型生产工具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需要落实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且加大对相应措施执行度的监督,确保制定的措施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对于一些污染物处理达标的产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在农业生产以及生活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根据制定的标准进行污染环境行为的打击与处罚,促进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2.3 源头控制
源头控制是农村水环境治理中最为关键的管理办法,也是实现农村水环境改善的重要方式。在源头控制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家禽牲畜养殖过程中,实现对动物粪便、尿液的收集,利用动物的粪便和尿液替代化肥,改善农业种植中的土壤结构和土壤性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但是,当前很多农村居民对于动物的粪便和尿液应用方式较为传统,并未落实科学的处理,因此当地的政府部门需要建立专家组,积极落实新方式的宣传,改变以往传统型的处理方式,提升动物尿液粪便的利用率。另外,在农村可以加大对生态厕所的建设,宣传采用更加安全卫生的方式实现对废弃资源的利用。第二,在农村进行养殖时,养殖场所的环境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实现对养殖技术的优化,重点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水随意排放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强化对污水排放的宣传,建立污水少量排放的养殖场,并且在养殖场内部进行有机垫料的设置,从源头上进行污水的吸附,将废弃物转变为固体,减少动物尿液的随意排放。在利用此种方式进行水环境治理时,消耗的能源和资金相对较少,可以采用农业种植中剩余的稻草、秸秆等满足垫料的应用,既达到了秸秆稻草等的科学利用,又减少了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水排放问题。最后,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氮磷污染,实现对氮磷污染源头的控制。一般来说,氮磷污染主要是农业种植的化肥施加所产生,所以在施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氮磷钾的比例,做到科学施肥,强化对绿色肥料的应用比例,减少化肥的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化肥的应用效率,促进农业种植效果提升。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式,而这些现象将会出现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氮磷营养物质的无故消耗极易对农村水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在农业种植中,需要落实节能灌溉技术的科学宣传,比如说滴灌、喷灌等,修建回流沟渠满足水资源的节约,同时做到农业种植中氮磷的科学利用,减少农村土壤的富营养化。
2.4 加大资金投入,以生态经济规划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而且还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和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引进的先进技术和投入的资金,不断实现农业技术的更新与优化,采用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种植无公害的农作物,达到农民经济水平提升的目的。另外,结合出台的相关政策,做好生态经济的规划,落实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当地的政府部门需要实现资金投入渠道的拓宽,采用恰当的方式积极解决财政管理中出现的投资力度不足的现象,通过税收等合理的政策,促进乡镇企业的优化与转型,积极解决工业生产中出现的环境破坏。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发展受到高度关注。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急需攻克的问题,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需要制定恰当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措施,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需要实现更新和优化,做到对新技术新理念的宣传,让新技术和新理念有更高的群众支持度,落实合理的制度执行,调整以往传统型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让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
[1] 刘大志 . 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分析 [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6):8-9.
[2] 饶曼周 . 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分析 [J]. 湖北农机化,2019(08):17.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县三次党代会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加强河道河湖管理保护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科学打造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之中,助力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强化规划约束,依法治河管河,科学开发,实现人水和谐。
坚持党政领导,推进社会共治。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水治理机制的重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部门联动、上下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严格考核、强化激励问责。把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作为推进河长制落实的重要抓手,建立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实行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年度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压实河长责任,促进工作落实。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统筹管理。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和河湖生态脆弱、河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河道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镇与乡村,统筹水域与岸线、一河一策,精准发力。
三、实施范围
按照属地管理,实行分级负责。我镇河长制实行镇、街村两级管理,镇河长负责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的环境保护,重点村级河长负责本村辖区的主要河流河道及湖水岸线的环境保护。村河长负责村区域内河流河道湖水岸线,一级管一级,层层有责任。实现境内河湖库区全覆盖。
四、工作目标
按照县《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精神,镇河长制工作方案,在县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下,结合本镇实际研究制定,6月25日前上报,9月底前镇成立本级河长制办事机构,配置相应人员、设备、经费等,明确机构组成。12月底前,出台各项配套制度、制订考核办法,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
五、组织体系
依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的原则。境内河流河道要纳入河长制范围,进而全面建立覆盖境内河流河道、水库的镇村两级河长制。
镇总河长。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
镇河长。由镇副科以上干部担任河长。辖区内,凡涉及区域内河流河道及湖水岸线的都要设立镇河长。
村级河长。由村书记和村主任担任河长。区域内河流河道、湖水岸线、行洪河道中存在环境、防洪突出隐患的河段均应设立村级河长。同时,村级要设立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的巡查员或保洁员,负责本辖区河道管理。
镇设立河长制办公室,配置相应的机构及工作人员。辖区派出所所长(指导员)担任河警长。同时制订出台村级《河长制工作方案》。
六、责任分工
(一)河长职责
1、总河长职责。
镇总河长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河流河道的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防洪管护、执法监管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导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河道河湖管理中热点难点问题。并向县级河长负责。
2、河长职责。
镇河长主要负责对辖区内所分管河流河道、水库入河排污,私搭乱建、侵占河道、破坏河界、围垦河湖、倾倒垃圾、非法采砂等问题及时巡查,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对于涉河涉水重大事件,要及时反馈给上级河长,并协助解决。村级河长主要负责本村行政区域内河道、河段、岸线的管理保护,重点对侵占河道、围垦造田、倾倒垃圾、乱扔动物尸体,污染水体等行为进行监督整治。对重要事件或问题及时向上级河长反馈,并协助解决。
3、镇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河长制办公室是河长制的综合办事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河湖管理防护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本级总河长交办工作的协办、督办、查办。具体负责技术支持、信息反馈、情况综合、协调推进、上下联动、督导落实、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等。
七、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1、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水资源管理。坚持节水优先,加大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2、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实施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配合上级河长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及水量现状调查,开展入河排污口优化和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3、严格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农村河道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加强河湖日常管理,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监管,对侵占河道和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5、建立水污染防治应急机制。大力推进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水污染防治常态化管理,认真排查入河湖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防止河流河道、水库、水体污染。建立健全水污染应急处置机制。
6、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制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建设高效清洁农田,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化学农药替代、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控源减排技术,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7、建立创新工作机制。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达标建设,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培育维修养护、河道保洁等市场主体,逐步建立河流河道管理保护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
8、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垃圾处置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到2018年底前,完成现有沟渠坑塘垃圾等清理工作,消灭农村污水、垃圾直排入河乱象。对城镇周边的村庄,优先选择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距城镇较远、居住分散的村庄,加快农村生活供排水、旱厕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相对集中收集,采用适宜方式进行处理。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9、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重点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水源功能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的河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维护河道河湖生态环境。
(六)加强执法监管
10、贯彻落实河湖管理的政策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环境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协助上级河长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河湖违法行为。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湖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向上级河长汇报。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乡镇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流河道水库岸线管理保护重要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上级河长工作要求,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全力推进,实现每一条河流河道、每一段湖水岸线都要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推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二)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①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乡镇向社会公告区域内河流河道河长名单;②建立河长会议制度。河长会议至少每季度召开1次,研究协调解决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会商协调相关工作;③建立河湖信息通报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湖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④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⑤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对年度河湖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履职缺位、工作不力、监管不到位,甚至造成责任事故的部门和人员进行问责;⑥全面建立河湖管理奖惩制度。逐步形成河长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
(三)落实资金保障。按照县河长制方案要求,要切实保障河湖河道管理保护、监管经费。在落实河流河道管理保护经费的同时,对重点村级河长要安排适当的经费补助。拓宽河道河流管理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融资、贴息贷款等多元投资格局,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修复工作
由于受到粗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高度重视水生态保护的今天,个别地区依然存在水资源开采不合理的现象,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刻不容缓。
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作用价值
为了尽快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对策,这一对策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却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缺乏污水处理标准和污水处理设备,很多工业污水在处理不当或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就直接排放到自然水环境中,导致水环境污染严重。现如今,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要点,其不仅恶化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且限制了经济的持续进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
2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关系分析
2.1水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从某种角度来看,经济水平的增长是经济生产的必然过程,而经济生产则依赖于各项社会元素之间的组合搭配。水环境是经济生产的基础组成元素之一,其不仅可以为经济生产提供必要的水资源,更能够消化吸收经济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一旦水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水资源的产出就会受到直接影响,且水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致使经济停滞不前。由此可见,只有在有效保护水环境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加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
2.2经济发展可以保护水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高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也在持续增强,多数人民群众均能够正确认识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愿意参与到水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其次,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之上,才能够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才能保证治理方式的选择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才能保证治理效果达到预期高度。
3我国水生态环境的现状
3.1差异性较大
众所周知,水生态环境会根据地域的划分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气候及地形地势的不同所造成的。正是因为水生态环境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故任何治理方案的制定与设计均需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要采取差异性对待的方式。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主要以水土流失监控为主,严格控制水环境的水土流失现象,避免出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而在水资源丰富,自然降水丰富的地区,则应当侧重于水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问题,避免因为承载力超标而导致环境破坏严重,且任何微小的破坏均会造成严重的连锁反应。
3.2水资源利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故社会发展对于环境的破坏力也处于一种持续增长的状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生产,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当水资源利用压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势必会出现水资源过度开采的现象,并引发水生态环境的改变。水生态环境的改变意味着水资源总量的减少,若无法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则会导致水生态环境的发展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水资源的利用与调配需要进行严密的监管,既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又要确保水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任何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资源。
3.3水生态环境脆弱化
由于受到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约有39%的国土面积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且在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持续增长的今天,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现象屡见不鲜。而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当中,水生态环境也呈现出了脆弱化的发展趋势,全国约有超过10%的土地属于中度敏感区域。而对于一些高原区域而言,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形地势环境不利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持。综合来看,我国约有超过70%的水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其自身的环境承载力极为有限。
4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4.1启用专项计划
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漫长且持续性的巨大工程。专项计划的启用需要建立在对水生态环境问题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以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水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对全国范围内的水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管控。其次,地方行政部门也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与号召,针对辖区的实际情况,构建全面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合理分配水资源,重视水功能区的划分与管理。同时,地方行政部门需要重视对水质变化的监督与管理,明确辖区范围内的治理优先地区,并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保护与修复计划。
4.2重视湿地生态保护
从某种角度来看,湿地环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必然关系。湿地自身具有水量调节和水资源净化的功能,同时可以起到沉淀淤积,吸收泥沙和污染物的作用。首先,湿地环境可以提升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吸收水体中的多种污染物,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发展。而从湿地环境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现有的湿地面积正处在不断缩小的状态当中。因此,湿地环境的保护需要与各地方的经济发展相吻合,严格控制湿地破坏行为,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建设力度。此外,在治理湿地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环境的基本原则,从源头对水污染的根本原因进行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最后,地方行政部门应当出台各项激励措施,鼓励人民群众和地方企业减少对水资源的使用,确保水资源总量始终维持在安全的可控状态之下。
4.3将区域治理与流域治理相结合
流域治理是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最为实用和见效最快的治理方式。只有在流域治理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才能够为生态系统的整体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开展各项治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地方行政部门需要始终坚持区域治理与流域治理相互结合的原则,明确治理工作的主次顺序,有针对性的开展治理工作,最终取得由点及面的治理效果。
4.4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
第二产业的崛起及迅速发展是导致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主要因素。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则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降低重工业的比重,并加强对重工业的管控力度。其次,重工业企业应当加强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确保所排放的污水均能够达到基本的排放标准。而对于高污染企业,则可以适当进行淘汰,鼓励新型环保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最后,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第一产业的管理力度,鼓励从业人员减少高毒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
5结语
综合来看,社会经济的粗放发展对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并且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严峻的程度。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采取各项科学措施,切实提高水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节水理念和水生态保护理念的宣传与普及力度,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徐建平.关于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思考[J].水利技术监督,2007,(05):34-36.
[2]尤新军.关于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5):49.
[3]杨竹雨,蔚荣华,郭浩房.关于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探究[J].环境与发展,2018,(05).
[4]王泽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02):184-188.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治理;污染控制;策略
近年来我国各个区域各个城市响应国家的号召,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而城市水环境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点,对其的治理和污染控制成为了社会以及广大居民关注的重点[1]。现今水污染的治理技术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下不断更新,对水污染的处理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从实际角度来看,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要结合城市各个领域的发展和管理综合控制,只有城市的所有个体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水治理问题,从而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1近年我国城市水污染分析
水污染控制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水污染也是影响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点。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尽管已经出台了众多治理措施,技术部门也在不断研发新的水污染处理技术和产品,但我国城市人口技术太大,工业生产、商业生活每天都在进行,因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源,这也极大的增加了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难度。城市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三个方面,这三个领域也是水污染的主要源头。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一刻也不会停止,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前,我国的工业发展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工业污染源的控制只能最大限度的进行,而不可能彻底解决[2]。
2目前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水污染控制中的突出问题
2.1城市水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性的规划
现今我国城市水环境的建设、供给、治理都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因为城市水系统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系统,各区域又有独立的管理规划部分,一个城市之间不同的区域没有达成共识,在细节上衔接不当,都会影响水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的实际效果[3]。在水污染控制的决策过程中,不能恰当地协调水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让广大居民和企业家正确认知到水环境的功能、效益,从而浪费水资源,没有注重对水环境的保护,导致水污染情况日益加重。此外,多数城市缺乏对于水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的监控体系,笔者认为城市水系统如同城市交通系统一般,若水系统的治理和污染控制也有众多监控体系支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那么会有效提升水环境的治理质量。
2.2预防意识不足,水污染的综合考核评价缺乏
现今对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主要突出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而没有注重源头的控制,殊不知若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再高新的技术也无法改善当前的水污染现状。现今我国地方主管部门对城市水环境治理的规划、投资、运营以及处理效果的考核评价还处于摸索和试行阶段,因此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考核指标,加之政府部门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上缺乏宣传,导致人们没有自我控制和管理意识,也没有将水污染的控制重视起来。所以说,我们必须首先加强人们的预防意识,自觉参与到水污染的控制中来。
3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措施
3.1提升污染控制意识,建立水环境监控系统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企业、居民以及相关部门的控制意识,以预防为主,才能有效解决实际污染问题[4]。笔者认为,当前城市水污染控制之所以成效不大,与水环境治理监控系统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联,就如上文中所说,城市水系系统和交通系统同样重要,但在交通的治理和管理中,有强大且全面的监控设施支撑,并且全市都有完善的交通管理网络,一旦有违法行为,还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给予其警告和处罚。在将来的水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过程中,若将监控系统全面布控,设置最大限度的排污标准,以此限制企业、居民的排污量,并且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程序协助监控人员执法,那么城市水污染的控制质量将提升到新的境界。长此以往,方能调动社会群众对的水污染控制的积极性,在严格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下痛斥肆意制造污染的行为,而企业也会迫于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有效控制和收敛排污行为,使城市水环境系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3.2处理污染源,控制城市排污量
在城市企业生产中,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处理污染源,对其进行全面的污染考核评价,并且提高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如此可在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污染效果。在城市的整体环境管理体系中,将水环境治理和水污染控制纳入其中,并且升级为重点管理项目,将水污染与环境保护结合治理管理,增加水污染的控制效率。对于城市饮用水、淡水资源保护区域范围内,应该重点进行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进行建设;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排放污染物项目进行建设;准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对水体有严重污染的项目建设[5]。如此可有效保障城市饮用水源的质量,将水质从源头进行提升,确保水源地的清洁和自然,如此可源源不断的为城市提供饮用水源[5]。
3.3创新治理方式,加大水污染控制的宣传力度
水环境的治理和污染控制是支撑城市正常发展的重要管理措施,因此相关部门不仅要结合现今的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城市水系统的实际循环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还要呼吁广大企业、民众共同参与到水环境的治理和污染控制进程中,告知城市居住的每一个个体水资源的重要性,一旦有一天地球上再无淡水资源,则人们必然走向灭亡。因此,在城市水环境治理方面,要制定全面的治理方案和控制计划,并且全面落实实施,确保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水污染的控制提供宣传的平台,并且可借鉴支付宝“蚂蚁森林”一类的减排节能项目,开发与城市水污染治理相关的应用,让人们通过节约用水、控制污染等行为获取实际的公益或者环保勋章,从而促进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共同治理水污染。
参考文献
[1]吉立,刘晶,李志威,潘保柱,孙萌.2011—2015年我国水污染事件及原因分析[J/OL].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09):775-782.
[2]刘婧,杨晓岚,蒋江峰,洪田芬.城市发展与“五水共治”的关系——《瑞安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编制思路[J].城市规划,2015,39(S1):111-116.
[3]肖璐瑶.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雨洪控制与利用规划——以株洲市“一江四港”工程为例[J].中外建筑,2015,(03):97-99.
[4]张云昌.基于生态价值理念的城市水污染治理——浅析曲靖中心城区的水污染治理及利用[Z].云南:云南省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