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习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临床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实习心得体会范文1

1.实习前对心内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电图、测血压、心脏的体格检查等,不要小看这些,以最简单的测血压为例,很多人都没有规范的掌握。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呵呵!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

这段外科的实习经历,其中复杂的滋味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酸甜苦辣,无论是什么滋味,都挺值得回味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朋友,或许这比书本更有价值吧

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在心内科的实习很快结束,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温故而知加强了巩固和提高;其次,在临床放面学到了新的知识和处理方法。总之。经过在心内实习,是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我一定把学到得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并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不断地学习进步。

临床实习心得体会范文2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来到北京,高考时与北京的擦肩而过也成为了心中的遗憾。这次有幸作为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实习生来到首都北京,来到海淀医院,迎来为期一年的本科实习阶段的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

虽说离开家上学也有3年多了,但初到北京,心情激动的同时还是有着些许忐忑与担忧,担心自己能否很好地融入新的环境,能否顺利度过自己的实习生活。但从下火车的那一刻起,海淀医院医教科马向涛主任和黄彦老师细致周到的安排与关怀让我很快打消了疑虑。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轻松愉快的工作心态,求真务实的工作理念,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初来乍到的我上了生动的第一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海淀医院未来一年的实习生活充满了信心。

岗前培训是一名临床医学实习生走上实习岗位的必经之路。在为期2天的岗前培训中,我们对海淀医院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科室设置等相关信息进行了学习与了解,对常见的问题如相关医疗法规、规章制度、医疗质量、医患关系、安全保卫等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对进入临床实习前如病历书写、院内感染,传染病防治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从海淀医院李院长,医务处李主任以及马主任、汪老师、董老师等几位领导、老师每一堂耐心的授课中,我们感受到医院从领导到各级科室老师对我们的重视,同时他们也对我们实习生提出了希望与要求,在今后的实习中,我一定会谨记各位老师的教导,努力争取在实习阶段取得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作为本次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专业实习生的组长,同时也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能够来到海淀医院学习,对我本身来说已经非常荣幸。如何在今后的实习生活中带领同学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如何做好学校、同学、医院之间的沟通,如何在同学们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同学们尽快融入医院实习环境与生活是我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多思考的地方。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我相信在海淀医院、同学们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本次xx级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实习生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实习阶段的学习,也希望我们的到来能够为海淀医院今后的工作增光添彩!

临床实习心得体会范文3

【摘要】当前,心脏外科临床的实习能够促进学生顺利度过临床医疗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对学生临床见习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临床经验的灵活运用能力。

【关键词】脏外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

1 引言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临床见习的效果能够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具体内容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应给予学生详细的临床带教工作。其具体内容应包括:

2.1 制定临床见习计划和目标

教师应制定心脏外科的临床见习计划和目标,准备充实的见习资料。按照心脏外科临床见纲的具体要求,根据心脏外科临床教学目标制定见习计划和目标,并逐步实施实习方案。构建临床见习指南,罗列学生见习需要完成的项目内容,并由教师对此进行评价。教师应对每位学生进行指导,采取分阶段的目标见习模式。每个心脏外科的实习病区设立主管见习老师,管理协调学生见习,完成实习阶段的目标带教任务。心脏临床见习辅助阶段完成指导学生的基础操作和相应的理论指导,并进行心脏临床见习的操作考核。在见习的辅助阶段,主管教师应首先讲解心脏外科常见疾病,帮助学生掌握心脏专科病种,顺利融入临床见习环境。为学生设立见习专用柜,放置实习操作的各类用品,并严格执行用品交接登记制度,降低物品费用支出。学生应认真学习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内容,例如: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的说明、病情观察和指引、操作流程等内容,使得学生熟悉心脏外科的临床见习内容[1]。

2.2 指导教师应加强言传身教

医院的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在学生见习过程中,不断加强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心脏外科临床见习要求的效果。见习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具备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学生应在实习期间耐心、细致地操作完成各项任务,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并且结合操作技能,促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实习中获得有益经验[2]。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严格管理,让学生树立临床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指导教师应应在良好的实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得到支持和配合。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及时沟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每周总结见习经验,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解决,促进学生顺利完成见习工作。

3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阶段的指导

当前,心脏外科临床的实习能够促进学生顺利度过临床医疗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对学生临床见习进行指导,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应从四个期间给予指导。

3.1 跟人管床阶段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的指导教师应是具有一定权威的医师,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超过一个月的见习期。指导教师应安排学生掌握心脏外科住院医生处理患者的工作程序,并认真学习规章制度。这段期间,指导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给学生以信心。指导教师应正确评估学生心脏外科见习临床表现、工作能力、病志书写、手术台配合能力,以此为学生规划见习阶段的规范操作,实行有针对性的临床培养计划[3]。学生见习应先跟好管床医生, 熟悉心脏外科临床医生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配合医生的工作。这样就可以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使外科临床医疗操作走向规范。

3.2 独立管床阶段

心脏外科临床实习应由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的具体工作,与学生进行商讨,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病志、医嘱,这些医疗诊治行为应经过指导教师的确认才能执行。见习期间的学生应在每日观察、询问病人病情的变化,并能够结合病情修改医嘱,学生可以管理2~3个床位。学生下一步就面临病人的小手术。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楚心脏外科一些病症的临床表现,手术后有哪些并发症。这些问题能够考察学生对手术认识的深度。学生在此阶段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应积极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在经过独立管床阶段后,学生在心脏外科临床工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增强了其诊治信心,培养了临床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3.3 独立值班阶段

学生在经过独立管床阶段后,就进入了独立值班阶段。在心脏外科临床见习过程中,学会处理一些疾病鉴别诊断,手术之前应做的处置,在遇到紧急情况,如术前诊断与术中诊断不符, 应进行合理的处置,学生应在手术后总结临床经验,确认患者那些临床表现而使得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掌握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学会心跳骤停的紧急抢救程序[4]。这个阶段的实习都是依靠平时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临床经验的灵活运用。

3.4 总住院医生阶段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应包括一个月以上的总住院医生。在此阶段,学生将面临难度较大的医疗风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医疗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应住在病房,主动巡视病房危、重、急病人,及时向治疗组请教。

4 多媒体在心脏外科临床见习的教学的应用

4.1 制作心脏外科的临床见习的教学课件

心脏外科的临床见习主要以心脏疾病为主,心脏疾病的病例较多,这些病例起病急,需要及时救治,否则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学生临床见习很少遇到这类病例,在面对这样病例的时候,需要协调诊治环境、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态度,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是心脏外科学习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发挥常规教学不能达到的效果。通过将以往积累的心脏病典型病例或重要症状和疾病的图片、动画、手术录像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为心脏外科临床见习的教学创造了有利因素。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师生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

心脏外科的临床实习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脏外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外科技能,加强学生对心胸外科的常见疾病的了解。心脏外科的临床实习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心脏外科的医疗常规和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多媒体课件针对心脏的具体疾病展示具体操作,包括:手术部位、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 使学生观看这些多媒体心脏外科课件提高实习效果。

4.2 心脏外科多媒体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心脏外科多媒体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学习心脏外科的知识难点,促使心脏外科中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具体形象,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指导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教学大纲,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充分备课,并且融入临床经验,引进国内外心脏外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心脏外科多媒体的制作直接关系到课件质量,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课件的生动性及全面性有效结合,在重视教学的主要内容前提下,运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等,改善心脏外科多媒体教学效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实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媒体课件内容, 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节奏,不应给学生造成知识量过大的压力,这样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5 结论

在医院的心脏外科临床见习期间,学生遇到的问题需要向指导教师请教,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诊断经验和手术技巧,学会对医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言简意赅的医学表达能力。以此,学生通过见习教学实践丰富了医疗实践经验, 提高了自身的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秦雄,徐志飞,王来根. 胸心外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05) .

[2] 丁广岩,裴振环,张华. 如何提高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04)

临床实习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肿瘤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突出的问题之一,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预计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将继续上升,估计到2030年超过1100万[1]。目前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势头,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死亡率已位居各类疾病死因的首位,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已成为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肿瘤学专业作为临床学科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各种高科技的手段不断应用到肿瘤学临床实践中,由此给肿瘤学临床实践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与学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肿瘤学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是目前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教学当中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本人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初步探讨。

一、研究背景

1.新时期肿瘤学的实践教学方法与传统实践教学的区别。当前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遗传因素等促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上升,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近几年来,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等不断兴起及突破性的研究,新的致癌基因被发现,肿瘤多步骤多因素发病机制的理论逐步完善,使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导致肿瘤学的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工作相脱节[2]。目前我国教育基本形式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临床实践教学来说,大多数都是以科室轮转为主,学生下到科室后,临床教师对于本科室常见病及多发病向学生进行灌输式讲解,在临床治疗方法上,临床医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学术会议基本不参加,查阅文献少,创新见解少,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诊疗观念上,对国际医疗领域一种领先的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无概念,这也束缚了实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促使了新时期肿瘤学实践教学方法脱颖而出,使实习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临床意义。2.紧张的医患关系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信息化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原本任务繁重的医务人员要求不断提高,国家相关的医疗卫生法规也不断出台,加之部分媒体的错误导向,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服务态度及对医疗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这就使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方式加重了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如肿瘤学诊断性的胸腹水脱落细胞检查,进行有创性胸腔或腹腔穿刺,患者及家属无法接受实习学生的操作,从本质上不信任学生,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难以继续下去,甚至会打消实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临床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给临床实践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阻碍。特别是患有淋巴瘤或白血病的儿科及儿童肿瘤患者,家属本身情绪就焦急,上述情况更易发生。3.扩招和学生数量激增与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相矛盾。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临床教学医院与师资力量的相对有限,病种相对不均衡,再者医患关系的紧张,使病人及家属不信任实习学生的诊疗水平,使得学生动手的机会少,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有限的教学资源与目前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上述情况在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中显得尤为突出并亟待解决。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们常常面对理论学得多、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相对少的难题,如大五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机会给患者查体的经历,能真正独立完成骨髓穿刺术及胸腹腔穿刺术操作的学生少之又少。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如何提高肿瘤学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具体情况,对肿瘤实践教学进行了专题研究。首先应用目前较前沿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C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TSL教学法(三阶梯教学法),授课前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文献,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医患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使教师、患者、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实习学生的听课兴趣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打消学生初次面对患者的畏惧心理,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印象深刻,使临床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主要研究内容有:其一,转换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适合临床肿瘤学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肿瘤学循证医学教育模式,让实习学生掌握新型的医疗理念,自觉、公正、慎重、准确理解与应用研究成果,客观地理解,科学运用,取长补短的学习态度[3]。其二,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技术模拟诊疗技术,改革传统的肿瘤学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当中载入大量的图片,动画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潜能。其三,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尽量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到临床一线面对患者进行讲与教结合,能让学生多与患者接触与沟通,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结果

1.提升临床肿瘤学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阶段,怎样才能够提升每一位临床实践学生的临床技能,怎样才能够从思想上提升每一位临床实践学生对于肿瘤学临床学习必要性的认识,是摆在我们临床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尽管一部分医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肿瘤学临床诊疗工作,但肿瘤学与多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临床实践学生来到医院,对新的学习环境、任教老师和患者难免有生疏感,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尽快让学生融入临床工作环境当中来,主动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包括教学查房、临床操作、病例讨论或病历书写等应严格要求实习学生认真掌握相关的流程和临床规范。在临床带教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对掌握不同层次基本理论知识的实习生带教方法应有所区别,针对基础理论较为薄弱,基本技能较差的实习学生应多提问、多引导、多互动,做到耐心讲解,细心教导,从而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至学生熟练掌握为止。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每一名学生都不能被落下,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和启发实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临床思维能力,让能力强,掌握熟练的学生带动薄弱的学生,期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提高,这样不但会给带教老师减轻压力,还能让师生之间拉近距离。带教老师在教学中不但需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而且还要灵活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教学相长。3.注重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临床新技术也不断涌现,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认识到临床基本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理论,实践新技术和新方法。首先让实习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操作: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等。对此,我们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耐心传授指导。让实习学生先从解剖图谱上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观看穿刺术的教学视频,熟练掌握穿刺点的解剖位置,掌握穿刺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穿刺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检查。通过模拟人操作训练,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实习学生动手能力,增加了实习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各自感受,通过提供更高程度的互动、兴趣和参与来激发学生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和强化无瘤观念和无菌观念,从而提高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关于模拟病人在肿瘤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考虑到肿瘤患者的特殊性,实习学生通过模拟诊疗的实践过程学习,能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来面对病人,能够提前预知患者所需、所想、所问,从而得到患者的信任,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临床实践顺利进行得以保证。这样学生不仅易进入角色,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能有效地应用知识,整个过程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思维框架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5]。学生通过对模拟诊疗过程,学会如何去面对患者,使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在传统教学中见习结束后,通过理论和实践技能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实习效果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知识应用和临床实践能力,而应用模拟病人的教学方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考核阶段,可由肿瘤外科学、肿瘤内科学、放射治疗学、影像学等专业联合组成考核组,对肿瘤的相关病种进行考核,例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宫颈癌、食道癌、胃癌、肝癌、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从而增强实习学生综合诊治能力,体会多学科协作对肿瘤诊疗的重要性。模拟病人教学法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今后发展的方向,是非常有价值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在临床肿瘤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肿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要求任教老师要积极地、有方向性地培养学生的规范化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多学科诊疗理念,培养学生通过已知探求未知,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通过提高临床肿瘤学实践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临床医生,造福于社会。

作者:王庆军 杨锐 马云胜 郭喜良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ferlayJ,ShinHR,BrayF,etal.Estimatesofworldwideburdenofcancerin2008:GLOBOCAN2008[J].IntJCancer,2010,127(12):2893-2917.

[2]廖小莉,李永强.现代医学模式下肿瘤学临床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华夏医学,2012,25(6):894-896.

[3]杨燕.循证医学在肿瘤学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7):1176-1178.

临床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

Discussion o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s

YE Yumei XU Rong WANG L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teaching is a crucial stage during medical student training.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medicine of seven-years-program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while enhancing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develop comprehensive medical personnel, is a major problem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to explore.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improv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ir anti-pressure 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Key words]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teaching

首都医科大学从成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一直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七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两阶段教育,即前三年于校本部完成基础教育,后四年于临床医学院完成的临床教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育工作,每年招收近40名学生,目前已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一直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其抗压能力、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为临床教学工作宗旨。现将多年来临床教学体会做以下总结与分析:

1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因其特有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多、时间短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紧凑,大致分为四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及见习;临床内、外、妇、儿通科轮转实习;二级学科定向实习;科研能力培养及硕士毕业论文完成。其中,前三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如何使医学生高效利用见习及实习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1.1 扎实医学生理论基础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七年制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需要完成1年余的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此阶段,学习环境由学校变为医院,学习内容由基础变为临床,需要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转变[1]。多年来,我院采用往届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较大,非常有助于尽快掌握临床学习方法。此外,大量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均不足,需要在后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巩固[2]。可采用定期组织学习讨论会的方式,学生间将各自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相互分享,并对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予以回顾总结,让其真正做到做自己的老师,相互学习。

1.2 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阶段。见习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准化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笔者有三方面的体会,即介绍、监督、协调。首先,在医学生第一次由课堂走向临床前,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带教老师、临床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介绍,以尽可能消除学生对未知的恐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见习[3]。第二,监督是见习过程中督促学生必不可少的方法。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的双线评分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基础。由带教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记录平时成绩,同时每次见习选择一名学生主要负责问诊、查体、完善辅助检查,并做简要病例汇报,带教老师根据表现评分,每名同学最终见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构成。如此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而且可以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独立思考疾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熟悉临床诊疗常规。第三,做好学生、带教老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对见习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根据学生的专长合理分组,以促进相互学习;做好与带教老师的沟通,是实现监督及严格评分制度的保障;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见习更是不可或缺[4]。通过上述三方面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完成由课堂到临床,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

1.3 充分发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能动性

临床实习是在见习基础上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应用医学理论解决实际疾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患者、护理人员交流的表达能力[5]。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分为内、外、妇、儿通科实习及专科定向实习。而学生们实习能动性不足主要发生在通科实习阶段,专科定向实习阶段学生们一般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管理患者,而且伴有科研任务,所以能动性较高。

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通科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足是带教老师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通科实习中的能动性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另一问题。首先,狠抓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如前文所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第二,注重实习前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及实习中临床操作量化管理[6-8]。近年来,我院采取实习前强化、集中式技能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应用专业模型,集中对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四大穿刺、心肺复苏、消毒换药等基本操作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对临床操作项目及数量制订标准,并由教学干事定期检查学生操作的完成情况及规范程度。通过组织院级、校级技能大赛,督促、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技能操作,并相互学习。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技能评价越来越高,一方面老师放心让学生参与临床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也更愿意参与临床实习。第三,提倡提问讨论式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分为讲解式、提问式及提问讨论式[9]。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利,提问式容易导致查房气氛紧张,而提问讨论式既可调动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讨论及上级医师的总结中学习分析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此种教学查房模式在临床实习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1.4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教育处联合相关科室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义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病患进行问诊、查体、基本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等一系列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诊疗思维的建立、了解社区常见病种,而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进一步体会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奉献精神。

2 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抗压能力

医学生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我国约55.2%的大学生存在考试焦虑,而医学生由于学制长、课程多、内容抽象、专业技能要求高,考试焦虑情况尤为突出[10],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郁是我国医学生的另一个常见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抑郁发生率约为10%,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医学研究生的抑郁发生率约为15%[11]。医学生学习竞争大,工作环境特殊,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导致高抑郁发生率的原因。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12]。据不完全统计,63.8%的医学生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13],这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抗挫折、抗压力能力差,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医学知识服务社会。

2.1 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14]。在此主要探讨笔者对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摸索与总结。

当下医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此类课程多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进行授课,不少学生反映理解困难,收获不大。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学本应是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院没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医学生抑郁主要源于抗挫、抗压、自我定位等能力不足。一方面,七年制医学生大多是高中时的佼佼者,但是步入大学后,高中时的优越感变为大学的挫败感,大幅度心理落差以及抗挫能力不足,导致抑郁发生。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不同的患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加之当下医疗环境紧张,临床工作体力及精神压力均较大,此时需要临床带教老师或临床辅导员识别学生心理变化,积极给予引导,使其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学会适当释放压力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2.2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结果[15]。目前,临床教师工作普遍由临床医师承担,临床医师在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在紧张医疗环境下,一部分医师自身消极情绪较重,会对医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医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但是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教学方法。所以遴选高素质的临床医师教师团队,进行规范化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培训,对提高临床心理素质教学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与医学生接触较密切,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心理、情绪变化,早期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给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情绪。同时,为人师表,自身素质高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

2.3 加强医学生心理干预

当医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会同时对生理、认知、行为产生严重影响,表现为失眠、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迟到早退等。及时、正确地予以心理引导及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陆凤艳等[16]尝试构建“多元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朋辈支持体系、师长支持体系、学校支持体系、医院支持体系四部分。其中,辅导员在医学生生活生扮演者亦师亦友的角色,与学生接触较密切。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培训的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心理辅导及咨询,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予以疏导。心理干预亦可通过指导学生自我定位实现。医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具备自我定位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其自卑或是自大时引导他们做一合理的自我定位。教会他们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不狂妄自大,亦不妄自菲薄,保持自信,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伴随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实习医生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17]。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便充分获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简单明了的向其交待病情,了解其所需所想,自如开展和终止谈话[18]。而目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技巧,因此其医患沟通能力普遍偏低。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以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1 医患沟通课程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入医患沟通课程,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教育[19]。通过医患沟通课程教育,使学生们掌握语言、心理、行为沟通技巧[20],同时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即高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诊断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满意度。伴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医师的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更加规范化,所以有研究者建议将医患沟通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考核系统,将医患沟通能力考核纳入规范化培训考核内容[21],增强住院医师综合素质。

3.2 模拟训练

针对临床中常见的医患问题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22-23]。标准化患者是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的模拟训练方法[24]。所谓标准化患者即经过专业训练,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病史采集及沟通交流训练的正常人。通过与标准化患者反复演练,既不干扰临床工作,又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临床场景,因此对临床专业技能及沟通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我院目前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模拟训练,即学生分别扮演某种疾病的“患者”或“医生”进行问诊及交待病情等沟通交流,并予以录像。一方面,通过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医患沟通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如此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3.3 实战训练

即使情景模拟得十分逼真,也达不到临床实战的效果。所以临床实战在增强医患沟通能力上必不可少。考虑到门诊有着患者流动量大、患者性格、文化程度迥异、病情轻重不等的优势,因此将临床实战选在门诊更能检验并提高学生们沟通能力。与相关科室带教老师协商,让经过培训的医学生与患者面对面实战交流,交流后由门诊带教老师给予评价,并对患者进行医患沟通的满意度调查,最后综合老师及患者的反映评价培训效果。如此,不仅可以检验培训效果,而且可以激励医学生主动地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沟通技能。

临床实习心得体会范文6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课堂迈向实践的重要过渡期,是走向临床工作的新起点。因此教会医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在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掌握临床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1]。作为一名从事急诊医学工作多年的临床教师,结合自己十多年临床带教工作实践体会,现总结如下。

1 贯彻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培养临床实习医师的急诊观念

在急诊医学发展的理念中,从来都是将抢救生命作为第一重点目标,其强调的是“救人治病”。因此在急诊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就诊患者最突出的表现往往是急性症状,而其他症状可能暂时被掩盖,一时很难明确临床诊断,这就给我们的诊断带来很大的难度。如病情危急,重点应该立即抢救生命、稳定生命指征。而不应该让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检查和诊断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进一步诊断和针对病因治疗的时机。急诊救治不仅是一个社会对生命尊重程度的折射,也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通过贯彻这一原则,使实习医师深刻认识急诊工作,为今后能更好的从事急诊临床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急诊实习中要促使学生有三个方面的转变

2.1 角色的转变

当医学生穿上白大褂,站在病床边,进入临床实习时,已不再单纯是一个学生了。应该尽快促使其从学生转变到医生角色。同时,对于临床带教老师而言,我们不单纯是教师,更应是同事与兄长,应该在生活及临床工作中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在进入病房之前,教师应教会学生换位思考,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与爱心,而不能单纯地把病人当作教学工具,忽视病人的心理感受。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学习,只有理论知识,没有临床经验,因此当面对病人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时候就应该多让实习生体会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协作、医生与患者交流的真实情境。

2.2 学习模式的转变

临床实习把学习对象由书本转向了病人,学习场所由教室转到了病房,这就要求学生尽快转变原有学习模式,实现由以理论、考试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转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型学习模式上来。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工作的中心始终是病人。因此,在临床实习过程当中,首先是接触病人,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然后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有根有据地分析鉴别,做出诊断,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分析、点评、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这样就能理清学生的临床思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兴趣。

2.3 思维模式的转变

实习是临床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2]。一个临床医生的工作能力,首先体现在临床思维能力上。由于医学生课程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课程设置始终沿袭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体系,因此学生的思维方式很单一。而就急诊医学而言,要培养实习医师急诊救治的思维能力,首先就应该让实习医师去思考怎样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该将关注和敏锐作为一名急诊医师的专业品质来注重培养。这就要求在讲解某一具体病人时,教http://师要注重不同知识点的结合与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横向联系的临床思维方式。如临床上可能表现同一症状的是不同疾病,而表现同一症状的疾病可能多种,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不一定都遵循理论上的“典型”经过,因此如何通过各种临床症状、体征,同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认识疾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正确的诊断及选治疗,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横向联系的临床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