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工作模式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临床护理工作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键词:优化;五制;护士工作模式;基础护理;质量评价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落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升华整体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于2010年4月起我院护理部根据广东省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1]要求,在全院各护理单元中以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作为推行责任到人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为切入点,进一步把管床责任制、小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制、“护士床边工作制”、“护士床边记录制”等“五制”临床护理工作模式优化和深化,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我科经过1年多的运行取得良好效果,护理质量大幅度提高,现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6月入住神经内二科的患者2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2例,女108例;年龄45~95岁,平均(72.06±2.16)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2例,脑梗塞93例,高血压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糖尿病10例,其他10例。2011年7月~2012年10月入院治疗的同病区患者28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170例,女110例;年龄44~94岁,平均(71.93±2.30)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0例,脑梗塞95例,高血压5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例,糖尿病11例,其他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病情等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护理制度
2.1.1对照组:采用分组护理工作制模式。科内设护士长、副护士长、护士三种职位,护士长负责全面,副护士长协助管理,护士分为两组,每组护士一起负责各自病区患者,组内不设组长,护士管床不固定,工作不作细分工。
2.1.2实验组:采用优化“五制”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是在管床责任制、小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制、“护士床边工作制”、“护士床边记录制”等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深化护士分层级管理,实行APN连续性排班制度的基础上,开展床边工作、实时护理记录,全面实行责任制包干护理,推行“我的病人我负责”的全新护理管理制度。
2.1.1.1改革护士管理模式 完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 设立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三个岗位。实行双人制排班,所有护士按A,a、P,p、N,n排班模式,日班护士分别由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A)、初级责任护士(a1、a2)、助理护士等组成,夜班护士新老搭配,上级护士(P、N)指导下级护士(p、n),实行层级帮带。
2.1.1.2落实包干责任 实行管床责任制 实行护士管床、管病人的“大包干责任制”(如同医生值班模式),即将病区的病人分管到人,每位病人都有各自的固定责任护士,每名责任护士分管负责12~15名患者。在A班工作时间内责任护士必须全面负责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且实施连续性即责任护士每天8h在岗、24h负责的包干管理制度。对所管的患者24h负责,P、N班护士只负责本班次内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不需具体分管患者,P、N班护士有问题可随时联系责任护士。
2.1.2.3 常态情况下护士床边工作制 各责任护士均配备1台多功能治疗车,车内配置各种护理用具、治疗用品,车停放在所负责患者的床边,护士常态情况下在病房或病人身边工作,负责所管病人的所有治疗、护理、健康教育、饮食与用药指导、功能锻炼等。
2.1.2.4简化不必要的护理记录 实施护士床边即时记录制 根据卫生部和我省《临床护理文书规范》[2]的要求,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本放在治疗车内,护士随做随记,简化繁琐的护理记录,避免回顾性记录,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和记录,保证护理记录的即时和动态,确保病人安全和医疗护理工作安全。
2.1.2.5根据岗位责任制 设立护理小组责任制 根据专业性岗位、层级岗位和绩效岗位的要求,设立护理组长岗位和职责。病区分为两个责任小组,每个小组内设立一名组长。组长由经验丰富、年资高者担任,各组长负责本组的日常护理工作的协调和统筹安排,负责危重病人的护理、查房会诊、病人安全、质控,实施前瞻性质量管理和监控。
2.2 评价方法
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反映护理质量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科学动态地反映护理质量的基础、过程与结果[3]。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涉及护理专业范畴的基础和专科,本研究只统计基础护理质量指标部分,内容包括误食与错用药物的发生例数、高危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例数等项。根据“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粤卫函〔2010〕244号),用FMEA和RCA等方法计算科室某项指标的本底数据,及时发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频率、严重程度,建立高危监测目标,建立本底数据和危急值,及时采取前瞻性的防范和干预措施,保证安全和质量。
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组间采用 检验,P
3. 结果
两组基础护理质量指标评价对比 见表1。
4.讨论
从表1可见,实验组误食与错用药、药物外渗、护士锐器伤、非计划拔管、深静脉血栓和跌倒等评价指标比率明显减少,基础护理质量水平提高。
对照组的护理工作模式是护士长按照工作职责对护士进行排班,每位护士按照各班次的工作内容完成当日的护理工作,护士注重的是当天患者的各项治疗和护理的落实情况,对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缺乏整体的认识,完成的是既定的工作内容,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优化“五制”临床护理模式后,以连续、均衡、层级、责任为原则,调整护士排班模式,进一步落实护士管床、管病人的“大包干责任制”,原则上护士每班管理病人(床)数不超过15人。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由责任护士负责,增进了护士对患者的了解,使护士每天24小时心中有患者,心中记挂着患者,实现了“我的患者我负责,我拥有了患者”,增强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减少错用药物发生率,加强危重患者的护理,预防护理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非计划拔管等发生。
优化“五制”临床护理模式后,责任护士进一步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逐步实现护士常态情况下在病房或病人身边工作的临床护理工作方式。护士流动护理工作车上携带有其所管病人所需要的所有治疗护理用具和记录本,需要的物品伸手可得,治疗及记录均及时,护士只需要在所管床位范围内走动,减少护士在病房与治疗室内的走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患者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减少跌倒发生率、药物渗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障患者安全,又减少护士劳动强度。
优化“五制”临床护理模式后,完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和护理小组责任制,高年资、高职称、高学历护士留在临床一线岗位,各班次老中青护士形成梯队,充分发挥高职级护士在应急和危重病护理、质控、临床带教的经验和优势,如分析潜在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增强年轻护士的锐器刺伤的意识,降低护士锐器伤的比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4.
[2] 广东省卫生厅编. 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12.
[3]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南[S].2010,4.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新时期护理教育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护理师资,我院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工作作为师资培养及教改的举措之一,在提高4-职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与临床教师的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各护理院校专职护理教师也意识。随之增多,专职教师在学校承担教学及科研工作,很少或不直接参与临床工作,因此,专职护理教师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已日益突出,为此,我院将专职教师走向临床作为师资培养举措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实施方法
选择我院不直接参与临床工作的专职中、青年教师。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选择在本院教学基地进修的模式,每周4天在临床直接参与临床工作,同时承担本院学生的临床实践的带教任务,1天返校,为期一年。
2效果与意义
2.1有利于护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刘燕燕等通过对护理本科师资培训模式意向调查,认为临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是目前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护理教学应面向临床,因此,作为护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应重视科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临床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面对护理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应要求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相结合,将临床的新观念、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2.2有利于专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2.1有利于培养专职教师的创新精神
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从“教书匠”转向“研究者”的标志教师培养的学生有无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身有无创新能力有关。创新的本质就是对原有知识、理论、方式等的否定和超越。如果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变革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并能提高教学效果,就属于创新。如果一名教师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只遵循旧的传统,很难想象培养出的学生能有多大的创新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护理教师自身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所谓创新,专职教师作为高层护理人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所处的学术环境,决定其比较容易批判性的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专职教师在临床工作,便于发现临床教学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专职教师意识。
2.2.2提高专职教师临床教学能力
临床教学和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安排教学、控制教学活动,而在临床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临床环境,临床教学对每位专职教师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专职教师担任临床教学任务,促使其必须熟悉临床情况,很好的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逐渐掌握如何为学生选择合适病例、提出问题,使教育理论中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护理查房等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
2.3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进入临床后完全由临床教师带教,而临床教师在带教的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专职教师走向临床,学生可以南专职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同时进行临床教学。国外研究显示,学生认为这种双重的带教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她们在知识背景和技巧方面是相互补充的]。因此,专职教师走向临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专职护理教师在临床参与到实践中去照顾病人或服务对象,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此时教师的身教意义远远大于任何说教的力量。
2.4促进专职教师与临床教师的交流
专职教师和临床护理教师从事的工作侧重点不同,双方可能分别存在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不足的差距,专职教师走向临床,为专职教师提供了与临床教师很好沟通的机会,互相取长补断,更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专职教师在临床可以利用科室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一些讲座,使临床护理人员了解学校的学术研究动向;还可以在临床中开展护理查房、讨论疑难杂症病人的护理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的教学活动,专职教师走向临床既可以解决专职教师同临床结合的问题,又可以促进临床护理教学的发展。
3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工作的建议
3.1选择合适的方式
专职教师如何和临床相结合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护理教师和临床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体化(unification)模式、合作(collaboration)模式、整体(integration)模式、第二职业(moonlight)模式、个体经营(privatepractice)模式和联合聘用(jointappointment)模式。由于我国各地的护理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各专职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专职教师和临床教师一同带教、专职教师短期进修等方式。
3.2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
1不同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1.1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I)教学法自20世纪7O年代起,国外医学院校兴起PBI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自我学习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两篇独立的Meta分析对2O年来有关PBI在医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一致认为,采用PBL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临床知识测试、临床工作能力及专科培训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法教授的学生。
采用PBL教学方法教授儿科护理学,可以通过以问题为载体的方式学习典型临床病例,采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查找文献资料一解决问题的滚动学习链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临床技能、护理管理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其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思维。
PBL教学模式从现象上看教师无须再围绕某个知识点讲细讲透,实际上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提出中心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甚至知识网。因而PBI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题的核心问题是师资培训。而且,由于教学方法本生的特点,PBL教学需要的师资较多。在培训师资时可以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对参与教学的师资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本教学单元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包括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疾病转归等。
同时还包括对临床相关疾病护理中需要观察的重点,出现相应的临床问题时如何考虑和分析。通过PBL教学,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及日后在见习中的主动学习,同时对护生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l.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教学模块,实现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在l临床课程中应用模块教学可以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对临床工作的总结和做临床科研奠定研究基础,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需要在严密观察病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实用角度去认识概念,加强概念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开展模块教学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开展。另外,临床病例的选择和病情观察与处理也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1.3教学中临床场景的设置及多媒体的应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如果在教学中设置临床场景,病例在病案基础上,以多媒体形式给出相应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开展该方式的教学,便于学生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回忆所学知识并适时应用于临床工作,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结合临床场景的模块教学,从临床护士观察病情,医师针对病情变化处理病人的角度人手学习典型临床病例,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帮助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疾病的发病、诊治及转归与l临床工作有机融合,培养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典型病例讲解使学生判断临床病人是否有脱水,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如何纠正、补多少液、补什么液体、补液速度如何,解决上述临床问题必须要理解血液渗透压的概念,脱水情况下液体转移的问题等。。2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关键问题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影响
1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及发展
临床路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遏制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医疗保险支付由后支付改为按照疾病相关组支付。出于效益考虑,医院将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管理[2]。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日数,降低医疗费用,临床路径成为有效实施管理标准并节约资源的医疗护理模式。
临床护理路径(CNP)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的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制作一个治疗计划表[3]。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也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我们一直在追寻一种更专业,更优质的整体护理模式。而临床路径的最基本特点是改进医疗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及费用,这种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模式,更加人性化,符合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工作平台。
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100种常见疾病临床路径技术要求,从专科特点出发,以护理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为基础,制定相应护理路径,要与医疗活动的实施相吻合配套,也便于规范推行这一管理方法。
2实施步骤
2.1选择病例在实施初期,最好选择单一病种。优势是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费用也比较稳定,符合实施临床路径的原则。
2.2制定活动饮食方案、护理流程、监测项目说明及出院指导以书面形式完成,并有计划地向患者或家属告知。使护理过程公开,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处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增加安全感及对护士的信任感,减少纠纷。
2.3协调医患、护患、病人之间的关系护士作为一名个案管理者,不仅要对病人病情发展关注和负责,也要及时发现其住院期间所面对的各种关系负责,适时地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治疗护理平稳进行,也是整体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
2.4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医生严密观察病人病情进展,这是各种护理模式的基础。
2.5出院前各种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是服务机构一项必不可缺的工作,医疗机构服务于生命,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尤为重要,所以重视患者反馈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
2.6监督每日进程,保持其路径完整性护理人员需每日评价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每个病人的CNP使用是否适当,减少差异,避免随意性活动,担负起个案管理的责任。
3能够完整的实施临床路径对护理工作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其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下
3.1以患者为中心指导护理工作,突出“人性化”服务责任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表中的内容为患者进行详细的入院宣教,详细介绍所患疾病必须开展哪些护理技术服务,患者及家属要做哪些配合,使之充分体现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这样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因临床路径有严格的时间框架为指导,可使护理人员有预见性、有计划的工作,也使患者明确自己的疾病发展进程,自觉参与治疗护理进程中,提高了诊疗效率。
3.2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协调工作诊疗路径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护理工作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所以协调、沟通、解决冲突与矛盾就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如发生了诊疗程序衔接不当,部门推委,医患沟通不良,造成患者不满意,护士的有效沟通与解决就可以使工作延续,矛盾消失,早日使病情发展回到路径上来。
3.3科学准确地记录病情,减少护理差错临床路径中护理表格是整个路径中的设计重点,病情变化在表格中能完全体现。记录简单,节省人力,又能做到一目了然,提高效率,减少差错。
3.4增加患者知情满意度医患缺乏交流是引起医疗纠纷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临床路径的特征是需要大量的沟通才能完成。医疗与护理工作因路径模式公开化、具体化,患者入院时的不安、疑虑、不信任,随着严格的路径告知而打消。从而使医患能达成一致,共同面对疾病。无论疾病最终的转归如何,患者或家属对我们的工作都能达到一个认可,这就是路径的作用。
3.5临床路径具备自身独特性临床路径护理模式不能照搬,具有特异性,因为每一家医院、每一个科室都有自己的特点,根据专科特点,不同科室的服务内容量身定做自己的临床路径,才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3.6工作激励机制更加有效临床路径对护理工作和护士行为有较强的约束性,护理人员从而对自己的岗位职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低年资缺少临床经验的护士来说,临床路径相当于工作指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当然灵活性是必要的,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增强自身的判断能力,沟通能力,解决能力,在有效实施过程中得到全方面的锻炼与成长,促进护理人员更积极、更自觉的工作。
4小结
临床路径是整体护理模式的深入,它在护理程序的基础上简化合并不必要的重复内容,框架清晰,避免延误、随意、衔接不良等不利因素,节约时间、节约花费、节约人力,进一步体现了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优质服务内涵,同时推动了专科护理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谈护理工作的新模式―临床路径[J].中外健康文摘,2009-7-21.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 集中管理; 优质护理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向各临床门诊或科室提供无菌器械、设备、敷料等一切无菌物品[1]。通常,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各种院内感染的发生、发展,最终危害到患者或者医护人员自身,因此消毒供应室的服务质量及服务模式值得人们重点关注[2]。与此同时,国家卫生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倡导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本院为了响应此号召,特别在消毒供应室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改革,在改变供应室日常服务模式及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效果良好,具体报告如下。
1 研究背景
本院属于三级甲等医院,消毒供应科室一共有21名工作人员。医院传统的器械消毒情况是,供应室主要负责管理医院各个临床科室所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以及负责其他循环利用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通常,各种可重复利用的器械一般由临床护理人员在使用后清理、清洗、打包,然后送到消毒供应室实施集中消毒、灭菌。长期下来,这种管理模式凸显出各种弊端,一方面表现在,器械清洗、打包、消毒是比较专业的工作,临床护士因为缺乏专业的训练,并且在整个清洗和打包过程中缺乏指导、监督,容易出现清洗不干净、打包不合格等问题,可能导致返工,浪费人力资源,更可能在临床使用时,导致感染发生;另一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分担了一部分器械清洗、整理工作,供应室的工作量和工作责任大大减轻,容易导致人员懈怠、管理松散等情况,长久以往,并不利于医院的整体管理。
2 医院消毒供应室进行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消毒供应室进行集中管理主要有如下几点作用:(1)消毒器械、器具由供应室集中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临床科室及人员的责任和压力;(2)供应室对全院能够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集中实施清理、清洗、灭菌、打包以及供应等管理,保障了器械的清洗、灭菌效果,进而保障病患及护理人员的使用安全性;(3)器械消毒质量的提高,是预防、控制医院院内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帮助临床缓解压力、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
3 消毒供应室在集中管理后所实施的优质护理措施
3.1 提高人员的思想意识 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过程中,医院领导大胆改革创新,重视消毒供应科室的作用,带领人员学习各项医疗卫生标准及文件,加强临床护理服务的思想教育,增强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认识到供应室进行集中管理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消毒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完善科室的管理制度,工作中严格遵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以及考核评估标准》,努力转变服务观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护理,为消毒供应室落实集中管理机制奠定思想基础。
3.2 深入临床,加强和各科室的联系 每隔一段时间就安排人员深入临床科室,以了解器械的临床应用状况,对科室反馈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归纳汇总,对硬伤性的问题以及反映较多的问题重点关注并尽快予以解决。遇到瓶颈问题时,及时向上级汇报或者全院大汇总提出,供大家探讨获得解决办法。如果与临床科室产生不同的工作见解,科室领导或者负责人之间要及时沟通,就问题达成解决方案。总而言之,供应室要秉持“全心全意服务于临床”的理念,将优质服务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
3.3 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供应室要一改传统消毒管理的工作模式,在上述深入临床科室的过程中,向器械的使用人员了解器械、器具的名称、功能、结构、性状,了解包内器械物品的明细,包括使用时间、包装办法、回收时间等[3]。通过与临床的沟通、协商,在回收与供应两个环节尽量满足临床要求。在当前集中管理情况下,供应室的日常工作主要分为6个方面:(1)入到临床科室统一清理、回收器械,对各个专科的器械进行详细的登记,制定编号,便于管理;(2)对回收的物品、器械进行彻底的清洗、擦干等;(3)在清理、清洗过程中发现有破损的器械、器具,进行合理的销毁,以免再流入临床;(4)对器械、器具进行专业的消毒、护理和标记管理;(5)对消毒完毕的器械、器具做好储存、发放和记录;(6)负责各类消毒器械、物品的时间和质量检测,且负责各组的衔接及配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器械包出现数目不吻合或者质量问题,立即停用,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上述6个内容互为协调,环环紧扣,体现了集中管理的有效性。
3.4 合理排班 通常每天的上午11点与下午的5点左右的时间段,临床科室、手术室会产生许多使用过的器械物品,需要供应室消毒人员进行回收、清理、灭菌等,但是这两个时间段是供应室的歇班时间,人员力量不足,不能确保临床需求,因此,供应室调整了排班时间、轮班模式及工作时间,在原来两个正常班次的基础上增加2个班次,即10~13点与16~19点的班次,其他班次的工作时间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此一来,大大满足临床科室的诊疗器械回收、清洗、灭菌的需求,使工作任务安排得当,加强了供应室的供应保障,实现优质服务的目标。
4 结果
本次本院在消毒供应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的模式,结果医院门诊、病房、手术室等各个科室对于医院消毒管理的满意度显著升高。
5 讨论
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消毒供应科的服务质量,减少护理纠纷及院内感染的发生,最大程度满足临床科室的需求,消毒供应室进行管理改革,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和理念,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由于消毒供应室与临床护理服务联系紧密,是一个具备专业性、服务性的医疗部门,在新形势的发展下,本院对诊疗器械的消毒实行集中管理,并实施优质的护理模式,其作用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的专业培训上岗,其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优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集中管理后,更加突出了供应室护理人员的重要性,同时也令其工作责任感有所增强,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意识到供应室的工作应以临床科室为中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4]。(2)减轻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及压力,临床的护理质量获得保障。消毒供应室启动了集中管理的模式之后,促使全科室的工作人员都树立了坚持不懈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尽量协调各个组、各个部门的工作,提高配合的默契,将下到临床回收器械、清洗器械,以及其他操作,如检查、打包、登记、消毒、灭菌、下送等工作形成一条龙服务,减轻临床护理人员回收器械、清洁器械、送包、取包等工作量,使其挤出更多的时间服务患者,将优质服务落实到各个科室[5]。与此同时,供应室人员相对以往职能扩大,是改变传统低效工作模式的表现,也是加强人员管理的尝试,有助于对供应室的人员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高效的工作模式[6]。(3)能够大大降低医院出现院内感染的几率。这是因为消毒供应科的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器械消毒水平,操作规范,使污染器械、物品获得彻底的清洗、清洁、消毒、灭菌,较大程度消灭了污染源。此外,污染的器械从手术室获得临床科室直接送到消毒供应室,减少了周转步骤,在减少院内感染机会方面的效果也是显著的。(4)合理地排班及调整工作时间,能够进一步满足临床的需求,及时对污染物及器械进行专业的、统一的清理、清洗、消毒、储存等,提高器械物品的利用率,也能确保器械物品获得有效、快速的消毒处理,缩短了器械物品使用的周转周期[7]。尤其是在急危病、重症手术较多或者流行病的高峰期,供应室的统一管理,周转率加快,使器械物品资源共享的速度也加快,也保障了临床需求,提高临床使用的质量。本组选择了本院消毒供应科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在集中管理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获得了较大成效,医院门诊、病房、手术室等各个科室对于医院消毒管理的满意度显著升高。这表明医院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的优质服务模式是比较先进的工作模式,获得大家的认可,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同时能够进一步强化、提升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9-10]。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将临床护理人员还给患者,使优质护理贯穿各个临床科室,一方面确保患者获得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还能确保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过程更加程序化、专业化,大大加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率,节约成本,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11-12],此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晓萍.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5-106.
[2]贺春莲,刘小芳,郑文,等.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中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2010,31(36):6855-6856.
[3]孔慧,孔平,陈付华,等.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的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2,4(10):657-658.
[4]邢继波.消毒供应中心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139-140.
[5]王姿英.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12(10):104.
[6]骆金萍.医院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应重视的几个环节[C].2008年全国医院感染控制、消毒管理(屯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08-109.
[7]丘秋香.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后在优质护理中的保障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386-387.
[8]鲁林艳.优质护理服务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5(10):125.
[9]廖根娣.消毒供应室为临床服务的方法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5):98-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310.2-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2-6.
[11]焦丽玲,张爱荣.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4(23):5625.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实习前基础护理培训
临床实习是护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护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走向工作岗位重要的阶段。护生从学校走进医院,面临环境陌生及角色的转变,操作技能不娴熟,一时难以适应。为使护生进入医院后尽快地适应医院护理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对护生进行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以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在培训过程中如何让护生既能融会贯通分散的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还能在整体护理思想下运用护理程序去思考解决患者的问题,真正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这是在培训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强调的是对培训项目进行正确无误的练习与考核,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好地相结合,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应用于健康保健领域,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新模式。将该理念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临床医学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称之为路径式教学法。本研究尝试将cnp模式引入到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利用该教学法系统性、多维性、动态性的优势,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实施方法
2012年6月1日至15日,80名2009护理“3+2”高职实习前护生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实验组实施cnp教学方法,落实cnp教学要求:
第一,明确培训项目,根据培训目标结合临床,筛选临床典型案例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
第二,学生科学分组,各选一名组长。
第三,培训前一周教师布置任务,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各组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第四,根据设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图自主进行模拟演练,教师指导。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示教、指导,学生练习。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其中临床技能操作70分,理论30分,对比两组成绩。
从两种教学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以看出,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详见下表。
1.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了护生评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必须要自己动脑思考遇到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许多学者认为,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靠“刻意的训练”。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导向,按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其中融入了护理基础理论、护理程序、专科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模拟演练中鼓励学生向自己提出挑战性问题,引导护生去分析和评判,从而获得最佳的护理方案。同时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的临床知识进行整合与运用,从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护生主动学习能力
cnp教学法以图表形式细化了培训内容和目标,护生清楚地知道每种案例每个阶段的护理重点和时间要求,这样就会促使他们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护生在传统培训模式中的被动地位。并且临床护理路径图让护生明白什么时间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具有预见性。加之临床知识及操作技能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融会贯通,也大大增加了护生的自信心,从而真正提高了其自主学习性。
3.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实现护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无缝对接
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不仅强化了临床护理技能,更让护生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体验到医院实际护理的运行规律和制度,从而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个
面的了解。这样不仅缩短学校与实际临床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另外,这也是培养和提高护生临床护理素质与道德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4.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护生充分体验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下,完成整体护理的过程
在实习前培训这个阶段,护生已学完所有的临床课程,但他们在知识整合与融会贯通方面欠缺,致使学到的很多知识处于闲置状态。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利用护理路径可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各种健康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教学,在模拟解决患者实际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在评判性思维下,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将分散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完成整体护理,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从而为更好地走进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玲,张瑞敏.临床护理路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2]戴晓天,齐德广,杨和平等.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增强临床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