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想教育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想教育理论范文1

(一)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意识不到位

独立学院的学生和公办高校的学生有一些不同之处,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们都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而在学习成绩上一般却都不是太乐观,也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于这些特点,在独立学院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时候就不能采用那些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符合形势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时出现的问题就是,有些管理者们没有充分意识到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重要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自我管理和进步、服务自己这个过程中出现指导的错误,也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当中去。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以及管理都是很冷漠的态度,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这样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二)在建立管理制度时不灵活,没有创新

独立学院都是有母体高校的,独立学院也都是依托母体的高校才得以成立,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独立学院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会照搬照抄母体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还是采用那些传统的教育管理办法,多是在对学生进行“管束”。这样的管理办法不能符合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在管理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阻碍,比如说管理的严格一些学生就会加以指责和抱怨,但是一旦放松了管理的力度,学生又会因为疏于管束而散漫放肆,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一套适合本学院的管理办法。

(三)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

由于独立学院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育模式,所以在独立学院中的教育管理模式还不是十分完善和成熟,已制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也是有很多的漏洞存在。还有就是独立学院的一些机关的管理部门和辅导员以及班主任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是很清晰,这样就会导致在发生事情时相互推诿,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所以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肯定是很难顺利的进行的。很多学生中的干部也是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所在,欠缺工作的责任心,这样会导致学生个人主义很强,学生干部的工作作风也会比较轻浮,在工作时不会进行创新。(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前文提到过,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与公立高校不同的特性,比如自控的能力比较弱,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受学生本身特点因素的限制,如果制度方面再不是那么完善,这样就一定会出现学生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管理上十分松懈,在教学中会出现课堂纪律差、学生常常迟到以及早退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学生之间打架斗殴这样的恶劣情况。所有这些对独立学院在公立高校甚至是社会上的影响都是十分恶劣的。而在对以上问题的处理解决上,一旦轻重程度没有把握好,学校方面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长都是难以交代的,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分析

结合当前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要使其教育管理制度能够不断进行完善,要做到如下方面:

(一)制定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本学院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对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制度的建立也一定要明确,使管理人员、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直至学生干部都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

(二)制定完善的规章及制度,由此来使学生行为得到规范

针对前文提到的学生出现的一些不端行为,要加大在课堂中的管理力度,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都要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因为有序的课堂和生活秩序不但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保障,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也是意义重大。

(三)设定考核制度,最好的落实问题

考核的对象包括班级、班主任、学生干部。对班级进行考核主要是要考核班级中的学生思想教育的情况、在学习时的状态、科学技术方面的活动情况以及学生违纪方面的情况。每个月公布一次考核的评比情况,并就考核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改革的措施,使学生增强机体荣誉感。对班主任的考核主要是班级在考试时的风气以及对纪律的遵守情况,还有就是班级的建设情况,在班级中听课的情况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情况等等。使班主任在为考核而进行的努力中增加事业心以及责任心。对学生干部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各个班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负责人是班主任,根据考核结果要表彰优秀的学生干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中的工作。

三、结语

思想教育理论范文2

1.善于表现自我,个性独立鲜明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外交流的不断频繁,大多数90后的年轻人接受了太多外来的开放性知识,因此,许多90后大学生在很多时候都喜欢凸显出个人特色,喜欢与众不同和新颖有奇特的事物。不管是衣着打扮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喜欢标新立异,与我国其他各种年代的年轻人相比,90后更喜欢表现自己,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有效施行,90后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正是因为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和独生子女的原因,使得许多90后大学生产生了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责任感弱,团队协作意识较差等各类表现。

2.知识丰富,文化水平较高却对于网络过于依赖迷恋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培养了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而且常常在网络中获得问题的答案。但是,在互联网中掺杂着不同的文化、知识、价值观等,良莠不齐,而这就容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当前90后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应该辩证的来看。

3.思想独立,但是心理脆弱

很多人认为,90后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焦点,但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内心却十分脆弱。很多人内心较为空虚,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90后”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当中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和核心,长辈的一味溺爱造就了90后大部分青年人目中无人、较为冲动的性格。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和生活阅历。面对多元社会的巨变和冲击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缺乏自我调解能力,心灵脆弱,容易走向极端,缺乏安全感,难以轻易对人敞开心扉。

4.实践能力较为突出

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突出,因为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众多,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积极参加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亲自实践动手,才能够吸收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到处都能看到90后大学生活跃在课堂外的身影。因此,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热情较高,实践动手能力也较为突出。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

1.思想教育管理途径的网络媒体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而在当前,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会具有信息意识。但是大学生们的网络信息行为并不完全令人赞许,有些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而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料的来源出处以及可信程度都有待进一步了解。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巨大意义,同时,要利用好网络这一便捷的交流渠道,利用网络加强与90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的基础上,对其网络信息交流行为加以引导,使得大学生们能够独立分析当前网络信息大潮下资料资源的好坏,合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来生活,学习。

2.思想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

90后大学生主张个性张扬,不喜欢受管教约束,这一普遍特性对于传统的古板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旧的说教方式可能不能够很好地使90后大学生自觉的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教育内容要求无声无息的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达到使得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受,还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教育的反感。隐性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由于受到环境影响而自主接受教育的一种方法,当大学生对于思想教育产生反感心理时,运用隐形教学方法得到的效果很好。一般来说,可以利用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使学生处于文化熏陶中,从而能够达到教育目的。

3.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有序

90后大学生一般都是叛逆心理很重的一类人群,需要思想教育的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巩固教育成果。所以,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大学生们学习规章制度的主要细则,以此来作为判别是非的依据。同时,还要辅以各种道德规范的教育,逐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4.思想教育管理的侧重点逐渐发生转变

思想教育理论范文3

“陌生化”创作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的文学理论,它对戏剧、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陌生化”理论的提出者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对于熟悉的事物主体往往因为过于习惯而熟视无睹,从而机械地应付它们。今天的研究生校园媒体工作要解决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所以,针对如何唤起研究生对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感受力,如何通过方式方法的改变打破研究生看待思想教育工作的定式,“陌生化”理论这块“他山之石”为我们提供了多个角度的参考。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曾从戏剧理论的角度对“陌生化”进行了论述,他认为“陌生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成为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陌生化”的理论成为了一种介入社会的手段,具有了相应的社会功用。布莱希特已然是一个将“陌生化”理论进行“思想移植”的范例。

二、从陌生化理论理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媒体按照媒体形式主要分为报纸、杂志和网站。其中,传统媒体报纸和杂志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网站本身就是新媒体平台。要想通过这三种媒体形式的建设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它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哪些重要价值。

1.从“使之陌生”到“使之回归”。

“使之陌生”就是产生新鲜感从而调动研究生对于我们所宣传的思想的感知力。语言最初是在人类的原始冲动中产生的,但随着人们对语言反复的使用,语言失去了其本来具有的新鲜可感性,成为符号或代码。而“陌生化”的任务则是将语言的可感性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说“,陌生化”与其说是“使之陌生”倒不如说是“使之回归”:回归到语言最初的新鲜可感的状态,这才是深层的思维过程。新媒体的意义就在于从“使之陌生”到“使之回归”,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研究生对内容感知的兴趣,但传达的是核心的思想和价值观。把握住新媒体从“使之陌生”到“使之回归”,才能既寻找到理想的“陌生化”手段,又不偏离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任务本身。

2.调动审美目光,完善情感机制建设。

在“陌生化”理论下,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审美主体的审美目光调动起来,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共鸣。为了迎合当代人接收信息的习惯,我们应该思考将一部分的思想宣传以视频、音频和图像等生动的形式呈现,以调动研究生的审美目光、缩短接受信息的时间。对于文字宣传可以尝试建立一个“阶梯式”的宣传模式,比如利用新媒体将文章的精华部分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表达出来,注明文章出处;与此同时,出相应的原文,进而带动读者对整个报刊杂志的兴趣。这样便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效链接。想要抢占研究生的思想阵地,还需要在内容上完善情感机制的建设。首先,使研究生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思想认识相一致的情感,去改变那些与之相抵触的情感。其次,要善于分析研究生的情感状态,通过对研究生情感的理解寻找到引导研究生思想的渠道,让我们的宣传内容符合研究生的情感体验诉求,从而产生共鸣。

三、陌生化理论下对新媒体应用的启示

新媒体以其新颖性似乎已然成为思想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媒体的庞大资源,“陌生化”理论在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1.螺旋上升———坚持新思路的探索。

“陌生化”表现为一种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使其能够以鲜明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当这种手法被经常性地使用,就会重新成为人们熟悉的事物,难以再引起注意。于是,我们需要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再一次对其进行陌生化处理,使其能够成为调动我们审美积极性的新鲜符号。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坚持探索新思路,挖掘出更多的创新点。①媒体的综合运用。在高校的媒体具有各自的立足点,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杂志等方式进行网络宣传,或借助SNS社区与研究生进行互动,这样可以更多地既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又能起到宣传的作用。除了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媒体本身的网络手段,还应探索各家媒体之间的综合运用。例如报纸、杂志和网站三种媒介形式,如何能够在各自的发展中通过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②选题的创新。对于商业媒体来说,优秀的选题是其盈利的关键。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来说,我们的“盈利”就在于让更多的研究生吸收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在选题上的创新不容忽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的是先进的正向的思想文化、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这些蕴含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借鉴成熟的商业媒体经验多思考如何对研究生感兴趣的领域和热点话题进行策划。③方式的多样性。新媒体为基于传统媒体的思想文化宣传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接受形式,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征集活动等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与研究生互动的平台。网站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上的精品文章开拓网站建设中的新版块,比如将某些优秀文章录制成音频在网络电台中进行播放等。

2.张力与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在审美目光被调动起来之后,接受主体往往会形成一种“前在性”的预期,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一味地去迎合主体的习惯心里,结果只能是使接受主体心生厌倦、失去兴趣。所以“作品”必须要与主体的审美心理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形成一种“张力美”。由于在进行陌生化处理时,需要这种对张力的把握,这就在我们的宣传工作中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①宣传队伍的理论修养。面对新媒体,求新求变的思路往往会让我们的宣传工作走得太远,顾此失彼。要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下仍能保证宣传的准确性和充分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才能对多样化的手段使用得游刃有余,不会因为追求新颖、投合受众而迷失其中。②宣传队伍对新媒体的把握能力。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及时捕捉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抢占研究生的思想阵地,思想政治宣传队伍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新媒体的发展,去不断探索新的可利用资源,让新媒体的发展成为我们宣传工作手段创新的重要推动力。③宣传队伍的策划能力和文字能力。宣传队伍在个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对新媒体的把握能力的基础上,要在宣传内容的策划上以及文章的论证上做到陌生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统一。在宣传内容的策划上,可以通过学生关心的话题以及新颖的形式来挖掘其中值得思考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在文章的论证上,充分考虑接受者的期待视野,通过文章的高度、深度以及独到的见解表达出所要宣传的思想,让研究生产生共鸣,有所感悟。

四、结语

思想教育理论范文4

(一)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虽然不是必修科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恰恰相反它是在人的教育发展的初期直到最后的,它是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打基础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思想品德课程将道德伦理和心理健康以及国情方面的相关能力都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价值观的养成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心理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且能与周围的环境有一个很好地平衡与调整。它是教育工作者利用科学的心理方法,对受教育者加以有利积极的影响,用来维持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出良好的品格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激发出前进的动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这就是心理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地位。心理教育离不开思想品德的教育,二者不能分离出来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能仅仅套用学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所定的目标,当然也不能按着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为基准。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二、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一)从细微处体味真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是在他们对道德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指引学生对真理正确理解是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心思是单纯的,因此作为老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品德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同学们将一些寓言故事:如给同学讲《揠苗助长》的故事,让同学们懂得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强迫其生长,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太急功近利。

(二)于学习环境中陶冶情操

小学老师在思想品德课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活泼的性格,陶冶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课上有一个美好、和睦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室对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双重陶冶。老师可以将拾金不昧的人的名字写到班级的“光荣榜”并且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褒奖,这样同学们就会争抢着做好事,班集体也会健康向上的力量所引导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三)在行动上做好示范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会经常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而在这一阶段,老师的行为动作对学生的影响的巨大的,他们会认为老师做的就是对的,进而模仿改造变成自身的行为。如果在这期间老师不能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反而做了反面教材,那对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势必会有所阻碍。老师不仅要根据课本上已有的例子进行教学,还要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出去参加扫墓或者是募捐活动,在募捐过程中,老师要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教会学生尊重别人同时也要有做足够的爱心和包容心,去理解和包容他人。学校还可以与社区负责人联系,带领孩子走进社区,从这个基础上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

(四)在现实中锻炼培养

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学生自发的参加社会互动的结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针对学生心理防线较低的特点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制定一定的规范,使其正常成长。要多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们去爬山,而且要求他们自己准备爬山所要准备的东西。如:零食、鞋、衣服等等,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要把班里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互相照顾,这样就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交流,还让他们懂得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走,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背。但是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绝对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一定要敢于向传统教学方法发起挑战,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有效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要在学生有着健康心理的情况下,更努力的加以引导,是学生的心理朝着更成熟、更稳定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学生成为“四有青年”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对社会及人生有正确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四、结语

思想教育理论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人的教育的主旨;不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基础,更新其知识储备,提高其政治觉悟,引导其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最终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创新教学载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一、着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将高校师生紧紧团结在党和国家周围,使其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统一。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的期望,可为自己的行动指明方向。信念是对一个事物或者一件事所持有的态度。从本质上讲,理想和信念二者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支撑人的精神力量。部分大学生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理想信念,认为理想信念也应该是多元的。针对这一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始终秉承党的宗旨,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突出位置,渗透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党和国家的目标始终保持一致,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部分中国大学生渐渐遗忘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别青睐西方的文化及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独特标志,中国立足于世界的有力支撑,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以文育人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让当代大学生找到历史根基,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并使其传承传统文化。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体系

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体系,是掌握高校主流意识阵地的关键,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题中应有之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体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话语体系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我国发展的动力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坚定政治观的重要载体,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授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向学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不可替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其实就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用属于中国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讲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入中国的历史典故、成语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将艰涩难懂、官方的授课语言,改为学生易理解、喜欢接受的语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体系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学校应全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成为党执政坚定的信仰者,成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达者,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者,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楷模。

(一)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学习

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上进心和自信心,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教师地位偏低。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的特殊地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促使其自身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扮演好党和国家的宣传者、知识的传授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等角色。

(二)高度重视师风师德建设

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是思想政治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是改进教风学风的有力手段。因此,首先,高校要明确师风师德的规范标准,将师风师德规范标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核的各个环节,从人才的引进到职称评审,师风师德都应成为其主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其次,各高校应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最后,加强对教师师风师德的监督。各高校可采取学生监督、同行监督、家长监督及社会监督等方式,及时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情况,促进教师逐步形成师风师德的自觉行为。针对那些师风师德建设良好的教师,学校要给予奖励;而针对那些师德水平低、不负责的教师,学校要对其进行严厉惩罚。良好的师风师德不仅可以全方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还可以感染身边其他的教师,使教师队伍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无形中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模范作用。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照本宣科、授课方式老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断降低,大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针对这种现象,高校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并融入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民族认同感。

(一)以知行合一作为教学导向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综合知识较强的学科,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学习,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做到知行合一。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情景剧教学,根据课本内容、学生特点及环境等因素引导学生选择剧本,并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学习知识、领悟思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激发者、知识拓展的引路者,要引导学生在整个选题、排练过程中进行知识重组。其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学习和参观红色基地的活动,将教学地点从课堂转移到具体的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宣传教育,实现教学环境多元化。

(二)以教学载体促进课程创新

网络的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校要抓住、抓好这个机遇,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手。网络最大的优势是资源共享,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以互联网为中介对大学生展开教学,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拓宽教育渠道。高校可以开设网络在线课程,建设网络交流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在网上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使其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高校应将手机作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介质,基于学生的喜好,将手机应用于教学,利用微信等媒介,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拉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距离。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永远坚持两个方向:第一,政治上,永远紧跟党的步伐,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第二,不断为党和国家输送有理想、有抱负、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进永远在路上,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力争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政治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杨晓慧,任志锋.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时、度、效”[J].思想理论教育,2015,(7):8-12.

[2]张玉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4,(8):48-52.

[3]邰丽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36-40.

[4]马超,娄淑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创新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100-104.

[5]范方红.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37-39.

思想教育理论范文6

1.经济功能。人是各种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和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作用,能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为社会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2.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传递思想道德信息,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传统,增强人们互相理解、情感交流和团结协作,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形成、发展、变化产生一切文化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机制发挥作用的“力”。

3.发展功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个人的成才和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材,大学生要不断发展自我,培养成才意识,正确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建立诚信与社会责任感。高校要用现代知识来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现实,更有时代感。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树立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注意发现、培养、宣传自己身边的典范,这会使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成熟,缩短其走入社会、实现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二、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思想教育和教育管理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我国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还存在环境干扰、缺少制度建设和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等一些问题。

1.环境干扰问题。当代的社会环境复杂,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积极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消极的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降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互联网在给学生的学习、交往和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性、刺激性、隐蔽性、趣味性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推动造成一定的干扰。

2.缺少必要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代表着高校的软实力,学校的发展建立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无序,缺少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精神内涵,规章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施和参与管理工作的法定依据和保障。一些高校没有制定出关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办法,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余生活上,学生需求多以娱乐为主,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和逆反心理。

3.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要定期参加统一的培训,加强团队的稳定性,协调教育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合理调配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思想。

三、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应采取的对策

1.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及影响。高校要配合社会发展,在教导中要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改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导学生拥有社会存在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及社会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由表达情感,理解和接受对他人的情感,信任和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的建设。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定期组织思想培训,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3.要对高校学生加强实践教育。当代社会发展速度快,日新月异,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的机会,接触社会,增加实践性和服务性,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修补学生漏洞思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4.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合理的运用网络手段,拓宽教育管理的渠道和空间,帮助学生从网络上吸收积极健康思想,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利用网络的强大作用,把握主动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

5.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并尊重学生意愿,重视每位学生的价值。

四、结语

思想教育理论范文7

关键词:生活德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中学学生发展过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着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的问题。从生活德育的视阈出发来研究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利于打开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全新局面。

1生活德育的理论溯源

生活德育作为新的教育方式,就是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即通过具体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培养道德品质。生活德育理念是从生活教育理论中延伸出来的,并随其发展而发展。卢梭、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包含着诸多道德教育的理念,为我们研究和探索生活德育提供了很大的启迪和理论基础。德育从生活出发,是指道德教育立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道德教育通过分析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例子,吸引关注热情,引发进一步思考,将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判断,进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德育在生活中进行,是指道德教育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而独立于意识中存在,它在生活中得以施行。生活德育过程中,道德教育以生活实例为依托,以生活环境为沃土,从点滴生活小事入手,关注社会性新闻事件,教育、引导、规范生活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指导人们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品德。德育回归生活,是指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受教育者将已经形成的认识,内化为符合社会道德发展要求的认知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见的行动,使生活过得更具道德性。

2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问题

现行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对于引导广大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露。

2.1教学目标功利化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个体价值是教育的内在价值,而工具性价值只是它的外在表征。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中学生必修课程,纳入中学德育范围,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为学生其他教育活动的展开打好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素质教育的理念,目标是趋于教学质量评估的名次,单纯追求教学课时的完成。这种功利化的目标日益加剧学科教学的“失真”和中学政治理论教学理念的偏离。

2.2教学内容空洞化

生活世界是我们常人所感觉到的在其中生活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感受和生活经验来直观世界,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是生动活泼的。然而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还是沿袭“唯课本论”思想。从中学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堂讲解内容大部分是课本理论知识的复述,缺乏生活知识的补充,缺乏真实感,导致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难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课稍显枯燥,学生把获得的理论、规范作为知识掌握,而并没有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这就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导致“言”与“行”分离,甚至有“言”无“行”。

2.3教学方法过时化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偏重于课堂理论传授,老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封闭性、灌输性和单向性等特点。由于学校课时安排和学生安全考虑,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联系的可能性较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多采取“灌输”式教学和课堂式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成为空设,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导致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无法真正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中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养成要求,难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厌倦,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2.4教学评价单一化

目前中学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法多采用显性评价和静态评价两种模式。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基于学生考试成绩、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显性指标,不关注学生的综合道德表现。另一方面,从学生考试的结果上来评价,而并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发生的动态变化。在这两种评价模式的诱导下,“唯分数至上”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观念造成了现行中学依旧以学分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道德水平的情况,这样容易造成评价的不全面,甚至出现为了分数产生种种不道德行为的现象。

3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策略探析

3.1教学目标生活化

3.1.1知识技能目标生活化

知识技能目标是中学学生掌握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生活化,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注重培养中学生政治生活参与度。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问题,参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项实践,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理解相关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等。

3.1.2过程方法和能力目标生活化

知识的掌握指导着过程的完善、方法的创新和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中,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方法目标生活化,就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合作探究或自主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3.1.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能力的升华。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通过生活案例选取,或者设置具体情境,引发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制造价值观念冲突,并在该情境中引导学会统筹兼顾,权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教学内容生活化

3.2.1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平台,其中课程资源涉及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为教学提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鉴于当前中学教材内容晦涩难懂,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的特点,教师在利用教材课程固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自身丰富生活阅历,精选与课程内容脉络相一致的生活实例,生成丰富有趣、充实饱满的课程资源。

3.2.2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必要研究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反馈的资源,又要巧妙运用学生资源。中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认识形成过程缓慢但行动反应却很迅速,往往表现为行动先于意识,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表现出来的细节,稍做加工就可作为案例加以使用,这样既能赢得学生的普遍关注,又能将课程内容要点运用于指导生活中去。

3.3教学过程生活化

3.3.1要善于创设情境,衔接生活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单纯依靠书本设置的教学环节进行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颖的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将书本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例子走进学生,用生活感染带动学生参与,通过生活中真实可感的情境学习,搭建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平台。

3.3.2要引导综合学习,体验生活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关注时政热点事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探索者的姿态进行学习。带着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学生最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又会受到教师教育的指点,从而调整思想,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也能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个人认知,达到在生活中启蒙,在课堂上感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良好效果。

3.4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生活化是生活德育视阈下推动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的必然趋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也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摆脱一个分数简单概括一个学生的现象。要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评价。生活德育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在内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对生活中的政治事件提升了关注度,形成了积极正确且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是否能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归宿,以进步的眼光激励学生成长,以过程的观念进行教学评价。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通过期末测评分数或期末评价一语概括学生整个学期的道德发展,不及时不准确不具备激励性,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生活德育是一个连续的教育环节,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建立与学生能够及时沟通的平台,例如编写成长联系簿,记录各个阶段的道德进步状况,使学生明确认识自己每个阶段的不足和进步,加以总结完善,为下一阶段的个人提升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珂.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思想教育理论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呼唤和改革开放的要求,需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作用,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促使其全面发展。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亟需改变。此前,笔者在广西地区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主要表现:一是对人文素质的认知水平较低。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内涵不够了解、自身人文素质水平评价低、自我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吸取人文知识缺乏主动性等,这势必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公德意识与诚信品质培养。二是高职学生信仰缺乏,理想信念弱化。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与信任,缺乏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激励,在对未来职业规划时则心态浮躁,学习动力不足。三是价值判断趋向功利化、实用化。高职学生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部分高职学生选择实用化、功利化,极少数高职学生追求崇美尚真。从这一问题折射出当代高职学生也偏重于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利益追求,缺少奉献精神和仁义精神。因此,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作用,融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任务亟需转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要求,推进高职院校树立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能技力”等层面素质,培养多样化人才,能够传承技术技能的人才目标。[1]然而,调查显示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指导思想比较固守传统,重视专业建设、轻视人文素质培养。这种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使学生的认知也出现偏差,在问卷中关于“高职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看法”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其不实用、无所谓,导致最终培养了有才无德的“危险品”。需要转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系统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有德有才的“合格品”。另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存在吸引力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实选择等都需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更好的融合与相通,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增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涵养。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并行的教育理念。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课程的必修课,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长期被轻视。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反之,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鉴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一致性,内容交叉融合性等,需要变革传统观念,确立融合并行的教育教学新理念,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指引他们提高人文素质和提升人文精神。当然,教学观念与理念的转变与更新,离不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的提高,这是高职思政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地相融提升的必要条件。2.重视基础人文知识教育,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必修基础课,要充分发挥其在锤炼学生品格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首先,针对高职学生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传统文化知识、历史常识、政治理论等人文知识不能扎实掌握较少,需将人文知识融进政治理论教学中讲解,以丰厚的历史底蕴激发学生自我提升人文素质的主动性。以高职思想政治课中的“概论课”为例,它是一门理论为主,史论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单纯讲理论会造成课程枯燥、课堂无趣,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融入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提起学生的探究欲,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基础课”以提升学生德育素质与法律素养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人文思想角度思考问题,在课程中贯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形象生动,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濡染中,弘扬中国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针对高职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原理较少,缺乏哲学方法论的指引,看问题易片面性、极端化,可以发挥“概论课”中蕴含的哲学与人文方法,培养学生客观理性且不失人文情怀的思维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发扬人文精神。3.创新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效果。由于高职学生生源构成较复杂,以我院为例,以高考生为主,以对口单招及五年一贯制大专生为辅,为了达到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需依学情实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中综合运用“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及“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4],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转化理论知识为自身良好行为习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4.拓展教学实践途径,挖掘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意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调查高职学生“最推崇的人文活动”得出是社会实践即实践教学更受学生的青睐。首先,开展课堂内实践教学。依托“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在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讲历史上的今天和自选今天的新闻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自主吸收历史底蕴散发出来的人文精神,增强自身人文素养。其次,开展校园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举办全院性的高职学生主题知识竞赛与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实践活动,普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理念。另外,通过奖励机制,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有计划地分专业分层次,选择代表性强的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到文化底蕴丰富的博物馆、古迹遗址等地方现场教学或访谈教学,直观展现人文情怀。总而言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需要重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地位和独特作用,重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开展的始终,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R].求是,2018-3-15.

[2]涂刚鹏,傅若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18).

[3]欧阳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1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