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深化课程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深化课程建设范文1

关键词:地域文化;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渗透

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但过于快速的发展难免使高职院校包装设计的培养模式变得空洞化。将“原生态”地区文化引入产品包装设计当中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设计新浪潮。地域文化的引入为产品包装设计增添了生气与内涵,其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实践中亦具备一定的教育作用。

一、在包装设计课程实践中渗透“原生态”地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颇具特色的“原生态”地域文化长久以来都是各类艺术设计者的灵感来源之一,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中都可窥见地域文化的影子。在经济文化全球化格局逐渐成型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了地方与国家综合实力的一大象征。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包装设计人员日渐认识到包装的文化性、地域性与民族性的重要性。作为商品的第一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包装在销售过程中可谓比产品本身更为重要。产品包装的艺术性对包装设计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且现代审美思想与地域文化并不相悖。鉴于此,将“原生态”地域文化渗透至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实践中具备了较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可融入包装设计课程实践的地域文化因素

1、地域代表性文化

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可将地区代表性文化渗透其中。相较于其他素材而言,地域代表性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缩影。将其引入包装设计当中有利于产品设计的意向表达。例如,在对一款景德镇瓷器进行包装设计时,可将该地区的瓷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的外观设计当中,从而使购买者更易产生代入感。

2、地区方言或文字

语言与文字是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之一,方言或文字便是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中国自古便有独特的方言文化,在表述某地区的特有物时,在普通话中甚至找不到准确的表达。放眼于其他艺术领域,粤语、闽南语等方言便已在歌唱或影视领域中独成一家。由此看来,将方言元素引入产品包装设计过程当中亦基本可行。例如,在对一款产自于西藏的牦牛干进行包装设计时,设计人员可在包装设计中融入西藏风光、西藏文字等元素。

3、具有地域特色的包装材料

从大量人类文明遗迹来看,人类自古便有使用原生态材料制作器具的习惯。随着各类新型包装材料的使用,包装设计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然而,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包装材料仍具有无可取代的优越性。原生态包装材料无论是在触觉还是视觉上都会给人亲近自然的感觉。随着我国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盛行,原生态包装材料将逐渐成为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例如:嘉兴粽子等食品仍采用天然粽叶进行包装以突显嘉兴地区传统粽子所具有的特色。

三、将地区文化渗入包装设计课程实践的可行策略

1、对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进行鉴赏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具有代表性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作品进行剖析,从而将其中的地区文化元素提炼出来。对于初学者而言,独立设计出富含地域文化的产品包装相对较难。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种启发式、参考式的教育方式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结合高职院校包装设计的教学现状,我们需提醒学生切不可一味根据自身审美或产品性质等进行设计,更不可一味临摹或借鉴,这类现象会导致设计缺乏创意与独立意识。

2、借鉴相关领域的培养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阶段就包装设计而言,结合地域文化的教学培养模式仍存在部分不成熟的环节。为此,教师可借鉴地域文化在其他创作设计相关领域的培养模式,从而对高职包装设计课程加以整合优化。例如,上文中提到,在音乐创作领域当中,地区文化的渗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高校进行基于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教育时,可以从相关的领域借鉴经验。例如,在音乐作品中,若想突显中国风,便可采用古筝、二胡等乐器。由此,在进行包装设计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然风景、地区代表色彩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引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基于地域文化的设计创新意识。

3、将地域文化与设计观念相融合

对包装设计而言,设计观念乃其精髓与灵魂所在。鉴于此,若要将地域文化完美渗入中包装设计中,学生需将地域文化融入其设计观念了解。因而教师需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灌输与熏陶工作。在开展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地域文化,从而在地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原生态”的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帮助学生设计出兼顾现代审美思想与地域文化的包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原生态”地域文化渗入我国高职院校的包装设计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在开展包装设计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引导学生鉴赏研究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借鉴相关领域的培养模式、将地域文化与设计观念相融合等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炬宇.“原生态”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实践中的渗透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239.

[2]张洁敏,乔监松.浅谈地域文化在地方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7):26-28.

深化课程建设范文2

关键词:《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大部分企业借助网络开展销售和推广活动,网络营销成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经济中重要一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掌握网络营销并加以应用,使企业在市场上发挥最佳的作用,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网络营销平台上,一件交易品就可能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客户群的关注,诸多企业借助网络营销为自身赢得了广阔的升值空间。这样的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行业人才。《网络营销实务》作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案例更新慢、教学方法滞后、教师职业技能有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实际问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在线教学已成为疫情期间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仅丰富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教学资源,也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本文从《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意义、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实践效果等方面,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实践,培养学生网络营销综合应用能力。

1《网络营销实务》课程简介

《网络营销实务》是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一门面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知识,熟悉网络营销相关岗位任务,提升职业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始于2019年11月。2020年秋季学期在职教云平台运用SPOC模式面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开放。2021年秋季学期在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线,面向社会大众学习者开放。

2《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意义

《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解决学院自身问题的要求,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对于继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融入网络营销前沿理论,开发优秀教学资源,整合教改成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一支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教师梯队,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营销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路

依据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和《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在研究教师专业化和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基础上,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以“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平台支撑、突出能力”为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主导,以互联网环境为平台支撑,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以“紧贴市场、就业导向、岗位为重、技能为长”为课程定位,以企业网络营销工作流程为起点,设计“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以企业工作过程的真实任务为载体,按照市场和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将商业思维融入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设计和规划《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内容建设,如图1所示。

4《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内容

4.1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

4.2教学内容建设

《网络营销实务》课程通过“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从企业网络营销岗位要求出发,对接企业网络营销人才所需具备的典型岗位职业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7个项目,21个任务,如表1所示。

4.3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营销实务》课程以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针对“00后”大学生虚拟化生存、视觉控的学习特征,采用依托互联网的SPOC、MOOC线上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开发了一套集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案、拓展资料、案例库、习题库等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如表2所示。

5《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实践效果

《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为教师展示科研成果提供了机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该课程主要运行于两个平台:(1)职教云平台。主要面向校内学生开放课程,截至2021年秋季学期,在线学习人数282人。(2)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面向社会开放课程,已开设两期,选课人数达375人。平台显示,学生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6结论

后疫情时代,在线开放课程深度建设势在必行。《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使教学改革方向更为明确。《网络营销实务》是一门需持续更新的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今后课程团队将继续完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共同努力,将《网络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吴迎春,徐连强.高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在线课程建设实践研究[J].轻工科技,2021,37(8):139-141.

[2]刘霜霜,杨丽莎,胡庆龙.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J].办公自动化,2021,26(13):58-60.

[3]汪永华,苏程浩,孙玺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重构:“网络营销”课改与实践解耦[J].教育教学论坛,2021,(44):90-93.

[4]孔令奇.“民俗服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3):244-248.

[5]单勤琴.“MOOC+SPOC”融合下全仿真式课堂教学改革———以《网络营销实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14-116.

深化课程建设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建设标准

随着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有200所院校成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三大任务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高等院校应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着力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激励措施,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现阶段,各高等院校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新创业相关的教材编写、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创新创业类的课程还没有体系化、规范化,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程度不够高,建设标准不够明确,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行的思路[1]。因此,本文将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标准3个层面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机制保障

1.1顶层设计,引导改革实施方向

在学校层面,高等院校要根据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短期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远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为二级学院或系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在专业层面,要制定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首先要对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重新评估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要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评价等方面展开合作,形成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多专业交叉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1.2制度建设,规范改革实施过程

一是在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方面,制定课程建设标准、教学实施标准等文件,要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学习主体、学习效果”为核心的教学方式[2],实施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二是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管理办法,优选骨干师资,重点培育创新创业名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籍管理方面,要出台学分积累和置换、创业休学、奖学金、大赛奖励等制度,鼓励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制度宣传和落实的力度,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在激励措施方面,一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纳入项目管理范畴,出台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建设和评价方法。二是由于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实施者,要将教师的工作成果纳入绩效管理和支撑评聘范畴,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改革实施热情。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需要系统设计

2.1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是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而开设的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下面将从以上3个方面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开设方式[3]。

2.1.1围绕创新创业精神的课程内容与开设方式

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形成好奇心、进取心、求胜心、无畏心、责任心等性格特征,具备敢为人先、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拥有实现价值、服务社会、造福国家等人生情怀[3]。高校一定要在认清创新创业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开设专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课程,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创新创业精神可以以网络选修课程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开设,网络选修课可以开设“企业家精神”“创新故事”“创业历程”等课程,利用学生线下时间,静下心体会精神内涵;可以为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举办交流和讲座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告诉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挫折和应对技巧[4];可以结合现阶段新时代的创新型国家战略背景,组织集体观看主流媒体录制的大型纪录片,如“大国工匠”“超级工程”“厉害了,我的国”等,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2.1.2围绕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内容与开设方式

创新创业知识主要包括创新技术、技巧、方法、实践、标准等创新知识,以及完整创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必要元素,比如商机识别、个人优势、团队建设、资源利用、财务金融、产品定位、营销策划、企业管理等一系列的创业基础知识。高校可以通过线上选修课程与线下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开设此类课程。创新知识课程要以培养创新思维为前提,讲授“头脑风暴”“TRIZ方法”等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创新方法;创业基础知识应该以创业过程为主线,开设“机会识别”“商业模式构建”“创业团队”“商业计划书撰写”以及相对专业的“财务”“人力资源”“初创企业”等课程。

2.1.3围绕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内容与开设方式

创新创业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主要是指在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为达到个性发挥、资源利用、知识运用、效益转化的目的,而体现出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锻炼通常以实训课程和实践活动来实现。实训课程可以开设“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创新创业模拟仿真实训”等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开展。

2.2课程设计与实施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既承担着精神的培养、知识的传授,也承担能力的训练,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彻底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基于以上要求,实施项目化教学是有效和必要手段。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产生真实的“创业项目”为目标,将创新创业项目中的要素设计为若干子项目及其活动,能依据教学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有效的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及各种辅助性教学软件等工具,模拟项目实施场景、制定项目操作行动,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各模块子项目,最终生成商业化真实项目。教师应充分有效的组织进行项目分享、交流、纠偏、点评活动,达到检验、巩固、转化所学知识的目的。针对线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使用的知识理论,事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线上学习资源(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寻找和学习相关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认知参与度。

2.3课程建设评价标准

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定位、意义和作用,明确课程目标,注重教学效果,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课程建设评价标准,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水平提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实践支撑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要依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又离不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撑[5]。一是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平台一定要充分与专业建设相结合,能够为专业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支撑,让学生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从事创新创业实践,进行创新创业交流和成果分享,体验从无到有、从想法到现实、从创意到产品的努力过程和辛勤付出,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二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构建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职业成长环境。高校应借助企业的项目、技术、人员等优势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等活动,在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主动学习创新创业和职业成长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三是寻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对接校外深度孵化服务资源,尤其要利用好政府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资助项目,主动解读、主动帮助学生申报,解决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各种困境。

4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一定要有制度保障和实践支撑,遵循可操作性强的建设标准,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的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茹宁,沈亚平.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设计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2-45.

[2]多俊岗.应用型人才培养下PDSIPE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学研究,2013,36(6):29-34.

[3]李平.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探索,2014,280(10):123-124.

[4]李曦,李煜民.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养成和能力培养[J].中国培训,2016(11):38-39.

[5]陈航.论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与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143.

深化课程建设范文4

关键词:广告设计;课程建设;教学设计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阐述了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文件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具有“两性一度”的特征,即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因此,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广告设计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告设计作为综合性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用二维平面的表现形式,以图文为主要内容传达信息。该课程系统介绍了广告概论、广告策略、广告创意、广告图形创作、广告设计表现、广告设计构成要素、广告设计版面编排以及广告设计实操等内容。此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根据客户需求和广告目的制定广告策略,提炼相关概念,运用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方法设计广告的能力。课程内容源于广告设计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结合当前一流本科建设与应用的质量要求,文章提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广告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从导入课程设计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图1),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此课程培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拥有宏观把握能力、策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广告设计课程设计根据课程建设“两性一度”的指导原则,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贯穿课程设计的全过程。该课程设计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基本理念,以应用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以赛代练,让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以上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教师要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让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教师要按照市场对广告设计师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参考广告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的能力要求和行业规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衔接。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线上导学阶段。授课教师将超星学习通平台班级邀请码发给学生,并以视频、PPT等形式对课程进行整体介绍,告诉学生该课程学什么、如何学,让学生在课前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在学习通平台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推荐专业网站、设置广告设计案例专栏等,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拓展课程的广度。在上课之前,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课堂知识点的预习任务。第二阶段,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组,结合课程开课时间,以广告设计竞赛选题为真实的设计项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设计项目。教师在课堂上围绕学生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讲授广告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同时,组织学生在班级现场演示项目策划、设计和提案全过程,让学生全面掌握广告设计流程,锻炼学生的提案表达能力。第三阶段,课后辅导阶段。教师点评学生完成的设计项目,从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后期表达三部分点评学生的设计作品,分析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讲解或者示范。该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以每章节知识点为单位协同推进教学,主要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教师在开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分配实践任务、研讨话题;学生加入在线课程班级,确定分组,了解任务,并推选组长,进行分工。第二环节,在上课前,学生先登陆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然后,根据教师下发的设计项目选题,选择并确定小组设计项目,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设计创意方案,制作设计作品,教师从旁指导。第三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先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分享前期的调研情况和资料收集情况,汇报项目创作方案;再由教师梳理知识体系,讲解重难点,以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选题实施开展讨论,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四环节,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应用网络开展学习,或者继续实践,深化研究。学生分享作品的设计心得,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比和点评。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和建议完善设计作品,并递交作品。第五环节,课程结束后组织考试,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

三、课程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广告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言而喻。笔者经过调研发现,企业对广告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方案策划、设计项目开发、设计表达、电脑辅助设计等方面。背景调研为课程目标设计和深化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进行课程建设前,教师首先要全面解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课程在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即OBE定位法。广告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定位。其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广告概论、广告策略、广告创意、广告创作、广告设计表现、广告设计构成要素、广告设计版面编排等知识。其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正确运用广告设计的基本规律与创意思维方法,学会设计项目开发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设计表达能力和电脑辅助设计的能力,具有宏观把握能力、策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广告设计目标拟定、市场策略、创意执行的实战经验。其三,素质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广告设计师的职业素质,形成现代广告设计观念,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必要的艺术修养,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

四、课程内容设置

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平面广告媒体的特点;具备目标拟定、市场策略、创意执行的实战经验和设计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宏观把握能力、策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实践训练,学生在掌握广告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平面广告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律和艺术法则。通过对广告设计项目的练习,学生可具备实战经验和设计能力,掌握独立创作设计方案与设计作品的能力。该课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成了六个层次,教学内容从广告设计知识的理解到综合应用,依照教学目标设计练习内容,逐步使学生具备解决高阶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采取三段式: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后期表达,讲授广告概论、广告策略、广告创意、广告图形创作、广告设计表现、广告设计构成要素、广告设计版面编排以及广告设计实操等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开展实践活动、展示实践成果、持续深入学习。学生领取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设计实践和探索性学习,通过做(主动学习)习得并内化的知识,要比通过听、读、观等(被动学习)有效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策划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课程设计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征,要求学生根据客户要求和广告目的,制定广告策略,提炼相关概念,运用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方法设计广告,通过教、学、做一体的作业实践,使学生掌握“策略—创意—设计—执行”的广告创意设计程序与方法。专业设计竞赛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帮助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师生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方式获取实训任务,根据课程安排选择相应的竞赛项目,充分利用这些竞赛资源,发挥其价值。课程实践练习以设计竞赛的真实设计项目为选题,完成广告设计实践。

六、课程评价方式

深化课程建设范文5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艺术设计课程作为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对高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继续的开发和研究,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建设的目标,进行公司化和项目化的公司运营和管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建设与开发模式。本文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进行人才的培养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等形式的课程改革进行分析,找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监控与考评机制,进而完善和健全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体系。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研究

一、引言

艺术设计专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一线设计师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艺术设计课程开设和教育教学中很多的课程与市场的发展脱离,已经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最初目标相背离,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岗位与课程开发相一致的原则越来越凸显,也被更多的学者和教育专家所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开发与课程开发必须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岗位素养培养目标相符合,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岗位,选择行之有效的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开发的方法和构建合理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保障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开发的监督机制,这些是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关键内容。下面将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职业体系开发方面进行论述。

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与人才培养定位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岗位开发主要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岗位进行定位,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和专业岗位进行定位,归纳得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培养目标定位。下面将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定位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方面进行阐述。

1、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定位开发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岗位进行开发,必须要找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定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定位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只有找准专业课程定位,为课程建设体系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进行专业岗位定位,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制定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岗位,根据艺术专业的岗位特点可以将专业拓展为视觉传达方向、产品设计方向、室内设计方向和动画设计方向以及网络设计等专业方向,现在学生毕业后一般可以从事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和动漫设计的工作的比较多,一般从事的岗位以设计公司和企业的一线设计师、设计部经理和市场主管及自由职业设计师等职位,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专业岗位课程定位时要以具备设计师的审美素养和设计创意能力及德育素养的设计人才,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上以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素质作为专业岗位的定位。

2、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人才培养开发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主要是为了对现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使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人才培养主要是对艺术类和设计类人才的进行专业培养,使其适应社会的设计岗位,对于现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基本都是以理论为主,对于职业院校则是根据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以专业知识+项目和任务的形式,采用一系列的技能和专业项目相结合,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对设计行业及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分析,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岗位范围、岗位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以岗位项目为课程改成驱动,以专业任务为课程开发驱动,以专业学生的就业与知识学习相结合为特色,建立健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岗位培养方案,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专业课程与职业素养课程相结合的体系,将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力有机结合进行培养,按照这个思路重新规划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建设。

三、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职业体系开发

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都要弄清楚艺术设计专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只明确了职业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岗位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从而建立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职业岗位体系。下面将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职业分析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内容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的监控与评价机制方面进行论述。

1、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职业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职业分析与岗位定位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岗位分析侧重于对现有艺术设计市场进行分析归纳,以艺术设计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具体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岗位为课程开发的依据,对工作中的具体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和概括,了解和归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从而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应具备的核心岗位能力和岗位素养,除了在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外,必须将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能力与公司和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对接,让课程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院校可以将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资格考试相衔接,形成学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企业需求和发展的零距离对接,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方向与具体的岗位职能资格考试相结合,使岗位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就业为直接出发点和落脚点,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同时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学习和综合性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课程体系建设要以专业课程和核心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实践性课程体系为主,将原有的课程大面积改为具体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同时在深化改革和优化原有课程结构的同时应大力的进行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调整,让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将更多的设计项目和实践引入课堂,有可能的话直接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经验,将实践的课程练习转化为公司的实习和就业,将校企合作形式引入到实际的专业岗位课程建设之中,使艺术设计学生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触,在深化改革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同时应重视建设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艺术设计专业岗位核心课程的建设绝非是一劳永逸,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虽然在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学者认为高校发展艺术设计课程的核心动力就是不断的推出精品课和核心课,这些只能算作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这些只是相对于教师而言,区别于本文的研究内容。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在之前的课程体系加入更多的与艺术设计实践技能相关的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基础部分可以拓展为多部分,在一门课程中设计多元的知识与技能的岗位课程能力素养的建构。

3、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监控与评价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的方法多样,通过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解决实际课程建设中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的重点是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的学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艺术设计实践的问题,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适应现代技能和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岗位开发的重点是应用现代技术完成课程,提高课程整体的开发有效性。除此之外,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开发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将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让专业岗位课程体系开发的整体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与测评,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评价机制可以分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技能实践性课程评价体系,将课程开发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岗位开发可以进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评价与考核,将不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建设的项目进行筛选,将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相适应的课程和岗位进行保留,保证教育教学的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相一致,并形成专业与学校,专业与学生,专业与教师,专业与企业的多方联合评价机制,确保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四、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丰富,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必经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岗位课程体系结构,采用多元的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方法和专业岗位课程与学校、学生、社会多元结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的开发是对专业发展的全面而细致的探索与开发实践的过程。

作者:李献飞 霍燕霞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果,对接职业岗位群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J].艺术教育,2014(8).

[2]范果,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文学教育,2015(7).

深化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本科教学;课程建设

航空公司业的生产运营围绕航线网络展开,航空公司运营管理主要研究如何将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航线网络这个载体有效地转换成满足顾客的需要产出,是一门内容丰富、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运营管理是形成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运营的改善直接影响航空公司的绩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理解航空公司生产与运营的概念;明确航空公司运营战略的内容;掌握基于航线网络的航空公司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分析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航空公司生产运营计划的编制、实施及控制的理论与方法;了解航空公司先进的生产运营管理模式和方法。

一、课程特色与已有成果

1.特色鲜明,立足于中国航空运输市场,服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围绕航空公司讲运营管理,在讲述过程中突出中国航空公司运营环境的独特性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图1是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决策概念模型,决策模型的三要素包括:目标、结构以及约束,这三点都离不开环境,因此立足于中国航空公司实践讲好本课程,将航空公司运营管理中的基本模型讲清楚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非常重要。2.凝练课程知识主线,优化课程大纲结构,服务于“宽深结合”的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知识掌握。本课程行业特色鲜明,一般院校开设本课程的并不多见。由于学校定位不同、培养毕业生目标不同、所属学院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不同,使得类似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差异较大。从总体上看,目前全球相关课程的主流模式有两类:一类侧重理论模型;另一类侧重对航空公司运营管理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经济学解释。中国民航大学本课程建设走的是第三条路线,即在数理模型流派和航空公司运营经济学解释学派之间进行平衡,博取众长。这样的好处不言而喻,而难点在于如何提炼课程主线。课程组在充分调研和征询院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轮研讨后,确立了根据航空公司生产运营实际来安排课程内容体系,也就是围绕航线网络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问题来讲授课程内容。特别是根据枢纽网络的发展,加大了枢纽网络时间特性的分析内容,使课程内容无论在先进性还是实用性上均有较大的改进。3.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课堂。逐步转变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方法启发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平台建设,搭建好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从2010年至今,课程组成员主持或参与了多项民航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实践的科研项目在向课堂转化过程中,对于设置运营管理情景、丰富数据、创新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使用以及推出新案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重点还停留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及时从多个维度全面推进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建设。由于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过去几年,本课程组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上,而忽视了对本课程的教学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没有从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吸取营养,对于这样一门新课的创新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在教学质量控制上还有一些需要改善和加强的环节。教学的显性成果不多,对于大班授课的特点研究不足。2.教材、数据库、案例库、习题库的建设不系统、不及时。尽管从质量控制上来讲,在教材建设中精益求精是必要的,但是从学生学习的需求来看,没有统编教材不利于学习,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PPT讲解不够深入,没有统一的教材也不利于课程组不同教师授课时对于相关内容的严格把握。3.课程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做到多策并举提升教学效果。本课程建设有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的使用沟通了教师和学生课后的交流,从而支撑了课堂教学。但是,对教学平台的深度开发还略显不足,充分利用有待加强。除了教学平台外,其他一些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流平台还没有在本课程建设中使用,如微博、微信等。

三、遵循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建设发挥促进人才培养的实效

1.更新教育理念,发挥课程建设中教师的能动作用。以学生为本,促进新时期航空运输管理人才培养是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课程组在课程建设中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要及时跟踪相关学科前沿理论进展,跟踪全球航空公司运营变化趋势,跟踪我国航空公司的实践动态,深入研究课程讲义,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从点滴做起。课程组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学识水平,深入挖据航空公司运营管理中每一个决策的学术价值,剖析其内涵,准确引申,适度拓展,从明晰基础理论、解决基本问题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投入时间、精力和热忱,鼓励教师既重“技”,也要重“道”。2.提升课内实验设置水平,尝试推行多层次的课内实验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目前航空公司运营课程的课内实验主要以演示为主,主要面向于解决航空公司运营课程中内容较为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的环节设置的。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理解枯燥的模型和艰深的理论,但是若要更好的实施还存在两大难点,即可设知识点多和课时数限制的问题。事实上,课时紧张和可设课内实验知识点多这两个难题可以通过优化课内实验内容体系,整合小的实验项目形成综合化的实验项目来一并解决。未来,课程组将加大对课内实验的研究力度,多设计综合性的课内实验项目,将有限的课内实验课时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1]。3.利用好各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争取在具体环节上有所突破。可用于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非常多,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建设中,不求全,但是要深入研究不同辅助技术的特点,使之发挥促进课程学习的合力。如对微信群的使用,微信作为异军突起的手机应用,在交互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使用的便捷性上都具有其他软件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课程建设在未来要重点关注微信的使用[2]。首先,建立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群,将每次授课班级组成一个大群,在群里预习内容,预先通知课堂讨论内容,通过在线讨论实现答疑和辅导功能,分享教学资源。其次,开设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微信公众号,每天1—2则精选的行业新闻,提出问题供大家课余讨论。最后,针对最近微信推出的内嵌开源小程序,定期设计章节测试内容,通过微信收集答题情况,了解各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从上一门课到上好一门课,从单纯上课到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并最终能够主动思考课程建设方向、设计课程建设路径,这是一个能力深化的过程,更是认识提高的过程[3]。教学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简单的、“灌输式”的一般知识传授,而是一个独特的创造过程。既然是创造,就要有研究,研究教与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知识内化的过程与规律;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好启迪学生;研究相关教材,如何去组织现有知识;研究教师自身在教学中成长的过程、规律;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不能在短期实现,要摒弃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雷洪德,高强.MIT跨学科培养本科生的理念基础、支撑条件与主要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76-79.

[2]赵俊芳,崔莹.翻转课堂的内在意蕴及高校教学改革的未来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6,(6):105-110.

深化课程建设范文7

关键词: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

1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思政课程内容学习不深。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学习贯彻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精神时,主观认识上不够重视,对新时代背景下时时更新的理念、思路、政策等方面的学习领会不够深刻,没有建立起自己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整体框架。大学生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对课程的偏好、重要性认识等方面的主观影响,对思政课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不清、重要性不明的问题。

1.2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欠佳。目前,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西部部分高校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持续性的关注,对思政课程教师专业化团队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专家指导。具体体现在没有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学习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指导内容和适用性强的外出培训活动。与此同时,教育部对专职教师编制核定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1.3教学方法创新思路不宽。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搞好思政课教学,才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西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载体与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虽然一直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仍以传统灌输式、理论说教式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落后,不利于思政课程质量的提升。

2加强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举措

2.1持续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

2.1.1坚持在系统学习中把握精髓要义。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作为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理解“教育政治性”这一特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讲话,明确“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初心使命,坚持用新时代新思想作为行动指南,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1.2坚持在精准领悟中增强落实效果。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先学一步、多想一点”的原则,强化问题导向,增强自身对问题的理解,与学生尽可能多地探讨时事政策与事件,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育人效果。同时,结合西部高校实际,逐步探索符合地区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思政课程体系[2]。

2.1.3坚持在具体践行中促进深化改革。“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作为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逐步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养成对人、对事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思政课程建设尽应有之力。

2.2持续完善“三全育人”大格局

2.2.1深化全员育人。在推动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作为育人主体,学校首要工作是为思政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搭建平台、为思政课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提供资金支持,培养高水平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其次是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教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尤其是担任班委、学生会职务的同学,在加强自我管理的同时,也要正面积极引导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参与和全员管理服务。

2.2.2强化全程育人。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地域学生知识水平不一、发展差异性大以及不同学习阶段侧重点不同的实际情况,突出思政课育人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制定阶段性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教学重难点等内容,使学生思政课学习经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践行的过程,逐步明确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构建全方位育人。西部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引导教育作用,发挥思政课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同向教育作用,发挥和家庭、社会、实习单位的协作引导作用,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积极导向作用,让各学科及其任教教师、家长、社会承担起育人责任,更好地担负高校立德树人这一使命,营造各方参与思政课程教学的良好氛围,进而推动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

2.3开拓创新推进思政教学改革

2.3.1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体现时效性。西部高校要结合全党上下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具有地域性、时效性、历史性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程建设[3]。首先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在西部地区考察时的讲话精神,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贯穿至思政课教学中,用身边事、身边人感染学生,不断增强西部高校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自豪感,强化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是学习贯彻各级各类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西部地区民族工作实际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取得的伟大成绩,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西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视与政策倾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2运用信息化新平台,体现时代性。在信息化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建设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打造并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思政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实效。首先是西部高校要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如开展“智慧黑板”使用培训,让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使用技巧,进而提升使用新教学工具授课的能力,改变基于课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搭建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交流平台,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实现网上课前预习考勤、课堂随机提问、课后教学效果反馈的良性模式。

深化课程建设范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设计思维;设计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系列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然而,目前创新创业仍然属于新兴的跨界的综合命题,并没有在高校中实现学科的归属。因为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作为公共通识课程展开,缺少对专业知识背景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出现特色定位模糊、目标过程不明确的普遍现象。如何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设计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推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是本文着力阐述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紧跟教育目标要求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改革,目的是给大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平台,激活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担负着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交互融合的重要职责。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课程建设,能够提供更肥沃的创新土壤,也更容易实现创新创业的产出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诗和远方”。

(二)深化创新创业培养内涵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高校只有转化创新创业培养思维、重视学习产出引领、紧密结合专业实践,才能加快创新创业生态循环,形成内涵式、生长式发展,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2]。“创新创业”“文化创意”“创新设计思维”是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热点问题,设计专业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为诸多历史原因,中国的设计教育一直以纯艺术和工艺美术为基础,重视艺术表达而忽视设计思维。所以,深化创新创业的培养内涵,对推动设计驱动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开展以创新创业为学习导向的专业实践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并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和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关系,不应该是割裂而是交叉融合的。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融合也需要全面布局、循序渐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第一步需要的是理想信念教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没有精准的目标和信仰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所以高校首先应该继续依托思政等公共课程部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并激发他们坚定的创新信念。第二步是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责任感和心态。通过深化创新思维课程建设,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创新实践意识和创新实施能力。大量数据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无法持久,这反映出高校创新创业责任和心态的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第三步是以学习产出为目标导向,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课程的融合创新。在创新创业公共教育中发挥专业知识技能所长,特别是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中提高创新创业学习产出[3],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和设计专业课程教育进入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渗透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公共课程建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一切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之前都是需要经过创意、构思和策划的。创新创业需要改变的是视角、是心态,这就需要合适的思维工具去引导。以人为本、以解决方案为导向,探索问题,快速反应,正是创新设计思维的优势。设计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策划为现有的情况找到更好的改进方案……设计是所有专业性训练的核心[3]。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创新设计思维成为设计行业、商业管理乃至社会创新各个层面的主要工具[4]。近年来,许多世界一流学校纷纷开设设计思维课程,不是作为专业基础教育,而是以公共课程的形式面对各行各业有需求的学生,以创新设计思维的广度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因此,渗透了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程建设改革的出发点和亮点,是区别于传统思维能够带来颠覆性创新创业的核心内容。将创新设计思维场景用于创新创业公共课程教育中,如创新设计思维工作坊、创新设计思维导师、创新设计文化氛围等。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规划,突破传统公共课程教育课堂教学桎梏,营造轻松的、互动的、协同的创新设计思考氛围,代入学习产出场景,自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创意能力。合理利用创新设计思维成果进行创新创业转化,如对产品、关系的创新设计、对系统模型的设计实验、对其他主题的解决原型等。充分发挥公共课程的跨学科交叉知识背景优势,通过创新设计思维工具展开讨论,最终在组织中实施,获得创新创业的策划方案。

三、以创新创业目标导向的设计专业课程建设

WorldDesignOrganization在2017年国际会议上对设计概念进行重新定义,认为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5]。设计专业逐渐从单纯的造型艺术应用学科转向与科学、技术、商业、社会、心理、文化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不少国内外设计院校都在寻求突破传统的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江南大学举办“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学术活动,从课程、学科和哲学层面探讨反映新的大设计学科特点的设计的范畴、方法和价值观等问题。“大设计”观越来越具有普世价值,以创新创业作为明确的学习产出目标,跳出传统设计的定义,从关注单一产品到关注社会创新。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以创新创业目标导向的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思路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设计专业课程,应该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遵循大众化的客观趋势,着眼社会创新需求,在设计专业课程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不断创新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的力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健全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

抓好课程构架,深化教学设计和教法改革,专注于创新创业融合和延展。一方面是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界定。在基础设计课程、设计基础课程以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和之外,注重对学习产出、设计应用性、社会需求度的理解和创新概念的引导。尤其是在毕业指导课程中拓展对话路径,引导学生展开知识与市场的交流、设计与环境的思考、创新与社会的互动等,通过多向交流形成学校习得的知识逐渐朝向目标产出能力转化。另一方面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科技、传播、策划、营销、数据采集与分析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新课程比例,以现代社会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成果导向进行颠覆式创新,以及尝试在组织和系统层面进行创新设计。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特色文化开设相关设计课程,突出学习成果的创新转化,同时也对高校所在地域的形象开发和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环节

随着设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设计专业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和模拟课题训练而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融入社会中,根据社会信息和市场需求,补足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素质教学环节。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成长为产品设计师、环境设计师,更是要兼具创新发展的眼界和意识,兼备艺术管理和设计技术实施的综合素质能力。应用型本科设计院校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完善实践环节,探索当地政府、产业、学校、研究、应用等价值链的贯通,让高校与所在地区的市场密切联系,通过大量的创新实践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设计创业的深层次思考,确保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拥有创新创业的专业自信。

(三)强化跨专业要素重组创新

不同于工业化传统市场对劳动精细化分工的需求,知识社会环境下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和跨界融合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紧跟创新创业要求,及时调整学科类别,应该进一步强化跨专业要素的重组创新。学校内的跨界重组,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传统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和社会目标的改变,关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竞赛之间、课程之间、工作室之间要素重组的可能性,探索良好的创新重组新模式。学校外的跨界重组要紧密对接全球发展和国家需要,加强学校的对外交流和协同创新,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找关键课题,培育典型成果。

(四)提升创新创业成果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