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活动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民营经济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活动进行国家审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和保护国有资产与国家利益的需要。
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混合经济的形成,民营企业的资产来源渠道也呈多元化趋势,除了私人投资转入和正常的借款外,还有财政无偿或有偿资金的投入,或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国家独资银行大量贷款的投入,或税收“跑、冒、滴、漏”形成,或土地划拨和优惠出让形成,或社会保险费、环境污染治理费未付出而形成,或通过变相的非法集资而形成,或因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的国家利益的进入而形成。
在上述民营企业来源渠道多元化的资产中,除私人投资转入外,其余资产均牵涉国有资金的投入或出借,要么涉及到国家利益,要么牵涉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损也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国家利益)。因此,国家审计机关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根据党的十六大“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精神,为了保护国有资产、监督有关经济法规执行、保护国家利益,就应该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开展国家审计。
(二)是加强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高层次经济再监督职能作用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包含管理控制、财务监督、内审监督在内的经营决策管理型监督属于第一层次的经济业务监督,税务、财政、工商、金融、海关、商检、卫生、技术质量监督、社会审计监督、环保监督等属于第二层次的专业经济监督,国家审计监督则属于第三层次的高层次的综合经济监督范畴。三个层次的经济监督的关系是既有明确职责分工又互相合作。如果第一、第二层次的(涉及国家利益)经济监督某些环节不到位或失灵,国家审计监督则可按其高层次职责,对前述第二层次的所有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对第一层次的经济监督可根据国家审计的立场和利益方向进行有重点有条件有选择的监督。
我国经过二十年左右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民营企业日益壮大。显然,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监督保障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审计机关,针对政府行为已大量涉及民营企业的情况,只有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或国家审计调查,才能全面发挥国家审计的高层次再监督职能。
(三)是促进财政支出合理、税收完整和保护国家财政利益的需要。
一方面,接受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国拨技改专款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民营企业,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被挪用、浪费、是否合理、有效,不仅需要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检查,也必须要有国家审计。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虽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偷税、漏税的现象也很严重,民营企业的税收增长空间还很大。如果仅仅依靠税务系统内的税收稽查局对税收征管局所辖民营企业进行稽查,由于是系统内稽查,独立性比国家审计必然欠缺得多。反偷税、漏税需要一个有力的游戏规则,那就是对权力自由调控度进行限制,而且要有税务监督之外的再监督,即要有国家审计等外部监督的制约。
(四)是防范金融风险和保护国家金融利益的需要。
目前,大量的民营企业需要的大量贷款均来自国有独资银行或国家控股银行。民营企业贷款是否有绩效,在国有独资银行或国家控股银行的贷款金额是否已占资产总额的较大比重,是否资不抵债,是否存在偿付危机。是否诚实守信,银行能否真正按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主管部门的中国人民银行的稽查,由于稽查监督人员来源的系统封闭性、利益与荣辱的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显然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比国家审计要差。目前已成立的银监委,很大程度上将会行使国家审计的职权,但是毕竟不能代替国家审计这种制度安排。
民营企业大量在国家银行贷款而又不接受国家审计或审计调查,可能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假定:假如作为第一、二层次的银行内审稽核或人行、银监委、国资委等部门的监督失灵,那么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机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职能作用。
(五)是发现粉饰账务、权钱交易、经济大案要案等国家与集体经济利益流失现象的重要渠道,从而促进廉政建设。
据发现,有的民营企业账面上年年亏损,但陡然间却有利润有资金拿来进行更多更大的投资。其现象是因为利益驱动做假账即所谓粉饰账务,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独立的高层次的经济再监督,即国家审计监督这种制度安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企改制、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银行信贷的非正常现象中,国家与集体经济利益流入的目的地较大程度地表现为民营企业。因此,不能抓“公”放“私”,审“公”不审“私”,为治理腐败留下一个死角,为腐败分子留下一个“一般逮不住”的侥幸心理。
(六)是促进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国家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和保护劳动者利益、未来者利益、国家可持续发展利益的重要手段。
企业现行会计核算方法没有真实反映环境污染情况以及恢复或补偿环境损失所发生的费用情况,没有体现环境退化的损失费用等外部不经济行为。少数民营企业存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无视《环境保护法》、肆意污染环境的现象,给未来者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灾难或挑战,侵犯未来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在民营企业目前大量存在不遵守《劳动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劳动法规的情况,不缴、少缴、欠缴社会保险费,侵犯劳动者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无论是侵犯未来者权益还是劳动者权益,都会最终侵犯国家整体利益,尤其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利益。因此,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就会对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利益有利。
二、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的对策思考
为了较好地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初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一)修改《审计法》,明确规定: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应当进行国家审计
据《审计法》和《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有关规定,国家审计或调查的对象是按被审计单位性质即经济成分来划分的,而且审计职责主要是对国有资产或依法授权的资产进行监督,审计对象未提及民营企业。但从现实看,审计领域已突破了《审计法》审计对象与职责的规定,比如,经济责任审计或少量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延伸审计等情况。由此而来,国家审计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按目前的《审计法》是不能找到依据的,或者说是不合法的。
针对前述情况和延伸审计权力得不到强化、延伸审计取证的“第三方”不一定配合的现实,新的《审计法》将不再按单位性质确定审计对象,而按国家审计立场、利益方向、应有职责加以确定,并要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或调查,民营企业应当积极配合。
根据形势的变化,《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经多次修订,已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纳入其规范内容,而与《会计法》、《税收征管法》同类的《审计法》则没有。只有修改《审计法》,才能适应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才能在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避免出现审计进场受阻、审计缺乏依据、审计对象与职责矛盾、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不合法或法律效力不充分或产生法律争议的尴尬。
(二)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或调查要突出审计重点,并要落实处理处罚权限与程序
对达不到重要性水平的民营企业可以忽略或采用审计简易程序,对达到重要性水平的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的民营企业才进行国家审计或调查。一般地,应该对以下六类大中型民营企业进行国家审计:一是对接受了财政无偿资金、财政有偿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二是对享受税收优惠较多或纳税情况较差的;三是企业职工较多而参与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较差的;四是接受了国家银行贷款较多的;五是接受了国家土地划拨或优惠土地出让而土地收益较多,有可能影响国家利益的;六是提供公共服务或参与国家高新技术研究或接受产业政策优惠等有可能影响国家利益的。
同时,要落实相关处理处罚权限与程序。一般地,国家审计机关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查证后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理,由审计机关建议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或专业部门处理。但建议主管部门或专业部门的处理处罚往往因为得不到主管部门或专业部门的支持或缺乏保障措施而流于形式,审计权威性递减,国家利益受损。因而,在未实行全面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之前,国家审计可增加责任追究和代位处理处罚权,即当审计处理处罚建议在限定时期内得不到有效落实时,审计机关就有权代替主管部门或专业部门进行处理处罚,并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三)转变国家审计机关的观念和民营企业的观念
第一,树立大审计观念,按照“财物资产+人力资产+环境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劳动者权益+未来者权益”的新的会计恒等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的国家财政资金审计、环境审计、社保审计等方面的审计。
第二,树立高层次经济再监督观念,既要避免与财政、税务、银监委、内部审计、社会审计部门无效重复,又要有强烈的再监督意识。
(四)加强宣传,树立良好的审计环境
部分民营企业对国家审计的本质、特点、作用不了解,甚至是惧怕的或反感,甚至于认为国家审计是拈错拿过、“吃拿卡要”。个别民营企业在其门上挂上某某市重点保护企业的牌子,错误地认为是“四防”:防偷抢、防工商技监、防纪检监察、防国家审计(延伸审计)等。其原因除了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出现法律上的国家审计不作为,除了国家审计对民营企业接触较少甚至未接触,民营企业对国家审计产生误解,除了国家审计机关“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未发挥出来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审计对自身的改革、发展宣传不到位。因此,必须加强宣传。
当然,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比如,审计资源是否足够,多大重要性水平的民营企业纳入审计范围,民营企业的正常工作是否会受到影响,怎样处理好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关系以及国家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等。
「参考文献
[1]柴楠。修改《审计法》的八个理由[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6)
[2]陈清峰。公共财政框架下环境审计初探[N].中国审计报,2003-06-18.
[3]喻立纯。国家审计应介入非国有经济监督[J].中州审计,2002(9)
[4]陈清水。以案为例看税法[J].审计与理财,2003(2)
[5]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上海审计,2002(4-6)
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民营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的资本联合、融合或参股而形成的经济成分。一般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织方式。它以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为前提,通过各类性质的产权在市场中以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自主流动和重组形成,并适应竞争的需要不断变化资本结构。按公有制经济成分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企业中的地位来划分,可以把混合所有制经济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体的占主导力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二类是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体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民营经济占据重要地位。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它是从企业组织形式或微观经济运行方式来讲的。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而是以经营主体不同而划分的概念。民营与国营相对应,除了国营以外全是民营,既包括民有民营,也应包括国有民营,如股份制等。但民营经济不单是指股份经济,也包括私营、合伙经济。它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是完全的非国有经济,是公有与私有混合的经济。因此,民营经济不等于私营经济,民营经济也不等于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经济。在我国,民营经济大体上相当于非国有国营经济的共有种类型:第一种是个体经济;第二种为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第三种为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以上三部分经济属于民营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第四种是民营科技企业;第六种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七种为国有民营企业。
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兴起,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体现在:
第一,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年底,我国有个体工商户万户,从业人员万人;私营企业万户,从业人员万人。已投产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近万家,从业人员多万人,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之中。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gdp总量的比重也超过三分之一。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民营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民营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增量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民营经济在税收方面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目前,从全国税收总的情况来看,仅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税收就占%左右。
第三,民营经济在就业方面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多万,但近年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而且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失业现象不可避免。这使得我国的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只有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广开就业门路。据统计,目前狭义的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超过万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超过万个。而国有企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只有多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年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增加万,年增加万,年增加万,每年都新增百万个就业机会。自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达到万个。正是民营经济每年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今后,民营经济仍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
第四,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民营经济发展快的省市,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快;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慢,从民间到官方都缺乏创业的“虎气”。前者如沿海地区,浙江省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改革年来,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一跃而成为经济大省,经济总量从全国第位提升到第位,浙江一个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西北六省区的总和。浙江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带动,得益于温州模式的示范效应。据专家分析:年,非公有制经济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分布,东部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
以户数计,个体经济户数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私营经济户数分别占.%、.%、.%;而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分别是.%、.%和.%。这种情况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不同地区市场深化的程度不同,从而作为市场运行层面的主体的民营经济到位与否的情况也不同,凡是民营经济主体到位好的地区发展就快,否则就慢。目前,在工业领域,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国有和非国有比重的格局为::(浙江),:(广东),:(江苏);而东北、西北及西南某些省(区),国有和非国有工业的比重仍为:甚至:。这些地区应加快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混合经济中具有增长潜力的民营经济成分比例趋于合理。
总之,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制度创新、转变经济体制和推进改革,特别是优化经济结构,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和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发展民营经济,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利益机制的要求看,市场经济的运作以利益作为驱动资源配置方式更替的动力,它必须承认微观经济主体拥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从决策机制的要求看,市场经济则要求分散决策,企业与个人是独立的经济决策主体,这是实现资源的有效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从竞争机制的要求看,市场经济则要求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平等竞争和有序竞争,竞争作为一种外在压力,迫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然而要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经济体制内和体制外做很多相应的改革与调整,需要制度作出革命性的变革。其中,最重要最迫切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活动来进行的,它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经济行为自主化、生产要素流动以及利润追求最大化。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是产权独立、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经济主体,必须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和活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对市场变动作出灵敏的反应,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更替。
西方国家将世界分成两类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其判断标准是,在经济运行管理中,政府是否直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参与。另外,其外贸所有权、经营权是否掌握在政府手中。不是的,则被视为市场经济国家,就拥有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活动的权益问题。目前,“非市场经济地位”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有效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的瓶颈。专家认为,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减少国外反倾销对我国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但要比较全面地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还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加快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步伐。
民营经济对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方面起着非常活跃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必然伴随经济民营化。因为经济民营化说到底就是市场的深化,民营经济主体到位与否是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思路在多大程度上被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思路所代替的基本标志之一。只有完成这种代替才会有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才会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民营经济有充分的自和高度灵活的机制,利益主体分明和产权明晰,面向市场并和市场经济融为一体。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对市场具有与生俱来的适应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要面向市场,到市场寻找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机遇,根本没有依靠政府、国家拨款,产品包销等优惠条件。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财产约束是硬的,经济利益是独立的。同时,民营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有效率的分配机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且受市场信号的调节。民营企业经营特点和自身作用的发挥,既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功能完善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又在客观上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示范,使国有企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市场的竞争压力,从而有助于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转化过程。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指导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准入方面,许多民营经济不能涉足的被打破,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正在与国有企业一样,享受到相同的国民待遇。一度由国有企业垄断的对外贸易领域,如今已有万多家私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在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资源配置方面有了自。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我国民间投资达到亿元,同比增长.%。民间投资实现了转折性增长。同年,外商对华实际投资达到创纪录的亿美元,使中国一跃而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私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其进出口增幅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总之,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状况。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我国现阶段所有制布局和结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首先是竞争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高的地方去,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而驱动竞争的,是经济效益。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资源由政府调配,企业面对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相互之间竞争不起来,结果造成许多企业缺乏活力,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现在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整个市场就活了起来。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面对同样的市场,遵循同样的规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力地推动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生共长,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积极发挥民营经济在增量资本(资源)和存量资本(资源)中优化结构性增长的积极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这就存在处理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的关系问题。而民营经济在处理这一关系上,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存量资本不活,从而增量资本不优,是严重制约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一个关键症结。世纪年代末以来,不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不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产生了一大批规模化、高质量运行资本的企业,集中表现就是产生了一大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体制的大中型公司(集团)。通过推行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企业改建制工作,大量存量资本被重新组合,产生优化组合效应和规模效益,从而创造了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用活存量资本从而优化资本结构、经济结构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方式。
但是,存量资本不活仍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中一个薄弱环节,这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绝对增长速度快而相对增长速度缓慢从而降低有效增长的桎梏。由于轻视存量资本搞活,看不到存量资本搞活的巨大前景,一味寄托在新增收入(增量)上,增量资本也不优、造成更多更大的新沉淀的存量资本。所以,一边是可观的存量资产在负增长,另一边却是大量新增投入不能为市场所需而变成新的沉淀资产。可见,用活存量资本是中西部地区迅速提高相对增长速度从而缩小与全国差距的当务之急。
用活存量资本优化增量资本是迅速提高中西部经济相对增长速度,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性任务。搞活存量优化增量,最重要的是:
第一,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以市场驱动力,发挥企业在改制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在企业改制中也要加以积极引导。中西部各省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组织制度方面的严重滞后状况,首要的原因是市场主体即企业的自我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发挥出来,说到底,就是缺乏市场的作用,缺乏竞争,许多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普遍抱着等上面布置、等政策、等文件的心态;再就是怕:怕改不好,怕改错,还有就是怕改了以后“失权”、“失位”。鉴于这种情况,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入市场竞争,充分发挥企业在改制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各级政府要在推动企业改制上发挥其宏观推动作用。对企业改制工作,固然切忌以拉郎配的方式违反自主自愿原则盲目搞,但对基础好有条件改制以及那些资产大量沉淀仍维持甚至大铺摊子的企业,要用硬政策措施限定日程,促其尽快改起来;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有具体政策和措施鼓励、保护改制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服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为主动改制的企业一路开绿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改制都给予鼓励和支持,从而创造出使企业自觉改制的大环境。
第二,我们要认真领会和实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这一精神指引下,中西部省区将会出现新一轮改革,从而解放生产力促进大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将会涌现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的存量资本重新组合,以多种方式和形式组织起来得到优化,产生高效益的新情况。这是继世纪年代初和年代初几次经济加速发展机遇以来的再一次大发展的新机遇。这次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实质上就是存量资本重新组合优化配置从而更好地融入市场产生规模效益的好时机,同时也是企业制度建立和创新的大好时期。能不能在这关键时期抓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并普遍地在更多企业中,在更广阔范围内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制度,是关系到中西部地区能不能用好用活存量资本(资源)并优化增量资本从而奠定中西部地区在世纪前几十年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工作。
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走向
纵观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能真正成为明星的大企业、大集团并不多见,其余的多是中小企业,或是流星般一闪而过的落马企业。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产权问题,部分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二是管理问题,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家族经营制管理是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羁绊;三是融资问题,民企信用危机亟待解决;四是市场问题,表现为民营企业不正当竞争和产品的销售;五是技术和人才问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较难。
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是要从宏观上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继续引导民营经济朝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理顺民营经济的产权关系,建立行业协会,实施行业指导;二是要继续改善经济运行中的外部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提高民营经济社会地位;三是要强化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要健全、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通畅民营企业的贷款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政府支持,矫正有失公允的利率政策,消除因所有制成分而产生的不合理的利率差异,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使其以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进入资本市场。
代表民营经济发展方向的是现代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有传统型与现代型的区分,区分的界标主要是在产权组织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合一的还是分离的。传统民营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完全合一的。现代民营企业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的股份公司。企业具有独立经营权与法人所有权,独立地以其资产权益承担民事责任,所有者或投资者可以是多元的、混合的(不同所有制),也可以是社会群体性的(所谓股民),它无论在资本的来源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都体现出社会性、群体性、自动性的广泛参与,极具“民营”的特色。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能够在商海中充当旗舰与主力舰的是现代民营企业。我国国企改革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实质是同现代民营企业接轨的重大举措。
一、发展民营经济能够完善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是法治生长和发育的客观基础,这已成为共识。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形式和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均需要法律的保障。无论经济活动主体的确立,市场交易的进行,以及经济活动利益的保护,均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则,需要以法律为主要调整方式加以规制。市场经济内在地对法律提出强烈渴求,此种渴求进而促进法治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尚非常薄弱。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一直是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此种文明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缺乏劳动与生产的协作、产品与服务的交换与交流,严重阻碍了生活的社会化以及制度的法律化进程。建国以后,我国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的发展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会制定宪法和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如刑法、婚姻法等,但不一定需要制定正式意义上的有关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在这些领域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行政命令,甚至是个别领导人的指令。所以,在那种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占优势的是人治和专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作用及其所具备的优越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公有制经济也存在一些内在的不足之处,如所有者缺位、受政府控制过多、资源垄断、缺乏竞争、腐败寻租等。单纯依靠公有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力量是不足的,还必须要重视私营经济的作用。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与竞争规律等市场机制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对我国法治进程的推动作用也最为明显。首先,民营经济存在的前提是要确立明晰的产权关系,要求要有相应的法律确认企业的所有者地位。只有确认了产权主体的地位,企业才可能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其次,民营经济由于地位平等,能够处于更加自由的竞争状态中,对交易规则以及法律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以便保护自愿、公平的交易秩序。再者,民营经济的经营主体在获得经济利益后,更加需要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防止其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民营经济的前述特点,均证明民营经济能够促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二、发展民营经济能够加强法治建设的政治基础
民主政治是法治发展的政治基础。“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它的基本要求是人民广泛地、直接地参与国家管理,控制和制约国家的各种权力及其活动。”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特征是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在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农耕文明中,民众缺乏参与政治生活的传统,缺乏参与政治生活的动力与热情。“村社中的农民一般不参与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而国家的主要公共管理活动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防御外来入侵由君主及其统领下的各级官吏常备军队来负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终生从事艰辛劳动以维持自身机体的再生产,而无暇无力接受教育从事精神思考文化创造活动;极少数人有获得教育的机会从事精神思考文化创造活动,并从事社会管理职能”。只有在以商业交换和工业生产为物质财富生产的主要方式的商工文明中,“拥有文化的生产者和国家机构同样生活于城市,这使生产者有机会有可能关注和参与国家政治管理活动;生产者用契约的观点看待自己生活于中的国家组织。”因此,要想提高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力度,促进民主政治,必须要重视商工文明的建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此目的,在我国的现阶段应充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独立平等的经济主体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经济活动。强烈的利益追求,激发了经济主体的权利意识。为了维护各自的权利,经济主体势必要加强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力度。具体表现在积极参加国家的立法活动,推选立法代表或者参选立法代表,参与并监督立法,确保立法的科学性与民主性,能够制订出确实反应其利益需求的公平、正义的法律。其次,是积极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行政活动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确保良好的法律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与适用,防止行政机关滥用权力,防止司法腐败,确保行政行为的高效与合法,确保司法公平与公正。而这些内容均充份体现了法治精神。
三、发展民营经济能够培育法治建设的文化基础
促进法治建设,必须要培育理性思维的文化基础。理性的首要含义是认知理性,即为解决对外界事物认识的真实性问题的人的思维机制。其次是指为解决人自身行为控制或驱动之理由问题的人的思维机制,即行为理性或实践理性。“意识的理性与非理性,对法治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即使我们有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如果没有理性的意识,法治也同样不可能得以建立。”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我国深受非理性之害。在认知理性方面,采用的是模糊性、无规则的非理性思维,民众思想处于蒙昧之中,具体表现在对皇权和权力的盲目崇拜以及迷信的盛行。在实践理性方面,不强调对财富利益的追求,而是倡导小富即安,不思变革。价值取向单一,做事不计成本。缺乏对自由、平等、权利、效率等价值的追求。此类思维模式,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人治”的泛滥,难以培养出充分体现理性思维的法治精神。只有在商工文明社会中才能培养出思维方式的理性化。在商工文明社会中,在认知理性方面,强调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外在事物的正确认知。在实践理性方面,最主要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理的第一要义是追求自我的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行为人的必须要精于算计,讲求效率,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大化的收益。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形成了秩序意识与规则意识。“商工文明时代人们对理性思维的运用,使得他们形成一套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则。理性使他们发现,在各自的逐利活动中,为了使相互利用、相互协作的关系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必须共同遵守一些行为规则”。“这些理性规则对个人而言,可能是一种行为限制而似乎不利,但对整个社会的交往而言,却是减少了交往的阻碍,避免了相互损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中因发生矛盾而产生的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使人们获得自由。”这些理性意识,均充分体现了法治精神。不难看出,上述理性思维,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最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公有制经济相比,民营企业更加重视减少成本,追求最大化的投资回报,更加强调效率意识;更加重视对交易规则与交易秩序的需求;更加重视在法律规制下自由地发展。另外,由于民营经济不具备垄断资源与市场的优势,为了生存与发展,民营经济不得不开展创新活动,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行为都直接推动了文明进步,推进了思维理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民营经济能够建立法治建设的社会环境
一、认真分析形势,坚持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不动摇
20*年“学习浙江经验,推进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以来,全县上下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广大干群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民营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止200*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82*户,民营企业发展到318*家,民营经济累计注册资本38.2亿元,较20*年底分别增长52.8%、134.*%和79.3%,列全市第四位。回顾总结这几年全民创业实践,有这样几点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坚持和发扬。一是必须坚持广泛宣传发动,激发广大干群的创业热情。二是必须落实帮扶民营企业责任,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强大合力。三是必须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四是必须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各项扶持激励措施落到实处。我们必须把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力度、更多的精力、更细的工作、更实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广大干群的创造力,民营企业的扩张力,民间资本的爆发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迅速掀起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新高潮
全县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今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000户、民营企业1000家、民营注册资本10亿元;到“十一五”期末,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达3万户,力争3.5万户,民营企业累计达*000家,力争*500家,民营注册资本累计达75亿元,力争80亿元,民营经济增长幅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处于全市领先位置。
(一)突出立体造势,营造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浓烈氛围
1、舆论先行,升温造势。开动所有宣传机器,采取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为全民创业大造声势,生动直观地宣传县委、县政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措施和激励政策,为鼓励全民创业、壮大创业群体、吸纳和启动民资、做大做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各镇区和县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县中小企业局、新闻信息中心、广电局做好创业典型的培植工作,做到“镇镇有典型、村村有榜样”。要注重典型的挖掘、培养和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3、创新方式,务求实效。县计经委、中小企业局要针对广大群众求富创业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等问题,编印《政策法规指南》、《项目信息投资指南》,举办政策法规咨询和信息活动,以形式新颖、贴近实际的宣传方式,让有疑虑的人坚定信心、有困惑的人创业有路、有困难的人致富有门,迅速投身到全县新一轮全民创业的大潮中。
(二)突出全民创业,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的主体阵容
1、实施自主创业工程。积极支持广大干群不拘形式、不拘领域、不拘规模投身创业,加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谋事业”的全面创业之势。一是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创业。二是动员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三是发动农村党员带头创业。四是引导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创业。五是发动城乡居民踊跃创业。
2、实施科级干部帮扶工程。充分挖掘全县科级干部的创业潜能,发挥科级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表率作用,在全县形成科级干部带头创业、服务创业、支持创业的格局。
3、实施村干部“双带”工程。县农工办和各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推动村干部“双带”活动的深入,引导村干部创业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家庭小作坊向私营企业提升。通过村干部、党员、农村能人的示范带动,不断提高创业密度,提升二、三产业的比重。
4、实施“百凤还巢”工程。县委组织部、县计经委、县中小企业局要制定专项工作计划,牵头组织实施好“百凤还巢”工程。年内吸引100名在外能人回乡各创办一个注册50万元以上的企业,依靠在外能人吸引100名以上朋友、客商来阜投资创业。
(三)突出内联外引,增添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1、外抓招商引资。按照“产业招商年”活动的目标要求,锁定上海、苏南、浙江、福建等民营资本活跃区,围绕纺织服装、新型材料、精细化工、机电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实施大招商、招大商。要建设创业园地吸引外来企业。
2、主抓激活民资。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盘活闲资,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全民创业。鼓励民营企业综合运用内部集资、短期融资、上市募集等手段,直接面向社会融资,激活民资民力。
3、内抓企业增资。鼓励市场前景好、经营效益好的各类民营企业增资扩股,扩大规模,确保年内全县民营企业增资占新增注册资本的20%以上。
三、强化组织推动,坚决完成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政策措施要再细化。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出台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积极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高地、成本洼地。质监、环保、消防、卫生等前置审批部门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和收费标准,收取的各类费用由县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重新核定,参照全市最低标准执行。
二是服务环境要再优化。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十不准”规定,坚决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三乱”行为以及滥检查、滥培训、滥的“三滥”现象,强力约束各类扰企行为。进一步转换行政审批职能,规范行政许可,简化办事流程,公示收取标准。继续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一系列服务。
徽商手机报在进行上线前的最后调试阶段。
徽商全国理事会第二届年会已有百余位民营企业家报名。
“201 1寻找徽商最佳投资区域”活动推介会正在紧张筹备。
徽商研究院正在进行最后的材料申报工作。
杂志六月刊主题策划已确定关注高通胀、高利率下的中小企业发展。
这仅仅是《徽商》杂志社一个普通的工作月份。
办刊两年来,《徽商》杂志活动创新源源不绝,新闻报道步履矫健。很多新闻和活动策划都是围绕民营经济来展开。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王士友评价《徽商》对民营经济的新闻报道和活动策划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超前意识。而《徽商》正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家的心贴得更近。
办刊策略体现责任意识
早在创刊之初,《徽商》就确立了以“传播创富智慧、提供前沿观点、解析成败原因、引导财富生活”为办刊思想。这其中,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民营经济无疑是杂志发展的重要内容。
两年来,王传福、张近东、史玉柱、祝义材、陈光标、王石等徽商民营企业领军人物先后登上《徽商》杂志封面。一系列关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生存现状的新闻策划引起了企业家们的强烈共鸣。
“作为财经类刊物,民营经济一直是《徽商》所关注的重点。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更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徽商》杂志社总编辑韩新东对民营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此前的2005年至2008年间,正是由他兼任董事长的安徽报业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成功策划组织了安徽省两届十大民营企业家评选。
在办好杂志自身的同时,2009年,《徽商》杂志在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徽商全国理事会,这一平台的成功搭建,成为广大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0年,徽商全国理事会共组织各类活动三十余场。“徽商大讲堂”系列恬动中邀请全国知名管理学专家李光斗、林伟贤等人谈管理学、品牌建设等;“徽商皖江行”系列考察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家走进岳西、桐城、宣城等地,将市场、政府、投资要素相对接。仅岳西站活动,现场签约项目13个,为当地引资6,2亿元。
品牌活动体现大局意识
抢抓机遇,主动谋划大的品牌活动,是《徽商》服务民营经济的精彩之举。
2010年下半年,历时三个月的首届徽商奥斯卡年度盛典在肥隆重举行。活动定位是徽商人物和徽商经济的年度盘点,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手机投票和网络投票五百多万张,评选出“十大徽商领袖”等获奖榜单。其中绝大多数获奖者来自民营企业。
百余名徽商全国理事会会员现场观看了徽商奥斯卡颁奖盛典后纷纷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为安徽崛起贡献力量。
上海、天津、山东、海南、新疆、广西等地安徽商会会长已在或正在组织商会会员回乡投资,参与安徽经济建设。
除徽商奥斯卡以外,徽商大讲堂、徽商皖江行、徽商・中科大圆桌论坛等品牌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得到省内外民营企业家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精心谋划体现超前意识
服务民营经济,就必须学会向民营企业那样去思考。对市场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高效的执行力。
目前,由《徽商》发起成立的旨在进行徽商经济学术研究的徽商研究院正在进行最后的材料报批阶段。每日及时财经新闻的徽商手机报六月份即可面世。
而继徽商奥斯卡之后,又一大型活动“2011寻找徽商最佳投资区域”活动也即将拉开帷幕。
紧密服务民营经济的同时,《徽商》杂志自身也得到了迅速成长。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历史,1979年1月17日的“五老聚首”可谓是中国民营经济的“破冰之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次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值得永远纪念的一个日子。
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最开始时的非法、“谈私色变”,到后来又被定位于“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35年来,民营企业家由半合法的人群,成为被法律政策定为对中国经济做出很大贡献的进步群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民营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目前,民营经济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技术创新,创造了60%的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
吴英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动态和特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民营企业家整体思想状况的主流较好,但少数民营企业家也不同程度存在信念不坚定、信任不充分、信心不充足。
“因此,建议国家设立‘中国民营经济纪念日’。党的十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新形势下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历史性新机遇。顺应时代的召唤,我们提议设立‘中国民营经济纪念日’,从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层面上,为中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营造更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吴英表示,设立“中国民营经济纪念日”有利于增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
同时,设立“中国民营经济纪念日”还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重商亲商安商、创业兴业乐业的良好环境,让民营企业放手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安全感,激发广大民营企业家的热情和干劲,推动他们更加自觉地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