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空间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色空间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在建设交通文化特色库之前,界定馆藏资源的范围是最为紧要的部分。因为馆藏资源最主要的存在价值是支持学术研究、教学,并能够提供独特主题学术的产生与拓展。交通文化特色库馆藏资源范围应设定为收集行业文化的各种要素。其中,行业价值理念的展示是行业文化要素的核心内容。交通行业的价值理念泛指交通文化,即交通行业的文化。它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要素的总和。其中,各种文化要素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完整的交通文化体系。第一,在物质文化层面,其文化符号体现为交通行业的形象识别系统。即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平面设计等手法将遵循的价值理念体现在工作环境中,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志和文化传播中展现的外在形象。第二,在制度文化层面,其文化符号涵盖了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在制度建设或变革中所产生的行为规范系统,包括交通行业法律法规,以及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行为的道德准则、价值理念和规章制度。交通行业是一个大行业,不论是公路、水路,还是交通建设或运输服务部门,每个历史时期行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各项要求不同,所面临的问题、发展方向也不相同,其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遵循的价值理念也会各异。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度文化指导下的行业制度资料,都有待于我们去收集和整理。第三,在精神文化层面,具有精神价值理念的各种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要素。如交通科技的使命、精神、愿景、价值观、发展,以及交通行业及其各部门、各单位在不同时期创造的桥梁文化、港口文化、车站文化等应用理念。在全面研究交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保管相关文献资料,全面评估其文化价值,可以形成以下馆藏内容:一是交通科技发展研究成果,包括交通科技发展史料、交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专著等。二是交通行业文化建设成果,主要包括交通企业或组织的文化手册等。三是交通文艺作品,包括已发表的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戏剧、电影、电视剧、艺术设计作品、摄影、雕塑等。四是交通历史文物及陈列展示,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及与重要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的交通建筑、交通工具、文献、手稿、图书资料、题词、牌匾等。
2交通文化特色库空间馆藏内容的安排
馆藏内容往往体现了某些历史发展过程或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在馆藏布局设计上就要求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例如,美国克林顿图书馆的展示面积有1858m2,在一楼大厅有一个33.528m长的时间标尺,它运用了照片、录像以及互动平台等,以巨大的编年表的形式向人们介绍前总统克林顿和当时政府每天所做的工作。与时间标尺相邻的是主题橱窗,里面的展品概要地体现了克林顿政府时期国内外的政策和成就。其中涉及了各个领域:如在教育、科技上的投资,打击犯罪,应对世界冲突以及环境保护等。这种陈列形式既可以让参观者对总统执政期间的各个机构、美国整个政治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被看成是美国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克林顿图书馆空间设计师拉尔夫•阿佩尔巴姆的设计初衷就是想让大众感受到,小石城的这个图书馆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总统的故事,而是美国的故事。昔日往事经过设计师之手被梳理为一个整体、逻辑的展示线索,将历史融合为一面镜子,反映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通文化特色库空间也可以借鉴其方法,通过图片、模型、纸质文献等载体,按照交通行业的年代和类型,精选名物,揭示其外形特征、技术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现古今数千年中国交通进步的轨迹、行业文化历史演进和优秀成果。同时设置参考服务台,协助读者查找资源。
3创造空间环境视觉美感的途径
创造建筑空间的视觉美感是特色空间设计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观点去理解,馆藏内容设定是解决信息储备问题,而创造建筑空间视觉美感是解决读者视觉感受的问题,进而影响读者的情感问题。所以图书馆特色空间设计不仅应该具有好的功能,并且还应该依据它本身的特性成为一个优美的空间。空间中的设计艺术水平,人性化、趣味化、数字化程度,尤其是表达出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品位,应让人难忘、让人思考,并让人自觉投入其中细细品味。空间视觉美感的含义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装饰风格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即装饰风格在形象、尺度、比例、色彩、质感等方面按照对比与协调、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等设计法则作恰当的处理,使其雅致美观;二是装饰风格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应考虑时代因素对读者审美情趣的影响。由于交通文化特色库位于新馆五层东侧,大面积玻璃材料会产生许多反射光。所以,其色彩配置宜采用柔和协调的中性色调或中性偏冷色调为主要色调,或选用低纯度高明度或中灰度色系,不宜采用过于鲜艳刺激的纯色,使走道、书架、阅览室充满柔和明亮的光线。在大面积浅淡柔和的协调色环境中,还可选用紫棕色家具,融汇东西方书斋格调,会显得古色古香,使人情绪安静、放松。标志系统可采用醒目的纯色,如宝石蓝、绿色、深红色等,既可强调标志作用,又可打破了单调的气氛。例如,上海交大图书馆阅览室地面色彩采用条带造型的灰绿、蓝灰、蓝紫搭配,墙面色彩为乳白、淡绿,天花色彩为珠白,桌椅为灰绿、珠白搭配,书架为粉绿色,都是低纯度高明度色彩搭配,室内色调整体上实现这几种材料光、色的协调,且书架的高度由外而内逐渐升高减少了压抑感。色彩、家具造型、布置形式共同塑造出宁静自然的空间风格,阅览空间自然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品位。
4结语
1、形式单一、千篇一律
从两地的市场调研情况看,几乎看不出什么不同之处。高档豪华型酒店中例如呼和浩特的“巴音浩日娲酒店”,“巴彦德乐海酒店”,和呼伦贝尔宾馆的蒙古餐厅,均以较高的市场定位出现,这些高档蒙古族特色的餐饮空间从空间设计风格上,更多倾向于蒙古贵族风格,装饰设计上以追求豪华感、宫廷感、金碧辉煌感为主,在材料的选择上多以木材、石材、皮革为主,照明上以大型吊灯和整体照明结合,体现熠熠生辉的豪华感。装饰纹上多以繁复的纹饰为主,并辅以金银色,更加凸显奢华感受。依托旅游景区的度假村式酒店多以蒙古族传统建筑蒙古包为依托,形成营地式布局,不同之处是蒙古包数量的多少和排列形式的不同。近些年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多的开发商开始追求大型的蒙古包建筑,将原来的蒙古包放大,形成很多现代民族建筑,但这一改观以偏离了蒙古族传统建筑的精髓,商业味十足,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渐行渐远。
2、文化符号的堆砌与组装
进入到当下的蒙古族餐饮空间,哈达、蒙古包、成吉思汗画像、皮毛装饰、弓箭等等比比皆是。蒙古族图案和纹样到处都有,没有任何的设计原则。色彩上红木色、金色、银色成为不变的组合。蒙古包的哈那墙、套脑成为不变组合。马鞍、服装、奶桶、车轮被摆放在各个角落。蓝天、白云、碧草、牛羊也是随处可见。很多蒙古族特色餐饮空间在陈设品的设置摆放上无法则、无目的,随意堆砌,结果出现了到处是毡画,到处是牛头,到处是车轮的现象,使消费者造成视觉杂乱。试想一下这些所谓的文化符号不停的出现在你的世界里,而且千篇一律,毫无文化可言岂不是很悲哀。
3、设计概念混乱
饮食作为一种文化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到,但怎样体现文化成为一个设计难点,在蒙古族餐饮空间设计上,很早就有人提出文化的介入,但究竟怎样介入确实要做深入研究的。目前市面上的设计师大多不了解蒙古族文化,作为设计参考的资料也是有限的,所以呈现了浮躁、浅薄的设计形态。蒙古族饮食文化中的烹饪工艺、服务礼仪、饮食习惯等表现出蒙古民族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尊重长辈、崇尚自由、渴望平等的精神文化特点。这些文化只有真正的体验、经历才能转化成为设计符号。
二、设计改进
1、做减法设计
求全、求大是蒙古族特色餐饮设计理念中的一大共性,期望在一个空间中体现诸多的文化语汇,这就造成了混乱、拼凑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做法,首先设计师要选取单一的设计理念,提取单纯的设计符号。以少胜多是获胜的法宝。少即是多的理念不断的被设计大师实践着。蒙古族特色餐饮设计中提取一个设计概念很容易,能够代表蒙古族的符号很多,我们只挖取一点就能支撑整个空间。但少不是潦草简单,而是要精致、深入。当设计师仅仅针对一个概念进行深入时是不会出现堆砌、杂乱的现象的。而且可以对其进行深层的挖掘的研究。所以简化是设计理念修正的第一要素。
2、传统与现代的转化
蒙古族特色餐饮空间中大多数仍沿袭传统的造型、色彩、材质、结构。当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追求的方向发生了转化,两个极端出现,一是彻底的返璞归真,另一个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第一种返璞归真要求的是彻底,所以回归原始是第一要务,在蒙古族餐饮空间设计中度假村是最好的实践地点,传统的建筑、传统的材料、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游牧生活这些是现代人所追求和期望体验的。经过改良的超大型蒙古包、钢筋水泥的蒙古包、雕梁画栋的蒙古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不能展现蒙古民族的淳朴和智慧。第二种的现代转换也是彻底的转换,不再需要传统文化中的材料、肌理、结构,而是要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技能展现蒙古族独有的精神气质。当然这需要设计师对蒙古族精神要热爱、要感动,所以,要想做出感人的空间,首先要感动你自己。
3、设计理念转换
市场是左右设计的一大重要因素,设计理念常常会市场所左右,所以改变蒙古族餐饮空间的设计现状需要从多方践行。首先设计师的理念转换,设计是能够改变人和影响人的,这一理念设计师必须要深知,当你的设计被人们所读取时,他已经在影响着受众的审美,所以设计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样文化符号的堆砌、造型的杂乱摆布、理念的扭曲都不会出现。另一方面业主的理念也要转变,急功近利的设计是不会长久的,随意肤浅的拼凑不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后就是消费者的设计理念转换,消费者是最能左右市场的,也是能够带动设计转型的力量,在当今蒙古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很多错误是能够被消费者读取的,但很多消费者并没有在意,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带着挑剔的眼神去对待的话,相信这些设计乱象不会再有,所以消费者设计理念的转换尤为重要。
三、结语
2、文化符号的堆砌与组装
进入到当下的蒙古族餐饮空间,哈达、蒙古包、成吉思汗画像、皮毛装饰、弓箭等等比比皆是。蒙古族图案和纹样到处都有,没有任何的设计原则。色彩上红木色、金色、银色成为不变的组合。蒙古包的哈那墙、套脑成为不变组合。马鞍、服装、奶桶、车轮被摆放在各个角落。蓝天、白云、碧草、牛羊也是随处可见。很多蒙古族特色餐饮空间在陈设品的设置摆放上无法则、无目的,随意堆砌,结果出现了到处是毡画,到处是牛头,到处是车轮的现象,使消费者造成视觉杂乱。试想一下这些所谓的文化符号不停的出现在你的世界里,而且千篇一律,毫无文化可言岂不是很悲哀。
3、设计概念混乱
饮食作为一种文化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到,但怎样体现文化成为一个设计难点,在蒙古族餐饮空间设计上,很早就有人提出文化的介入,但究竟怎样介入确实要做深入研究的。目前市面上的设计师大多不了解蒙古族文化,作为设计参考的资料也是有限的,所以呈现了浮躁、浅薄的设计形态。蒙古族饮食文化中的烹饪工艺、服务礼仪、饮食习惯等表现出蒙古民族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尊重长辈、崇尚自由、渴望平等的精神文化特点。这些文化只有真正的体验、经历才能转化成为设计符号。
二、设计改进
1、做减法设计
求全、求大是蒙古族特色餐饮设计理念中的一大共性,期望在一个空间中体现诸多的文化语汇,这就造成了混乱、拼凑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做法,首先设计师要选取单一的设计理念,提取单纯的设计符号。以少胜多是获胜的法宝。少即是多的理念不断的被设计大师实践着。蒙古族特色餐饮设计中提取一个设计概念很容易,能够代表蒙古族的符号很多,我们只挖取一点就能支撑整个空间。但少不是潦草简单,而是要精致、深入。当设计师仅仅针对一个概念进行深入时是不会出现堆砌、杂乱的现象的。而且可以对其进行深层的挖掘的研究。所以简化是设计理念修正的第一要素。
2、传统与现代的转化
蒙古族特色餐饮空间中大多数仍沿袭传统的造型、色彩、材质、结构。当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追求的方向发生了转化,两个极端出现,一是彻底的返璞归真,另一个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第一种返璞归真要求的是彻底,所以回归原始是第一要务,在蒙古族餐饮空间设计中度假村是最好的实践地点,传统的建筑、传统的材料、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游牧生活这些是现代人所追求和期望体验的。经过改良的超大型蒙古包、钢筋水泥的蒙古包、雕梁画栋的蒙古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不能展现蒙古民族的淳朴和智慧。第二种的现代转换也是彻底的转换,不再需要传统文化中的材料、肌理、结构,而是要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技能展现蒙古族独有的精神气质。当然这需要设计师对蒙古族精神要热爱、要感动,所以,要想做出感人的空间,首先要感动你自己。
3、设计理念转换
市场是左右设计的一大重要因素,设计理念常常会市场所左右,所以改变蒙古族餐饮空间的设计现状需要从多方践行。首先设计师的理念转换,设计是能够改变人和影响人的,这一理念设计师必须要深知,当你的设计被人们所读取时,他已经在影响着受众的审美,所以设计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样文化符号的堆砌、造型的杂乱摆布、理念的扭曲都不会出现。另一方面业主的理念也要转变,急功近利的设计是不会长久的,随意肤浅的拼凑不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后就是消费者的设计理念转换,消费者是最能左右市场的,也是能够带动设计转型的力量,在当今蒙古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很多错误是能够被消费者读取的,但很多消费者并没有在意,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带着挑剔的眼神去对待的话,相信这些设计乱象不会再有,所以消费者设计理念的转换尤为重要。
三、结语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规划;运用
虽然我们国家的现状比较令人担忧,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世界人均资源正在逐渐增长,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干扰和危害。例如水污染使人们的生活水受到威胁,造成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够健康。在此背景下,除了要搞好环境保护问题,还要创建新的生活环境。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当前我们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一、简析环境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是以自然界为基础,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具有独特的美感,相比于其他环境,它具有自然的美,因此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并可通过人工管理得以长久流传。艺术环境能够为人们带来视觉乃至心理上的快感,充分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能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艺术与美学相结合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具体而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将生态概念融入于生活中,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具有内涵的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涵盖了多种,包括园林、雕塑、喷泉、具有特色的建筑等,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设计过程中要保护自然、亲近自然,让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这样的环境艺术设计才具有活力。
二、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
1.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城市绿化景观工作,它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例如,许多人喜欢云南丽江的生态环境,其中风景宜人,充满活力,大自然的美丽能擦去精神上的灰尘,人们将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清静,无论经济条件多么艰苦,但幸福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注入到自然的城市规划中,在建设的过程中只要巧妙地应用,这样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无尽的幸福和快乐。
2.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地大物博、源远流长,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城市经济的发展,当然离不开独特的地方文化风俗,每一个地方都有特殊的地理风貌和民俗习惯,这些不同的特点使得城市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有效地结合不同地域的风情和历史背景,每个城市给我们直观明确的地区环境,让人们生活在城市地区也可以从视觉上感受到城市的历史风貌。
三、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1.空间设计是最基础的
空间设计是生态环境艺术设计最基础的部分,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好的生活环境会让人身心愉快,每天朝气蓬勃。所以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城市空间设计是基础。应该包括:首先是建筑空间设计。建筑空间设计的内容是建筑物的外观、楼层的高度、视觉的冲击、方位的朝向等,在建造的过程中要保证整齐统一,在视觉上呈显出美好和谐的状态。如果设计不合理,各种各样的建筑物随时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高的矮的,形态各异,争芳斗艳,乱七八糟,不仅体现不出优美,建筑设计的采光等等会受到影响,导致人们的生活不能有序。第二,绿化空间设计。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绿色空间设计是最重要的内容,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绿色环境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绿色空间设计除了确保美学,也要确保环境与人的和谐,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第三,除了绿色空间设计之外,城市文化空间设计也非常重要。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文化,城市才会和谐,城市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设计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融入文化的设计理念,这样人们才能生活的更加开心、快乐。
2.绿化设计是最主要、最核心的
绿色设计是整个城市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绿色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带来新鲜空气,让人们在工作时也能与自然接触。因此,除了绿色空间设计之外,还将引起设计的其他方面的关注。绿化设计,例如应注意美观,原形体是自然的美,但城市绿化设计,设计师要考虑到城市的特点和设计理念,把握城市绿化环境的设计特点。而且,植被的选择,保护和管理也是绿化设计需要考虑问题,在干燥和炎热气候的地区,当选择绿色植被时,要倾向于选择干旱耐受性的植物。
3.水体设计是最根本的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水是生命来源,是世界当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人们对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水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城市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因此,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水的设计是根本,为了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必须保证人们的生活用水没有受到污染,在用水设计中要更加谨慎,减少污染与浪费。为了实现不浪费每一滴水,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水的循环利用,节约用水,造福大家,而且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也不能缺少“水”的设计。人们喜欢水,有水经过的山川、湖泊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设计师在城市规划中总是将喷泉、人工湖泊等水景元素加进去,满足了城市环境的美观,给人以视觉身心上的愉悦之感。
四、结语
简而言之,在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生态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城市的外部形象不仅可以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感到放松,还可以给外界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环境艺术设计也包括特殊区域经济、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地理环境、民间习俗,这些设计在充分满足现代审美之余,与城市特色的完美融合,引进更多的外国资源,则可促进当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赤子(上中旬),2015,09:68.
[2]喻冰.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园艺,2015,12:166.
[3]钱丽竹.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
关键词: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
1概述
居住区是城市中人群最为集中的区域,为人们提供居住的空间[1]。景观具有经济、生态、美学价值。好的居住区景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和精神享受[2],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房屋的经济价值。同时能够改善居住区域的气候,帮助调节居住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减少灰尘以及噪声对居民的影响[3];另一方面能够美化居住区域,提升居住的幸福感[4]。
2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内容
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总体布局和居住区设计要素的结合,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在设计居住区的绿色景观时,弄清每个空间区域的功能,结合空间设计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原理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充分发挥每个空间区域的功能。明确居住区总体布局规划结构和空间层次,实现人性化的居住区空间设计。
2.1道路绿地。道路的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居民在户外停留的时间促成邻里之间的交往,还能连通不同地块景观之间的交流,加强了整体的连贯性。在居住小区道路绿化设计中,首先要考虑道路两侧绿化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然后再考虑树木的种类及颜色的搭配,形成不同的景观特色,为了避免单调,在以常绿植物为主调的基础上丰富色彩,应考虑用观赏性植物来点缀,如观叶、观花植物来装点整个空间形态的氛围,使道路绿化更为合理[5]。这样做的目的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了其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通过增添植物种类及布局形式打造小的景观节点,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2.2宅旁绿地。居民接触时间最长也是最接近的绿地就是宅旁绿地,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邻里之间的情谊,如儿童娱乐活动,老年人锻炼休闲,青年人联谊活动等。可以通过设置景观小品来对环境进行点缀,像健身器材等还可以满足居民的健身娱乐需求。根据宅旁绿色空间的不同领域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近宅空间,它由用户和单位领域组成,包括一楼的庭院,屋顶花园和公共空间。二是庭院空间,包括庭院绿化,各个活动场所和道路。
2.3公共绿地景观。公共空间的绿地在整个绿地中也占很大比例。它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居民活动相对密集的地方。它的规划必须有利于居民的活动并且要宽敞,可以容纳大量居民同时进行活动,并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进行规划。通常以中央花园,中央广场,中央喷泉的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周围及小区内部人流量大的区域,使绿色空间的作用更直接的服务于居民。适当的设置水体景观可以形成一种凝聚的向心力,绿地与水景的结合增强了景观的美感,丰富了景观效果。
3居住区景观绿地设计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大多数小区绿地景观建设时都是先推平再重来的手法[6]。这样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还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群落。在不改变场地原有自然环境和景观的条件下利用现有自然景观条件,保留有价值的元素,扬长避短,形成高低变化丰富有趣的地形设计,对居住区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规划新的景观与场地原始条件及周边环境融合并与居住区规划相辅相成,为居民的生活创造便利与舒适,创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居住区环境。例如,居住区地块内原本地形结构中包含水系的可以将其合理利用,调动建设材料的特性打造居住区内的小型亲水空间,让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水的魅力。
3.2统筹规划原则。通过统筹规划科学划分板块,并进行科学布局规划,从而构成完整的系统[7]。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规划和总体环境规划是不可分割的。景观连通性对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影响。居住区的景观会被建筑物及小区道路分割形成新的节点,新的节点又会互相融合形成丰富而有序的景观环境。连通的景观网络还有利于创建丰富的空间景观[1]。应尽量避免造成居住建筑与周边景观出现割裂不和谐的情况,达到规范的绿地指数,同时权衡功能和美观,遵循以人为本,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
3.3生态性原则。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是将居住区内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人工化、规范化,具有调节温度、保持水土、改善空气湿度、吸收空气中的灰尘、减少噪声等作用。例如,居住区内道路两侧的行道树和宅旁绿地可以减弱噪声并吸收空气中的部分灰尘减少对住户的污染。因此,居住区绿色景观的建设应遵循自然生态原则,合理利用地块内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整合居住区环境,塑造出富有创意和美观的景观空间。同时,重视生态效应,不要过度人工化。
4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要点
通过对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和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得出,在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设计时,应遵循生态化设计,规划统一性及系统性,做到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的原则。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地比例应达到规范标准。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居住区的绿色空间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包括楼栋旁,道路景观空间和公共空间。其次,注重合理经济,美观,生态,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居住区内原本的生态景观,节约成本,降低能耗。不再强行设置高能耗的景观,如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广场,大型喷泉等,景观材料尽可能生态、环保和可回收利用,如用当地成本低廉的木材、石材、竹类、茅草、砖类等材料营建园林小品、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会让人感觉朴素自然,节约成本,同时又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6],如图1所示。第三,植被种植应充分考虑景观季节性,不同时期植物的生长特点,遵循景观动态变化规律,注重一年四季景观的连续性变化,通过搭配不同的植物,形成可持续景观和不同的景观风格,可以让居住区内的景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图2所示。第四,对居住区内部道路两旁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合理选用绿化植物,营造的景观空间不仅为道路增添了阴凉,还能成为休闲纳凉的场所,尤其是在夏天,增强了居住区的生活氛围。第五,在对地形进行设计时,考虑到居住区内部空间使用居多的人群多是老年人和小孩,要更多地考虑到这两类人群的活动是否方便,不要过于追求视觉上的设计感。应多设置老年人及青少年儿童的活动场所,使他们的活动更加便利,如图3,图4所示。景观绿地中的活动场地和设施给居住区内居民的户外活动和交往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通过居住区景观设计合理划分居住区的空间,结合当地的特色,合理的搭配植物的色彩与种类使整个居住区的景观变得层次分明。
5结语
关键词:低碳园林;植物景观;城市道路绿化
1低碳理念在道路绿化设计中的原则
1.1尊重场地现状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建设需要尊重场地需求,让植物来配合道路建设。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全面考虑道路环境中存在的限制因素,通过多元化的分析选择道路绿化树种,合理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合群落结构,综合建设和改造道路空间环境,降低人为因素干扰和能源消耗,以此来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标。
1.2融入地域文化原则
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历史遗留的审美情趣是景观设计风格的标准。城市的道路建设在满足城市建设要求的同时,应紧扣城市形象定位,综合融入相关地域文化因素,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景观环境。道路绿化设计在满足空气净化要求的同时,应结合地域文化打造具有亲近感和归属感的城市景观风貌。在有效地完成道路绿化建设的同时,解决了城市低碳建设问题。
1.3生态设计原则
道路绿化设计提倡低碳、低消耗、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将低碳理念与海绵城市等生态理念相融合,结合自然元素与人工手段,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模式与合理建设雨水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道路绿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延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生命周期,缓解城市道路生态压力。
1.4可持续发展原则
道路绿化包括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3个过程,而养护管理期决定后期道路绿化的持续性与低碳性。城市道路绿化应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以抗性强、耐修剪、耐粗放管理的植物为主,减少后期人力、物力和养护的费用,从源头形成可持续的低碳设计。
2低碳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随着合肥市东部片区经济的发展,道路两侧地块加速开发,裕溪路东段的快速化改造对完善合肥市路网骨架结构,构建东部片区进出城快速交通体系,缓解主城区日益突出的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裕溪路高架桥工程全长8.4km,其中有一处龙塘互通高架与高速公路相连。全线道路景观绿化内容主要包括:互通景观设计、桥上护栏景观设计、桥下绿化带、侧分带、人行道绿化设计和路侧绿带设计。
2.2低碳植物配置模式
该项目的道路绿化不追求大效果、大尺度、大色块,只重视道路绿地的绿化本身的生态效益。通过分析高架桥的空间环境和日照条件,选择抗性好、生命力强、耐干旱和耐水湿的植物,结合不同区域进行分类设计。桥下空间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效能,选择耐阴、耐水湿、耐干旱的植物,优选乡土植物,如八角金盘、洒金珊瑚、海桐、吴风草等,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低碳绿地。侧分带和路侧绿带结合海绵城市和道路功能性,筛选出固碳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如法桐、香樟、广玉兰、垂柳、乌桕、紫叶李、紫薇、杜鹃、红花檵木、鸢尾等,优化配置模式,营造道路景观季相变化,以常绿树种为主,乔、灌、草、花合理配置为辅,在满足实用与美观功能的同时,尝试在植物配置中融入低碳理念。
2.3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
在遵循低碳的原则下,运用海绵城市理论,人行道采用生态树池,道路局部绿化带和线外绿化带内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模式,引入道路雨水,通过绿化带滞留、净化和渗透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与利用道路雨水资源,减少道路绿地的耗水量,结合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4立体绿化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城市高架桥的普及成为改善现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但高架桥建设的快速扩张,同时也导致城市道路中产生很多灰色空间。如何破局打造新型景观,成为构建低碳城市的关键。该项目利用高架桥桥墩架设钢丝网,种植攀援植物爬山虎,形成立体绿色覆盖。结合桥上护栏设置内嵌式花槽,选择云南黄馨、红帽月季、红叶石楠等常绿或花期长的植物为主,在上下道口处,运用黄刺玫强调景观。通过立体绿化的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最大限度增加道路绿化覆盖率,使道路绿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塑造一个高质量城市交通环境、土地资源高利用率的低碳型城市道路空间。
2.5桥下空间利用
高架桥桥下空间主要由桥体顶面、桥墩、地面、匝道组合而成,空间尺度和空间范围都由桥体决定,结合道路两侧建筑,极易形成无法利用的封闭的灰空间。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空间设计理论,根据其理论分析,道路宽度与高架桥高度比值D/H=1时,存在某种匀称感;当D/H>1时,随比值增大,高架桥对周边影响越小,街道空间感更舒适,而D/H=1.5~2时,空间尺度是比较亲切的,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快感。以高架桥的离地高度(H)和人行道距离高架外边缘的距离(D)为标准,选择几个特征点,分析裕溪路高架桥与人行空间舒适感。由图1可知,裕溪路高架桥对道路两侧人行空间使用感具有较大的影响,D/H值与行人对高架桥体验感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只有在D/H>1.5,行人才具有较为舒适的空间感受,同时满足桥下中央绿化带的日照、通风需求。如何改良环境较差的部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摸索与探讨中,在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并结合道路本身及周围环境条件,提出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形式的建议,以塑造一个城市生活环境高质量、城市土地资源高利用率的低碳型道路空间。2.5.1生态停车场设计。结合空间分析,裕溪路存在多处空间舒适感较差的节点,多为匝道与主桥交汇处,桥下空间不适合引入大量人流,桥下可栽植空间有限,绿化植物无法覆盖全部桥下区域。为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利用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为周边居民打造生态停车场,停车位周围通过植物围合创造桥下低碳环境。裕溪路两侧多为老旧小区,居住区规划配置的停车场往往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将高架桥下改建为停车场,增加周边居民的归属感。人车分流设计,绿化带结合标线标志进行车流引导,无论天气情况如何,均可使用,提高道路的公共使用度,促进城市向低碳方向转变。2.5.2桥下景观设计。裕溪路高架桥受到走向、光照和桥体高度的影响,桥下存在多处零光照的绿化空间,该空间行人也无法进入,植物成活率低。对这种无可避免的情况,在通过绿植改善桥下空间的同时,通过采用硬景的手法打造无光照的区域,结合艺术设计与景观设计。利用景石、卵石、铺装,运用枯山水的手法,将灰色空间转化为景观亮点。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效关注有关的低碳生活建设,通过相关的合理建设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具体使用需求,因此,对有关的建设来说,需要综合对城市道路完成绿化建设,使其全面符合实际建设需求,以相关城市规划满足具体使用需求,有效地完善相关绿化建设,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最大程度地提升城市多元化建设效果,确保建设可以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吴鹏,昝薇.刍议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8(20).
[2]孙平平.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
[3]张亮,肖芳.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8(22).
[4]闫艺沥.低碳理念在养老社区景观中的运用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5).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尺度;体验;公共艺术;光环境
1商业综合体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原则
1.1地域性原则
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利用传统元素、特色空间、主题设定,营造具有场地自身特色的商业景观环境。
1.2人性化原则
通过适宜的尺度、无障碍设施设计,形成安全、舒适、宜人的商业景观环境,丰富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中多样化的社会活动,增强人们的参与性和体验感,活跃商业气氛,为商业空间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1.3生态性原则
增加商业综合体公共开放空间的植物、水体等软质景观,能够丰富硬质景观的空间层次,同时,调节微气候,发挥景观生态价值。
1.4艺术性原则
通过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和景观光环境,打造时尚多元的商业景观,形成大自然的精美艺术品,营造景观意境,烘托商业氛围。
2设计策略
2.1设计尺度
适宜的空间尺度是人们的自然心理需求,也是环境认知的必要因素,通过设计尺度的把控,提升人们的行为舒适度。杨•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提出:在0.5~7m范围内,对话较为细节,相互关系也较为紧密;在7~22m范围内,人们相互间可以交流;在22~25m距离内,人们可以准确读取面部表情,能够简短的进行信息交流;35m左右时,人们能够大声地进行单向交流;在50~70m范围内,具有特色的肢体语言可以被解读;在70~100m范围内,能看到运动中的人。可见在25~100m,感官和交流的观察变化不大,视觉的社交范围是100m。景观广场的尺寸通常以20~25m作为模数控制外部空间设计,长宽比一般在1~3m。
2.2知觉感受
2.2.1视觉舒适度。通过视线分析和引导,将更好的观赏面呈现出来。通过光影语言,营造美轮美奂的商业氛围,增加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趣味性和灵活性。2.2.2听觉舒适度。利用叠水、喷泉等多种形式的水景,给人不同的听觉感受,同时隔绝噪声。通过植物围合空间,有效降低干扰环境的噪声;通过室外音响、景观音乐喷泉等渲染场所氛围。2.2.3嗅觉舒适度。植物芳香和泥土气味使人心情愉悦,在商业公共空间中栽植芳香植物,可以吸引人们驻足停留,怡人的气味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知觉感受。
2.3行为体验
2.3.1驻足停留区域。通过较小尺度的场地,设计营造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建议设置景观效果好的辅助性休憩设施,隔绝外部恶劣环境,保证私密性。在公共空间设置喷泉、座椅、景观小品等,或者通过景墙等划分空间,通过高差、材质、颜色等丰富广场空间。2.3.2动态休闲区域。人们在行走中感知空间,流动性较快,通过喧闹的气氛聚集人气。在场地预留弹性空间,考虑时间和景观的流动性,创造丰富和充满吸引力的场所空间,合理利用空间触发体验。
2.4公共艺术
2.4.1标志型公共艺术。具有较强可识别性,营造既有围合性,又有外延性,富有生命力的向心空间,通过强烈的个性和鲜明的张力展示场所形象,构成空间聚集力。2.4.2展示型公共艺术。常设或临时艺术品展示,通过艺术品实物展示作为介入商业空间的方式。例如,艺术展览、巡演、集市等,通过主题化和情景化的组织,营造商业空间文化氛围,提升空间内涵和精神价值引导和刺激消费。2.4.3休闲型公共艺术。通过艺术手段优化商业空间环境,注重景观造型、材质、色彩以及文化内涵,营造舒适轻松的氛围。
2.5景观光环境
对于商业综合体外部开放公共空间的晚间使用来说,灯光对于场景和环境氛围的营造具有特殊的效果,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进而表达情感、传递信息,通过光元素实现亮度、色彩、色温、明暗的变化,实现各种气氛和场景的营造,为商业空间增加视觉动感,营造商业氛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3结论与展望
商业综合体公共开放空间景观所承载的功能也日益多样化,通过外部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整合多种功能,将自然融入建筑,用体验创造场所,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尹璐,吴琳.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J].浙江建筑,2015
教育建筑的设计与其他建筑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教育建筑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空间,更多的是提供一个精神的环境,随着近几年我国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大学院均加快了扩招的步伐,校园环境建设也随之加快发展,教育建筑设计是整个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就这个课题展开分析,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层;教育建筑;设计
引言
当前,我国多层教育建筑主要区分为两个大类:①公立学校;②半公立学校。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整个城市空间被压缩,相关教育建筑空间被压缩,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使用率,多层教育建筑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在当前多层教育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设计呆板化、功利化的问题,不管是其时代性还是其实用性上,均远远滞后于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对于多层教育建筑设计理念的研究势在必行。
1传统教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设计理念比较陈旧。一律是“千人一面”的设计风格,或是商业化的建筑风格,没有针对教育建筑的风格特征,也缺乏相关体现教育建筑元素,表现力较差。(2)设计过于功能化。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以“填鸭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决定了教育建筑设计基本以“功能房间”为核心实施布局,设计空间呆板单一。与现代教育理念却格格不入,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建筑内外部空间。
2多层教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2.1整体谋篇布局原则
具体包含以下四点:①既要考虑与周边环境、原有建筑的协调统一,还要形成教育建筑的特质。②既要考虑民族特征、时代精神,也要考虑建筑的文化内涵,教育赋予其的精神特质。③既要考虑其功能设计,也要考虑其装修设计,做到内外一致,协调统一。④对于原有建筑环境的保护。比如有的学校将教室放置在玻璃窗层,课后师生们凭窗远眺,就可以看到树木花草、宜人的水景以及大片绿地,必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
2.2注重使用功能的原则
一个教育建筑包含的内容较多,有大大小小的教室、行政办公区域、各种各样的实验室、机房、校舍等等,对于多层建筑类型来说,有中心建筑、有裙房等等区分。就整个建筑布局来说,有平面对称型、有非对称型的,就建筑物内部来说,有领导办公室设置、卫生间设置、会议室设计、楼梯间、出入安全出口、电梯等等,这样分布如何将会直接影响以后教育建筑的使用功能。
2.3体现教育文化内涵
每个学校均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也称之为文化特质,如果能在建筑中体现其特质将是建筑设计的较高境界,这需要设计人员付出心血加以精雕细刻和文化构思,比如对于理工类大学,就要将其阳刚之气设计出来,让其文化特质与工业特质结合起来,相应的建筑设计就应该以有力度的线条为主,棱角分明,尽量减少曲面和曲线的设计风格,在外部设计中,装修颜色也应以大气稳重色调为主,比如灰色金属面砖就能较好的体现“工业味道”,此外、黑色、灰色以及白色均能营造出一种雄伟坚强、奋发向上的理工科大学建筑的风格。在其内部设计中,也应该以高大的入门大厅设计为主,以高大的柱子为支撑,呈现出宏伟的气魄,墙壁应以花岗岩为主,给人以厚重之感。
3创新多层教育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
3.1注重灰色空间的营造
此处所指的灰色空间一般指公共灰色空间,这也是师生们比较有效,且便于直接交流的场所。一是要改变原来传统的“交通通道”设计的方式,对于交通通道实施扩大设计,使其变成集中的公共空间,便于师生进行集中休息和交流,其学习之外不经意的碰面交流谈话也有较大的沟通空间,更像一个融合的大家庭。对于传统人文类院校多层建筑的设计,必须借鉴传统书院空间形式,通过连廊的设计形成整体。还可以在紧张的“功能房间”间设置空隙,学生可以进入这些空隙,可以远眺、放松一下心情,还可以在此依靠栏杆、翻着书本,紧张的学习可以在如此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除了空间要素外,还要充分考虑采光要素,必须保证这些空间充足的采光,一个明亮的环境有利于谈话和交流,一些课堂上尚未讨论完或是意犹未尽的问题在此也可以继续讨论,这样“动态”和“静态”的结合,“点线面”的结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回旋的滞留地,一个舒适的场所,如图1所示公共空间设计。
3.2注重建筑外部空间的营造
斯坦福大学校长曾说过:“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它们的一份教育作用,实实在在的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足以证明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潜在影响,所以现代多层教育建筑设计不应忽视这一要素的设计,要使得这一外部公共空间设计更为积极,但随着土地资源的紧张,与多空间诉求往往对立起来,这就更加需要建筑设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巧妙利用空间采取比如局部架空、屋顶的利用等,产生各种设计手法,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营造舒适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比如有的小学就将跑道设计在多层建筑的房顶,整个设计为环形设计,巧妙的避开了用地局限的制约因素,使之成为设计的一大特色。
3.3注重教育空间的横向拓展
多层建筑设计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因为建筑设计必须主要为教学服务,这一核心必须始终遵循,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一些先进城市已经涌现出一批先进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数理化教学模式,学习内容更为宽泛,学习方式也更为灵活多样,比如有的学校实行“走班制”,有的学校除了正常学习,还设置了大量的业余小组,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劳动技能班,培养动手能力,有的学校还设置了模拟法庭、音乐厅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必须要求建筑设计从原来的空间50m2的空间扩展到130m2左右,更加灵活教育空间安排,比如一半可以设置为教学区域,一半则设计为操作试验区域,老师的办公室可以与学生一起,一个教室承担了多种功能。一些学校采取灵活布置教室空间的方式,较好的实现了空间的可变性,破除原有阵列式的课桌排列,规则的排列必定造成空间的浪费,必须装换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比如采取较为轻型、组合型的桌椅,更加便于布局的转换,也更加适应多样化的小组讨论和教育模式,常规情况下,空间还可以进行隔断独立,实现互不干扰,需要时可以进行联通,便于相互交流。
3.4注重贯穿生态设计理念
多层教育建筑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居住学习的,那么就不可忽视其本质属性,即舒适性,生态环保应该是其应有之义,比如对于自然生态的需求,良好的空气,温度湿度等等,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周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于自然的索取,这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被设计师所忽视,设计师往往会为了表面工程,而忽视了其本质属性。因此,应该考虑将现代生态技术较好的应用到普通多层教育建筑设计中去。比如成都市青羊区龙嘴幼儿园项目,由于其项目位于盆地,呈现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冷,在进行此类多层教育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建筑性质的特殊性,在设计中,通过生态模拟软件,实现对平面中不利于自然通风点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增设庭院、天井等措施引导自然通风,通过自然通风达到房间的换气和降温作用。除被动式生态设计外,项目还创新性地运用了大量主动式设计策略,比如节约能源,合理控制照明负荷;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设置中央空调系统,提供日常冷源、热源等等。
3.5对于公共设施实施分散布置,提高其使用率
传统我国的中小学校校园设计,比较强调功能的区分,一个校区设计往往会区分为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公共设施区等等,这种设计方式格局鲜明,但也会造成诸如体育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利用率低下,所以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以公共活动空间为核心来设计多层教育建筑,没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对公共活动空间进行科学拆分,在整个区域内实施分散配置,以方便学生使用为根本,比如图书馆要与读书角较好的结合起来,还可以在各个教室内设立阅览区等等,这些都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使用。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多层教育建筑大量建设,一些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建筑将不断涌现。综上所述,在进行教育建筑设计时,必须富含新意,因为其不仅仅涉及到建筑学,更加涉及到教育学、心理生理学、社会学等范畴,除了具备实体性的特征外,还具备象征性、教育性和统一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黄歆,杨晓川,汤朝辉.国际学校对国内中小学教育建设设计的启示[J].城市建筑,2017,03.
[2]武艳红.武汉近代教育建筑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04.
[3]裴宇,刘石磊.论教育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J].科技与企业,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