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常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运动常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运动常识范文1

1.1户外运动的定义

2003年,时任国家登山管理中心户外运动部主任的李舒平在“登山户外运动在户外运动中的研究与对策”一文中提出:“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群。”可见,户外运动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户外体育休闲,一是户外体育竞技探险。

1.2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关系

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结构进一步的认识其关联。由于户外运动具有探险性,我们将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作为基本结构要素之一。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体育与休闲的结合成为我们常说的体育休闲,它也还包括户外休闲和休闲旅游。这是以休闲学为主体,从休闲学的角度来探讨体育休闲,这是休闲的细分,是以娱乐身心、体验为主。而户外运动是从体育学的视角进行细分的运动方式,它包括体育探险、户外体育竞技和探险旅游,是以挑战身心极限为主。体育休闲条件舒适,轻松自在,通常被称之为“腐败型”户外运动;体育竞技探险条件艰苦、紧张刺激,身心都会承受极限挑战,又被称之为“自虐型”户外运动。

2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资源优势

2.1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自然资源优势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全省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整个四川盆地又可以从西到东又可以分为川西高原地区、成都平原和川东丘陵地区。四川的山地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众多。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冷暖适合,湿度适中。

2.2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人文资源优势

民族风情浓郁。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4个,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第二大藏族聚居地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休闲方式和体育竞赛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优势。四川是全国的人口大省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增加了群众参与户外运动的可能性。人们对户外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度比较高,加上开发商的大量进入以及俱乐部相应的建立,使得群众参与户外运动的可能变成现实,很多群众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休闲和户外运动。技术力量雄厚。四川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和四川山地救援队有技术娴熟、体能充沛的专业人才;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烹专等院校设置了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专业,开设了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专业课程;所有这些都为推动四川省体育休闲户外运动顺利开展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力量。

3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走向户外,走进自然,并自觉地与运动健身相结合起来,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热潮。四川省就成为了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一片热土。就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市场需求我们在四川省内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获得样板632份,讨论以下的相关问题:

3.1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兴趣

如图2所示,参与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频率每月1次的占总数的12.7%,每月2次的占15.1%,每月3次及以上占17.2%,不固定的占50.9%,1次都没有的占4.1%。从这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都参与过户外运动,而且多次参与户外运动的比重也非常之高。同时,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户外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且都有参与户外运动的愿望。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人们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浓厚的兴趣,对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2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项目的需求调查

如表1所示,人们参与的户外运动项目主要集中于登山、野营野炊和徒步旅游,之所以这3种户外项目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总结主要原因是这些项目出行简单,对场地、装备都要求不高,难度、危险度都不是很大,比较舒适和休闲,适于大部分人的需求。

3.3户外运动用品市场需求分析

3.3.1户外用品的价格定位

本次调查还对体育休闲与户外用品价格的满意度进行了考查,用以体现本文对户外运动市场的全面了解(见图3)。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的大多数人认为户外用品的价格定位偏高,满意度只有7.9%,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之和占总数的4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户外运动装备是针对特殊要求而生产制造的,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而要达到这种功能的良好效果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同样户外装备使用的也是高科技材料,所以制造成本就比一般服装、用品高出许多。再者就是相关部门对户外产品的价格定位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很多定价都是虚标的很高,也就是说其中的利益巨大。

3.3.2购买体育休闲与户外用品的人群分类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属于文化奢侈需要,消费具有弹性程度较高,比较难于达到饱和度的特点,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产品需求”是消费者的心理变数,“购买力”是消费者的行为变数,按“产品需求”和“购买力”,将四川省购买体育休闲与户外用品的消费者进行分类。(1)低需求、低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活动缺乏基本认识和经济能力,认同、接受力低。中低收入者是这个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显示有70.1%调查对象的生活费余额在500元以下,他们的生活依然维持在不宽裕的状态,没有多余的能力去进行这个领域的消费。(2)高需求、低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感兴趣,对户外休闲产品认识较专业、品质需求较高,但消费力或对产品的消费价值观较低。这一部分人是目前四川省内以及国内户外运动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主要是大城市内的年轻人、学生以及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善于了解和接受前沿的咨询,关注户外运动及其产品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在消费力上属于中低水平。(3)低需求、高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兴趣一般,对户外休闲产品认识不够充分、产品要求不高,但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这类人是专属户外品牌商家的目标群体,是实现商业目标的基础,但这个群体也是其他所有非生活必须消费市场要抢夺的目标群体,所以如何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如何培养市场,将会是一个长期投入的工作。(4)高需求、高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活动非常关注,对其产品要求很高,并且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这一群体是户外休闲产品、户外休闲消费概念的核心受众,对相关产品及品牌有较高的忠诚度,他们容易接受商家设定的消费观念及功能宣传,有能力消费高端产品,是商家借以影响其他群体的媒介,但这个群体是4个群体中规模最小。

4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安全救援

4.1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安全状况

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不断快速发展,在活动过程中的伤害事故也频频发生。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开展体育休闲和户外运动有很大隐患。2009年1月29日,四川省简阳市9名大学生趁春节放假之际,相约前往都江堰市赵公山登山,因不熟悉山区冬季自然气候变化,不知山上积雪后地形难以分辨,冒险从赵公山顶穿越泰安镇。在途中因前路中断,大雪覆盖迷路。同年5月,美国爱德嘉峰登山队攀登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海拔6618m的爱德嘉峰,但在原定的下撤期内,3人未按时返回大本营,由于山区没有通信讯号,大本营队员无法与攀登队员取得联络。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失踪。2011年国庆期间,2“驴友”在雪宝顶遭遇雪崩1死1伤,10“驴友”和一名向导、3名背夫穿越四姑娘山失去联系2周。一系列事件为户外运动敲响了警钟,如不重视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四川省内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发展。

4.2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的现状

户外运动救援机构应该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领导下,由各地方、各景区具体实施救援的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救援体系。1979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登山协会正式成立(后改名为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负责四川省内山难与户外运动事故的处理。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山地救援工作委员会,是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2009年在四姑娘山国家级风景区又成立了四姑娘山应急分队,在泸州成立的山地救援队救援犬基地,现有救援犬6只。四川省山地救援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省体育局的领导下开展救援工作,主要负责四川省境内的山地救援工作及其他各种地质灾害救援防灾减灾培训等各种救援工作。协会成立至今,共处置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失踪及遇难救援20余起,得到了外交部、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四川省人民政府、社会各界及失踪遇难者家属的肯定及表彰。

5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存在的问题

5.1管理关系未理顺权限责任不清楚

政府管理层次过多,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以及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的事务性工作,继而削弱了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社会社团管理型由于各自特定的利益关系,在管理中的利益分配、沟通与协同等方面也不易能够协调,甚至会发生争执和相互抵制等问题。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是一项集体育、旅游、教育、科学探险为一体的新生项目群,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单单靠政府来进行管理和监督,是很难得以实现的。

5.2参与者价值观念和安全意识的偏离

一些“驴友”热衷于“穷游”,认为参加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花钱越少就是表现自己水平越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淡漠,必须得装备器材、后勤支撑缺失,拿生命当儿戏,“AA制”结伴出行而无责任主体,进入景区不如实报告行动方案、活动内容和行进路线,由人为失误导致的山难屡在此类人群中发生。

5.3户外俱乐部管理不规范户外专业人员匮乏

在调查中发现,现今市场的户外俱乐部、拓展培训公司参差不齐、良莠难辨,市场门槛过低,准入较为自由随便,缺乏管理监督,有些根本就不具备组织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资质和条件;收费无物价部门审定,从暴利到价格竞争无所不有,形成恶性竞争;领队和教练缺乏系统知识的培训,水平难以提高,缺乏资质的“滥竽充数”也不在少数;市场供需双方尚没有意识到活动性服务的质量构成。

5.4户外用品缺少制定标准,产品品种价位过高

户外体育休闲产品呈现为趋同化,产品品种少、质量差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和对产品的深度开发。户外休闲产品价位不够大众化,相关部门也没有对价格问题制定标准,致使户外用品价格一直趋高不下,使消费者望而却步。尤其是围绕着登山、野营和漂流穿越等项目,对消费该服务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知识的挖掘还在摸索阶段,从而抑制了该产业的继续发展。

5.5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川省救援的联动机制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救援的基础配套设施缺乏,以及救援资金无法到位,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造成了断流等,是当前在救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联动社会上的救援组织、医疗、公交消防部门的资源,设立政府统筹联动管理机制,以畅顺解决应急救助、资金垫付、善后处理等系列复杂问题,整合成一套一体化的救援体系,对四川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具有重要意义。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四川有优秀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四川省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为旅游这个支柱产业带来更多的客源和资金不失为一种创新手段。但是,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中有很多项目属于高危险性项目,5.12汶川大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安全问题就更为重要。政府要加紧制定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政策法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安全管理,才能促使四川省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科学、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

6.2建议

6.2.1以防为主

大力开展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安全知识教育通过教育手段增加参与者和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强化登山户外运动组织机构的安全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从而规范登山户外运动管理,减少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登山户外运动的认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问题的关注。

6.2.2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政策法规能够从政策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指导登山户外运动从业人员的行为,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为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实施登山户外运动救援法,从救援主体、责任、义务和救援保险等方面予以规范,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6.2.3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系统

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预警是指围绕登山户外运动安全收集相关信息并采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未来的登山户外运动安全做出判断、发出警告的方法。通过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预警分析,可以探明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利于登山户外运动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也给登山户外运动安全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预警对政府制定未来登山户外运动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6.2.4研发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安全网络监控系统

相关的科研单位研发了一批与应急平台相关的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如美国的NEMIS国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FEMIS联邦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CAMEO计算机辅助应急执行管理系统等,包括遥感影像的生成和3D-GIS地图,而有大量真实遥感数据的支持,能够产生高真实感的三维地形地貌,还可利用3G多媒体传输音像数据远程移动传输,可以在现场施救、监控和可视化指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救援队伍找出事故发生地提供了便利途径,大大加强了遇险者获救的机会。

6.2.5强化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预警系统

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安全预警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系统的行政组织机构应是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系统。应该融合体育局、气象局、公安局、卫生局和信息机构等职能体系。整合信息通讯指挥系统,加强应急指挥信息网络建设。在安全信息上,要充分利用当前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提前天气预报、疾病灾害、地质情况等的信息,以便户外运动者掌握及时信息,快速调整运行路线和方案,减少因为信息不了解而产生的伤亡事故的发生。

6.2.6建立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联动

救援联动机制是为了实施户外救援而建立,涉及到与户外安全各相关层面的组织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可以在应急委员会下设置分支机构,并将相关部门的一些机构吸收为常设单位,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分析遇到的灾难险情,随时修订完善各类计划,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更能发挥每个部门的作用。事件发生时,动员各方力量,组织应急反应,进行应急指挥。提供应急经费保障,组织反应迅速的安全救援系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进行预防、处置、补偿、设施恢复等项目。除此之外,还要动员社会各机构、各阶层的力量,如民政部门、保险公司、慈善机构等,定期进行资金募捐,以平时备急需,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救援经费,为政府承担一定的经费开支。组织反应敏捷、行动迅速的安全救援系统,协调各相关层面的组织机构和包括登山户外运动救援的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

6.2.7推出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保险制度

体育运动常识范文2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1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互动表现及良性互动的影响因素

1.1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互动

1.1.1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

实体经济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提升了商品价值。尽管金融仅能够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不能实现商品的增值,但通过金融活动能够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向前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例如发展过快就会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从中总结了教训,要应对危机,必须依靠自身的实体经济来复苏经济。对于我国而言,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所创造的价值与财富会受到影响,融资需求会减少,因此急需通过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方式来推动金融发展。

1.1.2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双刃剑”作用

一方面,发展金融可以使实体经济取得更好地发展。通过分配资源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资金要求,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金融的发展还能增强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金融的过度发展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原因在于,过高的资本回报率会导致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正常循环被打乱,导致资本停滞以及风险的累积,反过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导致人们对实体经济的信心下降,造成消费、投资不足等问题。可见,金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具有双刃剑作用。只有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中心,围绕实体经济进行向心运动,才能共同进步。否则,不仅会抑制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还会导致危机的出现。

1.2影响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因素

1.2.1人口结构是关键性因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结果,对实体经济和金融都能产生关键性影响。从社会演进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以及消费和投资积极性下降,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同时也会导致金融发展萎缩,不能实现扩张的目标。所以,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1.2.2科技创新是源动力

科技创新是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效益的重要推手,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等问题,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金融发展而言,科技创新能提高资本市场运作效率,推动资本市场新变革,重塑金融业新格局和新形态。可见,科技创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未来5G、虚拟现实、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技术等,能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融合,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而遭遇技术瓶颈时,企业生产效率会下降、资本回报率也会降低,两者之间就很难实现良性互动。

1.2.3体制机制改革是重要保障

发展金融是为了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然而在金融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受到实体经济发展滞后、人为干预以及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发展很有可能与正常的实体经济运行轨道相脱离;信息泄露会造成道德风险加大,融资环境的恶化导致生产成本增加;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资本市场的亚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改革体制机制,对权利、产权、政策以及责任进行明确,加强市场透明度,这样才能使金融和实体经济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也能使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得到充分地保障。

2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互动的发展现状

2.1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首先,金融增长值比例和工业增长值比例相偏离。工业增长值比例偏高,但从2006年开始逐渐的降低,金融增长值比例始终较大。其次,金融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相偏离。我国金融业的增长率与工业增长率相比,存在增速不稳定、波动较大等问题,两者之间的增速不协调。最后,实体经济融资增速偏离金融业。2016年以来,社会融资增速呈下降趋势,2018年为负增长。近年来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刺激产业的同步发展,这也反映了国内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的非良性互动。

2.2从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我国实体经济由于受到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下降。第一,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的放缓。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以前GDP平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而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慢,尤其近几年来增速仅保持在7%以内(2019年GDP增速为6.1%)。第二,国内产业结构失衡。2013—2018年,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下降了6%,占比稳定在35%以内。但2007年以来,金融和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趋于稳定;2011年以来,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总体而言,中国第三产业增速要高于第二产业,然而,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与金融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增长幅度超过第二产业,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但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基本稳定。

2.3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效果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体制和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在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民营银行的批准建立以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得我国大型银行的集中度逐渐降低,资产分散程度更高,这有利于民营银行的多元化发展,防止金融机构的重复建设。同时,价格机制的调控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发挥,货币政策逐渐由数量型转变成为价格型,实体经济的融资途径得到有效拓展。除此之外,通过多层面的资金开放、登记制度变化以及资本市场构建等制度改革,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市场地位得到了提升,金融市场得到了稳定发展。这就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负担,不仅降低了一些企业的经济压力,而且促进了它们更好地向前发展。

3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的建议

3.1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鼓励和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激发经济的发展活力,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增强实体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综合实力,提高民间资本的利用率,不断地丰富完善金融市场。第一,大型国有银行可以通过业务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比如为中小企业开设专门的窗口办理专项资金等,降低信贷审批门槛和条件,增加放款额度和延长还款期限等。第二,强化民营银行为实体经济融资的作用。相比大型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的融资门槛更低,灵活程度更高,更加符合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要。为此,可以科学引导民营银行等相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解决好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问题。第三,重塑市场环境,构建合法、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提升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比例,激发中小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对公司退市和上市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让中小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作出退市或者上市的选择,合理规避金融风险。

3.2以科技创新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推手,利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促进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加强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的适配性与耦合性。从深层次上融合科技和金融,促进新业态的产生,建设更高效、更快速的信息处理平台,提升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准确性。大型企业可以采取企业与银行共建金融供应链的方式,促进产业链金融技术的发展。通过产业链金融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小型企业可以采取产品创新的方式,通过民营银行和专项资金获取资金支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金融业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通过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合作情况,淘汰低产出、低信誉的企业,推动优秀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3.3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体系

发展现代经济,主要靠提高现代社会的财富管理功能,从而激发市场的竞争实力。对于银行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日常储蓄能力,完善相应地理财功能,确保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合理,能与实体经济发展实际相融合;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实体消费,引导市场投资积极性,确保实体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为了能给社会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居民的投资积极性,可以创新闲置散户的理财产品,帮助居民提升他们的财富价值,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3.4加快金融市场改革

根据市场规律,要确保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就要遵循金融发展始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所以,我国应加快金融市场改革,适当加大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利用资本的外部流通,吸收借鉴先进的资本管理手段;加大多层面的资本市场建设力度,提升证券价格的有效性;降低央行对金融市场的干预程度,让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更加顺畅。通过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拓展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4结语

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在金融市场迈入虚拟领域的背景下,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加快全面落实两者间良性互动的工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才能有效缓解两者间出现的问题,保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英杰.中国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与再平衡[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

体育运动常识范文3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并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教师必须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借助声、文、图、画及视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能多方面服务于学生,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广泛,突破了体育课动作教学的难点,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常识。因此,本文分析探究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与体育教师共同交流学习,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善体育课的理论教学

体育教学是“静”与“动”的结合。所谓“动”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活动”。而“静”指对传统“运动实践”的合理规范与指导,也就是体育运动的理论教学。“静”对“动”的实施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忽视了其重要性。多媒体通过现代化技术,详细综合地完善了“静态教学”。跑步是一项常见的运动,它看似简单,其实学问颇深。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就可能在跑步过程中受伤,从而达不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因此,在跑步训练课开始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视频技术教授学生正确的跑步方法。(1)脚的着力点:长跑时要用足中着地,短跑时要用前脚掌着地,足中着地可以减少震动,缓解小腿肌肉及足腱的压力。(2)头部与臀部姿势:头臀脚三点一线。头保持正直,目光看向正前。转头时从颈部以上转动,避免产生损伤。(3)双臂及膝盖:不要僵直手臂,紧握拳头,完全弯曲肘部,同时膝盖不要抬得过高。(4)呼吸:呼吸均匀,用口呼吸或口鼻同时呼吸。视频中的运动员通过肢体动作对跑步要领做了规范的示范,也对错误动作进行了讲解,用图片介绍了错误跑步时身体的受损部位,学生受益良多。因此,在开始跑步课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正确的跑步要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体育课动作教学的难点

体育课中有很多动作无法用语言详细说明,很多运动项目的动作具有连贯性和瞬时性,且动作快、完成的时间极短,因此,教师通过单纯口述无法让学生全面掌握动作要领。因此,在教授背越式跳高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详细讲解背越式跳高的动作。(1)助跑:下垂双肩,脚前掌为着地点,助跑后段应跑出弧线,从而加强起跳离心力。(2)起跳:身体伸展向上腾起,摆腿并带动同侧手臂,使身体加速旋转。(3)过杆:头和肩过杆后,头后仰、肩倒垂、身体展开,胸部挺起,双腿微收,弓背于杆上,身体重心尽可能靠杆。(4)身体重心一旦过杆,向上加速甩腿,最后背部落垫。在视频中,跳高运动员演示了跳高的连贯动作,播放视频时,笔者暂停视频动作并进行详细讲解,用特写镜头和视频频闪光线标注出每个环节的动作要领,以确保学生掌握这些要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知识

体育教学应丰富多样化,让学生了解每项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这才是完整健全的体育教育,而媒体是最直观获取体育常识的媒介之一,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完善体育教学中的不足[2]。现在的中学生非常关注的体育赛事有奥运会、田径世锦赛、国际足联世界杯、乒乓球世锦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学生多观看此类体育赛事可以积累体育常识和提高体育素养。笔者在体育教学时,经常会录制一些体育赛事,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供学生观赏。在学生观赏时,笔者会一一讲解赛事中的犯规动作,如足球运动中的手球、篮球运动中的带球撞人及乒乓球运动中的遮挡发球等。学生不仅观看了精彩赛事,而且学到了体育常识,可谓一举两得。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推动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所以体育教师要想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例如,篮球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体育运动,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起源、技能、规则、乐趣没有充分的了解,往往不会主动参与篮球学习,也就不能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大部分女生对于篮球这种相对激烈的运动更是缺乏兴趣。基于此,笔者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解篮球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故事,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好感。同时,笔者给学生播放激烈的篮球赛事,使学生充分欣赏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和趣味性,从而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和魅力,这样学生就会对篮球运动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强力支撑,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收集和整理信息,针对体育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自主分析探究。体育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仅是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必然存在不全面的地方,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从课堂教学中得到收获。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的体育技能会得到提高,其也能充分吸收所学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能力;但有些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即使通过大量练习,也无法完成课堂目标。在此情况下,学生在课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能提高自身运动水平。换言之,学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搜索相关教学视频,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获取帮助和建议,进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六、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切实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心素质。体育教学不容小觑,体育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魄,保持充沛的精神状态。只有身体健康,学生才能有资本感受更多的美好事物。

[参考文献]

[1]陈华明.借助多媒体辅助优化高中体育教学[J].田径,2017(11):61-62.

体育运动常识范文4

一、调整体育教师的体育运动观念

做好科学素养与小学体育结合教学,首先要调整体育教师的体育运动观念,提高对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教师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有一些偏差,部分教师将科学素养与体育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等同起来,认为科学素养就是实践体育教学,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即可,对素养的认知不够。科学素养不是简单的体现在具体的体育运动技巧方面,其更应该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如《跳绳》课程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跳绳课程安排的内容大多集中在根据教学要求,达到每个人标准的跳绳训练量,同时掌握跳绳的技巧,了解单人跳绳和多人跳绳、花样跳绳等内容。以跳绳技巧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其实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有所提升,但对科学素养方面提升不够,很多学生学了跳绳以后,只知道跳绳有好处,但好处是什么,有什么具体作用都不清楚,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跳绳健身内容的讲解工作,将跳绳对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具体发展内容进行了介绍,而且还在理论课中利用多媒体演示了跳绳过程中各个肌肉的运动过程,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跳绳运动在身体方面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对跳绳的认知。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对跳绳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我发现在跳绳过程中学生还会讨论跳绳过程中锻炼哪一块肌肉。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整自己的体育运动观念,正确对待科学素养的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与其他优秀体育教师进行沟通,做好课堂教学中的科学素养内容教学。

二、做好体育的科学素养教学内容

小学体育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知识类就是一些运动常识,运动规律,人文知识等内容;其次是实践类,如具体的运动技巧,运动保护,体育课堂急救手段等;最后是行为类,如文明礼仪,道德修养也就是常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穿插体育科学素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科学素养的认识。如《坐立行我最美》课程教学中,其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只是简单的将正确的坐立行交给学生,以幻灯片的方式进行展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多学生感觉这个东西无所谓,即使是我在幻灯片中加入了一些错误坐立行的例子,进行对比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我在教学除了以具体坐立行例子以外,还从运动力学角度,将身体的骨骼和肌肉在不同坐立行的状态表现出来,从知识类进行坐立行的教学工作,在展示过程中,不同坐立行对骨骼和脊柱的影响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将所学习的知识类内容融入到自己的坐立行当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明确了坐立行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了解了错误坐立行对骨骼和脊柱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学习,起到了非常好的科学知识教学效果。小学生体育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做好多种教学工作,不要过于区分内容,比如在实践类科学素养过程中也应该加入知识类和行为类内容,只有这样科学素养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构建小学体育的科学素养环境

体育运动常识范文5

一(略)

1(略)

2.运动损伤的原因。造成中小学生运动损伤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既包括学生自身因素,也涉及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及体育设施建设等其他因素。

(1)从学生身体发育情况来看,青少年的骨骼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但其骨骼承受外在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较差,易出现弯曲、变形的现象;青少年的身体关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与关节连接的韧带比较脆弱,当受到外力冲击,在韧带无法有效保护关节的情况下,关节易发生损伤;青少年肌肉中具有较多的水分,无机物的含量较少,且肌纤维较细,肌肉横断面积小,这使得他们肌力较弱,耐力欠佳,容易疲劳,加之其足部、膝部韧带的缓冲机能还不完善,在动作幅度过大或发生身体碰撞时,往往会出现挫伤和扭伤的情况。

(2)从学生身心状态来看,欠佳的身心状态是造成中小学生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身体状态不佳。表现为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差;运动强度过大,运动节奏缺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不足,疲劳过度。学生在身体状态欠佳时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则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另一方面,学生心理状态不佳。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身体素质较差而又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往往存在胆怯心理,且常因心理胆怯造成动作失误,导致运动损伤情况的出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存在着自负心理,喜欢在朋友和同学面前表现自我,他们时常会在缺少必要准备和自我保护的情况下做一些高难度动作,但这样往往会造成运动损伤。

(3)从准备活动情况来看,部分中小学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增强自身肌力,同时可提高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及韧带的弹性,从而避免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学生未充分进行准备活动,其身体则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在这种状况下进行体育活动,则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4)从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来看,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损伤情况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具体表现为:教学组织形式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未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体育训练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给学生安排的运动量过大;帮助、保护措施不到位,不能及时消除学生疲劳症状。这样则会引发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产生。

(5)从体育设施建设来看,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和场地未得到合理使用且存在安全隐患,而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则大多存在着运动场地不平、体育设施陈旧、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也是导致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建议

1.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加强学生易受伤部位的训练。运动技能掌握不牢、运动技术操作不当是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如,学生在跳高或跳远练习中落地姿势不对,则易造成膝部、足踝部损伤。为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要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要领,做到技术动作准确和规范。其间,体育教师特别要加强学生踝关节、膝关节及指关节等运动中易受伤部位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尽量避免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

2.认真做好体育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前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及身体代谢水平,增强他们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以充分发挥其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为正式运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体育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认识到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并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准备活动。其间,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与不同训练内容相适应的专项准备活动,从而降低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

体育运动常识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特色教育;意义

幼儿园是进行幼儿成长教育的主阵地。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幼儿园教育内容要严格做到去小学化;同时特别注重对幼儿身心成长的教育引导。开展体育特色教育,这就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当前体育教学整体受到重视,中考体育分值与语文、数学同等的大环境下,广大家长也更加注重幼儿体育素养的培养。在幼儿园教育中,针对幼儿体质体能情况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教育活动,顺应时代所需,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体育特色教学活动的现状概况

体育是一种大众化的体育运动形式,在各地区、各年龄段人群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体育和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校园足球活动、阳光体育活动、阳光大课间活动,都是体育在义务教育中进行普及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观点,体育在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教育举措。就幼儿园而言,其体育特色教育活动也有自己的特征和表现。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心智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弱、体质体能弱,对一些体育活动缺乏基本的认知了解,组织纪律性也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结合儿童教育管理的经验去组织体育教学。通常,一些幼儿园会利用园内的游戏道具、体育器材、游乐设施等,通过游戏化的方式组织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游戏、做舞蹈、练早操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的体育特色教学可以有效激励儿童的学习热情,培养儿童体育运动习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开展体育特色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一)体育特色教学是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有益培养。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我国幼儿群体的体质体能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许多医疗卫生机构也面向幼儿群体开展了体检活动。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数据来看,我国幼儿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突出表现为近视眼儿童增多、肥胖儿童增多,另外,有不少幼儿存在体能体质偏弱、体力差、运动素养不足等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做好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这是帮助幼儿矫正健康短板,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在体育特色教育的支持下,幼儿体育运动热情得到很好的鼓励,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体质体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对矫正部分幼儿的身体肥胖、体质虚弱、身体发育不良、脊柱侧弯等情况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在体育特色教学活动中,幼儿园会根据儿童的行为特征、认知情况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优化创新,比如开展一些富有民间传统体育色彩的体育教学活动,玩一些丢沙包、踢毽子之类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这样的体育特色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好的游戏体验,感受到体育游戏的乐趣,从而接触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新鲜事物,活跃身心,放松情绪,获得健康快乐的活动体验。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体育特色教学是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运动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和传承,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文化积淀。在体育活动中,有很多宝贵精神品质和文化品格值得传承,比如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上的顽强表现,他们为国争光、不怕困难,拼着巨大的代价换回来国家的荣誉。这就是一种体育精神,是爱国青年的有志表现。还有公园里、广场上,人们进行着丰富的休闲健身运动,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乐趣。还有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运动理念,能够很好地磨炼人们的意志和品格,催人上进。在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中,抖空竹、踢毽子、跳绳、舞龙舞狮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广泛分布,成了民众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国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蕴含着人们的团结友好的品质。这些文化品格、精神品质,都是对幼儿的成长发展非常有益的,都是我们在幼儿园体育特色教育中应该灌输与传承的。目前已经有部分幼儿园着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把踢毽子、抖空竹、棋牌游戏、跳绳游戏等转化融入幼儿园教学中,形成了富有民族体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可以看到,在传统体育、休闲体育运动教学中,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且对中国民间传统体育的形式和传承产生浓厚的兴趣。幼儿教师在这样的体育特色教学中,不仅组织大家去接触了解体育活动,而且会解读其中的历史传承,介绍相关的体育运动常识,渗透培养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给孩子的心智发展以健康的指引。

(三)体育特色教学是各种学科的综合实践。幼儿园体育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仅对适当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能体质情况有积极作用,更为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因为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并不属于非常专业的竞技体育训练,也不会有跨栏、标枪、铅球、立定跳远、跳高等体育运动项目,更多的活动是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或者通过绘本识读、视频微课等方式进行。根据目前一些幼儿园的实践活动来看,体育特色教学活动中,舞蹈、美术、口才等方面的训练效果也很出色。比如我们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组织大家进行儿童健身操编排表演,大家就可以在舞蹈编排中把音乐、歌唱、布艺拼贴、服装道具美工和体育动作、舞蹈动作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相结合。虽然孩子们自身的美术素养、体育素养、音乐素养等功底不高,但其综合锻炼的实践意义却毋庸置疑。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可以获得相应的锻炼,这就对孩子多个方面的综合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改革创新的大好形势下,体育特色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纽带桥梁的作用,为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营造了良好氛围,是值得幼儿园继续推进的一项重要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建霞.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体育运动常识范文7

[关键词]体育教学;生命教育

一、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有研究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生命特质为基础,通过教育选择,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升华他们的精神世界,开发他们的生命潜力,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又有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从生命的视角来探求教育的意义,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引导人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其实生命教育就是教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欣赏生命,促使参与者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拥有健全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较为剧烈的时期。认知方面,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之间的差异很大,中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也开始增强,特别是我们处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涌向学生,若不加以过滤,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情绪方面: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不平衡,情感丰富而脆弱,情绪变化剧烈,处理问题多缺乏耐心;人际交往方面,中学生需要朋友的关心帮助,但中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情感波动大,人际交往中容易遇到问题。同时,中学生又面临着升学的考验,家庭和社会的关注,这些都会使他们觉得压力很大,遇到困难与挫折,很容易觉得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因而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十分必要。

三、体育教学对生命教育的优势

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育课程是我们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中学体育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体育运动技能,更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体育与生命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应变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失败与挫折,同时,又伴随着一定的刺激体验过程,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生命意识状态。体育教学又具有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责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学会生存,感受生命之美,学会健康生活,塑造体育精神,养成高尚人格。

四、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

1.充分利用体育室内课教学平台,开展生命健康知识讲座。风雨雪天气不便于室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室内课就成了进行生命健康常识普及的最好时机。教师可以组织营养保健、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急救、溺水急救及自救、抗挫能力的培养、体育运动健康常识等相关讲座。教学中,借助典型案例,模拟场景,让学生动手尝试练习,掌握科学的健身和保健方法,领悟体育运动对健康的意义,形成终身运动意识。2.细致挖掘体育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中,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通过学练,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感受生命突破的喜悦。并使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与自我保护的相关技能,如在“双杠跳上成分腿坐前进”教学中,采用小组互助合作体验的方式,营造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我保护与帮助他人技能的指导,把握生命教育的时机,强化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关怀教育,升华学生的生命意识。体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的事业,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亚丽.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7(24).

体育运动常识范文8

体育运动与医学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为现代人们的健康生活观念和运动健身观念的养成提供了医学知识和运动常识。二者虽然是看似截然不同两个概念,但是却又围绕着人体这一重要因素关系密切。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需求和高素质人才发展,本文就体育教育和医学教育相关性研究,希望能为医学教育开创新的局面,同时也为体育教育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道路。

1健康将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与健康相关医学知识常识的掌握和运动健身知识的把控越来越重视。也正是健康将来自于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发展导致人们生产生活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使人们的身体运动量逐渐减少,人们对身体运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身体机能医学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于体育教育核医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健康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展至涵盖人的所有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7大类: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健康的发育状态;4)个人的生活方式:5)个人的能力和支持;6)人类生物学和遗传;7)卫生服务。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现代体育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同步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以人类健康作为其发展的终极目的。21世纪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对医学知识和体育知识的获取的需求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都做出了相关性的调整。为了满足时展,需求体育教育改革将医学教育纳入其中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育其中的医学教育的好坏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成败的标准。医学教育也同样,改革也将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纳入到医学教学之中,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2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意识培养相关性

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表现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培养。首先,高校体育的目标即为学生体育活动参与习惯的培养,最终形成运动健身意识,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和运动观。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拼搏奋斗精神,将这种精神贯穿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样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对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伤病后的训练及常见病的康复的研究,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措施和伤病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和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医学教育将全面掌握医学知识,运用于救助他人、抚慰伤病,确保病人身心健康,并形成健康意识。因此,无论是医学教育还是体育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意识的培养。用意识引导行为的发展,形成终身学习和运动健身的习惯,确保为祖国培育更多社会需要的具有强健体魄的全面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健身思想,解读医学健康的真谛,使学生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感受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育将能够训练学生形成健康意识的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并不断引导学生以终身锻炼为目标,进行体育活动。学校可以尽可能多地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太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跑步、旱冰、游泳等生活中常见的简单运动训练,在课程教学体系内实现技巧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基础,更能保障简单持续性的运动锻炼可以长期进行,做到既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又能保障运动健身意识的形成。

3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中理论与技能的渗透

医学与体育不仅相关,而且在技术和理论上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以确保二者更为科学、合理、全面地发展。一方面,在体育教育中医学理论的重要任务是基于运动人体科学的保健学理论、卫生学理论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在研究运动人员的身体发育状况、运动健康情况以及运动训练强度等状况时给出医学范畴的专业意见,为体育教育实施、体育训练课程安排以及竞技比赛等方面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并且给予体育教育相应的医务监督和义务知识传授。由于医学教育在为学生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在体育训练中将这些医学知识和体育教育结合起来运用到体育课堂,促进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减少了运动可能带来的伤害,也能提升学生参与运动健身和竞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医学教育中体育运动理论的重要任务是基于人体科学运动原理的康复学和复检学知识。医学教育中体育运动知识确保医学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同时,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状况和身体实际情况进行运动治疗。掌握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对将来的医务工作是很重要的。对于体育教育而言医学教育是体育伤害的防御知识。对于医学教育而言体育锻炼不但能防患于未然而且能辅助康复治疗。

4医学和体育的融合教育———康复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