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庭院园林设计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欧式庭院园林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式庭院园林设计范文1

1.1公共区域的园林景观

是在私家庭院范围之外,用于休闲娱乐或以景观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园林景观。此部分园林包含的内容较多,如园区的围墙、大门、车行及人行道路、绿化苗木、小市政站点区域(配电站、中水处理机房等)的园林、人工湖、给排水和景观照明系统等。

1.2别墅私家庭院

别墅主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庭院基础条件,通过修建小品、种植苗木及布置室外家具等工作在庭院范围内营造个性化的私家园林。

1.3别墅庭院间的分隔带

用来进行分隔相邻别墅间私家庭院的作用。它有几种形式,如结构隔墙、铁艺隔栏、植物绿篱分隔带等。

2别墅项目园林工程设计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丽宫别墅园林工程案例分析)

北京丽宫别墅项目地处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中央别墅区,西邻温榆河,东距首都国际机场约1.5km,地理位置较优越。项目一期总占地面积约为10万m2,其中园林面积约为5.5万m2。项目建有独栋别墅87栋(其中含9栋样板间),该工程已于2009年全面竣工。

2.1方案设计阶段

2.1.1园林方案设计风格的定位。首先必须确保园林景观与别墅建筑的设计风格相协调,应根据别墅的设计风格选择园林的设计风格。如丽宫别墅项目属于纯欧式建筑风格,且别墅庭院为面积较大的半开放式庭院,所以园区园林则采用了与之匹配的现代简约设计风格。例如,在进行别墅庭院围墙墙体美化及遮挡设计时,就不宜种植类似早园竹这种中式风格的植物,而是选择了北海道黄杨和爬蔓月季。其实可以想象,在一个纯欧式建筑风格的项目园区内建造一个中式的六角亭会是什么效果。

2.1.2别墅项目园区内园林地形的设计。地形是园林工程的骨架,设计合理、造型自然的地形是实现园林景观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般来讲,别墅项目园区的景致较丰富,竖向层次多变,园林的地形也较为复杂,故在进行地形设计时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丽宫别墅的园林地形是综合了别墅的首层、地下层地面、车行道、人工湖水平面及各种地埋管线的标高来进行设计的,使之能够同时满足园林景观效果及雨排水的功能。

2.1.3别墅项目园林植物品种配置的设计。丽宫别墅项目选用的苗木全部为北京地区常见树种,并根据苗木的栽植位置,需要达到的景观效果及体现的功能而进行设计。设计师除了要考虑植物搭配体现出的景观层次感和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还应根据植物的各种特性考虑如何进行植物搭配,尤其要注意尊重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如垂柳喜水,有垂下的枝条和修长的叶片,适宜栽植在水边;法桐有笔直的主干,树冠及叶片大而优美,有良好的景观和遮荫效果,故适宜用作行道树;市树国槐虽造型优美,但因盛花期时树上会有蚜虫和木虱的胶状分泌物落下,故并不适宜用作停车位旁的景观树。此外,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和园林效果的持续性,要尽量选用乡土树种,其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可真正的做到适地适树。

2.1.4注重别墅私家庭院的功能性设计。别墅庭院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满足别墅主人对休闲娱乐等功能性的要求。因在某些场合,如举办派对时,庭院园林功能的重要性要大于景观效果。丽宫别墅庭院的面积较大,具备同时满足庭院的功能性和景观效果的条件。故而在设计上,可以通过庭院园路、铺装平台、欧式凉亭、花架、水景喷泉、特色花钵以及雕塑小品等园林景观及各种室外家具达到良好的景观功能及效果。

2.1.5别墅庭院中地下室顶板区域的园林景观设计。通常情况下,别墅住宅是设计有地下室的。丽宫别墅庭院中的局部区域位于地下室顶板之上,这就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单独进行庭院局部位置的景观设计。丽宫别墅地下室的顶板建筑结构承重为3000N/m2,顶板回填土300mm后地表土壤完成面相对标高为-0.15,与别墅室内±0.00相差150mm。在植物选择方面,300mm的种植土基本只能种植宿根花卉和草皮。此区域因受承载力条件限制,硬质景观方面不可设计大型水景和雕塑,可设计庭院铺装而成为庭院功能区。丽宫别墅地下室顶板区域的园林设计基本上是采用阳光草坪结合铺装功能区的方案。

2.1.6别墅下沉庭院(地下室采光庭院)的园林景观设计。在进行丽宫别墅下沉庭院的景观设计时,因下沉庭院中存有集水井、循环泵坑等设施,故设计条件较为有限。同时,因下沉庭院范围的采光条件较差,植物种植方面则采用了可移动的种植箱和花钵,并在其中种植耐阴植物。同时为了美化下沉庭院墙体,在墙面上设计有木格栅,并将种植槽固定在格栅上,槽内种植五叶地锦等攀援植物。另外,还可以选用一些园林小品及小型室外家具增加庭院的趣味及使用功能性。

2.2别墅项目园林景观施工阶段

2.2.1别墅项目的园林地形施工。在实际施工中,园林地形有时可以解决其他专业中的突发问题。如在进行144#(D-C户型)沿湖别墅的污水管施工时,发现别墅一侧的污水出户管顶标高为27.54m,而与别墅相邻的人工湖水平面标高为23.45m,高差约4m。同时,别墅外墙与人工湖驳岸仅有约4m的水平距离。若按照常规方法做放坡处理,则湖岸坡度将达到45°,尤其是污水管线将暴露在外。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改变地形来解决问题。即将湖岸正常放坡,然后在湖岸之上用景石搭建出一个中空的休息平台(遮挡污水管线),平台铺装位置留检修盖板,同时将中空平台内高出土壤部分的管线增加保温处理。此方法不但解决了小市政污水管线的问题,还为别墅主人增加了室外功能区域。

2.2.2别墅项目的植物种植施工。其主要难点在于反季节的大树移植,丽宫别墅则存在较多反季节全冠大树移植的情况。故需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保证树木的成活率,例如,搭设遮荫棚、喷洒抗蒸腾剂、施入生根粉等技术措施。此外,在现场施工时,由于地下各种管线的位置发生变更,苗木的种植点需进行相应调整,甚至在局部位置需取消种植或变更苗木品种,从而避让和保护各种地下管线。

2.2.3别墅项目小市政站点的园林景观施工。在别墅项目内有各种用途的小市政站点设施,这些区域是别墅项目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丽宫别墅项目内3#、4#配电站的顶板之上是1个儿童活动区域,地面设计采用常用的塑胶铺装方式。但考虑到普通塑胶材料在强光和高温的天气条件下会挥发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将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所以特地选择了进口的天然橡胶颗粒,并通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对成品进行了各项指标的相关检测,尽量把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3结论

欧式庭院园林设计范文2

今年,美国罗得岛大学内将建一所以天下第一私家藏书楼――宁波天一阁为蓝本,江南园林风格的“孔子学院”,学院将于2008年年底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第一代核建筑设计专家,上海工程设计院教授级总建筑师王士桐告诉《华人世界》记者,罗德岛是个美丽的小岛,距离华盛顿和纽约都不远。罗德岛大学孔子学院“拷贝”天一阁,如果学校里有中国建筑的周边环境,是可以的。天一阁的比例很传统,柱子上有飞禽走兽,屋顶是双重檐歇山顶。柱子美国人可能采用混凝土芯子,外面刷油漆来做成宁波天一阁的样子,如果他们愿意用木头也可以。双重檐歇山顶就不一定能做好了,宁波天一阁屋顶呈抛物线,使得雨滴掉在屋顶上能够飞溅得离开地基最远,保护了砖木结构的房子。美国人不一定能做相同的弧度出来。

“复制”过去的天一阁位于罗德岛大学,罗德岛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工科院校,以建筑设计见长。2007年该校设立的“孔子学院”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教学楼以中国宁波“天一阁”和北京“恭王府”为蓝图,是一座地道的中国园林式建筑。对天一阁的复制,中美双方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

早在1970和1978年,罗德岛大学校长卡洛瑟和文理学院院长布朗妮访问中国时就分别参观过天一阁。2004年罗德岛大学开办中文国际工程师项目,其中就包括了天一阁参观项目。2007年,在多方磋商的基础上,罗德岛大学的“天一阁工程”开始建设。

汉唐风云际会东瀛

事实上,最早“复制”中国园林、受中国建筑和思想影响的是日本。自飞鸟、奈良时代(593-793年),“大陆文化”传入日本,其造园艺术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晋人追求的林泉归隐式的“曲水流觞”已经被日本的建筑师所借鉴。飞鸟末期,中国道家思想传入日本,至9世纪初叶,平安时代的园林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到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建筑的广泛影响。

平安时代是日本建筑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时期之一,中国唐代建筑被日本的建筑师“本土化”。这个时候,日本盛行密教和净土教,建筑形式受唐文化影响,主要分为“和式建筑”、“唐式建筑”和“天竺式建筑”,其中“唐式建筑”又称为“禅宗式建筑”。

中国文化的东渡使得日本的庭院、茶道和傩剧充盈着禅的意境。寂静、冥想、清澈、单纯的风格不单体现在人的心境和修为里,也外化、赋形于建筑。那个时候的日本建筑师以敏锐的美学感知领悟空间的深层意义,以榻榻米、翠竹、石头、纸张、木材等简单要素构成“空、间、寂”的独特美学思想,成功地使得唐风“本土化”。

1958年修建的醍醐寺三宝庭院,是桃山时代的代表作,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即是仿照了中国唐代池中有山的“山池院”形式。池泉观赏式回游庭院,以神池为中心,环绕“寝殿造”式建筑,池中依然有表征仙山的大石,主要象征须弥山,为佛教净土宗思想。

从建筑形态上说,白石代表大海,苔地表示各大洲。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深,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和文化差异的影响,略有差异。在布局上,中国园林讲究真山真水,高山大水,波光粼粼,而日本园林则追求“枯山水”(也称“唐山水”,以朱砂象征水),小山小水,细水长流的极端写意方式;中国园林选择纵向的景点构图,惯用障景法,日本园林选择横向的景点构图,爱用借景法;中国园林偏爱儒味,日本园林偏爱佛味;中国私家园林以文人造园居多,日本则以僧人居多。

英法建筑青睐中国园林

1670年,距凡尔赛宫主楼1.5公里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其外观仿南京琉璃塔风格,内部陈设中式家具,取名“中国茶厅”,它的主人是路易十四。

17世纪后期,欧洲的大批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对于中国园林那独特的风格感到耳目一新,于是便纷纷将中国的园林艺术介绍到欧洲,使很多的西方人开始慕名于中国的宫殿和园林之美。

在借鉴模仿中国园林的建造方法和布局的国家中,法国和英国最为突出。1685年,英国威廉・坦柏伯爵写了《关于埃比库拉斯的园林》一书,将欧洲整形式园林与中国自然式园林进行对比,称中国园林布局的均衡性是隐而不显,不在意局部的秩序,讲究错落有致,整体构图,表现了大自然的创造力。

1750年钱伯斯运用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为肯特公爵设计、建造了英国第一座中国式庭院――“丘园”。在园内引水做成天然湖泊,湖中设岛,岛上建亭,还在湖岸边建造了一座高达10米的八边形、十层的中国式塔和一座中国式厅堂,并将此厅堂取名为“孔子楼”,楼内还绘制了中国的“孔子圣迹图”壁画。

这一效仿中国园林池、泉、桥、洞、假山、幽林的自然式布局的园林风格与当时英国流行的几何对称式的“勒洛特”园林大相径庭,人们在惊奇之余纷纷效仿。

18世纪,法国人从传教士寄自中国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造园艺术。1774年,在凡尔赛园林建成了小特里阿农花园,该园掇山叠石,修建亭阁,追求天然野趣,被称为中国式园林。

中国园林遍地开花

1980年代,中国园林开始在全世界范围掀起高潮,以陈列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开风气之先。

王士桐告诉《华人世界》记者,在纽约建造“明轩”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著名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陈从周堪称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不单在建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还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陈老接受普林斯顿大学聘请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欧式庭院园林设计范文3

摘 要 查兹沃斯园的发展史很重要,它见证着英国4个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变化,不仅是英国园林发展的历程,也是英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不同时期追寻不同国家的造园风格,拥有着多种国家园林的足迹。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是欧洲园林艺术领域里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一反欧洲以规则式为主导的造园传统,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将自然美视为园林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查兹沃斯园 自然风景式园林

查兹沃斯园是英国著名的府邸和庄园,位于奔宁山脉南端高原的山丘上,德温特河缓缓流经于此。庄园的鹿栅绵延,将400多公顷的广阔草场围绕其中。它以丰富的园景和长达4个世纪的造园变迁史著称,融合了许多时代和许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现存的景观是4个半世纪以来各种造园风格的混合产物。

一、查兹沃斯园的建造背景

鉴于查兹沃斯园的发展历史悠久,并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查兹沃斯园的建造背景与英国园林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查兹沃斯花园见证了英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

都铎王朝初期,庭园处在深壕高墙之中,面积不大只能布置一些小型的实用园。君主们出于对花卉和庭园的浓厚兴趣,在宫殿四周兴建庭园,并以鲜艳的花卉做装点。此时的发展主要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影响,但在造园要素和造园手法方面出现一些革新措施。后因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使得法国文艺复兴园林成为英国人的样板。

16世纪,英国造园家逐渐摆脱城墙和壕沟的束缚,追求更为宽阔的园林空间,并尝试将意大利、法国的园林风格与英国的造园传统相结合。1668年的光荣革命,迫使詹姆斯二世流亡。次年英国人从荷兰迎来了国王威廉三世,并将荷兰造园风格带到英国。园中的装饰要素更加复杂,同时法式风格的人工性进一步加强,喷泉也大量增加,灌木修剪更加精细,绿色雕刻艺术发展到怪诞的程度,园中充斥着用灌木修剪成的各种动物和器具的造型。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是欧洲造园领域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不仅涉及英国政治体制及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并且深入到哲学思想及美学观点等文化反思;同时还有气候条件和国土景观等自然因素以及英国人追求的生活时尚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查兹沃斯园的演变过程

1549年德文郡公爵一世将其购买归为己有,1552年开始在园中建造府邸,他所建的府邸有四个角楼,在中央入口处的对角位置上还有一对塔楼,周围由带有圆堡和一个方形防御塔的高墙相围。1685年由年轻的建筑师威廉托尔曼设计南庭院并将其设计成为具有前卫色彩的两层英国乡间宅邸式,1687年西庭院前的都铎式房舍也被一座古典式的庭院所取代。在四世公爵时期,又在府邸的北侧新建了几处小型建筑,在北侧的轴线上又新建了一个凯旋门式样的入口。1816年六世公爵时期,由怀亚特维尔又重建了府邸的东建筑,设计了一个新的府邸正立面。1827年在剧场塔和艺术廊之间,又新建了一个橘子园。至此,府邸的建筑群定形,并且多数建筑被保留至今。

在府邸建成之后,庄园的花园也开始动工。1688年由皇家园艺师乔治伦敦和亨利怀斯进行修建,将英国庭园的优秀传统和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地移植而来的新形式融合,建造出美丽而精巧的庭园。他们在南侧新建庭院中,设计了一个带有滚木球草地的规则式花坛,还兴建了斜坡式草地、温室、泉池、数千米长的整形树篱和黄杨造型。花园中装点着大量的雕塑,著名的海马喷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喷泉四周有整过形的鹅耳枥树篱围合,体现了早期领导造园潮流的意大利风格。

随着法国风格开始领导世界园林潮流,1696年查兹沃斯园聘请了法国工程师格里特利进行修建。在花园的东部设计了一个总长200米的梯式瀑布,由高度和宽度不等的24组台阶组成水阶梯,为瀑布提供了丰富奇特的音响效果,世袭了勒•诺特尔式园林的风格。1702年又在府邸南侧的轴线上开挖了一条长100m左右的水渠。1703年由建筑师托马斯阿彻设计,在水阶梯的东侧修建了一个圆形亭子,亭子中还装有一组喷水孔。至此,花园的规则式布局已经形成。

进入18世纪,园林风景运动兴起之后,查兹沃斯园也被进行了改造,改造工作主要由布朗开始。首先,他将位于府邸西面的德温特河进行了改造,在河的南侧修筑了水坝,对河水进行了蓄积,从而扩大了水面增加了花园的水景。其次,他着力对花园的布局和景色朝着更自然的风景园方向改造,拆除了园中有碍视觉效果的建筑物,将肯特阶梯式瀑布周围的台地改为坡状草地。此外,他还在园中的府邸旁、山坡上和沼泽边栽植成片的小树林,是其发挥衬景、点景和藏景的作用。

到了19世纪,人们对风景园林的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层度,这时的查兹沃斯园经过布朗等人之手的打造,已经光彩四射。在这种背景下,帕克斯通开始负责庄园的修复工程。在狭窄的场地内,设计了整齐划一的黄杨绿篱,再现了勒•诺特尔时代恢宏壮观的庭园构思,使府邸与林园融为一体。随后帕克斯顿在查兹沃斯花园建造了第一个热带植物大玻璃温室,从此,小规模的植物园圃建设发展成为新的潮流,园林中纷纷开辟了陈列奇花异卉和珍木嘉果的场地。草地上开始建设一块块不规则的花坛,鲜花密植在一起,花期、颜色和株型都经过仔细的搭配,树木也经过精心选择,不仅注意其高矮、形状、姿态,还注意了颜色和四季的变化。他在花园的东部,还按原有水阶梯的轴线方向,新建了一条大水渠,并以此轴线组织东部的景观。同时在水渠的东北方向分别开挖了皇帝湖,引来周围沼泽地的积水形成了占地2公顷的水面,又在东面开挖了一个瑞士湖。经过他的精心改造,查兹沃斯园焕发一新。

三、查兹沃斯园的空间结构

整个查兹沃斯园占据着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领地,包括有郊外公园,农场牧场,树林,花园和庄园别墅。经过多个世纪的修建,它演变成以自然式风景园林为主,并使规则式元素和谐的融入其中的手法。

从整体上看来,园林内部与外部对比非常强烈,自然式与规则式的对比过渡自然,最强烈的是河流和自然野趣结合比如说沼泽的运用。查兹沃斯园的面积很大,大量移植耗费资金大,并且对自然的破坏力也很强。再加上整个花园大片面积的地形平缓,英国人又以大片的牧场为美决定了花园运用大片的缓坡草地,不仅提高了庄园整体的绿化率,而且起到了很自然的过渡效果。放眼望去无论是自然式风景区还是规则式小花园都以草地为主进行装饰,对花园的管理提供了方便。建筑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作为园林的一景与园林融合在一起,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筑周围还是以较规则式风格为主,道路笔直,将绿篱修剪成整齐的形状布置在道路两旁,为了不过于死板,在大片草地上采用不规则的孤植、丛植、片植的形式进行种植,形成自然与规则的完美融合。主体建筑前有一个大水池,水面平静,形成倒影,使建筑体量显得更加庞大。由于地形的平缓,多采用不同种植形式的树木进行视线的起伏变化。例如草地足够辽阔,但有很明显的边界,以大片丛植的树木为边界,使人的视线受到遮挡,并对丛植树木的另一侧产生好奇心。在花园中,有很多明显的轴线将自然式园林显得井然有序,道路两侧通过整齐的绿篱过渡到不规则种植的林地中。在花园的不同区域安置着很多规则式花坛和花镜,以各种色彩明快、艳丽彩叶树和花木修剪成类似法国模纹花坛的样式,以显其宏伟壮丽。

受布朗的影响,花园还是以很多水体景观为亮点。贯穿花园的德温特河突显其自然风貌,并经过一些必要的处理,使其形式更加优美,更适合观赏,构成水镜面般的静水效果。河流两岸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形成明显的过渡。将一眼即能忘穿的河流增加了几分神秘,达到不令人乏味的作用。花园、庄园别墅均采用较规则式的水池、喷泉,营造动态水的活跃气氛,并与各种象征性的雕塑相结合,更加突显其活泼性与动态美。不仅形成各种差异的景象,还达到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效果。同时配以由乔木、灌木、草地相结合的规则花坛,富有层次感,形成不同凡响的景观效果。

四、查兹沃斯园与法国园林

虽然英国园林在后期努力的摆脱法国园林思想的束缚,但是通过与法国园林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法国园林对其的影响还是无法掩埋的。在这里主要同法国的凡尔赛宫苑作比较,在一些地方都有明显轴线,采用大片的草坪进行延伸,两旁较规则式的种植形式,给人以宏伟壮丽的震撼。同时还设有奇装异彩的花坛。花卉的种类不同是必然,但形式的组合上大同小异,树木的整形修剪也存在共性。另外,雕像与水景之间的融合与法国园林更是有几分相似的神韵。

当然英国大多数地方还是有其自己的特色,比如说轴线虽然明显但不是贯穿始终的,仅在建筑附近做大轴线,有引导游人的作用,但又不能一望到尽头。采用地形的起伏营造很多不同性质的空间,有规则式的,也有自然式的,以自然式居多。采用不同植物的高矮错落的自然式搭配,不经特殊的整形,有些类似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特色,但其布局很紧密,野趣十足。有些地方虽然也以规则式花坛为主,但将其布置在更为辽阔的草地上,显得花坛只是其中一景,有些被自然和谐了的感觉,没有法国园林那样气场雄伟。树木采用孤植、丛植、片植的形式,不经修剪而是放任其自然生长,并且占地面积很大,是法国园林少有的。

综上所述,英国园林在继承法国园林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使其独具风格,成功的区分于法国园林。这也是英国园林尝试摆脱法国园林思想的成功之处。

五、查兹沃斯园对社会的影响

查兹沃斯园的发展史很重要,它见证着英国4个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变化,不仅是英国园林发展的历程,也是英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不同时期追寻不同国家的造园风格,拥有着多种国家园林的足迹。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是欧洲园林艺术领域里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一反欧洲以规则式为主导的造园传统,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将自然美视为园林艺术美的最高境界。自然成为园林的主体,使欧洲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风景式园林的产生,也为西方人开辟了一种新的造园样式,使西方园林从此沿着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两个方向发展。并且随着这两种形式之间从相互对立走向相互补充,西方园林艺术体系的发展更加成熟,并走向多元化。

欧式庭院园林设计范文4

1.1生成期——山庄附属园林

法国式风景园林的开端很难精确地定位到某一时期,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风景园林相似,罗马帝国的影响奠定了法式风景园林的思想基础。在罗马,风景园林最初是由蔬菜和果树组成的,在著名的专著《De agricultura(农业志)》有相应的论述。公元1世纪时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典范大多是著名山庄附属园林,例如大奥密花园、庞培花园、帕布利花园、赫库兰尼姆花园。

1.2转折期——私人及修道院园林

风景园林实践在法国被认为是自然美与人类理性原则相结合的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达。诸如层次感、几何形态、比例尺度等价值观自然而然地在景观设计的手法中得到体现,这些原则也是法国风景园林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完全相信自然中神灵的存在。这种价值观使得现在仍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罗马拥有大量的绿地空间、私人公园和城市广场。宗教活动对于法国早期风景园林设计活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公元4世纪到5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终结,由修道士们修建,作为修道院中心的园林成为了中世纪园林的代表。这些园林被高高的灌木丛和建筑物隔绝,通过精心设计,严格遵循着秩序、几何形态和组织方式,沿袭了罗马时代的设计风格。广场通常被用来分隔成不同区域,在园林的中心放置一棵树,一片水塘或一口井,这样的设计传统且简单,同时也改变了原始植物种植的功能,将园林景观变成了一个冥思自然、救赎和净化心灵的场所。丽舍森林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法国案例,并始终保留着原貌。

1.3成熟期——文艺复兴庭院及城堡花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世界潮流影响着欧洲的发展历程。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伊斯兰园林的影响波及整个欧洲,但是法国风景园林受其影响并未持续很长时间。公元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开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直到公元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法国风景园林逐渐变为开放式的自然景观,强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缓和,Philibert de l’Orme和Pierre Lescot就是那个时代两位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公元16世纪末随着亨利四世统治的到来,重要的科学和技术进步出现,涉及几何学、光学,以及风景园林设计。这些活动引入了透视这一新的设计元素的出现。法国庭园是那一时期核心地域的象征,也是中央集权的重要体现。富有的资本家有能力雇佣私人风景园林设计师来建造他们的私人庭园,巴特鲁瓦花园和著名的维康府邸花园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著名的巴洛克时期到来之前,法国的风景园林经历了一段过渡时期。人们努力证明能够使自然环境秩序化。当时的人们认为自然是在混沌和纷乱中进化的,人类站在其对立面,是科学和智慧的代名词,并且应当显示他们的主宰地位。这种思潮最终迎来了古典巴洛克时期的到来。

1.4全盛期——勒诺特式花园

勒诺特式园林产生之前,法国的风景园林设计灵感主要来自意大利,意大利风景园林的风格表达实际上更多地是关于情感和对美学的感触而非逻辑和理性精神。而勒诺特时期风景园林的自由思考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几何基本原则的回归,也吸收了更多的透视与组织方式,这些原则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法国建筑师Philibert De l’Orme的影响。勒诺特时期的法国风景园林,美学欣赏始终是价值观的重要部分,象征着人类的胜利与对自然的驾驭。园林完全被设计成一个封闭空间,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延续。游览者穿过一连串的空间,就像循着设定好的路线。建筑师构建园林的建筑语言不断讲述着有关卧室,绿色剧院,树墙间行走,沿着水的层级的故事。地面被草地覆盖,犹如地毯一样。每丛灌木都被精确地设计安置,以创造完美对称与和谐关系;由数学比例和道旁的雕塑营造韵律感;水面构建流线变化,反射倒映出天空的景色。这些设计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了法国在城堡内部结构设计方面的高超技艺。

1.5融合期——城市公园运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风景园林在欧洲各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风景园林不再是单一的表现形式,风景园林设计开始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许多法国著名艺术家,例如作家Jean-Jacques Rousseau和画家Hubert Robert,他们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变化。画家Hubert Robert在他的作品中画了许多废墟。公园在这个时期十分流行,在法国第二帝国时期,随着巴黎的豪斯曼大规划,人们希望建造更多的公园,更大的植被覆盖面积。城市周围的森林和自然景观被更多地人为设计,作为法国重要的景观。与此同时,Vauban和他所建造的城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法国如今的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些城堡如今成为了绿色公园,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铭刻着法国园林史上公园的重要性。浪漫主义与英式造园手法同样影响着法国风景园林,这一类型的演变体现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随机性,代表有著名的埃麦农维勒庄园。

1.6二战后期——当代风景园林

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很难发现古典风格的烙印,当地风景园林最有名的是由建筑师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设计的拉维列特公园和雪铁龙公园。这些园林通常以其复合功能著称,而它们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于陪衬一座文化中心或重要建筑物。例如,拉维列特公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新功能上:一座曲折的艺术感强烈的建筑围绕着它,使得在室外聆听音乐会、歌剧甚至于看电影成为可能。在如今而言,人们更看重这些新功能而非其形态与植被的种类。雪铁龙公园仍然使用传统的对称式,但在自由性和不规则性上做出创造。

2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园林赏析

对于法国古典风格风景园林一直受到法国民众的喜爱,例如巴黎非常受大众欢迎的杜伊勒里宫与巴洛克式暖房。虽然古典主义风格的园林已经不是当代设计师所亲睐的风格,但是许多具有美好回忆和欣赏价值的古典主义园林本很好的保留下来,依然在发挥着维护和美化这种传统造园方式的作用。

2.1马赛伯雷利公园

风景园林的主要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园林的功能性,充满自然野趣的天然山水景观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法国许多公园或园林的风格常常介于强调对称性、透视原则的法式园林与强调植物自然生长、充满田园气息的英式园林之间。其中的代表作有法国南部马赛市伯雷利公园。伯雷利公园是马赛的公共市政公园,被法国文化部列为法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公园规模17公顷,由三个花园组成。建造于1766年,这曾经是Borély家族的产业。公园有湖泊、各式花园、草坪、喷泉和博雷利城堡,在公园门口租双人自行车,还可以租手划船,可以躺在草坪上看书晒太阳、野餐、玩游戏。

2.2布尔日主教堂公园

布尔日主教堂公园位于一座法国中部城市布尔日,著名的布尔日大教堂附近。布尔日大教堂始建于1195年,历时60多年才完工,是法国中世纪基督教的权力中心,与沙特尔大教堂一样是第一批哥特式建筑,隶属于同种风格建筑中的佼佼者,以匀称的比例、雕刻、绘画以及彩色玻璃闻名。布尔日主教堂公园历经几个世纪,见证了不同的历史风格的变迁。这座园林内部以法式对称的园林布局形式为主,记录了传统的造园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城市自然环境的美景。整个外部空间由一个自然式的园林构成,展现了真实的英式自然风景园风格。

2.3费谢尔斯庭园

费谢尔斯庭园是一座建在一片沼泽上的花园,向我们展示了“装饰艺术”风格。自然环境的美与忧伤对设计师的影响多于古典园林风格。这个花园超过有4公顷分类的纪念碑。在梧桐树,玫瑰花园,法国花坛和一系列的池塘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透过弧形修剪可以看到被修剪得非常精细的紫杉,就像是一幅完美的雕塑作品。有些植物修剪成几何形状,可以欣赏盆景、喷泉、雕塑,在树荫下的长椅或在阳光下伴着鸟鸣,烦恼会奇迹般地飞走。

3结语

欧式庭院园林设计范文5

关键词:日本文化 西方现代艺术 影响

引言:13世纪,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被印刷出版,西方世界才第1次认识到日本这个亚洲岛国;其实,马可・波罗并没有去过日本,它完全是根据在中国的了解描述的。但是,欧洲人的心中却有了“中国和日本遍地都是黄金”的美妙幻想。葡萄牙人乘中国商船偶然漂流到九州南面的种子岛,这是西方世界和日本的第一次实际接触。此后,就有葡萄牙的传教士乘中国商船真正意义上的登上了日本本土。在1639年德川幕府实施锁国政策,基督教被禁止,日本和西方之间的联系只有在长崎湾人工筑成的出岛上,日本允许外来人员建造商馆,从事海外贸易。19世纪初,日本基本被欧洲人所认识,只是带有很大的幻想成份。明末农民起义,清兵入关导致了荷兰以及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1658一1729年间都不能购买到中国的陶瓷,所以就从日本得到,这也让日本的陶瓷独占了欧洲市场。从18世纪,英、美、荷等要求与日本建交,并要求其开港通商,但是都遭到了日本的拒绝。但在1854年3月31日,西方世界最终以武力强制日本开港,实行开放政策。从此,日本文化被不断的融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变更中。

1、美术方面

1.1.绘画题材方面的影响

具有标志性的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产生的印象主义在形成之前,欧洲在绘画方面都十分注重人文因素的把握与应用,他们的中描绘中有大量的圣经思想内容和当时的政治影响内容。普遍的绘画中都需要附带文字说明部分才能被人们理解。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影响下,美术绘画的艺术家们就很难自由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意愿和真实想法。现在,我们仍能发现,以浮世绘为主的日本绘画中,基本都表现了市井庶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和一些地方的民俗文化。这表现思想就给欧洲的绘画艺术家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他们开始走出传统的教条思想,创造出了很多不被传统文化肯定的现代绘画作品;也可以说他们是转变了传统题材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开始和宗教说“不”,不断的的“反叛”学院派的绘画理论体系,并逐渐表现现代美术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

1.2.绘画色彩方面的影响

经典的西方学院派的绘画作品都在画室中形成,热衷“柔和的和谐色彩”“不太明快的光线”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柔和光线”。19世纪,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开始“反叛”,如浮世绘画家铃木春信的“锦绘”,就应用了十几种色彩套印,色彩极为绚丽;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中,他将某一时刻的阳光撒落于富士山上,并带来了色彩瞬间的细微变化以及瞬间的“印象”表现,这些都给给的西方现代艺术家们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启示。在最后,西方的现代派画家们抛弃了传统的室内艺术创作习惯,开始向户外发展,努力的捕捉自然世界的转瞬即逝的美妙景观;不断的以创新形式的绘画风格来谱写色彩斑斓的自然。最终,他们开创了“光色感觉的新世界”的方法,并以大片的色彩绘画效果来取代固有色调的抽象观念。

1.3.构图方面的影响

西方绘画时构图是约定俗成的:主题放置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画面要求具有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构图模式。例如:平衡构图,对称性构图等。日本绘画是继承中国画的构图特点,用散点透视法,也有追求真实的自然画面,同时还会打破真实,按照空间所需要的排列,这样就使的画面上的物象可以按实物在画面艺术需要,变化其形象和位置。日本的浮世绘就是将这种表现的发挥到了顶端,它竭力表现出的残缺美、无序美等,这些就与西方艺术传统法则以及透视的写实的方法形成对比,也极大的影响了西方构图的意思。

2、对建筑方面的影响

首先,日本画面装饰方面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并不像欧美的居住文化注重人文生活基础设计。日本的建筑理念中,房屋住宅只是行动中人门的“客房”。知识一个暂时休息的地方,所以它们的设计就很朴素。最经典的就是榻榻米“坐起来半张,躺下去半张”对住居从不过分奢求,注重简洁朴素。所以,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日本居住建筑的特点就十分的简约,典雅。可以说,建筑美是构件本身由比例和协调关系组成的。日本的居住建筑适应这个国家的自然条件,满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需求。柱、梁框架结构的支撑作用,以及用柱子抬升建筑平台,达到通风;注重对材料自身的本质美,这些建筑元素就都给现代西方的以及美国的建筑师们带来了很多实用的案例和典型,特别是在现代派中,建筑大师不断的将日本建筑理念应用到的极致,并且还融如自己的一些想法。慢慢的,日本的建筑理念就给整个建筑世界的发展与现代建筑的思想带来了新的亮点。

3、对园林方面的影响

日本的园林最初是皇家的院子,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出现了武家园林、寺院园林等。园林作为娱乐观赏性的场所,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自然风景园林;在平安时代,日本的池泉园林的开始“和化”,出现了以舟游式为主的寝殿园林以及净土园林;室盯时代,园林又被佛教化,代表就是石庭;桃山时代,茶庭就是茶道与园林的结合;江户时代,佛、茶、儒,共同作用形成了具有宽广涵盖面的新式园林。囿苑式的园林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的作品。这些园林的设计与发展的理念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对西方的现代艺术产生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具有日本文化底蕴融合园林也在改变着艺术家们,他们把艺术园林区分于宗教之外,更是深刻的坚定了西方艺术家们摆脱传统宗教束缚的信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式的造园风格。例如周游式、回游式和观赏式等造园风格。

小结:日本文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是可见的,主要表现在绘画方式上,对绘画的题材、色彩色调、构图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日本文化还对西方现代的建筑和园林也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而正是这种形式的文化融合促使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久野健,让惟雄,永井信一,日,《日本美术简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欧式庭院园林设计范文6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各个文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因而,当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各种形式、风格大相径庭的园林。而作为园林艺术所根植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园林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上也各呈异趣的差别更使几大园林体系在诞生时,就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东方、伊斯兰、欧洲这三大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周边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文明有关环境的认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关于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传统园林体系概述

这里所讨论的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造园风格中,前两者属于东方体系,意大利属于欧洲体系,但由于欧洲体系的形成受伊斯兰体系的影响很大,意大利风格作为近代欧洲园林的鼻祖,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明显,所以有必要先就三大体系做一个初步的概述。

1、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

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在古代西亚的园林中,那个交叉处的中心喷水池就象征着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不过,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而目前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

2、西方古典体系和现代体系:

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乃至随后的数百年内,欧洲大陆上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彼得堡到枫丹白露,到处都可见到这些闪现着王家与皇室荣耀的灿烂光辉的园林,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此后,受东方园林的影响,欧洲园林中出现了以英国自然风致园与图画园为代表的偏向自然风物的园林,这种园林发展到现在,就成为当代美国新园林。

3、东方体系: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东西方两种园林风格的比较

从上面对三大园林体系形成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欧洲和伊斯兰体系之间存在着同源的关系,即都始自于对古代西亚造园方法的模仿。只不过伊斯兰体系是在古巴比伦故土上发展,和其所模仿的原型有着同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沙漠中珍贵的水源和植物的运用,所以对古西亚流派的手法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其视水如金的水法处理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当然当这一体系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展而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古印度文明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影响,使传统的西亚派水法有了重大的改变而产生了伊斯兰体系的一个特异支派。这里的园林不再使用谨慎保护水流的渠道和堤岸,不再只有狭窄的溪流潺潺和低矮的喷泉点点,而开始呈现河道横行和跌水纵流的景象,在泰姬陵前还有较为广阔的静水,植物的运用也向郁郁葱葱的方向发展,不过那种十字规划水道的基本法则还是保留下来。而有趣的是欧洲在学习古西亚法式时对其所进行的改造与印度对传统伊斯兰手法的变更有很大相似性。欧洲的水源也很丰富,植被更是繁茂,所以这里的造园同样屏弃了节约性用水的水法,而只使用了模仿伊甸的四条水路分割法则。有赖于植物的丰富,后来欧洲又用大量的几何植栽来加强了这种分割,并以这种矩形分划为基础,衍生出一整套几何造园的理论,而水法的运用也日趋宏大,与伊斯兰体系已是大异其趣。但是尽管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源流还是具体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而与其所对立的东方体系则是完全自我生长和发展的另一套理论,从其审美基础、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到具体的理水、堆山、用树和园林建筑都有着判若云泥的差别。所以意大利园林风格与中国、日本园林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的不同,而比较的重点也应先放在东西方两种对景观的处理模式的比较上。

1、东方风格: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2、西方风格: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到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

具体再来看一些例子:

西方的古典园林最为代表的当然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大花园,那种华丽与壮阔的美正来自于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不羁,正如作家刘心武笔下所描绘的:“那花园布局特点是简洁而豪放的,与宫殿垂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三次平面的下跌,每个宽阔坦实的平面上都主要由两种景观组成。一种是极其巨大、规整的水池,周围有众多的铜塑和喷泉;一种是栽种并修剪成异常整齐的几何图形的常绿灌木,而这种景观又以其中的中轴线一望无际和两侧绿篱花囿的严格对称夺人心魄……”。

东方园林可以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凡是园林创造中有利于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在这众多的造园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与建筑三类。

山在东方园林中是用能与稳定的象征,常有“山骨”之称。水在园林里则是象征智慧和廉洁。

花木在园林中最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有些花木还被赋予特殊含义。花木的培植要自然并讲究已经,同时注意保持古树和植被。

东方园林要求“曲径通幽”,因而建筑需要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  在造园设计时,除了重视上述三点外,还要考虑对景和借景、楹联匾额以及风声、水声、钟鼓声、花香、草香、泥土香等多种媒介的参加。只要用心,碧空万里、峭壁千仞、明月繁星、春江渔火都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物。

三、意大利园林的特点及其与东方园林的具体比较

大体上说来,意大利风格与中国、日本风格的差异在以上的比较中都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了。但最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意大利风格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还存在着和向来被视为欧洲古典园林典范和代表的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显不同的特点。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意大利的地中海气候与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夏季在各地平原上既闷且热,而在山丘上,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本土,当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人对帝国往昔的辉煌仍然记忆忧新,而各种古罗马以及在意大利也是随处可见。古代的古典主义于是成为文艺复兴园林艺术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富豪权贵纷纷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别墅庄园。由于这些庄园一般都建在丘陵或山坡上,为便于活动,就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也就成为台地园的雏形。在以后的发展中,意大利造园家们在起伏的地形上创造出非常动人的景观效果。这些园林的构图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分布,规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里面结合起来考虑的。台地园的平面一般都是严整对成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院的横轴上,或分设在中轴的两侧。由于一般庄园的面积都不很大,又多设在风景优美的郊外,因此为开阔视野、扩大空间而借景园外是其常用的手法。这一点是东西方所共同重视的。在中国的造园中,这种离子举不胜举,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塔和佛香阁形成对景,在江南私家小园中由于面积狭小,这类手法就更多。不过中国在借景时往往会利用窗框、门框而做成框景的形式以增添画意。在总体布局上,意大利台地园往往是由下而上,逐步引人入胜,展开一各个景点,最后登高远眺,不仅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而且周围的田野、山林、城市面貌均可展现眼前,而给人以贴近大自然的亲切感。逐步的渐入佳境是东方园林的传统手法,但与意大利不同的是东方式的展开乃是基于散点透视的卷轴画式的步移景换,而意大利虽然也是展开,却是颗粒性的分个呈现,所追求的仍是定点式的特定位置的欣赏,而其欣赏的顶点在于位处峰顶的鸟瞰,这在东方园林中是极少的,这可能与东方文化的内敛性格有关。

在关于园林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意大利开欧洲体系把园林视为宅邸室外延伸部分理论的先河,这一理论也成为欧洲园林几何构成形式的生长基点。另外中轴线的设置也是意大利园林对欧洲体系的一大贡献。虽然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中轴线已经开始出现,其最早还可以上溯到西亚的中心水道,但意大利台地园中的中轴却以山体为依托,贯穿数个台面,经历几个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摆脱了西亚式平淡的涓涓细流,而开始显现出欧洲体系椰油的宏伟壮阔气势。而且庄园的轴线有些已不止一两条,而是几条轴线或垂直相交,或平行并列,甚至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这些都是从前所没有的新手法。东方的园林当然到是不用轴线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部分和靠近宫殿区的园林前区,圆明园的大宫门口还模仿九州的形式也形成一条大致的轴线,而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建筑布置由于里面意象很强,其轴线意味也就更加明显,至于紫禁城中御花园的构图则几乎是沿着整个皇城的大中轴布置的。这些园林无一例外都是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小尺度中决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不仅有规模的因素,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礼教和封建皇权的威严要求所决定的。欧洲体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从台地园开始的。水因为可以使空气湿润,从而在意大利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位处台地,意大利园林的水景在不断的跌落中往往能形成辽远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在台地园的顶层常设贮水池,有时以洞府的形式作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实感,并增添些须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阶梯,在地势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则形成汹涌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层交界处可以有溢流、壁泉等多种形式。在下层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形成各种优美的喷水图案和花纹,后来在喷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或成为宽广的运河。设计者会十分注意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有良好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至于喷泉与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也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关于主体景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东方体系也是很重视的,但东方的做法是以融合得了无痕迹为上乘,而非以背景衬托主体的静物写生式构图。

综合看来,意大利台地园作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和其滥觞之所在,无疑也是以规整布置为主,与东方体系的模仿自然迥异其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意大利台地园并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结合地形的设计思路就有明显贴合自然的意味,当然,东方园林自然式的地形处理方法决不会像意大利那样去将山坡切成几个台面,但利用地形来创造合适的景观还是两者所共有的思考方式,何况东方园林所处理的大都是些小山,甚至完全违反自然原理地纯用湖石堆山,比之于意大利的台地切山,谁更自然也还未有定论;其次,意大利台地园虽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在轴线两侧使用了退晕的手法,而使园景由人工逐渐过渡到自然,这令人想到颐和园也有同样的做法;另外,在植物的使用上,意大利台地园也少用几何式的修剪,而整个庄园的背景更是往往呈现自然的植被,确实有回归自然的意味,而东方体系的自然相比则带有了更多的象征性,至于日本的枯山水则直接放弃了真实的自然而完全去追求宗教哲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了。

四、中日园林的比较

相对于意大利台地园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在树木方面,中国土地开发早,破坏较重,恢复较慢,加上大陆性季风气候,茂密森林不多,所以中国园林树木不多。

同处北温带的日本却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藓和蕨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植物形式的多样化远胜于中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而日本自己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桥也用木桥,而不是中国的园墙有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园桥也用石拱桥。

2、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中国皇家园林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为皇室提供宴游狩猎的场所时不忘体现帝王的威严和登记的森严,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日本皇家园林在起自于飞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作品有京都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庭院四大名园。日本即使皇家园林的手法也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由于自镰仓时代到江护时代近千年中日本都是由将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 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3、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却恰恰在为表现天人关系的各种造园手法上,体现出中日园林在思想追求上的诸多不同。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中国园林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中国园林与外界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日本园林较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日本则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而日本的大量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则显出日本人的比较谦虚和谨慎。写意山水园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的园林形式,文人建筑山水园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突出了建筑的成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期人工味越重,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和廊榭宫馆过分的夸大,以至于江南园林已略显拥挤,至于乾隆花园还要加上大量精雕细刻的细部和眩目夺人的彩绘,更显得拥堵,另外堆山上也片面强调太湖石的瘦、皱、漏、透而不免绮巧过余而无天然雅趣。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越到后来,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例如茶庭和坪庭,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其游览以远观事物外表,坐思事理内在,不重于直接交流,而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而不像中国园林的这种对话体现为人与自然的面对面。

4、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