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说课稿范例6篇

前言:文有道精心挑选了欧姆定律说课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姆定律说课稿范文1

1实验准备

教师预先将全班学生5人1组,分成若干组,每组实验桌面上放置的仪器有:电源(6 V)、滑动变阻器(0~20 Ω)、电阻箱、定值电阻R0(20 Ω)、阻值约10 Ω的定值待测电阻Rx各1个,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开关、导线若干等。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电阻的相关知识,如: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电阻的原理、连接方法、元件符号;电阻箱的符号及其连接和读数方法。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实验,即伏安法测电阻,复习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电路图如图1所示。学生依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着重指出实验注意事项,认真讨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2合作探究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测量,并依据欧姆定律,实际计算出Rx的阻值。

教师接着问:“如果现实中缺少电流表,该如何测量未知电阻Rx呢?”

学生马上想到“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于是就会想到如图2所示的设计方案。

学生代表解释说:“如图2所示,先用电压表测出R0两端的电压U0;再测出Rx两端电压Ux。先依据I=U0/R0,计算出通过R0的电流I,由于R0与Rx串联,故通过R0的电流也就是通过Rx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

Rx=Ux/Ix=Ux/(U0/R0)=UxR0/U0。

待阐述完毕,各组根据该同学的讲述,选择桌面上的仪器,实际操作。教师适时点拨,利用滑动变阻器,再测量两组数据,实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减少误差的目的,并与已测得的Rx比较,验证该办法的正确性。

教师又问:“若缺少电压表呢?”

学生马上想到利用“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来完成实验。

各组学生积极投入到设计实验中。不一会儿,有学生发言:如图3所示,先用电流表测出通过R0的电流I0,再用电流表测出通过Rx的电流Ix,由于R0与Rx并联,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推算出:Rx=Ux/Ix=U0/Ix=I0R0/Ix。

接着,教师见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高,乘胜追问道:“上述方法我们都进行了两次测量,并利用了串、并联电路特点,利用欧姆定律测出了Rx的值。下面大家开动脑筋,能否仅连接一次测量出Rx的值呢?”

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索之中,教师适时巡视点拨,一会儿功夫,探究成果便出来了。

学生1:如图4所示,开关S闭合时,Rx短路,电路中仅有R0工作,故电流表此时的示数是通过R0的电流即I合。根据欧姆定律,电源电压为:U=I合R0;当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是通过Rx和R0的电流,即I断,故此时电源电压为:

U=I断(R0+Rx)

由于前后电源电压不变,有:

I合R0=I断(R0+Rx),

所以Rx=R0(I合-I断)/I断。

学生2:如图5所示,当开关S闭合时,电路中仅Rx工作,电压表的示数为Rx两端电压U合;当S断开时,R0与Rx串联,电压表的示数为Rx,此时分得的电压为U断,根据串联电路特点,此时R0分得的电压为U0=U合-U断,故通过R0的电流为:I0=(U合-U断)/R0。

即此时通过Rx的电流,故Rx的值为:

Rx=U断R0/(U合-U断)

学生3:如图6所示,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是通过R0的电流I断;当S闭合时,R0与Rx并联,电流表的示数是Rx与R0的总电流I合;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并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得:

Rx=U/(I合-I断)=R0I断/(I合-I断)

学生4:如图7所示,由于R0为滑动变阻器,且阻值为0~20 Ω,所以,当滑片P在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是通过Rx的电流Ia;当滑片P滑到b端时,电流表的示数是通过Rx与R0的电流Ib;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故有:IaRx=Ib(Rx+R0最大)。

所以Rx=IbR0最大/(Ia-Ib)。

学生5:如图8所示,开关S闭合后,滑片P在a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Rx两端电压,即电源电压为Ua;当滑片P滑至b端时,由于Rx与R0串联,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仅为Rx分得的电压Ub,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得:Rx=UbR0最大/(Ua-Ub)。

教师分析、表扬后,接着问:“你们能否利用电阻箱测出未知电阻Rx?”学生很快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并积极发言。

学生6:如图9所示,把开关S接a点时,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再把开关S接b点,调节电阻箱,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读出此时电阻箱的示数R0。因为(R0+Rx)I=(R0+R)I,所以Rx=R0。

教师总结说:“电路计算题关键是根据电路中开关的断开和闭合,正确判断电流的流向,从而得出用电器的串、并联情况,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灵活解决电学有关计算问题。同学们只要掌握方法,牢记规律,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3结束语

欧姆定律说课稿范文2

在21世纪的第一年,国家教育部便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①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②两个重要文件。文件中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的内容应包括外国民族音乐在内,这两个文件中所说的“外国民族音乐”,就是欧美国家称为“世界音乐”(World Music)的、流行在各国民间的各民族传统音乐。2006年,教育部又颁发《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③,规定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应当开设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并规定了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应当达到的要求。此后,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根据教学指导纲要设定的基本框架,国内随即出版了几种有关外国民族音乐的教材。由于时间紧,又要涉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状况,所以这些教材大部分是翻译的,和我国学生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由国人编撰的教材,大多也是根据国外学者的调查材料及他们提供的材料编写的,缺乏第一手资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实际联系也不够密切。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数年的努力,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杜亚雄先生和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陈景娥女士合作编著的《外国民族音乐》一书出版发行(杭州西泠印社2009年版)。初览该书,即感到其中似乎散发着浓浓的异国泥土的芳香,这本书和过去已见诸多外国音乐相关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根据第二手资料,也不是根据外国出版的唱片、影片说明,而是在参考国外诸多出版物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根据编著者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的数十个国家中进行实地调查、采风过程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编写的。该教程由十一章构成,第一章全面介绍了世界民族的概况,分析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诸多基本要素。后十章由点及面,分别介绍了东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黑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音乐。作为第一作者的杜亚雄先生,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出国学习、考察和教学,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过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这些国家民间音乐的情况有亲身的体验和较深的了解。陈景娥老师多年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教学,非常了解我国师范院校教学的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由他们合作编写的这本教材,既包括了从国外采风得到的最新资料,又非常符合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

一本好教材除了要把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外,还要给学生明确的基本概念。由于20世纪我国音乐教育主要侧重欧洲艺术音乐,在内容上特别强调学生对欧洲古典音乐中各种音乐形态的了解和掌握,这使我国音乐界的音乐视野普遍比较狭窄,对非欧音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很熟悉。非欧音乐中常常出现的在音高方面有变化的“腔音”,比大音程小、又比小音程大的“中音程”,几种节拍在不同声部同时出现的“复节拍”和从不同起点进入的“复节奏”等,一般中国学生都不很了解。本书在第一章《世界的音乐和音乐的世界》中对这些概念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用具体的实例,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实例进行了讲解。这样便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些音乐概念。如在解释“复节拍”时,书中指出:

“在音乐作品进行中,不同声部同时采用不同节拍,便可以构成复节拍(polymeter),如中国戏曲中的“紧拉慢唱”和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中旋律为2/4拍,而伴奏为6/8拍的歌曲,都是复节拍。“紧拉慢唱”中的伴奏部分为“紧拉”,用均分律动,而其声乐部分则为“慢唱”,用非均分律动。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中常出现复节拍,如鼓点为6/8拍,沙锤打出3/4拍,木梆子敲出12/8拍,歌曲的节拍却是2/4拍。采用复节拍时,人们所关心的不是每一个独立的节拍或节奏型,而是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组合起来的一种节拍和节奏形态,就像是欧洲音乐中的复调作品所关心的不是每个旋律的独立性,而是许多不同旋律的组合一样。”④

这里,作者结合我国戏曲音乐中普遍存在的“紧拉慢唱”将复节拍这个概念解释得非常清楚,而翻译国外的课本和根据国外材料编写的课本就没有这样解释复节拍的概念。

一本好的音乐教材除了要给学生明确的基本概念之外,在内容安排方面一定要循序渐进,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音乐风格和作品开始,逐渐引导学生去熟悉新的音乐风格和作品。按照教育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外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应当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民族音乐之后进行。学过中国民族音乐课的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而由于在历史上深受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日本和朝鲜的民族音乐和我国民族音乐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这两个民族所用的乐器几乎都是从我国传去的,和我国民族乐器的形制相近或相仿,在音乐形态方面也和我国音乐有更多的共同之处。本书从内容安排方面,便从日本、朝鲜、蒙古等诸邻国的音乐讲起,然后讲和我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音乐风格比较接近的中亚音乐,以后讲东南亚、南亚、西亚等亚洲国家的音乐,最后再讲学生不太熟悉的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民间音乐,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内容安排合理,能使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拓宽。此外,两位编者强调“中外结合”,认为外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应当和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相结合,因此在书中结合我国维吾尔族木卡姆讲解阿拉伯国家木卡姆,由近及远、中外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理解,也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外国民族音乐。

这本教材虽然覆盖面很大,涉及到五大洲十个不同音乐文化区,但在讲解每个文化区时,只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重点。日本是东亚国家的重点,印度为南亚的重点,中亚的重点为哈萨克斯坦,西亚和北非的重点为突尼斯,俄罗斯为欧洲的重点,非洲的重点为加纳,北美洲的重点是美国,拉丁美洲的重点为厄瓜多尔,大洋洲的重点为新西兰。编者之所以把这些国家作为重点,一是因为它们具有代表性,二是因为亲自在这些国家做过田野调查。在介绍一个重点国家的音乐文化特点时,一般又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加以深入的分析。通过深入分析日本尺八独奏曲《仙鹤筑巢》指出了散板、腔音、音色变化等东亚音乐的普遍特点。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岛流行的《红花曲》,讲解了佳美兰音乐的音阶、节奏、织体、结构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总结了东南亚音乐的特点。又如在介绍美国音乐时,通过分析一首典型的12小节布鲁斯歌曲,指出12小节循环是西非洲音乐的特点,而和声的运用则是欧洲音乐的特点。通过这首歌曲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了布鲁斯和爵士乐的结构。这种点、面结合,重点分析一首乐曲的方法,既全面介绍了世界各个地区的音乐概况,又能避免了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的倾向,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民族音乐学是研究音乐及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关系的科学。把音乐这种既具民族特点又具共同要素的文化事象放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关系中去进行探讨,是民族音乐的基本研究方法。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民族音乐学家,从文化背景入手,对一个个民族的音乐进行分析和讲解是本书又一个特点。使用固定节奏型是阿拉伯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作者结合阿拉伯语诗歌的特点,解释了阿拉伯语诗歌格律和固定节奏型的关系。作者还结合西非的语言,说明了西非音乐为什么和中国传统音乐一样大量地运用音高方面有所变化的“腔音”。在讲解俄罗斯音乐时,作者首先指出俄罗斯音乐中三拍子、三段体、三和弦、三声部的重要性,然后又结合俄罗斯人和欧洲绝大多数民族信仰的基督教,指出这些音乐形态和基督教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义“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有密切关系。从结合文化背景进行的分析和解释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田野工作了解到这些情况,而这种分析和解释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

从课程教学论与教学方法的角度,两位编者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外国民族音乐课应当贯彻听看结合、中外结合和讲奏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法。”⑤“听看结合”,即认为听和看缺一不可,听看的范围包括图片、幻灯片和录音、录像和文字等。二者的结合,无疑可使学生在相对的时间空间内获取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信息。“中外结合”,即通过如前所述比对手法,使学生感知和加深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各民族音乐的个性与共性艺术文化特征。“讲奏结合”,即适时地加入实践性认知活动。希望任课老师不仅讲,而且领着学生一起来试唱、试奏。认为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变得更有趣。为了实现“听看结合”,两位编者准备了大量图片资料,这些资料中有不少是在国外进行田野考察时录制和拍摄的。图片和照片密切配合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乐器的形制和]奏乐曲的文化背景。为了能够实现“讲奏结合”,本书包括一百多首世界各国优秀民歌和民间乐曲。所选的一些作品是由编者在国外采访的过程中录制和记录的,为方便同学们]唱,编者将这些歌曲的歌词译成了汉文。为使同学们了解原文,同时又提供了不少歌曲的原文歌词。这些歌曲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难得的外国音乐实例。

概而论之,《外国民族音乐》一书的优点有三:其一,把音乐文化置于全球民族文化的整体之中予以解读,由点及面,全面铺开,理念新颖,方法得当,内容丰富多彩,论述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特征。其二,以调查研究入手的实证性学术方法为基础,较多地使用了来自田野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使该书中的许多内容带有重要的原创性价值。其三,图、文、声、谱资料齐备,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各国、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总体上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值得向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广大师生推荐,同时也可作为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诚然,虽说该书带有少见的异国他乡泥土的芳香,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看点和亮点,但毕竟金无足赤,器无全美,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为使之日臻完善,在此仅提出自己的一些希望和建议:其一,由于该书着重立足于一手资料来源,希望作者能继续涉足更多的国度和地区,不断地扩展和充实书中的内容和体例,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异国音乐风情。其二,多元文化视野已成为当今世界学术理论与学术实践的不竭思维源泉,对于各国、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个性品质、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属性等方面的研究,仍处在探索与试验阶段,作为一部外国音乐教育的蓝本,建议能及时吸纳多学科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再版时力争在此领域做出更大的突破。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教育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6年11月颁。

④杜亚雄、陈景娥《外国民族音乐》第一章,杭州:西泠印社2009年版第17页。

欧姆定律说课稿范文3

【关键词】物理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素养;课程改革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value physics"physics

thinking method" of development

Wang Lie-fang

【Abstract】For the sake of exaltation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control exactitude of study method and thinking method, overall exaltation student of physics character and science character, in the physics the teaching should value"physics thinking method" of development, physics the thinking method have idealize, type ratio,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abstract with generalize an etc..The good thinking method come from the attitude of science, be good at an observation and the respect fact set up a dialectical only owner righteousness a global view.

【Key words】Physics thinking method;Development;Science attitude;Cultivated manners;Course reform

在课程标准改革和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用心地不断探索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物理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方面作了我做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了“激疑、诱思、精讲、多用”以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法。下面就结合我的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1.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正确概念的形成,靠的是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辩证思维的方法。物理概念教学,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要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然后是创设思维情境及有关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从而正确地形成概念。然而,概念有时也是发展着的,需要不断深化,因此,概念的深化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物理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现象中相对统一,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方面。规律表现为若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反映了有关物理量之间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制约关系。物理规律的发现,往往体现了物理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总之,在物理要领与规律的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这对学生整体思维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常见的思维方法有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抽象和概括、演绎方法、数学方法等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着重应培养如下几种思维方法。

1.1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人们为了科学研究,通常需要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抛开具体事物中的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从而使物理问题得到简化。理想化的方法是科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向学生渗透这种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科学家们为简化实际问题所采用的这种思维方法。

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怎样运动”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在地球上完全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么我们又如何来研究呢?接着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水平轨道上运动着的物体,虽然在坚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但这一对平衡力对于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来说不会产生影响,是无关因素。因此,我们把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一般简化成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来研究,就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变成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水平轨道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就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距离就越长”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作出推想:如果有磨擦,运动的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将怎样运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自然地得出结论,其中渗透着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教师切不可草草了事。又如,在九年级的电学部分,通常情况下我们为什么都不考虑电流表、电压表对接入电路的影响?即把电流表的电阻视为零,可近似看作一根导线,把电压表的电阻视为无穷大,可看作开路。实际上,把初中涉及的电流表、电压表视为理想化电表。再加力学部分中的“动滑轮可省一半力”问题,也涉及理想化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尽可能使学生多接受理想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1.2类比思维方法

许多物理规律的建立,都采用了类比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类比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逐步领会这一思维方法。

例如,在功率、电功率的教学中,为了反映做功快慢的情况,我们均可采用类比方法,仿照速度的概念建立,能较容易地引导学生形成功率、电功率的概念。又如在惯性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这一知识,我也采用了类比方法进行教学:一个正常健康人具有劳动能力(假定成立),正常健康人在参加劳动时具有劳动能力,在休息时也具有劳动能力。物体的惯性正如正常健康人的劳动能力,物体无论是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也就是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运用类比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惯性概念,起到较好的效果。

1.3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由许多要素,许多属性组成的统一体。分析就是以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为客观基础,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以及运动规律,就必须了解其各个组成部份和要素的性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这种关系,使得运用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和综合的基础,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分析与综合所关心和强调的面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训练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是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训练。

例如,《欧姆定律》的教学中、为了探索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采取了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法。先保持其中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与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保持另外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剩余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实验在得出:“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结论的基础上,再综合得出了欧姆定律。在教学中,教师因充分认识到引导学生领会探索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变化关系的思维方法,这比学生知道欧姆定律的结论更为重要。

又如,在《电阻》一节的教学中,我也采用了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进行教学。由于导体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长度不同或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是否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都有关呢?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探索上述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较容易想到采用如同探究《欧姆定律》类似的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索。再通过实验在分别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综合得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采取上述方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分析与与综合思维的训练。

1.4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抽象是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出来的过程。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综合,推广到同类事物的过程。抽象与概括也是形成概念与规律的常用思维方法。例如,惯性概念的形成,为了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首先精选了如下两个典型事例:(1)玻璃杯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当用小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离杯飞出,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

先引导学生认识静止的物体(鸡蛋)具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两块长方体木块A、B一起沿着水平面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B突然停止时,能观察到木块A仍能继续向前运动致使出现滑离木块B。

引导学生认识以的物体(木块A)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也叫做惯性。

在抽象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惯性)的基础上,于是就把这些共特征概括起来得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知识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科学的概括,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由于一切概念、规律、公式都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抽象与概括这一思维方法的训练。

2.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物理教学大纲中,把“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提在“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之前,充分体现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这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2.1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增强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

法拉弟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观察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认识的开端起源于观察。可见,观察是何等重要。

①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也是受到兴趣的调节和制约,兴趣的品质直接影响观察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设计实验,制作一些新颖、趣味性强的实验教具,并巧妙地进行演示,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注意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和生产实际,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观察本身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针对初中学生来说,活动常常不明确目的性,容易受外界干扰。教师在实验前,应使学生弄清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的顺序,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会对学生的观察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这样,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观察到应该观察的现象,达到观察的目的。

③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对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没有全面、深刻、敏锐、准确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在实验教学中,常用的观测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等几种。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会从平常事物和现象中找出相关的联系,从偶然事物和现象中找出规律,逐步增强学生的观察素养。

2.2树立辩证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理实验中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极为有利。

例如,地球对物体的重力、物体的惯性、物体间的摩擦、声音、光的反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电流的热效应、电磁波等等自然界中许多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有利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又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又要有效的防止其造成的危害。

欧姆定律说课稿范文4

北欧世界的思想大厦

卑尔根大学创建于1946年,屈指算来,也就六十多年。但是它成为了让挪威人引起自豪的高等学府之一。即便是将它称为北欧世界的一座思想大厦也不算过分。卑尔根大学的前身是卑尔根博物馆。早在1873年,卑尔根博物馆的阿默尔・汉森发现了蜚名世界的麻风病杆菌,并因此而使卑尔根在国际科学界崭露头角。19世纪90年代,著名的探险家、卑尔根博物馆馆长弗里乔夫・南林率先开设海洋科学夏季班课程,并在神经解剖学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使卑尔根博物馆的名气远扬海内外。

随着卑尔根博物馆在学术界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逐渐开始朝着大学建制的方向发展。1907年,卑尔根博物馆设立了第一个学术职位――教授,1914年,研究室主任均被任命为全日制教授。到了上世纪20年代,地质物理学教授威尔汉姆・杰克尼斯又一次使卑尔根名扬世界,他创立了现代气象预报与类别基金会,后来该基金会发展成为卑尔根气象学院。伴随着条件的日益成熟,当时的挪威政府于1946年,决定在原卑尔根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卑尔根国立大学,建校后,由于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时至20世纪70年代,卑尔根大学比较政治学系教授斯坦・洛肯使卑尔根大学成为挪威社会科学比较研究中心。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校增设心理学、社会人类学、非洲考古学、热带医学等学科。1990年可以说是卑尔根大学师生倍感荣耀的一年。在这―年,该校荣获了德国贝特尔斯曼奖。参加该项奖角逐的有欧洲的60多所大学,获奖的两个学校必须是在大学管理上有突出成绩者。

与此同时,卑尔根大学同欧洲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纪录,从而使这所年轻的学校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学术影响力的高等学府。

斯堪的纳维亚的语言圣地

尽管卑尔根大学是以自然科学为起点的,但是它是一所极为重视人文学科的大学。卑尔根大学的人文科学学院,下设16个系,几乎囊括了整个欧洲的各个语种,尤其是斯堪的纳维语言文学系,其研究的领域填补了语言学诸多空白,对于斯堪的纳维亚语系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卑尔根大学具有前瞻性地创建了当代著名语言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目前,档案馆已经完成了维特根斯坦6000页收稿的电子化工作,成为了仅次于英国剑桥大学,掌握维特根斯坦收稿最多的机构。

上述各系共开设50个专业。学院的科研规划分为语言、历史和美学,如中世纪研究、中东与非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欧洲文化研究、应用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美学研究、自然科学史、伦理学、电影研究、传播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人文科学院拥有一套完整的学位教学机制,该学院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岛屿上的科学王国

自然科学一直是卑尔根大学的强项,其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下设8个系,其中包括数学系、微生物学与植物生理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水产与海洋世界著名学府生物学系、地质系(矿物学)、地质2系(四级地质学)、信息学系。院级学术机构包括营养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学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动物分类学部、动物学实验室、动物学博物馆、工程学中心、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博物学陈列馆以及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

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半数以上的教师从事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海洋资源与环境是学院的重点研究项目,还同医学系合作研究生物工艺学。每年的科学经费高达1亿元挪威克朗,即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挪威政府也没有明显降低科研经费的投入。

物理学系是学院中最具实力的科系之一,并且与欧洲原子能研究组织、欧洲粒子物理学中心以及欧洲空间组织等科研机构存在着长期而又稳定的合作。该院学生除了可攻读自然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外,还被允许选学营养学研究所、生物工艺学中心和生物学系开设的理学士和博士学位专业,乃至外语和法律等社会科学的专业。

全球化发展战略

卑尔根大学创建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因此它更为注重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语言研究领域,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将各种语言文化都纳入到其研究中,从而形成了最具开放新的语言研究体系。此外,卑尔根大学不断开发信的科研领域,例如生态学,环境学、保健学以及软件开发等。在挪威政府的支持下,卑尔根大学在近年内新增了多个研究中心,并且取得了十分瞩目的科研成果。

卑尔根大学的大学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是卑尔根市的三大同类学科研究中心之一,它和另外两个研究中心(汉森环境与遥感中心、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环境中心,负责制定与开展各研究项目,为政府和工业界服务。卑尔根大学还将校外社会各界出资的合同科研项目纳入本校的教学与研究规划,这种被称为“卑尔根模式”的研究方法已被其他大学采用,并且取得了十分丰厚的回报。据资料显示,卑尔根大学从科研中每年的获利至少在5亿挪威克朗。

同时,卑尔根大学和许多全国性、地方性研究机构保持着友好关系,其中较重要的有汉森环境与遥感中心、挪威人文科学计算中心、挪威社会科学资料服务部、挪威组织与管理研究中心、卑尔根IBM科技中心、挪威语言与术语中心、克里斯蒂安・米切尔森研究中心。2012年,卑尔根大学的在校学生达24000名,其中72%是外国留学生。同期各类教师计4000名,其中1850人为全日制老师、1450人为副研究员。卑尔根大学的办学规模仍旧在不断地扩大之中,这要归功于挪威政府不懈地支持与投入。据资料显示近十年,挪威政府每年投入15亿挪威克朗用于学校的发展。这可以说是卑尔根大学能够在短期内高速发展的奥秘之一。

欧姆定律说课稿范文5

有些艺术家很幸运,生于富贵人家,终身不必烦恼。比如门德尔松,小时候就能和歌德为伴。比如托尔斯泰,自己是伯爵,可以撒开写小说,还能拿田庄搞试验玩。纳兰性德是相国公子,李煜和宋徽宗是天子贵胄,这都不在话下了。司马相如早年穷,但自从傍上了汉武帝,成了御用文人,就此也富贵腾达,于是陈皇后肯出千金,请他做《长门赋》。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都是被教皇看中要求修陵墓的,鲁本斯也凡代克也是常跟教皇、英国国王一流人物打交道。一言而蔽之:他们都不用特意和劳动人民打交道,挂靠着宫廷,自然有收入。苏轼这一流人物,做官自有俸禄,不靠稿费养活。王维是能住得起别墅、修佛的居士,但也是因为会画画通音律,和王族公主们走得近,不是靠出诗集攒钱。真靠稿费实打实过日子的,也就是柳永这种白衣卿相,所谓“天下有井水处,皆歌柳词”,这受欢迎度程度远超过林夕和方文山了——可是并不因此富贵。事实很残酷:以民间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画家如伦勃朗、维米尔们,大多受穷;挂靠宫廷、为王族夫人们画像的布歇和委拉斯凯兹们,才挣得了钱过好日子。

19世纪之后,传统王室和教会势力凋零,不只是如中学历史课本所说,“打倒了万恶的封建主”,其实也顺便穷了一代人。凡高、高更这样的民间艺人,就只能曲高和寡;波德莱尔诗名几乎冠绝19世纪法国,但生前拢共赚过的稿费也就是三万五千法郎。当然也有混得好的:罗西尼写歌剧到三十来岁,富贵无匹,然后就快活过下半辈子了;大仲马写完《基督山伯爵》后,每年稿费已经超过二十万法郎。用今日眼光看,前者是金牌肥皂剧大师兼流行乐制作人,后者是销售榜冠军报纸连载王。当然,坏处是会被严肃界的诸位大师瞧不起。但瓦格纳对此看得很通透:他几乎不择手段的把自己的伟大作品搬上舞台,使自己奠定了史上歌剧之王,然后不管世界如何抨击他的人品,自顾自享乐:“我要在活着时就享受一切,才不要像你们的巴赫大师那样过苦日子呢!”1912年,普鲁斯特把《追忆似水年华》的前三部交给出版商时,遭遇了一片拨浪鼓似的摇头。伟大的纪德——距离他当选诺贝尔文学奖还有35年——没肯推荐出版这本小说。阿尔弗雷德·安布罗代表所有出版商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开头三十页都在说自己睡不着觉?”——所以小说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初版,是普鲁斯特自掏腰包。之后的转折点是:雅克·里维埃尔大力推荐,引发热烈评论;纪德展示风度的道歉。直到六年后,第二部《在少女身旁》出版后拿到龚古尔奖,形势才完全逆转——当然,当届龚古尔得奖前后另有许多争议风波公案,那是另一回事了。作为对比,DH·劳伦斯没普鲁斯特那么阔。1921年的小说《虹》被查禁后,日子艰难,得靠给报刊爬格子挣钱。后来他写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前,已经隐约感觉到前景危险,所以和他的意大利出版商玩了个小手段:先受了近千英镑预付款,自己印出私人版本,然后往外卖。

中国的书画家,门槛更高些。因为书画一体,寒门士子玩不起琴棋书画,所以穷读书人多,留得下诗词文章书画的人,大半穷不到哪去——曹雪芹晚年够穷了,可也是生在锦衣玉食堆里的,要不然贾宝玉那些吃喝穿戴,如何信手拈来?画家们通常若不是张择端、梁楷这些和宫廷打上关系,就是苏轼、黄庭坚之类有官职的,又或是祖上有些钱,不拘生计。赵孟頫是王室公子,所以书画甜润,可以开元朝一代风气;王蒙是他外孙,世家渊源;倪瓒家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有哥哥撑腰,无忧无虑,只要高兴画画就行。明四家里的沈周,算是很平民的人物了,但曾祖父跟王蒙称兄道弟,父亲又是画家杜琼的弟子,又是家学渊源。清朝的名才子如袁枚和扬州八怪的一些人,或者做官,或者就得靠和某员外、某盐商、某大人打好关系,得一些资助,才撑得下去。

哪位说了,大师们只要学罗西尼、大仲马,创作些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就能过好日子的,并不难啊?——可是人民的品位着实不易把握。纳博科夫以贵族出身,20世纪30年代在柏林侨居期间已经有了文名,但小说不太卖钱;纳博科夫边在美国教书,边乘假期间隙完成了《洛丽塔》——用他自己的说法,与妻子薇拉出门捕蝴蝶的雨夜,他就在车里写小说——但在出版上遭遇了难题。维京公司拒绝了。《纽约客》拒绝了。连续被四家出版方拒绝后,纳博科夫只好往欧洲大陆找门路。1954年,法国的奥林匹亚公司过来接了手。问题是:奥林匹亚公司是家既出版先锋小说、也出版色情文学的地方。

1955年9月《洛丽塔》在欧洲出版,然后就是1956年初的事情:英国卓越的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和约翰·高登打上了擂台。前者认为《洛丽塔》是神作,后者认为《洛丽塔》是毫无节制的色情书。在争吵、谩骂、美国市场拒绝这本书的传说、走私一本《洛丽塔》要20美元等推波助澜之下,《洛丽塔》莫名其妙的,或者说,神奇的,成为了畅销书。纳博科夫终于可以放弃大学教书,放心捉蝴蝶了。当然,这里有命运玩笑的成分:20世纪30年代,他在欧洲写了如此之多的好小说,却只是得了“侨民里的托尔斯泰”之名而不畅销;偏是去了美国,才在欧洲成名;而且此后,他这样高傲、博学、严肃的小说家,却得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洛丽塔》是本严肃的小说,而非色情读物。相对的,艾略特写出不世神作《荒原》后依然很穷,只能继续在银行工作,以至于海明威和庞德20世纪20年代要募捐基金,“把艾略特拯救出来,让他写诗!”

欧姆定律说课稿范文6

谋杀,我亲爱的女人

金钱、权力、嫉妒是一切犯罪的根源,侦探小说最风行时往往是人们对生活最悲观最绝望之时,人们借助阅读侦探小说来安定内心的不平静情绪。――英国当代谋杀天后P.D.詹姆斯

1947年的一天。几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敲开了一座英国府邸的大门,带来了一份来自王室的神秘邀请。

这一年对于英国王室意义非凡,除了年底伊丽莎白公主将与菲利浦王子完婚,更要迎来玛丽王太后的80寿辰,王太后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勇敢与坚定,给了整个英格兰极大的鼓舞,如今,二战的硝烟消散已有两年,无论是王室还是平民,都期待着从战争的阴影中早日挣脱,重拾信心与勇气。于是这次80大寿的庆典也便更为令人瞩目,为了满足王太后的生日心愿,BBC广播电台特意登门拜访沃林福特郡那座府邸的神秘女士,希望她可以为王太后献上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就的推理小说《捕鼠器》。

如果说有谁可以令等级观念守旧的英国女王也甘心拱手相让“女王”头衔的话,阿加莎・克里斯蒂无疑是这个唯一的例外。作为第一位博得女王称号的推理小说家,阿加莎的成功不仅仅源于她数目庞大的读者群,更因为她顺应了从一战结束之后就逐渐兴起的推理小说热潮,并由此开创了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

1920~1940年这20年,被称为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在这20年间,推理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情节设计更加精巧,密室谋杀,多重解答等创作手法层出不穷,而实际上,侦探小说在欧美,尤其是在当时领先于世界的英国,就如同五点钟的下午茶和苏格兰风笛,完全是一种传统。19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大。欧美一些大都市如伦敦、纽约先后出现了私家侦探。那些贵族与资产阶级新贵们,或因财产引起暴徒的眼红,或因隐私受到罪犯的敲诈,由于顾忌自身身份,他们不愿求助于国家警察厅,转而去寻求私家侦探。这一社会大背景,为推理小说的风行提供了坚定的支撑。

而一战结束之后,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的崛起则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原因。20世纪20年代是一段不安的年月。经济萧条变幻、flapper女郎(指当时一批活泼时髦的年轻女性,她们着短裙,留短发,喝酒,喜欢抽烟和跳舞)涌现、黑帮横行且法西斯思潮涌动,侦探小说更像是那个不确定时代的产物,它引领人们回望更自信的上一代人的冷静士绅风格和睿智乐观主义,维护那些已经几乎完全消逝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当虚拟的正义通过严密的推理将犯人绳之以法,推理小说事实上也成为另一种成人的童话。

实际上,阿加莎并不是第一位胆敢闯入推理小说领域的女人。和犯罪息息相关的推理小说,其雏形来自1841年爱伦坡所写的《莫格街杀人案》。然而这位堪称推理小说鼻祖的男人却无意继续拓展这个全新的领域,推理小说的萌芽刚刚绽放便进入了休眠,直到几十年后美国一位安娜・凯瑟琳・格林女士将其唤醒。

安娜比阿加莎足足早生了44年,发表的第一部推理小说《利文沃兹案》,比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系列还要早整整9年。这本小说赢得了出人意料的反响,没几年就卖出100多万册,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本畅销小说。

一战之后,借助于20世纪20年代的不安气息,安娜播下的推理星星之火,终于披诸多推理小说先驱散播进欧美大陆的各个角落。阿加莎开启了一个时代,而在这个推理小说的黄金时期,她并非一个人在孤军作战,与她同一时期成名的还有一批各具特色的女性推理作家,约瑟芬・铁伊、多萝西・L・塞耶斯与她并称“推理小说三女杰”。约瑟芬一生只写了8部推理小说,可是这8部作品却部部成为经典,《时间的女儿》至今仍位列百部经典推理小说第一名。多萝西的小说深刻地触及了女性在现实世界里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1920年前后她发表的小说《谁的尸体》和阿加莎出版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被认为是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的揭幕之作。而在她们之后,马杰里阿林厄姆、奈欧・马许、克雷格・莱丝、P.D.詹姆斯纷至沓来,她们以自身特有的聪明与智慧,在这个充满了悬疑与机关的世界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绅士与淑女的智力盛宴――女性推理小说的特点

与她们的男性同行相比,女作家对细节有更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制造出更加真实可信的情节,她们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出特点鲜明的作品。

温柔地谋杀

侦探小说的关键在于智慧的运用,片面地强调暴力和血腥无疑会被读者鄙视并唾弃,而女性天生的善良更使得她们的作品无法血淋淋地展现暴力,毕竟,有什么能比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更能安抚因为谋杀而带来的恐惧与不安呢?

于是阿加莎笔下的波洛来了,他的肚子是讨人喜欢的圆形,他的头形像颗蛋,而他的胡须华丽夸耀地往上弯翘。与福尔摩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硬线条相比,波洛柔和的曲线显得真实生动,充满了亲和力。不仅仅是阿加莎的小说,在其他推理女作家的小说里,主人公的形象也充满了柔和的张力,一些经典的侦探形象甚至可以称为完美绅士的化身。奈欧马许笔下的侦探是位低调优雅的爵士;马杰里・阿林厄姆则完全按照日后成为乔治六世的约克公爵的性格和形象建构了自己的侦探坎皮恩,多萝西・L・塞耶斯塑造的侦探彼得温西勋爵则被公认为是特工007的初级版,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是优秀学者、古董鉴赏权威、体育健将、出口成彩的智者以及外务部在国际危机中倚重的外交家等等,“财”貌双全、和蔼睿智,女作家笔下的侦探们极少需要展示拳脚。或许比起让人血脉贲张的激烈打斗,女作家们更愿意通过人性分析来解释犯罪心理,所以她们对武力从不加以渲染,必要时只以寥寥几笔一带而过。这样的布局,显然已经带上了女作家本身所固有的感性色彩。

皇家文学风范

可以说,推理小说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炫耀型的小说,作者享受着要得读者团团转,最终让读者上当的过程。所以推理小说作家们纷纷绞尽脑汁构想最精妙的谜团,再以最惊奇的方式抛给读者,最后还要安排个最出人意料的解答。这样的设计本就已经十分困难了,可这群各有千秋的女推理作家们,却似乎还不甘心只停留在这一步。

她们从来不吝惜自己的才华,她们加入了更宏大的历史背景,让推理作品不再只是凭空捏

造:约瑟芬铁伊在《时间的女儿》里公然挑战王室的历史,她把那一桩流传400年之久的历史定论一举颠覆――如果查理三世并未出于保住王位的考虑而企图谋杀两位侄儿,那么旷世文豪莎士比亚的戏剧《查理三世》就成了一宗大笑话,被认为对都铎王朝护国有功的托马斯摩尔则完全会是另一番模样。一个王朝的历史疑案,约瑟芬却写得轻松自如,除了对理查三世的身世与种种逸史了如指掌,她更懂得从细微处翻寻出种种暗流汹涌之间的潜在联系。

实际上,作为女性作家群体,最注重细节的体现无疑就在于她们对情感的细腻独到的展现上,饱含情感的推理作品几乎是女性的专利。“字母天后”苏格拉夫顿(注:有关苏格拉夫顿的详细介绍参见本刊2009年12.15下)笔下的金西・米尔虹,原本是一个典型的男人缕,做事干脆利落,简直是一个不需要男人的都市新贵。然而在小说《c:尸体》里,这个女人却穿上了裙子,一反常态地开始对镜贴花黄,甚至出现了“和你在一起我很开心”这样暧昧的告白,只是这份若有若无的浪漫情愫,一直只能在那份理智清醒中默默潜藏。这种情感绝非言情小说中的婆婆妈妈与儿女情长,而是包裹在冰冷犯罪外衣下的柔软人性。借助于这一丝浪漫气息,女推理作家们深情地展现着对这个世界的悲悯。

独立女性形象

女性推理小说作家笔下的女子,或有或无都展现了独立自主的新一代女性形象。约瑟芬・铁伊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独立的。她们主动地远离婚姻。按照格兰特探长的话来说(后者曾在她的多数作品中出现过):“一个成功的人总是从自身而不是从他人的身上寻求满足――包括婚姻。”显然,这也是作者约瑟芬所持有的观点,因为她一生都没有结婚,她特立独行,处事低调,当读者对她的作品趋之若鹜,出版商三番五次地央求这位女王多写些东西时,她却始终只按照自己的节奏写自己喜欢的文字,结果,穷其一生,约瑟芬・铁伊的侦探小说只有8部。

而在另一位推理女王多萝西・L・塞耶斯的作品《校庆》中,则集中展现了作者对两性平等关系的思考。早前提及的那位完美爵爷彼得・温西在这本小说里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他爱上了另一位私家侦探维盈,可是从1930年的《剧毒》追求到1935年的《校庆》,维盈始终处于观望的状态,直到筋疲力尽的彼得暴露了自身弱点并检讨了以往胜券在握的求婚态度,两人间的平等关系才寻到了发展的新起点。如今许多女权主义者都认识到了千百年来不公平性别秩序的表现之一就是女性总是处于披选择和被考查的地位,那么该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使两性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多萝西早在70多前就做出了构想与尝试。

多萝西・L・塞耶斯: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立

令阿加莎克里斯蒂心甘情愿拿出推理女王桂冠分享的,只有多萝西・L・塞耶斯,只是,有关她的人生秘密,永远无人能够分享,即便是她笔下无所不能的彼得温西爵爷。

多萝西死得有点突然。1957年12月17日,她白天还出门到伦敦购买圣诞礼物,当晚却在家里突发急病去世。第二天,一位彬彬有礼的青年人敲开了她的好友伯恩的家门:“您是伯恩女士?……我是多萝西・塞耶斯的儿子。我可以进屋吗?”

伯恩错愕不已。她和多萝西是近40年的知己,自牛津读书时代就共同参加兴趣小组,后来一直互相支持,甚至还帮多萝西写侦探小说和剧本。可她竟然全然不知多萝西有这么个“儿子”!

是的,写推理故事的高手滴水不漏地保守了自己的秘密。

直至去世,她的秘密才终于大白天下。那些关心多萝西的读者到此时也才恍然发现,原来那个与福尔摩斯并驾齐驱的男侦探彼得・温西爵爷,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同胞兄弟――多萝西诞下私生子的1923年,也正是她推理小说生涯的开端。

也许多萝西正是时代的女儿,因为她人生的每一步都带着时代的烙印。1893年,多萝西出生于英国牛津这座大学之城,父亲是一名教区牧师。长期浸淫于书香之地的多萝西自小便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天分,7岁开始学习拉丁文,15岁时已精通法语,德语和拉丁语,后来更是成为历史上第一批获得学位的女性之一,而且是硕士学位。

1920年,多萝西顺利地获得硕士学位,不安于枯燥乏味的执教生活,她辗转来到伦敦寻找出路。一次大战后的伦敦,退伍还乡的士兵尚且只能征街头卖火柴,更何况一介女子,没有资产,没有职业,没有丈夫,多萝西的伦敦生活并不好过。可是她喜爱侦探小说,她流连于其中包含的思辨乐趣和文字游戏,也看到了它们所能提供的职业可能和商业机遇。那一年,她卧病在床时狂读长篇探案系列,还和女友通信恣意评点,这一来一往的点评间,多萝西突生一念,觉得不如干脆自己玩一票。随后,在忙于代课教书、做翻译零活、找房租屋的伦敦岁月里,她一直不断构思,有空就躲到大英帝国图书馆争分夺秒地码字。手稿终于完成了,请人打字却还得开销几镑,这让囊中羞涩的多萝西很是为难。终于稿件打印完毕,投递给出版社后,反复体验的退稿之痛让这位年轻的写者几乎失去了信心。她请求父母再支持她一年,如果出书依然无望她就安心回家教书糊口。熬到1922年夏天,一家美国出版公司终于给了她肯定的回音。于是在1923年,风流倜傥的彼得・温西爵爷便以一声“该死”登上了推理小说的历史舞台。

小说一炮而红,多萝西小说中高品位的文学气质,使得一大票读者对她的作品趋之若鹜。她的文笔甚佳,对故事场景的描绘,总能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而她创造的角色也都各个性格鲜活,连配角的戏份都各有所长,这使推理小说第一次摆脱了纯粹的“解谜过关”游戏,有了真实的血肉面貌,并逐渐进入现代主流小说的视野。多萝西业界翘楚的地位由此奠定。

可是就在此时,多萝西发现自己怀孕了。彼得爵爷的那句“该死”更像是多萝西对自己人生意外的发泄。对方是一位汽车销售员,他并无固定职业,当得知多萝西怀孕后便一声不响地弃她而去。意识到自己将面临现实的挑战,多萝西私下做了咨询后便带着一袋书住进了小村庄,顺利产下了孩子,她将儿子交由表兄抚养,只说这是一位朋友的孩子。

似乎,在多萝西64年的人生里,婚姻都是一桩几乎多余的插曲,1926年她与一位记者结婚,可是婚后不久就发现这位自命不凡的男人只是一个自吹自擂、不干实事的空想家,事业有成的多萝西挣扎在一桩并不美满的婚姻之中,一方面要照顾生了病之后脾气暴躁的丈夫,一方面还要持续不断地关注被寄养的儿子。

她只能在晚上和周末写侦探小说,白天需要外出工作以便养家糊口,她会不时地去看望自己的儿子,可是生活的压力让她越来越远离已为人母的幸福,她必须同时担当起父亲的角色,以便循序渐进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虽然儿子十来岁时已模糊猜出她的真实身份,可是多萝西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母子相认的感伤与溺爱。生活的奔波以及对于生活中男性的失望,使得多萝西把所有关于男性的梦想都寄托在了彼得勋爵的

身上。

于是,多萝西笔下的彼得渐渐演变成无所不能的“超人”,为了应付彼得博学多才,到处行“侠”破案的需要,多萝西没少钻到图书馆里吃苦头。彼得需要像福尔摩斯般深通化学和毒药(《剧毒》);要探究刁钻老头的遗嘱秘密,他得是猜字谜的高手(《梅里格尔老伯的遗嘱》);要制服讹诈人的赌徒,他得能玩一手出神入化的扑克戏法(《扑克游戏》)……于是夜以继日地钻研相关书籍便成了多萝西最寻常的工作。而随着一部部小说的问世,彼得爵爷逐渐成为可以媲美福尔摩斯、波洛的侦探人物,这让多萝西对侦探小说女王的头衔更加志在必得。有传言她当年不甘居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之下,于是在出版社的支撑下公然向阿加莎素要“女王”头衔。阿加莎出于和多萝西的友情同意了这一请求。这段往事现今存留版本各执一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能让阿加莎心甘情愿地与其分享头衔,多萝西绝对不是空负虚名。

事实上,多萝西还是始建于1928年的英国侦探俱乐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着手起草过俱乐部的人会誓言,自1949年荣任俱乐部名誉主席起,直至去世。逝世前。多萝西曾留下遗言,在她逝世后50年内不能为她著书立传,因而,即便在英国本土,有关多萝西的传记至今仍只有一部。这部传记记述了多萝西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她一提到自己姓名中的正中词首字母就会激动不已;比如她喜欢以抽烟斗、骑重型机车的形象示人,而为了自己的写作和神学研究,她全然拒绝与自己的亲戚们来往等等,可是,整部传记里,却唯独对多萝西未婚生子的那段人生经历悄悄略过,那位与彼得爵爷同一年诞生的真实的孩子现在哪里?姓甚名谁?从事何种工作?整部传记没有提供一条有关他的情况,甚至没有提及他的名字。是被禁止引用这方面的材料,还是根本不知情?如果是被禁止,那么是被谁禁止?或许有关推理女王多萝西・L・塞耶斯生活的这桩疑案,只有她笔下的彼得・温西爵爷才有资格作出解答,而他又会作何推理解释呢?

克雷格・莱丝:鬼才作家的空白人生

克雷格的作品严肃细腻,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甚至可以用做道德教育的教材,可是克雷格自己的人生却与此大相径庭,甚至是一塌糊涂。

“生如噩梦”,克雷格莱丝为自己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取了这个名字,而这句话同样也可成为她自己的墓志铭。

作为一名推理小说女作家,克雷格的成就几乎无人可及。她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无数的短篇小说和一些真实案件报道,作品的销量曾一度超过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所提出的“谋杀故事该让人发笑”的古怪想法,最终帮她赢来了“超现实主义推理小说女王”的称号及每年46000美元的巨额收入和好莱坞的青睐。1946年克雷格实现了无数推理作家的梦想――拥有一份自己担任主编的推理杂志,并因此登上了当年2月28日的《时代》周刊封面,同时,她也是第一位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推理小说作家。之后克雷格更是声名大噪,好莱坞在将她的小说《家庭甜蜜谋杀案》影视化后,又陆续翻拍了多部克雷格的作品。美国ABC电视台以其作品为原型,拍摄了一季《神探马龙》的电视剧,此电视剧的广播形式也分别在ABC电台和NBC电台播放,在全美掀起了一股克雷格热。

她似乎永远有使不完的力气和用不尽的才华,然而残酷的是,上帝只给了这位优秀的女性50年的生命。而当1957年的一天(也有传闻说是1959年),这位充满干劲的女作家香销玉殒时,世人还没来得及哀悼,就惊讶地发现这位为人熟悉并崇拜的推理女杰,她的生活留给世人的却几乎全是空白。

克雷格原名乔治丽娜・安・克雷格,1908年出生在芝加哥,父亲是名画家,母亲是名雕塑家。她刚出生不久,热爱艺术的母亲就追随丈夫远赴欧洲,把小克雷格留给奶奶抚养。年迈的祖母根本无力照顾这个年幼的生命,于是同住的女儿,也就是克雷格的姑姑莱丝一家便大方地接受了这个小生命,他们尽心尽力地给了小克雷格家的温暖。其间生父母曾将克雷格接去欧洲同住,但这段全家团圆的日子只持续了3年,克雷格就被再次毫无理由地送回。所以当克雷格11岁,她的母亲再次想把她接去欧洲时,克雷格只送给了母亲一句话:“去死吧!”她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乔治丽娜克雷格莱丝,最后干脆连母亲起的乔治丽娜这个名字也舍弃了,只留下克雷格・莱丝。

她开始辍学游荡社会,多次与人同居,并数次自杀未遂,成年后已为人母的克雷格更是完全继承了母亲“不负责任”的个性,她效法母亲,同样将自己的两个女儿扔给了莱丝夫妇,而自己这个母亲却成了完全的“客人”,会时不时地去看望下孩子。几年后,克雷格又生了一个男孩,此时的姑姑已入老年,再也无力抚养,于是这个可怜的男孩动不动就被送去寄养所,十年里真正和家人共度的时光只有几个星期。那段被父母抛弃的孤单童年为克雷格的一生都烙上无法治愈的伤痕,她完全无法适应家庭生活,扮演不好一个母亲的角色。曾经在一个葬礼上,克雷格甚至没能认出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靠旁人的指点才勉强辨认。对于此事,她的解释是:我不经常去她家玩。同样地,她也扮演不好妻子的角色,克雷格的婚姻生活至今仍是个谜,甚至连她结了多少次婚都无法确定。最少有4次,也有传言克雷格有7次婚约。唯一可以确定的克雷格的两任丈夫一个是作曲家拉里利普顿,另一个则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这位不称职的母亲在婚姻生活屡屡失意、子女教育频出问题的时期,却达到了事业的小颠峰,1939年克雷格成功创作了小说《八面钟之谜》,此书以侦探马龙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凶手在杀人后会给死者铺好床并将屋内时钟调至3点的离奇故事。此书令克雷格成功打入推理小说界,逐渐为人所知。1941年,克雷格成功创作了《家庭甜蜜谋杀案》,此后3年更是进入创作的高产期,平均每年就有4部作品问世,而且大部分是推理小说。与其他女作家以上流社会为背景的故事不同,克雷格的小说中出现的不是高档雪莉酒,而是刺激异常的烈性酒。这一细节也正是她生活习惯的写照,在克雷格的家里,窗边永远堆积着成山的酒瓶。克雷格的每部作品都有这样一句题记:“于醉生梦死当中,撰写饮酒作乐的故事。”她酗酒成性,大量的酒精麻醉了她的神经,让她几乎人格分裂,似乎,比起儿女满堂的天伦之乐,她更喜欢手握酒瓶、坐拥美男的风流生活。

1957年的一天(也有传闻说是1959年),克雷格像往常一样酩酊大醉。她将一种化学肌酸当做勾兑品混入酒中,迷糊中一饮而尽,一代鬼才作家就这样结束了人生。这50年里她特立独行,肆意地张扬着自己的爱恨,却也遭遇酒精的折磨和家庭生活的凄凉。后人在为她所著的个人传记中曾这样评价克雷格:“不该去怀疑她对儿女的爱……由于她母亲的影响,克雷格不能体会与父母的相处会对儿女的情感起多大作用。从小便形如孤儿的克雷格以为,孤单本是人之常情。”

P.D.詹姆斯:推理小说第一夫人

《泰晤士报》将她封为英国小说的国宝。没读过她的一两本书,不敢妄称自己热爱推理。

她只有高中毕业,却因才华横溢的作品而被英国皇室封为女伯爵。自从1979年被授冕为阿加莎之后的“犯罪天后”以来,詹姆斯一直稳居推理小说第一夫人的宝座。《时代》周刊在“五十位最伟大侦探小说家”的遴选中,将她的名字排在了开山始祖爱伦・坡的前面,并由衷赞美她是“创作力丰沛且脑容量惊人的贵妇”。

作为当代极具影响且产量颇高的女作家之一,PD詹姆斯已经完成了19部小说,还把其中的大多数都搬上了电视荧幕,其中的小说《人类之子》甚至吸引了成功导演出《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的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注意,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由克里夫欧文主演,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提名。而詹姆斯之所以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恐怕与她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无关系。

1920年出生于英国牛津的PD詹姆斯,父亲是一名建筑工程监察,詹姆斯曾在剑桥接受正规教育,16岁时因生活窘迫而辍学。二战期间,她住在伦敦,当时的伦敦大轰炸令她印象深划,于是詹姆斯报名红十字会当起了护士。而她的医生丈夫则奔赴前线,远赴印度做起了随军医生。战争的磨难同时锻炼了两个人,只是,一个变得愈加坚强独立,一个却成了精神不健全的疯子。二战结束后,詹姆斯独自一人挑起了维持家庭的重担,除了要照顾长期卧病在床的丈夫,还要养育两个女儿,为了生计,她展开了长达30年的公务员生涯。在多年供职干医疗部门后,1968年詹姆斯正式通过考试进入警察局内务部,先在法医事务处,后来调到刑事处司法科,30年医疗和警法部门的工作经历,使她接触了许多警察、侦探、法医和政客,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素材。

丈夫的生活更多是在精神医院度过的,詹姆斯隔段时间会去看望他,可是他已经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孤独的心境让詹姆斯将写作作为唯一的排解。在日记里,她悲观地提到,她从来都没有发现有任何人想与她度过余生。在拼命工作来抚养两个小女儿的同时,詹姆斯也渐渐找到了解决寂寞的途径――写作。尽管从小就有成为小说家的梦想,然而真正开始写作时,詹姆斯已经35岁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年龄才开始为追逐梦想而努力已经晚了。但是詹姆斯并不介意,她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间隙坚持着做日记的习惯,50多年来从未间断,而那些此后陆续登上大银幕的故事也就在这日复一日看似单调的生活里渐渐酝酿并成形。

38岁时,詹姆斯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42岁时,詹姆斯完成了长篇推理小说《掩上她的脸》,赢得文坛赞赏一片。与当代推理小说充满了暴力和性描写不同,詹姆斯的作品既有对人物性格的立体塑造,也有对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重申法律和秩序的主张在她的作品里一以贯之。在詹姆斯的小说里,谋杀与恐惧总是在被孤立的空间中发生,一座精神病诊所(《谋杀之心》),一所护士培训学校(《夜莺的尸衣》),一家神学大学(《教堂谋杀案》),都可以作为犯罪发生的现场。这些看似孤立的场所,却象征着整个社会的扭曲缩影――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立城堡,只关注自己,对外界冷眼旁观,因为这份自私与孤寂,恐惧与谋杀伴随而生。1986年出版的《死亡的滋味》是詹姆斯最成功的侦探小说,该书成为当年英国文坛最畅销的图书,全英国人都由此熟悉了这部小说中的侦探指挥官亚当・道格里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