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土壤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0引言 本文通过利用水资源结构的分析法,揭示出流域水流失的意义;利用水流失的特征指标与土壤侵蚀的特征指标结合水流失与土壤侵蚀的表征,针对贵州水土保持建设工作对水土保持中水保与土保的关系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1水流失的含义 水流失指的是原本能利用并且应该利用的水资源散失。水资源中原本能利用并且应该利用的是哪些部分呢?这就属于水资源结构的范畴,以下将对于水资源结构对水流失的影响作出探讨。 1.1水资源结构的分析法 依据水资源的服务功能及对象的差异,河流水资源可分类为资源水(消耗资源水、潜在资源水)、生态环境水及灾害水等若干部分。流域水资源结构的分析可通过资源水、生态环境水、灾害水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而流域生态环境水的分析需要从湖泊、植被、河道、湿地、城市这五类生态系统的需水方面进行考虑。通常情况下,小流域中的湿地、湖泊、城市的生态系统分布较少,因此,通常对于小流域的水资源结构分析,主要从河道与植被这两大系统进行考虑。 1.2水流失引起的水资源结构变化 流域水流失可对加剧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的不均匀度造成直接影响,也就是汛期的径流量会不断增加,同时枯水期的径流量相应减少,对流域水资源结构影响重大。人类活动也可造成水土流失,主要是对地面的自然植被进行干扰与破坏,非治理沟的植被覆盖率对比治理沟往往较低,同时河道的输沙量往往较高,导致植被生态用水显著减少,对流域水资源结构也有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汛期流量不断增加,枯水期的流量不断减少,导致在汛期时,以灾害水与潜在资源水的形式,并对比消耗资源水与生态环境水要多的水量从流域输出,其中有部分的水资源是属于可利用及应该利用却未能被利用的。 1.3水流失与水保持的关系 从水资源的转化结构进行分析,水流失的本质是由生态环境水向灾害水与潜在资源水进行转化。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时间分布上水资源不均匀,并持续加剧造成的,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其最大危害,生态环境水由于受到挤占,引起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渐退化,随着水流失的情况日益严重,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甚至威胁到正常的社会经济用水。水保持是为了阻碍上述水流失的过程,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流域正常的生态环境用水。 2水流失的表征 水流失的本质是生态环境方面用水的流失,而流域生态环境的用水量直接反映着水流失的严重程度,因此可从其构建的表征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相对用水量相关指标进行表征出水流失的严重程度。各类生态系统在流域生态环境用水方面的作用大小均能采取一个反映其作用能力的权重与其面积进行表征,从而分析出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用水的特征指标(Eco-environmentalWaterUseIndicator),公式如下:EWUI=(∑ei•Si/s)×100%,其中EWUI指的是流域生态环境用水的特征指标;∑ei指的是第i类的生态系统对于流域中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性权重,能经层次分析法进行确定;Si是第i类的生态系统的面积,s是流域面积,能经土地覆盖图计算获得,可见式中EWUI与水流失的严重程度间是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EWUI的值越大,表明水流失的严重程度就越为轻微。 3土壤侵蚀的表征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主要包括有土、地形、植被、降雨及人类的活动,在上述五个影响因素中,针对某一特定的流域,地形、降雨及土壤这三个因素,以长时间的观察来评价其变化较小,相对稳定,可作为常量。植被的因素对于土侵蚀的影响主要由植被覆盖与其类型来决定,人类的活动是通过对流域下垫面的生态进行改变造成土壤侵蚀的影响,以上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流域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变化作为反映。因此,采用水特征的指标EWUI对于特定流域进行分析,土壤侵蚀的变化情况主要由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变化来决定,并且有相关研究表明,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土壤侵蚀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倪晋仁等在纸坊沟的流域土壤侵蚀动态评估中指出,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于土壤侵蚀的权重进行确定,分析出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指标S,对土壤侵蚀量的相对大小进行表征,公式如下:SI=(∑wi•Ai/A)×100%,∑wi指的是第i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于土壤侵蚀的权重;Ai指的是第i类的土地可利用类型的面积;A指的是流域的总面积,可见式中的流域土壤侵蚀与田之间是成反比例的关系,表明田的值越大,流域土壤的侵蚀情况就越轻微。 4水流失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从水沙运移的机理角度探讨,水蚀区发生土壤侵蚀是水流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流域水流失的日趋严重也必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因此,土壤侵蚀与流域水流失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从水土保持的角度进行探讨,保持土壤的最终目的及根本要求是尽可能地减少水流失,从根本上起保水的效果。因此,水土保持必须具有一定的水资源作为付出代价,而此部分的水资源就属于水土保持用水,水土保持用水对于流域下游的水资源利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5小结 本文通过探讨分析流域水土保持中水保与土保的关系,为贵州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出科学的依据。指出了必须通过调动群众共同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积极做好水土保持的各项前期工作,认真贯彻并落实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的基本防治方针;全面加强对于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方面的监督,实施水土保持方案中的“三同时”制度,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一、贯彻实施情况
(一)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颁布实施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一是我局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使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做好工业污染防治,尤其是做好污水、大气污染防治是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开展环保进园区、进企业宣传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县生态环境、县工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深入园区企业一线开展环境宣传进企业活动,进行张贴宣传横幅和现场咨询讲解,进一步增强企业主环境社会责任感,提高员工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二)严把项目准入关,杜绝工业污染项目落户。是赣江源头,江西的水塔,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我县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整治。
(三)加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投入。古樟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于2018建成并投入运营,安装了在线监管,2019年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对部分污水旧管网进行了摸排改造,对新进入园区的企业做到应纳尽纳。目前园区45家供地企业污水管网已全部纳入。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小松创业园和屏山创业园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小松、屏山创业园分别新建一座0.3万m3/d处理厂,配套建设污水管网47公里。目前已完成两座污水处理厂选址、可研报告编制工作,预计5月底可动工兴建。
(四)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2019年,在县生态环境局牵头下,全县共排查“散乱污”企业19家,关停铸造厂、铸造厂、全新服饰工艺厂3家企业,搬迁博康酒店用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15家企业。
(五)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一是推广新能源个人乘用车。截止目前,以籍个人身份证上牌的新能源个人乘用车约100辆。二是推广新能源交通车。2019年计划更换乡(镇)新能源交通车36辆,目前,已采购乡镇新能源交通车34辆。县城采购新能源交通车10辆。三是推广新能源公务车。县机关事务管理局采购新能源公务车3辆。
(六)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清洁生产。一是出台了《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补助资金暂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购买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出台《招商新工扶持政策规定》,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对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通过生产审核,并于今年申报省级绿色工厂。
(七)培育壮大现代品牌鞋服首位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工业。根据县情,我县将现代品牌鞋服产业定位为工业首位产业。我县抢抓毗邻泉州等沿海地区的优势,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先后引进了“新百伦领跑”“斯哌纹奇”“奇酷”“蓝鱼”、“阿迪达斯”“李宁”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入驻,我县鞋服产业迅速扩大,势头越来越好。2019年,我县规模以上鞋服企业有25家,占全部规上企业数量的56.8%,产值达70亿元。目前我县编制了鞋服产业发展规划及鞋服产业园发展规划,鞋服产业园总规划用地面积6000亩,规划建设鞋材和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生活配套、物流仓储等功能区域。
(八)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我县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优势,引进太阳能光伏屋顶、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和风力发电项目。先后引进晶科电力、美橙电力、马丁光伏电力、碧源新能源、协新能源、大唐国际等项目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达270兆瓦。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园污水厂处理进水量小、浓度低。工业园污水处理厂虽正常运营,但仍进水水量少,COD浓度低。
(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社会参与度需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对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宣传。进一步加大“小散乱污”企业和工业污染源的排查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购置先进环境设备,清洁生产,杜绝污水排放,建设智能车间、绿色工厂。
(二)突出品牌运动鞋服首位产业首位招商。开展精准招商,围绕打造“百亿鞋服产业制造基地”目标,积极对接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不断拓宽招商渠道。引进研发设计、鞋底、鞋饰、鞋面、鞋材贸易、鞋机生产维修等上游企业,引进品牌营销、出口贸易、电子商务等下游企业,完善鞋服产业整个生态链,打造现代鞋服产业制造基地。
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环境监理;工程监理;储备地块;苏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法治框架[1-2]。随着“十四五”和“双碳模式”的来临,土壤污染防治需求将进一步释放[3-6]。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复杂多变、风险性高的特点[7],其系统性管理体系仍在探索发展中[8-9]。监理可以对整个项目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更好地实现项目整体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目的,具有服务性、科学性、独立性和公正性的特性[10],在土壤污染防治项目中尤为重要。今以苏州市储备地块为例,探讨在土壤污染防治项目中需要关注的监理要点和实践特点,为进一步完善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监管体系提供参考。
1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监理现状
土壤污染防治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建设工程项目,除了具备工程建设的特征之外,还有消除环境健康风险的属性[8]。深入项目主体的专业监理,对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把控,是确保治理质量、防治二次污染,以及实现治理修复安全、进度控制和投资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11-14],同时也对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建设工程监理和环境监理人员往往不具备全面的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能[15-17]。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起步较晚,目前尚无统一的监理规范[8]。江苏等多地[18-22]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地方性的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环境监理规范,虽然涉及环境监理的职责、程序、方法和制度等方面,但仍然缺少对项目整体质量、造价、进度控制、安全生产管理、治理(施工)合同管理等的明确要求。在土壤污染防治项目中,多采用工程和环境双监理制度,以期达到监理全覆盖的目的。然而,由于缺少相关规范性文件,容易出现双监理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不利于项目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今基于苏州储备地块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监理模式的实践,分析其监理工作的实施要点,探讨其创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2苏州储备地块监理模式
自2011年以来,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在对已收储污染地块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中,从最初特种油品厂地块仅委托单一工程监理,到安利化工厂地块引入工程和环境双监理,再到塑料厂地块同时委托工程监理、环境监理和环境检测单位,逐步形成了以环境监理为主,以工程监理为辅,由环境检测单位提供独立监测服务的监理模式。凡涉及场地平整、大型土石方工程、止水帷幕、钢板桩、围墙、边坡支护等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均由工程监理参照建设项目相关要求实施;地块内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治理修复工程的全过程监理工作由环境监理负责实施,包括且不限于原位热脱附、异位热脱附、固化稳定化、水泥窑协同处置、地下水抽出处理、废水废气噪声处置、检验验收、临时设施设备、密闭大棚建设及二次污染防控等;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环境监测工作均由环境监理联系检测单位,由其独立开展样品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分析。针对苏州储备地块实施的监理模式分别从污染治理和工程建设两个方面,对修复(工程)质量、造价、进度控制及安全生产管理、治理(施工)合同履约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管理。特别是环境监理,以计量支付权为抓手,在提供专业化环境保护咨询服务的同时,还有力敦促各参建单位切实落实在治理修复工程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控和安全生产措施,保障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各项目标的顺利达成。
3苏州储备地块监理模式的实践特点
苏州储备地块的监理模式立足于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监理范围全覆盖,逐步形成了由环境监理牵头、以工程监理为辅助的模式,并且通过直接发包委托环境监测服务单位的方式,强化环境监测的独立性。该模式不仅有别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监理和环境监理模式,与现行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环境监理规范的要求相比也有一定的创新性。建设工程中的监理工作以工程监理为主,监理内容主要包括施工进度、工程量、工程款及施工安全[10,23];以环境监理为辅助,主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15-16],对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开展监督和管理。各地发布的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环境监理规范虽然考虑了土壤污染防治工程自身就是环境保护工程,对治理工程质量和二次污染防治提出了监理实施要点,但在施工进度、工程量计量、造价审核及施工安全方面涉及不多。苏州储备地块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项目既有环境保护的特征,也有建筑工程的属性,在监理模式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既借鉴了建设工程有关规定,又落实了地方性环境监理规范,并且结合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的特征和监理人员的专业性,明确了工程监理和环境监理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尤其是在环境监理方面,不仅以环境监测作为最主要的措施之一,通过对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修复工程重点施工环节的环境质量,以及土壤和地下水等介质进行监测等方式,控制治理工程质量和二次污染防治效果,还将安全风险辨识报告作为监管依据之一,敦促治理单位提前做好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管控安全风险,落实各项安全措施。采用“计划和建立-实施和行动-检查和评价-优化和改进(PDCA)”循环管理模式,敦促治理单位建立涉及修复(工程)质量、造价、进度控制及安全生产管理、治理(施工)合同履约等方面的立体管理体系,科学、平稳、安全地推进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
4苏州储备地块监理模式的实施要点
4.1环境监理实施要点
通常在土壤污染防治项目中,环境监理的重点关注领域为治理方案审核、二次污染防控、修复质量控制等。然而,在苏州储备地块监理模式的实践中,环境监理是牵头方,其工作紧密围绕着治理工程,实施要点除了落实环境保护相关要求外,还应履行安全生产管理、造价控制、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监理职责。(1)施工准备阶段。审核治理单位及人员的资格;检查治理单位修复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情况;核查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及其他治理方案;参加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制定环境监理工作方法和制度;审查施工总进度计划,确认治理工程开工等。(2)施工过程阶段。组织工地例会,起草会议纪要;以旁站、巡视、平行检验、见证取样等方式,开展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核查治理工程实施情况、环保设施运行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监督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和环境影响监测落实情况,独立开展污染物排放及环境影响监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通知治理单位,抄送建设单位;对治理工程进行计量,审核治理单位的付款申请;签发工程款支付证书;检查施工进度计划落实情况,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实际进展;组织审查和处理治理工程变更、停复工、索赔及合同争议等;参与或配合治理质量、安全、环保事故的调查和处理。(3)效果评估阶段。审查治理单位修复效果评估申请,复核治理工程的完成情况、治理效果的达标情况、二次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配合效果评估工作,编制并提交环境监理报告。(4)竣工阶段。审查治理单位竣工申请,组织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向建设单位移交监理资料;组织审核竣工结算。
4.2工程监理实施要点
在苏州储备地块监理模式中,工程监理作为环境监理的有效补充,重点关注场地平整、大型土石方工程、止水帷幕、钢板桩、围墙、边坡支护等工程建设,其监理周期为阶段性,待此部分工程建设完成后便可临时撤场。(1)施工准备阶段。审核施工单位的资格和人员资质;检查施工单位现场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情况;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及其他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方案;参加设计交底,组织建设工程图纸会审;审查施工现场开工准备情况,签发开工令等。(2)施工过程阶段。参加工地例会;检查进场的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的质量;验收检验批、隐蔽工程、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组织审查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资料;处置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隐患;对工程建设部分进行计量,审核施工单位工程建设部分的付款申请;组织审查和处理工程变更;参与或配合工程质量、安全、环保事故的调查和处理。(3)效果评估阶段。组织编写工程质量评估报告,配合效果评估工作。(4)竣工阶段。参与竣工验收,向建设单位移交监理资料;参与审核竣工结算。
4.3环境监测实施要点
环境检测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提供真实、有效的环境监测服务。(1)施工准备阶段。参加设计交底;根据施工进度,结合环境监理工作方案,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工作方法和制度等。(2)施工过程阶段。及时响应环境监理的监测联系,独立开展环境样品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将真实、有效的检测数据及时反馈至建设单位和环境监理单位。(3)效果评估阶段。配合效果评估工作,编制并提交环境监测报告。(4)竣工阶段。参加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向建设单位移交环境监测资料。
5思考与建议
分组学习,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4组学生的特点,教师的备课和授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在学习第三单元《本地的土壤》时,教师可以让4组学生分别到不同的地方采集土壤,并为学生准备水、草皮、水壶、废电池、塑料袋等材料,让4组学生对自己所采集的土壤进行观察分析和物质分离,然后相互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最后进行提问,土壤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什么,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破坏土壤环境的现象。通过四组的讨论学习,学生最终得出:土壤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人类的社会文明,有了土壤,动植物才得以生存,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地发展。对于土壤受到破坏的现象,各组也给出很多不同的例子,如一节电池能使1平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所以电池不能随便扔;塑料垃圾埋在土壤中,阻碍了土壤的透气性,降低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储备;人类要保护土壤,保护森林,因为森林砍伐后,植被被破坏,土壤蓄水力减小,就会导致沙尘暴的肆虐等。通过4组学生分别进行交流与讨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土壤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及土壤和动植物、人类的关系,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了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土壤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一个完整的课堂,需要师生、生生等各方面的合作。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建构及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根据各小组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新知识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按时预习课文内容,并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大胆地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学习与讨论,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分组学习的核三分教育模式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李枝芳(重庆市开县白鹤街道东华中心小学405427)心原则是:合作与讨论。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分组学习时,要多进行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以便吸取更多的经验,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如在学习第四单元第4节《物体的浮与沉》时,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4组学生分组学习,通过探究式的实验来观察水中物体(如乒乓球、海绵、铁块、木块、易拉罐等物体)的上浮与下沉,进而得出物体沉浮的基本条件,以及物体悬浮和漂浮状态的条件。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让不同的想法进行碰撞,相互弥补与升华,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对实验进行仔细的观察、提问、思考和研究之后,各组学生不约而同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一,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f)和重力(g)的大小。其二,物体浮沉条件:f>g时,物体上浮;f 总之,这种三分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相互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纠正知识建构中的错误观点,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获得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作者:李枝芳 单位:重庆市开县白鹤街道东华中心小学 “土壤环境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通过介绍土壤环境污染的概况和评价方法,建立土壤污染动力学模型,并探讨了修复土壤污染的方法和研究进展[1]。通过对土壤环境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现状和特点,认识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土壤环境污染与防治的基本专业知识的目的。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土壤环境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不仅重视土壤污染的特点和污染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更深刻认识土壤污染的内在特征及其防治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具备防治土壤污染的能力。要培养符合课程要求的学生,就要依照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灵活采样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不断探索,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围绕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就怎样培养合格的土壤污染防治与治理的人才展开讨论,希望为广大从事土壤环境学教学的同行提供一点有用的经验。 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土壤环境学”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壤环境学这门学科也不断在进步。在新的世纪里,土壤污染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土壤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消除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个特点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消除土壤污染的方法也日趋先进和成熟。要讲好土壤环境学这门课程,一方面要紧靠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托,捉住重点和难点,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融入土壤环境学科前沿成果,介绍最新的发展趋势,并将教师的研究成果与课本的理论知识中综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学习到教材的内容,还能了解目前最新的科研成果,调动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特点”这一节时,笔者结合自己的科研情况,介绍了潮州市主要工业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特点,分析了污染来源和污染的方式,提出了防治污染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的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运用“互动学习”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除了理论联系实际之外,笔者还探讨了“互动学习”的学习模式。所谓“互动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能力,围绕教材里的某一个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出各自的观点。例如在讲解到“典型的土壤环境污染”这个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身边有没有出现土壤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果有,思考一下污染源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污染土壤,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围绕这个论题,3-4个人为一组进行了讨论,并且将讨论的结果写下来,推选出代表进行回答。这样一来,使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不断提出身边土壤污染的例子,并且总结出比较完整的污染特征,这样的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交流-提出观点”的学习中掌握教材知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开展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更好地证明理论的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讲解教材内容外,笔者还组织部分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在粤东凤凰山茶园的采集土壤和茶叶样品,并通过消解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和茶叶中铅、镉、铜和铬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结论。通过课外科研的平台,使学生们能够亲身地经历“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这样一个流程,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明显提高。除此之外,笔者还组织部分学生参观了城市的垃圾堆埋厂,了解垃圾堆埋厂周边土壤污染情况,加深学生对垃圾污染土壤的感性认识。另外,笔者主要从事改良剂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研究,为了让同学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笔者邀请了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加入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和同学们较好地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改良剂消除土壤污染的实践研究方法,加深了对土壤修复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4.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丰富课程的教学方式 随着中国土壤污染问题的加剧,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湖南问题镉大米流向广东餐桌事件曝光,更让人们将目光专注于这片滋养万物却又满目疮痍的土地。当前,城镇化与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与日俱增,全国土壤污染范围逐步扩大,危害逐步加剧。土壤污染从工业转移到农业,尤其农村的土壤污染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逐渐出现了重金属污染以及有毒化工的污染,这也使得我国近年来土壤污染的事故频频发生。根据2014年中国土壤污染数据报告分析:“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1.1%。”其中,点位超标率,是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的比例。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亟待重视。根据我国土壤分布不均、耕地面积匮乏,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加之工业化带来的工业重金属流入土壤,部分耕地基本丧失了再生能力。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表示,耕地质量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由于长期高负荷利用,土壤质量有所下降,自净能力也相应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安全,甚至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生长的食品,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例如20世纪初,日本频发的“水俣病”“痛痛病”,2009年中国湖南省镉大米事件。这些由土壤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刻提醒人们,土壤污染纳入法律体系严格控制刻不容缓。 二、土壤污染引发食品安全的原因分析 (一)土壤污染危害食品质量与安全直接原因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过土壤自净能力,致使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况。土壤受到污染后直接影响到蔬菜和水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与质量,人畜食用后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以及畜禽生育。 1.农业的面源污染 农业的面源污染主要指化肥、农药等有机物残留物的污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其根系将土壤中的农药运转至植物组织内被,进而被吸收,通常水生植物体内残留大量农药。如果被污染的植物成为禽畜的饲料,被禽畜食用,最后被食物链最高层的人类食用,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们不断对土壤“增肥”使得土壤不堪重负。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潘根兴表示,由于化肥不含有机质和腐殖质,大量使用化肥后,土壤团粒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造成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目前我国最常用的农业化肥是氮肥,氮肥中的硝酸盐随着植物进入人体,可被还原成亚硝酸盐一种强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2.工业中重金属的污染 目前中国有约10%的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镉、砷污染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金属在土壤中大多呈氢氧化物、硫酸盐、硫化物、碳酸盐或磷酸盐等固定在土壤中,这些重金属残留在土壤中难以迁移,并且随着污染源日益增加不断积累,由此不仅对土壤本身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危害,更是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2009年重金属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华南地区某城50%的农地遭受镉、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也曾发生千亩稻田受铜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这些日趋严峻的食品安全事件都体现了工业重金属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的重大影响。 (二)土壤污染危害食品安全的法律原因 土壤污染的面积逐年扩大,也间接使得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事件中,无疑暴露了我国对土壤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问题中的法律、监管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1.立法:有关土壤污染缺少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 我国针对土地的立法不在少数,但是涉及到土壤污染的不多,包括《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面对土壤污染形势严峻,现行的相关立法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现行立法中能够对于土壤污染的防治的相关法律条文只是原则性地指出了“防止土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改良土壤”,并没有实质性具有约束力和惩罚性的条文。 2.执法:管理土壤污染的行政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环保机关中没有设立专门管理土壤污染的部门,土壤污染行政管理分工不明确,行政机关之间相互推脱责任。环境执法难度大,地方环保局对开发区不敢查、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不敢查。行政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立法的缺失使得执法机构行使职权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这一现状导致土壤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加剧了土壤污染。 3.司法: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缺乏司法救济途径 土壤污染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司法专门化需要推进,目前缺少相对应的土壤污染和食品安全相关的诉讼专门制度,以及相关法庭,尤其是对于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审判,责任主体的确定等问题,尚还需要改观。其次,目前我国在职法官具有专业环境法知识的极少,同时与土壤污染与农产品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农民也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的普及,以至于在农民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时,不知道该如何寻求自身的权益保护。 三、法律对策 (一)立法层面 1.建立健全防治土壤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2015年1月1日,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给人民对于环境污染和治理带来了曙光,重度污染企业面领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2015年两会上人大宣称《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污染防治法》已经纳入立法的进程中。全面推进环境立法,将土壤污染的监督防治纳入立法规划中已刻不容缓。 2.食品安全监督机关、环保部门应该加强完善相关的部门法规 大部分农田被污染后,政府和相关部门都无法及时治理,也未把风险控制在可防御的范围之内,导致了土壤状况的恶化。由于各地的土壤污染状况不一致,但依靠具有稳定性的法律来调整是远不够的,还需要各地方政府、人大、以及食品监督部门、环保部门加强配合,依据本地区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源头防治土壤污染。 (二)执法层面 1.消除污染源 要控制食品中金属毒物的污染,必须从治理环境入手。有关部门应加强环境监控力度,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工业“三废”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规定对不达标的企业给予曝光、停产、整改、取缔的行政处罚。及时责令其改正,完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严格把握对农村垃圾处理,避免污染源对农田、水源、土壤的进一步危害。建立区域性动植物产品定期监测制度或监控计划,对区域性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净化重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妥善保管有毒有害金属及其化合物,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使其污染物对人体和食品安全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加强监督检查与检验检测力度 监督机构要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长期有效的监管,应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入手,实行追溯制度,从源头上把好食品生产、出厂、出售等质量关;检验检测机构要加大对各类食品的检测力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律、产品质量法及和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妥善保管有毒有害金属及其化合物,防止误食误用外或人为污染食品。对制假售假的,要依法处理,并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对广大群众要普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质量意识和防假能力。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3.加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食品生产企业在有效执行各项法规的基础上,要应用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要以良好生产规范(GMP),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GB/T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组织的要求》为重点,逐步落实和推广。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要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全面提升我国食品的生产水平,建立长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快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以达到食品安全链条的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得到有效控制,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放心的食品。 (三)司法层面 1.在基层人民法院设立专门处理环境诉讼的人民环境法庭 据初步统计,自2007年贵阳清镇市人民法院成立我国第一家生态保护法庭以来,迄今已有16个省(区、市)设立了134个环境保护法庭、合议庭或者巡回法庭,依法审判了一批有影响的环境资源类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由于土壤污染问题属于专业性较强的法律问题,需要专门的法庭进行专门地审理,更加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2.构建合理的诉讼成本负担机制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大多是群体性事件,直接受害者是农民。农民在司法救济中处于弱势,所以应进一步扩大司法救助的范围,实行农村环境案件缓、减、免交诉讼费的制度。在环境诉讼过程中,作为原告当事人的农民如无法负担律师费用,法院应当为其指定律师提供法律援助。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中规定,合理确定诉讼费用的承担主体,在原告胜诉时,原先诉讼支出的合理律师费、调查取证费、鉴定评估费等费用可以判令由被告承担。 3.培养和培训环境案件专业法官 对于环境案件的审理,法官由于环境法律知识的欠缺或者经验不足,常常会似的此类案件陷入困境。通过培养或者培训法官,是审理案件的法官熟识环境法律法规,了解环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因果关系判定以及裁判依据中的法条竞合等问题,促进环境法律、法规的正确执行,提高环境案件的办案效率和审案质量,使我国的司法制度及运行时间与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4.加强农民的法律知识的教育 1.1多媒体教学活动运用交互式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在多媒体营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交互式是多媒体教学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1.2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产生求知欲,并主动投入到科学教学活动中。那些精美的图片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感官同时启动,教师发挥主导教学作用,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提高课堂效率,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3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课外学习,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制作相应的科学课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学习内容,丰富课外生活。设计的课件内容主要是对课堂内容进行趣味问答,难易程度由简单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复杂,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踊跃参与,积极回答问题。这样既可以有深度地给学生剖析教学内容,又可以劳逸结合,使科学教学活动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1.4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训练学生自主复习 这类课件主要包括科学课堂上的课后习题练习、教学情景展示以及课堂内容的知识总结。教师在课后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科学课件,要对学生有耐心,要对学生进行帮助,让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运用简单课件进行展示。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课件能力、主动思考能力,概括科学知识要点,有利于突破科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最后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1.5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两者相互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便捷性、广泛性、先进性、快速性形成强烈对比。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前备课,这样才能了解本节课堂内容,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媒体课件;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以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内容讲解;最后,教师在课余时间对学生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后辅导,并且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知识内容的巩固。由此看来,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二者进行有机互补,实现教学目标,完美完成教学任务。 2初中科学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的案例 2.1课题:太阳的研究 师生共同探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 1)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日出、日落、夕阳三张太阳的图片,引出“太阳的研究”的教学目的。同时,一边引导学生观看大屏幕感受太阳的美,一边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对太阳了解多少,包括太阳的形状、颜色,师生一起探究太阳的主要内容:太阳是个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它的表面有黑子、耀斑、日珥等。 2)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的概况,包括太阳直径、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落,完成对太阳的认识:太阳是一个很大的星球,它的温度非常高,距离我们非常远。 3)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科学家拍摄的清晰的太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与日常所见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很多黑点;有的地方很亮;太阳的外围是红色的焰火。引导学生:太阳的这些特征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黑子、耀斑、日珥。教师展示太阳的结构图片:黑子、耀斑、日珥。提问:通过学习,对太阳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学生回答:太阳黑子是因表面温度较低显得很暗的气体斑块,且太阳的运动很剧烈,而太阳活动的强与弱是由太阳黑子的多与少所决定的。 4)教师提问:太阳活动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上“太阳发烧、感冒”的图片后回答:太阳活动引起干旱、火灾、洪涝等。教师提问:太阳对地球只有不好的一面吗?组织讨论太阳对地球有益的方面。学生的讨论结果:太阳对植物生长有好处;太阳能让人感受温暖;强烈的紫外线可杀死病菌。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不能过于极端,就如太阳,虽然太阳给人类生存带来光和热,但是太热了就会导致干旱,引起旱灾。 5)课程结束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2课题: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 师生共同探究,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假设,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探究:土壤中可能有无机盐、空气、水、有机物。 2)对学生进行分组,1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无机盐,2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存在空气,3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水,4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 3)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方案,帮助学生进行试验。1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无机盐,方法:土壤烘干后称重,加入蒸馏水过滤,残渣烘干称重,与加入蒸馏水前的重量比较会减少,说明有无机盐溶入水中,造成重量减少。2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存在空气,方法:给土壤倒上水,如果冒出气泡,则说明土壤中存在空气。3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水,方法:把土壤放入密封袋,再将密封袋放到太阳下暴晒,密封袋里出现水珠,则说明土壤中存在水。4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方法:采用风干土壤的方式,算出烘干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4)教师运用动画课件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展示,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实验过程的能力,再对本次课程探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课余思考其他方法探究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物质。 3结束语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创新能力 要把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中学生物实验课是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一体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极好机会。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教材上的实验无论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药品的配置使用,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等都有较为合理完善的安排,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但我们要告诉学生,这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这恰好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不要把生物实验课上成实验验证课,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一)实验装置多元化,力求创新 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实验操作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融合,首先通过教材原方案的实践,理解酶的高效性,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等,再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自主探究,并研究了新的实验装置。 (二)“DIY”反应器的组成 (1)反应容器:选用50ml翻口塑胶塞盐水瓶,与一般试管相比,盐水瓶能有效防止气压过高时瓶塞爆出的现象;(2)三通管:选用输液针管的穿刺器改造而成,可以在保障气密性的前提下实现三通效果;(3)单向阀:由输液针管改造而成,既可以单向注入底物,有效防止瓶内气压增大时,注射器活塞回退现象;(4)底物加注器:选用5ml注射器针筒,直接用注射器吸取过氧化氢溶液,既可以简化等量取样的程序,又为同时加注底物提供可能;(5)同时加注支架:选用小号试管架的部分部件,当实验组较多时,可实现底物同时加注,实现反应同时开始。由于对装置的改进,学生运用该装置开展很多创新的定量实验,探索多种实验材料的选择等,学生探究积极性高。探究性试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实验我觉着还有个优点就是体现学科间的联系,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维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学和数学、技术、工程学、信息科学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此实验课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横向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跨学科的科学概念和过程,这将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生命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二、学生动手能力的着重培养土壤知识范文5
土壤知识范文6
土壤知识范文7
土壤知识范文8